《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学*

  一、出示目标

  自学指导

  1、朗读

  2、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王昌龄、左迁、龙标、寄

  3、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6、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7、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寄

  8、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9、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0、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二、合作交流

  三、协同展示,展示交流结果。

  四、抽查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C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____,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____季节的一种_____气氛。

  答案:(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4、李白有很多写友情的诗作,请你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指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给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别孟浩然明是写给哪个友人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学*、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活动:

  (一)课前预*: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2、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二)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三)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四)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1)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2)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2)客:指韦八。

  (3)咸阳:指长安。

  (4)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5)望望:瞻望,盼望。

  (六)赏读李白:

  1、送别诗、友情诗: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

  《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

  《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七)秀我风采:师生共读《将进酒》。

  (八)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

  (九)课下作业:

  1、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

  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积累“落尽、子规、愁心”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欣赏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题解,作者。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

  整体翻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遥寄此诗。

  2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3、读诗品诗

  指导朗读诗歌

  4、感悟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风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诗欣赏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6、总结

  杨花:漂泊无定

  写景:离愁别绪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陪伴友人、抒情、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4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位诗人,在听完我的描述后,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

  学生齐背(到《赠汪伦》提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体现出了李白与朋友之间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至真至诚的李白最重友情,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去学*他的一首送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板书课题(别忘作者)

  同学们对李白应该比较熟悉了,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咱们这位伟大的诗人朋友呢? 一位学生介绍(介绍的好我可以说:非常好,看来你和李白的关系一定很好),再找一位补充。

  出示PPT,红字一定要着重掌握。

  过渡:知道了诗人,是学*诗歌的第一步,为了深入地理解诗歌,我们常常还需要知道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叫知人论世。因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和当初特定背景下的产物。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闻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咱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请同学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齐读:学*目标1、2。

  学生读完,提问: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古诗四步学*法啊?

  三、诵诗文

  好,同学们的记忆力非常好,我还听说咱班同学的朗诵功力很厉害,诗为心声,哪组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呢?

  学生读之前,提问:同学们,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答后,我说:非常好,你们说的都很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抑扬顿挫。现在可以开始了,组长起头。

  找两个小组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再找两个人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最后齐读。

  四、品诗句

  过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预*资料自学2分钟,弄清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内统一答案,各派一位同学上前将题目和4句诗的翻译写到黑板上。其他人背诵诗句和翻译。

  写完教师挨个小组评价,分四点:1、内容对错。2、错别字。3、语病。4、补充内容要加括号。

  评完一组,该组起立齐读诗意。

  五、悟诗情

  过渡:诗句的意思已经清楚了,下面我开始进入诗的灵魂部分――悟诗情。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案自主学*,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读完,现在开始合作探究。

  过程中随即提出总体要求或加入每组讨论。

  六、讨论完,挨个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七、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然后说:爱月的李白懂得借月传情,以愁表心,知心的昌龄定会读月明心,沐风会神,两颗心,远隔万水千山,就这样融汇在朗朗明月、**清风之中,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种相知相会的神交更令人感动的呢?李白在朋友落难时,没有来得及问候一声,更没有亲自相送一程,他只是送给昌龄一轮明月,一颗愁心,却给置身蛮荒的朋友带来了永远的希望。

  八、拓展: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说,我最后说:同学们知道还真不少,我也为大家收集了几句送别诗,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

  九、达标测试

  最后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达标测试.

  师:怎样赏析诗歌呢,这说来话长。最简单的就是沿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营造的.意境氛围或某种手法(某些词句)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我先来作个示范。

  第一句写景,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赏析以下三句。四人为一小组,把赏析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好。

  生: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生: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风也同明月一样,读懂了诗人的心音,愿把诗人一片赤热的情怀直送到夜郎西。

  师: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

  生:一片真挚的友情。

  生:一颗赤诚的心。

  5.艺术特色。

  师:通过诗歌的学*,我们读懂了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懂了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那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师: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5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4、从这句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5、“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对友人的深切同情。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心和担忧之情。

  7、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明确:“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8、诗人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确:月的意象。

  (1)月形——团圆。

  (2)夜静月明,容易引起遐想;

  (3)明月升起,千里可共。

  (4)明月皎洁,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9、明月与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体现作者对友人同情和关怀,还表现出两人的友谊如明月般纯洁光明,也寓两人的友谊就如明月长在一般会长存。

  表现出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六、主旨归纳

  明确: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漂泊不定

  子规——不如归去

  明月、轻风——寄送愁心:抒情——关怀、思念

  惜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4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数量的诗词积累,理解诗意比较容易。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古体诗和*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体诗(古体诗和*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体诗”离我们不但不*,反而已相当久远了。)*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1.标题: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教学过程四、赏析:

  1.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2.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3.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4.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5.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板书设计写景叙事——抒情(关切、思念、安慰)

  教学反思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7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二、教学 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五)

  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2.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六)合作学*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七)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八)练*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九)总结储存,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几首诗的意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学*、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活动:

  (一)课前预*: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2、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二)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三)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四)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1)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2)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2)客:指韦八。

  (3)咸阳:指长安。

  (4)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5)望望:瞻望,盼望。

  (六)赏读李白:

  1、送别诗、友情诗: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

  《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

  《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七)秀我风采:师生共读《将进酒》。

  (八)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生”。

  (九)课下作业:

  1、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

  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9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5.本诗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

  参考答案:唐李白

  6.“杨花”和“子规”历来被诗人借用寄托之感、之意。“过五溪”点出了。

  参考答案:漂泊离愁漂泊过的地点

  7.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

  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1、“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10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位诗人,在听完我的描述后,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

  学生齐背(到《赠汪伦》提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体现出了李白与朋友之间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至真至诚的李白最重友情,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去学*他的一首送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板书课题(别忘作者)

  同学们对李白应该比较熟悉了,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咱们这位伟大的诗人朋友呢? 一位学生介绍(介绍的好我可以说:非常好,看来你和李白的关系一定很好),再找一位补充。

  出示PPT,红字一定要着重掌握。

  过渡:知道了诗人,是学*诗歌的第一步,为了深入地理解诗歌,我们常常还需要知道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叫知人论世。因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和当初特定背景下的产物。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闻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咱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请同学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齐读:学*目标1、2。

  学生读完,提问: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古诗四步学*法啊?

  三、诵诗文

  好,同学们的记忆力非常好,我还听说咱班同学的朗诵功力很厉害,诗为心声,哪组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呢?

  学生读之前,提问:同学们,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答后,我说:非常好,你们说的都很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抑扬顿挫。现在可以开始了,组长起头。

  找两个小组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再找两个人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最后齐读。

  四、品诗句

  过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预*资料自学2分钟,弄清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内统一答案,各派一位同学上前将题目和4句诗的翻译写到黑板上。其他人背诵诗句和翻译。

  写完教师挨个小组评价,分四点:1、内容对错。2、错别字。3、语病。4、补充内容要加括号。

  评完一组,该组起立齐读诗意。

  五、悟诗情

  过渡:诗句的意思已经清楚了,下面我开始进入诗的灵魂部分――悟诗情。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案自主学*,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读完,现在开始合作探究。

  过程中随即提出总体要求或加入每组讨论。

  六、讨论完,挨个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七、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然后说:爱月的李白懂得借月传情,以愁表心,知心的昌龄定会读月明心,沐风会神,两颗心,远隔万水千山,就这样融汇在朗朗明月、**清风之中,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种相知相会的神交更令人感动的呢?李白在朋友落难时,没有来得及问候一声,更没有亲自相送一程,他只是送给昌龄一轮明月,一颗愁心,却给置身蛮荒的朋友带来了永远的希望。

  八、拓展: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说,我最后说:同学们知道还真不少,我也为大家收集了几句送别诗,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

  九、达标测试

  最后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达标测试.

  师:怎样赏析诗歌呢,这说来话长。最简单的就是沿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营造的意境氛围或某种手法(某些词句)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我先来作个示范。

  第一句写景,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赏析以下三句。四人为一小组,把赏析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好。

  生: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生: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风也同明月一样,读懂了诗人的心音,愿把诗人一片赤热的情怀直送到夜郎西。

  师: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

  生:一片真挚的友情。

  生:一颗赤诚的心。

  5.艺术特色。

  师:通过诗歌的学*,我们读懂了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懂了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那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师: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3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位诗人,在听完我的描述后,你们猜猜他是谁。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

  学生齐背(到《赠汪伦》提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体现出了李白与朋友之间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至真至诚的李白最重友情,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李白,去学*他的一首送别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板书课题(别忘作者)

  同学们对李白应该比较熟悉了,哪位同学能来介绍一下咱们这位伟大的诗人朋友呢? 一位学生介绍(介绍的好我可以说:非常好,看来你和李白的关系一定很好),再找一位补充。

  出示PPT,红字一定要着重掌握。

  过渡:知道了诗人,是学*诗歌的第一步,为了深入地理解诗歌,我们常常还需要知道当时的写作背景,这叫知人论世。因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是时代和当初特定背景下的产物。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闻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咱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请同学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目标,齐读:学*目标1、2。

  学生读完,提问: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古诗四步学*法啊?

  三、诵诗文

  好,同学们的记忆力非常好,我还听说咱班同学的朗诵功力很厉害,诗为心声,哪组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呢?

  学生读之前,提问:同学们,朗读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答后,我说:非常好,你们说的都很对,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抑扬顿挫。现在可以开始了,组长起头。

  找两个小组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再找两个人读,读完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建议要向他们提出来?

  然后教师评价。

  最后齐读。

  四、品诗句

  过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在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预*资料自学2分钟,弄清这首诗的意思,然后小组内统一答案,各派一位同学上前将题目和4句诗的翻译写到黑板上。其他人背诵诗句和翻译。

  写完教师挨个小组评价,分四点:1、内容对错。2、错别字。3、语病。4、补充内容要加括号。

  评完一组,该组起立齐读诗意。

  五、悟诗情

  过渡:诗句的意思已经清楚了,下面我开始进入诗的灵魂部分――悟诗情。请同学们依据导学案自主学*,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读完,现在开始合作探究。

  过程中随即提出总体要求或加入每组讨论。

  六、讨论完,挨个小组汇报。教师点评

  七、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首诗。

  然后说:爱月的李白懂得借月传情,以愁表心,知心的昌龄定会读月明心,沐风会神,两颗心,远隔万水千山,就这样融汇在朗朗明月、**清风之中,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种相知相会的神交更令人感动的呢?李白在朋友落难时,没有来得及问候一声,更没有亲自相送一程,他只是送给昌龄一轮明月,一颗愁心,却给置身蛮荒的朋友带来了永远的希望。

  八、拓展: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说,我最后说:同学们知道还真不少,我也为大家收集了几句送别诗,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

  九、达标测试

  最后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达标测试.

  师:怎样赏析诗歌呢,这说来话长。最简单的就是沿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营造的意境氛围或某种手法(某些词句)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我先来作个示范。

  第一句写景,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赏析以下三句。四人为一小组,把赏析的内容写下来,看谁写得最好。

  生: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生: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同情与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风也同明月一样,读懂了诗人的心音,愿把诗人一片赤热的情怀直送到夜郎西。

  师: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

  生:一片真挚的友情。

  生:一颗赤诚的心。

  5.艺术特色。

  师:通过诗歌的学*,我们读懂了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懂了李白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那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师: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异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文化*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唐宋文学。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3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二、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四、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子规鸟儿在不住地啼叫,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五、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参考答案: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参考答案: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5.本诗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

  参考答案:唐李白

  6.“杨花”和“子规”历来被诗人借用寄托之感、之意。“过五溪”点出了。

  参考答案:漂泊离愁漂泊过的地点

  7.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

  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出自他手。

  B.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官的不幸遭遇后,写诗从远道寄给他,传递同情和关切之情。

  C.本诗前两句着力写景,后两句侧重抒情,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D.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寄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于无知无情的明月,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使月人格化。

  10、“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1、“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2、“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杨花和子规的啼鸣

  作用:(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话中,含有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5)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1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鉴赏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5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3)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激情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夜上受降城闻笛》。作者是唐代文人李益。

  知道《夜上受降城闻笛》作何解释吗?

  二、范读、带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句

  讲解第一句

  重点点拨:回乐烽沙雪受降如霜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二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菁华6篇)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入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本诗是李白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血悲啼之鸟子规,渲染一种哀愁气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人没有选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心。“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人虽无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自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心与关怀之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随好友到龙标。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用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转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与明月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时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六)名句欣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一是自己充满愁思,而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无他法。后人常用来表达对远方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代诗人

  我————月————君

  (寄)(随)

  愁心相伴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 融的写法。

  3、通过诵读这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重点)

  2、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难点)

  教学过程 时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 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 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二、作者介绍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 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 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三、学*诗歌

  1、教师范读,领读诗歌

  2、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3、学生自读体会。

  4、交流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5)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四 、诗歌赏析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 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 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运用了拟人 的表现(修辞)手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未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富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 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3、 “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 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 哪些事物?有什么作用?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用:

  (1)点明时令: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这句话中,含有对友 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三、尝试背诵。

  四、相同题材诗歌交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等。

  教学目标:

  1、知人世:背景、作者。

  2、诵读诗:学会诵读,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赏析诗: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王昌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三、背景介绍: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四、标题解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五、听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感悟诗意,鉴赏意象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夜郎以西。

  诗中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何内涵?

  杨花、子规、明月

  “杨花”即柳絮,有漂泊无定之意。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明月”代表思念,自古以来就有遥寄相思之意。

  七、品诗欣赏

  1、写杨花,子规的啼鸣这两个意象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2、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3、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4、本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有声有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八、合作学*

  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1、对朋友远行的担忧;

  2、对社会的愤慨不*;

  3、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4、对朋友遭贬的同情。

  九、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把“愁心”寄与“明月”?

  作者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自己和朋友都可看见她,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他法。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同时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十、板书总结

  写景叙事:扬花子规闻道过五溪

  抒情:愁心明月轻风直

  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十一、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柳永《雨霖铃》李白《古朗月行》《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十二、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调动你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描写月亮的文字,其中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重点)

  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

  (一)学生说诗

  (二)教师评诗

  *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诗人

  (一)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

  (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节奏、*仄、押韵)

  (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

  (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四)情感美:真挚淳朴,深切感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诗境

  1.默写这首诗。

  2.查找“月亮”或“友情”的古诗并标上*仄。

  3.探究“龙标”、“五溪”、“夜郎”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学*、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

  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预*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活动3【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活动4【活动】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菁华5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④、杨花:柳絮。

  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⑦、夜郎: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⑧、闻:听说

  翻译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总称,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里的夜郎,并不是指位于今贵州省桐梓县的古夜郎国,而是指位于今湖南省沅陵县的夜郎县。沅陵正在黔阳的'南方而略偏西。有人由于将夜郎的位置弄错了,所以定此诗为李白流夜郎时所作,那是不对的。

  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而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她,是多么地多情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6)

——王昌龄《出塞》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指导读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读诗。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感想、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息吗?就会有和*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

  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

  指导读这两句诗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指导读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已亥岁二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n……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

  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学生读诗。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学生汇报,教师引读。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息吗?就会有和*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

  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

  升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资料一: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讨论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歌,读诗。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二)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10份(扩展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实用五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体诗(古体诗和*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体诗”离我们不但不*,反而已相当久远了。)*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一、导入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笔下的明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25岁时,出蜀漫游。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释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结合注释,试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杨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五、诗歌赏析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写景抒情的诗。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花,子规

  3、这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萧瑟、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体现出飘零孤寂之感。

  子规:又叫杜鹃、杜宇、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

  (3)烘托心情:表现出诗人的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