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长城和运河》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俺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身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安排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案3

  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略)

  导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5)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听诗

  四、读诗

《长城和运河》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俺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身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安排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两个小节的词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基本常识,体会它们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难点:通过诵读感悟,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同桌间互相检查、订正。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

  1、感知课文。

  录音机范读,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a、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b、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

  欣赏描写“长城”奇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观,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1)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长城有多长?

  (2)穿行在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3)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的前四句。(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惊喜的语气来。)

  (4)出示地图让学生找找山海关到嘉峪关所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

  (5)课文里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这里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拟人)这里为什么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3、了解长城的建筑、作用、规模等方面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样一座前看不见头,后看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们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呢?这奇迹是谁创造的呢?(我们的祖先)面对如此勤劳、智慧的祖先,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赞美祖先)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赞美咱们的祖先。齐读最后两行诗。(带着敬佩和自豪的语气)

  三、自学课文第二节

  1、同学们,长城留给我们的是高大、雄伟、壮观的景象,而京杭大运河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请同学们各自读课文第二节,然后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小组交流讨论,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举手提问。

  2、学生分小组自学。老师适当进行个别点拨。

  3、全班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着重体会运河如“绸带漂落大地”的美景,了解运河的基本常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所付出的艰巨劳动。

  4、朗读第二节。

  (1)各自练*朗读。

  (2)指名感情朗读。

  (3)同桌间互相品读。

  四、总结深化

  1、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文章两部分的读法完全一样吗?(第一部分应该略显庄重,第二部分应略显欢快)

  (1)从形式和内容上把握这首诗歌的层次和特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长城”、“运河”是*的两大奇迹,本文仅仅是赞美了它们吗?

  总结:“长城”、“运河”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奇迹,但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如故宫、圆明园、秦始皇兵马俑、三峡工程等。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和搜集相关的文章及资料。

  板书设计 :

  1、长城和运河

  长城(雄伟、壮丽)

  人间奇迹 运河(秀丽、动人) 劳动人民创造

  课后反思:《长城和运河》一文中所描述的两大中华奇迹,本班多数学生只是闻其名,并没有观光过,所以,对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秀丽动人无法感受到,对于它们修筑的历史背景,修筑过程及其作用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图,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凭借有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美读成诵,让学生感悟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秀丽动人。


《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

《长城和运河》教案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我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惯,帮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己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案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俺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身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安排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案3

  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3、引导学生搜索长城、京杭大运河以及祖先创造的其他人间奇迹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略)

  导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说说中华奇迹

  1、听说同学们上课前,都作了预*,对吗?对课于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你们一般都通过什么方法去理解?那么,在字典中,奇迹是怎样解释的呢?(出示幻灯:)

  2、*地图。

  这是我们居住的国土,960万*方公里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的中华奇迹,谁能说说看,你都知道哪些奇迹?

  3、学生的回答力求简练,只要说出名称即可,不必具体描述。

  二、在图上找出长城和运河的位置,导入新课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开天劈地,到现在,有过多少人间奇迹啊!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人间奇迹请看地图,图上有两条线,一条从东到西的横线运河)

  2、谁去过长城?谁游过运河?今天啊,佘老师就带着304班的同学们去看一看长城,去游一游运河。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坐在飞机上,从长城和运河的上空去观看(俯瞰),长城和运河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想知道吗?哪赶快打开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一部分:长城的教学

  三、了解长城的特点,指导美美地诵读

  1、在作者的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像巨龙穿行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1)像巨龙穿行在大地:在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因为长城长)长城有多长?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俗称万里长城。(出示长城示意图、及嘉峪关和山海关的图片)

  (2)为什么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呢?可不可以改为爬行(想想看,作者是在什么地方看长城?对,飞机上,穿行更生动)

  (3)穿行的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呢?(请看录像)

  (4)什么叫连绵起伏?什么叫曲折蜿蜒?为什么会有起伏?为什么会曲折?(因为长城是顺着山势而建,随着山势,自然有起伏,有曲折)

  (5)词语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出示幻灯片:连绵起伏、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dié

  dàng)跌宕起伏

  小结:运用这样的方式学*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的窍门。

  2、在我眼里,这是一和什么样的景象?(奇异)

  看到这样奇异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激动、)

  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句的前六句。教师指导读,要读出惊奇,要读出对长城雄伟壮美的那种情感来。

  四、了解长城的建筑,指导自豪的读。

  1、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而我们最应该赞美的是谁?(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人间奇迹,面对着我们如此智慧的祖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祖称真了不起,赞美我们的祖先,内心充满自豪)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长城部分的诗。

  五、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深层次地感悟长城。

  1、书上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实际上这万里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应该说是我们的祖先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这诗篇就是万里长城。在这里说是万里长城谱写诗篇是一种拟人手法,课文为什么会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2、一段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啊!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修筑长城,直到秦始皇的时候,才修筑了万里长城后来,历代皇帝都有修建,到了明朝,又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明长城,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长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流着我们祖先的血汗。

  3、起初修筑长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安,可是历代的长城都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秦始皇修筑了长城,结果没有延迟秦朝的灭亡;明朝修筑了长城,可是清明入山海关依然轻面是易举,长城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啊!

  4、(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灿烂文化历史的缩影,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象征!)于是:长城成了一种精神,成了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是巍然峨然的一个民族的魂

  出示图画:

  众志成城这是一种精神

  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一种文化

  **中不是不有一句吗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像征。你说,还有什么样的字眼比不朽更能表达这样的精神呢?长城不朽的是精神;长城不朽的是中华民族的韧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啊!

  所以画家用画歌唱这种精神(出示画)

  诗人用诗传颂这种精神(出示图片)

  那么我们呢?我们用怎样的声音去读这种这种精神

  指导读上篇诗,突出不朽

  第二部分:运河的教学

  一、导入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不只是长城,还有运河。读下面的诗句,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运河是怎样的一种奇异的景象(播放录像)

  二、了解运河的特点,指导美美地朗读

  1、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如果说长城给你的是雄伟壮观,那么运河给你的是什么?(运河是美丽的)

  2、诗中是怎样描述的呢?像绸带飘落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在这儿,说运河是一条长长的绸带,你认为这样的比喻好吗?为什么?

  3、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绸带?(闪光的绸带,水清澈而闪着银光。这是银光闪闪,如果是早晨,太阳映照水中,那便是什么?金光闪闪)

  4、拓展积累:在汉语言中,有很多的组词方式,像这样的,词尾重叠,表示一片或者是程度深,还有很多词,读一读这些词:

  银光闪闪(ABCC):微波粼粼、金光闪闪

  波涛滚滚、细雨蒙蒙

  凉风**、烈日炎炎

  逃之夭夭、气势汹汹

  5、这又是举一反三的学*方法。

  6、指导读诗句,运河是美的,谁能读出这种美?

  三、了解运河的创造,指导动情地朗读诗文

  1、回到课文中,伸向天边说明什么?(运河长)是啊,这条运河是从哪到哪?

  2、(它长: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47公里)

  3、它连通四省二市: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出示图)

  4、大江东去浪淘尽由于地理的原因,我国的河流都是从西向东流,比如说长江、黄河,它实现了东西的运输。可是没有一条河流是南北流向的,这南北运输可就不方便了。

  5、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想到开凿一条运河,将五大水系贯通,实现了南北的运输流通,你说,能有这样的想象的人,怎样?咱们的祖先不仅想到,而且做到了,创造了人间的又一个奇迹。

  6、所以书上说,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动人,就是对这种创造的想象力的高度概括。你说,面对着这条运河,你想说点什么呢?(我们的祖先多么有智慧和创造力,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你看今天,我们神六裁人的成功,不正说明了这点吗?)

  7、指导朗读诗歌

  四.了解运河的历史,指导自豪地朗读

  1、如果我告诉你: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这第一条是长江)你会怎样想?

  2、如果我告诉你,这运河的开凿,最早在春秋时,吴王就开凿了运河(邗沟),距今2500多年,到了随朝的时候,开通了从杭州折络阳再到北京的运河,这运河比现在的运河不要长;我们现在的运河是元朝的时候修建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3、如果我告诉你,现在的这条京杭大运河不仅是黄金水道,而且还是我国即将动工的南水北调工程最主要的河道,你又会作何感想?

  4、是啊!我们的祖先多伟大啊!

  (出示幻灯):

  运河美是动人的,千余年来,运河永不知累,一路流淌;

  运河美是动人的,是时间浓缩着美,是风雨凝聚着美,是文化沉积着美。

  运河的美是动人的,那是想象的美,是创造的美,是灵动的美。

  5、指导自豪地读诗

  第三部分:结课

  出示地图:

  一、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出示动画:人)

  二、长城运河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啊!在历史的长河中,长城和运河谱写着不朽和动人的诗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三、听诗

  四、读诗

《长城和运河》教案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同学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 在俺们*,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

  2. 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 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 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 引出主要内容的.

  (2) 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 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发明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

  (3)指名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时,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

  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发明: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 奇异的景象.

  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2 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俺的眼前.

  俺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 用

  5 自身的话说一说.

  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

  7 诗篇." "不朽"有哪

  8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

  9 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10 "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11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2 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4 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5 指名读, 生评议.

  16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局部,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 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 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5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7 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8 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10 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11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 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安排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长城和运河》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析两个小节的词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的基本常识,体会它们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难点:通过诵读感悟,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搜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同桌间互相检查、订正。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

  1、感知课文。

  录音机范读,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感,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a、作者是从什么地方看到这人间奇迹的呢?

  b、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学生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

  欣赏描写“长城”奇景的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观,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1)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这句话中,“巨龙”是指什么?为什么用巨龙来比喻长城呢?长城有多长?

  (2)穿行在大地间的长城有什么特点呢?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3)在作者眼里,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会怎样?(激动、兴奋)带着这样的心情去读诗的前四句。(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惊喜的语气来。)

  (4)出示地图让学生找找山海关到嘉峪关所跨越的省市,深化学生对长城”长“的特点的体悟。

  (5)课文里说“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这里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拟人)这里为什么说是不朽呢?你是怎样理解不朽的?

  3、了解长城的建筑、作用、规模等方面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

  这样一座前看不见头,后看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你们说能够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这是不是人间“奇迹”呢?这奇迹是谁创造的呢?(我们的祖先)面对如此勤劳、智慧的祖先,你们想对他们说什么?(赞美祖先)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赞美咱们的祖先。齐读最后两行诗。(带着敬佩和自豪的语气)

  三、自学课文第二节

  1、同学们,长城留给我们的是高大、雄伟、壮观的景象,而京杭大运河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一种感受呢?请同学们各自读课文第二节,然后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小组交流讨论,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举手提问。

  2、学生分小组自学。老师适当进行个别点拨。

  3、全班结合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着重体会运河如“绸带漂落大地”的美景,了解运河的基本常识。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运河所付出的艰巨劳动。

  4、朗读第二节。

  (1)各自练*朗读。

  (2)指名感情朗读。

  (3)同桌间互相品读。

  四、总结深化

  1、指导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文章两部分的读法完全一样吗?(第一部分应该略显庄重,第二部分应略显欢快)

  (1)从形式和内容上把握这首诗歌的层次和特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长城”、“运河”是*的两大奇迹,本文仅仅是赞美了它们吗?

  总结:“长城”、“运河”是我们祖国的两大奇迹,但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如故宫、圆明园、秦始皇兵马俑、三峡工程等。同学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和搜集相关的文章及资料。

  板书设计 :

  1、长城和运河

  长城(雄伟、壮丽)

  人间奇迹 运河(秀丽、动人) 劳动人民创造

  课后反思:《长城和运河》一文中所描述的两大中华奇迹,本班多数学生只是闻其名,并没有观光过,所以,对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秀丽动人无法感受到,对于它们修筑的历史背景,修筑过程及其作用更是一无所知。所以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图,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凭借有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美读成诵,让学生感悟长城的雄伟壮丽,运河的秀丽动人。


《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9篇

  当我和同学们朗诵起《长城和运河》的时候,作为教师———中华民族的.儿女,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绵长秀丽的京杭大运河创造了中华民族交通运输历史的辉煌。听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怎能不感到心潮澎湃。也许我的这种体会触动了在座的学生的心,他们的脸上泛起了欣慰的微笑。不言而喻,这首诗的朗诵,学生一定体现出了较高的水*。

  带着激情品位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教学的目的完成的的确较为顺利,一看,离下课还有短短的两分钟。那就再来丰富一下孩子的阅历,了解一下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吧!

  于是,我顺势诱导:同学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多么的富有智慧啊。他们不但筑起了雄伟的万里长城,还开挖了浩大的大运河工程,你们还知道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历史工程?”刚脱口。我就暗自思忖:问题可能有点难度,学生会不会回答不出来

  谁知道,一只只高高举起的手出乎我意料,接下来的回答更让我瞠目结舌。什么故宫、圆明园、墩煌莫高窟……有关的典型例子应有尽有,个别同学还把“埃及金字塔”等外国古代建筑和“东方明珠”、“润扬大桥”等*的现代建筑也搬进了今天的课堂。我本想简单否定,但转念一想,这不是个拓展课外知识的极佳时机吗?接着,我就耐给学生讲明了各类建筑的区别,并又补充介绍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秦始皇兵马俑”等诸多中华民族历史建筑奇迹,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最终稍微有点拖了课堂,可与原先的设计比起来,我对这个意外的结束设计感觉更满意。

  《长 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和的阴柔一 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 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 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师:我们的*有两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它们的大和长,还有历史的悠久以及功能的显赫,影响之远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都无与伦比的。我们*惯上都把它们称作“人间奇迹”。你们知道这两项伟大的工程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长城和运河,师板书课题。

  师:那么你对它们了解吗?

  我知道长城原来是六条短的城墙,是秦始皇把他连起来的,形成万里长城,是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

  我知道人们经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知道长城像巨龙一样曲折蜿蜒。

  我知道长城的条形砖每一条砖都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大吊车,没有运输车,完全是*人们的双肩和双手运上去的,真了不起啊。

  我听说过一个传说《孟姜女寻夫》,就是讲的孟姜女来寻找她的丈夫,把城墙哭倒了。

  师:是啊,古代因为筑长城,不知道死了多少劳动人民呢!在长城的脚下不知道埋着多少劳动人民的白骨呢!这长城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呢。

  我知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倒嘉峪关,一共有一万二千多里呢,关不得叫万里长城啊!

  我知道长城上非常宽阔,可以有五六匹马并排行走。

  我还知道城墙的外侧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还有射口,是用来了望和射击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照应。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有关长城的信息。那这些信息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我是听亲戚们说过的。

  我是从我们的《新补充读本》上面看到的。

  师:你们做得好,是个有心人。我们学*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获取知识。那你觉得长城怎么样呢?

  长城有着雄伟的气魄!

  长城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长城就像男子汉!

  师:为什么?

  因为男子汉就应该很雄伟,很伟大!

  师:说的好!那谁愿意来读一读文中写长城的那一段呢?

  (一男生,咚的一下举其了小手,看他的脸色很坚定,很镇重,一副非我莫读的架势)

  师:“张辉,今天第一个举手,大家把掌声送给他,都要向他学*!”

  大家鼓掌的同时,张辉说:“我昨天就已经会背了

  。”神情间多了一份自信和得意。

  于是就请他读。他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大家都沉浸了进去。读完又是掌声四起。

  他把长城那雄伟的气魄读出来了。

  他读得时候,我感觉到他很自豪,很骄傲。

  师问张辉:“是吗?你读得时候是很骄傲吗?”

  “是的。因为长城是别的国家都没有的,是人间的奇迹。所以我感到很自豪。”

  师:“说得好,大家再一次的把掌声送给他。我从他的朗读中还看到了一种张辉预*认真的学*态度,并且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好*惯。大家可都要向他学*啊!”

  反思:

  其实教科书只是学生学*获取知识的其中的一个途径,我们要把教教科书变成用教科书。在教学重我们要适当的引进相关其他资源,重视学科、生活、社会等之间的联系,冲破环境的制约,走出狭窄的天地。如果做得适当的话,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使语文学*。在课堂上,我没有就教材教教材,在确定无法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下,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查找资料,事先先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了解,进行充分的预*。学生这么多的信息的获得来源于课前的积累,来源于课前的查找,并把这些信息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当作一位朋友来交流、来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告知,更应是学生的一种主动获取知识、探求知识的一种体验、一种过程。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学生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让学生课前去预*、去找资料,这虽然是一种良好*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将会在课堂上体现出来,为学生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共同度过一段精彩的生命旅程,而铺垫。

  《长城和运河》一课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全诗讴歌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与智慧,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长城和运河》一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一课,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一课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师:我们的*有两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它们的大和长,还有历史的悠久以及功能的显赫,影响之远大,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都无与伦比的。我们*惯上都把它们称作“人间奇迹”。你们知道这两项伟大的工程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长城和运河,师板书课题。

  师:那么你对它们了解吗?

  我知道长城原来是六条短的城墙,是秦始皇把他连起来的,形成万里长城,是用来抵御敌人入侵的。

  我知道人们经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

  我知道长城像巨龙一样曲折蜿蜒。

  我知道长城的条形砖每一条砖都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大吊车,没有运输车,完全是*人们的双肩和双手运上去的,真了不起啊。

  我听说过一个传说《孟姜女寻夫》,就是讲的孟姜女来寻找她的丈夫,把城墙哭倒了。

  师:是啊,古代因为筑长城,不知道死了多少劳动人民呢!在长城的脚下不知道埋着多少劳动人民的白骨呢!这长城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呢。

  我知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倒嘉峪关,一共有一万二千多里呢,关不得叫万里长城啊!

  我知道长城上非常宽阔,可以有五六匹马并排行走。

  我还知道城墙的外侧有两米多高的垛口,垛口上面有了望口,下面还有射口,是用来了望和射击的。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照应。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有关长城的信息。那这些信息你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我是听亲戚们说过的。

  我是从我们的《新补充读本》上面看到的。

  师:你们做得好,是个有心人。我们学*就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获取知识。那你觉得长城怎么样呢?

  长城有着雄伟的气魄!

  长城雄伟壮丽,气势非凡。


《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长城和运河》精彩教学设计3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媒体:长城、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师简介,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城运河。

  3、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赞美长城运河的诗歌。出示课题:长城和运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边听边想: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分别向我们赞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

  5、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三、研读课文

  (一)学*第一节

  1、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生字组成的词语“驾驶、壮丽、创造、中华民族”。

  (1)字音重点:“壮、创”,读准翘舌音、三拼音。

  (2)字形重点“壮”:出示形*字“状”进行比较区别。

  (3)词义重点:壮丽(查字典初步理解,课文学*中进一步理解。)

  2、再读第一节,想一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什么?用曲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3、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1)做动作表演理解“穿行”。

  (2)出示句式: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3)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长城比作巨龙?(板书:像巨龙)

  (4)再看媒体,感受“连绵起伏,曲折蜿蜒”的含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形似,龙在*传统文化中是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长城更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骄傲,激发民族自豪感。)

  (5)出示填空: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这真是一幅壮丽的景象。(再次理解“壮丽”)

  (6)指导朗读:“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语音前重后轻,语速前快后慢,读出自豪的感情。)

  4、同桌共读第一小节。

  5、男女生比赛读,挑战读。

  6、师引读:万里长城万里长,它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穿行在祖国大地上。她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板书:不朽)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二)学*第二节

  过渡: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运河又谱写了怎样的诗篇呢?

  自由读第二节,学*生字组成的词语:丝带、首都、北京、天堂

  指名读词语。

  (2)出示实物“丝带”,感受银光闪闪。

  2、比一比,第二节和第一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出示填空:京杭大运河像飘落在大地。

  (2)看图体会“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板书:像丝带

  (3)师补充:运河就像我们的母亲,在她的哺育下*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带着对运河的感激之情读课文的第二节。

  3、小组比赛读第二节。

  4、找好朋友读。

  5、师引读:京杭大运河就像母亲,关怀着天下百姓,浇灌着万亩良田。她谱写了——动人的诗篇。(板书:动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四、小结复*

  1、开火车读生字词语:驾驶、壮丽、中华民族、首都、北京、天堂

  2、写字指导“壮”。(注意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3、小结:长城、大运河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们一刚一柔,谱写了不朽、动人的诗篇,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拓展作业

  (一)拓展

  长城、大运河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也是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出示媒体:人间奇迹)

  (二)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2、长城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有兴趣的.同学到课外了解一下。

  附板书

  长城和运河

  不朽动人

  像巨龙像丝带

  复*导入


《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6篇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 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长城和运河》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在辽阔的*版图上,长城由东向西,撇出凝重雄伟的阳刚一笔,运河自北到南,划出恬静*和的阴柔一捺。这一切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我们*凡而又伟大的祖先。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思维能力怎能不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

  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今天的教学我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最后我还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唱的歌的曲调来唱一唱《长城和运河》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学生的尽头可大了,这样一来学生就轻轻送送地背完了这首诗,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便水到渠成。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这是我的一堂校内公开课。上完这课,我的感触很深。

  1、 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在《长城与运河》第二教时的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安排的:1谜语激趣,导入新课。这一环节设计的本意是增加点学*的兴趣,试上时感觉比较好,但在我班的教学中简直显得多此一举:几个学生都说不出“长龙”“银河”指什么。课后细细一想,我班的学生性格比较内敛,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已经够他们紧张的了,再让他们进行大胆猜测,他们自然不敢举手了。我忽视了学生这一个性各异的主体,“开局”的不利自然难免了。2、朗读感悟,进入诗境。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范读、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课件出示了长城、运河的图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培养良好的语感。3、品味语言,迁移内化。本环节主要让学生欣赏录象,激发其情感,让男女生配音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如果在第一课时多训练一下学生的朗读,我想本环节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诗歌的仿写练*。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我国的古今奇迹,但范围不广。如果多为本课做一些铺垫,让学生在课余多搜集些资料,相信他们的诗作会更加异彩纷呈,对祖国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民族自豪感会更加强烈;4、趣味作业,拓展实践:本环节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业,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个性化综合学*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学生的自主性作业我看了一遍,作诗、画画的比较多,搜集、设计的极个别。我想,如果我能做一个综合性的网页,提供给学生的学*空间会更大些,学生的收益也会更大吧。

  2、 对一些教学情况的反思: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学*了很久,新课程理念也在我*时的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很惭愧地说一句:这堂课我最大的失败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实践上。这一课学生朗读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当时心中所想的是,我已进行朗读指导了,再个别指导的话,浪费我的时间,下面的教学环节就会受影响,甚至完不成。我忽视了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犯了以往公开课的一些通病,成了一个蹩脚的导演。也因为赶时间,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失败:比如教学点评的语言不疼不痒,含糊而过,带来了我的语言枯燥、没有激情。以后我会更多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方式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和运河》是首诗歌,这首诗是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所看到的景象。诗歌有两个小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航运。诗歌从整体上描绘了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特征,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在教学时,我主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引导让学生诵读,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 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今天我上《长城和运河》,有不少学生课前都预*课文,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

  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的能力。


《长城和运河》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

  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

  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这里,姐姐强调了“初步”。我很想知道,姐姐明天准备怎么来突破难点——两个比喻句的理解、看图写话的处理、资料介绍的处理?一节课两处言语拓展显然有些吃力。不知道姐姐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两大难题?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这是一首饱含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点拨上需要教师投入极大的激情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浓重的民族自豪感。作为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不仅要遵循语文的传统教学,也应该把这看作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一个极好机会。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赞颂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分结构相同,均运用反复的写法,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至六行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勾画了长城与运河的雄姿。所以在背诵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多种创设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文本。浅谈我的设计意图。

  一是凸现年龄段识字特点,扎扎实实抓好字词教学。我将识字教学与本册的“*惯篇”对“自主预*复*”的要求结合起来。上课时,检查学生的预*并着重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进行指导。

  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下学*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人文情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拨动学生心灵琴弦,使之感受到长城和运河的“奇异景象”,从而明白为什么人们称之为“人间奇迹”。

  三是美读成诵,深入感悟。因为这篇文章是一首能参杂进不少情感的诗歌,配上美妙的音乐,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读课文的兴趣。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理解。进而会背诵课文。

  这课学生预*工作做得比较好,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很轻松,能把练*题都完成一部分。本学期的好*惯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惯,通过这堂课,我越发觉得预*对学生的学*有多么的重要,以后要坚持不懈地抓好预**惯的培养。

  今天进行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感受长城和运河的雄伟与壮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从“奇异”入手,观察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伸向天边”等词语。一堂课上下来,感觉很不爽,对于我的提问,学生有的回答不出,有的想象贫乏,有的用词不够正确,课堂死气沉沉。

  造成这样的情况,我也做了一点反思:学生回答不出,首先是性格使然,班级学生很多都不爱表达,包括在音乐课等副科上也是只注意倾听,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阶段要蹲下来看学生,拉*自己和学生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表达。其次,学生不喜欢表达,大概问题有点难,之所以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可能我没有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问题,让学生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对于我的问题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的,虽然课前让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然而只是皮毛,这课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仅是长城和运河,还有历史的、地理的、建筑的……不要说学生,自己的知识也不够丰富,我深深感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作为语文老师,得不断地学*、反思。

  在感受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时候,我请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说*长得绿油油的麦苗,我就引导学生:那说明有了运河的浇灌,庄稼丰收了;有的说看到了很多房子,我又引导这可以看出*繁华的城市;还有的说看到了很多船只,我就引导从中可以感受到运河上运输的繁忙……学生充分体会到运河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中感觉到它不仅是人间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想起来作这节课,是缘于两点。其一,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语文的课堂我们究竟要给予学生什么?语文的知识;学*的能力;思考的过程;情感的落差……对于文本的阅读,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体验,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体验是“空白”,我是说,孩子因为年龄的原因,他在理解上总是会停留在表像上,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个深度的空间,应该把握怎样一个度?其二,我发现苏教版的《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很好,而且有很广阔的拓展空间。因为一段长城和运河的历史,几乎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于是,我决定去上这一课。

  备课时,我想,用什么去提炼这种“缩影”呢?你想,无论长城和运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而且,长城也好,运河也罢,它们“不朽”的是其中蕴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这长城和运河,在地图上,正是纵横的一撇一捺,宛若一个“人”,于是,大写的“人”字立了起来。

  诗歌是充满想象的,而这样的想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因为长城和运河,学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图片或者录像,所幸让我找到了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录像,这就确保了学生的第一层想象,直观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这,我觉得不够,应该让学生进入第二层想象:走进历史,去体验修筑长城和运河,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勇气,和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创造。这在课中,我是运用地图,运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间的比较,去体验这样的感悟;第三层次的感悟是进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画、书法,以及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首诗的语文味体现在哪呢?我想,朗读是重点。朗读要按层次来,三个层次的想象,会产生三层情感的落差,而这样的落差,正是朗读的心理准备,三个层次的阅读应该是一层一层的升华,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语文知识的训练。这首诗中,从句型上来说,“像巨龙穿行大地”“像绸带飘落在大地”这是比喻;“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显然是设问。如果将这些都在一节课中去体现,可能学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这三种句型和修辞的学*,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种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级,还是从词语的积累入手,寻找两个词语积累的点。一个是“连绵起伏”的点,去拓展“波浪起伏、麦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个是“银光闪闪”的点,拓展“金光闪闪、波涛滚滚……”其次,在理解词义这块,我强调查词典,利用课件,教给学生养成查字典的*惯,还有严谨的态度。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让课堂教学的“温度”热起来,给予学生自主学*的空间,把课堂给学生。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册书的开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极力颂扬了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纵观苏教版的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的第一篇课文都是一首现代诗,我认为现代诗的课文,应该通过诵读理解诗歌蕴含的感情,再通过仿写掌握诗歌的形式,进而拓展延伸写法。所以在教学《长城和运河》时,我主要采取了这样的形式:

  一、多种形式诵读,体会感情

  在学生们自由读完课文之后,再请几名代表来读课文,学生们选出了陈浩然和吴梦琪,他们两个都是班级里*时读书最有特色的。这两个学生感情充沛地读完课文后,学生已经基本能体会文中对长城和运河描述的不同了。接下来,我请学生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对于诗歌中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学生们人多,读长城部分,我读运河部分,在读中学生们明白了异中有同。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读过,我通过学生前言搜集到的长城、运河的资料,激发他们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再激情澎湃地朗读了,诗中的感情自然就理解了。

  二、发现写作特点,迁移写作

  《长城和运河》这首小诗,共分为两小节。每小节的第1、2,两句“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7、8两句“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都是相同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一重复的特点。另外,每小节在写法上还都有共同的特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如写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写运河“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对比这两个用在诗歌中的比喻句,同样是字数相同,形式相*。抓住了诗歌的这些写作特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

  课后的练*,我让让学生也来模仿这种形式,自己写一写小诗歌。课堂上学生们还真写出了不少的好句子,这样对句式分析再迁移仿写,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这篇诗歌背诵了,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看似浅显易懂,如果匆匆带过,只是让学生背诵,那蕴藏在诗歌里的感情学生便不易理解,反复诵读再加上迁移仿写,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和感情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