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邹忌,我们除了学*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邹忌,我们除了学*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场面甚是热闹。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我跟学生说,这篇文言文老师讲完了是要求他们上台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组,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为一个小剧本。他们可以在小组里面选人,课后进行一定的排练,两节课上完之后,我让他们上来表演,但很遗憾,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当初心里有点紧张,怕到时候学生不配合,到时候没有人愿意上来就很糗了。谁知道真的失败了。我想以后在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场面甚是热闹。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我跟学生说,这篇文言文老师讲完了是要求他们上台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组,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为一个小剧本。他们可以在小组里面选人,课后进行一定的排练,两节课上完之后,我让他们上来表演,但很遗憾,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当初心里有点紧张,怕到时候学生不配合,到时候没有人愿意上来就很糗了。谁知道真的失败了。我想以后在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今天教研员来听课,本来打算上《背影》。

  拟从“为什么偏偏写背影”这个角度挖下去,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分析,如:为什么是“不相见已经两年”而不是“分别已经两年”?又如:为什么文章结尾是“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怎么理解这里的“不能见”?从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关系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别样意义和象征含义。这个设计把《背影》作为长期不和睦的父子关系中独特的一瞬来品读,角度比较独到,如果流畅的话应该会比较精彩。

  然而同备课组的老师都正好上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打算请教研员听这课。于是吾从众,第二节课教研员听我的课,第一节课就赶紧重新构思教案,上得还算比较成功。课后教研员的评课,对设计的角度还是比较首肯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从*传统的“三”文化讲起,*人喜欢“三”,谚语成语里有“三思而后行”“过一过二不过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说中有桃园三结义、三进荣国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过岗等,可见“三”是一个特殊的节点,特殊的数字,在*传统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学生应该对“三”有特别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则来自*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于是,在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后,就让同学在文章中寻找暗含“三”的因素。于是梳理出邹忌的三问美、亲友的三答美、邹忌的三反思、三归因、齐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赏、成果的三阶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隐含的“三”因素之后,请同学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确齐王的三蔽其实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邹忌劝谏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分析各处“三”的好处,点拨学生要注意思考、表达、写作的角度意识、层次意识、结构意识。

  得意之处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觉。

  另:学校的主题教育课评比得了一等奖,同得一等奖的另外两位老师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诚惶诚恐之余,在此自鸣得意一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

  第一课时 , 主要课堂活动是:

  1、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力求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主要课堂活动是:

  1、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全班按小组结合,分成两个小集体,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成小剧本。以此体现专业特点,展示职专学生风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辩论。命题分别是:向上级请假怎样表达最合适?关羽大意失荆州,失误在哪?将来求职场上你打算怎样推销自己?通过拓展练*,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突现课文的语言技巧。

  3、进一步探讨邹忌进谏获得成功的原因,明确本文的现实意义,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加上课堂教学方式多样且贴*学生生活,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

  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和感悟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种学*模式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以及学*语文的兴趣,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得到了学生地认可。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充满智慧挑战。

  古文学*,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古文。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自主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我对文言文教学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五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讽谏美(我)私朝。

  2、掌握二个通假字有孰。

  3、归纳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明日。

  5、解释四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感知新课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谏朝服期年窥镜昳丽间进孰视之。

  2、我国历史上有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但有更多的谏难、纳谏更难的事例,请你举出这样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各一个。

  (学生在检测本上完成之后,同桌交换,老师一边指明同学来回答,一边指导同学来批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由讲检测题导入新课。导语如:有个同学刚才提到了魏征,很好。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随时对照。他总结自己“照镜子”的体会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自学自悟,彰显个性

  1、解题

  (1)“讽”是什么意思?

  (2)“谏”是什么意思?

  (3)题目是一个什么句式?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4)题目涉及的两个人物,谁能介绍一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2、介绍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交流互动,展示风姿

  1、指明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

  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第一段文意。

  方法:先读一个句子,然后解释这个句子里的重点字词的意思,最后把这个句子翻译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交流学*成果,老师点拨。

  五、教师点拨,引领达标

  学完了第一段,我们来探究第一段是由哪几个“三”组合而成的?

  [教学目的]

  1. 继续学*文言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本文运用设喻讲道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中出现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本文第二段邹忌以自己的事情设喻,劝说齐王纳谏是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 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可完成。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过《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时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进谏国君而被纣王剖心致死,像这样悲惨的结局足以使谏臣望而却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双全的忠臣义士,为了国家的前途而勇于进谏,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时代游刃有余的生存。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邹忌,看看他是如何讽谏齐威王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号内容板书)

  二.相关知识介绍

  1.解题 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

  2.《战国策》初三学*《唐雎不辱使命》时作过简介。可参照预*提示内容。

  注意: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与前面学的《史纪》(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不同。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齐读全文后自己理解其内容

  五.课文重点内容讲解

  教师串讲一段,请两名学生串讲两段,在此过程中将重点字、词、句随时讲解并板书。

  1.实词

  zhāo 早晨(名词)私人,自己(代词)

  朝cháo 朝廷(名词)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áo 朝见(动词)偏爱(动词)

  身长,长(形容词)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修建(动词)地方

  整治(动词)今义是一个名词

  2.虚词:莫:无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弗:fú,否定副词,译为“不”。

  3.词类活用

  A.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B.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C.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D.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B.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基础较好,学*态度认真,只是学*方法比较机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个人能够提出一定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语言文字有一定语感,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能够弄懂,但是“以自己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一能力并不强。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可以说,这篇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这是全文用笔最为繁复之处。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虽然说不上泼墨如水,却也是尽力渲染,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且不说三人答问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且不说“与座谈”显示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且不说“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仅两次“窥镜”就有丰富的意味,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理变化。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文中关节之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的“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可以发现这一段不仅仅是繁中有简、实中有虚,还有一处虚到极致的“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进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很妙的剪裁,能够让我们神思飞扬。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是简笔,作者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这一段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那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发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这一部分写的是齐王纳谏与纳谏之后措施与效果。作者在这里简繁并用。“善”是此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一位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得恰到好处。而用来诠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它们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措施,表现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画,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类比的说理方法,了解讽谏的语言艺术。

  2、培养认识自我和谦虚听取意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对文章字词句的具体描述进行理解和品味,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去,让学生得到发自内心的赏析和理解。首先通过阅读重点句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并赏析细腻的细节刻画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其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作品中所饱含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辨体析题

  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如果“忠言”能“顺耳”,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被采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写臣子委婉进谏致国富民强的历史散文——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首先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课文标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高屋建瓴,看似细小而又关键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解决文学常识问题,也是为全文的解读张本。

  二、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齐声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音:昳(yì)丽 间(jiàn)进 期(jī)年

  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落实词句,理清思路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请同学们再次通读全文,说出你的理解。

  在此环节中,

  1、注意下列常用实词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

  徐公何能及君也

  忌不自信

  欲有求于我也

  由此观之

  王曰:“善。”

  时时而间进

  2、注意文中“闻”、“面”、“服”、“孰”“私”“美”“蔽”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3、理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与坐谈”的文言句式。

  全文343个字,主要写了邹忌和齐威王的事。写邹忌,突出两件事:邹忌比美,邹忌巧谏。用了248个字,占全文篇幅的70%。写威王,主要写他善于纳谏。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中各个情节都涉及到数字“三”,比如开篇邹忌有“三问”,哪三问?每一问的语气是否相同?

  思考: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些回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的“放”与“收”的处理要恰当。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充分预*,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学生根据各自的预*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课前师生对文本的充分消化是“前戏”,放手让学生学*字词、理解课文,这是“放”,老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组织学生质疑解惑,这是“收”。旨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深入思考,探究妙处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齐威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认识问题要深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深入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

  五、小结

  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有其独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探究文章的妙处。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整理本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语句(添加曾经学过的词句,至少4组)

  2、提高作业:你认为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进行课后交流并形成文字表达)。

  3、拓展阅读《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表达。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基础较好,学*态度认真,只是学*方法比较机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个人能够提出一定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语言文字有一定语感,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能够弄懂,但是“以自己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一能力并不强。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可以说,这篇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这是全文用笔最为繁复之处。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虽然说不上泼墨如水,却也是尽力渲染,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且不说三人答问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且不说“与座谈”显示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且不说“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仅两次“窥镜”就有丰富的意味,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理变化。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文中关节之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的“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可以发现这一段不仅仅是繁中有简、实中有虚,还有一处虚到极致的“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进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很妙的剪裁,能够让我们神思飞扬。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是简笔,作者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这一段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那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发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这一部分写的是齐王纳谏与纳谏之后措施与效果。作者在这里简繁并用。“善”是此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一位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得恰到好处。而用来诠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它们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措施,表现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画,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类比的说理方法,了解讽谏的语言艺术。

  2.培养认识自我和谦虚听取意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对文章字词句的具体描述进行理解和品味,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去,让学生得到发自内心的赏析和理解。首先通过阅读重点句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并赏析细腻的细节刻画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其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作品中所饱含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辨体析题

  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如果“忠言”能“顺耳”,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被采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写臣子委婉进谏致国富民强的历史散文——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首先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课文标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高屋建瓴,看似细小而又关键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解决文学常识问题,也是为全文的解读张本。

  二、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齐声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音:昳(yì)丽 间(jiàn)进 期(jī)年

  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落实词句,理清思路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请同学们再次通读全文,说出你的理解。

  在此环节中,

  1、注意下列常用实词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

  徐公何能及君也

  忌不自信

  欲有求于我也

  由此观之

  王曰:“善。”

  时时而间进

  2、注意文中“闻”、“面”、“服”、“孰”“私”“美”“蔽”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3、理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与坐谈”的文言句式。

  全文343个字,主要写了邹忌和齐威王的事。写邹忌,突出两件事:邹忌比美,邹忌巧谏。用了248个字,占全文篇幅的70%。写威王,主要写他善于纳谏。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中各个情节都涉及到数字“三”,比如开篇邹忌有“三问”,哪三问?每一问的语气是否相同?

  思考: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些回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的“放”与“收”的处理要恰当。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充分预*,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学生根据各自的预*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课前师生对文本的充分消化是“前戏”,放手让学生学*字词、理解课文,这是“放”,老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组织学生质疑解惑,这是“收”。旨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深入思考,探究妙处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齐威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认识问题要深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深入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

  五、小结

  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有其独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探究文章的妙处。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整理本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语句(添加曾经学过的词句,至少4组)

  2.提高作业:你认为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进行课后交流并形成文字表达)。

  3.拓展阅读《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表达。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基础较好,学*态度认真,只是学*方法比较机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个人能够提出一定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语言文字有一定语感,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能够弄懂,但是“以自己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一能力并不强。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可以说,这篇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这是全文用笔最为繁复之处。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虽然说不上泼墨如水,却也是尽力渲染,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且不说三人答问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且不说“与座谈”显示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且不说“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仅两次“窥镜”就有丰富的意味,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理变化。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文中关节之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的“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可以发现这一段不仅仅是繁中有简、实中有虚,还有一处虚到极致的“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进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很妙的剪裁,能够让我们神思飞扬。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是简笔,作者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这一段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那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发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这一部分写的是齐王纳谏与纳谏之后措施与效果。作者在这里简繁并用。“善”是此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一位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得恰到好处。而用来诠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它们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措施,表现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画,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类比的说理方法,了解讽谏的语言艺术。

  2.培养认识自我和谦虚听取意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对文章字词句的具体描述进行理解和品味,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去,让学生得到发自内心的赏析和理解。首先通过阅读重点句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并赏析细腻的细节刻画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其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作品中所饱含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辨体析题

  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如果“忠言”能“顺耳”,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被采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写臣子委婉进谏致国富民强的历史散文——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首先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课文标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高屋建瓴,看似细小而又关键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解决文学常识问题,也是为全文的解读张本。

  二、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齐声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音:昳(yì)丽 间(jiàn)进 期(jī)年

  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落实词句,理清思路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请同学们再次通读全文,说出你的理解。

  在此环节中,

  1、注意下列常用实词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

  徐公何能及君也

  忌不自信

  欲有求于我也

  由此观之

  王曰:“善。”

  时时而间进

  2、注意文中“闻”、“面”、“服”、“孰”“私”“美”“蔽”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3、理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与坐谈”的文言句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菁华5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12、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2分)

  13、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译: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2分)(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2.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3B

  14(1)当面指责(2)满一年(一年也可)

  15.(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翻译时大意得1分.谤讥闻译对得1分)(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翻译时大意得1分,前顾译对各1分)

  16.(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小题1】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小题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1—6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得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_____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4、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当面;(2)使……听到

  2、C

  3、D

  4、A

  5、(1)大臣们和各级官员及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有错的地方的人,便能够得到上等的赏赐。

  (2)号令才下去的头几天,许多大臣走到宫里来劝谏威王,挤满了门口和院子,好似大街上一般热闹。

  6、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意思对即可)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确实

  B.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C.皆以美于徐公 以:用来

  D.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土地方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答:

  14选文是邹忌上朝时对威王说的一段话,邹忌要告诉威王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答:

  答案:

  12.C

  13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14(1)威王(您)受了很重的蒙蔽。(2)示例:一个人位高权重的时候,就有可能受蒙蔽而

  不明真相。(或:有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你听到的不一定是真话)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齐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①蔽:________

  ②闻:________

  ③孰:________

  ④以:________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教案通用5篇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理解本文学*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劝谏艺术

  *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闻寡人之耳者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能谤讥于市朝

  (3)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王之蔽甚矣。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

  (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确:

  (1)yì zhāo guān kuī j cháo jiàn

  (2)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臣。

  讽:委婉劝说。[来源:学,科,网]

  谤讥:公开指责。

  (3)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 “……孰与……”的句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 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第一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第二自然段

  1)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学*要点:

  1、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 能背诵全文;

  3、 重点掌握多义词:朝、修、孰、诚、方、善、间、旦;

  4、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及特殊句式;

  5、 理解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多义词:

  朝:朝拜;朝廷;早上

  孰:谁;仔细;什么

  诚:诚心;确实;如果

  方:方圆;地方;正

  修:高;修理;修建

  善:善事;好的;擅长;好

  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

  旦:早晨;第二天;天天

  二、 古今异议:

  谤讥:指责今:讽刺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

  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修:长、高今:修理

  私:偏爱今:自私

  讽:委婉规劝今:中伤

  三、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

  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暮寝而思:暮,名词作状语,晚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四、 特殊句式: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

  五、 设喻说理

  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 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 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 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B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

  ①有明确的针对性;

  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

  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

  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方公里)的五分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D�D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