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

首页 / 教案 /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3

教学目的: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直译课文;

  3、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4、背诵全文;

  5、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6、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7、学*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8、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2、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3、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难点

  1、背诵全文;

  2、学*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战国策》;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直译课文;

  3、积累文言语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不苦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了解〈〈战国策〉〉

  1、学生自读文注○1;

  2、补充: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四、初读感知

  1、掌握生字

  除文注外,补充:

  期年:j ī

  燕赵:yān

  纵横捭阖b āi hé:纵横,合纵与连横,指外交活动;捭阖,分开与联合,指说话技巧;全词指运用政治和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的目的。

  2、注意朗读技巧(幻灯片)

  3、回答课后“练*一”。

  五、翻译全文

  学生结合文中注释,在下面各自小声口头试译;抽查优生翻译,并校正错误。

  六、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一)、一词多义(课后“练*二”:朝、孰、诚、善、间)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三)、古字通假(略)

  (四)、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五)、文言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七、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2、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3、学*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5、背诵全文。

  教学程序

  一、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1):进谏的缘起。

  第二部分(2):进谏的内容。

  第三部分(3、4):进谏的结果。

  二、赏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1、邹忌:

  ○1、他能从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

  ○2、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

  ○4、他的进谏,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2、齐威王:

  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学*叙事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主旨: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当今社会,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五、背诵指导

  六、总结全文

  七、练*《绿色通道》中的*题。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标题;

  2、导入语;

  3、解题;

  4、简说〈〈战国策〉〉;

  5、补充注音;

  6、文言朗读方法指导;

  7、课文内容和翻译;

  8、文言词汇和句式积累;

  9、课文结构;

  10、人物形象;

  11、说理与叙事;

  12、主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5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7、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渭"后要略作停顿。

  8、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话的肯定和赞赏。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板书:小大

  家事国事

  9、第三段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二、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3、最后一段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4、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三变:"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总之,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6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得怎么样(预*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常识;②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2.过程和方法: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②学*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体会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处世态度;②领悟齐王纳谏除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①引导学生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词义、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

  ①学*类比推理和以小见大、设喻说理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表演课本剧头脑风暴师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

  1、结合课本注解试翻译全文,并标出疑难字、词、句;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忠言”就一定是“逆耳”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看看邹忌的一番“忠言”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言”?

  二、《战国策》有关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汇编,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等,作者已不可考证。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定名《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bǎihé)(纵横捭阖:指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尔虞我诈的故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因此,此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在记述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统治者,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三、解题

  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结构?(兼语短语)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纳:接受

  谏:规劝的话(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邹忌用委婉的话劝齐王接受臣子的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主谓宾/主(兼语)谓宾

  四、朗读欣赏

  要求:

  1、认准字音、字形;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昳丽yì窥镜kuī间进jiàn期年jī……

  谤讥服衣冠zhāo皆朝于齐cháobàngjī朝

  五、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提出质疑。在预*基础上接龙式逐句翻译,学生评判补充,教师把关。

  第1自然段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尺:战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朝]服衣冠

  朝:(zhāo,名词作状语,早晨)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与:用于选择问句中,“与……相比,谁更……”;孰:疑问代词,谁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美丽:古代可用于男子

  (5)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明天)

  (8)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同“熟”,仔细

  (9)(忌)[暮]寝而思之(省略句)暮:名词作状语;而:表修饰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11)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向

  第2自然段

  (1)入朝见威王朝:cháo,朝廷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3)皆以美于徐公(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

  以:以为、认为于: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6)客从外来,(忌)与(之)坐谈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

  (7)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被动用法)

  第3、4自然段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句)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2)能谤讥于市朝于:介词,在

  “谤讥”,古义:批评议论缺点(不含贬义);今义:诽谤与讥讽(含贬义)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

  “时时”,古义:隔一段时间,不时今义:经常、常常,表频率

  (5)期年之后期(jī)年:满一年

  (6)虽欲言,无可进者虽:即使

  (7)皆朝于齐(介宾后置句)朝:cháo,朝见于:介词,到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此所谓:固定句式,表判断于:介词,引出处所,在

  六、课堂小结

  1、解题“讽”“纳”“谏”(兼语短语)

  2、《战国策》战国时期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纵横捭阖

  3、朗读欣赏

  1、认准字音、字形:昳丽窥镜间进期年谤讥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2、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语调。

  4、课文重点文言知识讲析

  1、重点实词;

  2、重点虚词;

  3、通假字(古今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6、词类或用;

  7、特殊句式

  七、布置作业

  1、就重难点问题,归纳整理笔记,完成课后练*二;

  2、熟读课文,分组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课时

  一、复*第一课时内容

  (一)检查学生笔记整理情况

  (二)归纳复*重点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朝

  朝服衣冠(zhāo,早晨)

  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

  皆朝于齐(cháo,朝见)

  (2)于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皆朝于齐(介词,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介词,引出处所,在)

  (3)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身边的大臣今义:①左右方位;②表约数;③动词,“控制”

  3、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戴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面刺:当面指责

  (3)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4、文言句式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①“此所谓”固定句式,判断句②介宾后置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式,“受蒙蔽”

  (3)忌不自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构图示

  1、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三思)受蔽: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

  2(三比)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3(三令三赏)上书→中赏(三变)时时而间进

  谤讥→下赏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堂小结

  1、归纳复*

  5、文章思路

  2、朗读欣赏与思考第一段:邹忌比美

  3、课本剧表演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段:邹忌讽谏

  4、讽谏艺术:设喻说理,类比推理第三段:威王除弊

  第四段:除弊结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并完成课后练*一。

  2、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8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理解本文学*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劝谏艺术

  *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9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运用以读带译的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巧于设喻、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的技法。

  3、通过古文的学*,看到古人的智慧,激发学*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时地对齐威王提出建议,才使齐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请看《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初读感知:

  集体诵读课文,培养语感。

  (一)读法指导: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达无阻、口诵心惟。

  (二)检查预*情况,

  1、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大意。

  (三)再读课文,品味韵味。

  读法指导:用不同的语调和感情,读出故事叙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对话。

  (四)分析对话,体会感情。三问三答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赞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谨问客,“我与徐公孰美?”——*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谀奉承

  (五)角色朗读,翻译表演

  三、研读课文,品味精妙

  (一)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1、提问: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2、提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琐事,在对这件家庭琐事反复思考、分析后,邹忌“入朝见威王”,在朝廷上,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明确:委婉设喻

  三比

  (妻)私

  ————

  私(宫妇)(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内)

  3、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么进谏的?

  明确:齐王纳谏——三赏

  臣民进谏——三变

  上赏:面刺

  令初下:门庭若市中赏:上书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下赏:谤讥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4、提问: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战胜于朝廷

  5、点题

  课文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所以,我们既要看到邹忌进谏的智慧,也要看到齐王纳谏的明智。

  (二)深入讨论、品读智慧。

  1、讨论:从“三问”到“三思”再到“三比”,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邹忌,请同学们讨论,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了邹忌的智慧?

  明确:“三问”——发现问题,细节意识

  “三思”——思考问题,自我反省

  “三比”——解决问题,委婉设喻

  2、学*进谏的艺术

  3、拓展知识

  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学*古文的意义

  正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说的:“现代人的指示肯定远远超过古人,但智慧却未必!”正也正是我们提倡学顾问的目的,我们要从这些古老的文字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古人的智慧。

  四、强化延伸、拓展视野

  1、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说说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齐威王的?

  2、职场调查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外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进谏的语言艺术有何不同?

  汉武帝是一个迷信神怪的人。一次,有人向汉武帝献上一坛酒,说是喝了能长生不老。东方朔觉得那是骗人的假话,便偷偷地把这坛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后大怒,下令要杀掉东方朔。可是,东方朔毫不慌张地说:"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长生不死的酒,那么陛下是杀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么说明酒不能保证饮者长生不死。那么那位进酒

  的先生就是欺骗您,该当死罪了。"汉武帝也觉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于一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出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贤明,二看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板书:标题;附带简单介绍刘向及《战国策》的`文字常识)

  二、检查预*

  1、为正音。

  2、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 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二,完成常用文言词语

  “质”“及”“甚”“少”“异”“为”的辨析。

  六、再读全文

  七、品味赏析

  学*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妻、妾、客是如何回答邹忌的,有何不同?为什么?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稍加点拔即可。

  附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家事──类比──国事

  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发放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这篇读后感,学生快速阅读之后,引发学生讨论: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千载而下令人景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干部对上级领导如果都像邹忌那样,委婉讽谏,我们的群众都像邹忌那样对自己的上司,对自己尊敬的长者,对自己的同事、亲朋好友提出批评意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

  2、请同学们思考,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各不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从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

  如:“良药爽口更利于行”“贵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批评”“不能由已之好恶左右作出正确的判断”“要讲真话”“讲真话难。

  九、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十、发放课后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练*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联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 ——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婬*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一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一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ng)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a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一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陽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明显的有奉承的意味。(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一棒,一针见血,使其梦醒。邹忌为何敢下这样的结论?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变: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

  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

  1、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自由读时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及语气。

  2、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3、三读: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叶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4、追读:完成背诵

  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3、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4、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的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5、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归纳小结:邹忌是怎样的人?

  齐王是怎样的人?

  明确: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6、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常的语句值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六、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齐读全文,研*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 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中国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实践中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

  1、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5、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

  6、说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巩固旧知1、掌握下列字词2、翻译下列句子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i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

  孰视之:同熟仔细美我:以.....为美

  私我:偏爱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间(jiàn)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自学课文、把我文章内容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邹忌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1、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用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排比造势―让对方认同

  1)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惯和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1)做好准备工作。(2)创设好的谈话氛围。(3)找准切入点。(4)要掌握谈话的方法和技巧。(5)条理清晰,要有逻辑

  F、拓展、情景再现话题:

  1、寒冬的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2、同学们都渴望公*,你们该如何劝老师不要歧视待进生。

  G、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6、说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思:小中见大

  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4

  1、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

  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3、教学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巩固旧知

  1、掌握下列字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

  孰视之:同熟仔细美我:以......为美

  私我:偏爱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间(jiàn)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自学课文、把我文章内容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2、邹忌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用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排比造势—让对方认同

  1)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惯和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

  (1)做好准备工作。

  (2)创设好的谈话氛围。

  (3)找准切入点。

  (4)要掌握谈话的方法和技巧。

  (5)条理清晰,要有逻辑

  F、拓展、情景再现话题:

  1、寒冬的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2、同学们都渴望公*,你们该如何劝老师不要歧视待进生。

  G、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5、说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5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③④⑤⑥通过引用典故、解决问题引入、理解内容、探索写作、分析人物、扩展三个步骤,分别从内容、结构、写作、思想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学*汉语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隐喻(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细比,略比(如邹忌进劝写得详;臣民进劝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比;三思正比)

  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6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 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 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 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5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7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基础较好,学*态度认真,只是学*方法比较机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个人能够提出一定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语言文字有一定语感,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能够弄懂,但是“以自己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一能力并不强。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可以说,这篇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这是全文用笔最为繁复之处。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虽然说不上泼墨如水,却也是尽力渲染,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且不说三人答问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且不说“与座谈”显示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且不说“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仅两次“窥镜”就有丰富的意味,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理变化。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文中关节之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的“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可以发现这一段不仅仅是繁中有简、实中有虚,还有一处虚到极致的“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进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很妙的剪裁,能够让我们神思飞扬。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是简笔,作者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这一段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那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发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这一部分写的是齐王纳谏与纳谏之后措施与效果。作者在这里简繁并用。“善”是此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一位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得恰到好处。而用来诠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它们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措施,表现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画,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类比的说理方法,了解讽谏的语言艺术。

  2.培养认识自我和谦虚听取意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对文章字词句的具体描述进行理解和品味,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去,让学生得到发自内心的赏析和理解。首先通过阅读重点句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并赏析细腻的细节刻画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其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作品中所饱含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辨体析题

  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如果“忠言”能“顺耳”,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被采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写臣子委婉进谏致国富民强的历史散文——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首先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课文标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高屋建瓴,看似细小而又关键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解决文学常识问题,也是为全文的解读张本。

  二、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齐声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音:昳(yì)丽 间(jiàn)进 期(jī)年

  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落实词句,理清思路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请同学们再次通读全文,说出你的理解。

  在此环节中,

  1、注意下列常用实词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

  徐公何能及君也

  忌不自信

  欲有求于我也

  由此观之

  王曰:“善。”

  时时而间进

  2、注意文中“闻”、“面”、“服”、“孰”“私”“美”“蔽”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3、理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与坐谈”的文言句式。

  全文343个字,主要写了邹忌和齐威王的事。写邹忌,突出两件事:邹忌比美,邹忌巧谏。用了248个字,占全文篇幅的70%。写威王,主要写他善于纳谏。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中各个情节都涉及到数字“三”,比如开篇邹忌有“三问”,哪三问?每一问的语气是否相同?

  思考: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些回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的“放”与“收”的处理要恰当。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充分预*,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学生根据各自的预*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课前师生对文本的充分消化是“前戏”,放手让学生学*字词、理解课文,这是“放”,老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组织学生质疑解惑,这是“收”。旨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深入思考,探究妙处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齐威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认识问题要深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深入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

  五、小结

  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有其独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探究文章的妙处。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整理本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语句(添加曾经学过的词句,至少4组)

  2.提高作业:你认为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进行课后交流并形成文字表达)。

  3.拓展阅读《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表达。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8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对于汉语言学*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到的方法与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9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我参赛的课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我来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根据课标精神及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邹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

  3、认识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以及故事在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让学生读起来,诵起来;二是要落实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的能力。难点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那么,我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呢?《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与探究。所以,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进行本课教学。通过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还将运用到圈点勾画法、讨论法、点拨法、谈话法、比较辨析法、情景激励法等方法来学*本课。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六个步骤:

  一是运用古语导入新课。然后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一是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二是说说《战国策》的“策”字的意思。这样高屋建瓴地把学生引领到对课文的解读中来,也渗透了文学常识的教学。

  第二步主要是讲成语故事,整体感知文意。当然,首先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课前预*情况,给几个加点字注音。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意,为讲述“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做准备。在学生讲故事之前,我要讲一讲齐威王的另一个成语故事——一鸣惊人。这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为学生讲成语故事做了一个示范。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讲述一个成语故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任务。

  第三步是识记重点文言词,翻译重点句子。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我发现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特别突出,所以首先引导学生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拟“词义辨析”练*。还是先做示范,教给学生方法,再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然后我还引导学生辨析了课文中的一组近义词,体会课文语言准确、表现力强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辨析、翻译的基础上,我出示一组练*题,检查同学们对重点词句的翻译,并着力强调难点、易错点。

  第四步是精读课文,品味探究。这也将是本课一个很有分量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时间,把自主学*活动推向一个高潮。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强化理解,也是对故事线索的全面梳理,还将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第五步是学*课文剪裁巧妙的结构特点,提醒大家写作时可以借鉴。

  第六步是拓展与总结。学生讨论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人生的智慧。然后我将让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以读做结。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那么黑板也应该是属于学生的学*阵地。所以,我只需要在黑板上写出课题,其它地方留给学生编拟“一词多义”练*。当然,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应该及时在黑板上展示,以示鼓励。说课完毕,开始讲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3)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十)份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理解本文学*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劝谏艺术

  *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2

  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并背诵课文。

  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诫刘禅要“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有什么好处呢?今天我们来自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体会多方听取他人意见对自身成长的好处。

  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小声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有问题提问。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朝、孰、诚、方、善、间”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找出本文写了几个人,人与人之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件事?

  明确:

  邹忌、邹忌的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齐王是国君,权力最大的人。邹忌是齐王的臣子。邹忌妻、妾、客都与邹忌有不同的关系。

  四、再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邹忌长什么样?邹忌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2、邹忌怎样给齐王讲他的感受的?他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补充: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从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听了邹忌的分析,齐威王说了什么?采取了什么措施?

  4、齐王纳谏后,收到什么效果?

  明确:学生回答时要尽量用原文回答。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探究活动。

  《战国策》是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历史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请以合作小组的方式阅读《战国策》,选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点做些研究,要求每个人都要有事可做,最后形成一篇关于《战国策》的小论文,文体不限,如果是议论文,观点要是自己的。字数也不限。文章要求用打印出来,要注意排版。

  找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表达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点拨:“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5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6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第一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第二自然段

  1) 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 “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 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7

  一、导入,走*文本

  师:常听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今天老师却要说:“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学*目标。

  学*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学*用设喻讲述道理的写法。(多媒体演示)

  二、朗读,感知

  1、师:我们课前已经预*了课文,那就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好不好?

  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我们在听读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注出在字音和节奏方面同这位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吗?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很好,大家通过自己的预*,把课文读得如此流畅,老师已经感觉到同学们对文言文非同一般的解读兴趣和解读能力了。我们一起听一下名家范读,感受一下文章意境。请认真听,能不能听出你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听完,学生指出几处发现(问之;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2、师:你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时候,有没有没弄明白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商量。(由学生一一提出,学生合作自行解决。)

  师:我们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点滴积累,当我们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的时候,就能更正确地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更进一步地走进古人深邃的思想了。

  三、品读,感悟:

  1、师:我们已经读明白了文章的意思。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学生一一回答,老师归纳总结。(可根据文题归纳故事内容。本文写了两个人物,哪两个?齐王是个兼语,应理解为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只要把“讽”和“纳谏”解释一下。)

  2、我们再来读课文,你有没有发现,文章在行文方式上以什么为主?文章写了邹忌同家人的几次对话?

  3、师:明确对话。那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在句意、词序、语气、人物心理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这个时候,我们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声音传达出这些看似相似,其实却有相当大不同的语句了。那就试着用声音传达一下吧。我们可以四个同学为一组,一位作邹忌,其他三位同学分别作妻、妾、客,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生分组练*,兴趣盎然)

  4、师:哪一组同学愿意给大家表演一下?请到前面来。

  (生四人分角色演读,声情并茂。此时一位演妾的女生加了个给邹忌捶背的动作,得到了大家的喝彩。同时加了一位学生读叙述的语句。)

  师:谁愿意给他们作一下点评?

  师:精彩的演读、恰当的点评,让我觉得大家对文本的解读很细致。

  5、师:邹忌听了夸赞后,是不是心里就美滋滋的了?他是怎么想的呢?

  师:于是,邹忌进行了三……

  师:对,三思。你现在就是邹忌,你会怎样想呢?请学生一一回答。

  我觉得他应该想到,也就是得到一个结论,想到自己受蒙蔽了。

  师:你太会想了,这才是邹忌呢!是呀,邹忌由妻、妾、客的赞美意识到自己受蒙蔽了(投影:悟己之蔽)

  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大王也像我一样受蒙蔽了吧?我明天要去给大王进谏。

  师:真好!你现在是真正的邹忌了。

  6、对于一件生活小事,很多人也许就一笑了之了,但邹忌却抓住这样一件小事,完成了一次极为漂亮的进谏。邹忌是怎样给威王进谏的呢?

  生:于是入朝见威王……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

  生:邹忌把自己的例子告诉威王,并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

  师:是呀,这样,邹忌与威王进行了三……

  生:三比。

  7、师:通过“三比”,比出什么来了呢?

  师:由“三思”到“三比”,由“悟己之蔽”到“推王之蔽”。(投影:推王之蔽)

  8、如果你是威王,你会接受邹忌的进谏吗?

  生:会。因为邹忌由他自己家庭的小事想到了国家大事,他这样关心国家,我会接受他的进谏。

  9、师:是呀,谁能拒绝一位爱国之人的进谏呢?这位同学谈到邹忌用了一种很好的进谏的方法,那就是“类比说理”,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设喻讲述道理)

  生:我也会,因为邹忌没有直接给威王进谏,他很含蓄,我会很高兴地接受。

  师:你的意思是说邹忌用了委婉的进谏的方式。真好!

  10、那么,威王是不是接受了邹忌的进谏呢?

  师:何以见得?

  生:(齐)王曰:“善!”

  师:(重复)王曰

  生:(声音渐高)“善!”

  师:(板书“善!”),味道还不足,王曰

  生:(齐,酣畅淋漓地)“善!”

  师:“善”是什么意思?

  生:(齐)好!

  11、师:大王说“好”,那么好在哪里呢?我们从这一个字可以读出什么呢?

  生:大王认为邹忌说得很对,很好!

  生:大王觉得有这样的贤君提出这么好的意见,他很惊喜。

  生:大王觉得自己是一国之君,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只用一个“善”字表达他的思想。

  生:从这一个“善”字,我们可以读出大王纳谏的决心。

  生:大王是说:“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吧!”

  (此时,提醒学生“善”字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面对邹忌的委婉进谏他为什么惜字如金,不大肆赞美?在学生偏离文本轨道时,师又及时引导:齐王的激动只是一方面,可激动的人或许更会滔滔不绝呀,作为一国之王,他还会顾及到什么?)

  12、师:是呀,每一个汉字独一无二的形象都饱含了古人多么丰富的思想。于是,邹忌进谏成功,虚怀若谷的威王为了更好地纳谏,实施了一系列得力的措施,那就是三……

  生:三赏。

  13、师:对,于是群臣进谏。结果如何呢?

  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14、师:如果我们再用“三”来总结的话,那应该是……

  生:三变。

  15、师:威王纳谏最终效果巨大啊,文中怎么说的呢?

  师:正是因为有了邹忌这样的贤臣,也正因为威王的善于纳谏,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

  至此,我们不仅读懂了邹忌进谏的全过程,还领略了古代谋臣策士高超的说话艺术与睿智,见识了古代贤君的大度。

  四、总结,拓展文本

  1、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提示学生可分别从邹忌或齐王(领导者)或其他方面回答。

  归纳:看准对象,抓住时机,敢于进谏,善于提意见,讲究方式方法,委婉提建议;领导者要有虚怀若谷的胸怀,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一个被偏爱者、敬畏者、有求者包围的人,可能因听不到真话而导致完全错误的判断等。

  2、小结:由邹忌的“讽”可以看出“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我们提建议或意见时,应该讲究一点方式方法,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觉地改进。

  五、布置作业。整理学案,复*巩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9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

  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第一自然段

  (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第二自然段

  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第三自然段

  1)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案 10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4)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 (菁华5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12、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2分)

  13、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译:(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译: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2分)(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参考答案:

  12.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13B

  14(1)当面指责(2)满一年(一年也可)

  15.(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翻译时大意得1分.谤讥闻译对得1分)(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翻译时大意得1分,前顾译对各1分)

  16.(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 (2)然后襄公鼓之 鼓: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

  【小题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

  【小题1】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小题1】(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示例:鲁庄公“不鄙”。理由合理得分,结合选文或全文内容作答均可

  【小题1】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可)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1—6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得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______________

  (2)闻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B、群臣进谏 臣之妻私臣

  C、乃下令 令初下

  D、门庭若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下面句子中的“之”跟“闻寡人之耳者”中的“之”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吾妻之美我者。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4、下列句子中的“者”跟“上书谏寡人者”中的“者”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虽欲言,无可进者。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5)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邹忌,我们除了学*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

  【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学生主动学*,引进竞争机制。我们*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

  一、学生主动学*,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效率增强预*效果,在学生自主学*前,我会告诉学生预*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特别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课本剧,,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自己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在师生共同欣赏《关雎》和《蒹葭》时,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看到了古文学*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名篇,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本文文字并不深奥,文字易懂,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现将总结如下:

  首先,本节课的学*目标非常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教学中这些目标一步步得到落实。新课标指出7至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文篇幅虽长,文字却并不深奥,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自主完成翻译全文的任务。在汇报交流时,同学们的确做到了,很轻松地就翻译出了全文。在翻译过程中我还注重了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积累,比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成“以……为美”,“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一字一译为“土地方圆”;虚词“之”“于”等的用法;还有宾语前置句(倒装句)“君美甚”“忌不自信”, 判断句“城北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省略句“与坐谈”这些句式。使同学们不仅会翻译全文,更要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学会翻译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这需要同学们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指明几个同学回答后,答案越来越全面,也越来越简练完美(一是以身边小事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作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随着同学们的回答我也迅速地完成了板书,板书既体现了讽谏的方法(类比推理),写作方法(以小见大),也突出了一个数字“三”, 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这时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最后,在知识迁移上“拓展延伸”环节把本课推向了高潮。劝人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同学们激情高涨,讨论热烈,一个个跃跃欲试。“语境一: 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这个话题比较简单,同学们都知道劝告时委婉说出这样做对小英有怎样的负面影响,让小英体会到妈妈的良苦用心,从而欣然接受妈妈的劝告。“语境二: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这个话题比起第一个话题难度大增,难住了好些同学,正因为这个话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对劝人这门艺术更加感兴趣了,虽然刚开始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但最后张志勤同学的回答大家还算满意。当我把晏子的做法亮出来之后,大家一片哗然,纷纷感叹晏子的劝谏充满了智慧,从而领略了劝谏的魅力。

  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我注意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但在阅读上读得还不够充分,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设计有以下亮点: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导,学生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活动的设计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思考、表达,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学*文言文学*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与智慧的碰撞,升华学生的思想。

  2、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参与朗读、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也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

  3、突出朗读教学,以朗读为学*的起点,将分析、讨论、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语言、学*技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思路清晰,并且朗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还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学生意识到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体现在表达可简可繁,一切从需要出发。

  4、能针对学情设计教学。针对初三学生的学*特点及需要,注重学*方法的指导,注重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迁移。能将文章学*内容与考试重点,与实际生活都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就目前学生具体情况来说,“三读”的效果还不理想,还有部分学生放不开,谈理解似乎还比较到位,但读的效果却体现不出他的理解。

  2、讨论环节需要有层进的效果,在不断的补充中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更好地被带入讨论中,此次上课讨论的层次感不强,无法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

  3、设计的课容量有些大,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品悟的时间不足,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难。

  3、为了鼓励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讨论,所以对学生不够简洁的发言也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导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学*中花费时间太多,使后面对语言技巧部分的处理有些仓促。

  (三)、改进方法:

  1、充分认识到学**惯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容量。

  2、设计应当更有多种预设方案,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改变教学设计。

  今天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古人请客笑话导入,他请客失败原因在于什么?说话要讲艺术,说话方式有两种?有人知道吗?直言婉言。今天我们学*一篇和说话进言艺术有关的古文,也是篇比美的古文、能猜到是什么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读题目分析其特点,注意齐王一词,题目中有一组反义词请找出来并分析:讽谏古义今义。请同学回答《战国策》有关知识。出示目标。

  自主学*环节采用的是自读体验式,先师范读课文,生解决字音停顿语气问题。再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解,理通文意,划出疑难字词,交流疑难。本文内容筒单易理解。

  本段重点是抓住妻妾客三人的说话语气剖析,可惜的是学生对这三句话的语气把握总不到位。再经过多人品读后,终于有学生读出了妻的由衷赞美语气,妾的讨好勉强语气,客的尊重客气讨好语气。进而根据邹忌暮寝而私之的话体味到妻妾客赞美我,说谎原因。在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朗读时,我在第一段结结尾处,加上了“故均说谎骗我也。”这是课堂随时加上的一句话。

  有这推出课文第二段,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境内人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学生判断写法,提示在《渔我所欲也》中学过,由推出,”类比”写法(以小见大)。为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让学生用直言方式向齐王谏。这是课堂自己临时想到的问题,是课堂新生成问题。没想到学生回答的很不错:“威王你的官妇左右偏爱你,你的大臣畏惧你,全国人有求于你,你整日上当受骗,太愚蠢了。”这样说会有什么后果呢?

  同学们兴奋大增,有人说伴君如伴虎定被杀头,被充军,有人说重打罚等。还有人将此写为: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国人有求于王,王活于谎言之中,太可悲矣!

  这样一对比就轻易地得出以小见大类比的好处委婉进谏便于接受。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不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7)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基础较好,学*态度认真,只是学*方法比较机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个人能够提出一定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语言文字有一定语感,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能够弄懂,但是“以自己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一能力并不强。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可以说,这篇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这是全文用笔最为繁复之处。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虽然说不上泼墨如水,却也是尽力渲染,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且不说三人答问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且不说“与座谈”显示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且不说“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仅两次“窥镜”就有丰富的意味,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理变化。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文中关节之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的“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可以发现这一段不仅仅是繁中有简、实中有虚,还有一处虚到极致的“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进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很妙的剪裁,能够让我们神思飞扬。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是简笔,作者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这一段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那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发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这一部分写的是齐王纳谏与纳谏之后措施与效果。作者在这里简繁并用。“善”是此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一位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得恰到好处。而用来诠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它们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措施,表现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画,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类比的说理方法,了解讽谏的语言艺术。

  2、培养认识自我和谦虚听取意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对文章字词句的具体描述进行理解和品味,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去,让学生得到发自内心的赏析和理解。首先通过阅读重点句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并赏析细腻的细节刻画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其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作品中所饱含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辨体析题

  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如果“忠言”能“顺耳”,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被采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写臣子委婉进谏致国富民强的历史散文——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首先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课文标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高屋建瓴,看似细小而又关键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解决文学常识问题,也是为全文的解读张本。

  二、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齐声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音:昳(yì)丽 间(jiàn)进 期(jī)年

  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落实词句,理清思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8)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优选【5】篇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 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 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汇总十篇(扩展9)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5)份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i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

  ⑤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

  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研*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齐读全文,研*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

  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

  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④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

  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