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

首页 / 教案 /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得怎么样(预*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 “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 “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 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5

  【设计简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婉辞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这是九年级学生继上学期学了《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后,再次接触出自《战国策》的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词、语句的意义(重点)。

  2、体会文章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借鉴文章语言朴实而生动的特点(难点)。

  3、认识纳谏除弊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4、熟读、背诵课文。课前布置学生借助注释读课文,了解《战国策》。

  考虑到本文语言浅显,内容并无特别费解之处。因此,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中互补、互构、互融。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忠言有时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们如何看待别人的劝谏。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将会领略到以雄辩著称的邹忌的讽谏之法,相信一定会给同学们带来启示。

  二、解题并简介邹忌和齐王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劝说齐王,齐王采纳意见。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包括生字的读音、某些句子的节奏。

  2、朗读指导:

  ⑴请学生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妾弗谤讥期年时时而间进

  ⑵注意节奏如“今齐地/方五千里”

  ⑶朗读语气:

  朗读时,要把握好语气,如第一段邹忌问自己与徐公谁美时,他的妻、妾、客因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爱之情,妾是卑怯顺从的口气,客人则是阿谀奉承之情。

  3、学生朗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讲述故事内容

  五、细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结尾写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此”指代什么?

  2、为什么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3、待学生找到依据后,教师予以充分肯定,并归纳:从“令初下”到“期年之后”,出现了由“门庭若市”直至“无可进者”的可喜形势,可见进谏情况出现了“三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4、学生找到原因后,请学生翻译该句子,并明确这是齐威王“三赏”的结果,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提醒学生其中有成语“门庭若市”,并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齐威王能作出如上决定,是受邹忌的讽谏,那邹忌是如何劝说的?

  6、学生合作探究,明确邹忌的“三比”后,应该体会到邹忌设喻说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说到国事,这是类比说理。提醒学生回忆上一单元的《公输》和《鱼我所欲也》同样出现过类似方法。

  7、学生齐读第2段,解决词句理解上的疑难

  如私臣:偏爱齐之地方:土地方圆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

  8、那邹忌因什么而有上述思考呢?

  学生会说到邹忌的“三问”,其妻、妾、客的不同语气的回答以及邹忌的“三思”,要求学生认真读好三句答句以及邹忌的“三思”,并翻译,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一个提宾句)

  然后学生齐读第1段,并提醒体会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语言魔力。

  9、由此可见,邹忌和齐王是怎样的人?

  10、归结课文: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邹忌因小见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问──三思──三比──三赏──三变──战胜于朝廷的行文思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

  六、朗读课文

  七、明确纳谏除弊在当时的作用和借鉴意义(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八、总结并延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们看到了邹忌这一贤臣和齐威王这一明君,相信邹忌这一善于讽谏的谋臣形象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学期我们学过《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于辞令,不畏**,积极维护国家尊严的品质,我们应该记忆犹新。《战国策》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请大家课后去阅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出自《国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请比较厉王和齐威王对待臣子的讽谏的不同态度和结果。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于彘。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写一段文字,要求用类比说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

  3、课外阅读《战国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书】

  三问“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讽谏

  齐王纳谏

  面刺──受上赏

  三赏上书──受中赏──措施得力

  谤讥──受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变数月后──时时而间进──效果彰显

  期年后──无可进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结果)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2)尺(3)明日(4)美我(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7)面刺(8)虽欲言(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7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得怎么样(预*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8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3、学*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4、体会本文讽劝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国富民安的主题。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学*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讨论、思考

  电脑多媒体

  一、导入

  二、出示本课目标和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学*阅读提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五、识记生字: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七、让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语译全文。

  八、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第一段, 写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以及赞美的原因。

  他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这一段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第二段,写邹忌设喻进谏,由自己的不易听到直言,指出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

  邹忌以一家之事喻一国之事,向齐王进谏。通过设喻、类比,指出了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因而暗示出纳取直言的重要性。

  第三段.写齐威王受到邹忌的启发,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国家获得大治。

  第四段,概述齐王纳谏的结果并点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深刻意义。

  先写齐王纳谏的效果。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不需用武力,在朝廷之中就能战胜别的诸侯国”。

  九、学*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免受蒙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二者在“受蒙蔽”这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的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十、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十一、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9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本篇节选部分主要记载了齐国谋士邹忌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齐威王听民意从而达到强国家的良好效果。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 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注重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太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在保证落实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考虑怎么把文言文的课教得更加 生动活泼,考虑怎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3、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4、领略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教学 准备:

  1、布置学生预*课文,通读全文,弄准字音。

  2、布置学生上网查关于《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3、布置学生书面翻译文章。

  4、教师做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 导入 ,激发 激趣:

  众所周知, 评价 美丽女子 的词语有很多,经典的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是在形容哪些美女么? 对,是在说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昭君、杨贵妃。 英俊男子比如有宋玉、潘安, 那大家知道有评价 英俊男子的词语么?比如说身高: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矮。这就是美到极致啊!今天这节课 我们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英俊的男子——邹忌, 内外兼修, 不仅长的美,而且他的口舌功夫也是相当的一流啊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音读: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示范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强调积累正音:

  昳 丽 yì 朝 服衣冠 zhāo 朝 廷 cháo 谤 讥 b à ng

  时时而 间 进 jiàn 朝 于齐 cháo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意读: 再读课文,翻译文章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章。

  2、各组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成果。

  3、教师评价订正,归纳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谁与谁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呢?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③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 孰视之:孰,通假字,通“熟”。

  ⑤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⑥ 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⑦ 皆以美于徐公:以,动词,以为,认为。 再如“以师赴秦军”,“以”是动词率领的意思。

  ⑧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⑨ 能谤讥于市朝: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

  ⑩ 期年:满一年。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断句,读出节拍。

  四、情读 :品读句子,读出情感

  1、品读妻、妾、客的回答: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① 学生示范,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读出情感。

  ② 学生分析三个人的内心世界。

  ③ 教师明确:

  妻:私——偏爱。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对丈夫情感深厚而强烈, 不排除有美化自己丈夫的成分,有点夸大其词,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 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由衷地称赞 ,用感叹句 。

  妾:畏—— 畏惧。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对丈夫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顺着妻子的话说说而已。

  客:求——有求于人,说点应景的客气话、奉承话,句末用句号,陈述句,情感一般。

  板书: 妻——私(偏爱)

  妾——畏(畏惧)

  客——求(请求)

  2、品味邹忌的劝谏艺术:

  提问:

  ① 邹忌是怎样劝谏齐王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邹忌的劝谏思路是从家务事谈起,由家而国,道理相同。

  (板书)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客——求(请求)——子民

  面临 现状 :奉承话 王之蔽甚矣

  解决方案: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实施 过程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最终结果:齐国称霸

  ②你认为邹忌的劝谏为什么会成功?

  教师明确:

  邹忌含蓄劝谏,齐王从谏如流,齐国称霸。

  3 、师生三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五、美读:调动情感,美读文章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课堂小结:

  翻译文本,诵读对话,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理清思路,明了逻辑,欣赏邹忌劝谏艺术

  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

  1、假如你的表妹要上高一了,学校安排军训,但是表妹怕晒黑,不想去参加,如果姨妈希望你去劝说表妹,你会怎么劝谏她呢?

  2、假如你和同学上街,同学不走人行横道而横穿马路,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3、家人闲聊时,妈妈告诫你说遇到路上有老人摔倒可千万不要去扶起,否则容易找上麻烦,你会怎么回答妈妈的话呢?

  学生任选一个问题,或者自己创设情境,然后加以回答。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王之蔽甚矣 →称霸

  客——求(请求)——子民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常抓不懈,落实 对文本的 诵读, 注重创设情境以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0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2、用三分钟时间,背第二、三节(男生背第三节,女生背第二节,竞赛)[建议:参照并利用本文板书设计 ]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四)阅读题(课外阅读,也可放在当堂,写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跟《邹》文相比,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2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得怎么样(预*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4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i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7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3、学*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4、体会本文讽劝统治者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国富民安的主题。

  1、识记生字,理解重点实词的词义,语译全文。

  2、归纳词类活用和句式

  学*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教师讲解,学生朗读、讨论、思考

  电脑多媒体

  一、导入

  二、出示本课目标和重难点。

  三、指导学生学*阅读提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五、识记生字: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六、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七、让学生结合书上注释,语译全文。

  八、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题:

  第一段, 写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以及赞美的原因。

  他经过了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这一段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

  第二段,写邹忌设喻进谏,由自己的不易听到直言,指出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

  邹忌以一家之事喻一国之事,向齐王进谏。通过设喻、类比,指出了齐威王所受蒙蔽之大,因而暗示出纳取直言的重要性。

  第三段.写齐威王受到邹忌的启发,虚心纳谏,广开言路,使国家获得大治。

  第四段,概述齐王纳谏的结果并点出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深刻意义。

  先写齐王纳谏的效果。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即“不需用武力,在朝廷之中就能战胜别的诸侯国”。

  九、学*文章巧妙的'讽喻手法:

  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免受蒙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提到应该纳谏,可能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和自己对这问题的看法是生活小事,很具体,又能引起国君的兴趣。二者在“受蒙蔽”这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把两件事巧妙的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十、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十一、布置作业:

  课后练*一、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8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19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出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臣的是否贤明,二看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板书:标题;附带简单介绍刘向及《战国策》的文字常识)

  二、检查预*

  1、为正音。

  2、为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 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纠正断句错误的地方,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二,完成常用文言词语

  “质”“及”“甚”“少”“异”“为”的辨析。

  六、再读全文

  七、品味赏析

  学*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2、妻、妾、客是如何回答邹忌的,有何不同?为什么?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稍加点拔即可。

  附板书:

  邹忌 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四境之内

  家事──类比──国事

  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发放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这篇读后感,学生快速阅读之后,引发学生讨论:邹忌与齐威王的故事千载而下令人景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干部对上级领导如果都像邹忌那样,委婉讽谏,我们的群众都像邹忌那样对自己的上司,对自己尊敬的长者,对自己的同事、亲朋好友提出批评意见,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你认为这是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启发。

  2、请同学们思考,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各不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从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

  如:“良药爽口更利于行”“贵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批评”“不能由已之好恶左右作出正确的判断”“要讲真话”“讲真话难。

  九、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十、发放课后练*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20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 “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2、用三分钟时间,背第二、三节(男生背第三节,女生背第二节,竞赛)[建议:参照并利用本文板书设计 ]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四)阅读题(课外阅读,也可放在当堂,写在小黑板上或打投影),阅读下文,思考一下,这篇文章跟《邹》文相比,主题有什么区别?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 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 2、C 3、B (二) 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重点: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仔细品味,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战国策》介绍

  《战国策》是经汉代刘向整理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又名《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

  三、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四、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1.“徐公何能及君也”中的“及”与“虽悔之,亦无及己”的“及”是否相同?

  答:不同。前者是赶得上的意思,后者是来得及的意思。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何意?若还有哪些用法?

  答:“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与前文的“及”意思相同。“若”的用法还有:①你(若毒之乎)②如果(若业为吾所有)③好像(仿佛若有光)④像(其急若此)。

  3.“自以为不如”中“以为”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吗?

  答:相同。都是认为的意思。

  4.段中“美”有几种用法?

  答:两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是意动用法,认为美的意思,前面的都是美丽、潇洒的意思。

  5.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中“孰”是何意思?

  答:“孰”的意思是“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孰”就是这个意思,他的用法还有:①哪、哪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者乎)②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③同“熟”(徐公来,孰视之)。

  6.这一段开头写邹忌的外貌起何作用?

  答:其作用是引出后文关于“美”的讨论。结合后文也可以表现邹忌的谦虚之意。

  7.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为什么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丽呢?

  答:因为他们或偏爱邹忌,或畏惧邹忌,或有求于邹忌,都怀有私心。

  8.邹忌与徐公比美而自认不如,这使他产生了什么想法?

  答:他懂得了人们之所以夸耀他是因为他们各有私心。

  小结:本段写邹忌通过询问别人,自己与徐公谁更美丽而反思,识破恭维之词。为下文进谏作准备。

  五、联系实际叙述一件生活小事,谈谈你的感想。

  略,学生发挥,让学生去感悟生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自译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第一堂课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阅读分析第二段:

  1.“于是入朝见威王”中“于是”与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相同,表承接。

  2.“今齐地方千里”中“地方”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是否相同?

  答:不同。这里是土地方圆的意思,现代汉语是“中央”一词的相对的意义。

  3.“由此观之”的“之”作何理解?

  答:助词,无意义。

  4.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敝”的?

  答:他采用类比推理,由*凡小事推到治国之道,由自己推及齐威王,由妻子推到宫妇,由小妾推到朝廷之臣,由来客推到四境之内的百姓。这种逻辑性强的推理,说服力强,浅显易懂,表明邹忌不光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5.能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一个道理吗?

  略,主要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小结:这一段写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法进谏,表现了邹忌对齐王的忠诚尽责。

  三、分析阅读第三段:

  1.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答:第一个是发布的意思,第二个是下等的意思,第三个也是发布的意思。“下”的用法还有:①向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下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落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④拍(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⑤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⑥攻下(皆下之)。

  2.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答:“受上赏”的“上”是上等的意思;“上书”的“上”是奉上呈上的意思。此外,上的用法还有:①上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②皇上(上以无隐,益重之)③天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答:“问”的意思是间或、断断续续地;它的用法还有: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参与(肉食者谋之,汝何间焉)③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居有间)④时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4.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答:“门庭若市”,造句略。主要抓住形容进谏的人多这个意思。

  5.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答:成功了。

  6.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答:齐王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实行了开明政治。

  小结:本段写齐王纳谏,表现了齐王宽厚的胸怀。反过来,也说明了邹忌的讽谏很有效。

  四、阅读最后一段:

  1.“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答:这个“朝”是朝见的意思。“朝服衣冠”的“朝”是早上的意思,读zhāo;“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都是朝廷的意思。

  2.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小结:这一段写齐国的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巨大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练*一、二、三。

  2.完成补充练*:同步训练。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联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 ——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婬*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一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一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ng)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a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一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陽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明显的有奉承的意味。(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一棒,一针见血,使其梦醒。邹忌为何敢下这样的结论?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变: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

  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

  二、解题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

  1、初读:读准字音与节奏,整体感知文意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学生齐读。易读错的字:

  (2)学生自由读,讲述文章故事。自由读时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讲述时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态度及语气。

  2、再读:词句质疑,积累词汇

  (1)学生小声自由阅读,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将疑难之处提出来,先请小组里的同学帮助解答,仍不能解决的再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交流解决。

  (2)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掌握?请找出来连同例句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3、三读: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叶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4、追读:完成背诵

  感悟课文排比和反复的语言修辞特点,提高记忆的效率,以先进示范或教师表率,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

  四、研读: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明确:邹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比较,在暮寝而思之后,感受到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国君一定也多受蒙蔽,由此进谏。

  2、突出了邹忌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实事求是、善于思考、有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国的深谋远虑。

  3、邹忌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下令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分别受上、中、下赏。进谏的人数由门庭若市——时时间进——无可进者。最后其他几个国家皆朝于齐,乃至于战胜于朝廷。

  4、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明确:邹忌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一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他巧妙的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5、这突出了邹忌的什么特点?突出了齐王什么性格?

  明确:邹忌——善于言辞。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以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语言委婉,易于让人接受。齐威王——重贤明理。

  归纳小结:邹忌是怎样的人?

  齐王是怎样的人?

  明确:邹忌:善于思考,实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爱国。齐威王: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失,鼓励天下评说自己的是非。这种开阔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独尊的朝代实属难能可贵

  6、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的精妙。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五、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常的语句值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六、延展读;感悟人生,拓展视野

  1、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迪?你从这个故事生发出哪些联想?

  2、课外读一读《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比较一下,同样是进谏,结果有何不同,什么原因造成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当面,名词作状语)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闻)⑤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国君旁边的*臣)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劝说)⑧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1.研*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后,学生齐读)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与徐公比美。

  明确: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

  板书:思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暮寝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问”“三答”,尤其是“三答”。邹忌在三问三答之后,经过“孰视”“窥视”,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说比徐公美。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是邹忌经过一番思考得出的结论。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齐读全文,研*第二自然段(学生齐读)

  1、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2、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

  明确:以家事喻国事的办法。

  学生(补充):以“臣之妻私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劝说齐王除蔽纳谏。最后恳切指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邹忌紧扣“私”“畏”“求”三个方面以亲身体验讽劝齐王,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继续学*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学*第三、四自然段(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话的肯定和赞赏。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提问: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齐王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等悬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滂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如此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也正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②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之;期牛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③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指名一朗读基础好的同学读三、四自然段,齐渎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即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邹忌——妻————妾————客

  私————畏————求讽

  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蔽甚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三变————政治修明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2)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1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 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中国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邹忌敢谏善谏;齐王勇于纳谏)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目标:实践中运用)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主要用类比设喻的方法。)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3

  1、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5、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3、自主合作探究法

  6、说教学过程: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巩固旧知1、掌握下列字词2、翻译下列句子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i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

  孰视之:同熟仔细美我:以.....为美

  私我:偏爱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间(jiàn)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自学课文、把我文章内容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邹忌又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1、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用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排比造势―让对方认同

  1)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惯和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1)做好准备工作。(2)创设好的谈话氛围。(3)找准切入点。(4)要掌握谈话的方法和技巧。(5)条理清晰,要有逻辑

  F、拓展、情景再现话题:

  1、寒冬的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2、同学们都渴望公*,你们该如何劝老师不要歧视待进生。

  G、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6、说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善思:小中见大

  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4

  1、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散文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浅显,故事具体,人物形象突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语言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邹忌作为齐国的谋臣、策士,他的说话艺术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得以发挥,他进谏齐威王,齐王欣然采纳他的意见,齐国出现了大治。不动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炮,就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基本学*方法有一定的掌握,第一节可是已对本课的字词句及文章内容进行了梳理,同时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中已经对人物形象方法刻画有了一些把握。但是九年级学生学*压力大,他们未深入接触社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通过这课学*邹忌的说话艺术,来培养他们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的能力。为此根据这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把握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3、学*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

  4、引导学生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体会人物优秀品质。

  2、教学难点:

  a、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

  b、培养学生懂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懂得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3、教学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各类语言形式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声时,要想自己的话让别人愿意听,听起来顺耳、舒服,其实并不容易。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有时太过于纠缠字、词、句等文言语法、句法方面的内容,而疏于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文学等艺术魅力。感此,以学生实际因才施教,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这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1、多媒体教学法

  2、创设情景的教学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说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今天我们就将去领会齐国谏臣邹忌的讽谏艺术。

  B、复*巩固旧知

  1、掌握下列字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复述故事情节。

  形貌昳丽:光彩美丽朝服衣冠:穿

  孰视之:同熟仔细美我:以......为美

  私我:偏爱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面刺:名词作状语当面间(jiàn)进:偶尔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C、自学课文、把我文章内容

  1、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进谏?

  2、邹忌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3、从结果看齐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吗?结果怎样?

  邹忌在与徐公的比美中,在与妻妾客人的对话中,在当面与徐公的比较,以及在自己暮寝的思考后觉得自己受了蒙蔽。因此推己及人,立刻想到君王也受到了蒙蔽,因此进谏。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的向威王进谏,而是通过自己的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的进谏。

  D、探析人物形象、

  E、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

  1、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它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的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用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4)排比造势—让对方认同

  1)对人对己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善于思考,有反思的*惯和自省的能力

  3)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邹忌的讽谏艺术特点:

  (1)做好准备工作。

  (2)创设好的谈话氛围。

  (3)找准切入点。

  (4)要掌握谈话的方法和技巧。

  (5)条理清晰,要有逻辑

  F、拓展、情景再现话题:

  1、寒冬的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2、同学们都渴望公*,你们该如何劝老师不要歧视待进生。

  G、课堂小结:《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5、说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5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③④⑤⑥通过引用典故、解决问题引入、理解内容、探索写作、分析人物、扩展三个步骤,分别从内容、结构、写作、思想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学*汉语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隐喻(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细比,略比(如邹忌进劝写得详;臣民进劝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比;三思正比)

  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6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 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 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 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 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5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7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基础较好,学*态度认真,只是学*方法比较机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个人能够提出一定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语言文字有一定语感,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能够弄懂,但是“以自己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一能力并不强。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可以说,这篇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这是全文用笔最为繁复之处。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虽然说不上泼墨如水,却也是尽力渲染,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且不说三人答问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且不说“与座谈”显示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且不说“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仅两次“窥镜”就有丰富的意味,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理变化。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文中关节之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的“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可以发现这一段不仅仅是繁中有简、实中有虚,还有一处虚到极致的“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进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很妙的剪裁,能够让我们神思飞扬。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是简笔,作者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这一段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那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发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这一部分写的是齐王纳谏与纳谏之后措施与效果。作者在这里简繁并用。“善”是此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一位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得恰到好处。而用来诠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它们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措施,表现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画,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1.学*本文类比的说理方法,了解讽谏的语言艺术。

  2.培养认识自我和谦虚听取意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处理,对文章字词句的具体描述进行理解和品味,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去,让学生得到发自内心的赏析和理解。首先通过阅读重点句段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并赏析细腻的细节刻画来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其次,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思想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感受作品中所饱含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辨体析题

  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如果“忠言”能“顺耳”,是不是更容易被接受被采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写臣子委婉进谏致国富民强的历史散文——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首先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语言阐释课文标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高屋建瓴,看似细小而又关键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解决文学常识问题,也是为全文的解读张本。

  二、朗读课文,概括故事

  齐声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音:昳(yì)丽 间(jiàn)进 期(jī)年

  并思考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落实词句,理清思路

  课文是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请同学们再次通读全文,说出你的理解。

  在此环节中,

  1、注意下列常用实词的意思。

  邹忌修八尺有余

  徐公何能及君也

  忌不自信

  欲有求于我也

  由此观之

  王曰:“善。”

  时时而间进

  2、注意文中“闻”、“面”、“服”、“孰”“私”“美”“蔽”等词语的特殊用法。

  3、理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与坐谈”的文言句式。

  全文343个字,主要写了邹忌和齐威王的事。写邹忌,突出两件事:邹忌比美,邹忌巧谏。用了248个字,占全文篇幅的70%。写威王,主要写他善于纳谏。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中各个情节都涉及到数字“三”,比如开篇邹忌有“三问”,哪三问?每一问的语气是否相同?

  思考: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些回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的“放”与“收”的处理要恰当。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充分预*,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学生根据各自的预*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课前师生对文本的充分消化是“前戏”,放手让学生学*字词、理解课文,这是“放”,老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组织学生质疑解惑,这是“收”。旨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深入思考,探究妙处

  思考: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齐威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认识问题要深入,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深入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原因有利于把握文本主旨。

  五、小结

  采用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会到好文章有其独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写法上探究文章的妙处。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整理本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语句(添加曾经学过的词句,至少4组)

  2.提高作业:你认为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进行课后交流并形成文字表达)。

  3.拓展阅读《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表达。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8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单元中《曹刿论战》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复*的主要内容这两课在本单元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重要的文言知识点非常多,并且这两课中人物形象和观点态度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合并在一起重点复*

  经过九上和九下12篇文言文的学*,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初步具备自主阅读课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知识不够系统,对文言文中考考点的把握不够全面,课内外知识迁移的能力不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据中考考点制定以下复*目标:

  文言文中考考点为:

  识记:

  1、准确默写文言名句

  2、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理解: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基本用法

  2、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归纳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

  1、评价作品的思想能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由此确定本堂课的复*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识记文言名句和重点词语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在文中的基本用法并能够准确翻译句子(重点)

  2、分析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概括观点态度(重难点)

  情感目标: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

  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案: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识记、理解)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古今异义词

  4、一词多义

  二、语句翻译(理解、综合)

  特殊句式(根据句式,翻译重点句子)★

  判断句:

  省略句:

  倒装句:

  被动句:

  一、新课导入:

  有位专家曾大打过这样一个比方:汉语言学*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史茂密的树叶文言文的学*对于汉语言学*的重要性一目了然,今天我们来上一堂关于文言文复*课

  二、课前案反馈:

  师明确要求每一小组交流的每一版块知识点,明了后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学在组内继续交流其他知识点,等黑板上的同学写完之后,同学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精华及时补充课前案,如果有不同点,可以及时补充,若有疑难点,可以向出示本版块知识点的小组请教如果都明确了,可以迅速识记

  三、巩固检测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文言句子,考查同学们的翻译情况

  1、小惠未徧,神弗福也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学生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咯知识点的落实,并回顾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在落实翻译的原则与放法的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强化训练

  出示涵盖这两课知识点的中考题,让学生体验中考题型共三题

  前两个题难度较小,重点让学生交流第三题,让学生说出做题的凭据这一题考查的是多义词“之”的用法,是学生的易混点,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师相机引导归纳做此类题的方法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能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幻灯片出示问题:

  归纳总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明君贤臣的共同之处,分析比较曹刿与邹忌、鲁庄公与齐威王的不同之处

  学生自主完成,让两个学生分别回答,其他学生归纳总结其要点并分析做这类题的方法

  1、人物事迹(概述)

  2、事迹体现人物精神风貌(从文中概括)

  3、抒写人生感悟、人生启示(多方面)

  (二)、强化训练

  出示往年关于本课的中考题:

  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有指导意义的建议(3分)(锻炼学生系统回答问题的能力,并实现枪案目标的升华)

  六、迁移训练

  刚才做的都是往年的课内的中考题,对课内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有课内到课外知识迁移的能力如何呢?那么我们就又设计了一组课内与课外的文言文对比阅读题,来培养学生的显性迁移能力,培养知识迁移意识重点讲第三题古文今译和第四题,进一步落实本课难点和情感目标,其中包含古今异义词地方、多义词所以与判断句

  但是,这类题是前几年潍坊的中考题型,从去年开始,潍坊对文言文的考查加大了难度,考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这时,学生由比较阅读的显性迁移转为隐性迁移时,能力又会如何呢?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篇纯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学生的隐性迁移能力我们重点讲解易混点多义词“之”,再次落实上面讲到的方法,还有第三题,落实情感目标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外迁移能力,我们又设计了两篇课外拓展阅读,内容上密切联系本节课所讲内容,进一步落实情感目标;题型上仍是中考题型,落实能力目标,尤其是难点古文今译和易混点一词多义,再次落实课上复*到的方法与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9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x号选手,我参赛的课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我来说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根据课标精神及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故事情节,理解邹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

  3、认识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以及故事在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文言文的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让学生读起来,诵起来;二是要落实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的能力。难点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那么,我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学*呢?《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与探究。所以,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进行本课教学。通过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另外还将运用到圈点勾画法、讨论法、点拨法、谈话法、比较辨析法、情景激励法等方法来学*本课。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六个步骤:

  一是运用古语导入新课。然后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一是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二是说说《战国策》的“策”字的意思。这样高屋建瓴地把学生引领到对课文的解读中来,也渗透了文学常识的教学。

  第二步主要是讲成语故事,整体感知文意。当然,首先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课前预*情况,给几个加点字注音。然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意,为讲述“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做准备。在学生讲故事之前,我要讲一讲齐威王的另一个成语故事——一鸣惊人。这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为学生讲成语故事做了一个示范。这样,我通过引导学生讲述一个成语故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任务。

  第三步是识记重点文言词,翻译重点句子。这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了。我发现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特别突出,所以首先引导学生用“比较辨析”的方法,编拟“词义辨析”练*。还是先做示范,教给学生方法,再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活动。然后我还引导学生辨析了课文中的一组近义词,体会课文语言准确、表现力强的特点。在学生充分辨析、翻译的基础上,我出示一组练*题,检查同学们对重点词句的翻译,并着力强调难点、易错点。

  第四步是精读课文,品味探究。这也将是本课一个很有分量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时间,把自主学*活动推向一个高潮。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强化理解,也是对故事线索的全面梳理,还将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

  第五步是学*课文剪裁巧妙的结构特点,提醒大家写作时可以借鉴。

  第六步是拓展与总结。学生讨论从故事中得到的启发。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人生的智慧。然后我将让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以读做结。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那么黑板也应该是属于学生的学*阵地。所以,我只需要在黑板上写出课题,其它地方留给学生编拟“一词多义”练*。当然,教学中需要强调的内容,或者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也应该及时在黑板上展示,以示鼓励。说课完毕,开始讲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9篇

  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2.通过体会文言语句的语气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邹忌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讨论除蔽、兼听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以小喻大的设喻方法。

  2.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点拨、讨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秀才和朋友们一起去一位官员家做客,吃饭的时候却惟独忘了给秀才盛饭,这时秀才说:-------,主人马上给他盛上了。请问秀才说了什么?(同学们讨论)

  由此可见,在一些场合中,说话是要讲艺术的。那么如何规劝一个有错误的人,并让他认识、欣然改正就有难度了,更何况那人是高高在上的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下邹忌是如何做到的。(板书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二、了解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

  鼓励学生讲解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和读不通的地方。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教师范读正音,学生听读注音,划出节奏。

  3、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4、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注意一些重要实词、虚词的翻译,可结合课后探究练*第三、第四题)

  2、全班交流、释疑

  3、在通译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当堂把最后三小节背出来。

  诵读指导:

  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要尽量读出三问三答的不同语气。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既要读出讽谏的委婉,又要读出臣对君的忠诚。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五、精读课文,分析内涵

  研读第一段

  1.文章中首先出场的是哪些人物?(板书:邹忌、妻、妾、客)

  2.邹忌想知道自己与徐公谁美,就分别向妻、妾、客提问,由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并揣摩三问三答过程中各人的心态。

  点拨:

  邹忌问妻——亲切自然妻的回答——由衷喜爱(私语气重)

  邹忌问妾——居高临下妾的回答——模仿敷衍(畏语气稍轻)

  邹忌问客——急于了解情况客的回答——应酬奉承(求语气更轻)

  3.讨论总结:邹忌见到徐公后自认为不如徐公美,这说明邹忌并没有被蒙蔽,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板书:私畏求)

  4.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根据情节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自读课文,思考:写邹忌家中闺房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为了向齐威王设喻讽谏,把妻、妾、客与宫妇、朝臣、四境之内进行类比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板书)

  提示:设喻——用一种富有机智和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哲理的虚构故事来阐明某种道理,用一种道理来说明另外一种道理,设喻贵在用事理打比方。本文就是用家事说国事,两件事在道理上的相同之处就是“受蒙蔽”。运用设喻的方法来阐明齐威王受蒙蔽的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使齐威王易于接受。

  2.学生齐读一二段,边体会设喻的手法边试着背诵。

  研读第三段

  1.齐读课文,然后思考:前面我们提到臣子向君王进谏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齐威王对邹忌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读后,点拨:“王曰:‘善’。”齐威王不但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随之颁布了一系列命令,来鼓励进谏。

  2.在自读有关法令之后,由学生讨论总结:齐威王是怎样一位君王?邹忌是怎样一位臣子?

  明确:臣子进谏帝王是批龙鳞、逆圣听,尽管邹忌进谏艺术高超,但是必须有善于纳谏的君王才可以。(板书:纳谏明君善谏良臣)

  六、总结概括

  1.分组再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要求背诵。

  2.学生讨论学*完本文之后的感受。(从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方面去考虑)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卡片;

  2.熟读、背诵全文;

  3.写一篇读后感。

  八、<成型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美甚)妻——私——宫妇

  (何及)妾——畏——朝臣王之蔽甚矣

  (不若)客——求——四境

  邹忌齐威王

  战胜于朝廷

  善谏良臣纳谏明君

  学*目标

  1、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重点句式、实词、虚词

  学*内容与过程

  《邹忌讽齐王纳谏》练*

  一、实词过关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修,___________,昳丽,__________。

  2、朝服衣冠,窥镜,服,__________,窥,__________

  3、我熟与城北徐公美?熟,__________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__________

  5、王之蔽甚矣:蔽

  6、面刺寡人之过者:刺__________

  7、谤讥于市朝:谤讥:_______________,市朝:__________,

  8、闻寡人之耳者:闻__________

  9、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间__________,期年__________

  10、朝于齐:朝__________

  二、虚词一览

  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而__________暮寝而思之而__________时时而间进窥镜而自视,而__________

  之:臣之妾畏臣,闻寡人之耳者,齐国之美丽者也之__________吾妻之美我者之__________王之蔽甚矣之__________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之__________问之客曰之__________由此观之之__________燕赵韩魏闻之之__________

  以:自以为不如。以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于:臣之客欲的求于臣,于_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于_________此所谓战胜于朝庭于__________皆朝于齐于__________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佚丽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四、篇章理解

  1、内容概括:文章生动地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讽,讽喻;谏,指批评意见。

  2、结构:第一部分(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2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特点

  三人回答邹忌的话,内容相同,语气明显不同。

  妻:因偏爱,表示一种十分肯定,__________口气

  妾:低微的地位,卑怯,__________心理

  客:不用强烈的反问,*淡的肯定,应酬,逢迎的态度

  五、体验延伸:本文的劝说方式有何特点?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基础知识练*:

  一、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期()年、朝()于齐、间()进

  二、解释:

  (一)解释下列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修八尺有余()能谤讥于市朝()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期年之后()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词类活用:(意义和用法)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三)一词多义

  1、朝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B.于是入朝见威王()C.朝服衣冠()

  2、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3、明日,徐公来。(古义:)(今义:)

  (五)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式:)

  2、忌不自信(句式:)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句式:)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式:)

  6、王之蔽甚矣(句式:)

  (六)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写出一个反义词。()

  (七)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邹忌:齐威王: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赵王问威后》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5.下列各句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岁亦无恙耶?岁:收成

  B.哀鳏寡哀:怜悯

  C.振困穷振:救济

  D.是助王息其民也息:停止

  6.下列划线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而先问岁与民

  B.无衣者亦衣

  C.何以王齐国

  D.子万民乎

  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威后问齐使,先问齐国的百姓,后问齐国的君主表现了赵威后的民本思想。

  B.威后认为钟离子是能帮助齐君使齐国百姓都有孝心的`人。

  C.威后认为婴儿子是能帮助国君扶贫的人。

  D.威后认为子仲是帮助齐君“养其民”的人。

  8.翻译下列两句话。

  ①民亦无恙耶。

  ②苟无民,何以有君?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

  学*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

  学*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

  生:“群臣史民……受下赏”。“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阅读理解”—“阅读反思”三大步骤,其中“阅读理解”是主体。阅读理解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字面上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内容上的理解是深层次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则带有欣赏意味。

  教学设计

  1、文本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2、学情分析:初中是学生学*、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儿童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了现代书面语的语感,初中则应加强文言文的语料积累,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因此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将语言解读、语料积累放在首位。

  3、课标参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一、教学目标:

  ⑴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⑵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⑶使学生在学*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分析:教学目标为递进式的三个教学层面。“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维度;“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解读,体现了由表及里的学*过程和对语言方法的学*;“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是由文本拓展出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使学生从感情上亲**传统文化,热爱自己的'母语,体现了语文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追求。目标⑶可能显得有些虚泛,但这正体现了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作用的特点,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联系生活现实,使这一目标虚中有实。)

  二、教法、学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把握人物性格,深入理解故事的思想内涵。

  3、通过研读体味、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三、教学步骤

  1、导入:讲故事,引入文章背景。

  “我国古代有一位国君,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劝说,他依然我行我素,国家也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有一天,来了一位琴师,听说国君爱听音乐,特赶来助兴。国君非常高兴,马上召见了他。可这位琴师,调试好了琴弦,两手抚在琴上,就是不开始弹,而是向国君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国君一听琴师懂得这么多,更想听他弹奏一首曲子了。琴师却慢吞吞地说:‘我一时半会没弹,您就急成这样,大王,您是治理国家的,国家在您手中就好像琴在我手中,您抚着国家这张大琴,几年来没有弹奏一曲,难道人们就不着急吗?’国君恍然大悟。于是拜琴师为相,勤于治国,终于使国家强盛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和丞相——齐威王和邹忌!你们都想知道和你们生活在同一片热土上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生活情景吧?好,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去领略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另一个精彩故事吧!”

  (分析:导语吻合初中学生喜欢了解历史的心理,并且暗扣课文的比喻说理艺术,还附带介绍了课文的时代背景。目前的阅读教学有“理念先入”的倾向,往往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通过预*题、教学目标展示、课文导入语等预读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做过多的暗示,削弱了学生亲身阅读的实践力度,限制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空间,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文的导入语主要目的在于制造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但又要保护学生初读文本的个性化阅读的第一印象。)

  2、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文意。

  ⑴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画记下来,并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大意。

  ⑵提名朗读,学生评价,互相正音。

  ⑶正音练*(多媒体课件)。

  ⑷小组合作学*,质疑问难。

  ⑸句读辨析(多媒体课件)。

  ⑹疑难句子解读(多媒体课件)。

  ⑺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3、读出思想感情,探究人物性格。

  ⑴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探讨人物性格及人物对话的语气)。

  ⑵给连环画(根据课文内容制作)配音(多媒体课件)。

  ⑶自由评议。

  4、读出智慧,欣赏邹忌的说理艺术。

  ⑴课堂讨论:

  邹忌的规劝艺术妙在哪里?他为什么要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来规劝齐王?总结邹忌说理特点,设喻说理的好处。

  ⑵梳理文章结构。

  ⑶阅读反思:解题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收获。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借助“分角色朗读”来探究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谈收获”,更顺理成章,符合认知逻辑;学生讨论收获将会从思想内容和说理艺术两个方面展开,思维的空间更大,对文本的利用更充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自我,联系生活实际。)

  5、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分析:本设计的语文学*活动大致有:听故事了解背景、参照注释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推荐朗读并评议、正音练*、同伴互助质疑问难、句读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翻译、齐读课文、小组讨论揣摩人物语气、分角色朗读、给连环画配音、讨论设喻说理、归纳文章结构、谈收获等,其中朗读是主打项目,贯穿始终。“读”是手段,通过“读”理解文意,借助“读”展开探究,在“读”中提高阅读质量。设计活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合作学*,使同伴互助,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4)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答案9篇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面对选文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2.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3.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邹忌修八足有余,而形貌日失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乏美好者,畏我也;客之美好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干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联系学过的课文,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徐公孰美 孰为汝多知乎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文段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因为:①齐国是一大国,齐王位高权重:②齐王身边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③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意对即可)

  3.启示:①人贵有自知之明;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③批评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意对即可)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候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

  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10.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为 父 老 除 害 非 有 所 侵 暴 无 恐!

  12.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2分)

  13.[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2分)

  参考答案:

  注意:只要考生对主观题的回答与答案意思相符即可。

  9.B,2分。

  10.(1)几个月以后,1分;还偶尔有人来进谏,1分,共2分。

  (2)我和诸侯们约定,1分;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1分,共2分。

  11.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断对一处给1分,共2分。

  12.齐王纳谏(1分)及其结果。(1分),共2分。

  13.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1分;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1分,共2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题。

  (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⑤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偏爱

  (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言之成理即可。)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道谏言

  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节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国亡后出逃。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 私:________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偏爱(2)当面

  2.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4.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5.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题目。

  (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时时而间进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 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你更欣赏那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二)

  陈晓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通假字,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4. 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世以为神(以为:把……当作)

  B. 及守荆南回(及:和,与)

  C. 坐客罔不叹服(罔:没有)

  D. 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务:致力,从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岂汝先人志邪?

  6.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打他?

  参考答案:

  1.①比。②间或、偶然。

  2.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3.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这是一种智慧。我更欣赏齐威王,因为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劝谏。

  4.B

  5.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6.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本文选自《 》,相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期经 整理,编为三十三篇。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2)王之蔽甚矣

  3.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说说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

  5.邹忌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劝谏齐王取得成功的?请谈一谈邹忌的劝谏艺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战国策 刘向

  2.(1)通“熟”,仔细。(2)受蒙蔽

  3.有自知之明,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也能正确对待别人,不偏听偏信。

  4.邹忌从生活小事中悟出深刻道理;邹忌讽谏并获得齐王认可,齐王实现“大治”。第一件事是第二件事的前提,第二件事市第一件事的结果。

  5.从生活小事设喻、类比推理出国家大事,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使齐王自己明白了个中道理。启示可围绕讲话要懂得艺术、技巧;根据对话者身份、地位不同使用恰当的方法、语气等回答即可。

  【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3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 景公曰:“可。”

  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勿杀而谢之。(刘向《说苑 正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5)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菁华5篇)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1、 赏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讽谏艺术。

  2、 点拨法。点拨梳理文本线索和文章考点,从而使学生更有效的学懂这篇文言文。

  3、 教学互带法。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运用不同的学*方法,同时在动态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进度。

  五、说学法:

  1、课本注释疏通法、小组竞赛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疑、质疑,然后进行知识竞赛,识记词句。

  2、默读——范读——赏读——换角色朗读——诵读——背诵,整体感知语言。

  3、合作探究文中的“讽谏艺术”,联系现实生活,实现古为今用。

  六、说教学设想

  预设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最后词句识记竞答,实现教学目标①②。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目标①②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第三课时:编演点评课本剧,复*巩固本课文言知识。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从*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入,引发学生讨论“忠言是否必逆耳”,可由第四单元15课〈触龙说赵太后〉引出本文课题。

  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设想中大致思路已说明,不再重复,在这里我想重点说明“分析人物,拓展延深”这一环节,突出两个问题:

  1、 如何评价邹忌或齐威王?(目标: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自古以来,向君王提意见是件很危险的事,被称为“触龙颜、批龙鳞”,弄不好龙颜大怒,会招来杀身之祸,比如被楚王放逐的屈原,被纣王挖了心的比干,被吴王夫差赐予自杀的伍子胥等等,那么,对于本文中2300多年前的两个历史人物,我们怎么看待?

  谏难,纳谏尤难。有敢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在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从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谈起,这种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可谓大智大勇的表现;但是,如果没有威王善听的耳朵,而是碰到一个暴君,责之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也是白费唇舌,枉费心机。

  2、如何做到“忠言顺耳”?

  文章告诉我们,忠言也可以顺耳,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也许因说了逆耳忠言而闹出了一些尴尬的'事,假如让你重新说这些话,你又该如何讲呢?

  若有时间,可引入类似故事:

  故事一:威王上台几年,内忧外患不断,威王一筹莫展,只好把*交给大臣去管,自己借酒浇愁,听听音乐,且特喜欢听琴。邹忌于是抱着琴去见威王,说要给他演奏,威王很高兴。邹忌摆好琴而不弹,却大谈琴理,从伏羲氏作琴谈起,直讲到周文王、周武王,海阔天空,吹得玄乎又玄。威王听得不耐烦,邹忌于是说,大王瞧我抱着琴空谈琴理而不弹奏,便有点不高兴,齐国人看着大王拥有齐国这张大琴,九年来没有弹过一回,因此很不高兴呢。齐王醒悟,于是任用邹忌为相,治理国家,齐国逐步强大起来。

  故事二:韩昭侯*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将一些重大机密泄露出去,使得许多国家计划不能实施,于是有个叫堂奚公大臣对他说:一个价值千金的玉制酒器,但没有底,连水也不能装;而一个值不了几文钱的不漏的瓦罐,却可以用来装酒。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机密,就象一件没有底的玉器,这样,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韩昭侯接受了意见。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特点,和教学流程。同时既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又便于思考记忆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讽谏 齐威王

  王之蔽甚矣

  妻私 设 宫妇左右私

  妾畏 朝廷之臣畏

  客有求 喻 四境之内有求

  九、说作业布置:

  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基础较好,学*态度认真,只是学*方法比较机械,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学生个人能够提出一定问题,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语言文字有一定语感,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能够弄懂,但是“以自己获得的感受改善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一能力并不强。课堂上需要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文本解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440来字,却生动地叙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的总体构思是“事不过三”,“三”形成了全文振动的频率,文中小事大事的出现与发展,基本上表现出一种层进式的反复。可以说,这篇文章用笔高超,剪裁讲究,繁简虚实,各显其妙。

  第一部分214字,写了邹忌为期“三”天的活动。这是全文用笔最为繁复之处。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虽然说不上泼墨如水,却也是尽力渲染,共写了两次窥镜,三次问答,一次反思,还有两次关于徐公的“穿插”。

  这一部分繁中有简,主写三问三答。且不说三人答问语气语调的微妙变化且不说“与座谈”显示出场合的正规与发问的慎重,且不说“孰视”时的认真态度,仅两次“窥镜”就有丰富的意味,生动地表现出人物自得与自愧的神情意态与心理变化。

  这一部分实中有虚。一句“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在文中关节之处插入的一次虚笔,即使是“明日徐公来”,文中也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徐公是如何更加的“形貌昳丽”;作者仍然虚写。用“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来烘托徐公的美丽,这是非常精妙的“一笔两写”的笔法。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可以发现这一段不仅仅是繁中有简、实中有虚,还有一处虚到极致的“空白”——在邹忌反思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之后,他是怎样再“思”给齐王进谏的——却连一个字的描述也没有,这真是很妙的剪裁,能够让我们神思飞扬。

  第二部分103字,写的是邹忌讽谏齐王。这一段是简笔,作者惜墨如金,进谏的准备工作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完全不提,只用“于是入朝见威王”七个字一笔带过。但这一段简中有繁,设喻生动,繁在那脍炙人口的“三比”。“三比”中进行了两次推论,第一次由家事而推论到王之周围的人与事,第二次推论则着力点出关键:“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类比深刻,说理充分,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语既出,发人深思。

  第三部分123字,这一部分写的是齐王纳谏与纳谏之后措施与效果。作者在这里简繁并用。“善”是此部分的最简之笔,出自一位君王之口的“善”字,不仅只是对进谏的首肯与激赏,不仅只是鲜明地表明了齐王的态度,集中地表现出了“讽”的效果,而且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齐王作为一位君王的矜持与尊贵。这一“善”字可谓用得恰到好处。而用来诠释“善”字的,就是那畅快淋漓、颇有气势的排比句——“三赏”,它们让人感受到了齐王纳谏的决心与非凡措施,表现出了齐王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贤君形象。至于文中对纳谏效果的描画,则是实中出虚,由一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从侧面进行表现,国家的强盛、国力的强大不言自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更是画龙点睛,深刻简练,发人深思。

  教学目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

  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

  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

  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

  “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

  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

  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课文,理解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品味人物精彩对话。

  【学生活动】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齐王,其余同学扮演旁白,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仔细揣摩人物语气,想像其神态、心理,有感情的朗诵。

  教师指导:给予不同人物语气提示。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一问:充满自信、沾沾自喜 妻答:自然、肯定、赞美

  二问:严肃、疑虑、急切 妾答:肯定、讨好、畏惧

  三问:不好意思、试探 客答:*淡、敷衍、恭维

  邹忌劝说齐王:诚恳、忧虑、恭敬

  齐王下令纳谏:急切、真诚、诚恳

  【教师小结】这些对话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文中的人物各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2、概括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人物。

  【思考】关于邹忌:

  a)邹忌与徐公比美,得到赞美却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反复问,反复思考,为什么?

  b)邹忌由与徐公比美受蒙蔽,联想到齐王受蒙蔽,说明什么?

  c)齐王很快接受了邹忌的建议,说明邹忌怎么样?

  关于齐王:

  a)齐王作为国君,听了邹忌一番话,欣然接受,你觉得齐王有什么特点?

  b)齐王的“三赏”及齐国朝廷的“三变”,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君?

  c)齐国“战胜与朝廷”的结果,让你对齐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问题,自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人物性格。

  邹忌:敢于劝谏、善于劝谏、不偏听偏信、有责任感、有自知之明、有远见卓识……

  齐王: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善于治国、用于改革……

  3、再读课文,品味邹忌的劝谏技巧。

  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邹忌劝谏齐王能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a)把邹忌劝谏齐王的段落找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劝谏的过程。

  b)用诚恳、担忧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c)想一想:邹忌是由什么想到齐王受蒙蔽的?邹忌在劝说齐王时是不是单刀直入?他先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邹忌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与齐王治国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活动】结合人物身份、地位,说话语气,劝谏结果,归纳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教师小结】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邹忌劝谏的技巧。

  邹忌的劝谏技巧:

  a)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b)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c)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d)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受。

  三、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合作探究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特色。自由发言。

  提示:可从结构、语言人物等方面探究。

  【小结】这篇文章篇幅短小,采用了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形式;文章结构紧凑,详略得当,祥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语言朴实,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很值得大家在写作中借鉴。

  四、拓展延伸。

  1、说一说:邹忌的劝谏技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鼓励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在现代社会中,推荐自己、了解别人非常重要,而这些又离不开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们要学*邹忌的劝谏技巧,劝说别人时要注意方式,言语要把握分寸,态度要礼貌诚恳、不卑不亢,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2、写一写:运用邹忌的劝说技巧,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出你的劝谏方式。

  话题一:劝谏父母不要抽烟。

  话题二、劝谏长辈不要沉迷麻将。

  话题三: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学生活动】课后写一写,并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

  五、总结。

  同学们,邹忌的巧妙讽谏,齐王的虚怀若谷,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这篇文章精巧的结构,朴实的语言,鲜明的人物也让你赞叹。希望同学们认真领会邹忌劝谏的艺术和本文写作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在生活中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友好相处!

  板书:

  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 —— 妻 ————妾————客

  私 ————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三赏————广开言路

  纳 三变————政治修明 谏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意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惯。

  教学突破点:

  1、理解课文,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掌握重点。

  同学们,有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上台就文中重点词句对其它同学进行测评?

  (同学解答、教师评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知识目标实现后,今天我们接着学*课文。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事实上如果良药不苦口,人们更喜欢服用,忠言若顺耳人们更容易接受。文中的主人公邹忌就是用顺耳的忠言劝说齐王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

  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一步学*课文。(板书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四、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

  五、课文内容疏理

  (一)、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抢答)

  请大家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我们采用“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的句式来归纳概括。

  (二)、内容理解:三叠式结构

  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且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找出能体现“三”这个字的事情有哪几件?

  1、独立完成,看看你的发现:你能找到文章中哪些内容与“三”有关吗?找到后请你用“三 ”的二字短语来进行概括。(同学上台展示自己书写)

  教师评价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发现都挺好,出乎老师的预料 。

  邹忌三问三答,三思(与徐公比美);对齐王三比(家事喻国事);齐王三赏,朝政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全文从首至尾均采用三叠法,三问呼应三答,三答引出三思,三思自会三比,三比才会三赏,三赏终会三变。可谓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文学作品中以“三”字为标志的情节安排方式叫三叠式结构。这种表现手法,在描写人物、事件时,有利于情节的开展、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表现。

  过渡语:那么在这些情节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A、分析人物形象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 人 ,我从 看出来。

  齐王是个 人,我从 看出来。

  讨论明确:

  B、每组派一代表在黑板上展示。

  C、教师点拔补充。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 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老师语:学*齐王,我们更多的应是提高个人修养,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学*邹忌,我们除了学*他高尚的品格外,我们还应借鉴他高超的讽谏技巧。有关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六、练*设计:(幻灯显示)

  1、邹忌由 想到 ,进而推出齐王也深受蒙蔽,这种写法叫 。(板书:以小比大)

  2、主人公邹忌是个什么样的人?

  3、这则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迪?(从治国、邹忌的角度来谈)

  三、学*体会:(学生自谈)

  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四、小结下课: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认识了一个忠诚而智慧的臣子,相信*时我们多了解历史故事,多关注生活,多运用委婉的方式向他人提建议,大家的说话技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最后,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水*和这篇文章奇特的三叠式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除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讽喻手法达到讽谏的目的的。

  3.课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详写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个人的'答话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句话语法结构的特点?

  3.疑难词句辨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赤壁之战》,都是叙史作品,这一篇说的也是史实,但跟前两篇在体裁上显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不忙作答。到学完本文后再请大家回答。

  二、齐读课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学生齐读全文(学生齐读时,教师将以下各组语句依次写在黑板上。)

  2.读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错了的同学在书上标出它们的拼音。

  朝服衣冠谤讥于市朝皆朝于齐

  3.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内容是否相同?为什么句式不相同?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内容相同。说明句子构造的灵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内容相同。前者强调原因,后者强调结果。)

  三、自读课文:

  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铅笔写在书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读完的学生可将自己概括出来的段意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

  下述段意也仅供参考:

  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

  第2段: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讽喻齐王。

  第3段:齐王纳谏除蔽,内政修明。

  第4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

  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全班,给学生解答问题,主要是解释词句,内容和写法上的问题可以只给提示,促其再思。

  说明:这一步是学生自读的主要环节,可用12至15分钟。学生读课文不是一次完结的,至少应当看一遍朗读一遍,务求能大体上疏通文义。

  四、讨论文章内容:

  1.教师问: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是答案要点,下同。)

  可据此继续追问:“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说明什么?(国君权势大。)

  2.权势大易受蒙蔽,但并非人人如此,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国君就不受蒙蔽,可见邹忌以“私”“畏”“有求”来证明“王之蔽甚”,理由显得不够充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邹忌已知威王受蒙蔽,却不直接说出受蒙蔽的真相,这正是他的高明处。)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威王确实受了蒙蔽?

  (从纳谏令下之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

  继续追问:“数月之后……无可进者”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来自网!http://

  这几句说明了什么?(因为纳谏除蔽,国内政治修明。)

  4.教师补充史实:齐威王在齐国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为长夜之饮,以致诸侯并伐,国事不治。第九年,他从受蒙蔽中醒悟过来,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誉”,却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赏了他,“封之万家”;阿大夫“以厚币吾左右以求誉”,而把政事弄得很糟,于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称赞过他的人。接着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详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见,威王有振兴齐国的决心。邹忌见齐威王,三月后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讽齐威王纳谏,不会早于这一年,比赏即墨大夫、诛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见这是他又一次受蒙蔽了。

  5.练*背诵第2~3段。

  用分段练*背诵方式。估计第2段读两遍即可背诵下来。第3段难一点,可以用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帮助记忆。

  ①威王说的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批评者勇气的大小。)威王为此颁赏意味着什么?(有改正的勇气,有振兴齐国的决心。)

  ②文中依次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说明了什么?(政治日益修明。)

  6.小结:邹忌谏王,切中时弊。齐王纳谏,国家振兴。

  五、讨论邹忌的讽谏方法:

  1.教师指出:历史臣子向君主进谏有两种基本方式:直谏和讽谏(兵谏和尸谏属于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请同学们说说这两种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中最后一段话。)

  然后指出:讽谏的要害是用设喻的方法启发君主,让他自己决定该怎么办。直谏,就是把自己主张直接陈述出来。(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同学联系初中学过的《出师表》,指出“臣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就是直谏,其内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大体相同。)

  2.邹忌的设喻,跟简单的比喻辞格相比较有怎样的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指出这个故事就是它的“喻体”。)还有哪些特点?(包含的道理比较复杂:“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蔽——指这就是它的“喻点”。)它可以给人怎样启发?(要想不受蒙蔽,须“不自信”,须“窥镜”即反躬自省,而后“思之”即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

  3.提示学生将“自读提示”的最后一句话划出来。

  4.大家再想想:邹忌的进谏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这说明对国君进谏应当注意什么?(要善揣摩国君的心理。)

  六、总结全课:

  现在请大家回答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本文跟《廉蔺列传》和《赤壁之战》在体裁上的区别。

  学生讨论。

  提醒学生注意“自读提示”第1段,划出:“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句话——此即区别之所在。指出《战国策》这本书的命名也与此有关。

  最后归纳策士言论的特点:①有明确的针对性;②善于揣摩对方心理;③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设疑。从不同角度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朗读。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

  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8)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优选【5】篇

  说课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20课),选自《战国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

  二、说学情: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基础,但大多厌烦文言文繁索的学*。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文言文的方法。

  依据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语文素质,本节课将赏读作为重点,把赏析作为难点,目的是在教学中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调动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课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策》有关知识,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⑵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讲究说话艺术,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

  2、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因为这篇文章要让学生在疏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人物形象,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既欣赏和领略了我国语言文学之美,又能在做人做事上给学生以启迪。)

  教学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五、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六、 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 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 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 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 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 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 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 ①小结知识要点

  (五)检测题

  1、背诵课文

  2、设计话题,实践一下讽谏的艺术: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七、板书设计

  妻 私:偏爱赞扬

  三问 三答 妾畏:卑微畏怯 三赏 三变

  客 有求:逢迎敷衍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目标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选【二十】篇(扩展9)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选【5】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

  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

  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

  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