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童趣》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1、预*课文,了解大意。

  2、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⑸ 果如鹤唳云端。

  ⑹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⑺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⑻ 以草为林。

  ⑼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⑴ 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 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童趣》教案设计3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三、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的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⑴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⑵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⑶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4、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6、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7、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五、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二、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童趣》教案设计4

  【课文说明】

  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教师指导

  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

  (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 ,相关疏通字词句)

  三、合作学*

  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重点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课文

  五、小结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

  二、问题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评价引导;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

  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

  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三、拓展创新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四、布置作业

  发挥你的想像力,续写下列故事:

  初一(2)班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正凝神思考老师的问题,突然一只麻雀从窗户外飞了进来

《童趣》教案设计5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了学*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学*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 之强 鹤唳li云端 ……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如:使之/冲烟/而飞鸣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 徐喷以烟”“ 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 二兽斗林间 怡然自得

  癞虾蟆 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 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四 、教后随记

  浅谈《童趣》朗读层次的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

《童趣》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1、预*课文,了解大意。

  2、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⑸ 果如鹤唳云端。

  ⑹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⑺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⑻ 以草为林。

  ⑼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⑴ 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 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 森林、野兽、丘壑 怡然自得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点评】

  本学案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方法是比较恰当的,现了文言文的教学特点。

  教学内容方面,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的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强**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对于文言文教学,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扫除学生学*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童趣》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童趣》教案设计3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

  2、学*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

  师导:刚才同学们所描绘的事情说明你们的想像是奇特的、*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

  三、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的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

  兴正浓(兴趣)

  方出神(正)

  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⑴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⑵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⑶ 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4、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6、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7、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五、作业

  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

  二、内容研讨

  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3、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童趣》教案设计4

  【课文说明】

  课文很有情趣,三种物外之趣都是视觉加想像形成的,这种想像是把对象大化、美化、理想化,诸如蚊子成了白鹤。这一篇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内容有趣,就不至于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读懂了,会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回味无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已的童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趣事童真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

  自主生成问题──合作学*──教师指导

  1、教师先讲解一些有关学*文言文的初步知识。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主学*

  (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 ,相关疏通字词句)

  三、合作学*

  1、认真默读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直译课文,不明白的句子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重点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⑴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蹲其身,使与台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见二虫斗草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然后在学*小组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生动、有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朗读课文

  五、小结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学*文言文的技巧。

  六、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

  二、问题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大班交流,教师评价引导;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2、本文第二节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

  3、参照注释,说说作者所指的物外之趣是什么?

  4、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三、拓展创新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物外之趣的经历?请说给同学们听听。

  2、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四、布置作业

  发挥你的想像力,续写下列故事:

  初一(2)班里静悄悄的,同学们正凝神思考老师的问题,突然一只麻雀从窗户外飞了进来

《童趣》教案设计5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忆了童稚时代,一种*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获得了许多“物外之趣”。阅读此文将引导学生体验人生。

  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了学*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学*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 之强 鹤唳li云端 ……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如:使之/冲烟/而飞鸣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 徐喷以烟”“ 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 二兽斗林间 怡然自得

  癞虾蟆 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 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四 、教后随记

  浅谈《童趣》朗读层次的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师说》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散步》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的写作契机一是因为一家人散步这件事让他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另一方面有感于同事----美国某汉学家对*传统美德“孝”的尊崇而让自己产生的感慨:我们*人丢掉的东西外国人却在学*与继承。由此想到以自己家庭的这次真实的“散步”为外延载体,而把“尊老爱幼”作为内涵蕴积于小小的 “分歧”之中,并设计“背”这一动作来强调作为中年一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一课的主题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理论的体系。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本文 “以小见大”,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它是我们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莫怀戚的美文《散步》,一起去感受一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整体感知:

  1、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教师配乐朗诵课文,生倾听。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情境,以便下面更好的走进文本,体会人物真实情感。

  2、通过认真的倾听,请学生抢答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听得很投入,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的故事吧!希望同学们能够抢答老师的几个小问题。

  (1)散步的地点?(田野)

  (2)散步的人有哪些?(教师板书:“我”、母亲、妻子、儿子)

  (3)散步的季节?(初春)

  (4)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母亲与儿子产生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

  (5)结果如何?(母亲却依从了孙子;不好走的地方“我”与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设计意图:问题简单,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距离,为下一步的学*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台。

  三、结合人物分析文章主题:

  1、再读课文,师提出朗读要求。

  师:刚才老师朗读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句读停顿和老师语气、语调的处理。这篇文章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要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请三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比较腼腆的可以给予物质鼓励),思考:文中的四位人物分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找出依据来(边听可以边做勾画)。

  2、小组讨论:分析人物并找出依据。(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进而引出下面内容。)

  “我”——孝敬母亲(板书:尊老)、疼爱而不溺爱儿子、有文化修养、

  母亲——慈祥、疼爱孙儿(板书:爱幼)

  妻子——贤良、贤惠、

  儿子——天真、可爱、聪颖、

  3、分析依据(在此环节中将学生找到的依据反复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内涵。)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注:此处可以追问:假设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里多么孤独、凄凉、寒心。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因为“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2)母亲和儿子对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时,“我决定委屈儿子”。(“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情境设计:同学们在家看电视时,遥控器拿在谁的手里呢?

  注:此处可以追问:分歧的结果怎么样?(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对“我”的决定,妻子丝毫没有争执,而是无声的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3)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注:此处可追问:“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

  4、教师小结:本文通过“散步”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却颂扬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这就是“以小见大”(板书)的写作方法。文中还有多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地方,这些小题大做就是要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是大有深意的,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试找出文中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分歧”、“责任重大”、“决定”、“整个世界”……)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师:除了这些小题大做的词语,作者的文本也是非常优美的。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个句子读过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么就请你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吧!数量不限。画好后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教师只做提示,不做具体说明)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表现小家伙的天真、聪颖,表现家庭的幸福、温馨。)

  4“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5“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高大的父亲。”

  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7“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轻。”

  8、“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9、“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情感再现,小结归纳:

  1、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感悟吗?(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请同学们今天晚上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做一件事吧!。

  六、课外作业:

  1、真诚行动 回报真情

  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2、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板书设计】

  母亲 儿子

  —→以小见大—→ 尊老爱幼

  “我” 亲情 妻子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

  3、 说出两文的思想感情;

  4、 字词积累。

  教学设想:

  1、 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

  2、 《金黄的大斗笠》注重体会三幅图画,《散步》注重理解“我对生命的使命感”。

  3、 指导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

  4、 重点分析好几个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设计:

  1、 自读课文,解决读音障碍,读通顺。

  2、 给下列字注音、组词(在本文中的读法,用课文中原句)

  蓝lán 谣yáo 看kān 埂 gěng 梳 shū 调 tiáo 缩 suō 数 shǔ

  辟里啪啦 pīlípālā 斗 dǒu 笠 lì 辫biàn 揽 lǎn 咩 miē 澡 zǎo 咯 gē 蘑菇mógū

  3、 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在书上用“——”标出;

  4、 有人说本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标出其起止;

  5、 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① 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

  ②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

  二、学*新课

  (一)引课: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金黄的大斗笠》。这篇文章是作者1986年为“六一”儿童节写的。文章写得优美活泼,充满意趣,很值得我们学*。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下面来检查一下预*情况。

  (二)检查预*:

  1、齐读课文一遍,看有无共性的问题,如有,给与纠正。

  2、指名一名同学读,其余同学找毛病,师生共同纠正:

  读音提示:蓝(laˊan)看埂啃梳调数辟里啪啦斗笠翘辫揽咩澡咯蘑菇“”

  3、 分组讨论,交流三幅图画的分法。

  指导要点: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一是练*二的三个镜头:第一个镜头——风小雨稀;第二个镜头——风疾雨急;第三个镜头——风雨交加。 对于这种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正确性。

  二是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角度,将文章分成三幅图画:牧羊图、风雨图、斗笠下

  (本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文章)

  (三)以三幅图画为框架品味课文

  1、 牧羊图分析:

  突出其风景优美、和*恬静的特点。

  用两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第一种为再造情景法。

  (1)启发提示:

  (多年前,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有一次组织学生写观察作文。学校前面是一条河。暮春的河里没有水,却长满了碧绿的嫩草,铺在河筒里,像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地毯;河坡上有几只牛和一群羊、一群雪白的鹅在吃草;对岸村庄的红墙绿瓦掩映在浓郁的翠绿之中,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花为媒》选段。当时,我产生了一种顿悟的感觉。明白了什么叫“和*自由”——这和煦的春风、绿草如茵的河道,那悠闲的牛羊、引颈高歌的雪白的鹅、动听的戏曲、烟树掩映中的村庄,组成了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

  这是老师在阅读这一段课文的时候所产生的联想。同学们有这种体会吗?能否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2)学生讨论,发言,表述自己的联想。

  第二种方法为用语比较品味法。

  (1)请一同学朗读第一幅图画,然后提问: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庄稼、小男孩、山羊、风)

  (2)讨论:下面这段文字与原文比较描写对象相同吗?用语相同吗?表现出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短文:梯田里的庄稼像咆哮的海水,卷起一道道浪头;一个浑身只穿一条短裤的男孩子,紧握着一根粗大的树枝,站在高高的山头上;旁边一头雪白的山羊,高昂着头,警惕地环视着四周。

  提示:这样的描写肯定让我们联想到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儿童团员在放哨的形象。这两段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一样的,但用语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就有很大的不同。

  (3)请找出两段中相对的几个词语,并说说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溜、 亲切、 柔和、 悠闲

  咆哮、粗大、 高昂、 警惕

  2、“风雨图”品读

  (1) 找同学朗读,分风、雨A、B角色朗读。第三个镜头齐读。

  然后提问:a、写了风雨的几种状态?(答:三种状态,即三个镜头。)

  b“风来了,雨来了,……”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清楚地表明了风雨到来的过程,层次清晰,节奏紧凑,语言活活泼,使我隐约感觉到小男孩兴奋的心情。)

  c、女生齐读风、男生齐读雨,通读本层。

  3、“伞下”品读

  a、 师读课文,同学们思考:读了本层,你就一句、或一个词、或其他什么有什么想法,讲给大家听听。

  例:“——姐姐,你是怎么知道雨来了?

  那团乌走过咱们家窗前,我看到了它的影子了。”

  (表现了姐姐的聪慧,生活经验丰富,识风雨)

  b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讨论。

  (四)质疑

  1、“一个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中的“有”字换成“穿”行不行?

  (“有”不如“穿”通俗好懂)

  2、“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中“缩”字用得好不好?

  (违反常理。一、下雨前,乌云应是越聚越多,不会给人“缩”的感觉;二、在学生的意识里,也是“热胀”而不会“热缩”)

  三、 小结: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完成下表:

  图画名称 重点词语 表达的感情 其他牧羊图风雨图伞下

  (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相同点或不同点,增加栏目。)

  四、 板书设计 :

  金黄的大斗笠

  牧羊图风雨图 风小雨稀溜 亲切 柔和 悠闲翻过背 梳理好又乱 风景优美 和*宁静兴奋活泼

  风疾雨急用力摇 哗哗响 辟里啪啦

  风雨交加洗 掀

  伞下 啪 嘻嘻 咯咯 亲切

  五、 作业 ;

  1、 辨字注音、组词;

  蓝 梳 辫 操 梗

  辨 澡

  篮 疏 辩 燥 埂

  2、 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组词:

  看 调 数 斗

  3、 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集中体现“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的词语,填在相应处,完成老师的板书。

  4、 在文中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抄在作业 本上,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意思。

  5、 词语积累格式指导:

  kěn

  啃——悠闲地啃着青草。(一点一点儿往下咬)

  溜——偷偷溜来一朵乌云。(滑行)

  ▲拟人,使语言活泼生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散步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 预*设计:

  1、 朗读课文,自己,解决字的读音,找出一两个课下注释中没有,你又不理解的字词,准备课上交流。

  2、 准备好字词积累本、字典、词典。

  3、 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语句的含义: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的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脑袋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5)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 学*新课:

  (一) 课:这节课我们学*《散步》这篇文章,在学*本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本文与《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 同桌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将自己和同桌找出的字词都通过查字、词典,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无误地注音、注释。

  (三) 师范读课文,学生在下面小声或不出声跟读,体会读音、重音、语调、语速,看有无不恰当的地方,标记下来。(读后师生共同讨论、订正。学生说出自己的读法以后,对有道理的要充分肯定,认为没有道理的,归为“一种认识”一类,一般不宜直接否定;学生说出想法后,让其读给大家听)

  (四) 讨论、品味重要语句:

  1、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要点: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2、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要点:因为我从小很听话,母子感情很深,所以母亲现在很信任我。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

  要点:爱幼尊老。

  4、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要点:表现了母亲对孙子的爱,牺牲自己的意愿,满足孙子的意愿。

  5、 但是,我和妻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界。

  要点: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五)师齐读课文,体会文中感情,思考:和《金黄的大斗笠》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1、 指导思想:让学生讨论,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2、 要点:

  (1) 相同点:都是写家庭生活的。

  (2) 不同点:a、人员不同《金》写的是儿童《散》重写**;

  b、 情绪不同《金》活泼《散》深沉。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老师可作引导,从作词、描写对象、内容等方面。指导学生列下表:

  课文 用词 人物关系 感情色彩 其他

  金黄的大斗笠

  散步

  三、 作业 :

  1、 ,给下列词语注音:

  散步 很累 咕咕 分岐 一霎时 粼粼

  2、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有人说“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句话很幽默,你觉得对吗?为什么?

  (2)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段,抄在下面,并说说其作用。

  一、朗读

  朗读能力包括接到文稿立即朗读的能力,这一次要试试这种能力。

  二、跳读四遍

  第一遍注意我这个人怎么样。

  第二遍注意妻子性情怎么样。

  第三遍注意母亲性情怎么样。

  第四遍注意儿子性情怎么样。

  提示:不但要注意有形的,而且要注意无形的。例如,我说走大路,委屈了儿子,没有写儿子的反应,应该加以想像,也没有写妻子的反应,也应该加以想像。

  三、谈谈整体感受

  既要展开,又要聚焦,聚焦于我的孝敬上面。

  四、内容研讨

  研讨方法:质疑;提问;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引导法:先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再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

  引导法:抓关键因素;学*从个别提升到一般的抽象。

  3、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五、语言学*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揣摩对称的美。

  六、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信服地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七、比较阅读

  《散步》与《三代》。

  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预*,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分钟)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母鸡》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应当珍惜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辛苦,培养劳动*惯。

  2、识字14个,巩固学过的字,并进行渗透性识字,知道反犬旁、鸟字旁的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3、用愿意口头造句。

  4、熟读课文,并能创造性地表演。

  教学重难点:

  1、识字14个。

  2、体会劳动的辛苦,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应当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方法:

  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具准备:

  小母鸡、小鸭、小猫、小猪头饰、课件、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演唱歌曲,激情导课

  1?演唱歌曲导入:出示丁丁和冬冬唱歌图,问学生: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冬冬在唱歌呢,你想知道他(她)们在唱什么吗?(想)出示《劳动最光荣》你想唱吗?(学生唱歌)

  2?学生自读歌词,读后谈知道了什么(学生谈:雄鸡唱歌叫醒花儿,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最光荣)

  3?教师导入: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小动物们都爱劳动,小母鸡也很爱劳动,它在种稻子呢!(出示小母鸡种稻子图)板书课题,齐读,学生对课题质疑。(小母鸡在和谁种稻子?小母鸡怎样种稻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课件显示《小母鸡种稻子》课文内容,学生边看边听,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汇报自己知道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内容相机板画。(贴上小鸭、小猫、小猪图)

  三、游戏识字、巩固运用

  (一)游戏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标记生字。

  2?做游戏:采摘聪明果

  教师课件显示智慧树,树上结了很多聪明果(果子覆盖着生字),聪明果有多种颜色,喜欢哪种颜色就摘哪一个。

  师导: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有收获,下面你和小组同学一起学*生字,看哪个小组同学收获得聪明果最多。

  3?小组合作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可以用自制的生字卡练*,可以通过听读、工借助拼音等识字)

  4?做游戏:采摘聪明果

  (采取小组比赛形式,各小组让别的小组挑一名同学参加比赛,看哪组取胜)

  (二)练*巩固

  1?课件显示:

  (1)说说哪些字带有下列部首

  鸡、鸭、

  猫、猪、

  (2)读一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小母**稻谷种子种在地里。

  我们还学过了哪些多音字?(学生回答,显示)

  种

  只

  数

  (3)读一读

  小鸡小鸭小猪小猫她们自己明年愿意

  (4)照样子说句子

  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锄草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收稻子吗?

  愿意?

  四、学*课文,理解内容

  1、师生共同学*小母鸡找小鸭帮忙种稻子一部分。

  (1)指名读

  (2)学生汇报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先板贴小母鸡种稻子图,后板书:种、怕弯腰

  (3)学生质疑

  (4)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评议

  (5)表演

  (6)总结学法:读、说、问、演

  2、学生自由学*其它内容

  (1)小组合作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

  (2)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汇报(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方式学)

  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后评议;

  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学*情况板贴小母鸡锄草图,小母鸡收稻子图,板书:手起泡、怕脏。

  问: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如果学生没问,可由教师问)(通过讨论,板书:

  种 锄草 收辛 辛

  不怕弯腰→不怕手起泡→不怕脏苦 苦

  米 饭图 珍惜 劳动果实热爱劳动

  渗透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教育)

  演: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其它学生评议。

  3、创造性表演:又过了一年,这时小母鸡又要种稻子,她又找小鸭、小猫、小猪帮助她,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组内续编故事。并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五、小结:

  1、学生小结:结合板书从内容、思想、学*方法来说。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劳动果实是靠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劳动是光荣的,我们以后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惯,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六、布置作业:

  发下卡纸,让学生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起订《劳动公约》。

  七、下课:让学生在《劳动最光荣》歌曲声中走出教室。

  附板书设计:

  小母鸡种稻子

  小母鸡种稻子图

  小母鸡种锄草图

  小母鸡种收稻子图

  种 锄草 收辛 辛

  不怕弯腰→不怕手起泡→不怕脏苦 苦

  米 饭图 珍惜劳动果实热爱劳动

  小鸭图 小猫图 小猪图

  教学思想及设计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的乐趣,激发学*的热情,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提高语言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1、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通过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并通过对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读课文,在听读课文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显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在识字时,通过做采摘聪明果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提高识字效率。

  2、扶放结合,注重学法指导。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小母鸡找小鸭帮忙种稻子,学后让学生总结学法:读、说、问、演,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方法学*,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学*,掌握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3?小组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在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说、问、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明年又会发生什么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还加强形象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兴趣,课件出示课文内容游戏识字,采摘聪明果、字词句训练和歌曲《劳动最光荣》的应用无不显示出现代教辅工具的魅力。

  4、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并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5、注重联系实际,渗透德育。

  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和爸爸妈妈订《劳动公约》,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惯,从而与现实紧密联系。使学生不仅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养成热爱劳动的好*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变化。

  2、了解鸡的生活*性和母爱的伟大。

  3、学*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结合禽流感谈谈你对鸡的看法,可以听听网络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老舍是怎样描写母鸡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脉络,简单说说课文讲述的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1、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默读课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重点分析一下一向、不敢。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写对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大家自由说一说。

  (最好用上书中那些概括性的词语:随处乱叫、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

  四、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异同

  1、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

  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2、抓住动物一些特点*性,在生活中把握细节。

  五、课后读一读有关写动物母爱的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母、种”等14个生字,会写“和,种”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自学以及与人合作学*的能力。

  3、引导孩子在学*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评价,从中悟出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懂得“有劳有得,不劳不得”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写字。

  2、独立读课文,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认识14个生字,独立读通课文,培养自学以及与人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你能叫出他们名字吗?

  2、观察生字:鸡、鸭、猫、猪有何相同的地方呢?

  3、揭题:小母鸡种稻子

  二、交流自学情况

  1、找出段落。

  2、读一读,看一看,圈出生字想办法认识他。

  3、把你最喜欢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

  4、把你读得好的段落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反馈、质疑

  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你知道他们间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道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

  2、培养学生的听、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最后一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学*课文

  1、小母鸡请他们种稻子时,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学生齐读。

  2、小结。

  3、演一演。

  (1)演前自读课文,找好你要表演的角色好好读。

  (2)各小组选好角色,试演。

  (3)请一个小组表演,其他同学认真看,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意见可以给他们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变化。

  2、了解鸡的生活*性和母爱的伟大。

  3、学*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结合禽流感谈谈你对鸡的看法,可以听听网络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老舍是怎样描写母鸡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脉络,简单说说课文讲述的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1、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默读课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重点分析一下“一向、不敢”。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写对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大家自由说一说。

  (最好用上书中那些概括性的词语:随处乱叫、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

  四、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异同

  1、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

  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2、抓住动物一些特点*性,在生活中把握细节。

  六、课后读一读有关写动物母爱的文章

  教学目的: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同学们已经预*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范写。(“孵”左边“卵”的笔顺:撇、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母鸡》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应当珍惜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辛苦,培养劳动*惯。

  2、识字14个,巩固学过的字,并进行渗透性识字,知道反犬旁、鸟字旁的名称及表示的'意思。

  3、用愿意口头造句。

  4、熟读课文,并能创造性地表演。

  教学重难点:

  1、识字14个。

  2、体会劳动的辛苦,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应当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方法:

  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具准备:

  小母鸡、小鸭、小猫、小猪头饰、课件、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演唱歌曲,激情导课

  1?演唱歌曲导入:出示丁丁和冬冬唱歌图,问学生: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和冬冬在唱歌呢,你想知道他(她)们在唱什么吗?(想)出示《劳动最光荣》你想唱吗?(学生唱歌)

  2?学生自读歌词,读后谈知道了什么(学生谈:雄鸡唱歌叫醒花儿,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最光荣)

  3?教师导入: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小动物们都爱劳动,小母鸡也很爱劳动,它在种稻子呢!(出示小母鸡种稻子图)板书课题,齐读,学生对课题质疑。(小母鸡在和谁种稻子?小母鸡怎样种稻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课件显示《小母鸡种稻子》课文内容,学生边看边听,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汇报自己知道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内容相机板画。(贴上小鸭、小猫、小猪图)

  三、游戏识字、巩固运用

  (一)游戏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用喜欢的符号标记生字。

  2?做游戏:采摘聪明果

  教师课件显示智慧树,树上结了很多聪明果(果子覆盖着生字),聪明果有多种颜色,喜欢哪种颜色就摘哪一个。

  师导:只有付出劳动,才能有收获,下面你和小组同学一起学*生字,看哪个小组同学收获得聪明果最多。

  3?小组合作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可以用自制的生字卡练*,可以通过听读、工借助拼音等识字)

  4?做游戏:采摘聪明果

  (采取小组比赛形式,各小组让别的小组挑一名同学参加比赛,看哪组取胜)

  (二)练*巩固

  1?课件显示:

  (1)说说哪些字带有下列部首

  鸡、鸭、

  猫、猪、

  (2)读一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小母**稻谷种子种在地里。

  我们还学过了哪些多音字?(学生回答,显示)

  种

  只

  数

  (3)读一读

  小鸡小鸭小猪小猫她们自己明年愿意

  (4)照样子说句子

  你愿意和我一起种稻子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锄草吗?

  你愿意和我一起收稻子吗?

  愿意?

  四、学*课文,理解内容

  1、师生共同学*小母鸡找小鸭帮忙种稻子一部分。

  (1)指名读

  (2)学生汇报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先板贴小母鸡种稻子图,后板书:种、怕弯腰

  (3)学生质疑

  (4)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评议

  (5)表演

  (6)总结学法:读、说、问、演

  2、学生自由学*其它内容

  (1)小组合作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

  (2)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汇报(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方式学)

  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后评议;

  说:读后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学*情况板贴小母鸡锄草图,小母鸡收稻子图,板书:手起泡、怕脏。

  问: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如果学生没问,可由教师问)(通过讨论,板书:

  种 锄草 收辛 辛

  不怕弯腰→不怕手起泡→不怕脏苦 苦

  米 饭图 珍惜 劳动果实热爱劳动

  渗透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教育)

  演:让学生戴着头饰表演,其它学生评议。

  3、创造性表演:又过了一年,这时小母鸡又要种稻子,她又找小鸭、小猫、小猪帮助她,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呢?小组内续编故事。并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五、小结:

  1、学生小结:结合板书从内容、思想、学*方法来说。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劳动果实是靠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劳动是光荣的,我们以后要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惯,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六、布置作业:

  发下卡纸,让学生回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一起订《劳动公约》。

  七、下课:让学生在《劳动最光荣》歌曲声中走出教室。

  附板书设计:

  小母鸡种稻子

  小母鸡种稻子图

  小母鸡种锄草图

  小母鸡种收稻子图

  种 锄草 收辛 辛

  不怕弯腰→不怕手起泡→不怕脏苦 苦

  米 饭图 珍惜劳动果实热爱劳动

  小鸭图 小猫图 小猪图

  教学思想及设计

  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完成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学*的乐趣,激发学*的热情,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提高语言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1、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通过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并通过对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读课文,在听读课文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显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学*兴趣。在识字时,通过做采摘聪明果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提高识字效率。

  2、扶放结合,注重学法指导。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学*小母鸡找小鸭帮忙种稻子,学后让学生总结学法:读、说、问、演,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方法学*,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学*,掌握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3?小组学*,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在识字和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说、问、演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探究: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明年又会发生什么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还加强形象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兴趣,课件出示课文内容游戏识字,采摘聪明果、字词句训练和歌曲《劳动最光荣》的应用无不显示出现代教辅工具的魅力。

  4、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并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5、注重联系实际,渗透德育。

  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和爸爸妈妈订《劳动公约》,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惯,从而与现实紧密联系。使学生不仅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养成热爱劳动的好*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变化。

  2、了解鸡的生活*性和母爱的伟大。

  3、学*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结合禽流感谈谈你对鸡的看法,可以听听网络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老舍是怎样描写母鸡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脉络,简单说说课文讲述的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1、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默读课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重点分析一下一向、不敢。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写对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大家自由说一说。

  (最好用上书中那些概括性的词语:随处乱叫、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

  四、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异同

  1、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

  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2、抓住动物一些特点*性,在生活中把握细节。

  五、课后读一读有关写动物母爱的文章

  教学目标

  1、认识“母、种”等14个生字,会写“和,种”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自学以及与人合作学*的能力。

  3、引导孩子在学*过程中学会认真倾听,评价,从中悟出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懂得“有劳有得,不劳不得”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写字。

  2、独立读课文,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课时划分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学认识14个生字,独立读通课文,培养自学以及与人合作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你能叫出他们名字吗?

  2、观察生字:鸡、鸭、猫、猪有何相同的地方呢?

  3、揭题:小母鸡种稻子

  二、交流自学情况

  1、找出段落。

  2、读一读,看一看,圈出生字想办法认识他。

  3、把你最喜欢段落读给小组同学听。

  4、把你读得好的段落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反馈、质疑

  读了课文,你能说说你知道他们间发生了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知道又香又甜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

  2、培养学生的听、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最后一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学*课文

  1、小母鸡请他们种稻子时,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学生齐读。

  2、小结。

  3、演一演。

  (1)演前自读课文,找好你要表演的角色好好读。

  (2)各小组选好角色,试演。

  (3)请一个小组表演,其他同学认真看,说说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意见可以给他们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变化。

  2、了解鸡的生活*性和母爱的伟大。

  3、学*作者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结合禽流感谈谈你对鸡的看法,可以听听网络歌曲《我不想说我是鸡》。老舍是怎样描写母鸡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理清脉络,简单说说课文讲述的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不同。

  (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三、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1、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默读课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重点分析一下“一向、不敢”。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作者通过哪些事例具体来写对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大家自由说一说。

  (最好用上书中那些概括性的词语:随处乱叫、欺软怕硬、炫耀、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等。)

  四、比较本课和《猫》在写法上的异同

  1、主要从作者情感上去分析:

  一直喜爱;由讨厌到不敢讨厌。

  2、抓住动物一些特点*性,在生活中把握细节。

  六、课后读一读有关写动物母爱的文章

  教学目的:

  1.认识“疙、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字,会写“讨厌、理由”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4.比较《母鸡》和《猫》在表达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同学们已经预*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认识了它们。

  出示词语,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齐读。

  重点指导“疙瘩、侮、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2.重点指导“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范写。(“孵”左边“卵”的笔顺:撇、竖提、点、撇、横折钩、竖、点,7笔写成。“伏”字不要漏了点。)

  3.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舍笔下的母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然后交流感受。(讨厌、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3.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请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接表达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①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②读句子,抓住“一向”“不敢”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③从开始的“讨厌”母鸡,到后来的“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着读出情感的变化。

  5.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

  4~10自然段:写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

  四、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尊敬、赞颂)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资料袋”,了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回顾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老舍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感悟。

  (一)学*第1~3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为什么讨厌母鸡?画出相关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1)母鸡的叫声。

  ①母鸡的叫声有什么特点?(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发了狂)

  ②作者写不同情况下的母鸡的叫声,是为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一向讨厌母鸡。)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秋天》教案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三、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为诗歌标出小节。(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完成。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 向日葵 野菊花 苹果 葡萄 玉米 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 (成熟的)向日葵 (五彩缤纷的)野菊花 (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 (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复*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四)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诗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淡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比较、鉴赏、评价诗歌。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学生在小组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并谈谈自己读的方式。4、诗中描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

  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学生命名只要符合大致意思即可。

  5、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三、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朗读。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3、全班交流。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情感。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

  4、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困惑?

  总结:诗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秋写得富有神韵,富有活力。秋似乎是一个清闲的农人在享受秋日的收获,似乎是一个悠闲的渔人正撒网归来,似乎是一个清洁纯的少女正凝神静思。读此诗,身也变得轻灵,心也变得明净。

  四、构思美图,表达美语

  1、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想像每一幅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用美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播放音乐与画面。

  2、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在班内交流。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 ,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畅快的想象融合了,我相信,同学们想象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就越能感受作者的心。

  五、比较美文,培养美趣

  1、学生朗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2、请你用学*《秋天》的方法,谈谈你将从哪些方面去品读这首诗。3、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意在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读诗。

  总结:诗歌,常常用音乐般的语言,传达出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情感。品诗,就应该懂得品味诗的音乐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这才真正掌握了读诗的方法。

  六、挑战美诗,学写美诗

  1、你曾与秋有过亲密接触吗,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2、全班交流,评选出最优秀诗篇。

  总结: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在正值金秋十月,让我们走进这硕果飘香的季节,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美吧。

  秋天

  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秋、园、红、黄、劳、动、笑;认识4个偏旁:禾木旁、绞丝旁、力字旁、竹字头;认识全包围结构;理解“秋天”“果园”“果子”“人们”“劳动”等词语;会用“秋天”看图说完整的句子。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果园里的果子熟了,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认识到丰收及喜悦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秋”“园”两个生字,理解“秋天”“果园”“果子”等词语,看图说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大意。

  1、秋天到了,你知道有哪些变化?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老王》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有感情诵读精彩段落。

  3、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关注的,可能大多是球星、歌星(包括最热门的超级女声)。但是,你关注过这些你身边的小人物吗?

  (点击出现幻灯片组图:棒棒,推板车的人,卖菜的人,拾垃圾的人…。。)

  他或许是送煤气的大叔,卖小菜的老大爷,扫大街的大婶,甚至是朝天门的棒棒…。你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他们的无奈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今天,作家杨绛,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答案?我们来学*课文《老王》

  (出示幻灯片)并板书课题

  二、课前热身

  检查预*字词情况。(略)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并和周围的同学一起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你认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用“老王是个—————————的人”这个句式说话。

  (2)老王的不幸,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阅读1—4段)

  (3)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的?(纵观全文思考)

  (4)作者及家人给了老王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3师生讨论得出答案。

  四、精读感悟

  因为仁爱之心的存在,才使作者和老王之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而将我们的感动和震撼,推向最高潮的,是哪一部分?(老王送蛋,香油)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8—16段

  1、教师谈生活体验,并范读第8段

  2、学生齐读9——16段

  3、出示幻灯片:

  (1)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请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因为————。”

  (2)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大家吗?

  4、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杨绛,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送油,你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五、拓展迁移

  因为善良的杨绛,老王凄惨的一生有了一抹温暖的亮色。那么,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老王那样的不幸者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话实说》节目

  1、主持人激情导入。

  2、出示图片(弱势群体组图)

  3、看了这些图片,在座的各位嘉宾想到些什么呢?请就“如何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看法。

  4、每位朋友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你能仿照例句,对收看这个节目的听众朋友说出你的心愿吗?

  例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5、主持人小结

  是呀,不幸者的不幸,既有物质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失落。那么,我们,不仅在物质上给他们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唤醒他们对生命,生活的热情…。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至此结束,谢谢各位朋友。

  六、结束语

  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不管是哪种宗教,都教我们怀有一颗悲悯之心,善良之心,让我们用真爱点亮那些忧伤的眼睛,用真爱温暖那些冰封已久的心灵,让人性的光芒照亮世界,让慈悲的灯盏永悬苍穹。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从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以2005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走*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

  (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的目的。语文学*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揣摩语言,领会作者与主人公老王的思想感情。

  3、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学*重难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联系身边的人,学会关注、关爱他人。

  资料连接:走进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等,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小说有《倒影集》、《洗澡》;论集有《春泥集》、《关于小说》;译作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

  学*过程:

  自主学*走*老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快速阅读文本,学会利用圈点批划法捕捉主要信息,完成以下两题。

  1、识记字词

  伛()身攥()着惶()恐塌()败愧怍()

  取缔()滞()笨眼翳()骷髅()()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字)。

  合作释疑—评说老王(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3、分析人物: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老王形象的语段,谈谈你心目中的老王。建议用“我心目中的老王是一个的人,从看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交换看法,互相补充。

  4、面对老王的境况,作为作家的杨绛是怎么做的?从作者身上你有哪些做人的收获?

  思想共鸣—怀念老王(教师寄语: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思想的共鸣!)

  5、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为他生前的作家朋友的“你”,难道不想从行动上为他做点什么吗?(提示:“你”可以为老王写墓志铭、悼词、纪念文章等,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触!注意言简意骇!)

  迁移延伸—关注“老王”(教师寄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6、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老王”一样生活境况的人,你能谈谈身边最感人的故事吗?你将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品味语言:

  7、杨绛的文学语言看似*淡,无阴无晴。然而*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请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童趣》教案设计 (菁华5篇)(扩展8)

——小班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一、培养幼儿对节奏的认识。

  二、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使幼儿懂得友情,珍惜友情。

  活动过程

  1、 情节引入“有只小鸭子不高兴了,我们去帮帮它吧。”怎么帮助它呢?幼儿讨论。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小鸭子,我们去看看他们在干吗?

  突然有只小鸭子不高兴了,该怎么办呢?

  我们去找它做好朋友好不好呢?

  2、 欣赏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① 教师:1、2、3、4、5、6、7,我的朋友在哪里?

  启发幼儿答: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就是你。

  ② 带领幼儿一起唱歌,先感受音乐,做动作

  3.当幼儿熟悉音乐后,带领幼儿齐唱

  4.请个别幼儿(接受能力较强的)先在老师带领下唱~并给予奖励。

  5.一起玩找朋友的游戏。

  ——由教师发起,配合音乐节奏玩找朋友的游戏。请所有幼儿齐唱“一二三….在哪里”。唱到在这里的时候请一个幼儿请出以为好朋友,然后2个幼儿找好朋友。以次类推

  结束延伸:

  此活动可以用于音乐游戏中。

  设计思路

  在《冬天到》的主题活动中,一节音乐游戏《小青蛙打呼噜》引起幼儿极大兴趣:冬眠是指什么?有哪些动物会冬眠呢?幼儿不太明白,于是我们设计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青蛙、刺猬等小动物冬眠的现象。

  2.尝试使用礼貌用语“请……”。

  3.乐于主动探索和表达。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若干“小动物的家”挂图。

  3.若干冬眠的小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1.场景导入:下雪了。

  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我们是怎样过冬的?让我们去森林里看看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好吗?

  幼儿在《雪绒花》优美的音画场景中,很深切地感受到了冬季的来临!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提问,很自然地引出小动物的过冬方法。

  2.拜访小动物的家。

  (1)小动物(剌猬)家。

  尝试使用礼貌用语“你好,请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好吗?”

  观察小刺猬睡觉,引出“小刺猬在睡觉,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出来玩儿,原来它在冬眠”。

  (2)小动物(青蛙)家。

  运用礼貌用语“请……”

  猜猜小青蛙为什么不理睬我们?它在做什么呢?引出“冬眠”。

  (3)结合图片,观察还有谁在冬眠?为什么这些小动物要冬眠?

  小结:到了冬天,天气变得很冷,小动物们可吃的东西变少了。它们找不到吃的,怎样度过又冷又饿的冬天呢?它们就想出了躲在家里睡觉,不吃也不喝,一直睡到春天再出来的好办法!这个不吃不喝、躲起来睡觉过冬的办法就叫——冬眠。

  (1)根据特征找小动物的家。

  (2)乐意说说自己送哪个小动物回家了。

  一、主题来源:

  小班的小朋友刚刚走到了一起,彼此还不太熟悉,加上绝大部分小朋友是带着独生子女的优越性及家庭小太阳的身份入园的。因此,诸如自私、任性、专横、孤僻、脆弱等的性格在幼儿身上时有表现。开展<<大家一起玩>>的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物(玩具和图书)的媒介作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集体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爱护玩具和图书的*惯,形成友爱谦让,互相尊重与关心的优良品质。

  二、预设主题目标:

  1、继续认识班上常用的物品,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

  2、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形成友善谦让的品德,促进幼儿友好相处。

  三、主题网络:

  美术:宝宝的小花被我们都是好孩子看图讲述:搭积木玩具交换玩玩具宝宝要回家我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玩具好朋友玩具回家(认识颜色标记)玩具找朋友(认识形状标记)四、环境创设:

  布置玩具的家:

  1自带玩具归放。

  2与幼儿讨论设计标记,按标记归放玩用具。

  3在美工区制作花串,美化墙饰。

  五、日常活动1、让幼儿学会正确洗手,认识标记,排座位,鼓励幼儿自己走进教室。能用英语:“GoodmorningMr.Li”“GoodmorningMr.Fei”和“ByeByeMr.Li”“ByeByeMr.Fei”老师打招呼和道再见。

  2、听说游戏:猜猜我是谁以游戏形式继续让幼儿猜猜小朋友的名字,熟悉同伴的名字。

  六、家园共育:

  1、家长鼓励孩子在家自己收拾玩具,不包办代替。

  2、家长尽可能地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玩耍;并鼓励孩子与同伴分享好东西。

  3、请家长为孩子带一些孩子的玩具或在家中常玩的东西到幼儿园,让孩子学*一起分享。

  七、区域活动生活区:喂小动物: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穿珠子:自由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扣纽扣:准备缝有各种纽扣的小衣服或小动物,供幼儿解开、扣上。

  美工区:撕纸:汽车。纸团印画。

  捏橡皮泥:提供泥工板、模具等,供幼儿印、压、搓。

  益智区:配瓶盖。

  找朋友:准备多种图片,将生活中配合使用的物品两两相配。

  语言区:看图书:自由阅读。

  打电话:提供电话机让幼儿自由交谈。

  八、预设活动:

  1、数学:玩具回家(认识颜色标记)

  2、社会:玩具交换玩

  3、歌曲:漱口

  4、美术:吹泡泡

  5、数学:玩具找朋友(认识形状标记)

  6、体育:靠着扶梯走

  7、语言:公鸡和小鸭子

  8、听说游戏:找朋友

  9、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10、故事:小兔拔萝卜

  11、美术:吹颜色

  12、社会:玩具宝宝要回家

  一、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感受秋天的落叶的自然现象,培养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 学*朗读儿歌,注意发好“树”“飘”“鸟”等字的音。

  3、 愿意参加游戏并使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

  二、 活动准备:

  1、 环境创设--------创设秋天的情景。

  2、 风娃娃一个(自制)、红、黄、绿的树叶胸饰幼儿人手一个、自制树叶若干、三棵颜色不同(红、黄、绿)的树妈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