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2-05 00:00:00 教案

真菌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真菌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推理总结发酵作用的实质;

  2、 尝试利用发酵作用制作食品,举例说出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其他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 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4、 举例说明人类对其他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2、难点:发酵作用的实质、举例说明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有关发酵实验错误操作的视频资料

  2、适合饮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导气管;澄清石灰水

  3、学生制作的发酵面团、米酒或其他发酵食品。

  4、其他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在学*本章前,同学们曾经进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数同学认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很多用途的,那么大家可否推荐几种细菌和真菌,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公布在光荣榜上?

  学生:踊跃提出各种细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先”,细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有很大关系。其中经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学生:展示利用酵母菌发酵作用吹起的气球。

  教师:我看到大家的气球都吹的很大呀,可是我的气球怎么吹不起来呢?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错误了。幸好我把我的操作过程录下来了,大家能帮助我找找错误吗?

  教师:(录像)首先将酵母菌放在玻璃杯里,倒入暖水瓶里的开水。

  学生: 如果倒开水,酵母菌就烫死了。

  教师:同学们说的对。其实实验到这里就是继续做下去也没有用了,但是后面的操作过程还有一些错误,让我们继续找一找吧。

  (录像)将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饮料瓶,开始套气球。

  学生:没放糖。

  教师:对,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需要糖作为营养物质。让我们继续找错误:

  (录像)将饮料瓶放在室外的窗台上(时值北京的冬天,冰还没化呢)

  学生:太冷了,冻冰了。

  教师:对,发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老师的操作有三个错误,气球肯定是吹不起来了。 大家有没有想过,把你们的气球吹起来的是什么气体呢?

  学生:(猜测)二氧化碳。

  教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测呢?七年级时,我们曾经检验过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学生:用石灰水。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手捏紧饮料瓶,将饮料瓶中的气体通过玻璃管引导出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学生:石灰水变浑浊了。

  学生:瓶子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教师:发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质,产生了二氧化碳,我们是不是能够推论出发酵作用其实就是酵母菌的什么生理作用呢?

  学生:呼吸作用。

  教师:发酵作用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了别的物质吗?让我们闻一闻。

  学生:酒味。

  教师:对。我们的饮料瓶是密封的,里面氧气充足吗?

  学生:不充足。

  教师:酵母菌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们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酿酒。有同学实验过吗?

  学生:展示自己酿制的米酒和果酒。

  教师: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 ,酵母菌呼吸作用会产生什么呢?

  学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团和没有酵母菌的面团。

  教师:面团为什么鼓起一个个小泡泡?

  学生:产生了二氧化碳。

  教师:为什么摸起来和不加酵母菌的面团不一样?

  学生:产生了水。

  教师:对。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我们用它的这种特性来制作松软的馒头、面包、蛋糕和饼干等。

  教师:想想家里的冰箱和橱柜,里面还有哪些食品是细菌、真菌帮助我们制作的呢?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配合出实物):酸奶、醋、酱油……

  教师:我很喜欢吃的酱豆腐,也是由真菌帮助制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酱豆腐的来历吗?

  学生: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卖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穷。这天他豆腐没卖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坛子里,放了些盐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捞出来晾成豆腐干。可是后来有事出门忘记了,等回家想起来,赶紧过去掀开坛子,一股臭气扑了出来。王致和想,坏了,这么多东西全糟蹋了,这可赔大发了。可他又舍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两块尝了尝。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还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几位老街坊都请了过来一块儿吃了起来,大伙儿都说味道不错。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连宫里的慈禧太后也爱吃。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门匾上头就刻上了个龙头,这表示这家的东西是皇家享用的贡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这个名字太不雅,就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青方"。相对的,酱豆腐就被叫成"红方"。

  学生:我们去参观过王致和腐乳厂,他们把一块块的豆腐坯子放在专门的接种室里,呆几天后,豆腐坯子上就长满了霉菌,这种霉菌是专门培养的毛霉,很干净的。然后将长满白毛的豆腐坯浸泡到酱汁里入味,酱汁也是多种细菌和霉菌发酵成的,酱汁的红色也是一种专门的红曲霉形成的。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让细菌和真菌帮我们制造食物呢?

  学生:好吃!

  教师:除了好吃以外,细菌和真菌可以改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营养的,但是*人有七成以上的**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为*人大多数都缺乏一种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里的乳糖。乳酸杆菌能够把乳糖变成分子比较小的乳酸,营养价值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师:有时细菌、真菌也会帮倒忙。这个苹果还能吃吗?

  学生:不能,烂掉了。

  教师:防止食物腐烂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放冰箱里——冻的肉和鸡

  学生:真空包装——烧鸡

  学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学生:用盐腌起来——咸菜

  学生:干燥——脱水蔬菜……

  教师:大家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保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么细菌和真菌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还有其他作用吗?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好不好?

真菌的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5.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三、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如:链球菌,各种癣,等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如:地衣,根瘤等

  六、作业

  1、腐烂的水果往往散发出洒味,这主要是由什么菌引起的( )

  a、霉菌 b、蘑菇 c、酵母菌 d、甲烷杆菌

  2、引起人感染臂癣、甲癣、足癣的生物是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 )

  a、寄生虫 b、真菌 c、链球菌 d、病毒

  3、饮用水是否符合标准,通常通过测定水中的数下列哪种菌群数来确定(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大肠杆菌 d、霉菌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真菌说课稿 (菁华3篇)

真菌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学会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很真菌是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的实验探究中,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我的授课思路也基本按此展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探究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的依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初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说学法

  学*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理论依据: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各项活动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复*上节学*的内容,并简单提问。(5分钟左右)

  导入新课:(2~3分钟)通过直观观察的方法进行导入。事先准备一个长毛的`的馒头,抛出问题,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揭示馒头上长的是青霉的菌落,那么什么是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30分钟):

  (1)通过导入引入课本66页菌落的概念,让学生仔细阅读67页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PPT上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导学生仔细阅读67页科学方法中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五个步骤。

  (3)在理解五个步骤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完成68-69页探究实验,并分别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实验的过程,并请同学进行互评,最终通过教师进行总结探究实验流程。(4)通过探究实验引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并让学生在70页勾画出相应的重点。

  (4)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把本节的重点,再次强化。

  (5)在课堂小结的基础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检测和课后练*。

  (6)对自我检测和课后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的问题进行解惑。

  (7)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请同学自行列举出怎样的环境含有细菌和真菌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可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侵染,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学*的自主性。

  板书设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2、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4、布置作业:针对初二 年级学生素质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作业是:完成课时练第五节的基础满分练和提能测试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是根据 初二 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真菌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以下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教学中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贮备和心理特质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设置了广阔的空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生理特点和生殖方式还比较模糊,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2、补充和拓展教材

  由于本节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能亲自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形态结构知识,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让生物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我对本节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和拓展,利用多媒体播放健康小帖士,提出了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是例子”,本节课根据教材的要求、学生的知识贮备、生理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立了本节课的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知道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2、学会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阅读、知识竞赛动手制作和课堂评价的等多种方法,提高观察通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激发学生热爱学*科学知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真菌给农民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以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契机,养成健康的生活的生活方式。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首先利用视频资料做“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为提高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巧妙渗透养殖食用真菌不但丰富饮食文化还给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采用观察讨论法、阅读分析法与合作探究法等多种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恰当的运用教学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学*!

  本节课教材安排用放大镜观察桔子和面包的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的验证,普通放大镜根本就不能看到孢子的形态,书中的图片是经过显微镜观察,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将生物学知识与健康生活紧密联系,开设了“真菌知多少”的知识竞赛,让生物学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贯穿时始终,增强直观性,鲜艳的色彩和动感效果,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已不再象六年级那样只对直观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的目光来观察生活,知识贮备较丰富。尤其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微生物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学*心理特点:

  (1)兴趣: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不满足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2)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内在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不断调整学*策略。

  设计评价方式:自我评定生生互评教师评定。

  自我评定:学生通过自评,不断自醒和反思,形成有效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策略,最终成为学*的主人。

  生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师评定:激励学生的学*,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学*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主学*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走进嫩江农场养殖园》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

  视频资料舒缓了学生紧张的情绪,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从课下的分散状态很快的集中在学*知识的状态。巧妙的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利用问题将新旧知识有效融合在一起。

  二、自主学*合作探究

  1、利用快速抢答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抢答认识各种食用真菌。

  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通过抢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学*的内驱力。

  2、出示阅读提纲,通过观察桔子和桂元、实物投影观察米饭孢子学生自读、齐读、小组合作学*等一系列的方法,描述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完成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标的进行学*活动,对于学**惯差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读和齐读及时发现问题养成学生学*的自律性,通过观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挑战精神。同时运用实物投影巧妙的渗透了真菌的生殖方式,不但拓展了知识内容而且将微观的知识宏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了本节的知识梯度,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出示表格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独立填写,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对本节的知识内容已经有了零散的掌握,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对于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方式真正达到分层次教学。教师的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利于后续教学的更好的完成。

  三、归纳总结巧手制作

  学生自由回答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阅读教材64页制作孢子印,布置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制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

  总结本堂课教学重点,突出本节课的学*目标强化记忆,培养收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孢子印七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制作,教师要大胆放手,**学生的双手相信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主体地位。

  四、实际应用健康生活

  出示多媒体利用抢答的形式完成常见的与真菌有关的生活知识。教师恰当的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总结本节的内容。

  【设计意图】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联系生活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学*的热情,激励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本课的板书设计清晰、简洁、突出本节的知识重点。

真菌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真菌》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教学理念

  营造开放的课堂教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

  四、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科学知识和学*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3、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4、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CAI:通过长毛的水果和各种蘑菇引入主题欣赏图片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巧妙的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真菌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达到知识的顺向迁移和正迁移。

  用“问题广角”形式激发学生提问,达到要教学生认识真菌的目的。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达、合作能力。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

  适时引导,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有关真菌的营养方式的问题。观察发霉食品里的营养菌丝和蘑菇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想到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解决问题。

  步步深入,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真菌繁殖方式的问题。观察思考,想到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自己的,说出孢子适于繁殖的种种好处。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确认蘑菇的繁殖过程。畅想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

  生活帖士,结合学生提出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总结知识,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做屏幕上的选择题

  对知识回顾和整理

  以真菌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学以至用,为社会多做贡献。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激发学生热爱学*的热情。

  【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本着这一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广角”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节课注重探究性学*,将探究精神贯穿课的始终。

  本节课我认为我的亮点之一在于新课的引入方式,用新鲜水果和长霉的水果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亮点之二在于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了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学*。

  不足之处,对学生认知程度估计过高,课堂预设内容没有充分展开,下课时间提前了一点点。如能在问题预设方面再做些改进,课堂效果会更好。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生物教案:《真菌》优选【10】篇

  生物教案:《真菌》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

  1、运用制作及观察青霉、曲霉临时装片的技能。

  2、运用制作孢子印的技能。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1、参观当地的食用菌养殖场,体验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真菌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3、观察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1、运用制作及观察青霉、曲霉临时装片的技能的培养

  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图示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用橘皮、馒头、面包片培养青霉和曲霉,新鲜的蘑菇,几种食用或药用真菌,制作有关青霉、曲霉、蘑菇和酵母菌的结构CAI课件,制作孢子印,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器材,制作孢子印的实验器材,一袋酵母,一个发酵的苹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常见的真菌,展开话题,使学生进入“菌”的探究学*)

  师出示各种大型真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东西,大家看你认识这都是什么吗?生托起盘子介绍自己认识的各种真菌

  师:你最熟悉的其中的什么?生:蘑菇。师:你吃过或者听说过哪种蘑菇?生介绍自己吃过的蘑菇

  (二)新授:

  1、探究蘑菇师:同学们采过蘑菇吗?

  生:采过

  师:那么你们是在哪儿采的呢?

  生:草丛里

  师:为什么到那里去采?

  生:以前下雨后,同学在那里见过蘑菇

  师:请见过蘑菇的同学说说那里的环境?

  生:阴暗、潮湿、落叶比较多

  师:为什么现在那里没有蘑菇了呢?大家能帮忙分析一下吗?

  生:这几天比较干燥生:气温太低

  师:分析得很好,现在大家能总结一下蘑菇的生活环境吗?

  生:温暖、阴暗、潮湿、有机物比较丰富的地方

  师:同学们根据蘑菇的生活环境,你能不能推测出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它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应该属于异养师:我们吃的蘑菇大多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

  生:种植的

  师:那种蘑菇是种种子吗?

  生:种孢子

  师:孢子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太小了

  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来认识它们,这是老师制作的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个吗?你面前就有蘑菇、剪刀、培养皿里有纸,我们可以边学边做。

  屏幕显示蘑菇的结构图

  师:我们看到的蘑菇是蘑菇的地上部分,叫子实体,由菌盖和菌柄构成,菌盖的背面是菌褶,里面有大量孢子。我们用剪刀将菌柄剪去,将菌盖扣到培养皿里的白纸上,再扣上烧杯,就可以了。

  师:做好了就别再动了,下课后带走,明天你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孢子印了。

  你为什么要用扣上烧杯?

  生:孢子太小,别让风吹走

  师:你面前有老师提前制作好的孢子印,拿起来,能看到什么?

  生:有一圈白粉一样的东西

  师:这里面就有大量的孢子。一个蘑菇能产生这么多孢子,那么蘑菇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多细胞的

  师:你摸一摸孢子什么感觉?

  生交流

  师:拍一拍,孢子不见了,咱们刚才帮蘑菇传播后代了,现在教室里就有了大量的蘑菇孢子,过几天,你们就可以在教室里采蘑菇了。

  生:不可能师:为什么?

  生:蘑菇是长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教室没有它们生存的环境。

  师:哦,教室里采不到蘑菇了,那么我们想收获蘑菇,还是去一下蘑菇大棚吧。屏幕显示学生兴趣小组参观蘑菇大棚的视频,介绍蘑菇的养殖方法。师:现在知道蘑菇是怎么种植的了吗?老师从蘑菇大棚带来了几个蘑菇棒,里面已经有大量的菌丝,送给没有采到蘑菇的小组,请他们细心培育。

  师:蘑菇,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有利于大家的生长发育。毒蘑菇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师点击图片:这是一些毒蘑菇。专家建议,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2、探究霉菌

  (通过展示观察发霉的食物,思考生活中物品发霉的现象,探究霉菌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按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的步骤,由宏观观察到微观观察霉菌,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曲霉。)

  过渡

  师展示带来的发霉的橘子和面包: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橘子和面包,但没保存好。

  生:长毛了,发霉了师:这些毛我称它为什么?

  生:霉菌

  师:这些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馒头里的有机物生活师: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生:异养

  师:霉菌长什么样?下面你可以仔细观察你桌上的霉菌,可以利用放大镜。

  学生观察

  师将两种霉菌放在投影仪上,放大,显示。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绿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还有的是黄色。师趁机介绍长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长在面包上的是曲霉。

  生:橘子上的霉菌下面是白色,上面是绿色生:它是一丝一丝的

  师:生物学上叫它菌丝,也就是说霉菌是由由菌丝构成

  生:上面有小黑点,小黑点是什么?

  生:为什么下面的毛是白色,上面是绿色?师:小黑点与生殖有关,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师:你看到的青霉是绿色,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孢子是绿色的,下面的菌丝是白色的。

  曲霉是黑色的或黄色的,也是因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或者褐色的。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菌丝里面是什么样?

  生:孢子是什么样的?

  生:青霉和曲霉有什么区别?

  师:要知道答案,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将霉菌做成装片来观察。联系前面我们做过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我们该怎么制作霉菌装片呢?

  生讨论交流:擦片、滴水、取材(用牙签挑取)、盖片。师点击屏幕,显示制片步骤,提示取材该注意问题。

  师:下面就继续我们的发现之旅吧,这个组先观察青霉,这个组先观察曲霉。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师分别将一个制作效果好的装片置于显微投影仪上展示。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学生到屏幕前上指出自己的发现:

  1、青霉的菌丝是多细胞的。

  2、青霉的细胞中有细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们顶端的孢子排列的象个扫帚。

  另一组学生指出自己的发现:

  1、曲霉的菌丝是多细胞的。

  2、曲霉的细胞中有细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们顶端的孢子排列成放射状。

  师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青霉曲霉都是多细胞的,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如果学生制作的装片效果好,应该能看出青霉和曲霉的孢子排列的形状不同,学生指出后,教师可以直接归纳青霉和曲霉的区别。如果制片效果不好,学生看不出孢子的排列,就屏幕显示教师显微拍摄的青霉、曲霉的孢子排列图片,学生区分)

  3、探究酵母菌

  (由生活中的现象,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酵母菌照片,探究酵母菌的结构和生殖)过渡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菌,(出示酵母)这里面有什么菌?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还有什么要用到它?打开装苹果的塑料袋,

  生闻。

  师:什么味?

  生:酒味,酿酒用到它。

  师:那你能不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

  生:异养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屏幕显示教师拍摄的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师给予表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屏幕显示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的图片

  师:酵母菌的确是单细胞生物,两个长在一起是一个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师补充: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我们再将它们放大,注意观察它的结构。

  4、探究真菌的特征

  (通过比较酵母菌和细菌,探究出二者的不同,并通过比较蘑菇、霉菌、酵母菌,进一步归纳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师:酵母菌与我们上节课讲的细菌有什么不同呢?点击图片

  大家将它们的特点,填写在你的导学提纲上的表格里,进行比较。生填写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归纳出它们的不同

  师:它们虽然都是单细胞的,名字都带菌字,是不是同一类?

  生:不是

  师: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三种菌类,酵母菌、霉菌、蘑菇,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有

  师:哪些共同特点?

  生交流

  师: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种菌类?

  生:真菌

  师:刚才同学们归纳的就是真菌的特征点击屏幕出现真菌的特征

  (三)学以致用:木耳、银耳、灵芝等为什么都是真菌?

  生交流

  (四)延伸:

  师:课堂上的我们观察用的馒头橘子课后怎么处理?

  生:扔垃圾箱里

  师:扔掉后它们变成了什么?

  生:无机物

  师:谁的功劳?

  生:真菌和细菌

  师:真菌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外,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作业设计:

  1、有一种堪比黄金的中药,冬虫夏草,到底是虫还是草呢?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交流。

  2、课外实践: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

  六、板书设计:

  真菌

  蘑菇霉菌酵母菌

  营养方式:异养异养异养

  生殖方式:孢子孢子出芽生殖或孢子生殖

  结构特点:多细胞

  菌丝,多细胞,有细胞核单细胞,有细胞核

  生物教案:《真菌》 2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指导

  课前准备:教

  师课前准备好腐烂的梨、菜叶,地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腐烂的梨、菜叶问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我手上的梨和菜叶坏掉的吗?学生猜测:是细菌和真菌。

  引出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学*目标目标

  1、理解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理解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3、理解与动植物共生

  三、自学指导

  用约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9―8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讨论交流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经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1.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进行腐生生活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巩固回答: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题: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六、课堂练*

  课后练*

  七、布置作业

  本课时练*册

  生物教案:《真菌》 3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指导

  课前准备:教

  师课前准备好腐烂的梨、菜叶,地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腐烂的梨、菜叶问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我手上的梨和菜叶坏掉的吗?学生猜测:是细菌和真菌。

  引出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学*目标目标

  1、理解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理解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3、理解与动植物共生

  三、自学指导

  用约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9―8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讨论交流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经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1.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进行腐生生活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巩固回答: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题: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六、课堂练*

  课后练*

  七、布置作业

  本课时练*册

  生物教案:《真菌》 4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完成课堂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物教案:《真菌》 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课时二: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生物教案:《真菌》 6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5.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三、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如:链球菌,各种癣,等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如:地衣,根瘤等

  六、作业

  1、腐烂的水果往往散发出洒味,这主要是由什么菌引起的( )

  a、霉菌 b、蘑菇 c、酵母菌 d、甲烷杆菌

  2、引起人感染臂癣、甲癣、足癣的生物是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 )

  a、寄生虫 b、真菌 c、链球菌 d、病毒

  3、饮用水是否符合标准,通常通过测定水中的数下列哪种菌群数来确定(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大肠杆菌 d、霉菌

  生物教案:《真菌》 7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注意事项:

  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

  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生物教案:《真菌》 8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真菌引起农作物患病的'标本;CAI课件。

  学生:收集查阅有关资料,预*教材;课前探究“观察水果和面包的腐烂”,采集的地衣。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思考老师所提出的设问,立刻融入到本节课的学*氛围之中。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问: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糜烂”的结果。争相回答思考题,其他同学可补充。

  观看大屏幕。然后讨论,并回答问题。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请小组展示交流探究结果。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对回答给予鼓励和提示。

  2、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与动植物共生

  观看大屏幕。对细菌和真菌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感到震惊。列举自己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如扁桃体炎、脚癣等。积极思考,争相回答。

  学生列举出利用细菌和真菌可生产出“抗生素”,而抗生西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标本图片。对真菌、细菌的危害作用感到震惊。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列举微生物农药如春雷霉素、**霉素等。

  认同“以菌治虫”的优点。

  观看大屏幕: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初步理解“共生”。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理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小组讨论回答思考题,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

  提问:了解维生素B、K对人体有何益处?

  大屏幕展示细菌、真菌使人患病的图片,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

  引导思考:1、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

  2、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3、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请同学列举)

  提问?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

  指导学生阅读“以菌治虫”。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讲解地衣和共生的概念。

  讲解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引导学思考“生物固氮”的优点?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细菌与动物的共生,提示维生纯洁B/K对人体有何益处。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细菌、真菌在其他方面的利用。

  生物教案:《真菌》 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课时二: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生物教案:《真菌》 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学方法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衡。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

  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

  展示课题:第三节真菌

  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教师:蘑菇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属于一类大型真菌;桌面上的霉菌就不同了,它们比较微小,属于一类较小的真菌。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还有很多,你认识它们吗?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

  观看、认识、讨论交流

  教师:其中,很多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例如我们可以食用的有?有的药用价值很高,例如?是否所有的真菌都是有益的?由此,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真菌?

  2、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通过链接展示图片

  收集资料突出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图片,资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环境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称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对于微小的霉菌,我们如何识别它们呢?

  3、青霉、曲霉的异同点

  观察,比较青霉、曲霉颜色上的不同。

  放大观察,比较青霉、曲霉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通过不同点,我们可以区分青霉和曲霉;而它们的相同点反映了所有多细胞真菌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真菌是多细胞的,菌体由菌丝组成,生有许多孢子。

  它们的细胞结构怎样?

  链接真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图。

  学生:观察比较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判断真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教师:真菌细胞不断地从周围吸取有机物,形成许多菌丝,当长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在菌丝顶端产生许多孢子。孢子有什么作用?

  二、真菌的生殖

  模拟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一起来活动:模拟自然界的风吹和震动,把装有霉菌的塑料袋放在手里,拍打几下,传给下一个同学,依次传给小组内的多个同学,然后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塑料袋内弥漫着许多孢子,有许多粘附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孢子多而轻,容易被风吹散,在自然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长出各种各样的真菌。例如,霉菌的孢子萌发长处霉菌,蘑菇的孢子萌发就会长处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观察孢子印的颜色和形态,了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颜色排列形态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孢子收集起来,散到一定的培养基上,就会栽培出蘑菇来。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发过程吗?请我班培养蘑菇的小专家介绍蘑菇的成长日记。

  [回顾与整理]

  1、各种各样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练*与应用]1、2

  [探索与实践]

  1、想进一步了解蘑菇的营养与美食吗?据真菌的营养保健作用设计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吗?请与栽培过蘑菇的同学交流。

  编写思路 :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但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比较直观,学*起来比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较难看清,所以比较抽象,也比较难学。新教材提倡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学*,本节课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真菌的教案优选【5】份

  真菌的教案 1

  一、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 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 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 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提问、导入新课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污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讲授新课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

  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3、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针对本地区饮食*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第2题 。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细菌和环境保护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真菌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推理总结发酵作用的实质;

  2、 尝试利用发酵作用制作食品,举例说出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其他细菌真菌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 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4、 举例说明人类对其他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2、难点:发酵作用的实质、举例说明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有关发酵实验错误操作的视频资料

  2、适合饮料瓶口大小的打孔橡皮塞,插入玻璃导气管;澄清石灰水

  3、学生制作的发酵面团、米酒或其他发酵食品。

  4、其他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在学*本章前,同学们曾经进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数同学认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很多用途的,那么大家可否推荐几种细菌和真菌,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公布在光荣榜上?

  学生:踊跃提出各种细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先”,细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有很大关系。其中经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学生:展示利用酵母菌发酵作用吹起的气球。

  教师:我看到大家的气球都吹的很大呀,可是我的气球怎么吹不起来呢?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错误了。幸好我把我的操作过程录下来了,大家能帮助我找找错误吗?

  教师:(录像)首先将酵母菌放在玻璃杯里,倒入暖水瓶里的开水。

  学生: 如果倒开水,酵母菌就烫死了。

  教师:同学们说的对。其实实验到这里就是继续做下去也没有用了,但是后面的操作过程还有一些错误,让我们继续找一找吧。

  (录像)将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饮料瓶,开始套气球。

  学生:没放糖。

  教师:对,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需要糖作为营养物质。让我们继续找错误:

  (录像)将饮料瓶放在室外的窗台上(时值北京的冬天,冰还没化呢)

  学生:太冷了,冻冰了。

  教师:对,发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老师的操作有三个错误,气球肯定是吹不起来了。 大家有没有想过,把你们的气球吹起来的是什么气体呢?

  学生:(猜测)二氧化碳。

  教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测呢?七年级时,我们曾经检验过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学生:用石灰水。

  教师:请一位同学用手捏紧饮料瓶,将饮料瓶中的气体通过玻璃管引导出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学生:石灰水变浑浊了。

  学生:瓶子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教师:发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质,产生了二氧化碳,我们是不是能够推论出发酵作用其实就是酵母菌的什么生理作用呢?

  学生:呼吸作用。

  教师:发酵作用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了别的物质吗?让我们闻一闻。

  学生:酒味。

  教师:对。我们的饮料瓶是密封的,里面氧气充足吗?

  学生:不充足。

  教师:酵母菌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们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酿酒。有同学实验过吗?

  学生:展示自己酿制的米酒和果酒。

  教师: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 ,酵母菌呼吸作用会产生什么呢?

  学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团和没有酵母菌的面团。

  教师:面团为什么鼓起一个个小泡泡?

  学生:产生了二氧化碳。

  教师:为什么摸起来和不加酵母菌的面团不一样?

  学生:产生了水。

  教师:对。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我们用它的这种特性来制作松软的馒头、面包、蛋糕和饼干等。

  教师:想想家里的冰箱和橱柜,里面还有哪些食品是细菌、真菌帮助我们制作的呢?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配合出实物):酸奶、醋、酱油……

  教师:我很喜欢吃的酱豆腐,也是由真菌帮助制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酱豆腐的来历吗?

  学生: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卖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穷。这天他豆腐没卖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坛子里,放了些盐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捞出来晾成豆腐干。可是后来有事出门忘记了,等回家想起来,赶紧过去掀开坛子,一股臭气扑了出来。王致和想,坏了,这么多东西全糟蹋了,这可赔大发了。可他又舍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两块尝了尝。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还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几位老街坊都请了过来一块儿吃了起来,大伙儿都说味道不错。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连宫里的慈禧太后也爱吃。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门匾上头就刻上了个龙头,这表示这家的东西是皇家享用的贡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这个名字太不雅,就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青方"。相对的,酱豆腐就被叫成"红方"。

  学生:我们去参观过王致和腐乳厂,他们把一块块的豆腐坯子放在专门的接种室里,呆几天后,豆腐坯子上就长满了霉菌,这种霉菌是专门培养的毛霉,很干净的。然后将长满白毛的豆腐坯浸泡到酱汁里入味,酱汁也是多种细菌和霉菌发酵成的,酱汁的红色也是一种专门的红曲霉形成的。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让细菌和真菌帮我们制造食物呢?

  学生:好吃!

  教师:除了好吃以外,细菌和真菌可以改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营养的,但是中国人有七成以上的**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为中国人大多数都缺乏一种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里的乳糖。乳酸杆菌能够把乳糖变成分子比较小的乳酸,营养价值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师:有时细菌、真菌也会帮倒忙。这个苹果还能吃吗?

  学生:不能,烂掉了。

  教师:防止食物腐烂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放冰箱里——冻的肉和鸡

  学生:真空包装——烧鸡

  学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学生:用盐腌起来——咸菜

  学生:干燥——脱水蔬菜……

  教师:大家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保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么细菌和真菌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还有其他作用吗?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好不好?

  真菌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

  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

  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

  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

  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

  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

  课时二:

  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

  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

  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真菌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分析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与自学指导

  课前准备:教

  师课前准备好腐烂的梨、菜叶,地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腐烂的梨、菜叶问道:同学们知道是什么让我手上的梨和菜叶坏掉的吗?学生猜测:是细菌和真菌。

  引出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出示学*目标目标

  1、理解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2、理解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

  3、理解与动植物共生

  三、自学指导

  用约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79—82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讨论交流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经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1.杆菌以水果为营养源,靠分解水果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水果的腐烂。

  2.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进行腐生生活的。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哪些作用?

  学生巩固回答:作为生产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

  提出思考题:

  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

  六、课堂练*

  课后练*

  七、布置作业

  本课时练*册

  真菌的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

  1、运用制作及观察青霉、曲霉临时装片的技能。

  2、运用制作孢子印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观当地的食用菌养殖场,体验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真菌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3、观察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1、运用制作及观察青霉、曲霉临时装片的技能的培养

  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图示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用橘皮、馒头、面包片培养青霉和曲霉,新鲜的蘑菇,几种食用或药用真菌,制作有关青霉、曲霉、蘑菇和酵母菌的结构CAI课件,制作孢子印,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器材,制作孢子印的实验器材,一袋酵母,一个发酵的苹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常见的真菌,展开话题,使学生进入“菌”的探究学*)

  师出示各种大型真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东西,大家看你认识这都是什么吗?

  生托起盘子介绍自己认识的各种真菌

  师:你最熟悉的其中的什么?

  生:蘑菇。

  师:你吃过或者听说过哪种蘑菇?

  生介绍自己吃过的蘑菇

  (二)新授:

  1、探究蘑菇

  (课间由班长带领学生在校园采蘑菇,上课交流收获。由此探究出蘑菇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产生新的疑问:蘑菇是怎么繁殖的?通过制作孢子印,对孢子的看、摸、拍、等探究,认识蘑菇的繁殖方式。通过参观蘑菇大棚的视频,使学生了解蘑菇的养殖过程和方法。通过蘑菇的营养价值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区分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师:那么你采过蘑菇吗?

  课前我布置了班长带领一些同学到校园里采蘑菇,收获如何呢?

  班长:没采到

  师:你们到哪儿去采的?

  班长:草丛里

  师:为什么到那里去采?

  班长:以前下雨后,同学在那里见过蘑菇

  师:请见过蘑菇的同学说说那里的环境?

  生:阴暗、潮湿、落叶比较多

  师:为什么现在那里没有蘑菇了呢?大家能帮忙分析一下吗?

  生:这几天比较干燥

  生:气温太低

  师:分析得很好,现在大家能总结一下蘑菇的生活环境吗?

  生:温暖、阴暗、潮湿、有机物比较丰富的地方

  师:同学们根据蘑菇的生活环境,你能不能推测出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它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应该属于异养

  师:我们吃的蘑菇大多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

  生:种植的

  师:那种蘑菇是种种子吗?

  生:种孢子

  师:孢子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太小了

  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来认识它们,这是老师制作的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个吗?你面前就有蘑菇、剪刀、培养皿里有纸,我们可以边学边做。

  屏幕显示蘑菇的结构图

  师:我们看到的蘑菇是蘑菇的地上部分,叫子实体,由菌盖和菌柄构成,菌盖的背面是菌褶,里面有大量孢子。我们用剪刀将菌柄剪去,将菌盖扣到培养皿里的白纸上,再扣上烧杯,就可以了。

  师:做好了就别再动了,下课后带走,明天你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孢子印了。

  你为什么要用扣上烧杯?

  生:孢子太小,别让风吹走

  师:你面前有老师提前制作好的孢子印,拿起来,能看到什么?

  生:有一圈白粉一样的东西

  师:这里面就有大量的孢子。一个蘑菇能产生这么多孢子,那么蘑菇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多细胞的

  师:你摸一摸孢子什么感觉?

  生交流

  师:拍一拍,孢子不见了,咱们刚才帮蘑菇传播后代了,现在教室里就有了大量的蘑菇孢子,过几天,你们就可以在教室里采蘑菇了。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蘑菇是长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教室没有它们生存的环境。

  师:哦,教室里采不到蘑菇了,那么我们想收获蘑菇,还是去一下蘑菇大棚吧。

  屏幕显示学生兴趣小组参观蘑菇大棚的视频,介绍蘑菇的养殖方法。

  师:现在知道蘑菇是怎么种植的了吗?

  老师从蘑菇大棚带来了几个蘑菇棒,里面已经有大量的菌丝,送给没有采到蘑菇的小组,请他们细心培育。

  师:蘑菇,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有利于大家的生长发育。

  毒蘑菇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师点击图片:这是一些毒蘑菇。专家建议,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2、探究霉菌

  (通过展示观察发霉的食物,思考生活中物品发霉的现象,探究霉菌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按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的步骤,由宏观观察到微观观察霉菌,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曲霉。)

  过渡

  师展示带来的发霉的橘子和面包: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橘子和面包,但没保存好。

  生:长毛了,发霉了

  师:这些毛我称它为什么?

  生:霉菌

  师:这些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馒头里的有机物生活

  师: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生:异养

  师:霉菌长什么样?下面你可以仔细观察你桌上的霉菌,可以利用放大镜。

  学生观察

  师将两种霉菌放在投影仪上,放大,显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绿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还有的是黄色。

  师趁机介绍长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长在面包上的是曲霉。

  生:橘子上的霉菌下面是白色,上面是绿色

  生:它是一丝一丝的

  师:生物学上叫它菌丝,也就是说霉菌是由由菌丝构成

  生:上面有小黑点,小黑点是什么?

  生:为什么下面的毛是白色,上面是绿色?

  师:小黑点与生殖有关,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师:你看到的青霉是绿色,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孢子是绿色的,下面的菌丝是白色的。

  曲霉是黑色的或黄色的,也是因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或者褐色的。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菌丝里面是什么样?

  生:孢子是什么样的?

  生:青霉和曲霉有什么区别?

  师:要知道答案,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将霉菌做成装片来观察。联系前面我们做过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我们该怎么制作霉菌装片呢?

  生讨论交流:擦片、滴水、取材(用牙签挑取)、盖片。

  师点击屏幕,显示制片步骤,提示取材该注意问题。

  师:下面就继续我们的发现之旅吧,这个组先观察青霉,这个组先观察曲霉。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师分别将一个制作效果好的装片置于显微投影仪上展示。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学生到屏幕前上指出自己的发现:

  1、青霉的菌丝是多细胞的。

  2、青霉的细胞中有细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们顶端的孢子排列的象个扫帚。

  另一组学生指出自己的发现:

  1、曲霉的菌丝是多细胞的。

  2、曲霉的细胞中有细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们顶端的孢子排列成放射状。

  师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青霉曲霉都是多细胞的,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如果学生制作的装片效果好,应该能看出青霉和曲霉的孢子排列的形状不同,学生指出后,教师可以直接归纳青霉和曲霉的区别。如果制片效果不好,学生看不出孢子的排列,就屏幕显示教师显微拍摄的青霉、曲霉的孢子排列图片,学生区分)

  3、探究酵母菌

  (由生活中的现象,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酵母菌照片,探究酵母菌的结构和生殖)

  过渡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菌,(出示酵母)这里面有什么菌?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还有什么要用到它?

  打开装苹果的塑料袋,生闻。

  师:什么味?

  生:酒味,酿酒用到它。

  师:那你能不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

  生:异养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屏幕显示教师拍摄的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师给予表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屏幕显示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的图片

  师:酵母菌的确是单细胞生物,两个长在一起是一个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师补充: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我们再将它们放大,注意观察它的.结构。

  4、探究真菌的特征

  (通过比较酵母菌和细菌,探究出二者的不同,并通过比较蘑菇、霉菌、酵母菌,进一步归纳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师:酵母菌与我们上节课讲的细菌有什么不同呢?点击图片

  大家将它们的特点,填写在你的导学提纲上的表格里,进行比较。

  生填写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归纳出它们的不同

  师:它们虽然都是单细胞的,名字都带菌字,是不是同一类?

  生:不是

  师: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三种菌类,酵母菌、霉菌、蘑菇,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有

  师:哪些共同特点?

  生交流

  师: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种菌类?

  生:真菌

  师:刚才同学们归纳的就是真菌的特征

  点击屏幕出现真菌的特征

  (三)学以致用:

  木耳、银耳、灵芝等为什么都是真菌?

  生交流

  (四)延伸:

  师:课堂上的我们观察用的馒头橘子课后怎么处理?

  生:扔垃圾箱里

  师:扔掉后它们变成了什么?生:无机物

  师:谁的功劳?

  生:真菌和细菌

  师:真菌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盘点收获:

  生交流收获和遗憾之处,教师进行鼓励。

  (六)作业设计:

  1、有一种堪比黄金的中药,冬虫夏草,到底是虫还是草呢?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交流。

  2、课外实践: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

  板书设计:

  真菌

  蘑菇霉菌酵母菌

  营养方式:异养异养异养

  生殖方式:孢子孢子出芽生殖或孢子生殖

  结构特点:多细胞菌丝,多细胞,有细胞核单细胞,有细胞核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压强的教案 (菁华3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3.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的自信心。

  3.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具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

  2.观察教材中P66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进行新课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板擦或粉笔盒放在水*的桌面上时,人对地或粉笔盒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生]人站在水*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扳擦或粉笔盒放在水*桌面上时对*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师]当我们要将钉子钉人墙面或将一枚图钉按在墙上(也可请一名同学演示,感觉)时。钉子对墙面的作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或墙面(接触面)上。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通过分析学生应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生]用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用的力差不多大。可用笔尖扎得很痛。而笔帽则没有什么感觉,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师]研究物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自己设计并进行实验。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1)先将海绵放在水*桌面上。

  (2)把压力小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在桌面上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腿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3)将沙面摊*后。再将压力小桌面朝下放在海绵上,分别加2个和4个砝码,观察并记录小桌陷入海绵里的情况。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投影]

  一张报纸*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钉板会把脚扎穿吗?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投影]

  练*1、一个质量是40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N/kg)

  练*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N。每只脚掌面积600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

  (2)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

  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四只脚着地时的面积。

  (3)还要注意题中压力的大小就是重力的大小。但不是任何情况下,压力的大小都等于重力。

  [师]同学们对压强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教材开头两幅照片中看到的现象呢?

  [生]蝉虽然很小。力量不会太大。但它的口器非常尖,和树皮的接触面积很小,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即压强就会很大,因此能插入树皮。

  [生]骆驼虽然身体庞大笨重。但它有四只大脚掌,踩在地上时,地面上单位面积上受的力即压强不会很大。因此,即使在沙漠行走也不会陷进去。

  [师]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被损坏。因此生产、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压强,有时又需要减小压强。如何改变压强的大小呢?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68的三幅图。讨论人们是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同学们一定还可以举出生活中许多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生]常用的刀和剪都有一个很薄的刃。这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不论是钉子还是大头针、图钉做得很尖,这也是为了增大压强。

  [生]载重的大卡车上装有许多很大的轮子,滑雪者的滑雪板做得又宽又长,这些都是为了减小压强。

  [师]请同学们从举出的这些刨子中。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生]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改变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用改变压力的大小改变压强。

  二、小结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压强减小;减小受力面积,压强增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压强增大;减小压力,压强减小。

  三、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作业:探究之旅

  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设计理念]

  液体的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却又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影响,特在课本P81的演示实验上增加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本节课学*,要求学生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认识到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本节课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经验的相关情景,使学生对液体压强获得初步印象,然后让学生猜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自主探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合作学*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3)理解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知道探究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用具]

  演示用:橡皮膜、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侧壁开口的玻璃管、压强计、盛液筒两个、小烧杯两个、水、盐水。

  学生用:盛液筒、压强计、玻璃管、橡皮膜、水、盐水。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是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

  难点: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一:放置在水*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茶杯对桌面存在压强是由于茶杯受到重力作用,并提问:液体也受到重力,液体对容器底有没有压强呢?

  2、用多媒体展示情景二:夏天天气炎热,不少同学喜欢游泳,当你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后,提出探究课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情景进行猜想,通过实验得出初步结论

  1.上述实例中,人在水中游泳,水对人有没有压强?水对池底和游泳池侧壁有没有压强?

  现在,我们把游泳池搬到课堂上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底部扎有橡皮膜的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放入一块小橡皮,让学生观察底部橡皮膜的形变。

  2.教师提问:用这样的一个器材如何研究液体对容器底部有没有压强?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验证,将水倒入玻璃管中,可以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出,并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用底部扎有橡皮膜的容器可以检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怎样用一种器材来探究液体对容器侧壁有没有压强呢?按照学生回答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在侧壁开口的玻璃管的侧壁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并向其中倒水,让学生从看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并进一步分析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的原因。

  3.教师问:刚才我们认识到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向大家介绍一种仪器——压强计。教师通过类比的方法介绍压强计。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一个结论:橡皮膜上承受的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若两次高度差相同,则说明橡皮膜承受的压强相同。

  把橡皮膜放在水中的某一深度,转动橡皮膜的朝向,看两边的高度差有无变化。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结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三、学生分组探究,验证猜想

  前面,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两条初步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橡皮膜有时候凸出得多,有时候凸出得少,这说明液体压强有大有小,那么,液体压强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情景三:当洪峰来临,大江大河的水位迅速上涨,有时会发生决堤的事故。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春分的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 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传统节日的兴趣。

  2. 喜欢古诗、古画等一些表达方式,在欣赏与体验中加深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3.让学生了解节日的*俗。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清明由来的视频、清明上河图,和春分有关的图片。

  一、猜猜讲讲,理解四季轮换。

  1、演示画面一,看到这个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新的一年又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

  2.、演示画面二,现在,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们从春天开始,然后经过夏天和秋天,紧接着是冬天,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节就是这样在不停的交替着。

  3、演示画面三,前些时候我们在日历上发现了一些节气,想一想,她们可能会在什么季节?

  小结:一年从春天开始,过了立春,是惊蛰,过了春分,是---,过了大寒,又是立春,节气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 现在我们处在什么季节?

  2. 春天里除了有立春、惊蛰、春分这些节气,还有哪些节气?(引出清明)。

  3. 从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些与清明有关?幼儿分组研讨。(再现与迁移已有经验:咏柳、游园不值、清明时节等古诗)。

  5. 小结:清明不仅是春天的节气还是春天的重大的节日,是我们*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踏青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气候和万物苏醒带来的欢乐,感谢先烈、祖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三、视听欣赏,感受传统艺术。

  1.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代就有了。*古代的人不仅用文字、古诗记载了清明,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你们想不想看看那时清明节的热闹场面?

  2. 幼儿欣赏《清明上河图》图片。

  3. 提问:有什么感觉?(帮助幼儿简单理解画面内容) 4.教师朗诵古诗进行小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珠杨柳属柳莺。

  四、提出问题,引出延伸:

  今天,我们知道了清明是春天的节日,是*古代就有的节日。我们也可以用绘画形式表达对春分的喜爱,每个宝贝回家画鸡蛋,设计不同色彩额鸡蛋活动。

  教学目标:

  了解与春分有关的*俗,感受春分带给我们的文化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收集春分的材料,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手段

  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分*俗。有关春分*俗的图片,各种与春分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

  2.幼儿准备: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春分有关的谚语、*俗。

  教学设计:

  一、前置学*初步了解一些春季气候变化的相关常识,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

  惊蛰简介:(课件、春分的图片)

  二、教师介绍春分的由来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分了春季。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是春季6个节气中的第4个。

  *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春分节气*俗:吃春菜

  岭南风俗

  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节气*俗: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节气*俗: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春分诗句

  《春分》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三、总结提升: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春分

  作业回家给家人介绍春分的*俗

  活动目标

  乐于参与春分竖蛋游戏,体验动手动脑竖鸡蛋的挑战与乐趣。

  感知春分时节天气回暖带给生活的变化。

  了解春分燕北归、百花开的节气特点。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燕北归”音频及图片;“百花开”音频及组图;“春分竖蛋”动图。

  材料准备:教师提前请家长准备的两头大小差别明显的鸡蛋;竖蛋媒介材料若干,如纸屑、纸条、细短绳、饮料瓶盖、轻黏土、小透明胶带、有空槽的积塑或积木……

  活动过程

  师幼谈话,鼓励幼儿讨论春分天气回暖带来的变化。

  ——春分到啦!天气暖和了。天气变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我们穿的衣服比之前多了还是少了?

  小结:春分时,天气暖和很多。睡觉时换成更薄的被子了,大家还脱掉了厚棉衣,换上了薄外套……

  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回答进行小结。

  播放音频及图片“燕北归”,引导幼儿了解“春分燕北归”的节气特点。

  1.播放音频及图片“燕北归”,引导幼儿欣赏春分燕北归的景象。

  ——你们的发现很准确,奇奇也有春分时的新发现,一起来看看。

  ——奇奇发现了春分时的什么特点?

  ——你看到小燕子在哪里?它们在做什么?

  小结:春分时小燕子回到北方,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啄泥衔草,有的在鸟窝旁边,忙着搭新家。

  2.操作课件,带领幼儿了解春分燕子北归的原因。

  ——小燕子为什么在春天飞回北方呢?

  小结:冬天时北方太冷了,小燕子便从北方飞到比较温暖的南方避寒过冬,春分一到,祖国大地全部都暖和起来了!所以小燕子就飞回了变得温暖的北方,为搭新鸟窝忙个不停啦。

  播放音频及组图“百花开”,引导幼儿了解春分百花开的节气特点。

  1.播放音频及组图“百花开”,带领幼儿了解“春分到,百花开”。

  (1)播放音频,了解妙妙春分时的新发现。

  ——妙妙发现了什么?(好多漂亮的花都开了。)

  (2)出示组图,带领幼儿赏花,进一步了解春分百花开的节气特点。

  ——我们也来赏花吧。仔细看看这些美丽的花,你最喜欢哪个?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春分到了,天气暖和了许多,花儿们生长得更快了。桃花、樱花、李花、玉兰花等等,都开放了。花儿们五颜六色的,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的,有的花瓣中间还有细细的.花蕊,真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

  2.鼓励幼儿说说生活中还见到哪些花开放。

  ——你还在哪里见过美丽的花?(幼儿园、公园、小区……)

  小结:春分前后,各色各样美丽的花就在我们的身边,等着大家欣赏呢。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白鹅的教案 (菁华3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分析“白鹅”特点,理解作者对白鹅的思想感情。

  2、学*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3、学*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理,使学生掌握本课重点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析“白鹅”特点。

  2、学*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

  1、学*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突破

  1、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语。

  2、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从三方面引导与梳理:学*内容、课文特点、学*要求。)

  3、揭题,引入本课。(可结合出示挂图或课件简笔画)

  (二)、学*生字,初读课文

  1、学*小组检查生字新词的预*情况。(或同桌互教互查)

  2、教师分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如,8个认读的生字,课文中注音的其他词,“待”等容易读错的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试读。(注意正音、读通读准)

  4、指导写字。(引导观察、发现,自主识记字形,重点指导笔画多和字形复杂的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1、口头填空:这是一只-----------------的白鹅。(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2、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表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学*第

  三、第四自然段,再识“高傲”

  1、出示两句话:

  ⑴鹅的叫声很高傲。

  ⑵鹅的步态,更是傲慢。

  2、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3、小练笔(填空)

  ⑴厉声_______厉声_________________大叫厉声_______ _______大叫(从这五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⑵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_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研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总结“高傲”

  1、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并带这问题研读、交流。

  ⑴“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⑵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侯的?

  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⑷鹅的吃相表现出它的高傲,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品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食料简单的句子。(一日三餐、三样东西)

  ⑵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先……再……然后……)

  ⑶鹅老爷脾气的句子。(每逢……就……责备、架子十足)

  ⑷有人“侍候”的句子。(堂倌、非……不可)

  ⑸狗“扬长而去”的句子。

  3、返顾全文: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七)、体会情感,朗读背诵

  1、作者写鹅的“高傲”,你有什么看法?(透过字面体会作者对鹅深深的喜爱之情)

  2、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八)、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准备“园地四”的口语交际与*作。

  四、板书

  白鹅

  姿态


真菌的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教学反思合集5篇

  本节课力求通过学生在课下自*,并完成学案,在课上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有力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

  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来总结出特点及操作方法。以弥补部分学生预*时走马观花,应用时模模糊糊的现象。如,在学生做学案前,我们给了同学2分钟的时间阅读了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画出重难点,并把不懂得在课本做好标记。这样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中依托教材,寻找问题答案的好*惯。

  二、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能将有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兴趣,为学*者与知识间架起有效的桥梁。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用身边的实例,在夏天经常看到馒头长了一些“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另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那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让学生领悟到细菌和多数真菌较“小”“分布广”的特征。再比如,学生对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只有从书上简短的几行文字中有个大致印象,而后面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具体应用这些方法步骤。我认为学生*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因此在教学中上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加以指导,教师既为后面学生的探究学*扫清障碍,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只展示了两个小组。并且组间评价展开的也不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我认为准备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就准备了发霉的西红柿、洋葱、馒头等发霉的食物,西红柿和洋葱的好处是虽然发霉,但很硬实,不至于让学生反感,菌丝体也很清楚。馒头的好处是它的菌落丰富,各种颜色的菌落都很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真菌。第二,培养基的制作,这个环节很简单,但对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环节也是以往教学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是琼脂一般实验室没有,而且制作培养基感觉也很麻烦,但通过亲身实验配置,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第三,探究实验的操作,有了培养基这个探究实验就很容易操作了,遗憾的这个实验不能在本节课上看到实验结果,所以我利用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展示结果,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效果会更好。我认为这个实验对学生灌输探究实验的方法更重要,以往探究实验学生很难想到对照实验,所以这节课对强化对照实验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应该把握好,所以没有探究前我就通过*题,为幼儿园老师想办法,教育小朋友养成饭前洗手的好*惯,强化学生设置对照实验。这样探究实验中的对照实验能够深深渗入学生头脑中。我认为这个探究实验更大的作用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渗入学生心中。

  本节课的不足是教学过程中语言功底薄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讲的比较多,引导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时,每个小组都能提供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和真菌,教学效果会更好。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的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阅资料、动手实践、表达交流等工作,由此不仅提高了同学的合作、交流、收集资料等多方面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很多同学体会到:

  (1)在学*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学科素养。

  (2)同学之间有了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为促进同学间和谐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3)“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同学更多的主动权,培养主动学*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空间。

  2、在学生介绍其它保存食品的方法时,如冷冻、冷藏、紫外线、防腐剂,可以让学生讨论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不利于人类的健康,达到关爱人类健康的情感目标。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也较密切,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培养了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强调了科学的严谨性,学生的参与面较广,也注意了对学生评价这方面的问题。

  4、有些方面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还要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在细节方面还要再完善一下,尽量避免出现小失误。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态系统及细菌和真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进行的一节生物教学活动。是我经过多次讲课后,总结经验教训所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首先教师提出播放视频,直奔主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思考、探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实践着主动学*的学*方式。然后让学生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己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使人和动物患病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中,更注重让学生借助实物、图片、文字和视频,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探讨根瘤等共生现象的形成机理及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发生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共生现象及其作用。

  在“评价实验方案”的技能训练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进行反思,这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个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明白了各个实验方案可行或不完善的理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多个活动,来学*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体现着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参与、探究及合作式等学*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如何去预防某些疾病,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