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句子,从中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难点:能结合想象及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策略:

  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句子,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海上日出的美。

  四、学生学*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教师指导。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

  2、那你们想不想去那里看看?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的船,一同出发,去欣赏海上日出的奇观!

  (三)讲读课文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从这段中都读懂了什么?(引导: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2、那作者是看了一次日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是,第一句话,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说明作者经常看日出)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让我们来欣赏几张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物有什么变化?(出示图片)

  2、图上画的是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从海面上升起的的景象。实际上,日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海上日出的过程的?我请两个同学读一读第二、三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3、那么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出示图片配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中感受)

  4、看到这样的一幕,作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因为作者不只是一次看日出了。为什么作者要目不转睛的看呢?因为怕错过,反衬日出的美)

  5、太阳还没有露面,就已经很美了,那海上日出会是怎样的壮观哪?想不想去看看?请同学们自己小声的读一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重点读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与太阳向上升比较哪句好?为什么?好在哪里?)

  6、太阳上升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谁发现了太阳是怎么变化的?

  7、这真是美的感受,让我们欣赏动画,请同学们跟着朗读。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晴朗的天气里红日东升景象如此壮观,那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

  2、看了动画之后,你是怎样的感受?

  (你想把这种感受读给大家听吗?谁来试试?)

  3、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身临其境似的,作者的语言真是太美了,你最喜欢哪句,请你读一读?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镶透染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感悟第六自然段

  1、所以作者最后感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这是伟大的奇观。好不好?为什么?

  2、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体会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企盼。

  2、能介绍一个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节日。

  教学准备:

  多媒体、演示文稿、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简要文字数张。

  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是个*易*人、尊重傣家传统、与民同乐的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谈话: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老师收集了几张有关的图片,请看——(多媒体出示一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及简要文字)

  2、出示课题: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些节日吗?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44课,感受一下傣族的泼水节。(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激发起学生对我国多元的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①泼水节有哪些*俗?②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朗读。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3、谁了解泼水节的*俗:填空:

  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泼水节时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老人说,泼水节的水(盛满了吉祥和祝福),泼到草木上,会(开出最美的花朵);泼到花朵上,会(结出最甜的果实);泼到人身上,会(得到最大的幸福)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填空题的出现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三、精读课文:

  1、在泼水节里,人们以水祝福,以水消灾,以水净化灵魂。所以,人们尽情泼水,十分得开心。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可以从文中哪些词句看出?(花侧面写)

  2、作者经历了多次泼水节,为什么忘不了1961年这一次?

  3、“这动人的一幕”、“那一幕”,用“__”划出有关句子。

  4、读第7、8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理解*是个*易*人、尊重傣家传统、与民同乐的好*。

  四、拓展课文:

  1、文中哪一幕你印象最深,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2、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俗和文化,哪个节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有哪些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我国多元的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激发学生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3

  一、复*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风筝 蝴蝶 拔几根 幸福 托着 ?垂头丧气 半圈

  树梢 歇一歇 ?千呼万唤 ?踪影 ?磨坊

  (课件出示6)教师集体订正。

  2.回忆作者放风筝时的情景,简略说一说过程。这节课让我们细细体会其中的快乐。(板书:风筝)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以读代讲学*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2.学*第2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圈出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课件出示7)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课件出示8)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作“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板书:幸福鸟)

  指导朗读: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课件出示9)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第3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课件出示10)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板书:兴奋、激动、自豪)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课件出示11)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课件出示12)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4.学*第4自然段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课件出示13)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板书: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5.学*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板书:垂头丧气)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板书:继续)

  (4)想象写话

  ɑ找到了吗?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请你展开想象说一说。

  b全班交流

  c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们把你刚刚说的内容写在纸上。(提醒写字姿势)

  d全班交流。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小组交流(课件出示14)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16.风筝

  教学反思:

  1.在理解“憧憬”一词时,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也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想一想孩子们做风筝时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的、高兴的、兴奋的”“那就请你读出小伙伴做风筝时的激动。”

  2.不足之处是千呼万唤:千和万是虚数,不是真正了呼喊了一千遍和一万遍,这一点应该渗透给学生。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4

  教材简析:

  《太*洋的来客》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作者从海潮涌来时的形、声、色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语言形象、逼真,气势恢宏。是一篇极好的练*朗读、培养语感的佳作,同时也是一篇适宜渗透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的典型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了解大潮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并结合有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文中感受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突出方法: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入领悟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突破方法: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预*了课文,那课文中把谁称为“太*洋的来客”呢?(生答)

  板书:钱塘江大潮

  师:对,钱塘江大潮是我国著名的一大自然景观,它的雄伟壮观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一同走进它,观赏它,感受它。

  二、品味大潮的壮观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几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情景。(3、5、6段) 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段?(读一读)说说原因。

  展示课件,品析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这段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 (生答)

  师:这段按由远及*的顺序,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潮的变化之快,体现了大潮的形态之美。 ( 板书:形态之美) 课件: 点出重点词(黑气 玻璃棒 带儿 堤坝)

  3、“推来”能改成其它词吗?如“流来”“涌来” (都不如“推来”体现大潮的气势壮大,潮水的凶猛和壮观的场面)

  4、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潮图片。(展示课件) 师述:远远望去,潮水如一根白花花的玻璃棒,不一会儿,又化作一条黄白相间的带儿,再逐渐变大,又如堤坝般推来。多美德潮水呀!多么精彩的描写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指导朗读。

  展示课件,品析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2、你们为什么喜欢呢?(生答)

  (运用了比喻,把潮头比作白虹,重在体现大潮的颜色,又比作银龙;重在体现的声音,“排山倒海”描写了气势宏大壮观) 课件:点出重点词 ( 白虹 银龙)

  3、展示课件,学生欣赏图片。

  师: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多么迷人的潮水呀!又如许多咆哮的银龙,如此壮观的大潮,你们能读出描写这种壮观的场面的语句吗?

  4、男女生读。

  学*第六自然段

  1、先请学生看看第六自然段,你们认为第一句应该怎样读?

  2、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读,师范读)

  3、出示课件,突出重点词。(林涛滚滚 虎啸狮吼 天坍地陷)

  师:这里运用了几个比喻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磅礴、凶猛、宏大。

  ( 板书: 声音大)

  4、让我们一起把体会到的融入到朗读中去吧。(师生一起朗读)

  5、出示钱塘江观潮视频。

  作者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感悟这惊心动魄、壮观奇特的一刻。

  6、同学们欣赏完后,最想用怎样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

  可以用哪四个字形容钱塘江大潮? 学生自由回答。

  ( 板书: 天下奇观)

  7、观潮的人们又有哪些表现?

  师:是啊,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捧起书本,用心朗读,来体会潮水的美、状、奇吧。

  8、男生读2、4、7段,女生读3、5、6段。

  四、探究大潮的成因

  这么壮美的大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11自然段。

  2、通过朗读谁找到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指名答)

  (1)什么叫海潮? ( 板书: 海潮)

  (2)让我们再来看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3)作者和伯伯为什么要选择中秋节来观潮呢?

  (4)齐读一遍。

  3、大潮的形成还有什么原因?(指名读)

  (1)钱塘江入口处像一个大喇叭,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描述画一画钱塘江入口的示意图。

  (2)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地图,与你们理解的一样吗?(出示课件) 结合课件,师讲述。

  (钱塘江江身小,江口大,最宽处有一百多公里,而这一带的江面只有三公太*洋的来客 里宽,太*洋的海水受月球引力的影响涌到江口,越往里越收到江面窄的影响,水位就急剧升高,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如山岳般压入钱塘江,形成了天下独有的奇观。人们形象的把这一奇观称作为太*洋的来客)

  ( 板书:太*洋的来客)

  4、我们一起探究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奥秘,下面一起把这一段再齐读一遍。

  五、升华主题

  出示课件,师述:钱塘江大潮这样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在我们的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还有许许多多。如风景如画的九寨沟;犹如仙境般的七彩池;神奇的石林以及*最大的黄果树瀑布。它们正等着同学们去欣赏,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学会“虹、命、冲、告、军、义、失”7个生字,会认“鹿、猎、掉、救、谢、贴、却、消”8个生字。认识三个偏旁“虫”。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等。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5分钟)

  1.教师情景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九色鹿,它善良而美丽,你们想认它吗?

  2.板书课题:九色鹿

  3.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这只美丽的小鹿吗?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15分钟)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明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不足。

  3.再读课文,勾画指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或是老师。

  4.四人小组合作小组长检查生字的读音都读准了没有。

  5.教师抽读生字卡片,相机正音。

  6.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想一想,课文里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7.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情况,大致讲一讲故事的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受九色鹿的美丽。

  1.借助拼音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懂句子。

  2.同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九色鹿是什么样子的?

  3.你喜欢九色鹿吗?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4.练*用“好像”说话。

  月亮弯弯好像( )。( )好像( )。

  四、学*生字“虹、命、冲”。

  1.四人小组讨论记字方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教师范写“命”。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游戏,打扮九色鹿。

  准备工作,用七种不同颜色写上本课要求学会的7个生字。

  1.同学们,今天九色鹿身上的颜色只剩下两种了,你们能把其他的颜色找回来吗?

  2.认读好色卡上的生字,就可以帮九色鹿找回颜色了。

  3.请同学们上来打扮九色鹿。(把彩色纸上生字的音读准了,就贴在九色鹿身上并领读。)

  二、学*课文2-5自然段。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书。

  3.学生反馈。

  4.教师指导学生读好九色鹿和猎人的对话。

  5.四人小组的同学演一演。

  6.推荐演的好的小组,全班表演。

  三、理解词语,激发想象。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段。

  2.质疑,学生可能回提出“忘恩负义”这个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体会九色鹿此时的心情,读好九色鹿对国王说的话。

  4.想想:国王听了九色鹿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续编故事,拓展想象。

  五、学*生字。

  1.四人小组讨论记字方法。

  2.全班交流反馈。

  3.教师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6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主动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极具特色的“扬州茶馆”,了解*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

  3、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向大家清楚地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极具特色的“扬州茶馆”,了解*传统饮茶风俗及饮食文化。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向大家清楚地介绍“烫干丝”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师板书:馆,读后组词

  2、“馆”什么意思?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茶馆(板书:茶)

  4、“茶馆”什么意思?

  5、无论南方北方,茶馆是极多的,今天课上我们去扬州,(板书)(提醒学生注意扬是提手旁)。

  6、简介扬州,这就是扬州著名的景点——瘦西湖。扬州在我国江苏省境内,长江北部,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今天我们去扬州看看那里的茶馆。齐读课题

  7、课题扬州茶馆边有一注释,谁来读?

  8、媒体出示朱自清图片及简介。师述: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原籍浙江绍兴。三代人定居扬州,他6-18岁在扬州生活了13年,对扬州充满感情,故自称“扬州人”。这篇文章原名叫《说扬州》,写于1934年,记述了他在扬州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文章对于我们四年级同学来说太长,编者选了其中的一部分,加了个题目叫《扬州茶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

  (1)抽读生字新词

  (2)课文有几节?指名三人读,注意读正确。

  (3)请你自己扫读课文,用直线划出文章中直接概括写扬州茶馆的句子

  指名交流,自己练读,指导朗读:突出:最著名(在扬州茶馆和澡堂是最有名气的)满满的(哪些人?)

  花样最多(花样可以换哪个词?)

  指导后再指名读,齐读

  2、师生合作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说明:找直接概括扬州茶馆的句子,变换句式概括文章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怎么个多法?请同学们圈出文章中吃的花样的名称

  (板书:吃的花样最多)

  2、指名交流,逐节交流后板书:零碎茶点、特色茶点、小笼点心

  3、练*说话: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有---------,有--------,还有-------。

  说明:找吃的花样名称,通过说话训练,梳理文章结构

  4、选择你最喜欢的茶点,反复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茶点的特色,读出你的喜欢

  5、师引读第一节:先要坐定了……瓜子花生炒盐豆什么特点?(读出香)女读接着,------炒白果什么特点?(又热又香)怎么会是热的?男生读接下去是,……五香牛肉又有什么特点?(香)哪些香?齐读

  6、师小结:这个时候的扬州茶馆热热闹闹中又显得那么的悠闲。

  7、学*第二节——烫干丝

  (1)自读,你说它的特色在哪呢?读后交流。(快、清、香、细)

  烫干丝色香味俱全、制作工艺精细,所以才称得上是特色茶点。

  (2)它怎么做的?在文中标出(-)做“烫干丝”的动词。

  (板出切→切→放;浇;滗→拨→倒→搁)“滗”演示共几步?(准备——烫——摆盆)

  (3)复述训练:借助图片和动词说说“烫干丝”的过程。

  指名说,再自己边说边做,指名上台说

  (4)小结:说时迟那时快,——烫干丝整个过程就应该快而不乱、有条不紊。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烫干丝不仅描写具体,而且情景交融,字里行间透出先生对这一特色点心的喜爱。

  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文后,通过关注“;”,说说“烫干丝”分几步。这里除了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外,也渗透了分号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关注分号,知道烫干丝主要分成三步,而且这三步是有先后顺序的。学生对分号的作用有所感知,对文章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感受到厨师厨艺的精湛,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课文除了介绍烫干丝外,还介绍了什么小吃?又是怎样介绍的呢?

  8、引读课文第三节

  (1)小笼点心也是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2)如果你是茶客,走进茶馆是不是一定按朱自清先生的顺序点呢?

  四、总结全课

  扬州茶馆人那么多,是什么原因?——聊天、聚会、交流信息,扬州人的生活更是离不开茶馆。先生走过许多地方,到过很多茶馆,但他总说扬州茶馆是最好的,也许是作者的故乡情结。1934年的茶馆已成历史,真得感谢朱自清先生,他用笔为我们留下了了那段历史与文化,让我们感受那个时代扬州茶馆的韵味。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2

  【设计理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这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因此本人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自读和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中。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给谁写信?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没写过信的同学,可让其说说“你或者父母收到过别人的信吗?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两封书信,一封问一封回。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3、简介柯岩:

  (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拿出来看看(学生出示资料)。

  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您在哪里》。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4、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书信导入,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亲*感。通过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既是对辛勤劳动了的同学的一个肯定和对大多数学生的激发,又帮助学生认识了柯岩,为深入自学作了一些铺垫。)

  二、自读自悟

  1、出示导读提示:

  师:同学们,这是由两封书信组成的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这篇课文,并有所收获。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

  ⑴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设计意图:这篇略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在于让学生读懂信的内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问题的引导是不可少的,因此老师与同学一道设计了一些引导题,而且有些引导题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问题⑷),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的学生。)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要读(读有关的原文)和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问题⑷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启迪和挖掘,但又要区别对待。

  2、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交流,要尽可能的说得具体一点。

  3、通过学*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适当归纳。)

  ⑴格式:

  ①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怎样称呼,依人而定,称呼下面加问候语)。

  ②正文(将要叙述的事情和说的话写清楚,格式按常规的行为格式)。

  ③结语(单独一行并空两格写上祝语,内容因人而定)。

  ④写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两行写)。

  ⑵语言方面:

  相当于与收信人进行面对面的说话,一般用你或者“您”,写给很多人的要用“你们”或“您们”。语言亲切与否,根据收信人和要叙述的事情决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交流讨论”的内容很多,但又很有必要,重点是交流对柯岩老师的回信的理解与收获。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认识书信的格式。)

  四、质疑拓展

  1、质疑解惑:

  通过学*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出示冰心的《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具体的内容略)。让学生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格式。

  ⑵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设计意图:语文学*的疑惑在不同的学生中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安排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质疑不仅能帮助“疑”者,而且还能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启迪。给柯岩老师再写封回信,既能促使学生再深入地读原文,又有益于学生实践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28有所短寸有所长

  讨教: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同时,通过老师一笔一画的书写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观及其书写规律。)

  【特别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验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读课文,在实施上设计者特别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明确本单元或者*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阅读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

  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的“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惯。教师在阅读中的科学、合理的提示是阅读的方向而不是阅读的圈子。

  三是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学*小组的形成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这个设计中,安排了读《再寄小读者》(或《寄小读者》)和《给颜黎民的信》以及帮张国强写封回信。这样安排,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不要作过多、过高的要求。

  最后一点建议是: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趋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3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认识海底世界,获得有关海底的知识。

  二、激发学生探索大海这一人类秘密仓库的热情。

  三、懂得阅读一般的科普读物的方法,注意抓住文章的首尾,明确要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学会按自己的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地阅读说明性应用文,练*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初步懂得通过几个方面说明一个事物的方法。

  四、理解“依然”“窃窃私语”“蕴藏”等词语,认识设问句。

  [课前准备]:补充材料:《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地球仪;大海的图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海底的冷灯》、范读《海底世界》、创设问题情境、讲读课文1.2.3节。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4.5.6节。再综台学*《人类的秘密仓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祖国的土地很大,如果把全世界各国的土地合起来,那就大极了,你们可知道,地球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比全世界陆地更大?

  请你们自己读读“补充阅读”上的第40课《人类的秘密仓库》的1.2.3节,要注意速度,读后要能说出这三节告诉我们什么?

  二、自学《人类的秘密仓库》1.2.3节,认识海洋大,海洋深。

  第一节说什么大?陆地大

  第二节说什么大?海洋更大

  第三节呢?海洋深极了

  (出示地球仪)

  你们看这一片蓝色的都是海洋。

  启发: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海的大(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一描述),比我们*大,比全世界的陆地加起来还要大;再想象一下海的深,把珠穆朗玛峰放下去,八千多米的山放下去,山顶都被海水淹没了。

  三、学*《海底世界》,认识海底世界。

  1、引导学生提问:

  海洋这么大,这么深,你们应该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这一课我们就要学*《海底世界》《海底的冷灯》《人类的秘密仓库》一组课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同学们能知道一些海底的知识,而且还会学会怎样来阅读这些知识性的文章。(明确学*目标)

  现在我们就来学*《海底世界》这篇课文。

  2、范读课文。

  3、导抓住课文的开头、结尾,弄清说明事物主要特点的阅读方法。

  指导:课文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用几节来回答,大家扫视一下。

  学生扫视课文。

  板书;

  1.提出?

  2.

  3.

  4.回答问题

  5

  6.

  7.

  再看最后一节,说海底是怎样的世界?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纵向联系:我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吗?是怎样开头的?课文第一节告诉我们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下面就具体讲,西沙群岛风景怎么优美,物产怎么丰富。

  指导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往往在一开头或者结尾,把事物的最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那么阅读《海底世界》,看到文章这样结尾,阅读时一就要怎么想?(景色怎么奇异,物产怎么丰富?这样读起来,就更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现在就抓住八个字来读全文。

  4、自学全文。

  5、创设情境,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蓝色的大海图画。”

  海浪这么大,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汹涌澎湃)。

  现在老师让你们潜入海底,向老师报告在诲底看到的奇异景

  象。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懂了?

  描述: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很宁静,现在请你们当潜

  水员,穿上潜水衣到海底去。(在画面上添上潜水员的剪纸,慢慢往大海的深处移动。)海下一百米比较亮;二百米不那么亮了;三百米开始暗了,四百米更暗了;五百米以下,全黑了。这财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报告。(结合进行语言训练。)

  (报告:老师,我们在五百米以下的深海发现点点星光。)

  启发:那点点光亮,像什么?

  这一次潜水发现了海底这一奇异的景象,老师向你们提供资

  料《海底的冷灯》。这份资料会使你知道海底的这些星光是

  什么?

  四、插入自学《海底的冷灯》认识海底的星光。

  指导阅读:读书也要有详有略,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不可能把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从头至尾,都很详细地读过去,但也不能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对自已想找的资料,就要读得仔细些,其余的可跳过。

  刚才你们要解决的是:海底的星光是什么?深水鱼为什么要发光?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自己注意一下深水鱼是怎么发光的应该读哪几节?

  发光的作用:①诱合物

  ②找同伴

  ③防敌人

  这篇说明文又是怎么写的呢?

  指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回答问题时,先写现象,后说原因,这样更吸引人。

  五、继续学*《海底世界》。

  二.启发:海底是宁静的,但是不是一点声音没有,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知道了。

  2.(放录像或画简笔画示之,见右图):电视屏幕上出现水中听音器,海洋工作者正

  在倾听海底的动静。

  说明:这就是水中听音器。

  3.现在请你们也来当海洋工作者,戴上耳机(两手掩耳,模拟情境),投放水中听音器。

  老师模拟深水鱼发出的响声(轻轻地):嗡嗡、啾啾、汪汪、呼噜。

  发问:听到了吗?

  老师为什么不大声点?(结合解“释窃窃私语”)即私下里偷偷地说话。

  4.出示板书;进行比较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会发出各种声音,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噜。(指名读)

  和课文上写的比一比。(齐读)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

  体会体会哪一种好?

  (课文上把海底的动物比作人一样,而且有许多悄悄话要说,写得挺神秘的。)

  (用了“……像……一样”,又仿佛使我们真的听到了一样,更觉海底世界的奇妙。)

  指点:提出问题,作出回答。

  5.轮读一、二、三小节。

  六、小结:

  海大:地球2/3是海洋。

  海深:最深的超过一万米,海底有亮光,是深水鱼发出的,从海底还会听到各种声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我们仿佛看到漆黑的海底星光闪烁,仿佛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这种奇异的`景象,都是因为海底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学到这里,你们又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海底有哪些动物?除了动物还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学讨论《海底世界))4.5.6节,《人类的秘密仓库》第四节。

  1.《海底世界》4.5.6节,每一节写的是什么?④动物⑤植物③矿物

  2.再看《人类的秘密仓库》这一节写的是不是一个内容?有几个内容,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动物||植物||矿物||小结

  3.指点:我们对照起来看,《海底世界》一节一个内容;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把这些内容合在一个小节里写的,写的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在阅读这类知识性课文的主体部分的时候,如果是一节一个内容,就要学会编小标题。《西沙群岛》也是一节一个内容。(海面、海底、海滩、岛上)

  一节里包含了几个内容的就要分层次,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海底有动物,有植物,还有矿物,确实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是人类的大仓库。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物产的多?(无穷无尽)

  4.刚才你们阅读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矛盾的地方?(一个说海底有三万种动物;一个说海底有十五万种动物。)

  我们*时阅读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两份资料说的同种事物却数据不一样,我们就得琢磨,究竟哪个正确?

  例如:珠穆朗玛峰,过去认为是8882米,现在是8842.13米。

  启发:老师提供你们一个材料,《海底世界》20多年前李老师就教过,上面就是海底有三万种动物,而《人类的秘密仓库》是后来才写的。

  再提醒你们注意《人类的秘密仓库》中的一句话“由于人类对海洋的知识仍然浅薄,还有更多的宝藏……”

  从这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两个数字不一样是怎么回事?

  指点:过去发现三万种,后发现有十五万种不是矛盾,而是说明人们正在逐渐认识海洋,这个秘密仓库正在被人们一步步打开。

  5.海底的动物有十五万种之多,还有那么多植物、矿物,怎么来写,再自学。

  指点:写动物,写动物的活动,以”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一句引出,列举四种,选最典型的。写植物。又选什么来写?自学,划出中心词。(符号:)

  动物①最慢的

  ③最快的

  ③倒退的

  ④靠外力的

  结合回答板书:

  慢

  快

  退

  巴

  (并随即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壳的剪纸,一一贴在“海洋”的画面上)放录象。

  植物:

  ①最小的

  ②最大的

  矿物:略写,不再列举。

  《人类的秘密仓库》是不是也选取了典型材料?

  ①最重的

  ②最小的。

  指点:写文章不可能把要说明的事物一一列举,包罗万象是行不通的。把最典型的举出来,一般的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最经济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办法。

  6.海底世界的景色这么奇异,物产这么丰富,学到这儿,我们真想亲自去一趟,亲眼看一下就好了。巳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专家,都到过海底了,还把奇异的景象拍了电影、电视,现在大家来看看。

  放录象:海底世界奇异景象片断(也可出示一些图片)。

  小结:诲底的景象这么光怪陆离,这么千奇百怪,但是文章写得分门别类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志同道合、投缘、郑重、拜见、风尘仆仆、感慨”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讲诚实、讲信用。

  3、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重点难点: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古人说:“与朋友结交,言而有信。”就是说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人没有信用,纵有天大的才能和学问,却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终将无用武之地。

  2、板书:守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检查,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问题。

  三、研读课文,感悟守信

  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范式和张劭是个守信的人?

  2、交流,研读有关句子。

  (1)出示句子:范式郑重地对张劭说……

  读句子,体会语气;句中的“拜见”可以换成“参见、探望、看望”吗?为什么?

  (2)出示句子:张劭十分肯定地说:“范式是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指导朗读;配合理解:志同道合、投缘

  (3)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待好朋友。只见笔直*坦的大道上,一个的行人正在急急赶路。

  抓住关键词“等待、风尘仆仆、急急赶路”体会人物品质;

  结合词句活动室2完成练*:

  出示:张劭等候好朋友。

  张劭到村口等候好朋友。

  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静静,到村口等候好朋友。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迎接爷爷。

  3、张劭的父母为什么感慨,他们会想些什么?

  指名发言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四、复述故事

  五、总结全文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3个“倏、瘸、截”。积累词语4个“凄惨、拦截、机警、不约而同”。

  2、联系语境,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和表示“看”的四个词语。

  3、体会马鹿的情绪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1、学*描写大马鹿有情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完整。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情

  2、请学生为“情”组词并造句。

  3、人间自有真情在,马鹿亦是如此!

  4、出示课题:40 马鹿有情(齐读)

  “马鹿有情”中的“情”是什么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根据自学要求小组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3、交流

  (1)读一读

  注意:分析“瘸”的结构并书空。

  (2)填一填

  (3)按填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4、学*“救大马鹿”这部分

  (1)默读1——5小节

  思考:大马鹿遇到了什么危险?遇险后如何表现?

  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凄惨”、“拦截”

  板书:(叫声) 凄惨(遇险)

  (2)危急中,我扣动了扳机,狼吓跑了。得救后的马鹿又有什么表现?

  (3)出示句子

  (4)读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得救后的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呢?

  5、学生讨论交流后,感情朗读这段话。

  三、复*巩固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6

  《群英降马》这篇课文节选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课文中对马的描写非常生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传神。课文中通过对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的议论烘托了小红马的神骏,通过对韩宝驹降马的浓墨重彩地描写,与郭靖降马时那淡淡的一笔描写相对比,从而反衬出小说的主人公郭靖的神勇。这段内容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从内容到写作方法,对学生都有启发。

  学生已经学*了一篇关于马的课文和两首关于马的诗,对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马的诗、马的歌、马的成语、马的精神在学生头脑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一篇小说,其中的语言与以往课文有所不同,所以在理解上仍有一定的难度。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都要我们老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才能使其理解掌握。

  基于对课标的把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议论的语言描写感知小红马的神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读中体会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由于这是一部小说,所以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抓住重点,通过这样几个环节来突破难点。

  1、课一开始,我通过一段视频加上我的解说,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接着通过读题目来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研读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来感知小红马的桀骜不驯、奔跑迅速、机灵之极等特点。让学生读出自己对小红马的理解。通过反复说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来培养同学们对小红马神骏特点的理解。弄清正面描写的特点。

  3、通过对众牧人对马的议论的研读,从中明白小红马的来历,从而加深对马的认识,了解侧面描写的妙处。

  整节课我采用了评书的语言特点来设计引导语,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及朗读方法的不同。

  但由于当时有一些老师在听课,加上自身素质有限,我的设计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课上我没有进行评书式的范读,并且口头语太多,加上学生不够放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些都影响了我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力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十)份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

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

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五、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说说“沙漠”、“绿洲”

1、教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自己读全文。

3、交流“沙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 白茫茫一片 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 教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 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咸而板结 环境十分恶劣。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 教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指导读好句子

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

4、交流说说“绿洲” 教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良好的生存环境 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美好。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教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

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

3、交流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定的。 板书:花大代价培植

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引导学生理解“侍弄”?

3、再读课文,你从哪里体会到他们像爱护孩子一样爱护花草树木。圈圈画画词、句。

4、交流句子,指导读好句子。

(四)总结课文。

1、教师:阿联酋人民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那么,在阿联酋,仅仅只有迪拜这样一个城市绿洲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星罗棋布)

2、教师:阿联酋人民在沙漠中创造了奇迹! 所以,后来,2000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

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范例。 (中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三、教学结束: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4

复*要求:

1、复*、掌握本单元的字、词以及课文内容。

2、通过复*,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内容复*: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复*第八单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八单元有哪些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

2、我们回忆一下,这两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两件事?

(1)《每逢佳节倍思亲》讲的是——(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更加思念亲人,便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能背诵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指名背诵,齐背后出示全诗。

(3)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出示:

①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一人”是指( )

A王维的兄弟

B王维

C王维的一个好朋友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A对朋友的一种思念之情

B对亲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C对故乡的一种热爱之情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 )

④今天是中秋节,叔叔在北京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叔叔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 )”来形容。

(师生逐一交流)

(5)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你还能说出谁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吗?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师补充: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出示两首诗,齐读: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州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思乡名作,课下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这一类的诗句来吟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孙中山破陋*》这一课。

(1)什么是“陋*”?课文中的陋*指的是( )

(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孙中山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姐姐被逼着缠足,很生气也很心疼姐姐。直到他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缠足的陋*。)

(3)比较句子(课后练*题)

第一组: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却毫无办法,无力反抗。)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野荷塘的美,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散文的景和情。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

2.齐读课题

二、分角色朗读,再现参观前的对话

1.指名读,回忆课文内容。

2.默读1—6自然段,看看写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

三、抓住重点句子,了解野荷塘的美

1.作者几次去荷塘?两次看到的景物一样吗?为什么?

2.默读找一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白天荷塘的美丽景色。

3.自渎第七自然段,把你认为写的最美好的句子画出来,结合重点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再现荷塘的美

1.边谈理解,边指导朗读。

2.根据提示试背。

3.读最后一段,体会,说说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1.写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水珠荷叶野荷花

晶莹剔透大大小小粉红色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借助批读语,读懂课文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批注,自读课文。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第一段。

借助批注,朗读第一段,谈出自己感受。

2、学*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借助旁批,自读自悟。

①第二段。

A、读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谈自己的体会。引导体会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B、读课文,质疑。

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想法?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C、朗读课文。

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②第三段。

A、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

(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B、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特点?

C、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③第四段。

A、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B、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C、指导朗读。

四、品读全文,体会本文运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白鲸的好处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7

1、剖析教材;

2、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3、教学程序;

4、教法及学法指导;

5、作业训练;

6、板书设计;

7、说课小结。

一、教材简析

《苦柚》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的是一位小姑娘以低廉的价钱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如实地介绍了自己的柚子,还拒收老华侨的赠款,受到人们赞扬的事,反映了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该课与《古井》、《峨眉道上》、《渡船》构成一个教学单元。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边读一边想,在学*本组课文时,要了解一边读一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要知道读一篇课文应该怎样一边读,一边想,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良好*惯。由于本课内容多以对话形式表现,并注重人物外貌描写,所以在教学本课时,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中重点词、句、段,联系全文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学*做人的道理。为下篇课文《渡船》的学*打下基础,扫清障碍。

二、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实际是小学语文基本功的同义词。这个基本功包括知识也包括能力,而且是两者的结合。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字新词,会用“赞叹、崭新”造句。

2、体会人物外貌的描写,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经过,学*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学会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课文。

3、依照课文,学写对话,突出表现人物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上述四项教学目标,既注重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教学重点:理解小姑娘卖苦柚的全过程,学*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体会老华侨被小姑娘真诚所打动时说的两句话的含义。那两句话是老华侨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对小姑娘诚实、善良、纯洁心灵的赞叹,要正确地理解和体会这两

句话的深刻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分析小姑娘言行并反复地品味,才能领悟到,所以把老华侨说的这两句话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阅读教学法,并辅以电化教学,通过个人读、集体读、轻声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品析训练中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教学过程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科学地安排教学结构。我们讲读一篇课文,都要把握住教学重点,讲读时才能省时高效。一般说来,课文重点句、段(中心句、段)明显的,可以用直奔中心的讲读方法进行教学,《苦柚》的重点句是明显的,运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合理而科学的,所以我讲读这篇课文时,一开课就直奔课文的重点部分--第5节至第25节。讲读了重点部分,然后比较粗略地讲读开头第1节至第4节和结尾的第26、27节,这种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突出了重点,也容易突破难点,主次分明,结构完整,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直奔重点(第5节至第25节);再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2)解决思考练*1和3中(1)题,并且用“崭新”造句。

第二课时:粗略讲读开头的第1-4节和结尾的第26-27节,解决思考练*2和3中的(2)和(3)题,并用“赞叹”造句。

第三课时:复述课文,理清层次,把握结构,概括中心,总结写作方法,布置作业。

下面具体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围绕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抓住关键的语句,巧设问题激发思维,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课文的中心以及人物的品质,然后再居高临下地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品析语言,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的能力。

讲读时我紧紧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一)以老华侨与小姑娘的对话为主线;

(二)以读代讲贯穿始终;

(三)语言训练贯穿其中。

关于主线,我抓住这样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

1、幻灯出示:一边读一边思考,“苦柚能变甜吗?”听对话录音,在课文中划出重点词和重点句。

2、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句子反映小姑娘诚实,善良?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设计这几个小问题:

(1)小姑娘怎样向老华侨介绍自己的柚子?

(2)小姑娘为什么劝告老华侨少买她的柚子?

(3)从上面对话部分小姑娘的语言中,你觉得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

借助这些问题,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小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接着指导学生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老华侨拉着小姑娘的手连声说的那句话,体会老华侨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以问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熟读精思的良好阅读*惯的好办法。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理解词句,分析语言为中心,加强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以读代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层层深入,使语言训练步步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大纲提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惯”。那这个能力和*惯是如何培养的呢?当然要靠读书训练。所以大纲又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而语言分析法和朗读法是语文学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旨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抓住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句子,改换句式等形式的训练,让学生在品析中加深理解内容,提高语言能力。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朗读法教学,加强读的目的性,通过读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感悟,这样也避免步入串讲串问,耗时低效的误区。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通过课文教学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本课,我指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联系全文,理解人物形象,学*做人道理。以读为主,以问促读,贯穿全课时始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五、课堂训练与作业设计

语文课要借助字、词、句、段、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已是大家达成的共识。本课教学中,听的训练是--听对话录音,把握朗读的基调,听同学朗读,听清问题,听出精彩之处。说的训练是——在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时结合幻灯出示的迁移题,让学生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读的训练是——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教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后作业设计,写的.训练——抄写生字、新词。解释重点词语“赞叹、崭新、郑重其事、意味深长”,并用“崭新”造句。

六、 板书设计

板书不在多,贵在精要。精要的板书就是力求使静态的文字和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积极而有效的思维活动。这就是“静中有动”。我在板书设计时,抓住老华侨买柚子(也就是小姑娘卖柚子)这个重点,在教学中紧扣“买”和“卖”,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完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再具体看板书,可以立刻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图示,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七、说课小结

我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两个特点:

1、握住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体现教学的目标性和实践性。

2、把握住训练重点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全面训练。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8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观察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___: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9

【设计理念】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惯。【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预*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猫》,作者是(指生齐读“老舍”)。昨天晚上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老舍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

认真细致的预*会拉*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成果。

1、查阅老舍的资料。

2、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师: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得到这几位同学朗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先来学*第一大部分,也就是123自然段。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写大猫的123段,想想大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句子一: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 高兴 温柔可亲

不高兴 一声不出 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1、猫的性格如此古怪,老舍爷爷却非常喜欢它,可能很多同学会有疑问:“古怪怎么还会有人喜欢?”是啊,为什么会喜欢呢?(听完老师举的例子后你就会找到原因了:妈妈正忙着做一件事情,你在她身后不停地捣乱,妈妈说:走开,你这个捣蛋鬼!你说妈妈说这话是表示不喜欢你吗?)是啊,老舍爷爷不仅不讨厌猫,而且非常喜欢它,大家能举些例子来说吗?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老舍爷爷笔下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下面我们来看看老舍爷爷是怎么来描写刚满月的小猫的?

四、同桌互相学*,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 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

(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

(2)拟人的手法。

(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人爱猫

猫——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猫亲人

胆小 勇猛

  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0

★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教案

★ 小学教案模板

★ 小学语文优秀六年级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简单教案

★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二次备课

★ 小学教案模板

★ 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长城》四年级语文教案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和对学生状况的分析

  《长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学小学五年制第八册第一课。本节课是它的第二课时。

  《长城》是四年级下学期的开篇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图文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学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

  本节课就在于使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深化并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也会有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同时对计算机的学*与基本的实际操作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以此为根据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了解长城史今,理解长城构造,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

  3、学会搜集、整理网上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文稿。

  4、学会注册并使用BBS,学会发表网址时进行的相关链接。

  能力目标:

  1、通过文字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指导学生学*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提高计算机及网络的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了解长城史今,理解长城构造,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体会作者抒发的民族自豪感。能展开联想,在BBS中发表自己独道的见地。

  自主的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热情,网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学*提供了基础,本身网络学*语文的这种形式就吸引着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的欲望,这本身就为突破重点、难点做好的铺衬。

  在BBS中了表自己的合理化见解,这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讲稍有难度,但我相信教师大胆的引导与勇敢的鼓励,这一难点会得以很好的解决。

  三、课堂教学结构及各要素和谐发展的基本构思

  本节课我大胆的将计算机网络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本节课《长城》适合全面搜集资料的特点,而计算机的网络教学恰好可以满足这一条件,二者的结合,在形式上首先就给学生以学*的好奇心,有了强烈的渴知欲;而在实效上更是相辅相承。计算机网络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学*效率,增强了学*效果,完全的体现了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使学生的学*更主动、更自由、更民主、更*等、更公*;学生如果想更好的学*到本节课的内容,首先他得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基础,会浏览网页,能进行简单的图文复制与粘贴,会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学会注册BBS会员,并学会发表与回复贴子,发表贴子如果发表的是网址还要会学会如果进行链接,等等这一切又充分要学生去动脑、去动手,去实际的操作与应用来展现他的计算机水*。学生在BBS中的发表见解所面向的区域更为宽广,不再是只对老师,或只对学生,他所要面对的是所有的人及所有人的全部,给了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师在本节课是一个调控者与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中更好的进行语文课的学*,谐调各小组或每个同学生之间知识的共享。在学*中,又是同学生一起学*的学员,与学生之间是*等的。

  本节课,学生完全是学*的主体!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是看图学文。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可依自然段分成四部分阅读。第一部分,配合第一幅图,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部分,配合第二幅图,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看长城;第三部分,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认识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课后“思考·练*”题也是围绕这一要求安排的。教学这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一些长城的悠久历史和有关长城的民间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本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12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崇山峻岭、嘉峪关、城砖、蜿蜒、垛子、盘旋、瞭望口、屯兵、堡垒、呼应、陡峭、智慧、气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故事、传说或图片(这也是为完成课后选作题做准备),在同学间交流。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准备相应的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的可以连同重点词句制成多媒体课件。

  2.本文是看图学文,要把看图和学文结合起来。学文前要指导学生看图,第一幅图反映了长城的概貌,通过看图,学生对长城的长和雄伟壮观会有初步的感知。第二幅图的观察点由远处移到了长城上,学生通过看图会观察到长城的构造。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指导学生看图,使学生加深对“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句的理解,同时借助看图了解“瞭望口”“射口”“垛子”“城台”等的位置、样子及作用。在引导看图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本课文的重点在于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在联想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指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①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体现在哪里?②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③怎样理解“思考·练*”3的句子?……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相互讨论等得到答案,在关键处教师应当给予点拨。

  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体现在哪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书,在第一、二自然段中寻找答案。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写长城“像一条长龙”,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长城的总貌。接着,用具体数字说明长城的长,证实这个感受是真切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墙顶上的样子,城墙外沿垛子和射口的构造、作用,城台的样子、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按照“思考·练*”2的要求让学生画一幅长城的示意图。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回答这一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和自己的感受来回答。要答出: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建造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用双手建造了这样伟大的建筑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思考·练*”3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回答。“很自然地想起”,要答出看到雄伟、坚固的长城后,由赞叹到自然地想到创造这一雄伟建筑的人们。“才”字说明劳动人民建造长城十分不容易。

  4.本课文对长城的描写比较具体,其中包含了很深的感情。因此,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时,要指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表现出长城的气势,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要带有赞叹的情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带有自豪的语气。

  整篇课文的背诵,要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抓住写作思路进行。全文可按“远看→*看→联想→总结”的顺序背诵。每部分的背诵,可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帮助记忆。如第二自然段由“城墙顶上”到“城墙外沿”,再到“垛子”“瞭望口”“射口”,再到“城台”,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不必强求一致。

  5.本课文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示字的音、形、义。例如:“崇”“砖”读翘舌音,“魄”与“魂”的字形相*,要注意区别。本课文生词教学,有的可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有的可以结合插图理解,如“瞭望口”“堡垒”等词,就可以对照插图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

  1、预*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情况

  1、检查学生预*生字新词的情况,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指导。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借助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涵泳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感,赞美长城。

  第二课时(简案)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一、回读全文二、指导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嘉、隔、慧”三个字的书写。

  2、练*书写13个生字,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四、小练笔:赞美长城。

  【设计理念】

  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

  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

  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

  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

  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

  ⑴ 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⑵ 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语言中感悟、感染

  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

  (第2、3段)

  2、学*第2段:

  ⑴ 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

  ⑵ 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感情朗读第2段。

  4、学*第3段:

  ⑴ 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⑵ 师深情朗读这段话:

  生凝神倾听后告诉老师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讲:

  ① 我看到民工沉重的脚步。

  ② 我听到民工那痛苦的**。

  ③ 我看到民工倒毙路上。

  ④ 我想到长城是用民工的血汗、生命筑成……

  ⑶ 仿照老师感情朗读这段话,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

  生:读多少次?我不能再读下去。

  师:读到懂!读到能理解!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的前提,因此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例如:学生通过多读上述这段话,学生感情真是流露出来,当时我扫视教室,学生真的流出了眼泪,怪不得有些学生说无法读下去。)

  ⑷ 尝试背诵第3段。

  三、在口语中升华

  你读了这篇课文,肯定印象很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体现出来。

  1、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劳动人民你真伟大。

  3、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长城!我生长在幸福的生活中,我要好好学*,将来为社会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评点】

  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个性,本文设计以“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逐层推进,既体现了教材的特点,也完全符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过程,有“知”才能有“爱”,有“爱”才能有“悟”,而 入于“化”(感染)。在导读过程中,本人以多种手段煽情,把教学推向高潮。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本次练*安排了五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的:

  1. 学*如何写线路,了解当地地名的由来。

  2. 读背成语和名言。

  3. 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注意它的变化。

  4. 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画出家庭住址示意图,说说附*地名的由来。

  成语的熟记、理解。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

  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写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能画出示意图。

  介绍附*地名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处处留心

  读小芳写的住址和走法。

  思考:小芳使用了哪些关键词儿来讲清楚走法?

  小结:地名、方位词、数量词。

  二、学生试写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介绍。

  评议:看是否写清楚明白。

  三、你家附*有哪些地名?选一个谈谈它得名的由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和名言,理解成语的意思。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 自读成语。

  2. 抽读,正音。

  3. 说说成语的含义。

  4. 背诵。

  5. 读名言。

  6. 介绍其时代背景和含义。

  7. 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 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

  2. 读小提示。

  3. 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流畅的语言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朋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朋友带到自己家中,怎样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的情况呢?

  思考:介绍些什么?

  1. 朋友的名字、年龄,就读学校,家住哪儿?

  2. 朋友的优点。

  第一次做客该怎样做?

  二、分组练*。

  三、集体交流,评议。

  四、布置作业

  1、写四个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设计一张家庭地址的名片,上面要有家庭地址,走法及示意图。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

  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的教学理念,将学*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更具生机与活力。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具有多元智能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设计特色:

  充满激情地读,思维敏捷地说,形象生动地画,动之以情地演,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趣,乐学新知

  1、做猜季节的游戏。多媒体课件展现春、冬、夏不同季节的景色,在猜每个季节时,不是将季节的画面直接出现,而是让代表季节特征的景物逐步累加,使季节特点逐渐明朗,最终呈现出特征明晰的季节画面。

  (各季节景象的逐步清晰,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同季节画面的展现,将学生对大自然的记忆唤醒。)

  2、为秋季设计画面。帮助老师给还未完成的秋景图出谋划策。

  (还未绘制的秋景图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感受到的秋天描绘出来,拉*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的联系,为下面学*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做好铺垫)

  3、揭示课题。点拨学生也可以从文章中获取秋天的信息。

  二、培养情趣,主动参与

  (一)导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认字。(可采用、请教别人、借助拼音识字、上下文猜字等方法)

  2、做“帮字妈妈找宝宝”的识字游戏。

  躲在每个课桌纸袋子里的是调皮的字宝宝,字妈妈正在焦急地找寻他们,随着字妈妈呼唤宝宝的名字,请热心的小朋友能够又准又快地帮忙找到字宝宝。如:字妈妈问:“飘落的飘在哪里?”,学生边举起找到的卡片边说:“飘落的飘在这里”。此游戏可分以下步骤完成:

  (1)学生先自己认识一下字宝宝。

  (2)教师扮演字妈妈,同位两人合作找字宝宝。

  (3)请一位同学扮演字妈妈,其余同学找字宝宝。

  (4)同位两人一人扮演字妈妈,一人找字宝宝。

  (此识字游戏目的在于通过调动学生眼、耳、手、嘴多种感官,增强识字效率,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准字音,初识字型。)

  3、分段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4、默读文章,思考:文章介绍了哪些秋天的景色?

  5、将学生找到的秋天景色一一画到黑板上。又高又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稻田、高大的梧桐树、飘落的黄叶、叶下嬉戏的小鱼、叶上奔跑的蚂蚁、南飞的燕子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秋景图。教师在板画时可留下几处伏笔——让池塘里的小鱼不要藏在落叶底下;仅一两片黄叶由树上飘落下来。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绘画这一方式,将文章对秋天描写的景物汇集起来,以图释文,给学生构成较为完整的印象。)

  (二)情趣交融,诵中品悟

  1、划出自己喜欢景色的句子。

  2、把句子读给朋友听,和朋友共同分享。

  3、把句子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分享。

  (依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决定下面品悟句子的顺序,以学定教。)

  4、品悟“黄叶落到水里”的句子:

  (1)随学生的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有的落在水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2)组织学生表演。

  导语:我们来做池塘里这群快活的小鱼吧!鱼儿们,让我们快乐地游起来啊!(在“小鱼”们游动时,教师出示一片桌面大的梧桐树叶教具,)咦,一大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了,哪条小鱼藏起来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啊!

  教师应让这片宽大的“梧桐树叶”在“池塘”里漂动起来,让每条“小鱼”都有藏起来的体验。

  (3)让“小鱼”们说说自己藏起来时的心情。

  (4)再读句子,让“小鱼”们读出自己当时的心情。随学生的朗读课件句子中的“藏”字被一片飘下的落叶挡住了,“藏”字真的藏起来了。而“伞”字则变成了一把形象、直观的小花伞。

  (通过入情入境地表演,使学生们体味到小鱼藏在落叶底下嬉戏的乐趣,通过句子中文字的`形象变化,让学生们品味到枯燥的语言文字中也同样蕴含着情趣。学生在亲身的体验、惊喜的发现中真切感受到了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再通过朗读将自己内化的情感表达出来,便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5、品悟“黄叶落到岸边”的句子

  (1)随学生的朗读,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场。”

  (2)组织学生参加蚂蚁运动会。

  导语:小蚂蚁要开运动会!我们可要去瞧一瞧!(出示小蚂蚁身穿运动服在运动场般的落叶上准备赛跑的课件)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让我们为他们加油吧!运动员各就位,预备,开始!(场上的蚂蚁运动员争相跑了起来)

  教师和学生成为蚂蚁运动员的啦啦队,为他们呐喊助威。

  (3)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的可能感受到运动场上的欢乐氛围,有的可能回想起自己在运动场上的奋力拼搏,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的体验表达出来。

  (4)完整地感悟描写秋天“落叶”的段落

  a、朗读写“落叶”的段落

  b、寻找文中描写与板画中不相符的地方。主要落实学生对“一片片”与“藏”的理解。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通过查找图与文不相符之处的巧妙方式,检验学生的读书效果,进行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综观一个“藏”字的理解,学生在“读”、“说”、“画”、“演”多种手段的灵活运用中,体验了情趣、培养了语感、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6、品悟写“燕子”的段落

  (1)小组合作朗读,研究能把当时情景读出来的方式。

  (2)各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体会到同学合作“分角色读、表演读”是朗读的好方法。

  7、品悟写“蓝天、稻田”的段落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2)学生交流仿佛看到的景色。

  (3)学生配乐朗读,教师闭眼欣赏。

  教师向学生提出听了朗读后,也要仿佛看到美景的要求,即:天空要特别高特别蓝,天上的白云可以飘起来,成熟的稻子能发出金灿灿的光亮。学生朗读时,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领悟到“边朗读边想象”也是朗读的好方法。

  三、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导语:多美的秋天啊!高高的蓝天,金灿灿的稻田,飘落的黄叶,还有可爱的小动物们。(板书:蓝天、稻田、落叶、燕子)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把秋天的美记在心里。

  2、出示带有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朗读全文。

  3、出示未带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分段背诵课文。

  4、出示未带文字的动画课件,学生跟随课件背诵全文。

  (按照文章叙述顺序移动画面的动画课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分层的背诵指导,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已将文章记在心中。)

  四、引导拓展,情趣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书中、从文章中又得到这么多关于秋的消息。现在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秋姑娘等着我们和她交朋友呢!下课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中、走到书中去找寻她,谁对她了解的多,谁就是她最好的朋友!

  评点:

  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斯言虽善,但游戏进入教学还得在设计上下功夫。本案从“猜季节”的游戏入手,到“画秋季”找“字宝宝”,直到“小鱼嬉水”“参加蚂蚁运动会”等等,较好地体现了以游戏提高认识能力的作用。给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正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生命体验。

  一、教材解读

  荷兰一向以“花之国”、“风车之国”、“运河之国”、“牧场之国”闻名于世。本文正是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来展现荷兰的独特风情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低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好一幅家禽家畜安闲游憩图。即使是傍晚出现了**的人也并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人更是“默默无语”,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沉入一片静谧之中,又成了一幅沉沉静夜图。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所以作者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感悟并说出文章所展示的诗情画意。

  四、教学创意着眼点:

  感受与表达想结合。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释题导入: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跟随课文先去了泉城济南,见识了那天下闻名的泉水,又去了人间仙境九寨沟,领略了那儿神奇的美景。今天,我们要去哪儿呢?

  2、板书课题:田园诗情

  指名读题,用不同语气。 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我们刚刚学过的美丽的《九寨沟》能不能称作田园诗情?

  3、 好,那让我们诗情画意的来读一读课题。

  4、质疑过渡:这田园诗情的地方是哪儿呢?对,就是把郁金香定为国花的荷兰。今天呀,我们将要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一睹那独具特色的域外风情,好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积累好词,在好词下面做记号。

  2、学生自己读课文,圈画好词。

  3、 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学生评议。

  交流圈画到的好词,多读几遍。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读后交流,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三、学*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提出有难度的生字,共同讨论识记方法。

  3、完成*字册上描红。

  四、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荷兰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1、揭题:田园诗情

  2、回顾:有着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等美称的荷兰,究竟是怎样的呢?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看到了哪些有着浓郁的荷兰风情的图画呢?

  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草原奶牛图 郁金香

  低地骏马图

  动物王国

  傍晚图

  夜晚图

  3、过渡:是呀,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流动的奶牛,鲜艳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动物、宁静的夜晚……这就是荷兰的田园风光,这就是荷兰留给我们的印象!

  二、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1、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再读课文,感受特点

  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安排作业

  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内容,巩固识字。

  3.让学生懂得美好的东西应该与别人共享。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字。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能够懂得美好的东西应该与别人共享。

  【教学方法】

  游戏法、竞赛法、表演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都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名字叫《巨人的花园》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不认识妈妈的孩子》,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随文识字。

  1.出示读文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宝宝圈出来,并在新词下画上横线。

  (2)数数本文有几段,在每段前依次标上序号,了解课文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听录音范读课文,再读课文。

  三、学*生字宝宝。

  1.在小组内自由学*生字。

  2.汇报学*情况。(小组长带读生字、一字开花游戏、猜字游戏)

  3.识字比赛。

  四、将生字宝宝带到课文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全班朗读课文。

  2.游戏巩固认读生字。

  二、细读课文。

  1.老师出示问题,学生找出相应段落,老师指导朗读。

  (1)巨人不让小孩来花园玩,他做了什么?

  (2)小孩子不来花园后,花园什么样了?

  (3)孩子们来了以后,花园又是什么样呢?

  2.比较朗读。(学生试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读)

  请学生抓住花园里有孩子玩和没有孩子玩时景色不同的句子,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花园里有孩子时的美丽与没有孩子时的荒凉。个人挑战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

  3.积累词语库,除了课后的,你还从课文中积累了哪些词语?选择你喜欢的词说一句话。

  三、齐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宝宝。

  三、学*田字格中的生字并指导学生书写。

  1.让学生对要写的字进行一字开花,并且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偏旁、音序。

  2.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特点,并说说自己将怎样写好这个字。

  3.指名上黑板田字格中板书生字。

  4.老师指导书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5.学生在自己的田字格当中练*书写生字,并给生字组词,说句子。

  6.老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优秀作品。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积累形*字

  出示词语。

  1.学生自由读一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汇报交流,明确:每组词语中加点的字都是形*字,它们的偏旁不同。

  3.同桌合作记忆形*字。

  4.拓展练*。

  比一比,用下列形*字组词。

  蓝()

  篮()糖()

  塘()完()

  玩()炊()

  吹()

  二、词语超市:积累四字词语

  1.学生默读三组词语:你觉得它们分别是描写什么?

  2.讨论明确:第一组词语是描写山;第二组是描写水;第三组是描写植物。

  3.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词语描写的画面。

  4.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选词造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如“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6.拓展:积累描写天空的四字词语。

  三、读读想想:积累比喻句

  1.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四个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讨论明确:

  (1)比喻句及比喻词: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都是比喻句;但是它们的比喻词不相同,有“如”“似”“若”“像”“好似”“如同”等。

  (2)体会比喻句的好处:运用比喻句能将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

  3.学生选用不同的比喻词练*说话。

  4.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1)他长得好像他的爸爸。

  (2)话音刚落,金币像雨点一样落下来,把他砸倒在地。

  (3)他如同一只胆小的猫,蜷缩在角落。

  四、写字板:归类写字

  1.学生观察写字板中的六个会写字,发现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自由写字练*。

  4.写后互评。

  五、阅读欣赏

  1.学生自读短文《迷人的郁金香》,完成练*:

  (1)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积累词语,补充“我的词语库”。

  (3)找出你喜欢的句段读一读。

  2.拓展:课外阅读描写花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提前布置

  1.学生准备:提前将这一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花仔细观察或查查资料,了解花的知识、特点(花的'品种、产地,形状,开花的季节,花期的长短,花的生长环境、用途等)或养花的经验故事。

  2.教师准备:布置教室环境,用花的盆景、图片、影片装饰教室。

  二、课堂交流

  1.欣赏导入。

  2.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内当解说员开展交流活动,介绍要点:

  (1)清楚明白,抓住花的特点进行介绍;

  (2)语言生动,让别人听懂、感兴趣;

  (3)交流时可以一问一答,互动起来。

  3.班级汇报。

  小组代表在班级进行汇报,众生评价。

  4.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一、明确*作要点:

  在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上,把你介绍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其他植物写一写。题目自拟。

  二、指导*作

  1.引导学生回顾口语交际课上你介绍的花;或者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植物。

  2.介绍花时,可以学*课文《仙人掌王国》的总分写法,有步骤地介绍,抓住鲜明特点进行重点介绍。

  三、学生*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作作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学会用书信体。

  2、能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

  3、通过生动、细致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教学重点:

  用书信体的格式,从不同角度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难点:

  通过生动、细致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信封和纸)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信封和信纸)

  2.今天的课我们不用簿,就用信纸和信封,怎么样?

  二、读懂例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例文,看看跟*常的例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1)指名说说。

  (2)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书信的书写格式和第二人称的形式。

  2.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或默读王磊同学写给李阳同学的这封信,想一想,王磊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自己的家乡?

  3.如果你是李阳,读了好朋友的这封来信,你会有什么想法?为什么?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吸引了你?

  (1)交流。

  (2)列出介绍的提纲。

  (3)学生分组汇报自己的想法。

  三、说说家乡

  1.同学们,你了解自己的家乡吗?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独特的魅力,能说说吗?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家乡的资料。

  (2)把各小组的资料进行整合,列出介绍提纲。

  (3)分组具体介绍。

  2.师生评议、补充。

  3.学生在各小组内修改、完善提纲。

  四、学生练写

  1.学生练写草稿。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

  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5、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6、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 ) 奇异( 3-4自然段)

  三、 再读,感悟全文。

  a) 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 *均深:2268米 6009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b)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c)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d) 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e) 指导朗读:

  f)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

  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同桌互相报词语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二、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小组互动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行线;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三班,四班各64人,多数学生爱学*,学*积极性高,学*态度较端正。整体来说,学生对实践性作业敷衍了事,有的学生思维教慢,针对这种情况,制定教学措施如下:

  四、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能力。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课时安排

  一、大数的认识(11课时)

  1亿有多大?1课时

  二、角的度量(4课时)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1、口算乘法2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7课时左右

  四、*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1、口算除法2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1课时

  七、数学广角(4课时)

  八、总复*(5课时)

  家庭生活是*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父子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份礼物,预*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易懂。相信学生只要用心读就一定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礼物”导入新课

  1、课前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准备了吗?

  (学生拿出礼物)

  你准备把礼物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

  2、“新年快到了,小麦克为自己的父亲送上了一份什么样的礼物?让我们一起学*第9课《新年礼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3、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惯性的评价,纠正字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作业

  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并能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感受父子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9课《新年礼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

  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2、在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

  (1)2、3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

  (2)4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的心情。

  (3)第5段**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时经常帮父亲干活。

  (4)6、7段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直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的期待着——内心充满幸福。

  4、作者在刻画麦克这个人物时非常注重他的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

  (1)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半……

  (2)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的期待着。

  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麦克当事的心情怎样了?

  你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更好?

  练*朗读,体会麦克的激动、紧张、急切、兴奋的心情。

  5、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

  (3)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

  2、从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当时的心情。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4.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四年级语文教案菁选

四年级语文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

  教学媒体:投影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 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 检查预*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

  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二、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祁 尉 慎

  上下结构: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选 适 避

  独体字:亡

  2、说这些字哪几个字比较容易写,哪几个字的什么地方要提醒注意。

  祁:左边是“礻”,而不是“衤”;右边是“阝”,而不是“卩”。

  选、适、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字册上的部分*字任务(字、词部分)。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复*检查:

  一、复*。

  1、 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 读通重点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脉落。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

  第一段.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高度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

  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 ) 荐( ) 伐( ) 悼( )

  晋( ) 存( ) 代( ) 掉( )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 归纳段落大意,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师读第八自然段。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

  4、指名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讨论:祁黄羊为什么要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投影出示第十一自然段,在“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们仇人或亲人”的下面加横线。齐读,问:祁黄羊一心想的是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祁黄羊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公,不但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避亲。板书:不避亲

  5、既然这样,为什么祁黄羊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而要先推荐解狐呢?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三、 快速朗读课文(或默读),小小组合作讨论各段的段落大意,然后交流。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1、理清顺序:

  因病辞职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作业:

  1、 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2、 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

  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

  教学要求:

  1.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摇撼、无可奈何、拯救、嘶哑、搏斗、庞大”等词语;会用“无可奈何”“搏斗”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课前准备: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一段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时代,俄国的农民是奴隶,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农奴主,他们对农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农奴当作牲口买卖,可以随意地残杀农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农奴,并且认为残酷的'农奴制度一定要灭亡。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摔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摔下来了。猎狗走*小麻雀,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请学生口述练*:

  文章先写( )次写( )最后写( )。

  四、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教学目标

  1.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的主角。(板书:1.燕子)

  2.教师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

  1.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组词。

  俊( ) 俏( ) 拢( ) 拂( ) 倦( )

  峻( ) 悄( ) 笼( ) 佛( ) 卷( )

  骏( ) 稍( ) 垄( ) 沸( ) 圈( )

  符( ) 谱( ) 沾( ) 添( ) 奏( )

  附( ) 普( ) 粘( ) 填( ) 凑( )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俊俏 —(俏丽) 聚拢 —(聚集)

  生机 —(生气) 掠过 —(拂过)

  反义词:

  偶尔 —(经常) 增添 —(减少)

  俊俏 —(丑陋) 机灵 —(死板)

  三、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朗读课文。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想一想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它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学*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引入新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2.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远到*、由*到远)说说图上哪些景物突出了春天的特色?

  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画了哪些燕子?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声读书,促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以燕子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具体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特点和燕子停歇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燕子的。

  二、学*第二段。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主要词语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雨 风 柳 草 叶 花)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体会春天的景色之美。

  出示小黑板或在投影上打出这样一段话:“才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丝。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请同学们将课文上写的和小黑板上的内容相比较,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两句话对比着朗读,促使学生自己分辨。教师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教鞭指着小黑板上的雨、风、柳丝、草、叶、花等,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了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而小黑板上的内容就显得很干巴巴的了。

  “雨”前面加上“细”而且是“蒙蒙细雨”,这样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比单纯的“雨”要好得多。其它的景物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丽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比喻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了生机。)

  (板书:赶集)

  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指导学生理解“生趣”一词,很有生气,很有情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很招人喜爱了,现在小燕子又飞来了,使得春天更有生趣,所以说是“增添了生趣”。

  (板书:生趣)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背诵。同学们可以把这段话分成四个层次来背诵: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教师小结第二段: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我们继续学*第三段。

  三、学*第三段。

  认真看书上是怎样写的,然后用最少的字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快、美)

  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找同学回答,教师抓住重点词板书。

  (板书:掠、叫、飞、横掠、沾)

  填空,练*背诵,并用彩笔画出哪些词表现了燕子飞得快、飞得美。体会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的小燕子为湖光山色增添的情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过,唧唧地( )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 )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 )开去。

  五、学*第四段。

  上一段描写了燕子飞行的美,实际上燕子停歇时同样很美。请同学们观察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个情景像什么?(出示相关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为什么说“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这个“落”字用“停”来代替好不好?

  (不好。因为“落”字把燕子从高处到低处,伶俐轻巧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板书:落)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把电线描写成“几痕细线”“像五线谱”,把小燕子比作“音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让学生谈对“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蓝天作衬,电线作谱,小燕子是跳动的音符,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春天之美。

  (板书:几痕 五线谱 音符 赞歌)

  齐读第四段,试着背诵。

  六、总结全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从燕子飞行的美,动态美;写到燕子停歇的美,静态美。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才更美丽,也更有生趣,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板书:动态美 静态美)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内容生动形象,感情色彩浓厚。教学时要不断地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附:板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读一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教育的落后,产生关注我国西部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

  “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状况和人民生活水*的资料、事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冰激凌?冰激凌也有眼泪吗?它为什么落泪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认读生字

  2、查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

  要求:

  (1)默读课文

  (2)为什么说“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泪水”?

  3、全班交流

  (1)可结合收集的资料谈感受,教师引导

  (2)引导揣摩青年教师的心理

  a、面对生活的艰苦,工作的劳累,朋友产生了什么想法?

  b、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用笔画下来)(读读孩子们说的话)会想些什么呢?说一说。

  c、当这位教师买来冰激凌,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d、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读到同学写的那篇作文时,老师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又会想些什么?读到这里,你的心情如何呢?

  4、浏览全文,再次体会“冰激凌也很感动,也留着白色的泪水”。

  5、小结:在我们看来极其普通的冰激凌就让孩子们那么激动,难怪老师的心情如此复杂,也让我们的心难以*静。

  四、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收集到的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吧。(课件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课堂总结

  在这贫困落后的地方,孩子们仍然渴求着知识,他们要用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我们呢,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应该这样去做呢?

  板书设计:

  冰激凌的眼泪

  知难而退无法*静稍稍安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爬山吗?能谈谈自己爬山的感受吗?

  生:谈感受。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今天我们来学*《爬山》这篇文章,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生字词能读准吗?

  生:试读——同桌互读——指生读(强调崎岖)

  师:老师发现,凝视的“凝”不好写,我们一块来写一写。

  生:写两个

  师:认识了生词,我们再来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26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一对父子爬山的经过。

  师:谁来补充一下,从爬山这件事作者学到了什么?

  生: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师:这里有个词“沉静”你怎么理解?

  生:沉着冷静不动摇。

  师:理解了这个词,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生:“智慧”是什么意思?

  生:学到了什么智慧?

  师:我们把问题整理一下,“学到了什么智慧?”

  师:在爬山过程中,父亲的话或许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帮助,默读课文,请随笔画出父亲的话语。

  生:认真读,认真画。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都被同学们感染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谁来读读画出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在山顶的句子——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对照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字。

  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学*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录音机。

  2、长城远景和*景的彩色幻灯片。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1)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麽不同?(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景。)

  (2)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崇山峻岭之间)

  (3)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麽特点?(长和高大)

  (4)作者为什麽要选择远,*两个观察点?(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他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各节分别讲拉什麽内容

  三、图文结合,说一说。

  1、说说生字新词。

  崇(chong)山峻(jun)岭拍摄(she)嘉(jia)峪(yu)关扶(fu)智慧(hui)气魄(po)

  2、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3、说说课文各节的内容。(第一节讲长城的长;第二节讲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节讲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第四节讲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

  4、说说怎样给各节编一小标题。

  (启发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线索定出小标题:(1)一条“龙”(2)“高大坚固”;(3)结晶;(4)奇迹。或启发学生以课文结构为线索列出小标题:总貌;构造;联想;地位)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逐段学*。

  1、观察远景图。(打出幻灯。)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课文怎样写长城的(位置、宇航员所拍照片)

  (3)蜿蜒盘旋和长龙有什麽内在联系(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以动喻静)

  (4)长字突出怎样的特点

  2、看*景图学第二节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拉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4)小节这一节*看长城,先整体后部分,构造科学,利于防守。

  3、综合两图第三节。

  (1)人民为什麽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

  (2)从那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

  (3)为什麽说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发挥自己的智慧完成的。

  4、读第四段。

  (1)长城为什麽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表达拉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二、总结全文。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他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板书设计

  长城

  远景

  观察长城

  *景

  血汗

  联想人民

  智慧

  雄伟

  赞美工程 奇迹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aishe ningjie zhihui jiangu chengqiang yuhangyuan

  ( )( ) ( ) ( ) ( )( )

  二、把下列词语补从充完整

  ()山()岭 互相()应

  蜿蜒( )旋 气()雄伟

  三、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这一断长城建筑在八达岭上,高大艰固,是用具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

  2、城墙上铺着方砖,向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

  知识与技能:

  1、在预*时,通过自主努力,学*本课13个生字的读音,会写9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能将课文分为三部分,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3、体会课文所描述的孩子上学、回家情景,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讲,通过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的`困难,感悟山沟里的孩子热爱学*的可贵品质,学*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疑

  出示河南山区一所小学的一位同学所穿的破旧鞋子

  二、初读课文

  播放轻音乐伴奏带《高山流水》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给课文分段

  三、精读课文

  第一部分

  1、播放自制动态图片:课文插图“上学路上”的电闪雷鸣,在课文中画出描写山沟孩子每天上学情景的句子。

  2、播放音频文件《狼嚎》,想象孩子们在上学路上遇到的困难,体会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的上学心情。

  3、播放视频文件《安康小学生大火把上学》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

  1、播放视频《山沟里的孩子》纪实片,想象山沟孩子学*时的情景,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2、连续静态图片,展示山沟学校、桌椅、师生上课的静态图,思考“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第三部分

  组织小组编组,创设小组合作学*情境

  1、理解“黑夜”“……”的深意

  2、联系生活实际,对比自己现在的学*情景,体会山沟孩子不怕困难,感悟刻苦学*的精神。

  四、巩固应用

  布置作业:想象山沟孩子学*时的情景,再写一两段话

  学*目标

  1、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2、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3、学*、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4、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学生依据调查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指导学生交流

  1、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指名读以上学*提示。

  2、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相互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5、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总结感悟

  1、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内心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第二课时

  *作指导

  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观察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范本十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收集太阳和自己熟悉星球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根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说明方法,仿写一篇介绍星体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3、收集和处理有关星球的信息。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早晨,从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太阳》。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研究员”,了解了解太阳。请挂牌上岗,大家一起进入实验室研究太阳,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工作最出色。

  (一)课前交流整体感知

  1、资料交流、感受新知(网络)

  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谁来为大家展示你所收集的资料。

  2、创设情境、引发质问

  (媒体演示“七彩奇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此时教师做出一副倾听的样子,神秘地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吗?好像有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在哪里呢?噢,原来在这里。”学生们一看到笑哈哈的太阳,都乐了。

  问:他是谁呀?

  师:(板书课题)你们认识它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有问题可以直接问太阳公公。

  学生质问:……

  师: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或是到网上去查寻。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再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看谁是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二)自学课文,理清结构。

  1、自学课文(课件演示“太阳探密”):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来研究学*。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2、理清结构

  指导①: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板书,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像加注一样。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9、太阳与杀菌

  10、总结

  指导(2):归纳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引导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三)、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有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人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四)总结写法,点明意图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第二部分(第四至八自然段)具体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利用网络,进一步的学*太阳一文的写作方法,并仿照它的写法写一篇自己熟悉星球的说明文。课后请大家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好下节课上课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课文第二部分,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成练*,再创结构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太阳,并了解了课文的基本结构。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完成练*。(出示练*)

  (二)根据课文,建构文章

  学了太阳一文的结构后,可以单独创作文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网上写作活动。你们小组准备写什么,怎样写?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后,先分工合作,再写作。

  教师作用:

  1、资料源提供,如果有的同学对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打开课前的网站,搜索,查找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的学*进行指导,以了解学生的进展。

  (三)展示作品,驱动学*

  生利用投影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作文。

  师:刚才太阳公公也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想知道太阳公公在说什么吗?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课件演示)

  太阳说:四(五)班的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快速度就能完成一篇说明文了。为了奖励大家,太阳公公愿意亲自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大家想听吗?四(五)班小朋友们,我叫太阳,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我这样自我介绍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引导学生探讨几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假设。

  师:那谁来为太阳公公做一做自我介绍:

  生自由畅说。

  (四)、自学第二部分: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媒体显示表格)

  太阳的知识

  数字说明

  远

  大

  热

  第一段: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

  2.指点:从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板书:列数字)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后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指点。

  (1)、用传说。(媒体显示“美丽传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2)、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口头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

  5.师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理解承上启下句子的作用。

  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到底怎样呀?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用自己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学一学4——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学*情况。

  指名读,品读,齐读。

  听了大家朗朗的读书声,我想太阳公公此时一定笑得更灿烂了,不信,请你们看(媒体演示“温馨家园”)

  (五)、应用新知、修改文章

  通过今天大家的努力学*,我们又深一层的学到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学到的好的说明方法,好的句子和句式应用到你们自己的文章中去。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俗,具体。

  (六)、学生谈收获

  1.这一课的学*,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雨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说明文一般在写作上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可采用“逐段读思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画表格”“简笔绘画明因果”等方法。

  (七)、媒体显示:“放眼太阳系”

  同学们,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太阳对你们的期望。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学*的小主人,多读课外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板书设计:太阳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7、太阳与杀菌

  8、总结

  课后小结: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志同道合、投缘、郑重、拜见、风尘仆仆、感慨”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讲诚实、讲信用。

  3、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重点难点: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谈话引入:古人说:“与朋友结交,言而有信。”就是说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人没有信用,纵有天大的才能和学问,却得不到人们的信任,终将无用武之地。

  2、板书:守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检查,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回答问题。

  三、研读课文,感悟守信

  1、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范式和张劭是个守信的人?

  2、交流,研读有关句子。

  (1)出示句子:范式郑重地对张劭说……

  读句子,体会语气;句中的“拜见”可以换成“参见、探望、看望”吗?为什么?

  (2)出示句子:张劭十分肯定地说:“范式是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指导朗读;配合理解:志同道合、投缘

  (3)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待好朋友。只见笔直*坦的大道上,一个的行人正在急急赶路。

  抓住关键词“等待、风尘仆仆、急急赶路”体会人物品质;

  结合词句活动室2完成练*:

  出示:张劭等候好朋友。

  张劭到村口等候好朋友。

  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静静,到村口等候好朋友。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迎接爷爷。

  我们,迎接爷爷。

  3、张劭的父母为什么感慨,他们会想些什么?

  指名发言

  4、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

  四、复述故事

  五、总结全文

  《群英降马》这篇课文节选自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课文中对马的描写非常生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传神。课文中通过对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的议论烘托了小红马的神骏,通过对韩宝驹降马的浓墨重彩地描写,与郭靖降马时那淡淡的一笔描写相对比,从而反衬出小说的主人公郭靖的神勇。这段内容既有直接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从内容到写作方法,对学生都有启发。

  学生已经学*了一篇关于马的课文和两首关于马的诗,对马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马的诗、马的歌、马的成语、马的精神在学生头脑中都有初步的认识。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一篇小说,其中的语言与以往课文有所不同,所以在理解上仍有一定的难度。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都要我们老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才能使其理解掌握。

  基于对课标的把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以及众牧人对小红马来历议论的语言描写感知小红马的神骏。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读中体会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

  由于这是一部小说,所以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抓住重点,通过这样几个环节来突破难点。

  1、课一开始,我通过一段视频加上我的解说,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接着通过读题目来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研读小红马三次扰乱马群的动作描写,来感知小红马的桀骜不驯、奔跑迅速、机灵之极等特点。让学生读出自己对小红马的理解。通过反复说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来培养同学们对小红马神骏特点的理解。弄清正面描写的特点。

  3、通过对众牧人对马的议论的研读,从中明白小红马的来历,从而加深对马的认识,了解侧面描写的妙处。

  整节课我采用了评书的语言特点来设计引导语,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语言特点及朗读方法的不同。

  但由于当时有一些老师在听课,加上自身素质有限,我的设计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课上我没有进行评书式的范读,并且口头语太多,加上学生不够放松,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些都影响了我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力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菁华5篇)(扩展9)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范本五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4、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目标

二、检查读书(2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2、各小组读书5分钟准备赛读。

师:各小组准备5分钟,看谁能像老师那样读书。等会各小组要进行读书比赛,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展示:小组之间比赛读书,力争人人正确、流利(一般让5、6号读)

4、认识字词:拿出学案,读学案上的字词。小组比赛读词语。

闷热旷地附*纤弱雷声大作大雨如注

5、再读书。

师:这次相信同学们会读得更好!

自己读。小组之间比赛读。互相挑战。学生要互相评价。

三、写字

1、仔细观察红字

2、教师范写2——3个。

老师要在田字格里写。要分析起笔、顿笔,间架结构。

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

痛:要注意病字框的写法。

除了既要注意左右两遍等宽,“孙、挑、该、统”要注意左窄右宽,左边的偏旁不能超过字的三分之一宽度。

学生描红。注意要描的像,描完再在田字格里临写。

3、再临写两遍

4、教师检测

5、学生互改:1号改2、3、6号

2号改4、1、5号

老师给写错的纠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讲讲这个故事。

2、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

3、写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课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我不是最弱小的》(齐读课题)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

1、体会萨沙的美好品质。

(1)教师参与欣赏句子。(板书:萨沙说)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

(2)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欣赏这个句子?

A从这句话的意思看,萨沙人小志气高,不想当最弱小的,他能保护弱小者。

B抓句子中的“现在”引导学*第7自然段萨沙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比他更弱小的野蔷薇。抓“朝着……掀起……盖在……”引导体会、朗读。

萨沙的态度很坚决,毫不犹豫地掀起雨衣盖在正受风雨摧残的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上,他用自己所做的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板书:做)

C我们能不能从萨沙所说的、做的来推想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导学生朗读第3、5自然段中萨沙的语言,从中体会萨沙根本没把自己看作是最弱小的。

D萨沙所想的、做的、说的都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所以他说——“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抓“该……不是……吧”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3)假如你是妈妈的话你会怎么说?

师小结:细细读来,我们从这个句子中读出了一个要强、心地善良、懂得保护弱小者的好孩子。你们说,这是不是个值得欣赏的句子?当然欣赏也得有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你的收获会更大。

2、体会萨沙家人的美好品质,表达内心感受。

(1)看图,听风雨声,说说图上情景。

(2)(插图上叠映人物)请认真观察,滂沱大雨中,爸爸、妈妈、托利亚他们的表情动作各是怎样,再读读想想书上有关语句,你是否感受到了些什么?

让学生分别说说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理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懂得这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猜想假如妈妈把雨衣披在了托利亚身上,她会怎么做?

(3)此时此刻,你是否想对萨沙,对妈妈说些什么,或是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4)看来“我不是最弱小的”不仅仅是萨沙所说的做的,也是我们的心声,一起自信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三、小练笔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想对萨沙说些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

萨沙(说、做、想)

妈妈

爸爸每个人都要保护

托利亚比自己弱小的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黄河的主人》

【教材解读】

《黄河的主人》选自袁鹰的散文集《风帆》。全文似豪放派的诗歌,苍郁沉雄、意蕴深刻。文章通过多角度描绘(黄河气势铺垫“主人”、筏子轻小渲染“主人”、乘客神情衬托“主人”、艄公品行铸就“主人”)来赞颂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编者选编此课,正是希望通过多角度感受黄河主人的风采来启迪学生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做生活的主人!

【设计理念】

1.按照“接触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学*规律研读文本,积极运用“三点一路,深度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与黄河对话,与羊皮筏子对话,与艄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鲜活的语言文字对话,沉下心来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2.着力从文本语言出发,落实言语实践。运用多种方法强化体验,激活心智,以文动人,以情感人,并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生命,实现文道统一,从而构建语言和精神协调发展的生命课堂。

一、选准切入点──敲击关键词

1.这篇课文里有几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你能找到吗?

2.板书: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

3.“胆战心惊”是因为________;“提心吊胆”是因为________;“敬仰和赞颂”又是因为________。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三组关键词语,也就抓住了全文的脉搏。令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内容更加简约。】

二、夯实训练点──走进内心处

与黄河对话──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

1.黄河,见过吗?让我们一起跟随录像去领略一下黄河的雄姿,不过,有个小小的要求,边看边想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播放黄河波涛汹涌、恢宏惊天的录像)

2.交流。

3.课文中有很多描写黄河的词语、句子,请快读课文,然后画出来。

4.交流后,出示归纳的词、句子。

①汹涌的激流 湍急的黄河

险恶的风浪 滚滚的黄河

波浪滔滔的黄水 惊涛骇浪

②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5.自由读一读,你能否让听的人感觉到胆战心惊?

6.配上画面,全班齐读,让我们所有的同学能感受到黄河的雄姿,也能体验到那份胆战心惊!

【设计意图:通过“看录像,想词句──读课文,画词句──读词句,悟其神”这样三个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教学环节,引领学生与黄河对话,从而感受黄河之险带来的“胆战心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词句,脑中便会将文本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链接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会又能“看”到那让人胆战心惊的黄河。同时,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语言。】

与羊皮筏子对话──感受黄河之险、筏小人多带来的“提心吊胆”

1.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提心吊胆?

2.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第2~5自然段,当读到让你提心吊胆的词语、句子甚至一个标点时,就用小圆圈标出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理解,一两句话就行。

3.交流:

出示:

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引导:有让你的心提到嗓子眼的词语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相信你一定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一起感受到你的那份理解。)

出示:

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  )还有人哩!

(引导:括号中可以填一个什么词语,为什么?读出自己的感受。)

出示:

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引导:①标点符号会说话,同学们用心读一读每一个标点符号,你能感受到它们在说些什么话吗?②抓住读六个数字时的语速,引导感受那份紧张、害怕。)

【设计意图:教学生学语文,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之中,拥抱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通过阅读咀嚼,在语言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乘风破浪,获取精神养料。精彩的词语,关键的语句,甚至一个“会说话的标点”,都是指引学生咀嚼、感悟、品味的抓手。如今,仍然有一些语文课堂只图花样迭出,在“热热闹闹”的语文学*中,学生与语言文字擦肩而过,没有思想交锋,没有心灵碰撞,显得浮浅至极。纵观这一环节的教学,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正是在指导学生静心涵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与“行驶在湍急的黄河之上的又小又轻的羊皮筏子”深入对话,从而在心底激荡起“提心吊胆”之波涛。】

与艄公对话──感受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引发的“敬仰、赞颂”

1.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出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

(故意将“更”去掉,引起学生注意后,引导思考:这个“更”字,可以去掉吗?)

2.乘客们的这份谈笑风生、这份惬意,是谁给的?这个“更”能去掉吗?

3.划下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4.三个普通的句子,三个不寻常的动作,再认真读一读,你一定能读懂艄公这个人。如果能读懂,你想送哪些词语给艄公呢?有什么根据?

5.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一个又一个画面之中:

①(师引读)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天还有些寒意,羊皮筏子刚行驶不久,突然,一阵狂风卷着巨浪迎面袭来,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接着读)

②(师引读)羊皮筏子行驶到了黄河中央,这里水势复杂,呀,一个好大的漩涡,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接着读)

③(师引读)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能见度越来越低,波峰浪谷再次袭来,我不禁提心吊胆──(生接着读)

6.师:这样一个浑身是胆、充满智慧的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吗?这个“更”字能去掉吗?不能!你该怎么读──

生(接着读):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师:如此一个面对险恶风浪依然镇静而又机敏的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吗?这个“更”字能去掉吗?不能!你该怎么读──

生(接着读):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

7.假如艄公就在你的面前,你该怎么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回合,紧紧扣住一个“更”字,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艄公对话:运用逆向思维,巧妙去掉“更”字,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感受乘客的镇静与勇气,目的是深刻领悟艄公的镇静与勇气;走进艄公内心,也真正走进了文本的深处。或抓重点词语,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或以多方面的事实列举,引领学生反复感悟同一个答案。层层递进中,将学生的情感之澜推向高潮;步步加深中,一次又一次地拨动学生的心弦,艄公“镇静、机敏、勇敢、智慧”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越来越清晰,在学生的心中越来越真切。一个“更”字的教学贯穿始终,既玩味了语言文字,体悟了其精妙,又领悟了文本的主旨,巧妙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激活迁移点──说写抒真情

1.创设情境说: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如果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你最想问他一个什

么问题?如果请一位同学来做艄公,你能有把握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吗?

(师融入其中,与生互动。)

2.联系实际写:

(  )凭着(  ),成为(  )的主人。

【设计意图:这项说写训练,以情感为载体,以发展语言、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为本位,以升华主题、提炼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跃,所有的积累都会被激活。这样,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文本主旨(做名副其实的“主人”)进行延伸与补充,进行丰盈与升华,产生新的信息,使得原有认识更加“有血有肉”,这是主体向文本的流动,这是主体与文本的交融。】

板书:

黄河的主人

敬仰、赞──艄公(镇静、机敏、智慧、勇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