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3-30 10:26:16 教学反思

《十几减7》教学反思1

  一、满意:

  1.备课组选用的教学视频资源中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明了,语言特点、教姿教态也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

  2.学生上课期间在班级钉钉群踊跃发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4种计算方法的尝试

  二、不足:

  1.这节课堂上与学生连麦互动时,因为网络问题没有顺利进行

  2.个人讲授与视频资源没有准确结合,在视频与麦克风切换之间播放时长衔接不够准确

  3.杀毒之后依然会有广告小窗口出现,迅速关掉

  三、措施:

  1.视频连麦不成功时,可以挑选孩子在钉钉群进行语音发言,虽然耗时,但能更好地随机与学生进行互动,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实时监督

  2.视频资源停顿,进行讲解时注意时长跟上,操作练*熟练

  3.试着安装不同安全软件深入杀毒,拦截广告

《十几减7》教学反思2

  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学*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有的学生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

  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十几减7》教学反思3

  一、满意:

  这节课设计是先让学生通过苹果图,列出一图四式,复*上学期学*的知识,对这节课用想加算减法进行计算做铺垫,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了用四种方法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对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在解决这道题的优势。最后通过练*,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用想加算减发计算更方便。

  学生上课期间在练*本上做题,在班级钉钉群里踊跃发言,课堂上通过看视频讲解和老师讲解相结合,通过做练*题巩固这节课学*的知识。

  二、不足:

  1.这节课堂上视频播放时中间出现画面不同步卡的的`现象。停下来让学生重新进入直播,调节清晰度。

  2.课堂讲解以老师为主,总结也是老师进行总结。

  3.讲课语言不够简洁。

  4.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想加算减法在计算中的简便,讲解中虽然提到了想加算减法的优点,但是*题中学生还是以破十法进行计算为主。

  5.缺少与学生连麦互动,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自己总结想加算减法的在哪种情况下用更简便。

  6.下午上课以复*上午学*知识,讲解*题为主,和学生连麦次数多,用的时间较多。

  三、措施:

  1.出现卡等问题时,及时停下来和学生进行沟通。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3.认真备课上课,做好上课准备,提高应对突**况的能力

  4.多与学生进行连麦互动,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十几减7教学反思合集10篇

  十几减7教学反思 1

  本节课在前面学*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但在练*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

  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

  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均有所提高。

  十几减7教学反思 2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希望在练*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十几减7教学反思 3

  本节课在前面学*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虽然书本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但是孩子们似乎对前面两种方法很难理解,所以,课堂上当有学生列出15-8这一算式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发现许多孩子知道答案是7,但说不上来是怎么计算的。能说上两句的,是这样两种方法:一是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二是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这也就是书本上的第三种方法。至于书本上的前两种方法没有一个孩子提出来,于是我就结合书本上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理解,但是尽管如此,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在后来的《一课一练》的练*中就暴露出来了。

  总之,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希望在练*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均有所提高。

  十几减7教学反思 4

  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学*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有的.学生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

  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十几减7教学反思 5

  本节课在巩固十几减8、7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在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口算,主要是十几减9、8、7的减法,要求孩子不仅要正确口算,还比赛口算的速度,并结合其中的两三道题让孩子说说是怎样想的。大部分孩子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有个别孩子喜欢用分成的方式计算。我也不做强行的规定,只要孩子能正确口算几行。在练*中,重点指导孩子们的解题方法。

  十几减7教学反思 6

  上一节课,感觉孩子们对于十几减8、7的口算还是很不熟练的,所以今天的练*课特别关键。为了激发孩子的学*热情,我想尽了办法。一年级的孩子,练*的形式一定得多样化,才能保证质量。

  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今天主要的任务是完成练*二的第6至第8题,让孩子们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题,是三个题组,看似数字不同,其实是关系密切的,以前,我总是让孩子们先计算再比较、发现规律,今天,我没有这么做,是让孩子们先比较、发现规律,结果证明,孩子们的观察力是不容小看的,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找到规律:根据第一道加法算式,可以直接推算出下面两道相应减法算式的得数。发现了这个规律,再去写得数,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我想,通过这样的题组练*,“想加算减”的优势在孩子们的心里会得到更大的凸显。

  第7题,完全是十几减8、7的综合练*。我将其设计成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们产生更大的竞争意识,这样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口算速度。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都是很积极的,我给他们计时,又评出了“口算小能手”,孩子们兴奋极了。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口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9题,是一次加、减的混合练*,有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也有进位加、退位减,我将其设计成了数学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玩一玩“闯关”,请一组的同学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能率先顺利到达,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完全得到了激发。

  看来,口算能力的提高,与死记硬背无关,与大量的题量无关,重在方法的引导,加上科学有趣的训练。

  十几减7教学反思 7

  《十几减7、6》是在学完《十几减9、8》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来以为将学《十几减9、8》的破十法、连减和想加算减法用到《十几减7、6》,同学们会掌握的挺好,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此。如果给一年级学生写出算式,让孩子们视算,可能还会算,但如果让学生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让他在脑中想着算式,说出计算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点难,这一点我忽略了。另外,在学《十几减9、8》的计算方法时,基础打的不好,有些孩子不理解破十、连减或想加算减,以至于不能熟练说出计算过程,导致计算十几减7、6算式的不熟练,有的出现方法混淆的现象。

  另外,在自主探究13-7=?时,可以舍弃用小棒摆一摆的环节,直接让孩子在练*本上写出某种方法的'计算过程,这样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能充分进行自主探究,以免有为了形式增加环节的嫌疑,而为了节约时间,又仓促结束,让人感觉没力度,还不如直接去掉。

  本节课做练*的时间也很少,知识不练就得不到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练*,注意当堂检验学*效果。

  十几减7教学反思 8

  新课标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逐步优化算法。

  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出现了四种算法:一是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减;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三是用*十的方法,先减3,再减6;四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

  在教学这一内容的前几天,我们一年级进行了口算达标测试比赛,在试卷中出现了十几减9的题目,而这一内容之前还没学过。有部分学生在家中已接触过这类题目,所以能正确计算。而有些学生是瞎写一个答案,更有几个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干脆空在那里。针对这一情况,在讲解时,我提醒大家今后计算此类题目时,可以想加法来算……

  于是乎,教学十几减9时,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3-9=4这一算式后,我问大家是怎么想的。学生们都说是根据9+4=13来想的。在我的启发下,只有一个学生根据情境,指出可以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是4个……算法的多样化已无从谈起……

  在探讨13-9的计算方法时,我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估计不足,以致于没有出现预期的算法多样化,只出现了几种算法。我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一味地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以致于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愿说。其实,从课后了解的情况来看,并不是都不会。有的学生确实不会,有的学生不敢说,有的学生是不能正确地表述。只要正确的引导就能激活学生思维。实现算法多样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出现困惑时,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而是急着给学生提供帮助,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但是如果无视学生遇到的困难,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兴趣等积极情感地培养。所以这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生与我一对一的局面,回想起来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我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另外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我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那么是不是教师急于奖励学生的算法引起的呢?还有,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最后,在练*设计上,一味追求吸引学生眼球,过于花俏,没有达到真正巩固的目的

  如果学生的表述意思正确,但不规范,该怎么办?怎么评价学生不规范的表述?是否要求学生要学会规范地表达?

  十几减7教学反思 9

  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十几减8、7》。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学得较好,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因此学*十几减8,7比较轻松。本课练*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学生喜欢的活动中,将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学生的学*能力。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大多数人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来完成十几减8、7的口算,而且一部分同学对不同的题目会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会根据题目来选择相对简单的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当被减数小于15时,大多数学生用想加算减,因为他们对加法比较熟悉,而被减数大于15时,选择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我觉得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学“试一试”15-7,13-7时,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十几减9的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十几减7的计算方法,充分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热情。在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通过摆小棒,探索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算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逐步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表述思路的能力。

  十几减7教学反思 10

  一、满意:

  1.备课组选用的教学视频资源中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明了,语言特点、教姿教态也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

  2.学生上课期间在班级钉钉群踊跃发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4种计算方法的尝试

  二、不足:

  1.这节课堂上与学生连麦互动时,因为网络问题没有顺利进行

  2.个人讲授与视频资源没有准确结合,在视频与麦克风切换之间播放时长衔接不够准确

  3.杀毒之后依然会有广告小窗口出现,迅速关掉

  三、措施:

  1.视频连麦不成功时,可以挑选孩子在钉钉群进行语音发言,虽然耗时,但能更好地随机与学生进行互动,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实时监督

  2.视频资源停顿,进行讲解时注意时长跟上,操作练*熟练

  3.试着安装不同安全软件深入杀毒,拦截广告


《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十几减7》教学反思优选【10】份

  《十几减7》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十几减9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十几减8、7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

  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8、7,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的思考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十几减8、7,理解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时从复*8加几的口算入手,通过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出示口算题卡让学生开火车口算十几减9,并选取两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学例题。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十几减7》教学反思 2

  一、满意

  1.备课组选用的教学视频资源中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明了,语言特点、教姿教态也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

  2.学生上课期间在班级钉钉群踊跃发言,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4种计算方法的尝试

  二、不足:

  1.这节课堂上与学生连麦互动时,因为网络问题没有顺利进行

  2.个人讲授与视频资源没有准确结合,在视频与麦克风切换之间播放时长衔接不够准确

  3.杀毒之后依然会有广告小窗口出现,迅速关掉

  三、措施:

  1.视频连麦不成功时,可以挑选孩子在钉钉群进行语音发言,虽然耗时,但能更好地随机与学生进行互动,检验学生的听课状态,进行实时监督

  2.视频资源停顿,进行讲解时注意时长跟上,操作练*熟练

  3.试着安装不同安全软件深入杀毒,拦截广告

  《十几减7》教学反思 3

  上一节课,感觉孩子们对于十几减8、7的口算还是很不熟练的,所以今天的练*课特别关键。为了激发孩子的学*热情,我想尽了办法。一年级的孩子,练*的形式一定得多样化,才能保证质量。

  这么想,也就这么做了。今天主要的任务是完成练*二的第6至第8题,让孩子们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题,是三个题组,看似数字不同,其实是关系密切的,以前,我总是让孩子们先计算再比较、发现规律,今天,我没有这么做,是让孩子们先比较、发现规律,结果证明,孩子们的观察力是不容小看的,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找到规律:根据第一道加法算式,可以直接推算出下面两道相应减法算式的得数。发现了这个规律,再去写得数,就变得轻而易举了。我想,通过这样的题组练*,“想加算减”的优势在孩子们的'心里会得到更大的凸显。

  第7题,完全是十几减8、7的综合练*。我将其设计成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们产生更大的竞争意识,这样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口算速度。在比赛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都是很积极的,我给他们计时,又评出了“口算小能手”,孩子们兴奋极了。我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口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9题,是一次加、减的混合练*,有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也有进位加、退位减,我将其设计成了数学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玩一玩“闯关”,请一组的同学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能率先顺利到达,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完全得到了激发。

  看来,口算能力的提高,与死记硬背无关,与大量的题量无关,重在方法的引导,加上科学有趣的训练。

  《十几减7》教学反思 4

  具体与抽象之间孩子们已经对十几减9的口算很熟练了,我以为今天教学十几减8、7会轻松许多,其实不然。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教得特别累,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学得很累吧!

  一上课,我就给孩子们复*了8、7加几的口算,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顺理成章地引入到例题,例题还是直观的小号情境图,然后文字形式出现问题:“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列出算式并不难,一切都进行得挺顺利。可是,当我问孩子们:“你是怎么计算的?”孩子们一下子都愁眉紧锁了,甚至刚才已经能报出答案的孩子,也是纠结的表情。显然,完整地表达计算过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幸好,孩子们身边有小棒,仿佛救命稻草一样,我赶紧让他们拿出来摆,因为有了上一课的活动经验,孩子们的操作还是比较娴熟的,书本上的思路,孩子们也能摆出。

  等操作完后,我再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思路,可孩子们还是很难表达清,能根据小棒图流利地说出算式的孩子并不占大多数。很多孩子明明会操作,却不会将操作与算理之间建构起桥梁来,这正说明了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距离无法逾越。课堂上,我多次结合着小棒的拼摆,不断重复着计算的'过程,期待能加深孩子们的认知。

  在巩固练*时,孩子们的计算速度不是很理想,都是慢吞吞地才能说出答案,看来,十几减9到十几减8、7并不是那么好迁移的,还是需要不断地去深化的。相信经过多一些的练*,孩子们会熟练起来吧!

  《十几减7》教学反思 5

  一、满意:

  这节课设计是先让学生通过苹果图,列出一图四式,复*上学期学*的知识,对这节课用想加算减法进行计算做铺垫,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学*了用四种方法解决问题,老师通过对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感受想加算减法在解决这道题的优势。最后通过练*,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用想加算减发计算更方便。

  学生上课期间在练*本上做题,在班级钉钉群里踊跃发言,课堂上通过看视频讲解和老师讲解相结合,通过做练*题巩固这节课学*的知识。

  二、不足:

  1.这节课堂上视频播放时中间出现画面不同步卡的的现象。停下来让学生重新进入直播,调节清晰度。

  2.课堂讲解以老师为主,总结也是老师进行总结。

  3.讲课语言不够简洁。

  4.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想加算减法在计算中的简便,讲解中虽然提到了想加算减法的优点,但是*题中学生还是以破十法进行计算为主。

  5.缺少与学生连麦互动,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自己总结想加算减法的在哪种情况下用更简便。

  6.下午上课以复*上午学*知识,讲解*题为主,和学生连麦次数多,用的时间较多。

  三、措施:

  1.出现卡等问题时,及时停下来和学生进行沟通。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3.认真备课上课,做好上课准备,提高应对突**况的能力

  4.多与学生进行连麦互动,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十几减7》教学反思 6

  《十几减7、6》是在学完《十几减9、8》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来以为将学《十几减9、8》的破十法、连减和想加算减法用到《十几减7、6》,同学们会掌握的挺好,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如此。如果给一年级学生写出算式,让孩子们视算,可能还会算,但如果让学生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并让他在脑中想着算式,说出计算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点难,这一点我忽略了。另外,在学《十几减9、8》的计算方法时,基础打的不好,有些孩子不理解破十、连减或想加算减,以至于不能熟练说出计算过程,导致计算十几减7、6算式的不熟练,有的出现方法混淆的现象。

  另外,在自主探究13-7=?时,可以舍弃用小棒摆一摆的环节,直接让孩子在练*本上写出某种方法的计算过程,这样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能充分进行自主探究,以免有为了形式增加环节的嫌疑,而为了节约时间,又仓促结束,让人感觉没力度,还不如直接去掉。

  本节课做练*的时间也很少,知识不练就得不到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练*,注意当堂检验学*效果。

  《十几减7》教学反思 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巩固十几减8、7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在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口算,主要是十几减9、8、7的减法,要求孩子不仅要正确口算,还比赛口算的速度,并结合其中的两三道题让孩子说说是怎样想的。大部分孩子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有个别孩子喜欢用分成的方式计算。我也不做强行的规定,只要孩子能正确口算几行。在练*中,重点指导孩子们的解题方法。

  《十几减7》教学反思 8

  本节课在前面学*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虽然书本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口算方法,但是孩子们似乎对前面两种方法很难理解,所以,课堂上当有学生列出15-8这一算式后,我就让孩子们说说是怎样想的,发现许多孩子知道答案是7,但说不上来是怎么计算的。能说上两句的,是这样两种方法:一是15可以分成8和7,所以15减8等于7;二是想到了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等于7,这也就是书本上的第三种方法。至于书本上的前两种方法没有一个孩子提出来,于是我就结合书本上的情境图,引导孩子们理解,但是尽管如此,许多孩子还是不能接受,在后来的《一课一练》的.练*中就暴露出来了。

  总之,本节课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希望在练*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均有所提高。

  《十几减7》教学反思 9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学*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课堂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加法还是不算熟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十几减7》教学反思 10

  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学*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有的学生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

  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十几减5、4、3、2》教学反思3篇

  十几减6、5、4、3、2是在学生掌握十几减9、8、7的基础上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探索十几减6、5、4、3、2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重点是帮助学生探索算法,难点是正确计算。分析教材,我觉得例题作为一种新类型的应用题,也应该作为重点探索。

  一、依据例题,学*求其中一部分的应用题。

  例题情境图出现的是求另一个加数的实际问题的情境,都是减法意义的具体应用。学生在*时的练*中这种题目经常会用加法计算。所以例题我作为重点来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意义。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观察蘑菇可以分为两类,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6个,一共有11个。在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有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当中去掉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

  二、交流算法,观察发现,应用提高。

  学生对于“11-5”与“11-6”这两个算式,很自然地想到用“破十法”和“算减法想加法”来进行计算。这儿我只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想想做做的第1题与第2题,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都会发现每组的两个算式数字相同。小结引导根据一道减法算式也可以想有关系的另一道减法算式。

  这节课总的说,学生计算的效果还不错,练*时多数学生都能主动找规律找联系去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能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迁移类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真确而熟练进行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

  教学反思:

  开课的师生对话看似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实际上是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对复*导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这个情境本身跟复*旧知没有任何关联。对于这节课,复*旧知很有必要,本节课就是要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探究出十几减5、4、3、2的算法。因此复*导入应该直接而迅速,学生抢答了复*题目后,指名学生以1~2题为例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回顾算法。由于学生们对十几减9、8、7、6的计算方法很熟练了,评价学生的回答要恰当,不宜每道题都问“对吗”,而应该直接根据课件出示的答案进行评价。

  《十几减5、4、3、2》是在学生经历了十几减9和十几减8、7、6的学*基础上学*的,学生的计算技能基本形成,计算方法基本熟练。与前面的十几减9、8、7、6相比,在今天的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相对轻松。课开始,我首先复*了有关十几减9、8、7、的计算,为学*本课新知做好铺垫。新课时,我出示例题: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片刻之后,好几个同学,都举起小手汇报说计算完了,我赶紧走到这几个做得特别快的同学身边巡视,结果让我惊讶,几个同学错误现象居然如出一辙:

  12-5=7 11-4=7

  12-4=6 11-3=6

  12-3=5 11-2=5

  显然,他们在计算每一组的第一题时,都是通过“想加算减”或“破十法”等方法进行认真计算的,而在计算第二、第三道时是利用规律在计算的,可惜的.是,他们没找到这种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小,差应该反而变大的规律,所以答案错得一模一样。看到他们的情况,我并没有急着告诉他们规律,而是让他们再用方法认真算一遍。与此同时,我巡视了一些算得比较慢的同学,他们的答案更是算对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想加算减”、“破十法”还是掌握得不错,但速度不是很快。

  讲评时,我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学生基本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对他们给予了积极鼓励。同时,我针对刚才尝试练*中出现的错误现象,耐心引导学生共同探索“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小或变大,差变化的规律”。首先我肯定了那几个同学特别爱动脑,能够观察题目特点,找规律,算答案,这种学**惯和方法是值得大家学*的,但找规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减法计算与加法计算的变化规律是否会相同呢?我们一起来认真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为,看看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样变的?

  本来这一知识点是安排在下一节课的,既然这节课出现了这一问题,那我就只好随机调整教学内容和目标了。

  当学生汇报完正确答案时,我故意把刚才错误答案写在正确答案旁边,让学生看看算式再想想,他们为什么错了?

  在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对比的情况下,一些反应很快的同学似乎想到了这些算式存在变化规律,于是一位同学激动得叫起来了,答案应该是一个比一个多1,不是越来越小。我趁机问,为什么得数会越来越大呢?很多同学举起了小手。指名回答,学生说:因为减数越来越小,所以差就越来越大,虽然这样总结不完整,但在引导之后,大部分同学还是能慢慢说清楚,逐步体会了“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小,差反而变大”的关系。

  巩固练*中在做练*第3题时,很多同学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一题每组题的特点:被减数不变,减数变大。所以,很多同学能正确利用规律计算:先算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后面两个计算就只看减数,减数多1,差就少1。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都有所提高。

  反思这节课,感觉我们有些同学还是很爱动脑筋的,但思维还不够完善,需要我们老师好好引导、启发,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化错误为有效教学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节课本堂不太成功的地方是:很少同学会联想前面的十几减9、8、7、6来计计算相应的十几减5、4、3、2,可能是学生对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还不够熟练,希望在下一节练*课中,这种“想减算减的联想”计算方法能有所突破。


《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十几减8》教学反思3篇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得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学*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课堂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加法还是不算熟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本节课在前面学*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受旧知正迁移影响,学生对于“破十法”和“想加算减”这两种计算方法都掌握得不错,比上节课更能表达清楚。但在练*中却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就此,我根据学生的'练*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找出了两个原因:

  一、这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十几减8、7、6,教学内容相对前面更复杂,不像前面学*十几减9那样内容专项单一,所以效果不怎么好;

  二、有些学生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7、6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接下来,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7、6的进位加法的复*,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同时先进行十几减8、减7、减6的专项练*,让学生找规律,然后进行十几减9、8、7、6的计算混合练*,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均有所提高。

  复*安排了8加几和十几减9的口算,并指名说说13-9的算法,幼儿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这两种方法计算为十几减8做准备,也便于幼儿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算式15-8,放手让孩子运用学*十几减9的经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学*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充分享受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热情。在学*过程中,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对计算有困难的幼儿,指导他们通过摆小棒,探索计算方法,通过交流使幼儿进一步体会不同算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逐步培养孩子发表意见和表述思路的能力。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呈现教材中的练*,将枯燥的计算寓于孩子喜欢的活动中,将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十几减8的教学从孩子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十几减9)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呈现新的问题情境(十几减8),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解决新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发展孩子的学*能力。整个教学设计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鼓励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使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通过这节课的学*后,我认为班上的孩子们已掌握,但在练*中却发现孩子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不如十几减9的计算掌握得好。孩子对于10的组成及有关8的进位加法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导致计算慢及正确率低。对此我打算首先加强10的组成及8的进位加法的复*,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然后进行十几减9、8的计算混合练*,希望这样能使孩子们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十几减7》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十几减8、7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增强学*的有效性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心里想着学生已经能把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说得较好了,那么只要学生能把方法迁移到新知的学*中,学*十几减8,7一定没什么问题的。可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绝大多数学生看了“15-8”后都知道等于7,可是在交流算法的时候却没有这么热闹。个别孩子提到了“破十法”,但有的学生还不知该怎么“破十”——减不知减几,加不知加几;用“相加算减”的方法时,由于对8,7加几这方面的知识不是很熟练,想起来也是磕磕绊绊,速度慢正确率也不高。看来我高估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口算能力。特别是对于“破十法”,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 “破十”的方法即“怎么破”,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就比如“十几减9”,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虽然想到了先用10-9=1,但是他们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想到的。至于为什么要“破十”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们却不明白,更别说还没想到的学生了。因为他们没有体验或者是有过这种经历却不曾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对“破十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在今天的学*中出现了有部分学生不知道利用迁移或者想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用。看来还得去生活中找一找“破十法”的运用,带着它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灵活运用。

  2、过分强调“相加算减”,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由于有了前一课的基础,学生在本节课的算法交流中,多数用的都是“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

  (1)教材中虽然多处提到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但直到本单元的结束,在潜移默化中要求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住这个度?

  (2)当大部分孩子都在使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时,其他的方法是否要传授个孩子?采用何种方式?

  (3)“想加算减”的方法真的是最优吗?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小比赛,通过口报得数、小组开火车的竞赛方式导入,在紧张的比赛情绪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这部分没有直接出示茄子先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观察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满心欢喜的想到学生肯定会说一共有15把。结果学生却出乎意料的说:一共有5把。我想这肯定是个思想不集中的孩子。于是我让他坐下,说:好好看看。再请一位:一共有10把。当时心里很生气:孩子们怎么这样?于是我也没多想就归结到没有注意观察。于是我指了指,干脆请了一名“好”学生,终于说了我要的答案:一共有15把喇叭。我庆幸着赶紧往下讲。

  一个很小的教学片段,当时我没有做过多的考虑,现在想来孩子们为什么这么说?10和5都是这幅图的一部分,而我对于他们的回答也没有给出任何评价。而我的提问是: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们常常以为学生理解了我的意思,就忽略了提问的精准,这是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让我感受到提问的细节很重要。学生的10和5都是在桌上喇叭的个数。在这里我可以追问一句:对,盒子里有10把,那外面呢?(外面有5把)一共有几把呢?谁来完整的描述?在开学初,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巩固是很必要的。

  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对于15-5=10,10-3=7这种“*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还有学生提出15-9=6,15-8比它多减了1个,所以用6+1=7,15-8=7,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交流算法有一个环节我没有处理好,一个学生说:我想8+2=10,2+5=7,我们幼儿园老师就教过了,我当时也没有及时评价,只说可以的。这里可以说:其实你也是想10-8=2,2+5=7的.。在课前对学生预设时我没有想到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说出想法我也含糊过去,我想可能因此也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观念。

  这节课的例题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学生预设方面需要加强,当学生出现出乎意料的答案,作为教师怎样应对,更多的还是需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思路。

  成功之处:本节课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重点放在情景图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上一节教学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简单的迁移就很容易想到并掌握了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课上采用灵活自由的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简便,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先用整十减完再加的方法也有它的优越性。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说出具体的思路,同时并借助身边的实物进行操作,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

  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不精练,不会使用专业的教学术语,比较罗嗦。一个问题学生说完后,我又接着重复一遍,不仅浪费了时间还让学生感到不耐烦。总的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

  记学生:本节课部分孩子们掌握得不好,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的练*,希望在练*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均有所提高。

  再设计: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学生自由表述他们的想法,一方面使他们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明确体验到了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退8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计算课是使学生感到比较枯燥的内容,课的开始我先设计了一些8、7加几的口算小比赛,通过口报得数、小组开火车的竞赛方式导入,在紧张的比赛情绪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这部分没有直接出示茄子先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观察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满心欢喜的想到学生肯定会说一共有15把。结果学生却出乎意料的说:一共有5把。我想这肯定是个思想不集中的孩子。于是我让他坐下,说:好好看看。再请一位:一共有10把。当时心里很生气:孩子们怎么这样?于是我也没多想就归结到没有注意观察。于是我指了指,干脆请了一名“好”学生,终于说了我要的答案:一共有15把喇叭。我庆幸着赶紧往下讲。

  一个很小的教学片段,当时我没有做过多的考虑,现在想来孩子们为什么这么说?10和5都是这幅图的一部分,而我对于他们的回答也没有给出任何评价。而我的提问是:桌子上有多把喇叭?我们常常以为学生理解了我的意思,就忽略了提问的精准,这是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让我感受到提问的细节很重要。学生的10和5都是在桌上喇叭的个数。在这里我可以追问一句:对,盒子里有10把,那外面呢?(外面有5把)一共有几把呢?谁来完整的描述?在开学初,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巩固是很必要的。

  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知识迁移将十几减9的方法运用到十几减8、7。对于15-5=10,10-3=7这种“*十”法,学生采用的较少,说明学生有意识的将算法优化,内化为自己的方法。还有学生提出15-9=6,15-8比它多减了1个,所以用6+1=7,15-8=7,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交流算法有一个环节我没有处理好,一个学生说:我想8+2=10,2+5=7,我们幼儿园老师就教过了,我当时也没有及时评价,只说可以的。这里可以说:其实你也是想10-8=2,2+5=7的。在课前对学生预设时我没有想到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说出想法我也含糊过去,我想可能因此也让学生产生模糊的观念。

  这节课的例题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学生预设方面需要加强,当学生出现出乎意料的答案,作为教师怎样应对,更多的还是需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思路。

  教学目标:

  1、通过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运用方法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方法及数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巩固十几减8、7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在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孩子们进行口算,主要是十几减9、8、7的减法,要求孩子不仅要正确口算,还比赛口算的速度,并结合其中的两三道题让孩子说说是怎样想的。大部分孩子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有个别孩子喜欢用分成的方式计算。我也不做强行的规定,只要孩子能正确口算几行。在练*中,重点指导孩子们的解题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