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4-18 04:28:09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

  看完《鹬蚌相争》这一课的实录后,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师如是说: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

  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嗯,你懂得真多啊,他们两个应该互相让一让。

  生:它们两个应该让步。

  (感谢刘老师的实录,让我对这则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怎样才能让鹬蚌两者都能全身而退?是蚌先将自己肥嫩的肉送到鹬的嘴边,还是鹬放弃食肉的本性……如果你是那枚钳住鹬的蚌,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成全这位威胁你生命的侵略者吗?而这样的情况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能涵盖完的吗?如果在自己生命正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无条件的“退”,这能说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是社会的竞争机制,我们该怎样教孩子们在这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呢?如果还单单是抱住那更古不变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能成吗?我们现在是可以将残酷的现实阻挡在孩子们的世界之外。但我们能帮他挡多少次,我们能帮他挡多久?那苍白无力的“退让”是我们要教孩子的全部吗?

  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永远的强者,反之,也没有人是永远的弱者。只有不断的学*,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社会不需要不分场合,只知退让的“懦夫”;社会需要的是铁骨铮铮、见义勇为的“真英雄”!正如刘欢歌中所唱“路见不*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2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

  《鹬蚌相争》是我到实小后准备的一节汇报课。

  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

  有点紧张。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

  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1)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菁选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2

  教学这两则寓言故事中,学生针对插图与课文内容提了一些问题,想想还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长》这课,学生对着插图提出质疑:“既然文中写老农干的是筋疲力尽,那为何图中真在拔苗的他连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针对课文内容,学生问:“既然是老农,应该是很有这方面的经验才是,怎么连这简单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刚刚学种田的年轻人比较恰当呢?”

  如《鹬蚌相争》这课,学生也对插图存在质疑:“鹬蚌身旁不是有一块大石头吗?鹬为什么不把蚌甩向石头,让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顿,又不至于被抓吗?”针对内容,问:“既然双方的嘴都被夹住,又怎么能说话呢?”

  看对这么一群善于思考的孩子,特别欣慰。虽然上面的问题都可以找到理由让他们明白,但这些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个性,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4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这个眼睛。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争”这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学*寓言故事也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学*,我们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争”,课下经过学段组长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做了修改,因为这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很分明,这样的设计不能直奔主题,显得很纠结就删去了。

  另外因为是从课外选的文章,所以将生字的教学改为了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这样不仅夯实了语文实践,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为讲故事做好准备。经过指导在第二次试课中,时间分配好了很多,能够比较合理的分配时间了,课堂预设内容也按时完成。

  但是这次试课后大家感觉还是寓言的味道不浓,怎样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有趣?这成为了新的`突破点,我接纳了微娟的建议,将设计分为了:

  板块一:字词梳理。

  板块二:抓关键词,练*把故事讲清楚。

  板块三:想象情节,练*把故事讲有趣。

  字词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作讲故事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好先读好。接下来是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孩子们也能准确的找出关键词,只是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我没有引导好,也是自己没有做好支架,导致出现了干启不发的情况。本想以“相持”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鹬和蚌在不同时间是如何的争执不下,互不想让的,可是当我引导学生:看着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鹬和蚌怎样相持的画面?学生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赶紧补充道:早晨,当太阳升起时鹬和蚌——相持着,中午?学生没有按我的预设说下去,而是先说了早上,紧接着就说他们一天都这样相持着。我当时也很慌张就直接带过去了,其实这里可以继续引导,渔翁毫不费力的得到了鹬和蚌,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由此想象开去效果会好些,这里还可以借鉴俞校长的建议,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看到鹬和蚌这样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鱼都看不下去了,冒出头来劝告他们说:这样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很容易打开了。

  另外,突出寓言本体味道上还要加强,指导讲述的品质,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这几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学*。

  这一节课上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将在今后得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不断提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5

  看完《鹬蚌相争》这一课的实录后,我深深地陷入了矛盾和沉思中……

  老师如是说:

  师:鹬蚌相争的结果是谁赢了?

  生:他们都被捉

  师:两败俱伤。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生:蚌先松开。

  生:鹬或蚌互相让一下就可以不被渔人得利了。

  师:为什么?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师:嗯,你懂得真多啊,他们两个应该互相让一让。

  生:它们两个应该让步。

  (感谢刘老师的实录,让我对这则寓言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他们怎样做才不会被渔翁捉走?”

  怎样才能让鹬蚌两者都能全身而退?是蚌先将自己肥嫩的肉送到鹬的.嘴边,还是鹬放弃食肉的本性……如果你是那枚钳住鹬的蚌,你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成全这位威胁你生命的侵略者吗?而这样的情况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能涵盖完的吗?如果在自己生命正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是让我们无条件的“退”,这能说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呢?

  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优胜劣汰是社会的竞争机制,我们该怎样教孩子们在这复杂的社会中立足呢?如果还单单是抱住那更古不变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能成吗?我们现在是可以将残酷的现实阻挡在孩子们的世界之外。但我们能帮他挡多少次,我们能帮他挡多久?那苍白无力的“退让”是我们要教孩子的全部吗?

  这个社会中没有人是永远的强者,反之,也没有人是永远的弱者。只有不断的学*,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社会不需要不分场合,只知退让的“懦夫”;社会需要的是铁骨铮铮、见义勇为的“真英雄”!正如刘欢歌中所唱“路见不*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

  (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

  (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7

  《鹬蚌相争》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多少会感到有些困难枯燥。

  在备课时我回忆起了孙老师执教的《学弈》一课,也是一篇文言文,教学效果很好,我也进行了尝试。

  文言文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因此应该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本节课我也大量地安排了读的环节,比如:理解之前的'听教师范读、领读,指导学生断句停顿,读出语气,学生练读,读流畅。表面看来学生会读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读出了一点“古味”,但仔细再学生的读中缺少点什么,那就是语气。学生朗读的语气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去感悟,在正式讲课后我让学生理解了意思之后再指导读,那么读的语气就鲜活多了。

  所以要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尤其注意不要把对读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应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读的能力才会提高。同时我也发现了音乐是充满感染力的,音乐能使使同学们投入到文章中去读得有声有色。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8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精炼短小,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课文生动形象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文末又说明了道理。

  故事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读懂课文问题不大,但在领悟寓意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领悟,即可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在学*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的方法进行学*,即读文——明意——理解词句——再读文——领会寓意。一节课下来,我按部就班,依照教学规程引导学生进行学*,引导学生理解了“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没费一点住力气”、“一齐捉住”等词。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故事的寓意,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部分同学基本上能说出本文的寓意,但有些同学说得不全面,有的同学不能用总结性的语言来描述。我正准备总结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不对,鹬的嘴巴都让蚌给夹住了,怎么能说话呢?”此问题一提出,班里像炸开的锅,很多同学也纷纷说:对,它们两个都不能说话了,因为它们的.嘴巴互相夹着。经同学们这么一说,我想也对。这是我课前完全没有想到的,这问题应该怎样回答?我迅即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经过讨论,有的同学说:“这个故事是人家编出来要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你们有谁能听见鹬和蚌在说话?别说它们嘴夹住了,就算它们嘴没被夹着,说起话来你们也听不见”“人们是看到它们互相夹住而想象到它们当时可能发生的争论”“就算它们当时说不出,可它们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要不它们怎么死夹住不放?”……看到同学们这么有见解的回答,我非常高兴,立即对同学们的回答作了肯定和表扬……

  这节课虽然顺利结束了,但我心里总不*静,因为今天不但是我给同学们上一课,也是同学们给我上了一课。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9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故事也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就是我这节课面临的最大挑战。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及时予以准确、风趣的评价。如当学生说:“我想把它们(鹬和蚌)送到动物园去。”我打趣道:“真是一位善良的渔夫!我看你应该改行去做动物保护者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评价及时到位,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读写结合,让寓意在对话中自然呈现。感悟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说一说自己懂得了什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在被渔人带回家的路上,鹬和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有学生写道:“非常后悔,它对蚌说:要是‘我们都能互相让一下,就不会被渔人捉住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有对它们又有什么忠告呢?”学生说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这样,寓言的寓意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其三,沉着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在板书“渔翁得利”一词时,由于疏忽误写为“渔翁得力”。学生特别善于发现老师的`失误,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并指出来。开始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连忙纠正自己的笔误。就在纠正错别字的时候,我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并找到了“化险为夷”的办法:“同学们,其实两个“dé l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如果说一个人干事很得力我们用第一个,如果要表示得到利益就应该用第二个。”这样的处理,使得这个小失误变成了即兴的同音词辨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总之,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学*,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0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五册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而会让第三方获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无穷。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鹬和蚌的'对话,把对话读通了,读顺了,读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学生不理解“威胁”一词,我就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中“恶狠狠”的意味。学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谁读得得意,几位同学一比,“得意洋洋”中骄傲的意味就出来了。把鹬蚌的对话读好了,这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自然迎刃而解。接着,我请了学生分角色朗读,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就能明白当时“谁也不让谁”的紧张气氛了。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读,直到读了五六遍,学生的声音都快嘶哑了,再也读不响的时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对于中低年级来说,单纯说教式的词语解释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吸收消化,也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学*兴趣。相反,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有趣的游戏化的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是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1

  《鹬蚌相争》是我到实小后准备的一节汇报课。

  为没有作好充分准备,再加上面对的是一班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上课前心里多少有点紧张。还好,踏上讲台后,人忽然轻松多了。个人感觉上得不是太好,有点乱。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引入部分太长,有同事帮我算了一下时间,差不多花了8分钟,教师口述后再观看动画,不仅内容重复。而且浪费了时间,造成后来时间不够。

  2、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苦脑的地方)

  3、对于重点词“毫不费力”处理得不太好,未能达到教材的要求。

  4、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这环节放在课本剧的表演后显得有点脱节。科组建议再读课文后即引导学生说出寓意,然后再表演出来。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2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引入课文。然后围绕“为什么争?”“争什么?”“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带着学生抠词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整则寓言的内容。然后,在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其中,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把握情感。读,永远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又将体会读出来,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接*角色,进而揭示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课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适时地利用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通过点评去更深入地解读课文由相争到相持的过程。

  寓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一般它们的创作都有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他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与学生的认知不尽相同,这造成了他们的理解困难。我关注了这一点,及时地补充了《鹬蚌相争》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一寓言故事承载的历史责任:阻止燕赵两国交兵,以免秦国得利。在这样的资料补充下,学生会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类似于寓言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不把整堂课的时间都局限在这篇文章之中,可以从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带多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还可以再找几则其它的寓言故事,讲一讲。这也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外展,所以我认为学完本课可以带读《唇亡齿寒》、《螳螂捕蝉》等寓言,让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特性更多的认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3

  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来,那男生。(生看屏幕,回答)

  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

  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 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

  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

  生:大人。

  师:大人,再注意看,要分析。

  生:小孩儿。

  师:非常好。再看。

  生:手。

  师:是手?大人用肩膀挽着小孩的肩膀,到底是什么?

  生:是大人的两只胳膊。

  师:胳膊是两只胳膊,用这两只胳膊来夹住对。那同学们俺们了解了“夹住”的两点不同,记住夹的不同,是不是就非常的方面了?你看俺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好,再看。

  生 毫不示弱。

  师 哦,看来大家预*的都非常的好,那么在这个词当中,什么意思啊? 举手说。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啊?你说错了,没关系,你说。

  生:弱小。

  师:弱小。那么“示弱”?示是表示,那“示弱”呢?

  生:弱小。

  师:对。那不“示弱”呢?

  生:不弱小,很清楚了。那毫不示弱呢?

  生:一点都不弱小。

  师:大家真会学*,那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

  师:有人点头了,知道解词的方法了吗?你来 ,就是你。

  生:可以从最后一个字想它的意思?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往前推,推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师:师 哦,没错。那你们有没有悟出什么解词的方法吗?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字串连起来就成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好了,再看,谁来把俺们这一课的生字词读一下,那这个女生。

  生:读。

  师:,那同学们,那你能不能用这七个词语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两句话?自身练练。

  生:自由练说。

  师:就用一两句话。谁来试试。坐在后面的那个男同学。

  生:说。

  师:那更简单是鹬——蚌,蚌毫不示弱去夹鹬,之后渔夫……谁再来说说?越简单越好,把这故事说清楚。鹬喙蚌,最后——

  生 鹬喙蚌,蚌毫不示弱去夹住了鹬的嘴,最后一个渔夫来了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师 :你看看,这么长的一篇故事,俺们就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了,非常好。那同学们俺们对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了,那你在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渔夫轻而易举的就把鹬和蚌捉了去了。非常容易,那么这个结果,就说明鹬和蚌它们肯定有问题了,才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是不是?那么它们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呢?到底是谁出现了问题呢?下面老师想请你认真的默读一下课文,你想想它们到底哪个地方、谁出现了错误啊?可以划一划,开始,拿起笔来划一划。(生读课文师巡视)好了,同学们,俺们先来看下故事的开始局部成吗?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前两局部。来,那女生。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考虑一下。在这个地方它们出现错误了吗?假如有的话,它们谁出现错误了?认真考虑。

  生:读。

  师:好了,坐下。老师这有这么一个问题,还是刚才的问题,在这故事的开始局部,你认为鹬和蚌做错了吗,有三个选项,请你认真考虑。

  不要商量,好。拿起你的遥控器,开始选择,动作快一点了!(20号)俺们看一下大家的看法,认为鹬和蚌都错的同学是谁啊?起立啊?说说你们的理由。那男生。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的理由你同意不同意,呆会儿老师会给你机会的。

  生 鹬错在哪呢?它错在蚌他人在晒太阳好好的你打扰他人干吗呢,夹住人家的肉干吗呢?夹住他人就算了。但是蚌也有错,应该向人家说道理,它不但不跟鹬讲道理还夹住了人家的嘴,假如不是这样,渔夫怎能轻而易举的把它们都捉去呢。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吗?为什么?这个女生说说。

  生:俺觉得鹬和蚌不该那么的不团结。

  师:要先说鹬错在哪了,他刚刚说了,你能补充吗?你认为鹬不应该去吃这个蚌,那蚌呢?

  生:蚌不应该夹住鹬的嘴,因为蚌要是夹住鹬的嘴,它们谁都不能脱身。

  师:你认为蚌就应该让鹬老老实实给吃了,是吗?这是他们的想法,没关系,那女生请你来说。

  生:俺觉得鹬假如不吃蚌的肉,渔夫也不会把它们全部捉去,假如鹬假如吃了蚌的肉,蚌就紧紧的把它夹住了,渔夫就会把它们一起捉去。

  师 这是他们的理由,好了,你先站着其他人先坐下,你作为代表,你先站着,那男生。你是第一组意见,第二组的同学也是认为鹬错了,理由咱们就不讲了,但是认为蚌没有错,持第二种意见的站起来。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蚌没有做错?你说。你不同意他,你可以说。

  生:说。

  师:其他同学你有补充吗?

  生:说。

  师:大家都认为鹬在还击,对吗?在自卫。你。

  生 说。

  师 刚才说过了,你为什么认为鹬没错啊?

  生:说。

  师:好了,你留下,作为你们这组的代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听他说。(两生争辩说自身的理由)

  师:看来你们两,谁不说服不了谁,没关系,还有第三种呢。谁选的第三种啊,没关系说理由。认为蚌也没错鹬也没错,你说说鹬为什么没有错。大点声好吗?

  生:因为鹬也要吃东西,蚌也要生活,所以俺觉得它们俩谁都没错。

  师:

  生 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生活,鹬不吃东西会饿死。

  师 那鹬是可以吃蚌吗?

  生 可以。

  师 那鹬没有错啊?鹬吃蚌是合情合理吗?

  生 蚌是正当防卫。

  师 蚌要是不防卫就会被鹬吃了。鹬要是不吃蚌就会被饿死。那现在俺们的同学可以从新选择,俺们看一下选择。

  生 他们错在互不相让,课文上说的。

  师 哪啊,读读。

  (生读课文)

  师 大家都想读,那俺们看大屏幕,分角色读。

  (生分角色朗读)

  师 很好,很有生气的感觉。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左边的同学读鹬,右边的同学读蚌,全体起立

  (生读第一自然段1、2)

  师 故事的后来渔夫来了,要是他没来,鹬和蚌会变成什么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 两败俱伤。

  师 很好,把它写到黑板上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 同归于尽。

  师 最后谁得利啊?

  生 渔夫得利。

  师 把这个词也写上。

  师 俺们刚刚学*了这个寓言故事,那寓言故事有什么用呢?

  生 可以教给俺们道理。

  师 那你们知道吗? 在20xx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很多同学都不相信。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而赵国要打燕国,燕国使臣苏代来到赵王宫殿,你认为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劝阻赵王不要派兵。请同学们选择一下。

  师 他直接说成吗

  生 不成

  师 为什么

  生 这样赵王会把苏代杀了。

  师 乞求呢?

  生 即使乞求赵王,虽然赵王会心软,但是还是有大臣会杀苏代。

  师 那选其他方法的同学呢?你们的方法呢?

  生 俺会讲故事,告诉他打仗会两败俱伤。

  师 你的想法和苏代的想法一样,现在俺们就回到20xx年前,教室就是赵王的宫殿,选一个同学变成苏代,俺来做赵王,来吧。

  (师生互动扮演当时情景)

  师 你看,赵王还会打赵国吗?

  生 不会

  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4

  一、设想与设计

  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方法的掌握。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创造才能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学生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过不了多久,一些学生就将这些知识淡忘。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如何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我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发生。然后引起了我对这个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但是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我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又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学生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妈妈的肚子里!”我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这时我想:我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当初学《塞翁失马》一样,许多年后才会有所悟,甚至只记得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句话,而根本不知如何去体会这句话中深刻的道理。当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会不会想到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呢?他又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方案实施及效果

  方案(1)

  当学生得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小班的缘故,教室空间和学生人数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将讨论分两部分进行:

  (一)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效果:各小组都能得出统一观点:如果我是“鹬”或“蚌”的话,我肯定会放了对方。因为只有放了对方我才能逃命。

  为了让每个同学知道其他同学的想法我安排了第二次的讨论:

  (二)自由组合小组进行讨论:“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结果怎样呢?”学生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然后共同解决。

  效果:由于自由组合,每个人又听到了许多新的见解。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几种不同的见解:

  1、当鹬和蚌都放了对方后,它们感到为时已晚了,虽然后悔莫及但还是成了渔翁的晚餐。

  2、渔翁把它们带回家后,蚌没有翅膀不会飞成了渔翁的晚餐,而鹬因为蚌放了它,展开翅膀飞走了。

  3、当它们放了对方后,乘渔翁不注意,齐心协力、互相帮助逃走了。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语言组成文字写下来,旨在让他们对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我就将学生的文章浏览了一番。他们未能摆脱原先思维定势,基本围绕这三种结果写出了文章。以下就列举三位同学的文章。

  渔翁兴高采烈地提着鹬和蚌回到家,他看见它们都已松开了嘴,就对它们说:“你们现在才醒悟,为时已完了。哈哈哈……”它们听到渔翁的“霍霍”磨刀声,后悔极了,异口同声地说:“都怪我,早松口的话,就不会便宜了那个老渔翁。”

  ——李韵龙

  鹬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渔翁将它们关在矮棚里。它们知道再这样下去的话谁也逃不了,蚌松开了嘴,对鹬说:“你走吧!告诉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了。”鹬乘渔翁不注意张开翅膀飞走了。

  ——刘宇琪

  蚌哀求着:“你放了我吧,外面在磨刀呢!”鹬松开了嘴,喃喃地说:“我们怎么办呢?”蚌说:“如今我们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逃生!”门突然打开了,老渔翁持刀走了进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鹬昂起头,长嘴巴对准渔翁啄去。渔翁大吃一惊,紧闭双眼,手忙脚乱,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睁大眼睛看时,鹬早已飞远了,蚌也挂在鹬的脚上一块儿飞走了。

  ——黄子茵

  效果

  学生们都懂得了,当鹬、蚌相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只要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并且互相帮助,就能化险为夷。

  三、问题的思考

  学*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而到了一个阶段后需要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予以总结、提高。以后又经过一个阶段的学*,在提高了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高。学*是一种不断地思索,而且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这样反复地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地从中受益,领会学*的真谛。本篇课文的学*就到此为止的话,学生可能对这则寓言有深一层次的理解,但如果在*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该怎样将它内化,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我想:只要指导方法得当,通过学*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这种思考是可以无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能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其它问题。

  四、进一步的设想和设计

  综上所述,同时我也想到自己的学*经历,有许多知识是得益于课外的。我决定将此次学*向课外延伸。我将他们分成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有好、中、差生各2名。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安排分工,筛选材料。),上网浏览或查看书籍、报纸寻找与这则寓言有联系的内容。

  方案(二)

  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他们找来了许多非常好的小文章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一组的学生读了一则新闻,谈了感想,我的印象颇深,现摘录如下:

  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附*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接着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后一位煤矿队长先想到了别人,救了矿工们,其实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矿工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把洞口给堵死了,就像鹬和蚌一样,自断生路。”

  ——组长吉东明

  效果

  虽然孩子回答的语言还停留在表面、不够精炼,但能找出这样的材料,而且能针对材料的内容发表见解实属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显而易见,学*后再不断地思考对每一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问题的再思考

  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定几个模式,然后硬往千差万别的学生身上套。从小吉同学的发言来看,他已能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来分析问题。但是不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呢?事实告诉我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只是旁听生。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地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方案(三)

  主旨:我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再思考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施:

  1、小班化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条件,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优势群体编排在第一组,弱势群体编排在第二组。)然后围成一圈,团团围坐起来。(这样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面对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听清他的发言)

  2、我将同学们找来的又一篇短文发给大家,短文的内容是:

  死路与活路

  一天,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

  3、我请学生们看完短文后围绕这篇短文进行讨论。由于我将学生分层排列,所以就避免了发言都由好学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切入了主题提出:这些螃蟹只要放了对方自己也获救了。有的同学还谈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没有逃出去,谁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学接下去谈道:“它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还能逃出去,现在只有死路一条。事情的结果与它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组的同学发言积极,还谈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会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组的同学由于摆脱了好同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得不动脑筋主动思考。有的提出:这个故事与矿工的故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说:“它们只有放了对方才能逃出去。”有的说:“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就像矿工队长那样,先让它们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组内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发言质量也越来越高。

  效果(三)经过了讨论——思考——讨论我将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我觉得学生潜意识已经对这个道理有所领悟,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几乎已经说出这个道理,而他们欠缺的是人生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甚至会用今天学到的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六、反思与讨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学生们虽然在这次学*中获益匪浅,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空间、时间。有时教学者会因组织不当而导致课堂纪律有所松散。学生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学*时间是宝贵的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寻找资料上。而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学生的学*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能使他们的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吗?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课堂;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去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15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让学生练*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刚开始大家“斗志昂扬”,然后让同学们一直“斗”,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故事补充画外音:渔翁捉住了鹬和蚌,兴冲冲地回去了。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老伴说:“。”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瞟了鹬一眼,叹了口气说:。然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继续追问:怎样他们才不会争?聪明的你就劝劝这只傻鹬或傻蚌吧。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2)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十)份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1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2

  在执教《鹬蚌相争》的第一次试课后,感觉自己在课题的引入及生字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过于琐碎了,用了二十几分钟的时间,下课后也感觉生字教学的时间分配过长,在课文题目引入的过程中我设计了:读着这样的题目,你能知道那个字最能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由此擦亮课文“争”这个眼睛。顺势引导学生:围绕着“争”这个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学*寓言故事也要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学*,我们本节课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争”,课下经过学段组长学科组长的指导下做了修改,因为这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很分明,这样的设计不能直奔主题,显得很纠结就删去了。

  另外因为是从课外选的文章,所以将生字的教学改为了生字词的认读与积累,这样不仅夯实了语文实践,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为讲故事做好准备。经过指导在第二次试课中,时间分配好了很多,能够比较合理的分配时间了,课堂预设内容也按时完成。

  但是这次试课后大家感觉还是寓言的味道不浓,怎样指导学生把故事讲有趣?这成为了新的突破点,我接纳了微娟的建议,将设计分为了:

  板块一:字词梳理。

  板块二:抓关键词,练*把故事讲清楚。

  板块三:想象情节,练*把故事讲有趣。

  字词梳理大概用了十分钟,剩余时间都用作讲故事上。引导学生说出要想把故事讲好,就好先读好。接下来是抓住关键词,把故事讲清楚。孩子们也能准确的找出关键词,只是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环节,我没有引导好,也是自己没有做好支架,导致出现了干启不发的情况。本想以“相持”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鹬和蚌在不同时间是如何的争执不下,互不想让的,可是当我引导学生:看着这个词语,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鹬和蚌怎样相持的画面?学生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空白,我赶紧补充道:早晨,当太阳升起时鹬和蚌——相持着,中午?学生没有按我的预设说下去,而是先说了早上,紧接着就说他们一天都这样相持着。我当时也很慌张就直接带过去了,其实这里可以继续引导,渔翁毫不费力的得到了鹬和蚌,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由此想象开去效果会好些,这里还可以借鉴俞校长的建议,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看到鹬和蚌这样相持不下,河里的小鱼都看不下去了,冒出头来劝告他们说:这样学生的想象之门就很容易打开了。

  另外,突出寓言本体味道上还要加强,指导讲述的品质,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这几个方面还要下功夫学*。

  这一节课上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我将在今后得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不断提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3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文章虽然语言精练,篇幅短小,但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由于文言文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而故事也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主动探究文本就是我这节课面临的最大挑战。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首先,机智幽默的课堂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及时予以准确、风趣的评价。如当学生说:“我想把它们(鹬和蚌)送到动物园去。”我打趣道:“真是一位善良的渔夫!我看你应该改行去做动物保护者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因为评价及时到位,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学*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读写结合,让寓意在对话中自然呈现。感悟寓言的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常的做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说一说自己懂得了什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设计了一个练笔的环节:在被渔人带回家的路上,鹬和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把它写下来。有学生写道:“非常后悔,它对蚌说:要是‘我们都能互相让一下,就不会被渔人捉住了……’”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为一名旁观者,你有对它们又有什么忠告呢?”学生说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这样,寓言的寓意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其三,沉着应对课堂突发事件。在板书“渔翁得利”一词时,由于疏忽误写为“渔翁得力”。学生特别善于发现老师的失误,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并指出来。开始我也感到非常尴尬,连忙纠正自己的笔误。就在纠正错别字的时候,我让自己迅速冷静下来,并找到了“化险为夷”的办法:“同学们,其实两个“dé lì”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词语。如果说一个人干事很得力我们用第一个,如果要表示得到利益就应该用第二个。”这样的处理,使得这个小失误变成了即兴的同音词辨析,体现了一定的教学机智。

  总之,本节课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学*,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达到了预期的各项教学目标。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4

  师:好了,同学们,俺把麦克风还是交给大家,等会儿谁回答问题,附*同学可以快速的传给你,好吗?放在这个位置。好,昨天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找你们班主任聊一聊,了解一下你们的情况,班主任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之所以能在这个年级当中这么出色,是因为大家非常特别爱看课外书,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吧?在俺国浩瀚的书海当中,有一本著名的古书是战国策,在这本书当中有许多寓言故事,你注意看,发现什么呢?看谁的眼睛是最尖的。来,那男生。(生看屏幕,回答)

  生:说。

  师:恩,你听的非常认真。根据这个提示,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呢?你。

  生:言就是说明道理的故事。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有道理的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当中。那根据这个,来想一下,俺们该怎么学*寓言啊?俺们要干吗啊?那女生。对,首先要读一读故事,然后要想一想故事当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今天俺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赶快读一读,同学们,不认得的字上面有音节,你可以看一看。

  生:自由读。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

  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俺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吃蚌,吃蚌里的肉,还吃什么?你说。

  生:吃鱼。

  师:还有吗?你说。

  生 虾。

  师:对,吃河里的这些**。蚌俺想大家见过,见过吧?(生看屏幕,了解蚌的外型)

  生:见过。

  师:好了,那么咱们再看一生字,这个字儿。

  生:夹。

  师:大家都认识。那你知道夹字是怎么来的呢?你看在远古的时候,人们用这图来表示夹的意思,后来啊人们觉得画图画太麻烦了,就用这个符号来表示,这就是甲古文的“夹”。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变成了最后俺们楷书的“夹”,你注意看,这就是原来图画当中的(有三个人呢,图画中)

  生:大人。

  师:大人,再注意看,要分析。

  生:小孩儿。

  师:非常好。再看。

  生:手。

  师:是手?大人用肩膀挽着小孩的肩膀,到底是什么?

  生:是大人的两只胳膊。

  师:胳膊是两只胳膊,用这两只胳膊来夹住对。那同学们俺们了解了“夹住”的两点不同,记住夹的不同,是不是就非常的方面了?你看俺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好,再看。

  生 毫不示弱。

  师 哦,看来大家预*的都非常的好,那么在这个词当中,什么意思啊? 举手说。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啊?你说错了,没关系,你说。

  生:弱小。

  师:弱小。那么“示弱”?示是表示,那“示弱”呢?

  生:弱小。

  师:对。那不“示弱”呢?

  生:不弱小,很清楚了。那毫不示弱呢?

  生:一点都不弱小。

  师:大家真会学*,那你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

  师:有人点头了,知道解词的方法了吗?你来 ,就是你。

  生:可以从最后一个字想它的意思?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往前推,推出这个词语的意思。

  师:师 哦,没错。那你们有没有悟出什么解词的方法吗?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然后再把这些字串连起来就成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好了,再看,谁来把俺们这一课的生字词读一下,那这个女生。

  生:读。

  师:,那同学们,那你能不能用这七个词语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两句话?自身练练。

  生:自由练说。

  师:就用一两句话。谁来试试。坐在后面的那个男同学。

  生:说。

  师:那更简单是鹬——蚌,蚌毫不示弱去夹鹬,之后渔夫……谁再来说说?越简单越好,把这故事说清楚。鹬喙蚌,最后——

  生 鹬喙蚌,蚌毫不示弱去夹住了鹬的嘴,最后一个渔夫来了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师 :你看看,这么长的一篇故事,俺们就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了,非常好。那同学们俺们对这篇课文读了很多遍了,那你在读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是渔夫轻而易举的就把鹬和蚌捉了去了。非常容易,那么这个结果,就说明鹬和蚌它们肯定有问题了,才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是不是?那么它们到底哪个地方出现问题呢?到底是谁出现了问题呢?下面老师想请你认真的默读一下课文,你想想它们到底哪个地方、谁出现了错误啊?可以划一划,开始,拿起笔来划一划。(生读课文师巡视)好了,同学们,俺们先来看下故事的开始局部成吗?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前两局部。来,那女生。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考虑一下。在这个地方它们出现错误了吗?假如有的话,它们谁出现错误了?认真考虑。

  生:读。

  师:好了,坐下。老师这有这么一个问题,还是刚才的问题,在这故事的开始局部,你认为鹬和蚌做错了吗,有三个选项,请你认真考虑。

  不要商量,好。拿起你的遥控器,开始选择,动作快一点了!(20号)俺们看一下大家的看法,认为鹬和蚌都错的同学是谁啊?起立啊?说说你们的理由。那男生。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的理由你同意不同意,呆会儿老师会给你机会的。

  生 鹬错在哪呢?它错在蚌他人在晒太阳好好的你打扰他人干吗呢,夹住人家的肉干吗呢?夹住他人就算了。但是蚌也有错,应该向人家说道理,它不但不跟鹬讲道理还夹住了人家的嘴,假如不是这样,渔夫怎能轻而易举的把它们都捉去呢。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吗?为什么?这个女生说说。

  生:俺觉得鹬和蚌不该那么的不团结。

  师:要先说鹬错在哪了,他刚刚说了,你能补充吗?你认为鹬不应该去吃这个蚌,那蚌呢?

  生:蚌不应该夹住鹬的嘴,因为蚌要是夹住鹬的嘴,它们谁都不能脱身。

  师:你认为蚌就应该让鹬老老实实给吃了,是吗?这是他们的想法,没关系,那女生请你来说。

  生:俺觉得鹬假如不吃蚌的肉,渔夫也不会把它们全部捉去,假如鹬假如吃了蚌的肉,蚌就紧紧的把它夹住了,渔夫就会把它们一起捉去。

  师 这是他们的理由,好了,你先站着其他人先坐下,你作为代表,你先站着,那男生。你是第一组意见,第二组的同学也是认为鹬错了,理由咱们就不讲了,但是认为蚌没有错,持第二种意见的站起来。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蚌没有做错?你说。你不同意他,你可以说。

  生:说。

  师:其他同学你有补充吗?

  生:说。

  师:大家都认为鹬在还击,对吗?在自卫。你。

  生 说。

  师 刚才说过了,你为什么认为鹬没错啊?

  生:说。

  师:好了,你留下,作为你们这组的代表。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听他说。(两生争辩说自身的理由)

  师:看来你们两,谁不说服不了谁,没关系,还有第三种呢。谁选的第三种啊,没关系说理由。认为蚌也没错鹬也没错,你说说鹬为什么没有错。大点声好吗?

  生:因为鹬也要吃东西,蚌也要生活,所以俺觉得它们俩谁都没错。

  师:

  生 它们都是为了自身生活,鹬不吃东西会饿死。

  师 那鹬是可以吃蚌吗?

  生 可以。

  师 那鹬没有错啊?鹬吃蚌是合情合理吗?

  生 蚌是正当防卫。

  师 蚌要是不防卫就会被鹬吃了。鹬要是不吃蚌就会被饿死。那现在俺们的同学可以从新选择,俺们看一下选择。

  生 他们错在互不相让,课文上说的。

  师 哪啊,读读。

  (生读课文)

  师 大家都想读,那俺们看大屏幕,分角色读。

  (生分角色朗读)

  师 很好,很有生气的感觉。还有谁想读,这么多同学想读,那左边的同学读鹬,右边的同学读蚌,全体起立

  (生读第一自然段1、2)

  师 故事的后来渔夫来了,要是他没来,鹬和蚌会变成什么样,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 两败俱伤。

  师 很好,把它写到黑板上来。还可以怎么说?

  生 同归于尽。

  师 最后谁得利啊?

  生 渔夫得利。

  师 把这个词也写上。

  师 俺们刚刚学*了这个寓言故事,那寓言故事有什么用呢?

  生 可以教给俺们道理。

  师 那你们知道吗? 在20xx多年前,就是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阻止了一场战争,很多同学都不相信。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大,而赵国要打燕国,燕国使臣苏代来到赵王宫殿,你认为他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劝阻赵王不要派兵。请同学们选择一下。

  师 他直接说成吗

  生 不成

  师 为什么

  生 这样赵王会把苏代杀了。

  师 乞求呢?

  生 即使乞求赵王,虽然赵王会心软,但是还是有大臣会杀苏代。

  师 那选其他方法的同学呢?你们的方法呢?

  生 俺会讲故事,告诉他打仗会两败俱伤。

  师 你的想法和苏代的想法一样,现在俺们就回到20xx年前,教室就是赵王的宫殿,选一个同学变成苏代,俺来做赵王,来吧。

  (师生互动扮演当时情景)

  师 你看,赵王还会打赵国吗?

  生 不会

  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道理,这就是寓言的作用。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下课。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5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引入课文。然后围绕“为什么争?”“争什么?”“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课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带着学生抠词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使学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把握整则寓言的内容。然后,在学生整体阅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意思。其中,我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来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把握情感。读,永远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主要的方式。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指名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又将体会读出来,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接*角色,进而揭示道理。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在课中,我让学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适时地利用学生的表演引导他们通过点评去更深入地解读课文由相争到相持的过程。

  寓言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一般它们的创作都有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他们希望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与学生的认知不尽相同,这造成了他们的理解困难。我关注了这一点,及时地补充了《鹬蚌相争》的典故。让学生了解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一寓言故事承载的历史责任:阻止燕赵两国交兵,以免秦国得利。在这样的资料补充下,学生会对寓意有更深刻的认识。

  类似于寓言这样短小精悍的文章,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可以不把整堂课的时间都局限在这篇文章之中,可以从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带多篇,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还可以再找几则其它的寓言故事,讲一讲。这也是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外展,所以我认为学完本课可以带读《唇亡齿寒》、《螳螂捕蝉》等寓言,让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的特性更多的认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6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7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改变了以往学*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学*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8

  一、设想与设计

  新一轮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能力是一种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涉及听、说、读、写的一门应用科学,讲究的是方法的掌握。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从语文教学实践看,教师任务在于凭借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智力活动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教师只要指点得法,“人脑就能把它的创造才能发展到不可想象的程度”(布鲁纳)。

  而如今好多学生的学与用是完全脱离开的,他们学了却不知如何去用,也就是说他们所学的知识很少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过不了多久,一些学生就将这些知识淡忘。还有一些同学虽然将所学的内容熟记于心,至于如何去运用,可能要在他们成年之后。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老师在教完《塞翁失马》这篇课文后,我只记住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至于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哲学道理,我一直懵懵懂懂。直至踏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知“塞翁失马”的故事常常在生活中发生。然后引起了我对这个道理更深的思考:每一件事物都有它的白天和黑夜,它们围绕着它不停息地运转。但是人类,由于他的目光短浅,记忆力弱,只能看到事件彼此分散的环节,分割的部分,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因此我们要从连续性而不是从静止状态上去看待各种事物。

  我们常将“哲学”看得既深奥又繁复,认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殊不知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曾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在回答“国外的学生从几岁开始学哲学?”时说:“可能在妈妈的肚子里!”我简直匪夷所思,这怎么可能?但细细想来可见哲学教育在国外是深入人心的。它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这些简短的语言中藏着深深的哲理。《鹬蚌相争》的故事家喻户晓,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在我还没有结束这课时同学们就已经得出了。他们还归纳为:双方相争,获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实学完了一则寓言故事,学生能总结出道理,并将这个道理熟记于心就可以顺利地结束教学了。这时我想:我的'学生会不会也像我当初学《塞翁失马》一样,许多年后才会有所悟,甚至只记得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么句话,而根本不知如何去体会这句话中深刻的道理。当他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事,他会不会想到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呢?他又会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方案实施及效果

  方案(1)

  当学生得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道理后,我问学生:“如果你是鹬、蚌或者渔翁的话,你希望自己是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渔翁”。这个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鹬’或者‘蚌’的话,你又会怎么样呢?”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由于小班的缘故,教室空间和学生人数有着很大的优势,我将讨论分两部分进行:

  (一)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

  效果:各小组都能得出统一观点:如果我是“鹬”或“蚌”的话,我肯定会放了对方。因为只有放了对方我才能逃命。

  为了让每个同学知道其他同学的想法我安排了第二次的讨论:

  (二)自由组合小组进行讨论:“当双方都放了对方后又会有什么问题呢?结果怎样呢?”学生还可以提出其它问题,然后共同解决。

  效果:由于自由组合,每个人又听到了许多新的见解。学生们经过讨论得出几种不同的见解:

  1、当鹬和蚌都放了对方后,它们感到为时已晚了,虽然后悔莫及但还是成了渔翁的晚餐。

  2、渔翁把它们带回家后,蚌没有翅膀不会飞成了渔翁的晚餐,而鹬因为蚌放了它,展开翅膀飞走了。

  3、当它们放了对方后,乘渔翁不注意,齐心协力、互相帮助逃走了。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将这些语言组成文字写下来,旨在让他们对本文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天我就将学生的文章浏览了一番。他们未能摆脱原先思维定势,基本围绕这三种结果写出了文章。以下就列举三位同学的文章。

  渔翁兴高采烈地提着鹬和蚌回到家,他看见它们都已松开了嘴,就对它们说:“你们现在才醒悟,为时已完了。哈哈哈……”它们听到渔翁的“霍霍”磨刀声,后悔极了,异口同声地说:“都怪我,早松口的话,就不会便宜了那个老渔翁。”

  ——李韵龙

  鹬和蚌彼此相持不下,老渔翁将它们关在矮棚里。它们知道再这样下去的话谁也逃不了,蚌松开了嘴,对鹬说:“你走吧!告诉我的孩子,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傻事了。”鹬乘渔翁不注意张开翅膀飞走了。

  ——刘宇琪

  蚌哀求着:“你放了我吧,外面在磨刀呢!”鹬松开了嘴,喃喃地说:“我们怎么办呢?”蚌说:“如今我们只有互相帮助才能逃生!”门突然打开了,老渔翁持刀走了进来,在这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鹬昂起头,长嘴巴对准渔翁啄去。渔翁大吃一惊,紧闭双眼,手忙脚乱,刀也掉了。等他定一定神,睁大眼睛看时,鹬早已飞远了,蚌也挂在鹬的脚上一块儿飞走了。

  ——黄子茵

  效果

  学生们都懂得了,当鹬、蚌相争的时候,它们并不是只有死路一条。只要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并且互相帮助,就能化险为夷。

  三、问题的思考

  学*不可能一次就深刻地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因而到了一个阶段后需要根据各种反馈信息,予以总结、提高。以后又经过一个阶段的学*,在提高了的基础上再总结,再提高。学*是一种不断地思索,而且渐进的过程。可以由清晰——模糊——清晰。只有这样反复地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地从中受益,领会学*的真谛。本篇课文的学*就到此为止的话,学生可能对这则寓言有深一层次的理解,但如果在*时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又应该怎么做呢?该怎样将它内化,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深刻,深藏智慧、富有哲理,我想:只要指导方法得当,通过学*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这种思考是可以无限制延伸的,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并能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其它问题。

  四、进一步的设想和设计

  综上所述,同时我也想到自己的学*经历,有许多知识是得益于课外的。我决定将此次学*向课外延伸。我将他们分成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有好、中、差生各2名。选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安排分工,筛选材料。),上网浏览或查看书籍、报纸寻找与这则寓言有联系的内容。

  方案(二)

  学生的积极性挺高的,他们找来了许多非常好的小文章我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一组的学生读了一则新闻,谈了感想,我的印象颇深,现摘录如下:

  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附*也有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部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

  接着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因为后一位煤矿队长先想到了别人,救了矿工们,其实也救了自己。而先前的矿工们谁也不肯让谁,结果把洞口给堵死了,就像鹬和蚌一样,自断生路。”

  ——组长吉东明

  效果

  虽然孩子回答的语言还停留在表面、不够精炼,但能找出这样的材料,而且能针对材料的内容发表见解实属不易。我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显而易见,学*后再不断地思考对每一个人都是何等的重要。

  五、问题的再思考

  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非画地为牢地限定几个模式,然后硬往千差万别的学生身上套。从小吉同学的发言来看,他已能将学到的知识经过更深一层次的思考来分析问题。但是不是大部分同学都能像他一样呢?事实告诉我还有一些同学可能只是旁听生。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地思考,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呢?

  方案(三)

  主旨:我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再思考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施:

  1、小班化为师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条件,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我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优势群体编排在第一组,弱势群体编排在第二组。)然后围成一圈,团团围坐起来。(这样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面对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听清他的发言)

  2、我将同学们找来的又一篇短文发给大家,短文的内容是:

  死路与活路

  一天,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

  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

  3、我请学生们看完短文后围绕这篇短文进行讨论。由于我将学生分层排列,所以就避免了发言都由好学生唱主角。

  效果(一)第一组的同学很快地切入了主题提出:这些螃蟹只要放了对方自己也获救了。有的同学还谈到了螃蟹的想法:我没有逃出去,谁也甭想出去,要死大家一起死。有的同学接下去谈道:“它这样的想法恰恰是害了自己,原先还能逃出去,现在只有死路一条。事情的结果与它的想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组的同学发言积极,还谈到了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会怎么做。

  效果(二)第二组的同学由于摆脱了好同学的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不得不动脑筋主动思考。有的提出:这个故事与矿工的故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有的说:“它们只有放了对方才能逃出去。”有的说:“如果我是螃蟹的话,我就像矿工队长那样,先让它们有秩序地逃走,我也可以逃走了。”在组内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发言质量也越来越高。

  效果(三)经过了讨论——思考——讨论我将他们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我觉得学生潜意识已经对这个道理有所领悟,特别是第一组的同学,几乎已经说出这个道理,而他们欠缺的是人生经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今后碰到类似的情况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不会束手无策,甚至会用今天学到的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六、反思与讨论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如此,学生们虽然在这次学*中获益匪浅,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大量的空间、时间。有时教学者会因组织不当而导致课堂纪律有所松散。学生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学*时间是宝贵的没有必要将时间花在寻找资料上。而我们每个人都认为学生的学*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样教学能使他们的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吗?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柏拉图早就指出,社会需要分工,而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的人能够做最适合他的工作。

  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的课堂;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应煞费苦心地告诉学生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去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9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第五册的内容,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鹬和蚌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然反而会让第三方获利。文章非常短小,但寓意无穷。

  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鹬和蚌的'对话,把对话读通了,读顺了,读得有感情了,文章自然就理解了。例如,学生不理解“威胁”一词,我就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中“恶狠狠”的意味。学生不理解“得意洋洋”一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谁读得得意,几位同学一比,“得意洋洋”中骄傲的意味就出来了。把鹬蚌的对话读好了,这些不易理解的词语自然迎刃而解。接着,我请了学生分角色朗读,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就能明白当时“谁也不让谁”的紧张气氛了。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读,直到读了五六遍,学生的声音都快嘶哑了,再也读不响的时候,就更能理解“筋疲力尽”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对于中低年级来说,单纯说教式的词语解释并不能让他们很好地吸收消化,也会逐渐降低他们的学*兴趣。相反,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在有趣的游戏化的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含义,是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10

  我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使孩子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自主读识,掌握基础

  抓住高年级能够自主读识的特点,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初读课文、掌握字词。这样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的.基础,通过听写、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自主读识的效果。文章比较短学生对于字词和读通课文都掌握的非常好,

  三、立足文本,读中感悟

  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抓住了课文中重点词语突破了寓言的重难点,同时又挖掘和拓展了课文理解的内涵;也极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各尽所能,相互补充,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际的讨论、协作,明白了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理解了故事内容,鹬和蚌的想法后,通过个性化的朗读,(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鹬和蚌心态。(2)分角色朗读。两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读一读,师生一起分享点点滴滴的感受,体会作者用字的巧妙性。读透了课文,悟出了道理,最终使教学资源—师、生、文本在对话中得以开发利用。

  四、发挥特点,善于激趣

  利用了学生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个性,让他们带动作读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五 、课内外结合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了课内外的结合,结尾引出课外书《战国策》的故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寓言。我告诉学生像我们今天学的“鹬蚌相争”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可以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这堂课的每一环节,我都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当主角,注重培养学生自悟自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但也存在着问题: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努力。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3)

——《鹬蚌相争》续写作文6篇

  渔夫把鹬和蚌抓到自己家后,被随便扔到一个角落里,便去喝酒了。“今天晚上可以加餐喽!”“今天,开心…,多喝几,几杯……”渔夫越喝越多,直到他感觉醉醺醺的时候,就睡觉去了,不一会,鼾声吵得隔壁小屋抖三抖。

  鹬和蚌听到渔夫睡熟了,便争吵起来。鹬恶狠狠地说:“好你个脑袋不开窍的死蚌,如果没有你,我还不会落得这个该死的下场!”蚌也回骂到:“哼,当时你吃我的肉,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你倒好,恶人先告起状来了?”鹬更来气:“嘿呦?当时你如果不在,那个死渔夫总是有万头万臂,也不可能看到我一个羽毛的影子!”蚌的声音更大了:“切!如果你不吃我的肉我的肉,我还会夹你的狗嘴吗?”他们越吵越凶,把渔夫吵醒了,渔夫正在做吃肉的美梦呢!一被吵醒,怒不可遏,抓起袋子往下狠狠一砸,砸的蚌一命呜呼,鹬还没被摔死,看到这个情景,被吓得半死,可渔夫还不解气,又把鹬给抓起来,把它的'脖子狠狠一拧,鹬就只有进的气没有出的气了。

  这时外面一只乌鸦飞来,觉得很奇怪,向门口的大树问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后,摇摇头说:“他们要是合作起来逃出去,也不会这样啊!

  鹬蚌被老渔翁捉到了,老渔翁高兴地回到家里,并对妻子说:“老婆,今咱可有肉吃啦!”渔翁的妻子说:“这条鹬和蚌太瘦了,不如把它们关起来先养一养吧,”于是老渔翁把鹬和蚌关了起来,鹬和蚌都后悔极了,蚌对鹬说“对不起,我不该夹你的嘴,”说完便把鹬的嘴放了下来,鹬对蚌说:“我不该啄你的肉,”互相认完错后它们都笑了,蚌对鹬说:“我们不能待在这里得赶快逃跑。”

  蚌说:“我身子细,或许能钻出去,”蚌试了一下竟然钻出去了,接下来该找根铁丝把笼子的`门打开,蚌爬出了房子,看见门外有破旧的铁笼子,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弄下来一根铁丝,蚌连忙爬进房子,因为蚌太慌张碰断了一根树枝,蚌忙藏好铁丝,爬回笼子里,这时渔翁来了看见没事便走了,蚌这才松了口气。

  第二天早上,渔翁出去打鱼了,蚌说:“这是逃跑的好机会,”它爬出笼子把铁丝拿出来,打开锁,鹬得救了。他们赶快向外跑去,渔翁的妻子看见了它们便拿起棒子打它们,鹬把蚌放在自己背上飞走了,鹬来到了小河边把蚌放下来,就这样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鹬和蚌都被渔夫给抓住了,他俩都觉得很愧疚。

  鹬对蚌说:“都怪我,我不应该和你斗来斗去的,如果我不那么自私,也不会酿成这样的苦果……”

  “不,都是因为我,如果我张开嘴巴跳进河里,不与你周旋的话就不会被抓住了。”蚌伤心地说。“唉——”这两只动物都发出了沉重的叹息。

  “啊!有了!”蚌大叫道,“我先咬住渔夫的脚,让他放开装我们的袋子,然后你趁机逃走,我来拖住他!”“好!”

  快到渔夫家了,计划开始实施。蚌借助鹬的身子跳出了袋子,一口咬住了渔夫的脚,渔夫大叫着扔开了袋子,捂住了脚。鹬跑出了袋子,望着渔夫残忍地扒开蚌的嘴,十分气愤,用力地啄了一下渔夫的头!“啊——”渔夫惨叫了一声,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快,过来,我带你离开这里!”鹬大叫。“来了!”

  说着,鹬抓住蚌,把他送回了水里。

  从此以后,鹬与蚌成了最好的朋友。

  渔夫从后面的石头绕过来,看见鹬和蚌正在争斗,便拿起准备要打鱼的大渔网,用力一撒。

  “咦?”蚌和鹬才反应过来,被人套住了。

  “感激苍天,哦,今日运气真好,捡到了两个好东西!”渔夫开心地大笑,干裂的唇张了张,笑时眼角的鱼尾纹也皱了皱,一副满足的模样;他收好渔网,得意扬扬地回了家。

  渔夫把它们丢入角落,哼着美妙的小曲儿,劈柴烧火,工作一样不落,还一边捶着背,动作渐渐利索。

  眼看着渔夫要烧水了,鹬和蚌顿时急了,两个吵起来:“你快松开!”“凭什么,松开了你就把我吃了。”鹬看着渔夫添柴,它急得踢了蚌几脚,“你想就这样被人类吃了吗?”蚌听了,若有所思。

  “可,凭我俩也敌可是一个人啊!”蚌说。鹬想了想,看着炉里的火越来越大,急中生智。“你先放开我,渔夫抓我们时,我飞起来吓他,最终我再带你出来。”蚌听了,狐疑地张开嘴,鹬也守信地放开嘴,摇摇头,先抖了抖身上的水,理了理羽毛,看着前方,关注着渔夫的一举一动。

  “来了来了!”鹬激动地跳了起来。

  “老马!”门外一个骑着车的人喊;“唉,来了来了!”渔夫把一个信封给了他,骑车人招招手,走了。

  渔夫满意地笑笑,开心地跑回来,粗糙的手将调料撒入大锅中,香味不断从锅里传来,鹬心里也是越来越急。

  最终,渔夫向它们走来。蚌和鹬心中波澜起伏。渔夫来了,他慢慢打开渔网,伸手准备捉住鹬。

  鹬立刻飞起来,渔夫吓得向后退。

  “就是此刻!”鹬挣脱身上的网,叼起蚌,像闪电般飞出去。

  “哦,天呀!”一个年轻人在门处吓到了。鹬和蚌兴奋地没顾上他,随后,它俩停在不远处一块礁石上。“抱,抱歉,儿子,刚,鹬和蚌溜了。不……不如喝点汤再走吧。喝汤,来!”屋里的老头朝年轻人招招手。

  “你这老头,少给我惹麻烦,那么穷,还这么老,没事别找我。”那个穿华服的年轻人对小破屋里那衣衫褴褛的老头指指点点,不耐烦地瞟了他一眼,捂着鼻子走了。

  “他好可怜!”蚌说;鹬也点头,“但我绝不会用自我生命换。”蚌也赞同着。

  突然,鹬想到什么,飞走了。

  渔夫失望地走到门前,叹了几口气,坐下。

  “嗯?”渔夫感觉有东西砸在了自我头上。“哦!紫色的大珍珠!”他惊喜地大叫;“可是,这贵重东西,又是谁给的?”渔夫疑惑地挠头。

  空荡荡的空中,只传来几声鹬叫。

  话说渔夫将鹬和蚌抓起来之后,为了防止他们逃脱,把他们放在渔网里,但他们还是在互相埋怨。

  鹬在渔网里不停地扇着翅膀,妄图逃脱,但最后还是饿得头晕眼花,蚌也因为没有水而渴得眼冒金星。鹬说:“都怪你,要不是你张开壳引诱我去抓你,我还会被抓住吗?”蚌也愤怒地反驳道:“还不是因为你!要不是你来抓我,还连累了我,我蚌的一世英名就被你给毁了!”“都怪你!”“都怪你!”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了渔夫的声音:“哎哟!有客人来了!”只见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对渔夫说:“我是旅行者,但我没有食物,只能来这里寻找食物。”渔夫听了,心里暗想,我家里没有吃的。正在这时,渔夫看见了被关在渔网里的鹬和蚌。于时就说:“不如就把鹬和蚌烧了吧,清蒸还是红烧?”

  鹬和蚌听完渔夫的`话,感觉自己仿佛被一双贪婪的眼睛盯住,可是他们现在已经快渴死饿死了。于是,蚌无可奈何地对鹬说:“凭借我们个人的力量肯定逃不出去,不如我们化敌为友,我们结盟,一起逃出去,怎么样?”鹬听了,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于是对蚌说:“行,咱们结盟。”于是,趁着渔夫和客人对话时,鹬和蚌制定了计划:“我们先静观其变,等渔夫掀开渔网时,我夹着你飞出去,怎么样?”于是,他们两个静静等待着时机。

  终于,他们等到了破绽,当渔夫掀开渔网时,鹬飞速地将蚌夹起并飞走。可就在这时出了一点纰漏:鹬没有成功夹起蚌,由于惯性冲击,他很快飞到了高空中,渔夫见状,赶忙把蚌抓了起来。这时,蚌喊道:“不要管我,你快走!”“可我不能丢下你不管!”此时,鹬回了神,边说边冲向渔夫,而渔夫也拿起渔网,准备迎接决战,只见鹬直接打算速战速决,叨起蚌就跑,但渔夫一个网直接网住了鹬,但是蚌又被甩了出去。于是,蚌又把他的壳打开,露出了里面鲜嫩的肉。渔夫见状,起了贪心,决定一起抓起来,可当他准备抓时,鹬突然挣脱渔网,径直夹着蚌飞走了,渔夫气得无可奈何,可也无济于事。

  当他们重回沙滩时,鹬和蚌已经成了好兄弟,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哈,是金子总会发光,怎么样?我交到好运了吧!”是谁在那儿夸夸其谈?原来是鹬蚌相争被渔翁抓到了后,渔翁正得意洋洋,唾沫星子乱飞地大夸特夸地炫耀自己呢!可怜的鹬和蚌则在盆里愁眉苦脸反思呢!

  鹬 首先打破了僵局,抱歉地对蚌垂着头低声说道:“对不起,是我错了,我不应该那么自大地想吃你,也许当时我们互相让一步,我们也就不会被这个渔夫抓住了。现 在待在这儿只有等死,要不我们一起合作逃出这个牢笼,重归于好?”蚌听了想也不想,便一口答应了下来,把两个壳一张一合地凑到鹬的耳边,悄声嘀咕了几句。 鹬听了,连声叫好,大声叫道:“真是不打不相识,英雄所见略同啊!”

  话刚说完,蚌就把壳向牢笼撞去,“嘣嘣”几声闷响,蚌那坚如磐石的硬 壳让牢笼渐渐松动。“咚”地一声巨响,牢笼破了一个巨大的洞,一丝丝凉风吹了进来,吹在大蚌壳和鹬的身上,让它们浑身打了个寒颤,不由地提起精神,士气大 振。这丝凉风仿佛是来为鹬蚌的和好而高兴,为鹬蚌的“合作大逃亡”计划而赶来助阵。

  鹬一见时机成熟,便双一腿用力向后一蹬,一对有力的翅膀 轻一盈地挥了挥,一个小小的脑袋向上一昂,长啸一声。顿时,一股有力的气流从鹬的双翅间流过,每一片整洁的羽一毛一都仿佛扩大了一倍,它高声地呐喊:“不要鹬蚌 相争,要鹬蚌逃生!”呼啦地一声,鹬被气流托起,它叼着又大又坚一硬的蚌壳“扑哧”两下冲出牢笼,飞向广阔的天空。也许就是在这一刻,鹬蚌的心中建立起了一 座坚固的友谊之桥,它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

  而正坐在石椅上自卖自夸的渔翁见到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不由地惊讶地张大了嘴。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不懂得互相谦让的鹬蚌怎么能逃出来呢?

  精彩点评:曜晨知道改进,此文结构紧凑,焦点集中,描写精妙,累赘之处减少了许多!⌒—⌒鹬和蚌一改蛮横任性,精诚合作,有内涵的言语显出了智者风范,完美的配合显出了勇者之风!

  除了字迹潦草,真是一篇画面生动、哲理深刻的佳作!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4)

——鹬蚌相争续写 (菁华6篇)

  河滩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渔篓里的鹬说:“都怪你,你要不夹我的嘴,我能被渔翁抓住吗?”蚌说:“你要不啄我的肉,我能夹你吗?都怪你!”说着,蚌使劲地夹鹬,疼得鹬都流下了眼泪。

  不一会儿,渔翁回到了家,渔翁高兴地想:“终于能吃一顿好的饭菜了。”于是渔翁往锅里倒了些水,找来一个石头和一把刀,把刀使劲地在石头上磨。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磨刀声,可把它们吓坏了,蚌这时毫不犹豫地把嘴张开,鹬忙说:“咱们俩得想办法逃出去,你还夹住我的嘴,我使劲一甩你,把渔篓盖撞开,咱们不就逃出去了?”蚌说:“这个主意真好、真好。”

  于是它们俩准备好了,正在这时,渔翁把渔篓盖打开,鹬扔出蚌,一下子打到了渔翁的头上,渔翁晕了过去。

  蚌走路慢呢!这可怎么办呀?鹬让蚌又夹住自己的脚,于是鹬带着蚌飞回到原来的河滩,它们以后从来没有争斗过,成了一对好朋友。

  话说鹬和蚌因争执不下后被渔翁带回了家,两者都还是怒气冲冲,丝毫没有和好的心态,只是不断地朝对方埋怨。

  瞧你,如果你当初没有把我啄住,我怎么会被可恶的渔翁带回家?蚌充满怒气,朝鹬说了句。

  鹬听见了,火冒三丈:怪我。如果你当初没有把我夹住,我又怎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

  两者越吵越凶,直到渔翁来,也还在愈演愈烈。

  渔翁看见两者是那么肥大肉美,呐呐道:哈哈,今天可以饱餐一顿了。

  鹬蚌好像听懂了渔翁的话,焦急地对对方说:我们现在必须团结起来,想想该怎么逃出去?

  蚌边说着,边在心里想:现在团结一会儿,等出去了,鹬这个老奸巨滑的家伙,肯定又要回来吃我,出去了之后要赶紧逃,不能让它追上我。

  谁知鹬也想:团结?让我跟蚌这个鬼东西团结,做梦!逃出去后,它一定会跑,我要赶在它跑出去之前吃掉它,可以让我美餐一顿。

  它们各怀揣着自己的心思,商量起了计策。

  趁渔夫出去的时间,它们俩挣脱开绳索,朝海滩上走去,可刚到门口,鹬就夹住了蚌的肉,而蚌也死咬着鹬的长嘴不放,情景又回到了它俩被渔翁抓之前。

  放开我,否则我们都会再一次被抓住的!鹬说。

  蚌也的对鹬说:那你先放开我啊!这样就会不被可恶的渔翁抓走的。

  两者又开始吵了起来,出去买东西的渔翁刚好回来,看到鹬蚌再一次相争,知道它们俩想挣脱绳索逃跑,就拿出绳索来再一次捆住了它们俩。

  鹬蚌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对方非要死夹住自己,不让自己逃脱,反而让渔翁坐收利益?生活中,这类事情也比比皆是。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由此,我们应该明白: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从前,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生活着一只蚌。蚌无忧无虑,早晨在海滩上晒太阳,晚上在吹海风,十分享受。海滩边有一片树林,里面住着一只鹬。它也很幸福,早晨去找食物,晚上听海水拍打礁岩,发出的“哗哗”的响声。

  这天,蚌又像往常一样,一个人坐在金黄色的沙滩上,闭着眼睛,听那海水美妙的“歌声”。鹬也如以往一样,出来寻觅食物,它张开自己那有力的翅膀,在大海上寻找食物。忽然,它眼前一亮,发现了正在休息的蚌,心想:哈哈,今天运气可真好啊!遇上了蚌,可以让我大饱口福了。于是,鹬像一支离弦的箭,飞快地冲了下去,用自己尖尖的、长长的嘴,咬住了蚌,蚌忽然感到身上如针刺一样的疼,立刻大叫一声:“啊,谁呀,疼死我了。”说着,便用壳钳住了鹬的嘴。鹬说“老弟呀,我出来找食物,没想到遇上了你,你就乖乖地成为我的大餐吧!”“我呸!我才不顺从你呢!我一定会紧紧钳住你,不让你逃走。”鹬被惹火了,说:“告诉你,我不会放过你,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一定会被晒死的。”蚌也发火了:“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饿死。”就这样,鹬和蚌谁也不让谁,一直不肯退一步。这时迎面走来了一名渔夫,他看见了蚌和鹬心中大喜:哈,太棒了,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食物。于是,渔夫伸出手一把抓住了蚌和鹬,说“你们就归我吧!”

  此时,它们后悔莫及,后悔自己当初自己不该退让一步,不然也不会变成这样。同学们,今后大家要多多谦让,和睦相处啊!

  鹬蚌因为各不相让,终于被渔翁抓住了。渔翁将它们两个带回家。

  一路上,鹬蚌争吵不休。鹬说:“都怪你!如果不是你夹住我的嘴不松开,我怎么会被渔翁抓住!”蚌也不甘示弱,大声喊道:“若不是你来啄我的肉,我又怎么会夹住你的嘴!”鹬和蚌吵闹不休,一旁的渔翁哈哈大笑。

  渔翁回到家,把鹬绑起来,再把蚌放到旁边的水缸里。看着渔翁烧火架锅,鹬和蚌才意识到,自己的死期将*了,鹬和蚌不禁痛哭起来。鹬悲伤地说:“都怪我,要是我包容一些,不去啄你,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蚌也非常后悔,哭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又何必与你计较呢!”说到这里,鹬和蚌决定联起手来,共同对付渔翁,逃出险境。

  鹬拼命的扇动翅膀,大声嚎叫,引得渔翁匆忙赶过来,刚想大骂鹬,却被一旁的蚌夺去眼球,原来蚌打开了贝壳,露出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渔夫看傻了眼,立刻跑过去,伸手就要拿出珍珠。说时迟那时快,蚌立刻夹住了渔夫的手,疼的渔夫嗷嗷直叫。趁着一片慌乱,鹬用自己长长地尖嘴把腿上的绳子咬开了。蚌放开渔夫的手,渔夫疼的晕了过去。鹬将蚌抓起,扇着翅膀一飞冲天。

  鹬和蚌在天空中欣赏着大地的美景,品味着逃出险境的快乐。经过水塘时,鹬将蚌轻轻地放在水塘里,经过这件事,它们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合作,才是生存之道。

  鹬和蚌都被渔夫给抓住了,他俩都觉得很愧疚。鹬对蚌说:都怪我,我不应该和你斗来斗去的,如果我不那么自私,也不会酿成这样的苦果。不,都是因为我,如果我张开嘴巴跳进河里,不与你周旋的话就不会被抓住了。蚌伤心地说。唉这两只动物都发出了沉重的叹息。啊!有了!蚌大叫道,我先咬住渔夫的脚,让他放开装我们的袋子,然后你趁机逃走,我来拖住他!

  好!快到渔夫家了,计划开始实施。蚌借助鹬的身子跳出了袋子,一口咬住了渔夫的脚,渔夫大叫着扔开了袋子,捂住了脚。鹬跑出了袋子,望着渔夫残忍地扒开蚌的嘴,十分气愤,用力地啄了一下渔夫的头!啊渔夫惨叫了一声,倒在地上昏了过去。快,过来,我带你离开这里!鹬大叫。来了!说着,鹬抓住蚌,把他送回了水里。从此以后,鹬与蚌成了最好的朋友。

  他们被渔翁带到家里的时候,鹬和蚌都非常后悔。

  过了一会儿,鹬对蚌说:“是我的错,我不应该啄你的肉。”蚌听了,说:“我也有错,我不应该夹住你的嘴,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它们两个就和好了。鹬对蚌说:“你先放开我,然后我就去把渔翁引开,接着,你就赶紧逃跑,我自己会想办法逃跑的。”蚌听了说:“那好吧,你把渔翁引得远一点,然后再甩开他。逃离后就到我嗮太阳的那个地方见面吧!”

  于是,他们就按计划进行。结果,它们成功地逃出了渔翁的手掌心,这就是最后,它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5)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的自信心和良好*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模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通过建立考古小分队,激发学生探究古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自学研究,讨论交流,诵读古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返古情境,点燃学*兴趣

  师板画战国七雄形式图,生动地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种情境中有感而发。能够点燃作者创作热情的往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鹬蚌相争》。)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细研究起来还挺有意思。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还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的自信心。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

  二、建立古文学*小分队,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兴趣,学生一定想知道“在这个情境中,作者写了什么”?让学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时我给学生提示自学方法:这样吧,你们前后4人组成一个考古小分队。先自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把你觉得难写的或者容易写错的字在本子上练会。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然后再读课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学,听懂了吗?开始吧,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咱们比一比,看哪个考古小分队的考古能力强。(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里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自学方法。立足于使学生学会学*,具备基本的学*语文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对学生提出了学*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各位小考古学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考古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他读的时候大家认真听,听他是不是在读古文,听他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2.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考古小分队把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如果还有问题,教师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板书:鹬)“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是怎么样记住它的?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板书:蚌相争)谁来讲一讲这个题目?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师板书:鹬啄蚌,蚌夹鹬。互不相让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板书:智者苏代)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燕赵相争,秦国得利。)你从这个故事受到什么启发?(板书:警后人)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要牢记。)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板书:《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的设计,我本着“整体感知”的原则,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和能力。“学生轻松地学,学生学得轻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册教材副主编陈铮老师在对本学年古诗文的教学辅导时说:“对词语的讲解是必要的,讲讲词语过去和现在的异同。但是无论怎么讲,这种讲解不要落到实处,不要忘记整体感知。至于它的本义、它的引申义,它是怎么发展的,对小学生来讲,他还不可能发展到这种程度,不可能一时学透。它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四、指导诵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

  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后,再回归整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古文学懂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指4名学生,一人读一句。教师指导。各自练一遍)。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指导。同桌两人练一练鹬和蚌的对话。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6)

——续写鹬蚌相争(精选五篇)

  鹬和蚌被渔翁捉走后,锁在一个笼子里。它们这才发现情况不妙,死期临*了!于是它们带着绝望又争吵起来。

  河蚌说:“都是因为你,我们才落得这个下场。”“你要不来吃我,我怎么会夹住你的嘴啊!它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吵声越来越大,便引来了大白鹅。

  大白鹅从它们的争吵中听出了大概,便说:“你们都有错,就是因为你们互不相让,看不到长远的利益,才会两败俱伤,让渔翁得利。”

  一阵沉默后,鹬鸟发话了:“当时被卡住时,我的嘴碰到的不仅有肉,好像还有一颗珍珠。一会你就把珍珠吐出来吧,或许咱俩今天有救。我们的性命和一颗珍珠比,那珍珠是不值得一提的。”蚌说:“是,是,我一害怕把这都给忘了。”

  这时渔翁来了,解开捆绑鹬和蚌的绳子。河蚌就把珍珠吐了出来。璀璨的珍珠光泽刺得渔翁睁不开眼,他赶紧喊自己老婆出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渔翁的老婆一看,大叫起来:“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珍珠啊!”说完就去拿珍珠。鹬鸟抓住这个机会,叼起河蚌迅速地冲向云霄。蚌真诚地感谢鹬鸟的帮助,鹬鸟也谦虚地说:“多亏你的珍珠,否则我们就死定了。”

  通过这次经历后,鹬和蚌它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鹬和蚌互相争执不下,它们被渔夫捉进屋去。它们私下商量着要一起跑出去。于是有一次,渔夫将调好的食物送到它们面前,它们吃得饱饱的,精力充沛。鹬便将蚌拉出水缸,蚌激动地说:“你帮助了我,我也要帮助你!”说着,蚌便张开壳,用壳边磨擦系在鹬脚上的绳子。

  过了半晌,鹬脚上的绳子被磨断了。鹬感激不尽:“我们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地做一件事,是没有什么事能做不到的。”

  蚌问:“那下一步怎么办呢?”“哦,我忘了!来,到我背上来吧!”“谢谢你!”

  鹬载着蚌在天空中遨游。当蚌看见它的.住地“黄河”时,高兴地呼叫:“到了!到了!”鹬向下俯冲,停在河边,将蚌送入河中,蚌说:“我们做个朋友吧!”“好啊!”

  从此,鹬蚌在一起打闹、嬉戏,成了无比亲热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河滩 上,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鹬和蚌都非常生气。鹬说:“都是你夹住我的嘴,不然我怎么会到渔篓里来呢?”蚌听了这话,气得跳了起来,说:“你还有理了,都是你啄我的肉,你看,我这不也是到渔篓里来了吗?”

  不一会儿,渔翁就回到了家里。他高兴地想:“今天既可以吃到蚌肉,又可以吃到鹬肉,真是口福不浅啊!”他烧了开水之后,心想:“蚌的壳太硬了,得用锋利的刀才能打开。”于是,他就去磨刀。此时,渔翁越想越高兴,磨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正在渔篓里争吵的蚌和鹬听到了霍霍的磨刀声,大吃一惊,鹬马上对蚌说:“不好了,渔翁要杀咱们俩了!你得马上想办法。”蚌灵机一动,说:“我叼着你的嘴,在渔篓上打个大洞,咱们趁机飞出去。”鹬连说:“好!好!”

  这时,渔翁听见渔篓里有声音,赶紧跑过来。此时蚌已经把渔篓打了个大洞,出来了,它马上夹住了渔翁的脚,渔翁痛得哇哇大叫,一下子倒在了地上。鹬趁机啄了渔翁的头,立刻叼着蚌飞向了蓝天。从此,鹬和蚌成了好朋友,再也没吵过。

  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伱争我吵,最后都落得了不好的下场,被渔夫抓了回去,他们都后悔极了。

  晚上,渔夫和他的妻子在屋里讲起了话。

  “这鹬鸟和河蚌拿来吃了,也好给孩子们补补身子呀!这三个孩子多累呀,还要帮**农活。”渔夫心疼的说。

  “我看还是拿来卖了吧,买来的几两银子就给孩子买衣服鞋子嘛,你看,他们穿的衣服多旧呀!而且剩下的钱还可以拿来给孩子们买点肉来吃,那肉同样可以补身子,何况那肉还便宜些。”渔夫的妻子细声细气的说道。

  渔夫听了妻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

  这时,鹬和蚌后悔极了,后悔当初为什么要你争我吵,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和睦相处,这时蚌发话了:“我们和好吧,逃出这个牢笼,从此以后友好相处,再也不吵架了。”

  鹬鸟说:“好从此以后,友好相处,当一对好朋友。”

  双方都流下了幸福的'泪花。

  这时,鹬鸟和河蚌设计了逃跑的方案,互相合作,终于把牢笼弄破了。

  “我们走吧”。河蚌说。

  “嗯,好我们一起走。”鹬鸟说。

  第2天,渔夫和妻子醒来,跑过去看,结果鹬鸟和河蚌不见了。

  “我说嘛,吃了的话,到手的东西就不会不见了。”渔夫埋怨的说。

  渔夫和妻子互相争吵着。

  而鹬鸟和河蚌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渔夫将鹬和蚌放进鱼篓里,啍着小调,住家走。

  鹬在鱼篓里说:“渔夫先生,我的肥肉太多了,吃了我你的胆固醇会过高的,还是把我放了吧。”

  “不吃你,我的胆固醇会过低的。”渔夫说。

  河蚌说:“我身上有水蛭,已经没多少营养了,你还是把我放了吧。”

  “有水蛭洗洗不就行了!”

  “都怪你,要不是你夹住我的嘴,我也不会被捉到。”鹬气呼呼地对河蚌说。

  河蚌毫不示弱,说:“明明就该怪你,谁叫你把嘴巴伸到我的壳儿里!”

  “该怪你!”

  “该怪你!”

  它俩一路争吵到了渔夫的家。

  渔夫对他的妻子说:“看我今天捉到了什么。”

  “什么呀?”

  “一只胖乎乎的'鹬和一个大河蚌!”

  “太好了,今晚有烤鹬肉和河蚌汤吃了。”

  渔夫的妻子把鹬的脖子按住,鹬说:“都怪……”可没等它说完,渔夫的妻子就砍断了它的脖子。

  蚌拼命地想逃跑,但还是被抓住了,渔夫的妻子把它的壳撬开,拉住它的肉,一拽,结果了它的性命。

  就这样鹬和蚌的性命就结束了。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7)

——读鹬蚌相争有感范文5份

  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本名校作文,里面有一篇是写鹬蚌相争故事的文章《鹬蚌相争续集》, 我觉得挺有意思,就多看了几遍。现在允许我把它的概要说听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并且也唔懂了其中的道理。但《鹬蚌相争续集》它这故事讲得却有点令人意外:那个渔翁抓到相争鹬和蚌两家伙后之后,就把盖子盖上,用绳子绑上后就美滋滋地去喝酒了,鹬和蚌肠子都悔青了,但是它俩想的都不一样,鹬呢是觉得它已经是网里的鱼,笼里的鸟——跑不了了,蚌呢是觉得它还有机会。蚌不管鹬的死活,一张一合地将盖子顶掉后逃了,突然砰一声把鹬和蚌吓了一跳,原来是老渔翁他的酒瓶掉到地上了,这可使老渔翁酒劲醒醒了一半,他想起了鹬和蚌,就急急忙忙的跑过去看鹬还在,蚌没了老渔翁急了,老渔翁四处寻找。啊!蚌还在慢吞吞地着,老渔翁拿起蚌,将它放在箩筐里,重新系好绳子,盖上盖子。蚌并不气妥,继续夹着绳子,这时鹬说起了风凉话,蚌说要将以前的恩恩怨怨一笔勾销一起来想办发逃生,鹬觉得蚌说的有道理,和蚌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逃生了。

  如果鹬蚌双方还是死死地咬住对方结果肯定是渔翁的`美餐或者被渔翁拿去集市换成钱。还是难逃死亡的厄运。但是鹬蚌两者最终还是和解,相互帮助并成功逃生。在这里,我想在我们人类世界中由于激烈竞争,不懂得团结而时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鹬蚌相争的现象,斗个你死我活。这是我么可悲的事情啊。如果大家在竞争的同时,通力协作而取长补短共谋发展,为提升人类和各种生活需求多做贡献 ,那该多好啊!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只河蚌爬上河滩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结果鹬和蚌谁也不肯相让,最终弄得两败俱伤。使渔人得到了好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该勾心斗角,否则就必然会给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记得上幼儿园时,有两个小朋友为了争一架秋千,而争吵起来,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看见了立刻赶过来吵另一个孩子,挨批评的孩子哭了,他父母看到了便过来找批评他孩子的那位家长理论,结果两位家长越说越生气,最后竞打了起来,打的.头破血流还不罢休。通过这件事我想,如果这两位大人都有宽阔的胸怀,都能宽容对方,各退一步,那不就海阔天空了吗?他们还会两败俱伤吗?当然不会。他们的行为也警告了我们,人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的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我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肯定会遇到很多不愉快,甚至冲突,而这时,一定要作一个懂得宽容的人,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我最喜欢的一则寓言要数《鹬蚌相争》了。它写了一只蚌在海滩上晒太阳。一只鹬飞过去想吃蚌肉。蚌赶紧把壳儿合上,夹住鹬的嘴。这就引起了一场互不相让的战斗。正巧一个渔翁看见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鹬和蚌一起捉住了。看了这则寓言后,我觉得鹬和蚌真是太蠢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战国时候,赵国和燕国发生了矛盾,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危在旦夕。恰在此时,秦国正虎视眈眈地想独霸天下。

  于是,燕王派说客苏代去劝说赵王。到了赵国,苏代给赵王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讲完后,苏代对赵王说:“赵国要攻打燕国,就像鹬蚌相争一样,而秦国就像渔翁一样灭掉赵、燕国啊!”

  赵王听了苏代的`话觉得有道理,便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用来比喻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一天,阳光明媚,河蚌觉得格外舒适,于是就张开了它的两片壳。可是,河蚌鲜嫩的肉却引来了鹬鸟,馋得鹬鸟口水直流,一口就朝河蚌啄去。河蚌眼见鹬鸟啄来,慌忙闭上自己的两片壳,一下把鹬鸟的尖尖的嘴夹住了。它们俩互不相让,怒目相视。正在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个渔夫从船上走了下来,轻而易举地捉住了鹬鸟和河蚌。这就是古词“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来历。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的脸不由得“唰”一下就红了。因为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故事经历: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了晚饭,我做完作业后就看起电视来。过了一会儿,妈妈也过来看电视。我和妈妈因为争看电视节目而争吵起来。我要看动画片,而妈妈却说:“现在是演韩国电视剧的时间,我是忠实观众,每天必看。”就在我们争吵不休的时候。爸爸却有了可乘之机,看起了他心爱的足球比赛。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事情来,我明白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让第三者得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陈金龙老师的这节《鹬蚌相争》,故事的一切起源于“争”,可是终结于“不争”,争与不争在课堂上剖析的很到位!

  陈老师,一个俯下身和孩子交流的老师,这点让我很是感动,高高的个子,胖胖的体型,可是整节课他弯腰附身,似乎每一分钟都在和孩子亲切的交流,大多时候孩子都是坐着的,他像一个小记者跑来跑去,为的就是更多的孩子能回答问题,为的就是孩子能放松的去回答问题,真的很敬佩他这种心里一直装着学生的精神!

  陈老师,一个幽默的`老师,他特别会调动气氛,特别会引起学生共鸣,他的语言紧跟时代的步伐,大量的网络新词被他带入课堂,及时鼓励,及时表扬,孩子们很是兴奋。

  陈老师,一个智慧的老师,他的朗诵水*特别高明,善于抓住关键词,抓住提示语,让学生揣摩人物形象,分角色演讲,指导很是及时,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他的板书也是精彩,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每一个字都是书法,每一个字都是艺术,对孩子的写字是潜移默化的!另外环节的设计也很智慧,鹬的威胁,蚌的毫不示弱,设计情境,让孩子去体会角色,体会两者的心态,在得出一切源于争的结论之后,再引导学生去体会寓意,感受不争的好处,最后把整个故事放入到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回到战国相争的年代,老师扮演赵王,学生去扮演燕国的苏代,在人物对话中复述故事,学会生动的讲故事,理解深刻的寓意,再迁移到课本外,让学生对不争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会做水一样的人!

  来到旅游的城市,真的做了比旅游更有价值的事情,很精彩,收获很多!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3篇(扩展8)

——《鹬蚌相争》教案范本5份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 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网上收集鹬、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自学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

  (1)学*教材,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教案。

  (2)准备课件。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学*本课生字,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 、 互不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内容,自学生字词。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体会鹬蚌相争的过程、结果,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

  2、懂得与人相处时应该宽容、谦让。

  教材分析:

  《鹬蚌相争》这则寓言通过鹬 和蚌相互争吵,互相争斗,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 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课文篇幅不长,语言通俗 易懂,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 这里有同台辩论、相互交流、问题探讨、拓展训练等,可以满足学生在良 好的氛围中自由发展的要求 。

  按照新课标要求,以“问议导练”课堂模式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课外延伸等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历史故事、卡通 动画、课堂活动、简洁板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 的学*氛围。

  教学过程:

  一、 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出示地图。

  战国时候,中原 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 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 一直野心勃勃,想吞并其他六国,统一天下。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 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 然而,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

  这是什么故事呢?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居然能够阻止一场战争?

  (二)出示动画,了解故事。

  1.指出动画中的两种动物和人物。

  (1)看动画,回答。

  (嘴巴又尖又长是什么?) 板书:鹬

  (有坚硬的外壳儿是什么?)板书:蚌

  (还有个人物?——渔夫)。板书:渔夫。

  (2)这就是《鹬蚌相争,渔夫得利》的故事

  板书:鹬蚌相争

  (三)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分析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问题导航:( 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它们是怎样争斗的? 结果怎样了?)

  3.明确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音频比较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概括: 快速浏览课文, 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一)1. 设疑:造成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呢?

  2. 是鹬鸟的错?是河蚌的错?

  3.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

  正方:是鹜的.错,因为它想吃蚌的肉…..

  反方:是蚌的错,它不应该夹住鹬的嘴…..

  教师:两者都有错(无论学生先说是谁的错,均可回到两者 同时有错的回答中)

  教师:是这样吗?让我们来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来。

  (二):自学课文。

  小组讨论:

  (1)理解“心旷神怡、暗自得意、反唇相讥、互不 相让、怒目相视、轻易而举”等词语的意思。

  (2)鹬蚌为什么争斗?怎样争斗的?结果怎样?

  (3)导致鹬蚌被捉结果是谁的错?谁胜利了?谁 受益了?

  (4)讨论本课蕴含的道理。

  (三)揭示寓意。

  1.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 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重温寓意。(出示)

  故事哲理 互相争斗、 互相争斗、互不相 让,只会两败俱 让第三者得利。

  伤,让第三者得利。

  四、回归文本,总结升华

  1.回顾课文,体会寓意。(出示板书)

  鹬→ 相争 ← 蚌

  渔夫

  (得利)

  2.根据提示,复述故事。(出示提示)

  阳光明媚→心旷神怡→ 口水直流 →无计可施→饥肠辘辘→暗自得意→反唇相讥→怒目相视→轻而易举

  五、课文延伸

  阅读原文

  重点理 解:

  (1)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 即有死蚌。’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拓展练*。

  续写:鹬鸟和河蚌躺在渔夫的鱼筐里……

  续写:

  鹬鸟和河蚌躺在渔 夫的鱼筐里……

  七、创新提高

  1. 观看《螳螂捕蝉》动画,谈谈你的理解。

  2. 结合实际,谈谈你在生活中该怎样和同学们、邻居相处 ? 出示图片,简介“和谐社会”,号召学生积极参与。

  八、板书设计

  板书

  鹬→相争←蚌

  渔夫

  (得利)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