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09 00:00:00 教学反思,教案,美术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1

  活动目标:

  1、能在有折痕的纸上绘画完整的小人,发现折痕与小人的关系。

  2、感受绘画哈哈小人变化的乐趣。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

  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二、观察讨论

  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随着纸的折叠变化,让孩子们在打开后纸后的发现,使幼儿知道画画位置落在折线的不同部位来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调整: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

  想一想什么画在折痕上,什么就变长,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2

  活动目标:

  1、爱听幻想故事:感受夸张的故事情境。

  2、运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创造各种人物形象,表现各种人物细节,表达自己的想象。

  3、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人国分段长卷画。

  2、红、蓝颜料每组一份,水笔人手一支,抹布若干。背景音乐《xxx》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小人国”的故事。

  1、回忆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前几天我们听的故事《小人国》吗?故事里的格列佛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小人国是怎样对待格列佛的?那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在来看看《小人国》的故事吧!

  2、出示课件,教师复述故事。

  (1)教师边看课件边听音乐讲述故事《小人国》。

  (2)看了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喜欢小人国的小人吗?你们发现他们在格列佛身上干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

  (3)你们知道金老师喜欢哪个小人吗?为什么喜欢?

  二、观察尝试表现

  1、教师示范印画小人的方法。

  (1)教师通过儿歌示范印画小人。

  教师:“现在,金老师要来变魔术呢!把这个看报纸的小人变到画纸上。看,我是怎么变的?儿歌:伸出小手指,喝喝颜料水,上面亲一亲,下面亲一亲,我的小人变出来啦!那你们看看我的小人还缺了什么啊?”

  (2)添画人物细节。

  教师:“接下来,我也要请出小黑笔来帮助我,打开小黑哥哥,“小手弯一弯,小脚抬一抬,眼睛圆又圆,嘴巴弯又弯,戴上小帽子,穿上小西装,我的小人真神气!”

  (3)变化手指及手指方向表现小人。

  教师:“伸出大拇指,喝喝颜料水,横着点一点,竖着点一点,我的小人变好啦!”

  (4)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小人国里还有许多小人呢,你们喜欢哪个小人?请你把它画出来好吗?我们来看看他画的小人在干什么?”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边点画边思考,变化自己的手指、手指的方向或组合方法表现不同的人物。

  2、画一个人物后,添画四肢动作,并逐渐添发型和服饰等细节。

  四、分享交流。

  教师:“哇,格利佛身上又来了这么多小人!谁来说说你的小人在格利佛身上做什么?找一找他在哪里?比一比谁的眼睛尖。

  五、结束。

  教师:小人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小人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参加。听,舞会马上开始了,让我们赶紧出发吧!

  活动反思:

  “小人国”这一活动是将一个有趣而富有想象的故事情景贯穿始终,通过分段长卷画的形式,引导幼儿用手指点画的方式来画小人国的人物,形成大小强烈对比。活动中,我通过回忆、复述故事的形式,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小人,并通过向幼儿介绍手指点画的方法,让幼儿较为清楚地看清点画的部位和方向,使幼儿发现手指点画可以利用不同手指的特点,选择手指不同的部位和变化手指的方向组合**物的头与身体,尝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组合图像,避免幼儿误以为只能用一个手指点画。由于幼儿刚进入中班,他们对表现动态会有较大的困难,为化解这一难点,我仍沿用了小班*惯采用的线条表现的方式,在添加局部和四肢动态时,给幼儿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人物的造型,幼儿无心顾及颜色的变化,可以淡化颜色的表现。通过两次的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变化人物造型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创造出不一样的造型。不过大部分孩子还是局限于用一个手指,不会变化手指进行,我觉得我在操作之前应该给幼儿予提示。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3

  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认知的特点,这阶段的幼儿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由于有意注意水*低下,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喜闻乐见能引起强列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所以,我想到了棒棒糖。我深信幼儿只要听到“棒棒糖”这三个字,几乎都会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份模拟棒棒糖的操作材料,不仅在认识颜色、发展小手精细到作、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方面都对幼儿有帮助,而且深得小班幼儿的喜爱!

  活动目标:

  1、能两手较协调地揉搓橡皮泥。

  2、学会在球体上安装小棒。

  3、欣赏自己与同伴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材料:棒棒糖、橡皮泥、吸管。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起幼儿学*兴趣 “看,老师的口袋鼓鼓的,里面会是什么呢?”小朋友猜一猜。 “听,还有声音呢?到底是什么呢?”揭秘:糖。“是什么糖”(棒棒糖)。

  二、观察棒棒糖的外形,了解棒棒糖的基本特点 “老师手里的棒棒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描述:上面一颗糖果是圆圆的,下面的棒棒是长长的,老师还给它编了一个顺口溜:方的糖,圆的糖,安根小尾巴变成棒棒糖,这种是小朋友经常吃的,噢,那老师要问小朋友有没有吃过其它样式的棒棒糖呢?

  三、制作棒棒糖

  .1、小朋友都吃过这种棒棒糖,那小朋友有没有做过呢?今天老师也想动手做一个,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棒棒糖,好吗? 先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橡皮泥放在手里,两手对在一起揉一揉,搓一搓,轻轻的搓成一个圆形小球,咦!老师把它按一个漂亮的小尾巴,这样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棒棒糖,老师很开心。

  现在请小朋友也动手做一做,在动手前老师要说一下游戏规则:

  A、做手工时小嘴巴不能发出声音,要安安静静的。

  B、不能抢别人手里的东西,要小心地搓,不能掉在地上了。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咦!现在请小朋友把做好的棒棒糖举起来,看看和老师的是不是一样的,你们的糖没有小尾巴,现在请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根小尾巴,小朋友自己把小尾巴安在上面。

  四、小小棒棒糖展览会

  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拿上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看看他们做得不是很漂亮呀,哦,老师觉得小朋友的小手今天真能干,做的棒棒糖呀都很棒。

  教师:小朋友今天开心吗?

  幼儿:开心。

  教师:小朋友有了开心的事情呀,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下面请我们拿起棒棒糖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让他们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快乐心情吧。

  请小朋友排好队跟老师出去洗手。

  五、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出棒棒糖是孩子喜欢的并品尝过的一种糖果,深受孩子的喜爱。酸酸甜甜的棒棒糖,是整个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孩子乐意去表现这种他们喜爱的棒棒糖。从目标上看完成的很好,每个目标幼儿表现的都很棒。就活动过程来说,整节课幼儿都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每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在第三个环节时间:“幼儿有没有做过棒棒糖?幼儿说有的时候,老师认为孩子撒谎或者孩子吃过误认为自己做过。”这时老师反复地强调幼儿没有做过,把幼儿的思想往老师的思想上拉。其实这时应该顺着孩子的思路随机应变说:“今天老师也做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的一样,好吗?”这样会更好些,也能让孩子明白到底什么是做,什么是吃,教师能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参与积极的幼儿,让幼儿获得愉悦的心情。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让他们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1)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1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2

  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3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2)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1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2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3

  教学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教学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3)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1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 妈(哦,你妈 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

  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被折过了。

  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1:手断开了。

  幼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头变形、脚变形……

  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

  课件

  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

  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2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妈(哦,你妈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老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被折过了。

  老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儿1:手断开了。

  幼儿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老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老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老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儿:头变形、脚变形……

  老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老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老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老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3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4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5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4)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柳树姑娘》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⒈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能用连贯、优美以及活泼轻快的歌声分别表现歌曲的前后两段。

  ⒉学*简单的二声部合唱,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

  ⒊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⒋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⒌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

  ⒈美丽的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微风一吹,嫩嫩的柳枝会怎么样呢?(随风摆动)

  ⒉感受歌曲旋律,幼儿当柳枝,跟着音乐,在微风中动起来。

  二、学唱歌曲

  ⒈欣赏歌曲

  师:柳树可真美啊,听我来唱一唱美丽的柳树。仔细听听,歌曲里唱的柳树是什么样的?

  ⒉借助图谱理解歌词

  (1)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在歌曲里你听到了什么?

  (2)幼儿边看图谱边听老师演唱歌曲,进一步理解歌词。

  (3)在图谱上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吗?请你看着图谱再听我来唱一唱。(师指图演唱)

  (4)幼儿随老师看着图谱念歌词。

  ⒊学唱歌曲

  (1)完整演唱1、2遍

  (2)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演唱

  (3)柳树姑娘拖着长长的辫子,随风轻轻摆动,我们应该怎么唱?(优美)柳树姑娘在池塘里高兴地洗头发我们应该怎么唱?(活泼轻快)

  (4)你最喜欢唱那几句?(引导幼儿用连贯、优美以及活泼、轻快的歌声分别表现歌曲的前后两段。)

  三、学*二声部合唱

  ⒈第一种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一部分幼儿唱歌词,一部分幼儿同时跟着音乐旋律用“啦”或“呣”来哼唱,从第五句开始全体合唱。(教师示范演唱并带领幼儿分声部合唱)

  ⒉学*第二种合唱方法

  第一声部的幼儿唱歌词,第二声部的幼儿在第1~4句的句末伴唱“啦啦 啦”,第五句全体合唱。(先师幼合作,再*合作,教师可通过指挥来帮助幼儿合唱)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旋律,能轻柔、有表情的演唱。

  2.用唱衬词的方法学*简单的二声部唱,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旋律,能轻柔、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难点:

  用唱衬词的方法学*简单的二声部唱。

  活动准备:

  1.幼儿欣赏春天景色,观察柳枝风吹的动态,导幼儿展开想象。

  2.教学挂图一幅。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相问好。

  2.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春天来了,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姑娘的什么呢?你们听一听?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幼儿欣赏。

  提问:

  (1)歌曲是几拍的?

  (2)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2.出示图谱,学唱歌曲

  (1)教师出示图谱,边演示边完整清唱。

  (2)学唱歌曲。

  教师指图演唱,让幼儿了解使用图谱的方法。教师:小朋友,这张图谱用美丽的画把歌词给画了出来,这谱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歌词,使我们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每一句用什么样的情绪唱?

  (3)幼儿跟随教师边指图谱边演唱。

  (4)教师提示:

  ①幼儿注意唱好三拍子的旋律。(强、弱、弱)

  ②用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洗洗干净,多么漂亮”……

  3.学唱衬词,练*二声部唱。

  (1)这次演唱请小朋友唱歌词,每两小节歌词的后两拍教师用“沙沙沙”衬词演唱,从第9小节开始至结束师幼合唱。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2)幼儿分组轮唱衬词(教师参与),练*二声部唱。

  4.教师可鼓励幼儿创编动作有表情地边唱边表演。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教育幼儿要热爱大自然。

  2.听音乐出教室。

  活动反思:

  幼儿在听听、唱唱、跳跳中充分感受歌曲优美、活泼的旋律;在听听、说说、念念中反复感受诗意一般的歌曲内容;在哼哼、唱唱中学唱歌曲,整个活动幼儿都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着,符合新《纲要》中“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目标,及“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的指导精神,使幼儿初步学唱了歌曲《柳树姑娘》,抒发了对柳树的喜爱之情,培养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活动目标:

  1、在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的基础上用连贯、优美和活泼轻快的歌声演唱。

  2、组织引导幼儿表演歌曲,用肢体动作表现柳树形式。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观察春天景色,观察柳树风吹动态,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2、柳树挂图

  活动流程:

  一、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有好多的小秘密,你发现了什么呢?(花儿开了,蝴蝶蜜蜂飞来了)最后老师小结。

  2.听,是谁的脚步声?轻轻的、柔柔的,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出示柳树的图片)

  3.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它吧(用语言赞美柳树姑娘)。

  二、学唱歌曲

  1..柳树姑娘还把小朋友赞美它的话编了一首歌曲送给你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欣赏歌曲。

  2.春天来了,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姑娘的什么呢?你们听一听?(教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3.请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感知歌曲的旋律和歌曲的内容,让幼儿自己打节奏。

  4.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4/3的特点是什么?(强、弱、弱)

  老师有一种打法(出示本歌曲的节奏,小朋友们有没有觉得很眼熟,原来就是我们的密码,我们把它加到歌词里好不好?请幼儿按三拍子的特点,边拍手边说歌词,可以第一拍拍头,第二、三拍拍肩等,表现三拍子的.特点。

  三、演唱歌曲,

  1.老师带领幼儿有表情的演唱,提醒幼儿是怎么唱的,讨论前面和后面唱的一样吗?

  2.开头两句柳树姑娘,辫儿长长怎样唱?(优美的)。师范唱。

  3.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怎样唱?(活泼轻快)。师范唱。

  四、学*简单的二声部演唱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5)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相框》汇总五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相框相关知识,及设计的基本内涵,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设计理念。

  2、能力:学*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新颖、漂亮的小相框。

  3、情感:激发学*美术的兴趣, 培养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小相框的相关知识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如何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制作新颖、美观、实用的小相框。

  课前准备:

  教师:多种废旧材料、手工材料、范作、课件等。

  学生:多种废旧材料、相框实物、图片、绘画工具剪贴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生活照片。

  问:这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照片记录了生活中多彩的瞬间,要把这些精彩瞬间留在身边,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把照片**一个漂亮的小相框里,放在讲台前。问: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小相框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给大家的照片做个富有个性的相框吧!它会给你带来愉悦和自信。

  2、出示课题——自制小相框

  你家里一定有一些废旧材料,其实它们都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等你去挖掘与创造。根据你今天带来的材料我们来设计、制作一个小相框。

  (二)、出示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了解相框相关知识,及设计的基本内涵,了解物以致用的基本设计理念,学*用容易找到的材料设计新颖、漂亮的小相框。激发学*美术的兴,培养观察分析、创新思维及动手能力。

  (三)、欣赏与启发

  请学生看书中照片,对照片上的小相框的用途、外形、色彩和图案进行分析。

  活动目标:

  1、乐意选择不同形状的图片,并尝试为其建构大小、形状相合适的相框。

  2、体验探索与尝试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已认识这些图片的不同形状。

  2、物质准备:各种形状的图片、各色雪花片、统计表。

  活动过程:

  1、出示相框,引起幼儿兴趣。

  (1)小朋友,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

  (2)你们认为雪花片能不能用来做相框呢?

  2、出示不同形状图片,巩固形的认识,并进一步激发幼儿建构欲望。

  你们认为这些形状的图片,能用雪花片插出和它一样形状、大小合适的相框吗?

  鼓励幼儿大胆地讨论、讲述。

  3、幼儿尝试建构,教师参与。

  (1)鼓励幼儿选择不同图片,并按其形状、大小建构。

  (2)鼓励尝试失败的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建构。

  4、小结、评价

  (1)完成统计表:

  (2)表扬坚持建构,不怕困难的幼儿。

  (3)鼓励幼儿将自己建构的作品作为即将毕业的礼物送给好朋友。

  教学目标:

  1.了解相框的基本构成,可以制作简易相框。

  2.发展手部小肌肉,锻炼动手剪贴纸的能力。

  3.自由发挥想象,创意的装饰相框。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一个完整的相框,一张儿童照片,画有基本型的彩纸(每人一张),条形彩纸(每人四条,两种颜色为宜),小块彩纸若干,剪刀、固体胶、硬纸板、支架等每人一份。

  教学重点:

  制作相框的顺序,剪贴纸方法教学难点:折叠纸,画并剪出各种形状

  教学过程: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6)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漂亮的生日蛋糕》(五)份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作品的神奇情节,感受小熊和朋友之间互相关心的情感。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感受关心亲人,朋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生日快乐”的音乐。《会唱歌的生日蛋糕》课件。

  活动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

  1.师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吧!(生日快乐歌)

  师:什么时候我们会唱这首歌呢?(过生日的时候)

  2.师: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会唱生日快乐歌,还会吃什么呢?(生日蛋糕)师:有一只小熊,他做了一个生日蛋糕,不过这个蛋糕可神奇啦!下面就请你们听一听这个故事吧!

  二、完整欣赏故事

  1.师讲述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师:故事听完了,谁来告诉我:

  (1)故事里都有谁?

  (2)他们在干什么呢?

  (3)他们是为谁做的生日蛋糕?

  2.师:小动物们吃了蛋糕以后,发生了什么神奇的事情?(肚挤眼里飞出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

  师:小朋友的小耳朵听得可真仔细啊!那现在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故事吧!

  三、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故事前面一段

  教师结合画面讲述故事第一段。

  师:谁来学一学小熊做蛋糕的样子?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师:小朋友们表演得真是棒极了!小熊把蛋糕放进了烤箱,不一会儿,烤箱里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这个“诱人”的意思就是闻到了香味,特别想尝一尝,谁来做一个“诱人”的样子给大家看呢?(这个小朋友表演得特别像一个小馋猫)

  师:小熊吃了生日蛋糕,从肚挤眼里冒出了好听的歌,他的心情怎样呢?

  师:他的心情很好,瞧瞧他鼓着肚皮,快乐的音乐从他肚挤眼里冒了出来,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小熊的样子。

  2.师继续结合画面讲述故事第二段。

  师:接下来我们瞧一瞧小熊把蛋糕分给了谁呀?(小狗、小羊、小猪)

  师:你们说,他为什么要把蛋糕分给小猪,小狗,小羊呢?(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分享)

  师:大家高兴的吃着生日蛋糕,然后怎么样啦?(三个小伙伴的肚挤眼里也都飞出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

  师:这可真是妙极了!于是,小熊又想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想邀请好朋友和他一起做蛋糕),那小熊会怎么对大家说呢?

  师:那小动物们帮助小熊了吗?他们为什么要帮小熊?(因为好朋友就要互相帮助)

  师:故事里的小动物们帮助小熊做了一个大蛋糕,那如果你的好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们会怎么做?(帮助他)帮助他之后你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很快乐)

  师总结:所以我们要学会关心别人,同时快乐自己!

  3.师继续结合画面讲述故事最后一段。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故事,瞧,在小动物们的帮助下,大蛋糕终于做好了,他们把蛋糕送给了外婆,外婆一边吃着美味的蛋糕,一边听着动听的歌声,猜猜看外婆心里会想着什么呢?

  师幼互动。

  四、活动拓展

  师:小熊送给外婆一个会唱歌的生日蛋糕,那你们有什么祝福要送给小熊的外婆呢?最后,我们也一起用我们最美妙的声音,唱响生日快乐歌,送给小熊的外婆吧!

  师幼同唱“生日快乐歌”,活动结束。

  活动目标:

  1.掌握用胶水黏贴的技能。

  2.学*在蛋糕的边沿,沿着边沿线一个跟着一个进行黏贴和装饰。

  3.感受参与制作活动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蛋糕地板每人一张、胶水、彩色的小花一份。

  2.生日背景。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今天我们小三班来了一位小客人,看看它是谁呀?(熊宝宝)我们来打个招呼吧!

  2.熊宝宝今天可开心了,因为今天是它的生日。晚上,熊宝宝家要举行一个盛大的生日晚会,想邀请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一起去参加好吗?

  3.那么,我送什么生日礼物给熊宝宝呢?

  4.送一个漂亮的大生日蛋糕你们觉得怎么样?

  二、观察蛋糕的装饰方法。

  (出示蛋糕一)看这是老师做好的蛋糕,老师是用什么来装饰蛋糕,让蛋糕变得更漂亮的呢?

  1.学说:“我用红色的小花装饰蛋糕,让蛋糕变得更漂亮。”

  2.老师把小花装饰在蛋糕的什么地方?(蛋糕的边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