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美术教案 / |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1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 妈(哦,你妈 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

  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被折过了。

  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1:手断开了。

  幼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头变形、脚变形……

  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

  课件

  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

  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2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妈(哦,你妈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老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被折过了。

  老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儿1:手断开了。

  幼儿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老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老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老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儿:头变形、脚变形……

  老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老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老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老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3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4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5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1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2

  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3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2)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1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2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3

  教学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教学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3)

——大班教案《哈哈小人》实用5篇

  大班教案《哈哈小人》 1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大班教案《哈哈小人》 2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

  2、乐意探索,感受活动的趣味。

  【活动准备】

  5张桌子、幼儿20名、盒子5个、记号笔20支、黑板两块、红、黄、蓝、绿色彩纸各20张、完整范例。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人物造型。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朋友,他听说大三班的小朋友本领很大的,所以要考考你们。你们听好他的要求,

  就能和他一起做有趣的游戏。

  2、题一:请你为他照张相,(出示图一)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造型。

  3、幼儿在画纸上表现小朋友造型。注意人物的“顶天立地”

  (1)请幼儿找出盘子中最大的纸(粉色纸),把观察到的小朋友画在这张纸上。

  (2)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人物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二、观察讨论,发现人物造型的变化和折纸的关系。

  1、题二:再为我照张像。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小朋友”的造型。

  (1)师:请你在盘子中找出黄色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样纸上,但有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注意人物的顶天立地。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教师观察幼儿表现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

  2、题三:请你们打开折纸看一看。

  师:你画的小朋友怎么了?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3、题四: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4、当幼儿想到用线连接的时候,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

  5、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画完。

  6、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示墙上。

  7、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朋友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8、小朋友教了我们一个照哈哈镜的游戏,你们想不想也让自己照照哈哈镜呢?

  (1)师:你想把自己的哪部分变长呢?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最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出示完整范例:老师的作品上为什么两个地方都变长了?

  3、盘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去折一折再试一试还会有些什么变化呢?

  大班教案《哈哈小人》 3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 妈(哦,你妈 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

  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被折过了。

  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1:手断开了。

  幼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头变形、脚变形……

  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

  课件

  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

  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大班教案《哈哈小人》 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进一步学*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四: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大班教案《哈哈小人》 5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妈(哦,你妈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老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被折过了。

  老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儿1:手断开了。

  幼儿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老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老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老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儿:头变形、脚变形……

  老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老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老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老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4)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有趣的糖果纸小人教案(附教学反思)(精选5篇)

  活动目标:

  1、体验毕加索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

  2、尝试运用图形、线条表现五官的变化。

  3、在集体面前愿意大胆讲述。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裁成方形的彩色涤纶纸、毕加索美术作品若干(局部)、红、黄、蓝、绿水粉颜料(稀释)、排笔、瓷砖、画纸、电视机、实物投影仪。

  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照镜子和照哈哈镜游戏。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可真漂亮,你们想看看自己吗?老师带来了一种有趣的“镜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美不美?

  幼儿运用涤纶纸观察自己五官的变化。

  二、欣赏毕加索作品,体验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

  师:我们的小脸变的真有趣,有一位画家,叫毕加索,他也喜欢玩变脸游戏,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变脸的。

  出示作品引导幼儿观察。

  师:画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成了什么?(线条、色彩、图形等)这些脸和我们*常的脸一样吗?幼儿讲述,教师总结(真能干,画家用线条、图形、和漂亮的颜色把脸上的五官进行了变化,这样是作品看起来更有趣,是画面更美了。)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也来学学毕加索玩有趣的变脸游戏好吗?你想怎么变脸?

  幼儿自主讲述,教师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可以运用线条、图形来变脸。

  四、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随机指导。

  (1)、画出变形的脸,在上面运用线条、图形和美丽的颜色画出变化的眼睛、嘴巴、鼻子等。

  (2)、能大胆换颜色,尝试使用每一种颜色。

  (3)、用完的排笔放在颜料盒子的旁边,以免弄脏颜料。

  幼儿作画,教师随机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夸张的变形,对于幼儿独特的表现方法给予肯定,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学*模仿画家的作品进行表现。

  五、展示幼儿作品,共同欣赏评价。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的画哪里最美最特别!

  2、互相欣赏,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设计背景

  刚入小班的幼儿,对一切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求知欲也比较浓,特别对于画画特别的喜爱,经常对走廊里的画欣赏来欣赏去的。还嚷着也要画 ,为了满足孩子的这种良好的求知欲,设计了活动。

  活动目标

  1、 会用各种材料在报纸上大胆的作画。

  2、 体验活动时愉悦的情趣。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 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 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重点难点

  幼儿能大胆的使用各种材料在报纸上作画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马克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笔、各种水彩水粉颜料若干。

  2、 场地布置:地上、桌上、墙上、画架上铺满报纸。

  3、CD片《排箫合集》及CD放音机。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

  1、教师带领幼儿到布置有报纸的室内谈话。

  (1)这里有什么?(报纸)

  (2)报纸都放在哪里了?

  (3)报纸上可以做什么?

  2、幼儿和教师讨论“可以在报纸上画画”。

  (1)用什么来画呢?

  (老师介绍各种绘画材料:马克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笔等,想用哪种材料就用哪种材料。)

  (2)怎么画呢?

  (幼儿讨论后,教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要画大大的。

  3、幼儿尝试、体验在报纸上画画。(播放CD片《排箫合集》)

  4、幼儿、老师一起谈谈画在报纸上的画。

  总结:我知道呀,你们每一个小画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故事,那你们回家可别忘了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噢!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大胆的去尝试,给幼儿充分的选择余地,创作氛围也很轻松、自由。场地的布置和音乐的播放营造的氛围很愉悦。幼儿大胆作画,整个过程犹如在开展一个小型的绘画游戏。效果很好。

  设计思路:幼儿在*时的美术活动中*惯用水彩笔和油画棒,对于一些特殊的绘画方式不能很好的运用,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学*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并和教师一同进行了教室环境布置,使每位幼儿都有班级小主人的意识。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美术活动。

  2.能大胆选择色彩印画,表现大大小小的圆圈泡泡。

  3.体验鱼儿孤独和快乐的情绪。

  活动准备:

  1.一幅大的海洋背景图。

  2.每位幼儿热带鱼(胸饰)、4个大小不一的瓶盖,抹布。

  3.已调好红、黄、绿、紫四种颜色水粉。

  活动过程:

  1.《鱼儿好朋友》

  ――幼儿跟随《鱼儿好朋友》的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进教室。

  ――幼儿依次在一幅大的海洋背景图面前坐下。

  ――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出示一条鱼的图片。

  ――教师跟着音乐讲故事:“我是一条孤单的鱼,在大海里孤单的游来游去,没有朋友。唉!

  ――提问:鱼儿怎么了?(它孤单,没有朋友)

  ――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和我做朋友吗?(愿意)

  ――幼儿将身上的鱼儿拿下贴在海洋图上与小鱼做朋友。

  (设计意图: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溶入到环境中,体验鱼儿孤独的情绪。)

  2.引出课题

  ――我现在有这么多朋友,我好开心,想吐泡泡,你们和我一起吐泡泡吧。提问:你们知道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吗?

  ――我在水里为什么要吐泡泡。

  ――我们怎样吐泡泡?(水彩笔画,用纸贴等)

  ――今天我没有带这些东西,但我带了其他两样东西,出示水粉和瓶盖。

  ――请幼儿观察瓶盖的形状。请幼儿想办法画泡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体验鱼儿快乐的心情,)

  3.教师示范、幼儿操作。

  ――教师示范用瓶盖印画。提示幼儿在印的过程中注意每次只能蘸一种颜色,不需要时用抹布擦去。

  ――鼓励幼儿尝试选用大大小小的圆形材料印泡泡,幼儿随着音乐自由地选择瓶盖与颜料印泡泡,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自己动手操作学*新的绘画方式)

  4相互欣赏幼儿作品。

  ――请个别幼儿到前面说说自己印的泡泡,说说自己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设计意图:评价幼儿作品,给予肯定,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5结束部分

  ――幼儿和教师跟着《鱼儿好朋友》的音乐游出教室。

  (设计意图:头尾呼应,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欣赏葡萄的外形特征,学*观察的方法。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验成功的喜悦。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布置葡萄园:红、绿、紫的葡萄及模型、图片、范例;

  在走廊布置葡萄架(让幼儿挂葡萄作品);

  油画棒;胶水;绉纹纸;蜡光纸;颜料;棉签;橡皮泥;

  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参观葡萄园的活动及要求。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参观葡萄园,”“你们注意看看葡萄宝宝有什么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把你发现的秘密告诉身边的小朋友。”

  2、幼儿自由欣赏葡萄的外形特征,教师进行观察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材料制作的葡萄。

  3、集中谈话,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4、让幼儿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葡萄。

  ①师提问:“可以用什么方式把葡萄表现出来?”

  ②师根据幼儿的方法,出示相应的葡萄作品,教师进行简单的讲解。

  5、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葡萄:

  A组:蜡光纸条粘贴成一圈圈的进行制作葡萄

  B组:绉纹纸团成球,再粘贴在底板上制作葡萄

  C组:用手指醮颜料印葡萄

  D组:用棉签画葡萄

  E组:用橡皮泥团圆制作葡萄

  6、将制作好的葡萄分类挂到葡萄架上进行欣赏,体验成就感。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因此,正确掌握幼儿年龄阶段目标和幼儿*期发展情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绪,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根据这些精神,在美术活动中我选择了让幼儿易于表现的棉签画“葡萄”,没有特别难的技能技巧需要掌握,大部分幼儿都能通过动手操作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轻松自由的创作中,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用线条大胆表现各种形态的花

  2.帮助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好看的花儿示范画

  2. 油画棒和沙皮纸

  活动过程:

  一、预热阶段:

  故事导入:在森林里,有一个花仙子,有一天,它听到了一段美妙的音乐,跳起了舞蹈,许多小花跟着她一起跳起来,都变成了最美丽的花。

  二、图形刺激:

  1. 幼儿听故事与老师一起跳舞。

  2. 请幼儿欣赏小花是怎么跳舞的(欣赏示范画)请幼儿说说这些花在干什么,学学它的姿态。

  3. 教师演示好看的花儿。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大班新年心愿美术活动教案(精选5篇)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并制作贺卡。

  2、体验合作的乐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祝福的话。

  3、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各色卡纸、皱纹纸、轻泡、瓦楞纸、手工纸、剪刀、水彩笔、双面胶、废旧零散的图书、等。

  2、知识准备:幼儿已经了解贺卡的意义和用途。

  活动过程一、出示PPT,欣赏贺卡1、请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贺卡。

  师:"新年来了,我们都会做贺卡送祝福,你打算做一张什么样的贺卡呢?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仔细观察这些贺卡是怎样制作的?"2、出示PPT,请幼儿欣赏各种形式的贺卡。

  (1)引导幼儿从贺卡的形状、颜色、图形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感受贺卡制作的美。

  (2)引导幼儿讨论贺卡的主要制作材料和方法。

  师:"你觉得这些贺卡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制作的?"师幼小结:贺卡多种多样,可以运用各种材料的纸来制作绘画的、粘贴的、立体的、镂空的等等很多种贺卡。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交流:

  师:"你最喜欢哪种贺卡?为什么?"

  二、计划制作贺卡

  1、激发幼儿自制贺卡的兴趣和愿望。

  师:"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你想向谁赠送贺卡表示祝贺呢?"师:"你准备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你想对赠送的人说句什么祝福的话?"(幼儿畅所欲言,师对幼儿的祝福语句加以指导)

  三、幼儿自制贺卡,教师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卡。

  1、介绍材料,并提出制作时产生的垃圾放在收集盘中,保持卫生。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装饰,尽量保持安静。

  3、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四、做好的贺卡放在展示台上,交流贺卡的制作。

  请做完贺卡的幼儿一同制作一张大大的贺卡送给辛苦的老师们。

  并共同说出祝福的话。

  一、活动目标

  1.大胆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过年时热闹、开心的情景,并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作品。

  2.感受新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纸、水彩笔;新年的喜庆音乐;教师事先画好的一幅关于热闹的新年的简笔画

  2.经验准备:请家长在新年期间带领孩子一起去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难点重点: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和绘画的形式将过年时热闹、开心的情景表现出来。

  难点:学*用某一符号表示不会画的事物,画面内容能紧扣主题,会用恰当的词语连贯完整的进行讲述。

  2.指导要点通过谈话回忆、绘画的形式将过年时热闹开心的情景表达出来,讲述时鼓励幼儿用恰当的词汇、连贯完整的语言。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的时候你和爸爸妈妈都到过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事呢?做这些事情时你心里的感觉怎样?

  2.绘画:热闹的新年教师:新年可真热闹,你们在新年里都做了好多开心的事情。下面就请你们将这些事情先画出来,再用一段好听的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让大家和你一起共同分享快乐热闹的新年吧。

  (1)幼儿作画(简笔画)播放新年的喜庆音乐,为幼儿营造一个热闹喜庆的氛围。绘画时提醒幼儿注意将主要的角色、事件画在突出的位置;不会画的事物用某一符号进行记录。

  3.讲述

  (1)分组讲述:

  画好的孩子可以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轮流轻声讲述,教师巡回指导倾听幼儿的发言,提醒幼儿讲述时要紧扣主题,用上恰当的词语,连贯完整的讲述。

  (2)个别讲述:

  请出画面主题内容突出,讲述时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个别讲述。

  (3)评价教师引导幼儿初步学*从画面表现力和讲述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如:画面是否突出快乐、热闹的新年主题,画面布局是否合理,是否会用某一符号表现事物;讲述时是否会用恰当的词语,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等

  (4)教师结合事先画好的简笔画进行示范讲述。

  4.活动延伸:将幼儿的绘画作品粘贴出来,并请父母将幼儿的讲述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展示在主题墙上与同伴共同分享新年的热闹和开心。

  五、评价要素

  幼儿的画面是否主题突出,讲述是否连贯完整。

  六、活动建议

  请家长将新年期间带领孩子一起去参与的各种庆祝活动以图画和照片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布置成主题墙饰:热闹的新年。主题结束后可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制作成幼儿自制小书:《热闹的新年》

  活动目标:

  1、学*手指点画。

  2、感受色彩对比。

  3、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四种颜料,每位幼儿一张画有“新年树”的铅画纸、抹布。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快要过年了,老师带来了一棵新年树,可是这树还没有装饰过,我们一起来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

  2、教师引导幼儿学*装饰新年树。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点画的步骤。

  “新年树上有许多彩灯,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彩灯怎样才会亮?”

  (2)、请个别幼儿示范点画的方法,集体检查彩灯是不是都挂在了“电线”上。

  (3)、幼儿为新年树挂彩灯,教师个别指导。

  每一盏灯都要挂在电线上,彩灯的颜色要漂亮、丰富。

  3、教师引导幼儿同伴间相互欣赏各自创作的作品。

  (1)、检查每一盏灯是否都亮。

  (2)、激发幼儿在新年树上点画或粘贴其他装饰物的兴趣。

  活动反思:

  美术的绘画形式有很多种,美术可以让人发挥想象和创造能力。幼儿对于绘画来说,需要的是贴*生活,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尽管幼儿画的什么也不像,我们都要跟幼儿们鼓励,不要去打击幼儿对涂涂画画的兴趣,让幼儿尽情地绘画,这才能让幼儿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手指点画是一种幼儿的绘画形式,这种用手指绘画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新年心愿美术活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乐意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新年的心愿,体验迎接新年的快乐。

  2、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3、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4、感受节日的快乐气氛,乐意参加布置环境的活动。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重点难点:

  将心愿绘画在心愿卡上。

  活动准备:

  1、新年心愿树

  2、心愿卡

  3、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重现

  1、讨论回忆

  师:今天符老师带来了一本日历,看一看,这是哪一年的?20xx年。

  师:今天几月几号?找找在哪里?今天是12月30号。

  师:今天过完了,后面还有一张纸,过完就要过20xx年啦!新的一年要来到啦!拍手庆祝。

  师:符老师和褚老师在20xx年有个心愿,看看!出示爱心卡。

  猜猜褚老师的心愿是什么呢?幼儿回答。

  师:褚老师,猜对了吗?老师回应。

  师:我们把心愿卡挂到心愿树上,心愿树有了褚老师的心愿变得更漂亮了。

  师:符老师也有个新年心愿,猜猜我的新年心愿是什么呢?出示爱心卡,幼儿回答,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提示,小朋友矮矮的,后来他又变得高高的。

  小结:我们的心愿卡挂到了心愿树上,这样新年老人就能知道我们的新年心愿并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愿望啦!

  2、幼儿和同伴讨论

  师:你们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请你们想想,然后把你们的新年愿望先对旁边的.好朋友说说!然后再告诉大家。幼儿相互交流,教师同个别幼儿交流。

  师: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爸爸妈妈赚更多的钱、我的本领大、全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得到好玩的玩具、希望警察叔叔工作不要太辛苦、幼儿园的老伯伯快快乐乐的、希望我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小结:你们不仅想到自己的心愿,还想到为自己的爸爸妈妈送去祝福,还想到给其他关心我们的人送上祝福。你们真是善良的好孩子。

  二、联想创作

  1、感知联想

  师:请小朋友们也把自己新年愿望画出来,可以画和自己新年愿望有关的东西,这样新年老人看了就能明白你们的心愿了。

  2、绘画创作

  师: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心愿卡。请你们把你们的心愿画在心愿卡上吧。

  幼儿动手绘画心愿卡,教师巡回指导,为个别想写字的幼儿写上祝福的话。

  三、展现、交流播放背景音乐《新年好》

  师:小朋友们一起来,我们把这些心愿卡挂在新年心愿树上,让我们一起来期待这些愿望能实现,好吗?

  师:找找你的心愿卡在哪里?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心愿。

  在音乐声中和孩子歌唱、许愿。哇!要过年了,好开心啊!在音乐声中和客人老师说再见。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的顺序较为流畅、教师的精神状态也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回应与提升方面不足,对幼儿的回答,教师的回应略显呆板,缺乏一些有深度的挖掘,使孩子的回答得不到教师的总结和反馈。

  活动中教师缺乏有针对性的提炼,对活动的重点部分即通过心愿卡能表达心愿这个点没有分析到位。

  在结尾处可添加和客人老师的互动环节,对客人老师说说自己的心愿,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

  活动目标

  1.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并制作贺卡。

  2.体验合作的乐趣,学会向他人表达新年的祝福话语。

  活动准备

  各种新年贺卡、各色卡纸、皱纹纸、瓦楞纸、手工纸、剪刀、水彩笔、双面胶等

  活动过程

  1.欣赏贺卡

  (1)请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贺卡。

  (2)师:你们看到的新年贺卡有什么图案?图案表示什么意思?贺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小结:贺卡多种多样,可以运用各种材料的纸来制作绘画的、粘贴的、立体的、镂空的等等很多种贺卡。

  2.幼儿制作贺卡

  (1)你最喜欢哪种贺卡?为什么?

  (2)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你想制作一张什么样的新年贺卡?贺卡上怎样表达对他人的新年祝福?

  (3)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教师提醒幼儿制作时产生的垃圾放在收集盘中。

  3.做好的贺卡放在展示台上,交流贺卡的制作。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6)

——木头人大班教案实用5篇

  1幼儿园大班健康游戏教案《木头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动的一些部位,使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激发幼儿敢于探索和勇于发现的学*兴趣,培养幼儿互相合作,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木头人》,指出人不动是很难受的。

  二、让幼儿明白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人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动。

  1、听音乐做动作

  提问:刚才,我们跟着音乐在干什么?是身体的哪些部位跟着音乐在动?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

  提问:除了舞蹈是人身体的一种活动外,你还知道人们有些什么样的活动?它们分别是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动?

  三、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感知自己身体可以动的部位。

  1、每组发一个纸娃娃,让幼儿把认为可以动的部位用笔做上记号,要求互相协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假如你不能确定的话,就可以起来再动一动。

  2、请你来动一动,你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会动。

  3、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由教师说出一个可以动的部位,请幼儿用此部位做个动作。

  四、课后延伸

  让幼儿继续寻找身体里许多看不见,甚至感觉不到的会动的部位。

  2 幼儿园大班木头人教案:我们都是木头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传统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进行改编。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与同伴沟通,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成功。

  活动准备

  会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活动过程

  1、幼儿玩“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

  2、请幼儿说说玩游戏时哪个部分能改动,使游戏更好玩。激发幼儿改编游戏的愿望。

  3、引导幼儿自愿分组,分别从形式、规则、说儿歌的方法、最后定格的造型、游戏的人数等几方面探索游戏的不同玩法。

  4、引导幼儿交流游戏玩法、总结游戏经验,提出新问题并不断改进完善新玩法。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改变游戏的玩法,在儿歌的节奏、跑动的步伐、组织的形式方面都有了不同的尝试。他们边玩游戏边修改游戏规则与玩法,合作与自主性体现得十分充分。幼儿对最后定格造型十分感兴趣。但是由于在户外受场地的限制,很难尽兴发挥,因此生成了下一个室内造型活动。

  幼儿园大班木头人教案,木头人是我国一个从古流传至今的小游戏,它可以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激发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

  3 幼儿园大班木头人教案:木头人

  活动目标

  能跟着音乐节奏创编中有趣的'动作玩木头人的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跟随节奏创编动作玩游戏

  活动准备

  有玩木头人的经验、音乐、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玩过的木头人游戏吗?那我们再来玩一次怎么样?

  2、师幼共同游戏,关键提问:咦,那我想考考你们,木头人游戏说到哪一个字的时候就不能动了?

  3、追问:还有一个不许笑,那到底是哪一个字的时候要摆造型?

  4、小结:原来玩木头人在说到笑的时候就要停下来摆造型。

  5、过渡:今天,我想和大家来玩一个音乐木头人的游戏,用音乐来玩木头人,我带来一段音乐,里面有一段特别的声音,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要停下来做木头人了,我们来听听看!

  二、熟悉音乐,了解规则

  1、(播放音乐)提问:请大家来说说看,你听到的这段音乐里面有特别的声音吗?

  追问:那嘟嘟嘟,很长的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

  追问:我们喇叭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干嘛?

  2、教师示范听音乐玩游戏

  关键提问,我是在什么时候变木头人的呀?

  回应:就是在很长喇叭声后,听到“嘟”马上变木头人。

  小结:喇叭声“嘟~~~”响起是告诉我们要准备了,当喇叭声“嘟”响了就是变木头人的时候了。

  3、幼儿初次尝试游戏:你们都知道了,来一次怎么样?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许笑,不许动,123,就快变成木头人,123,就快变成木头人,嘟~~~,变!”

  4、这次我要把这个游戏加大难度了,听一听,这次音乐里有几个特别的声音?自己听啊!

  (播放音乐)

  关键提问:连续发出的两次喇叭声音,提醒我们怎么办?

  小结:有2次特别的声音,而且这2次要连续变2个不同的造型。

  5、幼儿跟着音乐尝试。

  三、挑战比赛,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4组挑战比赛。1组比赛,另3组幼儿做评委,找一找哪些幼儿是不能跟着音乐来变?

  2、进入第二轮比赛。规则变了,要听好指令来玩。幼儿尝试玩一次。

  3、进行第二轮比赛。

  4、进入第三轮比赛。

  一组幼儿要统一动作。

  5、第四轮比赛,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及时间安排看。

  活动延伸:

  音乐停,每组要变一座桥。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AB段的欢快气氛,随音乐大胆创编村民劳动的动作。

  2.在故事情境中熟悉游戏规则,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活动准备:

  音乐、手花

  活动过程:

  一、感受AB段乐曲,大胆创编动作。

  1.完整欣赏音乐,结合故事情境了解“木头人”的含义。

  2.随音乐节奏,大胆创编村民劳动的动作。

  二、了解游戏规则,探索游戏玩法。

  1.欣赏A段音乐,玩游戏“木头人”。

  (1)幼儿随音乐自编动作,进行“木头人”游戏。

  (2)配班老师做“熊”,师生一起玩木头人游戏。

  (3)一幼儿做“熊”,再次游戏。

  2.欣赏B段音乐,探索选“聪明人”。

  (1)讨论:怎样把熊引开?

  (2)和配班老师合作随音乐表演选“聪明人”。

  (3)提问:村长是怎样选“聪明人”的?“聪明人”往哪里跑?

  三、集体游戏“熊和木头人”。

  1.师生合作:配班老师做熊,老师做村长,幼儿当村民完整游戏。

  2.生生合作:两名幼儿分别做熊和村长,其他做村民进行游戏。

  小百科:熊,是食肉目熊科动物的通称,熊*时还算温和,但是受到挑衅或遇到危险时,容易暴怒,打斗起来非常凶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利用折叠的方法大胆表现想象中的角色动态。

  2.愿意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合作做画的乐趣。

  3.复*用牙刷喷色的基本技能,能大胆使用不同的颜色丰富画面。

  二、教学准备:

  1.幼儿操作的若干“木头人”,每组白纸人手一张,幼儿操作背景四幅,胶水人手一支。

  2.教师范画一张,绿色、红色、兰色、黄色水粉,旧牙刷,吸管喷色工具若干。

  三、教学过程:

  (一)倒如情景。

  1.游戏“木头人”,游戏2遍,教师表现幼儿有代表性的`动作。

  (二)请幼儿与教师一起讨论折叠“木头人”。

  1.幼儿独立折叠欣赏“木头人”。

  A幼儿折叠“木头人”。

  B教师巡回指导幼儿操作折纸。(把幼儿的“木头人”有一定意图的摆放在黑板上)

  C引导幼儿欣赏。

  2.幼儿合作折叠欣赏“木头人”。

  A教师启发幼儿观察组合图象。

  B幼儿小组合作做画。

  C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合作、想象,请先完成的组在组里交流)

  D幼儿欣赏合作作品。

  (三)操作活动:

  1.教师出示范画。

  2.启发幼儿按自己兴趣折叠3—4个“木头人”造型,喷色,制成动态人影。

  3.巡回指导幼儿喷色。

  请小朋友回到桌子旁边,帮助木头人摆各种动作,然后放在纸上用牙刷喷色

  (四)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介绍自己创造的动态形象。

  1幼儿园大班健康游戏教案《木头人》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了解自己身体能动的一些部位,使幼儿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激发幼儿敢于探索和勇于发现的学*兴趣,培养幼儿互相合作,互相谦让的优良品质。

  活动准备

  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木头人》,指出人不动是很难受的。

  二、让幼儿明白人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人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动。

  1、听音乐做动作

  提问:刚才,我们跟着音乐在干什么?是身体的哪些部位跟着音乐在动?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扩展7)

——中班美术运动小人教案实用5份

  设计意图

  根据本园特色“乡土资源在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中的运用与实践”,我想到了通过拼贴的方式,结合本土资源——稻草来挖掘幼儿的潜能,提高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动手发展能力。稻草正是现在时节割下,农村随处可见,孩子们比较熟悉,利用孩子们熟悉的取材,孩子们更积极,学*兴趣更为浓厚,并且孩子们喜欢动手,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材料与方式,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下提高动手发展能力。

  活动目标

  1、能用稻草来表现运动小人的四肢和躯干。

  2、了解运动姿势,发挥想象力,拼搭出各种运动造型。

  3、感受图形拼搭的趣味。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稻草来表现运动人的头部、四肢和躯干。

  难点:了解运动姿势,发挥想象力,拼搭出各种运动造型。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来欢迎他出来!“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做运动小人,我想和你们交朋友,想和你们做游戏!”

  二、介绍运动小人

  1、介绍运动小人。提问:小朋友们看,运动小人是什么做的`呀?(稻草)你们知道运动小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因为运动小人会做很多的运动,运动可棒了)

  2、出示运动小人摆出的各种运动姿势。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小人都做了什么运动呀?

  3、幼儿交流自己喜欢什么运动,师:运动小人有个很大的本领,小朋友们做什么运动姿势,他就能摆出来,相不相信啊?那我们来试试看。请小朋友们做动作,教师将运动小人摆出相应的姿势。

  三、幼儿尝试操作拼贴“运动小人”。

  1、幼儿讨论自己要做什么姿势的运动小人。

  师:啊,小朋友们,你们说运动小人棒不棒啊?那你如果也有这么个运动小人,你会让他做什么运动啊?

  2、教师示范制作。

  3、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做一个运动小人,当老师说运动员们集合的时候,请你们把你们的运动小人送上来。

  四、展示幼儿作品,师幼共同评价。

  师:运动员们集合了,谁来说说看,你喜欢哪个运动小人呀?为什么?

  五、延伸活动:

  将材料放置美工区,有效地将区域与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能在活动结束后继续活动内容,在*时生活中巩固练*,继续锻炼动手操作。

  活动反思

  要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使幼儿自由地创造表现。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宽松氛围创作,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以顺应幼儿的创作,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利用自制运动的小人,创造出不同的动态运动小人。

  活动目标:

  1、欣赏感受芭蕾舞的姿态美。

  2、尝试运用锡纸创作不同舞姿的小人,体验创作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熟悉绘本《大脚丫跳芭蕾》;对芭蕾舞有初步的认识。

  物质准备:

  PPT、锡纸塑造小人范例、各种大小不一的锡纸、透明胶带、展示架。

  活动过程:

  一、师出示绘本《大脚丫跳芭蕾》引入。

  1、引导幼儿欣赏贝琳达的优美舞姿。

  师:“你们看看这是谁呀?哦,原来是贝琳达!瞧瞧,她又在跳芭蕾舞了,漂亮吗?芭蕾舞和我们*常见到的舞蹈动作有什么不一样?(脚是踮着的,脚、手、身体特别修长等)服装上呢?(有芭蕾舞裙、芭蕾舞鞋)”

  2、教师带领孩子一起舞动芭蕾。

  师:“芭蕾舞是一门非常优雅的艺术,它动作优美,给人一种向上、向外拉伸的舒展的感觉。(教师动作示范)芭蕾舞又被称为脚尖上的舞蹈,时常踮起脚尖,连续不断地旋转,现在让我们轻轻地站起来,跟着音乐一起来感受感受吧。”

  3、幼儿自由表现芭蕾动作。

  师:“贝琳达是一个喜欢芭蕾舞的小女孩,小朋友们把你们喜欢的芭蕾舞动作都表现给她看吧。”

  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贝琳达的舞姿,并示范如何制作跳舞的小人。

  1、引导幼儿观察贝琳达的舞姿。

  师:“贝琳达的舞姿是舒展的,优美的,小朋友们你们刚才感受到了吗?”

  师:“那你们猜到我们今天要做的小人是谁了么?(贝琳达)”“对了,一个跳芭蕾舞的小人,今天我们就要把贝琳达从书本里请出来,让*面的贝琳达变成一个立体的贝琳达,站到我们面前,跳舞给大家看。”

  2、教师示范制作跳舞的小人。

  师:“我们今天要用锡纸做芭蕾舞小人,也要把芭蕾舞那种身材修长,手脚细细长长,动作优美略带点弧度,穿着芭蕾舞裙以及踮起脚尖跳舞这些特征表现出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贝琳达的头和身体,小朋友们想想还缺少些什么呢?”

  三、幼儿制作跳舞的锡纸小人,教师巡回指导。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长短大小不一的锡纸,一会小朋友们拿到这些锡纸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这些锡纸分别适合做什么?现在开始动手制作属于你的跳舞的小人吧。”

  四、结束。

  幼儿带领自己制作的锡纸小人一起自由舞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要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使幼儿自由地创造表现。活动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宽松氛围创作,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以顺应幼儿的创作,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利用自制跳舞的小人,创造出不同的动态跳舞小人。

  ---对称、*移和旋转综合活动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图形的美。 2、

  3、 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难点:

  1、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与学法:

  观察法与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理解图形的运动现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剪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数学知识。

  (二)复*轴对称图形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2. 生活中的数学,了解剪纸艺术 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同学们,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 谈话:这些剪纸作品漂亮吗?这些剪纸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三)复**移

  1、教师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更多的数学知识。

  (课件出示游乐场的情景图:开火车、旋转飞机、缆车和滑梯等)

  提出观察要求:这些玩具的运动方法相同吗?

  像缆车是向前*移,滑滑梯是向斜方向*移,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移。

  谈话:我们的生活中有很 多这样的*移现象,(教师走到窗户旁)你瞧,老师把窗户打开,这个推开窗户的运动是什么现象?(*移) 那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移现象吗?举例说说。

  3、移一移

  (1)课件出示例2的房子图。

  谈话:这里有几座小房子,哪几座小房子能通过*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朝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移)移动了多远?(让学生用语

  言描述,向上或向左等)

  4、 知识应用

  谈话:春天来了,草地上热闹起来了,小动物们在草地上聚会呢,(课件出示图形)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哪些图形可以通过*移相互重合?连一连。 (小白兔、蜗牛可以通过*移重合,蝴蝶、乌龟它们在不同的方向,*移后,不能重合。)

  (四)复*旋转

  师:在游乐园里,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结:像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它们都绕着一个点(一个中心)移动,这样转动的现象,都是旋转现象。

  (五)综合活动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

  探究1:

  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么吗?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谈话: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那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

  探究2:

  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 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探究3:

  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1)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2)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4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提问:

  活动目标:

  在说说、画画中了解人物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积累表现人物动态的经验。

  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鼓励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绘画兴趣找个空地方面对老师,站好。我数1、2、3,你们摆一个漂亮的造型,请坐,这就算是打招呼了,有时候动作也是一种打招呼的方法。

  1、用吹泡泡的形式引导各位幼儿在绘画纸的不同方位画一只圆老师带来了圆圆的大大的泡泡,泡泡会不会飞呀?对,泡泡飞了啊,哇,飞到上面(用手在黑板上比划)看一看我们小朋友在哪里,飞到下面看看抬起头看看什么?天花板。泡泡会飞的啊,这只大泡泡。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粉笔宝宝,你们每人有一个新产品记号笔宝宝。老师的一只圆泡泡要飞到黑板上,我的圆泡泡想飞到这里,如果你也有一只圆泡泡,想要飞到哪里?用你的小手告诉我,用小手放在纸上告诉我。有的人想飞在中间,有的人想飞在下面是不是啊?我的圆泡泡现在飞了啊,老师的圆泡泡飞啊飞,一起吹好不好?吹呀吹,吹呀吹,吹个大大的圆泡泡,泡泡不能破掉的噢,破掉就不是圆泡泡了咯,握握手,哎,泡泡破都没(自己看泡泡),怎么样啊,这个圆要握握手,想不想也来变只圆泡泡啊?想,那么来把你们的记号宝宝口罩变帽子,一人拿一支记号笔宝宝,吹呀吹,吹呀吹,吹个大大是圆泡泡,看看谁的泡泡吹得大,(检查几名幼儿)2、请幼儿说说圆可以画什么?

  泡泡画好了,泡泡可以变什么呢?(我们来听听泡泡怎么说)二、师幼互动――感受、表现人物的各种特征、动态1、感受、表现人物的头部特征(1)表现圆宝宝的五官特征泡泡说了小朋友你们都有眼睛看到外面很漂亮的世界,我也想要眼睛,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椭圆的、)小结:有圆形、椭圆形,还有什么形状?(老师画大小眼)幼儿作画。眼睛是圆圆的里面还有什么呀?(眼珠)眼珠子会转啊?转给我看看。往这边转(眼珠转头不转)往那边转,往上转,往下转,待会你们的眼珠子要转的哦,眼珠子转到中间行不,噢,斗鸡眼是吧,老师想画一双(刚才有人说了圆眼睛,半圆形眼睛)我来画一只眼睛,有眼珠的对吧,眼珠子转了啊,一转转到那边,看看。眼睛上面有什么?眼睫毛对吧?(动作提示)现在最流行的芭比娃娃的眼睫毛好漂亮噢,我也来设计一个小花眼睫毛,漂亮吧!哇,我这双眼睛叫花花眼,赶快也帮你们的泡泡也设计眼睛,设计一双漂亮的眼睛,要和我不一样,我来看看有没有漂亮的眼睛,有漂亮待会也请他来介绍(看幼儿作品)。眼睫毛也要设计设计啊!(点评幼儿作品,并请幼儿起个名字)眼睛下面是什么?鼻子长在哪里?(中间)在圆泡泡的中间,鼻子有两个什么?(鼻孔)这是什么?(鼻梁)我来啦!鼻梁加鼻孔,还有洞洞。你们也来试试(点评幼儿作品)鼻子有了,还有什么没有?嘴巴是什么样的?笑的时候是弯弯的?那嘴巴怎样才能说话呢?(闭嘴)这样会说话吗?要张开来,嘴巴说话的时候张开来,不说话就闭起来,嘴巴里还有什么?(牙齿、舌头)舌头呢?(被牙齿关起来了),舌头出来什么样子呀?(原来嘴巴也是会变的,我来画个弯弯的嘴巴吐牙齿奥,这样也可以啊。好,来把嘴巴画上去(点评作品,取名字)泡泡说了你么的眼睛上面有什么呀,赶快把眉毛画上去,我来画个珍珠眉毛(介绍作品,看这个小美女的眉毛不错)(2)给圆宝宝设计不同的发型泡泡说我觉得我还是不太漂亮,你们都有头发,我怎么是个光头啊,男孩子的发型和女孩子的发型是不一样的,我来找一个男孩子看看他的头发怎么样,像杨梅似的,找个头发稍微长一点的孩子看看,他的前面还有长刘海呢?再找找女孩子看看她的头发是什么样?(我来给泡泡设计一个钢丝头)我来看看你们的发型,噢还要给他画上耳朵,噢,还要给他画上耳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