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

首页 / 美术教案 / | 2022-11-09 00:00:00 教案,美术,大班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1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2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3

  教学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教学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1)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菁华3篇)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1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2

  目标

  1、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准备

  操作材料:手工纸(折过与未折过的纸)、记号笔、词条、范例

  设计意图: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孩子们也不例外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简单的小人绘画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不具任何挑战性,但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探究的环节,这对于有一定绘画技能和对事物、位置有一定经验的大班孩子来说更具吸引力,本次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表现的“小人”造型,会因折线的关系身体部位将发生变形夸张,充满童趣,能引发幼儿的探索和创造力。

  活动预设方案:

  1、“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上大班了,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而且我发现你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画画的本领,会画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要问问大家,你最喜欢画什么?

  (2)教师:大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今天,我又要请大家来画画了,画什么呢?(出示词条)

  (3)教师:没错,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孩子们,什么是“顶天立地”?

  教师小结:就是要顶到最高的地方,站在最下面。

  (4)教师:(出示图片)瞧,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小人,请你们仔细观察小人的模样和大小,然后自己也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5)幼儿操作,并比较作品与范例之间的差异

  2、“小人”与折纸

  (1)教师:会画顶天立地的小人了,现在我要请你们玩接下来的游戏。

  (2)教师:(出示两张纸)看,这两张纸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接下来,我要请你们在折过的`纸上再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重点提示:不可以打开这张折过的纸

  (3)幼儿操作,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4)引导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孩子们,请你们将纸打开,咦,你发现了什么?

  (5)探索发现“小人”变化的原因

  教师小结:原来断开的地方和纸上的折线有关系,哪个部分画在折线上,当你打开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断开。

  (6)教师:孩子们,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让断了的地方连起来?(引发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接起来)

  (7)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8)幼儿操作,并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瞧,“小人”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孩子们,只要你想让小人哪里变长,你就把要变长的东西画在折线上,这样你们的一个个“小人”就会变成大巨人。

  (9)幼儿第三次操作

  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意)

  3、哈哈小人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引发思考

  教师:孩子们,刚才我们把“小人”变成了“大巨人”,那你能把“大巨人”变回成“小人”吗?(引发幼儿探究折纸的方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3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2)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 (菁华3篇)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1

  活动目标:

  1、能在有折痕的纸上绘画完整的小人,发现折痕与小人的关系。

  2、感受绘画哈哈小人变化的乐趣。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

  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二、观察讨论

  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随着纸的折叠变化,让孩子们在打开后纸后的发现,使幼儿知道画画位置落在折线的不同部位来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调整: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何断开了?

  想一想什么画在折痕上,什么就变长,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2

  活动目标:

  1、爱听幻想故事:感受夸张的故事情境。

  2、运用手指点画的方式创造各种人物形象,表现各种人物细节,表达自己的想象。

  3、体验运用新的绘画方式进行美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人国分段长卷画。

  2、红、蓝颜料每组一份,水笔人手一支,抹布若干。背景音乐《xxx》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小人国”的故事。

  1、回忆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还记得前几天我们听的故事《小人国》吗?故事里的格列佛来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小人国是怎样对待格列佛的?那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在来看看《小人国》的故事吧!

  2、出示课件,教师复述故事。

  (1)教师边看课件边听音乐讲述故事《小人国》。

  (2)看了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喜欢小人国的小人吗?你们发现他们在格列佛身上干什么呢?(幼儿自由讲述)

  (3)你们知道金老师喜欢哪个小人吗?为什么喜欢?

  二、观察尝试表现

  1、教师示范印画小人的方法。

  (1)教师通过儿歌示范印画小人。

  教师:“现在,金老师要来变魔术呢!把这个看报纸的小人变到画纸上。看,我是怎么变的?儿歌:伸出小手指,喝喝颜料水,上面亲一亲,下面亲一亲,我的小人变出来啦!那你们看看我的小人还缺了什么啊?”

  (2)添画人物细节。

  教师:“接下来,我也要请出小黑笔来帮助我,打开小黑哥哥,“小手弯一弯,小脚抬一抬,眼睛圆又圆,嘴巴弯又弯,戴上小帽子,穿上小西装,我的小人真神气!”

  (3)变化手指及手指方向表现小人。

  教师:“伸出大拇指,喝喝颜料水,横着点一点,竖着点一点,我的小人变好啦!”

  (4)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小人国里还有许多小人呢,你们喜欢哪个小人?请你把它画出来好吗?我们来看看他画的小人在干什么?”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边点画边思考,变化自己的手指、手指的方向或组合方法表现不同的人物。

  2、画一个人物后,添画四肢动作,并逐渐添发型和服饰等细节。

  四、分享交流。

  教师:“哇,格利佛身上又来了这么多小人!谁来说说你的小人在格利佛身上做什么?找一找他在哪里?比一比谁的眼睛尖。

  五、结束。

  教师:小人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小人国的国王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参加。听,舞会马上开始了,让我们赶紧出发吧!

  活动反思:

  “小人国”这一活动是将一个有趣而富有想象的故事情景贯穿始终,通过分段长卷画的形式,引导幼儿用手指点画的方式来画小人国的人物,形成大小强烈对比。活动中,我通过回忆、复述故事的形式,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小人,并通过向幼儿介绍手指点画的方法,让幼儿较为清楚地看清点画的部位和方向,使幼儿发现手指点画可以利用不同手指的特点,选择手指不同的部位和变化手指的方向组合**物的头与身体,尝试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组合图像,避免幼儿误以为只能用一个手指点画。由于幼儿刚进入中班,他们对表现动态会有较大的困难,为化解这一难点,我仍沿用了小班*惯采用的线条表现的方式,在添加局部和四肢动态时,给幼儿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人物的造型,幼儿无心顾及颜色的变化,可以淡化颜色的表现。通过两次的活动,我发现幼儿对变化人物造型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创造出不一样的造型。不过大部分孩子还是局限于用一个手指,不会变化手指进行,我觉得我在操作之前应该给幼儿予提示。

大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哈哈小人》3

  设计思路: 根据小班幼儿认知的特点,这阶段的幼儿认知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由于有意注意水*低下,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较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喜闻乐见能引起强列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所以,我想到了棒棒糖。我深信幼儿只要听到“棒棒糖”这三个字,几乎都会把眼睛瞪得大大的。这份模拟棒棒糖的操作材料,不仅在认识颜色、发展小手精细到作、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方面都对幼儿有帮助,而且深得小班幼儿的喜爱!

  活动目标:

  1、能两手较协调地揉搓橡皮泥。

  2、学会在球体上安装小棒。

  3、欣赏自己与同伴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材料:棒棒糖、橡皮泥、吸管。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起幼儿学*兴趣 “看,老师的口袋鼓鼓的,里面会是什么呢?”小朋友猜一猜。 “听,还有声音呢?到底是什么呢?”揭秘:糖。“是什么糖”(棒棒糖)。

  二、观察棒棒糖的外形,了解棒棒糖的基本特点 “老师手里的棒棒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描述:上面一颗糖果是圆圆的,下面的棒棒是长长的,老师还给它编了一个顺口溜:方的糖,圆的糖,安根小尾巴变成棒棒糖,这种是小朋友经常吃的,噢,那老师要问小朋友有没有吃过其它样式的棒棒糖呢?

  三、制作棒棒糖

  .1、小朋友都吃过这种棒棒糖,那小朋友有没有做过呢?今天老师也想动手做一个,小朋友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你们自己动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棒棒糖,好吗? 先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橡皮泥放在手里,两手对在一起揉一揉,搓一搓,轻轻的搓成一个圆形小球,咦!老师把它按一个漂亮的小尾巴,这样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棒棒糖,老师很开心。

  现在请小朋友也动手做一做,在动手前老师要说一下游戏规则:

  A、做手工时小嘴巴不能发出声音,要安安静静的。

  B、不能抢别人手里的东西,要小心地搓,不能掉在地上了。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咦!现在请小朋友把做好的棒棒糖举起来,看看和老师的是不是一样的,你们的糖没有小尾巴,现在请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一根小尾巴,小朋友自己把小尾巴安在上面。

  四、小小棒棒糖展览会

  老师请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拿上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看看他们做得不是很漂亮呀,哦,老师觉得小朋友的小手今天真能干,做的棒棒糖呀都很棒。

  教师:小朋友今天开心吗?

  幼儿:开心。

  教师:小朋友有了开心的事情呀,要学会与别人分享。下面请我们拿起棒棒糖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让他们一起分享一下我们的快乐心情吧。

  请小朋友排好队跟老师出去洗手。

  五、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可以看出棒棒糖是孩子喜欢的并品尝过的一种糖果,深受孩子的喜爱。酸酸甜甜的棒棒糖,是整个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孩子乐意去表现这种他们喜爱的棒棒糖。从目标上看完成的很好,每个目标幼儿表现的都很棒。就活动过程来说,整节课幼儿都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每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在第三个环节时间:“幼儿有没有做过棒棒糖?幼儿说有的时候,老师认为孩子撒谎或者孩子吃过误认为自己做过。”这时老师反复地强调幼儿没有做过,把幼儿的思想往老师的思想上拉。其实这时应该顺着孩子的思路随机应变说:“今天老师也做一下,看看是不是和你的一样,好吗?”这样会更好些,也能让孩子明白到底什么是做,什么是吃,教师能通过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表扬和鼓励那些在活动中参与积极的幼儿,让幼儿获得愉悦的心情。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让他们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3)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精选5篇)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1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 妈(哦,你妈 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

  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被折过了。

  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1:手断开了。

  幼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头变形、脚变形……

  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

  课件

  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

  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2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对此更是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一样。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活动抓住大班幼儿喜欢画画的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其探究兴趣,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条件,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框红色、绿色各6个;黄、红两种折好的长方形纸,每人1张,没有折过的绿色纸每人一张;记号笔每人一支;作品展板一块。

  2.经验准备: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

  1.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擅长画什么。

  师:你最擅长画什么?

  幼:小兔子(哦,你最擅长的是动物)、汽车(交通工具是你最拿手的)、大树(哦,你植物画得不错,是吧)、妈妈(哦,你妈妈听了肯定很开心)……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今天汪老师也想请大家来画一幅画,请大家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什么叫“顶天立地?”

  老师小结:就是头顶天,脚踩地,所以要画得高,画得大,撑满整张纸

  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3)幼儿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幼儿操作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教师巡回指导,提醒要“头顶天,脚踩地”。

  (评析: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强调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是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

  2.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老师:这张黄色的纸和刚才的那张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被折过了。

  老师:请小朋友在这张折过的,有折线的纸上同样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提醒:不受折线的影响画小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师:小人怎么啦?哪里断开了?

  幼儿1:手断开了。

  幼儿2:身体断开了。

  ……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老师: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怎么连?

  幼儿上台尝试连线。

  老师小结:在折痕断开的地方上下(左右)连起来,断开的地方都要连起来。

  (4)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老师:你想让小人的哪里变形?

  幼儿:头变形、脚变形……

  老师:想想应该怎么画呢?

  老师小结:把要变形的部位画在折线上,把断开的地方用线连起来。

  老师:画一张与众不同的。

  (评析:此环节幼儿尝试在折线上画“小人”、连线,通过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而这里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幼儿展示、欣赏作品。

  (1)幼儿观察、讨论最有创意的作品

  老师:你觉得哪张作品最有创意,变形以后像什么?

  (2)欣赏课件各种动植物、水果、交通工具的变形效果。

  (评析:此环节幼儿相互讨论有创意的作品将活动推向高潮。欣赏课件部分又一次激起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三、活动反思

  哈哈镜中人物的夸张形象常常让人嬉笑不已。孩子们对此更是喜爱有加。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由于画在了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非常类似于照哈哈镜的效果,充满童趣,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在折过的纸上表现人物造型的不同变化。

2.感受作品的幽默,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一开始,请孩子绘画观察到的“小人”形象,这一环节虽然是让孩子绘画简单的单线小人,但实际是在挑战大班孩子的观察*惯与能力,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孩子就能准确地表现自己的所见,而不是自己的所想。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孩子不太了解,没有把这部分环节删除,如果班内幼儿有较好地探究、观察的*惯,讨论下来觉得这部分环节是可以删除的,删除以后孩子发现的内容可能会更加丰富一些。另外,在折过的纸上画“小人”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们拿到纸后会有意识地避开折线来画,因此活动中还需要老师强调什么是“顶天立地”,撑满整张纸,这样孩子出错的几率就会变小。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3

  活动目标:

  1、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2、感受"哈哈小人"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发现人物造型与折纸之间的变化规律。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发现上述变化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进行想象与表现。

  活动准备:

  哈哈小人的范画、记号笔20支、黑板一块、小框5个,人手三张不同颜色的彩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师:我们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不少的本领,能告诉老师你最能画什么?教师总结幼儿回答的种类。你们真了不起。但是今天我要请小朋友们画一样东西,请你们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

  二、出示"哈哈小人",幼儿观察,尝试画出一摸一样的"小人"

  1、重点解释"顶天立地"师:那什么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什么意思呢?(头顶着天)那立地呢?(脚踩着地)所以,这幅画要画得怎么样?(画得高、画得大)。给你们一点时间,仔细观察这个小人的摸样和大小。

  2、幼儿观察范画,你觉得你观察好了,请你们举手(教师拿走范画)请注意了,篮子里有一张粉红色的纸,请你在这张粉红色的纸上把你观察到的小人画出来。

  3、幼儿第一次作画,教师引导幼儿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师:他是什么样的?做的是什么动作呢?不管画好没有,请把笔放下来,现在来看看我的哈哈小人。

  4、幼儿的画和范画进行比较。和你画得做一下比较,画之前我提过要求,画得要怎么样?(顶天立地)要画的高、画的大。第二个要求是画你观察到的小人。现在和你纸上的小人比较一下,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需要在重新修改一下的,有吗?在给你们一次机会,把需要修改的地方重新在改一下。

  5、幼儿修改画面再次做比较。

  三、探究"哈哈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一)尝试在折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哈哈小人"师:在黄色的纸上请你再画一遍你观察到的顶天立地的小人,注意不能打开这张纸。你发现这张纸上跟刚刚那张有什么区别呢?注意画的时候不能把纸头打开喔。

  2、幼儿画画,教师观察幼儿画画的位置。

  (二)展开纸,比较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

  1、师;现在可以把纸打开了,告诉我,你的小人怎么啦?

  2、比较各自作品断的点,发现折线与断点的关系师:你的小人什么地方断掉了?断开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总结:如果你把小人的某一部分画在折线的地方,当你打开的时候,折过的地方可能是断掉的,这个折过的地方叫"折痕"。

  (三)尝试连接断开的小人,感知折线与画面断开的关系

  1、师:如果请你把小人断掉的地方连起来,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想试一试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师:你的什么变长啦?(脸、身体…..)

  3、作品展示:猜猜这个小人会哪里变长呢?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总结: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就会变长。

  四、再次探究,理解折线与画面变化的关系

  1、尝试变出不一样的小人师: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准备把小人的什么变长呢?最好要和刚刚变得不一样。

  2、提出要求:

  师:再找一张蓝色的纸,把你想要变长的地方想好了,画在这张纸上。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4、讲评师:你们真棒,画的越来越好,变得也越来越多了。

  五、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师:如果我把这张纸换个方向小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4

  设计思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玩到了这个很好玩的“小人”游戏,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于是就尝试把它设计成大班的美术探究活动。

  探究元素之一:趣味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照哈哈镜,原因就是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嬉笑不已,幼儿更是对此喜爱有加。该活动所呈现的过程与结果就像幼儿自己在“照哈哈镜”,活动过程中“小人”的造型因为画在折纸的不同重叠部位而变形夸张,充满童趣。教师们在讨论与尝试中也会因此而乐此不疲地探究。

  探究元素之二:发现

  随着折纸方向、方法以及落在折线部位内容的多变,探究“小人”造型的变化会变得无限可能。大班幼儿已有的绘画技能和对事物摆放位置的空间经验都为他们的探索、创造提供了条件。因此,一旦发现变形夸张的原由,无意创造就变成了有意想象与创造,幼儿也会不满足于一个活动的所获,希望可以把学到的和感悟到的迁移到更多、更广的领域。

  探究元素之三:简单

  将探究活动的元素整合到美术活动中,常常会使教学具变得很烦琐,此活动材料简单也是教师喜欢的一个原因。日常教学研讨中,教师们看到心仪的活动总想自己回去模仿和尝试,而材料简单是很大的一个考量。另外,该活动对幼儿前期的生活经验要求不高,尝试相对比较容易。

  探究元素之四:可持续发展

  “小人”的材料随手可得,当幼儿理解方法后,会迁移探究对象。只要想玩,幼儿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手折、随手画。有的幼儿会尝试写英语字母,有的幼儿还会尝试画动植物等,由此,就有了不断实践与延伸的可能。

  活动目标:

  探究画面中人物造型的变化与折纸方法的关系,感受其中的趣味。

  活动准备:

  1.长方形桌子4张,幼儿14名,小筐4个,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5支,黑板一块。

  2.两种浅色的纸,其中折好的长方形纸42张、没折的纸(如A4纸的1/4大小)同幼儿人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造型

  1.幼儿表述自己喜欢画什么。

  教师提问并鼓励:很多孩子非常喜欢画画,你最喜欢画什么?

  【此问题切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很快使活动进入正题。】

  2.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人”。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顶天立地”,一般情况幼儿都能理解与表述,教师亦可借助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人”的造型。(如图1)

  (此时,教师可以留意每个孩子观察的特点,请观察完的幼儿举手表示“观察完毕”。)

  1. 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

  (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留意幼儿观察后所画出的“小人”造型。等幼儿画好后,可以取出图片让幼儿对照。)

  【设计意图:1.此环节虽然让幼儿绘画的是简单的单线小人,但挑战的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惯与观察技能,认真观察并善于倾听的幼儿能准确表现自己看到的图片。2.强调“顶天立地”是为下一环节在折纸上画“小人”做准备,为探究其趣味性埋下伏笔,否则幼儿容易受折纸的“地*线”因素影响,而让趣味丧失。】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人”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人”。(如图2)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人”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理解新增的要求,可请幼儿取出纸进行观察,发现纸是折过的,继而帮助幼儿理解这次是在折过的纸上画画。)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

  (教师观察幼儿纸张摆放或选择绘画的位置,同时留意幼儿第二次绘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比第一次更仔细,随机表扬、提示。)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人”的变化。

  教师:你画的“小人”怎么了?他画的“小人”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人”为

  (教师从幼儿作品中选出几幅,在幼儿观察比较后引发思考。尝试寻找作品断开的原因,进而观察发现画在折线上的部位会断开。)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当幼儿想出用线连接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幼儿上来示范,继而请幼儿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的作品画完。如图3、图4)

  2. 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人”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一次画画的机会,你想把“小人”的哪里变长?

  (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提示幼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把它画在什么地方?幼儿会说折线上。)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的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教师观察幼儿再次在折纸上进行绘画,看看谁的作品有创意:如脸部器官变形、头发变形、身体的几个部位同时变形等。)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在观察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变”与“不变”的原因,发现 “变”的不同,寻找变化的关键“秘密”。继而通过第三次绘画,让幼儿体验变化的乐趣,从无意绘画转向了有意想象与创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幼儿必须调整自己的绘画方式或技巧,这对幼儿空间方位、创造表现又是新的挑战。】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幼儿欣赏、比较同伴的作品,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教师与幼儿再次欣赏、交流所画的“小人”,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分类张贴,教师要尊重幼儿对同伴的评价,切忌以自己的评价标准左右幼儿。)

  2.幼儿再次思考新的问题并延伸操作。

  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

  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

  【设计意图:由于快乐始终伴随着整个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取出小筐里的最后一张纸带回去,让他们带着新的问题、带着探究的兴趣继续以后的活动。幼儿在逐渐了解了变化的“秘密”后,他们创造的天地就此被打开,以后,他们可以改变对象,改变折法,改变纸的方向,由此会有更多的“小人”……】

  建议

  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技巧,幼儿也有较好的探究*惯与能力,可以删除第一环节中关于“顶天立地的小人”元素,直接进入第二环节,或许探究与发现的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幼儿的发现视角也将会变得更有趣味,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一试。

  哈哈小人大班美术教案 5

  设计意图:

  生活中,孩子喜欢照哈哈镜,镜中人物的变形夸张让幼儿嬉笑不已。该活动以照哈哈镜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画哈哈小人为切入点,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小人变形夸张的原因,使幼儿在画画中由无意识绘画变成有意想象和创造,同时让幼儿在画哈哈小人过程中,感受到小人形体变化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能用勾线笔画出观察到的小人。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3、体验其中的乐趣。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活动准备:

  长方形桌子4张、小筐若干、小型吸铁石若干、记号笔16只、黑板一块、浅红或浅绿色A4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 观察“小人”,尝试画出一模一样的小人

  1、 观察范例 :出示“哈哈小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模仿画出相同的小人

  师:仔细看一下这个小人,看清楚这个小人的模样、大小。

  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并交流

  要求:找一张白色的纸竖起来,画得一模一样;顶天立地

  比较作品与范例的差异。

  二、 探索“小人”,发现画面造型与折纸的关系。

  1、 请幼儿在折好的纸上画顶天立地的小人。(画顶天立地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不要把小人画的太小,以免达不到实施效果)

  2、 幼儿绘画,观察幼儿选择绘画的位置;

  3、 引导幼儿观察打开后折纸上小人的变化;

  4、 探究小人变化的原因,想一想出现不同变化位置的原因。

  提出质疑:

  为什么小人断开了?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小人没断开?

  5、 小结研究后的结果。

  6、 小人连线,探究变化。

  三、展示幼儿的作品,观察彼此把画面的哪里进行了变化。

  引发思考 :想象折纸方向、数量的变化以及折痕与小人形象的.关系。

  A 如果我把这张纸横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斜过来呢?如果我把这张纸再折一次呢?

  B 回去再试一试。

  活动延伸:

  装扮小人:添画哈哈小人,让小人更漂亮。

  活动反思

  大班美术活动《哈哈小人》是通过让幼儿画小人来体验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现象,并且通过三次操作活动让幼儿探索、发现使小人身体各部分能够延伸变长的秘密,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虽然画的小人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蕴含了一种比较复杂的规律,这是一次探索性很强的活动。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具有极大的探索价值。能够提升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思维的能力,有许多幼儿都能够延伸小人的头、手臂、身体等。如果,能够在讲评时,能在投影仪上示范幼儿小人变长的过程,那效果会更佳。

  活动中我主要抓住了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逐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引导幼儿进入探究过程,让幼儿自始自终感受探究的趣味。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喜欢上了美术活动,以往一直以为美术活动很难在公开教学中出彩,其实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现场的热闹和丰富,更多的是看它的有效性。通过这个活动,我也开始思考美术活动中如何让孩子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4)

——《哈哈镜》大班教案 (菁华5篇)

  设计意图

  散文以其独特、巧妙的思维想象富于了日常生活中人、事、物一种鲜活、动感的形象,并用艺术性的语言表现出来,《哈哈镜》就是这样一篇散文。她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示出哈哈镜的有趣,以及周围事物中一个个可爱、生动的形象存在。让幼儿欣赏这样的散文,使幼儿早理解、感受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及对文学作品意境美、语言美欣赏能力。通过理解、体验、迁移经验、扩展和表达自己的想象来学*语言,有利于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想象散文所表现的画面,培养幼儿欣赏散文的兴趣,学*朗诵散文。

  2、发展幼儿想象力, 提高幼儿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3、让幼儿学*按照散文的结构形式,应用个人经验仿编新的散文。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并学*仿编散文。

  活动准备

  小镜子一面 课件 录音磁带 彩色笔 画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镜子引出话题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还有什么能照出自己的样子来?

  有一种镜子能帮助东西变样非常有趣,知道是什么吗?

  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散文也叫《哈哈镜》可它是一面奇特的哈哈镜。我们来听一听。

  二、欣赏散文《哈哈镜》教师朗诵。

  提问:散文里的哈哈镜是什么?池塘怎么变成哈哈镜?

  这是一篇很优美、很有趣的散文,我们在来欣赏一遍,小朋友把你喜欢的优美的句子和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三、感受并理解散文

  看幻灯并欣赏录音

  说说哪些是优美的句子,哪些是有趣的句子

  四、学*仿编散文

  引导幼儿模仿“小草照照----”仿编“xx照照----”句式

  再想想风娃娃照照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发生

  仿编结束,集体朗诵新编散文。

  五、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散文的理解和喜爱

  小朋友很喜欢这篇优美、有趣的散文,你用什么方法告诉大家?是用好听的声音还是漂亮的画面,或者用别的方法?让个别幼儿尝试朗诵表演或是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在欣赏中绘画。结束。

  活动反思

  在欣赏中,还是整体配合散文内容进行朗诵的.课件比较合适,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在以后的语言组织活动中,还是要更多的考虑,多思、多想,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幼儿。

  活动目标:

  1. 能仔细观察、比较角色的动态、表情及情景细节,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

  2. 丰富词及词组:鼓,凹,吃惊,又矮又小,又高又大。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幼儿用书人手一本。

  2.幼儿有照哈哈镜的经验。

  活动重点:

  能仔细观察、比较角色的动态、表情及情景细节,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语言。

  活动难点:

  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运用生活经验理解画面信息并大胆表达。

  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1)引题你们认为狮子和猫,谁大谁小,如果比赛的话,谁会赢,为什么?

  你们都说狮子大、猫小,可是有件事情真好笑,有什么好笑的事情呢?

  (2)观察图一,了解事件的起因狮子和猫碰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幼儿自由发表看法)猜一猜,狮子要吃掉小猫的理由是什么?

  小猫会甘心让狮子给吃了吗,它会想什么法子对付狮子?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从"有一天"到"走到小猫家门口")狮子到小猫家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小朋友自己看图书。

  2.自主阅读,探索画面基本信息。

  (1)幼儿边看图书,边轻声讲述。

  (2)阅读后幼儿交流各自对画面的理解。

  3. 观察重点画面。

  (1)观察第3幅图提问

  哪一幅图是说狮子在照镜子?仔细看一下狮子照镜子时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很吃惊?它可能会说什么?

  这时候,小猫的表情和姿势怎么样?它会怎么对狮子说?(理解词语:又矮又小)教师以故事里狮子照镜子的这段话进行小结。

  (2)观察第5幅图提问

  哪一幅是说小猫照镜子?

  狮子看到镜子里的小猫表情怎么样?会怎么想?(理解词语:又高又大)教师以故事里小猫照镜子的这段话进行小结。

  4. 观察难点画面讨论。

  (1)其实是狮子大,小猫小,怎么镜子里照出来的却是狮子又矮又小,小猫又高又大呢?(引导幼儿观察第3、第5幅图镜面的不同;观察第2幅画面时,教师朗读相应的文字)

  (2)狮子怎么会不知道小猫在按钮翻镜面呢?(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小猫的动作细节及狮子的朝向,理解词语:鼓、凹)

  (3)狮子是森林之王,怎么会从小猫家逃出去?(引导幼儿理解人物的心理特点)

  5.师幼共阅,以书面语言概括画面基本意思。

  评价要素:

  1. 是否仔细观察画面并进行想象。

  2. 是否喜欢阅读。

  活动建议:

  1.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录音故事。

  2.照各种凹、凸哈哈镜,运用掌握的词描绘变形,并巩固有关哈哈镜变形原因的知识。

  3.欣赏儿歌《哈哈镜》

  附故事:狮子照哈哈镜

  有件事情真好笑,小猫跟狮子比大小。

  有一天,狮子抓住了小猫,张开大嘴巴,想把它一口吞下去。

  小猫喵呜喵呜叫:"你为什么吃我呀?"狮子听了哈哈大笑:"那还用问,因为我大,你小。"小猫连忙说:"什么,什么,你大,我小?你一定是眼睛看花了。明明是我大,你小呀!"狮子听小猫的话,倒有些糊涂了。

  小猫说:"你呀,眼睛只看见自己的爪子,你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对呀!"狮子想了一想说:"我看不见自己的身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呢?"小猫说:"我家有面镜子,你照一照,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狮子从来没有照过镜子,它想,照镜子一定很有趣,就跟着小猫走。一走走到小猫家。

  小猫家的镜子很奇怪,正面可以照,反面也可以照,正面鼓起来,反面凹进去,电钮一按就可以翻转。

  "狮子,狮子,快来瞧一瞧。

  【活动目标】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我来照镜子,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幼儿镜面模仿。)

  2、启发幼儿思考,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根据幼儿回答,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离镜子远一些、*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幼儿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发现什么。

  2、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利用勺子,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凹)读“aO”,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凸)读“tu”,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幼儿说出名称。)

  4、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正立、变长等)。

  5、幼儿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要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集体交流操作结果,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的,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的镜子,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活动点评】

  “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发现哈哈镜的秘密,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玩玩勺子,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5)

——大班月饼美术教案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月饼外形的美。

  2、尝试制作月饼,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准备:奇奇月饼店图片;各种月饼图片。

  2、纸面教具:月饼店字样。

  3、材料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月饼盒。

  (2)橡皮泥、美工板、牙签、小纸盒、彩带、彩纸、剪刀等材料和工具。

  活动指导

  1、自由欣赏。

  引导语:奇奇的月饼店就要开张了。今天,它送来了许多月饼,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引导幼儿自由欣赏,看一看月饼上有什么图案,议一议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图案,比比哪一种图案最美、最有特色。

  小结:月饼的图案精美、造型独特,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特色。

  2、制作月饼。

  引导语:买月饼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奇奇忙不过来,让我们一起帮奇奇做月饼吧!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月饼。例如:以黏土做面,以不同颜色的黏土做馅料,包在面皮里做成月饼;用黏土在月饼上做各种花纹的装饰……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制作的月饼作品。

  3、月饼店。

  引导语:小朋友们做了这么多的月饼,让我们一起帮奇奇卖月饼吧!

  鼓励幼儿分角色,运用自制的月饼作品玩“月饼店”游戏。

  活动延伸

  1、在美术区提供相关的美工材料,引导幼儿继续制作月饼。

  2、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增加“月饼加工厂”“月饼店”等游戏主题(资源包中提供字样供老师打印)。

  活动目标

  1、知道歌曲名字,理解歌词的情绪,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喜爱学唱革命歌曲。

  重点与难点

  知道歌曲名字,理解歌词的情绪,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活动过程:

  一、谈话

  你们听过“啊,摇蓝”的故事吗,简要讲述故事内容。

  二、欣赏与感受

  1、第一次欣赏歌曲,知道歌曲的名称、意义。

  教师可用语言激发幼儿去感受,当年红军生活艰苦,没有粮食,吃草根:没有棉布、穿草鞋,他们却在中秋节为娃娃们打月饼。

  2、第二次欣赏歌曲;熟悉歌曲中的歌词,理解歌词的情绪和内容

  三、学唱与表演

  听老师完整地演唱一遍

  1、重点学*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及歌曲中的休止符的教唱。

  2、集体学唱。

  3、提问歌曲中的歌词内容。

  4、自由组合,结伴学*唱歌

  四、幼儿可根据歌曲的节奏,内容自编表演的动作。

  价值分析:

  ①激发幼儿欣赏歌曲的愿望。

  ②反复欣赏歌曲,强化记忆,能使幼儿的情感有一定的影响。

  ③师生共同感受歌曲的音乐和节奏,共同学唱歌曲,让幼儿基本熟悉歌曲与内容。

  ④幼儿自由结伴,在轻松、愉快的学*中,把握节奏、喜欢这首歌曲。同时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活动目标:

  1、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人的文化*俗。

  活动准备:

  故事《巧姑做月饼》,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对的,每年的农历八月五定为中秋节,八月十五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2、讨论中秋节的由来

  师:谁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吗?中秋节还叫什么节呢?

  3、讲故事,让孩子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教师富有表情地讲故事:巧姑做月饼。

  教师讲完一遍故事后,提问:

  师:有一些小朋友不知道中秋节是怎么来的,那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大班美术教案:哈哈小人 (菁华3篇)(扩展6)

——大班语言教案《哈哈镜》 (菁华3篇)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池塘从*静的“镜子”向有趣的“哈哈镜”的变化过程,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结合生活经验,积极参与想象活动,并能用散文诗的句式大胆表达。

  3、感受大自然静中有动的美感,产生热爱亲*大自然的情感。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课件一套。

  【活动过程】

  一、“照镜子”游戏:

  1、幼儿两两组合,边唱边玩《小娃娃照镜子》。

  2、教师哼唱,幼儿自由创编照镜子的动作。

  二、欣赏第一部分(圆圆的小池塘……好美好美),感受池塘的*静美。

  1、教师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一遍。

  2、提问:这面镜子是什么?谁来照照?感觉怎么样?(根据幼儿回答演示课件)

  3、教师完整地随音乐朗诵二遍。

  (1)第一遍教师坐着有感情地朗诵一遍。

  (2)第二遍站着边做动作边与幼儿眼神交流朗诵一遍。

  4、想象:除了小草、小树、小花,还有谁也会来照照,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用**照照,好*好*的句式来讲述)

  (1)请幼儿先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2)请多个幼儿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欣赏第二部分(你照照,……变成有趣的哈哈镜啦!),感受池塘的动感美。

  1、感受波浪的变化:你照照,我照照,风娃娃也要照照,(做吹风状)你们猜猜,风娃娃来了,水面会有什么变化?(幼儿猜测)波浪会怎么动呢?(幼儿说说)你们瞧,(点击幻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2、感受倒影的变化:水里的倒影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结“你照照,……幼儿编的,……直的变弯了”,这个池塘真好玩!师幼玩做相反的游戏。

  4、提问:你觉得这是一面怎么样的镜子?

  5、教师随音乐完整地朗诵一遍。

  四、完整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1、了解散文诗的名称:这首诗歌的名称就叫“水面哈哈镜”,是谁把池塘变成了水面哈哈镜?(风娃娃)风娃娃真厉害!

  2、这首诗歌不仅优美,而且有趣,你们想听吗?那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

  3、结合课件完整地欣赏一遍。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为什么?

  4、欣赏配乐诗朗诵一遍。

  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活动目标:

  1、能逐页细致地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猫的机智勇敢。

  2、初步了解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知道狮子上当的原因。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

  2、故事cd、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激发学*兴趣、

  师:你们认识小猫和狮子吗?你觉得是小猫大还是狮子大?

  2、集体阅读《小朋友的书》,理解故事内容、

  (1)明确看图的顺序、

  (2)逐页观察图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小猫和狮子在干什么?

  师:小猫和狮子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在争论什么?

  师:镜子里的狮子是怎么样的?镜子里的猫是怎么样的?它们照的镜子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知道镜子的奥秘吗?

  3、幼儿边看书边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

  一、活动名称

  1 、用说唱的形式演唱双声部歌曲<哈哈镜>。

  2 、通过玩照镜子游戏掌握双声部的演唱。

  3 、在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音量,尽量使两个声部保持和谐一致。

  二、活动准备

  四幅图:高矮胖瘦。

  三、活动过程

  1 、集体玩游戏“照哈哈镜”。

  小朋友,你们看,这儿有一个小朋友在照一面非常有趣的镜子,你们知道是什么镜子吗?(哈哈镜)

  他照了哈哈镜以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高矮胖瘦)这个哈哈镜是不是很有趣?那我们怎么样念让别人一听这个哈哈镜特别有趣?

  2 、学唱歌曲<哈哈镜>。

  (1)介绍歌曲的第一声部。

  提问:“歌曲里说了些什么?”

  幼儿跟琴学唱第一声部。

  (2)学*歌曲的第二声部。

  老师第一遍范唱“这次我和你们一起唱。”

  提问:“我在什么地方和你们一起唱的,唱了些什么?”

  教师第二遍范唱。

  提问:“和我们玩游戏时说的什么地方不一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