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11 00:00:00 教学反思,小学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1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准备材料很感兴趣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我布置了学生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我为四大组的学生提供了6个网兜。对学生强调了一些安全问题。要到农田旁边的沟渠中去捉一些水生小动物。上午布置以后,中饭吃完,我就带领学生去抓水生小动物了。共捉了有20多条的小鲫鱼,有5-6只小龙虾,还有大量的水草。也有一部分学生是买来了金鱼、卵石等。这样的区别是这些学生失去了一次仔细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情况的机会。学生的安全问题使我很担心。因为布置这个任务带来任何一点差错都会给学校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希望科学课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不然老师不敢布置这些是必须的却又有一定安全隐患的活动。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大的阻力。

  (二)生态瓶生物很和谐

  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这样一个生态瓶基本完成了。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安逸,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开始我担心学生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不仅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有的组找来了很多的蝌蚪。经过学生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学生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三)课后的深化与拓展

  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虽然与真正的生态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做已经让学生感受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全封闭型的生态瓶制作,因为很多学生通过查资料真正的生态瓶是要全封闭的,有的学生还对制作全封闭型的生态瓶感兴趣。我就在课外与学生制作了全封闭型的生态,还选择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开放型的生态瓶与封闭型的生态瓶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

  对老师来说,做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最要紧。但是,同样一节课,投入与不投入区别很大。如果投入了,还要冒学生安全问题的风险,这是很多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我可以这样说,很多科学教师不敢让学生去捉鱼和虾等水生小动物。他们怕万一出了什么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的名誉。科学课,关键是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研究的能力。学生对生态瓶感兴趣了,能够坚持观察研究生态瓶了,我认为这个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至于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生态瓶的好坏,这是在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我想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际教学过程,学生对封闭型生态瓶内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就是学生在研究开放型生态瓶的基础上,他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有机会去研究这样的课题。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2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一)准备资料很感兴趣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我安排了同学去找一个可乐瓶、一些水草、一些卵石、再去捉一些鲫鱼、金鱼或蝌蚪、龙虾、螺蛳等。我为四大组的同学提供了6个网兜。对同学强调了一些*安问题。要到农田旁边的沟渠中去捉一些水生小动物。上午安排以后,中饭吃完,我就带领同学去抓水生小动物了。共捉了有20多条的小鲫鱼,有5-6只小龙虾,还有大量的水草。也有一局部同学是买来了金鱼、卵石等。这样的区别是这些同学失去了一次仔细观察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情况的机会。同学的*安问题使我很担心。因为安排这个任务带来任何一点过失都会给学校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希望科学课上级主管部门要重视这个问题。)不然老师不敢安排这些是必需的却又有一定*安隐患的活动。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大的阻力。

  (二)生态瓶生物很和谐

  把抓来的鲫鱼放几条进去,又放了几个螺蛳和小龙虾。这样一个生态瓶基本完成了。生态瓶做好以后,上课有了参考物,小鲫鱼游得很欢畅,螺蛳也爬得很闲适,那小龙虾更不用说了。这些小生命不知能够存活多久我可心里没有太多的底。开始我担心同学找不到水生动植物,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同学不只找来了鲫鱼、龙虾,还找来了乌龟。有的组找来了很多的蝌蚪。经过同学制作以后,发现有的组还很有经验。不但在下面铺了沙子、泥土,还把水草固定在下面。这样,水草就可以成活了。水中的微生物也不用愁,因为有很多同学从小河小沟中找来了大量的水草,够小鱼们吃的了。

  (三)课后的深化与拓展

  建造生态瓶就是要模拟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建立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虽然与真正的生态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这样做已经让同学感受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全封闭型的生态瓶制作,因为很多同学通过查资料真正的生态瓶是要全封闭的,有的同学还对制作全封闭型的生态瓶感兴趣。我就在课外与同学制作了全封闭型的生态,还选择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比较开放型的生态瓶与封闭型的生态瓶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

  对老师来说,做一个投入型的教师最要紧。但是,同样一节课,投入与不投入区别很大。假如投入了,还要冒同学*安问题的风险,这是很多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我可以这样说,很多科学教师不敢让同学去捉鱼和虾等水生小动物。他们怕万一出了什么事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影响自身的一生的名誉。科学课,关键是让同学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同学研究的能力。同学对生态瓶感兴趣了,能够坚持观察研究生态瓶了,我认为这个课的目标基本达到了。至于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生态瓶的好坏,这是在同学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我想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际教学过程,同学对封闭型生态瓶内生物存活时间的研究,就是同学在研究开放型生态瓶的基础上,他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同学有机会去研究这样的课题。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3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3篇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1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第5课的学*,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晚上回到家里,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方法与步骤?生态瓶模型图等。接着,让学生观看“做一个生态瓶”的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觉、视觉的刺激,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当学生看完视频后,知道了做生态瓶所需材料,制作方法与步骤,再进行方案设计,就容易多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

  四、分享同伴作品,建造自己的生态瓶。设计好了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准备材料,按照设计方案做一个生态瓶了。但基于城市学生条件,在课堂完成生态瓶的制作是不够现实的,因为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相关材料,还需要制作工具。我在这个环节安排学生从屏幕上分享其他学校学生做的生态瓶作品,模仿借鉴,学生看后知道了该怎样做一个生态瓶了,思考自己回家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瓶。孩子们回到家,在家长的支持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瓶。两个月过去了,鱼儿还在生态瓶里快乐地活着。

  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2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3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

  《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第5课的学*,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晚上回到家里,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方法与步骤?生态瓶模型图等。接着,让学生观看“做一个生态瓶”的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觉、视觉的刺激,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力,加深了学生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当学生看完视频后,知道了做生态瓶所需材料,制作方法与步骤,再进行方案设计,就容易多了,然后再请几位学生汇报方案,进行倾听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小结。

  四、分享同伴作品,建造自己的生态瓶

  设计好了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准备材料,按照设计方案做一个生态瓶了。但基于城市学生条件,在课堂完成生态瓶的制作是不够现实的,因为需要提前准备很多相关材料,还需要制作工具。我在这个环节安排学生从屏幕上分享其他学校学生做的生态瓶作品,模仿借鉴,学生看后知道了该怎样做一个生态瓶了,思考自己回家做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瓶。孩子们回到家,在家长的支持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瓶。两个月过去了,鱼儿还在生态瓶里快乐地活着。

  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3篇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1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资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小朋友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身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小朋友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同学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方可以让同学考虑“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同学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同学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局部同学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终究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方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同学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和时给同学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结果导致同学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需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规范,只是让同学展示一下自身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身的生态瓶,说一说自身的制作过程,谈谈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小朋友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考虑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2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毕竟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如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思考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做一个生态瓶》课后教学反思3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和同事一起去找水草和小动物,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又亲自到花鸟市场去买了水草和金鱼,还特意准备了一袋洗干净了的沙子。上课时孩子们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带了小鱼和泥鳅,有的带了乌龟,还有的捞了很多浮萍。虽然准备的材料不像书上说的那么丰富,但是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还是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做一个幸福的人3篇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保持一份好心情;我们主宰不了世界,但可以主宰自己的幸福,谁也阻挡不了我们做一个幸福的人。

  “谁怕,一蓑烟雨任*生。”苏东坡做了一个幸福的人。被贬黄州,他没有陷入抑郁苦闷的沼泽,反而以一颗豁达豪放的心面对生活,他的世界没有黑暗,而是一个开阔的大境界。而在困境中发出悲凉感叹“飘飘何以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虽让后人感慨他的忧国至情,但更让我们唏嘘他的不幸,他的孤苦。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用理智*和的心态,宽阔舒坦的胸襟对待社会,超越自我,幸福便唾手可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做了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幸福不是自己拥有什么,而是自己对别人付出了什么,这种无私的心态,使他的幸福更有了迷人的光彩。当我们苦苦寻觅属于自己的幸福无果时,回首身边,也许对朋友的一声问候,对路人的一次援手,对父母的一句感谢,都可以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幸福。做一个幸福的人,不是把自己缚在自我这棵孤独的树上,敞开一点胸怀,奉献一点我们的爱心,我们便做了一个幸福的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做了一个幸福的人。没有灯红酒绿的繁华,没有功名利禄的荣耀,这种幸福如一杯清茶,*而淡;如潺潺溪水,细而长。这种清香绵远的幸福是恒久不变的,留于唇齿之间,沁入脾肺之中。如今,世界浮华,人之熙熙,皆为利 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所要的幸福生活绝不是这样的!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拥有一块精神的栖息地,伴树而坐,温一壶清茶,我们便有了幸福的理由。

  有的幸福遥不可及,有的幸福就在你的举手之间,有的幸福我们遍寻不到,但更多的幸福就在我们的心中。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

  落叶在风中飘零,却不会凄凄切切的哀伤,他在阳光中纷飞,去亲响他的影子,这是一种幸福。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坦然*淡,奉献着我们的真诚,我们就做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我从不否认爱读诗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他们总会与诗词有一场美丽的邂逅,那些或婉约或激昂或轻快的文字,与他们人生的某个场景悄然融合,于是他们寻到了一个将他们揉碎的情感点滴拾起的知音,娓娓诉说曾经的所有,如对酒当歌酣言,不再寂寞,读诗的人是幸福的。

  诗中风景独好,诗意地栖居;不幸福吗?

  看那二月春风托起纸鸢飘在淡蓝晴空,想那纷飞的柳絮散入古老的扬州城,透过濛濛雨雾让声声蛙鸣化作心中旧时的童谣,撩动心中的弦;不幸福吗?

  三月蝶舞蹁跹,肆意的诗意浓浓淡淡,象江南的山水画蔓延宣纸上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寂寞失意时,赏一曲《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诗在陪着你,跨越千年美丽不减;或看太白月下独酌,听他吟诵‘前生我才必有用’的壮志满怀,人生落寞不过如此;离别相思时,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也逃不过的宿命,但应还有‘共剪西窗红烛’的一天;或与柳永一起大悲一场,无语凝噎,将痛楚宣泄于岸边杨柳,醉在晓风残月中;亦可以诗为友,享伯牙子期之乐;不幸福吗?

  去读读诗吧,做一个幸福的人,漫步在绚漫的诗海中,赏瑰丽雄奇,品婉约柔情,思讽喻批判,让自己的思想像一只飞越无限明丽融入蓝天的蝶,那种奇妙的感觉不是语言文字可描述的,是幸福的滋味。

  我一直觉得,不爱诗的人所拥有的幸福是残缺的,因为他不懂得诗意美,体会不到字字珠玑的美感与词工精致的细腻,倘若一个人连美都拒绝,再幸福也不过是拥有一时快感,他是残缺的。

  诗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将生活的隐出跃然于读者心中,美与丑一目了然,诗中不缺乏爱恨情仇愁,品读诗中那些令你悍然心动的“生活”,与他们来一场美丽的邂逅,何尝不是幸福所在呢?

  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人,看细雨湿衣,听闲花落地,让那简单明快的滋味浸透我的生活;我愿意做一个幸福的人,置身于花开花落的庭院,赏墙里墙外的月光,诗让生活如此多娇!幸福啊!

  幸福是种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幸福是一个池塘,默默无闻地流淌;幸福是一条终点线,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小时候,在奶奶家的旁边,有一对老夫妻,我便喊他们马爷爷和马奶奶。每天清晨,马奶奶起来洗衣服,做早餐。当她把早饭做好时,马爷爷就起床了,吃完早饭马爷爷外出打小工,而马奶奶却在家里劈柴。劈完柴后,便去菜园里为蔬菜施肥、浇水。看着马奶奶那不稳的步伐和落寞的背影,我便以为这个家只有马奶奶在付出。可是,有一次,我晚上去买吃的回来时,看见马奶奶家里的灯还亮着,便朝屋里一看,眼前的一幕惊到了我,马爷爷坐在小板凳上,在给马奶奶洗脚,一边洗一边说道:老伴,你辛苦了几十年了,我却没有让你过上好日子,不过,我也在攒钱,等钱攒够了,我带着你去外面看一看。我不太相信这是真的,便每天晚上站在小路上,看着他们,结果天天都是这样,原来,这个家是俩人都在付出。

  在我六岁那年,一天,马奶奶和马爷爷来到了我们家,对我的爷爷说:老杨,我们走了,替我们看好房子哦!爷爷便爽快地答应了。一个月后,马爷爷和马奶奶回来了,看着他们满脸的幸福,我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一次晚上回来,看见了马奶奶坐在院子里,满脸笑容地翻着一二部相册,我放轻脚步,悄悄地走了上去,一连看了许多张照片,马奶奶却依然没有发现我。

  马奶奶和马爷爷难道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吗?为了一件事,俩人努力了大半生,最终一起去旅行。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做一个时代先锋少年小学作文3篇

  “学*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不忘本。爱做人民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这首歌是歌颂雷锋的,从歌曲中我们就能感受到雷锋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雷锋叔叔做的`好事。

  在新*刚成立不久,雷锋就是那个时期的一盏明灯,他的精神指引着大家一起前进。他虽然是个小兵,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看见别人有困难就会去帮助,而不留姓名。他甚至把自己每月仅有的6元津贴全用在做好事上,不图回报。难怪人间流传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可想而知雷锋做好事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帮助别人已经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学雷锋,我也当过一回小雷锋。一个星期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观前街,在去的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话,突然一辆装满废品的三轮车挡在我们前面不走了。拉车的是一位老人,由于前面是一座小拱桥,任由老人怎么拉,车子就像被胶粘住了一样丝毫不动。见此情景,我便说:“妈,我去帮一把。”见我在车后面推车,一个叔叔也来帮忙,三轮车就轻松地上了拱桥。老爷爷忙着向我们挥手致谢,我们也以满面笑容回应他。

  其实学*雷锋并不难,只要你有心,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需要你我的帮助。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雷锋,做个新*的好少年!

  记着在我七岁那年的某天,母亲又去教书了,家里只剩下我和父亲。父亲很喜欢下象棋,而那时的我很喜欢上房玩,只要母亲一不在家,我便和我的好伙伴(博)一起上房玩。当母亲知道我上房后,特别的生气,把我狠批了一顿,其次则是父亲,因为他看管不佳。

  在我八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妹妹一同去姥姥家。在去姥姥家的路途上,我们发现了一棵老树,我灵机一动,想:都说站的高,望的远。我们爬的高,望的应该更远吧!于是我便和妹妹说,她听了非常高兴,举起大拇指,夸赞我说:“好一个聪明的姐姐呀!”说干就干,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已经到树顶了。真不可思议,母亲那时来了,不光批了我,连妹妹也被批了。哎,惭愧,惭愧呀。

  在九岁那年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后,家里没人而我又没拿钥匙,心里非常着急,突然想到,有一次父亲没拿钥匙,不是去邻居家房子那边跳到我家房子上,再从房上跳下来的吗?父亲能,我怎不能呢?于是我便上邻居家房上跳到我家房上,然后在扒着墙砖一步一步跳下来。门终于让我打开了,不巧这时母亲也回来了,她教导我说:“从房上跳下来很不安全。”经过那次的教诲,至今,我也没有再犯过这样的错误。

  小时的我实在是太调皮了,很让父母操心。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变了。变的不在调皮,变的不在让人操心,这也许是我长大的缘故吧!

  安里娜是一个美丽,骄傲的女孩,她的家境很好,在蒙古也算大户人家,她住在像宫殿一样的房子里,父母把她当成小公主,有好吃的给她吃,又漂亮的衣服给她买,她有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她,所以她理所当然成了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角色。

  安里娜从小不爱学*,她认为,只要有能力,就能成为富翁,她逃学,扎耳洞,打架……只要小混混干的事,她都干,她成了蒙古一代有名的“不良少女”。

  一天,爸爸回到家后,匆匆扔下一句话:“我出去出差,别担心,我会很快回来的。”说完,就走啦。后来才知道,爸爸破产啦。从此,爸爸就再也没有回来,就如人间蒸发似的,慢慢的,化作一缕青烟,飞走啦,永远也回不来啦……家里的顶梁柱没拉,安里娜家里很快也挎拉.家的外面每天挤着讨债的人。妈妈很快累倒了,病在床上,她让安里娜把房子卖了,让安里娜好好学*,说完,妈妈便永远闭上了双眼……安里娜抱头痛哭,后悔不已。每天以泪洗面,以喝酒为发泄。买房子的钱就快用光了,安里娜却还在发泄,真所谓“不读书,就没本事”呀!

  就在某一天,安里娜突然想起一个很穷很穷的同学说过的话:“所谓人穷志不短,虽然我家穷,但我学*优越,而你,家里优越,但你学*穷呀!”当初还为此事狠狠把他打了一顿,现在想起来,真是悔愧不已呀!从此,安里娜认真学*,以至于连吃饭都忘了,只要遇到不会的题,她就眉头紧锁,不解出来,就不放弃。最后,成为著名的富翁,她一想起她那彷徨的少年时代,就加紧学*,“学到老,活到老”嘛!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6篇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的*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今天是第二课了,要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搞明白沉浮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在教材的一开始就把这两课的关系理清楚了:“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这段话不光总结了前面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教材中的第一局部看起来似乎比较凌乱,实际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的设计是要解开一个重要的实验思想:控制变量。为什么按轻重顺序排列的七种物体,却不能看出他们在水中沉浮的规律?外表上的按质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隐含的变量,需要同学认真考虑才干分辨清楚。所以这一环节一定要引导同学细细考虑。同学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种多样。有的说“因为他们是不同的物体”,有的说“他们的形状不同”,有的说“他们虽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没排序”,还有的说“这些东西的质地不同”,也有的干脆说“不知道”……

  在这个问题的考虑上,很少有小朋友和以前接触较多的对比实验联系起来。虽然对对比实验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可是当他们面对这个有两个变量同时影响结果的实验时,他们还是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这局部的重点是要让同学想到“可能是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都在影响物体的沉浮。”

  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接下来的两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一组是“体积相同,质量不同”,一组是“重量相同,体积不同”。我没找到和教材上一样的五个大小相同质量不同的球,而是在老的实验盒中找了一组体积形状一样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同样能说明问题,效果也不错。从这个实验中同学很容易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物体容易沉;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物体容易浮。”(小学教育吧 另外一组实验的资料更加难找。我想尽方法弄了两个质量差不多的物体,可是只有两个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于是就干脆不用了。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两铁和一两棉花,哪个更重?”这个小儿科的问题,一下子被拆穿了,还引来他们鄙夷的目光:原来老师就是那么两下子啊!我又接着问:“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更重?”因为说把棉花放在水里,会有更加麻烦的事情出来,于是就改了个不吸水的泡沫。

  “当然是一样重了!”他们还是很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一两铁和一两泡沫,哪个大,哪个小?“

  毫不犹豫的回答:“铁小,泡沫大。”( “那么,一两铁和一两泡沫放在水里,哪个沉,哪个浮呢?”

  “哈哈,当然是铁沉下去,泡沫浮起来了啦!”又是嫌简单了!

  “那你们说,质量相同的物体,是大的容易沉呢,还是小的容易沉呢?”

  话说到这里了,他们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来了: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在最后一局部的实验中,因为我们以前曾经展示过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小朋友们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我还是要求他们要细致认真。因为要瓶子沉下去,很简单,要浮上来也很容易,可是要让瓶子悬浮在水里,是需要操作时注意的,也需要认真的观察的。

  在课堂的总结中,我问他们:“不同资料构成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纷纷说着,补充着:“跟物体的重量和体积大小都有关。”“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相同,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1.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教具能调动学生的手、眼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活动,从而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建立鲜明的表象,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讨论,师生的总结,学生的科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课堂上运用了书中的彩图;人体骨骼模型;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手臂活动模型等教学手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同时使学生明确骨骼、肌肉和运动的关系,重点放在摸一摸和活动体验上,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体常运动部位的肌肉。在课堂上让学生做一些广播体操的动作,也可以使用一些其它的动作,如,弯曲手臂、提起脚跟、握紧拳头,让学生认识到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了人体的各种运动。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腰腹、臂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然后指引学生制作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使学生认识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显得更直观、更生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肌肉和骨骼运动关系的整体认识,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

  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的*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科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我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要充分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作用,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受与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要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学*方式,是众多学*方式中的一种,显然不是惟一的学*方式。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需要整合不同的学*方法,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三、要认真地进行科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我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丢掉了本质内涵。

  总之作为一名乡村的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神奇的水》教学活动的重点是探究水的各种性质,这其中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溶解现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前教师对课程进行了价值筛选,将水的溶解现象作为重点。为此设计了实验让学生通过验证假设,主动探究。对于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则作为侧重点。在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讲解中,教师认为学生可能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这一现象。

  活动中在猜测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环节,出现了每一组的操作结果相差较大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滴管的使用讲解的不够到位造成的,所以活动中学生们有些争议。当教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化解,才使得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做水的溶解实验环节,当教师发现学生们将味精、洗衣粉等溶解较慢的物体归为不能溶解的物体时,采用了适时介入的教学策略。引导他们从观察、操作的方法入手仔细思考,鼓励他们查找原因,再实验,充分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学*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的幼苗。

  每次活动对学生、对教师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在本次活动中我有一些考虑不够周到的方面,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对生活中的毛细现象了解较少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这样可以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还有,在操作实验前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后在这方面教师应该讲解的更加细致些,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验中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将会这方面作为今后工作的方向。

  和老师交谈科学教法时,总能听到关于科学教法的言论,我整理了一下与科学教师共勉。小学科学涉及的知识内容宽泛,主体上是和中学的理综(理、化、生)相衔接的,另外还涉及到地理方面的一些内容。在探究活动中,往往还涉及到数学的统计与数学、语文的阅读理解、美术的绘画、使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等多学科的知识。

  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实践,重点培养的能力有:提问、猜想预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观察、整理、表达交流、设计与制作、搜集等。

  所以,要想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科学教师,就要不断学*和研究,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能力;还要不断实践,以增长自己的经验。那么教师怎样教科学呢?

  (一)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探究主题。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就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例如: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学校周边环境……,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小学生的思维。

  (二)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做到假设与搜索证据。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十分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教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组合作学*”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必须是由两名以上学生根据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小组,以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我相信老师们会对小学科学的教法有所感悟的,更相信老师们会运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3学生领取材料,学*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活动是学生学*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随着期末的来临,我所教授的三、六两个年级都已经结课了,随后的复*与考试也在一周之内进行完毕。闲下来的时间,翻看着教科书与教案,总感觉还有些什么事情该做而还没做,看来看去才发觉一年的教学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好多问题需要时间去慢慢的、细细的思考,下面便是我这两天来所想到的一些想法。

  科学课的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新授知识,很少有数学、语文、英语课那样的练*与测验,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完全不同,细数这一年来的几百个课时,我发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值得我去好好的整理与归纳一番。

  比如说:引入这一环节,该如何去设计才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高效率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紧扣课题;教学过程中的步骤该如何衔接紧扣,才能够自然而然而不是直接生硬的进入到下一环节;在学生对新知识感到迷茫时该用什么适当的办法引导他们而不是直接搬出结论填鸭给学生;学生们特别感兴趣的实验是我直接讲述怎样去做还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体验发现问题后再指引他们想办法去解决;板书设计又需要做到什么;课堂时间该如何合理调配,等等。

  这么多细节该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更好,我觉得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通览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心确定教学内容,分析难点制定突破措施;其次还要了解学生,小学生虽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与经验,对科学又充满了好奇心,但到底该怎样正确引导他们把这种生活常识与经验转变成科学概念,是一个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再次考虑教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知识殿堂,使学生在学*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所在。

  思考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的寻求自己的问题所在,才能改进不足,这个过程离不开慢慢的摸索,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我将在下一个学期的开始继续摸索着前行。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整节课的设计上注意到了教学的流畅性和操作性。从质疑引入,直奔研究内容,到“寻找土壤成分”,再到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

  2、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3、观察实验探究,教师如何调控教学手段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4、如何有序地处理教材?例如教材中关于“人文”如何去体现?

  5、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去调控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是一个过程,让学生深入到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会合作,让孩子进入探究的课堂。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新标准不但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更要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看学生是不是主动的,是不是亲自探究得到的,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出了学生更大的探究热情,在课堂上时我设计了一个“解暗箱”的活动,事先,我在一个盒子中放进了沙子、小石块、图钉、海绵等物品,并将盒子用纸包起来。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吗?”学生都摇头说不知道,这时,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科学家从来没有到过地球内部,他们却了解到地球内部的情况,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科学家,采用各种方法推测一下这个暗箱里装的是什么?但有一个要求不可拆开暗箱。”此时,教室里沸腾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已经被我鼓舞起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推测盒子里的东西,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有的说掂轻重,有的说听声音、有的说闻味道,都非常有科学道理,望着学生们热情的小脸,我一声令下:“实验开始!”孩子们有的摸、有的摇、有的听、有的闻、还有的用水浇,甚至还有的用针在暗箱上扎小孔……。探究的热情十分高涨,整个课堂个性飞扬。我觉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学课的最大教育价值,作为教师必须呵护学生对科学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科学。

  其次本课教学我将宏观的地球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眼前;把谁都没法看清的地球内部构造剖开让学生观察、研究;把千万年前的`地形、地貌再现,把复杂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至于本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解暗箱时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这和老师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我给每组学生都准备好水盆以及磁铁等,也许他们的方法会更多样一些;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我也需要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免得他们没有主心骨,在课堂上显得有些散。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因此,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导课有很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无论是操作实验,还是观察实验,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一种科学素养,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惯

  ①、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惯。

  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每一句,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②、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惯,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才不至于囫囵吞枣,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③、加强小组合作学*的*惯养成。

  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④、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惯的养成

  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种凤仙花、养蚕等等,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惯。

  总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只有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经常写好教学反思,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小学科学《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实用10份

  在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探究池塘中生态系统里的水生植物利用水、光、养分等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供水生动物呼吸之用。此前,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也知道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肥料。为此,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在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自由探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设计生态瓶上。《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6分钟完成,结果用了9分钟,主要是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上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比如,小组在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展开,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标准,只是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我觉得: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课堂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因此导致提出问题后,没有给所有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空间,没有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想法,仅仅是把发言权交给了思维活跃的学生,这种“抢答”的方式,我觉得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今后要努力改进。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6课。怎样开展这课的教学活动?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亲历过程,落实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研课题,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

  一、结合单元主题,找准教学研究点。《生物与环境》单元是引导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第5课的学*,他们已经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是前一课的继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让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为此,我对本课教学活动确立了三个教学研究点:

  1、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怎样让学生会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3、怎样让学生亲自做一个生态瓶?

  二、创设逼真情境,理解“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是本课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在后面设计生态瓶方案做铺垫的,这是不能忽视的。于是,我在课前对于这一环节的教学做了精心的预设,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导入:大屏幕上映出波光粼粼的池塘,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助学生讨论,我在屏幕“池塘”上方按顺序出现以下问题:

  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在第一个班教学时,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能说出的水生生物名称很少。因为学生只关注了池塘水面的植物,对水中的动物说出的较少。为了生动形象,课后马上做出补救,在网上去收索了一些水生动物,先在水下“躲藏”一些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先让学生交流第一个问题后,再点击鼠标,让这些水生动物马上逐一浮出水面。激发了学生兴趣,诱发了联想,交流活动热烈而充分。水到渠成时再告诉学生:池塘里的这些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而这些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依赖关系,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我们今天就来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做一个生态瓶。

  三、探究方案设计,突破教学重点。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我在第一个班教学时,一开始就叫写方案,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晚上回到家里,反思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导学思路。在第二个班教学这个环节时,先讨论做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准备用哪些材料?哪些生物来生活?方法与步骤?生态瓶模型图等。接着,让学生观看“做一个生态瓶”的视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觉、视觉的刺激,不仅增强了学

  生态*衡一课是科学第12册中的一节课,处于全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本科以前三科为基础,引入生态*衡的概念,通过引领学生认识生态*衡的重要性,分析生提案失衡的危害性,带领学生学*环境科学的初级知识,倡导保护环境,共同维护生态*衡。

  深入研究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本科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我认为两个环节设计特别合理,有效的使学生理解了生态*衡的重要性,并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环节一,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张食物网,让学生结合前三课所学知识:寻找生物的家园、有趣的食物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与生态有关的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让学生自主提问,起初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提问并不难,难的是这样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总能紧扣中心,揭示中心。使学生不但能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同时能用科学的思维想问题。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资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小朋友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身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小朋友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同学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方可以让同学考虑“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同学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同学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局部同学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终究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方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同学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和时给同学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结果导致同学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需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规范,只是让同学展示一下自身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身的生态瓶,说一说自身的制作过程,谈谈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小朋友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考虑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说实在话,在上完这堂《改变生态瓶》课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沉重的原因在于很多学生悲痛地告诉我:他的小鱼死了。学生很宝贝自己的生态瓶,我相信他们的照料也是非常细心的,作为全国绿色学校的学生,*常的意识里已有了很多的爱护动物的念头,这次小鱼的死亡相信会让很多孩子流泪,小鱼经不起折腾,它的生命是脆弱的,它如果有语言,它如果会喊叫,相信在死亡的那刻他会诅骂我们的残忍,别让研究成为一种伤害,在我们得到知识,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让小鱼快活地游弋在自然中吧!

  ——面对研究成为一种有悖于“珍爱生命”情感教育的过程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天真烂漫的学生?

  教学策略:

  1、让我们坦城地告诉孩子:大自然中,由于人类的肆意行为,生态*衡在破坏后真正的死亡还要残忍,研究生态*衡只是一个认识起点,是为了让我们在大自然中做一个真正的保护者。

  2、趁机提供给学生一系列有关生态*衡的录像或文字资料,或让他们搜集破坏生态*衡的事例,如“剿灭麻雀”与农业减产、外侵生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让孩子们在推测和分析中升华着对维护生态*衡重要性的认识。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同学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同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同学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资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小朋友们那股学*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身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原计划8分钟完成,结果用了10分钟,小朋友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同学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同学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方可以让同学考虑“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考虑,同学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调动同学的学*氛围,导致了课堂的后半局部同学们学的不积极,显得有些乱,终究他们是第一次到科学实验室上课,难免不适应,显得有些兴奋。当然也与我的教学组织有关,比方小组在设计建造方案和制作生态瓶时,完全可以放开,让同学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和时给同学展示老师提供的资料,结果导致同学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需要注意的问题。

  4.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忽视了评价的规范,只是让同学展示一下自身的生态瓶,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身的生态瓶,说一说自身的制作过程,谈谈自身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小朋友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同时我也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在实验室上好科学课?我想这将是我们所有科学老师今后都要考虑的问题,值得探究。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和同事一起去找水草和小动物,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又亲自到花鸟市场去买了水草和金鱼,还特意准备了一袋洗干净了的沙子。上课时孩子们自己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的带了小鱼和泥鳅,有的带了乌龟,还有的捞了很多浮萍。虽然准备的材料不像书上说的那么丰富,但是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还是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做一个生态瓶》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