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12 00:00:00 教学反思,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我重点讲讲我是怎样指导孩子们学*课文的:开学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养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地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本课做了铺垫。

  在学*本课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学*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为了加深印象,我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他们排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变化顺序。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课前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头像,我让孩子们戴上头像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5.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由于我的教学水*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的童话故事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一、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视频出示这一课的动画,全文配音,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的大意?”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二、重点指导,举一反三,突出学法

  像《小蝌蚪找妈妈》这类童话故事,课文内容较长,段落中大致内容相似,如这段讲和鲤鱼对话,下段讲和乌龟对话,结构上基本是一致的,图也是连环画形式出示,我们就可以借这类课文,指导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重点指导学生学*第二自然段,把小蝌蚪问鲤鱼这一部分做为指导学法的突破口,第一步,指导看图,说说图上有谁?它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先设想。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观察青蛙的特点,并引导教育:只要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究,终会有成功的一天。第二步,读文理解,小蝌蚪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误认鲤鱼是它的妈妈?鲤鱼是怎么回答的?第三步,朗读体会,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它们的对话?指导读出小蝌蚪有礼貌,鲤鱼阿姨亲切的语气。第四步,复述课文,用课本剧或讲故事的形式来巩固课文内容。教学时思路要明晰,之后,用课件出示以上几个步骤,后几个段就让学生依照这几个步骤来小组协作学*。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出示自学提示:

  1、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它们看到了谁?

  3、它们是怎样对话的?请分角色读出来?这样来教学突出了重点,发挥了协作学*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启发谈话,引导实践

  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学到课文最后,老师启发谈话:“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心里多么幸福呀!假如你是小蝌蚪,你想对亲爱的妈妈说些什么呢?”总结后,引导学生实践:“如果蝌蚪不是遇见鲤鱼和乌龟,还可能遇到谁呢?”进行改编故事。“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该怎样对待青蛙呢?”最后拓展提问:“你知道一只青蛙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吗?”通过这几个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富有童趣的课文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这种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有好处。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聋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正确的语言进行表达,而语言教学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帮助聋生建立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的相互感应关系,它们之间具有彼此触发的能力。我们都知道,人的认知活动是从感性开始的。因此,直观教学对于聋生的认知显得尤其重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聋生充分运用视觉器官,观察事物形象媒体,使聋生获得的概念鲜明、完整、充分而真实,具体而明确。此外,直观教学法也能唤起聋生学*语言的主动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较好的直观教学手段。

  新课程理念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其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交流、相互沟通、想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我能与学生真诚地开展交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凸显小蝌蚪找妈妈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学生建立了语言信息和视觉形象相互感应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找”与“变”的两条线索,让学生主动观察这两个交错进行的过程,然后主动思考小蝌蚪身体变化的过程,最后主动进行有序地、完整地表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蝌蚪在长成青蛙过程中,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使学生真切地理解了“先、又、接着、最后”这几个词的先后关系,同时也学会了使用这几个词语。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聋生能说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为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作用的。应该说多媒体技术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保持课文情节的完整性、保持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更能捕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主动观察、主动学*课文内容。这对聋生理解语句意思很有效,对训练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十分有效。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为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而欢呼,更该为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精彩而喝彩!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知识童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育学生遇事要坚持不懈,主动探索。因其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喜爱。

  第一课时,我主要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出示课文动画,示范朗读,布置思考问题:“听完后,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这样设计,给学生在朗读上定调,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在语气上给学生以示范,也认识了生字词。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老师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一个同学做解说员,两个女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鲤鱼,一个男同学扮乌龟,几个小个子同学扮一群小蝌蚪,带上相关头饰来表演,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xx,又碰到了xx。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个性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在课堂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学*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会:

  一、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写,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引导学生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他特有的特点来写。这段内容在抓住特点来描写外貌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叠词对外貌修饰。先让学生有简单到复杂进行述说,这样既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讲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描写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完整和具体。

  二、表演读激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试一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总之,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可能今天天气很热的原因,孩子们的精神气不是很好,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的发言,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最喜欢扮演谁?孩子们各抒己见,于是就有了表演的冲动,为了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就一起决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由于孩子们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的需要,让孩子们学*了小蝌蚪与小动物的对话。根据故事内容,共同讨论出四句对话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妈妈吗?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妈妈XXX(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孩子回应故事情节,再迁移已有经验,创编小蝌蚪各种游的动作,并能随音乐较轻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动作协调。然后讨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时候,四个小动物应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谁想做小蝌蚪,谁想做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小动物?幼儿自主选角色进行游戏多遍。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偏向语言活动,可能活动导入讲的太多,幼儿演绎的乐趣没有表现出来,孩子们不会倾听音乐,不知道音乐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于是,准备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在第二次试教中迁移已有游戏经验,开始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我先介绍各个场景,带领幼儿随乐玩游戏。在游戏中,我重点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如:鸭妈妈你觉得表演的怎样?鸭妈妈呢?乌龟妈妈呢?然后,交换角色,幼儿随乐玩游戏。最后通过创编游戏情节,比如一起讨论:小蝌蚪一路上还会遇到谁?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通过两次活动的试教,孩子们已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动作协调的进行完整游戏了,还会按故事情节创编并自主分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中还初步知道寻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体验了与同伴、老师分角色游戏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的学*,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演绎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悦的心情去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很投入,真正体现了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理念。解读活动名称,游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们一起讨论:游戏要体现孩子的创造空间,而整个活动还处于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真正表演中体现创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内容表演上,没有游戏创作的空间。所以,建议活动名称调整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与目标相符合,更贴*孩子。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8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手段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一目了然了。

  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

  不足之处:

  1. 由于是开学第一次上课,孩子们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调动积极性方面做的还不够好。

  2. 学生朗读方面指导不够,情感不饱满。

  3. 时间上把握不是很好,字的书写时间被挤占了。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0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择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起,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1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

  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2

  今天一共用了两课时。15个生字都是随文识字。首先由小蝌蚪的特点导入,随文认识“脑”及月字旁的字。随后根据屏幕提示画出小蝌蚪长大以后的特点。

  (直线,共三处)随文认识三个动词“披”“露”“鼓”。画出小蝌蚪的特点。(直线)小蝌蚪与青蛙长得不像由此揭示课题。其次,自读课文,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曲线),朗读。着重“游哇游”。

  再次,小蝌蚪找妈妈时向哪几位大人打听了消息(鲤鱼阿姨乌龟)随文“迎”“阿”“姨”“宽”“顶”“龟”。分角色朗读。最后,复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缺:

  ①应该先找妈妈,再发现自己的身子发生了变化。

  ②复述时,青蛙的特点没有说清楚,只是能说则说。

  ③可以适当提一提拟人手法。

  补:回去整理教案的时候发现,还是先讲变化再讲找妈妈比较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3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我重点讲讲我是怎样指导孩子们学*课文的:开学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养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地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本课做了铺垫。

  在学*本课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我注意了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的事实,我在引导孩子们学*了第一二自然段后,引导他们小结出学*方法,然后让他们自主学*,学*中,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3、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我在课堂上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为了加深印象,我拿出己打乱顺序的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照片、卡片或图片依次排列,小声说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让他们排出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正确变化顺序。

  4、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我课前准备了几种动物的头像,我让孩子们戴上头像来表演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5、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由于我的教学水*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妈妈的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三、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这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忙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教师要有及时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调整教学过程的潜力)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这天的户外活动资料,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

  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2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学校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把学生的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看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视频出示这一课的动画,全文配文字,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迎”和“追”字,图上鲤鱼和蝌蚪面对面,这就是迎上去,乌龟和蝌蚪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追过去。对文中这两个生字学生更好的理解。看动画,也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要注重学生的读,在读课文中,让他们带有表情的读。例如:看到鲤鱼阿姨时,急切的心情;看到乌龟时,高兴的心情等等,要求他们读自然段时,加入这些表情。

  2、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在讲课文的过程中,我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3、说——以对话为主,进行朗读训练

  这篇课文,有许多的对话,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经行对话练*。多鼓励他们说,加上表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有表情地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够多样,在分析课文不够深入,创新性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

  总之,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范文5份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 1

  这天上午我给小朋友进行科学《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活动。在图片的帮忙下,孩子们的把小蝌蚪观察的清清楚楚,教学活动的要求只是让孩子们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基本形态。而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故事情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及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们来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动的身体来演示,活动从静态的观察演变到动态的身体演示,孩子们更加有兴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举一动。

  说到小蝌蚪长大后能变成青蛙,孩子们对青蛙这个小动物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讨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欢吃什么、有什么本领等。孩子们跃跃欲试地想跳一跳,我就调整了这天的户外活动资料,让孩子们到户外进行青蛙跳,孩子们体验到青蛙抓害虫是多么的辛苦。同时也激发幼儿热爱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并进行适当、适量的引导,使活动推向高潮。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 2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幼儿已有水*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比如在语言教学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教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资料,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资料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能够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

  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

  3、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理解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个性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 3

  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找好吗?”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继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讨论。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 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时多读书学*,在磨练中成长!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教学反思 5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

  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9篇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训练的内容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是进行复述训练最好的素材。而本课其中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所以用复述的方法来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设计时,我又遇到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一:一年级复述难不难?怎样的难度才适合我们班的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网上关于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复述”的教学文章,知道了复述训练中有四种:

  1、背诵性复述;

  2、提示性复述。

  3、创造性复述。

  4、表演式复述。其中,提示性复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维组织,又降低了难度,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小蝌蚪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边观察边复述,还可以提示关联词“小蝌蚪先是长出……接着……然后……最后……”

  问题二:这个环节出现得早,好不好?这就要看学生课前的预*和复述前得读书充不充分了。实际教学证明了,学生课前预*好了,复述前的读书就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和目标,如读书前布置思考任务“想知道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吗?请读故事,边读边把关键词找出来”。这样,学生即使在老师没有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复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

  二、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豪地说“我会读”。

  1、用激励性的评价在学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台。

  新课标提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蝌蚪是那么的着急。”“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2、多种形式的朗读,为学生搭建朗读展示的舞台。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提出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

  “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的研讨课上,已接*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

  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

  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

  设计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的精神和自主学*的意识。通过课始质疑和课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解疑,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能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样化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学生积极主动。人人参与阅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的参与率达到80%。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要点,一部分学生更能运用想像力,提出独创性见解。拓展延伸的文学欣赏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效果很好。

  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学生的学*方式的转变,是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学*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关注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想全面体现新课标新理念,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多,而学生积极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学*成果,因此时间很紧张。教师在以后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个凭借,应学会取舍,精讲精练,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学*积极性,引导他们做学*的主人,又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控,促使他们有效地学*。

  学生的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可是识字和写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该如何上好识字和写字课呢?我在《小蝌蚪找妈妈》识字课上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识字场景中体验识字的快乐尤为重要。新课伊始,我便播放课文动画课件,色彩鲜亮的多媒体课件,拉*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情感。教学中,我采用“闯关”“考考你”和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投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对本节识字课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已在不知不觉中萌生。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课堂是学生认字识字的主渠道,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帮助学生寻找构字规律,自创记字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⑴加一加、换一换的方法:

  在学生学*了最常见的偏旁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加一加和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字。比如:本课中的“池”“甩”“灰”,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常用的一种记字法。汉字中的很多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

  ⑵形声记字法: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它们的形旁帮助表字义,声旁帮助读字音。学生如果掌握这种规律,就可以轻松的记住一连串的字,方便快捷。比如:本课中的“蝌、蚪、阿、姨、哪、那”等8个字就可以让学生用形声记字法来记,这样记字既记住字音又理解字义。一举两得。

  ⑶编口诀或儿歌:

  识字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的过程,怎样使识字形式活泼多样,增强学生识字过程的趣味性?我让孩子们把汉字编成口诀或儿歌,寓教于乐,让学生喜欢汉字。比如“哪”的记法:口儿提问右耳听,中间刀字加两横。

  ⑷猜字谜:

  猜字谜的题目,学生总是兴趣盎然地去猜测谜底。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谜面。学生要想编出好谜面,就必须仔细观察字形,这样既增强了对字的记忆,也开动了学生的脑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识字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比如:给“向”字设计的谜面:“同学”的“同”一横变撇顶上头。

  ⑸想像记字: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也是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比如:“灰”可以物拿着东西到火上去烧成了灰,盖得真严实。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会了学生记住字形和字音的好方法。

  三、重视写字的指导

  从较难写的“那”字入手,重点指导;坚持一看、二写、三对照三步训练,让学生把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看到一个字,先想想如何把它写好看。如独体字要找准主笔,而合体字要先确定是什么结构的字,如左右手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全包围、品字形等,而左右结构的字又可分为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几小类。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字形,时间长了,触类旁通,学生就掌握书写规律,老师就不必每个字都分析了。由扶到放,充分地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无需多作讲解,只要稍加点拨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不同形式的评价中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自评:学生在仿写后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正。

  2.互评:在仿写后,组织学生互相评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阅各自作品,指出其优缺点。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笔画是否到位,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作品,其余同学评价,通过互评,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训练其口语交际能力。

  3.点评:通过恰当准确的点评,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改进不足。

  在课堂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记字时可让学生对一些字组组词,以加深记忆;自身的粉笔字基本功也要加强练*。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我根据学校研究的课题,进行尝试有效性的提问,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小蝌蚪找妈妈》是大部分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本次活动的重点是1. 学*观察画面中小蝌蚪的变化及周围背景的变化,想像故事的情节,并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认识。2. 学*围绕故事的名字来观察、思考画面的内容,并用想像填补画面空白,讲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3. 感受探究小蝌蚪生命过程的乐趣。

  在语言教学中设计的提问一般比较多,不同的提问设计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提问设计不仅能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扩展孩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又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引发幼儿产生问题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提问往往太表面化、模式化。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语言活动失去了兴趣,甚至让他们不再去关注别人的发言。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幼儿已有水*的了解上对教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在活动《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先有感情地讲完故事后,按照故事的情节发展先后提出了下列问题: 小蝌蚪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为什么会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妈妈?小蝌蚪最后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后,我认为:这些问题太过于表面化,完全是让幼儿在回忆故事的内容,没有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只要把故事的内容的记住就能回答出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不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觉得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为什么会认错妈妈呢?2. 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为什么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不像呢?3. 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有找到妈妈呢?随着这些问题的层层深入,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逐步引导幼儿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几个问题的综合,在问题的答案中隐含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道理。

  本次活动幼儿注意力集中,语言讲述较流畅,在全身心投入中进行,在兴致勃勃中结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不过由于一个课时的时间毕竟短暂,个别幼儿单独讲述的机会不算多,这就需要课后加以延伸,更多的孩子能够单独讲述。最后我的活动小结,让幼儿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我只是告诉幼儿它们是益虫,去保护它们,我应该搜集一些图片资料,让幼儿能更形象知道,青蛙是益虫,我们要去保护它们,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篇

  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十分感兴趣。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用心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潜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齐跟着它们去找好吗?”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先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主角在用心的学*了。这也让我十分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立刻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继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齐讨论。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保守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同学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规范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沛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师傅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资源,也促使同学多读课外书。在同学用自身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小朋友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同学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同学学*的最好老师,激发同学的兴趣是培养同学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沛说明了达到同学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学*兴趣是培养同学主动学*的条件。当小朋友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同学,小蝌蚪们看到小朋友都有妈妈,他们想:那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惊讶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身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绚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助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朋友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和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同学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同学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同学在阅读实践中不时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同学在学*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同学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从而积累语言,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生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同学协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朋友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小朋友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妈妈”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特征。同学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中。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阿姨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过程,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性,蕴含了遇事能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教材、文本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文本的重难点,更好的找到切入点。由于学生前期做了大量的预*工作,在正式上课中字词类的学*孩子们比较容易掌握,不足之处在于一部分同学不能够沉下心来把所学的字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好。难点在于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反思,终究还是说的太多,没有真正的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多多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分享。例如:可以用加一加识记“披”、熟字换偏旁识记“孩”、形声字识记“肚”、看图识记等,扩展识记、书写汉字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据可依、有律可循。

  针对一些易错的笔顺、关键笔画以及偏旁部首的笔画变化,点到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叙述、书写、感知、掌握,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例如:跳字的笔顺就比较多,尤其右半部分的笔顺是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书空的同时还要下笔写一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自己亲身感知的才印象深刻。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现在书写不在于速度、在于态度,想要提高孩子书写的兴趣,一是给予学生发现、发言的机会,还要给予孩子展示书写的*台、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等。

  为了突破孩子们能深入地了解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看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些难点。前期在预*的过程中鼓励孩子我手画我知,从交过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虽然个别孩子理解上会有些偏差,但是正好以此为切入点,在学*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孩子们以本为主、以画为辅,相互探索交流、纠正、学*。对于低段孩子来说,绘画是他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整节课下来有遗憾也有收获,预设让课堂有序,生成让课堂精彩。作为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未来还需潜心学*、常常反思、垂直深耕!

  “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语文主题学*的研讨课上,已接*下课,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找妈妈》,按照语文主题学*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黄尹烈的惊呼就是在刚读完《别伤害小生命》这个小故事后发出的——画面上小青蛙正伸出长舌头卷住一只蚂蚱。这,不是与“别伤害小生命”正好矛盾吗?好一个观察仔细、善于联想的黄尹烈!

  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怎么回应?备课时根本没预设这一方面的问题,心一下子提上来了,脑子快速地回旋着,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思考该怎样跟他们讲,于是不动声色地笑着问全班:“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谢欣马上说了一句“会乱糟糟”,紧接着李京蔚搭上一句“会有灾难”,“乱糟糟”和“灾难”他们大都知道是什么样子,顺着他们两个的话题,我引导他们再次观察图画:“大家看,小青蛙吃掉了蚂蚱,而蚂蚱又会吃掉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食物链,我知道,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还没等我讲完,学*委员范暄羿马上接口,《神奇校车》?嗯,出口出现了!我立马撑开大门:“太棒了!下午把你的《神奇校车》带回学校,我们全班一起看!其他同学也可以利用中午的时间问问爸爸妈妈,了解一下关于食物链的知识!”

  “还可以百度一下!”黄尹烈再度开口,给了大家一个很明确的查找方法——百度一下是我在班上经常讲的,他这小子记住了,挺好!顺利拆除了他丢的炸弹,依时下课!

  下午,一到课室,班长郑雅心就给我递上了《神奇校车》一书,借着课前的时间,在“酷我”音乐盒里搜出了研讨课上听到的《小蝌蚪》和《小青蛙》这两首儿歌,由于旋律轻快、简单,几次循环听下来,课室里已是一片整齐的“咕哇呱呱”声;上课了,就着投影,如全班所愿一起看了《神奇校车》之有趣的食物链,在卷毛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聪明的黄益涛马上说出了生活中的一条食物链:猫吃老鼠、老鼠吃米。在他的示例下,大家又说出了“人吃猪、猪吃青菜”、“七星飘虫吃蚜虫、蚜虫吃棉花”等的食物链。尽管短小,但已看出孩子们对“食物链”的理解,心急的曾炜轩还马上拿出了画纸,说要像《神奇校车》上的阿诺一样,把食物链画出来——能举一反三、能在生活中理解、能有兴趣动手去做——这一阅读效应是我最想看到的,感谢黄尹烈的“老师,小青蛙伤害小动物!”,感谢范暄羿的“食物链,我在《神奇校车》上看过!”!因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读了两个小故事,学了两首歌,看了一本课外书,了解了食物链——这,不也是一条链吗——知识链!

  人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成长,任何一堂课,都不会十全十美。我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呢?我静下心来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成功之处:

  一、抓住两条主线教学,思路清晰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它的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第二条暗线“变”,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我的教学设计就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了。因我的思路清楚,因此就能很好地驾控课堂,使之不偏离主方向。孩子们在学的时候也轻松明白,兴趣昂然。

  二、从培养孩子兴趣出发,设计流程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课,所以更应该还课堂以童真、童趣。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课堂上一般要多采用一些直观形象的形式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讲解。在本课的设计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尽量采用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调动他们的兴趣。

  三、识字、写字、学文,内容全面

  本堂课不是孤立地单纯讲读课文,而是做到了把“识字、写字、学文”三方面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课堂结构丰满,学生全方位吸收知识的营养。尤其是写字教学,选择了两个学生易错的“变”和“披”进行指导,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注重写作知识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这一直是我课堂研究的方向。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巧妙地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讲“青蛙”一段时,让孩子们变成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面的训练;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6篇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我根据学校研究的课题,进行尝试有效性的提问,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最喜欢扮演谁?孩子们各抒己见,于是就有了表演的冲动,为了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就一起决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由于孩子们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的需要,让孩子们学*了小蝌蚪与小动物的对话。根据故事内容,共同讨论出四句对话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妈妈吗?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妈妈XXX(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孩子回应故事情节,再迁移已有经验,创编小蝌蚪各种游的动作,并能随音乐较轻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动作协调。然后讨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时候,四个小动物应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谁想做小蝌蚪,谁想做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小动物?幼儿自主选角色进行游戏多遍。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偏向语言活动,可能活动导入讲的太多,幼儿演绎的乐趣没有表现出来,孩子们不会倾听音乐,不知道音乐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于是,准备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在第二次试教中迁移已有游戏经验,开始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我先介绍各个场景,带领幼儿随乐玩游戏。在游戏中,我重点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如:鸭妈妈你觉得表演的怎样?鸭妈妈呢?乌龟妈妈呢?然后,交换角色,幼儿随乐玩游戏。最后通过创编游戏情节,比如一起讨论:小蝌蚪一路上还会遇到谁?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通过两次活动的试教,孩子们已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动作协调的进行完整游戏了,还会按故事情节创编并自主分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中还初步知道寻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体验了与同伴、老师分角色游戏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的学*,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演绎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悦的心情去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很投入,真正体现了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理念。解读活动名称,游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们一起讨论:游戏要体现孩子的创造空间,而整个活动还处于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真正表演中体现创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内容表演上,没有游戏创作的空间。所以,建议活动名称调整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与目标相符合,更贴*孩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随着课程《小蝌蚪乐趣多》的开展,孩子们在前期已经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追随孩子的兴趣,发现他们对《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非常喜欢。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讨论: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你最喜欢扮演谁?孩子们各抒己见,于是就有了表演的冲动,为了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求,就一起决定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由于孩子们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的需要,让孩子们学*了小蝌蚪与小动物的对话。根据故事内容,共同讨论出四句对话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妈妈吗?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妈妈XXX(宽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游戏。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先让孩子回应故事情节,再迁移已有经验,创编小蝌蚪各种游的动作,并能随音乐较轻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动作协调。然后讨论: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时候,四个小动物应该做什么动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谁想做小蝌蚪,谁想做鸭妈妈、乌龟妈妈等小动物?幼儿自主选角色进行游戏多遍。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偏向语言活动,可能活动导入讲的太多,幼儿演绎的乐趣没有表现出来,孩子们不会倾听音乐,不知道音乐什么地方做什么动作。于是,准备把活动的重点放在感知音乐、完整游戏。

  在第二次试教中迁移已有游戏经验,开始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我先介绍各个场景,带领幼儿随乐玩游戏。在游戏中,我重点评价孩子表演的动作,如:鸭妈妈你觉得表演的怎样?鸭妈妈呢?乌龟妈妈呢?然后,交换角色,幼儿随乐玩游戏。最后通过创编游戏情节,比如一起讨论:小蝌蚪一路上还会遇到谁?随乐玩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

  通过两次活动的试教,孩子们已经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能动作协调的进行完整游戏了,还会按故事情节创编并自主分角色进行游戏,游戏中还初步知道寻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体验了与同伴、老师分角色游戏的快乐。通过本次活动的学*,我一直在思考:孩子们演绎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很棒,也有着愉悦的心情去参加游戏,而且在游戏中很投入,真正体现了自主、自发、创造、愉悦的理念。解读活动名称,游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老师们一起讨论:游戏要体现孩子的创造空间,而整个活动还处于根据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真正表演中体现创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节内容表演上,没有游戏创作的空间。所以,建议活动名称调整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妈妈,与目标相符合,更贴*孩子。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增长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训练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

  授课过程中,本节课的优点有:

  1、识字教学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种途径识字,达**人都会读、人人都会认。

  2、授课过程中我设置了有趣的.猜谜,同时也准备了许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字教学完成得很好,本课共10个生字,根据结构把他们分组,强调笔画笔顺偏旁,再让学生数空,然后观察,寻找关键笔,最后描红练写。

  缺点:

  1、再课文的学*中,过于对内容进行深化解读,从而在读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练*。

  2、学生的课堂气氛不良,及个别同学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去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深化他们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设计,让所有同学都融入到语文课中。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资料生动、搞笑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齐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明白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先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主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搞笑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资料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潜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主角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之后、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透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资料。在学生明白青蛙的样貌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资料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透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简单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用心,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用心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貌,并加以引申。透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明白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透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的主人。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程。现就本节课反思如下:

  一、化抽象为直观:上课前,我利用课件收集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通过学生观看课件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二、巧设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三、多形式讨论深入引导: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四、读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成为学*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2、知道青蛙吃害虫,要保护青蛙。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小蝌蚪找妈妈》视频、魔术图片、小卡片、小蝌蚪头饰、《小蝌蚪找妈妈》歌曲。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黑脑袋圆溜溜,一条尾巴拖后头。东游游来西游游,好像许多黑豆豆。"知道荷叶的用处很大,引导幼儿根据小动物的需要,想象荷叶有什么用。小朋友,你们能猜出我是谁吗?对啦,我的名字叫小蝌蚪,别看我长得挺可爱,其实我是个很可怜的孩子,妈妈一生下我就去了别的地方,我都长出小尾巴了还没见过我的妈妈。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找妈妈呢?那就跟我走吧。

  二、播放视频,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1、观看视频,感受小蝌蚪找妈妈时的身体变化。

  2、出示魔术图片,引导幼儿描述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

  三、发放卡片,幼儿动手操作。

  1、幼儿按照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排序。

  2、幼儿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音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围成一圈跟在老师后面,根据歌词自编动作。

  五、小结:

  小蝌蚪变成青蛙以后,经常帮农民伯伯捉田里的害虫,青蛙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哦。

  活动延伸:

  1、春天到了,天气逐渐转暖,幼儿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河边观察小蝌蚪。

  2、幼儿自己在家养一些小蝌蚪,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的整个过程。

  教学反思:

  1、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以讲故事形式进行引入,略显单一,于是采用PPT的形式,将故事以动画形式播放给幼儿观看,并加以将讲述,这样让幼儿很直观地观察小蝌蚪的各种动态,以及青蛙的模样,青蛙与其它动物的相同与不同;

  2、在活动过程中,在保证幼儿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先进行观察,让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再进行绘画基本操作的示范;

  3、在幼儿自己操作的过程中,我加以指导一些常规教育,以此来巩固幼儿的良好*惯;

  4、不足之处在于:从最后的作品上看,在给幼儿进行绘画操作示范的同时,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不少孩子画的小蝌蚪尾巴都在相同方向,所以,如果重新上这堂课的话,我会在这方便多加以引导,让幼儿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

  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

  通过上面的学*,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设计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的精神和自主学*的意识。通过课始质疑和课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解疑,使学生体会到学*的快乐。能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样化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学生积极主动。人人参与阅读、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讨论的参与率达到80%。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要点,一部分学生更能运用想像力,提出独创性见解。拓展延伸的文学欣赏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效果很好。

  这一案例的创设和设计,在教与学的方式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首先,学生的学*方式的转变,是在教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逐渐得到养成和实现的。其次,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学*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注重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在关注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由于教师想全面体现新课标新理念,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多,教学方式多,而学生积极性高,都想交流自己的学*成果,因此时间很紧张。教师在以后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教材只是个凭借,应学会取舍,精讲精练,不要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既要要尊重学生,努力发挥他们的学*积极性,引导他们做学*的主人,又要根据学情及时调控,促使他们有效地学*。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时多读书学*,在磨练中成长!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9)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菁选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在课堂中我通过图文结合,学*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体会:

  一、注重写作方法的渗透,潜移默化

  单从文本表面看,内容十分浅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我们能否借助文本,给孩子更多的东西呢?在这节课上,我在几个地方渗透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1.在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抓住蝌蚪的外形描写,出示: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引导学生在写动物外貌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能表现他特有的特点来写。这段内容在抓住特点来描写外貌之外,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叠词对外貌修饰。先让学生有简单到复杂进行述说,这样既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2.在讲小蝌蚪和乌龟的那一段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小蝌蚪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3.在讲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发现描写青蛙的外表和蝌蚪的外表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明白以后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特点描写完整和具体。

  二、表演读激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表演”这种形式很适合我们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语文课堂上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手段,表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创造的过程。这不仅包括对角色的创造上,还表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上。《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看图学文中有“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清楚地理解三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就让他们结合插图去演一演、试一试,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学*,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

  三、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过了几天,长出两条( ),再过几天,( )变短了,渐渐地,( )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总之,课堂永远都有遗憾,可能今天天气很热的原因,孩子们的精神气不是很好,在朗读的时候,情绪不高,没有激情,感情不到位。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的时候,好多同学不能积极的发言,有点心不在焉的感觉,今后要多加注意,提高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会在不断的反思中,使自己的教学水*得到进一步提升,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时多读书学*,在磨练中成长!

  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保守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这次新教材二册中还是出现了。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一篇多么优秀的好文章。课文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同学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角色较多,有鲤鱼、乌龟和青蛙,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课程规范也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尤其低年级更应该重视朗读,充沛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听了师傅杨老师上的这一课后,学到了许多,也对新课程改革更加充溢了信心。

  一、看图说话,阅读感悟

  这节课开始杨老师电视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画面,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看见过蝌蚪的同学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同学就会一边看图,一边说出很多关于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资源,也促使同学多读课外书。在同学用自身的语言说了很多关于蝌蚪的信息后,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杨老师鼓励小朋友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小朋友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同学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同学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同学学*的最好老师,激发同学的兴趣是培养同学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起来就会积极、主动。这些充沛说明了达到同学要学这一目标首要一点就是要激发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学*兴趣是培养同学主动学*的条件。当小朋友在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体会了小蝌蚪的可爱以后,杨老师神秘地告诉同学,小蝌蚪们看到小朋友都有妈妈,他们想:那我们的妈妈在哪里呢?于是,他们发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惊讶声中,教师在电视上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身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绚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助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小朋友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和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他们个个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这里画画,那里圈圈,偶尔还能听到同桌之间窃窃私语地讨论。瞧!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同学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三、读出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同学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同学在阅读实践中不时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教学这篇课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学*和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理变化上,而要更多地关注同学在学*中的情感投入,通过读、演、说,让同学深深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美,从而积累语言,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生长的需要。杨老师借“寻人启事”在让同学协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阅读感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小朋友通过反复地读,读懂了很多,然后用自身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例如小朋友读后说:

  1、我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青蛙;

  2、小蝌蚪后来变青蛙了;

  3、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是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

  4、小蝌蚪一开始找错“妈妈”了;

  5、青蛙的样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后再自身挑选读,从文中找出青蛙妈妈的特征。同学通过读、思,找到了写青蛙样子的自然段,体会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并获得了独特感受的过程,发展了个性。

  总之,在听课学*中,我感受深刻,我决心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把从杨老师那儿学到的好经验、好方法灵活地用进去,使教学水*得到提高。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根据低年级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思考,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我在读课文前首先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让他们在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争先恐后表白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读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代替。

  "在朗读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例如在学*

  《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孩子们在读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有的孩子认为应读得慢一点,因为他认为乌龟是个慢性子,说话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认为乌龟是一种温和的动物,说话时亲切一些,语气要和蔼一些,温柔可亲一些。有的孩子认为这儿乌龟是笑着说的,他觉得小蝌蚪居然会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妈妈,有点好笑,但乌龟也肯定没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为乌龟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带孩子,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没有见过呢!不认识也是正常的,所以乌龟就笑着告诉小蝌蚪关于他们信息。这些体验都反映了孩子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文章写了一群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的事。教材既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又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喜欢的小蝌蚪入手,通过有趣的动画演示,激发学生对小蝌蚪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课外知识说一说对小蝌蚪的了解,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说着自己对小蝌蚪的了解。紧接着,我又展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的不同,学生观察仔细,能抓住特点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紧接着导入新课——小蝌蚪找妈妈。本文动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在教学中,我抓住“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首先让学生上台来做做动作,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感受对这三个词语的理解,尤其是当有的学生表演不到位时,我让他找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上来再演示动作,然后两个人一起表演,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词语,而且不容易忘记,最后再让学生表演读,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小蝌蚪的'礼貌和急切的心情。

  不过在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我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参与到表演读中,这部分教学时间有些超出,因此,在后面提炼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的变化的顺序时反而略显时间不够,虽然学生也能说出小蝌蚪的变化,但个别学生说的不够精准,这也是需要今后需要有效调控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蝌蚪长成青蛙的成长过程,增长学生科普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训练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能力。

  授课过程中,本节课的优点有:

  1、识字教学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种途径识字,达**人都会读、人人都会认。

  2、授课过程中我设置了有趣的猜谜,同时也准备了许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观察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写字教学完成得很好,本课共10个生字,根据结构把他们分组,强调笔画笔顺偏旁,再让学生数空,然后观察,寻找关键笔,最后描红练写。

  缺点:

  1、再课文的学*中,过于对内容进行深化解读,从而在读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练*。

  2、学生的课堂气氛不良,及个别同学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去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深化他们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的设计,让所有同学都融入到语文课中。

  在幼儿的心中,妈妈是最最重要的人,而小蝌蚪却不在妈妈身边。它们游啊游,到处去找自己的妈妈。很多幼儿都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都很喜欢这个故事。语言交流《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按顺序讲故事,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动物特征,培养幼儿理解、想象、记忆和表达潜力。

  这一课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在理解动物间的对话和故事情节,学会动物间的对话,个性是描述青蛙特征的词句。我先安排幼儿听故事磁带,然后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帮忙幼儿回忆故事资料。然后教师先逐幅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幼儿学说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老师讲完,再请幼儿尝试自己讲,个性要说出青蛙特征的话。这一课时,为下一课时幼儿表演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课时,先结合教学挂图,一齐回忆故事资料。再请幼儿倾听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鼓励幼儿说出动物间的对话。最后才让幼儿戴上头饰表演。由于前面有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幼儿才有话可说,动作表演自如,进行得很流畅。从这次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的主角表演是否能流畅,主要在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对语言的学*,这样语言交流课才能扎实地训练幼儿语言。

  《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我用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我想低年级孩子掌握的字有限,要他们学懂课文内容很难,于是,先学会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学*课文也许要容易些。识字是关键,学文是重点。

  我重点讲讲我是怎样指导孩子们学*课文的:开学时我就布置了学生养几只小蝌蚪,注意观察它们地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这为学*本课做了铺垫。

  在学*本课时,我具体用了如下方法:

  1.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再结合课文内容知道小蝌蚪的样子。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5则实用五份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内容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择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起,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此活动故事内容,蕴含多领域的教育价值,故事中不仅有科学领域的“认识青蛙的特征,了解蝌蚪与青蛙的关系”,还有语言领域领域“感知故事结构,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讲故事”,鉴于上面,我制定了教学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青蛙的特征,学*观察并比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展开的顺序,这是开展活动的基础,也是这个活动的重点。

  为了突破重点,可以改进的是:制作特有的图片。图片采用以“特征”和“代表动物”为重点的图片设计。图片设计成为两排,上面一排是以“特征”为重点的图片,主要是“宽又大的嘴巴”“四条腿”“白肚皮”“绿衣裳”,上面一排,横着看主要通过一幅幅图片串联起来,帮助孩子理清青蛙的特征,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活动目标,通过观看具体形象的图片及倾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达到目标;对应上面一排图片的下面一排图片则是上面每个图片特征对应的动物图片,如“宽又大的嘴巴”对应的是“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宽又大的大鱼”;“四条腿”对应的是“有四条腿的乌龟”;“白肚皮”对应的是“大白鹅”;“绿衣裳”对应的是“青蛙”,这些按顺序摆放的图片上下结合单幅看,主要帮助孩子了解故事中小动物的特点,上下对应连贯的看,则是帮助孩子理清故事讲解的顺序,理清故事的内容,为理解、讲述故事奠定基础。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童话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系列过程.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我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这一环节的。

  一、抓明线从课题入手,首先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画面,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动画画面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题目中哪个词是重点词,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他是怎样找的?结果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听录音范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二、引暗线通过上面的学*,学生知道了小蝌蚪是根据鲤鱼、乌龟的指点找到妈妈的,我接着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妈妈对他们说了一句什么话?他为什么说:“你已经长成青蛙了”引导学生回头去找每一小节的首句,再将学生的回答通过多媒体逐次演示在屏幕上,使学生开象地了解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同时,身体外形怎样变化的,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暗线的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我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课的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孩子对本课学*的兴趣。并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所以我一说要猜谜语,一个个都显得相当兴奋,这一环节进行的还可以。接下来我再以提问的形式追问“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们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们被问着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课的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故事,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对于教学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缺一些。其次,对于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我没有做到很好的处理,完全没有顾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场了。再次,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完全放开自己,导致孩子们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整节课上的气氛比较闷。总而言之,我还需要多讲课,多让老教师听课、评课,打磨自己,*时多读书学*,在磨练中成长!

  这次美术活动与其他绘画形式不同,是故事连环画,要求幼儿学*画故事连环画,并在画面上写数字以表示阅读的顺序,与同伴分工,确定自己表现的故事情节,在画面中表现出故事中主角和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画与其他绘画形式的不同风格效果。

  由于在语言课上已教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所以幼儿对故事资料比较熟悉了,首先我在每组放了俩本幼儿用书,让孩子们参考幼儿用书来画,并且规定孩子们选取我翻到的那页进行绘画,其次,我重点教了青蛙的绘画方法,但是绘画下来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大部分孩子画了鸭妈妈,龟妈妈,只有几个孩子愿意画青蛙,鱼,透过观察,我发现幼儿用书上的图画是比较复杂,导致孩子们都不愿意尝试。

  在第二教时时,我就吸取了教训,首先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你要画哪幅,有的组让小组长帮忙分配,然后请幼儿自己说说要画哪浮,其次在青蛙,鹅的师范图上都相对简单了,最后,简单的从整体布局和均匀涂色这2方面上对幼儿的作品上进行了评价,并把较优秀的作品布置在了主题墙,其余幼儿作品合订在一齐,变成一本新《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故事书,放在了图书角,供幼儿阅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