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2-06 00:00:00 [db:标签-标题]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啰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上学还不在状态再加上进度比较赶,我也比较着急,课堂存在一些纪律方面的问题,孩子的坏*惯又回来了,我需要重复的去强调,肯定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会适应好的!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系诗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较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边比较,一边区分进行理解:比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能够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中去。

  2.在学*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4

  《村居》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在学*《春晓》一诗的过程中,我们体验了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喜爱、珍惜之情,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诗人高鼎眼中的田园乡村中的春天。

  在课前预*中我已经安排范读,安排学生对生字进行圈画、注音,这对课堂上对生字的认读打下了基础。在上课时,我首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再次体验对诗句韵律的把握,而后让学生自读。但在安排自读过程中,学生总是齐读,方法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要多加训练,让学生明白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读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诗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前一句的意思学生可以理解。而后一句不好理解,这部分我直接进行讲授。但是整体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的体会很泛泛,虽然通过想象进行启发,学生对春天的美丽有所感受,但不够强烈,说明*时的情感积累不够,也说明情感升华还不到位。

  在生字讲解中,我对会认字和会写字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了区分,学生能够加深印象;在识字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组词及时增加同音不同字的区分、多音字的积累,这些有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但在生字教学中存在练*不够的问题,我只是在诗文中让学生认字,而没有单独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在会写字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自己体验字的书写,建立写字的结构观念。

  在整首诗文的讲解中,教师主导地位太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没有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文体验中。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设置的问题没有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需要注意的。

  在*惯养成方面,还需要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举手、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有所改善,而写字的正确姿势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惯养成不能单单看这一节课的表现,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另外需要关注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5

  一、设计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坚持学*兴趣和探求热情,充沛激发学生的潜能;充沛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时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设计特色

  通过“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鼓励学生复**日积累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古诗内容时,采用“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闭上眼睛用心听,想像古诗画面”的方式,鼓励学生畅谈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美读”,背诵古诗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大胆采用“学一首古诗,放一首古诗”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学古诗挑战赛”反馈形式,在由易到难的“三星题――四星题――五星题”设置中,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和相互竞争的乐趣;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和“向你推荐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拓展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更好地激发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和了解明月诗句的学*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古诗的学*来自于*日知识的积累。“看图猜、背古诗”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动身,拉*了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黄昏江边的美景。

  [教师板书古诗题目,进行“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说题意”的学法指导。]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体验。]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出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出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誉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协助解答,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能自身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和个体收获。]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多么美的夜景啊!在这里“可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像,谁能读出它的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像――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依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干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像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学古诗星级挑战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各自学*小组的学*方式。]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

  《古诗二首》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在这两首诗中,都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诗的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路,感受韵味。先让学生听范读录音,老师再范读。老师范读时,发音饱满,控制速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朗读时要重点关注生字的读音,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学生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学生熟读古诗后,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男女生接读等。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带上一定的表情或者加上动作。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4)熟读古诗,积累背诵。在教学时,我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画面,记忆古诗。

  优点之处:着重培养学生学*能力。

  (1)让学生学会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古诗自主学*。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感知,降低了他们的理解难度,也增强了学*古诗的兴趣。

  (2)强化了对想象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在读中想象的形式进行古诗的深入学*,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对古诗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问题,没能进一步让学生对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学*,因而没能让他们进行更多同类型诗歌的拓展与丰富,多少显得有些遗憾。

  改进措施:

  古诗教学应把字词随文学*,学生理解的词不再重复解释,节省时间来拓展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7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等应积极向上。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8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满意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改进措施:

  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9

  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二、授课重点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三、学*难点

  1、书写难点:

  首:第二笔是短撇,第四笔撇要从竖中线上起笔,落笔在横中线上,第七笔和第八笔的横左边挨着竖,右边不能挨着横折钩。

  采:第一笔撇要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第二笔点写在撇的外边,第四笔的撇略短,起笔位置大致与第一笔的起笔位置相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

  2、朗读指导:

  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

  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0

 北师大版教材与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北师大版教材课文数量多,每篇内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学生较难理解。这学期时间少,语文课又少,新接手一个班级师生需要更多时间磨合、相互适应。我曾经一直为此苦恼该怎样高效高质高情趣进行我的语文教学。今天这节课比较满意,学生学*效率高。
  以前学古诗时一般一节课学*一首古诗,而且时间比较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下子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以前理解古诗时让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现在北师大版教材古诗下没有注释。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古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看图上都有什么?
  生:蝴蝶 黄莺
  师:你从能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吗?
  生:千万朵花
  师:真的有一千朵,一万朵吗?
  生:不是,有很多,诗人都数不过来。
  生:老师,你看诗中说“压枝低”,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很多朵。
  师: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
  生:作者站在路边,花都长满了小路。
  师:诗中说“花满溪”,“溪”指的是(小路)
  师: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图上描述的景色吗?
  能看着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学*第二首古诗方法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应怜屐齿,小扣”的意思。
  师:同学们看课本中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同?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不同。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看图比较感兴趣,学*起来较主动。结合看图有助于理解诗意。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1

  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本课。记得孙校长曾经说过这课的一种教法:绘画式。我用了。每一句作一个图,然后形成一副图画。那么“春风吹又生”的原因上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是因为草有根。那么这根就生命力!我觉得二年级的孩子点到此就可以了。学生在理解“枯荣”的时候果然遇到了难题。

  知道枯是什么意思,可是说不来荣的意思。在稍做启发之后学生马上明白秋天是枯,春天是荣。在绘画式结束之的后,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在诗人,想一想你如果是诗人你会怎么样读这首诗呢?可能是因为第一节课,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我再鼓励“哪个学生表演的好,就叫他二年四班的白居易”。果然孩子们劲头来了。可是在座位上还可以,上台就有些胆怯了。只有四个学生上来。不过我好好的利用这四个学生的胆量,请他们表演,并请大家来评怎么样更好更像!学生的意见不错,比如有个学生在演最后一句的时候,明明是小草生长,却蹲下了。

  被学生指出来,我欣喜。有一个学生在读“离离”的时候语速快,也有学生说,这里应该慢些,才能更显出草原的广阔。能到这种程度我很满意。不过我批评了不肯站起来表演的学生,我说他们是自己放弃了一次极好的`锻炼的机会。机会一去,就再也不会来了。从今天的放学前的反馈中,知道学生已经懂得这一点并表示以后要努力。不过我得看行动。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2

  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二、授课重点

  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式了解“惜、晴柔”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三、学*难点

  1、书写难点:

  无:四笔写成,第三笔撇不超过第一笔的横,从竖中线上起笔,第四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心起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无”不要写成“天”。

  树:左中右结构,两边高中间低。“木”和“又”的捺变成点,注意穿插和避让。

  爱: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爪子头”,注意“点,点,撇”的方向。下半部分是个“友”,不要写成“又”。

  角: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刀字头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下半部分“用”中间的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尖:上下结构,上方”小“字竖钩变成一条短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2、朗读指导:

  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

  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借助提示对古诗进行理解,也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不借助提示准确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古诗朗读方面,“惜细流”学生读错率较高,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纠正读音。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学生难以体会的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4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

  在昨天晚上,师傅在忙碌中给我修改了最后一遍教案,非常感动和开心。今天的教学反思主要关注到教师讲课语言自身表达的缺陷以及教师评价语的匮乏。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是,教师语言的不到位就很难去表达出诗词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教学难点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写情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一些知识本领,勇于攀登,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一味地说教由老师总结,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语言非常关键!

  在这一段处理的时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两句写景形式和内容上特点后,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出了诗人的感叹,再解决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义,加上动作神情,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就结束了这两行诗的教学。

  到《望庐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点,因为这首古诗难度比第一首大。诗仙李白善于运用的夸张、虚指、联想等手法很难在教学中落实。我解决的方式是回顾旧知,结合《静夜思》中出现过的“抬头望明月”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疑是地上霜”来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课异构中听实*的小伙伴也学*到几点:比如,一个“挂”字的妙,可以通过手势诵读,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静止了一样;又比如一个“银河”,我是通过语言来解释银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势之高,瀑布似从天降,但可以借助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银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诗人发出了感叹,读!哇,这个时候感觉瀑布怎样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点以外,瀑布还是怎样的?长。哪个词能体现,三千尺。这样一步步有设计感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去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啦!

  但是,总感觉缺失了古诗的语文味,该怎么去饱满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诗文学*进行一个记录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学情,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乐于参与,或者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诗词意境。在低学年段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复吟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鉴赏、感知诗词音调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形式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怕学生的作文语言空洞,那么老师的评价激励语言也是值得可圈可点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一律地说好说坏,而是具体的及时的给予相应的评价,怎么好了,怎么不好了?哦,你把挂字读得有滋有味,仿佛在我们眼前悬挂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曾经把“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他认为:“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受用在此。”其实,不仅诗歌,其他体式的文本教学无不如此。而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需求、阅读心理。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时光,宛如一盏澄莹的泓月,一不小心会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隐若现。总想弯腰去捞,却一捞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园照片结尾,宛如一弯月牙……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阅读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1)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等应积极向上。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满意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改进措施:

  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4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5

  在昨天晚上,师傅在忙碌中给我修改了最后一遍教案,非常感动和开心。今天的教学反思主要关注到教师讲课语言自身表达的缺陷以及教师评价语的匮乏。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是,教师语言的不到位就很难去表达出诗词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教学难点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写情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一些知识本领,勇于攀登,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一味地说教由老师总结,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引 导语言非常关键!

  在这一段处理的时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两句写景形式和内容上特点后,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出了诗人的感叹,再解决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义,加上动作神情,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就结束了这两行诗的教学。

  到《望庐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点,因为这首古诗难度比第一首大。诗仙李白善于运用的夸张、虚指、联想等手法很难在教学中落实。我解决的方式是回顾旧知,结合《静夜思》中出现过的“抬头望明月”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疑是地上霜”来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课异构中听实*的小伙伴也学*到几点:比如,一个“挂”字的妙,可以通过手势诵读,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静止了一样;又比如一个“银河”,我是通过语言来解释银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势之高,瀑布似从天降,但可以借助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银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诗人发出了感叹,读!哇,这个时候感觉瀑布怎样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点以外,瀑布还是怎样的?长。哪个词能体现,三千尺。这样一步步有设计感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去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啦!

  但是,总感觉缺失了古诗的语文味,该怎么去饱满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诗文学*进行一个记录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学情,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乐于参与,或者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诗词意境。在低学年段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复吟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鉴赏、感知诗词音调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形式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怕学生的作文语言空洞,那么老师的评价激励语言也是值得可圈可点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一律地说好说坏,而是具体的及时的给予相应的评价,怎么好了,怎么不好了?哦,你把挂字读得有滋有味,仿佛在我们眼前悬挂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曾经把“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他认为:“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受用在此。”其实,不仅诗歌,其他体式的文本教学无不如此。而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需求、阅读心理。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时光,宛如一盏澄莹的泓月,一不小心会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隐若现。总想弯腰去捞,却一捞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园照片结尾,宛如一弯月牙……

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

  优点之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生字时,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上课时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每到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去看看时间,严格按照备课教案来上课。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减少老师的废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2)

——《古诗二首》说课稿

《古诗二首》说课稿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二首》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二首》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古诗两首《池上》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全诗以活泼朴实的白描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

  设计理念:语文课标前言就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还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新活力。”所以在设计该环节时,我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和年龄特点与课文的难易程度来进行如下设计。

  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时间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语文学*能力即:

  一、自主学*能力,也就是重点留预*内容。让他们通过长期的预*课文内容来并进行批注等的方法,使他们到课上学*时能得心应手,也能够由此形成一生良好的学**惯。

  二、合作探究能力。课前的预*是浅层次上的读懂课文,上课再梳理文章必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矛盾就会产生火花,而火花就必定会引发思考,所以就会深层理解文章,而合作探究正是为达到让他们交流彼此学*经验,体验自我学*的成功感和博采众家所长的目的而进行的。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乱笔头,天天说不如日日记来得更有效果。对于艺术而言,很多时候灵感转瞬即逝,学生学*也是如此,在学*过程中思考的灵感与疑惑也是转眼间就不见,只有抓住这灵感与疑惑就能走*答案的边缘。这也是自我学*成功感的体验。三者紧密相联,可以顺向相生,行成良性循环,也可以逆向相克,造成恶性阻力。我班学生由于进行了一定的训练,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以上三点。

  本篇古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蓬的情景,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此类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学*的切入点。文章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所以极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在此诗之前已经有了学*诗词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利用此诗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感受到古诗并不是生涩难懂的,只要方法得当,完全可以领略到诗境我悠远与绵长。﹙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培养一定的诗词学*方法。

  2、学会结合图画理解诗文内容。

  3、根据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的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3.培养一定的诗词学*方法。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读书指导法,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同学们,你们小时候都做过那些有意思的事交流一下吧!

  2、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伟大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顽童在做些什么吧。﹙板书课题﹚《池上》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4、课题质疑:看到《池上》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池上是什么池?什么人在池上?池上都有些什么?为什么要来到池上?)﹙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初学。

  要求: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合作探究2.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摩诗意。

  说一说——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2、巡视指导。

  二、交流反馈

  (1)读诗解词。(指名让学生读诗并让学生找到每一句中重点的词,并进行解答。)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撑,说明很用力,孩子小,胖乎乎的表情动作多可爱。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藏匿。

  偷:偷偷

  采:摘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椭圆形或倒卵形,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2)懂诗句。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理解的诗句,一人一句,可以质疑,可以补充。

  (在这一部分当中应该注意“偷”字的理解,“白莲”是莲花还是莲蓬,通过产生的质疑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重要性。)(3)指导朗读,重点体会“撑、偷、藏、开”等字应该读出淘气、可爱、质朴、天真的意味来。

  同桌读、指名读、赛读、欣赏学*读好的学生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掌握学生读的程度,以能完成感受到小孩子的天真可爱为完成任务。)

  (4)明大意。完整地说一说诗的大意。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成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学生练说。互相说,选说的好的说给大家听

  ⑶教师引导指导说。

  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等。

  通过“撑、偷、藏、开”字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小孩子当时怎么撑的小艇,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来详细描画诗外的形象,要俱体、

  生动,语句优美。如:小家伙用力地支着船篙,把劲儿都用上了,也走不快,胖乎乎的小脸上满是汗水,弄得小脸都花了。

  3、写感受

  试一试能不能把你眼前的这幅画用手中的笔写下来呢,把诗变成一篇小文章呢?

  ⑵交流评价写提好的作品。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我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让学生说的时既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又能拮取别人的想法中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读中产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见解。听、说、读、写贯穿整个环节,不仅会听会说还要下笔成文。

  四、总结全诗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感受。(学*方法、内容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己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古诗二首》说课稿2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

  《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

  1.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

  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

  5.初步了解学*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当然,这仅仅是学*古诗的一种模式。

  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二、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5.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三、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也是对学生持续学*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

《古诗二首》说课稿3

  说教材

  《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浓浓,令人神往的农村春景图,草长莺飞,拂堤杨柳,抬眼望去,满眼翠绿,空气中弥漫着清清草香、泥香,孩子们急不可待地迎着东风放起了风筝,孩子们也把欢乐,把希望放飞在了春天里,《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说学情

  2年级的学生好动,许多行为*惯还正在培养,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开学时。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本班学生不善于举手发言,一小部分学生会也不举手。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个目标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的。三项目标中,我把正确认读生字作为学*重点,因为2年级的教学重点始终是识字、写字。难点为图文结合,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和入情入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朗读体验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读是最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以上的教学方法都将渗透在各教学环节中。

  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学生以画助记、合作交流、朗读体验的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首先采用提问式,春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老师也到野外去找春天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播放课件感知春天,直接导入课题《村居》,随机认识“村”这个字。

  (二)在读通读顺中学*字词首先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为下面学生自由读古诗做了铺垫,同桌互相认读生字、朗读古诗。其次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出本节课要求认识的字词,认读生字利用各种方法,在学*字词的时候,巧妙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后引出诗句,进行朗读。这样由字到词到句就简单多了。

  (三)在入情入境中诵读首先想象着春天美丽的景色进行朗读,其次划分节奏指导朗读,在读通顺、读出节奏感之后再进行联系生活,指导有感情朗读。最后就是引导背诵。

  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把你搜集到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然后进行小结,《村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还有很多诗人曾经赞美过美丽的春姑娘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教学意图:此环节通过积累朗读,使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学会积累。】

  (四)指导书写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有3个。先读拼音,数数有几画,观察关键笔画的占格位置,指导竖心旁的写法,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扩词,课堂展评。

《古诗二首》说课稿4

  说教材

  本篇课文是珍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是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但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完全不同。课后题要求比较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让学生明白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感情。

  说教学设计: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本着一个思想:六年级学生了,我不再就诗讲诗,而是通过当事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把学生的思绪引入那个场面,去体会全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充分地运用古诗的外延,来解释诗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我主要运用对比教学法。

  首先,我检测预*。要想新课进行的顺利,就必须有扎实的预*效果。我检测了以下三个方面,1、课文朗读是否正确流利;2、重点字词是否掌握扎实;3、古诗的大概了解。

  检测过程中,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称呼问题,他是作者和朋友亲密关系的一个体现;二是使的意思,他表明王维再见元二的不可预知性。

  紧接着,我出示不同颜色的古诗,让孩子发现两首诗相同的结构:景+情。然后再逐诗学*,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诗不仅描写的景色不同,表达的感情更不相同。

  《别董大》一诗,描写的景物非常凄凉,但是高适却用豪言状语激励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浅知诗意后,我出示董庭兰的资料,让孩子明白董的坎坷生*,并告诉孩子,当时高适也不得志。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后,让孩子明白高适是一个达观,自信,对未来的生活抱着极大热情的人。体会完后,让孩子再读古诗,体会就会更深一层,他们知道,高适不仅仅是在勉励朋友,而且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朗读时,就自然而然的激情满怀,那么此诗的豪迈也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紧接着,我又进行了《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这首诗的景色非常清新,但它在此起的作用是反衬安西的荒凉,进而体现了王维不想元二远去的依依惜别之情。此诗我的重点放在品酒上,一遍一遍地品酒,让学生品出悲伤,品出不舍,并且通过朗读把那种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完毕后,我同时出示两首诗,进行比较。同是送别诗,一首豪迈,一首缠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孩子有些懵,我适时地出示了资料,让孩子明白《别董大》之所以豪迈,是因为高适家境的艰难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而王维少年得志中年受累则影响他总是惆怅满腹,于是《送元二使安西》则缠绵绯则。正是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的诗作风格迥异。在此,我给孩子举例:同样是送朋友去安西,高适写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同样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适写道:“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而王维却往往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是王维赠别诗的一贯特色,而心怀仗剑报国之志,充满旷达豪迈之气,却是高适赠别诗的主要特征了。

  通过这一番比较,孩子们不仅明白了诗中景不同,情不同,而且还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当然,他们的理解也及时的通过朗读展示给了大家。而我所举的例子,也是给学生拓展,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我想这是一个熏陶的过程。很可能在发现两个诗人迥异的风格之后,会对他们的诗作感兴趣,当然也就会找些赠别诗来读,那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情景让孩子反复地记忆诵读名句,我的目的是把积累进行到底!

  我的整个教学思路就是这些了,当然这只是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相信经过大家的指点,我们学校的古诗教学会趋于成熟,而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蜕变过程,它会使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更加精彩!

《古诗二首》说课稿5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古诗文高度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以及时代的变迁,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以前吟诵过哪些有关荷的诗歌。(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图片:西湖荷塘远景)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干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介绍背景,知诗人。

  三、自主学*,明诗意。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交流。

  毕竟:到底。

  无穷碧:无边的青绿。

  别样红:和往常不一样的红。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指导诵读,悟诗情。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毕竟是西湖盛夏六月的景色啊,

  “风光不与四时同”:跟其他季节的风光就是不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满湖莲叶、荷花一望无际,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朝阳辉映下,朵朵荷花分外红艳,片片莲叶更加青翠。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五、创设情境,入诗境。

  如果你能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就能理解得更深入。

  2、就*找学*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4、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设想一下,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5、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请有感情地读一读。

  6、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六、拓展延伸

  复*《小学生必背古诗文七十首》中的其他送别诗。

  七、迁移运用,创诗文。

  1、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常熟春景,写一两句诗或优美句子。老师已经拍下了几张常熟春景的照片,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照片)

  2、仿写优美句子。选其中的一幅照片写,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八、总结:愿我们的大自然越来越美。

《古诗二首》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二、说学生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小组合作学*,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古诗二首》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都是写景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手法独特,语言浅*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已经开阔,有种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激趣导入。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2.学*生字。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跟读,齐读,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同桌之间互相正音,小组比赛认读生字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字拆解后编顺口溜或字谜来记忆。

  开火车认读生字,根据动画演示,描红书写,教师巡视,相机纠正,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3.古诗赏读。逐句讲解,指名学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再给出生词解释,指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佐以西湖四时风光、荷花映日图片加深理解。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所以不必逐字深讲,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知。引导学生发现“碧”“红”突出的视觉感。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曾读过的关于西湖风光的诗。根据学*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相互评议,比赛背诵。

《古诗二首》说课稿8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古诗。

  (一)提示学*古诗的方法:(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均因他而得名。苏轼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西湖也因此*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文中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出示)

  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诗意。

  抓住“潋滟”、“空濛”、“奇”、“西子”引导学生理解。

  前两句:“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色?(出示)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初晴后雨)

  一个“晴方好”,一个“雨亦奇”,又与下文哪个词两相呼应?(总相宜)后两句:这是一种什么修辞?你认为用得怎么样?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想意境,悟诗情。

  (1)自己想象着诗中描写的景色,有感情的读一读古诗。(播放音乐)

  (2)找同学来读,其他人闭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在西湖边上饮酒的苏轼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

  2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

  (四)请把自己当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导入。

  (一)请同学自由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苏轼笔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脍炙人口;杨万里的这首赞美西湖的诗也同样流传千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在不同诗人的眼中西湖又该是怎样不同的美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同样的方法学*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教师范读。(出示)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古诗。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

  (一)出示方法,小组合作,学*古诗。(出示)

  (二)推选同学或自荐按学*步骤组织全班共同进行交流、探讨,读懂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2)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

  “映日”是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

  3(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5)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诵读。指名读。

  (6)出示配乐荷花景图组。

  (7)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出示: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8)赞西湖。(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的情感。)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3、想意境,悟诗情。(出示)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想象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4)配乐背诵。

《古诗二首》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本课有两首古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池上》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小池》。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秉承白居易诗作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而又不知道藏踪迹的顽皮、可爱形象。《小池》将池、泉、流、荷和蜻蜓写得相亲相依,和谐自然,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这两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又配以插图,极易被学生理解,适合学生去吟诵积累。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这两首诗有些孩子早已熟读成诵,所以在读准字音上无须多费工夫,关键是让孩子去体会诗所描绘的意境美,去初步领会诗文所蕴涵的哲理。若要一年级的学生单凭诗句来领会诗文的意境是有困难的,所以我将诗歌的意境美与诠释图片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步知道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四、说教法

  本课是对古诗的赏析和学*,我采取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结合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同学共同交流学*,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过程

  《池上》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显示要求:拼读生字音节,注意读准字音;用加一加、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3)汇报交流。

  2.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学生各自练*朗读,并根据练*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教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 ……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A.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B.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

  A.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

  B.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C.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齐读)

  D.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A.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B.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8)猜诗人的行为、心理:

  A.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

  B.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C.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D.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背诵。

  2.检查背诵。

  《小池》

  (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

  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了,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

  4.导入新课,揭题。

  师: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字词。

  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

  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读起来很优美,你会读吗?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1.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①教师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

  ②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③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

  ④“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

  ⑤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3.总结。

  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出示课件:满池的荷花的图片及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古诗二首》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教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接着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解题并介绍作者,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指导。“碧、绿、剪”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碧”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并且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学*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这样让学生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诗意情感及学*古诗方法:

  (1)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2)主题感悟:《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提问:春风还剪出了什么?拓展学生想象。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为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加深记忆。

  九、说练*

  1.(检查背诵情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检查比喻手法掌握情况)《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因为两者()相同;把柳条比作(),因为两者的()和()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十、说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十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找识字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3.注意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消解写作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4.二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既需要想法调动孩子们学*积极性,又要掌控好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3)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汇编15篇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二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

  一、设计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坚持学*兴趣和探求热情,充沛激发学生的潜能;充沛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时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设计特色

  通过“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鼓励学生复**日积累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古诗内容时,采用“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闭上眼睛用心听,想像古诗画面”的方式,鼓励学生畅谈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美读”,背诵古诗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大胆采用“学一首古诗,放一首古诗”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学古诗挑战赛”反馈形式,在由易到难的“三星题――四星题――五星题”设置中,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和相互竞争的乐趣;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和“向你推荐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拓展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更好地激发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和了解明月诗句的学*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古诗的学*来自于*日知识的积累。“看图猜、背古诗”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动身,拉*了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黄昏江边的美景。

  [教师板书古诗题目,进行“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说题意”的学法指导。]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体验。]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出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出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誉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协助解答,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能自身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和个体收获。]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多么美的夜景啊!在这里“可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像,谁能读出它的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像――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依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干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像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学古诗星级挑战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各自学*小组的学*方式。]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2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3

  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二、授课重点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踪迹、采、藏”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蕴藏的夏天的情趣。

  三、学*难点

  1、书写难点:

  首:第二笔是短撇,第四笔撇要从竖中线上起笔,落笔在横中线上,第七笔和第八笔的横左边挨着竖,右边不能挨着横折钩。

  采:第一笔撇要写在田字格上半格的中间,第二笔点写在撇的外边,第四笔的撇略短,起笔位置大致与第一笔的起笔位置相同。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

  2、朗读指导:

  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

  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4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满意之处: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能力,而且,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

  改进措施:

  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但是个别字音仍发音不准确,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去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背诵。先自由练*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教学设计与前一次相比,本人自己感觉发生了质的改变。第一次备课时,苦于古诗教学无从下手,我只从《凉州词》中感受到了边关将士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着重引导学生感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所蕴含的豪放、阳刚之气,总感觉一个字:浅。经曾老师点拨之后,我回家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感觉一个个字符变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自己怎么也豪放不起来,我读得泪流满面,我感受到了悲凉、痛苦因为我想到了:边关将士身处不毛之地,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与亲人一别音容两渺茫,而且当时战争频繁,战士们生命不保我读懂了: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别无它物,而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我明白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深层含义,战士们是借酒消愁,忘记自己的痛苦和烦恼。这一次我感觉自己走进了文本,我能够引导学生挖掘诗歌背后蕴含的情境了。课后,我感觉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件事,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是:老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读懂教材,真正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背诵。先自由练*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强调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整理复*中掌握了一种高年级语文课的复*方法--三重复*法。即:重积累――积累好词佳句;重朗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重拓展――注重学生情感知识的获取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学*课文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主题,并在积累、诵读、实践中掌握复*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的能力。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7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

  《古诗二首》是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在这两首诗中,都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再现了江南二月明媚的春景图。后两句写人,刻画了儿童放学归来放风筝的乐春图。景人合一,相映成趣。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的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诗的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春风比作剪刀,赋予巧妙的想象,生动地刻画出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我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路,感受韵味。先让学生听范读录音,老师再范读。老师范读时,发音饱满,控制速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独特韵味。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朗读时要重点关注生字的读音,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学生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学生熟读古诗后,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男女生接读等。朗读时可以提醒学生带上一定的表情或者加上动作。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4)熟读古诗,积累背诵。在教学时,我配上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进入画面,记忆古诗。

  优点之处:着重培养学生学*能力。

  (1)让学生学会运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进行古诗自主学*。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感知,降低了他们的理解难度,也增强了学*古诗的兴趣。

  (2)强化了对想象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在读中想象的形式进行古诗的深入学*,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对古诗意境的感知,提升了感悟、理解诗歌大意的能力。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问题,没能进一步让学生对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歌进行拓展延伸学*,因而没能让他们进行更多同类型诗歌的拓展与丰富,多少显得有些遗憾。

  改进措施:

  古诗教学应把字词随文学*,学生理解的词不再重复解释,节省时间来拓展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学生难以体会的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9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系诗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较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边比较,一边区分进行理解:比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能够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0

  1、描述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1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啰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上学还不在状态再加上进度比较赶,我也比较着急,课堂存在一些纪律方面的问题,孩子的坏*惯又回来了,我需要重复的去强调,肯定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会适应好的!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2

  教学经过:《绝句》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一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读读写写: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或词,改写成短文,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不足之处:

  时间过于仓促,有些词语学生们理解不是很透彻。时间紧张,对文章读得不够细,感情不够充沛。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中去。

  2.在学*课文时,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3.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4.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3

  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二、授课重点

  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式了解“惜、晴柔”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三、学*难点

  1、书写难点:

  无:四笔写成,第三笔撇不超过第一笔的横,从竖中线上起笔,第四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心起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无”不要写成“天”。

  树:左中右结构,两边高中间低。“木”和“又”的捺变成点,注意穿插和避让。

  爱: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爪子头”,注意“点,点,撇”的方向。下半部分是个“友”,不要写成“又”。

  角: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刀字头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下半部分“用”中间的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尖:上下结构,上方”小“字竖钩变成一条短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2、朗读指导:

  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

  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借助提示对古诗进行理解,也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不借助提示准确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古诗朗读方面,“惜细流”学生读错率较高,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纠正读音。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4

  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本课。记得孙校长曾经说过这课的一种教法:绘画式。我用了。每一句作一个图,然后形成一副图画。那么“春风吹又生”的原因上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是因为草有根。那么这根就生命力!我觉得二年级的孩子点到此就可以了。学生在理解“枯荣”的时候果然遇到了难题。

  知道枯是什么意思,可是说不来荣的意思。在稍做启发之后学生马上明白秋天是枯,春天是荣。在绘画式结束之的后,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在诗人,想一想你如果是诗人你会怎么样读这首诗呢?可能是因为第一节课,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我再鼓励“哪个学生表演的好,就叫他二年四班的白居易”。果然孩子们劲头来了。可是在座位上还可以,上台就有些胆怯了。只有四个学生上来。不过我好好的利用这四个学生的胆量,请他们表演,并请大家来评怎么样更好更像!学生的意见不错,比如有个学生在演最后一句的时候,明明是小草生长,却蹲下了。

  被学生指出来,我欣喜。有一个学生在读“离离”的时候语速快,也有学生说,这里应该慢些,才能更显出草原的广阔。能到这种程度我很满意。不过我批评了不肯站起来表演的学生,我说他们是自己放弃了一次极好的锻炼的机会。机会一去,就再也不会来了。从今天的放学前的反馈中,知道学生已经懂得这一点并表示以后要努力。不过我得看行动。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等应积极向上。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4)

——《古诗》教学反思10篇

  再讲第一课之前,我让孩子们大概看了一下目录,大多数同学已经在假期大概认识的学了一下,因此在我问他们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他们很轻松的就说是春天了!这下他们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意识:这一单元是关于春天的诗、散文、童话故事以及关于春天的小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好诠释了这节课孩子们的状态。由于是第一课,而且又是古诗,再加上以前我鼓励孩子们在假期背诵唐诗三百首,因此孩子对此已经非常熟悉了,在课堂上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我就念了一个题目,他们就大声自信的背了下来。所以,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以问题贯穿课堂,主要是通过问答形式在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去更深刻的理解!

  比如《村居》:通过题目,你知道作者是写哪里的春天吗?孩子很快就知道是乡村的春天。接下来我问是什么时候?这个时候环境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一句中,有两个让学生难以理解的点,一个是“拂”、一个是“醉”,这句比较难,所以借助这样一幅图片我让孩子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在进行讲解。

  我放了很多类似的图片,孩子第一眼看到全部在喊“哇!”接下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觉,要求轻抚自己的脸,闭上眼睛慢慢的读这一句,最后轻拂同学的脸,感受“拂”这个字的温柔,孩子们笑得很开心!

  接下来放了微风摆动中的杨柳图,告诉他们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能形容图中的杨柳,试着找一找,这稍微有点难,孩子们在说错了几个字后小声咕哝说是“醉”,我说,这个字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是陶醉,沉醉,喝醉的意思,我都没否定他们,我告诉他们,杨柳在这样的春天里陶醉,沉醉在温柔的春姑娘怀里,就像喝醉了的人,走路不稳,就像这样,摆来摆去的,孩子们哈哈大笑!最后我问他们,“拂”是提手旁,跟人的行为有关,你们刚刚也拂过你同学的脸,“醉”只有谁会醉?孩子说是人,我说把柳树当做人来写,这是什么修辞,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拟人。

  《咏柳》我也是用这样类似的.问题引领找关键字,抓字眼的方式分析的!上课期间氛围很好,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我上完课也感觉比较开心,但我有一个很纠结的地方:我不知道关于古诗的教学我这样的上课模式是否适合低年级学生?觉得到底应不应该这样讲呢?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些老师,其中有一个北京的老师专门开了低学段儿童的古诗文课,虽然只有片段,但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授课方式是比较轻松的,有些地方是比较幽默的口吻给孩子们说的,但在关键字词的分析上,也是很详细的!我特别喜欢抖音上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关于古诗词的讲解,既搞笑又能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不管以什么方式,只要能让孩子加深印象,就是可取的!我觉得我这节课适合我这样去讲,因为孩子有一定的基础了,他们觉得没啥难度,所以这样既可以给他们增加挑战,又不会让他们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乏味枯燥。

  除此之外,我还有以下不足:

  一、组织过渡语言不简洁流畅,存在口误口吃,还有的就是啰嗦。

  二、板书未精心设计,比较随意,假期时间,我的粉笔字也有退步。

  三、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上学还不在状态再加上进度比较赶,我也比较着急,课堂存在一些纪律方面的问题,孩子的坏*惯又回来了,我需要重复的去强调,肯定也会浪费一些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去找一些小技巧。我相信慢慢会适应好的!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上了本课。记得孙校长曾经说过这课的一种教法:绘画式。我用了。每一句作一个图,然后形成一副图画。那么“春风吹又生”的原因上什么呢?学生们纷纷回答是因为草有根。那么这根就生命力!我觉得二年级的孩子点到此就可以了。学生在理解“枯荣”的时候果然遇到了难题。

  知道枯是什么意思,可是说不来荣的意思。在稍做启发之后学生马上明白秋天是枯,春天是荣。在绘画式结束之的'后,我设计了一个情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在诗人,想一想你如果是诗人你会怎么样读这首诗呢?可能是因为第一节课,他们有点不好意思,我再鼓励“哪个学生表演的好,就叫他二年四班的白居易”。果然孩子们劲头来了。可是在座位上还可以,上台就有些胆怯了。只有四个学生上来。不过我好好的利用这四个学生的胆量,请他们表演,并请大家来评怎么样更好更像!学生的意见不错,比如有个学生在演最后一句的时候,明明是小草生长,却蹲下了。

  被学生指出来,我欣喜。有一个学生在读“离离”的时候语速快,也有学生说,这里应该慢些,才能更显出草原的广阔。能到这种程度我很满意。不过我批评了不肯站起来表演的学生,我说他们是自己放弃了一次极好的锻炼的机会。机会一去,就再也不会来了。从今天的放学前的反馈中,知道学生已经懂得这一点并表示以后要努力。不过我得看行动。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大概缘于我对古人文化的情有独钟吧!所以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些许的兴趣,个个饶有趣味的听我讲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主义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

  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一、古诗教学不是古文今译

  “当前,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古诗教学是古诗今译吗?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学生手头的诗词诵读资料中就有注释,古诗还要教学吗?直白地翻译古诗,导致的结果无疑是使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失却了,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诗歌学*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再者,所谓“言为心声”,诗人作诗,一般都是有感而发,有情所寄,直白的翻译,显然不能把诗人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没有对情感的把握,而进行诗歌的学*,其结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层面。

  二、古诗教学不能代替感悟

  新课标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诗无达诂”,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全诗短短28字,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上一场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莫测的景色,诗歌内涵丰富,颇具风味,表现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的想象和高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片段】

  师:读读古诗,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写下雨的情景

  师:诗人选取了雨中哪些景物来写的呢?逐行来看看——

  生:黑云

  生:白雨

  生:风

  生:水

  师:这是怎样的云?怎样的雨?怎样的`风和水呢?

  生:黑云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天空?

  生:乌云密布

  生:乌云滚滚

  师:滚滚的乌云像什么?

  生:打翻的墨汁

  师: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黑云翻墨

  师:雨怎样?

  生:雨很大,文中说:乱入船,因为雨很大很猛才会这样。

  生:雨点很大,像珠子在跳动。

  师:诗中是怎么说的?

  生: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暴风骤雨

  生:疾风骤雨

  生:倾盆大雨

  师:不错,有同学说这是一场疾风骤雨,那“疾”和“骤”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快

  生:表示急

  师:你从何处知道这场雨下得很急很快呢?

  生:未遮山

  师:说说理由

  生:乌云密布,但还没有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滴就像跳动的珠子进入船内了,说明雨下得很急。

  师:还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忽吹散,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云朵吹散,雨就停了。

  师:夏天的雨就是这样,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啊!觉得这阵风怎样?

  生:很猛

  生:是一阵狂风

  师:怎么知道的?

  生:卷地,风卷过地面,很猛烈。

  师:一阵狂风,雨过天晴,此时的望湖楼下是怎样一番情景?

  生:水如天

  师:我想起了一个成语

  生:水天一色!

  师:短短28字,就生动地写出了一场疾风骤雨,诗人真不简单!你会怎样读这首诗?上课刚开始,大家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现在,经过我们的想象,理解,你还会有怎样的提高?

  生:节奏要快一些,因为雨下得很急。

  生:声音还要抑扬顿挫一些,因为是暴风骤雨。

  生:最后的“水如天”应该缓慢一些,因为雨过天晴了。

  师:那就勇敢地尝试尝试!

  (学生读得比较有感觉)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展开想象,使学生感悟诗情,领会诗意,品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生动的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俗,刻画了农民的淳朴

  《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的生和好客的品质。本课教学基本是用问答式授完,没有问答不成课堂。有人反对问答式,但是我觉得小学阶段,没有老师设疑作引领,是很难诱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活动的。

  上课时,我让学生自读古诗,说说古诗从哪些方面来写山西村的,学生说待客和景物,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顺利,这时候,真的很佩服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后以“山西村美吗”这个大问题为主导,引领全诗的教学,所有小问题都围绕这个大问题收放,为这个大问题服务,在引导学生理解山西村不但景美,而且人美的过程中,渗透听说读写训练。学生最初讲的是第三四句,体现景美。还从哪个词看出山西村的美?“柳暗花明”让学生感受山西村的美,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指名学生板演,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诗。两句优美的诗,既写出了乡村的美,又写出了诗人从“疑无路”到“又一村”的心理变化。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以为无望,但经过努力,又重现生机的情况,学生讨论交流就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山西村不仅写了景物的美,但写了人的活动,通过一些丰盛的食物,学生去感受村民们对到访客人是怎样的态度呢?有的说“热情”、有的说“大方”、有的说“好客”等等,这些热情大方好客的村民们,给诗人们展示的,不是景的美,而是纯朴的人性美。最后学生与诗人一道,融进这纯朴的乡情中,感受村民们的热情。通过反思朗读,把诗人对大自然的真挚的感情读出来。

  一、设计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坚持学*兴趣和探求热情,充沛激发学生的潜能;充沛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时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设计特色

  通过“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鼓励学生复**日积累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古诗内容时,采用“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闭上眼睛用心听,想像古诗画面”的方式,鼓励学生畅谈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美读”,背诵古诗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大胆采用“学一首古诗,放一首古诗”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学古诗挑战赛”反馈形式,在由易到难的“三星题――四星题――五星题”设置中,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和相互竞争的乐趣;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和“向你推荐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拓展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更好地激发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和了解明月诗句的学*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古诗的学*来自于*日知识的积累。“看图猜、背古诗”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动身,拉*了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黄昏江边的美景。

  [教师板书古诗题目,进行“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说题意”的学法指导。]

  (二)学*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体验。]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地*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出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出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誉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协助解答,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能自身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和个体收获。]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多么美的夜景啊!在这里“可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像,谁能读出它的美?

  (三)学*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像――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就依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干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像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5)

——《诗两首》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今天,我和学生共同学*了《儿童诗两首》,一首是《我想》,这首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另一首诗是《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两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语言简炼,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没有课件演示,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愿望,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

  第1~8行诗为第一节。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全诗分为四节。第一节用白天的喧响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了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范例五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以往,我在教学诗歌时,按照“诵读、学生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再诵读”的教学方式进行。经常这样教学,学生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这学期,在教学第九册《儿童诗两首》时,我试着改变一下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谈谈:

  1、“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2、“我心中的幻想”。引导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然后引进对诗歌内容及其表达意境的全面感悟,再让同学们把诗歌背诵下来。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模仿这两首诗歌的表现形式,用各自喜欢而且“拿手”的形式来自主表达。于是,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喜欢写诗的同学模仿《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己美妙想象;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面内容描绘出来;喜欢阅读的同学,就去另外收集几首儿童诗……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课外编办《我心中的歌》儿童诗主题手抄报,把所写的诗、所画的想象画、所收集的诗歌展示出来。

  这样的活动,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开放思路,把课堂学*内容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即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有内心自主表达,又把课内与课外相机融合,他们在看、思、读、说、写、画等一系列的实践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语言积累,提升了自主的学*意识与能力。贴*学生生活实际或妙趣横生的学*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诱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本节课要完成两首诗的讲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较好的完成了课程目标,即: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并尝试课下自己写一首小诗。结合课前导读及《同步训练》,可以说比较全面。

  美中不足是,引导读还是做的不好,学生读的时候没有激情,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放给同学们的时间太少。再就是在体会作者写作目的也即思想感情方面不是很深刻,这个需要在*题讲解的时候重点强调一下。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会以学生为中心,给同学们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思考和讨论。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靠自己,老师有时候只是一个辅助的左右,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而不是全权负责学生的思考。所以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6)

——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

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想象、朗读、画图、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步入自己理解的意境之中,从而体现阅读理解的个性化。特别强调的是,这个学*过程完全是学生自己理解语言,具有完全的自主性,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

  2、通过读诗、评诗、写诗,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著名儿童作家金波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写诗是他们自由天性的表现。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尝试创造,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

  3、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在读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儿童诗两首》之一《我想》简短的语言贴合学生朗读口味,生动的画面迎合学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学生在主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告诉教师: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我觉得最美的愿望,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把小手安在桃树上,比放感觉更轻,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用了拟人,仿佛看到小手牵着阳光的手;有的说“悠”看出悠闲地荡着秋千,一边还唱着春天的歌。在讲到蓝天是我的课堂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课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学生联系诗歌,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欢乐中,他们说小鸟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课桌,太阳是我的教师……带着丰富的想象,感受着优美的语言文字,然后让学生用自我语言朗读,他们的情绪被激发,情感被点燃,读着听着,简直是美的享受。

  儿童诗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富情趣,对生活更加热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有其独到之处。诗歌教学课堂就是学生欢乐的天地,更是一门陶冶人的艺术,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自信的大门,领略美丽的风景。

  以往,我在教学诗歌时,按照“诵读、学生初步理解、教师引导理解、再诵读”的教学方式进行。经常这样教学,学生学*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这学期,在教学第九册《儿童诗两首》时,我试着改变一下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谈谈:

  1,“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2,“我心中的幻想”。引导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然后引进对诗歌内容及其表达意境的全面感悟,再让同学们把诗歌背诵下来。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模仿这两首诗歌的表现形式,用各自喜欢而且“拿手”的形式来自主表达。于是,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喜欢写诗的同学模仿《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己美妙想象;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画面内容描绘出来;喜欢阅读的同学,就去另外收集几首儿童诗……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课外编办《我心中的歌》儿童诗主题手抄报,把所写的诗、所画的想象画、所收集的诗歌展示出来。

  这样的活动,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开放思路,把课堂学*内容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即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有内心自主表达,又把课内与课外相机融合,他们在看、思、读、说、写、画等一系列的实践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语言积累,提升了自主的学*意识与能力。贴*学生生活实际或妙趣横生的学*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学*兴趣,诱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儿童诗两首》之一《我想》简短的语言符合学生朗读口味,生动的画面迎合学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告诉老师: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觉得最美的愿望,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把小手安在桃树上,比放感觉更轻,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用了拟人,仿佛看到小手牵着阳光的手;有的说“悠”看出悠闲地荡着秋千,一边还唱着春天的歌。在讲到蓝天是我的课堂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课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学生联系诗歌,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他们说小鸟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课桌,太阳是我的老师……带着丰富的想象,感受着优美的语言文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语言朗读,他们的情绪被激发,情感被点燃,读着听着,简直是美的享受。

  当学完整首诗时,我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学着也尝试创造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最后,他们都交上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我想把嘴巴 我想把耳朵,

  嵌在风筝上。 安在夏天的森林。

  和风儿一起闲聊, 听昆虫奇妙的音乐会,

  和小鸟一起歌唱。 听小鸟在枝头动听歌唱。

  晃啊,晃—— 听啊,听——

  尝尝白云像不像棉花糖。 大自然多么美妙。

  我想把头 我想把眼睛

  安在花朵上, 装在大树上,

  饱尝露水的甘甜, 看小鸟如何飞翔,

  欣赏花儿的绽放。 瞧落叶美丽的舞蹈。

  荡啊,荡—— 望啊,望——

  花枝是我的秋千。 欣赏大自然的奥妙。

  我想把眼睛 我想把鼻子

  安在火箭上, 安在蜜蜂身上。

  带着自己的疑问, 闻荷花清香,

  牵着自己的梦想。 嗅熏衣草幽芳。

  冲啊,冲—— 采啊,采——

  冲上太空探究奥妙。 抱着甜蜜回家乡。

  我想把嘴巴 我想把耳朵

  装在竹叶身上, 装在大树上。

  吮吸春天的雨露, 倾听大树的诉说,

  唱出沙沙的歌声。 数着年轮的增长。

  盼啊,盼—— 听啊,听——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就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读《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等,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我想》一诗的朗读,要读出幻想的意味,边读边想象,才能入境;对《童年的水墨画》一诗,要读出诗的意境。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评读,互相取长补短。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对于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学生对儿童诗感兴趣,可以举办儿童诗朗诵会、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几首儿童诗,拓展阅读,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本节课要完成两首诗的讲解。《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较好的完成了课程目标,即: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并尝试课下自己写一首小诗。结合课前导读及《同步训练》,可以说比较全面。

  美中不足是,引导读还是做的不好,学生读的时候没有激情,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放给同学们的时间太少。再就是在体会作者写作目的也即思想感情方面不是很深刻,这个需要在*题讲解的时候重点强调一下。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学会以学生为中心,给同学们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思考和讨论。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靠自己,老师有时候只是一个辅助的左右,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而不是全权负责学生的思考。所以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本课由《我想》和《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第一首诗充满了儿童神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具有非常浓郁的儿童诗特点。而第二首诗则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这课时,本课知识点为: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汲”,掌握词语“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想象,感受儿童丰富想象力,尝试着写写儿童诗。

  诗的教学,特别是现代诗的教学,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以读引想,以读引说。由于这是儿童诗,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所以读后,让他们说时,个个都有话可说,连*时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坚坚也不停地举手发言,还勇敢地站起来示范朗读。看着他们高举的小手,联想*日有些课堂的沉闷,看来,问题还是出现在老师如何有效地引导这里。只有当孩子们喜欢时,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成就感,最有效的课堂!有些孩子在下课后兴致勃勃地拿着他刚改写好的诗,迫不及待地念给我听,看着他那认真的模样,真是欣慰!此课不足之处在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过多的让学生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但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如何把握儿童诗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水*的目的呢?结合*日对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学,笔者认为,创造生动的情境,引导孩子用心灵去感受诗中情感,在诗情与童心的融汇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篇章。

  诗人肖光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日,诗的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新一代美学智能行之有效的契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除童话外非儿童诗莫属了。儿童诗语言稚嫩活泼,感情直率明朗,叙事生动形象,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观儿童之所观,思儿童之所思,感儿童之所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创造本事的上乘之作。

  如何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到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水*的目的呢?结合*日对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学,笔者认为,创造生动的情境,引导孩子用心灵去感受诗中情感,在诗情与童心的融汇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创造出属于自我的个性篇章。

  一、交流中生共鸣

  本课的两首儿童诗一为《我想》,一为《童年的水墨画》,都是描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孩童纯真、细致的内心,与学生息息相通。所以,运用不一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想》一诗行文跳跃,想象大胆奇丽,表达了一个孩童内心的完美愿望,极富韵律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做到初读了解诗的资料美,赛读感受诗的节奏美,默读想象诗的意境美,品读体会诗的语言美。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自主学*,了解到诗中表达的绿化环境、美化春天、探索奥秘、让世界更美的纯真愿望。品读时,孩子们找出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这些生动的用词,感受到了“悠啊,悠……”“长啊,长……”“望啊,望……”“飞啊,飞……”

  这种强烈的韵律美,并在教师课件制作的“柳絮飘扬、孩童托腮展望”的情境中进入了想象的天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与诗中孩童一齐展开想象:“我仿佛看见了草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孩子们高兴地唱着春天的歌谣”;“我看见了一棵棵茂盛的树长起来了,绿荫如盖”;“蓝天飘着白云朵朵,令人神往”……孩子们的心灵体会加深了,童心与诗情迸出了火花。学生与诗人在交流,构成了共鸣,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诗的情境美。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所以,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我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我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忙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共鸣中再创造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儿童诗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留有许多空间可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补充再现美的诗境,使诗的资料更加充实。《我想》最终一节写到:“我想飞到更远的地方去,可是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教学时就能够借此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还想飞到哪些地方去?你能接下去写一写吗?”再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教师启发学生回顾童年:“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断,你的童年生活必须更趣味味。你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我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吧。”

  本节课由《我想》和《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第一首充满了儿童神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想,具有十分浓郁的儿童诗特点。而第二首诗则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欢乐。教学这课时,本课知识点为: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汲”,掌握词语“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经过有感情地朗诵,想象,感受儿童丰富想象力,尝试着写写儿童诗。

  诗的教学,异常是现代诗的教学,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以读引想,以读引说。由于这是儿童诗,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所以读后,让他们说时,个个都有话可说,连*时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坚坚也不停地举手发言,还勇敢地站起来示范朗读。看着他们高举的小手,联想*日有些课堂的沉闷,看来,问题还是出此刻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那里。仅有当孩子们喜欢时,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成就感,最有效的课堂!有些孩子在下课后兴致勃勃地拿着他刚改写好的诗,迫不及待地念给我听,看着他那认真的模样,真是欣慰!此课不足之处在于,PPT不够细致,时间的把握好是不够的太好,另外忘记了《童年的水墨画》这一部分的板书。

  今日我们上了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学生对诗歌十分感兴趣,我先让孩子从整体上比较两首诗的不一样,大家说的不错,比如第一首是分小节写的,全文仅有一个标题,而第二首诗有三个小标题。在体会押韵时,在引导下,孩子们也能发现诗的韵脚。

  之后我们描绘了诗带给我们的画面和感受,学生说的不错,尤其是在说《童年的水墨画》的《溪边》时,有的孩子从颜色上理解意思,说前三句都是在写绿色,而到了第四句就写到了“红”蜻蜓,真是“万绿从中一点红”呀!我当时就肯定了她的感受,想的十分细致!

  最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比赛朗读自我喜欢的诗歌,大家进取准备,在比赛朗读环节,每个小组各显其能,读出了自我的特色!在评价小组朗读效果时,我采用了提议的方式,比如:朗读的声音要响亮,最好要把身体站直,这样声音才能更好地传出来,在我的提议下,第二小组吸取了第一小组的教训,但感情又不够,我继续提议,如果你想让别人陶醉,不仅仅声音要响亮,自我先要入情入境,能有这样你才能打动别人,第三小组最终按照要求朗诵了出来,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我的评价:你们几个人的朗诵,就像一首和谐的交响乐,各尽其职,如入天籁之音,好!也许这个评价有些言过其实,但孩子们在朝着目标努力着,真是高兴!

  晚上布置了改写《溪边》的家庭作业,有很多孩子能把文中那种美的意境表达出来。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开课之前,我说:“同学们,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开始说话了:“我希望爸爸妈妈永远健康长寿。”“我希望我们家里经常充满幸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踊跃发言。读《童年的水墨画》时,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迟迟不敢举手。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告诉老师: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把小手安在桃树上,比放感觉更轻,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用了拟人,仿佛看到小手牵着阳光的手;有的说“悠”看出悠闲地荡着秋千,一边还唱着春天的歌。

  当学完整首诗时,我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学着也尝试创造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也可以写自己看到的某一个画面,下节课交上来检查。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让我们感受到童年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则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诗歌所描绘的生动画面迎合了学生本身的想法,所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课堂上,我是通过以下环节借助诗歌启迪、熏陶学生思维和情感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始,配乐朗诵诗歌《童一首歌》,让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中,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愿望。通过交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拉*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学文的切入点,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再读诗歌,理解就不是问题了。

  二、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7)

——《古诗两首》反思

《古诗两首》反思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节课的背诵目标、识字目标、情感目标成功达成。但是诗文的理解方面还是不到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较到位。我采取学生自读,学生范读,老师评价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诗,指导学生从诗文的节奏入手,感悟韵律美,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当堂都能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接读的方式,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够有节奏的背诵古诗。

  3、个体的示范性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本节课的诵读部分采取学生相互影响的方式,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泛读,起到教师泛读的效果。自读之后,指名本班的张国帅、胡瀚远、孟成存、李旭辉等朗读方面比较好的学生泛读,提示其他学生找找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起到整体的修正。我发现这个方式很好,比老师的泛读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作用是无限的。

  4、通过小组赛学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默写古诗。我觉得这些都是这节课比较好的部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式:

  1、对诗意的突破不够,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级的中上等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诗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体修好后,下次古诗的教学我将试着采用多媒体图画的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要抓住这一点。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2、《春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的诗意学生理解不够,同时对这首诗写实的部分找的不准确。回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我对本诗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上课之初我只介绍了朱熹,点明这首诗是朱熹春日郊游时写的。没有点明朱熹的写作特点。导致学生对本诗歌有模糊的理解却说不出来。

  在此,我对古诗教学还有一些疑惑,在三年级阶段,如何把握好诗歌意境与诗词分析之间的度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不是逐句的分析,应该是对诗文的整体感知,但是还要让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到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古诗两首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教学《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惯。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古诗的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快乐学*,自主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通过比较、辨别,理解诗意;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感悟诗境;通过动手拼图,培养想象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想象拼图,口语训练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诗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村居图”,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扩大古诗学*的外延。

  《咏柳》、《春日》是两首古诗,前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后者出自南宋诗人朱熹之手。这两首诗都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时的喜悦。除此之外,《春日》一诗还饱含劝学之意。

  上课之前,我细钻教材,品读诗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熟读诗句,背诵诗句,观察柳树。

  上课时,我自创了一个谜语——“春天到,抽丝叶;春风吹,细腰扭;梳长发,爱春天。”学生很快能猜出谜底:柳树。结合字谜以及学生观察到的柳树的样子,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特点,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课题。板书完课题后,便是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着重注意语感和节奏的指导。《咏柳》诗意比较浅显易懂,加之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学生对诗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因此我才去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自主读、悟,对照插图自行吟诵的方法来学*全诗,让诗句描绘的柳树的形象在学生的的心中形成以致终生难忘。《春日》的教学我抓住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设计找“证据”,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了诗的大意,学生再来诵读,必定是“功到自然成”。这是一首写春诗,劝学诗,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警示语,也算是学生明白的另一个道理吧。

  课后,我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全班通过,然后默写,有十多个学生写错了一个字,其他的全对,奖赏他们每人一个“笑脸”。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8)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作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3、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补充、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出示课件读《纸船》加深体验。 (深情、柔和、低沉,表现出爱与思念)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希望什么,梦想什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出示课件 (3)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设计说明

  《现代诗二首》安排了刘大白的《秋晚的江上》和徐志摩的《花牛歌》两首小诗。“意象组合”“以形写意”是诗歌突出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诗歌教学要注重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去领悟《秋晚的江上》中“归鸟、斜阳、清江、芦苇”等所构成的五彩斑斓的景象,去感受“归巢、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动感十足、美丽的画面;去领悟《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活动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本文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发挥略读课文的功能,注重诗歌类文本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略读的方法,积淀阅读的经验,提高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预*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把握策略

  1.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不朽的画卷,徜徉在诗歌的王国里,你会忘情于她的波澜壮阔,流连于她的诗情画意,感应她内心的召唤。今天我们就来学*两首现代诗,去领略这两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说说以前学过哪些诗歌,古代的、现代的都可以说,并且说说是怎样学*诗歌的。(引导学生初步归纳诗歌阅读的基本策略,如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熟读成诵等。)

  4.这篇课文的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重要的学*任务,而这个学*任务也是学*这两首诗歌的重要方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5.课文提出了哪三个重要的任务?(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反复朗读;了解景物;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不是第一次学*诗歌,已经积淀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曾经是怎样学*诗歌的,意在建立语用知识的类比联结,建立起已有知识与当前阅读情境之间的联系,促进阅读经验的转化。

  二、学*《秋晚的江上》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说说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3)借助课文插图和诗歌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意境,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2.交流自主学*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生字“巢、苇”。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交流对诗歌内容的了解。

  ①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傍晚,江上的景色。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利用课件或者用板贴画的方式呈现诗歌中的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

  (4)交流对画面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可插入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归巢、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景色。(秋天的傍晚,一群倦游的鸟儿扇动着翅膀飞回巢里,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好像是鸟儿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它们双翅翻飞,江面上倒映着美丽的夕阳,这倒影就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在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3.过渡:从飞鸟的双翅到江面,到芦苇丛中,眼前的景物是一片金红色,构成秋天傍晚江上一幅迷人的画卷。你能通过朗读将这种迷人的画面传递给每一个同学吗?

  4.熟读诗歌,积累语言。

  (1)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小组内相互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

  本环节教学紧扣课文导读话题“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来展开,引导学生想象“倦鸟回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点染芦苇”的绮丽画面,以此来领略诗歌背后令人思接千载的深远意境,还原诗歌教学的本来面目。

  三、学*《花牛歌》

  1.出示自学清单,引导学生自主学*。

  (1)反复朗读诗歌,自学生字,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思考:淘气的花牛在草地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当时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借助老师提供的这几幅连环画(可以事先发给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来为我们描述一下,并在小组之间交流。

  2.交流自主学*的成果。

  (1)指名朗读诗歌,相机正音。随机学*生字“罗、眠、霸、占”。

  (2)齐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3)组织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想象,师生结合诗歌描写相机点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文字转化成有形、有声、有色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一头可爱的肥肥的花牛,身上白一块、黑一块的,好像穿着花棉袄。它一屁股坐在草地里,重重的身体把一棵美丽的剪秋罗压扁了。花牛吃饱了,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它打了个哈欠,躺在草地里睡大觉,它那雪白的大肚子占领了半个草地,就像天上的白云占领了半个天空。花牛睡醒了,便在草地里慢悠悠地行走,那小尾巴有节奏地晃悠着,左一下,右一下,真有趣。傍晚时分,花牛睡在草地里做起了美梦,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山滑落下去了。)

  3.多么富有诗意的情景啊,让我们带着画面来读一读这首优美的小诗。

  4.仿照诗歌形式,尝试创作。

  (1)分小组朗读诗歌,每组朗读一节,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趣,感受诗歌每小节起句的特点。

  (2)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3)下面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你能模仿作者的这种句式,来创作一首小诗吗?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在草地里__,____。

  (4)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写的小诗。设计意图:在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作,充分发挥文本言语样式的“例子”功能,实现言语间的相互迁移和内化,提升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四、总结课堂,课外拓展

  1.说说通过今天的学*有什么样的收获。(可以从内容角度总结,也可以从阅读诗歌的角度总结。)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两首现代诗,通过丰富的想象领悟了诗歌背后那一幅幅画面。读诗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有,让我们的思维走得更远。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多走进诗歌的王国,去领悟诗歌的美。这里老师再推荐几首现代诗给大家阅读,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找几首来读读,读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诗歌描绘的画面。

  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温暖轻柔。

  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

  大地一片新绿。

  春天的手掠过小河,

  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春天的手拂过树梢,

  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

  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

  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

  拉住春天的手,

  春天就在你心头。

  雁儿们

  徐志摩

  雁儿们在云空里飞,

  晚霞在他们身上,

  有时候银辉,

  有时候金茫。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15篇)(扩展9)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的意优选【5】篇

  1、三千功名尘与土,八千里云和月。岳飞

  2、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高明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东野

  7、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

  8、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9、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12、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

  1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5、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18、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练兵实纪》

  1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2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糵禅师

  1、蓄起亘古的情丝,揉碎殷红的相思。

  2、说甚么血脉传宿命我自生何必问天意。

  3、长道相依,几恨别离,锦绣断相思意,待人相惜。

  4、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在身旁,却犹如远在天边。

  5、明明都知道那都是谎言,可是我还是会被感动。

  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8、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9、回首间,站在桥上抬眼看,只看见,桃花漫天尽飞散。

  10、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12、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13、岁月如梭,怎堪蹉跎。红颜易老,怎奈流觞若相依,莫别离。

  14、缘已逝而情难止,生有崖而思无尽。

  15、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6、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17、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

  18、你的夕阳、我的容颜、谁的三分之一年。

  19、孤意如月寂如莲,孤月独映人不眠,灯深月浅两相念。

  20、慢酌清酒,谁咽下泪盼。痴痴盼,谁再唤卿名。

  21、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22、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2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4、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25、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2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7、我终生的等候,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

  28、剑起渺渺峰峦,遥见繁烟纷飞落,百花谢,大梦似长歌。

  29、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30、念君化烛,泪尽相思灼,旧时堂燕今朝何漂泊。

  31、夜阑窗外声,烛影照梦魂,知我懂我只一人。

  32、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4、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负。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3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6、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37、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

  38、那些上演着繁华不肯谢幕的年华里开出一朵地老天荒的花。

  39、纵然是七海连天也会干涸枯竭。纵然是云荒万里也会分崩离析。这世间的种种生离死别,来了又去犹如潮汐。

  4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41、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42、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3、与彼共醉兮,桃花飞往兮,偷偷弄墨涂画你睡脸兮。

  4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5、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46、下一世的情歌、把词交由你填、看看你仍旧是谁高高在上的`王。

  47、那一场盛世流年、我们守着寂寞伤得面目全非。

  48、隔着泪眼看世界,整个世界都在哭。

  49、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50、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

  51、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52、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53、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54、回首间几多欢笑昨夜天,残亿追旧年,而如今,人事早已飞远。

  55、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56、来生我再来典当、来世我再来与你歃血为盟。

  57、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5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59、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60、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61、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62、黑色的飞鸟掠过天空。我站在城中。看时间燃成灰烬。哗哗作响。

  63、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64、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6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66、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67、那首情歌有关风月、却无关你我。

  68、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69、秦淮河水凉,石桥墨竹晃,画眉雨中飞,静落他窗框。

  7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1、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72、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73、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74、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75、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76、路过的风景、有没有人为你好好收藏。

  77、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78、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7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0、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