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0 00:00:0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作业: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中学生还是*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作业:

  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中学生还是*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

  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4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认识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学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如果能让学生现场根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 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5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由浅入深。先是模仿例题的练*,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课堂小结,一是所学知识,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规律——解释应用),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如果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呢,积会怎么变?

  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

  这堂课我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通过前置学*,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探究过程中,我出示了两组算式:

  6×2= 12 80× 4= 320 6×20= 120 40× 4= 160 6×200= 1200 20× 4= 80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想归想,设计归设计,但教完这一堂课,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无尽的思索不满意。在课堂中,为什么学生的兴趣调动不起来呢呢?自己在活动中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了吗?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吗?学生在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规律了吗?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下来,对自己这节课进行了细细的回顾与反思。

  1、要求不是十分明确。在要求学生观察第一组式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时,由于要求不明确,引导不到位,很多同学都只是关注口算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关注因数和积是如何变化的,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

  2、鼓励性语言不到位。这节课的特点主要在一个愉悦的学*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成功、快乐的对话情境。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进行*等的心灵沟通。针对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在本课教学中,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一点在学生举例验证时表现最为明显。而惭愧的是老师我并没能好好引导。

  看来,在课堂上,学生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目标并不太容易实现。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长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7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题巩固。

  在练*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作业: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中学生还是*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 直接写出275*92= 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9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信息窗呈现了筛沙车清理海水浴场的情景。通过介绍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数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积的'变化规律,并灵活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时,我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炼。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倡学生充分地经历问题的产生、发现、探索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借助统计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与不变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在课堂练*中,我再次出示本课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继续探究:5辆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多少*方米?15辆呢?30辆呢?“这个练*回归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描述积的变化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于是,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今后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0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还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积就扩大这两个倍数的`乘积倍。如:6×2=12 (6×10)×(2×10)=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虽然课堂上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方法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1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安排《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变化规律》两个内容,两者教法、教材编法相似。其中《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新课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下两组题:

  6×2 =( ) 8 ×125=( )

  6×20 =( ) 24×125=( )

  6×200 =( ) 72×125=( )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兴趣,增强了自信心。本课反思:

  1.要重视对中下游水*学生的指导。

  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中。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2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学情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3

  《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4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方米?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时应关注练*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4、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

  5、由于学生参与度不高,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提升,设计的巩固练*题也没来得及做,还有就是没有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举出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同时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该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和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老师要表现出较好的课堂机机智,不能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的要求,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菁选6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在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通过学生的充分观察和认真思考,举出许多实例来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具体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

  我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的积的变化规律,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了两个乘数都在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学生如何去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经历的`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但这个问题在后面的巩固练*中及拓展应用知识时得到了解决,练*中出现了数字较大的练*,学生能较好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在举例或总结时,经常出现叙述不完整、表达不够准确。“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经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才会灵活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4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我在本节教学中,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一、在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二、在举例验证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自主作用,通过语言过渡,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呢?这时,让学生列举例子来验证。再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三、在应用中理解提高

  在本节课的练*设计中,我注重了练*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第一组练*除了让学生完成书中的看算式直接写得数的练*外,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看算式或图形填运算符号或数字,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字抽象到图形,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二组练*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包括绿地扩建,求面积和超市促销买商品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我会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学生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组练*时让学生完成书中59页的第五题,让学生探索学一个算式中当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会怎么变,使学生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提出来要研究的地方:要求学生自己出题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是否把学生看得太高,课堂生成解决了问题,练*题没有按计算完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5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由浅入深。先是模仿例题的练*,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课堂小结,一是所学知识,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规律——解释应用),同时进一步激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如果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呢,积会怎么变?

  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三、练*设计可以更有深度。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因数相乘时,积随着基中的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我在本节教学中,教学流程是:“研究具体问题——引导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一、在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把课本表格的数字编成应用题,请学生列式计算,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三是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并揭示课题。

  二、在举例验证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自主作用,通过语言过渡,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个规律呢?这时,让学生列举例子来验证。再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三、在应用中理解提高

  在本节课的练*设计中,我注重了练*的层次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练*中不但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体验到发现规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第一组练*除了让学生完成书中的看算式直接写得数的练*外,我还设计了让学生看算式或图形填运算符号或数字,让学生从具体的数字抽象到图形,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第二组练*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包括绿地扩建,求面积和超市促销买商品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我会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评价,使学生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三组练*时让学生完成书中59页的第五题,让学生探索学一个算式中当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会怎么变,使学生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提出来要研究的地方:要求学生自己出题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是否把学生看得太高,课堂生成解决了问题,练*题没有按计算完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

  第一轮“达标立标”课,已圆满的结束,经过三年级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从选定内容,到一次次备课,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课,在于主任的引领和郭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积的变化规律》的研讨。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不断有新的灵感,而课堂也日趋完善,在整个磨课过程中自己成长并收获着。

  第一次上课是由杜老师执教的,通过呈现课本情景图,读信息,由谈话导入,通过读信息提问题,抛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了课题,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师生交流规律,然后就是规律的应用。整节课符合先学后教的原则,等杜老师上完这节课之后,我们又静下心来反思,课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了?是否每个学生都按照先学后教进行学*了? 在于主任的及时点拨下,我们没有灵活的运用先学后教,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及环节显得有些牵强。本节课是一节找规律的课,学生应该经历从“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规律的来源和学*数学的严谨性。在教研组老师们的质疑与提醒下,我们又对课进行了重新的修改,让学生真正体验“猜测→验证→得出正确结论”. 同时把结论从原来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修改为便于学生理解的“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同时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适当的扩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对课进行了调整,第二次上课是有毕老师进行执教.先由一组口算导入,交流解题的好方法,从而引出课题,以以温馨提示出示自学指导,整节课经历了学生大胆的猜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找规律”课型的'特点。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毕老师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果能够认真倾听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跟踪提问,这样的课堂还会更紧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我是三年级组最后一轮上课的老师,在录播教室上课给了充分学*的机会,不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能更好的学*到优秀老师的亮点。讲完课,没有感觉到轻松,反而多了几分沉重。通过这节课,认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不足之处。

  1、要认真备好课,每个细节落实到位

  讲课之前听了同组三个老师的授课,以为自己对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备课方面没有尽全力去认真对待,导致整节课过度环节过渡语不够完善,显得课堂不够紧凑。如,做完口算后,问“有什么好方法做的这么快” 应该说设计具有开放性,起到了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可上完课,细细一琢磨,感觉很不好,我的“预设”没有达到目的,对课堂提问的“度”也没有把握好,课题出现的有点突然。所以一节课不单单是备好教案,更要备好孩子,考虑好孩子会出现的问题,自己能够及时的应付。

  二、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自己激励和表扬孩子的语言用的较少,而孩子则更多的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评价,而更多时候用的则是命令孩子的语言。另外,课堂上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孩子的发言,而自己的课堂则是老师说的多,说多了孩子就会用依赖性。课堂真的应该放手多让孩子说,但是老师的总结要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认真对待每一节家常课,锻炼自己

  一节课40分钟,而学生知识的取得正是靠这一节节的家常课。针对这次讲课,自己一定要认真反思克服不足,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要运用好课堂40分钟。

  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风格,使我又一次深刻体验到,磨课的重要性,如果每节课能从研究备课和上课开始,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就能增强自己可持续教学的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3

  《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4

  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学*乘法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规律性的内容。从内容上来说,它更加抽象化,更接*纯数学的学*。如何走好这一步,对学生下一阶段的数学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注重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展开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一、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学有用的数学”。教师不仅考虑到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欲望,更考虑到与本堂课的知识点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素材。本节课联系全社会非常关注的**发展和青藏铁路建设为线索,教师充分提供表象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让他们在一种宽松的学*氛围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兴致勃勃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积的变化规律,并一次次地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规律作出分析、判断和计算,解决了**铁路运输和校园改造等生活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关注“个性化”,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创造

  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收集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的有效途径。

  三、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以”导”为载体,以“学”为根本。开课时,引导学生从现象上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随着发生变化;通过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和从下往上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5╳2=10(元)①

  5╳4=20(元)②

  5╳12=60(元)③

  5╳24=120(元)④

  教师充分提供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对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分别总结出这组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的变化特点;在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较困难。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会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和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明显老师在这方面应变机智不足,依然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的要求,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5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如:

  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方米?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法子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3例题,P83-8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用计算器玩游戏

  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意图: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并以游戏方式载入一是有利于激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同时对游戏中隐含的规律产生好奇,为后继进一步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方面:①什么规律? ②怎样研究? ③有什么用?

  【意图:一开始提出探索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方向,把重点集中到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来,本课的'着力点自然地凸现了出来。】

  三、探索规律

  (一)建立猜想

  1、用计算器计算:36×30的积。

  2、36、30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1080又叫做什么?

  3、猜想: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比如,一个因数36不变,把另一个因数30乘2,或者把30乘10,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再比如,一个因数30不变,另一个因数36乘8,或者乘100,积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能不能来猜一猜?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7

  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情感与态度。教学中,我首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给教材例题中的算式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之后再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寻找。其次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发现-验证-小结-应用这样一些学*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分组验证、集体小结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规律的全过程,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设计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和对规律应用的适度拓展,使得不同层面的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不但收货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在享受着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8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安排《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变化规律》两个内容,两者教法、教材编法相似。其中《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新课中,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下两组题:

  6×2 =( ) 8 ×125=( )

  6×20 =( ) 24×125=( )

  6×200 =( ) 72×125=( )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自主地去学*,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兴趣,增强了自信心。本课反思:

  1.要重视对中下游水*学生的指导。

  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中。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9

  《积的变化规律》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这堂课我以几组口算乘法算式为载体。口算环节结束后,我问:“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2个算式吗?”通过这一环节,只要学生能写出算式,那么他基本上对规律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说不出,也心领神会了。

  但在接下来的练*中,学生突出的表现是不能准确的找到积的变化规律,学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在教完这节课后,留给自己是无尽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开始学*时兴趣高涨,到后来的沉默,说明学生没有正真的掌握,接下来只好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学生多说多练来改善了。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例以一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将会经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过程。学生将会用到观察、计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手段,并最终发现规律,归纳与验证规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索与推理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在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去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以上这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观特点》

  (1) 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我们纵向看,这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那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么变的?有没有规律呢?)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

  (3) 全班交流,课件引导

  师给三个算式标上序号,如果把①式作为标准,②式与①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找规律》

  通过观察比较,你能说说你发现的规律了吗?

  师:积的变化是随着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写算式》

  运用以上规律与①式对比,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验证一下吗?试试看,一定行!200×8=1600 8×40=320 (要口算,你们是怎么想的)

  2、同学们再看一组题,它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20×4=

  10×4=

  5×4=

  (1) 引导用同样的学法观察第二组算式,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法:观特点、找规律、写算式)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2)运用以上规律,你能根据15×12=180直接答出下面两题的得数吗

  15×12=180 15×6= 15×3=

  (写完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根据规律写下得数的,算一算对吗)

  3、整体概括变化规律

  让学生回忆,再读一读这两个规律,数学讲究简洁美,能说得再简单些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第一关:小试牛刀

  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2、第二关:再展雄风

  完成教科书练*九的第五题

  3、第三关:随机应变

  完成教科书练*九的第1、4题

  第一题谁来读题,能利用刚才学的规律来解决吗?方法多样,说说方法

  第四题,如果用两种方法,让学生说说方法,哪种简便。

  4、第四关:终极对决

  完成教科书练*九第二题,(如果没有用我们学的规律,可出示百宝箱)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4---“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例题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这个过程的探索中,我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举例像书上那样写出2组算式,还设计了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样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对后面规律的揭示起到铺垫的作用。

  2、通过规律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练*的设计能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学*中感到轻松自如,并且重视每次练*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况。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在教学2的规律时让学生探究规律的时间太多,有的时候学生已经说的很好了就不要让其他学生再说了。

  2、教师的提问要精练,例如教师提问“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可以换成“这节课我们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2

  昨天学*了四年级上册的《积的变化规律》,一步步引导学生,最后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因数是没有变的,另一个因数乘几,然后积也乘相同的数,当时的'我特别惊讶,认为这些孩子还是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的,只不过需要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让孩子们静下来去观察,去发现。但是,在让学生以此规律来举例的时候,全班学生都是举例扩大10倍的算式,我很纳闷,“难道他们就没有其他的想法吗?”,接着再次引导,想试着让他们举出不同的例子,可是,依然如初。紧接着,我通过练*题,让他们去叙述这些发现的规律,他们都很好的叙述。试着做一道解决问题“一个长方形草坪面积为200*方米,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的草坪面积是多少?”结果不出所料,只有一个人看出之间的倍数关系了,另一部分同学就是利用三年级的知识把这道题给解决了。

  我不解。

  思考良久,他们虽然能总结出规律,但是他们却依然*惯用旧知来解决问题,对于新知,如果不会学以致用,那原因只有一个:还是没有深入理解。他可能没有搞懂为什么要去学这个知识?也就是说学这个知识能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在教授的时候,只注重了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却忘记了告诉他们我们可以用这个“规律”做什么?我们学更多的知识,就是为了解决不同种类的问题,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便。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3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想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就乘(或除以)几;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的规律;还让学生感知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扩大相同的倍数,积就扩大这两个倍数的乘积倍。如:6×2=12 (6×10)×(2×10)=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虽然课堂上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另外,只有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规律,才能熟练、恰当地运用规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时呢?12小时呢? 2、一块长方形的果园,长是18米,面积是108*方米。如果长不变,宽扩大3倍,扩大后的果园面积是多少*方米? 很显然,这两道题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是最简便快捷的方法。而学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才会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再用老方法去绕圈解决,从而使学生更深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4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上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使用学*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二、不足: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显仓促,对练*题的处理没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设的目标,成为一个遗憾,只有在下一结课中弥补。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在以前计算的过程中就已经初步感悟过,但是没有总结成规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纳规律的方法,从面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让过程在孩子的经历中变得清晰。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把发现的过程细化、广泛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在起初的观察里思维灵活的学生尝试说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也”的含义,强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是相同的”。在这里学生的已有水*已经达到了初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接下来让学生举例,深化规律。这个过程,让学生感悟到规律的得出要经过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

  2.体验成功,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每个孩子都期待成功,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在举例子的`过程中,举不同的例子来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3.体会快乐的同时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数学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非常讲究严谨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特点,突出教学的严谨性。这节感受数学严谨性就是渗透在各个环节。比如发现了“两个数相乘,因数乘几,积也乘几”再让学生说说理解;老师也展示自己的想法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冲突;这些都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

  不足之处:

  教学第一个规律时,呈现的材料太少,让学生一下子由初步的感悟总结提炼规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举例,再去总结提炼,这样既加深学生的理解,也符合认知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运算定律和有关的规律、性质,是数与代数知识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客观存在的一般规律对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迅速准确解决有关计算问题起着巨大的作用。不仅仅如此,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目标,就规律教学而言,知识技能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方法目标是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对数学学*的兴趣、获得知识的愉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良好情感体验。由于这些规律性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因此,让学生机械记忆,再经过强化训练,学生同样可以掌握。而这样的话,数学的枯燥、乏味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除了掌握这些味同嚼醋的知识外,别无所获。而如果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学生同样能达到知识技能目标,同时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显然,这种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自主探索出来的,既印象深刻,又生动活泼。这才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规律教学。因此,我个人认为:规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从特殊现象中发现一般现象,进而总结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并力求形成一种数学模型,能运用这种数学模型,自主探索,掌握知识,获得体验。

  《商的变化规律》是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变化引起商变化的规律。这对加强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至关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被除数扩大或缩小、除数不变以及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引起商变化的规律,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商会怎么变化?意图让学生综合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自主探索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按照这样一种编排理念,杨老师在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帮幼儿园老师购物这样一个情境,先让学生直接感知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或扩大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计算200÷2=200÷20=200÷40=,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得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缩小扩大或相同的倍数”。接着让学生根据16÷8=2160÷8=20320÷8=40这一组除法算式,用同样的方法得出“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对于这两个规律的获得,杨老师不是简单讲授,而是有层次的,其中渗透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对于第一个规律,杨老师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了“计算---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结论”的探索过程。对于第二个规律,杨老师采用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探究方法,发现规律。这一过程,其实是对形成科学方法的一次强化,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模型。在此基础上,杨老师又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情境,并将之归结为三个算式:8÷4=216÷8=280÷40=2,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会怎样变化呢?”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并杨老师又提出要求:能不能用刚才我们掌握的方法,发现商变化的规律呢?就这一过程而言,杨老师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并创造性地渗透了探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细思量本节课的三个环节,就其知识难易程度而言,前两个规律是商不变性质的铺垫,商不变的性质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牵涉到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还是有条件的,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虽然也体现出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也力求体现探究方法的渗透,但总有*均用力的感觉。我个人认为,前两个规律既然是第三个规律的铺垫,那么在探究方法的渗透上也应该成为第三个规律的铺垫。我们可以做以下设想,第一个规律,杨老师给学生示范展示“计算---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适当加以总结强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在探索第二个规律时,就应该适当放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去探索规律,应该说是形成初步的数学模型。而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就应该把探究的机会完全放给学生,明确提出让学生先观察,发现谁变了,是怎么变化的?谁没变?由这个特殊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一般的规律。相信这种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模型,自主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做法,学生肯定兴致盎然,劲头十足。能自始至终以一种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中去,同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对于规律教学,我也曾做过一些尝试,并就此写过一篇教学反思《教给学生有营养的数学》,现在拿出来,供老师们参考指正:

  所谓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教给学生有营养的数学,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学*方法培养,使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终身学*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加法的运算定律为基础,在意义和表述上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有相似之处,学生完全可以把加法的运算定律迁移到乘法的运算定律上。这里,知识技能目标很容易达到,于是,我就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过程与方法上,下面是课堂实录:

  1、复*加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师:这里a和b是什么数?

  生:a和b表示加数

  师:a和b可以表示什么数?

  生:任何数。

  师:这就是说,只要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定不变;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和也不变。

  2、探索乘法的交换律。

  师:将a+b=b+a中的加号改为乘号,问:现在a和b变成了什么数?

  生:a和b表示因数,

  师: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相等吗?

  生1:相等。(90%的学生举手同意)

  生2:不相等。(10%的学生举手同意)

  师:很好。那现在认为积相等的同学组成一组,认为积不相等的同学组成第二组。拿出练*本和笔,举例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并把结论写出来。

  学生自主证明,师巡视。

  师:现在请第二组同学推举一名代表上来汇报你的结论。

  生:我起初认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相等。为了证明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举了一个例子:2×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变为3×2,结果都是6。和我的猜测相反,说明我的猜测是错误的。我的结论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第二组的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说出你的结论。

  生:没有。

  师:第一组同学有意见吗?

  生:没有。

  师:很好。那就是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的交换律。

  师:回顾小结:刚才我们根据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提出了猜想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可能相等,可能不相等。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同学们举例证明了自己的猜测,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里猜测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举例验证,无论猜测是否正确,我们都能得到正确的结论。看来,提出猜想,然后去验证,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3、自主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提出猜想,在练*本上举例验证,看一看(a×b)×c=a×(b×c)成立不成立。

  生:自主探索。

  师:谁愿意上来汇报自己的结论?

  生:我认为(a×b)×c=a×(b×c),我举了一个例子:2×3×4,结果是24,2×(3×4),结果也是24。说明(a×b)×c=a×(b×c)。我的结论是: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不变。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说出你的结论。

  生1:我的结论是交换括号的位置,积不变。

  师:括号起什么作用?

  生:改变运算顺序。

  师:那交换了括号,运算顺序变化了吗?是怎样变化的?

  生:交换括号以后,本来先算前两个因数,现在要先算后两个因数。

  师:对。这就是说等号左边是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等号右边是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不变。同意吗?

  生:同意。

  (学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意思相同,教师一一肯定,同时加以规范)

  师:很好。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知道了先把前两个因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因数相乘,积都不变。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乘法结合律。

  3、课堂练*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小精灵与一个学生的对话。

  生:(齐读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谁能改动乘法交换律中的两个字,就把它变成加法交换律?

  生:把因数变为加数,把积变成和。

  师:很好。谁能只改动两个字,把乘法结合律变成加法结合律?

  生:把“因”改为“加”,把“积”变成“和”。

  师:太有才了。

  4、全课总结(略)

  本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探索的兴奋之中,满怀激情投入到自主探索之中,并从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特别是让学生在练*纸上写出自己的结论,正是促进学生思考的有效方式,因为只有动笔,才有真正的思考。只有真正的思考,学生才有所得。事实证明,当堂测试中所有的同学都掌握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本节课的可取之处在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尝试了科学的学*方法,经过老师的提升,形成了一个认知模型:认真观察――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做为一种数学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很有帮助。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和两位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简便运算作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小数除法、分数和比的有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多元化互动,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学生一方面尝试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相互借鉴,逐步归纳出商的变化规律。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重点突出。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学*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动力。托尔斯泰亦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学*。听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利用了这一点,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调动了学生学*兴趣,学生都投入到“猴子和猴王哪一笑才是聪明的一笑“的思考当中,学*积极性非常浓厚,最后顺利地进入了本课的教学中。

  二、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三、让学生学生有序观察,培养良好的学**惯。

  从让学生学*发现第一个规律时,我就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清晰了,很快找到被除数不变时商与除数变化特点,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再次提醒大家按一定的顺序汇报,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思维顺畅了,表达也准确了。同时也为下一步的观察奠定了基础。

  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而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商不变的规律”单独放在第二课时,如此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有时间去深度探究。第一课时先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的变化规律,再探究除数不变时,商和被除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前两个商的变化规律时,由于前面探究过积的变化规律,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探究,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前两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同时商是如何变的?”这一主干线,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举例去验证所发现的规律: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也就是说二者的变化一致,可以说是“朋友关系”,在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或补充,比如乘的数不能是0,如此逐步概括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规律: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0除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刚才所研究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0除外),最后启发学生再归纳概括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把两个规律归纳在一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两条商的变化规律能否也归纳在一起呢?请和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计算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最后自己归纳概括出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计算、思考、验证、交流等亲身经历的,里面融入了更多学生的思维碰撞,可以说是鲜活的、灵动的、丰富多彩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

  在第二组探究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时,我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的方法主动去从上往下观察,并口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进而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继而通过和第一组规律进行比较,发现: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乘几,被除数反而除以几,此时的除数和商的变化方式刚好相反,可以说是“敌人关系”,如此通过举例验证,同时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个规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来研究商的变化规律,最后在小组交流补充下归纳概括出商的第二条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乘(或除以)几,被除数反而除以(或乘)几(0除外)。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充分,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课堂节奏快,部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在学生举例子研究的过程中,我是唯恐完不成这节任务,对于少数困难生来说,节奏有些快,他们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这个例子还没看清被除数或除数乘了几,老师就要求总结概括规律。学生比较被动。

  二、让学生举的例子比较单一,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正是因为节奏快,尽管学生所举的例子才单一,感悟怎会深刻?虽然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x到x乘(或除以)了几,商x,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另外有个别学生为了省事,不是通过计算来验证规律的,而是直接运用规律,得出答案,缺少了探究的过程。

  三、*题的设计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商的前两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比较大。因此在练*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本课在学*完前两个规律后,出示了有关的5道选择题,主要是被除数与除数、商的之间的变化情况,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应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去拓展延伸,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观察商的变化情况。从而提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想作为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同时,也要读懂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数学学*活动,精选适当的练*题。比如本节课通过举例探究、猜想、然后再举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在不断交流中,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归纳概括规律水到渠成,如此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学得快乐,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和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两位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既为学*简便运算作准备,也有利于以后学*的相关知识,是小学数学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商的变化规律》这一课后,感慨颇多,收获也很大: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了“积的变化规律”,为这节课的教学打好了知识基础。教学中我巧妙地抓住并利用了这一基础知识:“我们都知道乘法和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然乘法中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规律呢?”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学生很自然的由乘法中的变化规律类推出了除法中的变化规律,既准确地找到了新知的切入点、着手点,合理的运用了知识的正迁移,又为后边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个探索研究的基调。这就将整节课的落脚点定位在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上。

  在数学课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三个不同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猜想、验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不求十全十美,只求一得。因此,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一领、二扶、三放的策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每个学生自由计算、思考,小组讨论总结,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交流、辨析、整合,发现商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同时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本节课,学*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几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因此,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导致练*的时间较少;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我觉得三个规律在一堂课中教学完显得仓促,虽然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但被除数不变的规律是难点,它弄清楚了,下面的学*,就轻松多了。课后我想是不是将这一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将商的变化规律与商不变的规律分为两节课来教,同时在商不变的规律中还可以加入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时候竖式的简化,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足够完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足够清楚明白。

  总之,这节课,使我充分感受到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交流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氛围中去学*,感受学*的快乐,提高学*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学*,才是真正快乐的学*。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不断地去学*、去尝试,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不断提升自己。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在呈现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的呈现方式只呈现了两组式题,让学生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而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第三组规律没有来得及探究。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 )到( )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 ),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大量的举例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注意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不仅使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我还通过练*,让学生感知了: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的规律;两数相乘,两个因数分别扩大若干倍,积就扩大两因数扩大倍数的积的倍数。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我认为*时的教学不应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适合自己,适合学生,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个现象就是: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语言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全面展现”,学生们对于新知内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语言描绘去反馈,当学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时,我想: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当学生真正明白了一道、两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题目后,怎样概括,而不是让学生就题论题似乎也是个问题。今后我要不断尝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怎样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切不可因为怕耽误进度、怕麻烦、怕罗嗦而剥夺了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主导霸道地代替了主体。

  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情感与态度。

  教学中,我首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给教材例题中的算式创设了具体的情境,之后再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寻找。

  其次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了发现-验证-小结-应用这样一些学*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独立观察、分组验证、集体小结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规律的全过程,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我还设计了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和对规律应用的适度拓展,使得不同层面的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不但收货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还在享受着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时应关注练*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4、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

  5、由于学生参与度不高,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所学的知识没有进行提升,设计的巩固练*题也没来得及做,还有就是没有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们个个像数学家一样,进行大胆的猜想,并自主地举出例证材料进行验证,发现真正的数学规律。这样,学生在研究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受到了一次科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学*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与学生合作,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规范研究过程,增强验证过程的实效性。这样,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同时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该努力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却又经常碰到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所面对的学生在认知水*和学*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等,老师要表现出较好的课堂机机智,不能顺着教案往下走。这时需要教师适时随机应变,根据学生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原有设计,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的要求,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胜任动态生成式教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题巩固。

  在练*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题巩固。

  在练*设计上,难度层次分明。先是运用规律计算有规律算式,进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上发现还有一些环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引入方面,学生更能接受把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方式的学法。

  在验证环节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题目难度,本课上验证环节应降低难度,计算太难会导致重点发生偏离,无法突破。在进行一些探索活动的设计时还应更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故事引入的比较好,前两个规律是八戒的两关,闯关后,悟空才分饼给八戒,通过这个分饼使产生问题,“用悟空采用什么数学知识,教育八戒?”引出要学*之后才能解决问题,就来学*:课题(板书:商的变化规律),

  2、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学生发现被除数200不变,除数从2变到20,有什么变化?学生说扩大了,商从100变到10,商缩小了。除数再20变到40也扩大了,商从10变到5,商也缩小了。说明除数从上往下扩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缩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缩小了,商反而扩大了。之后总结这两条规律,再利用练*,加深对被除数不变,商随着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掌握了上个内容,这个环节就相对比较简单。出示练*题巩固这个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商的不变规律,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商都是7,你能写出商都是7的除法算式吗?然后说出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还可以怎么说(乘以相同的数),要注意“同时”,再比较另两组比较时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

  4、练*的设计还比较满意,尤其是最后哪道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学到如何简便运算。

  不足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由于这节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要讲透三个规律很难,时间紧张。

  2、*题的设计不够精当,比如第一道判断题的第三小题应该这样设计(30÷2)÷(6÷3),以及第三道“数学小护士”的难度有点大,因为时间不够,就要用简单一点改错题

  3、回答问题没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语言不够精练,不干脆利落,有点紧张。

  《商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商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的内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功之处:

  一、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特别是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及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整节课我做了以下调整:先学*“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二、充分的利用计算中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商的变化规律。

  每一种知识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让学生在计算、分析、对比中,发现总结出商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利用规律进行判断、计算。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整节课下来,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三条规律学生能够有所感知,有所了解。但掌握得并不是非常好。似乎教学内容太多,学生一下子消化不了,如果能对教材进行分化处理,将三条规律分两节课来上,那么学生分出牢固掌握商不变的性质。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改变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是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才是商不变规律,但在实际教学中,商变化规律是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两个部分颠倒过来讲,先讲商不变规律,只有先使学生理解、掌握商不变规律,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商变化规律。

  2.以游戏形式导入,提高学生学*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兴趣,探究商不变规律,一开始我就给学生讲了“猴子分桃”的故事。

  3.结合生活中实例,探究商不变规律。

  为了探究商不变规律,我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学生明白,“桃子个数乘几,猴子只数也乘几(0除外),每只猴子*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学生自然结合除法算式,得出结论: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0除外),商不变。接着,我让学生反过来看,即桃子个数除以几,猴子只数也除以几(0除外),每只猴子*均分到的桃子个数不变。于是,另外类似的一个结论“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也除以几(0除外),商不变”学生也得出来了。

  4.以教师位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不变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时间安排的不太科学。

  商不变规律是重点,也是难点,只花不到半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弄懂是不现实的,在学生对商不变规律还是似懂非懂的前提下,就让学生探究商变化规律太过勉强,学生自然而然“囫囵吞枣”,无法当堂消化。如果分两节课教学,第一节探究商不变规律,第二节课探究上变化规律,效果会更好。

  2.没有完全放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得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方法。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学*,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得以真正提高。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这节课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实际教材内容顺序,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教材内容先是商变化规律,然后是商不变规律,在教学中,商变化的规律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发现与表述,所以我有意放慢速度,让孩子们吸收、掌握好后才进行的商不变规律的研究。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活力课堂”。

  我采取书上的例题中的除法算式,探究、揭示商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商变化规律)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我没有完全放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尽管只有少数学生进行探究发现汇报,但还是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只要稍微点拨,真的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游。“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在教学中,教师教的应该主要是学*方法。

  总之,一节课下来,留给我很多值得继续保持的方面,也留给我一些要注意改进的地方。扬长避短,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多学*,多反思,多实践,使自己的教学水*得以真正提高。

  《商的变化规律》这堂课的内容跟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小学阶段,商不变的性质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给今后分数和比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堂课由学生先学*“商不变的性质”延伸到商的变化规律一、二,学生自始自终的参与了学*的全过程,数据都来自与学生,比较真实,让学生参与发现规律、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他们独立思考,同位交流和小组合作几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合作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并让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体验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节课,学*了商的变化规律的三条规律,每一次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完成任务,最后,一个环节,我都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用数学语言自己总结出规律,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规律的记忆,理解。

  这次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关注课堂的活,关注学生的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由单一传输转向双向的互动;才能由重知识的落实转变为重人的发展,由重学*结果转变为重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

  《商的变化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和笔算的计算技能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为它会为以后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简便算法做好铺垫。

  今天这节课设计是通过三个表格的计算,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能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主要然学生明白理解三个规律。我能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言表达见解,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规律简单的表述出来,学生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你很及时的进行了总结,从本学期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三个规律一个接一个的逐个解决*均用力,花了很多的时间。想到把这节上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猴子分桃》的小故事设计一个悬念,打算在完成所有的练*后,再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但是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所学会的知识并不是很好,对规律的理解没有深入。在做练*时不会运用规律进行思考和表述。在讲解规律时化了很多的时间去引导和提示,因此,一节课下来,没有做上很多练*就下课了本来留下的悬念也没有去解决。

  总之,这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的知识并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把握和定位一定要准确,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上课,努力提高套教学的质量。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在呈现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的呈现方式只呈现了两组式题,让学生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而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

  根据以往的经验,感觉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而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把“商不变的规律”单独放在第二课时,如此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有时间去深度探究。第一课时先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的变化规律,再探究除数不变时,商和被除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前两个商的变化规律时,由于前面探究过积的变化规律,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会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探究,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前两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同时商是如何变的?”这一主干线,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举例去验证所发现的规律: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也就是说二者的变化一致,可以说是“朋友关系”,在这个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或补充,比如乘的数不能是0,如此逐步概括归纳,最后自己总结出规律:除数不变时,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0除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刚才所研究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0除外),最后启发学生再归纳概括积的变化规律时,可以把两个规律归纳在一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这两条商的变化规律能否也归纳在一起呢?请和同桌先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让学生在计算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最后自己归纳概括出规律,这个过程是学生计算、思考、验证、交流等亲身经历的,里面融入了更多学生的思维碰撞,可以说是鲜活的、灵动的、丰富多彩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

  在第二组探究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时,我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面的方法主动去从上往下观察,并口述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进而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继而通过和第一组规律进行比较,发现: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乘几,被除数反而除以几,此时的除数和商的变化方式刚好相反,可以说是“敌人关系”,如此通过举例验证,同时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个规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来研究商的变化规律,最后在小组交流补充下归纳概括出商的第二条变化规律:被除数不变时除数乘(或除以)几,被除数反而除以(或乘)几(0除外)。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充分,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课堂节奏快,部分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在学生举例子研究的过程中,我是唯恐完不成这节任务,对于少数困难生来说,节奏有些快,他们还没来得及思考,甚至这个例子还没看清被除数或除数乘了几,老师就要求总结概括规律。学生比较被动。

  二、让学生举的例子比较单一,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正是因为节奏快,尽管学生所举的例子才单一,感悟怎会深刻?虽然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xx到xx乘(或除以)了几,商xx,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另外有个别学生为了省事,不是通过计算来验证规律的,而是直接运用规律,得出答案,缺少了探究的过程。

  三、*题的设计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商的前两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比较大。因此在练*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本课在学*完前两个规律后,出示了有关的'5道选择题,主要是被除数与除数、商的之间的变化情况,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应该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去拓展延伸,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观察商的变化情况。从而提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想作为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同时,也要读懂学生,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数学学*活动,精选适当的练*题。比如本节课通过举例探究、猜想、然后再举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在不断交流中,不断补充、完善,最后归纳概括规律水到渠成,如此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学得快乐,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商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分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商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是商不变规律。在呈现商的变化规律时,教材的呈现方式只呈现了两组式题,让学生计算下面两组题,你能发现什么?而把重点放在商不变规律的探究上。但实际教学中,商的变化规律才是难点,学生更不容易发现与表述,相对来说,商不变规律更容易探究,也更容易表述。所以在设计时我采用三个层次,扶放结合,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抓住“什么没变了,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一主干线,在揭示第一组规律时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的方法,而在后面两组探究规律教学时则完全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迁移前方法主动去观察,并口述规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的环节处理得不够得当,导致学生的体验不深刻,教学时间不够,第三组规律没有来得及探究。

  反思有以下几点欠妥:

  一、让学生举的'例子太少,学生感悟得不深刻。

  本节课在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生对乘法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感知,有一部分同学能够很快迁移过来,但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或不会迁移过来,因此,不能让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来代表全体同学的回答。而是让他们回答过后,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说相关量的变化规律。可以同桌说,说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格式,如被除数不变,除数从( )到( )扩大(或缩小)了几倍,商( ),这样的话,多比较几题,多说几遍,中下学生的印象也就深刻起来。在学*商不变的规律时,让学生通过猜想,被除数与除数怎么变化,商才会不变?学生通过之前的学*,能够很快地举例加以验证,但我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多举几个学生的例子加以说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匆匆而过,虽然学生大多能举出例子来加以验证,能够得出:被除数与除数都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但因为确少实例的支撑,得出的结论就显得有点苍白,而且对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二、*题的设计不够精当,难度不当。

本节课是新课,要学*商的三个变化规律,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在练*的设计上不易过多、过难,以使学生不适应。本课在学*完前两个规律后,出示了有关的六道题,主要是被除数与除数、商的之间的变化情况,因为确少了具体的算式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虽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但效果不够好。

  我想作为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他们的兴趣水*、理解能力为出发点去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少走歪路,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牢固,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菁选

积的*似值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积的*似值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

  本课教学从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然后质疑为什么狗的嗅觉最灵敏呢?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2.始终关注思考的主体是学生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我做到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计算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先尝试自己解决,并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积应保留几位小数),讨论的焦点始终关注 “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体会“积的*似值”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充分体会到“积的*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一道解决问题的练*,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另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教学时间中练*时间略显紧张,还有一些题目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节课教学《积的*似值》,重点是教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小数乘法中积的*似值。教学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体会。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我觉得能把看似枯燥的计算课上得生动有趣,情境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积的*似值”的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的价值。

  1.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

  本课教学我从个人买香蕉的例子开始,我告诉学生昨天我买了一点香蕉中,大家猜一猜我付了多少钱?我还告诉学生香蕉1.8元一斤,我一共买了二斤一两,你知道我付了多少钱吗?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开头的引入,一方面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受求积的*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主动关注自然和社会。

  2.始终关注思考的主体是学生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我做到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计算积的*

  似值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先尝试自己解决,巧妙设计故意犯错用“=”、答题不用上“大约”,并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强调看清题目要求积应保留几位小数,强调取*似值中应注意用“≈”,答题中应注意用“大约”)。

  3.体会“积的*似值”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我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的*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练*形式略显单一,可以多样化练*,例如:设计一些改错题,口头练*。学生上黑板练*中的错误可以保留,能唤起学生的记忆。练*设计中对数值的设计没能让学生很好的应对,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不足之处。

  教学中数学方法总结可以让学生先说,教师再总结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加深记忆。

  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并不陌生,但是,“求积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我首先通过复*引出“四舍五入”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多注意让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练*的设计中,我注意了*题的形式多样,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 。

  不足之处是横式中的“≈”号个别学生不会写,还有答句中没有用“大约”等词。原因是我没有指导学生书写“≈”号答的时候只是例题点一下。

  通过对小数乘法中求积的*似值的实际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由于该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偏差,也就是数学基础太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我只有从基础做起,有四舍五入法的概念入手,循序渐进的训练他们如何求*似数,通过反复指导,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求积的*似值,但是还有好多学生难以接受,一换题就觉得茫然,我就耐心的辅导,让他们首先做到计算准确,尝到计算的乐趣,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大胆的去求出积的`*似值。经过反复的练*,大部分学生有所提高。总之,要想让学生正确快速的求出积的*似值,必须让学生首先明确算理,然后通过对比训练和反复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是从现实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做数学,教学中多次营造现实情景,用“‘分’后面小钱怎样处理”,“操场面积保留到哪位”等具体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体会*似值的产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突出“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在学生掌握*似值有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是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中提供了很多让学生表达,倾听,提出自己想法的情景后体会,如讨论“分”后面的“千”怎样处理,讨论操场面积用*似值还是用精确值表示,截取到哪一位,这些交流后讨论都深化了学生对*似值的理解,丰富了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是创造性使用器材,如把例子情景化,把练*二第三题进行改造后作拓展数学内容,这样创造性使用器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生活实际,更能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

  在课前谈话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求数的*似数的方法很生疏,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这时我意识到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我当初的预设有了很大的出入,那么在学*求积的*似数之前,必须让学生学会四舍五入,所以我在引入主题图之前,我先给学生复*了求一个整数、小数的*似数的方法,重点在四舍五入时根据哪个数位进行判断,通过对几组不同的整数、小数进行取*似数,让学生演板、解释和订正,让全体同学从这个环节中掌握了求数的*似数的方法。然后通过情境图顺利导入新课。

  在顺利解决了教材例题之后,学生对求积的*似数的必要性理解还不够完善,我就在课堂巩固这个环节,随机加入人民币的*似数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争论中解决了这一认知难点,从而完成了对教材知识的扩充,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某些积的*似值的特殊性。

  反观这节课,因为有了课前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了解,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较准确的切入了学生新旧知识的交汇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后面的知识扩充留有余地。但是这节课学生之间交流的活动较少,练*的形式不够多样。此外,针对班上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将是后期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然而,“创设情境”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积的*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应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 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合作交流。

  其次,应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应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似值”的应用价值。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加深理解: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最后的巩固练*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本节课《积的*似值》是小学数学第二单元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并不陌生,但是,“积的*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我首先从与学生的谈话中抓住他们的心理,并通过课本中求猕猴桃含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兴趣,自然引出“四舍五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始终以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多注意让学生互相交流,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说说“为什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窗体底端

  教学中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充分体会到“积的*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一道解决问题的练*,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另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取*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教学时间中练*时间略显紧张,还有一些题目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