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5 00:00:00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同学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同学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同学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同学兴趣非常浓厚。

  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假如能让同学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同学已经能灵活运用。

  学完《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后,我让同学理解了“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几句诗的意思后,再让同学想想现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诗句,表示什么意思。根据这些意思出一些练*给同学做,对于这样的练*,同学很事情兴趣,纷纷表示今后,自身的文章中也要用上这些诗句。

  学*古诗,在领略诗句精炼的字词,领会深远优美的意境,我觉得学以致用,也非常重要。让同学学完古诗后,能在自身的文章中用上诗句,协助表达,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学*古诗,因为古诗文字精练,内容丰富,给人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广阔想象力,今天学*了《古诗两首》,反思如下:

  优点:

  1、在学*古诗之前,通过复*杨万里的《小池》从而再次认识杨万里这位诗人,导入《宿新市徐公店店》的学*。通过复*背诵春、夏秋、冬的古诗,导入《草》的学*。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让孩子们提前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学*。在学*过程中注重学*古诗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知道以后看到一首没学过的古诗,知道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进行学*。

  3、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当小老师。两首诗的学*,我几乎没有讲解,而是让孩子们先提问,然后由同学们来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让他们来给同学们讲解古诗的意思,而我,站在讲台旁边,充当一下主持人,对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必要的点评而已。以后在课堂上,我会把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老师讲的时间尽量少些,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锻炼。

  存在问题及改正方法:

  1、学*之前我让孩子们通过手里的古诗文的书进行预*,但是没有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其他方法来预*,孩子手里的古诗文的书只有《草》这首诗,没有另外一首古诗的资料,因此一部分孩子就没有通过其他途径来预*第二首诗歌。所以以后在预*的时候,要让孩子们养成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并且要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记录,这样才更有效果。

  2、因为时间的关系,相关的描写春天的古诗没有了解和朗读,以后在学*这样的古诗的时候,我要多搜集相关的古诗,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比如学*秋天的古诗,就找一些相关的描写秋天的古诗让孩子们多读一读,描写梅花的古诗,就要让孩子们读一读其他诗人描写梅花的古诗。

  3、古诗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对部分后进生关注不够,把机会给优秀的学生更多,以后要注意多让后进的学生说说,如果他们都理解了,其他孩子在理解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各位老师可以作为参考使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通过教学《古诗两首》后,让我感受到借助插图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由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学生难以理解诗意,我就想让学生看图,从图中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从树叶黄了,树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还看见有个水池,老师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别是指的什么植物?学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尽”让学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吗?为什么?学生明白了:因为这是秋天,所以没有了。提示:擎雨盖是遮雨的'伞。想想这里是指的什么?聪明的学生想到了这里是指荷叶。这一句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已经不见了,菊花也凋谢枯萎在枝头。(告诉学生这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在理解《山行》后两句时,我也让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哪位是诗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生回答:“这里的枫树林很美,他在这里欣赏枫叶。”这里的枫叶有多美呢?你能告诉老师吗?看看图,再读诗句能明白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上没有花,只有红红的枫叶,就像鲜花那么红。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是说这枫叶比鲜花还要红吧。”看看,他说得多好!

  因此,课文中的插图,千万别忽视,要教会学生善于借助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古诗,如学*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绝句》如细笔勾勒出祖国山河的美;《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两首教学有所不同。《绝句》是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各学段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读书。在充分挖掘想象力的情况下,让学生根据简单而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多种形式地朗读,这样,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更透彻。在教学中借助影视资源,紧紧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惜”“早”“立”等学生难以体会的.字、词展开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反复朗读,悟出作者的情。在朗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使朗读层层深入,在评价中适时借助影视资源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升华情感。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在学生想象出现困难时,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感悟课文情感,达到情感的升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一、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借吟诵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我对读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边读边想象。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首诗都有某种情调的表达。《乞巧》这首诗就表达一种喜悦的情绪,所以,问题“牛郎织女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了相会团聚的时刻,你觉得他们此时的心情会如何?”的提出会使学生自主的去读,读出心情,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样也势必会提高学生阅读古诗的效果和能力。

  2、借画面补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阅读古诗的实效,就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教学时,我首先由以前积累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引入新课,为了达到补充资料、丰富阅读信息、了解古诗的背景的目的,我播放了学生喜爱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动画片,让学生走进与乞巧相关的一个家喻户晓神话传说,领悟“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来由,体会它千古传颂的魅力,继而出示织女的`资料,一步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的原因及盛况,品味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诗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场景,所以,为了更好的阅读古诗,理解古诗,我补充了吟诵古诗《乞巧》的朗读视频,在视频中有朗诵的示范,有对月穿针的场景,这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品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和作者的心灵得到碰撞。借画面补充,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渗透古诗学法,诗画互为补充,在体验感悟、入境动情的吟诵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昨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了29课《古诗两首》,感觉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地方。

  1、课前,我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然后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

  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我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在教学会写的'字有8个,我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

  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4、要重视学*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做准备。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据我了解,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熟练背诵《春晓》。然而,古诗的学*,仅仅做到熟练地背诵那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学*古诗,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

  读诗题,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让学生流露出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呢?张若田先生说:“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古诗词的教学更应以读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把全诗读正确流利。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引领学生逐句诵读领会。读第一首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等字提醒学生注意;读第二首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让学生读好。

  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说话练*中发现许多孩子思维定势了。可能是设计的练*框住了他们的思路了吧。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用了三个课时,和孩子们共同阅读理解了《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用古筝曲磁带和挂图,作为激发学生,创设情境的手段了。学生都喜欢读古诗,脑子里也记了不少古诗。当我问记得哪些古诗,愿意诵读给大家听吗?学生非常踊跃,课内外的古诗朗读了不少。但是针对三年级的年段特征,我必须涉及到诗意的理解。如何做到不着痕迹,使学生感悟诗意?我费尽了心思,范读,看图,激发各种形式的读……可是快到下课,除了查了课外书的学生,其余学生几乎不会开口,我只有将诗意逐句讲给他们听,不一会,全班大部分学生都会了。唉!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新教法重感悟的悲哀。

  在用两节课使学生理解了诗意,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后,我决定加上第三课时,这节课我重点在两首诗的比较。相同在什么地方?学生说,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那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在学生了解诗的感情色彩的不同后,我着力加强了朗读对比,请两个学生,请一个读出高兴的语气,一个读出忧愁的语气来分读这两首古诗。

  读后点评,说说哪读得好。学生在评价中获得了朗读的技巧,喜的情绪要读得“节奏快点,声音向上点”。忧愁的情绪,要读得“节奏慢点,声音低沉。”学生最后再读这两首诗时,情形就大不一样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转向衰弱的时期,安禄山叛变造成了当时的“国破”,这些都让杜甫痛心疾首,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是“涕泪满衣裳”,以致“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通过“喜”来表达杜甫在看到国家有望统一安定时的欣喜之情,这也是杜甫诗歌中难得的一首心情愉悦之作,一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与悲凉之气。

  《示儿》是南宋陆游所作,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遗嘱”,以“悲”来表达他临终前尚未见到祖国统一的悲愤之情。一个人将死之前,不考虑个人与家庭之事却仍牵挂“九州同”,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怀。

  这两首诗一“喜”一“悲”,都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爱国热情,这种爱国之情,是我们今天的学生学*的榜样。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王祥光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赞同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王祥光的意见,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成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

  生:学*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要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根据诗歌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重点读,仔细体会,再来交流。这样的`探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领会了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我有用课件,可能会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诗境之美妙,但觉得减低了学生对语言文字品味。有利有避啊!

  《望洞庭》和《娥眉山月歌》两首诗都描写了山、水、月,但是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我想编者将他们编在一起的意图可能就是让学生来比较体会:同样的事物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两首诗的异同。所以,我觉得这篇课文在教学中能尝试将这两首诗结合起来学*。先初读两首诗,总体感受两首诗,然后再分开来分别学*,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然后在最后再一次将他们结合起来比较异同。我想学生一定会在比较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又能了解到月亮不光可以寄托思念之情,还可以表达自己心中无比热爱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 ,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

  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牛郎织女(包括乞巧节)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及其它神话故事。

  2、教师:

  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课件(展示故事主要情节,并教师配说对白。见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本单元导语

  了解本单元学*内容。

  (板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

  二、了解“乞巧节”,学“乞”

  1、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学*29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齐读“乞巧”(“乞”三声,区别乞──气)

  2、通过课前搜集的信息,你了解“乞巧”吗?

  (四人小组交流、抽说、补充。见124页)

  三、读诗,(学“霄”),讲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1、自读,齐读诗。

  2、学“霄”(“霄”夜。上“雨”字头,下“肖”)

  3、诗中讲了一个什么神话故事?(板书:牛郎织女)

  4、生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讲故事。

  ⑴ 四人小组交流、补充(可用图书),教师参与交流补充。

  ⑵ 抽讲,其他学生可补充。

  ⑶ 出示课件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画面,师说白。见后

  ⑷ 每位学生自己讲讲故事:

  (再出示故事课件)

  出示简笔画,天上的星星是不是真有这样的故事?

  (板书:古人的丰富想象)

  四、读诗,理解大意

  1、根据故事和信息自读理解诗意,小声说话。

  2、四人小组交流,师参加。

  3、抽说,其余补充(一年一度的七夕(即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人们抬头望无际的夜空,只见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见了。家家好在乞巧节时望着秋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

  4、读诗、背诗:

  ⑴ 齐读;

  ⑵ 比赛朗读;(男女生)

  ⑶ 同桌互读;

  ⑷ 齐读;

  ⑸ 背:

  (提示:根据第1、2句意)

  ① 自背;

  ② 互相抽背;

  ③ 齐背。

  五、拓展

  你还知道什么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听。

  资料: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心灵手巧,能织出五彩的云锦。织女和牛郎结为夫妻后,织女再也不给天帝织云锦了,天帝用天河将她们夫妻隔开,只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一次。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江雪》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溢了寒意,令人读之毛骨悚然,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越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努力在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一、积极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方式。《规范》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议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置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上,我让学生“猜一猜”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其实就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只不过换了“猜一猜”这种说法,学*就不显得那么压抑和繁重了。

  根据注释学*古诗是学生自身通过观察发现的,这样的发现比教师告诉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诗诗句的意思,是在个体充沛独立考虑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先有自身的观点,再进行讨论交流,才有话好说,有理可辩,不至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借用一句老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小燕子”了。由此可见,阅读更多的是主观行为,这与阅读对象的年龄、阅历、经历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江雪》这首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流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

  这种感情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是能够有所体会的,但假如要和诗人引起共鸣却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终究还是小朋友。

  因此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从自身动身谈体会,不追求唯一的结论,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学生的生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时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三、扩大容量,注重积累。

  《规范》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身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贮存,这些资料贮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发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课前,我让学生说描绘冬天的词语;课中引导学生说“千()万()”的成语;教完教材中的古诗,再补充《规范》要求背诵的诗文。这样的课堂容量学生完全能够接受,而且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

  语文的学*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干“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古诗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难上的篇章,一来文章短小精悍,一年级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文上的枯燥乏味。

  古诗教学的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一年级学生的领悟水*,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古诗,如学*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首诗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而且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学生理解这首诗比较容易。但是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通过畅谈讨论,引导学生摆出浪费粮食的现象,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做一个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第二首《悯农》的学*就没这么顺了。首先孩子们对诗中的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说犹字,孩子对它的理解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学生对当时的背景不了解,对地主、官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就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农民中那么多粮食还会饿死。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地主阶层的恶行,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们觉得那时的农民十分可怜。然后我又补充了《陶者》给他们朗读,也能读懂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40分钟学*下来,同学学*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

  自学时间充沛。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在进行《草》的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本首诗歌的教学目的,那就是:1懂得“离、枯、荣、野、烧、尽”这几个字的意思。要学会拼读、默写它们。2懂得按照意思来进行诗歌的意思进行断句的.朗读,要能够把诗歌读得朗朗上口,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3能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懂得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意思。4能够对一些诗歌中的文言词解释翻译。例如:

  离离:用来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意思是年。尽:表示完的意思。生:指生长。荣:意思是茂盛。

  例外还有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本首诗歌是赞扬草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草即便是大火把它们都烧光了,但是来年还会重新长出来,表明它们是不屈不饶地生长在大地上。我们要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对待,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在学*的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存在的,但是困难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跑掉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吃人的不*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贪污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通过教学《古诗两首》后,让我感受到借助插图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由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学生难以理解诗意,我就想让学生看图,从图中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从树叶黄了,树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还看见有个水池,老师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别是指的什么植物?学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尽”让学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吗?为什么?学生明白了:因为这是秋天,所以没有了。提示:擎雨盖是遮雨的伞。想想这里是指的什么?聪明的学生想到了这里是指荷叶。这一句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已经不见了,菊花也凋谢枯萎在枝头。(告诉学生这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在理解《山行》后两句时,我也让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哪位是诗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生回答:“这里的枫树林很美,他在这里欣赏枫叶。”这里的枫叶有多美呢?你能告诉老师吗?看看图,再读诗句能明白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上没有花,只有红红的枫叶,就像鲜花那么红。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是说这枫叶比鲜花还要红吧。”看看,他说得多好!

  因此,课文中的插图,千万别忽视,要教会学生善于借助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于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简单讲解孩子们明白诗的大意和完成识字教学之后,就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那种歌声想彻树林的感觉,要想逮住知了,必须轻轻的,小心意义,多读几遍之后我感觉孩子们的兴趣有增无减,一次比一次读的要好.一节课上下来心理舒畅啊!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有的.孩子们早已经背的滚挂烂熟了..这首诗本着孩子们自己在读中体会的原则开始了教学.突然我想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有我来范读,让孩子体会诗的意境.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那种欣喜,仿佛真的身临其境.由此我想到我和孩子们互换角色,让孩子们读给我听,真的好感动,因为他们的那种努力,他们也想把我带到那么美的情景中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合集15篇)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本课的两首古诗《锄禾》和《悯农》均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锄禾》描写了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粮食的来之不易。《悯农》写了农民虽然辛勤劳作,但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两首诗,孩子们早已能倒背如流了。因此课堂上,我在朗读方面主要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感情在,如何读出节奏来。因此,我先让学生了解五言诗的特点,然后划分停顿,找出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练*朗读。学生读得都挺有感觉,而且一些学生摇头晃脑的,挺像小诗人的。

  关于古诗的意思,我没有进行繁琐的讲解,主要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来理解。由于我们的`孩子身处农村,经常会看到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因此,更能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学完《锄禾》,我适时地创设情境:吃午饭时,小弟弟看见卖羊肉串的来了,就要把米饭倒掉,买羊肉串吃。爷爷劝阻他说:“你没学过‘xx’这句诗吗?可不能浪费啊!”学*《悯农》这首古诗,学生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要饿死呢?于是,我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讲了剥削者的残酷与丑陋,讲了苛捐杂税以及人吃人的不*等现象。孩子们听了都很同情那时的农民,痛恨那些地主恶霸、贪污的官吏。课末,我还补充了《江上渔者》、《陶者》和《赤日炎炎似火烧》,通过让学生诵读这些诗歌,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也更加会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备课充足,能使上课发挥得更加的好。在备课《游山西村》这首诗时,我就感叹于诗人用词的精炼、准确,仅“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把作者当时由疑惑到惊喜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蕴涵的东西很多,有对美的诠释,不仅景美而且人情更美。

  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质疑,我们班一向走神的疗国欣站起来就问:“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我让学生分解字来解释,“柳暗”柳是指什么?学生回答:“柳树”,“暗”呢?“就是柳树很多,很荫深。”“花明”,学生对这个没有能理解,我引导说春天的鲜花开得怎样,“鲜花一丛丛,颜色很鲜艳”。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梁乐儒拿起书:“这句诗是说陆游骑着驴走在山间,山一座又一座,水一条又一条,陆游怀疑前面没有路了,忽然他发现柳树荫深,鲜花鲜艳,不远处看到了一个村庄。”我一听,骑驴,就知道他是从看插图知道的,我立即传递给学生另一种学*诗歌的办法,看插图。借助机会,我顺势让学生找找,“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山、水、柳树、花。”我指着诗句轻声地问:“只写了景物吗?有写心情的.吗?”

  学生受到了挑战,悄悄地诵读了诗句,“有,疑字,诗人看到重重山,怀疑没有路了。”我激动地说:“好,读得真认真,再看看,还有吗?”另一个学生说:“老师还有,又字,我体会到了陆游当时看到村庄他很高兴。”“能把高兴换一个词吗?”“惊奇”接*了,又高兴又惊奇,可以说“惊喜”,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过程,我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就是“情景交融”。学生听得特别的认真。*时问题最多的蒙哲*站起来问:“张老师,这句话说诗人去山西村的路上,为什么放在后面写?是不是弄错了。”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故意说;“是啊,是诗人弄错了吧?同意吗?”学生若有所思地进入了思考,有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诗人没有写错,他是把他在路上遇到的事情回忆说给山西村的村民听。”说得对啊,其实这是一种倒叙的写法,这样更加的突出了最后两句,我这样一说学生,就联系到上个学期学*的《燕子专列》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这节课在师生的共同对话中推进了学*的深入,最后结束,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去进行扩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在进行《草》的教学的时候,要明确本首诗歌的教学目的,那就是:1懂得“离、枯、荣、野、烧、尽”这几个字的意思。要学会拼读、默写它们。2懂得按照意思来进行诗歌的意思进行断句的朗读,要能够把诗歌读得朗朗上口,并且能够背诵、默写下来。3能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懂得诗歌所表达的真正意思。4能够对一些诗歌中的文言词解释翻译。例如:

  离离:用来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岁:意思是年。尽:表示完的意思。生:指生长。荣:意思是茂盛。

  例外还有注重德育思想的渗透。本首诗歌是赞扬草的顽强的生命力的。因为草即便是大火把它们都烧光了,但是来年还会重新长出来,表明它们是不屈不饶地生长在大地上。我们要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顽强的毅力去对待,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好。在学*的过程中,困难肯定会存在的,但是困难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会跑掉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首诗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而且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学生理解这首诗比较容易。但是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通过畅谈讨论,引导学生摆出浪费粮食的现象,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做一个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第二首《悯农》的学*就没这么顺了。首先孩子们对诗中的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说犹字,孩子对它的理解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学生对当时的背景不了解,对地主、官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就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农民中那么多粮食还会饿死。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地主阶层的恶行,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们觉得那时的农民十分可怜。然后我又补充了《陶者》给他们朗读,也能读懂了。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在导入《山行》这课时,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这样,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相当的力度,学生的主体活动也得到明显的优化,达到了“课伊始,练已精”的境界。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通过教学《古诗两首》后,让我感受到借助插图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教学《赠刘景文》一诗时,由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学生难以理解诗意,我就想让学生看图,从图中看出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学生从树叶黄了,树上有成熟的果子,知道是秋天的景色。还看见有个水池,老师提示句子中的“荷、菊”分别是指的什么植物?学生明白了“荷”是荷花,“菊”是菊花。

  第一句中的“荷尽”让学生看水池中有荷花吗?为什么?学生明白了:因为这是秋天,所以没有了。提示:擎雨盖是遮雨的伞。想想这里是指的什么?聪明的学生想到了这里是指荷叶。这一句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已经不见了,菊花也凋谢枯萎在枝头。(告诉学生这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在理解《山行》后两句时,我也让学生看图,指出图中哪位是诗人,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坐在这里?学生回答:“这里的枫树林很美,他在这里欣赏枫叶。”这里的枫叶有多美呢?你能告诉老师吗?看看图,再读诗句能明白吗?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这里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上没有花,只有红红的枫叶,就像鲜花那么红。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我想是说这枫叶比鲜花还要红吧。”看看,他说得多好!

  因此,课文中的插图,千万别忽视,要教会学生善于借助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惯。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为古诗教学,主要任务为朗读、识字和背诵。识字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上单元新学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法与换偏旁法。然后提出学*要求,让小组长组织组员学*,相互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强调合作与互助。汇报时的方法多种多样,通过齐读、男女生赛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生字、组词,及读词语的方法反馈学*情况。在学写生字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描红,初步体会生字的间架结构。老师再进行范写,引导学生掌握生字书写结构。阅读与背诵环节中,教师以第一行诗句的学*为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引导学生质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向学生讲授:古诗中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把词语的理解,用通顺的话说出来,就可以理解诗意了。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尝试背诵。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学有实效,且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轻松。我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引发自主学*,师生互动学*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本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通过预*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背,因此教学起来相对轻松。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而教师要适时指导、相机点拨,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活动中去,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实施教学。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自读自悟的环境和交流讨论的机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古诗,如学*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等。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环节的'有效调控,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当好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古诗教学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读,从读中发现问题,由读来解决问题,把读和想象、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诵读中感知形象,体味语言,赏诗中景,悟诗中请,揣摩诗歌意境,感受诗词魅力。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画面、境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色彩、动静等描写,激发想象,再现画面,充分感受生机勃勃的大好春色,想象诗人闲坐草堂欣赏清丽明快的优美景色的情形,体验诗人愉快的心情。

  两首古诗中都有不少生动传神的动词,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体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时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节奏和重音,努力体会语感。如第一首诗的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朗读时要一口气读下来,读出庐山瀑布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第二首诗的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朗读时语速要稍缓,要传达出诗人对和*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惯。同时,无形中又教给了学生想象和表达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第二句的想象和表达的训练。当学生巩固了以后,第三和四句的训练可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过的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练*和交流。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于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在简单讲解孩子们明白诗的大意和完成识字教学之后,就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那种歌声想彻树林的感觉,要想逮住知了,必须轻轻的,小心意义,多读几遍之后我感觉孩子们的兴趣有增无减,一次比一次读的`要好.一节课上下来心理舒畅啊!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有的孩子们早已经背的滚挂烂熟了..这首诗本着孩子们自己在读中体会的原则开始了教学.突然我想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有我来范读,让孩子体会诗的意境.意外的是我看到了大部分孩子的那种欣喜,仿佛真的身临其境.由此我想到我和孩子们互换角色,让孩子们读给我听,真的好感动,因为他们的那种努力,他们也想把我带到那么美的情景中去.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第一课时《山行》

  随堂反思:

  很多问题都是老师代劳了,今后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的能力。 学生查字典的*惯还没养成,*时应多让学生查字典。

  挂图应该用起来,老师的讲解还不够巧妙,缺少灵动的语言。学生的朗读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为下节课古诗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虽已达到,但还要进一步提升。

  反思小结:

  1、教会学生学*古诗的方法。

  一、解题。二、了解作者以及创作作背景,引发感悟。三、自学古诗,整体感知。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六、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有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这对于他们以后学*是大有益处的。

  2、由浅入深,让学生在学*古诗过程中螺旋上升,感悟能力得以加强。

  3、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韵味,只有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才能有所体现。

  4、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度的统一。在课堂上应尽量凸显。

  第二课时《枫桥夜泊》

  随堂反思:

  每天进步一点点,教学内容根据本班的特点应降低难度。

  课前的预**惯没有,也不会预*,要安排时间专门讲。还是查字典的问题,好多学生根本没有带字典上学的.*惯。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查字典。江枫渔火对愁眠此处学生感受全无,不能理解,可能老师讲解上有问题,学生听不懂。语言、语言还是语言,师生的语言只有在*时练就。整节课只为一位学生上课,其他学生是看客。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前预*的时候忘记了让学生搜集一些写景的古诗,学*的古诗的兴趣还要慢慢培养。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首诗的意思,对于本班学生来说难度不小。整堂课目标还应明确点,抓点不要太多,集中一点进行训练,效果达到即可。

   反思小结:

  1、老师没有很好的进行情境创设,导致对学生没引导好,关键还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应通多媒体课件创设氛围,等以后条件好了应重新上一遍。

  2、上节课,虽然总结了自学方法,但是教的太生硬,学生根本没有接受,也不能领悟,让学生自学困难太大了,没有根据自己班上实际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后,还应该实际一点,灵活一点。

  3、学生精彩的朗读几乎没有,谈不上读出韵味,可能指导古诗诵读还不得法。朗读训练任重而道远。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40分钟学*下来,同学学*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同学,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保守做法。课堂上,从同学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布置自学时间,使同学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沛自学的基础上,让同学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同学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布置了质疑环节,启发同学一起研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同学自由发表意见的研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同学的自主学*

  自学时间充沛。布置足够的时间让同学自学,同学能静下心来认真考虑,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同学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沛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

  新课标中讲:“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象,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如:我让学生想象“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以后,村里的儿童见到他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充分的想象,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进行“贺知章”与见到与儿童的对话,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把古诗的意境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学生也能更加体会到贺知章回到久别的家乡后的喜悦与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们要充分利用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对古诗的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2

  在我与孩子们共同学*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之后,我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古诗的学*充满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课时上完了两首古诗后,再利用一课时来继续开展“西湖美”的古诗诵读会便应运而生。一课结束时,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的课后小记。

  一。诵读、吟唱入诗境,放手还给学生一片学*的自主天地

  诵读乃学诗之根本,古人学诗为作诗,今人学诗为传承与怡情。在这次活动中,诵读的多样性被灵活的小组学*活动演绎和格外精彩。诵读组的由诵到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过程,虽然不全是在课堂中背诵出来,但课前的活动准备同样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学*过程。特别是学生在课前所准备的诗配乐的活动展中,让我真的惊叹,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选乐之合适,按排不同的人读不现的诗,其安排之合理使原本很陌生的一些古诗一下子就走进了课堂,是那么自然,那么流畅。这是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准备中不仅具备了学诗、悟诗的能力,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处理学*中具体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是我在开展此次活动之间多少次担心的问题,如今,他们小组成员的构成与诗的学*任务配对得恰如其分。诵读与唱歌能力较强的学生都集中在这两个组中,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课前那乐此不疲的身影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一时间,我不由地叹道:“诗海之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遨游!”有时候,再好的“耕种”也不如给孩子一些“自留地”。

  二。写诗、画诗入佳境,开拓古诗学*的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简简单单、轻轻松松教语文、学语文,在不知不觉中很多教师在注意了片面追求效率的同时,却丢失了语文学*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语文课直指品词读句的狭隘范围。回头看看我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的目标设置中,也不乏语言学*性强的指向,但是我更看好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写诗、画诗这两个实践活动,看似写写画画而已,但实则是本次活动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读诗,还要求学生把诗读懂、读好。写字,充分展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画诗,则是检验学生是否用心读诗的绝妙之处,这个任务是隐藏在这个活动中的,这样的做法避免了学生对品读古诗的畏难情绪的产生。一则发挥了这部分学生特长——画画,二则也让他们在“画什么”“画成什么样”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真正走进他们能走*的古诗。特别是在学生解读自己的画作时,则掀起了不小的学*热潮。不仅解读的学生密切关注古诗,而且其他听的学生也关注古诗。特别是对于《苏堤春晓》一诗中“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的理解过程很让人回味。在画作中,学生画了一只鸟在晨雾的笼罩下,正在苏堤上飞。另一个学生把上指出他画错了,认为一个“过”字让画面应该停留在黄鹤已由远而*冲破晨雾,飞过苏堤向着朝霞出现的地方。在反复的推敲下,画作学生认识到了自己解读有误,其学生则在此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一个“过”字在全诗中的重要与精彩。

  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品味字词的乐趣,西湖美景也在这个辩析的过程中呈现她西子般的秀丽。

  三。以教材为依托,再远也有回归的航线

  以本为本,是我们在保障教学有效性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原则。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教材的作用,这是考验我们语文教师智慧的时候。正如很多教师所说,一个学期4个多月,就学26篇课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得到夯实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把教材当成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可以得到延伸拓展的例子,可以再度利用的例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与它相似的或迥然不同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学*时,我们就要着力于为他们寻求多维度的学*空间。在本次的诵诗会上,学生不仅能读会唱,还能写会画,更能说会品,这是由于学*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学*能力的发展。这时,学生古诗的诵读、积累、感悟能力就与我们的教材要求达到高度的统一。

  四。“重诗轻人”,教与学的*惯都有待改进

  由于活动丰富,学生在本次活动中主要以展示为主,所以有些方面不能兼顾,这也反映出本次古诗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诗,是诗人生命的再现,当我们接触到一首诗时,应首先读诗人,这在*常的教学中是注意到的,但在本次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大部分都忽略了一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诗人的生*与时代背景的了解,我们往往都只注重课堂的“简介”,而没有真正在课前、课后去了解诗人。因此,这导致了我们学生“重诗轻人”的学**惯,使得这次活动中,学生对诗的演绎缺少了一些真实生命的气息。因此,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教”的引导上。

  一次尝试,一点收获,一些遣憾,在阅读教学之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还有很大的空间。这是一块焕发教材魅力与教师魅力的“自留地”,古诗教学的在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既要拓展它的短小精悍,也要发挥它的意韵无穷,让一首首流芳百世的古诗洋溢出她最悠远的生命活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3

  一、教材解读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建议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3指导朗读两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4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师可作如下启发: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四、相关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的一个村庄。

  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诗人李白曾这样称赞: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是庐山著名胜迹。庐山有中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题壁诗 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4

  教学前,觉得两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课前,我布置预*作业: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

  1.通过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完成补充*题三),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联系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等人物故事),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总结这堂课的经验教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拓展同类同题诗歌,让教学内容更丰富。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5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6

  今天完成了教研课《古诗两首》,松了口气,好似解脱一般,但静下心来,还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这次的课先不说上得怎样,光说教学设计,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以往的设计往往有不少内容是参照别人的教例,而这次课,基本可算是自己思索的成果。

  本课的设计灵感来自04年在柳州听过的王自文老师的古诗两首。王老师的教学是把两首写作背景一样的古诗整合在一块上,因为写作背景一样,所以从不同的景物中产生了同样的情感,这样的课新颖又高效。再一看这两首诗——《寻隐者不遇》、《所见》不也有着共同的特点吗?它们同样写发生于野外的.事,诗中都有小孩子,于是我想到了突破口,从孩子下手,先教完诗的内容再拓展到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小孩在内的古诗。整体的思路就这样很顺利地定下来了。

  可是,古诗的教学是本课重点,怎样才能上得有新意呢?我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不错,于是我便把它运用于我的设计中。大方向定好,我就开始设计整个过程。

  我觉得自己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开课复*古诗。这个复*有别于干巴巴地读、背,我从图着手,让学生猜猜图上的内容反应的是哪首古诗,再由图上的古诗联想到另一首相关的古诗。这个复*考查的面广,达到复*的目的。2、运用“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咏诗句”的教学方法。从课题着手,再到了解诗意的整个过程我都让学生运用抓字眼的方法去研究,最好的一点在《寻隐者不遇》中我创设了深山云雾图(即诗人去寻访隐者),并配乐让学生不自觉的跟着我的节奏吟诵古诗。3、抓住同写孩子的共同点。我先小结本课的古诗都是写孩子,再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写孩子的诗,及找出诗中对孩子的称呼和孩子的特点。最后告诉学生祖国语言文字的的丰富,同时也是对写作的指导。

  每堂课都是不完美的,尽管经过2次试教,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修改了:入课时的拓展古诗由拓展内容到诗人写的其它诗、在咏诗句时配上云雾图片及音乐、删除把诗转化成现代诗、曾加推敲的故事等,但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对本课两首古诗的挖掘等都不到位。听了老师们下午的评课,或许再讲讲贾岛是如何推敲出《寻隐者不遇》的,会更好。明天听听沈校的意见,再作*一步的改动。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7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8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9

  昨天上了一节语文课,是二年级上册的《25.古诗两首》,我自己感觉比较成功,把这堂课最初的几个设计要达到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当然还是有许多不足的。

  简单总结一下来说,相比较自己以前的课,自我感觉这几个方面有所改观:

  首先是教学环节设计比较清晰,对中心内容把握还可以,识字的环节用了大约十分钟左右,学*两首古诗用了二十五分钟左右,最后补充的诗句用了五分钟吧。

  其次,培养学生学**惯方面做到了时时抓,课课抓,包括读书的姿势,写字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以及学会有礼貌的认真聆听的*惯了,等等。

  另外,整堂课学生发言积极而准确,师生的互动基本上形成了共鸣吧!

  不足之处也比较集中,还是几个老毛病了:

  一是备课还不够充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有卡壳的时候;

  二是对指导学生朗读上缺乏更多的有效指导,激励学生阅读兴趣上线的`功力不足,后程乏力,

  三是在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方面,语言单调,词语匮乏,仅仅简单的“你真聪明”“你观察真仔细”“你表现得真勇敢”,等等。

  四是自己语言还需锤炼,有些“碎”,我想这和备课不充分有关吧!

  我的这一堂语文课上完了,这次活动还在进行着,我会虚心学*其他老师的课,取长补短。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0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同学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同学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同学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同学兴趣非常浓厚。

  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假如能让同学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学了以后,不少同学已经能灵活运用。

  学完《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后,我让同学理解了“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几句诗的意思后,再让同学想想现在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些诗句,表示什么意思。根据这些意思出一些练*给同学做,对于这样的练*,同学很事情兴趣,纷纷表示今后,自身的文章中也要用上这些诗句。

  学*古诗,在领略诗句精炼的字词,领会深远优美的意境,我觉得学以致用,也非常重要。让同学学完古诗后,能在自身的文章中用上诗句,协助表达,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1

  学*《古诗两首》,学生识字和背诵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学生只是盲目地背诵,意义不大。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把古诗的意思让学生弄明白,并且注重朗读指导。比如,我在指导第二首古诗《村居》时是这样指导的。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诗中有画”。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给我们描绘了“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为了让学生感受春的动态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我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对照画面吟诵诗句,当学生吟诵不到位时,我范读,让学生体会。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草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可爱的黄莺在空中自由地翻飞,歌声悦耳动听,堤上的杨柳舒展着嫩绿柔软的`枝条,仿佛婀娜多姿的少女扭动腰枝翩翩起舞……”同学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春的怀抱,一种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下来,我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这时,学生都能根据诗歌的节奏抑扬顿挫的朗读,他们仿佛深深地陶醉其中,朗读地非常有韵味。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不能生硬地把意思灌输给学生,那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会让学生失去学*古诗的兴趣,老师可以依据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的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学*古诗,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记住诗文,理解诗意,对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语文素养都有帮助。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切的符号”。朗读者要透过这些文字符号,使作品表现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自己的内心跳跃起来,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

  不足之处,对于古诗的朗读和理解的评价有些单调,没有更多的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有些学生非常想朗诵,因为考虑时间关系而没有给个别同学机会,在课下我会找时间加以弥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2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3

  课文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春雨》、《春晓》。据我了解,几乎全班的学生都能熟练背诵《春晓》。然而,古诗的学*,仅仅做到熟练地背诵那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学*古诗,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去。

  读诗题,我们就感受到了无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让学生流露出对春雨及春天的喜爱之情呢?张若田先生说:“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古诗词的教学更应以读为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把全诗读正确流利。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字、词,借助插图引领学生逐句诵读领会。读第一首可抓住“好”、“知”、“当……乃……”、“润”、“潜”、“细”、“无”等字提醒学生注意;读第二首抓住“不觉”、“处处”、“啼鸟”、“多少”等词语让学生读好。

  本以为二年级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说话练*中发现许多孩子思维定势了。可能是设计的练*框住了他们的思路了吧。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4

  以图引文学古诗──古诗《所见》教学一得理解古诗意思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有些诗句看来非常浅显易懂,可他们还是一脸茫然,这其中有的是似懂非懂,有的是语言组织不起来。

  因此在教古诗《所见》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诗是有景而来,利用画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的学*方法。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所见”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是把看到的东西说一说。”于是我把课文插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有学生说:“图上画着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一头黄牛的背上,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眼睛看着树上的一只蝉。”我问:“你知道他想干什么吗?”学生说:“他想捉树上的蝉。”“对,那么,要想捉住那只蝉,他得怎么做呢?”学生说:“他得停下来,悄悄地接*那只蝉,然后猛地一敲,那只蝉就会掉下来。”看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图意,于是我告诉学生说:“这也是诗人袁枚所看到的情景,袁枚把他所看到的这个情景以诗的形式记录下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首古诗《所见》,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利用课文插图,想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一段思考时间过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每句诗意的理解,然后再集体交流,最后教师再把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做以梳理,总结,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总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很多,只要用心探索,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5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古诗》教学反思12篇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一首诗中“出”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就古诗学*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眼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古诗教学得好,那将会给孩子带来多大文化的体味与快感,但是处理起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古诗教学“五步法”——:

  ①课前查询知诗人。

  ②介绍背景解诗题。

  ③质疑讨论明诗意。

  ④想像诵读悟诗情。

  ⑤迁移应用背诗文。

  许多老师都了然于胸,但是操作起来,并不是很轻松,特别是第四步悟诗情入诗境,总觉得怎么做都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步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去。因此,最后落得个读古诗认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的内容说一说,再背一背,默一默了事。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许多问题的:

  一是没有关注到学情。

  现在的孩子,在小学之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总有部分是耳熟能详的,加上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背诵《小学生经典诵读》这一套书,所以入选我们课文的诗歌90%学生已经提前背诵过的。那么朗读、背诵这一关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省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呢?需要我们老师去思考。

  二是没有关注到诗的文化内蕴。

  学古诗与学现代文相同的是,利用教材学*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古诗为何历经千余年仍然令人传诵难忘呢?这与古诗的语言精练、画面丰富,用词准确、内涵博大、意境深远,读时朗朗上口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能通过一首首古诗让学生逐渐步入古诗的大门,窥取个中的奥秘,不能不说是件憾事。

  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一是要充分了解学情。

  细到什么程度,学生有多少人多读会背这首诗,有多少人已经能认读诗中的每一个生字。这样,课前的检查才能更加有的放矢。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不懂的不会的,或者是似懂非懂的,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的知识内容方法。像我这个星期教的《望庐山瀑布》与《绝句》这两首古诗,班级里除了新来的陈浩及个别去年经典诵读不过关的同学不会背之外,其余的学生都会背诵。因此,在教学生字时,我把重点放在“庐与炉”两个生字上,这两个生字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来历与不同,学生是很容易混淆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看“草庐”的图片,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庐”就是古代简易的房子,可能是贫困人或隐士居住的,也可能是供过路人休憩的。“广”就是为大家遮风挡雨。这样学生从图从来历从字形上对“庐”字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再教“炉”字就相对简单许多,诗歌中有“香炉”一词,问他“香炉”是怎样的?再问“炉”为什么是“火字旁”,尔后进行扩词,这样学生能从字形字义上较好地区分这两个音*字。

  二是带领学生评析诗歌。

  IEA阅读测试时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面:

  第一层,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

  第二层,直接推论;

  第三层,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

  第四层,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的要点。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 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诗人的性格品质时,还不能准确地感受。同时,个别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络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本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古诗蜂教学反思

古诗蜂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节课应该是一节学生很感兴趣的课,因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是很喜欢图片的。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

  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我发现学生之前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在学生进行格式设置时,我发现学生们做的很好,这说明上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掌握了,表现我们的每节课学生都学的很扎实。同时,在复*时,我让学生演示操作,把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了主人。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

  1、在导入环节,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课件,本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是却对没有发挥其作用,导的有些多了,第一:不应该加入声音。我在让学生找与上节课制作的word有什么不同时,很多同学一找就找到了声音,这确实与上节课的不同,但这不是word能实现的操作,我的本义是让声音起一个熏陶的作用,反让学生看作了不同。第二:不应该用幻灯片做课件。因为我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在word中操作,所以,应该用word做成课件,这样与所学内容相关,导入更加的自然。

  2、在本节课中我的演示太过多了,应该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而且,我在这节课中没有对学生放手,一直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后操作。应该让学生自学,自己去找插入图片的方法,然后汇报,大家共同学*。尤其是在这两种插入方法,都是教师给学生的,其实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讲第一种方法时,我就听到下面有个学生说是“复制——粘贴”了,我没有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应该让这位学生说一说他的方法,而是按照备好的课一直在讲我的那两种方法。现在想想,这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找这两种方法,说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名够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正。

  3、发给学生的古诗文档资料准备不够充分,以至学生在用时出现了问题。这个内容我本不想给学生的,让学生自己输入,但在上课前,我们组内又进行了研讨,认为如果不给学生的话,本节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想掌握学生上节课的学*情况可以让他们进行格式设置,所以在苍茫中我准备的不够充分。

  4、在下课前的展示中,我处理的有些仓促,都是我把学生作品上传到ftp中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了,自己传上来,我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应该在上节课先教教学生上传的方法,这样作品会更多的进行展示。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更能适合学生,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适当的放手。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

  《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惯。

  《英英学古诗》是典型的“文包诗”课文,课文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对话,对话中英英生动而自然地介绍了故事《静夜思》的作者及诗句的意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一诗中的思乡之情,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本案例中,我抓住了诗题中的三个字:静、夜、思,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走进“静夜”的情境中,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诗人之思,品诗中之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我并没有直接按课文的程序来上。我先设计了一系列话题,让同学们先观察图中的月亮与我们*时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什么时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假如你一个人在他乡,看着那圆圆的月亮,你会想些什么呢?而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进入了我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中来了。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诗《静夜思》,让同学们了解李白在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同时也充分迎合了他们富于想象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引导想象的过程中,开拓诗的意境,再现诗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识体系中的潜在的方法因素变为学生学*的直接对象,这样才有可能启迪和引导学生对知识创造过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内容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动态作用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热情。

  《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我给出一个预*计划:

  1、先读、圈、注:

  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

  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

  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

  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学生们纷纷主动读字读诗、讲自己的理解、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但由于现在未到残荷败菊的时候,所以学生对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书本和老师强加给他们的!

  《山行》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充分结合画图,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没有很好的解释“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至于我没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在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错误。本来诗歌就是很美的,教师就要从多方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有了这次失误,我会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钻研教材,向有经验的老师学*。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古诗教学并不难,但要上出水*可真难。学生很快就会背了,但总是体会不了诗中的含义。丰富的想象是这两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原本打算引导学生“读诗”、“解诗”、“品诗”,不设计过多的繁琐设问,不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在读、想、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都很熟悉,交流时兴趣浓厚,但是对诗句意思的解读很少有同学能说到位,多的是考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许多同学没有认真预*,连词语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更何况是的意思呢。

  这两首古诗对于我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算是和学生一起学*的吧。其实这两诗的诗意不是很难理解,属于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在教学时我没有严抓诗意,只是让学生有个大体的理解,对这两下传说,学生都非常的熟悉,学生讲得也是津津有味,体会了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我觉得就可以了,不过我觉得默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宵”与“霄”的区分,在“穿尽红丝几万条”中“尽”写成“进”“长河渐落晓星沉”“沉”写成“辰”“晨”都是大有人在。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内容,大概缘于我对古人文化的情有独钟吧!所以在上古诗的时候,我特别有激情,也渴望着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输给我的学生们。虽然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背景和一些相关的文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还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写作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而学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却还透露着些许的兴趣,个个饶有趣味的听我讲着……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巨作,在导入课题时,我运用本学期学过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的作者引出李白(因为我在《回乡偶书》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过李白与贺知章是好友的事实),此环节也可帮助学生复*与巩固《回乡偶书》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有关李白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丰富想象的知识,要求学生在学**白的诗歌时要多读多想。果不其然,学生对于浪漫主义的概念犹如雾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诗学*中多读多想了,毕竟学**白的诗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还要多绕几个弯。

  李白的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斥着浓浓的愁味,所以,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也紧紧抓住“愁”这一诗眼,开展了朗读教学的训练,来理解与体会诗人的情感。在中间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入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写作背景,个人认为写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也确实投入进了古诗的境界中,细细地品着诗歌。只是我在教学环节中的些许失误以及课堂的时间关系,使学生缺少了一次锻炼想象表达能力的机会。

  上完这节课后,心理感觉很轻松,为什么呢《我始终认为,诗是不能翻译的,只能理解.所以我一改以前的古诗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这一课是孩子们上学以来第一次学*古诗,在古诗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备课时,我选取了光盘中的小短片,使孩子从诗中走到情景中去感受诗中的情景。这一设计的应中对于孩子的确很有效果,不过在毕老师提点下我也觉得如果能把这一环节提前至课的开始,让孩子从实际的情景走进诗中去,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觉得我这节课在诗的朗读和节拍、重音的教学上比较到位。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了读古诗时要读出诗的韵味和感觉。在识字教学上我是让学生通过在诗中认、在词中识、单个字记忆的方法,注重了孩子的识记规律和与生字的反复见面,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指导书写上,我想由于我的过于面面俱到使这节课的书写环节效率不高,重点不够突出,这一点是我本节课的一个遗憾,也是我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毕老师提出的按照字型结构分类指导的方法,使我茅塞顿开,我觉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很值得我去实践和应用。

  在指导书写中,我想我还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孩子们的语言。

  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我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发展、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上更加多元化。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

  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

  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古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古诗教学设计菁选

古诗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的

  1.学*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学*三首描写春夏不同景色的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检查预*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4.交流:按小组向全班汇报,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教师适时点拨:看图(或出示相应的课件)展开想象,说一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两首》。

  二、对话*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台

  1、复*: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学*目标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样?(指名说)

  2、 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 下面我们学*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 老师感悟。

  2、 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 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 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 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 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

  1、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 这是什么?

  3、 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 出示课文插图

  2、 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 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 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 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 全班齐读。

  3、 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 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 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针对性布设训练内容,强化学生个性学力塑造,让学生在品读中感知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实现语文认知的健康成长。

  一、更新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不妨从几个方面给出考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激发效果。首先,可以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调动学生学*古诗文的热情;其次是音乐伴奏下的古诗名句教学,增加文学色彩,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故事、名人传奇等材料,激发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并吟诵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发动学生诵读《望江南》,并展示诵读效果。学生在音乐中展开准备,很快就找到节奏感。学生诵读情绪、节奏把握都有明显提升。为丰富学生认知效果,教师发动学生搜集思念方面的古诗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快就给出一些经典名句:“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表现都给出肯定评价,学生个性学*热情被点燃,学*认知自然丰富起来。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由古诗名句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情绪之中,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进行诵读训练,学生学*逐渐找到切入点,感知进入佳境。最后让学生搜集相思方面的古诗名句,给不同群体学生都带来思维启迪,拓宽了学生学*视野。

  二、个性引导,提升学生阅读频度

  古诗文教材内容中包含众多传统文化因素,为不同群体学生带来丰富学*契机,教师要深入古诗文教材之中,利用不同群体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古诗文学*,也可以收到良好启迪效果。

  《出师表》学*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诸葛亮的相关信息,学生都准备非常充分。课堂展示时,学生信息储备非常丰富。有传说故事、有人物传记、有历史史料,特别是民间传说,将诸葛亮神化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感兴趣。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兵器阵法。传说他的八阵图相当厉害,这是诸葛亮对付曹魏的重要武器。这个八阵图,其实是诸葛亮一种操练步兵战车搭配的方法,就是让步兵在战车周围,以乱石堆成石阵,按照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据说可以挡住精兵十万。这个八阵图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与周易是分不开的……还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课堂学*气氛热烈起来。

  诸葛亮是传奇人物,民间传说众多,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顺利切入,并在信息整合展示中形成了多元认知。

  三、创优训练,实现学生认知成长

  古诗文学*时,教师以学生个性学*基础为教学设计点,利用多种训练形式,展开个性教学引导,也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带来更多认知输入机会。利用表演形式展示文本、筛选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文本展开赏析,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全面掌握古诗文内涵创造机会。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大多对故事情节非常熟悉,教师这样设计:《愚公移山》具有神话色彩,而且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寓言故事重点是阐述一个道理,联系已经掌握的寓言故事,说说这样设计的作用。我们生活中要遇到很多事情,往往一个寓言故事就可以我们茅塞顿开,你能找出具体的实例吗?学生依照教师训练设计展开热烈讨论。特别是针对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探究兴趣颇大。有学生说:我性格比较内向一些,情感也比较脆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非常难过。有一次不小心将手机摔坏了,我心疼的吃不下饭,爸爸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想想也是,既然已经坏掉了,我再怎么难过也于事无补了。也有学生说:我有浮躁的毛病,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老师经常教育我要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才能获得丰硕的学*成果。我感觉老师说得非常对,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坚持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

  教师给学生布设训练任务时,具有极强的观照意识。神话、寓言故事等,给不同学生群体带来思考机会,促使不同群体学生对古诗文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作者简介

  1、通过“预*”,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2、预*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1、提问:

  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2、“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3、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飞流直下三千尺: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疑是银河落九天: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学*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绝句》

  二、检查预*,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1、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2、《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3、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

  鸣:叫。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⑵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

  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四个生字,认识三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重点)

  3、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尊敬农民、爱惜粮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课本插图导入)

  1、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引导(1)、图上有谁?一位农民伯伯。

  (2)、他在干什么?他手里拿着锄头正在为田里的禾苗锄杂草。这在古代叫做“锄禾”。(板书:锄禾)

  2、唐代有位叫李绅的诗人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做《锄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吧!

  二、进入新课

  1、读题目(教师范读、学生读)。

  2、初读课文(黑板出示古诗全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4、教师: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我们要读出节奏。

  教师先正音后范读

  5、生再读(先练读再指名读和齐读)

  三、学*生字

  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诗中的几个生字忍不住想要和大家认识一下了。

  1、学*“禾”,它是什么呢?(学生答:禾苗。)田里的庄稼(稻麦)的'植株。怎样记住这个字呢?(学生答并书空)

  2、学*“午”,看插图,太阳怎么样?(热)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最热呢?(中午)读古诗的第一行,并指出“午”,我们要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学生同桌互相说并书空)

  3、学*“辛苦”,图上的农民伯伯干活干得怎样?很累——辛苦。要怎样记住这两个字呢?引导学生从读音、结构等方面分析。

  4、认识了这四个生字,就让我们拿出练*本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按照教师的范写,同学们也来写一写:看看谁在写字的时候姿势最正确,字也写得最认真。

  学生描红并练写,然后组词。

  (教师了解学生写字情况并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四、理解大意,再读古诗

  1、齐读古诗

  2、师生共读

  3、你试着把你刚刚看课本插图时发现的连起来说成几句话。 学生说,教师帮助总结:我们说的这几句话,其实诗人李绅也说了,只不过他说得更简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农民伯伯这么辛苦,诗人想告诉(提醒)我们什么呢?教师解释:餐,饭食;皆,都。

  5、学生自由练读并背诵全诗。

  五、延伸拓展

  如果遇到有人把饭撒在地上或是把打完的剩饭倒掉,你会怎么办?学生交流。

  六、课文小结

  看了图,读了古诗之后,你想到了什么?你今后要怎样对待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呢?

  学生说,教师总结(结合板书)。

  七、作业

  在汉语拼音本上,抄写或者默写《锄禾》全诗。

  八、板书

  锄禾

  农民→ 辛苦 →要尊重

  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

  九、课后反思

  《锄禾》古诗的思想教育意义,在于要求学生树立“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的美德。在教学中未能联系学生*常生活中喜欢浪费的表现,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对农民锄禾的辛苦,粮食珍贵铭刻于心。其次,学生写字时间在课堂上没有得到保证。在教学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讲得多了,而学生没有充足的练读时间。

  古诗二首——夏日绝句

  1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古诗的精练,喜欢读古诗。

  重点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古诗。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小小古诗朗诵家(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背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争当小小古诗朗诵家、

  2、揭示课题,简介诗人

  二、 合作学*,初读古诗,学*生字

  1、我会读

  (1) 学生自由读

  (2) 同桌读,你读我认真听,注意纠正字音

  (3) 请生读,其余学生评一评,教师相机指导

  (4) 听示范朗读

  2、我会认

  (1) 自渎古诗、勾画生字、并读一读

  (2) 考考同桌

  (3) 汇报学*情况,游戏:让美丽的星星出来吧

  3、我想问 学生自由质疑,感知古诗

  三、 读中感悟

  1、学生自渎古诗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前两句自由读,抓住人杰、鬼雄体会诗句,举例项羽,简单介绍四面楚歌的故事、相机板书

  4、后两句在反复朗读中结合项羽的故事以及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 深情朗读,深入体会

  1、听课件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看谁读得最好

  3、配乐朗读,感受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多种形式赛读,读出感情。

  5、配乐齐读

  五、熟读成诵。

  六、拓展

  1、把这首诗有感情的背诵给父母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古诗二首——示儿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

  (生合作学*,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5、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方法很值得大家学*。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7、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

  一、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学*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五、教学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六、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

  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的兴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通过练*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如果你来做的话,你会采取哪些步骤进行修改,使整个过程显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教学要求】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今天读到“茅檐低小”“白发翁媪”时,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也许有些凄凉、衰败,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活动联系起来,传达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温馨、充实、和谐。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古时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文朗读磁带、古筝乐曲。

  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3、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认识并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并能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旧引新,激趣导入

  1、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写秋天的诗?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赠刘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静夜思》。)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古诗?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从以前所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对古诗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的兴趣和欲望。

  二、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把握字音:

  放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由读:

  ⑴ 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小组合作学*,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⑶ 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听课文朗读磁带:

  ⑴ 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⑵ 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⑶ 再听录音,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⑴ 把握诗的节奏。

  ⑵ 教师范读、领读。(配古筝乐曲。)

  ⑶ 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配古筝乐曲。)

  ⑷ 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书写生字。

  四、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2、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能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吗?

  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积累语言,并培养他们的想象、绘画的综合能力。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认识并书写“忆、异、逢”等8个生字。

  2、通过反复吟诵至背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1、复*《夜书所见》:

  ⑴ 全班背诵、男女比赛背诵。

  ⑵ 谁来表演一下诗人叶绍翁,吟一吟这首诗。

  2、教师表演:

  我是唐代诗人王维,今年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阳佳节,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亲人啊!

  教师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