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8 00:00:00

《咏柳》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咏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柳》教学反思1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柳》教学反思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二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领悟诗句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们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领悟诗文大意,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一、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讲解诗意的部分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环节过于仓促,没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感悟作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个人的朗读技巧有待提高。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未做到让孩子从读中去领悟诗文诗意。

  三、在各个环节中,过度语衔接不够自然,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规范课堂的语言,做到精炼,衔接自然。

  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单一的从古诗出发,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面涉及较少,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让自己成长起来。

《咏柳》教学反思3

  《咏柳》、《春日》是两首古诗,前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后者出自南宋诗人朱熹之手。这两首诗都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时的喜悦。除此之外,《春日》一诗还饱含劝学之意。

  上课之前,我细钻教材,品读诗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熟读诗句,背诵诗句,观察柳树。

  上课时,我自创了一个谜语——“春天到,抽丝叶;春风吹,细腰扭;梳长发,爱春天。”学生很快能猜出谜底:柳树。结合字谜以及学生观察到的柳树的样子,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特点,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课题。板书完课题后,便是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着重注意语感和节奏的指导。《咏柳》诗意比较浅显易懂,加之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学生对诗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因此我才去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自主读、悟,对照插图自行吟诵的方法来学*全诗,让诗句描绘的柳树的形象在学生的的心中形成以致终生难忘。《春日》的教学我抓住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设计找“证据”,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了诗的大意,学生再来诵读,必定是“功到自然成”。这是一首写春诗,劝学诗,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警示语,也算是学生明白的另一个道理吧。

  课后,我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全班通过,然后默写,有十多个学生写错了一个字,其他的全对,奖赏他们每人一个“笑脸”。

《咏柳》教学反思4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5

  在执教《咏柳》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我们一起读吧!”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动态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使我深刻感受到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全班这么多个学生,难免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学困生,我教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咏柳》教学反思6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对吧!”很多学生产生了疑问。有的.说:应该是绿色的,不该是白色的!有的说:柳枝是不是太少了,春天来了,不应该只有这几枝。看到同学们一颗颗质疑的眼睛,我顺水推舟:“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 ‘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几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7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咏柳》教学反思8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二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

  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通过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的兴趣。

《咏柳》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背诵目标、识字目标、情感目标成功达成。但是诗文的理解方面还是不到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较到位。我采取学生自读,学生范读,老师评价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诗,指导学生从诗文的节奏入手,感悟韵律美,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当堂都能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接读的方式,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够有节奏的背诵古诗。

  3、个体的示范性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本节课的诵读部分采取学生相互影响的方式,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泛读,起到教师泛读的效果。自读之后,指名本班的张国帅、胡瀚远、孟成存、李旭辉等朗读方面比较好的学生泛读,提示其他学生找找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起到整体的修正。我发现这个方式很好,比老师的泛读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作用是无限的。

  4、通过小组赛学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默写古诗。我觉得这些都是这节课比较好的部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式:

  1、对诗意的突破不够,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级的中上等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诗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体修好后,下次古诗的教学我将试着采用多媒体图画的.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要抓住这一点。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2、《春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的诗意学生理解不够,同时对这首诗写实的部分找的不准确。回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我对本诗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上课之初我只介绍了朱熹,点明这首诗是朱熹春日郊游时写的。没有点明朱熹的写作特点。导致学生对本诗歌有模糊的理解却说不出来。

《咏柳》教学反思10

  1、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2、《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3、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5、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探讨:

  a.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b.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11

  历来古诗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在探究。现代人学古诗,讲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把古诗课上得生动、学生轻松理解诗意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些枝条。” ……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如果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1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咏柳》和《春日》这两首古诗拥有同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另外我教学中自认为一大亮点的是让学生学诗画画。并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如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但教学中我又有了新的疑问:

  1、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2、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13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咏柳》教学反思14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

  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

  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15

  教材简析: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来感情朗读,使之做到与文本的真诚交流,从而达到感情升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板书:

  碧玉

  咏柳

  唐。贺知章

  丝绦

  妆 高 垂 万——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的课后反思

  在执教《咏柳》中,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30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1、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30个学生,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 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等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作用吧!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

《咏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柳》教学反思1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对吧!”很多学生产生了疑问。有的说:应该是绿色的,不该是白色的!有的说:柳枝是不是太少了,春天来了,不应该只有这几枝。看到同学们一颗颗质疑的眼睛,我顺水推舟:“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 ‘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几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2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经“点燃”,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

  “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大地的'胡须——小草”预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震动:“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最后一位同学俨然在做着精辟的总结“剪出了空气中快乐的气息”。

  回到办公室,望着窗外美好的春光,我又在回味学生刚才的话语,发现这竟带给了我那么多享受的画面。我明白了:有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给孩子强加**的思想,儿童的世界是可以尊重的。我又很庆幸:就是因为自己的顺势而导,才使诗意喷薄,精彩流淌。

《咏柳》教学反思3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二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领悟诗句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们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领悟诗文大意,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一、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讲解诗意的部分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环节过于仓促,没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感悟作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个人的朗读技巧有待提高。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未做到让孩子从读中去领悟诗文诗意。

  三、在各个环节中,过度语衔接不够自然,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规范课堂的语言,做到精炼,衔接自然。

  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单一的从古诗出发,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面涉及较少,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让自己成长起来。

《咏柳》教学反思4

  《咏柳》、《春日》是两首古诗,前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后者出自南宋诗人朱熹之手。这两首诗都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时的喜悦。除此之外,《春日》一诗还饱含劝学之意。

  上课之前,我细钻教材,品读诗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熟读诗句,背诵诗句,观察柳树。

  上课时,我自创了一个谜语——“春天到,抽丝叶;春风吹,细腰扭;梳长发,爱春天。”学生很快能猜出谜底:柳树。结合字谜以及学生观察到的柳树的样子,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特点,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课题。板书完课题后,便是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着重注意语感和节奏的指导。《咏柳》诗意比较浅显易懂,加之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学生对诗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因此我才去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自主读、悟,对照插图自行吟诵的方法来学*全诗,让诗句描绘的'柳树的形象在学生的的心中形成以致终生难忘。《春日》的教学我抓住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设计找“证据”,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了诗的大意,学生再来诵读,必定是“功到自然成”。这是一首写春诗,劝学诗,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警示语,也算是学生明白的另一个道理吧。

  课后,我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全班通过,然后默写,有十多个学生写错了一个字,其他的全对,奖赏他们每人一个“笑脸”。

《咏柳》教学反思5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咏柳》教学反思6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教这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我没有讲诗意,而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柳树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

  “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春天把柳树打扮得像个大美女!”全班哗然。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但已有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太美好了,让好多东西都穿上了新衣服,像美女一样真好看。”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兴趣很高。

《咏柳》教学反思7

  1、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2、《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3、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5、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探讨:

  a.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b.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8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柳》教学反思9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三、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

  古诗凝练含蓄。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在这儿,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无疑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二次整合时,让学生以“ 总是春”练*说话,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 柳,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咏柳》教学反思10

  在执教《咏柳》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我们一起读吧!”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动态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使我深刻感受到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全班这么多个学生,难免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学困生,我教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咏柳》教学反思11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

  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

  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

  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12

  《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背诵这首诗了。所以,我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在咏字后面加了一个“柳”字,问“咏柳”是什么意思?“就是赞美柳树。”“那快看图读古诗,说说诗人赞美了柳树什么?”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咏柳》教学反思13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14

  历来古诗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在探究。现代人学古诗,讲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把古诗课上得生动、学生轻松理解诗意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些枝条。” ……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如果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15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修订后的大纲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80首古诗词。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最*,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教师创意,由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台,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网络*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提供了良好的学*环境。

  一、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景设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课始,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感知。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库是网络学*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建构主义认为学*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新大纲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台信息丰富和高交互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具有多种外部表征的信息库。它包括资料室、小字典、指导栏、赏佳文、测试区、写作栏等栏目。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学*任务、难点导学、相关诗文、自测题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对*台所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学*理解古诗。

  1、利用资料室,查询知诗人。

  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浏览时,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我们利用教学*台引导学生在资料室里查询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如学生通过浏览查询资料后,不但了解了诗人贺知章的生*,还知道了诗人的其他诗歌。有一位学生还当堂兴致勃勃地背诵了诗人的另一首著名诗歌《回乡偶书》。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要懂得根据学*需要搜集处理有效的信息,就是要搜集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

  引导学生在网络*台里查询有效信息,既为下一步学*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小字典,自学生字。

  网络*台里的“小字典”一栏有每个生字的读音、书写过程、部首、字义及相关的同义字、形*字、成语等资料。《咏柳》这首诗有四个生字,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台中的“小字典”,自学生字,并要求学生学完生字后,做一做*台中的测试题检测自己的学*情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自测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如:教师根据检测反馈系统查询到部分学生没有读准“绦”字的读音,在自测题中选择了“tiāo”这个音节,便运用听录音、范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纠准字音。

  网络*台具有教学信息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性、便于监督学*的特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质疑讨论明诗意,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感叹。

  又如,诗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风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师,把柳叶裁剪得又细又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播放一段录像:春风吹过,小草钻出嫩绿的脑袋;桃树、李树上花团锦簇;蝴蝶在快乐地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建构主义也强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那精要之点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点拨的。教师在熟悉教材,钻透古诗,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意精心设计思考题与讨论题,使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总是处于“学生最*发展区”,让他们能“跳起来摘到苹果”。

  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与诗歌内容想吻合的录像,让学生感情诵读,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生赏读诗歌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的柳树,这时的语言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机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

  利用网络*台可以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意境美。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

  五、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网络*台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台的功能强大,教师充分运用*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绘画、阅读、歌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喜欢写作的学生随意调用*台资料室的精美图片,给图片配上佳句美文,学生就将*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此时倾吐一番,写出了散文般的话语,学生得到了创造美的能力的锻炼。绘画小组的学生利用画笔软件,根据诗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练*作画。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产生了,他们对春天的感受用画画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把画上传到*台里,同大家欣赏。喜欢音乐的学生,点击*台上的“古诗新唱”按钮,就可进入音乐区。他们带上耳机,随着乐曲尽情欢唱,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使孩子们深深陶醉期间。喜欢阅读的学生走进“赏佳文”区,在网上浏览其它描写春天的诗歌和散文。古今中外那些文笔精美的文学作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在诗情画意中复*巩固所的内容。

  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电子小报和网页,因为编写电子小报和网页的过程其实是一次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文章,编入自己的小诗和文章,在Word和FrontPage软件里排版制作,适当地用动画和花边点缀。这一张张生动漂亮的电子小报和网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

  网络教学*台进入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教学*台中进行古诗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自主学*”的古诗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

《咏柳》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柳》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柳》教学反思1

  脑中深深地记住了鲁迅先生曾说的一句话:“孩子们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千万不能低估孩子们的潜能,一旦他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将在属于自己的儿童世界里无所不能、无所不为。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经“点燃”,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

  “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大地的胡须——小草”……预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震动:“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最后一位同学俨然在做着精辟的总结“剪出了空气中快乐的气息”。

  回到办公室,望着窗外美好的春光,我又在回味学生刚才的话语,发现这竟带给了我那么多享受的画面。我明白了:有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给孩子强加**的思想,儿童的世界是可以尊重的。我又很庆幸:就是因为自己的顺势而导,才使诗意喷薄,精彩流淌。

《咏柳》教学反思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二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领悟诗句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们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领悟诗文大意,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一、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讲解诗意的部分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环节过于仓促,没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感悟作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个人的朗读技巧有待提高。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未做到让孩子从读中去领悟诗文诗意。

  三、在各个环节中,过度语衔接不够自然,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规范课堂的语言,做到精炼,衔接自然。

  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单一的从古诗出发,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面涉及较少,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让自己成长起来。

《咏柳》教学反思3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4

  《咏柳》教学反思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经“点燃”,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

  “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大地的胡须——小草”??预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震动:“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 “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最后一位同学俨然在做着精辟的总结“剪出了空气中快乐的气息”。

  回到办公室,望着窗外美好的春光,我又在回味学生刚才的话语,发现这竟带给了我那么多享受的画面。我明白了:有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给孩子强加**的思想,儿童的世界是可以尊重的。我又很庆幸:就是因为自己的顺势而导,才使诗意喷薄。

《咏柳》教学反思5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修订后的大纲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80首古诗词。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最*,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教师创意,由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台,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网络*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提供了良好的学*环境。

  一、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景设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课始,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感知。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库是网络学*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建构主义认为学*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新大纲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台信息丰富和高交互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具有多种外部表征的信息库。它包括资料室、小字典、指导栏、赏佳文、测试区、写作栏等栏目。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学*任务、难点导学、相关诗文、自测题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对*台所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学*理解古诗。

  1、利用资料室,查询知诗人。

  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浏览时,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我们利用教学*台引导学生在资料室里查询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如学生通过浏览查询资料后,不但了解了诗人贺知章的生*,还知道了诗人的其他诗歌。有一位学生还当堂兴致勃勃地背诵了诗人的另一首著名诗歌《回乡偶书》。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要懂得根据学*需要搜集处理有效的信息,就是要搜集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

  引导学生在网络*台里查询有效信息,既为下一步学*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小字典,自学生字。

  网络*台里的“小字典”一栏有每个生字的读音、书写过程、部首、字义及相关的同义字、形*字、成语等资料。《咏柳》这首诗有四个生字,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台中的“小字典”,自学生字,并要求学生学完生字后,做一做*台中的测试题检测自己的学*情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自测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如:教师根据检测反馈系统查询到部分学生没有读准“绦”字的读音,在自测题中选择了“tiāo”这个音节,便运用听录音、范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纠准字音。

  网络*台具有教学信息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性、便于监督学*的特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质疑讨论明诗意,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感叹。

  又如,诗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风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师,把柳叶裁剪得又细又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播放一段录像:春风吹过,小草钻出嫩绿的脑袋;桃树、李树上花团锦簇;蝴蝶在快乐地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建构主义也强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那精要之点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点拨的。教师在熟悉教材,钻透古诗,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意精心设计思考题与讨论题,使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总是处于“学生最*发展区”,让他们能“跳起来摘到苹果”。

  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与诗歌内容想吻合的录像,让学生感情诵读,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生赏读诗歌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的柳树,这时的语言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机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

  利用网络*台可以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意境美。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

  五、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网络*台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台的功能强大,教师充分运用*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绘画、阅读、歌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喜欢写作的学生随意调用*台资料室的精美图片,给图片配上佳句美文,学生就将*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此时倾吐一番,写出了散文般的话语,学生得到了创造美的能力的锻炼。绘画小组的学生利用画笔软件,根据诗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练*作画。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产生了,他们对春天的感受用画画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把画上传到*台里,同大家欣赏。喜欢音乐的学生,点击*台上的“古诗新唱”按钮,就可进入音乐区。他们带上耳机,随着乐曲尽情欢唱,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使孩子们深深陶醉期间。喜欢阅读的学生走进“赏佳文”区,在网上浏览其它描写春天的诗歌和散文。古今中外那些文笔精美的文学作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在诗情画意中复*巩固所的内容。

  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电子小报和网页,因为编写电子小报和网页的过程其实是一次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文章,编入自己的小诗和文章,在Word和FrontPage软件里排版制作,适当地用动画和花边点缀。这一张张生动漂亮的电子小报和网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

  网络教学*台进入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教学*台中进行古诗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自主学*”的古诗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咏柳》教学反思6

  反思一:咏柳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始运用课件,通过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这一点,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以便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上我的目的想让他们了解学*的古诗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他们掌握了方法,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更轻松。

  在教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二月的春风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想会有很多很多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展现出来,但是也许是换班讲课的原因,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课件图片上的几个,思维并没有完全发散开来,在这一点,教师处理比较仓促,可以进一步引导,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本课教学中,识字是随文进行,对“裁”“剪”两个比较易错字做了书写指导学*,我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整节课下来,感觉作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完全投入教学中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对诗的意境体会的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没有达到最预期效果。

  反思二:咏柳教学反思

  《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背诵这首诗了。所以,我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在咏字后面加了一个“柳”字,问“咏柳”是什么意思?“就是赞美柳树。”“那快看图读古诗,说说诗人赞美了柳树什么?”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反思三:咏柳教学反思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

  《咏柳》一诗,世人通过写初春二月柳树、柳叶、柳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继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三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通过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的兴趣。

《咏柳》教学反思7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二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

  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通过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的兴趣。

《咏柳》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咏柳》教学反思9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诗歌。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咏柳》教学反思10

  1、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2、《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3、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5、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探讨:

  a.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b.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11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三、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

  古诗凝练含蓄。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在这儿,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无疑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二次整合时,让学生以“ 总是春”练*说话,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 柳,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咏柳》教学反思12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

  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13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14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咏柳》教学反思15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二月春风似剪(jiǎn)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

《咏柳》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咏柳》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柳》教学反思1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咏柳》和《春日》这两首古诗拥有同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另外我教学中自认为一大亮点的是让学生学诗画画。并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如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但教学中我又有了新的疑问:

  1、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2、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2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教这一课时,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我没有讲诗意,而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柳树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

  “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春天把柳树打扮得像个大美女!”全班哗然。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但已有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太美好了,让好多东西都穿上了新衣服,像美女一样真好看。”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兴趣很高。

《咏柳》教学反思3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4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柳》教学反思5

  在执教《咏柳》中,有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我们一起读吧!”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动态教学过程。

  这个过程使我深刻感受到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全班这么多个学生,难免有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学困生,我教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咏柳》教学反思6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经“点燃”,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

  “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大地的胡须——小草”预料之中的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心中盘算该如何评价这样的答案,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震动:“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最后一位同学俨然在做着精辟的总结“剪出了空气中快乐的气息”。

  回到办公室,望着窗外美好的春光,我又在回味学生刚才的话语,发现这竟带给了我那么多享受的画面。我明白了:有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给孩子强加**的思想,儿童的世界是可以尊重的。我又很庆幸:就是因为自己的顺势而导,才使诗意喷薄,精彩流淌。

《咏柳》教学反思7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

  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生实践导入,并通过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咏鹅”理解“咏柳”就是赞美柳树。并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二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

  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通过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的兴趣。

《咏柳》教学反思8

  上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这册书的第一首古诗——《咏柳》,通过自己讲课和年级组听课,对于古诗的讲解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把它记录下来,在以后教学中重点改进。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被世人广为传颂。诗中比喻生动,虚实结合,通过写柳树来赞美春天,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背诵是不成问题的,很多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了。到了中年级学*古诗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背诵,还要自己说说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情实感,感受诗中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把说出诗意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作为了教学重难点。

  全诗四句中第一句在解释意思时是难度较大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注释中有“妆”的意思,“碧玉”、“一树”的意思也在课件中给出解释,七字有五个字都已解释好,剩下的就需要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来说出整句话的意思了。在我的预设里,孩子们应该可以连词成句,大概说出诗意来,但当天孩子们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大家被这几个注释限制住了。

  孩子们有这样解释的:“绿色的玉装扮成了满树高”、“高高的柳树像碧玉一样打扮起来”,我能感受到大家是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的,但说出来时就有些别扭了。同样的问题在听教研课时也存在,但在问题处理时就不太一样了。我当时自己直接说出了正确诗意,告诉孩子解释的时候可以前后顺序颠倒,符合现在我们说话的*惯,而李燕老师是不同的。

  她问学生:“这句是什么打扮了什么?”

  学生答:“柳叶打扮了柳树。”

  “什么样的柳叶,什么样的柳树?”

  “碧玉一样的柳叶,高高的柳树。”

  “看图上,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柳叶,像不像碧玉装扮的一样?”学生们点头。

  简单的几个问句,让孩子们的思路清晰了,又结合画面,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自然理解出诗句所表达的的意思了。对比起来,自己的方式还侧重于讲,而不是引导,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过程,相信在学生的掌握情况上会是不一样的。后来集体备课时,我们也讨论了课上出现的情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直接说出诗意是有难度的,最好用看图、想象等方式让抽象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能结合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不必死扣注释,把美美的诗韵限制在理性的解读上,这样的要求是需要在更高年级时才能达到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慢慢渗透和引导就可以了。

  通过听课,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自己在*时讲课时过于急躁,情境导入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古诗授课时,更应该充分地把情境烘托好,让学生沉浸到古诗的韵律和美感中,真正感受到语言美,诗的美,自然的美。

《咏柳》教学反思9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二月春风似剪(jiǎn)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教学反思10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

  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

  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

  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11

  1、两首诗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

  2、《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3、让学生学诗画画是最佳选择。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4、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5、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探讨:

  a.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b.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12

  《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背诵这首诗了。所以,我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在咏字后面加了一个“柳”字,问“咏柳”是什么意思?“就是赞美柳树。”“那快看图读古诗,说说诗人赞美了柳树什么?”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咏柳》教学反思13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咏柳》教学反思14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咏柳》教学反思15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透过视图,让学生把诗中的话变成画,从而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学会有韵律感的诵读古诗,能读出春天的美,柳树的美,春风的神奇。

  3、透过朗读描述春天的古诗,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美,诗句的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能根据图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创作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从而把诗读出语气。

  难点:激发学生爱诗、爱春天的情感,自己创作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把同类诗与本诗相联系,初步体会情感

  同学们,此刻是什么季节

  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我们又能够在温暖的阳光下愉快地游戏了,你们喜欢春天吗是呀,春天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也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完美,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来描述、赞美了春天的可爱,你们还记得我们在国学课上学*了哪些赞美春天的诗吗我们此刻玩一个看图猜诗名的游戏好吗

  课件出示:《春晓》、《村居》两首古诗及相应画面

  2、欣赏春天画面,激发其情感

  走进了春天,我也不由自主地爱上了春天,因此,我把春天那美丽的景色拍了下来,想看吗那就请你跟着老师一齐走进春天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春天的画面

  3、介绍柳树的小知识,对柳树有初步认识。

  看到这些画面,你最想说什么

  在这些画面中,你见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学生答:柳树)

  柳树有着十分旺盛的生命力,早春二月它便穿上了淡绿色的春装,向我们报告春的来临,到了六月,柳絮漫天飞,那是它们在寻找自己的新家,而当秋风卷走大批黄叶时,它却依然绿意融融,因此又有人把春天叫作“柳条春”。

  4、引出课题、解题、读题

  想明白刘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最想把唐朝著名大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赞美柳树的诗推荐给大家。是的名字叫《咏柳》。(板书课题)

  你们还记得“咏”是什么意思吗(板书:赞美)

  我们还学过哪些题目中带“咏”的诗学生答:《咏鹅》

  《咏鹅》就是赞美…《咏华山》就是赞美…那么《咏柳》又是什么意思呢?

  既然是赞美柳树,那我们就应怎样读课题呢(指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柳树图片及古诗

  看到这么美的画面,这么有名的诗句,想读吗遇到不认识的字怎样办

  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2、此刻同桌两个同学比一比,看谁能把这首诗读准确,如果你的同桌能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就请你在书的上方给他画一张笑脸,如果他哪读的不够准确,就请你帮帮他。

  (三)、了解诗意,指导朗读

  第一句:万条垂下绿丝绦

  1、指名读。

  如果你能透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柳树的样貌就更好了。

  2、透过视图、联想,了解诗意、读出诗情

  (1)(出示柳树图片)你们看,柳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一片片柳叶绿得就像一块块翠绿晶莹的碧玉一样,多美呀!“碧玉”这个词就是在告诉我们柳叶长得很…(学生答:很绿)

  (2)我们再仔细看一看,柳树的叶子不但绿得可爱,而且还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个性。。。(学生答:个性多)

  你觉得把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读重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像碧玉一样的叶子(学生答:一树)

  在古典诗词中,数量词并不必须都表示确切的数量,有时它还表示很多的意思。

  (3)指名朗读第一句,并评读。

  (4)你们来数数这首诗每句话有几个字每行有五个字的诗就叫作…(学生答:五言诗)

  回忆一下,五言诗一般就应怎样停顿(学生答:二、二、三停顿)

  教学资料: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透过对诗歌资料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和欣赏美的潜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情绪一齐来学*一首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明白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要求预*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潜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状况。

  3、检查自学状况:透过预*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透过预*,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那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齐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资料,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透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貌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貌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此刻,你们应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能够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潜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述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能够《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学*,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以学生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件播放图片,师旁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睡中唤醒,红的花,绿的草,嫩的叶,多美呀!很多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歌,谁能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吗?背《春晓》《村居》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课题《咏柳》)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咏”(生字卡片)

  小老师带读,读准后鼻音。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字?背《咏鹅》

  那“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咏柳”的意思?

  歌颂,赞美柳树。

  4、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咏”的声调发生了变化。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课件出示诗歌)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认读生字“妆、丝、绦、剪、裁”小老师拿生字卡片带读,告诉小朋友们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开火车读,全班读。

  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老师随机

  提示:加一加,换一换,看图画等识字方法。出示“妆丝”的演变,“裁”和“载、栽”比较。

  请孩子们给字组词,它藏在哪一句诗里,请读出来。

  4、书写生字

  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碧 剪

  学生认读生字,给字组词。

  观察生字,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提示:注意字的结构和两部分的比例:“碧剪”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所占位置多。

  “碧”上面由“王石”两字组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下面的“石”要写得扁而宽,与上面部分*衡。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面的横要写得长,“月”和立刀旁都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面“刀”的撇收笔和横折钩在同一水*线上。

  老师范写:

  学生练写,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强调书写姿势。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价。学生再次练写,每个字写一个。

  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意──领略美。

  1、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读完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小组内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提示:读出诗的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交流: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相关的诗句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柳树的图片,欣赏图片,配乐朗读。

  5、这么美的柳树是谁的巧手装扮出来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

  课件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6、合作读诗:老师描述诗句中的景象,请孩子们读出诗句。

  师: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生读第一句。师: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叶子细细的,好像绿色的丝带。生读第二句。师:这些装扮了一树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生读第三句。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的丝带随心裁剪。生读第四句。

  7、拓展:二月春风裁剪出了这么美丽的柳树,她还装扮了哪些景物呢?二月春风唤醒了小草,二月春风唤来了燕子,二月春风融化了冰雪。二月春风染红了桃花,二月春风拔出了笋芽,二月春风吹绿了树木……

  8、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呀!请孩子们再读古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2、说贺知章的故事,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课件播放音频:贺知章在长安任职多年,80多岁才退休回乡,百官为他送行。他来到河边坐船,这时正好是早春时节,树木发芽,微风拂面,河岸边杨柳依依,贺知章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生读《咏柳》。他坐船终于回到家乡,河边一排排柳树在风中舞蹈,好像在迎接他回家,他脱口而出——生读《咏柳》。船载着他回到了家门口,门前一株高大的柳树,垂下无数条嫩绿的枝条,充满了生机,他兴奋地吟诵——生背《咏柳》。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咏柳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学*7个会写的生字;熟读成诵并将古诗背诵下来,理解诗句表达的含义。让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学*中得到提高。

  2、通过朗读加深感悟,在课堂内讨论交流使诗义不讲自通。

  3、春意盎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学*中培养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学*诗中出现的7个生字。

  教具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古诗《咏柳》吗?谁能背诵下来呢?

  二、复*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背诵古诗。

  2、翻开语文书第11页,齐读古诗。

  3、边读边体会诗意。

  4、小组合作学*讨论每句诗的含义。

  大意:

  这首诗构思奇巧,通过柳来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袅娜多姿,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5、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画一幅画。

  6、展示同学们为古诗配的画。

  三、学*生字:

  咏 左右结构 左形右声

  词语:歌咏 咏叹

  柳左右结构 左形右声

  词语:柳树 柳条 柳枝 柳叶 柳眉

  妆 左右结构 左声右形

  词语:化妆

  绿 左右结构 左形右声

  词语:绿色 绿化 草绿 绿灯

  绦 左右结构 左形右声

  词语:丝绦

  裁 半包围结构 内形外声

  词语:裁定 裁减 裁决 裁军 裁判 裁员

  剪 上下结构 下形上声

  词语:剪裁 剪彩 剪刀 剪辑 剪影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词汇积累:

  咏叹 碧绿 化妆 垂柳 洗涤

  春风 裁剪 细叶 剪刀 吟咏

  教学反思

  《咏柳》一诗,世人通过写初春二月柳树、柳叶、柳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继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通过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咏柳》这首诗以春天里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了。因此,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课题中的“咏”在一年级学《咏鹅》时已经认识,由旧知迁移而来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经过一年多的学*,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写字的方法,所以在识字环节以学生互学的方式进行,运用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整首诗读起来很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的欲望,因而在品读古诗环节从实景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然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达到吟诵的目标,并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6个生字,会写“碧、绿”等5个字,积累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件播放图片,师旁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仙女,把万物从沉睡中唤醒,红的花,绿的草,嫩的叶,多美呀!很多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歌,谁能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吗?背《春晓》《村居》

  2、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就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写下了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出示课题《咏柳》)书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咏”(生字卡片)

  小老师带读,读准后鼻音。你在哪儿学过这个字?背《咏鹅》

  那“咏”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咏柳”的意思?

  歌颂,赞美柳树。

  4、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咏”的声调发生了变化。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课件出示诗歌)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认读生字“妆、丝、绦、剪、裁”小老师拿生字卡片带读,告诉小朋友们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

  开火车读,全班读。

  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老师随机

  提示:加一加,换一换,看图画等识字方法。出示“妆丝”的演变,“裁”和“载、栽”比较。

  请孩子们给字组词,它藏在哪一句诗里,请读出来。

  4、书写生字

  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碧 剪

  学生认读生字,给字组词。

  观察生字,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提示:注意字的结构和两部分的比例:“碧剪”是上下结构,上面部分所占位置多。

  “碧”上面由“王石”两字组成,“王”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下面的“石”要写得扁而宽,与上面部分*衡。

  “剪”上宽、长,下扁、短,上面的横要写得长,“月”和立刀旁都在横中线下方收笔,下面“刀”的撇收笔和横折钩在同一水*线上。

  老师范写-学生练写,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一个,强调书写姿势。在展示台上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价。学生再次练写,每个字写一个。

  三、朗读全诗,理解诗意──领略美。

  1、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读完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小组内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提示:读出诗的节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交流: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想象的画面,课件出示相关的诗句并指导朗读。

  4、课件展示柳树的图片,欣赏图片,配乐朗读。

  5、这么美的柳树是谁的巧手装扮出来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

  课件出示第三、四行诗,指导朗读。

  6、合作读诗:老师描述诗句中的景象,请孩子们读出诗句。

  师: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生读第一句。师: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叶子细细的,好像绿色的丝带。生读第二句。师:这些装扮了一树的叶子是谁的巧手裁出来的呢?生读第三句。师: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将绿色的丝带随心裁剪。生读第四句。

  7、拓展:二月春风裁剪出了这么美丽的柳树,她还装扮了哪些景物呢?二月春风唤醒了小草,二月春风唤来了燕子,二月春风融化了冰雪。二月春风染红了桃花,二月春风拔出了笋芽,二月春风吹绿了树木……

  8、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呀!请孩子们再读古诗。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2、说贺知章的故事,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课件播放音频:贺知章在长安任职多年,80多岁才退休回乡,百官为他送行。他来到河边坐船,这时正好是早春时节,树木发芽,微风拂面,河岸边杨柳依依,贺知章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生读《咏柳》。他坐船终于回到家乡,河边一排排柳树在风中舞蹈,好像在迎接他回家,他脱口而出——生读《咏柳》。船载着他回到了家门口,门前一株高大的柳树,垂下无数条嫩绿的枝条,充满了生机,他兴奋地吟诵——生背《咏柳》。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多么美的诗,多么绚丽的画,怎能不让人喜欢和向往?其实,还有不少的童谣、诗歌也是描写春天的,请小朋友们回去以后找一找,读一读,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资料: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透过对诗歌资料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潜力和欣赏美的潜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情绪一齐来学*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明白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要求预*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潜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状况。

  3、检查自学状况:透过预*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透过预*,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那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7、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齐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资料,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透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貌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4、小结过渡:透过刚才的交流,我们能够明白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貌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此刻,你们应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能够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3、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潜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述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能够《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第六册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第2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古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学会4个生字,会认2个生词。

  3,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学*兴趣。]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你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柳图)

  3、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

  +》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咏柳》。

  5、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6、自由读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7、突显生字,指出这些字是今天所要学*的生字,再让学生读字。

  二、交流切磋,诵读求悟——品味美

  1、指导学*第一、二句。

  (1)通过预*,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回答:

  (2)(放远看柳树的图片)大家预*得很充分,你们看到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多么婀娜的柳树啊,在诗人的眼中,她就像一位什么呢?是啊,诗人感叹((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合作学*第三、四句。

  (1)和同桌一起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一树碧玉,万条绿绦和数也数不清的细叶,原来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啊!继而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3、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

  4、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三、分组活动,熟读成诵——抒发美。

  师:大家都喜欢这首古诗,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造、表现这首古诗,告诉老师,好吗?

  (学生考虑、讨论,并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朗诵、写作、(画画等)

  1、教师根据学生的提议分成四组:诗朗诵组、表演组、图画组。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小组。

  2、学生分组讨论、创作表演。(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3、分组展示表演。

  (1)诗朗诵组;

  (2)表演组:

  (3)图画组: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咏柳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一起来猜谜语吧!

  2、(出示谜语)秋天落叶春发芽,爱到河边去安家。河水替她照镜子,春风帮她梳头发。是什么呀?(柳树)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和柳树有关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伸出你的右手,食指在哪里。(学生书空)

  4、一起来读读课题吧。咏是赞美的意思,咏柳是赞美什么呢?(赞美柳树)

  5、唐代有位有名的诗人,名叫贺知章。(师板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来到郊外散步,走到一座小桥上,看见了河边一棵高大、碧绿的柳树,十分喜爱。便吟诵起来。(听录音)

  二、初读古诗

  1、想像诗人这样吟诵古诗吗?赶快自由地读读古诗,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

  2、拿出铅笔,把双横线中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3、把你会认的字读给同桌听听,同桌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4、(出示双横线中的生字)一些生字宝宝手牵着手,来到我们面前。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读)其他的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5、男生像她这样读一次。女生像她这样读一次。齐读。

  6、去掉拼音小帽,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开火车读)

  7、还有些词语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见面了。赶快借助拼音读读它们吧。小老师领读。

  8、生字和词语都读准了,我相信大家的古诗也一定读得很棒。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这次呀,要把古诗读通顺。

  7、谁能自告奋勇地大声朗读这首古诗?(指名读)

  8、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一起来读读吧。

  三、读好古诗。

  1、同学们,你们见过柳树吗?他是什么样子的?咱们跟随着诗人,一起去看看柳树吧。(出示课件)这是一棵怎样的柳树?(高、绿、美)柳树碧绿碧绿的,远远望去,就像一块碧绿的玉石。这就是“碧玉”。齐读两次(板书)

  2、绿得像碧玉一样的柳树,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名读)A、柳树可真绿呀,绿得像一块碧玉。

  B、我觉得柳树还不够绿,谁能通过朗读把他的绿展示出来?

  C、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你读得真美。

  3、小组赛读

  4、当春风轻轻的吹过,你又看见了什么?(课件出示)是啊,春风拂过,这千条、万条的柳条像什么?(指名说)是啊,就像是千万条绿色的丝带那样柔软、美丽。古时候,把绿色的丝带叫做“绿丝绦”。师领读。(板书)谁能读出柳条的轻柔?(指名读)(师范读)

  5、谁能像老师这样读出柳树的美?(指名读)A、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对柳树的喜爱。

  B、柳枝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软,应该读得再轻柔些。 C、听出来了,柳树的枝条像丝带一样柔软、美丽。

  6、男女生读。

  7、春天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树叶。当我们在公园里看见一棵高高的柳树,我们可以吟诵.....生接读一二行诗。当我们在河堤边看见一棵碧绿的柳树,我们可以吟诵....生接读一二行诗。当我们在居住的小区看见一棵随风摇摆的柳树时,可以吟诵...生接读一二行诗。

  8、看到柳树这碧绿如玉、又细又长的树叶,你想知道什么吗?(指名说)

  9、诗人看见这又细又长的柳叶时,也产生了疑问。师范读。

  10、谁能像老师这样读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把最后几个字的声调上扬就能读出疑问的语气了。你知道是谁裁剪出来的吗?(是春风)

  11、你是怎么知道的?(二月春风似剪刀)

  12、是啊,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把柳叶剪得又细又长。

  13、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来问你来答。你来问,我来答。女生问,男生答。

  14、其实,作者不仅赞美了柳树,还赞美了美丽的春天。下面我们把整首古诗连起来读一次。(配乐读)

  15、我们还可以配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做动作读)

  四、吟诗比赛。

  1、大家读得可真好。我们来开个吟诗会好吗?看谁最像小诗人?自由的读读整首古诗。看谁最先能把古诗背下来?

  2、我们的吟诗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一起来试着背诵一次吧。

  3、你可以邀请你的小伙伴上台来合作吟诵。

  4、哪位小诗人愿意自告奋勇地上台表演?

  五、拓展古诗

  1、美丽的春天生机勃勃,最受诗人们的喜爱。古往今来,有许多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

  2、春天来了,大地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发芽、冰雪融化,黄鹂唱歌、白鹭飞翔。门前的还停留着准备驶向东吴的船只。

  3、春天的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都能闻到花草散发出的香味。燕子在天上飞翔,鸳鸯在一起晒太阳。

  4、只要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定也能找到春天的美好。

  教学目标:

  1、学*《咏柳》,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学*古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多数孩子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古诗了,教学本课时,主要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里的思想感情,并且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学*古诗首先要理解题目,然后读诗,借助注释、插图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诗意(从不理解的字、词开始理解,再理解句意,最后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在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背诵下来。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2、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咱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经学*了许多古诗了,你们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吗?(指名背)同学们背得真好,看来大家都是善于学*善于积累的好孩子。

  1、(课件出示:杨柳图)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吐绿了,细细的叶子编成柔嫩的柳条,随风轻拂,跳起了婀娜的舞蹈……真美呵!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描写春天的柳树的古诗。板书题目《咏柳》,齐读。

  2、解题。咏,用诗词的形式描述,这里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咏鹅就是赞美鹅;(咏华山?就是赞美华山);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赞美柳树)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咏柳说课稿菁选

咏柳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柳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学情

  这首诗是描绘了春天里一种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整首诗也浅白易懂,读来非常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得欲望。因而我在教学中初从实景入手引导畅说所见;然后指导学生自读自认,自由吟诵来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达到吟诵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生字,会写“柳、丝”。

  2、通过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五、说学法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情境创设、自读自想、边看边说等方法学*。为了充分体系那学生是学*的主人,所以我运用最多的便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感悟情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说说、读读,吟吟,诵诵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画

  课前我以一首《我的家乡——我的枝江》这首歌为引子,引出孩子们最熟悉的家乡景色,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五柳公园的话题说到春柳图,然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并且在此环节还要完成认咏,写柳的任务。

  二、初读—入诗

  有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及铺垫,首先用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把学生引领学生带进诗中。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学生自读自学后,我采用齐读、开火车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丝”字并给生字介绍词语朋友。此环节的最后一步是让学生将正确读整首诗。从上课后的效果看,这两个环节的把握也是非常得当的。

  三、品读——入境

  起初这个环节我是想借助学生的边读边想象着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但今早上反复一斟酌自己的这个环节二年级的孩子怎么会有读出诗味的能力了,而且学法指导不明确,于是我临时更改了当时的设计初衷,把此环节定为边读边想,边想边吟,同时告诉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诗的味道便会水到渠成。看到学生们高昂的小手,强烈的吟诵欲望,我才发现我的更改是合适的。

  四、吟诵—入情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二月的春风吹呀吹呀吹绿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春天多美呀,喜欢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试着背诵古文,积累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最后引用雪莱的名言,旨在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想象,渗透生活经验、学*方法,哪就是鼓励多到春天里,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

  七、说预期效果及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同时,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第三,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

  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

  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一、说教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学*。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写本课9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可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第一、二小节

  学*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第三、四小节。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第五小节。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五、板书设计

  抓住诗歌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条理。

  小溪 抱过迷路的孩子

  处处 爱的奉献——雷锋精神

  小路 背过年迈的大娘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三、说教法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听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诵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诵的目的。

  5。演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1。课前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六、说板书

  板书力求简洁,便于学生记忆和背诵,又能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处以及赞颂春天的主题。

  碧玉 —— 青翠

  咏——赞美

  丝绦 —— 柔顺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赞美嫩绿多姿的柳树来赞美春天,歌颂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一派生机。

  下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学生背完后,教师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第八课《古诗两首》也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诗。请同学先自由读《咏柳》一诗。

  二、指导预*,划出不懂的字、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然后听录音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接着指名读课文,正音。引导学生质疑,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问题提出来。

  三、回忆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并按此方法指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古诗学*的方法:

  (1)解字词;

  (2)明诗意;

  (3)赏意境;

  (4)诵诗句。

  先学*一、二行诗。

  以小组为单位学*,先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咏、碧玉、妆、万条、丝绦”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小组自学后,进行反馈,检查自学效果,先指名说说以上字词的意思,老师重点点拨:万条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并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里江陵一日还”,“危楼高百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并指出此处用了夸张的手法。在理解诗意时,老师重点点拨一、二行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即把嫩绿的柳树比作碧玉,把柳枝比作丝带。

  一、二行诗学完后,小结一下学法:先解字词,再明诗意,接着让学生自学三、四行,重点理解“不知、细叶、裁、似”的含义,讨论三、四行诗意。学生自学后,交流自学情况,老师重点点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运用了设问、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这一问一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是全诗的妙处所在,也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抒发了诗人对春光赞美的喜悦心情。

  理解一至四行的字义、诗意后,老师小结学法。接着就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并进行讨论: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在反馈时,老师适时点拨: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万条写出了柳枝数量多,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以及把春风比作剪刀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春天,赞美生命的萌发,赞美大自然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

  接着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并达到熟读成诵。

  四、迁移运用,培养能力。

  《咏柳》这首诗描写了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描写春天的一处景物(如:稻田、油菜田、荆江大堤等),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一、教材分析

  1、选文缘由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2、文本魅力

  贺知章的诗以绝句见长,《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准确认读两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范读、指名读、挑战读、竞赛读、配音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2、始终以美为线索,让美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诗歌中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真切感受春天柳树之美,感受祖国诗歌文化之美。

  五、教法学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感受美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来连通师生的心。

  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导入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探究美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裁”等难写的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质疑问难,品读鉴赏——品析美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读中入境,体验升华——想象美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边吟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交流读诗时,眼前浮现的景象。此时的诗歌,在孩子们的眼中变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一位诗人正在作诗,旁边有一排排柳树,一阵微风吹来,柳枝摇摇摆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的柳条垂下来特别美。接着我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和课件描绘我眼中的景象,通过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最后让学生做一回诗人,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也可以背一背古诗。这样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有利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对春天的赞美的创作用意。

  (五)趣味作业,迁移运用——拓展美

  学完这首诗后,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趣味作业,

  ①我会唱。

  ②我会画。

  ③我会写。让学生自主的选择作业,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入境,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的全貌,突出了柳树绿的特点。柳树枝叶翠绿,好像是用碧玉装扮起来一样。“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枝,突出了它们柔美而细长的特点。无数柳条如同一根根柔软的丝带,纷纷下垂。“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突出它们细巧的特点。“谁裁出”是诗人对柳叶发出的赞叹。那一片片细小精致的`新叶,是哪个心灵手巧的人剪裁出来的呢?“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对上一句的回答。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这细巧的叶子裁剪出来的。这一问一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春天气息,抒发了作者赞美柳树、讴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每句话读通顺。

  3、指导读课文,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1、自读诗歌前两行,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随机点拨,理解重点词语:碧玉、妆、万条、丝绦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2、同样方法,使学生理解第三四行的重点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

  3、把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看着插图了解全诗描写的内容。

  (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评议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使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感情。

  2、看图练*背诵,好像是面对真实的情景作诗。可指名到讲台上看图背诵。

  作业布置:

  春天是美丽的,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描写春天,赞美春天。这些人中有画家,音乐家,诗人等。大家回到家后收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当然也可以把你对春天的看法收集进去。我们来开展一次“春天”展示会。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二首《咏柳》。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春天为人文主题,依次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个《语文园地》和一个《快乐读书吧》。《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爷爷植树》这三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描绘了春天的足迹,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感受春天。

  古诗《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四、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学生学*诗歌也正逢春天,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对春天的景物有一定的感知,对诗句内容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说教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六、说学法

  学*方法是学*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读、写、说”的方法学*诗歌。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为主线”的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后,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接着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解题并介绍作者,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指导。“碧、绿、剪”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碧”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并且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学*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这样让学生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诗意情感及学*古诗方法:

  (1)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2)主题感悟:《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柳树、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提问:春风还剪出了什么?拓展学生想象。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简洁明了为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以加深记忆。

  九、说练*

  1.(检查背诵情况)碧玉妆成一树高,()。

  不知细叶谁裁出,()。

  2.(检查比喻手法掌握情况)《咏柳》的前两句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柳叶比(),因为两者()相同;把柳条比作(),因为两者的()和()相似,体现了柳条的柔美。

  十、说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十一、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

  2.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及找识字方法,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3.注意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消解写作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4.二年级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课堂上既需要想法调动孩子们学*积极性,又要掌控好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过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3、指导书写生字

  面面俱到,等于不到。我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特别注重有重点地

  指导。“裁、垂、谁”是学生识记和书写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写好“垂”等难写的字,然后让学生书写,在学生书写时我关注他们的书写姿势,笔顺、笔画是否正确。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4、整体感知。

  生字障碍扫除后,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再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或者是自己喜欢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兴趣。

  (三)、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我让学生观察柳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柳树,由整体观察柳树,描述柳树的样子。再局部观察那些倒垂下来的柳枝,想象他们像什么?我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的加以补充、描述:“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一样,翠绿晶莹,美极了。而下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这时,柳树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朗读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但在观察想象中解诗意,悟诗情,而且在读中明白了“碧玉、丝绦”的意思,体会出诗句中比喻的精妙。我又说“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诗?”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知柳树的高大碧绿、婀娜多姿。

  2、学*3、4句。

  再让学生局部观察柳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柳叶的细小,想想诗人由此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诗。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注意节奏。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谁裁出”,“似剪刀”来了解柳叶的细小以及春风的灵巧。我让学生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还裁出了什么?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受它的神奇灵巧,感受春天的美好。进而在

  一次次朗读中了解诗人不仅赞美柳树,还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

  (四)、体会意境,熟读成诵

  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1)体会意境

  我再次配乐朗诵《咏柳》,让学生闭目想象意境,之后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使他们置身于古诗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认识柳树美,春风美,春天美,大自然美,生活美。

  (2)让学生吟诵本诗。

  通过“我来做诗人”的活动。学生可以配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古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领悟诗人把对柳树的赞美,升华到赞美春天的创作用意。

  (五)、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看板书进行总结:春天来了,高高的柳树垂下碧绿的枝条,晶莹透亮。那在风中轻扬的细长柳叶,原来是二月春风巧手裁剪出来的。

  最后,我用课件出示几句跟春天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既积累了古诗,又增加了识字量。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说说、画画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四、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板书设计中,我利用简笔画,清晰直观的把柳树碧绿的颜色、体态轻盈的特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下面,我着重谈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接着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再进行过渡:柳树真美呀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没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春天的诗,(出示诗)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通畅,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既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诗奠定基础。

  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对一些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诗中三个比喻句的理解可能还不透彻,我会逐一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来来的嫩叶写出柳树颜色碧绿生机勃勃。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的特点。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诗朗诵,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再让学模仿练读,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 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 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说教法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四、说教学流程

  1.解析“摇篮”导入,并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范读

  3。学生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4)学*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 采蘑菇 挖野菜 逗松鼠 捉蜻蜓

  逮蝈蝈 看夕阳 赏明月 数星星

  5。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5)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6)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7)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8)学生练读第2、3小节。

  (9)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10)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说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 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捉红蜻蜓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咏柳说课稿菁选

咏柳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柳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及教学目标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古代诗歌,既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咏柳》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彩画,着墨不多,却意境鲜明,耐人寻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柳树的婀娜多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呈现出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歌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情调健康又意境优美,形象鲜明。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柳树的姿态。在诗的后两句,诗人运用新奇的想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形象说明了柳树之所以美好动人的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体现在品味诗歌的意境上。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咏,绦”两个生字,会写“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2、诵读法、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我将用五个板块的设计来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感知,知人解题;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春天,然后出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入一个万物复苏、充满勃勃生机的情境当中,紧接着揭示课题,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最后解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营造课堂的浓浓春意,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咏柳第一课时说课稿设计

  第二板块: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首先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感知文本内容。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学生自主学*后,我利用生字卡,开火车、回音壁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再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人笔下的柳树之美。这样设计使学生自己去独立动动脑,动动口,动动手,在自读自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音、形、义,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第三板块: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俗话说,学贵有疑,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质疑问难,我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以“作者为什么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灵巧的剪刀裁出了什么?”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品析。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通过指名读、挑战读、分组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美美”朗读,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碧玉”写出了柳树的嫩绿,多惹人眼呀!有的说“万条”写出了柳枝的茂密。还有的学生说“丝绦”写出了柳枝的轻柔美丽。学生在理解诗意中,真正领会诗中用词的准确与精妙,感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形象之美。其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使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显示了它的神奇灵巧。教学中,以诗眼“裁”字为突破口,将该字与“剪”字相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内在意蕴,引发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立刻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有的说裁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说裁出了各色鲜艳的花朵;也有的说裁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有的说裁出了我们在美好的春光里踢球、打滚、放风筝、嬉戏的笑脸。最后,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不仅描写春天的柳树,而且还写出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这一过程,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使学生体会到春天那万物苏醒,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四板块: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本课要写的生字“咏、碧、妆、裁、剪”五个生字。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养成良好的写字*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正确,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我先出示生字然后引导,小朋友们,老师请来了一些小动物,每个动物身上都有一个字,要仔细认一认。如果这些字你都能读正确,写正确,它们就能成为你的朋友啦。第二层次:写美观。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我范写,然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进入静心写字的氛围,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下列内容,以帮助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

  飞直三千尺喜爱赞美

  疑银河

  五、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

  一、说教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二、说学情

  这首诗是描绘了春天里一种常见的柳树作为诗歌描绘的内容。题材是学生易于接受的,整首诗也浅白易懂,读来非常有画面感,加上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具有爱表达、爱表现得欲望。因而我在教学中初从实景入手引导畅说所见;然后指导学生自读自认,自由吟诵来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最后达到吟诵的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咏、妆”等生字,会写“柳、丝”。

  2、通过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四、说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五、说学法教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是如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情境创设、自读自想、边看边说等方法学*。为了充分体系那学生是学*的主人,所以我运用最多的便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感悟情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说说、读读,吟吟,诵诵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下面,我着重谈谈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画

  课前我以一首《我的家乡——我的枝江》这首歌为引子,引出孩子们最熟悉的家乡景色,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五柳公园的话题说到春柳图,然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并且在此环节还要完成认咏,写柳的任务。

  二、初读—入诗

  有了前面的情境创设及铺垫,首先用饱含深情的范读诗歌,把学生引领学生带进诗中。然后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学生自读自学后,我采用齐读、开火车等多种方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指导学生写好“丝”字并给生字介绍词语朋友。此环节的最后一步是让学生将正确读整首诗。从上课后的效果看,这两个环节的.把握也是非常得当的。

  三、品读——入境

  起初这个环节我是想借助学生的边读边想象着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但今早上反复一斟酌自己的这个环节二年级的孩子怎么会有读出诗味的能力了,而且学法指导不明确,于是我临时更改了当时的设计初衷,把此环节定为边读边想,边想边吟,同时告诉学生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诗的味道便会水到渠成。看到学生们高昂的小手,强烈的吟诵欲望,我才发现我的更改是合适的。

  四、吟诵—入情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二月的春风吹呀吹呀吹绿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春天多美呀,喜欢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试着背诵古文,积累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最后引用雪莱的名言,旨在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想象,渗透生活经验、学*方法,哪就是鼓励多到春天里,去观察、去寻找、去发现。

  七、说预期效果及反思

  1、整个教学过程,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画促说,以读促想,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法的指导。适时注重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去读、去说、去想象。

  2、同时,紧抓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的每一步设计无论是开课的激趣还是初读检查、吟诵环节,我都力求让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进行到底。

  3、第三,因为文本的内容是一首古诗,针对古诗的内容少、画面感强等特点,于是我让学生从生活踏入诗歌的殿堂,然后由诗中走入大自然。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下面,我着重谈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一首春天的诗。接着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再进行过渡:柳树真美呀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没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春天的诗,(出示诗)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通畅,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既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诗奠定基础。

  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对一些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诗中三个比喻句的理解可能还不透彻,我会逐一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来来的嫩叶写出柳树颜色碧绿生机勃勃。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的特点。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诗朗诵,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再让学模仿练读,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 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 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柳》一课位于义务教育课程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亲*自然”为主题展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人文精神,歌颂着生命的美丽。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物佳作,诗歌歌咏了早春的柳树,既有鲜活的形象、新奇的比喻,还有响亮的音节。整首诗基调清新、明快,借物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准确识记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课后的8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观察柳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4、能说出“谁裁出、似剪刀”等重点词语的意思,并结合图画,联系生活,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的局限性,把感受柳树的美,感受春天的活力,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低年级学生需要在老师指导下感悟诗歌意境。因此我采用导读、演示、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

  读为主线”的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朗读、交流和勾画圈点等方法学*,在多姿多彩的视听环境中朗读诗歌,感受春天之美、中华语言之美。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这首诗的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程序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投影春天的图片,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春季。”我顺势引导:“你怎么知道是春季呢?”生答:“柳树刚刚发芽。”接着我小结:“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柳树,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被柳树的美所陶醉,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咏柳》。”(板书:《咏柳》)把学生带入对文本的学*中。

  (二)初读古诗,读写生字

  1、读准字音。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让学生感知教材、生**感的有效手段。我首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学生练读之后,我采用指名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古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进行读音的指导。

  2、识记字形

  识字写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学*的重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我让学生找出古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利用已知的、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如:加一加、说顺口溜、换部首变魔法等识记字形,再全班汇报。之后利用生字卡做开火车的游戏检查指导认读生字,让学生在快乐中牢固记忆生字。至此,生字教学已解决了字音、字形的问题。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咏柳教学设计优选【十】份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和合作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能背诵两首诗。

  3、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要求:

  (1)练*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

  (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

  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齐读课题

  咏柳:咏即赞美

  二、明确学*目标。(反思时明确)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检查预*情况: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过渡语: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那就从课文中找答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

  (板书: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

  (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

  (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⑴ 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⑵ 开火车读。

  ⑶ 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⑴ (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⑵ 你看到了什么?

  (柳树)

  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

  ⑶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

  ⑷ 指名读:

  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⑸ 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⑴ 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⑵ 学生自读。

  ⑶ 指名读,相机提问:

  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⑷ 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咏柳》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0)

——咏柳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二月春风似剪(jiǎn)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修订后的大纲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80首古诗词。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最*,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教师创意,由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台,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网络*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提供了良好的学*环境。

  一、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景设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课始,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感知。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库是网络学*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建构主义认为学*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新大纲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台信息丰富和高交互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具有多种外部表征的信息库。它包括资料室、小字典、指导栏、赏佳文、测试区、写作栏等栏目。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学*任务、难点导学、相关诗文、自测题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对*台所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学*理解古诗。

  1、利用资料室,查询知诗人。

  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浏览时,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我们利用教学*台引导学生在资料室里查询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如学生通过浏览查询资料后,不但了解了诗人贺知章的生*,还知道了诗人的其他诗歌。有一位学生还当堂兴致勃勃地背诵了诗人的另一首著名诗歌《回乡偶书》。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要懂得根据学*需要搜集处理有效的信息,就是要搜集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

  引导学生在网络*台里查询有效信息,既为下一步学*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小字典,自学生字。

  网络*台里的“小字典”一栏有每个生字的读音、书写过程、部首、字义及相关的同义字、形*字、成语等资料。《咏柳》这首诗有四个生字,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台中的“小字典”,自学生字,并要求学生学完生字后,做一做*台中的测试题检测自己的学*情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自测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如:教师根据检测反馈系统查询到部分学生没有读准“绦”字的读音,在自测题中选择了“tiāo”这个音节,便运用听录音、范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纠准字音。

  网络*台具有教学信息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性、便于监督学*的特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质疑讨论明诗意,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感叹。

  又如,诗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风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师,把柳叶裁剪得又细又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播放一段录像:春风吹过,小草钻出嫩绿的脑袋;桃树、李树上花团锦簇;蝴蝶在快乐地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建构主义也强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那精要之点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点拨的。教师在熟悉教材,钻透古诗,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意精心设计思考题与讨论题,使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总是处于“学生最*发展区”,让他们能“跳起来摘到苹果”。

  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与诗歌内容想吻合的录像,让学生感情诵读,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生赏读诗歌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的柳树,这时的语言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机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

  利用网络*台可以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意境美。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

  五、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网络*台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台的功能强大,教师充分运用*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绘画、阅读、歌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喜欢写作的学生随意调用*台资料室的精美图片,给图片配上佳句美文,学生就将*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此时倾吐一番,写出了散文般的话语,学生得到了创造美的能力的锻炼。绘画小组的学生利用画笔软件,根据诗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练*作画。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产生了,他们对春天的感受用画画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把画上传到*台里,同大家欣赏。喜欢音乐的学生,点击*台上的“古诗新唱”按钮,就可进入音乐区。他们带上耳机,随着乐曲尽情欢唱,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使孩子们深深陶醉期间。喜欢阅读的学生走进“赏佳文”区,在网上浏览其它描写春天的诗歌和散文。古今中外那些文笔精美的文学作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在诗情画意中复*巩固所的内容。

  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电子小报和网页,因为编写电子小报和网页的过程其实是一次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文章,编入自己的小诗和文章,在Word和FrontPage软件里排版制作,适当地用动画和花边点缀。这一张张生动漂亮的电子小报和网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

  网络教学*台进入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教学*台中进行古诗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自主学*”的古诗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上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这册书的第一首古诗——《咏柳》,通过自己讲课和年级组听课,对于古诗的讲解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把它记录下来,在以后教学中重点改进。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被世人广为传颂。诗中比喻生动,虚实结合,通过写柳树来赞美春天,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背诵是不成问题的,很多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了。到了中年级学*古诗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背诵,还要自己说说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情实感,感受诗中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把说出诗意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作为了教学重难点。

  全诗四句中第一句在解释意思时是难度较大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注释中有“妆”的意思,“碧玉”、“一树”的意思也在课件中给出解释,七字有五个字都已解释好,剩下的就需要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来说出整句话的意思了。在我的预设里,孩子们应该可以连词成句,大概说出诗意来,但当天孩子们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大家被这几个注释限制住了。

  孩子们有这样解释的:“绿色的玉装扮成了满树高”、“高高的柳树像碧玉一样打扮起来”,我能感受到大家是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的,但说出来时就有些别扭了。同样的问题在听教研课时也存在,但在问题处理时就不太一样了。我当时自己直接说出了正确诗意,告诉孩子解释的时候可以前后顺序颠倒,符合现在我们说话的*惯,而李燕老师是不同的。

  她问学生:“这句是什么打扮了什么?”

  学生答:“柳叶打扮了柳树。”

  “什么样的柳叶,什么样的柳树?”

  “碧玉一样的柳叶,高高的柳树。”

  “看图上,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柳叶,像不像碧玉装扮的一样?”学生们点头。

  简单的几个问句,让孩子们的思路清晰了,又结合画面,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自然理解出诗句所表达的的意思了。对比起来,自己的方式还侧重于讲,而不是引导,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过程,相信在学生的掌握情况上会是不一样的。后来集体备课时,我们也讨论了课上出现的情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直接说出诗意是有难度的,最好用看图、想象等方式让抽象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能结合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不必死扣注释,把美美的诗韵限制在理性的解读上,这样的要求是需要在更高年级时才能达到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慢慢渗透和引导就可以了。

  通过听课,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自己在*时讲课时过于急躁,情境导入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古诗授课时,更应该充分地把情境烘托好,让学生沉浸到古诗的韵律和美感中,真正感受到语言美,诗的美,自然的美。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

  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

  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