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咏柳的教学反思 1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脸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

  咏柳的教学反思 2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诗歌。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咏柳的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背诵目标、识字目标、情感目标成功达成。但是诗文的理解方面还是不到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较到位。我采取学生自读,学生范读,老师评价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诗,指导学生从诗文的节奏入手,感悟韵律美,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当堂都能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接读的方式,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都能够有节奏的背诵古诗。

  3、个体的示范性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本节课的诵读部分采取学生相互影响的方式,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泛读,起到教师泛读的效果。自读之后,指名本班的张国帅、胡瀚远、孟成存、李旭辉等朗读方面比较好的学生泛读,提示其他学生找找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起到整体的修正。我发现这个方式很好,比老师的泛读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作用是无限的。

  4、通过小组赛学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默写古诗。我觉得这些都是这节课比较好的部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式:

  1、对诗意的突破不够,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级的中上等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诗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体修好后,下次古诗的教学我将试着采用多媒体图画的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要抓住这一点。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2、《春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的诗意学生理解不够,同时对这首诗写实的部分找的不准确。回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我对本诗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上课之初我只介绍了,点明这首诗是春日郊游时写的。没有点明朱熹的写作特点。导致学生对本诗歌有模糊的理解却说不出来。

  在此,我对古诗教学还有一些疑惑,在三年级阶段,如何把握好诗歌意境与诗词分析之间的度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不是逐句的分析,应该是对诗文的整体感知,但是还要让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到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

  咏柳的教学反思 4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的教学反思 5

  《咏柳》、《春日》是两首古诗,前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后者出自南宋诗人朱熹之手。这两首诗都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时的喜悦。除此之外,《春日》一诗还饱含劝学之意。

  上课之前,我细钻教材,品读诗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熟读诗句,背诵诗句,观察柳树。

  上课时,我自创了一个谜语——“春天到,抽丝叶;春风吹,细腰扭;梳长发,爱春天。”学生很快能猜出谜底:柳树。结合字谜以及学生观察到的柳树的样子,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特点,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课题。板书完课题后,便是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着重注意语感和节奏的指导。《咏柳》诗意比较浅显易懂,加之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学生对诗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因此我才去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自主读、悟,对照插图自行吟诵的方法来学*全诗,让诗句描绘的柳树的形象在学生的的心中形成以致终生难忘。《春日》的教学我抓住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设计找“证据”,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了诗的大意,学生再来诵读,必定是“功到自然成”。这是一首写春诗,劝学诗,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警示语,也算是学生明白的另一个道理吧。

  课后,我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全班通过,然后默写,有十多个学生写错了一个字,其他的全对,奖赏他们每人一个“笑脸”。

  咏柳的教学反思 6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春天呀?(因为春天很美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春天哪些地方是美丽的?(花草树木)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实在太多了,那你们喜欢春天里的柳树吗?(喜欢)谁能说说春天的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说得好,今天呀,我们就要来学*一篇关于柳树的诗歌〈咏柳〉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这里的诗歌是谁写的?(贺知章)贺知章是唐朝的诗人,少年时就以诗歌著名,现存的诗有19首,除〈咏柳〉以外,〈采莲诗〉和〈回乡偶书〉也很有名。

  二、学*诗歌。

  (一)、初读。

  1.师范读诗歌。

  2.让同学们指出生字,师生一起将生字读准。

  3.师生一起读诗歌。

  4.自由读师诗歌,指名读。

  5.找找会背的同学同背诵诗歌。

  (二)、了解诗意。

  1. 、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做进一步的理解。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咏”什么意思?“咏柳”呢?

  2、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中,我们得理解哪些字?

  “妆”——装饰。什么装饰了什么?柳树真是碧玉装饰成的吗?

  一“树”——在这时三月示一棵树吗?那“一”在这里什么意思?(整棵树)

  说说诗句意思。(鼓励展开想象,有不同的说法)

  3、千万条柳枝,在春风中飘荡,诗人又想到了什么?“丝绦”什么意思?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说诗意。

  4、齐读1、2句,问:第1句着重写(树),第2句呢(枝),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新叶满树的翠绿比作(碧玉),把柔美的柳枝比作(绿丝绦),突出了垂柳的什么特点?(翠柳、柔美、充满生机)从而展现了“垂柳”的“美”。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又该怎么理解呢?

  6、第1句写“树”……第3句写什么?(叶),第四句呢?(春风→风)

  7、从诗题“咏柳”上看,这首诗要赞美的是柳树,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柳树吗?那是在赞美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8、齐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你为什么喜欢?(师小结:作者的想象多么丰富,从满树的新叶想到“碧玉”,从随风飘荡的柳条想到“绿丝绦”,多么贴切而生动呀,更值得我们学*的是他大胆而巧妙的想象,把“二月春风”想象成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把春风写“活”了,也把柳树写“活”了。)

  9、这首诗的妙处还不仅于此,请同学们看,诗人从“树”写到“枝”,再到“叶”,然后想到春风。诗人(整体)到(部分)先观察后(想象)的顺序来写,显得有条有理,自然有序。短短的四行诗,却充分的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和精心的构思,这也许便是“咏柳”传唱至今的原因。

  (三)、朗读,默写。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背

  4、生字正形,默写

  三、背写春天的古诗

  四、学新诗

  春天多么美好,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春晓〉,这首诗又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板书)

  1、你们知道孟浩然吗?

  2、师范读。

  3、生自由读。

  4、出示个别词意,同桌共同理解。

  5、指名1—2人说诗意。

  6、指名朗读、齐读。

  五、总结。

  六、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照顾到班上基础较差的几个同学,在课后,我与他们交流的时发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不够,也没能背诵下来。我觉得如果再上这一课,应该再增加读的机会,以及对诗歌的理解。

  咏柳的教学反思 7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通过课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在上课过程中,通过诵读、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三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领悟诗句大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们通过对字词的理解来领悟诗文大意,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一、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讲解诗意的部分时间太长,导致后面的环节过于仓促,没能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中感悟作者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个人的朗读技巧有待提高。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未做到让孩子从读中去领悟诗文诗意。

  三、在各个环节中,过度语衔接不够自然,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规范课堂的语言,做到精炼,衔接自然。

  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单一的从古诗出发,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对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面涉及较少,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让自己成长起来。

  咏柳的教学反思 8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

  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

  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的教学反思 9

  教材简析: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来感情朗读,使之做到与文本的真诚交流,从而达到感情升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板书:

  碧玉

  咏柳

  唐。贺知章

  丝绦

  妆 高 垂 万——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的课后反思

  在执教《咏柳》中,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30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1、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30个学生,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 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等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作用吧!

  咏柳的教学反思 10

  《咏柳》和《春日》这两首古诗拥有同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另外我教学中自认为一大亮点的是让学生学诗画画。并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如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但教学中我又有了新的疑问:

  1、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2、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1)

——《咏柳》《春日》教学反思3篇

《咏柳》《春日》教学反思1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咏柳》《春日》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背诵目标、识字目标、情感目标成功达成。但是诗文的理解方面还是不到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较到位。我采取学生自读,学生范读,老师评价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诗,指导学生从诗文的节奏入手,感悟韵律美,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当堂都能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接读的方式,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够有节奏的背诵古诗。

  3、个体的示范性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本节课的诵读部分采取学生相互影响的方式,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泛读,起到教师泛读的效果。自读之后,指名本班的张国帅、胡瀚远、孟成存、李旭辉等朗读方面比较好的学生泛读,提示其他学生找找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起到整体的修正。我发现这个方式很好,比老师的泛读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作用是无限的。

  4、通过小组赛学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默写古诗。我觉得这些都是这节课比较好的部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式:

  1、对诗意的突破不够,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级的中上等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诗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体修好后,下次古诗的教学我将试着采用多媒体图画的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要抓住这一点。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2、《春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的诗意学生理解不够,同时对这首诗写实的部分找的不准确。回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我对本诗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上课之初我只介绍了朱熹,点明这首诗是朱熹春日郊游时写的。没有点明朱熹的写作特点。导致学生对本诗歌有模糊的理解却说不出来。

  在此,我对古诗教学还有一些疑惑,在三年级阶段,如何把握好诗歌意境与诗词分析之间的度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不是逐句的分析,应该是对诗文的整体感知,但是还要让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到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做呢?

《咏柳》《春日》教学反思3

  《咏柳》、《春日》是两首古诗,前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后者出自南宋诗人朱熹之手。这两首诗都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时的喜悦。除此之外,《春日》一诗还饱含劝学之意。

  上课之前,我细钻教材,品读诗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熟读诗句,背诵诗句,观察柳树。

  上课时,我自创了一个谜语——“春天到,抽丝叶;春风吹,细腰扭;梳长发,爱春天。”学生很快能猜出谜底:柳树。结合字谜以及学生观察到的柳树的样子,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特点,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课题。板书完课题后,便是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着重注意语感和节奏的指导。《咏柳》诗意比较浅显易懂,加之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学生对诗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因此我才去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自主读、悟,对照插图自行吟诵的方法来学*全诗,让诗句描绘的柳树的形象在学生的的心中形成以致终生难忘。《春日》的教学我抓住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设计找“证据”,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了诗的大意,学生再来诵读,必定是“功到自然成”。这是一首写春诗,劝学诗,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警示语,也算是学生明白的另一个道理吧。

  课后,我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全班通过,然后默写,有十多个学生写错了一个字,其他的全对,奖赏他们每人一个“笑脸”。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2)

——咏柳教学反思6篇

咏柳教学反思1

  教材简析: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来感情朗读,使之做到与文本的真诚交流,从而达到感情升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板书:

  碧玉

  咏柳

  唐。贺知章

  丝绦

  妆 高 垂 万——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的课后反思

  在执教《咏柳》中,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30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1、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30个学生,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 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等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作用吧!

咏柳教学反思2

  《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背诵这首诗了。所以,我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在咏字后面加了一个“柳”字,问“咏柳”是什么意思?“就是赞美柳树。”“那快看图读古诗,说说诗人赞美了柳树什么?”

  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咏柳教学反思3

  本课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描写春天的诗,诗中描写了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

  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

  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条。……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4

  历来古诗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在探究。现代人学古诗,讲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把古诗课上得生动、学生轻松理解诗意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接着说:“诗人要赞美什么样的柳树呢?是这样的吗?” 我随手在黑板上用赭石色粉笔画出了一棵只有树干和几条光秃秃的柳条的样子。学生迟疑了片刻,马上有学生说:“不能吧!”这迟疑正证明了他们对诗句的不理解和疑惑,为进一步学*古诗起到了推动作用。“让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学生翻书读起来,我又分别找几名同学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之后,我又引领学生回到黑板,“你们能帮助我把诗人笔下的柳树画出来吗?”学生开始各抒己见,“这棵树应该很高,从‘一树高’就知道树很高。” “从‘万条’知道树的枝条有很多条,应该多画些枝条。” ……就这样,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把这首诗学完了。

  如果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咏柳教学反思5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背诵目标、识字目标、情感目标成功达成。但是诗文的理解方面还是不到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较到位。我采取学生自读,学生范读,老师评价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诗,指导学生从诗文的节奏入手,感悟韵律美,体会诗词意境。

  2、学生当堂都能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接读的方式,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够有节奏的背诵古诗。

  3、个体的示范性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本节课的诵读部分采取学生相互影响的方式,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泛读,起到教师泛读的效果。自读之后,指名本班的张国帅、胡瀚远、孟成存、李旭辉等朗读方面比较好的学生泛读,提示其他学生找找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起到整体的修正。我发现这个方式很好,比老师的泛读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作用是无限的。

  4、通过小组赛学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默写古诗。我觉得这些都是这节课比较好的部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式:

  1、对诗意的突破不够,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级的中上等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诗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体修好后,下次古诗的教学我将试着采用多媒体图画的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要抓住这一点。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

  2、《春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的诗意学生理解不够,同时对这首诗写实的部分找的不准确。回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我对本诗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上课之初我只介绍了朱熹,点明这首诗是朱熹春日郊游时写的。没有点明朱熹的写作特点。导致学生对本诗歌有模糊的理解却说不出来。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3)

——咏柳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咏柳教学反思 1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 2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 3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cái)出,

  二月春风似剪(jiǎn)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柳教学反思 4

  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小语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作佳篇,修订后的大纲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80首古诗词。这充分说明古诗是小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往往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最*,我校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运用我校教师创意,由网络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台,尝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古诗教学。网络*台实现了教学资料和教学信息的共享,增加了教学的知识容量。同时,灵活方便的交互方式,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提供了良好的学*环境。

  一、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创景设境,感受古诗意境美。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课始,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面:在清清的小河边,一排婀娜多姿的垂柳倒映在水中,柳叶翠绿翠绿的,把水面染绿了。微风徐徐吹来,柳条儿迎风飞舞。学生在悠扬的古筝曲中仿佛来到河边,与诗人共赏美丽青翠的柳树。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当教师板书课题“咏柳”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柳树好美,值得人们去歌颂、赞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感知。

  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库是网络学*环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资源。建构主义认为学*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新大纲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台信息丰富和高交互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具有多种外部表征的信息库。它包括资料室、小字典、指导栏、赏佳文、测试区、写作栏等栏目。将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学*任务、难点导学、相关诗文、自测题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收录,学生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对*台所供的信息加以选择吸收、加工处理,从而使学生真正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学*理解古诗。

  1、利用资料室,查询知诗人。

  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浏览时,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我们利用教学*台引导学生在资料室里查询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如学生通过浏览查询资料后,不但了解了诗人贺知章的生*,还知道了诗人的其他诗歌。有一位学生还当堂兴致勃勃地背诵了诗人的另一首著名诗歌《回乡偶书》。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要懂得根据学*需要搜集处理有效的信息,就是要搜集跟课文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

  引导学生在网络*台里查询有效信息,既为下一步学*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小字典,自学生字。

  网络*台里的“小字典”一栏有每个生字的读音、书写过程、部首、字义及相关的同义字、形*字、成语等资料。《咏柳》这首诗有四个生字,教师放手让学生运用*台中的“小字典”,自学生字,并要求学生学完生字后,做一做*台中的测试题检测自己的学*情况。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自测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如:教师根据检测反馈系统查询到部分学生没有读准“绦”字的读音,在自测题中选择了“tiāo”这个音节,便运用听录音、范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纠准字音。

  网络*台具有教学信息多样化、教学反馈信息及时性、便于监督学*的特点,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

  三、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质疑讨论明诗意,欣赏古诗语言美。

  古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感叹。

  又如,诗中的“裁”字巧妙地把春风比作一位高明的裁剪师,把柳叶裁剪得又细又长,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播放一段录像:春风吹过,小草钻出嫩绿的脑袋;桃树、李树上花团锦簇;蝴蝶在快乐地飞舞、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多彩的画面、教师声情并茂的配音,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建构主义也强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那精要之点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点拨的。教师在熟悉教材,钻透古诗,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意精心设计思考题与讨论题,使提供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总是处于“学生最*发展区”,让他们能“跳起来摘到苹果”。

  四、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想象诵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教师再次出示与诗歌内容想吻合的录像,让学生感情诵读,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练,琅琅上口。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像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生赏读诗歌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赞赞春天的柳树,这时的语言训练可谓水到渠成了,学生的发表欲高涨,一句句精妙的话语脱口而出:“柳树,你是春天的使者,给我们带来了春的气息!”“春天因有了你而更加生机昂然!”“你那婷婷玉立的姿态是春天里最美的画!”

  利用网络*台可以便捷地在精彩纷呈的画面中让学生感受意境美。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讲授方法等因素,使学生很难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而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是多元的。因此运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

  五、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拓展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网络*台为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台的功能强大,教师充分运用*台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写话、绘画、阅读、歌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喜欢写作的学生随意调用*台资料室的精美图片,给图片配上佳句美文,学生就将*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此时倾吐一番,写出了散文般的话语,学生得到了创造美的能力的锻炼。绘画小组的学生利用画笔软件,根据诗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练*作画。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产生了,他们对春天的感受用画画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把画上传到*台里,同大家欣赏。喜欢音乐的学生,点击*台上的“古诗新唱”按钮,就可进入音乐区。他们带上耳机,随着乐曲尽情欢唱,那婉转动听的音乐使孩子们深深陶醉期间。喜欢阅读的学生走进“赏佳文”区,在网上浏览其它描写春天的诗歌和散文。古今中外那些文笔精美的文学作品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在诗情画意中复*巩固所的内容。

  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制作电子小报和网页,因为编写电子小报和网页的过程其实是一次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也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互联网上采集图片、文章,编入自己的小诗和文章,在Word和FrontPage软件里排版制作,适当地用动画和花边点缀。这一张张生动漂亮的电子小报和网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

  网络教学*台进入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实践证明,运用网络教学*台中进行古诗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采用“自主学*”的古诗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古诗教学效率,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咏柳教学反思 5

  上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这册书的第一首古诗——《咏柳》,通过自己讲课和年级组听课,对于古诗的讲解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把它记录下来,在以后教学中重点改进。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被世人广为传颂。诗中比喻生动,虚实结合,通过写柳树来赞美春天,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背诵是不成问题的,很多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了。到了中年级学*古诗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背诵,还要自己说说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情实感,感受诗中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把说出诗意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作为了教学重难点。

  全诗四句中第一句在解释意思时是难度较大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注释中有“妆”的意思,“碧玉”、“一树”的意思也在课件中给出解释,七字有五个字都已解释好,剩下的就需要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来说出整句话的意思了。在我的预设里,孩子们应该可以连词成句,大概说出诗意来,但当天孩子们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大家被这几个注释限制住了。

  孩子们有这样解释的:“绿色的玉装扮成了满树高”、“高高的柳树像碧玉一样打扮起来”,我能感受到大家是知道这句话的含义的,但说出来时就有些别扭了。同样的问题在听教研课时也存在,但在问题处理时就不太一样了。我当时自己直接说出了正确诗意,告诉孩子解释的时候可以前后顺序颠倒,符合现在我们说话的*惯,而李燕老师是不同的。

  她问学生:“这句是什么打扮了什么?”

  学生答:“柳叶打扮了柳树。”

  “什么样的柳叶,什么样的柳树?”

  “碧玉一样的柳叶,高高的柳树。”

  “看图上,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柳叶,像不像碧玉装扮的一样?”学生们点头。

  简单的几个问句,让孩子们的思路清晰了,又结合画面,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自然理解出诗句所表达的的意思了。对比起来,自己的方式还侧重于讲,而不是引导,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和体验的过程,相信在学生的掌握情况上会是不一样的。后来集体备课时,我们也讨论了课上出现的情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直接说出诗意是有难度的,最好用看图、想象等方式让抽象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能结合画面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可以,不必死扣注释,把美美的诗韵限制在理性的解读上,这样的要求是需要在更高年级时才能达到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慢慢渗透和引导就可以了。

  通过听课,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自己在*时讲课时过于急躁,情境导入环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特别是古诗授课时,更应该充分地把情境烘托好,让学生沉浸到古诗的韵律和美感中,真正感受到语言美,诗的美,自然的美。

  咏柳教学反思 6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

  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

  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 7

  《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

  我从复*有关春天的古诗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咏柳”,问孩子们“咏”是什么意思,他们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明白“咏”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咏柳》这首诗孩子们课前读了,比较熟悉,背诵很快。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很顺利。但是,到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不知如何回答了。这一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自主去探究,我安排了同桌合作学*,并提示孩子们看书中的注释,或者查《词语手册》。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举诗句例子说,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悟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

  咏柳教学反思 8

  正文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柳条的样子。她刚从包里拿出一条仿真柳条,不知从哪里冒出了一个声音──“假的!”有些学生嘘嘘地笑起来。

  “能带真的来吗?”老师轻轻地问。

  “不能!”好多孩子喊道。

  “为什么?”老师笑吟吟地问道。

  “我们不能随便折柳条,柳条会疼的。”

  “柳条折下来就枯了。”

  “如果大家都折一根柳条,柳树妈妈会变得光秃秃的。”

  “同学们多么爱护柳树呀!你们一定跟老师一样喜欢柳树,咱们赶紧看看它长得漂亮不,好吗?”

  学生仔细地观察了起来,一会儿教室里响起了“碧玉妆成一树高……”学生声情并茂地吟诵着。

  [反思]

  “假的!”看似学生在搅和,但老师没有指责学生。在意料不到的情景中,教师因时而变,顺势一问“能带真的来吗?”瞬间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反思氛围,使得学生立刻把视角放到“能不能摘柳条”的问题。学生毕竟是纯洁善良的,他们关爱柳树溢于言表。课堂建立起了浓浓的爱的基调,学生观察柳条兴致盎然,体会诗人赞美柳树、热爱春天的'情感也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出现课堂矛盾很正常,关键是教师如何随机应变,运用教育机智敏锐地捕捉问题,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智慧化解矛盾。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搭建的灵动而开放的课堂,却折射出现春天般的勃勃生机。

  咏柳教学反思 9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三、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

  古诗凝练含蓄。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在这儿,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无疑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二次整合时,让学生以“ 总是春”练*说话,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

  《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 柳,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咏柳教学反思 10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

  《咏柳》一诗,世人通过写初春二月柳树、柳叶、柳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继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三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通过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的兴趣。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4)

——咏柳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材简析: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工具自学古诗。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本节古诗教学课,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的方法,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具体体现。“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是帮助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引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来感情朗读,使之做到与文本的真诚交流,从而达到感情升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板书:

  碧玉

  咏柳

  唐。贺知章

  丝绦

  妆 高 垂 万—— 二月春风似剪刀! ?

  《咏柳》的课后反思

  在执教《咏柳》中,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30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

  1、要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30个学生,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抱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这 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等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作用吧!

  上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了这册书的第一首古诗——《咏柳》,通过自己讲课和年级组听课,对于古诗的讲解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把它记录下来,在以后教学中重点改进。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写,被世人广为传颂。诗中比喻生动,虚实结合,通过写柳树来赞美春天,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背诵是不成问题的,很多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了。到了中年级学*古诗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背诵,还要自己说说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情实感,感受诗中所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把说出诗意和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作为了教学重难点。

  全诗四句中第一句在解释意思时是难度较大的,“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注释中有“妆”的意思,“碧玉”、“一树”的意思也在课件中给出解释,七字有五个字都已解释好,剩下的就需要孩子们自己组织语言来说出整句话的意思了。在我的预设里,孩子们应该可以连词成句,大概说出诗意来,但当天孩子们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大家被这几个注释限制住了。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5)

——咏柳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始运用课件,通过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这一点,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方式,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明白整首诗的意思,以便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当汇报交流时,他们大多只是按照诗句的顺序,生硬地连起来,整句诗的意思听上去很别扭。古诗的语言倒置现象较多,有时要先解释最后的词句。孩子们较少接触,我强调诗句的意思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但要说通顺。最后,部分的孩子能用自己的话说得出来了。当然还有一部分不会说的。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上我的目的想让他们了解学*的古诗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他们掌握了方法,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更轻松。

  在教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二月的春风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想会有很多很多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展现出来,但是也许是换班讲课的原因,学生的回答也仅仅是课件图片上的几个,思维并没有完全发散开来,在这一点,教师处理比较仓促,可以进一步引导,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本课教学中,识字是随文进行,对“裁”“剪”两个比较易错字做了书写指导学*,我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整节课下来,感觉作为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还是没有完全放开,没有完全投入教学中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因此对诗的意境体会的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没有达到最预期效果。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咏柳》和《春日》这两首古诗拥有同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咏柳》从剪,裁入手,学*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另外我教学中自认为一大亮点的是让学生学诗画画。并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如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但教学中我又有了新的疑问:

  1.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2.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6)

——《白桦》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成功之处: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不足之处:

  教学这篇诗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今后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再课上交流,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对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入了。

  《白桦林好地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以怀念家乡童年生活的学唱歌曲。歌曲简短流畅,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结合,给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加拿大白桦林风景图,使人仿佛置身在大自然风光中。本节课反思如下:

  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落实,但是某些细节掌握地不是很精确。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美。首先通过聆听歌曲旋律时做肢体律动,感受并分辨歌曲乐句,让学生体验在教室里自由的走乐句,初步感受过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旋律环节,通过找相同旋律和相似旋律进一步熟悉旋律的特点。在演唱歌曲环节,通过让学生感受在大屏幕展示白桦林中的自然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用心去歌唱,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在完整学唱歌曲后,创设情境带入用不同力度变演唱歌曲体验音乐;最后通过多声部的演唱及声势律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学*潜能和学*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

  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教歌曲情绪指导方面还不够有表现力。在最后拓展环节,没有让学生通过单声部多加练*,直接多声部合作演唱,导致学生有些混乱。在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不太好,对于自己的不足,我要努力完善与改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设计动静结合、张驰有度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清新、轻松、美丽,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课文前,我先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资料,了解大兴安岭的富饶与美丽,为学*课**好铺垫。通过课堂交流,我发现学生搜集的材料很少,对大兴安岭了解的不多,我又适当做了些补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看林工人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通过想象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突出看林人的精神。然后再联系本单元的主题“高尚”理解看林人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过林业工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甘愿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主要采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并逐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向作者的思想感情靠*。但纵观整堂课,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逐步学会朗读的有效指导方法。

  读中品悟,诵中生情——教《白桦林的低语》有感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的苍葱茂盛;白桦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就不会有大森林的安宁清雅。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守林人的深情赞美,热情讴歌。守林人,*凡而伟大,淳朴而可爱的形象透过文字幻化成形,让读者读来心动,品来神会,诵来情动。

  散文特有的优美语言和似实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动情、最伟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动而细腻。如此佳文,如果老师还大张旗鼓地去讲解分析,来个“割肉细品”,使其“体无完肤”,企不大损其文之美,其意之深远,学生如何能体会守林人之伟大。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让学生尽情地读:一读,读风景之优美;二读,品语言之精美;三读,悟精神之高美。初读,读通全文,读懂大意;细读,读白桦林之美,读守林人之事;品读,品语言之传神,悟守林人之伟大;诵读,读文字之精畅,诵心中之盛赞。让学生在文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熏陶、受教育。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课堂上教师真正俯下身子耐心倾听,才能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老师的“讲”在何处?答案是在学生的知识“盲点处”,如“诗人笔下的白桦为什么这么美”;在学生学*的“浅海区”,如“把小标题拟得更有美感”。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品读、赏读的时间,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课堂上真正还学生“熟读深思”,才能换来“子自知”。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是反复读,都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升华主题,品味匠心,从而*得方法,获得能力。学生读得不流畅,再读;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再读;学生欲言又止,再读;学生有所共鸣,再读…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研读的时间。本课的研读放在拓展阅读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理解,丰富了教学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与课后知识巩固呼应。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高洁、挺拔,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

  学*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外,还要去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教学效果(思效)。

  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以前对课文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的教法,而是设计了“品读整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查找资料、拓展延伸”“书写赞颂词,指导写作”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设计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句意,进而理解诗意。比如“毛茸茸的枝头”,孩子可以想象枝头挂满雪花那毛茸茸的可爱的样子。“在朦胧的寂静中”,要想象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黎明,万物被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棵白桦笔直地站在那里。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提示的方式,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去读去思,并且乐于其中,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自己根据某一句话描写出眼前的画面来。然后我一句“白桦不光是白桦,更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我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诗歌主旨的研读中。

  2.教学收获(思得)。

  教授抒情诗,要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比如上课导入语,我这样设计:有这样一棵树,它优美如画;有这样一棵树,它独特潇洒。它不喜欢热闹,钟情寂静的黎明;它不喜欢张扬,宁愿悄悄地绽放。它是一棵树,名叫白桦;它也是一个人,名叫叶赛宁。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是却能感染学生,因为教师在设计时倾注了真实的、强烈的感情。只有教师真正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了感动,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但由于时间关系变得草草收场,就像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导背诵、学生练*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说得笼统,孩子无从下笔。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目标,有的学生没有达成,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对文本“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以及想象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总之,教授抒情诗,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学生以读促悟,悟后再读。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施填鸭式教授课程。我们要紧跟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教学,让老师更轻松,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

  《白桦林好地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以怀念家乡童年生活的学唱歌曲。歌曲简短流畅,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结合,给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加拿大白桦林风景图,使人仿佛置身在大自然风光中。本节课反思如下:

  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落实,但是某些细节掌握地不是很精确。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美。首先通过聆听歌曲旋律时做肢体律动,感受并分辨歌曲乐句,让学生体验在教室里自由的走乐句,初步感受过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旋律环节,通过找相同旋律和相似旋律进一步熟悉旋律的特点。在演唱歌曲环节,通过让学生感受在大屏幕展示白桦林中的自然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用心去歌唱,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在完整学唱歌曲后,创设情境带入用不同力度变演唱歌曲体验音乐;最后通过多声部的演唱及声势律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学*潜能和学*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

  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教歌曲情绪指导方面还不够有表现力。在最后拓展环节,没有让学生通过单声部多加练*,直接多声部合作演唱,导致学生有些混乱。在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不太好,对于自己的不足,我要努力完善与改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设计动静结合、张驰有度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清新、轻松、美丽,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成功之处: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足之处:

  不过,教学这篇诗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今后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再课上交流,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对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入了。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歌颂了看林人长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甘为守护白桦林而牺牲青春的*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选准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讨论,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上了《白桦 林的低语》后的感受。

  我遵循课文的协作思路,先引导学生学*1—4自然段,初步地感受看林人和白桦林的关系,然后抓住重点段落5—7自然段,特别是5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勾画、批注,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词语“绝没有”、“绝不违章”、“不是┅┅而是┅┅”等等,并在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学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看林人的品德:为了森林,强忍烟瘾。为了森林,严控酒量。为了森林,不听歌曲,为了森林,甘于寂寞,甘于牺性。

  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看林人的高尚品格。因为找准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重点语句,所以在讨论“白桦林在低语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看林人啊,谢谢你长年累月地守护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一个学生认为白桦林会说:“朋友,因为你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没有受到人类的伤害。” 而看林人对白桦林的热爱,呵护之语。我对看林人的思念丶赞美之语。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用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看林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7)

——《画图》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画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必修的软件之一,由于它功能多、简单易学,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怎样让学生在学*的同时即玩到也学到将是现在信息教学的首要问题。通过“画图”软件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的创新意识应是信息老师应该考虑到的。在学生学完画图软件的工具箱后,老师可以自己编写一些游戏式的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学了也玩了。

  比如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提供两张有细小区别的图片,让学生用椭圆工具找出其中的不同并圈出来。

  “找异同”这样的游戏,将它应用在学生初学“画图”软件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椭圆工具或其他基本工具的操作,同时用调色板设置红色的前景色,并了解Shift键在画几何图形时的辅助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得到初步锻炼。对于这类练*,教师可以寻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于学生的练*了。

  又比如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张没有颜色的背景图片,让学生用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前景色,并用油漆桶将不同的颜色填充图片中,使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又非常的漂亮。

  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颜色,并区分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不同性质。这个练*题可以应用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学中。

  这些游戏式练*题还有很多,老师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摸索。不论采用何种活泼的学*方式,分析学生心理特点、以软件的基本功能为立足点,才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关键点。

  《借助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上段时间,我在四年1班实行了一段时间的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上升。鉴于往后还需要在另一个班进行推广这个能力练*,故反思如下:

  1. 教会学生画图的基本策略

  开始时,我准备了一节以画图解决问题的主题课,通过一步计算、两步计算、三步计算的题目,结合如何画图进行教学,重点解决学生的数据的提炼、画图步骤、需要解决问题的标示等简单画图技巧。如“商店买回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还剩20个,每箱装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读题,简单快速的找到题意“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剩20个,每箱?个”,接着画线段图或者用其它图形来表达,要让学生明确,把140个杯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已经装箱了,一部分是剩下来的;装箱的那部分要分成5个箱。最后在图形上,把各个数据标在合适的位置,并用问号将所求部分标示出来。

  2. 通过典型例题来提升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次测验反馈中,学生在有关“倍”的问题上,经常出错,学生*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但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什么的几倍,没有分析等量关系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在运用线段图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找标准量,用一个格表示标准量,在用另一条线段表示什么是标准量的几倍,最后是标数据和问号,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分析1个格与几个格的关系,从而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进而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一天一练,培养学生运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惯

为了培养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的*惯,我让学生一天进行一题练*,然后第二天进行批改和讲解,在学生养成*惯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的讲授画图程序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如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这样一幅范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小练*,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便趁热打铁,出示了第二个小练*,并说:“同学们,你能在5秒内完成吗?”。在这*乎不可能的目标驱使下,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用红色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并相互交*,然后在下边画两条相交的切线,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红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学采用了复制翻转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在这个练*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

  “画图”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必修的软件之一,由于它功能多、简单易学,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怎样让学生在学*的同时即玩到也学到将是现在信息教学的首要问题。通过“画图”软件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的创新意识应是信息老师应该考虑到的。在学生学完画图软件的工具箱后,老师可以自己编写一些游戏式的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学了也玩了。

  比如我们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提供两张有细小区别的图片,让学生用椭圆工具找出其中的不同并圈出来。

  “找异同”这样的游戏,将它应用在学生初学“画图”软件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椭圆工具或其他基本工具的操作,同时用调色板设置红色的前景色,并了解Shift键在画几何图形时的辅助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能得到初步锻炼。对于这类练*,教师可以寻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图片,稍做修改,就可以用于学生的练*了。

  又比如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张没有颜色的背景图片,让学生用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前景色,并用油漆桶将不同的颜色填充图片中,使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又非常的漂亮。

  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调色板设置出不同的颜色,并区分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不同性质。这个练*题可以应用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学中。

  这些游戏式练*题还有很多,老师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摸索。不论采用何种活泼的学*方式,分析学生心理特点、以软件的基本功能为立足点,才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关键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坐标图,理解坐标轴和坐标的概念。

  2、能正确标出任一点的坐标。

  3、学*定位作图命令,并能用描点定位法画出较复杂的图形。

  4、培养学生初步的*面解析几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标出任一点的坐标。

  2、学*定位作图命令,并能用描点定位法画出较复杂的图形。

  教学方法:

  教学法、演示法、练*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电脑、演示图案、每个学生一张制定好的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引导学生复*前面学过的内容,画正三角形,画正五边形。主要是让学生计算小海龟在作图时的转向。

  2、复*小海龟转向角度的计算。

  二、新授

  1、我们有一句祝福语叫“一帆风顺”,主要的赠送物品就是一条小船。当你把你创作的作品赠送给朋友时,不但增加了你们的友谊,还让朋友分享到你的成果,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制作帆船。

  2、观察教材53页图10.1,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

  分析:这是一些看似不规则的图形组合的。

  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随便的画,作一种漫无目的的尝试,感觉到所画的线总是达不到自已希望的效果,而且角度也不好计算,步数(线长)也不能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思考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3、认识坐标图

  同学们都观察了以上的“帆船”图吧,也尝试节画图,那么你们觉得画这幅图有哪些困难呢?

  转向角度不知道是多少,前进或后退的步数不知道是多少。这就需要要同学们去计算了。

  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种新的画图方法,坐标作图。

  先认识一下坐标图(教材54图10.2):

  (1)分组观察,讨论。说说你对坐标图的理解。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讲解坐标图:

  坐标图上的两条有箭头的粗线就是坐标轴,成十字交叉,交点用O表示,横向的一条为X坐标轴,纵向的一条为Y坐标轴。

  组成坐标图的网络线(水*线和垂直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以O为起点,就是0,向上为正数,向下为负数;向右为正数,向左为负数。

  我们以每个格子之间为10步来计算每处交点的坐标。表示时X坐标(横坐标)的图字在前,Y坐标(纵坐标)的数字在后,用括号括起来。如:图中A点的坐标为(60,80)。

  (3)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0,-50)(20,-70)(100,-70)(120,-50)(50,-50)(50,100)(130,-20)(50,-40)(35,0)(35,25)(50,70)(-10,-5)的坐标,并把他们标出来,用铅笔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

  学生通过描点,进一步认识坐标图,并能熟悉掌握描点的方法,能正确找到坐标点,并标记出来。为作图打好基础。

  其实,让学生找的这些点就是教材55页图10.3的各坐标点A、B、C、D、E、F、G、H、I、J、K,为画图作好铺垫。

  4、引导学生利用坐标图上的坐标点的数据来画图

  (1)画船身

  说明:为了不使画出的小帆船位置偏向屏幕的上方,我们先让小海龟后退50步至A点,为画图作好准备。

  命令:

  CS SETPC 15 SETBG 9 SETW 3 PU BK 50 PD

  画线段AB,这时要用到将小海龟移动到指定坐标点的命令SETXY[X Y]。

  说明:X和Y的具体数值必须用方括号括起来,中间用空格隔开。

  讲解:执行这条命令可以将海龟移动到坐标为(X,Y)的点处,并且在起点和终点上画出一条线段。

  B点的坐标是(0,-50),因此命令为:SETXY[20 -70].

  线段BC也要以用命令SETXY[100 -70]来画,不过由于B、C两点的Y坐标一样,所以还可以用SETX X命令,指挥小海龟沿水*方向爬行到X坐标为X的点外,并画出线段,而Y坐标不变。

  如:SETX 100.

  画线段CD和DA很简单。

  命令:SETXY [120 -50 ]SETX 0

  (2)再画出桅杆和帆

  小海龟有沿水*方向爬行的命令SETX X,也有向垂直方向爬行的命令,SETY Y .

  用SETX 50 命令小海龟从A点移到E点,再执行SETY 100命令便画出了桅杆EF。

  之前我们已经标好了各点的坐标,所以我们一依次一个点一个点的作图。

  SETXY [130 -20] SETXY [50 -40]

  SETXY [35 0]SETY 25

  SETXY [50 70]SETXY [-10 -5]

  SETXY [50 -40]

  既然我们把每一步都编写好了,我们就把它们串连起来,编写成一个过程吧,编写完后执行,看看是不是达到我们的设计效果。

  TO fanchuan

  CS SETPC 15 SETBG 9 SETW 3 PU BK 50 PD

  SETXY[20 -70]

  SETX 100

  SETXY [120 -50 ]SETX 0

  SETX 50

  SETY 100

  SETXY [130 -20] SETXY [50 -40]

  SETXY [35 0]SETY 25

  SETXY [50 70]SETXY [-10 -5]

  SETXY [50 -40]

  END

  同学们欣赏一下执行的效果图,讨论:用坐标图画图有什么好处?

  能将小海龟精确地移动到相应的坐标点,解决了海龟转解难以计算的难题,使小海龟准确地画出不规则的图形。

  小结:我们今天又学会了用坐标图来制作图形,又增加了新的知识,学到了新的技巧。还学到了“SETXY”命令。

  为了更加丰富我们知识,我们还要了解几个命令:

  GETXY :显示小海龟当前位置X坐标,Y坐标。

  XCOR :显示小海龟当前位置X坐标。

  YCOR :显示小海龟当前位置Y坐标。

  三、巩固练*

  1、复*本节课所学内容,分组完成。

  2、知识链接:笛卡尔(教材57页)。

  四、作业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8)

——aoe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αοе”是拼音教学的第一课,这是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所接触的第一堂汉语拼音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单韵母α、ο、е(会读、会认);把三个单韵母与知道的字相联系,体会字母在音节中发音;让学生观察、了解字母在四线格中的位子。其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发音方法,这无疑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这节课,我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发现字母的发音要领,字形教学既重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又采用了学生喜欢的编儿歌的方法,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了字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公鸡叫,学白鹅唱歌,背古诗《咏鹅》,叫阿姨。使学生初次感到拼音字母所标识的语音就在生活语言中,继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单韵母α的发音方法及字母的形状,最后放手让学生合作学*剩下的两个字母,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

  学生初次学*拼音就感受到了它的乐趣,对今后拼音的学*是非常有好处的。

  《aoe》是汉语拼音的第一课,上好了第一课,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生今后学*拼音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比较浓,注意力也比较集中。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入激兴趣,让课堂学*置身在童话背景中

  拼音教学容易枯燥乏味,加上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易接受直观生动事物等特点。因此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去学*。上课伊始,我先跟大家介绍了学好拼音的重要性,接着,我利用童话故事把学生引入学*中:“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去认识一些新朋友,那就是拼音王国,你们想去吗?拼音王国住着三大家族:韵母、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今天我们先到韵母宫去认识三个单韵兄弟。看,他们都藏在了这幅图里呢。”(课件出示)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将拼音字赋予了生命,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将孩子自然而然地领进了拼音王国,激发了孩子和拼音娃娃交朋友的热情,激发了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利用情境图,让拼音教学化难为易。

  课标指出:儿童学*汉语拼音,是一个从言语实践中来,又回到言语实践中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借助儿童已有经验,使教学化难为易,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学生低年级的教材,每课都配有画面优美的情境图。教师利用好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学*,就能使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如:出示了课文插图后,老师问:“在这个美丽的小山村里,你看到谁在干什么?生:“一个小女孩子在学唱歌。”师:“她是怎么唱的?”“张大嘴巴”。教师带着学生学着小女孩子的样子唱“aaa”。学生从学唱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读音。“听到小女孩的歌声,大哥ɑ就跑出来了。”课件演ɑ从小女孩的头部出来。“你看的ɑ样子像什么?”学生很快就懂得了图跟字形的联系。接下来,学生很容易就借助图学会了oe音和形。

  三、以多样形式,保持学*兴趣。

  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单靠课件、图片是远远不能让他们保持学*兴趣的。上课时要让他们手脑并用,把游戏引进课堂,以使他们时时保持良好的学*兴趣。如在学*aoe这三个字母时,我让学生一边读顺口溜,一边用手做动作:“张大ɑɑɑ,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通过做动作强化了对发音口型的记忆。然后,教师就跟同学做“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摆好口型,学生读出音来。在学*四声时,我让学生边读边伸出食指比划四声,几次下来,学生就能较快地区分清四声了。检查学生对字母是否掌握,通常我会让大家玩“开火车”游戏,这时学生总是会兴味盎然地高举小手,积极性很高。

  四、及时肯定,增强学*兴趣。

  小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增强他们学*的兴趣。对学生的表扬,有时可能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轻柔的抚摸,一句激励的语言。如上课时,我跟同学们说:“哗,你们真不简单,第一次上课,就这么会听课了。”学生一听,更认真听讲了。有时,课上了一会,我会突然指着一个同学说:“这位同学真厉害,这么长时间都能坚持坐得这么好,我真佩服他。”其他没坐好的同学听了,也赶快挺直了腰。一节课中,只有不时给学生注入“”,才能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的兴趣。

  一、用好情境图、语境歌,让拼音教学化难为易

  打开课本,最吸引我的是那幅生动的情境图。早晨,路边的小公鸡站在篱笆上向着红日oo啼。阿姨领我到村西的池塘边去玩。池塘里可爱的小白鹅ee叫着,好象在说:“小朋友,早上好!”生动活泼的画面上,“ɑoe”三个字母也出现在相应的位置上,一目了然。

  情境图下面是字母的书写教材,十分清楚地标明了字母的书写笔顺。接下来安排的是字母ɑoe的表音表形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边上的表音表形图,从音、形两方面入手,比如ɑ的教学,可以先出示左边阿姨的头像,问小朋友:“图上画的是谁?”“阿姨”。“那今天我们要学*的拼音字母和阿姨的阿有关,请小朋友再说一边‘阿姨’这个词语。”然后老师再教学ɑ的发音。

  读音学会后,让学生观察字母a和阿姨的头像,看看发现了什么?这样,把音、形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比较容易记忆,学生也能较快地学会字母的书写。

  一开始学*四声,学生可能接受较慢,教学时可以联系下面小兔骑车图,先让学生弄四声,然后给字母戴上四顶“小帽子”练读,同时让学生伸出食指比划四声,边读边比划,几次下来,学生就能较快地区分清四声了。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具有很明显的学前幼儿的特点,他们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共性,他们最喜欢的是游戏、活动。但是他们一入小学就要从幼儿比较自由的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转入小学有计划的系统的以多门学科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的学*,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工具它本身没有意义,对于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更是枯燥单调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一些游戏、儿歌、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法探究

  1、图片从儿童心理角度来看,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弱,他们对于抽象的'字母的学*,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需要借助直观教具这一外部的刺激来集中注意力,图片能把抽象的无意义的字母和直观的图象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字母的读音和字形,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插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再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字形和图片上相似的地方,把他们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结合起来。

  2、儿歌儿歌由于其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把大量的儿歌引入课堂,使儿歌成为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学*“ɑ o e”时,教学朗读儿歌:“嘴巴张大ɑɑɑ,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

  3、游戏教育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游戏可以把索然无味的汉语拼音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记,深受学生欢迎。例如,“猜一猜”(根据口形猜字母)、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考一考(拿字母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游戏,学生反复朗读,加强了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aoe

  [教学要求]

  1、学*aoe3个单韵母,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认识4个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oe的四声。

  3、认识和学*使用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书写3个字母,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重点难点]

  1、aoe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aoe的四声读法。

  [课前准备]

  彩色挂图,aoe的四声卡片,画有四线格和描红笔顺的小黑板,

  aāáǎà

  oōóǒ

  eēéě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单韵母a、o、e,读准音,记住形。

  2、正确书写3个单韵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pinyin。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汉语拼音,它由好多字母组成。我们只有学好了汉语拼音,才能帮助我们识字、读书,说好普通话,用处可大呢。)

  2、说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需要它,帮助说好普通话,我们一起学好它。

  二、情境揭题

  1、请小朋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早晨,太阳出来了,大公鸡喔喔啼,路旁的白鹅咯咯叫,阿姨带我到村西。小白鹅好像在问我:“早上好。”)

  2、总结图意,教儿歌:大公鸡,oo啼,阿姨带我到村西,小白鹅,ee叫,连声问我“早上好!”(先后出示aoe卡片,排列成aoe的顺序)。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3个拼音字母:aoe。

  过渡:怎样又快又好地掌握这3个字母呢?有窍门呢!

  三、学*字母音和形

  1、学*a的读音和字形。

  (1)出示“阿姨”图,提问:小朋友,图上这位是谁,我们怎样称呼她呢?

  (2)这是一位阿姨。看看老师发a这个音时嘴巴是怎样的?嘴巴动不动?声音怎样?(嘴巴张大,嘴巴不动,声音响、长)

  (学生照样子练*发音)

  (3)看画面:小朋友,你发a音时就

  《aoe》的教学是孩子们踏入学*之门的第一节课,也是我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都说第一节课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我可不能有半点马虎。

  课前,我看教案,查教参,发现a的书写有两种版本,最后一笔有的说是竖右弯,有的则是竖。对于一个缺少低年级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乎,上网百度,答案也是众说纷纭。好在还有同事们,请教低年级语文老师,钟丽丽说最后一笔是竖,课本上也是这样的。得到“前辈”的指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安然了。

  上课时,为了迎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我也是网罗了教学aoe的许多游戏方法,什么“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叫”,更夸张的是我还和他们互动根据口型猜韵母……呵呵,果真,这些看似幼稚的方法,对一年级的小朋友还真管用,一个个兴奋地手舞足蹈。

  课后,有些同事们笑着说:“你教低年级还有模有样的嘛!”她们有所不知,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最紧张的一节课,刚毕业那会儿,也抵不过今天啊……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

  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在幼儿园已接触过这些拼音字母,简单的认读没有问题,但是a、o、e四声的认读学生困难很大。虽然只有四声,但是常常分不清彼此。加上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如果一节课都在拼拼读读唱唱中度过,那么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所以,汉语拼音的教学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利用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编故事来认识4个声调。

  接着让学生用儿歌加动作形象识记,“一声汽车*又*,二声汽车爬山坡,三声汽车下坡又上坡,四声汽车下山坡。”学生学得很开心,领会得较好。我还在课堂上做了些简单的游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拼音的学*中。

  让学生又快又准的认读四声,特别是在游戏过程中,区分了难点第二声、第四声。

  作为初入学的孩子,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学*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渴求信息的沟通和内心感受的表达。”汉语拼音做为一种抽象符号,儿童一入学就学*它会感到单调、枯燥,易产生挫折感,无法满足学生的“第一需要”。而汉字是表意文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得多;汉字又是母语文字,随处可见,有的学生入学前就已经认识了一些汉字。

  新教材所做的改革就是让学生一边学汉字一边学拼音,学拼音和学汉字相互渗透。从学生已会的汉字入手带学拼音,在学*拼音同时学*新的汉字,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巩固拼音知识。这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孩子入学开始就“学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感受了乐趣,增强了自信”。这样拼音和识字教学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一、发挥汉字功能学*、巩固拼音

  人本意识,即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学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为此,每个老师都应当密切关注初入学儿童的已知经验——会认一些字。所以在进行拼音教学时要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儿童具有听力极强、机械记忆力极强,以及整体认知事物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的方式,发挥汉字功能,学*、巩固拼音,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利用熟字学*拼音

  利用熟字,读准声韵。“学*拼音同学*其他知识一样,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获得的。”新教材的读儿歌识字学拼音单元,正是根据儿童认知心理学规律,学生在老师标准普通话的示范中,学*读准部分汉字,再利用熟字字音,学*声韵发音,起到正音效果。如单韵母“e”的第二声发音是学生学*的难点,于是在教学时我出示了上节课所教的“鹅”字,编了儿歌“ééé,白鹅的鹅”,并提醒小朋友读“é”时可以回忆“鹅”的读音。小朋友轻轻松松读准“e”,同时对“鹅”的字形也进行了复*。

  利用熟字,准确拼读。“准确拼读”是语文基础教学中拼音教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音节拼读又是拼音教学的难点。在学生刚刚接触拼读时,要么拼读不出,要么拼读不准。时间一长,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丧失对汉语拼音的兴趣。所以根据“语音与汉字”的关系,在熟悉汉字字音基础上学*音节拼读,就要比先学拼音再学汉字容易得多。如拼读音节d-à-dà:先出示熟字“大”,让小朋友认读;再出示的音节“dà”,并告诉小朋友dà和“大”读音相同;然后出示dà的拼读过程d-à-dà,在学生拼读后老师再示范拼读;最后学生练*拼读。这样一来有效的降低了拼读的难度,学生不但掌握了拼读,同时也学*了汉字“大”。

  2、依托熟字巩固拼音

  在识字时,一方面运用拼音知识读准汉字;一方面可以利用熟字的字音复*声韵发音,练*、巩固音节拼读。课文是浅显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儿歌。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儿歌中熟字字音,复*声韵发音,练*音节拼读,提高拼音能力,同时也复*汉字字形。如在教学“大”时,运用拼读方法学*生字的音,更明确“à”的发音,使他们在儿歌声中既读准了生字的音,认识了生字的形,又巩固了拼读知识,还记住了声母的发音,同时学生也体会到拼音在识字和学*普通话中的重要作用。


咏柳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9)

——村居咏柳教学反思优选【5】篇

  《咏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中的两首古诗之一。《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诗的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我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与兴趣。

  一、以导激趣,调动学生主动学*的愿望。

  教学开始,我板书课题“咏柳”,问学生“咏”是什么意思,学生摇头,我鼓励学生查字典,得到“咏是用诗歌的形式描述,有歌颂、赞美的意思。”我在咏字后面加了一个“柳”字,问“咏柳”是什么意思?“就是赞美柳树。”“那快看图读古诗,说说诗人赞美了柳树什么?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二、读中明意,让学生与文本积极对话。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三、创意实践,让思绪随性飞扬。

  在教学古诗《咏柳》其中的两行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在这美好的春光里,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除了剪出细嫩的柳条外,还剪出了什么?”一学生精彩纷呈的各异思维就展现出来:剪出了火红的桃花,剪出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剪出了小草……这些答案让我满意,正当我打算收场时,一位孩子说:“还剪出了这一大片春光。”语出惊人,使我一愣如果按照常理思考:“春光”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能用“剪”呢?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又提醒我:“要小心对待学生萌芽中的创新思维”。

  有了这一想法,我马上把“球”踢给了孩子:“孩子,您为什么这么认为?”“因为春天各种美好的事物汇聚而来,凑成了美丽的春光图,我想这各色景物都是春风拿剪刀剪下来粘贴成的.。”学生面带笑容,似乎也在为自己的这一新发现而兴奋。我心中暗暗惊喜,马上就对孩子的回答给予了充分肯定。

  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舞和这个富有创意孩子的启发,接下来一个个孩子的发言则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之外,带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剪出了花的香味,剪出了宛转的鸟语,剪出了草地上我们嬉戏的姿态,剪出了春光中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剪出了风中悠扬的歌声……

  在学生对全诗感情朗读之后,我说诗歌不仅可以朗读、背诵,而且还可以吟诵呢!学生的热情马上被激发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等着我教他们吟诵。当优美的旋律响起,孩子们都沉醉了。在全班吟诵古诗的氛围中,我们再次感受到古诗的深远意境。这一环节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最后,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写作能力也在无形中提升。

  我认为学*古诗最关键的是从理解重点词语入手,一步步理解诗句意思。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一个过程。课堂中我讲得比较多,没有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古诗内容.以后我在古诗教学中会更放手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思维的空间,去体会诗意。另外,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课标精神。如果本课让学生再看着图片来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同时也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将会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课堂是一门艺术,反思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反思的路上奔跑,前行,收获着鲜花和掌声,也常常徘徊、迷茫。如果我们不忘初心,继续攀登,她的前路终将一望无垠,拨开云雾见日明,让绿色生态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课堂,把乐学高效课堂当做我最高追求,尽己所能,让学生快乐学*,快乐收获。我们阳光教育的最美蓝图将会缓缓展现在眼前,而且,我坚信这美好的时刻已不遥远!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

  《咏柳》一诗,世人通过写初春二月柳树、柳叶、柳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继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以及对春天景色的赞美。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我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三年级学生虽然对古诗诗意不作考查要求,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理解诗句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尝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简单地写下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继而理解题眼“咏”的意思,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通过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的兴趣。

  当完成教学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我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会令他们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的感叹,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5.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柳》、《春日》是两首古诗,前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后者出自南宋诗人朱熹之手。这两首诗都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时的喜悦。除此之外,《春日》一诗还饱含劝学之意。

  上课之前,我细钻教材,品读诗句,搜集相关资料,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熟读诗句,背诵诗句,观察柳树。

  上课时,我自创了一个谜语——“春天到,抽丝叶;春风吹,细腰扭;梳长发,爱春天。”学生很快能猜出谜底:柳树。结合字谜以及学生观察到的柳树的样子,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特点,这样很自然就导入了课题。板书完课题后,便是引导学生朗读诗句,着重注意语感和节奏的指导。《咏柳》诗意比较浅显易懂,加之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柳树,学生对诗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因此我才去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自主读、悟,对照插图自行吟诵的方法来学*全诗,让诗句描绘的柳树的形象在学生的的心中形成以致终生难忘。《春日》的教学我抓住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设计找“证据”,从关键词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诗句的大意,教师适时点拨。理解了诗的大意,学生再来诵读,必定是“功到自然成”。这是一首写春诗,劝学诗,学生便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警示语,也算是学生明白的另一个道理吧。

  课后,我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全班通过,然后默写,有十多个学生写错了一个字,其他的全对,奖赏他们每人一个“笑脸”。

  优点之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生字时,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

  1、上课时间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时间,每到一个环节都有意识的去看看时间,严格按照备课教案来上课。

  2、低年级重视多读,以读助讲。减少老师的废话。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