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莫高窟》教学反思 1

  《莫高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非常重要。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想象、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抓住“492”这一数字知道莫高窟的洞窟很多;从“悬崖绝壁”一词知道了莫高窟的洞窟在高处,还想象到古代劳动人民为建莫高窟付出很多艰辛,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从“四周布满沙丘”一句知道莫高窟身处茫茫的戈壁大漠。学生对“蜂窝似的”体悟不出什么,我就利用媒体,一出示蜂窝,学生马上就领悟到“蜂窝似的是说洞窟又多又密。”至此,我抛出“现在,你知道莫高窟这一名称的来历了吗?”学生争相发言,答案非常正确:“这些洞窟修建茫茫的沙漠,在又高又陡的绝壁上,故称其为莫高窟。”最后,请学生找出总起句来概括出段意。

  《莫高窟》教学反思 2

  《莫高窟》教学案例

  《莫高窟》是一篇记叙文,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这是一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每个自然段都有相应的中心词或句子,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概括段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到了黄山观赏了三大奇松,领略了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看看有着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去?

  生:想。

  师: 好,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18,走进莫高窟。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每个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字词或句子来介绍吗?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能边读边思考,有同学还用笔画出来了呢,真棒,好,现在谁能和我们说说你找到哪些词句来概括每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谁来说?

  生:第一自然段,我认为是“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面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这一句可以概括这一自然段。

  师:你找到这一句,找得真正确,那这句话介绍的是什么呢?

  生:是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她的样貌。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第二自然段呢?

  生:第二自然段我认为是这一句“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师:没错,这一段都是围绕这一句写的。

  师:那谁能象前面的两位同学找出能概括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句子?

  生:“莫高窟有四万五千*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概括了第三自然段;“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藏经洞”可以概括第四自然段。

  师:找得真正确,你们看是不是书上的语句呢?

  生:是

  师:你们觉得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难吗?

  生:不难,我们可以从每段中找语句来概括。

  师:没错,可以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同学们那文章最后给我们说了什么?

  生:总结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师:恩,既然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前面我们也了解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那文中哪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莫高窟?

  生: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师: 好,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自然段归为一部分?

  生:可以

  师:课文是按照了总—分—总的顺序写的,现在谁能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你该怎样分段呢?

  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五自然段。

  师:没错,同学们把每段的意思弄明白了,很容易就分好了。现在根据前面概括的,谁能说说这三部分说了什么?

  生:第一部分介绍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和她的样貌。第二部分介绍了莫高窟两千多尊彩塑、四万五千*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和面积不大的藏经洞。第三部分总结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师:第二部分能概括得更简洁些吗?把关键的词概括出来?

  生:主要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

  师:用关键词归纳确实简洁,也能很好地概括出这部分的意思,真棒。

  师:我们可以用第几部分的意思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文主要写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总结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案例反思:

  在上《莫高窟》这一课,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通过抓住段落中重点词、句、中心句的方法,来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和每部分的段意。

  《莫高窟》教学反思 3

  本堂课中,我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从而更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种新颖的学*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我搜集了大量莫高窟的彩塑、壁画、飞天、莫高窟地理位置图等,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如:学生通过欣赏彩塑,亲眼所见彩塑的不同神态和不同个性,仿照书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再说说这些彩塑还有哪些不同的神态和个性。

  再有“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的画面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莫高窟》教学反思 4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的充分朗读,使他们最大限度的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

  在学生感知课文时,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本课在写作上运用的排比句式比较多,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也用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句式练*说话。

  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教学没有完成预期设计的教学任务。本课结束后,我深思了几点,一是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二是没有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细节之处还需要注意。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改进提高,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 5

  《莫高窟》这篇文章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构造清楚,讲述详细,表达有序,死动的引见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战曾藏稀有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环球闻名的艺术宝库显现在我们面前,称誉了我国古代办动人仄易远的无穷伶俐战伟大的创制力。

  本课构造明确,条理清楚。出格是两、三两天然段有很多不异的中心,我念佛过教师的引导,辅助教死收现教*的方法,指面教死合做自教,将品死少到教、仿、创新。我将第两天然段“彩塑”(领游)部分做为教授的重面,引导教死总结本段的写做特面:

  (1)总——分——总的构造。

  (2)*做足法:排比句,分写的部分详略恰当。

  将第三天然段放足交给教死交换自教,当然放足不即是不管不问,教师在此时是幕后的指引者,经过自教前的三个指引性的题目(1.本段用如何的构造引见了莫高窟壁画的哪些特面?2.操纵了哪些*做足法描述壁画的雄伟瑰丽?3.本段经过哪些描述示意出莫高窟壁画的雄伟瑰丽?),给教死自教的方向,辅助教死自教。教死的伶俐是惊人的,本次讲课的屯小五一班的孩子们伶俐、死动、自教能力也很好,短短的六七分钟强烈热烈的组内交换迸收回伶俐的火花,令教员惊讶这一颗颗小太阳的能量!

  备课中,思虑到教死对莫高窟常识相识甚少,有必要在第一课时删补对莫高窟常识的引见,如何将常识融于教教设念之中?设念时,我以“课文引见莫高窟师从哪几个方面进足的”为抓足,设念了三组词语,以词为引,引词进文,引导教死捉住文章的三个段降,经过“读词—读文--了解文章内容”完成预设,在三步设念之中,讲莫高窟的常识融进之中,同时删补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莫高窟的评价以及藏经洞的历史引见,期视可以或许借助这些课外常识辅助教死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战代价。

  《莫高窟》教学反思 6

  本课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封藏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简炼而优美,对彩塑的描绘虽笔墨不多却栩栩如生;对壁画的描摹既大气又细腻;特别是对飞天的描写语句整齐富有音律美和动感美,读来让人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对藏经洞的精当介绍,让人在为祖国古文化骄傲的同时感受到涩涩的酸楚。

  这篇文章当中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可值得学*的地方,例如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后具体的描写方法,过渡句的作用等,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文章结构,构段方式这些在以前记叙文的教学中都有所学*。所以,本节课,我将目光聚焦到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上,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学*掌握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并以它为例子拓展文章《秦兵马俑》,对已*得的说明方法进行迁移巩固,为孩子们今后学写说明文打下基础。

  本节课,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的方便快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教学中,我利用希沃白板5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文中出现的佛教人物基本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此我适时地展现各种彩塑,特别是睡佛的画面,使文字活了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中。在接触了彩塑绚丽多姿的形象后,学生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等重点词,对照插图想像,并读出人物的特点,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两词。从文字到图片再回归文字,使学生对莫高窟彩塑艺术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本节课朗读仍是学生学*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在学*壁画一部分时,学生通过欣赏飞天图片,在感受到莫高窟飞天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体会朗读,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是水到渠成。信息技术恰当的运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藏经洞这个环节,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珍贵文物被盗的视频资料,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更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讲授环节中,我还利用希沃白板5的蒙层功能和希沃授课助手,创建轻松互动的课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提升学生融入度,提高学*地积极性。实现课堂的互动性。

  《莫高窟》教学反思 7

  《莫高窟》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走进风景名胜”中的一篇文章,体裁说明文。作者通过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者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架构这篇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并且在介绍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时,结构也大致相似都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及点面结合写出所介绍事物的特点,,并采用大量的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感,利于学生诵读。因此本文无疑是学生学*列提纲和背诵积累最好的范本。

  我班学生给课文分段已初步掌握,也曾初步拟写过提纲,但不够规范完整,所以有的同学即使写了提纲,但依然主题模糊,重点不突出。所以如何列提纲,如何根据文题确定文章的主旨?如何根据文章的主旨选材?如何安排选材的顺序?如何写三级提纲?这些我都希望能借助这篇课例,让学生领会。

  鉴于以上的思考,我在教学《莫高窟》的第一课时时,设计了两个目标第一识写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四字词语学*一个多音字。第二个目标是以本文为例学*列提纲。这两个目标一个指向夯实基础,一个指向学会表达。

  因课前已布置预*,和搜集资料,所以第一个目标我就在检查预*情况中完成。这一环节原先设计了四个小环节:1、辨字组词,2、教写“腐”和“尊”3、学*一个多音字“佛”

  4、出示本文的四字词语认读,归类理解。并选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造句。这四个环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其中的“辨字组词”应该说学生不仅识记了本课的生字还回顾和拓展学时了和本课生字同音或相*的汉字,可谓“一石二鸟”。四字词语的归类理解也达到了理解、使用并拓展积累的双重目的。但在课堂上我忽然想到布置搜集资料的这项环节没有检查,于是我又临时加入了“抢答”这个环节,一是检查孩子们是否搜集“莫高窟”的资料,另外还想考察一下孩子们对莫高窟了解多少,然后让他们再对照作者所写的文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夯实基础这一目标虽是本课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可是我对这部分的时间没有掌控好,耗时17分钟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这是今后课堂上要注意的问题,孰重孰轻要掂量清楚。

  第二个目标学*列提纲我设计了两个大环节,一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列出本文提纲。二是迁移运用学*列提纲。把握课文内容时,我采用的是一贯使用的方法由题入手,质疑课题,带着问题找答案。意在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惯,学会给文章拟题。

  给文章分段,应该不是难点,学生很快分好,我便指名学生汇报,一边听学生汇报,一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句虽然在文章最后出现,但是,是先有文章的主旨呢还是先有文章材料的安排?通过思考,学生给出答案:用该在材料安排之前。我顺水推舟便把文章的主旨写在文题的下面,告诉学生,当你决定要写什么题目后,你接下来必须思考的就是你的写作目的.。这就如在赛场上一样你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并且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你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的写作目标确定好后,再紧紧围绕目标选取材料,然后思考哪个材料详写,那个材料后写。最后还要思考开头如何开,结尾如何写,这扬一篇文章的二级提纲就列好了。

  反思这一环节,虽然完成了事先安排的内容,但却不够干净利落,有点拖泥带水,又有点牵强附会。但最失败的一个环节,还是最后一个环节迁移运用,由于前面时间耗时过多,所以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练写就没时间展示了,只能草草收场。

  虽然说课堂就是缺憾的艺术,但是这个缺憾影射的却是*时课堂上的致命缺点――没有时间观念。

  走进课堂,你要教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然后紧紧围绕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方能减少缺憾。记住!

  《莫高窟》教学反思 8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 9

  《莫高窟》 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令人赞叹的丰富藏品,颂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构清晰,叙述具体。由于学生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及藏经洞等相关资料及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整堂课,我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视频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的画面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三、课堂上注重 写作指导。

  教学本课时,注重了 写作知识的迁移指导。如在学*了莫高窟的彩塑二段后,我引导学生学*“围绕中心句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了片段练*。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练*仿写说话训练时,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调动学生参与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的 总结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 10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阅读


《莫高窟》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1)

——《莫高窟》教学反思6篇

《莫高窟》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预*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在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图片文字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课文重点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生动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文本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进行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节、段、全文)大意,是历次考试学生们失分较多的项目,学生归纳不到位是学生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其概括能力。主要采用两种概括方法:

  1、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2、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当然,这两种方法应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如,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再进行第二步。这样既巩固了第一种学法,又适当提高了要求,渗透了第二种学法。以后在归纳段意时,学生自然就会运用这两种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训练扎实、到位、有效。

  (二)、训练学生使用标点能力

  使用标点符号对于学生并不是很难,按理说能得心应手。但历次加标点测试也是失分较多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此方面的教学。这篇课文则是(排比句)加标点的最佳教材。如区别:

  l有……,有……,还有……。

  l“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l“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为什么有的加“逗号”而有的则加“分号”,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式加标点的不同处,加逗号的是不同类别的,而加分号的是同类的几个方面(如同是飞天的不同姿态),句与句的关系是并列的,使学生从中领会了逗号与分号不相同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具体地描写出来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书写感受发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莫高窟》教学反思2

  《莫高窟》这篇有点说明性质。结构清晰,先从总的方面简介莫高窟,然后分别从莫高窟保存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叙述敦煌艺术,最后总结全文。通过总——分——总的格式,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人们眼前,同时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新的课程标准上说:新的课程标准上说: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必要的语文知识。这一课,课上首先要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总分总构段方式的作用并学会在中运用。

  那么这一课,的表达方式就是是指导学生*作的语文知识,在了解总分总这个学*点的基础上,体会这种写法更能展示出莫高窟的艺术成就,让人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学*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说说的结构。然后再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抓住中心句。最后细读课文,了解如何说明中心。这样几步下来,学生了解了的结构,明白了内容,感受到了历史文物的魅力,油然而生的是对创造这些美丽事物的人的敬佩之情。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这么一个好的事例,引导学生作文多好呀!把学生的视线引导我们自己的校园——干净整洁的操场、美丽迷人的花坛、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墙,让我们学校美景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文化氛围浓厚却又美丽向上的学校。

  这时提出:采用总分总的格式介绍一下让你印象最深的校园之景,想想你为什么要介绍这个景?有哪些物让你难忘?就这样一篇总分总构段的《美丽的校园》就在学生的笔下生成。这比起脱离例子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来得更容易更轻松吗?

《莫高窟》教学反思3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家长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莫高窟》教学反思4

  和“莫高窟”是*西北一个文明遗产所在地不一样,“《莫高窟》”是一个文本,设计教学前,我对这个文本略加分析:

  这是一种介绍、说明性的文本,即它的类,是比较宽泛的说明文;与之同类相似的,是《兵马俑》,宽泛地讲,也包括《九寨沟》这样的风景点介绍的文本。

  这个文本的整体特点是:以空间结构为顺序,采用与叙述不同的共时解说(即各段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总-分-总结构。其“分”而具体写的部分,分别讲了彩塑、壁画、藏经洞三个部分。

  在彩塑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游客赞美)相结合,突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维妙维肖这三个关键词。

  壁画结构与彩塑基本相似,关键词是宏伟瑰丽、内容丰富多彩、精美、灿烂辉煌。

  藏经洞部分的特点是:面积不大、藏宝丰富、命运坎坷。其中的失宝,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余秋雨比较著名的《道士塔》一文,虽考证并非严格,但因感情充沛而深得人心。

  就课文而言,结构清晰,脉络井然。很多语段、句段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文中的词串,由词语入手,通过读——理解——再有感情读这几个环节来完成词语的教学。然后引词入段,在读准音,读通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彩塑”和“壁画”构段上的共同之处:都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渗透概括段意的方法:用文中的总起或总结句来概括。“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构段方法,就是希望在阅读中悟到写的方法;第一次引导他们找文中句子概括段意之后,在学*后面几个自然段时,他们一下就知道去找总起或总结句来概括了段意,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打破了常规的第一课时最初环节的设计,导入揭题后,我进行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来想象、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学生抓住“492”这一数字知道莫高窟的洞窟很多;从“悬崖绝壁”一词知道了莫高窟的洞窟在高处,还想象到古代劳动人民为建莫高窟付出很多艰辛,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从“四周布满沙丘”一句知道莫高窟身处茫茫的戈壁大漠。学生对“蜂窝似的”体悟不出什么,我就利用媒体,一出示蜂窝,学生马上就领悟到“蜂窝似的是说洞窟又多又密。”至此,我抛出“现在,你知道莫高窟这一名称的来历了吗?”学生争相发言,答案非常正确:“这些洞窟修建茫茫的沙漠,在又高又陡的绝壁上,故称其为莫高窟。”最后,请学生找出总起句来概括出段意。

  文中的“飞天”“帛画”“刺绣”离学生生活较远,我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图文结合,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些词语,还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很自然地渗透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莫高窟》教学反思5

  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莫高窟很陌生,书中仅有的图片并不能激发学生对莫高窟的研究热情,因此,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使学生掌握重点,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在理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多幅彩塑,飞天图片,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惊叹声,在欣赏了这些彩塑和飞天壁画的同时,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理解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说话,学生说得生动、形象、逼真。在课堂练*时,我让学生学*这篇课文第2、3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一段话。大部分学生都能当堂完成,写得也很好。

《莫高窟》教学反思6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2)

——莫高窟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莫高窟教学反思 1

  在《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莫高窟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 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莫高窟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莫高窟的美,感受祖国灿烂的敦煌文化。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莫高窟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点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文化宝库,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莫高窟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莫高窟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结合我们武进教育网上本就有的专题学*网站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莫高窟的一部分,品味莫高窟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每个自然段又都是以总起句开头,层次十分清楚。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品读文章的语言,体会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壁画的精妙绝伦、藏经洞的珍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莫高窟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中华艺术宝库,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应该提示学生进入网站的路径,避免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莫高窟教学反思 2

  传统的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教学模式,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工具。”信息技术在此次课程改革中不仅作为学生学*的对象,而且最终应定位于能够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上的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苏教版小语第九册第十一课《莫高窟》),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方式,把自主学*、合作学*引入课堂。

  研究表明:学*方式和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学生的学*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手段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由此引起教学观念的变化,推动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进而实现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资源环境,信息资源的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与管理,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惯,可以满足不同的不同需求,教育过程从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的过程。这就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桎梏中**出来,为多元化的学*方式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方式为师生、生生*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主学*,或通过小组学*及伙伴关系下的汲取等合作过程,使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自主与合作学*的*台(多媒体网页),根据学生的差异、需求、能力提出了学*要求和任务:1、学*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3、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协作学*并交流;4、对自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页资源,对有关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重组、再加工,与他人合作直至完成知识系统的重新建构。

  学生在专题页的支持下,自主选择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网页提供的电子文本、音像资料等进行学*。有的听课文朗读,并跟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打开超文本链接,图文结合,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观察比较莫高窟的图文资料,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信息,深刻感悟课文内容;有的通过留言板等网络工具与其他同学交流学*心得,或寻求合作伙伴的支持。

  如对“宏伟瑰丽的壁画”的学*。学生通过自主学*,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建构,了解到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对“佛教故事”、“神佛形象”、“民间生活”、“自然风光”等各种壁画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更领略了各种飞天的迷人风采,通过仔细观察飞天的神态、动作、衣着等,“臂挎花篮”、“轻拨银弦”、“倒悬身子”“漫天遨游”、 “翩翩起舞”……的飞天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找到了壁画讲述的故事,有的找到了各种壁画形成的年代,有的找到了飞天的种种喻意,还有的找到了壁画的破坏与保护等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是依靠网页自主学*,有的是与同学合作,有的是与老师交流。最后,通过屏幕广播等手段,把自己的学*成果与他人共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做补充,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评,学生充分领略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的魅力。

  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语文,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资源,有更为自主的学*方式和合作方式,从而激起了强烈的学*动机,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有相当长的时间只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重要作用的发挥,制约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中自觉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组织作用。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改变“知识的传授者”这样的定位,而应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有真理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学*的诱导者、学*的引导者、学*的指导者、学*的辅助者、学*的合作者、学*的激励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和创新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亲兄弟,没有积极主动的学*,就不会有思维的创新,也就不会有教学的高效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笔者在以下几点做了积极的探索: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学*过程,才能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协作交流,协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任务地完成,也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协作精神的需要。

  在教学《莫高窟》一课时:教师首先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同学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探究它的奥秘?”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看、想、讲、演……)去学*,找最喜欢的合作伙伴,利用有关的网页资源进行学*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学*内容、学*方式、学*伙伴的选择都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惯等,较好地激发了学*的参与兴趣。

  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中,与他们共同学*、交流。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把学*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或者解答学生的疑难、肯定他们的学*成果、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的获取、处理、再生成,能力的培养提高都是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得以完成。

  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学*后的独特感受,及时表扬回答有创意的学生,克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惰性,并不给予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纠正补充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系统,从而发展形成适合自身的学*方法和*惯。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是聆听者,是评判者,更是合作者。在交流中,学生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问题,由于教者缺少准备,没能做到及时引导,没能抓住思维的碰撞,使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遗憾,这也迫使我们老师今后更要加强教学准备。

  在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的过程中,网页资源、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做到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的和谐统一,转变教师的角色,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的主人,方可取得教学的最优化。

  三、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自主探究的良好*台。

  传统的媒体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师的“教”,侧重于辅助教师完成“教”的过程,课堂教学客观上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活动,抑制了学生创新的渴望,阻隔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尊重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以学*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多媒体网络适合于学*者自主、协作交流的良好特性,专题页逐步被引入课堂教学。作为专题学*页,它如何营造有机的学*探究环境,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笔者在设计和运用《莫高窟》专题页的过程中,思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以培养学生学*品质和发展其良好个性为本,增强“网站”的价值和效益。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增强学生自觉学*的欲望和激情,提高学生学会学*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刻苦学*、努力克服困难的良好个性品质,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实质和最终目的。笔者在网页设计和制作过程中,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学*的方便两个原则,所整合的图文信息都紧紧围绕“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文物保护”这几个主要方面,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并不过多地讲究内容的繁多、形式的花哨。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直观性和思想性。

  知识是科学的、严谨的、准确的,有的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从小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理解辨别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提供给学生的知识要带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准确性,特别是语文学科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文章的思想性。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万象,对信息的处理一定要做到筛选,在体现知识丰富的情况下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并注意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多整合一些图文并茂的信息。针对《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笔者除了有选择地整理有关“地理位置、彩塑、壁画、藏经洞”等的图文、影音信息外,还着重整理了帝国主义抢夺破坏莫高窟的资料,旧中国人们的愚昧对莫高窟造成的损害,以及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体现了网络资源的思想性。

  (三)、注重网络导航、知识的连贯与迁移。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良好的网页结构、导航设置才有利于学生学*知识、掌握方法、锻炼思维、提高能力。为了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信息技术的学*能力,笔者设计了学*导航、学*帮助等栏目,并且所有板块的链接均不超过三层,每一板块具有相类似的结构,信息与信息之间体现了内容的衔接和深度的梯次分布。

  (四)、注重情趣化学*环境的营造,形成刺激系统,培养学生者独立探究和交流的良好行为。在网页信息的呈现上力争做到文字、声音、图片、录像结合,让学生的'学*富有趣味,也满足了思维训练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设计了自我考评等内容,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五)、专题页要体现动态生成和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的局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达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效果。

  总而言之,专题页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思想的载体。因此,只有重视对课程教学软件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交流评价*台的多维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

  学生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自由发言、表达交流的空间,需要与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协商解决问题的*台,常见的做法是在网站中设置专门的交流模块,如提供论坛。但论坛中的信息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杂,比较散,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比如学*《莫高窟》一文,阅读过程中,学生有的对彩塑感兴趣,有的偏爱壁画中的飞天,有的想探究藏经洞中的宝贝,如果都在大论坛里交流自己阅读的收获,存留的疑问,不易收到预想的效果,因为在内容繁多的论坛信息中提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发思维反应,这和阅读时间的有限必然引起矛盾,往往看到论坛只起了记录的作用。因此,交流*台的设置应灵活安排。学*者既可选择异步方式,如BBS、E-mail、留言簿等,也可利用聊天室、电子白板、在线会议等同步方式进行交互。交流*台既可以设置成专门的交流模块,也可以安插在有必要的学*资源中;可以是畅所欲言的大论坛,也可以是供讨论同一研究内容的区域论坛。如上述《莫高窟》的阅读,可在大论坛中设置三个专题区域论坛,为相同学*兴趣的学生提供探讨交流的场所,促进对某一知识意义的较为完善的建构。

  五、同时,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还就处理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方式。

  (二)、不能丢失语文课的特性,要与传统语文学*方法相结合: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不能抛弃朗读、感悟等语文学*方法,不能忽视听、说、读、写的训练。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能够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这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学生成为了学*的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运用网络环境主动建构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 张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新课程 新方法――对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陈守常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莫高窟教学反思 3

  《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在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因为他们都认为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我请一位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感受得真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象想力将景象呈现在脑海中,然后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

  接着,我借助多媒体让孩子们来个直观的感受,在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欣赏彩塑,其中有详细描述卧佛的一段描写。让孩子们对过以后,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出其他彩塑的样子、形态、动作等等。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彩塑的丰富多彩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上完着课后让我深刻的感受的千万不可小看孩子们的想象,他们会让课文更加的活泼、生动、真实。

  莫高窟教学反思 4

  《莫高窟》生动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教学时,重在读书指导,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

  一、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能体会一点就说一点,喜欢哪里就说哪里。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本课的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更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学完课文后,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比赛,向学生介绍莫高窟,出一张以“莫高窟”为主题的小报……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让学生自主选择,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下某一幅飞天壁画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莫高窟教学反思 5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 6

  在《莫高窟》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莫高窟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 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莫高窟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莫高窟的美,感受祖国灿烂的敦煌文化。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莫高窟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莫高窟》是一篇写景点的说明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文化宝库,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莫高窟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莫高窟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结合我们武进教育网上本就有的专题学*网站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莫高窟的一部分,品味莫高窟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每个自然段又都是以总起句开头,层次十分清楚。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学生通过有感情地品读文章的语言,体会莫高窟彩塑的惟妙惟肖、壁画的精妙绝伦、藏经洞的珍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莫高窟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中华艺术宝库,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积累与应用。本次教学也有遗憾之处,比如应该提示学生进入网站的路径,避免在此耽搁时间,其次,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为了不拖延时间,不得不跳过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第三,作为一堂整合课,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计算机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台。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莫高窟教学反思 7

  《莫高窟》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令人赞叹的丰富藏品,颂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构清晰,叙述具体。由于学生对莫高窟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课前,我搜集了莫高窟彩塑、壁画及藏经洞等相关资料及图片,设计制作了教学课件,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学*,对莫高窟有清晰地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课文,理解文本内容。整堂课,我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在阅读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我认为比较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壁画一部分时,视频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效果非常好。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想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这些充满艺术美的图片,会是一种享受。也更好地体会到“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加强词、句的训练,说话的训练。

  如:“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声情并茂地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进行想像。然后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的画面描述出来。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这些优美的句子,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即进行背诵练*。

  三、课堂上注重写作指导。

  教学本课时,注重了写作知识的迁移指导。如在学*了莫高窟的彩塑二段后,我引导学生学*“围绕中心句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了片段练*。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练*仿写说话训练时,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调动学生参与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另外,学生朗读水*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常的教学中好好的总结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

  莫高窟教学反思 8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经洞,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有鲜明的特色,很值得细细品读。特别是一些排比句把彩塑和壁画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光是品读语言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莫高窟的世界,为了达到更好的学*效果,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彩塑、壁画的图片和莫高窟的视频材料,内容丰富,欣赏性很强。当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惊叹之声不绝于耳,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多媒体的呈现还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宏伟瑰丽、精妙绝伦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丰富了想象力。

  欠缺之处:课堂上学生缺乏思考,在让学生模仿说话的时候,似乎美妙的词语都让文章的作者给说尽了,学生的语言贫乏,没有美感。

  莫高窟教学反思 9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且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着手选材,收集资料,制作*台的工作,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台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浏览网页,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原因在于:

  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由于这篇课文所处的位置较前,第一课时的教学与第二课时的教学间隔时间较长(中间隔了个期中考试),学生已经能把这篇课文熟练地背诵出来了,因此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虽然以幻灯片的形式摆出来了,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

  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第二处是飞天的想象。有好几个同学站起来表达的都很美,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此时如果教师能适当点拨,说一句“如果你能用上自己的,再加上别人的,变成一段话就更好了!”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醒了学生,相信他们会越说越多,越说越美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莫高窟教学反思 10

  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金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文字浅显。且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点读书方法和学*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法等。预*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生字,通读了课文,并在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默读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经历“初读”的过程。再加上将利用图片文字资源,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欠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充分自主探究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感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另外,发挥数字化*台的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看、读、想等方式,深入学*课文内容。

  课文重点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生动展示在我们面前。在文本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进行了以下语言文字训练:

  (一)、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节、段、全文)大意,是历次考试学生们失分较多的项目,学生归纳不到位是学生学*中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其概括能力。主要采用两种概括方法:

  1、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

  2、借用课文中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当然,这两种方法应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如,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然后再进行第二步。这样既巩固了第一种学法,又适当提高了要求,渗透了第二种学法。以后在归纳段意时,学生自然就会运用这两种方法,使概括段意的训练扎实、到位、有效。

  (二)、训练学生使用标点能力

  使用标点符号对于学生并不是很难,按理说能得心应手。但历次加标点测试也是失分较多的项目,因此在教学中也应渗透此方面的教学。这篇课文则是(排比句)加标点的最佳教材。如区别:

  l有……,有……,还有……。

  l“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l“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为什么有的加“逗号”而有的则加“分号”,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排比句式加标点的不同处,加逗号的是不同类别的,而加分号的是同类的几个方面(如同是飞天的不同姿态),句与句的关系是并列的,使学生从中领会了逗号与分号不相同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三)、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同学们领悟课文后,我适时引导学生: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具体地描写出来吗?同学们在广泛收集资料、参照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基本都能写出比较满意的*作,达到了语言文字训练应有的教学效果。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尽量让学生能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深入地学*课文,提高语文素养。课上,环节清晰,一环紧扣一环。设计的学*活动也很丰富。特别是教学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自由书写感受发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特浓。然而综观本次教学过程,学生的确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学*了课文内容,但学*得还不够深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原因在于:1、整堂课的设计老师牵的多放的少。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相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了第二自然段后可以总结学法,提出自学步骤,让学生自学讨论,在交流时教师再作适当地引导。这样,就避免了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机械似的走下去。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体现得不够。课堂上的朗读激发不起他们的朗读激情,学生读得比较乏味。而这时我非但没能用慷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反而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是草草收兵。就算是飞天的那部分积累语言,学生也会背了,但感情地激发还不到位。3、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所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老师也就满足了,而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尤其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想象片段的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第一处是彩塑神态的想象,学生没有明白老师的要求,想象回答的是“有孙悟空”“有猪八戒”等,此时教师没能很好的把学生引导到进行神态描写的训练上,而是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没能达到真正的训练目的。另外,这里如果能加进一些图片的支撑,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更丰富。

  总之,语文课无论怎样都不能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要上出语文味,适时预设训练重点,不断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莫高窟》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3)

——《白桦》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成功之处: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二、不足之处:

  教学这篇诗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今后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再课上交流,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对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入了。

  《白桦林好地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以怀念家乡童年生活的学唱歌曲。歌曲简短流畅,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结合,给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加拿大白桦林风景图,使人仿佛置身在大自然风光中。本节课反思如下:

  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落实,但是某些细节掌握地不是很精确。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美。首先通过聆听歌曲旋律时做肢体律动,感受并分辨歌曲乐句,让学生体验在教室里自由的走乐句,初步感受过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旋律环节,通过找相同旋律和相似旋律进一步熟悉旋律的特点。在演唱歌曲环节,通过让学生感受在大屏幕展示白桦林中的自然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用心去歌唱,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在完整学唱歌曲后,创设情境带入用不同力度变演唱歌曲体验音乐;最后通过多声部的演唱及声势律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学*潜能和学*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

  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教歌曲情绪指导方面还不够有表现力。在最后拓展环节,没有让学生通过单声部多加练*,直接多声部合作演唱,导致学生有些混乱。在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不太好,对于自己的不足,我要努力完善与改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设计动静结合、张驰有度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清新、轻松、美丽,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抒情散文。在教学课文前,我先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的资料,了解大兴安岭的富饶与美丽,为学*课**好铺垫。通过课堂交流,我发现学生搜集的材料很少,对大兴安岭了解的不多,我又适当做了些补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充分阅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看林工人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并且通过想象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突出看林人的精神。然后再联系本单元的主题“高尚”理解看林人的高尚品质。

  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过林业工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甘愿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主要采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并逐步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向作者的思想感情靠*。但纵观整堂课,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逐步学会朗读的有效指导方法。

  读中品悟,诵中生情——教《白桦林的低语》有感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的苍葱茂盛;白桦林又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就不会有大森林的安宁清雅。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守林人的深情赞美,热情讴歌。守林人,*凡而伟大,淳朴而可爱的形象透过文字幻化成形,让读者读来心动,品来神会,诵来情动。

  散文特有的优美语言和似实非幻的意境把看似普通的、*似“草野莽夫”般的守林人最动情、最伟大的精神脊髓渲染得生动而细腻。如此佳文,如果老师还大张旗鼓地去讲解分析,来个“割肉细品”,使其“体无完肤”,企不大损其文之美,其意之深远,学生如何能体会守林人之伟大。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我可是惜言如金,大放其手,让学生尽情地读:一读,读风景之优美;二读,品语言之精美;三读,悟精神之高美。初读,读通全文,读懂大意;细读,读白桦林之美,读守林人之事;品读,品语言之传神,悟守林人之伟大;诵读,读文字之精畅,诵心中之盛赞。让学生在文中读,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受熏陶、受教育。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交流对话的时间。课堂上教师真正俯下身子耐心倾听,才能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精彩对话,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那么,老师的“讲”在何处?答案是在学生的知识“盲点处”,如“诗人笔下的白桦为什么这么美”;在学生学*的“浅海区”,如“把小标题拟得更有美感”。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品读、赏读的时间,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课堂上真正还学生“熟读深思”,才能换来“子自知”。无论是初读,还是再读,或是反复读,都要让学生真正读进心里。在读中熟悉内容,领悟情感,升华主题,品味匠心,从而*得方法,获得能力。学生读得不流畅,再读;学生无法表达自己,再读;学生欲言又止,再读;学生有所共鸣,再读…读,永远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在教学中,要留足学生研读的时间。本课的研读放在拓展阅读上,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理解,丰富了教学材料,拓宽了学生视野,也与课后知识巩固呼应。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高洁、挺拔,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拥有白桦品质的人的尊敬。

  学*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外,还要去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教学效果(思效)。

  教学过程中,我摒弃了以前对课文字字分析,句句推敲,精雕细琢的教法,而是设计了“品读整首诗歌,把握诗歌主旨”“查找资料、拓展延伸”“书写赞颂词,指导写作”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设计宗旨是“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悟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是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句意,进而理解诗意。比如“毛茸茸的枝头”,孩子可以想象枝头挂满雪花那毛茸茸的可爱的样子。“在朦胧的寂静中”,要想象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黎明,万物被笼罩在朦胧的雾气中,一点儿声音都没有,只有一棵白桦笔直地站在那里。这样的理解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提示的方式,让他们在多次的朗读中自己去感悟。大部分学生能够配合老师去读去思,并且乐于其中,甚至有的学生能够自己根据某一句话描写出眼前的画面来。然后我一句“白桦不光是白桦,更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我们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诗歌主旨的研读中。

  2.教学收获(思得)。

  教授抒情诗,要用抒情的语言来教学,给语文课堂带来美的享受,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比如上课导入语,我这样设计:有这样一棵树,它优美如画;有这样一棵树,它独特潇洒。它不喜欢热闹,钟情寂静的黎明;它不喜欢张扬,宁愿悄悄地绽放。它是一棵树,名叫白桦;它也是一个人,名叫叶赛宁。这样的教学语言学生不一定全懂,但是却能感染学生,因为教师在设计时倾注了真实的、强烈的感情。只有教师真正领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受了感动,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3.不足之处(思失)。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一课时的时间还真是不够用,有的环节该细致,但由于时间关系变得草草收场,就像流于形式走过场,比如说指导朗读的过程,学生练读的过程,还有就是指导背诵、学生练*背诵的过程。另外学生练笔这一环节由于说得笼统,孩子无从下笔。而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目标,有的学生没有达成,从学生作业情况来看,对文本“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以及想象的表达方式,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总之,教授抒情诗,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学生去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带学生以读促悟,悟后再读。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施填鸭式教授课程。我们要紧跟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地教学,让老师更轻松,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

  《白桦林好地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首以怀念家乡童年生活的学唱歌曲。歌曲简短流畅,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结合,给人们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加拿大白桦林风景图,使人仿佛置身在大自然风光中。本节课反思如下:

  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教学目标基本落实,但是某些细节掌握地不是很精确。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仔细聆听乐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美。首先通过聆听歌曲旋律时做肢体律动,感受并分辨歌曲乐句,让学生体验在教室里自由的走乐句,初步感受过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旋律环节,通过找相同旋律和相似旋律进一步熟悉旋律的特点。在演唱歌曲环节,通过让学生感受在大屏幕展示白桦林中的自然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用心去歌唱,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在完整学唱歌曲后,创设情境带入用不同力度变演唱歌曲体验音乐;最后通过多声部的演唱及声势律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学*潜能和学*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

  在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教歌曲情绪指导方面还不够有表现力。在最后拓展环节,没有让学生通过单声部多加练*,直接多声部合作演唱,导致学生有些混乱。在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不太好,对于自己的不足,我要努力完善与改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设计动静结合、张驰有度音乐课堂,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清新、轻松、美丽,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成功之处: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细读诗歌,合作探究交流。接着“借助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深入理解诗歌。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诗歌内容之后,我还注意"总结区别现代诗、古诗的区别,总结现代诗的特点。”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足之处:

  不过,教学这篇诗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今后应该先让学生自己体会,再课上交流,并带有感情地朗读,对句子的理解就会深入了。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课文歌颂了看林人长年累月忍受寂寞,默默无闻,甘为守护白桦林而牺牲青春的*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选准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去研读、讨论,会收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上了《白桦 林的低语》后的感受。

  我遵循课文的协作思路,先引导学生学*1—4自然段,初步地感受看林人和白桦林的关系,然后抓住重点段落5—7自然段,特别是5自然段,引导学生自读、思考、勾画、批注,学生很快找到重点词语“绝没有”、“绝不违章”、“不是┅┅而是┅┅”等等,并在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学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看林人的品德:为了森林,强忍烟瘾。为了森林,严控酒量。为了森林,不听歌曲,为了森林,甘于寂寞,甘于牺性。

  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了看林人的高尚品格。因为找准了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重点语句,所以在讨论“白桦林在低语什么?”这个问题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看林人啊,谢谢你长年累月地守护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一个学生认为白桦林会说:“朋友,因为你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没有受到人类的伤害。” 而看林人对白桦林的热爱,呵护之语。我对看林人的思念丶赞美之语。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用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看林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山起伏,森林茂密,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符其实的林海,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儿的白桦林吧。

  二、检查预*。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自读2-8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按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为几段?

  2、讨论。

  四、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

  “我”走进白桦林,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

  2、第二、三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大兴安岭的景色,读一读,并展开联想。

  3、齐读第二段。

  五、讲读第三段。

  1 、自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因为那里有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林木工人。)

  2、讨论交流。

  3、自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林木工人为白桦林做出了哪些牺牲和奉献?

  作业布置: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选做)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二、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为什么说林木工人那颗纯洁的心,?能够员涤荡着我灵魂中的'浮躁与狂妄?

  2、讨论交流。

  (鼓励发言)

  3、朗读第三段。

  4、归纳第三段的段意。

  三、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B生答)

  四、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A、B生答)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的白桦林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白桦林及林木工人所产生的想法,抒发感情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莫高窟》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4)

——《草》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在一年级教学《春晓》时,我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就做不到了。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0分钟学*下来,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十二单元有三篇主体课文,第二篇是《草叶上的歌》,这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一块草坪进行描写。

  在学*完这篇课文时,我情境导入:在春雨的滋润下,沉睡了一冬的大地伸了伸懒腰苏醒过来了。花儿涨红了脸,柳树笑弯了腰,连草叶也唱起了动听的歌儿。同学们,想不想去听听?今天,咱们就来学*作家高洪波写的一首优美的小诗——草叶上的歌。接着,我让学生读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想说什么?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问题。这首散文诗作者是围绕这是一块怎样的草坪来写的,为什么题目不取《草坪上的歌》,而是《草叶上的歌》?”

  生2:他是写草坪,可是草坪上有草叶,也一样。

  生3:草坪上还有其他动、植物。因为作者重点是在对草叶进行描写。

  生4:老师!我也有个问题。这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森林,为什么这课写的是草坪?

  生5:森林里有草坪。走进森林就看到草坪。

  生6:课文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大森林里有块草坪。这就是写走进森林里看到的景象。”课程改革倡导新的教学观并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新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等的师生关系。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教学时我们应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培养他们质疑解难的勇气和兴趣。

  孩子们有强烈的个性化思维,他们的想法总是异彩纷呈,令你措手不及。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力求为孩子们营造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引导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不愿走进我们“预设的圈套”时,要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如何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调控能力,使学生走上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呢?因此,在肯定孩子们思维的同时,我也在思索着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地领悟文章的意涵。也可以说,是孩子们启发了我,我体味到了“教育的艺术”,体味到了“教师的机智”。我突然知道:原来,爱,可以这样伟大,原来,教师可以这么伟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真正的教育者,他的教育应该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呼声下,有的老师以为课堂阵地不让学生“占主场、唱主角”就会违背新课程理念。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有效引导缺失”,学生信马由缰的局面,其实,为了学生的发展能“更上一层楼”,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十分必要的。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老师有效地把握课堂是一个“双重并举”的过程。课堂像一个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宝藏,新型的教师应善于带领学生去探险觅宝。那打开宝藏的钥匙,应悬在不*不远的地方,让学生时时踮起脚,仰起头,伸长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征服它,摘取它。惟有师生不断的互相挑战,才有充满活力的新型课堂。在新型课堂中,没有“惟老师中心论”,也没有“惟学生中心论”,而是教与学过程中的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学*共同体。”

  《含羞草》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采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与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对比,使它从得意到含羞,正确认识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为含羞草。作者通过这样的写作方法,同时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红梅树的特征也写得清请楚楚。当然,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也就不写自明了。

  对本课内容的学*,我主要抓住字词和阅读教学展开,通过学生朗读体会,语言的训练,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字词教学,各有侧重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了好多识字的方法,到如今,他们已具备较强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此,本册教材虽然仍有相当大的识字量,但这种识字与一年级的识字有着本质区别,学生完全可以凭着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和识字能力自主识字。而且,二年级的教学重心已逐步由识字向阅读过渡,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所以,本课识字的途径主要通过生生间的交流、互动,把识字与学*课文结合起来,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各有侧重地展开教学。如:“婀娜多姿”的`“婀娜”两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在教学时就注意正音,开一列小火车读一读;“寒碜”的“碜” 单个字读的时候读第三声,而组成词的时候读轻声,说说它的反义词,理解它的意思;“翠”这个字上半部分的羽字头,和“羽毛的羽”写法不一样,因此重点进行书写指导;“色彩斑斓”一词让学生通过说话训练,懂得它写出了花的颜色灿烂多彩; “不畏严寒”则在理解“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解决。

  二、朗读中理解与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道德情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总结时的朗读等等。我们常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通过这样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出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 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重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我还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的说话练*,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学1――5节时,我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含羞草为什么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还要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帮助学生理解之所以称它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学6――9节时,要求学生用“什么季节,得意草和谁相比,觉得怎么样”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转变为羞愧的经过;还要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最后要学生利用积累的词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花。总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想象、说话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能在课堂中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发展一点能力,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个性、张扬个性。

  但是,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加上自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合理,显得前松后紧,也正基于这个原因,朗读也不够尽兴;另外,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学的内容过多,也使得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更为紧张。我想,舍得放弃,合理地设计训练点,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等,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

  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课堂上当老师刚读出《草》时,好多同学就齐声背出了后面的诗句,这时我就问:“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呢?”同学们马上活跃起来,提出很多问题:

  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离离”是什么意思?草烧没了怎么会长?等虽然学生很小已经会念这首《草》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在前面教学中,老师作单纯地分析讲解后,让学生再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结果很多学生说不好甚至说不出来。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参中指出,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离不开读,“以读代讲”必须形式多样地“读”,方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进而提高“读”的质量。在《可爱的草塘》这课中,我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品读等方式外,还采用了如下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颖的朗读方法。

  1、手势导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方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时,还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在范读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闻其声,而且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

  2、打擂台读。

  运用打擂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这也是教者设计的颇具特色的朗读方式。如在品读课末“水天互衬”的语段时,教者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来感情朗读”,当学生读毕,教者又说:“她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比她读得好的就站着,她就走下‘领奖台’。看看谁能读得使她坐下。”于是先后有五人轮番为“王”,最后我幽默地用齐读的方式把后一同学“打”下擂台。这种打擂台方式的朗读方法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竞读课文的积极性。

  3、分合读。

  分读是一种个体竞读,易于比较优劣。合读能增强信心,形成合力。可以先合后分读,可以先分后合读。分合朗读的方式既有变化,又具有竞赛性,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朗读方式。

  4、荐读。

  众荐式读:教师提出:“你们推荐一个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既是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其最佳水*,不负众望。教师还让学生自荐式读:教者用激将法提问道:“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得最好的?”在教师的“读得最好”、“最高水*”的“悬赏”之下,则多有“勇夫”自荐朗读,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上四种朗读方式是比较新颖的。此外,我还多次入情地范读,然后让学生仿读。教师读“这草塘,真美啊”时采用比较读,读出两种不同的语气的语势,再让学生比较优劣后择“优”仿读。教师在讲析中始终拨动着“以读为本”之弦,如讲读“草塘美景”这一段,教师引发道:“这一段很美,你们要把草塘的美读出来。”讲读到“一条清澈的小河呈现在眼前”时则让学生悟情品读,“看看读得‘清澈’不‘清澈’。”这些幽默风趣的语言,较好地激发同学们的朗读兴趣。在这课中,相当的时段都用于自读、齐读、范读、仿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这节课应该说是“以读代讲”、“以读语情”、“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课。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来教学这篇课文.

  比如在学*描写草塘景色这段话时,我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草塘有什么特点,学生体会到草塘大.美的特点;接着披文入情,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作者喜爱吗?并让学生试着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理解的有多深,就能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展示读,班上的韦静秋同学读的非常有感情,真正读出了画面美,读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于是全班同学学着韦静秋的样子齐读;最后让学生试背,小组齐背等.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作者对草塘的'喜爱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学*描写小河景色这段话时,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以读为本,以读促悟.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难道还担心学生对学*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从看图入手,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挂图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我紧扣了一个“情”字:

  一、在导入课文时,激发动机——入情

  我说:孩子们,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购物娱乐都很方便,但还有一个比大都市更美丽的地方。下面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合着优美的歌声,我不时用手势、表情进行表演。孩子们被优美的歌声和我恰当的抒隋表演所感染。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察觉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二、在感受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莫高窟》教学反思合集十篇(扩展5)

——我为你骄傲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一不小心砸破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尽管当时没敢承认,但心里的内疚和责任感伴随了“我”一个星期。当“我”用自己攒了三个星期的送报纸的钱赔给老奶奶并附上道歉信时,得到了老奶奶的宽容,在老奶奶眼中,那不是7美元的钱,是一个孩子纯真的情、悔过的心,是值得为孩子骄傲的美好品德——诚信。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而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本文是一个小故事,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描写的。先写扔石头时的“开心”;再写砸碎玻璃时的“害怕”,然后写见到老奶奶时的“很不自在”;最后写用自己积攒的钱赔偿给老奶奶后感到的“一阵轻松”。

  上课伊始,我就问学生:当你做了错事的时候,你是不敢承认,还是有胆承认?以此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学文时把握小男孩的情感变化做下铺垫。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活动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在学*课文时,我让学生将课文读通顺,再小组合作把课文读熟,说出自己的收获及疑惑,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感情变化。因为学生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所以都能很好的抓住小男孩的情感变化。使学生在体验小男孩的情感变化过程中知道: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孩子。文中的老奶奶身上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学*,在体验了小男孩的情感过后,我让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老奶奶的心情。当她看到玻璃被打碎,“我”又逃跑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当看到“我”和往常一样送报约纸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当看到“我”的道歉信和“7美元”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在体验老奶奶的情感时,感受了她博大的胸怀,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要学会宽容。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真情,在感悟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安排的是谈话激趣,以“骄傲”引入,请学生先说说骄傲的含义,再让学生读题:我为你骄傲。读后再谈谈“骄傲”这句话中的含义,体会和刚才的不同之后,再次安排了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 为 骄傲,并请说明原因。

  一学生说:我为寿星骄傲,他在百科知识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在苗苗杯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一学生说:我为徐毅哲骄傲,他在运动会上跑步比赛中为班级争光。

  另一学生说:我为大树骄傲,因为大树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吐出大量的氧气,给人们送上清新的空气。……

  他们都说得挺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我心里美滋滋的。

  反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抓住了语言文字的生长点,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说话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展示自我体验的机会。并且,教师能及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极大地鼓舞了学生,激起了学生“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表现欲望。放纵学生鲜活的思维灵动,尽情释放童真童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同时更是为作文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展望未来,将是一个缤纷眩目的瑰丽世界!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讲述一个常会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小故事。讲述“我”怎样由“打破玻璃”到“攒钱赔偿”以及最终得到老奶奶巧妙地宽容与鼓励的经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亲切真实、贴*儿童生活。孩子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的心理以及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感人。以至孩子的诚信让老奶奶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也值得我们称赞。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识字,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让学生找到识字的乐趣,体会词语在读书中、在生活中,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多种形式的巩固,促进了学生的识记,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打下基础。并且通过开火车扩词等多种游戏识字方式,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读书中,在生活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识字,记字,丰富了学生的识字经验。多种形式的巩固,促进了学生的识记,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感受小男孩的心情,理解小男孩的做法,透过小男孩的行动,明白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很重要,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经验。通过学生快速默读找出描写小男孩心情的词语(强调是词语)让学生如同找到了穿出本课这精彩项链的金链子。然后通过相关心情的句子读悟理解——(句子感悟朗读)在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知,进一步理解小男孩的心情,从而解读小男孩用于承担责任和知错就改的好品质。深入感悟,责任意识(很不自在的心情深入理解,联系资料)最终达到使学生明白原来承认错误比逃避更让人感觉轻松舒服,明白了小男孩经历了这么多的心情的变化,究竟是因为什么最终做出了赔钱道歉令老奶奶感到骄傲的事情的。学生的反映表现出还不能完全理解小男孩不自在的心情,这也是本课带给学生更深更多的值得思考的地方,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仍然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读悟。

  在本次漳州市举办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执教了《我为你骄傲》一课,课堂上孩子们生动的描述,朗朗的读书声,个性化的评价,还有那一次次自发的掌声,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学*语文的快乐,这节课也得到评委老师和许多听课者的赞赏。 我觉得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在:

  一、紧抓情感主线,让学生走进文本

  本文是一个小故事,我紧紧围绕“老奶奶为什么要说‘我为你骄傲’”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教学中抓住“我”的心理变化这条线索,整个过程清晰明了。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特点,我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体会玩游戏时的开心;接着引导学生仿说句子,想象“我”做错事后的害怕;然后让学生表演“不自在”,不仅理解了重点词语,而且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最后在朗读中感受“我”承认错误后的轻松。在学生的角色转换中,很自然地走进了人物美好的心灵,获得了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

  二、注重朗读感悟,凸显学段特点

  读书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了使学生从孩子纯真、悔过的表现和老奶奶博大胸怀中受到深刻地教育和启迪。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感悟,以几个描写小男孩心情的关键句来重点指导朗读,设计了个人读,男女生读,范读,评读等方式,注意朗读的层次性、目的性、趣味性,逐步使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体会,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正是有了充分的读,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才有了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重视语言训练,体现“语文味”

  “加强阅读实践,提高教学实效”是本次阅读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针对学段特点,创设了很多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如想像“我”的害怕,设计了仿说句子,从扶到放,从易到难,学生想说,会说,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我”的做贼心虚。再如,“我”写给老奶奶的便条是文本的“空白点”,教学中,我创设了说话情境,让孩子们用“我”的口吻说一说便条里的内容,体会了人物的内心,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也从学*语言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读说结合,导在实处,使学生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激发个性评价,点燃学*激情

  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又很爱表现。这节课上,我把评价的机会让给了学生:“他读得怎么样?”“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学生的评价更是精彩不断,“我觉得他‘害怕’读得太快了,要是读慢一点就显得更害怕了。”“我看到老师读这句话时愁眉苦脸,和句子说的意思一样。”通过这种方式的朗读评价,不仅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情景,还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评价反映出来了,同时,更是教会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尊重他人,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教师的主导的痕迹还是较重,学生自学的时间较少,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今后我将不断学*和积累,让我们的孩子们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中快乐地成长。

  在这堂课上,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本内涵,是因为做到了:

  1、构建了对话式阅读教学: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提供凭借,与他们进行着意义的交融,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品位、获取人文素养服务的。本课通过说事件、写事件、议事件,使文本的意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始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⑴理解能力:

  通过抓住4个关键词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⑵运用能力:

  通过写便条挖掘文章空白点,来领会文本的内涵,将所学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

  ⑶评价能力:

  通过对“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表扬我”谈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事件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文本内涵,是因为做到了:

  1、构建了对话式阅读教学: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提供凭借,与他们进行着意义的交融,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品位、获取人文素养服务的。本课通过说事件、写事件、议事件,使文本的意义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始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⑴理解能力:

  通过抓住4个关键词归纳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⑵运用能力:

  通过写便条挖掘文章空白点,来领会文本的内涵,将所学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迁移于自己的言语实践。

  ⑶评价能力:

  通过对“老奶奶这么高度评价我、表扬我”谈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事件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本节中得到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我通过复*巩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体悟情感──拓展升华、学写词语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复*巩固、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创设情景,上节课我们与许多字词。以见面的会形式,让学生复*了字词,学生的学*都是在有有意无意中进行的,学到的知识需要反复巩固,才能牢固的把所学的知识记住。此环节即能让孩子巩固旧知,让孩子愉悦的进入课堂。为后面的语文课打下了精彩的伏笔。

  二、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问题导向:

  在板书课题后,我采取的是从问题入手的方法。引导学生先整体朗读课文,让学生先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逐层深入研读。并且注意了方法的指导,强调了合作中学*,我认为这样处理很适合低年级的心理。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老师指导定向,让学生围绕着问题来合作学*。

  2、体现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那么教师是学生学*的组织者、是引导者,我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的。

  3、移情感悟:

  我引导学生按照语文的先后顺序来自主交流的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通过学生发言,抓住学生所说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如“不自在是什么感觉”“你在什么时候有过不开心等”。这样也就把文中的人物情感转移到学生自身上,表里结合,自然宣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