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10 00:00:00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

  本单元相关学*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由于知识点多,*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学生的学*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改革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4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5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 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6

  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8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9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特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观察这一学*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的乐趣。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课题,同时提出复*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的有心人啊!练*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1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2

  本单元相关学*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由于知识点多,*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学生的学*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千米除以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千克乘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该题就是*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0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特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观察这一学*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的乐趣。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3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改革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5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课题,同时提出复*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的有心人啊!练*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6

  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集合7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课题,同时提出复*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的有心人啊!练*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2

  本单元相关学*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由于知识点多,*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学生的学*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3

  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4

  “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特点,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一、我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一些整数,然后,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很快完成了旧知到新知的过渡,愉快的进入了学*的角色中。

  二、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自学教材、提出解决问题、动手操作观察这一学*观察这一学*过程,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三、学数学,并不仅仅单纯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它延伸到课外,升华到生活中去,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既巩固了新知,有感受到了学*数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地与同伴的交流中获得新知识,体验到学*的乐趣。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5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6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 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8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9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 20xx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 )*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10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改革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1

  讲了《蛋的世界》窗口4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虽很完整,但我感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差,师生互动不够热烈,课堂数学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准确有条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甚至柏洋这样的学生说 1*方米=10*方分米。我当时内心里就有点恼火,语速和表情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更不敢说了。想想确实不应该这样,要耐心引导,也高估了他们的水*,*时和其他老师谈过也发现学生对旧知识好遗忘。我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

  在做练*时,多数学生会做也正确。比如把10﹑5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但一问到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就哑口无言了,不会运用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表达。这时我真正感到学生课堂语言匮乏。四年级是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时期,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已经有了一些基础,我觉得有些欠缺。(这个班刚接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学生从说理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成功中体验表达的乐趣。。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2

  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交流自学收获与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最后用算珠认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数位顺序表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整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并用算珠表示135,然后提了一个问题:“小数部分能不能用算珠表示出来呢?比如135.3?”这时孩子们开始思考,有的孩子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昊罡想了很久,疑惑地说:“肯定不能啊,我们又不能像正方体那样把算珠*均分成十份……”这时我没有做声,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让他们思考。还是没有孩子想出办法,于是我换了种思路,问:“如果现在我要用算珠表示4135,该怎样表示呢?”有的孩子开始有想法,但是一时还表达不出来。这时我要求他们动手试一试,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有的孩子提出来了:“高位不够了可以往左边加,小数部分不够了可不可以在右边加上算珠呢?”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并且自己动手试试,很快就热烈起来:“我知道了,在个位的后面再添上一位!”顺势我们就开始了小数部分数位的学*。

  我发现用算珠来认识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孩子们掌握得比较快,兴趣也比较浓。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题:1.04读作(),表示()。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3

  本单元相关学*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由于知识点多,*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学生的学*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4

  本单元相关学*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由于知识点多,*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学生的学*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千米除以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1000

  5.02吨=()千克乘1000,有3个0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1000

  学生练*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该题就是*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5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改革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6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课题,同时提出复*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的有心人啊!练*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7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8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9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改革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10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菁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题,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

  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先由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

  通过复*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我的复*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菁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巴瑞,来自淮河东路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我说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三年级已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小数的开始。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第一课时。

  三、说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我设计了如下学*目标:

  1、通过课件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根据以上学*目标我预设: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将成为本节课的学*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将成为本节课的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学*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五、说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本做一做和基础练*题,对目标1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探索过程中表现状况和提升练*对目标2进行评价。

  六、说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学*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学*环节:

  1、结合生活设疑激**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通过在估测再测量90厘米长的红彩带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这时人们便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同时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对新课的思考。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三份,七份,通过观察分数的相同点及小数间的相同点,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接着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测量彩带及数学课本的长度并按要求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结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0.001米、0.051米,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由此得知:分母是一千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完成学*目标一: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3、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会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0.8里面有x个十分之一;0.6里面有x个十分之一;0.07里有x个百分之一;0.09里有X个百分之一。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孩子,像0.8,0.6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小数的技术单位是十分之一,记作0.1。像0.07,0.09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记作0.01;同学们想一想: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四位小数呢?通过课件演示:1/10米里面有x个1/100米,1/100米里面有x个1/1000米,从而认识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完成学*目标二: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题:

  (1)基础练*(通过这个练*,巩固新知。)

  (2)提升练*(连线题体现学*知识的灵活性。)

  (3)发散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八、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小数的探讨,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感悟小数表示的意义,同时理解、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2、通过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新知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信息:

  (1)一盒饼干12.8元。 (2)张叔叔身高1.73米。

  (3)一个苹果质量0.4千克。 (4)百米世界记录9.58秒。

  2、学生说一说这些小数的含义。(学生可能对0.4千克、9.58秒理解的不够清楚)

  3、引入:我们有必要对小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二、新知探索。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研究“ 0.1米”、“0.3米”等一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2、师生结合线段图研究“0.01米”、“0.08米”等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3、学生自主结合线段图研究“0.001米”、“0.012米”等三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三、课堂练*。

  1、看图写分数和小数、把对应的分数和小数连一连、说一说每个小数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

  2、学生说一说“0.4千克”、“9.58秒”的含义。

  3、学生说一说下面信息中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有了小数就可以表现出物体细微的特点)

  (5)一颗灰尘的质量大约0.0000007克。 (6)一种细菌的长度大约0.00003米。

  四、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方法,感受数学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产生

  1、测量讲台的长度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更换了新的讲台和桌椅,你们能帮老师量一量新讲台的长度吗?

  学生用米尺测量讲台的长度。

  测量得不到整米的结果。

  2、揭示课题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常用小数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小数。

  二、小数的意义

  1、一位小数。

  (1)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小数,我们可以借助米尺。

  (出示米尺图)

  (2)把一米长的尺子*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一份有多长?(1分米)

  (3)1分米是一米的几分之几?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4)口答: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5)7分米是多少米?

  (6)1/10可以写成0.1,3/10可以写成0.3,7/10可以写成0.7,像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都可以用零点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2、两位小数。

  (1)如果把1米中的每一分米再*均分成10份,那么1米就*均分成了多少份?

  (2)我们来看它的放大图。每一份是多少?(1厘米)

  1厘米是一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

  (3)3厘米呢?6厘米呢?

  (4)13厘米是多少米?为什么?

  (6)像1/100,3/100……,这些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我们可以用零点几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3、认识三位小数。

  (1)如果我把1米中的每一厘米再*均分成10份,这一次又把一米*均分成了多少份呢?

  (2)我们来看它的放大图。这样的一份是多长?(1毫米)

  (3)1毫米是一米的千分之一。所以1毫米是1/1000米,也就是0.001米。

  (4)想一想:6毫米和13毫米分别是多少米?为什么?

  (5)35毫米呢?135毫米又该如何表示呢?

  (6)表示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用零点几几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4、更多位小数

  (1)如果把一米*均分成10000份,这样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2)如果把1米*均分成100000份,这样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5、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1)回顾前面的学*过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呢?

  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3)0.1、0.3、0.7的小数点右面只有一个数字,像这样的小数就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依次介绍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6、小数的计数单位

  (1)0.3里面有几个1/10?0.03里面有几个1/100?

  (2)归纳: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

  1、完成51页做一做

  2、完成55页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学*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简介:

  一、谈话导入,揭示小数的产生

  1、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一个小数吗?

  2、你还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3、你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6、认识进率

  三、巩固练*(略)

  四、课堂小结(略)

  听课反思:

  听了xxx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我不禁感叹:这节课真的.不好讲!同时,本节课也有我比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引入要有针对性。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尤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是讲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但要怎么引,确实值得琢磨:这么引对教学是否有帮助,是否和新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小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xxx在课上开门见山的引入小数,唤起了学生的学*经验。简洁精炼,有针对性的导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2、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重点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利用分数接触小数。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和xxx的这节课,xxx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脑、眼、手协同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计算单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多侧重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么?03米又表示什么?……然后我认为计数单位的教学可以揉到小数的意义的揭示过程中。还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觉得最后的练*环节应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中的练*题。

  3、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本50—51页内容。

  【学*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知道小数的产生。

  2、我能通过分析明白小数的意义。

  3、我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1/、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

  认真阅读教材第50、51页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学*提示,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初步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温馨提示:

  (1)能你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吗?测量时发现了什么?

  (2)、你知道米尺是把1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它的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3)、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吗?

  (4)、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吗?

  (5)、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的分数吗?

  (6)、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7)、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8)、小数的计算单位和分数的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之处。

  2、我会总结: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解决问题:

  (1)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一个小数由5个1、3个0.1、6个0.01组成,这个小数是()

  三、课堂巩固:

  1、判断: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这单元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能熟练地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并能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 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但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是很好。例如:0.04里面有4个 0.01类似这样的题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形如4里面有( )个0.01,学生就出现了不少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根据进率去想,二是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能比较清晰地辨别,两个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是在多个相似的数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顺序性,导致错误频出。

  3.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熟练记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但是在具体题目上对于如何移动掌握不好。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移动的规律,但对于原数没有特别说明移动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数点的左边或右边有几位,若位数足,则小数点点在哪;若位数不足,还缺几位,就补几个0。

  对于单复名数的改写,单名数之间的改写错误率较少,但是把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错误率较高。例如:3.56吨=( )吨( )千克 5米9厘米=( )米 2*方米60*方分米=( )*方分米 1070毫米=( )米()毫米,在这里学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具体是因为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屡屡出错呢?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只注重单一类型题的讲解与练*,没有把单复名数的互逆改写沟通联系起来。在教学3.56吨=( 3)吨(560 )千克时,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观察3吨560千克=3.56吨,发现整吨数不需要改写,要改写的是不足整吨数的数目。

  4.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学生对于求*似数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题目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在于学生总是在书写时忘记写万或亿字。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事后进行反思,以下是“小数的意义之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按说学生学*有关概念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那个整堂课需要老师很多的讲解,一开始我备课前就在苦思冥想,到底该怎么引导。我想还是常规保险一点,教师多讲点,这样学生少走点歪路,课堂进度就能快些。后来在我自己上课前听了隔壁班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我发现老师讲得不多,学生也可以做对题目啊。于是,我决定自己的课堂也来尝试一下。

  首先出示:1分米=—米=()米,3分米=—米=()米。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以往的知识学生完全有这个能力解答并且能很好地回答出理由。但是考虑到学困生,我在学生回答完的基础上增加出示了一把一米的米尺,*均分成10分,通过图帮助这部分孩子理解1分米是1米的十分之一,即一分米就是十分之三米。

  接下来我出示一张把米尺*均分成100分的图片,因为100分过多,学生一格一格数肯定看不清也来不及,我就直接告诉他们这里1米*均分了100分,数与形的结合易于孩子的理解。接下来全班一起解决1厘米=—米=()米的问题,指名学生说说,学生同样说得很明白,后面4厘米和12厘米的同类型题目完全可以放手,在学生独立完成的这点时间里,我就去到学困生那边多点拨了一下,全体完成后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整体的学*效率就提上来了。

  最后解决三位小数的问题我也差不多采用了上面的方法,效果也不错。老师提供一幅图,指点一二,学生想得多,讲得多,思维就活络起来了,越学越来劲,到最后的总结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这样的课堂成不成功无法断言,但我觉得收效不错。

  【扩展阅读】

  类型方法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

  纵向反思和行动研究法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小学教学方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横向反思和比较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个体反思和总结法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集体反思和对话法

  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集体反思的提出及意义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全新的教学行为。为此,**、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教师进行各层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我们能够真正肩负起实施新课程的重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众多自我完善的方式中,教学反思无疑是非常有效的一种。但教师的个人反思活动属于个体反思,由于受到自身素质、观察视角、知识与经验、专业发展水*等因素的影响,其反思内容及程度均较低。为此,在教师个人反思的基础上,引入“集体反思”非常必要。“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集体反思”能够有效弥补教师个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智慧。它能够集思广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启迪,共同提高。只有把个人反思融入到“集体反思”中,个体反思才有更广泛的价值,个体从“集体反思”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集体反思”能够在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自我完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集体培训与个人成长有效整合,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数的意义这节内容知识点多,在教学过程中,为防止把教学过程讲的琐碎,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三个环节运用点到即可的方法快速讲解,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上。

  在探究小数的意义时,虽然三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小数,但本节课教学我仍然把探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作为重点,充分运用学生已有学*经验组织教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在学生列举的小数中,先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让学生运用老师准备的正方形纸片或自己用线段图试着画一位小数,在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用自己准备的*均分成10份的纸条米尺,引导学生学生明确0.1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到许多一位小数,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抽象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从而明确一位小数的意义。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两位小数的意义。三位小数的意义课本采用将*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只是理解这个*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模型就需要很长时间,没有立体感的学生更是不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根据自身不会制作课件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先猜想,再验证的方法学*,然后我运用*均分成1000份的纸米尺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这样既复*了前面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能力,教给了学生学*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明确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轻松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并运用知识迁移,明确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多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虽然效果不错,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老师引导太多,没有充分放手给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今后要加强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本节课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小数的读法、写法、小数的组成、小数的意义、小数数位顺序表等,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分明,但时间仍然很紧,致使各重点的探究不是非常到位,如果把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探究,我想小数的意义和小数数位顺序表这两个重点和难点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效果会更好。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思维的挑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学*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自学校确立体验式教学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我又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体验式教学新生的元素融进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和谐、有效、充实、高效的开展。

  以本节教学内容为例,课堂中有两次大的体验活动。一是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小数的存在,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二是在长度单位这个现实背景中,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存在,并在小数与分数的观察对比中体验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我主要来谈谈第二次体验活动。借助米尺,把一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任取其中的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会在*均分的基础上想到十分之一,并能写作0。1,这些都是学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经验,这里需要学生感受体验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感受把一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联想到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有什么联系?这是在多个案例中学生进行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一是分享成果,二是给予提示,三是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对这一学*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分母是10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迈出了第一步,学生在后面感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学*方法,所以在感受两位小数这一环节我会半辅半放让学生先自主感受,再小组交流汇报,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感受三位小数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并脱离小组交流这一拐棍,完全让学生自己形成学*方法,并学有所成。在揭示小数的`意义这一神秘面纱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让学生思考“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本节课的学*高潮,这一体验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提升,也是经小组讨论进行简练概括。我认为学到这,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是有效的。

  反思这节概念教学课,我认为保证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首先要清楚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备课时有所预设,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约、直观、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要去感受体验”的冲动。其次,教师及时必要的梳理、评价、反馈学生的思考交流成果,形成共性的知识成果,及时进行学*方法的指导,形成怎样去学的意识。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我以小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为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例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时,笔者分三个层次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

  第一层次:小数该怎么读?这类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以及个别与集体的练读直接解决。

  第二层次:小数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小数?这类一般问题,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客观分析,在互动中自我感悟、自我体会。

  第三层次: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实有着本质联系,那就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学*。这既是*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实现对话教学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提出问题,阐述问题,发表见解,由此在交流中获得知识,锻炼互相交往的能力。而教师只是学*的组织着、欣赏者,引导者。

  本节课的不足是: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学生在做作业时,如4.8中的4在()位上,表示()个();8在()上,表示()个()。有个别学生出错,还要进一步加强练*。个别学生对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表示多少,掌握得不是太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还要加强练*。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教科书关于小数乘法的意义有明确规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得出下列四个算式:9.6×515.5×0.78.5×0.95580×0.025然后花了很大气力引导学生去归纳它们的意义9.6×5是表示9.6的5倍是多少或5个9.6的`和是多少,15.5×0.7是表示15.5的十分之七是多少……有些学生有些糊涂,我便告诉学生,如果第二个因数比1小,*惯上我们不把它说成倍数,而是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引出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然后我又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

  我的困惑:“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15.5×0.7说成的0.7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既然“5个3是多少?”可以写成“5×3”了,那么小数乘法的意义为什么还要分为“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难道15.5×0.7的意义说成0.7的15.5倍是多少不可以吗?

  我的想法: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数学是什么?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如果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了,好象有点说不过去。但是谁又能真正说清楚数学究竟是什么呢?美国数学家柯朗在他的《数学是什么》的书中说道:“……对于学者,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数学经验,而不是哲学,才能回答这个问题:数学是什么?”有关专家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所以,我想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面对数学,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的方法就是唯一的。教学数学,我们一定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让数学走出封闭,走向开放。我们不能老是让学生接触封闭的数学(条件唯一,答案唯一)。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数学的探索性与想象力。只有充满着想象的数学,才会深深地吸引着孩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

  7分米=()米 3角=()元

  9厘米=()分米1分=()角

  二、新授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芳芳和明明在量桌面的'长和宽,看看他们量的结果是多少?

  (长5分米,宽4分米)

  这是用分米做单位的,如果用米做单位,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板书)

  师:十分之五米还可以写成0.5米,0.5读作零点五。

  十分之四米还可以写成0.4米,0.4读作零点四。

  (板书补充)

  完整的板书:

  5分米 米 0.5米 读作:零点五米

  4分米 米 0.4米 读作:零点四米

  书空:0.5 0.4

  齐读:零点五 、零点四

  2、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出示情境图:

  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

  1元2角,想一想,2角是多少元?那么1元2角是多少元?(板书)

  3元5角呢?(板书)

  完整的板书:

  1元2角 1.2元 读作:一点二元

  3元5角 3.5元 读作:三点五元

  书空,齐读。

  3、认识整数、自然数、小数及小数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他们都是整数。像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

  板书:

  0、1、2、3 自然数 整数

  05、 04、12、 35 小数

  整小小

  数数数

  部点部

  分 分

  分别说一说0.4、1.2、3.5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各是多少。

  三、想想做做

  1:仔细观察图意,说说题目的意思。

  照样子填写。

  说一说每组3个名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3:独立练*。

  4:先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5:为什么0右面第一个点上填0.1?1右面第二个点上1.2?

  独立填写其他的小数。

  教学后记:

学生说很简单,我可不敢掉以轻心,在小数这一块出问题的可多着呢。要不要说意义?

  教材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节“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材知识结构展现具有层次性:

  (1)首先简要说明小数的产生,帮助学生了解小数是在实际生产、生活、测量、计算中产生的。

  (2)教材通过对已经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的复*,使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分数的相关概念,并借此作为本课乃至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和逻辑起点。

  (3)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概念。

  (4)教材最后综合所学内容,用定义的形式概括出了小数的意义: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5)接着教学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作的一种拓展和延伸。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利用小数的意义进行单位的改写以及“把——改写成小数,十分位要添上0”这类分数改写成小数的题目。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整体设计合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无论从教学的引入还是新授课的`讲解都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效果较好。

  二、本课亮点:

  1、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

  2、从生活实际引入,小数作为新的数形出现,学生刚接触对于它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仍是难点,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生活知识引入,处理得当。

  3、重点把握准确,通过让生自己说小数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学到知识。

  4、课件制作精美,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教学难点的落实。

  2、如果在练*中增加一些整数、分数、小数之间对比练*,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提高练*效率。

  3、应给学生更多质疑空间。

  在练*内容是否灵活一些,如:例题中已出现了1分米、3分米、7分米、用小数表示,在练*时就没有必要重复例题的内容。

  教学感悟:

  第一,让学生学会认知,即学会学*。学会学*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第三,学会共同生活,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参与人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菁选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单价。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谢谢老师的指导!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同课异构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常态课也是一种检验,同时,能与同事取长补短,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通过同事的评课,能发现自身上课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惯性的问题。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题,不仅让他们复*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的理解水*以达到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找,这样节省了上课时间,学生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练*由易到难,不仅仅为了小测验的满分数量而选取较简单的*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把那个告知学生有多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类题,是书中带花的.题,应该选作,而我在这里选用,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同时发现规律:可以把等式左边的两个因数,作为比例的两个外项(内项),能学出八个比例。最后课堂测验,我出了两个内项互为倒数这个隐含条件,并且使用字母表示的比例式,应该是有较大的难度,也是为了看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情况。

  课堂测验看出大多数学生填对了结果是还有20个学生填的是其他两个字母的积。设计的实际应用题,学生也能运用反比例分配的方式解决;还有学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列出算式;还有的用比例填空的形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有:

  一、没能及时抓好课堂生成。

  课前预设没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自己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根本没听清孩子的问题,还让他说了两遍,我也没能领会过来。如果当时让孩子直接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那会让老师如醍醐灌顶,这样可能会创造出课堂的亮点,更可能树立这个学生的自己心,激发他学*的热情。可悔之晚矣!

  二、高估学生的能力,放松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解比例,我以为:学生在学好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解比例应该如囊中取物。因此只让学生口述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因此出现了,未知数写在等号的右边,几个学困生不会解比例。如果加上一个板演,哪怕是只要一步:把比例变成方程,那就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同时会存在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比”后进行教学的,导入新课时出示三面**,并通过求长和宽比值,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随堂练*:

  1、写出比值是1.5的比,并组成比例。

  2、练*八第一题。

  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

  第一步,区别比和比例,提出问题: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

  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

  课堂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验课,课后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头没有把握好,以致于练*的内容都压缩了。下面对整个教学做如下反省:

  一、开始阶段写比这一环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图是通过找相等的比后引出比例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没料到学生举手少,发言少,稀稀拉拉的几个比,没有任何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这一环节还不如直接出示几个比,直接求比值,从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让学生了解比例是怎么来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进一步为学*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础。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学比较含糊,没有突出点,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弄不清哪个是用意义在比较,哪个是用基本性质在比较。教学过程应该改为上面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抓住关键,让学生多说,说完整。

  三、练*难度偏高。从这堂课来看,似乎难度高了些,以致于学生思考时间比较长,这也恰恰说明了前面的环节没有教扎实。如果前面的问题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还能成为这课的亮点。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P32—34页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六第5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主动构建新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能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上课我感到非常高兴,听说同学们都非常聪明、爱动脑筋,课上积极回答问题。今天,我和在座的领导老师们想看一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这节课同学们想不想证明一下自己?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P32页四幅图。

  二、探究新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