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22 00:00:00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①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②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这是我第二次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它较上一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首先,上节课我说话的声音较小,这节课我能注意到并且能改正过来。其次,我上节课在班级里走动的频率较高,以致于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步伐,只有在极个别同学不注意听讲的时候才慢慢地走过去敲他一下。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依照自然段逐步讲解课文的教训,而改成班级自由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集体的大讨论中。这节课我也能将教案熟记于心,知道自己究竟要传授给孩子们什么,这样我就能将孩子们偏离主题的谈话及时的变换到本节课的重点上。虽然我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出现了新的不足之处。

  缺点:每当我提出问题时,有许多的学生举手,可是我让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只有同样的少数几个人,那些经常不被叫到的同学就失去了信心,心中容易产生“反正老师不让我回答,**嘛举手?”的想法,这样不利于积极的举手发言。眼睛不能总注意相同的几个人,应该把注视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当学生感觉有人关注自己就会增强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涉及到人物对话,需要同学们体会和领悟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把它放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中,但是这一环节的进行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我在分析完“妈妈”们当时的心情和朗读时需要用的语气之后就应该找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样更便于学生把握人物的感情。但是我却在把整个课文讲完之后又进行的有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缺少当时的环境就不易读出当时的心情。

  本节课我有知识点串讲的失误,一个知识点强调完了在后面讲的时候又反复提到,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啰嗦,产生不愿学的反感情绪。一个知识点讲完不必总是纠缠着不放,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知识面,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觉得有东西可学。只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才能做到有效地灌输知识,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牢牢记住。

  优点:课堂上处理学生的.提问较成熟一些了,不像第一次无从下手,这次能有效地解决,而且把学生的回答与问题衔接不起来的地方也能加以指出和引导。整个课堂能够把握住,不再害怕控制不住。课件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能够及时改正,学生读错的音反复加强训练。看图说话的设置给学生留足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语言学会自己完善(对照着课文),许多好的词组在谈话的时候能够运用上,这样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情景表演是不可缺少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学*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学*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三个儿子》时,一个学生看到了课后练*的“读读演演”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这可把他乐坏了,马上就大叫,于是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起哄。既然他们有这个兴趣,我就答应他们等课文学完了,我们再分组来表演。于是第一节下课前,我给他们分好组,并确定了组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去分配角色,表演在第二天上午进行。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让他们自己举手,嘿,他们争先恐后地大叫“我,我,我……”于是我说:“谁再叫‘我,我,我’,我就不叫谁上来表演,哪一组表现好我就叫哪一组。”因此他们就安静地等着。我叫了一组*时较听话的那组,嘿,一个小鬼出乎我意料地拿出一个似烟斗的东西,我问他拿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扮演老爷爷,所以拿着烟斗啊”。哦,原来是这个用场。接着我宣布表演开始了,当旁白开始读时,相关的人已经也开始了他们份内的表演,非常投入。演老爷爷的那个小朋友还把“烟斗”含在嘴里说话,驼着背,说话慢条斯理的,像极了老爷爷,把老爷爷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演得很形象。演儿子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招牌动作,一个唱歌,一个翻跟头,一个吃力地帮妈妈提水;妈妈们说话也很利落,虽然没达到那种效果,但是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表演完了,其他小朋友马上鼓起掌来,还纷纷评论谁演得最好,谁演得最形象,谁演出了某个人物的某种性格,并希望让自己也试试。很快,一节课过去了,他们还没尽兴,希望再玩,于是我就让余下的小组自己利用下课时间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所以,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坚信对于情境创设的表演还是有必要的,但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把课堂弄得太花哨,忽略了知识的获取,冲淡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三个儿子》这一课,所传授的大道理,几乎每个二年级的孩子都能懂得,“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语句,也已经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的大脑里,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摒弃了常规教学中,中心思想价值的灌输,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孩子沉下心,去读书,去感受,去品味。

  导入环境,激起学生质疑,为什么明明看到的是三个儿子在玩耍,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让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主体性。其次,在中心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去感受三个妈妈是怎么去夸奖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却不太能懂得夸奖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孩子去抓关键词,“三个妈妈是怎么夸奖的”,学生找出“既......又”、“好听极了”、“谁也比不上”,同样是夸奖的话,原来有那么多种方式,于是结合课堂作业本,让孩子马上学会应用,去夸夸你身边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在夸赞同,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妈妈的夸奖,是渗透着对儿子无限的爱。每一次的夸奖,都是对旁人最温暖的“碰撞”,这是第一次爱的体现。

  妈妈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那儿子们呢?我引导孩子再去读,反复体验妈妈们提水的辛苦,先抓关键词,感受,再去表演,随机采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帮忙该多好”,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是这样的感受,而三个不同特点的儿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二种“爱”,子女对父母的爱。

  两种爱的碰撞,所撞击出来的火花,学生变一目了然,文章想传递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反馈还不能够恰当的引导,为我的课堂所服务,有时候总是想等着那个我要的答案,却忽略了课堂是学生的,我只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再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已知知识,该如何处理,这些方面都是我今后学*改进的方面。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

  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阅读是语文学*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课文内容浅显,语言通俗,人物对话较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三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如识字教学不够扎实;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案3篇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案1

  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23课的内容。课文写了三个儿子看到他们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时的不同表现。力气大的儿子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儿子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自己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从而告诉学生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字音、字形,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学会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说话。

  3、理解老爷爷的话“我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体贴、孝敬父母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老爷爷的话所包含的深意,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喜欢)今天,老师要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儿歌《好妈妈》,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2、播放歌曲《好妈妈》

  3、师:欣赏完这首儿歌,能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呢?

  4、生交流。

  5、师小结: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妈妈呀!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也来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第23课《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6、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从歌曲导入和学生的生活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使学生渴望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检查生词,初读课文并质疑

  1、学*课文之前,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请看大屏幕,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1)生小声地读一遍

  (2)抽学生认读

  (3)开火车读

  2、师:同学们真棒,词语读得真准确!接下来,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哪个地方是你最不明白的?

  3、生读课文后交流。

  4、师:对呀!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老师也搞不明白,为了弄清原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学*课文,相信等学完了课文,你们一定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安排这一环节目的是抓住学生的主要问题即“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为线索展开分析,培养的学生敢于质疑,能够带着问题读书的良好学**惯。】

  三、朗读感悟,解决疑问

  (一)自由朗读课文1——6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划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句子。

  1、指名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2、质疑:从你们找到的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前两位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而第三位妈妈却没有)

  3、品读前两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师:同学们,你们得到过妈妈的表扬吗?她是因为什么事情表扬你的?她在表扬你的时候,心情怎样?她是怎样夸你的,你能学一学吗?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扮演一下妈妈的角色,试着读一读前两位妈妈的话,来夸一夸她们的儿子吧!(分小组自由地练读。)

  (1)小组代表比赛读第一位妈妈的话。

  (2)评价。

  (3)师总结。(可从语气和表情上体会、感受)

  (4)再次自由地读,可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妈妈的自豪。

  (5)男、女生比赛读第二位妈妈的话。

  师:这一次,我听到了妈妈的自豪,老师也为她们有这样的儿子感到

  骄傲和自豪!

  4、品读第三个妈妈的话(课件显示)

  (1)师:两位妈妈都在夸奖自己的儿子,第三位妈妈是怎么说的呢?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表现出第三位妈妈那*和、谦虚的心态。

  (2)师范读。

  (3)生试着读一读。

  (4)齐读。

  【设计意图: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系实际,指导重点句的朗读。并且师生互动、动口、动脑、动情地学*朗读,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和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二)三位妈妈提着水回家去,为什么走走停停呢?听老师范读第8自然段。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2、从文中的哪些词可以看出或感受到水很重的呀?相机理解“晃荡”

  3、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沉重吗?

  4、齐读。

  师:三位妈妈提着这么重的水,是多么辛苦呀!同学们,如果是你提着这么重的水,此时,你最希望出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找动词,换词比较,体会到文中用词的准确,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案2

  一、授课时间:

  二、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培养听读欣赏的能力,写正确、美观的字。

  四、教学难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五、教学类型:新授课

  六、教学准备:

  1、学生预*课文,自学生字。

  2、学生询问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小时候是如何为你的爷爷奶奶分忧的。

  3、学生采访班里的同学,了解父母*时对他们的评价。

  4、老师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等。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1、交流课前询问和采访中的收获。

  2、交流在家里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感受。

  自主读通课文

  1、出示“我会读”图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自己觉得难读的句子,做个记号。

  2、多读几遍没读通的句子,再听听同桌是怎么读的。

  3、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选择读。

  a、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b、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c、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

  d、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e、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眼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自主识字

  1、学生保持出生字卡,在学*小组内读给伙伴听

  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游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朗读课文

  1、创设情境,小组且分角色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在小组内质疑、讨论,老师巡视点拨。

  3、全班汇报交流

  4、如学生对老爷爷的话提出疑问,老师可组织讨论,重点理解;如学生没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可随机提问,让学生讨论:

  这“一个儿子”是指谁?老爷的话是什么意思?

  指导写字

  出示“我会写”图标,指导写字,并组织展示。

  指导重点:

  1、注意别忘了“拎”的最后一点,“膊”的左上一点。

  2、前面六个左右结构的字,老师可重点范写,指导“拎”字和“膊”字。

  3、“甸”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可提醒学生里面的“田”字可往左伸出一点,使整个字显得匀称。

  4、“晃”、“荡”是上下结构的字,“晃”字要写得上窄下宽,老师可范写指导。

  小结:

  第二课时

  巩固识字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编写课本剧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情节,环境和人物的语言、行为、表情情绪等进行合理想象,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确定各人所扮演的角色。

  4、设计场景的布置

  排练课本剧

  各小组演练,老师巡视,随机点拨

  课本剧表演并评议

  1、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2、引导学生评议。

  a、人物的语气。

  b、人物的动作。

  c、人物的表情。

  课后拓展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课后小结:

  十、作业布置:

  十一、板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理解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会边读边想,围绕重点讨论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质疑激趣。

  1、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2、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3、课文讲了什么,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根据文内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交流讨论,识记字形。

  (三)小组合作,质疑解释。

  1、默读课文,将你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1)前两个妈妈对自己的儿子怎样看待?

  (2)应怎样读?

  (3)第三个妈妈为什么不夸自己的儿子?

  (4)用你的话理解第三个妈妈的话。

  2、三个儿子提水回家的妈妈前面是怎样做的?

  (1)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读到这你想到什么?你认为三个儿子应该怎样做?

  3、教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思考老爷爷的话:为什么说他只看到了一个儿子?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怎样做才是妈妈的好儿子(女儿)?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组练读,分角色演一演。

  (二)指导写字。

  1、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

  2、学生练*。

  (三)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四)课外实践。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建议:每天为父母做一件事。

  (五)作业。

  本课课后作业除了字词的训练之外还结合本课内容训练量词的正确使用以及标点的运用。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1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23课。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有趣、感人肺腑。课文叙述了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浅显的文字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下面是我对《三个儿子》的教学反思。

  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学生感受了三个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以后,便直奔文本的思维聚焦点,那就是“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你认为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以此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接着以感受“水很重、妈妈提水辛苦”为切入点切入。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⑴让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体悟,抓住“痛”、“酸”、“走走停停”、“直晃荡”等词感受理解。

  ⑵想象性、移情性体验,通过闭眼听老师读,想象,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继而小组交流,将表象转化为口头语言,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⑶对比体会,深入感受:

  ①学生对三个儿子前后认识的'对比:

  首先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鲜明反差,看法随之转变,认识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

  ②将儿子的行为跟妈妈的辛劳反复对比:

  当学生提到一个儿子的表现时,反问学生:“此时,她们的妈妈在干什么?”当学生提到第二个儿子的表现时,也与妈妈的辛苦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妈妈是如此辛苦地在提水,作为儿子,如果不去帮助妈妈,是不应该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以此触动他们幼小的情弦,在真情感染中初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③三个儿子之间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第三个儿子:

  最后的星级挑战题既是语言的积累、运用和拓展,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2、在《三个儿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有机融合,让学生“多读多想、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力求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孩子们体验角色,丰富认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2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例如,在朗读感悟中让学生分小组读书,我要求他们一个一个地读,相互提示,相互学*。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在小组内说一说,能领悟多少说多少,大家合作学*,讨论交流,拿出本组的意见讲给全班同学听。让学生用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交流,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最后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3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①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②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4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

  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5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课文内容浅显,语言通俗,人物对话较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请三个小组来表演,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如识字教学不够扎实;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6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情景表演是不可缺少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景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学*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学*和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三个儿子》时,一个学生看到了课后练*的“读读演演”部分--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这可把他乐坏了,马上就大叫,于是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起哄。既然他们有这个兴趣,我就答应他们等课文学完了,我们再分组来表演。于是第一节下课前,我给他们分好组,并确定了组长,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去分配角色,表演在第二天上午进行。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让他们自己举手,嘿,他们争先恐后地大叫“我,我,我……”于是我说:“谁再叫‘我,我,我’,我就不叫谁上来表演,哪一组表现好我就叫哪一组。”因此他们就安静地等着。我叫了一组*时较听话的那组,嘿,一个小鬼出乎我意料地拿出一个似烟斗的东西,我问他拿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扮演老爷爷,所以拿着烟斗啊”。哦,原来是这个用场。接着我宣布表演开始了,当旁白开始读时,相关的人已经也开始了他们份内的表演,非常投入。演老爷爷的'那个小朋友还把“烟斗”含在嘴里说话,驼着背,说话慢条斯理的,像极了老爷爷,把老爷爷此时此刻的心情也演得很形象。演儿子小朋友也各有各的招牌动作,一个唱歌,一个翻跟头,一个吃力地帮妈妈提水;妈妈们说话也很利落,虽然没达到那种效果,但是也已经有了这种意识……表演完了,其他小朋友马上鼓起掌来,还纷纷评论谁演得最好,谁演得最形象,谁演出了某个人物的某种性格,并希望让自己也试试。很快,一节课过去了,他们还没尽兴,希望再玩,于是我就让余下的小组自己利用下课时间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所以,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坚信对于情境创设的表演还是有必要的,但不要为了表演而表演,把课堂弄得太花哨,忽略了知识的获取,冲淡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7

  《三个儿子》这一课,所传授的大道理,几乎每个二年级的孩子都能懂得,“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的语句,也已经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的大脑里,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摒弃了常规教学中,中心思想价值的灌输,不去深挖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孩子沉下心,去读书,去感受,去品味。

  导入环境,激起学生质疑,为什么明明看到的是三个儿子在玩耍,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有一个儿子,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让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自己去感受,去理解,体验,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阅读主体性。其次,在中心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去感受三个妈妈是怎么去夸奖自己的孩子的,句子很容易找,但孩子却不太能懂得夸奖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孩子去抓关键词,“三个妈妈是怎么夸奖的”,学生找出“既......又”、“好听极了”、“谁也比不上”,同样是夸奖的话,原来有那么多种方式,于是结合课堂作业本,让孩子马上学会应用,去夸夸你身边的事物,比如你的`朋友、你的小猫小狗都可以;在夸赞同,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妈妈的夸奖,是渗透着对儿子无限的爱。每一次的夸奖,都是对旁人最温暖的“碰撞”,这是第一次爱的体现。

  妈妈是这样爱着自己的孩子,那儿子们呢?我引导孩子再去读,反复体验妈妈们提水的辛苦,先抓关键词,感受,再去表演,随机采访,“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帮忙该多好”,几乎每位受访者都是这样的感受,而三个不同特点的儿子,也给出了不同的反应。这是第二种“爱”,子女对父母的爱。

  两种爱的碰撞,所撞击出来的火花,学生变一目了然,文章想传递的大道理也呼之欲出。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的反馈还不能够恰当的引导,为我的课堂所服务,有时候总是想等着那个我要的答案,却忽略了课堂是学生的,我只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再比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已知知识,该如何处理,这些方面都是我今后学*改进的方面。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8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阅读是语文学*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9

  这是我第二次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它较上一次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首先,上节课我说话的声音较小,这节课我能注意到并且能改正过来。其次,我上节课在班级里走动的频率较高,以致于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步伐,只有在极个别同学不注意听讲的时候才慢慢地走过去敲他一下。这次我吸取了上一次依照自然段逐步讲解课文的教训,而改成班级自由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集体的大讨论中。这节课我也能将教案熟记于心,知道自己究竟要传授给孩子们什么,这样我就能将孩子们偏离主题的谈话及时的变换到本节课的`重点上。虽然我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出现了新的不足之处。

  缺点:每当我提出问题时,有许多的学生举手,可是我让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只有同样的少数几个人,那些经常不被叫到的同学就失去了信心,心中容易产生“反正老师不让我回答,**嘛举手?”的想法,这样不利于积极的举手发言。眼睛不能总注意相同的几个人,应该把注视范围扩大到整个班级,当学生感觉有人关注自己就会增强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涉及到人物对话,需要同学们体会和领悟其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把它放在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中,但是这一环节的进行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我在分析完“妈妈”们当时的心情和朗读时需要用的语气之后就应该找学生站起来分角色朗读,这样更便于学生把握人物的感情。但是我却在把整个课文讲完之后又进行的有感情朗读,这时学生缺少当时的环境就不易读出当时的心情。

  本节课我有知识点串讲的失误,一个知识点强调完了在后面讲的时候又反复提到,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啰嗦,产生不愿学的反感情绪。一个知识点讲完不必总是纠缠着不放,可以适当的拓展一些知识面,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觉得有东西可学。只有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理才能做到有效地灌输知识,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牢牢记住。

  优点:课堂上处理学生的提问较成熟一些了,不像第一次无从下手,这次能有效地解决,而且把学生的回答与问题衔接不起来的地方也能加以指出和引导。整个课堂能够把握住,不再害怕控制不住。课件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能够及时改正,学生读错的音反复加强训练。看图说话的设置给学生留足了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语言学会自己完善(对照着课文),许多好的词组在谈话的时候能够运用上,这样有利于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内容,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的妈妈表扬过你吗?是怎么表扬的?

  2、今天我们来学*第23课“三个儿子”。

  二、出示课题,学*生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用字典识字。给生字组词。

  三、探究新知

  (一)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思考:

  1、这个故事主要讲谁?

  2、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是哪个儿子?

  (二)朗读交流,体味阅读乐趣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们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3)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夸夸自己的儿子,生齐读、个人读。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交流读,评价,提高。

  (5)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可是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为什么呀?你想这个妈妈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8)、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准备一下,来扮演最后一个妈妈和老爷爷,读读这两句话,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来?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呀?(10)、理解句子“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三)、小结:读读、议议。

  你认为我们要学*哪个孩子,为什么?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说说你是怎么帮助父母亲做事的?通过讨论让大家懂得只有关心妈妈、懂事明理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并要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

  四、拓展思维、深化总结

  1、谈谈自己*时在家为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伟大而无私的爱,我们也要尽我们的能力给他们最大的快乐。倡议:每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2、颂读《游子吟》、《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让同学们明白“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让学生从中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

  3、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说话语气。

  教学难点 :

  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感悟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1、 听写词语。

  好嗓子 拎着 水桶 晃荡 沉甸甸 既然

  2、指名学生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孩子们:你的妈妈夸奖过你吗?是怎么夸奖的?(指名说)

  请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二、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三个妈妈说的话?

  1、 交流三个妈妈的话语:

  (1)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同学们,通过妈妈说的话,你知道这两位妈妈的孩子是怎样的人呀?(第一个孩子聪明有力气;第二个孩子嗓子好谁都比不过。)

  (3)你如果就是文中的这两位妈妈,你应该如何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老师可引导:孩子真了不起。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提示两位妈妈手提水桶高抬头动作和骄傲的眼神。)

  (4)和你同桌一起相互交流、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

  (5)指名读

  (6)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说(我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呀?难道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子呢?

  (老师可引导:全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这位妈妈却爱得谦虚,爱的温柔。)

  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内容,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的妈妈表扬过你吗?是怎么表扬的?

  2、今天我们来学*第23课“三个儿子”。

  二、出示课题,学*生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用字典识字。给生字组词。

  三、探究新知

  (一)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边读边思考:

  1、这个故事主要讲谁?

  2、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是哪个儿子?

  (二)朗读交流,体味阅读乐趣

  (1)三个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请你找出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去读读,读出妈妈们的语气来。

  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说一说。

  (2)分组练*: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夸奖你的儿子?会是怎么样的语气呀?

  (3)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夸夸自己的儿子,生齐读、个人读。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你能不能说得再自豪(骄傲)一点?

  (4)(另一个妈妈的话):另一个妈妈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大家听听,他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交流读,评价,提高。

  (5)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可是第三个妈妈什么也没有说,为什么呀?你想这个妈妈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

  (6)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去读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水很重)你是从哪里看出水很重的呀?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7)、这时候,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8)、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准备一下,来扮演最后一个妈妈和老爷爷,读读这两句话,该读出怎么样的语气来?

  (9)、师生共同探究:奇怪了,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呀?(10)、理解句子“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三)、小结:读读、议议。

  你认为我们要学*哪个孩子,为什么?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说说你是怎么帮助父母亲做事的?通过讨论让大家懂得只有关心妈妈、懂事明理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并要懂得关心父母、关心他人。

  四、拓展思维、深化总结

  1、谈谈自己*时在家为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伟大而无私的爱,我们也要尽我们的能力给他们最大的快乐。倡议:每天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2、颂读《游子吟》、《三字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让同学们明白“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让学生从中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

  3、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说话语气。

  教学难点 :

  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感悟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1、 听写词语。

  好嗓子 拎着 水桶 晃荡 沉甸甸 既然

  2、指名学生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孩子们:你的妈妈夸奖过你吗?是怎么夸奖的?(指名说)

  请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二、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说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三个妈妈说的话?

  1、 交流三个妈妈的话语:

  (1)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同学们,通过妈妈说的话,你知道这两位妈妈的孩子是怎样的人呀?(第一个孩子聪明有力气;第二个孩子嗓子好谁都比不过。)

  (3)你如果就是文中的这两位妈妈,你应该如何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两句话?

  (老师可引导:孩子真了不起。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提示两位妈妈手提水桶高抬头动作和骄傲的眼神。)

  (4)和你同桌一起相互交流、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

  (5)指名读

  (6)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说(我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呀?难道这位妈妈不爱自己的儿子呢?

  (老师可引导:全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这位妈妈却爱得谦虚,爱的温柔。)

  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过渡: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

  (1)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晃荡、走走停停、痛、酸)。

  (2)自由朗读:感受水很重。

  (3)说说实际提水体会:

  请一位同学提一桶水,老师现在如果想让你把水拎到楼花坛去浇花,你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谁来帮我)

  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指名回答)

  4、读读说说(一个儿子翻着跟斗,另一个唱着歌)

  5、孩子们,还有一个孩子,当他从自己妈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时,会怎么想?你还认为他没什么特别的吗?他有什么?(有孝 心)

  那么现在跟在后面的老爷爷会想什么?我们知道了老爷爷只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儿子?(有孝心的儿子)这才是真正的儿子(擦去问号)你们喜欢哪个儿子,为什么?

  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的原因了吗?

  你愿意做个怎样的孩子呢?(学生自由畅谈就,各抒己见。)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孩子们当你们一声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们就在父母爱的阳光雨露中滋润成长,他们给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想父母为你们做了些什么?此时你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作业布置:再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试着和小伙伴们一起演一演。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一个儿子

  孝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理解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单元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三位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能实实在在帮助妈妈拎水桶,他才是真正能够孝敬父母的儿子。

  《三个儿子》语言十分浅显,但在浅显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因此在教学中无需逐字逐句地给学生讲课文的思想内涵,但要正确巧妙地引导学生阅读,能让学生融入生活场景,自主学*,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并能从第三个儿子的身上发现他的闪光点影射到自己的身上。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课堂上容易感到疲倦,而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既要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我校学生素质较高,大部分学生语感较好,把课文读流利不存在什么问题。因此,我把指导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人物角色朗读方面,进入角色朗读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朗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词,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既然嗓子晃荡胳膊沉甸甸拎着水桶

  2、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表现得太棒了,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给你们放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好妈妈》,同学们一定要仔细听歌观察画面,边听边想一想歌曲里讲了什么?

  3、师: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

  (1)同学们,在家里父母是怎么夸奖你的?

  (2)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文里的三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三位妈妈的话。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读、自读。

  3、指导朗读三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1)出示第一位妈妈的话,指名读,学生评价。

  师采访“妈妈”:您刚才在夸奖自己儿子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那你能夸得再自豪点吗?(再指名读句子)

  师:第一位妈妈这样夸奖自己的儿子,第二位妈妈也不甘示弱,她又是怎样夸自己的儿子的呢?

  (2)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指导朗读。(提示:可边读边做动作)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位妈妈的表现。

  (3)出示第三位妈妈的话,指名读。

  师:两位妈妈都夸奖了自己的儿子,而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谁能谦虚地读一读?

  师:真是一位谦虚朴实的妈妈!

  (4)分角色朗读1——6自然段。

  师:孩子是妈妈心中的太阳,当妈妈的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妈妈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4、品读文本,体会“孝敬”美德。

  (1)引导朗读7、8自然段:

  师: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三位妈妈打完了水向家走去。她们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这是为什么呀?

  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句子告诉了我们水重?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2)引导朗读9——11自然段:

  师:三个儿子面对这么重的水,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继续读课文,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画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同桌交流后,师相机板书。

  说话练*: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说一句完整的话。

  师:如果这三个儿子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中的谁说点儿什么吗?(指名说)

  (3)引导朗读12、13自然段:

  师:其中的一位妈妈和老爷爷也有一段对话,请你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展示。

  采访“老爷爷”: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呢?(指名回答)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啊!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同学们,现在条件好了,水桶是不用你们提了,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们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来孝敬他们?(生自由说)

  2、我们都是在爸爸、妈妈手心里疼爱着长大的,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可是当我们渐渐长大,有的学生就开始粗声粗气的对父母讲话,甚至不耐烦,那么我们应该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来面对爸爸、妈妈呢?(生自由说)

  3、孩子们,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名字叫《感恩的心》。(播放歌曲)让我们在这优美的歌声中,回忆父母曾经为我们的付出、给我们的关爱,请在这张空白的心形卡片上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几句心里话。

  4、请几位学生读一读卡片上的话。(及时鼓励、引导)

  四、指导书写“胳膊、晃荡”:

  1、引导观察范字,请学生指出该注意的地方。

  2、分别范写“膊、荡”,学生练*书写。

  五、小结:

  同学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用你们美丽的微笑去回报母亲吧!

  六、作业:

  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有心的同学还可能将这些记在你的日记中,我将是一份最好的成长记录。

  教学目标:

  1、学*课文7—13小节,能体会水重,母亲提水的辛苦。

  2、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有感情情朗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巩固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老爷爷话的含义,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FLASH动画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一、课前谈话,回读妈妈的话。

  师:说说听了这首歌,你知道了什么?歌曲中的小朋友多疼爱自己的父母啊!你们在家里帮父母做过事情吗?你都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感受?

  师:你们真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师:可以上课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第23课——三个儿子。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1到6小节,知道了在井边打水的三位妈妈对三个儿子的评价。

  课件出示句子: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板书:力气大)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板书:嗓子好)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板书:没什么)

  二、学*课文7—13小节,体会水的沉,妈妈的辛苦

  过渡:在妈妈的心中,儿子都是了不起的。三位妈妈谈到了三个儿子。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几个儿子,(3)可是这位老爷爷却说:“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出示句子)

  师:读了老爷爷的话,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明明是三个儿子,怎么只有一个儿子呢?在再读“读老爷爷的话”

  师:到底发生什么事,使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7—13小节,认真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懂的?

  ▲预设学*重点段:出示: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生:我们小组读懂了三个妈妈拎的水桶很重。我给大家读一读:“一桶水可重了!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生:我觉得他没有读出水很重的样子,我能读得比他好。(此名学生朗读)

  师:通过他的读,你感受到水很重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能通过读,让别人也感受到水很重吗?

  (学生齐读此段)

  ▲听老师范读拎水的句子

  (1)让学生用耳听,你仿佛听到什么?(妈妈喘气声,水晃荡声等)

  (2)让学生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什么?(妈妈流汗,弯着腰很累的样子)

  (3)让学生用心体会用口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再一次体会妈妈的累)——全体深情朗读——表演

  (4)假如是你看到了会怎么做?你会说些什么?(联系实际发散、创造)

  三、学*三个孩子的表现,呼应前面的表扬,质疑升华

  师:而三个孩子是怎么做的呢?看图,先看孩子看图自由说,课文中又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

  从课文中找找,并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看图分别说,出示句子

  1、板书:翻跟头回读夸奖的话

  2、板书:唱歌

  3、板书:拎水桶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这位妈妈吗?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他真的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吗?看了这个孩子的做法,

  师:此时此刻,你是这位妈妈,再谈论孩子时,会说什么?(板书:孝敬父母)

  如果你也在旁边,你觉得谁做的最好?你又看到了几个儿子?

  这一切老爷爷看在了眼里,怪不得他说—————

  他看到的是哪一个?看到了是什么?为什么?

  生:因为其他两个儿子只顾表现自己,只有这个儿子帮妈妈。

  生:只有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

  生: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所以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

  生: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板书:真正的儿子)

  ……

  怪不得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一个真正的儿子。(板书:一个真正的儿子)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语气不同。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菁选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首先,在导入阶段,以《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开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和本科主题也是切合的

  其次,当课题中有生字时,结合课题学*生字,读准字音.

  然后,在读了课题以后,设计“你想知道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学*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附:教学片断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解题,结合学*题中生字“恩”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

  (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

  (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

  (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装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也为练*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某件事情的口语练*做了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在拓展练*时,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就问:如果是你,你

  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一下子孩子们沉默了,知道陈尚阳说出用人来代替石头进行称象之后,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岩石书》教学反思

  《岩石书》这篇课文,通过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跟勘探队员的对话,讲述有关岩石书的故事。

  课文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写的,于是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上。但课文中对话的提示语有的在前,如:磊磊说“这书上有图画吗?”有的提示语在中间,如:“太好了,太好了1川川和磊磊一齐跳起来,拍着手说,“我长大了,也来读这本大书1有的提示语在后,如:“这书上写着什么呢?”川川和磊磊一起问。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如2、3、4、5自然段的对话。所以,在分角色朗读之前,要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读懂那句话是哪个角色说的,特别对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引导学生通过说话的内容来确定是谁说的话。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试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赛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我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当角色朗读的机会,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通过朗读,使学生懂得了为什么叫“岩石书”,岩石书上“写”着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作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科学,爱地质科学的兴趣。

  《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自己试一试》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盛满水的鱼缸里放进一颗石子儿,鱼缸里的水马上漫出来了,如果放进去一条小金鱼,水就不会漫出来,为什么?其他同学对这个答案深信不疑,回答的答案闹出了笑话,范文之教学反思:自己试一试教学反思。一个叫伊伦娜的孩子觉得科学家的话不对,在妈妈的提醒下自己做了试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文章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凡事要动脑动手,亲自试一试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理解重点句子来突破中心的方法,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反问句。第一句是妈妈的话:“你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我采用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并出示句子“我们不该好好学*吗?”让学生理解这类句子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孩子们很顺利地理解了妈妈的话的意思:想不明白的问题要自己去试一试。第二句是科学家最后说的一句话:孩子,为什么你会认为科学家的话全都是正确的呢?由于有了上一句理解的基础,这句话很快就被孩子们解决了:科学家的话不全都是正确的。孩子们把这两句

  话都写在练*本上,这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为了更深一层地理解,我鼓励孩子们把这两句话的意思多读几遍,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说说有什么感悟?课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都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

  这节课重点难点部分用的时间并不多,但孩子们理解课文的深度相当可观。语文课堂的知识点太多,我们不可能一一都能详细地讲给孩子。在实用的课堂上,我们更提倡抓住一两个方面讲细、讲深,让孩子们在在学*中有所悟,思想有所洗涤,能力有所提高。

  《画风》讲了一个关于三个小朋友怎样画风的故事,旨在让孩子们知道风与事物的关系,让孩子们知道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这是我作为实*教师讲的第一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较为流畅的将整个教学活动进行下来。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去注意和改正。

  第一,从整堂课来看,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第一课时给学生写字的时间少了,第二课时一些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好。

  第二,指导朗读不到位,二年级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朗读*惯的时候,要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既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又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案中设计的一些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未能把握好,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主要还是由于对教案把握不够透彻所致。

  第四,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深入,导致课文最后一段讲解不清楚,不透彻,学生理解出现问题。

  第五,板书写得不规整,还要多练*写板书。

  第六,口齿不清楚,吐字发音有些不标准。

  第七,教学仪态不端正,不能抱着书过于频繁的走动。

  第八,应该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这样能更好的进行师生互动。

  这些问题都是我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要要深入理解课标要求,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作为一个有二十几年教龄的教师,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面对新教材,我们都面临着新的考验。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溶入,也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切地感到:给学生一点掌声,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一个意想不到的回报!

  下面是发生在我本学期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真实情节:我教《再来一次》这篇课文,当分析到“垂头丧气”这个词时,一切都按我教学预设在顺利进行,在讨论完后,我说;“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下”。

  我首先请同学主动参与,然后我请*时上课不爱举手的蒋同学上来表演,她极力反对“不行,我不会表演,我做不来。”在我邀请她之后,她显得有些害羞且有些犹豫,并没有走上讲台。我看时机成熟了,“同学们,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她终于慢慢地迈上了讲台,并且表演非常出色。“同学们,表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在一片掌声中,她满脸喜悦地跨下讲台,回到自己座位。

  蒋同学在班级里是一个成绩偏差的学生,*时学**惯也不好,特喜欢玩,对学*也就无所谓了。从此以后,她上课更加投入,发言更加积极,问问题更多,和我走得更*,更加喜欢语文了。

  课后反思一下,学生上台表演,有很大很多障碍。首先是知识层次的原因,有的同学对课堂知识不理解,无法正确表达,蒋同学可能就属于这种。其次是心理障碍,害怕表达不好而受教师的批评、同学的笑话。还有不善于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教师不给予表达的机会等等。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机会,把握时机,适时给予学生掌声和鼓励,学生将会乐于表达、乐于表现,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富多彩。当然,教师的掌声和鼓励不能毫无目的.,泛滥成灾,否则起不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一位好教师,不一定要过多地表扬学生;一堂好课,可以没有一句表扬的话。但我相信,在老师赞许的眼光下、在老师适当的表扬下、在同学的掌声中成长的学生将回更加健康、更加优秀,因为他们有爱!

  老师们,给学生一点掌声吧,哪怕他(她)不是那么优秀!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

  2、学*默读课文,粗知故事大意。

  3、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日常用品需要改进。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流利地读文。

  教学难点:

  从小林的“看、想、做”中,感悟他遇事用心思考,不断实践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识字卡片。

  2、录音机、磁带。

  3、普通雨衣和充气雨衣图片及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切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的积极性。

  2、感知课文,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

  二、合作交流

  1、分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2、识字游戏: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把游戏融入课堂,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可采取如下方式:开火车轮流读、小老师领读、抽字卡快速读等。

  3、再读课文。

  (1)通过识字练*,能把句子读通顺,准确。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4、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6、充气雨衣

  看──雨水流到裤腿上

  ↓

  想──改雨衣

  ↓

  做──铁丝圈气囊

  ↓

  受到大家称赞

  第二课时

  复*导入

  1、复*生字:

  采用新颖多变的方式,增强娱乐性,活跃课堂气氛。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6课《充气雨衣》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略读课文,情节清晰,但识字任务较重,共要认识14个生字,有些字存在识记难点,如“旋”、“囊”等。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将识字教学放在显要的位子。执教后,我的总体体会是:由于本文“科普性”和“略读”的特点,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探究相关问题,感悟其中所折射出的道理,朗读以默读为主,轻声朗读为辅。教学中,需把握的一个主方向是,这是一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应竭力克服科学课的影子,突出语文性。

  为了抓住低段识字教学的重点,我有意突出了识字教学的成分,占了一定的教学时间,由于识字任务较重,如果按个个教学、分别强调的方式,不但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还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我设计了闯三关的识字环节,同时交流记字方法。由生字到生词再到课文中的句子,指明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课件进行检查,同桌合作“你读我来纠正”,课件出示有一定识记难点的六个生字集中交流。在此基础上,将单个生字放入词语个句子中,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识字环境,同时又能达成记词读句的目标,从课后反馈可以看出,识字教学还是收到了应有的成效。学生的参与面也较广,大多数学生在识字环节中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我还在理解课文内容适时指导朗读,如“换好游泳裤,他拿出塑料救生圈开始吹气,叠起来的救生圈渐渐变成了圆环形的塑料气囊。”,学生很容易读破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能有效克服难点。通过一系列的环节落实,学生在字词句的收效是明显的,但我忽视了课堂效率问题,也即所花费的时间与相应成效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一点对提高效率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后,经同事点评,我觉得在字词句方面应该加以整合,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在学生充分地自主识字的基础上,通过读句的方式检查字音和朗读,可以节约很多教学时间,不至于仓促地进行后来的环节。

  除了识字环节体现出了明确的意图,最后的拓展环节也同样体现出明确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充气雨衣的发明联系到身边的事物,启发思考,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用品也可以通过改进变得更加方便。我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学生也能积极地思考,不会因为所列用品离自己太遥远而失去思考探讨的积极性。但因为时间仓促,这一环节并没有得以充分地展开,草草结束,没有收到该有的成效,成了本次教学的遗憾之一。另外,我只想到模仿充气雨衣的发明,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可改进的事物,忽视了指导学生交流身边已经得到改进的用品,也即学*课文后,能逆向联系生活实际,逆向的体验可能会给带去更深刻的体验。这反映出我在预设时,存在思维狭隘性,思路不够开阔。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10到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学*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的机会,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主质疑,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自读自悟的方式既能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但我对学生缺乏信心,一环扣一环的教学步骤束缚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的翅膀,我一步一步引领他们前进,学生学得很被动。我从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三个问题(他为什么会想到要把普通的雨衣改进一下?他在发明充气雨衣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难题吗?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到讨论小林发明充气雨衣受到的启发,以及指导学生找读小林心理活动的句子,到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称赞小林,联系身边可改进的物品,都是在我逐步出示任务的情况下完成的,学生成了解答问题的客体,失去了课堂主体性。因此,学生学得很疲劳,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也很冷淡,这正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终将导致课堂的聊无生趣,如果不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那么的翅膀总有一天会失去飞翔的能力。

  这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思考,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在把握文本重点的前提下,大胆处理教材,大气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成效。

  板书

  16、充气雨衣

  看──雨水流到裤腿上

  ↓

  想──改雨衣

  ↓

  做──铁丝圈气囊

  ↓

  受到大家称赞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在我校领导的号召下,“每位教师把班级的后进生,都要当成自己的孩子培养,”我们班有一名小朋友名叫──吴传友,这名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从小就寄宿在外祖父家,由于外祖父年纪较大,并且还不识字,也不与他经常交流,所以孩子沉默寡言,每天都在外面跑,也是我们这儿典型的“小野孩”。记得刚开学的时候,一堂礼貌用语课,就一句“我愿与你交朋友”学*八遍都不能够完整的说下来,识字、组词、说话都很困难。就这样吴传友每天与我一同上下班,但由于他接受知识非常的慢,所以放学后还要在给他单独的讲授一遍,但由于时间有限并且孩子的自主学*能力也较差,现在与同龄的孩子比起来还是较落后。

  学*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时,当我问道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我们班的小朋友确异口同声的说:“我们想帮助XXX同学学*”。我听后感觉十分惊讶,为什么呢?我接着问了小朋友你们为什么想帮助XXX的学*呀?我们班有的小朋友说:“我们看见老师每天都把XXX叫到办公室帮助他学*,我们也想帮助他学*”。我听后心想:我为什么不把我这“一”帮“一”的学*,变为“九”帮“一”的学*呀?人多力量大呀!好!小朋友既然你们想要帮助XXX学*,那想怎样帮呢?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说了起来:“我教他识字、我教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教他写日记……”我想何不如让他们把他们的想法写出一个“小计划”呢!现在我们的小朋友都在抓紧时间有序的、合理的实施着他们的“小计划”,每天都向我汇报XXX的进步情况,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想想以前我天天忙得焦头烂额,现在我不仅很“轻松了”,并且XXX的学*有了很大的进步,识字、组词、说话都有了相应的提高,学*积极性也很高。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往往不受常规的拘束,但针对性不强,所以在学*时各有各的思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发现。学生的学*并不是只通过教师的教和辅导就能取得好的效果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兼长,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实践前反思:

  《假如》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3课。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情感丰富的儿童诗,主要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时,我将阶段训练目标、本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实际状况有机整合起来。

  (1)识字

  “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独立识字。”这是低年级识字的目标。《假如》这篇课文共有13个生字。其中,要求写的是8个,只认不写9个。激发孩子识字欲望,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采用多种方式识记字形。如,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拉—泣、摇—遥、藻—操);用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寸—寻、良—食、建—健),并运用生字组词、说话。课开始,借助神笔马良识记“良”。教学时,通过四读文本,随文识字,一读,遇到不懂的字多拼读;二读,遇到生字记一记;三读,随文请出生字;四读认字读书。四次与文中生字亲密接触,达到最佳的识字效果。随文引出生字之后,进行“听音点字”“认读”等游戏,并将生字放入语言环境中进行巩固复*,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写字

  书写前,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八个字,先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和不容易写好的字,在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写字指导。容易写错的字有:“哭(少点)、食(最后一点写成捺)、体(少横)”。记忆易错字,可以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如,“一只小狗两张嘴(哭)”。不容易写好的字是“操、场”。“操”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写好,而写好右边的关键是把上面品字写好。写“品”时,三个口要小而扁,要给下面的木字留出位置。“场”字的书写关键是要把右边的横折折折钩写好:横宜短,第二折要与横*行;第三折要向里收。

  (3)阅读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就是要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有感情的读,有体会的读,以求达到与文本的共鸣;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师生合作读、听电脑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法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对文本有更深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因此,上课伊始,我播放动画片《神笔马良》,让学生也想拥有梦寐以求的马良的神笔,“假如文中的小朋友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会做些什么?”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文中看看啦。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课文下面树叶里的拼音。

  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应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我提取了第三小节作为重点讲解,创设情境体会西西的不幸,并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地读出对西西的不幸,从中体会小作者对朋友的关爱。此时,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学中我再现文本的场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懂文中的人,读出特有的情。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情境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的*得,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是的,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在上课交流的基础上,让他们也仿照作者的样子,把自己的愿望写成一首小诗,或者用手中的画笔画下来。

  实践中反思:

  在研磨的课堂中,反思我的误区:

  一、背教案上课,忽略了课堂的生成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通用二十篇

  课文《三个儿子》讲述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但是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孝敬自己的父母。怎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涵而不是通过枯燥的讲大道理来实现呢?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理解妈妈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找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教师请个子比较小的孩子,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学生们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其它同学对这位女同学的观察,学生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

  我继续设置下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在课即将结束,最后引出老人说的话,让学生思考,议论。让学生在读和说中体会如何孝敬父母的道理。三、课后拓展. 推荐学生读《卧冰求鱼》和《黄香温*》的故事;续编故事:前面两个孩子,听了老爷爷话,看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创设生活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2、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3、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4、在你的学*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1: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2: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3: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4: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交流二:(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交流三:(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用心地设计每一节课,真正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的境界。

  今天锦城片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比武在我校举行,我抽空听了一节课,刚好是同一办公室的小方老师上的《三个儿子》,因为是第二次听这堂课,其中也曾参与讨论过,便有了更多感想。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又一个儿子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记得第一次听课时也许是教师自己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握好点,所以课文学完,学生还有些云里雾里,没有突破文本,而今天的课明显思路清晰多了,却带给了我更多的思考。

  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我觉得今天的课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说说“在家里会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回到家,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从而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认识三个和我们一样能干的儿子”。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

  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今天的课特别让孩子们从文中感悟妈妈的自豪、第三个孩子的懂事、孝顺及妈妈的辛苦,所以孩子的感悟教深,比较透彻。

  但整堂课听下来,觉得也有许多遗憾之处:课太顺,缺少现场生成的东西,教师导得太多,课堂缺少一种*等和谐的氛围,往往学生刚有思维的火花出现,便被教师压制了,于是出现了异口同声的局面:大家都喜欢第三个孩子,可到底为什么也许更多的是老师的理由。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读了这个浅显的故事之后,可以引入一些传统的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如:“黄香温*”、“卧冰求鲤”之类的文章让学生去读一读,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再次洗礼又提高了课外阅读能力。

  《三个儿子》讲述了在妈妈眼中的三个孩子各有特点,一个聪明有力,一个唱歌出色,第三个妈妈认为孩子没什么特别,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

  理解**的辛苦是全课的重点,理解了这个,才能理解及时地帮助是多么必要,那么全文的重点段应该如何突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今天的课上,我看到了一次精彩的表现。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①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②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松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有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开课时,用一个母亲给老人洗脚的同时,将这份孝道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的公益广告视频引领学生的情感投入。

  然后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

  《三个儿子》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23课。这是一 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当三个儿子的妈妈们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

  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有一 篇文章很奇怪,明明写了三个儿子的事情,而旁边的老爷爷却非要说自己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请打开23课《三个儿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吧!”虽然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了课文,但是,这样的导入同学们还是饶有兴趣。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这样一来让学生从三个妈妈口中得出对三个儿子的初步 评价,然后通过后面的学*感受三个儿子的表现,感受到那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儿子”却是最懂得体贴、孝敬妈妈的真正的儿子,他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妈妈,这才是真正的儿子的表现。

  重视朗读感悟。文中有很多描写具体、优美的段落,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对文中人物有更深入的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朗读、理解“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句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体会人物情感,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为下文感受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做好铺垫,感情理解水到渠成。

  本课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本课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但是,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又走过场的现象,有些学生没有投入去读,因为时间关系,也就没有更细致地指导、引领,需要下一步注意。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聪”。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创设生活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2、提高要求: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3、导入新课:今天,有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了,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

  (二)、自读自悟,合作研讨,体验阅读内容。

  1、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夸奖自己的孩子的,请你仔细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妈妈表扬的话。

  2、你把自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3、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几句话呀?指名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4、在你的学*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练一练,看谁最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学生相互交流)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师: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

  交流一:(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大家听听,他把自己当成妈妈了没有。(指名生读)

  1、采访刚才读的同学:

  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您的儿子,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生1: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生2:我想,我的孩子是很能干的,要是他表现好的话,我要好好表扬他!

  生3: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生4:我还为我的儿子感到自豪,我想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有名的运动员!

  2、交流提高:

  师:我也为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各位妈妈能夸奖地更自豪一点吗?

  (学生练读)

  师:把你们练*的结果表现给你的同桌看看。(同桌相互读这句话)

  交流二:(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

  大家也听听,他有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来。(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还可以做出妈妈骄傲的表情。

  师:那你能帮助他来改善一下吗?(生做抬高头的动作,骄傲的眼神)。

  生:我认为他的话还可以说得更慢一些,那样别人可以听得更清楚,感觉这个妈妈也就更骄傲了。

  师: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生自信地朗读)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像他们这样,其他的同学也去练*一下,争取读得更好。

  交流三:(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2、找到情感共鸣: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的心情呀?

  3、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

  (四)、自主发现,从细小见真情。

  1、自读发现: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走回家去,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自己去读读课文的7、8小节,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反馈:师:读了两段话,你有什么发现?(水很重)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水很重的?

  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出水的重吗?

  3、朗读提高。

  4、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书,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五)、体会感悟,挖掘孩子内心的想法。

  小朋友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呀?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六)、指明中心,升华主题。

  1、自由表演: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准备一下,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对话。

  2、上台表演:指名两个组来表演。

  随即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

  3、全班参与讨论。提炼出中心: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4、拓展练*:这个妈妈还会和老爷爷说什么呀?你们能把故事编下去吗?

  最后给课文补上空白,进行了一个拓展练*,同桌两个人续编对话,让本来处于模糊状态的同学也能深切体会到作为一个孩子,要成为必须孝顺父母,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孩子。同时,课堂上的闪光点也由这个环节而显现出来,成为整节课的高潮。

  (七)、小节课文,读读议议。

  你认为该学*哪个孩子?为什么?

  你觉得该怎么样孝敬父母亲?

  说说你是怎么样帮助父母做事情的?

  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用心地设计每一节课,真正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语文的境界。

  《三个儿子》是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本节课教学是让新课程理念回归课堂的一个尝试。新课程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语文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生活经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尊重语文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

  在实践中学语文,在阅读中学*阅读是语文学*的基本规律。本课教学设计围绕学生读书的主线来安排教学活动。通过示范读书,自主读书,合作读书,欣赏读书,探究读书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落实字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示范读书,帮助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读书兴趣;自主读书,展示学生的成功,增强自信;合作读书,互帮互学,扎实基础,体现真实的学*生活;欣赏读书,注重同伴引领,深化理解;探究读书,促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2、尊重学生的基础,落实识字和写字教学,提高语文学*的实效:

  识字和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的`教学重点,多识、写好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真实的基础,设计了轻声字读音和汉字的书写。教师通过范读和范写来强化基础知识的学*。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过程,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在理解“即……又”和“沉甸甸”词语时,给学生提供了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落实词语的学*和生字的巩固。教学把识字、写字、朗读和理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高语文学*的综合效益。

  3、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一切出发点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原则。教学前和课堂上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于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争论:第三个妈妈不夸自己的儿子心情是难过,还是*静?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一个儿子呢?这一个儿子是哪一个呢?这些问题的生成是学生思考的结果,这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探究。教师不给学生设计问题,而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读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和文本开展真实的对话,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成为真正的学*主人。

  4、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多元理解:

  当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的说法是不对的?”这一问题时,教师利用这个问题资源,没有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前两个儿子也是很爱自己的妈妈,他们用自己的特长来表达的,也是妈妈的好儿子。”“第三个儿子是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是最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了争论,教师不做评判,只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展示了学生学*的过程,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这节课的结尾能出现学生的质疑和争论,是教师对学生尊重的结果。是尊重,学生有了学*和思考的空间;是尊重,课堂上有了学生自己真实的声音;是尊重,学生对文本有了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是尊重,教师有了循循的诱导和耐心的等待。尊重就要以人为本,还学生自己的、真实的课堂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不是去追求华丽的包装、精彩的表现和轰动的效果,而是教师用真诚和爱心给每一个学生营造自由成长的时空,让学生敢说自己的心声。真实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是新课程课堂的品质和生命。让新的理念回到我们的课堂,春风化雨,侵润教师和学生的心灵。

  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一个学生陌生的环境中上的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学生的探究行为和合作学*还显单薄。课堂上学生的学*张力不够,有待于继续努力。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教学本课时,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识字学词的重点落实———图像、动作识字:利用课文插图的课件,引导学生学*“桶”“拎”等,十分形象,极富童趣。如动作识字:让儿童做动作体验“拎”与“提”,结合字形认识字理,贴切自然而又充分到位。又如集成识字: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生字组团出现,像“嗓子”“胳膊”“晃荡”三个轻声词语的一起出示,从“胳膊”连带出“脸”“肚”“脑”“腿”等。再如全程识字:将识字学词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沉甸甸”的`含义,“拎”的字形深化,都是在课文深读探究处结合进行的。这样的识字教学,真正体现了能在读书的过程中重其所重。

  二、寓导于读的实践取向———课的开始初读(自由读),到识字学词的读句子(重点读),再到比较三个儿子的启情读(轮流读),理解老爷爷的话的深读(探究读),确实体现了“读”占鳌头的课堂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作多少主观分析,只是引着学生去读,相机指导。体现低段语文课堂的本色。

  三、重点探究的方式转身———“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出了学生的质疑: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如何重点探究这一疑点?让学生用读的方式自己解决。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读!课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了这桶水很重,仍是读!妈妈是怎么提着这桶水的,读!于是,读中议、读中演、读中体验,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原因。在异议的基础上求认同,这是探究,在偏见的再思中求真知,这是提升。

  四、对话氛围的亲和生成——学生读“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这一重点句,语气较*淡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肯定优点,这句话中的“说”可以换一个字,学生说是“夸”。水到渠成,又说“现在你就是这位妈妈,请你夸夸儿子吧”,就这样学生自然地读出了理解,读出了感情。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点拨、化解、提升都是在这种极富亲和力的对话中实现的。什么叫“润物无声”?这应当是最好的写照。

  儿子,这个字眼里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

  3、*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只有在民主、*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提高对学*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既”等6个生字,会写“拎”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的妈妈表扬过你吗?

  生:表扬过。

  师:怎样表扬的?

  当生举手的少时,师提示:当你考试考好的时候、当你听话的时候、当你帮妈妈做事情的时候……

  生:……

  师:你们真是既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2、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3课“三个儿子”。(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师:三个儿子怎么样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用字典识字。困难处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

  2、课件出示词语:嗓子拎着水桶晃荡沉甸甸

  师:谁想读读?

  生流利的朗读词语

  当生读到“拎着水桶”时,师:能做个动作吗?

  当生读到“晃荡”时,师:谁能用动作表示?

  师:你来?

  生再读词语

  3、课件出示句子

  师:看!这些句子你能读好吗?快!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同桌互读

  师:找一组小朋友开火车读!

  当一生读第一句话时,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读出来?

  当生读第二句话时,师:读的好,你理解了。

  当一组生读完时,师:咱们一起读读吧!

  生齐读句子

  4、师:怎样能把课文读的更有味道,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

  师:谢谢大家!象老师这样读读吧!

  生再读文

  5、师:小朋友练*的很认真,下面我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横线划出三个妈妈谈论孩子的话。

  生认真的听,认真的划。

  三、自悟,品读语言

  1、师:都找到哪几句话?

  生分别读三句话

  师:下面自己练一练,看谁能读出三个妈妈不同的语气。

  2、交流一:课件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

  一生读的很好

  师:哎呀,我听出来了,你的儿子真是谁也比不过他。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大拇指,来夸夸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

  生齐读

  4、交流二: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

  师:第二个妈妈的话,谁来读?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出了妈妈骄傲的语气。

  5、交流三: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

  师:这两个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那第三个妈妈呢?谁来读!

  一生读的好

  师:哎呦,你读懂了课文。

  一生读的不好

  师:再想想该怎么读?生读好了,师:对,就这样读!

  6、师:让我们继续读课文的7到11段,去认识这三个孩子吧!

  生自由读

  师:这么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三个儿子的做法”

  生再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

  四、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

  1、师:接下来,你和你的同桌,一个当妈妈,一个做老爷爷,来表演12、13段的对话。

  同桌练*

  2、师:谁来?

  指明一组表演

  3、分角色朗读

  师:下面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全文吧!

  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这几个小朋友朗读的很好,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吧!

  (叫读的好的学生)

  五、升华主题

  1、师:你认为老爷爷看见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

  2、师:那前两个孩子怎样呢,他们就不孝顺了吗?为什么?

  生展开辩论

  师总结:是啊!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3、师:学到这儿,老师突然想起《三字经》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

  五、拓展

  师:今天回到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跟他们说说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母亲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回到家为妈妈做一件事!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阅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等各个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语文的同时学*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从而导入课文。这样的阅读教学贴*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角色的模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于是,我设计指明中心,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同桌学生之间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老爷爷,帮助孩子“尝试”各种角色的模拟。在角色的完成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课文的意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能对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

  3、阅读教学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因此,我设计升华主题这一环节,让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文中老爷爷看到的应该是哪个儿子,为什么?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思维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提供生活的保证。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学要求】

  1、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任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学*从课文的语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重点难点】

  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三个儿子》这一课的生字和词语。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

  (出示词语卡片)

  (指名认读,齐读)

  二、理解课文

  过渡:

  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时都在评价自己的儿子。当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时,老爷爷却说他只看见了一个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学*23课《三个儿子》。

  1、学*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在井边打水时,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儿子的?请听老师朗读,边听边做记号。

  (指名回答)

  投影出示:

  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问:A、 这个儿子的优点是什么?

  B、谁也比不过他这说明儿子在妈妈心中是怎么样的?

  C、既聪明又有力气,瞧,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儿子呢。请你也用既又说句话吧。

  投影出示:

  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问:A、 这个儿子有什么特长?

  B、好听极了说明了什么?

  ⑴ 指导朗读两位妈妈的话。

  ⑵ 指导读第三位妈妈的话。

  ⑶ 指名分角色朗读三位妈妈的话。

  ⑷ 齐读三位妈妈的话。

  2、学*课文第7~11自然段:

  过渡:


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语文下册《三个儿子》教案实用10份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复*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的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复*导入

  (一)复*生字

  1.昨天我们认识了第23课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它们吗?(出示课件)你们看,生字宝宝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排好队等着和你们打招呼呢!你们能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生词)

  (师夸学生)你们的声音可真洪亮!

  (通过复*生词和设计夸奖学生的环节,为提升学生自信、导入新课做准备。)

  (二)生活情景导入

  1.不仅老师爱夸你们,你们的妈妈也爱夸你们!你们的妈妈经常怎么夸你们的呢?快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相说)

  2.老师这儿还有几位俄罗斯的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们想知道她们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吗?那就快去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请你思考两个问题:

  ① 课文中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② 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几位妈妈在议论自己的孩子?

  (借助这个环节激发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让学生们在口语交际中锻炼自己,也为学生们感悟课文中几位妈妈说话时的心情做铺垫。)

  三、新授

  (一)学*1~6自然段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中的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显示:井边)

  齐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回答第二个问题: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几位妈妈在议论自己的孩子?(2~6自然段)

  3. 学生自由地读2~6自然段,体会各位妈妈的心情,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4. 指导朗读2~6自然段。

  (1) 第一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指名读)

  采访:这位妈妈,你为什么夸自己的孩子?在你夸奖自己孩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用骄傲的语气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指导朗读。

  练*说话:既又

  (2) 第二位妈妈是怎样夸自己孩子的?(指名读)

  教师采访、指导。

  (3) 前两位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夸奖了他们,第三位妈妈夸自己的孩子了吗?她为什么不夸自己的孩子?你觉得这位妈妈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

  (4)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几个自然段的重点在于体会三位妈妈说话时的不同心情和语气,因此我采用了让学生模仿妈妈夸奖自己孩子的方式和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感悟。)

  (二)学*7~8自然段

  1.三个妈妈打完了水,就要走回家去,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

  来听一听7.8自然段,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配乐范读)

  2.你感觉这一桶水怎么样?(水很重)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水很重的呀?

  (电脑显示;重、晃荡、走走停停、酸、痛。)

  3.谁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呢?

  4.生活体验:把书包当做水桶,提一提,试一试。

  随机采访: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观看我们的现场报道。今天上午10点10分左右,在俄罗斯郊外的一个水井旁, 几位妈妈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打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们有什么感想。

  (1) 这位妈妈,你们家住得远吗?那你把水拎回去感觉怎么样?

  (2) 这位妈妈,你需要别人来帮助你吗?

  5.过渡:通过刚才的表演,大家觉得在各位妈妈把水拎回家的'时候,她们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可是这时候,当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的表现却不都是那么让人满意,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已经没有见过水井了,更别说去提水了。因此,怎样让孩子们切实感受一下提水的滋味,由衷地感受到妈妈提水的艰辛,就成为这两个自然段的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就是让学生提一提自己的书包,并且想像一下如果路途很远,而且妈妈们一天要提很多趟水,会是什么感受?通过实践,孩子们的感受很多,说得非常感人。)

  (三)学*9~13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9~13自然段,用笔圈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2.分析每个儿子的做法,交流:你比较喜欢哪个儿子的做法?为什么?

  3.这时候,一个妈妈还和老爷爷发生了对话:一位妈妈问老爷爷: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这位妈妈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回答?而老爷爷又是怎么回答她的?

  4.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指的是谁?)

  (1)指名回答。

  (2)小结:这个儿子指的是一个关心妈妈的儿子,一个懂事的儿子。因为在老爷爷看来,心中有妈妈,知道怎样爱妈妈的儿子才是妈妈的儿子。

  5.看到这种场景,你想对文章中的谁说些什么?(可以对儿子说,可以对这几个妈妈说,还可以对老爷爷说。)

  6.续编故事:在老爷爷的启发下,在大家的帮助下,前两个儿子一定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变成体贴妈妈的孩子。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文章里没有写,你能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吗?

  四、升华主题:

  通过学*,你有什么感触?你觉得我们还可以为妈妈做些什么?

  五、全课总结: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妈妈无私的爱而忽视对妈妈的回报一封充满激情的书信,一张得了满分的试卷,一次温馨的交流,甚至一杯热茶,一个眼神,都足以让我们的妈妈欣慰爱就这么简单,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吧!

  六、作业

  每天至少为妈妈做一件事。

  (通过*时的学*,孩子们已经初步具备了是非观,让他们评判哪个儿子懂事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怎么样让他们能把课文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懂得怎样在生活中去孝敬父母,真正地成为体贴父母的孩子,这一点很难。所以,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三八孝敬周活动,我设计了让学生谈体会的环节,并通过升华主题,达到渲染学生感情的目的,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做好铺垫。)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通过质疑、讨论等方法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三、学*重难点:

  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关于三个儿子的故事。(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2、通读课文,感知文本,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且告诉我你在课文里认识了哪些人?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生字,师生评价。

  2、小老师领读。

  3、开小火车分小节朗读课文。

  4、你在课文中认识了哪些人?(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板书: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

  5、质疑问难引导参与。

  过渡:播放并指着课文插图说:看见了吗?这就是三个儿子,怎么样啊?出示课件:“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齐读。

  评:你们读得很好,但老师提醒你们,注意问号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再读)

  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是不是在开玩笑哟。再读读老爷爷这句话。(生再读)

  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这是哪一个儿子呢?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板:一个儿子,并打上个大问号)

  (三)品读感悟。

  1、读懂妈妈,体会母爱(1至6自然段)。

  (1)让学生走进文中,仔细读1至6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找出来把自己当成妈妈读读。(生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导入到前两个妈妈的语言))

  (2)第一个,第二个妈妈的话。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A、理解关键词、句指导朗读。

  ①这两个妈妈是怎么说这自己儿子的?(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指名学生朗读,并学生评价。(学*生字既、嗓))

  ②学生模仿朗读这两句话。

  B、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指导朗读。

  从妈妈的话里,你们听出了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C、请孩子们回想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夸奖过你?从妈妈夸奖你的话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从妈妈夸奖你的眼中你读懂了妈妈的'什么感情?

  (3)第三个妈妈的话。

  ①过渡语:前两个妈妈这样夸赞自己的儿子,这么爱自己儿子,第三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儿子的?指名说。

  ②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语调*稳)生齐读。

  ③前两个妈妈都在夸赞儿子,而第三个妈妈这样说自己的儿子,你有什么想问这个妈妈的吗?

  ④揣摸第三个妈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这个妈妈*和的语气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没有?

  (4)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请女孩子读前两个妈妈的话,男孩子读第三个妈妈的话,分角色把三个妈妈的话连起来读读。再一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爱。课件出示三个妈妈的话。

  2、读懂儿子,回报母爱(7至11自然段)。

  (1)体会妈妈拎水辛苦。

  ①三个妈妈打完了水,拎着水桶回家了。拎着水桶回家的“拎”字,注意是前鼻音。课件出示。怎么做才是拎的动作?

  ②请指指胳膊和腰在哪里。

  ③想像:假如你的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我们要提了,弯下腰,伸直手臂,抓住把柄,胳膊用力往上提,(对,做好这个动作,就这么一直做好。齐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写生词:晃荡胳膊)

  (2)自主发现三个儿子的表现。

  ①过渡:三个妈妈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这时三个儿子跑来了,他们在做什么?请默读课文9至11看然段。

  ②出示:一个。一个。另一个。读完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③你们也能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说句话吗?

  A、指导朗读第一个孩子做的事。

  a、课件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第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板书:翻)

  c、评价评价做得怎样?

  d、读出好看的语气。

  B、指导朗读第二个孩子做事

  a、课件出示: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b、第二个孩子做了什么?板书:唱

  c、评价评价唱得怎么样?

  d、读出好听的声音。

  C、指导朗读第三个孩子做的事

  a、课件出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b、第三个孩子做了什么?

  c、你最喜欢哪个孩子?说说你的理由。(也可追问,哪个孩子做的事是妈妈最需要的?)

  d、第三个儿子为什么想到去帮妈妈提水?

  (3)这一切被老爷爷看到眼里,难怪他最后会说——齐读老爷爷的话。

  这是哪一个儿子?为什么会这么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

  (4)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认读生字词语。

  既然、嗓子、拎着、水桶、晃荡、走走停停、胳膊、沉甸甸。

  2、选自己喜欢的段朗读。

  3、分角色演课本剧。

  4、延伸:第三个妈妈说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现在你认为是真的没有吗?

  5、指导写字。

  6、练*:

  我们的教室既干净又_____________,小妹妹的皮肤既光滑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业:

  这是老师制作的一张“爱心卡片”。同学们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在卡片上写写你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然后送给他们,好吗?

  六、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三个妈妈一个老爷爷

  翻唱

  (三个儿子)(一个儿子)

  提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1、本文内容浅显易懂,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按“阅读欣赏的形式”来学*本文,培养学生听读欣赏的能力。

  2、不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只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进行读书讨论。

  3、严格参照我校“四·三四·二”主动参与式语文教学备课模式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4分钟);二、活动流程(34分钟);三、课堂小结(2分钟)。(详见下面的“教学过程”)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明白老爷爷说的话的意思,懂得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难点:理解老爷爷话的含义,升华情感,明白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析目标(4分钟)。

  1、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广告的作用真大央视经典的洗脚公益广告。

  2、引题揭题,板书课题。

  3、复*生字新词。

  二、活动流程(34分钟)。

  活动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8分钟)。

  1、欣赏课文,听完了讲一讲:这篇课文一共讲到了几人?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课本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了这个自然段老爷爷的话后你有什么疑问?活动二:研读赏析,说写训练(12分钟)。

  1、研读赏析第二 ── 六自然段:

  (1)找到并读出三个妈妈分别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

  (2)三位妈妈在说自己的儿子时语气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前两位妈妈在说自己的儿子时,心情怎样?

  (3)在小组内读一读、比一比,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2、研读赏析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怎样读好第八自然段?

  (3)在小组内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三位妈妈提水的辛苦。

  3、研读赏析第九——十一自然段:

  (1)找到并读出三个儿子见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时,分别是怎么做的?

  (2)说一说:你比较喜欢那一个儿子,为什么?

  (3)填一填,填完后再说一说:现在你喜欢哪一个儿子,为什么?

  活动三:交流展示,拓展延伸(10分钟)。

  1、交流展示

  (1)观看图片:玉树地震母子情深与鸟儿哺育图。小组内讨论:看到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男生、女生分别举手,你是谁的儿子(女儿)?你的爸爸妈妈爱你吗?你爱你的爸爸妈妈吗?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内讨论交流: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提示:老爷爷看到的是第几个儿子?他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

  (3)小组内讨论交流:第三个儿子真的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他特别在什么地方?小结:第三位妈妈更应该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儿子而感到骄傲。

  2、拓展延伸:学*三字经:为人子——所当执。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活动四:体验反思,巩固深化(4分钟)。

  1、孝敬父母就是一桶水这么简单,你会孝敬父母了吗?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课堂小结(2分钟)。

  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孝敬父母

  真正的儿子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课文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通过质疑、讨论等方法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三、学*重难点:

  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关于三个儿子的故事。(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2、通读课文,感知文本,识记生字。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且告诉我你在课文里认识了哪些人?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读生字,师生评价。

  2、小老师领读。

  3、开小火车分小节朗读课文。

  4、你在课文中认识了哪些人?(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板书: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

  5、质疑问难引导参与。

  过渡:播放并指着课文插图说:看见了吗?这就是三个儿子,怎么样啊?出示课件:“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齐读。

  评:你们读得很好,但老师提醒你们,注意问号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再读)

  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是不是在开玩笑哟。再读读老爷爷这句话。(生再读)

  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这是哪一个儿子呢?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板:一个儿子,并打上个大问号)

  (三)品读感悟。

  1、读懂妈妈,体会母爱(1至6自然段)。

  (1)让学生走进文中,仔细读1至6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找出来把自己当成妈妈读读。(生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导入到前两个妈妈的语言))

  (2)第一个,第二个妈妈的话。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A、理解关键词、句指导朗读。

  ①这两个妈妈是怎么说这自己儿子的?(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指名学生朗读,并学生评价。(学*生字既、嗓))

  ②学生模仿朗读这两句话。

  B、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指导朗读。

  从妈妈的话里,你们听出了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C、请孩子们回想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夸奖过你?从妈妈夸奖你的话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从妈妈夸奖你的眼中你读懂了妈妈的什么感情?

  (3)第三个妈妈的话。

  ①过渡语:前两个妈妈这样夸赞自己的儿子,这么爱自己儿子,第三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儿子的?指名说。

  ②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语调*稳)生齐读。

  ③前两个妈妈都在夸赞儿子,而第三个妈妈这样说自己的儿子,你有什么想问这个妈妈的吗?

  ④揣摸第三个妈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这个妈妈*和的语气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没有?

  (4)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请女孩子读前两个妈妈的话,男孩子读第三个妈妈的话,分角色把三个妈妈的话连起来读读。再一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爱。课件出示三个妈妈的话。

  2、读懂儿子,回报母爱(7至11自然段)。

  (1)体会妈妈拎水辛苦。

  ①三个妈妈打完了水,拎着水桶回家了。拎着水桶回家的“拎”字,注意是前鼻音。课件出示。怎么做才是拎的动作?

  ②请指指胳膊和腰在哪里。

  ③想像:假如你的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我们要提了,弯下腰,伸直手臂,抓住把柄,胳膊用力往上提,(对,做好这个动作,就这么一直做好。齐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写生词:晃荡胳膊)

  (2)自主发现三个儿子的表现。

  ①过渡:三个妈妈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这时三个儿子跑来了,他们在做什么?请默读课文9至11看然段。

  ②出示:一个。一个。另一个。读完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③你们也能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说句话吗?

  A、指导朗读第一个孩子做的事。

  a、课件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第一个孩子做了什么?(板书:翻)

  c、评价评价做得怎样?

  d、读出好看的语气。

  B、指导朗读第二个孩子做事

  a、课件出示: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b、第二个孩子做了什么?板书:唱

  c、评价评价唱得怎么样?

  d、读出好听的声音。

  C、指导朗读第三个孩子做的事

  a、课件出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b、第三个孩子做了什么?

  c、你最喜欢哪个孩子?说说你的理由。(也可追问,哪个孩子做的事是妈妈最需要的?)

  d、第三个儿子为什么想到去帮妈妈提水?

  (3)这一切被老爷爷看到眼里,难怪他最后会说——齐读老爷爷的话。

  这是哪一个儿子?为什么会这么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

  (4)有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四)巩固延伸:

  1、复*认读生字词语。

  既然、嗓子、拎着、水桶、晃荡、走走停停、胳膊、沉甸甸。

  2、选自己喜欢的段朗读。

  3、分角色演课本剧。

  4、延伸:第三个妈妈说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现在你认为是真的没有吗?

  5、指导写字。

  6、练*:

  我们的教室既干净又_____________,小妹妹的皮肤既光滑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业:

  这是老师制作的一张“爱心卡片”。同学们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在卡片上写写你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然后送给他们,好吗?

  六、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三个妈妈一个老爷爷

  翻唱

  (三个儿子)(一个儿子)

  提

  【教材简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课文内容浅显,语言通俗,人物对话较多。

  【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谓自主学*是就学*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学者宠维国将自主学*概括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要力图体现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促其在自主、自读、自悟中自得,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设计特色】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对话沟通,促进发展。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

  (知识与能力)

  2、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过程与方法)

  3、欣赏课文的内容,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敬父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课件。

  2、多方面收集有关父母疼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及反面的材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6个新字、会写4个生字。

  2、读通、读熟课文,感知大意。

  二、教学过程

  1、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⑴ 看到几个儿子?

  (出示课件:三个儿子)

  ⑵ 出示老爷爷说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⑶ 设疑:

  明明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一个儿子呢?

  ⑷ 揭题:

  23 三个儿子。

  (齐读课题,指导轻声)

  设计意图:质疑问题是儿童的天性,它好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疑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产生学*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学生会自觉而积极地投入学*,成为主动的学*者。

  2、初读感知,学*字词:

  ⑴ 学生按自学四步骤自学课文。

  ⑵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