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这是学*本课内容的重要基础。考虑到这一点,我通过复*加法口算引入课题,将加法口算的方法迁移到减法口算中来,以帮助学生逐步把握算法的本质,形成计算能力。通过知识的复*、迁移能够为学生自主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算法做好知识性准备。

  接着以学生喜爱的春游活动为背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使学生感受到学*是一种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探索45-30、45-3的计算方法时,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着力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留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算法,再组织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敢于思考、勇于发现、不断创新。既让他们可以发展了思维,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通过让学生对比、讨论分析,找出两位数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交流、归纳等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最后的巩固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新知、形成计算技能,以及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自己感觉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了,从学生交流、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理也已经理解了,可是在完成补充*题时,还是出现了较多错误,例如减法当加法做、计算时学生对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产生混淆,但不是大篇幅错,而是夹杂几道题,全对的概率不是很高,不知是年龄小的缘故还是掌握的不够娴熟!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和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口算。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同学合作的态度,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初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和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提高学*的自信心,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小黑板)

  33-2=13-7=20+6=

  指名算,表扬并问为什么算得这样快?(得出不退位减的方法)

  二、新授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介绍小亮的一家人,是听说一(三)班在上公开课,他们全家来到了教室,参加大家一起学*,出示挂图:

  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小亮家中哪个人,猜一猜他们的年龄各是多少?

  ②揭开年龄,问你们猜得对吗?(让学生知晓他们一家人的年龄,7岁、30岁、33岁)

  ③小朋友动动脑筋想想看,你能不能根据老师告诉你的三条信息提出一个用减法来计算的数学问题呢?

  板书:33-30=33-7=30-7=

  2、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a、教学33—30:

  这个算式大家学过吗?谁来说一说等于多少?

  b、教学:33—7

  鼓励小朋友位很聪明,又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①观察33-7=这个算式,并且与33-2=进行比较,得出3—7不够减,板书课题。

  ②老师在前面摆好后,学生看并思考3减7不够减怎么办?(自已想,同伴交流方法)学生回答中,先抓住重点,

  ③让学生摆好小棒并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摆:左边摆3捆,右边摆3根。

  ④学生说老师摆,边摆边问边整理思维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同位互摆,互说一遍。

  ⑤尝试练*:41-2=(引导做)36-8=(独立做)63-5=(升华做)

  ⑥还有没有其它的做法,并优化算法。

  预计:

  A、先拆开1捆10根,从10根中拿出7根,剩下3根和右边3根放在一起,合起来16根:

  B、先拆开一捆10根与右边的3根放在一起是13根,再从13根中拿出7根,剩下6根,最后6根与2捆合起来是26根:

  C、先拿3根,再拆开一捆是10根,从中拿去4根,剩6根,最后把6根与2捆合起来是26根:

  D、把两捆都打开与3根单根的放在一起是23根,从23根里拿掉7根还剩16根:

  33—7=26

  c、教学30—7

  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现在大家能不能自己解决。

  板书:

  三、巩固练*

  1、看米老鼠急得只跳,同学们快帮帮它。

  2、猜数字游戏

  3、判断1、73-9=742、68-5=573、85-7=78(提醒同学们计算时要认真不能和他一样马虎)。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会给大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五、拓展练*

  今天的学*中几位小朋友发现了退位减法中的秘密,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该怎样填呢?65—□=5□,把你的答案相互交流一下,看谁想得最全面。

  六、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我认为取等了以下的成功:

  一是努力的创设了一个同学们相对校为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积极性,为后面深入的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三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在教学中的想、说、摆的三大环节中同学们已经摆出多种方法,在这里我将他们的各种摆法的思维过程在黑板上全部板书出来,让大家选择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同学们发现书上的那种是利用了已经学过的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口算中相对简单一些。

  四是算法升华。就是离开借位点,直接进行计算。

  五是优化练*。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典型性、层次性、多样性、人文性等。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在练*中反复过多,有过去的应试教育时代的影子。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倾听不够。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正。教学反思《《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文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3

  课后,仔细对课进行了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几处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节课亮点:

  一、情境的创设从实际出发

  情境的创设要与现实生活联系,教学生活越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本节课我就以如何让自己的校园更加美丽这个话题入手让孩子自己交流怎样去做听听小伙伴们怎样做,让孩子意识到保护自己学*的环境是大家每个人的责任,人人都要有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再把其中出现的问题用数学来解决,同时通过学*体会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来进行环保。

  二、 解决问题的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掌握口算方法,我打破了以往没有一下子把课本中的六条信息全部呈现的方法,我先先向学生只展示“一班收集电池8节,二班收集电池24节”。 提出加法问题学生集体口答。提出减法问题教师进行板书问题“二班比一班多收几节?或者一班比二班少收几节?让生根据提出的减法问题,列出算式“24-8”让学生进行讨论“24-8”是多少并对学生提出要求:(1)先独立思考结果,有困难的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2)把你想的过程用小棒摆一摆,并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摆法。

  在这个环节的这样的处理我认为给了孩子更多的思考的时间,与交流的时间,在学生自己会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方法后,然后再把剩下的条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再根据新的条件继续提出减法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算法。

  三、 练*题的设计

  练*题的设计比较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剩下的条件的展示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与解决就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练*的设计中也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垃圾分类的一些小知识。如“”得数大于45的是可回收垃圾,得数小于45的是不可回收垃圾,这个题目的设计有两中的策略

  (1)学生可以算出结果进行比较;

  (2)学生也可以根据观察算式来进行比较。这道练*题的设计意图

  (3)让学生通过练*继续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4)重点在解决后发现这组算式的共同规律都是个位数不够减,而差的十位数却少了一个十呢?让学生知道因为个位数不够减,先将被减数分解成十几去减减数的方法。最后在学生发现其规律的基础上后,在马上追加一道提高题“”对其方法的巩固。这两道练*的设计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退十”法的口算方法,为后面的“两位数减一(二)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让学生的的学*更有延续性。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4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涉及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36-8。根据学生之前所了解到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他们明白要用36个位上的6去减8,然而6-8并不够减,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根据小棒去思考“6-8不够减怎么办”,将数形结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能够根据小棒想到许多解决办法,之后在这些办法中进行优化、总结,得出最适用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练*。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形结合,因为退位减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上有些吃力,如果能用图形直观地描述数的运算的意义,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中,许多算理的理解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加以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当把36根小棒以3捆和6根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能够直观地去思考如何用36减8,以“形”思“数”,从而他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再拆开一捆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6根单独的小棒,16-8=8,剩下的8根和剩下的2捆合起来就是28,所以36-8=28”,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从36根小棒中先减去6根,36-6=30,然后再从3捆中拿走2根,30-2=28。”还有同学说:“可以从一捆小棒里减去8根,10-8=2,这两根再和剩下的26根合起来,26+2=28。”……通过把抽象的算式和直观的小棒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感知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些给个位,也就是初步认识什么是“退位”。在讲述上面的几种方法时,我让学生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当一个学生汇报后,就请另一个学生或者更多的学生说一说别人的意思。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目的。最后对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一说,这样就发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这样的方法,再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与巩固。

  数形结合,将抽象与直观相结合,是突破这节课难点的一个关键,但是在这节课的课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知识的负迁移影响了学生们的计算认知。在学*退位减法的时候,经过最后的大量练*,孩子们总是惯性的把两位数的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但是在不涉及退位的减法中可以直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学*了退位减法之后,他们在做不退位减法时也会惯性地把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虽然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过程确实徒增麻烦,这种情况也确实让我意识到了在新授的时候,我缺少了把两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再感受感受到底什么时候需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个十,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计算,这一点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也是我需要再次强调与巩固的地方。

  理解抽象的知识需要直观的体验,同时在学*新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与旧知识的关联,要把握合适的方法,让一节课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5

  课后,仔细对课进行了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几处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节课亮点:

  一、情境的创设从实际出发

  情境的创设要与现实生活联系,教学生活越接*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本节课我就以如何让自己的校园更加美丽这个话题入手让孩子自己交流怎样去做听听小伙伴们怎样做,让孩子意识到保护自己学*的环境是大家每个人的责任,人人都要有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品德,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再把其中出现的问题用数学来解决,同时通过学*体会到了自己在生活中如何来进行环保。

  二、解决问题的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如何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掌握口算方法,我打破了以往没有一下子把课本中的六条信息全部呈现的方法,我先先向学生只展示“一班收集电池8节,二班收集电池24节”。提出加法问题学生集体口答。提出减法问题教师进行板书问题“二班比一班多收几节?或者一班比二班少收几节?让生根据提出的减法问题,列出算式“24-8”让学生进行讨论“24-8”是多少并对学生提出要求:(1)先独立思考结果,有困难的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2)把你想的过程用小棒摆一摆,并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摆法。

  在这个环节的这样的处理我认为给了孩子更多的思考的时间,与交流的时间,在学生自己会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的方法后,然后再把剩下的条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再根据新的条件继续提出减法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算法。

  三、练*题的设计

  练*题的`设计比较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剩下的条件的展示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与解决就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练*的设计中也同时向学生渗透了垃圾分类的一些小知识。如“”得数大于45的是可回收垃圾,得数小于45的是不可回收垃圾,这个题目的设计有两中的策略

  (1)学生可以算出结果进行比较;

  (2)学生也可以根据观察算式来进行比较。这道练*题的设计意图

  (3)让学生通过练*继续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4)重点在解决后发现这组算式的共同规律都是个位数不够减,而差的十位数却少了一个十呢?让学生知道因为个位数不够减,先将被减数分解成十几去减减数的方法。最后在学生发现其规律的基础上后,在马上追加一道提高题“”对其方法的巩固。这两道练*的设计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退十”法的口算方法,为后面的“两位数减一(二)位数的笔算”打好基础,让学生的的学*更有延续性。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篇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在引导学生探索36-8这一道退位减法之前,我先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38-6,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在教学P68例2中,让孩子们探索36-8=?我深深体会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算理,我让孩子们在各述已见之后,让他们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一个对比,从对比中让孩子们体会和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例:怎样算36-8=?

  生1:先拿走6根,再从一捆中拿走2根,即36—6=30,10—2=8,20+8=28。

  生2:从一捆中拿走8根,即10—8=2,20+6+2=28

  生3:珠心算口诀:去十加补。个位6-8不够,借十来算,8的补数是2,26+2=28

  生4:打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拿走8根,即10+6=16,16—8=8,20+8=28。

  教学中班上很多孩子都能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但是方法多了会让一些还不能理解这些算法的孩子们晕了头,所以在这时,我们不能对这些算法只是单纯罗列,而是引导对比,让孩子理解并掌握算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解释自己的算理,并突出地让他们说一说怎样借10来减。在孩子们的解释后,班上的孩子们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当被凑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上借十来减。班上虽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样做的同时可以使班上不同层的孩子都能兼顾到。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孩子的学*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惯、学*态度、学*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因此在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得出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理解了算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使知识条理、系统化。

  在教学新课时,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并在练*中强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在算理与算法上的不同,从而突破本课学*的难点。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

  当然在本课的学*中,个别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太好,因此,计算时出现错误和不熟练现象,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中应多重视,并于课后多辅导,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帮助他们,使其不断进步,不掉队。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过去的计算教学,往往是老师把计算方法在堂上讲通讲透,然后通过机械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并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班上交流,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结构各有不同,故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把提出的多种计算的方法进行优化,学生在操作,交流,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是,是否学生提出的算法越多越好?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些算法优化优化?什么时候引导优化最好?等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进行了尝试。

  情境一:

  电脑演示:一部小桥车15元,一部无线遥控车36元。小明说:“我只有8元钱,想买一部无线遥控车,还要再攒多少元?

  师:谁能帮小明算一算?

  学生列式:36-8

  师:请大家想一想两位数减一位数应该怎样算?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如计算这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学会对给定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因此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之一。

  情境二:

  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出计算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摆小棒计算的?

  展示学生的摆法和算法:

  (1)拆开1捆小棒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和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8根,再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2)先拆开1捆是10根,与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后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3)先拿走6根,再从3捆里拿走2根,剩下28根。

  老师把学生的算法用算式的形式板书出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维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教师直接把计算方法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计算方法,老师对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给予了肯定,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了的个性发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和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体现出民主氛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情境三:

  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几种方法都对,得数都是28。那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经过学生的讨论概括出第二种方法最简便。

  (4)也就是:先拆开1捆是10根,与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后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这一情境是对不同的计算方法的优化。学生常常会把自己熟悉的方法认为是最简的,可是,有一些方法是对学生的后缀学*不利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呈现的计算方法加以比较分析,让学生分清各种方法适用的范围,从而掌握基本算法,但也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算法。通过算法优化,使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况下要运用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情境四: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然后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练*十二的第四、五题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每一种计算方法。有一些学生经过了对各种方法的分析比较后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尽管不是这样的),如这学生还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也不强求。

  算法的多样化激起了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使学生对算法有了深层次感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6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孩子的学*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惯、学*态度、学*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但是还应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找到数学方法的依据,这才是学*数学的价值所在。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让学生说说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说36-8=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36-6-2=28,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还有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再算26+2=28等,算法较多,但表达不是很清楚,且中下生不太理解。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出的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中下生不知如何处理6减8不够,需像十位借的问题。于是我指导摆小棒,边摆边讲解,然后就是练*。

  我觉得这里还可以让学生再摆一次,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加强理解,巩固算法会更好。另外由于少数孩子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掌握不扎实,做次类型题时仍不熟练,速度较慢且易发生错误。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明白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后进生的学*掌握情况,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2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由于是一节计算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激发学生。出示情境图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在探究“30-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让学生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保护他们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发现,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通过学生的表现,我还发现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的口述算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课后是否真是掌握计算过程。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过去的计算教学,往往是老师把计算方法在堂上讲通讲透,然后通过机械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并把自己的计算方法在班上交流,由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结构各有不同,故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把提出的多种计算的方法进行优化,学生在操作,交流,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但是,是否学生提出的算法越多越好?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些算法优化优化?什么时候引导优化最好?等等,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进行了尝试。

  情境一:

  电脑演示:一部小桥车15元,一部无线遥控车36元。小明说:“我只有8元钱,想买一部无线遥控车,还要再攒多少元?

  师:谁能帮小明算一算?

  学生列式:36-8

  师:请大家想一想两位数减一位数应该怎样算?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如计算这样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学会对给定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因此创设合适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过程之一。

  情境二:

  学生通过摆小棒,得出计算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摆小棒计算的?

  展示学生的摆法和算法:

  (1)拆开1捆小棒是10根,从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和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8根,再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2)先拆开1捆是10根,与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后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3)先拿走6根,再从3捆里拿走2根,剩下28根。

  老师把学生的算法用算式的形式板书出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维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改变了以往教师直接把计算方法展示给学生的教学方法,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摆小棒,想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计算方法,老师对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给予了肯定,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了的个性发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和积极性,让不同的学生参与到学*活动中来,体现出民主氛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情境三:

  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想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几种方法都对,得数都是28。那么,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经过学生的讨论概括出第二种方法最简便。

  (4)也就是:先拆开1捆是10根,与右边的6根放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中拿出8根,剩下8根,最后把8根与2捆合并起来是28根。

  这一情境是对不同的计算方法的优化。学生常常会把自己熟悉的方法认为是最简的,可是,有一些方法是对学生的后缀学*不利的,这时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呈现的计算方法加以比较分析,让学生分清各种方法适用的范围,从而掌握基本算法,但也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算法。通过算法优化,使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况下要运用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情境四: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然后通过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练*十二的第四、五题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每一种计算方法。有一些学生经过了对各种方法的分析比较后还是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尽管不是这样的),如这学生还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老师也不强求。

  算法的多样化激起了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使学生对算法有了深层次感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因此在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得出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理解了算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使知识条理、系统化。

  在教学新课时,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并在练*中强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在算理与算法上的不同,从而突破本课学*的难点。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

  当然在本课的学*中,个别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太好,因此,计算时出现错误和不熟练现象,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中应多重视,并于课后多辅导,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帮助他们,使其不断进步,不掉队。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5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孩子的学*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惯、学*态度、学*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还重视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应用,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启发学生探索多样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对计算方法有深刻的体验、思考。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其三,本学期进行的是“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的课题研究,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我要做的一个尝试。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他们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我进一步强调了乘法计算中的注意事项:进位的数写在横线上,记在心上,不能把它遗忘。哪一位上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不可以直接写在那一位上占位。算好以后,把得数和估算的积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我在学生笔算之前,总要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尤其在第2步计算,总有进位的,如若学生口算有困难的就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

  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好几个个。这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3、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本课是初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进行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有不同的算法。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乘法的笔算方法。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天听了束双文老师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觉得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1.复*铺垫与情境创设

  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新课前的复*准备,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课作出铺垫或分散难点。教学中这个环节,创设情境,通过复*数的组成,唤醒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思维细胞,为新知学*作好准备。

  2.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

  在学*不进位的口算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后通过交流和汇报,展示学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许学生有多样化的算法,让学生自己比较,选择自己认为简便的方法。再结合例题计算20×8,让学生说思考方法。

  3.估算与精确计算

  在练*巩固环节中,通过商场里购物的情境,请小朋友帮老师估算一下带的钱够不够、大概要带几十元等问题,发展学生估算的能力。最后通过自由选择几个同样的玩具算算要多少钱进行精确计算。

  4. 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通过让学生说,交流想法,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商榷之处

  1.重点不够突出,层次不够清晰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因此在出示14×2的竖式计算时应该重点强调:“先用2乘个位上的4得8写在个位上,再用2乘十位上的1得2个十写在十位上。”而不是在验算的过程中强调。

  在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指向不明,应该先让小朋友来说20×3是怎么想的,再说3×20也可以怎么想。而不是教学中两个一起看,层次显得不分明。

  2.对教材把握还需加强

  对教材的理解,每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加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是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能用竖式计算一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提供了两个例题,例1中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并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在列出算式203以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或是把3个20连加得到60,或是从6堆直观判断一共运了60根,也会有学生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计算,或从23=6类推出203=60。教材预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说出一共运了60根,但会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算的。所以,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一方面使学生仔细地想一想自己的算法,另一方面使全体学生都能理解后两种算法。因为后两种思考对继续学*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影响很大。

  解决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估计学生能列出320或203这样的乘法算式,得出3个20,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203等于60,怎么算呢?(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口算方法。)

  生1:23=6,203=60。

  生2:可能会用数的方法:10、20、30、40、50、60,或20、40、60这样直接数。

  生3:20+20+20=60。

  生4:106=60。

  重点关注第一种算法,师:23=6,为什么203=60呢?

  师:这里的2表示什么?(2个十)

  师:2个十乘3得?(6个十)

  师:6个十就是?所以只要在6后面加个0。

  指名说,全班说: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

  看着算式说说数量关系: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乘3头大象,等于3头大象一共运了60根木头。

  师:那,照这样算,8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呢?(打开书,做试一试)

  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用比较好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试一试208的积超过100,如果仍然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根会很麻烦,如果想2个十乘8或从28=16类推就很方便,这是教材为学生主动优化算法创造的一次机会。第7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了三组口算题,每组的上面一题是表内乘法,下面一题是相应的几十乘一位数。比较同组两题间的联系,从上面一题类推出下面一题的得数,是教材又一次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二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一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教学也充分利用直观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第70页例题特意把两只猴各有的14个桃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其中一篮放10个,另一篮放4个,而且2个放10个桃的篮子上下对齐,放4个桃的篮子也同样摆放。这样,学生很容易看出两只猴一共有多少个桃,也容易理出自己的思路。例题分三步教学:第一步是看图说得数、理思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整理、表达自己的思考: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然后把20和8合起来是28。教材重视整理、交流思路,为继续教学竖式计算做准备。第二步是建立竖式的模型。把思考的步骤与过程用竖式的形式呈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笔算方法,而且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不是机械地接受竖式,而是有意义地建构。教师在这里的任务不是展示和讲解竖式,而是和学生共同建构竖式,明晰竖式中每一步的计算内容。第三步是简化、优化竖式,教学竖式的一般写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先算4乘2得8以后,再把10乘2得20的2写在十位上,既表示它是20,又同时完成了20加8得28这步计算,使竖式计算既快又方便。不能让学生误解为这又是一种竖式,要充分体会是已有模型的进一步简化、优化。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每只小猴都采了14个桃。)

  师:2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乘法算式怎样列?

  生:142或214。(板书)

  师:142谁会算?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生1: 14+14=28。

  生2: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3:数出来的,右边一共是8个,左边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教师重点引导第2种方法:2乘4,算的是哪边的桃子?

  2乘10,算的是那边的?然后把20和8加起来。

  师:这种口算方法,还能写成竖式。

  师板书:142,2对齐谁?为什么?接下来先算2乘4得八(8对齐哪一位?),2乘10等于20(2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它们加起来等于28。

  师:这样的竖式有点麻烦,还可以写的更简便。

  齐说计算过程: 142先算2乘4得八,8对齐个位,再算2乘10等于20,2对齐十位,合起来是28。

  第71页试一试让学生计算321,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写竖式的时候,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就能应用例题里*得的算理和算法。教材还告诉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是因为学生尚未认识乘法交换律,也不会计算321这样的竖式。让学生再乘一遍,再次体会乘的过程,初步学会竖式的写法、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定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在教学例1时,通过课件42根小棒*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2÷2=1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摆竖式解决42÷2,因为例1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可先让学生尝试,再讨论解决。在课上,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在分析讨论中解决例1。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同样设计了42根小棒*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根?课件主要解决*均分完3捆还剩1捆,怎么分?通过把1捆打开成10根和2根合起来再分,每人分到4根;然后让学生摆竖式。将小棒演示的每一步与的竖式的每一步结合起来,既能够帮助思维弱的学生理解算理,对已经理解算理的学生也是一种认知的强化。

  在练*中主要针对两种类型的除法展开,通过练*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巩固竖式写法。练*中对第一种类型能较快解决,而第二种对学困生则需要花时间。需多加练*,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新教材中,教材例题的编写非常精简,有些知识点的跨越很大,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教材只呈现一个例题(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三位数”只在做一做中出现。而这部分知识难点较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试商,正确判断并计算“商是两位数或三位数”这两种类型的题目。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例题教学前,我加入了商是三位数的题目,除了可以加深对笔算除法算理的理解外,还可以与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形成有力的对比。

  虽然,通过复*铺垫、自主探究、交流反馈、对比发现,学生对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算理已经清晰明了,但仅此,学生要想正确计算,还需要在大量的练*中熟练把握,而那些学*处于中、下等水*的学生,学起来仍很吃力。尤其是商是三位数的情况,学生往往会同时移动两位来计算,造成了计算上的错误。但全班整体掌握较好。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在教学时,一定要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所有知识点,把握编者意图,并根据班级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造就一节高效的课堂。

  自我感觉总体不错,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落实到位了。

  1、在这节课中我通过两次的竖式比较,第一次,商是一位数的表内除法笔算和今天新授课中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今天的笔算要除两次,学生戏称竖式是“两层楼”了。第二次,被乘数的十位能被除尽的笔算和被乘数的十位不能被除尽有余数的笔算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突破了难点,从而使学生对笔算除法的方法掌握较好。

  2、分小棒的操作,使学生主动地去理解算理,从而了理解竖式的意义。两个例题,用了两次的小棒,第一次,使学生明白了笔算除法从高位除起。第二次,学生很有趣的问多了一捆,这多的一捆可不可以拆开来?使学生明白当十位有余数时,和个位合起来再除。这样就很自然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在课中的巡视和反馈看,学生对第一个例题掌握很好,同样的练*很少有学生错误的,但对于第二个例题,错误的同学相对比较多,分析其原因,由于例一的负迁移,很多学生以为第一次除好后,十位是归“0”的,因而在格式发生错误。从而说明在课堂中,对于例二,我还是没讲到位,老师点到了,但学生还没完全的掌握。老师的点拨与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距,这点该引起我以后课堂教学的重视。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的延伸,是以一位数除两位数为基础的,主要是解决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先复*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笔算除法,为学*新知识起到孕伏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学*,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总结法则时,先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练*的设计突出有针对性的对容错的.问题进行训练。

  教学调整:

  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但教材编写进度太快,直接让学生学*被除数百位不够除,怎样处理的笔算情况,学生有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划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够除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重组教材

  教材中的安排是直接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白位不够除)的笔算,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还不会爬,如何会跑?所以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此课之前先出示684除以2让学生尝试笔算,以这一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尝试百位有余数的笔算,最后让学生尝试百位十位个位都有余数的笔算,这样的处理将难点进行逐一分解,分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比较

  扎实。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教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分析教材,改造教材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课程资源。

  上完这节课,让学生判断出发算式商是几位数,在例题中,学生根据观察被除数312的第一位数比除数4小,应该用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4,很容易判断出312÷4的商是几位数,通过提问“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就要用它的前两位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进一步巩固算理。本节课中,通过例题于复*题进行比较,这样在比较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商是三位数还是两位数的除法,关键是商的定位,此外,课堂中要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学生在巩固练*,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左右为情况完成比较好,竖式格式较为规范,个别学生在写横式时漏写余数,或者是漏写横式答案。让学生进行估算得数是几位数,或者是让学生估算得数是几十多,几百多,可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正确率,练*中还出现了一些乘法的*题,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让学生在计算时养成良好的学**惯,如计算时把数字看清楚,竖式的数位对齐,养成计算完要验算的好*惯,培养计算时要细心,耐心,用心的好*惯。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一位数除两位数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或者三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除法笔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先以解决“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为例,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索42÷2怎样算。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小棒,知道结果;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探索的成果,也显示出学生对笔算方法的不了解。因此,我提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明确学*内容。通过课件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并以师生对话教师板书的方式,共同经历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法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接着,请学生解决“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笔算除法。在这里,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52÷2,并告诉学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竖式”。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动手分小棒,有的学生直接写竖式,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探索。1分钟过去了,我请写完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分钟过去了,请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展示后,课件动态显示分小棒和笔算52÷2的过程,并在黑板上再现除法竖式,理顺思路,提升了学生对除法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然后,老师特意请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2.精心安排实践应用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

  探索除法笔算方法后,组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全班学生仔细地检查小猴、小鸭、小花猫和小山羊所写的竖式,争先表达自己的检查结果。在学生检查纠错的基础上,我提出:“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很认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们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不要忘记写余数”“数位要对齐,特别是商和被除数的数位要对齐”“要看清楚被除数,在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没有余数。如果没看清,忘记了把题算错”“横式不要忘了写上得数”……。这些来自学生的提醒,真实、亲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笔算过程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学生学的主动而有兴趣。

  上学期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结合着可操作的实物情境(羽毛球),算理讲得很充分很透彻,学生也的确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唯一可惜的是并未脱离情境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本学期第一课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教学却让我犯了难:竖式计算的算理教还是不教?怎么教?从教材和教学用书看,似乎以迁移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为主,并不需要算理的支撑(仅解决商的最高位问题),但如此一来,又如何跟学生解释“除完百位只把十位移下来除而不要连个位一起移”之类的问题?学生在尝试计算和巩固练*中可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看来还是要讲一讲道理的,可道理又该如何讲?再借助实物情境是不可能了,没有这样的情景可用。那就只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来讲了,可这样高度抽象的算理在具体教学时是一带而过,还是花大力气细讲?又有多少学生能接受,又有多少学生能记住?这里是个大大的问号。

  思之再三,课上还是没敢“讲道理”。通过估算,学生确定了商的最高位。然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利用旧有经验试着写完竖式,巡视中我果然发现了不少学生出现了十位个位一起移下来除的情况。交流时先让正确的学生详细介绍了计算过程,随后我举出了发现的这一问题,问:一起移下来后方便继续除下去吗?在正、反例的对比下,学生知道了:要一位一位往下除。但他们的所谓知道也仅是知道表面上的原因而已,个中的真正原因是不清楚的。接着就与复*中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进行求同比较,粗略的概括了这么几条:从最高位除起;一位一位除;有余数要和后一位合起来再除;除到个位才能结束。

  总体来看,浮于表面的迁移、简单的模仿、机械的演练————这就是孩子们今天所经历的。虽然由于知识本身的难度不大,加之旧知较扎实,他们还是较快且较熟练的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但,他们的收获也仅限于技能层面了。缺乏了理解,学生们还能将今天的笔算方法内化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去吗?新旧知识之间缺失了内在的有机联系,学生们还能建构起关于笔算除法的雏形系统吗?

  笔算除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并且学*了口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数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一课时的内容是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或者三位数的笔算。力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了解除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初步掌握笔算除法的方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操作、交流、实践……,在多种数学活动中学*除法笔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

  先以解决“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为例,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探索42÷2怎样算。在学生独立探索后,交流自己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小棒,知道结果;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探索的成果,也显示出学生对笔算方法的不了解。因此,我提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笔算除法”明确学*内容。通过课件再现分小棒的过程,并以师生对话教师板书的.方式,共同经历笔算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笔算除法的顺序、求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接着,请学生解决“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笔算除法。在这里,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52÷2,并告诉学生:“可以先用小棒分一分,再写竖式”。我们看到,有的学生动手分小棒,有的学生直接写竖式,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探索。1分钟过去了,我请写完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分钟过去了,请学生向全班展示,师生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展示后,课件动态显示分小棒和笔算52÷2的过程,并在黑板上再现除法竖式,理顺思路,提升了学生对除法笔算过程和算理的理解。然后,老师特意请学生回忆比较42÷2与52÷2的笔算过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即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继续除,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笔算方法。

  2.精心安排实践应用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

  探索除法笔算方法后,组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全班学生仔细地检查小猴、小鸭、小花猫和小山羊所写的竖式,争先表达自己的检查结果。在学生检查纠错的基础上,我提出:“你想提醒大家在笔算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此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很认真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我们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不要忘记写余数”“数位要对齐,特别是商和被除数的数位要对齐”“要看清楚被除数,在第一次商后,十位上还有没有余数。如果没看清,忘记了把题算错”“横式不要忘了写上得数”……。这些来自学生的提醒,真实、亲切。帮小动物检查对错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加深对除法笔算过程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原本枯燥的计算充满了活力,学生学的主动而有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的延伸,是以一位数除两位数为基础的,主要是解决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时,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的问题。

  先复*一位数除商两位数笔算除法,为学*新知识起到孕伏作用。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进行学*,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在总结法则时,先让学生讨论汇报小结法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构建能力。练*的设计突出有针对性的对容错的问题进行训练。

  教学调整:

  在这之前,学生已学*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但教材编写进度太快,直接让学生学*被除数百位不够除,怎样处理的笔算情况,学生有困难。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划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够除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探究被除数百位不够除的笔算方法。

  从学生的起点出发重组教材

  教材中的安排是直接出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白位不够除)的笔算,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还不会爬,如何会跑?所以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此课之前先出示684除以2让学生尝试笔算,以这一题为切入口让学生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顺序,然后让学生尝试百位有余数的笔算,最后让学生尝试百位十位个位都有余数的'笔算,这样的处理将难点进行逐一分解,分小步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接受,而且掌握得比较

  扎实。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教条”,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分析教材,改造教材使其成为真正有用的课程资源。

  今天开学第一天,而第一天就被随堂听课,运气真是很好,幸好昨天做了认真的准备,所以不算很慌张,但是课上出现了很多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上着上着我却是越来越慌张,最后除数被除数都不分了。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由于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所以我觉得应该不会很难,所以在例题986除以2的竖式计算那里,黑板上提示到百位上商4,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下面的算法了,但是三位数的被除数让学生无从下手,本该是一位一位往下挪的数字,有的孩子一起挪到下面来,或者是百位上有余数却没有移下来,有的数位也没有对齐就乱移一通,我自己在解释的时候也乱,后来想清楚了,觉得自己挺悲剧的。

  首先,大部分学生都知道除法应从最高位除起,这个地方点到为止。

  然后弄清百位上的被除数是几,百位上有没有余数,余到十位上加上十位上的数字共同成为十位上的被除数,接着除,再看十位上有没有余数,余到个位上加上个位上的数字共同成为另一个被除数,接着除,个位上还有与余数的就余下来作为商的余数,这样讲条理会清楚一些,学生接受起来,模仿起来也容易上手。

  其次,对除法法则的渗透还要加强。

  我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除法法则,但是没有明确的'说出来,造成了人为的障碍。最典型的错误就是余数会比除数大,光看算式很容易发现余数不应该比除数大,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就经常出现,问题大多出在试商的环节,口诀不熟,慢,一慢一不熟就容易让思维停滞,一旦停滞就不能考虑周到,往往乘法好不容易嘀咕出来是多少了,写出来一减余数还老大的,所以下面要练*学生的试商,简单点就直接练*乘法的口诀。

  这节课我是想有一个尝试的,就是以最简答的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桌合作,来完成练*部分的锻炼。因为两个人能形成最简单的合作,并且两个人的合作有多人合作没有的优势,就是在两人合作中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发言者和倾听者,每个人必须更专心的记录或发言,而合作意味着对话的开始,对话是思维的外衣,是两个人*等的展现自己的思想,哪怕是最浅显的,也给进一步的思考提供了自信的源泉。前面两人合作口算问题不大,后面的笔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打乱了我的教学预设,很多该小组完成的作业被延误了。

  所以,计算教学需要思考的还很多,现在我越来越觉得教的过程可以不完美可以琐碎,但要条理清楚,要让人容易上手,上完学生都会做作业那就是最实在的奖励。

  教学背景: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与商的定位方法及笔算竖式书写格式。很多教师在第一次教学这一内容时,都认为非常简单,实际上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除后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因为教师觉得这一内容简单,导致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很少有教师成功解决这些难点。我第一次执教失败后,第二次执教这一课时,采取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实录:

  创设情境,尝试体验。

  教师出示10支一捆的笔,共9捆,另有6支散装笔。

  师:老师现在有96支笔,要*均分给3人,每人可得几支?可以怎样分?

  小组操作讨论后,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生1:一支一支分,每人可得32支。

  生2:两支两支分比一支一支分方便,每人得32支。

  生3:先一捆一捆分,每人分得3捆,然后再把剩下的6支笔*均分成3份,每人得2支,所以每人一共得32支笔。

  ……

  学生纷纷议论着,认为这种分法最简单,很快就能将笔分完。

  师:那么,你能否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列竖式计算呢?会的同学可以自己列式,不会的可以离开座位请教别人。(有十几个学生离开位置,请教别人)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交流。

  师:哪一种才是最简便、正确的计算方法?为什么?

  学生一致得出是第二种方法。

  生4:我先把9捆笔*均分成3份,即9÷3=3(捆),然后再分另外的6支,实际上是分两次,因此书写上有两层。

  师:真聪明!

  师(指着竖式):十位上的“9”先除以3,商3,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6”除以3,商2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师:古代的人真聪明,发明了列竖式计算除法,你们能理解吗?

  生5: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列竖式,因为竖式中的除号是工厂的“厂”字。具体意思表示......

  师:你真会动脑筋!

  师: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想把96支笔*均分给2个人,应该怎样分呢?每人自己动手,找出最简单分成两份的方法,然后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会的同学可以离开位置和别人讨论。

  师: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为什么?

  (生答略)

  师:竖式中9-8=1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剩下的1捆要和零散的6支合在一起?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反思:

  数学因操作而生动,因现实而丰富。

  操作本质上是学生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自主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掌握了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深刻的体验。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次实际操作的机会,教师设计了“将96支笔*均分成3份”这一教学情境,使学生懂得除法竖式的运算顺序与生活是有联系的,它从高位起有序地进行是为了计算的方便。学生会因为数学的现实、有趣而喜欢上数学,从而产生学*的兴趣。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挖掘和寻求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他们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从而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鲜活。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算理、基本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但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想通过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教学例1时,通过让学生动手把42根小棒*均分给2个人,看看每人分到几根?让学生想着分一分并用口算说一说怎么算,然后通过课件演示:先分整捆的每人2捆,再每人1根,让学生用口算说出分的过程;40÷2=20 2÷2=1 20+1=21。接着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解决42÷2,我把学生尝试的竖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有没有问题。但是,这正是孩子们所困扰的地方,不知如何下手,竖式的书写方式是他们的困惑,不能把竖式各部分与小棒对应起来,导致孩子们对算例明白,但不知怎样写。发现问题后,我赶紧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竖式每部分表示的意义,但效果并不是很好。我想这部分既然是学生的难点,教师要是引领孩子一起学写竖式,一开始就让孩子明确竖式写法,比发现问题再纠正要好。

  另外在例1发现问题后,我没能应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只想着让学生跟例2对比一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但结果却是相反的,孩子更加糊涂了,如果当时能针对例1进行练*,使孩子能够及时巩固算法更好一些。

  正因为前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后面的练*没能解决。另外,在导入环节用时也稍长了些,复*的内容稍多了些。

  教学背景: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与商的定位方法及笔算竖式书写格式。很多教师在第一次教学这一内容时,都认为非常简单,实际上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除后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因为教师觉得这一内容简单,导致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很少有教师成功解决这些难点。我第一次执教失败后,第二次执教这一课时,采取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教学实录:

  创设情境,尝试体验。

  教师出示10支一捆的笔,共9捆,另有6支散装笔。

  师:老师现在有96支笔,要*均分给3人,每人可得几支?可以怎样分?

  小组操作讨论后,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生1:一支一支分,每人可得32支。

  生2:两支两支分比一支一支分方便,每人得32支。

  生3:先一捆一捆分,每人分得3捆,然后再把剩下的6支笔*均分成3份,每人得2支,所以每人一共得32支笔。

  ……

  学生纷纷议论着,认为这种分法最简单,很快就能将笔分完。

  师:那么,你能否用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列竖式计算呢?会的同学可以自己列式,不会的可以离开座位请教别人。(有十几个学生离开位置,请教别人)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交流。

  师:哪一种才是最简便、正确的计算方法?为什么?

  学生一致得出是第二种方法。

  生4:我先把9捆笔*均分成3份,即9÷3=3(捆),然后再分另外的6支,实际上是分两次,因此书写上有两层。

  师:真聪明!

  师(指着竖式):十位上的“9”先除以3,商3,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6”除以3,商2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师:古代的人真聪明,发明了列竖式计算除法,你们能理解吗?

  生5:我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列竖式,因为竖式中的除号是工厂的“厂”字。具体意思表示......

  师:你真会动脑筋!

  师:那么,如果现在老师想把96支笔*均分给2个人,应该怎样分呢?每人自己动手,找出最简单分成两份的方法,然后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会的同学可以离开位置和别人讨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