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22 00:00:00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发觉孩子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本事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一、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在中低年级段,学生处于学*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本事的知识为主要资料。这样做,贴合儿童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状态之中,便于理解教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本事。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资料《用计算机画图》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经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必须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学楼一楼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必须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经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教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我的画取名或将自我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卡一遍又一遍的练*,同学们最终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我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我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十分高兴。对自我的创新本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的进取性大大提高。

  二、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中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学生刚刚认识键盘上的字母,却不熟练,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经过实践,我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比较好。

  三、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本事强,抽象思维本事差。如果仅仅口头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梦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趣味的图形。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能够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到达了梦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对电脑的学*兴趣逐日增强。

  四、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适合自身的学*方法,经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供给了十分好的协作交流*台,在这个*台上,所有学生能够*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台并不必须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台就必须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可是并非就必须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供给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所以,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能够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我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能够引入学校师生自我创立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我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台。

  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学生学*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我从头设计自我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教师都费力搞什么多媒体课件,我们只要学会拿来主义和再加工本事,如果有现成的电梯大家都不去使用,岂不是对资源的浪费?浪费了网络资源,还浪费了你自我的精力。*来,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而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更是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崭新课题。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教了十几年的信息技术课,越来越感觉到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不如以前好管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不如以前得心应手。刚开始教授这门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神秘的,课堂上,他们怀着好奇心带着探索的欲望想了解计算机,想操作计算机,所以他们学*积极性非常高,也由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都是零,他们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学生们课堂上学*兴趣都一样的浓厚,课堂上根本不用对学生进行管理,他们学得都非常认真,听得都非常仔细,很怕漏掉老师讲的一句话,很怕看错老师的一个演示动作。

  现在,由于家庭电脑的普及,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或多或少地都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电脑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神性感,对计算机的探索兴趣也被越来越多的游戏所替代。因此,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也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脱离了传统的课堂环境,行为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参差不齐,使得他们的学*兴趣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好动的行为*惯,这都使得信息技术课堂较难管理。课堂教学的展开也有了一定的难度。面对学生的变化,面对课堂的变化,教师的教学也要采取相应的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灵活使用教材,改变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学*要有正确的学*动机和浓厚的学*兴趣,这样学*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灵活地使用教材,注重从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信息技术课长期以来之所以大力提倡和采用“任务驱动法”,就是因为它的很多学*内容都可以化解为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并不难实现,从而激发其学*欲望,使他们能很快全身心地投入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使用教材,更多地取用教材中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因素,如学*设置桌面背景时,可让学生画一幅或者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做为桌面背景,学生就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用自已画的画作为桌面背景,还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别一方面,教材上有些章节的内容过于笼统,如果按照教材上按排的内容讲下去,大多数学生可能根本接受不了。如六年级上册的《灵动的画面》一课,要求学生在一两节课时间掌握自定义动画的各种动画效果的设置及幻灯片的切换方式,由于学生*时对PowerPoint这款软件接触的很少,用到的就更少了,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所学的内容也有限,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那么多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学生不能接受的内容,你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讲的是什么。如此下去,学生哪来的积极性,又怎么会认真听讲,甚至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无所事事,这样课堂的管理难度就不言而喻了。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即要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要使学生易于接受。

  前面提到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参差不齐,这个“不齐”的差距是很大的,比如文字录入,有的学生录入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钟能录入几十字甚至更多,而有的学生每分钟只能录入几个字。有的同学对电脑的常规操作非常熟练,而有的同学却显得笨手笨脚。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不齐”。如此的“不齐”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要求,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任务。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最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愿多完成一些其他相关任务,以满足其学*需求,如编辑一张主题小报,设计一组幻灯片,制作一个动画等等,只要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即可,不要强求作业的质量。这样即可维护学生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使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二、掌握学生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在学生进行操作练*的时候,老师不可以放任学生自己练*而疏于辅导,在练*中往往有一些学生对练*不感兴趣,觉得越练越没意思,甚至有的学生干脆就不练*。这就要求老师在辅导的时候找出学生不愿操作或不操作的原因,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有一次让学生练*制作表格(制作课程表),A同学突然很屈地站起来报告说自己本来就作不好课程表,B同学自己不作还给他捣乱。我来到B同学跟前问他原因,他低着头小声地对我说:“老师,我早就会作表格了,比这复杂的表格我也能作。”我说你是不稀罕作吧,你看A同学作起来有困难你能不能帮帮他。听到这话,他马上有了精神,说:“行,老师,我保证完成任务。”练*结束,A同学不但完成了表格制作,而且制作的表格比其他同学都美观。脸上露出了笑容,B同学也是一脸的自豪。所以,在学生进行操作练*的时候,教师要掌握学生的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练*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就要给他一个施展的.机会。

  三、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中大力倡导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具有学科优势,可供教师和学生创新之处不胜枚举,小到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练*,都有不同的方法。同样方法达到不同效果更是司空见惯。

  比如,“删除文件或文件夹”的操作共有三种方法:方法一,用工具条中的删除按钮,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方法二,执行“编辑”菜单中的“删除”命令,每条命令都可以在菜单中找到,这是比较直观的一种方法;方法三,右击鼠标,从快捷菜单中找到“删除”命令,这是比较快捷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使学生明白完成某一项操作可以有多种途径。

  又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为了培养学生有求新、求异的思维,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就要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要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最终同学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审美观来设计幻灯片,制作好的幻灯片都非常有自己的个性,都是一个可以代表自己的作品,所以只要老师用心挖掘,悉心指导,到处可以展现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掌握信息、开拓视野的*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只着眼于书本,还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总结交流、掌握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终极理想,信息技术教学更是如此,面对海量的信息技术知识,我们能做的不可能是教其所有,而是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与意识,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关于“窗口”的知识,学生在以前的操作中已多次接触,比如“写字板”、“记事本”、“画图”,所以本节课的学*,想到还有没有必要把“窗口”的知识一一讲解给学生呢?哪些知识需要讲,哪些又需要重点讲呢?教是因为需要才去教,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任务驱动,以导代教”的教学方法。

  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组。课本中对于窗口的组成,只是讲了几个组成部分,不是很全面,就对此作了全面的补充,让学生对窗口能够有整体认识。因为三个系统按钮在标题栏中,所以在讲解时,把它提到前面与标题栏一起讲。在学*新知识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解决的办法,要大胆的'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把每一个学生的方法展现出来,即可变成多种解决办法,老师真正只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

  其次,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要强,任务设计要体现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关键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再者,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可以更长一点,并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下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所以遇到的问题全有学生自己来解决,老师真正只起到一个指导者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任务的提出,学生通过自学、互助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合作,确定解决问题的细节,学生在不断的练*中,发现repeat命令的具体使用方法与规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教学的辅导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锻炼。

  一、课堂上值得今后教学借鉴的地方:

  1.“任务驱动,先学后教”

  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神秘感,是课堂出彩的地方,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学生对logo语言的兴趣是很大的,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是每节课课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绘制的图形是丰富多彩的,却是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练*的,不能让学生产生厌倦感,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发现规律,找到重复图形的魅力。

  教学通过普通绘制正方形,用repeat绘制正方形,正6、10、15、20边形的绘制来逐步掌握repeat基本命令格式,一个个图形的变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绘制圆的图形,当屏幕上出现无数线条时,很多同学都会惊讶,这就是他们的好奇心的激发,为什么会这样?是急于给出答案,还是让他们继续思考,显而易见让学生的脑筋转动起来,让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线条,想一想6、10、15、20边形绘制出的`效果。多让学生去观察,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他们会给我们很多惊喜。

  2.发现规律

  (1)观察命令,思考规律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观察图形,用课件展示命令,帮助学生进行对比,总结规律,找到问题的突破口,突破教学重难点。

  绘制出正四边形后,课件展示命令repeat 4 [fd 100 rt 90],提问:相同的命令重复了几次,每次旋转了多少度?

  再继续绘制,给出正6、10、15、20边形的命令,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通过命令的比较,学生对比观察,思路清晰。

  (2)动手实践

  通过绘制对比图像,还可发现,随着边数越来越多,虽然步数未变,但图形会越来越大,因此绘制圆形时,步数如果还是20,就会导致屏幕绘制不下,出现无数线条。思考如何绘制圆,帮助学生思考。

  3.提高练*,自我拓展

  基础命令是每一位学生本节课的基本练*,完成的同学都很期待自己能画出更丰富的图形,提高、拓展练*部分就给了他们机会,有部分同学,提高练*能通过交流合作思考完成,也有的同学,直接去绘制出了多角星形,在课后小结交流时,他们能很好的总结出一些规律,帮助其他同学了解repeat命令。

  二、不足之处

  1.转角角度是直接给学生的,学生很容易的就找到了规律。绘制图形时,试一试考虑先绘制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通过小范围的数据变化,思考转角角度的计算公式。

  2.课后小结

  (1)请你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掌握了什么命令?

  (2)说一说你是如何记住repeat重复命令的格式的,有什么好方法和大家分享吗?

  第一个问题属于不用思考的题目,问的不好,可以直接点题复*。第二个问题,对repeat命令的格式记忆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各抒己见,说了自己对repeat命令的看法,相信他们自己小结出的内容更有利于他们提高。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辅导,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练*时间,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发现学*、探究学*,同时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结合,共同解决困难,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对不同层次学生,都要根据他的情况,给予积极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自信心。鼓励生生互助,解决课堂上教师一人满堂跑,学生却得不到帮助的尴尬境地,生生互助,让学生及时得到帮助,教师重点观察学*效果,鼓励优秀学生去主动帮助其他同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运教师制作好的小书,快速翻动,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紧接着通过小游戏:卡通明星猜猜看,让学生欣赏不同明星的卡通形象,并大声说出他的名字,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欣赏《猫和老鼠》片段,说出这些卡通形象的表现规律和表现特点;并通过连一连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卡通形象不同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了解不同的卡通形象的制作方法。

  在本课中,通过做游戏、欣赏动画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学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并且能够抓住卡通形象的特征完成本课的作业,本课的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寓学于乐,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但是在卡通明星猜猜看这一环节,教师所收集的卡通明星,学生并不能够全部认出,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没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从他们的世界里收集资料,这需要和学生在课下多接触,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够更好的去备课。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本事。下头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

  小学生对游戏异常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能够把计算机新课的学*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指法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并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教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景下,教师再讲解指法练*,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简便自如了。这样,既坚持了学生学*计算机的热情,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去学*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忙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并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经过很多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生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经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我在给五年级的同学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当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阅读本事。能够自我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景下采劝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教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

  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我去阅读教材,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最终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构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本事。如在教学娣7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忙起来。最终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最大化、关掉。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简便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本事,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矗。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 文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根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简要教学过程如下: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新龟兔赛跑”。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进行以下的教学反思。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的策划、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要善于引导、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不但要引导学生把每节课的知识体系、脉络把握好,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操作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所以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意以下方面:

  一、自主、探究合作性学*

  学生学*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方式,科学设计,根据微机室具体特点,我在课堂中进行了前后结合的形式组成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基储学*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要始终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在小组学*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的好*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二、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学会去赞赏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如果总是大声斥责学生,甚至羞辱嘲笑学生,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所以上信息技术课时,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下,这样不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精心处理教材,分层次教学

  初一的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显得比较浮躁、缺乏耐心。这段时间以来,我总结出了学生的如下特点。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内,总要求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很困难的。那么,如何保持学生的学*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首先要研究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自学也未尝不可;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教师加强随堂指导,使学生听明白,做正确。其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整一堂课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

  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难易结合,有时候采用同样的练*,基础好的学生由于认为太简单在操作的时候就粗心大意,而基础差的学生有时又认为太难做不出来,这样“一刀切”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布置不同的任务,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本任务,另外布置较高层次的额外任务,让基础好的学生去完成,这样既节省老师的教学时间,也给学生更多的练*机会和知识技能。

  四、做好学科教学法制渗透

  为了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培养知法、懂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在常规课堂中我还进行了法制教育,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进行了具体法律渗透,效果还是可观的。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通过教学活动摸索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理念、新知识来不断的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1、教师经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经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

  2、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实现了个性化学*。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到达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练*,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本事。

  3、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异常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纯师生交流之外十分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4、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资料经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和学*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到达较梦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将上课地点放在机房活动教室,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过程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反馈指导→巩固练*→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有条不紊理文件”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使得课本上移动文件的方法变的简单。学生们更能在自主探究中找到学*得乐趣。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通过自己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档案,并且将文件存入档案中。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建立的档案中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先让学生明确这次学*的主题与任务,其次在加上上海世博会的情景导入,于是,同学们有了激情也明确了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再分步骤来讲述一些制作所涉及到的技巧,而且每次讲授完后就让同学们自己在电脑上操作。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被快速地应用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未来社会中人的一项基本能力。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调信息技术的“知识面”,更应该强调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精神。这对于老师如何提高孩子的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就尤其显得重要了。当今社会需要有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学阶段开展也是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准备。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不断地变化,如何在*时的教学中使学生能以较浓的兴趣掌握好知识点并加以应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情景创设和精讲多练是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想学

  作为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现在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如果教学内容只是一些陈腔滥调的话,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与积极性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入语,让学生真正想学。我在教学设计中,以社会热点——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首先,我问同学们:“今年5月1日在上海中国的上海有一场盛会正式开始了,你知道是什么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是上海的世博会。看来我们的同学还是比较关注社会大事的。然后我提出“你想为世博会做些什么?”的时候,我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打算就好,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以及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选择有利的结合点,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这就显得不突兀,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更容易地使学生接受。接下来展示一份同学制作的`电子板报,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惊喜的表情。同学们看后,发出阵阵赞叹声。运用激励机制,展示同龄人的作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份电子板报,提问“电子报刊一般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这个问题只有部分同学回答正确,我应该改一改问题的提问方式或者内容,或者是出示一些答案让学生选择回答,可能效果会更好。毕竟对于电子报刊,同学们一开始的时候还不是很了解。我换个方式去做,效果可能会更好。虽然这个小小的失误并没有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这种失误还是要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避免。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新课的成功,导入的情景设计时很重要的。导入既要新颖又要能完美地切入新课程的学*,更要激发出孩子的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打从心底里有学*的欲望。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或情景创设才是成功的。这次我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利用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然后再让他们说出想为上海世博会做什么来导入新课。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还是比较成功的。成功的经验值得发扬与继续。但是在导入中存在的不足更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中好好改进。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技能,让学生学会学。

  在教学《制作电子报刊》这一课程之前,我先让学生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书本,对电子报刊制作的步骤先有个初步的了解。让他们边看教材边摸索制作的步骤,这样使得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实践证明这样设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预*,这就使学生明确任务了这次学*的主题与任务,在加上导入时的上海世博会的情景导入,同学们有了激情也明确了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分步骤来讲述一些制作所涉及到的技巧,然后每次讲授完后就让同学们自己在电脑上尝试刚才所学*的技术操作。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操作的过程中只要碰到了问题,就马上问同桌或老师。一些“电脑高手”除了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以外,自己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计自己的电子报刊。在这种互相学*、互相帮助的学*氛围中,技术还不够扎实的同学在得到同学的帮助下,会迅速追赶上来,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容易熟悉电子报刊制作的技术;至于已经是“电脑高手”的同学不但可以帮助、指导同学制作,而且还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拥有自己个性的电子报刊。我相信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惯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抓住教学契机,有意识地去观察学生的优秀作品。发现到学生的优秀作品时,我第一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信心与热情,对于其他同学都有一定的催进和激发的作用。

  在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得失时,我应该在展示同学优秀作品的同时,让这个同学充当小老师,自己总结,上台演示操作制作板报的步骤和过程。这样坐在台下的学生听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很枯燥,可能会更加认真地听。而且这样做,同学们更容易将自己制作的步骤和同学的进行比较,看那位同学有没有操作错误。而且在同学的介绍以及其他同学的反馈中,教师可以给予补充、归纳,这样不就可以更直观地使同学明白电子报刊的制作吗?以后再教学设计时,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上要反复进行演示操作,顾及到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鼓励创新,尊重学生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独立摸索并总结归纳了制作过程及步骤之后,让没有做完的学生继续做完,已经做完的学生就开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板报做得更加精美。这样一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了不同的任务,鼓励学生在掌握了基本制作步骤的基础上创新操作,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我认为要维持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热情,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创新,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操作结束后,展示学生作品,我展示了优秀作品,也展示了做得不那么精美的作品,让学生互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互相学*,既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主动发现了别人作品中的闪光点,看到了自己和别人想法的不同,这再一次激励了他们的学*兴趣,这就是一个学*的过程。此时再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制作的电子报刊,让他们不仅仅学会了这节课要求的技能,还使学生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了word中的一些知识。这一个环节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也更加愿意尝试操作了。我认为展示学生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让学生享受小成功。老师同学都没有取笑做得不好的作品,而是提出自己的意见,淡化了学生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觉得我还可以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怎样在板报中插入图片等,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不是万能的,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下制作和使用课件,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目的。

  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动力,不在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是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教育的服务。

  2. 恰当运用,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

  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煤介,它是服务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设计出优秀的课件,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例如在教《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时,若不能在“敌我形式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视频片断,不在恰当的时候展示“强渡汝河的战斗”的场面,学生就很难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真正含义,也就难以体会到文中的精髓。这里课件的展示时机就是学生认识的最佳结合点,是应用多媒体的关键。

  3. 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适当的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再如,强化诵读、注意积累,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注重实效,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即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能简单的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训练,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和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的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实现一煤传知、以煤声情,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并为其感官提供愉悦的刺激,才能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运用于教学是个大的走向,是将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虽然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是大势所趋,多媒体技术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让所有的老师欣喜而且诚服。但并不是说语文课堂可以由多媒体所掌控,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具体实施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接踵而至,如多媒体的过多运用会扼杀学生的想像力,约束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发挥等。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服务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根据课堂学*的内容,适当的安插入必要的、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语文教学将失去应有的功能。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水*。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水*。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水*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xx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可以明确的说,《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机房进行。20xx"month="11"day="14"islunardate="false"isrocdate="false">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学*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情景,引导学*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情境,使学生的学*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与协作学*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和协作学*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和协作学*的“任务”。对于个别学*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活动,旨在通过学*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把个别学*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在教授本课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放手让学生探究和创造,尽情地变换自己喜欢的艺术字形象。

  在教授本课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放手让学生探究和创造,尽情地变换自己喜欢的艺术字形象。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勉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培养、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不足的是,因为有的时间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成自已的作品,有学生的`作品颜色不对称,着色的初衷是担心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这也从反面说明“眼中有学生”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是多么重要。

  我认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为主动型学*,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任务。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在给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为创造而创造、刻意更改教材内容,要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自学→掌握知识;动手→培养技能;应用→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毕竟,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哪有“自由王国的驰骋与翱翔”?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局限于一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通过调查与反思使我明确了一堂成功有效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仔细的课堂讲解,更重要的是做到如何使自己的课更贴*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针对这一目标,我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了我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

  教学的有效应该是指在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所获得的具体进步。衡量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也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这里我们应该避免理解的误区是教学有效性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了自定的教学计划,有无认真的备课和准备,如果我们的努力不能促使学生对自己所授学科感兴趣,或者说学生学的很辛苦,缺乏成功的体验,那就表明我们的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我们首先应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创设愉悦的学*氛围放在首位,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Flash第一课的新课引入时,我将以往展示网上的一些成功Flash作品改为展示上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不仅能起到激发学生学*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利用心理学中同类人群比较的特点,使学生明白只要通过认真学*自己也能达到这样的成效,从而减轻学生对学*Flash软件的恐惧感,增强学*的自信心。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所授课班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和基础,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不能一味的赶进度。我们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使教学变得更有效,我们应该更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结果。

  学生的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在编写上,因为需要考虑到教材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往往在一开始都安排了大量理论性的内容,针对本学科在机房上课的特点,如果一节课教师都在讲理论、讲概念,无论课备得如何仔细,讲解得如何精彩,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兴趣就会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受到重创,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脱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可以将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每节课都能保持充分的兴趣和学*的动力。

  合理地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学形态,实现知识重组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第三册教材的Flash单元中的讲解按钮时,课本上是将这部分内容分成按钮制作和按钮动作两节课,但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对这两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调整。首先通过使用共享图库中的按钮先让学生对按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进行按钮的制作,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学会使用按钮的.基础上,再对按钮的外观结合前面Photoshop的知识来进行个性化创作,在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三、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对教学过程的准备工作,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备课中能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完成学*的任务。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和“自主学*”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任务驱动”和“自主学*”运用的尤为突出,但就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来看一味的使用上述方法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讲解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运用自主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或根本无法理解,但如果改用选择“接受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仔细讲解下,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当然在选用“接受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选用“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不断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针对一个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的问题上,我们大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和“自主学*”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目前在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就存在这样的差异,由于我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在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只能完成教师本节课演示和讲解过的内容,而且速度较慢,为此我让学校在课堂上多加练*,学生在练*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做拓展任务,从而使不同水*的学生在练*中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利用了时间,提高了学*效率。

  四、加强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校都开通了Internet,但由于网络信息万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着无序的现象,部分同学游离在课堂之外,久面久之将不仅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学*,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班的教学氛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上网情况的管理,强调学生在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时必须按老师吩咐去探索。

  协作学*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时,要强调小组长的领导作用,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避免一些学生不懂做,()又怕问,而一些学生很快做完却去干其它事情,以保证学生有一个和谐、协作的学*环境。

  五、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我们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使教学更有效。

  1、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总结经验,寻找不足。

  2、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完善自我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创设有效课堂,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当务之急。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从而让学生拥有学*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易*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教学水*,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一、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现在学生在信息的学*上,“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而且我们不能以他的学号来划分他们的优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掌握程度,从而对他们的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另外我们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会去怪学生不好好听,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来吸引学生。正如正如有的教师所说的方法:学生大部分喜欢游戏,那我们何不采用游戏的方式给他们上课。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有很多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游戏、FLASH动画演示、采取学生制作网上评比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中去,与教师实现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怎样用学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们自己去学*,如何去掌握。那么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我们就不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冷场之类的情况。

  二、反思能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兴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此刻学生在信息的学*上,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并且我们不能以他的学号来划分他们的优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使用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掌握程度,从而对他们的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另外我们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会去怪学生不好好听,而不去反省自我的教学行为如何来吸引学生。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有很多的课程能够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如游戏、FLASH动画演示、采取学生制作网上评比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中去,与教师实现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我们应当经常反思自我怎样用学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们自我去学*,如何去掌握。那么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我们就不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冷场之类的情景。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理解新知识的本事不一样,如何让不一样的学生都能得到必须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兴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教师,让他们尝试主角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一样的层次上都能得到必须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一件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面对学生人数多,机子少,接触时间少,不少同学姓名也叫不出来,深入思想辅导教育难以落到实处,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总不能因少数几个耽误大多同学的学*机会,因此难免会感到课堂纪律不尽人意,自己又累得要命。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如何来管理好课堂的纪律?我也曾请教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的话,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究竟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着。骂、惩罚那都是我自己极不愿意的做法,我希望的是学生们都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举手发言等等,这被不少人视为良好的课堂纪律,开始时我也这样认为,然而,细心一想,却发现它的不足之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常常意味着他们能按教师的预想,教师的模式,教师要求的方法从事课堂学*行为,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意图,顺应教师的思路,密切“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所谓教学任务。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呼吁课堂的民主化、人性化,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发生改变,孩子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老师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根据自己*时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动,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学科有很大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材介绍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粗浅的知识后就反复不断地作同样类型的练*,那么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刚激发出来的那一点点的学*兴趣,以至成为一种新的学*负担。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就可能做起小动作,甚至开始捣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二、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内容上去了。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四、结合班级管理方法

  有个别班级有些特殊,学生好像有些与众不同,我用尽了我的对策,效果不尽人意,我就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得知他们班有一套奖罚机制。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与批评,班干部进行登记,统计到班级中。我持之以恒发现这个班级纪律明显有了好转,不再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了。

  五、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

  在我教学的班级里,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有自身的优点:纪律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好、操作能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我就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任命他们为小辅导员,让他们在自己学好的同时,辅导其他学生,并管好其他学生的纪律。

  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七、合理运用学科资源

  信息学科的课堂是一个电子课堂,学生的行动教师是可以随时监控的,通过远程控制,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刚开始,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喊叹——老师好厉害啊,在讲台给我辅导;老师上课控制了我的电脑,有没有控制你的?老师网络水*好高啊!

  其实那是什么老师厉害,什么水*高啊,只是将课堂教学软件很好的利用罢了!可见,要根本上管理好信息技术的课堂纪律,我们教师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应要多一些人性,多一些理智,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1.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采用体验学*、探究学*、合作学*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工作一件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后的纪律问题。面对学生为数多,接触时间少,不少同学姓名也叫不出来,深入思想辅导教育难以落到实处,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总不能因少数几个耽误大多同学的学*机会,因此难免会感到课堂纪律不尽人意,自己又累得要命。

  究竟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着。骂、惩罚那都是我自己极不愿意的做法,我希望的是学生们都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举手发言等等,这被不少人视为良好的课堂纪律,开始时我也这样认为,然而,细心一想,却发现它的不足之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常常意味着他们能按教师的预想,教师的模式,教师要求的方法从事课堂学*行为,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意图,顺应教师的思路,密切“配合”教师共同所谓教学任务。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呼吁课堂的民主化、人性化,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发生改变,孩子是我们教育的上帝,要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老师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根据自己*时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的好动、好奇心强,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新学科有很大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材介绍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粗浅的知识后就反复不断地作同样类型的练*,那么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刚激发出来的那一点点的学*兴趣,以至成为一种新的学*负担。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就可能做起小动作,甚至开始捣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二、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内容上去了。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四、结合班级管理方法

  我带有16个班级,我发现有个别班级有些特殊,学生好像有些与众不同,我用尽了我的对策,效果不尽人意,我就主动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得知他们班有一套奖励机制——分组打分,奖励先进组。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与批评,班干部进行登记,统计到班级中。我持之以恒发现这个班级纪律明显有了好转,不再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了。

  五、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六、合理运用学科资源

  信息学科的课堂是一个电子课堂,学生在行动教师是可以随时监控的,通过远程控制,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刚开始,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喊叹——老师好厉害啊,在讲台给我辅导;老师上课控制了我的电脑,有没有控制你的?老师网络水*好高啊!

  其实那是什么老师厉害,什么水*高啊,只是将课堂教学软件很好的利用罢了!

  可见,要根本上管理好信息技术的课堂纪律,我们教师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应要多一些人性,多一些理智,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从20xx。9。10至今,我到东河中学担任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工作,我学会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我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问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这个学期听了学校其它几位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己去做,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尝试,才能在磕磕碰碰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澜沧县教育局2015013号文件《关于做好普洱市教育局两意见两要求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之后结合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自己还有太多需要学*和改进的地方: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学*要有正确的学*动机和浓厚的学*兴趣,这样学*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学*的动机,学生有兴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异常强烈,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创造思维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在备课构思时,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导入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

  二、注重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保持学*兴趣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学生动手操作量大,老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中存在的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改进方法,加快进步。如果老师放任学生自己练*而疏于辅导,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会越学越无兴趣,越练越觉得“没意思”,最后变得厌学。因此,教师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一定要注意并且要坚持个别辅导,而对于一般的学生则可大力提倡小组团结合作或协作,效果同样不错甚至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对调皮的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需加以改进,需不断学*如何调动他们学*的主动性。

  三、放手让学生操作学*、适当加以引导

  对于简单的、学生可以自行学*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学*和操作,不用所有内容都包揽讲解,教学中让学生多操作练*,在学*新知识之前,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用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学*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上来,掀起学生学*新知识的兴趣。

  四、适时讲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当中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五、多练*。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新知识的应用。练*可以采用游戏练*、创新练*、自主练*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时,可以使用游戏练*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进展情况,从而使练*更有针对性。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六、展示作品。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起来就会信心百倍。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赞扬,让他们感受到学*的乐趣。

  学*文件中的教师一日工作常规、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核等内容,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学好如何去教学生,从哪些方面做起,以上是我在学*《东河乡中

  学贯彻落实“两意见”、“两要求”》文件之后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反思,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多学*,多总结,不断改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着重于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而对于学生学*情况的评价,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留有课后作业或经常出卷考查,这便决定了信息技术的课堂评价应多方位考虑,使课堂评价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一、 改变思路,评价要多方位考虑

  从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的课堂评价状况看,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要求,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在这样的课堂评价中,我常思考:教师到底要给予学生的是什么,而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又得到了什么呢?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进行的,而大部分问题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机械性问题。有时也会受到某些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出现评价泛滥,这使教师的课堂评价很难真正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造成课堂评价的无效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

  然而,我以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你要快一些了!”“你做得真漂亮!”。以此来表示对学生表现的不赞同或者赞同,很少出现具体的描述性评价语言。这种评价对学生学*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这种评价反馈还忽略了对学生学*兴趣的进一步培养。

  二、 细化分类,使评价更有目的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是大量采取以上机实践操作的方式开始,再结合理论和实际,边教边练的方法为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总结出应围绕学生的回答语言、学生的练*操作以及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等三方面进行。

  1、对学生语言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但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评价。如当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得到的便是一些简单评价语言,如“你真棒!”“非常好!”;而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则经常会被教师打断,最后索性由教师来回答了正确的答案。这样做看似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来看是非常不可取的。如果我们能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角度出发,正确评价学生回答的语言,或许能让他们受益匪浅。

  例如当学生的回答有明显的错误时,遇到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我告诉他:“你可能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请再思考一下,听一听别人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他的回答是错误的,但不至于失去再次回答问题的勇气。

  又如当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语言支离破碎、表达不清的时候,我不急着帮他解释,或者请其他学生补充。有时这样处理:“你刚才说得不错,再试一试,能不能完整地把答案重新说一遍,让大家更明白你的意思。”这样,既能让这个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训练,也可以让下一个学生的回答更规范。

  2、对学生操作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中,针对学生的操作评价比较多,特别是针对学生的示范性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常常起到引导性作用。

  例如在画图教学《复制与粘贴》一课中的片段:

  活动要求:教师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如何在画图软件中复制粘贴相同的盆花。

  教师提问:2分钟后,教师请了一位学生演示操作。

  学生演示:学生很快就学会操作步骤并进行演示。

  教师评价:“你做得非常好,刚才看书一定非常认真!”“那么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复制与粘贴完整的操作过程……”

  以上课堂环节,在信息技术课中非常常见。从教师对学生操作的评价来看,该教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鼓励评价。但教师在此过程中还缺少对学生操作的`引导。可以在学生演示操作时,教师适当地给予提醒:“请你把每一个操作步骤告诉大家,做得慢一点,让大家看清楚。”然后再给予鼓励:“某某同学的演示已经有点小老师的风范了,大家要向他学*!”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示范操作更有效的帮助教学,而不是成为课堂中的“摆设”。

  3、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很多课程都是围绕某个软件开展教学,而检验学生学*情况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如何评价一幅作品的好与不好?什么程度属于好?什么程度又属于不好?每个人的标准是不同的。评价学生作品应该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入手,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不要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我们可以把评价的重心放在软件的使用程度上,或从美学的角度给予少许的建议,点到为止。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我们在*时的教学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一些突发事件,但可能有部分教师的处理可能和我一样,这样就有意或无意伤害了学生。如有的学生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就批评他,或就直接让他坐下,而不进行分析他错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个学生肯定不会再在上课时举手回答问题,这样就出现一堂课上没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样教学气氛就比较差,影响我们的教学活力,同时我们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信息。另外一些差生,每次考完后成绩大部分是不梦想的,我们就要说他成绩怎样考得这么差,拖班级后腿而不注重他的提高(如总是错的题会做了,粗心的。毛病改掉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产生厌学,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时刻注意自我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提议》里说过: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期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自我的行为对学生有无伤害。

  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如能激发学生学*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分析,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当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语言说话不当,或教学资料处理不妥,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另外我们每个学期至少会有一次全市的教研活动,那至少我们能够听到一些优秀的课例,我们也能够取他们的成功之处用之自我的教学中。所以我们应当在每一堂课后都要进反思自我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舍弃糟粕,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犯同样的错误,取其精华用之以后的教学中,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本节课的重点分析有如下几点:

  一是导入部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其二,学生的参与,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其三,研究性学*方法,是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创新。在学*了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斐.斐课件.园效果会更好。

  作为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偏多,因此在执教过程中必须压缩时间,紧凑在完成教学,如果掌握不好的话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发挥的空间会比较少。尤其注意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学生的操作时间,不到合适的时机不能让学生操作,否则会很难控制教学过程。在请学生演示的活动中,尽可能挑选程度好的学生,避免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反馈指导→巩固练*→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自主学*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学生的生活和学*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能终生学*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和*时的操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微机房;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或者某个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这样就给教师、学生和电脑机房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方面

  过去我们可能一个软件要讲一个学期,教师只要精心研究这个软件就够了,然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个学*任务可能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会很多,也可能会出现学生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工具。这样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一节课可能要去研究好多软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设置学案时也要有方向,更多的是设置学生利用已有的操作技能或者是已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而,高一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又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就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充分考虑新课标之外,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了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取信心,太简单了又有点浪费时间。

  (三)微机房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课要想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微机房必须每一节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高一年级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发布,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交流、发布部分就要求微机房必须要有畅通稳定的网络*台,信息的加工时学生可能用的软件会很多,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WPS等都必须安装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目标才易达成。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采用异质分组,分层优化

  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异质分组,分层优化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如操作技能、应用水*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小组,使学*小组为达到共同学*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同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有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年级,总体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的能力,初步具备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个月来的教学作如下的反思。本月七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一单元初识信息技术。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单元的初识Excel。

  第一: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有: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文件夹和文件的区别。八年级主要是通过实例来理解掌Excel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我采取的是提问和举例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理解学*。

  第二:根据教材渗透“任务驱动”的学*方式,鼓动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练*,在完成练*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反思和探究活动,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进而迁移、应用。七年级学生对教材中的硬件系统的硬件设备的认识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课件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机的这些硬件设备。初识操作系统部分让学生完成这些具体操作如正常的开机、关机;启动“记事本”程序设计;任务栏的设置。个性化桌面部分学生能快速掌握建立桌面快捷方式图标;设置有特色的个性桌面图标如“V”;同时对桌面的屏幕保护程序设置;设置想要的桌面背景。信息的管理部分学生能分清文件和文件夹两概念并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应用。八年级通过制作个人消费统计表、初一一班成绩统计表、课程表等表格的制作,让学生做中学更容易理解和掌握Excel表中单元格的理解、操作从而循序渐进的学好此软件。我采取的是课件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能马上应用操作,大大加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学生的上机积级性很高并能按照教学内容做好每堂课的技能操作。当然也存在学生借上机来机房玩游戏的这种情况,我会时时提醒学生并认真学好本课程。

  反思这一个月的教学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学生学*本课程的兴趣很浓,对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尤其是上机的动手能力也有提高。以后继续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练*,在完成练*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反思和探究活动,达到对知识、技能的归纳总结进而迁移、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Word第一节课教学内容在以往都是把认识word的软件界面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在本次讲课中我只是一带而过,让学生了解即可。原因如下:

  第一,软件界面的认识其实是一个过程,应该把认识软件界面的学*贯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学*软件的过程中逐步的熟悉和认识软件的界面。

  第二,软件的更新是很快的,现在学生所认识的软件界面,在以后的学*中,生活中有极大的可能性会被改变,比如word20xx界面和word20xx界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第三,软件界面的变化还体现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主题而不同,甚至于因为个人*惯而有所改变。第四,同种功能不同软件的界面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word界面与WPS界面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基于以上原因,我没有把认识word界面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教会学生如何保存和新建文档,尤其是如何保存文档作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保存文档,对于已经熟练掌握软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作为初学者,特别容易出现各种的错误,比较典型的就是:第一保存的位置不正确,不知道把自己的文档存哪去了;第二保存文档之后,发现没有保存对位置,不知如何“另存为”。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学*了至少3种保存的方法,并通过让学生保存不同的文档来进行练*,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发生上述的错误了。

  学生对word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就让他们自学启动这一块,如果教师一味地去讲,反倒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绝大部分学生自学以后都能打开word,接着我又让会的学生再把操作过程演示了一遍,这对于个别没有成功启动的学生也是加深了印象。在讲解“窗口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时,我变换了方式,让学生来考我,学生说出窗口的名称,我指出是哪部分,大家都非常兴奋,把手举得高高的,这样我既趁机介绍了窗口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对学生来说印象也非常的深刻。接着,我再反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非常快地回答出来了。在文件“保存”这一块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比较熟练,自己会将文件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而有的学生显然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时候,为了防止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无事可做,操作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失去信心,我就让已经完全掌握的学生去教还不能顺利操作的学生。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让那些操作好的学生尝到了“甜头”,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学*与应用。对于word的退出,比较简单,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我采用让学生之间比一比的方法,看谁“退出”的方法多,让学生了解其他一些退出word的方法。

  《初识word》这一课使学生了解了计算机更多的用处,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用计算机写作文、写日记,对于这种非常实用的工具,我会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初一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自主、探究合作性学*是新课标倡导的学*方式,为配合新形式的发展需要,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了几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探究课。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我深受和启发。通过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独有特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过程,课堂气氛的活跃,完全是教师这个主导作用发挥而来的。教师课程结构的设计,环节的策划,精密的安排并不等于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教师一言堂。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相配套。那么,在上理论课时,在课堂中要把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掌握好。攻破了重点,难点,其他的细小的知识情节也就迎韧而解了。简单的说,就是把每一节课的知识体系,知识情节的脉络把握好就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了,并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那么,实践操作课又是怎样才能有所收获的呢?信息技术的实践课,是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实践课中对理论知识加以实践、验证。学生学*的方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方式,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风气,真正发挥小组以自主、探究合作学*的优良品德,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基础,学*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教师始终把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学*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张决定,在小组学*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培养学生合作学*的好*惯,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自主、探究合作性的学*能力也会大又提高。

  以上点滴的反思,是通过探究课的启发所产生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坚持不懈的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头脑,我想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的,为一曼中学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学生最爱上什么课,就是我所教学的:信息技术。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这种爱好往往表此刻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动机,激发学生学*兴趣,从而到达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的教学资料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仅要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用心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用心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用心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学*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潜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学*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取的权力,选取方法是自由的。建立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能够问教师,也能够互讨论,还能够查资料来解决。我们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我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我的选取到自我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学期末我还让学生尝试,自我给自我的作品打分,学生的诚实、信心也是我所教学的体现。

  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而且这门艺术又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即教师又要赶进度,又要尽量把课上得生动,的确很不容易。你能够尝试着课前先告诉他们透过本堂课的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把这个结果透过实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调足他们的胃口,然后再上课,这样他们也许会更有兴趣,同时,听课时也更有方向感。还有,可能的话课下跟学生多交流,可能会更明白他们的想法。其实,有时候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也不完全是课业负担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只要付出总是有回报,看到学生获奖的高兴,也是我的成绩的认可,当然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做,有更多的学生正渴望老师用知识去浇灌。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我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这个学期观看了黄能老师的展示课《资源大管家》,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己去做,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趣。

  在学*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学*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上来,掀起学生学*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讲解。

  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当中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练*。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新知识的应用。练*可以采用游戏练*、创新练*、自主练*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时,可以使用游戏练*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进展情况,从而使练*更有针对性。小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小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 “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趣、讲解、练*、展示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非常实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相信很多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基本理念耳熟能详,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更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这一理念是指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肩负着很大的责任。

  (1)在不断的学*中成长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注意自我提升,应该通过参加培训或者学*优秀案例等形式,深入学*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师生角色转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参加一些科研活动,也会培养教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和优秀的科学素养

  (2)增强对教材的利用能力,超越教材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或许会造成教材具有相对的滞后性。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如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不仅会招来学生们的不满,也会让自己的课堂缺乏生命力。北京市丁香小学的武健老师“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观点就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一种理解,每一个教学单元要“小而精”、“要深入和升华”,要进一步加工信息技术教材。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

  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四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主要就是围绕着打字进行,这个内容其实可以不用教,只要大家真能做到在家练*就可以了,但是为了照顾有些家中没有计算机练*的学生和极个别没有耐心的学生,是部分同学不至于因为打字速度跟不上,影响了以后的教学进度,还是把他拿到学校里来。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我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在上完这样一节课后,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在教学word插入图片和文字时,介绍完后如果让学生以此工具为主创作一幅作品,尽管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深入思考,只是在版面上不断地添加一些图片比如太阳、气球、五环旗等,形式上或许带有偶然的美感,但内容上却很单薄。在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相对充分的酝酿后,我引导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是跟我们的作品相类似的。马上有学生指出我们经常看的报纸,又有学生指出一些杂志也是这样的,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兴高采烈地进行了讨论。在学生的.屏幕上也相继诞生了各种各样的作品,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这种先抑后扬的教学节奏,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适时的启发,利于开阔眼界,引发联想。使学生克服了思维中的依赖性和惰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我想: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积极性、发挥学*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

  动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直观教学,加深记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生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学计算机就是要多练*。在学*打字的课程中,与其让学生强行学*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还不如让学生多练*。而实际上,我发现打字熟练的学生,并没有一个熟记过键盘字母的排列,而且也不能够背出键盘字母的排列。而且,我们知道有些离退休的老人,打字也是飞快地,没有别的原因,是聊天软件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把打字速度提高。还有我看到过有一个编程高手打字时就是只用2根食指的,而且速度也是奇快。最后一个例子是:通过半个学期的练*和实践,大部分学生的打字速度都有很大的提高。

  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在*时多留心,而且尽量使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只要努力去发现、去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一定会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如操作技能、应用水*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惯态度、能力水*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小组,使学*小组为达到共同学*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例如“互助学*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同进步。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工作一件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面对学生人数多,机子少,接触时间少,不少同学姓名也叫不出来,深入思想辅导教育难以落到实处,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总不能因少数几个耽误大多同学的学*机会,因此难免会感到课堂纪律不尽人意,自己又累得要命。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如何来管理好课堂的纪律?我也曾请教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他们说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威信。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的话,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究竟如何管理好课堂纪律呢?我一直在思考着。骂、惩罚那都是我自己极不愿意的做法,我希望的是学生们都能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学生坐姿端正,不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举手发言等等,这被不少人视为良好的课堂纪律,开始时我也这样认为,然而,细心一想,却发现它的不足之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常常意味着他们能按教师的预想,教师的模式,教师要求的方法从事课堂学*行为,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意图,顺应教师的思路,密切“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所谓教学任务。然而时代在发展,我们呼吁课堂的民主化、人性化,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发生改变,孩子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要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老师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根据自己*时的实践,总结了一些维持信息技术课堂纪律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由于初中学生的好动,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学科有很大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材介绍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粗浅的知识后就反复不断地作同样类型的练*,那么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刚激发出来的那一点点的学*兴趣,以至成为一种新的学*负担。如果不及时调整,学生就可能做起小动作,甚至开始捣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二、精讲多练,集中学生注意力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加强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精力就会集中到学*内容上去了。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互动可以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优、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的改善课堂纪律。

  四、结合班级管理方法

  有个别班级有些特殊,学生好像有些与众不同,我用尽了我的对策,效果不尽人意,我就主动与班主任沟通,得知他们班有一套奖罚机制。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与批评,班干部进行登记,统计到班级中。我持之以恒发现这个班级纪律明显有了好转,不再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了。

  五、发挥学生的自身作用

  在我教学的班级里,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有自身的优点:纪律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好、操作能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我就充分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任命他们为小辅导员,让他们在自己学好的同时,辅导其他学生,并管好其他学生的纪律。

  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七、合理运用学科资源

  信息学科的课堂是一个电子课堂,学生的行动教师是可以随时监控的,通过远程控制,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刚开始,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喊叹——老师好厉害啊,在讲台给我辅导;老师上课控制了我的电脑,有没有控制你的?老师网络水*好高啊!

  其实那是什么老师厉害,什么水*高啊,只是将课堂教学软件很好的利用罢了!可见,要根本上管理好信息技术的课堂纪律,我们教师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应要多一些人性,多一些理智,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现在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上,断层现象十分严重,在教学中使用评价的手段来发现他们掌握程度,从而对他们的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另外我们看到学生不认真听讲,就会去怪学生不好好听,而不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来吸引学生。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有很多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游戏、FLASH动画演示、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中去,与教师实现互动,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怎样用学生理解或掌握的方法去教他们自己去学*,如何去掌握。那么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了,我们就不会出现上课不认真听,冷场之类的情况。

  学生的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老师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那些技能、完成那些任务。这样其实会抹杀学生的学*积极性,如任务定得太高有的学生完不成,索性就不高兴做了;任务太低了,好的学生完成了就没有事做,就可能会制造一些其他的“事件”。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反思如何分层次的布置任务,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充当一下“小老师”,让他们尝试角色的转变,同时增进学生间的友情。这样我们就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效果并不好,理解潜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理解潜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样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和创新潜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潜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好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务必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因此,以下方法能够尝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兴趣

  学生的学*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资料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的动力越大,学*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我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最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带给了超多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

  只要"我说你做"就能够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资料,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持续学*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是持续他们学*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但是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用心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能够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状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能够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活动务必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者学*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学生务必拥有学*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贴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贴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资料,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持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务必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好处,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好处。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下方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

  小学生对游戏个性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能够把计算机新课的学*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指法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务必练*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光的练*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简单自如了。这样,既持续了学生学*计算机的热情,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去学*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忙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透过超多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生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透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我在给五年级的同学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就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阅读潜力。能够自我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状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我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透过长时光的训练,学生逐渐会构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如在教学第7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忙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最大化、关掉。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务必使用易于学生理解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搞笑、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简单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潜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光的教学,我发觉学生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潜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在初级阶段,学生处于学*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辅助。

  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潜力的知识为主要资料。这样做,贴合本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状态之中,便于理解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潜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资料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透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必须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华考|zk168在教师机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必须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光的练*,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透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我的画取名或将自我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卡一遍又一遍的练*,同学们最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我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我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十分高兴。对自我的创新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的用心性大大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三年级——《插入图片》

  本课的图片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插入文件中的图片,第二种是在线图片,这相当于过去使用的word中的剪贴画。前一个问题本不是大问题,但现在学生机上没有图片,需要从网上下载,如是一来,他们对于下载图片又忘了,结果做得很慢,按理说,我应该发一些图片给他们,但我一直没有用这个功能,所以学生也不会接受,这是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二个本来也不太难,但由于网络问题,结果效果也不太好。

  四年级——《用声音控制小猫》

  这一点是相对于原来的点绿旗或键盘上的某个键而言的,所以开头先到侦测部分中将音量部分点上去,然后再针对不同的问题是设定不同的活动内容,是行走,还是翻跟头,再就是*滑移动,最后是身子放大百分之十,对于学生来说,设定不同问题音量的数会上,需要了解,在这里用到逻辑一项里的各个知识,尤其是是音量值处于两个数据之间时,需要注意用到一个带且的`选项,这在高中集合中似乎叫并集,至于对于各个活动的设置,反而不是太难的事情,在做的时候,同样分段进行,在中间让学生自己练*。在给三班讲课时,上课时发现教师电脑不好用,无奈之下,便让学生自己照书上操作,我则在各处指点,我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在侦测部的分音量值要点一下,这样才会出现在舞台中,还有人在应该拖入音量值的地方直接打字,结果打不出来,所以我在黑板上提示了一下,只是有学生不听,后来单独跟他们说才知道了。最后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并且没用多少时间。

  五年级——《机器人沿线走》

  对于这一课,去年跟学生讲的时候,由于没有软件操作,主要谈的是原理,当时是说了不少,但自觉没有多少意义,今天则开始用软件进行设计,课前已操作了一遍,但还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上课后继续操作,对于几个过程有所感觉,但还不太明显,所以演示给学生看完后,便让他们自*,自己仍在操作,这时才将两个自变量有所了解,然后再来看所设定的条件,我想,还是要多看看书才可以,对于相关的原理要进一步了解。在给一班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操作,后来我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无法将灰度传感器拉出来,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没有预先将三个通道设定为灰度传感器,这一点与Scratch的舞台上没有动作积木性质是一样的。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广州城之最——文字的修饰》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故拟对这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如下反思:

  一、课前

  课前的备课不充分,具体表现在:

  1)PPT课件不够详细、有趣、凝练,吸引不了学生兴趣,缺少教材

  中的插图;

  2)对教案设计的流程没有完整的疏通一遍,只是单纯的copy他人

  的,没有根据学校学生的特征及学校设施进行更多的加工处理;

  3)没有认真吃透教材内容,认为知识点过于简单,不必认真参照课

  文。

  二、课中

  课堂教学流程有误,没有按照教案设计的流程走,具体变现在:1)在课前热身环节(学生训练打字输入)后,直接跳过导入环节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初略翻看小学信息技术教程、初中信息技术教程会觉得很多知识点是重复的,这会降低学生学*的兴趣。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在上课之前我认真研读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如何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感想。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

  学生的学*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的动力越大,学*的状态越好,学*效果就越明显。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做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够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中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 解决问题 ”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 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比如我们以语文教学为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在重情趣、重积累、重感悟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实现了双赢。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特征、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我们生活中处处有信息的现象,了解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这些教学目标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太抽象了。无意中听到语文老师议论: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长征”这个概念是非常遥远的,想要让他们理解《长征》中所表达的情感是相当困难的。和语文老师讨论后决定:这两科的教学目标可以一起完成。老师布置任务查找“长征”相关的资料后整理成信息。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展示信息并加以评论,最后教师适时出示***奋笔疾书,写下《长征》,并配上背景音乐为《长征》组曲,立即唤起学生的激昂情绪。把心中想象的情景与录像中的情景加以对照、重组、补充,形成了更为清晰的画面,为此学生还不满足***奋笔疾书写下《长征》的一组片断,内在的需求让他们主动要求在此基础上观看夺取大渡河的画面,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充分对话。整个教学片断经历了语言文字到情感体验,然后从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起到情感的推动作用,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都很好的完成了。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前一周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两位老师上了两节示范课,课上两位老师的教态大方、讲解生动,学生气氛活跃给我们很深的感受,但是其中一些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在此我特别提出来就是为了让大家从中有所收益,避免无谓的重蹈覆辙。

  第一个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新颖、互动性强,学生喜欢,但由于使用了高科技就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提高软硬件设备的可*性,适应性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辛辛苦苦做好一个课件,在家里调试的完美无缺,可到了人家那里没有配套的软件,无法用,有时由于其它设备的原因导致你的网站无法访问,你的资料无法取出。

  第二个问题

  到新的地方上课一定要先花一段时间熟悉教学设施,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其很大一部分课堂教学都要依托基于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机教室的虚拟教室(软件)来实现,而各学校的配置又都不尽相同,所以上课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事先于所在学校的.管理员联系熟悉软件的使用,准备好必须条件。

  上述两个问题看起来并不相关,事实都和我们*时的课前准备息息相关,也和我们的信息技术实践水*相关,只有*时充分备课,不仅被如何教学还要背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不仅要钻研教学内容还要对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一定能临危不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反馈指导→巩固练*→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上好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下面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多媒体课件。

  二、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三、重视作业的处理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作业易被教师所忽略,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布置合理、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效果。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可操作性强,所以布置作业应多注重实际,与上机操作及上机报告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学生的学*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教学效果必然明显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想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趋于完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课要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上机操作这一优势,并注重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和合作学*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本课的贺卡制作在前面学*的基础上,掌握了贺卡的组成。进而去学*自己创作一份贺卡,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他不仅关系到贺卡的制作,同时也关系到贺卡内容的摆放问题,另外还认识了一个新的名词“占位符”。

  教学时,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对照课本操作。从而去发掘背景制作和图片插入制作的不同。教师起到的是点睛的作用。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演示。文本框的制作也放手给学生。巡视时就发现有些孩子对水*、垂直文本框好像不是很清楚,我也对此内容进行了讲解。并且有位叫做孙国强的学生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他已经制作完了,于是自己摸索着给贺卡制作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播放效果。哎!亮点……

  于是我就趁演示的机会,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比较观察,你们的贺卡在放映时与孙国强的有何不同?接着引申了点知识内容——“自定义动画”的设置。学生们兴趣可浓了!

  本来是节很常态的课,由于某个事件的触发,使得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潮,或许也算是个教学成功点吧!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收获一:

  教学设计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并且要应用于生活。这其中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不同的学*方式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碰到问题,独自思考,教师提点,同伴互助,最后完成任务,体会到成就感。

  课堂就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课堂上学生经历的在具体问题上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踏上社会以后经历具体问题的过程。应该注重让课堂内容来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中,能力得以提升。

  收获二:

  新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但,有疑才有问,如果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就只有接受的份,没有思考又何来疑问?应该把一个个小问题融合在一个大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自然就有了提问)。这样,把零碎的小问题串成一个整体,就更清晰流畅和系统化了,避免了问题的堆砌。

  事实证明,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是最专心的,听得也是最认真的。

  收获三:

  信息技术教材里的每一课,虽自成一课,但其内容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发现,因为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前一课知识点还没有得到巩固,后一课教学的新任务又来了,学生学得宽泛缺不扎实。如何保证复*和巩固的时间,那只有到每节课中去凑。在徐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们的精彩回答,和熟练的操作,都能体现出老师的功在*时,教学的扎实,学生才会有出色的表现。

  收获的同时,也有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以往教学实践的一种反思。

  思考一:

  1、新课程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牵引着,帮助者,各环节的串联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应把更多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思考权。课堂上应多问学生“你觉得怎么样?”“你会怎么做?”“你是怎么想的?”解决问题最难的是找不到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你要给他指路。

  思考二: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是各个层次学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有快有慢,教师提问以后,要留两到三秒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能急于叫学生回答。事实上,学生从接受信息,到思考信息,再组织语言说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提问话音刚落,就立刻举手的学生,无非那么几种:反应特快特聪明的、没有组织好语言但表达欲特强烈的、凭直觉经验去回答的,等等。这几类同学当然只是少数,课堂不能仅仅是这些人的,而是更多人的。因此,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让更多同学参与进课堂的互动中来。

  思考三:

  追求操作背后的方法和原理,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当前,我们信息技术课程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件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只要尝试几下,就掌握了,还有必要专门在信息课上学*吗?因此,我觉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技术的学*,而是要挖掘操作背后的原理和方法,例如本节课中的页面设置中的调整页边距这个知识点,为什么要调整页边距,页边距的距离的大小怎样分配?不仅仅是老师简单给一个2cm的数据这么简单,这就是操作背后的道理,老师应该给学生讲清:这个数字的背后,是经过不断的尝试,调整才能得出的最佳数据。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要想在本世纪不成为新的文盲,就必须学会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 读、写、算” 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和合作学*的工具。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基本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 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

  尽管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真正价值学生们很难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信息技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且各个学校的设备与学生人数都不同,能否达到一人一机,让学生多上机练*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合理安排、因地适宜、因材施教。所为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因此我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时,并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水*的实际情况分组,将两人分为一小组,一种是把操作技能水*较高的学生分在一组;另一种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另外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 " 较量 " ,互相促进。

  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若询问一个班的学生:“ 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 会有全班人说“ 喜欢!” 学生这种高涨的学*热情,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更要吸引他们,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使他们在愉快的学*环境下自主的学*,从而创造愉快的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1 、创造愉快的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精讲多练。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少,学生盼着上信息技术课,如果坐在机房里,只能眼睛看着老师讲,那么原有的兴趣就会被消磨掉。在学生练*操作或完成任务时,可给学生播放悦耳的轻音乐,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有了极强的参与意识,从而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环境。

  2 、 利用形象比喻,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生的学*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运用 WindowsXP 中的“ 画图” 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就这样讲解:“ 同学们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 。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 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3 、穿插游戏,安排竞赛,保持学生学*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电脑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能开发智力,培养儿童的敏感性。对于基本技能的操作(如键盘、鼠标的操作),如果不注意加强兴趣教学,学生是很难掌握操作技能的。例如在进行键盘和鼠标的操作练学时,我有时安排游戏类比赛。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更应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 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 Word 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使学生在学*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用好“ 小老师” ,师生相互协作。

  上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辅导量大,经常是多个同学同时提问,教师常常辅导不过来,就应开办兴趣小组,辅助课堂教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实际学*的需求,办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学*,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而这些学生回到班上,就能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在课堂上起到骨干带头作用。如教学 PowerPoint 时,课本上已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的非常清楚了,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后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一步讲学生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同学们在自主学*的同时老师挑选学的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巡视检查其它同学的练*情况,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这样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主动练的集体自主活动旋律,又使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开办兴趣小组,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也为参加各项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如参加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因此开办兴趣小组,可为一举多用,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五、组织竞赛,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学*效果进行检查,让学生在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于是组织开展一些计算机竞赛活动,比如“ 打字小能手” 、“ 小小画家” 等,这些竞赛的举行可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成,提高了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效果。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对大纲、教材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已步入了良性的轨道,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使英语教学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受到条件、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仍然有许多英语教师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落后,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方法简单,手段陈旧,一本教科书加一只粉笔,就连最起码的录音机也很少使用。课堂上,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培养“考试机器”,忽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们学*兴趣和学*动机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英语水*两极分化,放弃英语的学生也是屡见不鲜。这

  样的英语教学谈不上素质教育,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和英语是两大基础学科,也是两大工具学科。可以这么讲,谁掌握了计算机和英语,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掌握和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谁掌握和拥有了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和信息,谁就有更多的机会拥有美好的明天。计算机应用离不开英语,英语教学也不应该离开计算机的应用,二者的整合,可以相辅相成。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手段,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渠道,改进学生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1、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在课件的制作过程和素材的寻求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网络的风行则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我们往往可以在网络这个无其不有的空间找到我们需要的资料,从而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好的课件的目的。另外,市面上也有一些现成的英语教学软件出售,它虽然不能直接利用,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互联网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媒体,确实给了英语教师一种新的眼光来看英语教学。它(互联网)拥有如此令人惊讶的无限资源,它可以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变得更富有创造性,更紧跟时代,更令人满意。

  2、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动机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的认知工具。计算机可以激发学*兴趣,帮助形成学*动机,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即探究式学*;加上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协作学*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将他们的学*当作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由此,我们一定要懂得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交互式学*环境,保持学生的学*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惯,避免厌学现象的出现。今年的三到六年级的教材都配套了教学用的VCD,里面每个Unit都有一个教学游戏叫拳击,设计得比较简单,只要在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上点击一下就行了,可以让学生直接进行操作,既可以学又可以玩。在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进行这个游戏,往往能重新吸引他们,帮助他们走出疲劳的低谷。

  3、提供全方位的训练。

  众所周知,人类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待等诸多方面来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看书、看报可以获得知识,我们听收音机、听报告也可以获得知识。我们通过这种比较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然而,我们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相对就不那么容易遗忘了,这是因为电视、电影综合利用了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我们学会骑自行车、学会游泳为什么会长久不忘呢?那是因为我们在学*骑自行车、学*游泳的时候,首先是听"老师"讲明要领,再看“老师”做示范动作,最后自己又进行一些反复地实践,才学会的。这种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持久的。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图、文、声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我经常留意各家音像店,看有没有适合小学生看的外语音像品,有一套叫Disney的卡通片很受学生欢迎。其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教材不谋而合,如Countrylife、Mybody、Athome、Numbers、Colors等等,当学生看到和听到他们学过的单词时都不自觉地跟着读起来,锻炼了听力的同时也巩固了对生词的记忆。

  4、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应用计算机手段,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计算机操作,如进行电脑小游戏等,进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最终归结为思维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计算机应用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学*动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应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应用效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孜孜追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 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创新不是“标新”,也不是“翻新”,不是为“创”而“创”,为“新”而“新”。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节课: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台进行学*。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台上进行,学生学*基本是点鼠标。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倒反影响了学生学*。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八个孩子分一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八个孩子*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

  学生: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十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技术,但还是以陈旧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不能叫创新。我们教师还是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技术应用创新,符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了“教”还是促进了“学”,抑或兼而有之?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通过调查与反思使我明确了一堂成功有效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仔细的课堂讲解,更重要的是做到如何使自己的课更贴*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有效。针对这一目标,我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了我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

  教学的有效应该是指在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工作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所获得的具体进步。衡量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也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这里我们应该避免理解的误区是教学有效性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完成了自定的教学计划,有无认真的备课和准备,如果我们的努力不能促使学生对自己所授学科感兴趣,或者说学生学的很辛苦,缺乏成功的体验,那就表明我们的教学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因此在教学中,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我们首先应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创设愉悦的学*氛围放在首位,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Flash第一课的新课引入时,我将以往展示网上的一些成功Flash作品改为展示上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样不仅能起到激发学生学*兴趣的作用,同时又利用心理学中同类人群比较的特点,使学生明白只要通过认真学*自己也能达到这样的成效,从而减轻学生对学*Flash软件的恐惧感,增强学*的自信心。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所授课班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和基础,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不能一味的赶进度。我们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使教学变得更有效,我们应该更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结果。

  学生的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兴趣,而目前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在编写上,因为需要考虑到教材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往往在一开始都安排了大量理论性的内容,针对本学科在机房上课的特点,如果一节课教师都在讲理论、讲概念,无论课备得如何仔细,讲解得如何精彩,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学*兴趣就会在教学的一开始就受到重创,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脱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可以将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理论穿插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每节课都能保持充分的兴趣和学*的动力。

  合理地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学形态,实现知识重组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第三册教材的Flash单元中的讲解按钮时,课本上是将这部分内容分成按钮制作和按钮动作两节课,但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对这两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重新调整。首先通过使用共享图库中的按钮先让学生对按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进行按钮的制作,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学会使用按钮的基础上,再对按钮的外观结合前面Photoshop的知识来进行个性化创作,在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的同时,帮助学生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三、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方法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对教学过程的准备工作,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备课中能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可以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更有效地完成学*的任务。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教学”和“自主学*”等多种形式,其中以“任务驱动”和“自主学*”运用的尤为突出,但就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来看一味的使用上述方法也是不可取的,例如在讲解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时,如果运用自主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概念性的知识掌握的一知半解或根本无法理解,但如果改用选择“接受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仔细讲解下,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当然在选用“接受型”的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选用“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来替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不断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针对一个班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的问题上,我们大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和“自主学*”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差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目前在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上就存在这样的差异,由于我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少,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在第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只能完成教师本节课演示和讲解过的内容,而且速度较慢,为此我让学校在课堂上多加练*,学生在练*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做拓展任务,从而使不同水*的学生在练*中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利用了时间,提高了学*效率。

  四、加强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学校都开通了Internet,但由于网络信息万象,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着无序的现象,部分同学游离在课堂之外,久面久之将不仅会影响到他自己的学*,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班的教学氛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上网情况的管理,强调学生在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时必须按老师吩咐去探索。

  协作学*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学*时,要强调小组长的领导作用,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共同进步,避免一些学生不懂做,()又怕问,而一些学生很快做完却去干其它事情,以保证学生有一个和谐、协作的学*环境。

  五、树立良好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我们必须树立良好的自我反思意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使教学更有效。

  1、做好每节课后的教学小结,总结经验,寻找不足。

  2、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

  综上所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完善自我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创设有效课堂,已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当务之急。小学教师教学反思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及论文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让教育者感受到快乐,获得自信,找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我读后深受启发。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曾多次组织全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研讨、观摩活动,听了许多课,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上快乐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没有快乐的课堂就如同没有阳光雨露的苗圃,是贫瘠而悲哀的。下面我就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师语言魅力三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一、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快乐教学的基础

  1.明确一个新颖的主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设计出具有自己思想的教学设计。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充当的就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思考的课很难上出新意来。第二,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可以是重大的社会时事。这样,课堂教学围绕快乐的主题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三维目标得到了和谐统一。例如,高中必修教材中《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周边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主题,如“美丽的校园”、“我做校园公益广告设计师”、“我与偶像合影”等。

  2.构思一个精彩的导入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中必修教材《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章节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向往游览旅游胜地?你们有没有一直想与之合影的青春偶像?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的这些愿望与梦想都将轻而易举地实现……什么?不信,老师从不吹牛,你们看……”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吸引和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3.选择贴*于生活的素材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我们要努力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验生活来轻松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求掌握的技能。例如,高中必修教材第二章《文件路径》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几组学生的照片,存放在电脑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这些照片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看到自己同学的调皮镜头后的笑声中学会文件查找的方法,学会各种文件存放的路径。又如,在《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教师利用刚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十运会的金牌榜作为素材,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各地金牌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信息结构化和形象化带来的优势。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加强家乡自豪感。

  二、科学的教学组织是快乐教学的保障

  1.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教学目的、内容、环境、设备、教育对象等实际出发,灵活应对,切忌生搬硬套,以免造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适得其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组分工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为了生动有趣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甚至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恰当的评价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教师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让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部分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3.注意课堂的延伸

  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设计操作任务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和学生的水*,布置拓展学*任务。例如,在《Flash绘制图形基础》这门课中,在完成教师要求的图形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班级标志,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绘图软件,把标志绘制出来。这样的设计不受软件的限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打下基础。

  幽默风趣、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快乐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如同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如同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力量、一种深沉的善意。课堂上多几分幽默,学生就会多几分热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和谐。

  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语言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如在Photoshop图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图层:可以将图层理解为透明纸,可将图形中的不同内容画在不同的透明纸上,最终将这些透明纸叠加在一起就是一张完整的图形。再通过教师用透明纸的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图层的概念了。当然,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科学无误还要简明扼要,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不能不着边际和不得要领。

  信息技术课中的“快乐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有“乐教”的精神,还要有“会教”的本领,努力使教与学呈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新面貌。<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水*。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水*。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水*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xx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可以明确的说,《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机房进行。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学*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4.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情景,引导学*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情境,使学生的学*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理论的观点来看,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五)“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与协作学*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和协作学*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和协作学*的“任务”。对于个别学*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小组协作完成。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协作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认知水*、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年龄等特点,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协作学*以小组讨论、协商的形式开展学*活动,旨在通过学*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协作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把活动主题引向深入,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协作学*把个别学*环境下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把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技能,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认真分析教材,课前我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整理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大致设计出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为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此外,我还对教材做出了合理的延伸:将知识技能充分与实际结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联系学会实用不同的公式与函数,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能运用地恰到好处。

  从学生出发。课程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首先,我通过计算一个班成绩表的总分和*均分的计算,培养学生对使用excel公式与函数的兴趣。然后再由最基本操作方法出发,让学生很快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尝试到胜利的喜悦、从而使学生对后面的'重难点内容更加感兴趣。水电费表格的计算进一步加强了基本公式与函数的训练。

  有趣的加强练*。为了促进学生做练*的积极性,我搜集和学生相关的各种数据作为题目的素材,并设计出和教材结合、题目新颖的练*题目。这样,学生能在练*中找到乐趣,从而能主动去探究、去学*。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操作。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兴趣

  学生的学*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的动力越大,学*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是保持他们学*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者学*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学生必须拥有学*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在上节课,花时间谈了文件夹的建立,但一周下来,学生基本上都忘了,其实还应该跟他们重提一下。然后继续讲文件夹的操作,今天主要同他们谈了文件夹的复制、移动,以及删除。主要方法是让学生建立与本班内容相关的文件夹,如以班级名称命名。

  四年级——《快乐的小猫》

  这一课的内容是按坐标体系给小猫设置为四个角运动的过程,课本上有相关的图,课前我设置了一下,发现小猫仅仅在左下的角落里,后来上课后又设置了一遍,仍旧如此,仔细看书才发现,课本上四个角落有些区别,主要是在正负数方面,这就用到过去中学学过的数学知识,也就是数学课本上的坐标轴知识,后来我将这个过程细化了,在学生自己练*的时候重新设置了一下,让小猫慢慢地走过去了,而不是一下跳过去。只是在这个软件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设置了舞台背景后,动作方面的积木竟然没有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以这些操作都是在没有舞台背景的情况下进行的。给三班学生讲时,花了一点时间让学生体会坐标轴的定位功能,我打比方说跟影剧院内的座位表差不多,不过学生还是不太清楚。给二班上课时正好赶上我的一人一课,后面坐了几个人听课。在课上,开头一段效果不太好,可能是受学生纪律影响,结果有些卡壳了,接着开始谈坐标,对于这一点,是问学生在影剧院中的`位置开始的,在黑板上画了坐标轴,并且标了各个方位的位置,只是说得简单了些,学生不一定清楚,然后开始操作,与前两个班相比,今天在演示了两个方向后,便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能做出来了,但有的学生方向搞不清楚,也有的学生不按要求去做,仍然满足于添加角色。接下来便把剩下的两个方向也完成了,相比于前面让学生说的情况,这个班似乎差了些,后来还做了原地移动的情况。

  五年级——《机器人行走》

  开头先谈了机器人行走的几个方面,即书上所说的前进、后退、转弯和停止,说完后然后打开学生机器人软件,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让学生看看这个软件的界面,这是这个班的少年第一次看这样的界面,另一方面就是将直流电机点进去,为下一步作准备,接下来便是第二步,原本直流电机中右击点其属性,然后进行各种设置,可惜的是这只见过程,无法看到结果,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将几个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了一下。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篇

  翻开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本,无非是以计算机的发展史讲起,接着讲解数制与编码,再次讲述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作用,再才进入到DOS与WINDOWS系统的使用,其枯燥的理论很容易打消孩子学*计算机的兴趣,一但孩子的计算机兴趣被扼杀,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机也就荡然无存。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课本内容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学以至用的目的,课本从信息技术基础讲起,接着介绍WINDOWS系统的操作,再介绍网上冲浪的过程与方法,这就让同学们形成搜集信息的*惯,但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课本的价值量还是低了些,学生计算机水*普遍都比较高,如果再围绕书本讲解,学生不但会抵制,更耽误后续课程的进度,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一、灵活运用五粮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五粮课的分组模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团队协作精神。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学生在相互讨论和与其他小组的对比中可以轻松掌握相关知识。结合积分奖励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各小组长得培养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一改枯燥的课堂

  新授课中,教师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走神,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师共同探讨新知识。如在讲解WORD软件中绘制表格的第一课,教师可以拿出象棋棋盘图片,让学生数出棋盘的行与列,再介绍如何将单元格调整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来画棋子,美化表格,接着就让学生完成棋盘表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画棋子很费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再来演示如何“投机取巧”,此时学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三、老师教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必须充当好一个导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掌握学*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因为老师的导向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来,让学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至用。作为专业老师,更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学*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并提高学*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总幻想有一天能熟练的驾驭计算机、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能设计出漂亮的游戏、能控制自己创建的游戏角色……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学*至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又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与WORD软件,学生操作量大,高一每周仅有2次课,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任务,45分钟尤为重要,课堂讲解时间不能太长,上机练*的时间可以放长些,每次授完新课后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定的练*题,练*范围就是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针对性练*,教师再个别辅导,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也比较多,老师可以安排每组的小组长担任辅导员,同桌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练*,在作业时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巩固并消化,从而弥补了总课时不够的难题。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将上课地点放在机房活动教室,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过程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反馈指导→巩固练*→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有条不紊理文件”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使得课本上移动文件的方法变的简单。学生们更能在自主探究中找到学*得乐趣。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通过自己的方法建立自己的档案,并且将文件存入档案中。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建立的档案中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课程有所不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上学期学科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教学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学生的学*兴趣。

  学*兴趣是学生基于自我的学*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持续学*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一新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时很有兴趣,慢慢的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是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透过和学生沟通,我发现很多学生都透过计算机来上网聊天、玩游戏、听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转变学生的认识。根据学*的资料适当的透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实现教学,选取性的安装一些电脑软件,既能满足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

  二、培养学生的学*主动性。

  学生是教育的主题,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参与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到达我们教育的目的。计算机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比较喜欢计算机,我们能够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透过初中阶段的学*,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上的一些操作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个性注意知识的衔接,在学*到与以前信息课知识相似的资料时,不需要详细说明,教师只需要适当的提示。个性是讲到一些工具的使用,新教材提到了很多的类似工具,大部分工具的使用都大同小异,这时教师能够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看书,或上网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到用超级解霸对视频进行剪辑时,就能够只讲其中的一部分操作,其他的操作能够由学生结合课本和老师的提示自学完成。学生透过自我的自主学*解决问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学潜力,也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的*惯。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潜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营造一个师生心理相融,创作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愉快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以“师爱”激发学生情感,把“师爱”寓教于教学之中,透过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就会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的情感,从而产生用心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促使学生在用心向上的精神状态中愉快地学*。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只要我们在*时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素质,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的搞笑生动,使学生能在简单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潜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台,在这个*台上,所有学生可以*等的 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台。

  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生学*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教师都费力搞什么多媒体课件,我们只要学会拿来主义和再加工能力,如果有现成的电梯大家都不去使用,岂不是对资源的浪费?浪费了网络资源,还浪费了你自己的精力。 *来,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而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更是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崭新课题。

  这是一节用FLASH制作“动作动画”《美丽的日出》。是新知识,我先让学生看我已制作完的成品,让学生明确这是本节课要学*制作的作品。我演示给学生看动画效果,学生感到很新奇,不时发出惊叹声。让他们感受与帧动画的不同。趁他们兴致高,求知欲望强的时候,我提醒他们进入示范讲解环节,一定要注意听认真记制作方法和步骤。学生们跃跃欲试进入实战练*。制作结果很好,大多数学生学会了,还有剩余时间,我灵机一动,下面测试记成绩。听清我的制作要求:一定要有新意,不准制作跟我们讲练的内容重复,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展示你的绘画才能,制作一幅动作动画。作完的同学举手,我记成绩。记完成绩后可上网查看FLASH动画作品,开阔自己的视野,得到启发,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现在开始,就这样学生进入了自创作环节。我巡视答疑,看到学生那认真劲,很心慰,很快乐,也有一种成就感。

  开始有学生举手,示意完成了,我走过去记成绩。一辆很简单的汽车运动了。我说:“恭喜你完成了,但相比之下,过于简单,不够精美。望你能在精上下功夫。你可以上网了。”我原以为有人上网了,其他学生就会也简单的弄一个,混过关完事。可是,其他学生仍钻心于自己的作品。这时我赞扬了仍在精心绘制作自己作品的同学。我说:“同样是优,但优的含金量却不同,所付出的心血也不同,精心制作的优含金量要高,由此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学*态度是严谨的。我从心里喜欢你们,你们是最棒的。”果然,这些学生的作品让我很满意,也很惊喜,李亚泽的“福娃”惟妙惟肖,没有参照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出乎我的意料。还有邵笑的娃娃,李炎的蝴蝶……不知不觉中下课了,还有三名学生没有完成,但他们仍在坚持着制作,我首先给予他们肯定:“你们三人很要强,一直坚持没有放弃这说明你们很想学好,这让老师感动。我找人帮你们,希望今后努力。”三个人在同学的帮助下也完成了,三个人很满足,也很高兴的离开了。

  当堂测试这样做是很累,不停的走来走去,但看到满是优的成绩册,我是幸福的、快乐的。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激励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很有效的方法;开放的自由的创作空间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更宽的发展余地;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为师者要学会适时激励和赞美自己的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时学*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和合作学*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从而让学生拥有学*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易*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教学水*,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1、教师经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经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

  2、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思想,实现了个性化学*。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到达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练*,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本事。

  3、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异常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单纯师生交流之外十分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4、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资料经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进取性和学*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进取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到达较梦想的教学效果。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已经五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我以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一部分理解本事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理解本事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样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发展和创新本事的培养。虽然学生一向在动手实践,可是他们只是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学生的进取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

  这个学期观看了黄能教师的展示课《资源大管家》,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发现,自我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进取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我去做,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趣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学会使用教材

  “会使用材教”而不是“会教教材”,也不是“照教材教”。目前,很多老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觉得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该博众之长,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和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得到最适合自己学生学*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该考虑把信息技术作为其它学科的*台。

  例如,在《网上冲浪》一节中,我事先要求把学生把各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然后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完全脱离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框架的科学性。

  二、让学生变成学*的主人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师生*等不以强制的手段强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以吸引学生学*为主。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

  接受学*。例如在学*“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为教学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顺利实施教学过程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提高的舞台。这就要求老师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的师生互动,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所以,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以及教师本人的学*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同时,老师也要对学*成果及时做出中肯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2)学生的自评、互评: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当中,并在学*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 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采用体验学*、探究学*、合作学*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如操作技能、应用水*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惯态度、能力水*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小组,使学*小组为达到共同学*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例如“互助学*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同进步。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时学*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和合作学*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这个学期我上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教学反思。

  高一的信息技术是必修课。这个学期学生的任务是学*网站制作和会考。期中考试前我们主要是学*网站制作。现在学生上网的机会多了,所以对网页不会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设网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讲解演示一些知识点,演示的网站比较粗糙。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学过的知识点来制作网站。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被我的教学束缚,力争有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节省教师演示的时间。但前面几次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仅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学生*惯于依葫芦画瓢,你老师做成什么样子,他们做的也是差不多。因为我演示的比较简单,对于结构,色彩也没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学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肯花点心思来规划网页的布局,内容的拓展,网页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们也还没想到要这样做。我考虑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让他们看了我提供的样本以后,思维能有所发散。所以,这个学期,我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三节课,对每节课的演示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力争给学生看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领悟。从这半个学期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网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学生的网站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高二的信息课是选修课,决定了学生主观上不会太重视。学生对于上网的呼声很高,每次评议时老是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点,如果生硬的拒绝,必然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课也不能正常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个措施。就是当学生完成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允许学生上一会儿网。怎么检查学生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如果当场全部检查,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是当场抽查六位同学的作品,如果这六位同学的作业都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留个学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学没完成,那么全班其他同学都要等这位同学完成。在这种措施下,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来学*,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学期以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部分同学有虚假行为。他们动了歪脑筋,把其他同学的作品拿来混充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检查的时候是比较难查出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种不好的倾向会在学生中蔓延开来。我想到检查学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当场验证。所以,我把检查的方法改为用电脑随机抽出一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当场做出作品。这样,学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运用这种方法,有几个被我列入黑名单的学生也老老实实自己做了。因为学生还是有羞耻心的,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们也觉得好没面子的。

  我觉得教学方法也是要经常改变的,每年的学生都会不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这半个学期来我的教学反思。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中学生大都家中没有电脑,*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自主学*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学生的生活和学*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能终生学*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和*时的操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微机房;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或者某个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这样就给教师、学生和电脑机房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方面

  过去我们可能一个软件要讲一个学期,教师只要精心研究这个软件就够了,然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个学*任务可能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会很多,也可能会出现学生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工具。这样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一节课可能要去研究好多软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设置学案时也要有方向,更多的是设置学生利用已有的操作技能或者是已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而,高一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又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就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充分考虑新课标之外,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了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取信心,太简单了又有点浪费时间。

  (三)微机房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课要想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微机房必须每一节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高一年级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发布,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交流、发布部分就要求微机房必须要有畅通稳定的网络*台,信息的加工时学生可能用的软件会很多,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WPS等都必须安装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目标才易达成。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采用异质分组,分层优化

  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异质分组,分层优化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如操作技能、应用水*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小组,使学*小组为达到共同学*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同进步。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其次才是信息技术。不管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是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惯,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要充分注意的问题。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摆脱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旧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才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建设应更贴*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从教师的主观需求来看,他们是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体现在生存需要、终身学*需要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在我们深入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朝学*,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半的在职教师认为至少5年一次的培训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促使自己不断学*、提升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具备新的知识,具备适应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我们的教学。我们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从客观效果来说,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初期的几年,信息技术培训集中解决了当时教师面临的技术使用问题,其收效是显著的。另外,培训使学科教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原来由各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也使计算机教师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应试的心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刚开始时,由于授课教师和学员都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讲得很细致、系统,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得到的培训效果也很理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几番考试后,题库的“底”已被摸透了,于是培训就开始走捷径了。教师讲课时,不再是系统地讲课,而只是针对题库进行目标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题库战术”也的确让培训变了味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的汲取。

  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学*较为被动,所以应转变这种教学状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教师应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使语文阅读在教学中更多样化和形象化,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全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水*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创设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阅读水*得以有效提升。

  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是对文章的赏析及词句的理解,于学生而言,文章赏析过程中需要情景支持,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通过情景,学生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有感情地阅读相应文章,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春》的过程中,老师应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建适当的画面或音乐,并且可以适当加入一些Flash动画,给学生一些新鲜元素,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情景当中。学生在这样的学*环境下,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从而使阅读水*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高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中一些现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导致散文或者古诗文阅读中,对一些句子并不能真正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将较为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相关情景,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使其对教材内容有充分了解。目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部分学生阅读水*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据调查,学生智力在和谐及愉快的情境中得到良好发挥,适当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学*气氛,并且学生从中激发自身灵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黔之驴》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出适当画面,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勤于思考等良好阅读*惯。

  第四,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台为学生拓展课后作业空间。

  教师布置作业时,大部分都是利用书面及口头方式进行布置,学生在学*过程中应对以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课后练**台,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回顾,如此,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较以往相比会更丰富,并且全面培养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及自主学*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图像和音乐等为学生创建特殊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兴趣,但是语文学科中大部分都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是语文在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组成部分包括人文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要培养学生语感,但是教师引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图像和视频,而不是培养阅读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中,最有效的便是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了兴趣,当前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呈现出一种现象,对语文阅读学科来说,如果长时间重复性学*,就会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兴趣持续下降。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学*状态,多媒体教学将图像和声音等结合起来,较为新颖。

  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荷塘月色》为例,老师授课之前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阅读过程中搭配一些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仅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阅读吗?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仅是课堂中活跃的气氛,并且通过观看视频等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并不是真正喜欢语文阅读。

  第二,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文字转换成清晰的图像,但是转换过程中,失去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并且文学作品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都认为文字阅读非常乏味,长期接触便会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转换成图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文都有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下载大量通俗课件为学生授课,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予以很大影响。

  语文阅读的性质是课本中的知识无法被替代,如果学生不用心阅读,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并且语文阅读应该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多媒体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无法遵循阅读教学规律。语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文字,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文字转换成图像,那么学生学*语文阅读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并且学生对图像的观看直观会限制思维方式。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成正确概念,但是学*过程语文阅读中大部分内容是无法被改变的。引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背诵相关概念有所帮助,语文阅读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背诵。从学生角度分析,老师的说教与具体又形象的事物相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对概念形成正确认识。例如:以课文《我国古代的马车》为例,课文中大部分概念都非常抽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电视及电影当中的情节,从而制作成课件为学生演示,使学生对课文当中的概念有全面认识。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是有优势的,但是对语文阅读学科教学来说关键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只会跟着教学课件学*,创造力、想象力无法得到良好展现。语文阅读当中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回味的,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全面考虑,学会取长补短,从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的作用

  第一,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提升教师教学水*,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模式及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充分意识到教学中具有的不足,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学*应用信息技术,使其为高中语文教学所用。多媒体课件内容需要教师花费更多心思筹备,使其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有效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二,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形成独有的教学特点,语文阅读老师根据教学反思,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良性循环逐渐形成独有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三,拓宽师生知识面,利用多媒体有效拓展课堂内容,扩大学生及教师知识面,使其多了解课外内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水*,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育人士不断完善与改进。要想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不断学*引进多媒体新技术,还应合理、科学利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更了解文章内涵。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了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水*,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单独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反思

  1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尚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间利弊众说纷纭,虽然课程教授不必循规蹈矩,但是在未知道路摸索前进难免会出现偏差。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优势作用发挥得当,就会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2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2.1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2学生知识水*存在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学生的技术水*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学生学*缺乏主动性: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态度不端正,学*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

  3.1教师水*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趣味、多样等许多特点,对沿袭多年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转变教育思想,尝试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信息技术教学总结菁选

信息技术教学总结(集合1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教学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个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我从思想上,利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端正自己;

  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

  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闻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会加班加点,同时煅练了自己。对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的工作主要包括在三个方面:一是担任七八年级共16个班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二是承担微机室管理;

  三是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区学生主题网站制作比赛;

  辅导八年级1,2,3,4,8,9班的学生参加市“中科杯”比赛。为了延长微机室计算机寿命,我们开展了“保护电脑,人人有责”的活动,并且在每个班选两名学生进行卫生清理、日志登记,做到责任到人。通过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和积极参加教科院组织、市信息中心组织的活动。让我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不断反思教学中的困惑,总结经验,创新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四、以后的打算:

  1、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继续深入开展;

  2、配合网络学*成员开展网络学*活动;

  3、继续加强学*,提高自身业务水*

  “越是对事业爱得深,越感到自己对事业的不尽职。”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就能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教学,就能使我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

  本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我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来说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不论是工作中还是自身业务水*都得到了逐步提高,充实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这学期里,我从思想上,利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政治学*,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

  二、教学方面

  根据开学初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教学中对法制教育的渗透做到恰当地选择时机、选择内容、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法制教育的渗透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法制教育知识。

  三、师德渗透

  在工作中我能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为人师表,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重视对每个学生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培养。指导他们学*并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并要求他们时刻谨记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自觉爱护微机设备,在我课堂上形成了良好教学秩序,也是保障良好教学效果前提。

  四、自身业务水*的提高

  信息技术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它的更新速度快得实在让人不敢怠慢,只要你有稍微的不留神,你绝对被抛得远远的,而且你永远无法追赶上它的脚步,所以对于我来说,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不断地在日常的设备维护中积累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不论是看电脑杂志,还是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我都非常认真,更甚者,我会不断地去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或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掌握它们的操作方法,使用技巧。这对于*时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对自己业务水*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今后,我还将一如既往的学*各种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努力在业务水*上能不断进步,不断更新。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当今及未来社会,掌握信息技术是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人们都知道不懂得信息技术的人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息素养。因此我在教育教学方面积极加强教学理论素养,努力搞好教学工作。这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围绕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中心目标,着重抓了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工作。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本学期,我担任学校的三、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通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是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

  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深入钻研信息技术教材,查阅大量的书籍,虚心向同行请教,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

  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计算机教室还不能做到一人一机。因此在上机练*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相互协作,引导优胜帮助一般学生,一般学生协助优生,这样培养了学生之间地团结互助地精神,使学生之间地关系更加和谐。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个总结。

  一、引入图画,激发学*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对去年学的画图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画画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寓于画画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利用学*成绩,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在不断地学*中,采用边学边用的方法,学一点就让学生应用起来,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在应用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和促进学生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每学*一课的内容结束后,都要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二、及时做总结,写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内容衔接,抓住重点。因此在课后要及时总结课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时更正。只有不断反思,才有不断进步!

  回顾这学期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虽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我又是新手,但是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在工作中也会出现不如人意的事,但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在工作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开拓创新,一定能将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学生能愉快地学*和掌握计算机技能。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以上就是我对本学期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总结。

  一、本期学生学*情况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信息闭塞,知识面狭窄,对外界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社会背景和学*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在计算机的某一方面具备了较高的水*;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少数学生学*态度不够端正或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电脑开机就想玩游戏或聊天,计算机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在学*兴趣方面,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对电脑无所谓,有的却讨厌信息技术课。从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虽然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教学成绩仍不够理想,还需继续努力。

  二、本期教育教学主要工作回顾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踏踏实实备好课。根据我校计算机硬件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根据学生的现状,结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备好每一节课。

  2、把生本教育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事先布置前置作业,课堂上用学*任务进行驱动,以活动、讨论的方式为主,同时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上机进行练*。进行了分层次教学的尝试,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为了提高学生学*信息技术的兴趣,成立了多个课外兴趣小组,并使用QQ或电子邮件适时进行指导。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兴趣,增强了学*信心。

  4、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包括信息技术的法制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学*目的教育、互帮互学助人为乐教育等,并同时注意辅导差生,激励优生,分层次进行教育。

  5、辅导工作要常抓不懈,这是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决定的。努力辅导差生,增强他们的学*信心,同时又激励优生,使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

  6、认真学*教育理论,特别是教材教法知识,吸收他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如多次参加了区电教馆的教学业务培训,各种教学比武,相关教学研讨会等。

  三、本期教学主要措施与经验

  1、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软件。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3、不断学*,积极进取。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必须经常进行业务学*,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教学知识。

  4、认真做好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指导工作,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的学*风气。实践表明,兴趣小组的做法,效果的是很好的。

  四、本期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反思

  1、极少数学生对学*信息技术有畏难情绪,懒于动手操作,影响了学*成绩。对一些“电脑迷”,引导、辅导都还不够,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大部分学生家庭没有电脑,小学基础又差,以后还要加强课外辅导,适当多开放电脑室,供学生学*信息技术。

  3、部分学生学*态度不端正,一摸电脑就想玩游戏或聊天。因此,要继续加强思想教育。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4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810、812、813、802、815、816、817、818,9个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尽管不是主课,但教学工作上不敢怠慢,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且帮助教导处统计早午读各班成绩,以及和我们科组共同完成全校的成绩统计。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便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菁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有5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现阶段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现在也算是推进了一段时间了,作为在一线执行新课改的教师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更加关注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课改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情景一:学生进入机房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在已经说明外网络是断开的情况下,学生直言:不能上QQ,那信息课上着还有什么意思啊!——理直气壮!

  反思: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QQ”、“聊1

  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活动与学*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情景二:在学*《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些内容在上高中前就已经学过了。

  反思:目前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它是经过几次改版的教材,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的自主性,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中来,成为学*的主动者。

  情景三:去年9月份去山东参加观摩课的听课活动,其中有位老师教的非常精彩,但在评课阶段就有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任务分析”,说是都新课改了,还通过这种“任务分析”限止学生的思维。

  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即使是旧事物中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

  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而应是扬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其改革的彻底性。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以前的传统教育,例如此情景。本人觉得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法都要继承下去,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难道真要把“游戏式”或“故事式”的自主教学进行到底吗?一节课讲一个故事导入,主题活动时再来一个游戏,课堂小结时还来一个故事;如果是这样,恐怕这也是“新课改”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推进新课程的行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内容等还处于学*、理解、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认真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学*较为被动,所以应转变这种教学状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教师应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使语文阅读在教学中更多样化和形象化,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全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水*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创设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学*兴趣,使学生阅读水*得以有效提升。

  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是对文章的赏析及词句的理解,于学生而言,文章赏析过程中需要情景支持,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通过情景,学生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有感情地阅读相应文章,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春》的过程中,老师应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建适当的画面或音乐,并且可以适当加入一些Flash动画,给学生一些新鲜元素,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情景当中。学生在这样的学*环境下,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从而使阅读水*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高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中一些现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导致散文或者古诗文阅读中,对一些句子并不能真正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将较为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相关情景,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使其对教材内容有充分了解。目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部分学生阅读水*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据调查,学生智力在和谐及愉快的情境中得到良好发挥,适当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学*气氛,并且学生从中激发自身灵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黔之驴》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出适当画面,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勤于思考等良好阅读*惯。

  第四,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台为学生拓展课后作业空间。

  教师布置作业时,大部分都是利用书面及口头方式进行布置,学生在学*过程中应对以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课后练**台,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回顾,如此,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较以往相比会更丰富,并且全面培养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及自主学*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图像和音乐等为学生创建特殊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兴趣,但是语文学科中大部分都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是语文在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组成部分包括人文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要培养学生语感,但是教师引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图像和视频,而不是培养阅读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中,最有效的便是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了兴趣,当前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呈现出一种现象,对语文阅读学科来说,如果长时间重复性学*,就会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兴趣持续下降。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学*状态,多媒体教学将图像和声音等结合起来,较为新颖。

  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荷塘月色》为例,老师授课之前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阅读过程中搭配一些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仅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阅读吗?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仅是课堂中活跃的气氛,并且通过观看视频等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并不是真正喜欢语文阅读。

  第二,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文字转换成清晰的图像,但是转换过程中,失去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并且文学作品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学*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都认为文字阅读非常乏味,长期接触便会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转换成图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文都有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下载大量通俗课件为学生授课,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予以很大影响。

  语文阅读的性质是课本中的知识无法被替代,如果学生不用心阅读,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并且语文阅读应该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多媒体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无法遵循阅读教学规律。语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文字,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文字转换成图像,那么学生学*语文阅读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并且学生对图像的观看直观会限制思维方式。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成正确概念,但是学*过程语文阅读中大部分内容是无法被改变的。引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背诵相关概念有所帮助,语文阅读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背诵。从学生角度分析,老师的说教与具体又形象的事物相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对概念形成正确认识。例如:以课文《我国古代的马车》为例,课文中大部分概念都非常抽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电视及电影当中的情节,从而制作成课件为学生演示,使学生对课文当中的概念有全面认识。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是有优势的,但是对语文阅读学科教学来说关键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只会跟着教学课件学*,创造力、想象力无法得到良好展现。语文阅读当中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回味的,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全面考虑,学会取长补短,从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的作用

  第一,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提升教师教学水*,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模式及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充分意识到教学中具有的不足,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学*应用信息技术,使其为高中语文教学所用。多媒体课件内容需要教师花费更多心思筹备,使其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有效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二,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形成独有的教学特点,语文阅读老师根据教学反思,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良性循环逐渐形成独有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三,拓宽师生知识面,利用多媒体有效拓展课堂内容,扩大学生及教师知识面,使其多了解课外内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水*,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育人士不断完善与改进。要想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不断学*引进多媒体新技术,还应合理、科学利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更了解文章内涵。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达到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有兴趣地学*、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在这十来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过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从而让学生拥有学*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讲解模式

  某些知识,借助于电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我还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练*模式

  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我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xx后我要求学生自已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效果。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情况。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在教Powerpoint、FrontPage20xx等软件的使用时,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还有就是要注意评价时机的把握,何时评价为好?我认为,当评价能给后续学*带来动力或者修正作用时,我觉得引入就比较好。尤其是课堂内的评价,在修正教学偏差或失误、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最优化操作有积极作用。这个环节一般是在课程中途出现一次、结尾一次。中途的一次一般是对新课内容学*的第一次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是一次教学修正。结尾的一次一般作为总结性的评价,评价范围要广一点。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能力。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易*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环境,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本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十几年,通过不断地学*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教学水*,不断摸索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学会使用教材

  “会使用材教”而不是“会教教材”,也不是“照教材教”。目前,很多老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觉得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该博众之长,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和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得到最适合自己学生学*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该考虑把信息技术作为其它学科的*台。

  例如,在《网上冲浪》一节中,我事先要求把学生把各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然后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完全脱离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框架的科学性。

  二、让学生变成学*的主人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师生*等不以强制的手段强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以吸引学生学*为主。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

  接受学*。例如在学*“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为教学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顺利实施教学过程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提高的舞台。这就要求老师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的师生互动,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所以,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以及教师本人的学*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同时,老师也要对学*成果及时做出中肯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2)学生的自评、互评: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当中,并在学*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让教育者感受到快乐,获得自信,找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我读后深受启发。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曾多次组织全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研讨、观摩活动,听了许多课,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上快乐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没有快乐的课堂就如同没有阳光雨露的苗圃,是贫瘠而悲哀的。下面我就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师语言魅力三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一、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快乐教学的基础

  1.明确一个新颖的主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设计出具有自己思想的教学设计。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充当的就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思考的课很难上出新意来。第二,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可以是重大的社会时事。这样,课堂教学围绕快乐的主题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三维目标得到了和谐统一。例如,高中必修教材中《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周边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主题,如“美丽的校园”、“我做校园公益广告设计师”、“我与偶像合影”等。

  2.构思一个精彩的导入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中必修教材《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章节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向往游览旅游胜地?你们有没有一直想与之合影的青春偶像?通过这节课的学*,你们的这些愿望与梦想都将轻而易举地实现……什么?不信,老师从不吹牛,你们看……”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吸引和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3.选择贴*于生活的素材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我们要努力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验生活来轻松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求掌握的技能。例如,高中必修教材第二章《文件路径》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几组学生的照片,存放在电脑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这些照片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看到自己同学的调皮镜头后的笑声中学会文件查找的方法,学会各种文件存放的路径。又如,在《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教师利用刚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十运会的金牌榜作为素材,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各地金牌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信息结构化和形象化带来的优势。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让学生加强家乡自豪感。

  二、科学的教学组织是快乐教学的保障

  1.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教学目的、内容、环境、设备、教育对象等实际出发,灵活应对,切忌生搬硬套,以免造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适得其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组分工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为了生动有趣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甚至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恰当的评价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教师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让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部分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3.注意课堂的延伸

  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设计操作任务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和学生的水*,布置拓展学*任务。例如,在《Flash绘制图形基础》这门课中,在完成教师要求的图形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班级标志,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绘图软件,把标志绘制出来。这样的设计不受软件的`限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打下基础。

  幽默风趣、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快乐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如同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如同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力量、一种深沉的善意。课堂上多几分幽默,学生就会多几分热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和谐。

  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语言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如在Photoshop图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图层:可以将图层理解为透明纸,可将图形中的不同内容画在不同的透明纸上,最终将这些透明纸叠加在一起就是一张完整的图形。再通过教师用透明纸的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图层的概念了。当然,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科学无误还要简明扼要,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不能不着边际和不得要领。

  信息技术课中的“快乐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有“乐教”的精神,还要有“会教”的本领,努力使教与学呈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新面貌。<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了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水*,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单独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反思

  1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尚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间利弊众说纷纭,虽然课程教授不必循规蹈矩,但是在未知道路摸索前进难免会出现偏差。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优势作用发挥得当,就会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2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2.1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2学生知识水*存在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学生的技术水*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学生学*缺乏主动性: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态度不端正,学*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

  3.1教师水*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趣味、多样等许多特点,对沿袭多年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转变教育思想,尝试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这个学期我上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教学反思。

  高一的信息技术是必修课。这个学期学生的任务是学*网站制作和会考。期中考试前我们主要是学*网站制作。现在学生上网的机会多了,所以对网页不会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设网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讲解演示一些知识点,演示的网站比较粗糙。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学过的知识点来制作网站。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被我的教学束缚,力争有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节省教师演示的时间。但前面几次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仅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学生*惯于依葫芦画瓢,你老师做成什么样子,他们做的也是差不多。因为我演示的比较简单,对于结构,色彩也没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学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肯花点心思来规划网页的布局,内容的`拓展,网页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们也还没想到要这样做。我考虑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让他们看了我提供的样本以后,思维能有所发散。所以,这个学期,我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三节课,对每节课的演示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力争给学生看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领悟。从这半个学期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网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学生的网站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高二的信息课是选修课,决定了学生主观上不会太重视。学生对于上网的呼声很高,每次评议时老是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点,如果生硬的拒绝,必然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课也不能正常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个措施。就是当学生完成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允许学生上一会儿网。怎么检查学生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如果当场全部检查,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是当场抽查六位同学的作品,如果这六位同学的作业都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留个学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学没完成,那么全班其他同学都要等这位同学完成。在这种措施下,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来学*,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学期以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部分同学有虚假行为。他们动了歪脑筋,把其他同学的作品拿来混充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检查的时候是比较难查出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种不好的倾向会在学生中蔓延开来。我想到检查学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当场验证。所以,我把检查的方法改为用电脑随机抽出一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当场做出作品。这样,学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运用这种方法,有几个被我列入黑名单的学生也老老实实自己做了。因为学生还是有羞耻心的,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们也觉得好没面子的。

  我觉得教学方法也是要经常改变的,每年的学生都会不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这半个学期来我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其次才是信息技术。不管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是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惯,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要充分注意的问题。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摆脱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旧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才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建设应更贴*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从教师的主观需求来看,他们是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体现在生存需要、终身学*需要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在我们深入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朝学*,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有*一半的`在职教师认为至少5年一次的培训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促使自己不断学*、提升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具备新的知识,具备适应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我们的教学。我们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从客观效果来说,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初期的几年,信息技术培训集中解决了当时教师面临的技术使用问题,其收效是显著的。另外,培训使学科教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原来由各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也使计算机教师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应试的心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刚开始时,由于授课教师和学员都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讲得很细致、系统,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得到的培训效果也很理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几番考试后,题库的“底”已被摸透了,于是培训就开始走捷径了。教师讲课时,不再是系统地讲课,而只是针对题库进行目标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题库战术”也的确让培训变了味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的汲取。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如操作技能、应用水*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惯态度、能力水*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小组,使学*小组为达到共同学*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例如“互助学*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同进步。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的动力越大,学*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学内容跟着课本走,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窄,重复性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法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推进分层教学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氛围,是保持他们学*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的和谐氛围。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从而让学生拥有学*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认真

  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达到共同的目的(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和教学水*,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反馈指导→巩固练*→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本学期我任教高二年级xxx—xxx三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结合我校计算机的硬件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已接*尾声,回顾这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分析,思考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并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网上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在教学之余,我们还努力搞好我们的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里,学生学到许多*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

  在本学期,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探索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在网上还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学期末,我对各室的电脑等相关设备进行核查、登记,并做好责任人的签字工作。

  三、充分发挥的优势,提高学校办学的.信息化发展的水*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走在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除了搞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外,我们还担负着许多其它的任务。学校其它学科公开课的课件制作。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展望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我觉得还有许多知识要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笔者在交流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认为: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材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与学生学*、生活结合密切,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热情。可是当课程进行了一半时,就我的见闻,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个课更难把握。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