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22 00:00:00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亦有遗憾。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识字率达99。8%。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

  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读上下功夫。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2

  【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1、你认识吗(集中展示课外认识的字);

  2、你知道吗(集录课外积累的词语);

  3、你能猜出来吗(字谜集锦)。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4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一、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像这样的课文,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让人感觉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多形式的悟——再带着感受读”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使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二、成功之处:

  1、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中,我抓住“端详、肯、脑筋、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后再书写生字。

  3、紧紧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不足之处:

  1、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

  2、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没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显得被动,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还需拓宽,教师在教学节奏还不够紧凑,整个课堂还是有“牵”的感觉,需加油!

  4、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在关注教师的教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要圆滑些。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5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改进措施:

  讲后反思,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6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曲折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被水彩笔弄脏了,伤心的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整幅画变得更加漂亮了。

  识字部分,我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等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记忆生字。同时利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识字。学生整体掌握还不错。

  在本文中,玲玲的情感变化是线索,而爸爸富有哲理的话点明了整篇课文的主题,“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这也是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但是不能联系实际,不能举出相似的实际的生活例子。于是,我设计通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小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让他们明白坏事有时候也可能是好事,引导学生要乐观面对一些问题。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说一说自己周围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加深他们对爸爸最后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的道理。

  这篇课文讲述的道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是为了加深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亦是如此,不仅要学会,更要会用。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7

  一、识字教学:

  本次识字教学的设计意图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识字,达到正确认读生字的目标,每个环节由易到难,重点指导读准三拼音节、检查前后鼻韵母及*翘舌音的发音。在交流识字方法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只要方法得当的都及时给与肯定。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教老师写的目的是想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字形结构及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通过书空、书写练*进行巩固,最后设计了展示及评价这一环节既为了检查学生的书写情况,同时也想通过评价让学生做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指导学*课文的1——7自然段: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伤心(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配合两幅图,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图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同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哭着说的句子时,想想玲玲说些什么)、师生引读、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仔细地”时)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课前预*,培养*惯

  二年级的学生已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及如何借助字典去理解词语,因此,我把理解“端详”一词的教学任务放在课前,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字典查找“端详”的意思,这样既能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可通过自己动手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去解决难题。

  (四)启发思维,训练表达

  在最后一环节中,设计了让学生端详端详第二幅画,思考: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出什么主意来安慰玲玲呢?请用上“玲玲,别哭。要是——不是很好吗?”这样的句式来进行表达。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来巩固新知“端详”,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其次,课堂中我比较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之间的评价,板书做到图文并茂,合理利用课件。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1、识字教学还未能做到高效,没有让学生通过说组词来记忆和理解生字。

  2、未能及时检测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3、在指导朗读对话时,幻灯片中没有出示旁白,使学生未能更好的读出感情来。

  4、由于紧张,把同桌合作读对话一环节误说了小组合作读。

  5、学生在识记“叭”字存在困难时没有及时给予识记方法的指引。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8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

  一、教学效果: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二、成功之处:

  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四、改进措施:

  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9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时的培养与提高。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0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大部节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字词

  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1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

  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了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

  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2

  《玲玲的画》这一堂课内容简单,道理明确,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修改了画,并且使画看上去更好了。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优点,但不足的地方更多。

  优点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普通话标准、语言富有情感、教姿教态自然等,这些都是之前在学校就已经打好的基础,并不是我能够一直啃下去的“老本”。

  比起这屈指可数的优点,更多的是不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教学环节

  在教学时,我太多过于注重教学的进度,一直往前面走,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学生是不是有时间去思考问题,有没有跟上我的思路,有没有跟着我从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跟着我思考,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走神、发呆。

  二、不会组织学生,课堂的纪律不好

  虽然有老师告诉我说,纪律好了很多,但还是不够,我不会组织学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知道怎么把他们放飞的思想收拢,心思收回到课堂,课上有一个说拟声词的环节,学生们说出了很多,课堂一下就活跃了,之后我就收不回来了,只能干巴巴的喊口令,强制收回来一小部分,有些孩子的`精神还是处于这个环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一来,课堂的听课率自然很低。

  三、不会发现课堂闪光点,联系实际不足

  课后评课时,廖老师和张主任说课堂上课件上面出现错误,我立马能够改正,而不是说老师课后再改,做得很好,但是没有抓住这一个闪光点,继续点明课文的道理——坏事变好事。经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我才恍然大悟,是啊,还可以这么处理的。

  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应该要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少说,没有用的不说,学生不理解的不说。这一课我说的太多,很少让学生自己说,甚至于联系实际时,都没有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完,匆匆结束。

  四、朗读不够,板书不严谨

  *时学生的朗读拖音现象严重,老师读得好,不知道怎么让孩子们学*。周丽老师给了我建议:*时朗读一拖音就停,多放一放朗读的音频,给课文打拍子,有节奏就会好很多,朗读之后老师的评价语也要到位,指明读的哪里好,其他孩子就会模仿。板书不严谨,不足,无法看出课文的过程,字迹不工整,需要多多练*。

  今后,要培养学生们听、说、读、写得到能力;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每一堂课中间练*自己组织学生,吸引注意,收回学生思维的能力、经验,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生为本,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分“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 掩卷深思,是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着,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4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写:

  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玲玲三幅画的句子体会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此刻玲玲的心情。课堂上自我感觉这部分落得很实,学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变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读,读中指导感情。

  上课开始,我直接检查学生预*情况,采用开火车朗读课文,因为这课内容简单,没有难读的句子,所以直接检查朗读,节省时间训练说话。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时,我就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如“爸爸催玲玲睡觉的句子,爸爸对玲玲说话的句子”。我都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字,我也及时纠正,如“叭----趴”学生把这两个字读错,立即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只是当时处理时教师没有落实,今后注意。

  三、抓说话训练,为写话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多处进行说话训练。如在体会“端详”这个词语时,课堂上我随机叫学生说一句话,虽然学生在造句时有点难度,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能说造几个句子,只要坚持学生在准确用词上就会有进步。

  当学生体会玲玲把弄脏的`画画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兴的心情时,我设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补充句子,训练学生想象空间,训练说话。

  学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为人时,我又设计了你此刻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训练说话,进行教育。只要能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相信学生在训练中说话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写话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因此没有进行写的训练,以后要把写的内容安排在课内。

  四、抓拓展。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课文,又指导四个生字,我还进行了拓展,虽然拓展安排时间有点紧,但我已经开始进行尝试,进行语文主题学*,相信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合理安排时间。

  虽然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实,教师的话过多,时常重复学生的话,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5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3篇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1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改进措施:

  讲后反思,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2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时的培养与提高。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3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静下心来备课……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开头,激起学生兴致

  上课开始,我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知道有领导来听咱班的课,所以就特意买了一件特别漂亮的裙子,可惜在来校的时候不小心被刮坏了,老师非常伤心,你能帮帮老师吗?”学生听后纷纷举手发言,同时又恰当的引出了课题。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1、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体会人物的心情。

  3、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4、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在读读、说说、议议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

  四、联系实际,理解爸爸的话

  理解爸爸的话是本课的主题所在,但在生活中,好事变坏事的事其实很少。我在课堂中,就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在思考中也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课文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懂得碰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

  五、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且时间较短。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语文教学《玲玲的画》教学反思合集5篇

  语文教学《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1

  生活中,因孩子的无知会很自然地做错一些事情,犯一些错误。学生做错事情的结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并不是无法挽回的。我们是能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正如课文《玲玲的画》中提取的。情节是:夜深了,孩子玲玲在收拾画画工具时不小心把明天要评奖的画给弄脏了,着急地哭了。于是,爸爸引导孩子:只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多动脑,多思考,劣势也能转化为优势。

  课堂上,我提出:在*常生活中,你遇到像玲玲一样的问题吗?学生在傻愣愣地呆了很久之后,也没有一个人回答我。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想:换个思考角度试试看吧。紧接着,我这样问:同学们,在家里你做错事了,爸爸妈妈会怎么做呢?

  哇!我的爸爸妈妈会说,你怎么这么烦呢?过去!过去!

  太傻了!问爸爸去!

  什么对不起不对不起,离我远点。

  你也太顽皮了吧!

  这些回答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农村的家长自身文化的素质水*并没有很快地随着教育潮流而前进。要想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家庭教育也急待引导。

  深入想想,象玲玲类似的,因家长启发后,坏事变好事的经历会可能好吗?让农村孩子们从何说起呢?我们在面对常见的生活小事又该如何启发呢?家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想:我们应该在孩子的身上再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教育他们。启发孩子观察社会生活,不放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只有思考,才会闪耀解决问题的火花。

  教育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应该对关照学生思考生活,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完整的生命,并致力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因为大部分孩子没有把生活这本大书看懂,看透,看明白,不会思考真实的生活。孩子对生活问题解决能力的薄弱,迫切需要我们多多引导,多多启发。

  语文教学《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2

  现代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合理运用媒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帮助学生求知、悟情、启智;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我在教学《玲玲的画》时,用多媒体串连各教学环节,使每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整个课堂给人浑然一体感觉。这是这堂课中感到最满意的地方。所以我以后要常用媒体串连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读书方法,是最能发挥学生在学*中主体地位的读书方法。我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读来进行的。同时,我还努力从孩子自己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孩子去感悟人物情感,发现坏事变好事的窃门。

  为此,我安排了六个“读”的环节:

  ①自读,感知文本。

  ②选读,读出兴趣。

  ③跟读,读出节奏。

  ④练读,读出方法。

  ⑤分角色读,读出体会。

  ⑥齐读,读出语气。正因为读的充分,读的透彻,文中的难点才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文中的道理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亮点之处,必有失误之所。思考许久,觉得最大失误就是:注重了学生的生成,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以致于,忘记在课堂结束时运用归纳性描述对学生的学*作一番回顾,把所学的知识,所领悟的道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语文教学《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3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语文教学《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4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们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决定先好好把握教材,相信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只要抓准了教材,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以下几点是我对自己课堂的总结:

  一、巧妙开头,使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无所顾虑地思考问题,是我课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我决定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胡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的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精彩的回答,惟妙惟肖的表演,久举不愿放下的小手和一个个盛满“思考”之水的小脑瓜,充分说明了好的开头也为整节课堂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这篇课文的内容贴*儿童生活,因此还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只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理解爸爸说的那段话的深刻含义有一定的困难,我就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对爸爸说的这段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感受。朗读、感悟后,链接生活,我说:老师昨天穿的新裙子不小心被钩破了一个洞,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让坏事变好事吗?此时,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帮我出谋划策。有的说,可以在钩破的地方绣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说可以从不要穿的旧衣服上剪一朵花下来粘在上面;有的说可以在上面绣一只采蜜的蝴蝶。我微笑着点头表示赞许,并对他们的建议表示感谢。这群孩子已经真正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从多角度来考虑问题了,我感到很欣慰。接下来,我又进一步对说话内容进行拓展,问:在*时生活中,你还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孩子们思如泉涌,各抒己见,把教学推向高潮。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受到了局限,无法打开。

  语文教学《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5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玲玲的画》二年级语文教案3篇

  【教材简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

  【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这位叫玲玲的小女孩画得也十分棒,她就要参加评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课文,要求: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边读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教师检测学生学*情况:

  个别读文,注意读准生字。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玩游戏“过关夺旗”。

  第一关:读词。

  第二关:扩词。

  第三关:说话。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己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2、小组合作,交流自读成果。

  3、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质疑:

  ⑴读了课文之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课件出示爸爸说的一段话:“好多事情并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感悟。

  五、指导写字

  六、扩展活动

  1、把你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起来吧!

  2、找一些开动脑筋,变坏事为好事的小故事,开一个交流会。

  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和“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身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同学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置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齐读课题,学*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

  ⑴桌合作学*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尝试让同学当老师,主持学*生字。

  ①教师引导:*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②同学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同学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⑷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和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微妙吗?我们下堂课学*。

  四、指导观察、练*写字

  1、让同学先自身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同学把他们的各局部写紧凑些。

  3、同学练写。

  4、把同学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同学评一评。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同学开火车读。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方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⑴同学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⑵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①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小朋友。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②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假如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同学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同学进行评议:

  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缺乏?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同学大胆地、充沛地说。

  2、假如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材分析:]

  很多事情,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看,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伤心、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而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目标:]

  1、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带读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本课“玲、详、奖、脏”四个后鼻音的字,“筋”前鼻音的字,“脏、催”两个*舌音的字;通过书空笔划的方法正确学*“糟”字的书写,“肯、脑、筋”三字中“月”的区别比较学会正确书写这三个字。

  2、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通过与*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3、通过朗读、抄抄写写,品味、思索、懂得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重点:]

  1、通过开火车和小老师带读的形式,使学生巩固本课“玲、详、奖、脏”四个后鼻音的字,“筋”前鼻音的字,“脏、催”两个*舌音的字;通过书空笔划的方法正确学*“糟”字的书写,“肯、脑、筋”三字中“月”的区别比较学会正确书写这三个字。

  2、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通过与*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抄抄写写,品味、思索、懂得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验生活中这些开动脑筋使坏事变好事的例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生字,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25、玲玲的画》,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生字宝宝都认识了没有?

  出示词语,抽生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玲玲的画》

  板块二、朗读感悟,启发思维

  板块目标:1、通过表演动作、表情表演理解词语“满意地端详”的意思,体会玲玲画好画后开心的心情;

  2、通过与*时画坏图画的情感对比,知道今晚已经不早了,再画一幅来不及了,体会玲玲弄脏画后的伤心;

  3、通过学生自己“在图上画些什么?哪些能画?哪些画这不太好?”的思考,使学生知道要开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板块流程:

  1、师:玲玲是个小画家,今天她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请看——

  出示图画,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2、师:玲玲喜欢自己画的这幅画吗?快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出示句子: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1)“端详”是什么意思?谁来表演一下“满意地端详”?(提醒学生注意表情:微笑,动作:频频点头)

  2)谁能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3)分组读句子。

  3、师:玲玲终于画好了这幅画,可是正当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什么意外呢?

  学生回答,出示有污渍的图画。

  1)这幅图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看着这样的画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2)画弄脏了,虽然伤心,难过,但是再画一幅不就行了吗?

  (引导学生找出:“时间不早了,爸爸又在催她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从而知道玲玲为什么会“哇地哭了起来”。)

  出示句子: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3)齐读句子。

  4、师:爸爸听到了玲玲的哭声,过来了——(播放父女对话录音)

  1)爸爸让玲玲在画上做点什么?如果你是玲玲,你会在画上画点什么呢?

  2)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的画的东西哪些画在这儿是合适的,哪些画在这儿不太合适,说明理由。

  3)玲玲开动脑筋后,在这儿画了什么?(小花狗)

  出示句子: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齐读

  5、小结:玲玲花了很长时间画了一幅《我家的.一角》,她心里可开心了——生读: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可是在她收拾水彩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生读: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他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地方:①体会玲玲和爸爸的.情感变化,指导朗读对话部分。②品味、思索爸爸的话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自主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

  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

  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

  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

  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曾经试想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例子。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生活中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事遇到的并不多,感触不深,举例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将这一环节改成交流收集的有关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三积极倡导合作学*方式。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本节课安排了互帮互助读课文,让孩子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分小组合作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给胆小的学生创造了小群体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我在教学《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时,抓住主线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的主要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老师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般明了。

  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的悟(理解文章)——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设计了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爱不释手”。

  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到过程中,其实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经过我的精心设计,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以下两点是我认为课堂中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1、识字教学结合实际理解,如“端详”一词挖掘出来的时候,让学生结合动作理解,学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没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教师还是很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我觉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师是很难预设的,它需要教师灵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如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这一教学环节,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他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地方:①体会玲玲和爸爸的情感变化,指导朗读对话部分。②品味、思索爸爸的话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自主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

  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

  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

  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

  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曾经试想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例子。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生活中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事遇到的并不多,感触不深,举例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将这一环节改成交流收集的有关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三积极倡导合作学*方式。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本节课安排了互帮互助读课文,让孩子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分小组合作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给胆小的学生创造了小群体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玲玲的画》是一篇读后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主人公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话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了,玲玲着急的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的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份家的温馨。

  这节课是《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我以玲玲的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理解文中爸爸的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为主要问题来理解课文。

  在探究“玲玲哭了的原音”的教学中,我抓住“啪”这个象声词,理解象声词的概念,体会玲玲的难过心情,了解玲玲哭了的原因。首先,演示彩笔掉地上的声音,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象声词。在教学本来设计了相关的练*,并想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象声词,但是一紧张给忘记了。

  本文我在设计时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困惑来理解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但我自己感觉由于考虑怕时间紧张在读的方面做的还是不够,还有在理解父亲所说的那段话时理解的不够深,这点内容本来就是本课的重点,但我做的还是不太好,没有让学生理解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在朗读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从深层来把课文所蕴含的道理来理解,并在提问题方面多斟酌,争取提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来多思考,多动脑筋。还有就是课后题中涉及的讲故事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叫讲故事的过程。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菁选6篇)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他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地方:①体会玲玲和爸爸的情感变化,指导朗读对话部分。②品味、思索爸爸的话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意蕴出发,以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不断地变化方式来引导、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自主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

  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

  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

  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

  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曾经试想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例子。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生活中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事遇到的`并不多,感触不深,举例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将这一环节改成交流收集的有关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三积极倡导合作学*方式。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本节课安排了互帮互助读课文,让孩子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分小组合作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给胆小的学生创造了小群体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玲玲的画》讲述的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急得哭了起来,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条小花狗。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站在玲玲的角度,想想遇到这样的坏事情,会有多着急,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并通过朗读把她的急切心情读出来,而后来她的心情大变,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为了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我让他们先结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谈从中受到的启发,起初学生并没有很深的感悟,我便引导学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在画上画上小狗这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玲玲在遇到困难后,认真思考,动脑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学生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很多精彩的实例来。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大概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的缘故吧,他们的例子都脱离不了课堂,家庭的小圈子。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著,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这次献课我终于讲完了,心里轻松了许多,虽然课前做了些准备,心里有了比较明确的讲课思路,优点有缺点也不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

  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讲后反思,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1、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

  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

  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在尊重学生个性的理解的同时,巧妙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读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故事蕴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响和启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2、现在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将多媒体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

  我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画,接着进一步使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原来的画与改了之后的画进行一个比较,对比出因为一个无意间的过失让画面上多了一只懒洋洋的小狗,使得整个画面显得生趣盎然。

  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内在含义,也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生活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3、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

  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本学期级组开展的学案教学小专题公开课中,我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归纳如下: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凡的故事: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画的画,爸爸启发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玲玲得了一等奖。这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课文,不仅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通过玲玲妙笔生花的画画过程,来告诉我们其实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还是有解决的方法,还是能够把他变好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借助学案,理清思路,提高效率

  在新授课前,我围绕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学案。学案重点结合课文内容,形式以引导式和重点式提问等,内容包括生字、句子、填空、阅读*题、和拓展延伸等等,务求以最简短的篇幅涵盖贯穿全文,使学生对照预*后能产生直观印象,提高预*质量。在学案上,第一课时生字教学,我编排了生字导学和巩固生字方法的练*,让学生读练结合,更好掌握生字。第二课时,则着重于课文内容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根据自己的备课思路和抓住课文重难点,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学自悟的导学指示和相应*题,让学生在预*时就能大约了解课文内容和道理,那么,老师在上课时,只要再疏通、提示,学生就能明白课文要表达的意思了,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出发,不断变化方式来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

  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

  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

  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

  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文中的部分句子,单独提出来学生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故事情节的推动下,来理解就会比较容易多了。“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让学生单独解释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课文故事的本身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在教授的时候,让学生首先是通过课文的整体学*后,来理解这样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又进行一定的课外拓展,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我向学生提供一些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比如:

  1 、下课的时候,新买的衣服不小心被钉子钩破了,露出一个洞。

  2 、美术课下课了,你刚画好的画给弄脏了,出现了黑色的点点。

  3 、向同学借书看,可是不小心把他的书给弄破了。

  学生会有很多补救的方法出来,有的说可以在破的地方缝补上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说可以把黑色的点画成蜻蜓,画成蜜蜂,有的还说弄破的书,可以用透明胶带进行补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他们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文中的那个画画的故事中。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用课文中这样的一种思维,来思考来应对生活中的事情,这才是我们这个课文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东西,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用语文老师们的话说,就是没有“可挖掘”的东西。在一阵“无措”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点,更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当一位语文老师真正具备了把握教材的能力,那无论是怎样浅显的课文,我们的心灵都可以和孩子们在课堂是共舞。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认为课堂中的骄傲。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后名言的拓展,字词卡片的精心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应准确区分“图案”和“画”的区别,“名字”和“字”的区别,不能为了自己所认为的“巧妙”失去语文的最基本的文字要求。

  最后拓展部分,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由于是第一课时,字只停留在认读上,如果有时间的话,应做写字的具体指导。掩卷深思,这次授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多看语文教学专家的论着,将理论和实践恰好地结合,才会使课堂生花;抓住一切向名师、向周围的人学*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自己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时刻不忘语文教学的本,不忘记在语文课堂上扎实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徜徉于语文课堂的那份自如,那份美丽,自己是那样地痴迷,那么,就让自己带着这些启示、这些今后教学中宝贵的财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吧。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写:

  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玲玲三幅画的句子体会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此刻玲玲的心情。课堂上自我感觉这部分落得很实,学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变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读,读中指导感情。

  上课开始,我直接检查学生预*情况,采用开火车朗读课文,因为这课内容简单,没有难读的句子,所以直接检查朗读,节省时间训练说话。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时,我就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如“爸爸催玲玲睡觉的句子,爸爸对玲玲说话的句子”。我都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字,我也及时纠正,如“叭----趴”学生把这两个字读错,立即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只是当时处理时教师没有落实,今后注意。

  三、抓说话训练,为写话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多处进行说话训练。如在体会“端详”这个词语时,课堂上我随机叫学生说一句话,虽然学生在造句时有点难度,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能说造几个句子,只要坚持学生在准确用词上就会有进步。

  当学生体会玲玲把弄脏的画画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兴的心情时,我设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补充句子,训练学生想象空间,训练说话。

  学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为人时,我又设计了你此刻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训练说话,进行教育。只要能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相信学生在训练中说话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写话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因此没有进行写的训练,以后要把写的内容安排在课内。

  四、抓拓展。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课文,又指导四个生字,我还进行了拓展,虽然拓展安排时间有点紧,但我已经开始进行尝试,进行语文主题学*,相信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合理安排时间。

  虽然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实,教师的话过多,时常重复学生的话,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大部节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字词

  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

  本学期级组开展的学案教学小专题公开课中,我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归纳如下: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凡的故事: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画的画,爸爸启发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玲玲得了一等奖。这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课文,不仅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其实对我们 **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 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 通过玲玲妙笔生花的画画过程,来告诉我们其实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还是有解决的方法,还是能够把他变好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借助学案,理清思路,提高效率

  在新授课前,我围绕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学案。学案 重点结合课文内容,形式以引导式和重点式提问等,内容包括生字、句子、填空、阅读*题、和拓展延伸等等,务求以最简短的篇幅涵盖贯穿全文,使学生对照预*后能产生直观印象,提高预*质量。在学案上,第一课时生字教学,我编排了生字导学和巩固生字方法的练*,让学生读练结合,更好掌握生字。第二课时,则着重于课文内容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根据自己的备课思路和抓住课文重难点,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学自悟的导学指示和相应*题,让学生在预*时就能大约了解课文内容和道理,那么,老师在上课时,只要再疏通、提示,学生就能明白课文要表达的意思了,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出发,不断变化方式来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文中的部分句子,单独提出来学生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故事情节的推动下,来理解就会比较容易多了。“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让学生单独解释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课文故事的本身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在教授的时候,让学生首先是通过课文的整体学*后,来理解这样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又进行一定的课外拓展,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我向学生提供一些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比如:1 、下课的时候,新买的衣服不小心被钉子钩破了,露出一个洞。2 、 美术课下课了,你刚画好的画给弄脏了,出现了黑色的点点。3 、向同学借书看,可是不小心把他的书给弄破了。

  学生会有很多补救的方法出来,有的说可以在破的地方缝补上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说可以把黑色的点画成蜻蜓,画成蜜蜂,有的还说弄破的书,可以用透明胶带进行补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他们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文中的那个画画的故事中。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用课文中这样的一种思维,来思考来应对生活中的事情,这才是我们这个课文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东西,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以我自己的经历举了一个例子:记得在我读师范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条漂亮的长裤,没多久,有一天,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裤子膝盖部位摔破了,整条裤子显得破烂不堪,我心情糟透了,又不舍得把它扔掉,我曾经想过在破的地方缝一朵花或补一个图形,但是在学校条件不允许,后来我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到外面找裁缝,让她从破的地方剪去,把长裤变成了短裤,这样,穿起来后看到的同学都赞这裤子漂亮,还以为我买了一条新裤子呢!这就令到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啦。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例子。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生活中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事遇到的并不多,感触不深,举例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将这一环节改成交流收集的有关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五、积极倡导合作学*方式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本节课安排了互帮互助读课文,让孩子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分小组合作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给胆小的学生创造了小群体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六、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动口”:读,不再是强制地读,而是自主、自愿地朗读。在他们的一读一评中,提高了口语表达地能力。“动脑”:用贴*儿童生活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孩子们的精彩的发言,这些充满个性的语言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表演”: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动,全体同学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孩子们的动作和表情,我们看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以表演促理解,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等、活泼的教学氛围。

  虽然很顺 利的教授完课文,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纵观整个课堂,我发现还是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二是 点评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太普通,这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仍需锻炼。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通过这些反思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在以后在教学中尽量不出现相同的错误,慢慢进步,上出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二年级语文《玲玲的画》的教学反思合集十篇

  本学期级组开展的学案教学小专题公开课中,我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顺利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归纳如下: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凡的故事:玲玲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画的画,爸爸启发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最后,玲玲得了一等奖。这是一篇具有哲理性的课文,不仅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通过玲玲妙笔生花的画画过程,来告诉我们其实事情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肯动脑筋,还是有解决的方法,还是能够把他变好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几方面:

  一、借助学案,理清思路,提高效率

  在新授课前,我围绕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学案。学案重点结合课文内容,形式以引导式和重点式提问等,内容包括生字、句子、填空、阅读*题、和拓展延伸等等,务求以最简短的篇幅涵盖贯穿全文,使学生对照预*后能产生直观印象,提高预*质量。在学案上,第一课时生字教学,我编排了生字导学和巩固生字方法的练*,让学生读练结合,更好掌握生字。第二课时,则着重于课文内容的教学,我在备课时,根据自己的备课思路和抓住课文重难点,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自学自悟的导学指示和相应*题,让学生在预*时就能大约了解课文内容和道理,那么,老师在上课时,只要再疏通、提示,学生就能明白课文要表达的意思了,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重视与发挥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孩子自己体会感悟文章出发,不断变化方式来引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为此,我安排了五个“读”的环节:

  ①自由读,初步感知内容。

  ②细读,体会人物心情。

  ③个别读,通过评价指导朗读。

  ④教师与学生互读,教师的朗读起到示范的作用。

  ⑤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表演,体会情境中的人物。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文中的部分句子,单独提出来学生都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故事情节的推动下,来理解就会比较容易多了。“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让学生单独解释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课文故事的本身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在教授的时候,让学生首先是通过课文的整体学*后,来理解这样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又进行一定的课外拓展,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我向学生提供一些当你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比如:

  1、下课的时候,新买的衣服不小心被钉子钩破了,露出一个洞。

  2、美术课下课了,你刚画好的画给弄脏了,出现了黑色的点点。

  3、向同学借书看,可是不小心把他的书给弄破了。

  学生会有很多补救的方法出来,有的说可以在破的地方缝补上一朵美丽的小花,有的说可以把黑色的点画成蜻蜓,画成蜜蜂,有的还说弄破的书,可以用透明胶带进行补救,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他们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课文中的那个画画的故事中。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用课文中这样的.一种思维,来思考来应对生活中的事情,这才是我们这个课文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东西,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课文中爸爸说的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地让孩子悟出其中的道理呢?我以我自己的经历举了一个例子:记得在我读师范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条漂亮的长裤,没多久,有一天,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裤子膝盖部位摔破了,整条裤子显得破烂不堪,我心情糟透了,又不舍得把它扔掉,我曾经想过在破的地方缝一朵花或补一个图形,但是在学校条件不允许,后来我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到外面找裁缝,让她从破的地方剪去,把长裤变成了短裤,这样,穿起来后看到的同学都赞这裤子漂亮,还以为我买了一条新裤子呢!这就令到一件坏事变成了好事啦。之后,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坏事变好事”的例子。但是由于孩子们生活经历不够丰富,生活中劣势转化为优势的事遇到的并不多,感触不深,举例会有一定困难。鉴于此,将这一环节改成交流收集的有关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文中所蕴涵的哲理孩子们就很容易体会到了。

  五、积极倡导合作学*方式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对于今天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开始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合作。本节课安排了互帮互助读课文,让孩子们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分小组合作表演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又给胆小的学生创造了小群体发言的机会,使每位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六、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动口”:读,不再是强制地读,而是自主、自愿地朗读。在他们的一读一评中,提高了口语表达地能力。“动脑”:用贴*儿童生活的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孩子们的精彩的发言,这些充满个性的语言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表演”: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动,全体同学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孩子们的动作和表情,我们看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以表演促理解,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等、活泼的教学氛围。

  虽然很顺利的教授完课文,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纵观整个课堂,我发现还是存在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在教学中,我更多的关注教师的教,缺少对学生的需求的关注。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显得被动。而细节之处的处理也欠圆滑,教学的痕迹比较浓。看来,只有真正把学生装在心中,处处以学生的需求出发,语文课才能更加充满语文味。

  二是点评的评价语不够丰富,太普通,这说明我的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仍需锻炼。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模式,但一定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创意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材施教。只有学生感到快乐时才能乐学,教师也才能真正达到寓教于乐。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通过这些反思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在以后在教学中尽量不出现相同的错误,慢慢进步,上出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这次献课我终于讲完了,心里轻松了许多,虽然课前做了些准备,心里有了比较明确的讲课思路,优点有缺点也不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案。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在教学中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

  1、教学中,我尝试着随文识字,抓住“端详、评奖、叭、糟”等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

  先从文中发现生字,然后学*生字理解生字,最后把生字放回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样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年级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

  当然,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字词的教学中,语言上不够严密。对于字词的学*只停留在认读上,而“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爸爸”的话的时候如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指导朗读上,还不是很到位。

  讲后反思,这次讲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以后要多读、多听名师的讲课,让课堂更加精彩丰富;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

  我喜欢语文课,更希望能够把语文的精华在我的课堂上更精彩的呈现出来。就让这些启示鼓励我继续努力吧!

  在二年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下册统计这一课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

  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课伊始,我借由2008北京奥运的吉祥物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引出书中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参加了那些项目的比赛?”指名学生回答。接着提问:“通过这幅图,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最后引入课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统计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想知道的问题不同,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进行统计”接着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重点让学生交流: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题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将一些形状颜色都不相同的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形的

  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本课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喜欢哪个活动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了一些纰漏: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上课灵活应变的能力还不够,以及引导学生的语言都还很不到位,评价学生时缺乏创造性语言。在活动课的开展中能放能收,如何在玩中真正学到知识是我这节课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时的培养与提高。

  【学*目标】

  1、会认“玲”等8个生字,会写“叭”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小女孩像,问:

  你想认识她吗?认真看老师写她的名──“玲玲”。如有学生姓名或亲友姓名中有“玲”字的,上台教大家识记这个字,注意读准后鼻音。(告诉学生,“玲”字在人名中用得较多)

  2、板书课题,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随机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字,读通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会的生字词,并在小组内合作认读生字词。

  3、检测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运用媒体出示生字词来检测)

  4、根据学生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幅”字不要读成“fǔ”,要读“fú”。

  “催”字要读*舌音“cuī”。

  “睡”字要读翘舌音“shuì”,它和眼睛相关,因此是目字旁。

  “脏”字读*舌音“zāng”,它还有一个字音是“zàng”,心脏的“脏”。

  5、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本课生字的读音。

  6、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课文)。

  三、理解词意,感语课文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汇报自己这次又读懂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特的体会。如认为玲玲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从“满意地端详”“催”等词可以看出;认为玲玲是个受动脑筋的,是个聪明的孩子,从“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可以看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玲玲着急和高兴的心情。

  5、理解爸爸的话“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看图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四、交际训练,鼓励学生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1、这样的事,你遇到过吗?跟大家说一说。

  2、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打算怎样做?

  五、作业

  制作一张小报,题目自拟,要求有三个栏目:


《玲玲的画》语文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玲玲的画》的教学反思汇总5篇

  静心反思,比赛课堂的那一幕幕又展现在脑海中,或在心底欢呼,或愿面壁反思,但对自己来说,却都是“宝”。

  《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这样的课文,却往往是语文老师心中最“怕”的课文,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于是,静下心来备课,以下几点是自以为课堂中的亮点。

  一、巧妙开头,使陌生的师生之间和谐融洽

  以“夸奖”孩子们为契口,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深爱他们的周老师,其实愿和他们做朋友,畅游语文课堂。我们互相夸奖,使孩子们的劲头十足,兴趣盎然。

  二、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

  三、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一开始,自由读文,检查生字认读;然后听看动画片读文,理清线索,两次对课文的整体阅读和把握,各有各的任务,层层逼进文章。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表演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的句子时,凭借老师提供的句式劝玲玲,帮玲玲)、加提示语读(如读玲玲哭着说话的句子时)、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意味无穷。让学生在读中悟。

  四、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坏事变成好事的情况吗?”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其次,图文并茂的板书,课件的合理利用,都可以成为今后教学中的小小的收获。

  当然,遗憾的是,课堂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最后拓展部分,让学生说的不够多,有的孩子只是说了努力克服的困难,但是没有体现变后的“好”事。

  掩卷深思,这次赛课给自己带来的启示很多:抓住一切向名师、优秀的教师学*的机会,不断丰富自我,继续深钻教材,提高短时间把握文本的能力,从而继续完美自己的语文课堂。

  《玲玲的画》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深钻教材后,我在教学时的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课文内容就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体会中朗读

  上课伊始,让孩子们看情景课堂理清线索,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孩子们的表现特点,我设计了分角色读(读玲玲和爸爸的对话时)、推前想后体会读(如读心情变化的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读(如理解“端详”一词时)、背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等等,多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自然,读得开心,读得“爱不释口”。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边读边感悟语言,同时对人物心情变化的理解水到渠成。

  三、联系实际,使“难点”的堡垒不攻自破。

  理解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在读、写、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抛出问题“这里的“坏事”“好事”分别指什么?坏事变成好事的关键是什么?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遇到像玲玲一样糟糕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在思考中互相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是启发学生弄清道理后应进行生活中动脑方面的拓展。在指导朗读上,还有所欠缺,应该叫学生体会一下爸爸催促玲玲睡觉时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玲玲的画》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大部节学生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识字、识词为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收获,也有遗憾。

  收获之一:四步识字扎实有效

  根据二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字词教学是重中之重。教学中,我分四步落实。首先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整体认读;然后跳出语境识字,先借助拼音识词,再去掉拼音识词、识字,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其次是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加深记忆。最后,巩固识字,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最后到课文。

  收获之二:手段语文化,使语文课更像语文课。

  无论是生字词语的教学,还是文章重点句的学*,都运用了语文的手段来*得语言,内化语言。在认识“叭”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字形,结合动作演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口字旁的“叭”表示声音。

  收获之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字词

  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根据词语的一定情境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含义,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词语内在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色彩,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中的“端详”进行训练。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教师进行空洞的解释无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词,而如果采用表演这种外在的形式,让学生看表演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使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收获之四: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在写字教学这一环节,我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组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接着师范写较难写的字,最后生临写。遗憾的是在教学中,对于读我指导的不够,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我出示了句子,指名让学生读,但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读课文时读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

  我本着以读为主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带学生走进文本。

  1、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是很强,我们就把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在课件上这样学生就知道从什么地方去说、该怎么去说,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2、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玲玲从中明白的道理。找出来后自己读、汇报读、比赛读。用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3、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坏事是什么好事又是什么?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通过对坏事和好事的理解,来进一步的感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4、再次读这个道理时,学生对这句又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就能读出一定的哲理意味。在老师总结时,有两个字正好是本文的生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得以识字为主,所以我在板书“脑筋”俩字时,做了一下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学*了生字一举两得。

  5、下面就该通过读对话走入人物,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从文中又拓展到课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坏事变好事的的事?学生说了很多自己的一些生活小事。说的很好。

  《玲玲的画》一课,文章语言朴实,故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便明了。那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挖在何处呢?我怎么才能站在语文这块基石上,让学生明白“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呢?我针对学生实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人物心理描写:

  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玲玲三幅画的句子体会玲玲的心情。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在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此刻玲玲的心情。课堂上自我感觉这部分落得很实,学生真正明白玲玲的心理变化,效果很好。

  二、抓朗读,读中指导感情。

  上课开始,我直接检查学生预*情况,采用开火车朗读课文,因为这课内容简单,没有难读的句子,所以直接检查朗读,节省时间训练说话。在学生开火车读课文时,我就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如“爸爸催玲玲睡觉的句子,爸爸对玲玲说话的句子”。我都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错字,我也及时纠正,如“叭——-趴”学生把这两个字读错,立即板书在黑板上,提醒学生注意,只是当时处理时教师没有落实,今后注意。

  三、抓说话训练,为写话奠定基础。

  本节课我在多处进行说话训练。如在体会“端详”这个词语时,课堂上我随机叫学生说一句话,虽然学生在造句时有点难度,但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能说造几个句子,只要坚持学生在准确用词上就会有进步。

  当学生体会玲玲把弄脏的画画了一只小花狗,此刻高兴的心情时,我设计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补充句子,训练学生想象空间,训练说话。

  学生了解了爸爸和玲玲的为人时,我又设计了你此刻想对爸爸和玲玲说些什么,训练说话,进行教育。只要能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我都不会放过,相信学生在训练中说话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写话能力也能提高。由于时间没有安排好,因此没有进行写的训练,以后要把写的内容安排在课内。

  四、抓拓展。

  本节课课堂容量很大,理解完课文,又指导四个生字,我还进行了拓展,虽然拓展安排时间有点紧,但我已经开始进行尝试,进行语文主题学*,相信今后我会不断改进,合理安排时间。

  虽然本节课按计划完成任务,但有些地方落得不实,教师的话过多,时常重复学生的话,教学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