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2

  大班进入幼儿衔接阶段,但我发现不少孩子还存在向故事里的老虎和狐狸一样,欺负别的小朋友,也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词汇。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 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会自己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它小朋友;

  3.理解词汇:半信半疑、魂飞魄散、仗势欺人。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照自己*时的行为,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帮小朋友改掉坏的行为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重点攻破。另外,小朋友面临这进入小学,让小朋友提前接触一些词汇,有助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本次活动效果不错,很多小朋友的观点都有所改观。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3

  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景、物、人的,《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春晓》这首诗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但《村居》这首诗比较难懂。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情感,积极收集古诗,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春晓》时,我先让学生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特别加深对“处处”的理解。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让他们自主阅读感知诗境,尝试边读古诗边想像意境的阅读方法。在教学

  《村居》时,通过看插图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联系实际想一想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让后在诵读,这样孩子们读起古诗来会更入情入境。

  古诗最讲究诵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培养他们热爱朗诵的好*惯。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4

  我以动物爱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对于后面的学*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画面,发现图画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地根据画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达到了重点中的其中一部分。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从学生的问题中抽出了例题“一共有几只小鸟?”板书,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这里,学生能说出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体会到了乘法的简单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这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本课的重点并突破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在课堂活动中体现了,效果还是可以的。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不但动了脑,还动了手,手眼脑协调,因此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掌握的知识也掌握的比较到位。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5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

  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

  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

  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

  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6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接受任务,开始选题时,我被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更为作者杏林子残而不废,奋斗而精彩的一生而感动,她在文章中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凡而真实的三个小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生命的.意义,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四年级的学生,*均年龄十一岁左右,大多数生活在快乐而*和的生活中,在父母的保护下,没有遇到过较大的挫折,更无从亲身体验生命对人类的考验。而且本篇课文处于第三篇文章,缺少前2课的铺垫,学生们对生命的意义更加缺乏深刻的理解,因而课前安排学生查找一些关于生命的格言和珍爱生命的故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7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8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思维想象栖身的精神家园。成语故事文本跳跃的一个个字符组成一个个精美的鲜活的故事,孩子们阅读成语故事就是徜徉于语文精神的殿堂,就是触摸语文高尚的灵魂。成语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极具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整个故事说理深刻,正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和审美需求。我认为课外成语故事阅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站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生命姿态的`高度来看待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活泼多样,环节紧凑,富有兴趣性。今天的成语故事汇报交流课我设计了看图猜成语、听故事猜成语、巧填成语、成语比赛等教学过程,就在这样一个个感性化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让孩子真切地意识到成语故事是那么有趣。故事汇报交流中,我选用了适量的图片,讲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积累成语故事。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填动物名称补充成语,填水果名称等环节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今天这节课中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充盈汇报交流课堂教学。比赛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孩子们的记忆力让我吃惊,使我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重要的。在这节汇报交流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成语故事。

  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内化理解。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读书到会讲,再到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个很好的锻炼。也是个深化理解的过程。一个成语故事如果能讲下来,其中所含的道理也会不知不觉的理解。

  三、体现了大量读书。我们坚持读成语故事有半个学期了,如果不通过充分的阅读是无法进行交流的。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让他们死记硬背成语是容易遗忘的,只有读过相应的故事,有所理解才会记得牢固,才会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才会运用。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词语量足以证明孩子们读了多少故事才能涉及到这么多的成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读书量。

  四、边汇报边积累。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大家同读一本书,但因为爱好不同,选择的故事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学*积累的过程。互相有启发性。听到有趣的故事不自觉的会想:“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有时间也要读一读。”越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总之,本堂课我是针对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性质特点设计课堂,我觉得只要将成语感性化,才会更加形象鲜明;只要有更多的阅读交流,自主阅读学*才会更加广阔丰厚。这堂课虽然经过了不断的琢磨和尝试,但还有待于继续创新,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9

  在学*《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课,耗时太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0

  在阅读中学生们都拥有自己的见解。整节课体现出了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问题应该从孩子当中来,由学生的需求产生问题,这样的问题指向才是学生真正愿意学,并学得有意义的内容

  对课文的主要角色进行了分析,我又让学生思考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的同学:“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克服困难。”还有的同学说:“我想起了巴尔扎克说的一句: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有的同学说:“对于坏人,我们不要相信他的谎言。当渔夫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可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那就死定了。”

  最后让同学们复述故事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布置课外阅读。

  上完这节课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第斯多惠说的',“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的内涵。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经历*得知识的过程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1

  《鹿和狼的故事》是第四单元的选读课文,这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上这篇课文时,学生已学完了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环境保护,维护生态*衡已有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态*衡的认识,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积极倡导学校本学期提出的“目标教学模式”,重视课前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学朗读自主感悟学*方式,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设计了有悬念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

  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前后的巨大变化,并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1、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导入畅谈之后,我利用课本插图,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让学生想象:葱绿的树木,清澈的小河,吃草的鹿群,在枝头歌唱的小鸟,明媚的阳光……凯巴伯森林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生机勃**来。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想象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然引出下面的教学。

  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想象探究”的`设想展开。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4000――10万――6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想象并交流数字背后的故事:森林里一片枯黄,树木都剩下光秃秃的枝条,鹿群无精打采,饿死的饿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学生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森林的死气沉沉和灾难的严重性。

  3、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谁是真正的“祸首”――是无知的人类,人类的无知。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努力改进。

  1、个人教学水*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比较紧张,思路不够清晰,有一个环节重复体会,导致没有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课堂练笔时间比较少,没有安排写的练*。教学中没有有机地挖掘文本空白,训练学生小练笔。

  3、学生回答问题、感悟文本内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2

  既然是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的特色,在这一课中,无论是重点句的品读,还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都是在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凸显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围绕重点词"羡慕"、"伤心"、"自信"、"奋斗"、"高兴"和重点句毛毛虫的所想所做引导学生感悟品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验情感。使抽象的文字被激活,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所有这些,并不是老师的强行拉扯,而是扎根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领悟语言的含义和背后的深意,实现语文教学的主旨。

  今天的这堂课,离真正优秀的课堂教学还相差很远,对于我来说,需要反思,需要提炼,更需要智慧。如何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单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这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3

  《鹿和狼的故事》是第四单元的选读课文,这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上这篇课文时,学生已学完了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环境保护,维护生态*衡已有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态*衡的认识,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积极倡导学校本学期提出的“目标教学模式”,重视课前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学朗读自主感悟学*方式,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设计了有悬念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

  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前后的巨大变化,并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1、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导入畅谈之后,我利用课本插图,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让学生想象:葱绿的树木,清澈的小河,吃草的`鹿群,在枝头歌唱的小鸟,明媚的阳光……凯巴伯森林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生机勃**来。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想象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然引出下面的教学。

  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想象探究”的设想展开。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4000——10万——6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想象并交流数字背后的故事:森林里一片枯黄,树木都剩下光秃秃的枝条,鹿群无精打采,饿死的饿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学生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森林的死气沉沉和灾难的严重性。

  3、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谁是真正的“祸首”——是无知的人类,人类的无知。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努力改进。

  1、个人教学水*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比较紧张,思路不够清晰,有一个环节重复体会,导致没有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课堂练笔时间比较少,没有安排写的练*。教学中没有有机地挖掘文本空白,训练学生小练笔。

  3、学生回答问题、感悟文本内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4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5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思维想象栖身的精神家园。成语故事文本跳跃的一个个字符组成一个个精美的鲜活的故事,孩子们阅读成语故事就是徜徉于语文精神的殿堂,就是触摸语文高尚的灵魂。成语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极具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整个故事说理深刻,正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和审美需求。我认为课外成语故事阅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站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生命姿态的高度来看待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活泼多样,环节紧凑,富有兴趣性。今天的成语故事汇报交流课我设计了看图猜成语、听故事猜成语、巧填成语、成语比赛等教学过程,就在这样一个个感性化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让孩子真切地意识到成语故事是那么有趣。故事汇报交流中,我选用了适量的图片,讲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积累成语故事。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填动物名称补充成语,填水果名称等环节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今天这节课中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充盈汇报交流课堂教学。比赛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孩子们的记忆力让我吃惊,使我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重要的。在这节汇报交流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成语故事。

  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内化理解。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读书到会讲,再到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个很好的锻炼。也是个深化理解的过程。一个成语故事如果能讲下来,其中所含的道理也会不知不觉的理解。

  三、体现了大量读书。我们坚持读成语故事有半个学期了,如果不通过充分的阅读是无法进行交流的。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让他们死记硬背成语是容易遗忘的,只有读过相应的故事,有所理解才会记得牢固,才会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才会运用。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词语量足以证明孩子们读了多少故事才能涉及到这么多的成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读书量。

  四、边汇报边积累。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大家同读一本书,但因为爱好不同,选择的故事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学*积累的过程。互相有启发性。听到有趣的故事不自觉的会想:“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有时间也要读一读。”越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总之,本堂课我是针对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性质特点设计课堂,我觉得只要将成语感性化,才会更加形象鲜明;只要有更多的阅读交流,自主阅读学*才会更加广阔丰厚。这堂课虽然经过了不断的琢磨和尝试,但还有待于继续创新,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6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7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

  《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8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读后耐人寻味,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指导学生朗读的好课例。因此,在备课时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做为主要教学目标。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在读准字词并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后即以“老师想提一个问题,这节课我就提一个问题。你们有信心答对吗?要想答对我的问题,你们得好好读读课文。该怎么读呢?你们先猜猜我会提什么问题,按你们猜的问题使劲儿钻研,钻研得越透彻越好。”在学生再读课文后接着揭示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本想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真地去读课文并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然后再以“如果这个小村庄还有人活着,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来进行说的训练,最后再进行一些拓展练*,为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可惜,正当大家深入地理解课文时,本节课却不得不戛然而止。

  课后一直觉得很遗憾,留了个小尾巴。但细细一想,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一篇言简意深的课文要想在40分钟内既深刻地去领悟每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读也决非易事。要想训练得更扎实,只能慢慢地去引导,反复地去体验,深刻地去感悟。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9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了一课时抓住以下环节展开教学。布置学生课前预*→出示字词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抓重点词句体会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由于学生喜欢神话故事,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特别是学生抓住重点句子谈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点时,学生的发言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感受到魔鬼的凶恶、狡猾、愚蠢的特点。也能从句子中体会到渔夫的善良、冷静和聪明的特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20

  今天上课后,与同年级教师交流怎样上好《成语故事》?

  最*,我已经上了三节成语故事课,从学生的反应程度看,比较喜欢。有些学生对于成语相当有兴趣。今天听课老师说,有两名同学在你讲某个故事的时候,他都迫不及待地去看另一个故事了。

  当然这样的信息从一个侧面说,我讲得不够吸引人,还有就是学生的听讲*惯还没有养成。由此看,教师仍旧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我想,进行《成语故事》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几个成语,理解它们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热爱阅读,从而拓宽学*语文的渠道。

  然而,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呢?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什么角度上进行备课?必须备到什么样的程度?

  对于我来说,很多成语故事也是第一次阅读。虽然其中的人物并不太陌生,但是也并不熟悉。可以说,这对于我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挑战。因此,我每天都要读上十几个成语故事,并且要把里面的许多生僻字查个清楚,对于里面提到的人物,也要查一查他们的历史。这样的备课是多么有趣呀,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呢?

  不过,作为教师必须更加明确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给学生什么?学生会通过你的.教学学到些什么?只有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学*。在我与同级部教师交流的时候,我们再次理清了成语故事教学的思路。

  首先,教学要有轻重,不能*均用力。也就是说要有精讲略讲。

  其次,必须让学生把每一个成语读熟。

  再次,课堂上必须有应用,或造句,或填词。

  最后,要有练写,要让学生们落实在笔头上。

  下周的成语故事教学就将围绕这个思路进行。在尝试后,如果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仍需立即调整。如果你是班中的学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我会进行思考的。如果您是班中的学生家长也可以与学生为此展开交流,将您的观点告知我,我会慎重考虑的。如果您是外校的一名教师,也请您谈一谈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为此展开交流。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阅读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1)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在学*《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

  被调研耽误了一天,今天上完了后两则成语故事,总体情况和《自相矛盾》的感觉差不多:想教的都教了,但课上完了觉得很没味儿。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究竟该怎么上呢?反思无果后,上网浏览别人的教学设计,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和我的教学也相差无几。有搜教后记来看,看到了因为名叫“卢永霞”,被一些网友称作“名师”的老师的该课教后记。

  这篇教后记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是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大致的教学设想,第二是对前两则成语教学片断的描述及自我点评。

  先看了他对教材的分析, 卢老师在读教材之处也产生过和我一样的疑问:“看看课文,直白如话,几乎找不到训练点,而这三个成语又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课前他们都能对成语所表达的寓意说出个大概来。那么这样的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呢?学生的学*起点在哪儿?课堂教学的训练点在哪儿?学生学*的兴奋点又在哪里呢?”然而卢老师通过自己的进一步解读,从简单走到了更深层次:“这三则成语故事虽然看似相同,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但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写作方法却不尽相同。比如第一则故事着重抓住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夸口’以及言语前后抵触的特点,从而烘托出‘自相矛盾’的主题思想;而第二则故事则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滥竽充数’的结果,如‘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和‘只好逃走了’;第三则故事则抓住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表现张僧繇所画的龙点睛前后的变化,从而突出点睛之笔的神奇。”

  看过卢老师的教学片段后,发现其实不少做法正如我所做了的,但区别在于,我是漫无目的的,三个故事的教学都显得过于随意,没有内在的联系,而卢老师因为之前充分的教材解读,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显得从容有致,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其实很多时候,像我这样的普通老师不是不会上课,而是不会有目的地清醒地上课。卢老师的这篇教后记不仅帮助我理清了本课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更给我以启示:教学要有效,教学目标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想明确,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自主的解读。

  下面整理一下我在他人的设计或反思中所看到的,与我的教学相一致的几点做法:

  1、第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从“矛”和“盾”入手,理解课题词语,在读懂故事。这整则故事的教学突出对人物语言的理解和感情朗读。

  2、教学《滥竽充数》时,抓住“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两句话来统领全篇的学*。在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南郭先生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想象他内心的想法。

  3、教学《画龙点睛》时主要式让学生们通过一些词语去想象人物的话语,如“一再要求”“惊叹不已”等。

  尽管有不少相同的“想”,但我缺少的正是“构”,以后要学会深入分析文本,“构想”教学过程,才能让课堂更精彩。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滥竽充数》三个成语故事,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成语内涵。怎样在两个课时内把三个故事全讲完?我决定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处理,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第二课时研读故事,理解成语内涵。教学环节力求简单,问题设计直中关键问题,使课堂教学真正的达到“简单、有效”!

  教学《自相矛盾》时,我抓住卖矛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引出其自相矛盾之处,进而理解成语内涵。讲到《滥竽充数》时,我直接问:文中的两个皇帝爱好有什么不同?简洁明了地解决了故事的关键,使学生明白了滥竽充数的后果,受到教育。最后教学《画龙点睛》时,我引导学生对比张僧繇点睛前后龙的变化,展开想象和讨论,从中领悟故事的寓意。整节课思路清晰,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我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正是精减问题,避免无谓的问答浪费课堂时间吗?总之,课堂提问要有实效,有的直切关键,有的逐步深入,有的迂回跳跃,使课堂提问的富有艺术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

  《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6

  两节课教三篇成语故事,我总担心来不及。所以课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结合大小练,将重难点全部拎出,以备上课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最感兴趣,他们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举动感到十分有趣,于是,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随后边读边表演,体会南郭先生当时的心理活动。

  一部分学生说,他当时虽然滥竽充数,不过心里还是紧张的,因为充数也要在腮帮、手指上都和别人达到一模一样,所以不警惕不紧张的话,也很容易穿帮。一部分学生说,南郭先生虽然有点紧张,但是他还是非常得意的,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这个可以从“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看出,南郭先生“装”的本事很大。这个环节,学生们的表达欲望十分强烈,学*气氛也得到渲染。

  过去,在校本成语故事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一个是一节课学两个成语故事,时间总是不太够用,有时只能完成一个故事的教学任务。再一个问题是我每次讲完故事,就让学生说出喻义。学生往往乱说,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还不到位,我就让他们再复述故事,如果学生还说不准,我怕时间不够用就给出现成答案。让学生硬把答案记住。

  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教法上不断探究,终于寻找到了较好的教学方法。

  过去我是让学生全文复述故事或全文表演故事,这样耽误了好多时间。现在,我只挑能揭示成语原意和喻义的重点部分让学上复述或表演,再设计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说出来成语的原意和喻义,真是水到渠成,又节省了时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如成语故事《焦头烂额》和《曲突徙薪》来自于同一个故事,这人故事较长,要是一遍遍去复述全文,时间肯定不够用。我仔细分析,发现故事当中客人对主人提建议的那段话,就是“曲突徙薪”的原意,宾客说的话就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我就把这两段作为重点,让学生复述,并画图加以演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曲突徙薪”的原意和比喻义。而后我又通过设计问题:那些救火的人被烧得怎样?他们的处境如何?引出了焦头烂额这个成语的愿意和比喻义。最后又让学生用这两个成语进行说话练*。由于问题设计精当,不拖泥带水,只用了半节课时间便完成了这两个成语的教学任务。

  后半节课,我采用了猜画谜的方法导入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成语的教学之中,由于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让他们分组表演,把鹬和蚌争斗的场面再现出来,并让学生说出谁赢谁输,而引出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这个成语的喻义。并通过联系实例让学生加深了理解,并能够学以致用。

  这次县教研室老师来听课,我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的同时,知道了成语的来源,了解了喻义,学会了使用,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7

  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

  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自己回家道歉了。"。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动效果较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8

  大班进入幼儿衔接阶段,但我发现不少孩子还存在向故事里的老虎和狐狸一样,欺负别的小朋友,也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词汇。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 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会自己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它小朋友;

  3.理解词汇:半信半疑、魂飞魄散、仗势欺人。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照自己*时的行为,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帮小朋友改掉坏的行为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重点攻破。另外,小朋友面临这进入小学,让小朋友提前接触一些词汇,有助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本次活动效果不错,很多小朋友的观点都有所改观。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9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以演促读。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认真预*,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问,理解成语。

  学完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

  《成语故事三则》课文中的“滥竽充数”故事中,最后写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在“画龙点睛”的故事中“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两个“只好”让我顿生灵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味其中的感情。学生结合课文讲出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滥竽充数”中的答案为:

  1、南郭先生很无奈。

  2、为南郭先生感到一丝悲哀,因为他失去了工作,因为他不学无术。

  3、南郭先生应该很幸运,竟然蒙混了这么长的时间,还得到了俸禄。

  4、感到好笑,这样的结果南郭先生肯定也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充数”总是要露出马脚的。

  5、感到可耻,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同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痛改前非。

  同学们带着各自的感悟读这句话各有趣味。在“画龙点睛”中的答案为:

  1、有种被逼无奈的感情。

  2、“只好”和“轻轻一点”相互对比,突出了张僧繇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

  3、不被人理解,也许他为自己找不到知音而难过吧!

  然后我又让学生分别表演这两句话,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也许这是源自我们深刻把握了人物的内心而取得的效果吧!

  (后语:文本的把握要找到锲入点,从而去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让文本体现本真的价值的同时,超越文本往往需要我们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1

  在《光的故事》的活动中涉及到两个成语故事,由于这两个成语故事浅显易懂,内容也受小朋友的喜爱,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了小朋友的兴趣,我也因此引出了对成语故事的学*。

  我觉得对大班幼儿,可以开展成语故事的教学。成语故事短小精悍,但是意义深厚,对幼儿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学到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虽然成语故事的语言有些文言文的特点,但是只要让幼儿多接触,还是能够理解的。况且有许多成语故事已经翻译成白话文了。即使是夹杂少许文言文的语言,让幼儿接触一下,也是很好的。能够帮助他们学*这种语言的特点,对今后的语言学*也是有好处的。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扩大知识面,了解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很有好处。

  成语故事的学*,我觉得让孩子在家里学*,形式比较好。因为,在家里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内容,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学*效果会更好,而且可以让孩子将学到的成语故事到幼儿园来进行分享,这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的欲望。另外,我们还要将小朋友学会的成语故事进行收集,然后展示出来给全体幼儿看,这样能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现在,我每周都交给小朋友学*5个成语,比如《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都是小朋友能理解的,又有故事情节的,小朋友喜欢听的成语故事。他们学会之后,到幼儿园来讲述,大家也能听得懂。偶尔我会叫几个小朋友解释一下这个成语的意思,他们也能简单地解释清楚。

  对学*成语,家长的反应也很好。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一个新的尝试。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2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3

  今天上课后,与同年级教师交流怎样上好《成语故事》?

  最*,我已经上了三节成语故事课,从学生的反应程度看,比较喜欢。有些学生对于成语相当有兴趣。今天听课老师说,有两名同学在你讲某个故事的时候,他都迫不及待地去看另一个故事了。

  当然这样的信息从一个侧面说,我讲得不够吸引人,还有就是学生的听讲*惯还没有养成。由此看,教师仍旧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我想,进行《成语故事》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几个成语,理解它们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热爱阅读,从而拓宽学*语文的渠道。

  然而,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呢?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什么角度上进行备课?必须备到什么样的程度?

  对于我来说,很多成语故事也是第一次阅读。虽然其中的人物并不太陌生,但是也并不熟悉。可以说,这对于我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挑战。因此,我每天都要读上十几个成语故事,并且要把里面的许多生僻字查个清楚,对于里面提到的人物,也要查一查他们的历史。这样的备课是多么有趣呀,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呢?

  不过,作为教师必须更加明确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给学生什么?学生会通过你的教学学到些什么?只有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学*。在我与同级部教师交流的时候,我们再次理清了成语故事教学的思路。

  首先,教学要有轻重,不能*均用力。也就是说要有精讲略讲。

  其次,必须让学生把每一个成语读熟。

  再次,课堂上必须有应用,或造句,或填词。

  最后,要有练写,要让学生们落实在笔头上。

  下周的成语故事教学就将围绕这个思路进行。在尝试后,如果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仍需立即调整。如果你是班中的学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我会进行思考的。如果您是班中的学生家长也可以与学生为此展开交流,将您的观点告知我,我会慎重考虑的。如果您是外校的一名教师,也请您谈一谈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为此展开交流。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4

  《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成语故事组成。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相矛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本以为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突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这一难点。

  一、字词教学较为扎实。

  本课的生词较多,其中有许多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另外生词中还有许多成语,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张牙舞爪……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锐利、推辞、唬人”等词我就让学生找找近义词。“张口结舌”在学生交流意思的基础上,让他们做一做。“张牙舞爪”在字典上有两个意思,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在文中应取原义还是引申义。“惊叹不已”的“已”是考试卷上的常客,经常会考到它的意思,因此指名学生回答后,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意思经常会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楚国人。

  抓住“矛”、“盾”这两种武器,要求同桌一个持盾,一个持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矛戳向盾,会有什么结果?通过表演学生一下子体会到,“矛”和“盾”是对立的,要么矛断,要么盾毁。紧接着导入《自相矛盾》的学*,学生在读了楚国人吆喝的两句话后,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句话的矛盾所在。我抓住“夸口”、“羞愧”、“后悔”、“忠告”,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换位思考及表演等手段进行适时的引领,使*实的情节变得有趣了,使简单的内容变得丰富了,让模糊的人物想象变得清晰、饱满了,学生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一步一步地进入了故事,走进了楚国人。

  三、道理揭示不深刻。

  在备课时,我已预计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是很难的,因此我搜集好了好几个事例。跟预计的一样,学生只举出了“爸爸抽烟”一个例子,那我只能把事先收集到的例子说给学生听,讲完例子这堂课也结束了。我本以为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已有较深的理解,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上第二课时时,我问学生“《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好几个学生说不出。看来在联系完生活实际后,还要回到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样他们才会对这则寓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2)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菁选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

  如何让幼儿理解并表现呢,今天我们就开展了一次《小猫的故事》美术连环画的教学活动,先由老师和幼儿一起看图讲故事引入,知道故事发展是由一个图片一个图片的连接表现其内容的,教具中还特地空出了故事内容供幼儿自己想象,让孩子们自由的讲述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情节内容。

  有了这样的引导孩子们的思维也活跃了起来,大家都愿意尝试一下,于是根据连环画的一些要求:页码、故事开头、结尾、内容(要有场景)孩子们大胆进行了绘制,作品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想法是各不相同的,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也能很好的进行讲述自己的《小猫的故事》。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2

  这一课有三则成语故事。教这样的课文,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

  1、初步了解成语的来源;

  2、通过读故事,明白三个成语的寓意;

  3、会讲这三个故事。课文后第1题的作业题是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我想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吧,所以有了“会讲这三个故事”的目标。再读读这三则故事,发现第一则侧重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则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三则从侧面(游客与龙的表现)体现了画家画技的高超。因此,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了这些语言。

  《自相矛盾》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时夸口说的话,分析其中的矛盾之处,从而理解寓意。《滥竽充数》主要引导学生品读南郭先生装与逃的动作,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从而理解寓意。《画龙点睛》则是引导学生想象游客惋惜、请求、惊叹时说的话,来体会画家点睛之笔的神奇,从而理解寓意。这三则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炼,篇幅短小,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讲这三个故事。至于成语的来源,我告诉学生有三种,一种是来自于历史故事,一种是来自于神话故事,一种是来自于寓言故事。但是我觉得让学生来辨析一些成语来源于哪一种,或者是分别写出这三种成语,我觉得有些为难学生。有些成语的来源,老师们也很难确定,还有些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八仙过海”这些词是成语吗?还有如运用这三个成语写句子,我觉得要求也高了。理解到运用的跨度很大,这其间有生活的积累,有认识的积淀。所以,有时感觉教学是一回事,做*题又是一回事,这样的语文教学何其累呀!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3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中所讲的三个成语故事,大多数同学都听过,而且对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也很

  《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画龙点睛》这个故事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在描写上很生动,所以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另外游客们惊叹不已,这个地方有一个空白,可以请学生通过完成这个填空练*,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课堂上学生对这样的学*方式非常感兴趣,我的要求一布置下去,他们就分头学了起来,每个同学都很投入,每个小组都很认真。好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4

  在学*《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课,耗时太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5

  同学们通过表演这个童话故事,更清楚地理解小木偶那难以明说的无奈心情,所以不要我说明,孩子们就自然总结出:笑是很重要的,不过生活中,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我的教学目标就在这个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实现了,而且效果很好。于是我再次把那些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们读词。然后请同学们再试试表演好没一个表情。

  为了表示奖励,我给他们讲了《小木偶的故事》的第二篇《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还叫我把第三篇也讲给他们听(因为我告诉了他们《小木偶的故事》一共是三篇,课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我顺势跟他们说,其实《小木偶的故事》还可以有很多篇,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小木偶的故事》续篇,在小木偶的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接着把课文编下去。同学们纷纷跟同桌讲着接下来的故事……之后,课后作业大家就完成了一次练笔,都发挥了想象,写出了特色。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6

  在指导学生预*课文时,学生基本已经把文中的大致内容了解清楚,而且阅读批注也已经做好,这为我重新改变教学设计准备了条件。同时曾经在大学时就有过演话剧的经历,我非常自信能够调控好。开始上课了,我尽量用比较温和地声音说:“同学们,我们学*完了《去年的树》,从小鸟寻找树的过程中感受到友情的可贵,诚信的可贵。今天我们来学*另外一篇《小木偶的故事》,看看在小木偶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次我想选几个学生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听到我说表演,同学们顿时就来了精神,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为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我就让大家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然后自由地演绎,认真地默读着,细心地批画着,“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等等表情词。等觉得自己把握到位了,就停下来坐好。大概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们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个个跃跃欲试的表情,让我也为之一振。我非常想和同学们享受这一过程,于是我轻轻地问同学,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演吗?结果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地点头。

  我扮演小红狐,另外再选了几个学生扮演小木偶、小白兔、熊警察、老婆婆、蓝鼻子小女巫。为了把狐狸的狡猾演绎得淋漓尽致,我在表演时尽量的'用可爱的动作和甜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时大家都进入了状态,委屈、伤心、愤怒的小木偶也演得很到位,可是它只有笑嘻嘻的表情,所以非常难把握。特别突出的是小白兔,那个龇牙咧嘴的表情,蹦蹦跳跳的动作真是很像,全体同学都不由得鼓起了掌。老婆婆在临走时的嘟嘟囔囔,小孩也尽全力的扮演。小女巫的神奇力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饰演得很天真可爱。孩子们热情高涨,每个人都卖力地演出,欢笑声充溢着课堂,我发现他们真是可爱至极,又非常聪明!在演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小孩们也已经充分理解了那些表情词。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7

  《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 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 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 适宜的教学方法。 学*《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 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 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学*《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 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通过比较三 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 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从而知道 南郭先生能够混的原因,再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生只好逃走。再次基础上,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 学*《画龙点睛》,则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提问:(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 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逐题讨论,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8

  大班进入幼儿衔接阶段,但我发现不少孩子还存在向故事里的老虎和狐狸一样,欺负别的小朋友,也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掌握一些词汇。因此,我制定本次的活动目标为:

  1. 知道故事名称,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会自己讲述故事;

  2.通过故事,让幼儿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不能欺负其它小朋友;

  3.理解词汇:半信半疑、魂飞魄散、仗势欺人。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能对照自己*时的行为,懂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逐步深入,帮小朋友改掉坏的行为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重点攻破。另外,小朋友面临这进入小学,让小朋友提前接触一些词汇,有助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本次活动效果不错,很多小朋友的观点都有所改观。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9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以演促读。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认真预*,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问,理解成语。

  学完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语言都出自《战国策》。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解释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在把握故事内容上,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有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读寓言的方法。

  一、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的形象地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中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中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三、重视课后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题到最后。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1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 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2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3

  听了很多的公开课,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几乎没有了学生阅读的环节,还开脱地说“同学们课下已经充分的预*了”或者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读个一两分钟就开始集体讨论。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课成了优质课的时候,我就真的觉得我们的学生会不会在我们的一手导演下变成浮躁和虚伪的一群呢?(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将别人写在书本上的现成的感受拿来表演。)我觉得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会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学*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任何花样繁多的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我们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会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汽笛,享受审美乐趣。)

  美中不足的是,老师最终没有以“情”开始,以“情”结篇。这篇文章的中心点就是要读懂一个老农民老父亲的心,而课堂最终响起的不是类似《父亲》一样的歌曲,而是唱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与文章的中心偏离了。且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动情之处:是作者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的气氛的原因所在。可是这个案例里缺乏了这个方面的分析。如果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从作者对父亲的一颗关爱之心中学到如何表现对父亲的爱。这也不乏为对人生的一种有益的启示吧。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4

  《大树的故事》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第三册中的第八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这一堂课围绕大树爷爷贯穿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回答大树爷爷的问题、观看录象和对大树的联想,激发学生对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本课时教学重点明确。回忆并会观察大树外形特征,能根据本课题的内容进行想象、创作。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前我做了大量的教学准备。关于大树的模型、精彩录象的创设等,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控制学*活动。实践活动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昆虫进行创作,大胆地发挥想象,能使课堂活跃起来,更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做到“纲举目张”,抓住重要问题,引领教学全过程。

  我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形式引入新课。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从森林里请来了爱讲故事的大树爷爷。然后请一名同学读了大树爷爷的来信,组织同学回答大树爷爷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录像画面引导、激发学生对大树故事的联想,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从中拓宽学生思维,大胆想象。然后我又把人们对大树的破坏行为提了出来,让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了大树,世界将会怎样,以及我们该怎样拯救大树?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断的鼓励他们。接着我请学生猜猜大树活了以后会怎么样,都有谁会来到大树的周围?通过联想,学生们也想自己也到大树的周围和大树做朋友,这样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本组同学讨论,“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小动物或者昆虫,能够组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至此学生的设计方案已基本成熟。学生的作品内容各有千秋,有的是象啄木鸟帮大树吃虫子的故事,有的是发生在大树上的故事;作品的图案充分的反映了儿童天真活泼;色彩有的响亮、热烈;有的柔和、宁静。很明显,学生的设计构思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成为了大树爷爷的朋友,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找一些奇特的大树的资料,来进行课堂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由于本课的教学使我想到,要把美术教材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就必须深入学*新课程标准。而学*新课标,首先要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而不至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

  但是由于在本节课开始之前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活动最后“收尾”部分较匆忙。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每一堂课上,都有更大的进步。并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吸取先人的丰富课改经验,试图借鉴这一做法的精髓,使“做”与“教”统一,成为一名优秀美术教师。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5

  《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成语故事组成。我把第一课时的目标定为: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相矛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本以为能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能很好的突破“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这一难点。

  一、字词教学较为扎实。

  本课的生词较多,其中有许多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另外生词中还有许多成语,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张牙舞爪……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锐利、推辞、唬人”等词我就让学生找找近义词。“张口结舌”在学生交流意思的基础上,让他们做一做。“张牙舞爪”在字典上有两个意思,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在文中应取原义还是引申义。“惊叹不已”的“已”是考试卷上的常客,经常会考到它的意思,因此指名学生回答后,我就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的意思经常会考,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楚国人。

  抓住“矛”、“盾”这两种武器,要求同桌一个持盾,一个持矛,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矛戳向盾,会有什么结果?通过表演学生一下子体会到,“矛”和“盾”是对立的,要么矛断,要么盾毁。紧接着导入《自相矛盾》的学*,学生在读了楚国人吆喝的两句话后,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句话的矛盾所在。我抓住“夸口”、“羞愧”、“后悔”、“忠告”,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换位思考及表演等手段进行适时的引领,使*实的情节变得有趣了,使简单的内容变得丰富了,让模糊的人物想象变得清晰、饱满了,学生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一步一步地进入了故事,走进了楚国人。

  三、道理揭示不深刻。

  在备课时,我已预计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自相矛盾》包含的意思是很难的,因此我搜集好了好几个事例。跟预计的一样,学生只举出了“爸爸抽烟”一个例子,那我只能把事先收集到的例子说给学生听,讲完例子这堂课也结束了。我本以为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已有较深的理解,结果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上第二课时时,我问学生“《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好几个学生说不出。看来在联系完生活实际后,还要回到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这样他们才会对这则寓言有更深刻的理解。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3)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10)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2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3

  今天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由于时间关系----第三节课只上了24分钟,没有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并非是执教者的原因。其次,由于时间紧张,课件制作不够精美;再者,在学生自主答问时,孩子们争相恐后地抢答,导致短暂的混乱。因此留下了些许遗憾。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简单地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12个关于读书、治学的成语和趣味语文中的看图猜成语。如果说汉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那么,成语就是最闪亮的钻石。成语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结构严谨。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的教材开始,每册教材都有意识地给孩子呈现一些*时常见的成语,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读成语、背成语,那是有缺憾的,是与教材的呈现目的背道而驰的。于是,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环节设计。

  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成语的教学缺少明确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成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由于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成语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出现褒贬不分、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画蛇添足等乱用成语现象。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中接触成语、了解成语、理解成语和运用成语,是目前成语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朗读中理解

  学*成语首先得会读,在本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充分地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形式也多样,自由读、领读、男女赛读,小组开火车,然后再根据镂空式巩固熟读,达到熟读成诵。其次就是理解成语,这里的理解不是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每一个成语的意思。于是我又设计了:看意思猜成语,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几个环节下来,孩子对这些成语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理解中积累

  本次教学的任务是“日积月累”,这四个字已经明示了学*方法和目的,教学时,需要精心构思每一次积累的训练方式。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不择细流无以成江海”。它重视的是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从二年级开始,我在鼓励学生看书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们准备一个专用本做成语(佳句)积累,这是我一直比较注重的方面。*时教学中我也有意识的把包含生字的成语,抄在黑板的“词语百花园”里,让学生摘抄,在摘抄中积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也有意安排积累的环节。孩子们通过读、看、说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后,我便出示了与读书、治学相关的名言佳句,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再加镂空式的背诵,不知不觉孩子在课堂中便积累下来了。

  附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末清初 顾炎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三、积累中运用

  用学*积累成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现学现用,能将所学的.成语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很自然地表现出来,那才是成功地学会了成语。教学这12个成语,我采用了“选词填空”,“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丰富积累,学以致用。

  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新课标特别重视积累和实践。要学好语文,*时多积累最重要。在*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积聚。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4

  这一课有三则成语故事。教这样的课文,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

  1、初步了解成语的来源;

  2、通过读故事,明白三个成语的寓意;

  3、会讲这三个故事。课文后第1题的作业题是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我想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吧,所以有了“会讲这三个故事”的目标。再读读这三则故事,发现第一则侧重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则侧重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三则从侧面(游客与龙的表现)体现了画家画技的高超。因此,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了这些语言。

  《自相矛盾》主要引导学生品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时夸口说的话,分析其中的矛盾之处,从而理解寓意。《滥竽充数》主要引导学生品读南郭先生装与逃的动作,分析这样做的原因,从而理解寓意。《画龙点睛》则是引导学生想象游客惋惜、请求、惊叹时说的话,来体会画家点睛之笔的神奇,从而理解寓意。这三则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炼,篇幅短小,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讲这三个故事。至于成语的来源,我告诉学生有三种,一种是来自于历史故事,一种是来自于神话故事,一种是来自于寓言故事。但是我觉得让学生来辨析一些成语来源于哪一种,或者是分别写出这三种成语,我觉得有些为难学生。有些成语的来源,老师们也很难确定,还有些如“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八仙过海”这些词是成语吗?还有如运用这三个成语写句子,我觉得要求也高了。理解到运用的跨度很大,这其间有生活的积累,有认识的积淀。所以,有时感觉教学是一回事,做*题又是一回事,这样的语文教学何其累呀!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5

  本次活动是一个续编讲述的语言活动,在本周这已经是第二次,所以小朋友对于这样的续编绘画和讲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活动中小朋友能从图片的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半部分,同时他们也能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说出了自己对于小猫**跑掉后的猜想。有的说"爸爸说,抓到了

  我要打它一顿,抓到了要它陪,**自己回家道歉了......"。当幼儿看到幼儿用书的最后一张图片,他们就说:"小猫又送了一盆花给爸爸""那这盆花哪里来的呢?""小猫又是怎么对爸爸说的呢?"我就及时的引导幼儿想象......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能从自己的想象中进行简单的绘画表示,虽然有的幼儿绘画的并不好,但她讲的却是很动听,也有的幼儿绘画的很好,但讲的却是不怎样。不管如何从幼儿每一张图片中发现每一个幼儿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活动效果较好。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6

  在学*《滥竽充数》时,当学到“南郭先生居然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奖赏”这句时,我请学生想象:南郭先生得到奖赏后会想些什么?表情怎样?有学生说:他一定非常得意,心想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奖赏,还要继续骗下去。接下来的几个学生都是说南郭先生“得意”。这时有个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南郭先生心里很紧张,他提醒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要让别人发现,以免前功尽弃。”听完他的发言,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沉默了一阵后,有学生说:我认为不合理。南郭先生装得这么像,把所有人都骗了,他得意还来不及呢!我请学生再次朗读书中描写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学生重点注意了“每当”“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等词,感受到南郭先生“装”的本事之大。——这是南郭先生成功的一个原因。我启发学生:“还有一个原因也可以看出南郭先生是放心大胆去滥竽充数的,请大家找一找。”很快,有同学找到了“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正因为每次都如此,南郭先生才钻了空子。利用错误的资源,学生进行辨析、交流,不仅增强了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成语故事》的时候,感觉是游离的,说不来哪里不对劲,但就是隔在了课堂之外,走不进学生中去。回想这堂课,也许最大的问题就是重点不突出,三个短短的故事安排了三堂课,耗时太长,语言训练的点太多,结果反而什么目标都没有很好的.实现。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像是一个挂满配饰的人,只听得叮叮当当地响,却没有美感可言。像这一类课文,到底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三个故事应该如何很好地串起来,让学生认识体裁的特点,得到学法的指导,产生阅读更多更多故事的冲动呢?盼望得到同行的指点。

  《成语故事》教后反思

  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课堂上要留有学生练笔的机会。这篇课文中的三则成语故事都短小精炼,理解内容不成问题,因此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笔。《自相矛盾》中让学生作为围观者说出自己的心声,《滥竽充数》中让学生劝劝南郭先生,并设想故事的续集《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为课后续写的练*作铺垫,《画龙点睛》则让学生为自己曾经的一篇*作《笑声》写一两句点睛之笔。这样的课堂使学生有了充分思考和表达的时空,从学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不知是长假综合症,还是这课教学拖得太长,我总觉得这课上得比较累,作业理得累。印象比较深刻地是滥竽充数的造句,它有两个引申义,学生得学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说个句子,其实在理解上学生是不成问题的,都能找到文中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句子“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就是他滥竽充数的表现,问到学生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这样的人吗?学生说有,就想玩魔方,不会的装模作样在那转,怎么也不会,可是当正式的以此情况为例用上滥竽充数说话就说不成了,罗嗦地将这种情况一说,然后来了一句“她就是滥竽充数的人”,不够简洁,其实范例在文中,刚才还反复的读、感悟呢,怎么自己说时就不学学呢!用第二种意思说话也一样。哎,我觉得学生学以致用还不够灵活,或者在这方面缺少一根筋,断然的将学课文与运用表达分开了,看来在此得多花心思了。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7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思维想象栖身的精神家园。成语故事文本跳跃的一个个字符组成一个个精美的鲜活的故事,孩子们阅读成语故事就是徜徉于语文精神的殿堂,就是触摸语文高尚的灵魂。成语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极具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整个故事说理深刻,正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和审美需求。我认为课外成语故事阅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站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生命姿态的高度来看待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活泼多样,环节紧凑,富有兴趣性。今天的成语故事汇报交流课我设计了看图猜成语、听故事猜成语、巧填成语、成语比赛等教学过程,就在这样一个个感性化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让孩子真切地意识到成语故事是那么有趣。故事汇报交流中,我选用了适量的图片,讲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积累成语故事。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填动物名称补充成语,填水果名称等环节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今天这节课中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充盈汇报交流课堂教学。比赛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孩子们的记忆力让我吃惊,使我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重要的。在这节汇报交流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成语故事。

  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内化理解。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读书到会讲,再到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个很好的锻炼。也是个深化理解的过程。一个成语故事如果能讲下来,其中所含的道理也会不知不觉的理解。

  三、体现了大量读书。我们坚持读成语故事有半个学期了,如果不通过充分的阅读是无法进行交流的。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让他们死记硬背成语是容易遗忘的,只有读过相应的故事,有所理解才会记得牢固,才会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才会运用。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词语量足以证明孩子们读了多少故事才能涉及到这么多的成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读书量。

  四、边汇报边积累。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大家同读一本书,但因为爱好不同,选择的故事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学*积累的过程。互相有启发性。听到有趣的故事不自觉的会想:“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有时间也要读一读。”越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总之,本堂课我是针对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性质特点设计课堂,我觉得只要将成语感性化,才会更加形象鲜明;只要有更多的阅读交流,自主阅读学*才会更加广阔丰厚。这堂课虽然经过了不断的琢磨和尝试,但还有待于继续创新,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8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以演促读。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在指导学生认真预*,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二、巧妙设问,理解成语。

  学完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突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9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的引导学生学*第一个故事《自相矛盾》,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读

  指导学生读出卖矛之人的夸口,由学生自己读,再指名读,到齐读,读出一个“夸口”

  二、做

  抓住“张口结舌”,讨论张口结舌的原因,做一做张口结舌

  三、写

  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之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讲述的道理。

  四、演

  本则故事比较简短,适合表演,因此,在理解了全文之后,请学生演一演,并把写的话也添上。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了故事的内容。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10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非常适合儿童阅读。因为文字浅显易懂,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学生熟练朗读,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领学生练*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从而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其中,《画龙点睛》的`中心人物是张僧繇,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理解了人物,自然理解了成语“画龙点睛”的含义。

  课上,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说话:游客们是怎样说服张僧繇为龙画上眼珠子的?当天气突变,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后,游客们又会有何反应?会说些什么?学生的表现十分踊跃,口语表达还真是不错,想了许多的理由,张僧繇被说服了,游客们对他的点睛之笔赞叹不已。在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的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伙伴,在课中只需稍作点拨、引导,学生的灵气,学生的创造性才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课文一共有三个简短的小故事,在教学《自相矛盾》时,我让学生通过对话朗读,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中南郭先生的心理想法是留白,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两次说话练*,一是说说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说说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最后,我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会干什么?由动口,到动手,让学生写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显得比较轻松。在教学《画龙点睛》时,我让学生通过比较点睛前、点睛后的游人的表现,这个地方有一个留白,可以请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来感受张僧繇绘画技艺的高超。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4)

——高中成语故事

高中成语故事

  梁上君子

  东汉灵帝时小官吏陈寔心地善良,做事公正无私。有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的屋里躲在屋梁上,他发现后并没有下令捉拿,而是把儿子、孙子叫到身边,给他们讲如何做人,不要学梁上的那位君子。小偷深受感动就下地求饶。

  四字成语“梁上君子”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梁指的是房梁,四字成语“梁上君子”躲在梁上的君子

  胆大如斗

  【胆像斗一样大,比喻做事大胆。例﹔这人很大胆﹐但是不够细心。】

  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胆量很大,也有才干,得到军师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为征西将军,并且竭力培植他。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兵马就由他统率,任蜀国的大将军。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多次领兵攻打魏国,都没有取胜。后来魏国征伐蜀国,蜀国寡不敌众,遭到惨败,后主刘禅投降。

  不久,魏国的钟会阴谋叛变魏王,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假意与钟会勾结,企图趁机恢复蜀国。不料事机败露,姜维被魏兵所杀。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像斗一般大。

  【成语】:鸟尽弓藏

  【拼音】:niǎojìngōngcáng

  【解释】: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越世家》,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蠢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已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楼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天真烂漫

  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 “肖”是赵的偏旁。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 所寺庙里。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匾,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 成,把其中的“十”字 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释读】“天真”指单纯;“烂漫”自然的意思,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 心地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出处】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

  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

  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九天激战,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2、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出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读】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 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 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他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一词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指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四字成语“水滴石穿”描述的哲理是什么: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事情就可能成功。

  伯乐识马

  【伯乐能够识别马。比喻善于识别和发现真正的人才。例:这个公司的主管善于使用人才,大家都称赞他伯乐识马。】

  伯乐是传说中的相马专家。有一次,他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拖着沉重的车子,在弯曲的山路上艰难地走着。它的尾巴下垂着,蹄子磨破了,满身都是汗水,样子十分可怜。

  伯乐却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匹千里马。他替这匹马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而感到难过,就扑到马身上伤心地哭了,又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老马身上。老马也低下头来,靠在伯乐身上,仰起头大声叫唤,它知道自己遇到了了解自己的人。

  始终不渝

  谢安在年轻时就很出名,扬州刺史庾冰多次诚心请他去做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在那里勉强应付了一些时日,但是没到一个月,他又回家了。

  后来朝廷几次让他做官,他都拒绝不去。实在没办法,他前往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的东山,做了隐士。

  朝廷仍然没有放弃让他做官的念头,谢安不得已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但谢安在做了大官后还在想着过隐士的生活。

  《谢安传》里记载着:“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其中的“始末不渝”,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始终不渝”。

  【释读】始终:从开始到结束。

  渝:改变,违背。自始至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出处】《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不可救药”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诗。大雅。板》,天之方谑,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巩巩。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缴缴,不可救药。

  西周王朝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括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我这老夫一片诚意,

  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

  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鞭长不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仗着势力强大不征得宋国同意派大夫申舟经宋国出使齐国,宋国杀了申舟。楚庄王派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大夫伯宗向晋景公建议不要出兵,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没有理由为了宋国而得罪楚国。

  四字成语“鞭长莫及”描述的哲理是什么:很多事情并非你的能力强就能办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非常多

  南阳三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琅琊(今山东临沂北)的诸葛亮兄弟迁居南阳。

  后来刘备来访诸葛亮,27岁的诸葛亮预言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后出任蜀国丞相,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当南郡太守。当刘备东下進攻吴国时,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明吴蜀联盟的重要性,有人对孙权说诸葛瑾里通外国,孙权很生气,说:“我和子瑜(诸葛瑾)有生死不易的交情,子瑜不会背叛我,就象我不会背叛子瑜一样!”诸葛亮的从弟诸葛诞也很了不起,他在魏国当刺史,常常为魏国领兵出征。

  当时人说:“(诸葛三兄弟,)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5)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 理清游客们“惋惜- 怀疑-惊叹不已”的态度变化过程,理解“点睛”的神奇,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 理解作者用游客们在点睛前后的变化来表现张僧繇的.画技高超,能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物的语言描写,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1. 能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画龙点睛”的意思。

  2. 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物的语言描写,初知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把游客们的反应改写**物的语言描写。

  教学过程:

  一、抓住特点,导入新课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我们都不陌生,它出自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成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般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画龙点睛”的故事。

  二、理清变化,引导交流

  (一)请大家边读边画出点睛前后写游客们反应的句子。

  (二)学生交流:

  1.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1)理解“惋惜”的意思。

  (2)如果我是张僧繇,你会惋惜地说……

  2.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1)理解“唬人”,明确这是怀疑。

  (2)你会怀疑地说……

  3.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1)理解“无不、惊叹不已”。

  (2)你会惊讶地说……

  你会赞叹地说……

  3. 小结:游客们从点睛前的惋惜、怀疑到点睛后的赞叹不已,说明“点睛”是非常关键的一笔。张僧繇给龙画上眼睛,龙“腾空飞去”;如果说话的时候,用上关键的词句,说的话就变得………?如果写作文在关键处用上几个点睛的词或句子,*作就会变得……?所以我们知道,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

  三、清晰思路,妙笔生花

  现在,就让我们同学拿起手中的笔,把游客们面对张僧繇的画作时的表现写下俩,可以在提示语中加上表示动作、语气、神态的词语。

  四、小结方法,明确意义

  成语是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言简意赅,表意丰富。如果我们再多读一些成语故事,不仅会帮助我们理解成语的意思,而且能够丰富我们的积累。如果你能学者今天把概括写具体的方法,发挥想象,充实故事内容,相信会对我们同学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是……而是……”造句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成语故事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lù bì yùn hǔ

  戳 腮 俸 禄 壁 韵 唬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第二课时

  一、复*字词。

  请同学上黑板板书三个成语。

  二、精读《自相矛盾》。

  1、“矛”和“盾”,你们能分得清吗?请同学看图指一指。“矛”(古文字图) 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斧子上安丙的孔),所以纳柲(古代兵器的柄)。

  “盾””(古文字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厂”象盾之侧是形,“十”象盾之握,“目”象盾之用。

  2、(1)“矛”很“锐利”,锐利就是锋利的意思,矛“锐不可当”。

  (2)“鲁迅的文笔很锐利”,这里的“锐利”是(目光、言论、文笔等)尖锐的意思。

  (3)“盾”很“坚固”,坚固是牢固的意思,盾“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3、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

  “张口结舌”的意思。刚刚还“夸夸其谈”的楚国人,为何“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

  4、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三、精读《滥竽充数》。

  1、滥竽充数,“滥竽”的意思是吹不成调的竽。真是“竽”的错吗?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1)南郭先生知道了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的消息,他想

  (2)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当他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想

  (3)当他得知齐湣王喜欢听别人一个一个地吹,他又想

  (4)看到不吹竽拿到同样俸禄的南郭先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5)看到了流浪街头的南郭先生,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6)对于今天的那些“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厂家,你会对他说

  四、精读《画龙点睛》。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⑴张僧繇画的龙点睛前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美中不足)

  ⑵“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的作用?(腾空飞去——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

  (3)“点睛”在现实中的运用(包装,好的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劣质产品加上好的包装,就是“滥竽充数”)

  2、背诵课文

  (矛的篆书)

  (盾的篆书)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3.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图猜成语。

  2.复*。

  出示学*单:我读的故事是:

  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是:

  我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

  我还知道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成语:

  3.小结:

  成语是我国汉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发省。

  过渡: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成语故事会,学*把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故事讲出来、写下来。(板书:成语故事会)

  (二)讲一讲,编剧表演:

  1.学讲清楚。

  (1)多媒体演示一个成语(Flash),学生边看边思考怎样讲成语故事。

  (2)师生讨论,归纳。讲成语故事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结局),还可以讲讲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师相机板书)

  2.学讲具体。

  (1)教师示范讲述一个成语故事。

  (2)学生听后思考:讲成语故事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声音响亮、举止大方、文明礼貌、绘声绘色)

  (3)绘声绘色就是要像演剧本一样,活灵活现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现故事的经过。可以是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也可以有多个同学配合。(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具体、生动)

  (4)小结: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6)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脚下住着一个农夫,他每天一大早就到田里干活,特别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里跑了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到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颗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第二天,农夫照旧在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也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他干了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有见到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为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别人议论的笑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谢谢大家!

  启示:

  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主要批评

  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想法。主要是讽刺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

  揭示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不会天天有,如果自己不努力劳动,总有一天会什么都没有得到,却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要自己主动努力。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时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赖运气,不劳而获;我们一定不能做“守株待兔”式的人,而是要主动积极的做事情,不投机取巧,亲自动手,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

  故事梗概

  宋国有一个农夫,不分阴晴,不分寒暑,每天都要在地里劳动,非常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蹿出来,一下子撞到一个树桩上,撞死了。

  农夫高兴极了,走过去捡起兔子:“真是上天送给我的一顿美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他美美地吃了一顿,心里合计着:“想不到真有这等好事,要是以后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我就可以不用再这么辛苦的种田了,他决定,从明天起,就守在那个树桩的旁边。

  第二天,农夫来到地里,把锄头扔到一边,悄悄地躲到树桩旁的一颗大树后面,等待着兔子再跑过来撞到树桩上,一整天,农夫连眼睛都没眨一下,生怕错过一只兔子。但是,直到天黑兔子也没有出现,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第三天,他又在树桩旁等了一天,兔子依然没有出现,后来,农夫始终没捡到兔子,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庄稼都荒死了。人们都取笑他的这种行为,并且很快就传遍了宋国。

  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出自《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而今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守株待兔寓意

  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侥幸心理,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使用这个成语主要批评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的事件当成必然性的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是讽刺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

  守株待兔成语解释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守株待兔词语辨析

  【近义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墨守成规、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缘木求鱼、固守成规

  【反义词】随机应变、见风使舵、通权达变、除旧布新、标新立异、借坡下驴、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正音】待:不能读作“dǎi”,而要读作“dài ”。

  【辨形】待:不能写作“侍”。

  【辨字】株:不能写作“猪”。

  【辨析】“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

  【成语】:守株待兔

  【拼音】: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成语解释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比喻原来的经验;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死守教条。

  【出自】:《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可种田人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种田人靠在树桩的旁边,做了一个美梦:一天,种田人又在路边闲逛,突然又看见了一只又要找死的兔子从远处跑来。那只兔子只顾没命的跑,哪里注意前边的危险,竟然一头撞到了田边的一个树桩上。兔子四脚乱蹬,口鼻流血,不久便肚皮朝天,一命呜呼了。然后,又来了很多要找死的兔子,一只,两只,三只……正当种田人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的时候,一觉醒来,希望犹如肥皂泡破裂,原来是一场黄梁大梦呀!

  种田人醒来了,觉得自己有冻又饿,有气无力,身上起满了鸡皮疙瘩,肚子饿的咕咕叫。正在似醒非醒,迷迷糊糊只觉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从远处走来,手拄龙头拐杖走到自己跟前,这位老爷爷慈眉善目,鹤发童颜。语重心长地对种田人说:“孩子,守株而待兔,侥幸而懒惰,必定一事无成,最终不是饿死,就是冻死。要向风衣足食,只能靠老实做人,勤劳做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路可走。蚕儿吐丝成茧,燕儿衔泥筑巢,蜂儿采花酿蜜,都说明上面的这些道理。孩子,你一定要好好领悟啊!”眼间,老爷爷已经不见了。

  种田人醒来,只见远*农田里到处都是人们在耕种,在锄草,在施肥,在杀虫。大家都忙的不亦乐乎。种田人自己田里的庄稼因无人管理,已经枯黄,种田人脸一红心一沉,想了想,努力的站起来,紧了紧腰带,跌跌撞撞的回了家。

  从此,他按照梦中老爷爷的话做人做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三年后,终于成了一个小康之家。

  守株待兔:原比喻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株,树桩子。

  话说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农夫。他一年四季,每天早出晚归,十分精心地耕种着自己的一块土地,可到头来,即使是遇到好年景,也只落得个顿顿粗茶淡饭,刚刚能填饱肚子。他实在是很辛苦。

  一天正午,烈日炎炎,劳作了整整一上午的农夫感到十分疲倦,就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这时,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昏死过去。农夫跑过去拎起了兔子,心中不禁一阵窃喜,心想:“哈!想不到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兔子,看来我真是时来运转了!以后我要是天天能捡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子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大餐。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而农夫地里的野草却越长越高,把他的庄稼都淹没了。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宋国,人们都笑话他的这种行为。

  目标:

  1.通过欣赏课件,理解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内容,知道不努力付出是不会成功的。

  2.能根据故事课件大胆提问,并用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述。

  3.产生对学*成语的兴趣。

  准备:

  网络故事动画片,“守株待兔”字卡,甘萍演唱的歌曲《守株待兔》。

  过程:

  一、萌发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动画片,这个动画片有点特别,只有图像,没有声音,所以小朋友要认真、仔细地看。

  (教师简洁明了地提出观看动画片的要求,将幼儿的注意力直接指向了故事动画片的图像。)

  二、通过大胆提问,理解故事内容

  1.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片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农夫天天站在树下等),提出疑问。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1)幼:为什么这只兔子会撞在大树上?

  师:咦!这是怎么回事呢?

  (个别幼儿提出问题后,教师积极回应,并将问题抛给全体幼儿,鼓励幼儿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幼:有可能兔子的眼睛瞎了,看不见。

  幼:有可能它不会急转弯。

  幼:也许后面有猎人在追它。

  幼:有可能它没来得及停住。

  幼:也许它奔跑时没有看前面。

  幼:还有可能它今天太高兴了。

  师:兔子自己撞在树上的事情会不会天天发生?

  幼:不会,只会难得发生一次。

  幼:今天是碰巧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师(小结):这样不会经常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说是偶然的事、碰巧的事、难得的事。

  (教师抓住幼儿心中的困惑,以追问的方式呈现核心问题,引导幼儿想象、推理,为更好地理解成语故事作了铺垫。)

  (2)幼:为什么动画片里一会儿太阳从山的这边出来又从那边不见了,一会儿月亮又出来了?

  幼:表示白天过去了,又到了晚上。

  幼:就是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幼:过去了很多天。

  (3)幼:为什么这个人要一直站在树旁,别人叫他去干活他也不去呢?

  师:就是呀,这是为什么呢?

  幼:因为他还想等兔子来撞树。

  幼:因为他太想吃兔子肉了。

  幼:兔肉太鲜美了。

  幼:因为干活很辛苦。

  (4)师:老师也想问一个问题,如果农夫一直这样等下去,田里的庄稼会怎样?

  幼:他不去给庄稼除草、浇水、施肥,庄稼会死的。

  幼:他的田里会长许多杂草。

  幼:别人丰收了,他家的人却要挨饿了。

  (教师及时在幼儿的疑问中捕捉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以学*同伴的身份参与提问,既提高了幼儿提出问题、大胆表达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又将重点问题提炼出来,吸引幼儿深入探索,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品质。)

  2.欣赏无声故事动画片第二部分(故事结束部分),再次提问。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7)

——最新成语故事

最新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叫范雎(jū)的人,因为家境贫穷而在大夫须贾门下当食客。有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非常欣赏范雎的才华,就暗中送他许多金银珠宝。虽然范雎婉言拒绝了齐王的礼物,但是须贾仍然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所以回国之后,须贾就向朝廷通报了这件事情,范雎因此被逮捕并遭毒打。范雎被打得昏死过去,须贾便让人用草*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让人好好看守。范雎醒来之后,发现看守他的人正是他的好朋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逃了出来,并躲到好朋友郑安*家,改名张禄,准备找机会逃往国外。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出使魏国,范雎便趁机偷偷跟随秦使到了秦国。在秦国,化名张禄的范雎很快就得到了秦王的赏识,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相国,地位十分显赫。

  公元前220xx年,秦国企图攻打韩、魏两国。魏国忙派须贾去秦国求和。须贾到了秦国,首先去拜访秦国的丞相张禄,希望张禄能够说服秦王。当他来到丞相府,看见丞相张禄竟然就是当年差点被他害死的范雎时,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思是说,没想到您还活着,并且置身于青云之上,已经有了如此高的地位。

  《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成语故事

  《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成语故事

  《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拼音]cháng zhì jiǔ ān

  [释义]治:太*;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出处]《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例句]重阳送九“久”:友情历久弥坚,爱情天长地久,事业久炼成钢,生活长治久安,人气久负盛名,成功由来已久,健康经久不息,好运旷日持久,快乐长长久久。

  【成语故事】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8)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菁选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成语故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充满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是学生思想道德、高尚情操、思维想象栖身的精神家园。成语故事文本跳跃的一个个字符组成一个个精美的鲜活的故事,孩子们阅读成语故事就是徜徉于语文精神的殿堂,就是触摸语文高尚的灵魂。成语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通过极具形象的语言加以表达,整个故事说理深刻,正是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和审美需求。我认为课外成语故事阅读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站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生命姿态的高度来看待教学。

  一、教学组织形式活泼多样,环节紧凑,富有兴趣性。今天的成语故事汇报交流课我设计了看图猜成语、听故事猜成语、巧填成语、成语比赛等教学过程,就在这样一个个感性化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读书、思考,让孩子真切地意识到成语故事是那么有趣。故事汇报交流中,我选用了适量的图片,讲了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积累成语故事。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填动物名称补充成语,填水果名称等环节都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在今天这节课中我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利用不断的积累知识与经验充盈汇报交流课堂教学。比赛说出含有数字的成语,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孩子们的记忆力让我吃惊,使我懂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重要的。在这节汇报交流课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成语故事。

  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内化理解。我讲成语故事大家猜这一环节锻炼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读书到会讲,再到讲给大家听,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口语表达是个很好的锻炼。也是个深化理解的过程。一个成语故事如果能讲下来,其中所含的道理也会不知不觉的理解。

  三、体现了大量读书。我们坚持读成语故事有半个学期了,如果不通过充分的阅读是无法进行交流的。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让他们死记硬背成语是容易遗忘的,只有读过相应的故事,有所理解才会记得牢固,才会理解其中蕴涵的道理,才会运用。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词语量足以证明孩子们读了多少故事才能涉及到这么多的成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读书量。

  四、边汇报边积累。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大家同读一本书,但因为爱好不同,选择的故事也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学*积累的过程。互相有启发性。听到有趣的故事不自觉的会想:“这个故事很有趣,我有时间也要读一读。”越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总之,本堂课我是针对阅读汇报交流课的性质特点设计课堂,我觉得只要将成语感性化,才会更加形象鲜明;只要有更多的阅读交流,自主阅读学*才会更加广阔丰厚。这堂课虽然经过了不断的琢磨和尝试,但还有待于继续创新,我将继续努力探索。

  我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形式引入新课。我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从森林里请来了爱讲故事的大树爷爷。然后请一名同学读了大树爷爷的来信,组织同学回答大树爷爷提出的问题。然后通过录像画面引导、激发学生对大树故事的联想,营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从中拓宽学生思维,大胆想象。然后我又把人们对大树的破坏行为提了出来,让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了大树,世界将会怎样,以及我们该怎样拯救大树?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不断的鼓励他们。接着我请学生猜猜大树活了以后会怎么样,都有谁会来到大树的周围?

  通过联想,学生们也想自己也到大树的周围和大树做朋友,这样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本组同学讨论,“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小动物或者昆虫,能够组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至此学生的设计方案已基本成熟。学生的作品内容各有千秋,有的是象啄木鸟帮大树吃虫子的故事,有的是发生在大树上的故事;作品的图案充分的反映了儿童天真活泼;色彩有的响亮、热烈;有的柔和、宁静。很明显,学生的设计构思较以前有了很大突破,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成为了大树爷爷的朋友,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找一些奇特的大树的资料,来进行课堂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由于本课的教学使我想到,要把美术教材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使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沃土,就必须深入学*新课程标准。而学*新课标,首先要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而不至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错误。

  《小木偶的故事》,这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这一课的教学有一个重点,就是:积累词语。因为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而且有表达有特色的词语,如,ABB式、AABB式、ABCC式,所以我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我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读词,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

  为了能让学生较好地续编故事,我向学生讲述了《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启发学生要根据小木偶本身具有的特点进行续编。

  《鹿和狼的故事》是第四单元的选读课文,这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衡”。上这篇课文时,学生已学完了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环境保护,维护生态*衡已有一定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态*衡的认识,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积极倡导学校本学期提出的“目标教学模式”,重视课前预*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学朗读自主感悟学*方式,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设计了有悬念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重难点。

  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前后的巨大变化,并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1、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在导入畅谈之后,我利用课本插图,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让学生想象:葱绿的树木,清澈的小河,吃草的鹿群,在枝头歌唱的小鸟,明媚的`阳光……凯巴伯森林就是这样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生机勃**来。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想象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然引出下面的教学。

  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想象探究”的设想展开。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4000——10万——6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想象并交流数字背后的故事:森林里一片枯黄,树木都剩下光秃秃的枝条,鹿群无精打采,饿死的饿死,病倒的病倒……由此学生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森林的死气沉沉和灾难的严重性。

  3、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谁是真正的“祸首”——是无知的人类,人类的无知。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人类要保护生态*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努力改进。

  1、个人教学水*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比较紧张,思路不够清晰,有一个环节重复体会,导致没有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的课堂练笔时间比较少,没有安排写的练*。教学中没有有机地挖掘文本空白,训练学生小练笔。

  3、学生回答问题、感悟文本内涵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体会另一只小河蚌后悔流泪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心情,对比突出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找出这只小河蚌流泪的原因是贪玩,没听老河蚌的话,顺势导出老河蚌的话,再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明白“语重心长”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用很诚恳的语气说一句有深刻意义的话。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这个词。

  最后,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好的提问不仅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这两个问题分别是:如果你是小河蚌的伙伴,你会说点什么呢?从小河蚌身上受到教育,但是我们不是小河蚌,而是人,我们以后该怎样做呢?在这两个问题上,学生学到了如何安慰小河蚌,并且也认识到做人要听别人的劝说等等,达到了这节课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在提问时,问题的目标性要更强一点,准确性要高一点,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帮助他们尽快地找到答案,理解课文。另外在时间的把握上也还不够精准,以至于最后两个问题学生发言还不够充分,因为铃声已响,有草草收场之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过度地砍伐树木,致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整个村庄被洪水卷走的故事。本文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衡。

  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一、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接着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欣赏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引: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读书,再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再展示课文后部分对比鲜明的图画,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里有何感受?”在他们谈完感受后,再出示最后一句,让学生试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小村庄的变化,与课文前部分形成对比。二、引导学生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带领学生质疑问难:“同学们,看了前后不同的两幅画后,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会问:“老师,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师生在质疑问难**同确定了学*目标。接着我又问“想想哪些地方写了小村庄发生变化?哪些地方写小村庄为什么变化?”这一问题旨在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感知课文大意。三、细读课文,弄清小村庄的变化。在课中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小村庄怎么会消失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带着疑问,学生读文的兴趣就浓了,读书的效率也就相应提高了。我让学生自由读二、三、四自然段,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紧紧捉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指导学生情感朗读。如“谁家……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不断扩大”、“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这些重点词句,很好地表现小村庄的人们没有节制和约束,上山砍柴很随便,强烈体现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四、学完本文后设计填空,“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学生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五、最后一个环节我联系实际用图片展示周围环境遭受破坏现象,说说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你想对全社会说什么?通过小练笔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里旨在使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学生通过学*课文后已经认识到了要保护树木,不能乱砍乱伐,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但是在让他们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几句话,并提出环保建议这个环节时,由于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加上词语积累不够,所以口语表达也就不流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口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今天上课后,与同年级教师交流怎样上好《成语故事》?

  最*,我已经上了三节成语故事课,从学生的反应程度看,比较喜欢。有些学生对于成语相当有兴趣。今天听课老师说,有两名同学在你讲某个故事的时候,他都迫不及待地去看另一个故事了。

  当然这样的信息从一个侧面说,我讲得不够吸引人,还有就是学生的听讲*惯还没有养成。由此看,教师仍旧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我想,进行《成语故事》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几个成语,理解它们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热爱阅读,从而拓宽学*语文的渠道。

  然而,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呢?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站在什么角度上进行备课?必须备到什么样的程度?

  对于我来说,很多成语故事也是第一次阅读。虽然其中的人物并不太陌生,但是也并不熟悉。可以说,这对于我来讲也是一个挑战。但是,我很喜欢这个挑战。因此,我每天都要读上十几个成语故事,并且要把里面的许多生僻字查个清楚,对于里面提到的人物,也要查一查他们的历史。这样的备课是多么有趣呀,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呢?

  不过,作为教师必须更加明确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给学生什么?学生会通过你的教学学到些什么?只有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学*。在我与同级部教师交流的时候,我们再次理清了成语故事教学的思路。

  首先,教学要有轻重,不能*均用力。也就是说要有精讲略讲。

  其次,必须让学生把每一个成语读熟。

  再次,课堂上必须有应用,或造句,或填词。

  最后,要有练写,要让学生们落实在笔头上。

  下周的成语故事教学就将围绕这个思路进行。在尝试后,如果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仍需立即调整。如果你是班中的学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我会进行思考的。如果您是班中的学生家长也可以与学生为此展开交流,将您的观点告知我,我会慎重考虑的。如果您是外校的一名教师,也请您谈一谈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为此展开交流。

  在教学本课时,我重点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巧妙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大家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在学*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个小节,然后问大家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根据大家回答板书: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

  接着问问大家对于这三种类型的火车,你能向其他同学简单介绍介绍吗?结合课文插图和相关的图片、资料向大家简单介绍这三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火车。然后再问问大家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孩子们对于火车这种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时在他们的图画中也是比较多见的事物,上了这一节课,对于火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更多有关火车的知识,特别是磁悬浮火车这新颖、飞速的新鲜事物更让大家感兴趣。然后采取画一画的方法,孩子们有的给自己的火车设计了美丽的外观,有的给火车设计了舒适的内部构造,有的设计的火车在崎岖的山路可以长出翅膀在空中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潜水艇那样前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因为孩子们有兴趣,兴趣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学*的动力。

  《火车的故事》这篇课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下面是上完课后的一些小结:

  一、抓住关键词句

  我抓住“夕发朝至”一词,让学生理解火车发展到现在的速度之快,并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我还抓住课文第三段的第一句“小明查了好几本书。”教学,让学生明白不懂就要问,就要查的道理,同时,又结合班里爱读书、爱提问题的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课后,很多学生都带着查到的问题的'答案开心地向我汇报呢。

  二、以读为本,学生合作探究

  在《火车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设计了几个比较好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把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比如在学*《火车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时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先让学生们自己阅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提问:“你从种了解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板书:蒸汽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火车。接着提问:“你能向其他同学简单介绍文中提到的三种类型的火车吗?然后再问问大家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你还知道有什么样的火车?给大家介绍介绍。”最后能像小介绍员一样把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吗?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有感情。

  《火车的故事》这样的常识性课文,需要老师做大量的补充,才能提升其趣味性,否则便会十分枯燥乏味。于是,我找了许多有关机车、电力机车的图片,以及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磁悬浮火车的短片,丰富了课文所介绍的几种火车的形象,并让学生体验了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轻松地了解火车的几种类型及发展历史。

  孩子们对于火车这种熟悉的事物是很有感情的,*时在他们的图画中也是比较多见的事物,今天上了这一节课,对于火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获得了更多有关火车的知识,磁悬浮火车这新颖的新鲜事物让大家感兴趣,特别是*来武广高铁的开通更易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于是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自行设计一列新型火车,然后画下来,孩子们有的给自己的火车设计了美丽的外观,有的给火车设计了舒适的内部构造,有的设计的火车在崎岖的山路可以长出翅膀在空中前进,有的设计的火车遇到大江大河可以想神奇的潜水艇那样前进......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神奇,是多么的不可估量。因为孩子们有兴趣,兴趣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们学*的动力。课堂上,我利用剩余的时间让孩子们动笔画画。孩子们的画充满了童趣。课后,我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孩子们就更加高兴了。培养低年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很重要,我将为此而不断努力。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这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重点要理解结论,懂得大自然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在设计教案时,如何切入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一开始在设计时我用凯巴伯森林的前后两幅不同的图片质疑,用“是什么原因造成鹿死林毁?”的问题切入,自己试教一节课后觉得不行,太乱了,也不知道究竟要抓住哪几点,好像故事,分析原因的内容都可以解释造成鹿死林毁的原因的。后来就重新设想,先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从故事入手,找到灭狼护鹿的结果,弄清楚造成这个结果究竟是谁的错,再创设情景,与罗斯福对话,分析错误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并联系已有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一节课上下来,总体感觉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班级学生的因素和自己引导的原因,在与罗斯福的对话时显得不够活跃。在结合已有经验和查阅的资料谈谈对结论的理解,比预期的感觉要差,期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多鼓励、激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更理想效果。

  通过讲述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群,人类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这是一节共研课,通过我们教研组的研究,我做了以下设计:

  1.激趣导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经验和生活积累是很关键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根据*时对“鹿”和“狼”的了解,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为学*下文,改变对这两种动物的一般认识做好铺垫。

  2.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理解,明确造成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根本原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学,在文中勾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在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在文中进行标注,明确捕杀狼之后所造成的四个连续性的后果。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所导致的恶果之后,让学生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不足:课上我还是有些急燥,教师的语言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第十册语文第八课的内容是成语故事三则.内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前两则故事的寓言性很强。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显然是不可考的。他们的代号是“有个楚国人”和一个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已经简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数语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虽不丰满但是有发人反思的力量。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点拨便可呼之欲出。那么课堂上怎么让这四十分钟更有价值,更有听头,收获更多呢?

  考虑再三,还是决定从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简单,只是一个代表某种意义符号。但是书中古人的缺点和所犯错误却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重复的。那么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头脑中塑造出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贴*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说服力吗?于是课堂以叙事和议论的形式展开了教学。

  以《滥竽充数》为例简单记录一下课堂经过。

  揭题后,先认识“竽”字,看字型,观插图,认识了这种古代乐器。接着解释“滥”字,再举例子帮助理解“充数”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弄懂后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提出几个常规性的问题,比如;谁滥竽充数?为什么要滥竽充数。结果怎样?我们能从文章中得到什么启发?等等。这些问题并不难,因此由学生自己读文解决。每个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连起来讲了讲这个故事。接着继续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目的是引导学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读,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讨论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冒充会吹竽的人时,大家的思维已经开始活跃了。用今天人选择职业时的想法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词句来揣测,我们讨论的结果是:1、这个工作比较轻松还挺体面的,可能俸禄也比较高,因为“齐宣王喜欢听吹竽”;2、南郭先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慎重的考虑认为的确有机可乘,因为“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发现,他还是有一定的小聪明的;3、此外他还善于伪装。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这是他细心观察和成功模仿的结果。4、他也要养家糊口,可是可能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个险。

  接着,我让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南郭先生第一次伪装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也很紧张,怕被发现。但是要故作镇定,避免穿帮。”有的说:“他不会很紧张,因为他已经从混进来的过程中发现那个齐宣王肯定不会识破他,周围的人也不会多管闲事,说不定还有跟他一样滥竽充数的人呢。”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南郭先生确实成功了,得到了俸禄。这一环节的设计,实际上是要学生了解人们在犯这样的错误时候存在的侥幸心理。以及当错误没被发现时的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的。这个讨论的`结果正是我想要的——让学生由文中人物联想到自己,检讨自己。接着我们继续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禄后的得意样子。让学生把刚才讨论得到的想法变成语言说出来,进行说话训练。“他怎么想,怎么做,有什么决定。”注意表达的逻辑,把前因后果有条理的说出来。这个说话训练其实也是对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个小结。

  紧跟学生的发言我用这样一段话来过渡教学环节:“确实,在今天的社会中有不少人善于伪装,也会耍小聪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这样不诚信的行为能永远装下去吗?”故事继续发展,我们的讨论也在继续。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即位了,当南郭先生听说这个新王喜欢一个个听吹竽时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继续走进人物的内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达了紧张,烦躁,害怕,如热锅上蚂蚁的样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认识人物的错误。再其他同学对文中人物说一句精辟的话来帮助南锅先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时候如“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真才实学才能受益终生。”“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等精彩话语很自然的出现在学生的语言中了。这样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这两个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轻松幽默,学生议的热烈,说的精彩。感觉非常好。作业是续写这个故事,要求从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测故事的不同发展结果。

  与文中人物的充满人情味的进行对话,使课堂变的很鲜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个符号,而成了身边的人,或者就是自己。这样的语言训练发自内心。这样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吧。

  《维生素C的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上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文中写哥伦布带领船队在大西洋探险中遇到了“海上凶神”的怪病,部分被留在荒岛上的病重船员靠吃野果子存活了下来,由野果子人们发现了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C。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许多科学的新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细心观察、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读罢全文,我觉得课文的语言*实、浅显、流畅,全文叙述有条有理,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了两条线,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难点:

  一、抓“海上凶神”关键词,体会航海之苦,探究船员病因。

  通过读文,学生很快能从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读懂,所谓的“海上凶神”实际上就是“坏血病”,它是由于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当时,哥伦布及他的'船员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吗?(不知道)得了这病有怎样的症状?(病人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地死去。)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时,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艰苦,而且充满危险。”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这句话不仅点明了航海的艰险,更暗含了船员们得病的原因:因为在漫长的航海生活中,船员们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面包和咸鱼。

  二、抓哥伦布情感线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发现过程。

  哥伦布的情感变化是串联整个故事的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教学中紧扣这条线索,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9)

——经典成语故事通用二十篇

  “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选自《宋史・杨时传》。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杨时青少年时,学*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颖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领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预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颖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又过了4年,程颖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不惑之年了。

  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醉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磕睡呢。杨时和游醉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

  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

  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在当时,杨时拜师求学的精神被广泛传烦。后世,人们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虚心求学的精神。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人的干扰。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强大的齐国国君想把女儿文姜嫁给郑国的.公子忽,郑国比较弱小,担心其中有诈,公子忽就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别人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他的配偶,齐国那么强大,与我门不当户不对,怎能结亲呢?

  1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2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qí dà fēi ǒu

  【出处】《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解释】旧时凡因不是门当户对而辞婚的,常用此话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用法】作谓语、宾语;表示不敢高攀的谦词

  【近义词】齐大非偶

  【同韵词】贼不空手、无所措手、前古未有、饰非掩丑、据图刎首、摧坚获丑、金貂取酒

  3 齐大非耦的成语故事点评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位于现在的浙江和江苏一带。这两个国家因为地界相邻,时常发生纠纷。

  日子久了,两国的百姓就像仇人一样,见了面也互不理睬。

  有一回,一些吴国人和越国人同乘一条船渡江。刚上船时,大家还像往常一样,你瞪我,我瞪你,各在一边。后来,船滑到江中间,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波涌,船身也跟着摇晃起来。

  不一会儿,风浪越来越大,波涛一阵阵地打进船舱(cāng),船进了水,刹那间船舱突然失去了控制。

  眼看着船就要沉没了,船上的人也顾不得分别你我,赶快联合起来,划桨的划桨,把舵(duò)的把舵,舀(yǎo)水的'舀水,吴人和越人共同奋力抢救。不久,终于战胜了翻腾的江涛,脱离险境,安全抵达对岸。

  相传吴人和越人经过了这次事件后,彼此之间的仇恨便渐渐化解,又和和气气地来往了。

  【寓意启示】

  同舟共济:舟:船;济:渡,过渡。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从吴人和越人的故事里,我们了解到,患难之时,大家唯有打破隔阂,心连心,手携手,团结起来,才能化险为夷。

  【例句应用】

  如今大家就像同搭一条船,若不能同舟共济,就难以克服路上种种的困难。

  如今国难当前,全国人民要同舟共济,奋发图强。

  [成语拼音] ěr yú wǒ zhà

  [成语解释]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成语故事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的小国放在眼里。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杀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杀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i)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待。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杀掉!”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杀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气得鞋子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时间挂,就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庄王的锐气大大低落,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可是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了。”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1、历史故事:赵氏孤儿

  有一出古戏叫《赵氏孤儿》,演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中就有两个人以生命为代价信守诺言的情节。春秋时候,赵国有个忠臣赵奢,遭到奸臣屠岸贾的诬陷,被杀了。临刑前,赵奢对他的两个门客程婴和杵臼说:“我死后,你们一定想办法保住我的儿子,日后让他为我报仇,除掉屠岸贾这一帮祸国殃民的坏蛋。”两人郑重地答应了。

  赵奢被害后,他们两人就历尽千辛万苦去实践自己的诺言。赵奢的妻子是赵王的女儿,带着儿子住在王宫里。他们估计赵奢的妻子不会被害,但赵奢的儿子有可能保不住,就设法把他从宫里偷出来。当时这孩子只有半岁。程婴也有个半岁的儿子,就把他放在程婴家一块养。但是,很快屠岸贾发现孩子不在宫中,就到处搜查,查了个把月,没有查到。这家伙恼羞成怒,一定要斩草除根,命令全国搜查;若查不出来,就把全国三3个月以上、1岁以下的孩子全部杀光。

  程婴、杵臼看到这种情况,于心不忍,就商量出一个既要保住全国的孩子,又要保全赵氏孤儿的办法,拿程婴的儿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由谁来献呢?献孩子的要受到正直之士的谴责,保藏孩子的则肯定活不了。最后杵白说:“让我去死吧。我年纪大些,今后抚养的任务很重,时间也长,再说你能文能武,留下来也比我有用些。”于是杵臼把程婴的儿子藏在自己家里,而程婴去“告密”,并带人到杵臼家里去搜,果然搜出个孩子,当着程婴的面就摔死了。

  大家想想,虽然是瞒哄了屠岸贾,但眼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摔死,心里有多难受!而且这种难受还不能有任何表现,要装出极力讨好屠岸贾的样子来。当时屠岸贾要赏程婴一笔钱并给他官做。程婴说:“您多赏点钱,我不做官,我出卖了朋友,人家会骂我,不如多拿点钱远远离开京城,找个地方隐居起来。”屠岸贾误认为程婴是跟自己一样的势利之徒,没有多想就同意了,给了一大笔钱。程婴带着钱和赵氏孤儿藏在深山里。一躲19年,不仅把赵氏孤儿培养**了,而且**得能文能武。程婴这才告诉这孤儿19年来的事情经过,赵氏孤儿最后终于在程婴的帮助下,报了仇,把屠岸贾一伙全杀了,把赵奢的案子也翻了。程婴和杵臼真可谓“一诺千金”,是古代讲信用的典型。

  2、历史故事:司马穰直

  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军事家司马穰苴是一个信守军规的军事将领。有一次国君的亲信庄贾视察军队,不按规定的时间到达军营,司马穰苴依军令要将庄贾斩首。国君派人为庄贾求情,这个人未经允许就将马车驶入营门。司马穰苴就杀了此人的仆人和驾车的马,以示惩戒。这种不畏权贵、信守军令的作风,使司马穰苴树立了威信。打仗的时候,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敌人。

  3、历史故事: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4、历史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5、历史故事: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6、历史故事: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传说周朝有人特别喜欢穿皮衣**美的食品,他“欲为千金之裘而与狐谋其皮”,狐狸就传警报逃到深山中;“欲具少牢之珍而与羊谋其羞”,羊呼叫同伴一起藏到茂密的森林里去了。结果他没有制成一件皮袍,没有办成羊肉祭祀宴会。

  与狐谋皮的意思是:见“与虎谋皮”。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章邯进攻赵国,章邯带领二十万兵卒把赵王紧紧包围在钜鹿。赵王接连不断向楚王求救,楚王便派宋义做主帅,项羽做次将,北上救援赵国。宋义带领人马故意缓缓而行,到了安阳,竟一下子停留了四十六天。一天,项羽对宋义说:“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钜鹿,我们应该赶快进军。如果我们在外面攻击秦军,赵军必然会作内应,这样秦军必为我们所破。”宋义说:“现在秦军攻赵,如秦军得胜,他的兵力一定十分疲敝,我们就乘秦军疲敝之时进攻;如果秦军不能取胜,我们就大张旗鼓向西进军,这就一定能打败秦军。‘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意思是:身穿铁甲、手拿锐利武器去打仗,我不如您;坐下来讲用兵之策,您就不如我宋义了。)”宋义仍然不肯进军攻秦。项羽心中有些着急,又向宋义建议说:“今将士都希望我们进兵,协力攻秦,加之今年灾荒严重,百姓饥饿,军队缺粮,久留是不行的。而今秦军强人,大有一举吃掉赵国之势,哪有什么疲困的机会可以利用?我军大败于定陶之事,已使楚王‘坐不安*’,而今楚又把一国之事交付于您,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望你以国家利益为重。”宋义仍坚持他的'看法,项羽再三劝说毫无效果。项羽非常气愤,就把宋义杀了。项羽夺了兵权后,楚王乃封项羽为上将军,接替宋义的职位。其时,项羽便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领兵两万渡过漳河,往救钜鹿,但只取得了小小的胜利。赵王的大将军陈余再次要求项羽增兵,项羽便统率全军往救。

  当队伍渡过漳河以后,项羽便下令“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意思是:把船只全部凿沉,把煮饭的锅全部打碎,把宿营的房子全部烧光),每人只带二天的口粮,以表示誓死不归的决心。项羽决心死战,战士勇不可当,大战于钜鹿城下。

  这时候,楚军的势力雄冠诸侯。救援钜鹿的诸侯军有十几个营垒,都不敢出兵。等到楚军向秦军发起攻击的时候,“诸将皆从壁上观”(意思是:各诸侯将领都在自己的营垒旁观看),仍然不敢出兵作战。“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之声震动天地。经过几次激烈战斗,歼灭了秦军,俘虏了王离,杀死了苏角,逼死了涉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钜鹿之战”。

  后来人们引“披坚执锐”表示投身战斗。

  【注音】huà dì wéi láo

  【典故】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

  【释义】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作茧自缚、画地为狱

  【反义词】任其驰骋、豪放不羁

  【同韵词】据水断桥、摸门不着、风雨萧条、不可动摇、跖狗吠尧、寿同松乔、守正不挠、神色不挠、畏罪潜逃、千里送鹅毛、......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高中六册·课文·13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李陵战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生气。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曾经杀得匈奴人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汉武帝对司马迁施行腐刑。司马迁虽然画地为牢,身陷囹圄,但他艰苦顽强地完成《史记》这部巨著

  【成语举例】‘张富英这小子,不会跑吧?’‘他敢。’得画地为牢,要不价,跟头年韩长脖似的,蹽大青顶子,也是麻烦。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五

  【成语例句】

  ◎ 这样一来,就有一点画地为牢的感觉了。"

  ◎ 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

  名落孙山

  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注音】náng yíng zhào shū

  【典故】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书·车胤传》

  【释义】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勤学苦读

  【相*词】囊萤映雪、囊萤照雪、囊萤照读

  【押韵词】燎发摧枯、韫椟藏珠、支床迭屋、和氏之璧,夜光之珠、号啕大哭、体无完肤、五大三粗、酒入舌出、好语似珠、红紫夺朱、......

  【成语故事】晋代车胤从小就好学不倦,但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因此浪费晚上的.时间他觉得十分可惜。在一个夏日的夜晚,他见室外到处飞舞着萤火虫,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几十只萤火虫吊在书本的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

  **开天


成语故事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10)

——成语故事杞人忧天(5)份

  是

  杞人忧天

  基本信息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庸人自扰、杞人之忧、伯虑愁眠

  【反义词】无忧无虑

  【押韵词】啮雪餐毡、心不在焉、冲锋陷坚、航海梯山、虎体鹓班

  【例句】清·李汝珍《镜花缘》:“‘海外都说“~,伯虑愁眠”。九公所说口号,莫非就是这两句?’”

  【正音】杞人忧天中的杞不读“jǐ”,读“qǐ”。

  成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杞县是天地的正中心。那时候,杞县一带叫中天镇。中天镇位于中天山上,距离天只有三尺的距离。但中天镇的人却伸手够不到天,因为他们只有几寸高,最高的人也不超过一尺,所以,中天镇也是矮人镇。但在一段时间,镇上的头领镇首家生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跟其他人不一样,他们比其他人高很多,各个都三尺多高,可以任意到天上走动。

  镇首的大儿子叫共工,二儿子叫祝融,三儿子叫杞人,另外还有个女儿叫女娲。老大长的一头红发,青面獠牙,样子十分可怕。他嘴巴里能喷出水来,和海龙王成了很好的朋友,人们都叫他“水神”。老二祝融,脑袋瓜子一丈多长,脸红的像团火,嘴巴一张,就能吐出火来,人们就叫老二“火神”。老三杞人和女儿女娲长得都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很是好看。

  兄妹四人,样子有天壤之别,秉性也大不相同。共工和祝融,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发火,甚至动手;杞人胆小怕事,树叶掉下来都担心砸了脑袋,整天畏畏缩缩的;而女娲则聪明,善良,惹人喜爱。

  有一天,小妹女娲捡到一个天鹅蛋,兄妹四个都想吃。一争一吵,共工和祝融的火爆脾气上来了,俩人就动起手来啦。俩人从地下打到天上,从家里打到外面,打的是天昏地暗,不可开交,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兄弟俩个越打越急,共工一喷水,洪水遍地都是;祝融一吐火,烈火漫天烧。

  不知道打了多长时间,祝融吐的火把天都烧红了,像烧红的铁块一样,让人不敢碰,地也烧热了,像个大铁锅,把地上的洪水都给煮开了。共工一看不好,自己怕热,扭头就往西方海龙王的.方向跑。共工在前面跑,祝融就在后面追。共工只顾着向西方跑,没看路,不小心一头撞在了不周山上。不周山是顶天的柱子,被共工这么一撞不要紧,不周山塌了,天也就塌了。

  天塌了,洪水遍地流,石头到处滚。星星和月亮也往西边滚下去。后来,西方就堆满了石头,成了很高的石头山,这样地上的洪水就往东边流了,就成了东海。

  天一塌,可把胆小怕事的杞人吓坏了,他整天直挺着脖子,没命的在中天山上跑来跑去喊着:“不好了,天塌了。”

  女娲看到哥哥们这个样子,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就遍地找五色石头去熔炼,然后用石浆补天。就这样,不知道忙活了多少年,女娲总算是把天给补好了。回去又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给杞人找医问药,总算把杞人救得清醒过来,不再到处喊叫,妖言惑众了。

  安生日子没过多久,黄帝和蚩尤又打起来了。天地间打的一片黑雾腾腾的,遮云蔽日,什么也看不见了。再加上天鼓咚咚地响,到处杀气腾腾,杞人吓的又犯病了。他又开始每天狂蹦乱叫:“不好了,天塌了。”他整天这样叫,叫得大家人心惶惶的,也没心思耕种,更没心思好好生活了。

  大家都对杞人这样喊叫很生气,埋怨他“无事忧天倾”。有一天,气人的两个哥哥共工和祝融正在睡觉的时候,一片树叶掉下来落在杞人头上,他吓得一蹦三尺高,尖声叫道:“天塌了,天塌了。”共工和祝融睡得正香,被杞人这么一叫吵醒了,一气之下,他们合伙把杞人打下了中天山。从此以后,中天山的人们再也没见过杞人。

  成语名称:杞人忧天

  成语拼音:qǐ rén yōu tiān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缺乏根据的忧虑。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杞:周朝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成语造句:高阳《胡雪岩全传·***》:“他带着些杞人忧天的味道:‘你这种脑筋动出来,要遭天忌的!’”

  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杞字开头的成语

  杞人忧天

  包含有杞字的成语

  杞人忧天

  成语杞人忧天出处:

  这个故事,载于《列子·天瑞篇》。

  大约三千年前,现在河南杞县地方,有个小国,叫做杞国。

  杞国有一个人,老爱瞎操心,明明不用担忧的事情,他也总是不能放心。最可笑的是:他长年害怕天会坍下来。时时刻刻在嘀咕着:“天啊,你这么大,又这么高,一旦坍下来,可怎么办呢!咳,叫我躲到那里去才安全呢?……”因此,他日夜忧愁,寝食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好心的人,见他如此苦恼,便去劝慰他道:“天,不过是积聚起来的气体,哪里都有气,你整天在气里呼吸活动,等于是整天在天里生活着,为什么还要怕天会坍下来呢?”

  这人听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还不敢放心,他说:“即使天不会坍下来,日月星辰难道不会掉下来吗?地难道也不会坏吗?地要是往下一陷落,可怎么办啊!……”

  “札人忧天”,常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但是从现代科学的观念看来,杞人之忧未必没有道理。

  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象,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