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今天的退位减法我仍然通过图示来让学生理解算理。如35-7,我画出3捆小棒和5根小棒,学生很容易看出5根小棒不够减,首先想到的是从30里面拿出10根去减7,得3,30里面拿掉了10根,还剩下20根,25加3得28。接着再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方法时,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了用30里面的10根和那散着的5根合起来一起去减7得8,然后再加剩下的20根得28。我自己感觉学生已经把这幅图记在了脑海中,它既帮助了学生理解算理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又给学生一个很深刻的记忆,两全齐美。可是这个环节又不免落入俗套:老师讲学生接受。可是我总认为集中学生们的眼球先把课堂的重难点灌输给学生我才放心。可是我骨子里知道先让学生去操作学具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比较好,这样他们的学*主动性,主体探究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可是又怕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啊!以后尽量改吧。接着我让学生边摆小棒边口述计算过程,同桌说,小组说,在此过程中我给予个别辅导。然后是各种形式的训练,这节课效果还真不错。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地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地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我却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学生在计算时,我强调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个角色,需要多次重复强化。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

  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的36—4、45—5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6—4、45—5等算式计算时都能直接在个位上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2、师:个位6不够减8怎样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上台展示并说算理:

  生1、算法一:从10根小棒时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全起来是28根,即10—8=2,26+2=28(当我想问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不同的算理接着回答。)

  生2、算法二:把36根分成20根和16根,即16—8=8,20+8=28。

  生3、算法三:从30根拿出8根剩下22根,即22+6=28元。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探究36—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36—8等算式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但不限制学生的说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

  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四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为它是学*10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以开火车的形式把全班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孩子掌握得还不错,都能很快说出得数。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3、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我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从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从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还剩16根。

  算法四:从24减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优化练*。

  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6

  一(3)班

  “十几减9”是人教实验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本上通过小精灵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节游园会,让学生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我在教学时,也是通过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探索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性。课本上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教材上出现了三种算法:一是用破十的方法,先从10里减去9,再与剩下的合并;二是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虽然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为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破十减的算理,我还给学生留出了动手摆小棒的时间,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去感知,去理解。但是在最后就明确了两种计算方法:“破十减”的方法和用“想加算减”的方法。这样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对新知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组织教学不仅能更好地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

  就这一节课,学生到底用什么方法我觉得还是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过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教给他们一种固定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一(4)班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从复*8、7加几的口算入手,进行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复*15-9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相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己题目表示的意思,有个孩子说:“原来有14颗毛豆,剥出来了8粒,还有多少粒没有剥?”多么形象地回答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将一个静态的图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解题方法也随着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清晰起来了。让学生去说,耐心地听学生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7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知识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

  1、学情了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情了解,学生对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是存在困难的,为突破这一难点,直观理解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书上即采用摆小棒的方式来理解算法)。同时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发现学生在“圈一圈、再计算”的题目上错误率较高,原因并非学生不会计算,而是无法将其算法与小棒圈法(直观形象图)一一对应,这就成为了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的一个难点。

  2、反思活动要求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们很顺畅地列出了36-8这个算式。随后给予小朋友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利用小棒探究算法、计算结果,通过摆一摆其实不难算出36-8=28,但是如何将这个计算过程表述清楚这就有点难度了。发送“摆小棒探究计算方法”的指令是这样的:

  1.摆一摆,得出结果

  2.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指令还存在缺陷。1.一年级的小朋友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尚未完善,有不少小朋友摆的是36-4(上一个算式),因此指令一定要完整,同时要让小朋友复述加深指令印象。2.因为没有明确的要求,小朋友们往往只运用一种方法得出结果便结束操作,大多数都是36先减6,再减2,局限了思考范围和多样化方法,因此再加一条要求“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是否会更好,促使学生方法多样化。

  3、突破难点

  结合之前学生在这样的练*中有较高的错误率,因此我思考能否将“圈一圈”这样的活动与我们的“摆小棒”操作联系起来?怎么联系?“圈一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计算方法,因此放在小棒操作的反馈汇报中能更好的理解摆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先让学生到展示台上摆一摆他的方法,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这一种摆法到黑板上圈一圈,仪式验证学生是否有听明白,二是加深该种算法。摆一种,圈一种,实现方法和算法一一对应,同时三种方法统一展现于黑板,能很好的进行方法间的比较。

  4、反思提问方式

  然而我在该环节的反馈教学却不是很顺,主要原因是提问的方式。例如:

  教学中的提问:在这里36分成了哪两部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我执着于让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但是忽视了他们还是刚接触数学没多久的一年级孩子。其实在课堂中当我发现孩子们开始保持沉默时我便意识到这样的提问存在问题,但是我却想不到另一种提问方式,师父在课后也指出了这个问题,指导我这样提问:6-8不够怎么办?(把一捆打开)现在有几根?(10+6=16根)先算什么?在算什么?师父的一点拨马上豁然开朗,我只关注表面的计算步骤,而师父她从数学知识的最本质出发(打开一捆即退位),却用最口语化易明白的语言来向一年级的孩子提问。这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并没有和孩子们站在同一角度,因此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

  若将提问改成“从哪里去掉8根?”学生自然而然的能回答“从10根中减去8根”,而后由教师跟上上图板书。

  今天学*到这样一句话: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而善于引导的关键是提一个好问题,但是如何提问是门艺术,还要好好学*!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8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这个星期一直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在这之前已经学*了口算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和不进位加法以及进位加法;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学*的内容需要退位,属于逆向思维,因此在学*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高度。

  在进行教学时,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课堂中捕捉信息,体会方法。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对于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够十个就可以捆成一捆,而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学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要拆一捆小棒,在这个地方就要问学生为什么想到要拆一捆小棒?一捆就是什么,是多少个一?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再进行操作。接下来小结的时候就可以提炼这个方法了。

  二、及时引导,为笔算作好铺垫。以前学的进位加去都是强调满十向十位进一,属于顺向思维,而现在是退位减法,属于逆向思维,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个位思考,个位不够减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让学生上台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突破个位不够减,退一作十再减的难点。也为后面的笔算作好铺垫。

  三、突出算理,重视方法。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这儿就主要强调十位上被借走一个十后,十位上相减时应该如何计算,这个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练*,多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针对错的进行反复强调,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四、计算题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这个环节如果注意不好的话,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是白费。就是要特别注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良好的计算*惯包括:

  1、要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楚题目,摆竖式的时候不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摆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学生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要提醒学生摆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9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孩子的学*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惯、学*态度、学*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0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教学,由于算式的枯燥,智障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致,导致学*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在计算减法时是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做减法想加法,这也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计算教学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计算能力,这是教师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如做游戏、听故事、看动画等激起学*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本着上述思想,通过创设让学生点燃生日蜡烛、给小动物找家等情境,将学生带到了新奇的学*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能力,体会学*的乐趣。

  二、合作探索,强化学*过程

  我在课上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每2人一组小棒,一个摆总数,另一个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小棒,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这样不仅使学生即时巩固了课上所学的新知识,也使他们在合作学*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渗透了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为后继学*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

  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

  学生回答:算10-9=1。

  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

  学生回答;算1+3=4。

  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13-9这道题的算理。

  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

  1、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2、评价语言不够准确。

  3、个别教学体现不够。应该多注重辅导b组的学生。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阅读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1)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1

  在备课时,我认识到学生对之前的竖式计算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掌握得较好。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学*的,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个位退一。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以北京申奥成功做为大的背景,设置成:北京56票,巴黎有18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让他们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除了让学生置于情境中进行学*,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了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我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后,继续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2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接着让他们通过同桌一起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在此时,我不断进行鼓励,如 “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他非常勇敢表现自己!” “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使他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在他们感受到最优方法时,我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使他们更加感受到最理想的方法是:“6减去8不够减,向5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30等于38。”我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在这一节课中,我觉得应该能做到更好,应该把学生讨论的时间放长一些,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思考。面对“算法多样化”,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是我以后还需要加强的地方。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2

  这部分内容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与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口算方法,明确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减的道理,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只是形式不同,但算理相同,计算难度不会很大。

  由于本节课是计算教学,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兴趣,于是我请上了孩子们所喜爱的动画人物——朵拉,让孩子们主动地跟着朵拉去探险,自主地去学*本节课的知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加、减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他们算理也是完全相同的,学生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类推来学*。在教学时,学生从图上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后,孩子们列式解决43+31时,已经下意识地计算出得数是74。我趁势予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有些学生已经能够完整有序地说出计算的.过程。为所有学生都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摆一摆学具,用我们的学具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边摆边要求说一说怎么计算,以达到加深理解和强化的作用。

  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不存在问题,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正确书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和计算顺序。教学难点是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顺序。我把竖式计算的重难点定为:数位对齐,个位算起。

  我觉得在教学竖式计算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很是重要,在边讲边示范板书时,让孩子们徒手跟着写一写。接下来放手让学生在下发的作业纸上来列竖式计算 43-31,收集孩子们的各种作业,引导孩子们来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积累了竖式计算书写时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总结出在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单单是一个准则或是老师的一个要求,孩子只会一味地去遵守这一规定而已。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在练*后交流计算过程,学生有先算十位的也有先算个位的,对于该如何计算老师并不予以评价,只是提出疑惑:到底先算十位好还是先算个位好。第二环节,用竖式计算62+33、58-28、5+42、 78-6,生独立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逐题让学生讨论交流算式中的“5”“6”该放在哪里。引着学生再来算一算,如果“5”放在了十位,个位上就没法进行计算了,引出在竖式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从“个位算起”。

  不足之处:

  1、虽然学生对于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理解,但学生说算理和算法说得不够。学生动手操作说说算法时,很多学生未能按要求边摆边说算法。

  2、对于学生的鼓励语和评价语有些单一。

  3、最后一题,我将题目改成了开放题,“你能看图用数字说话吗”。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多让孩子们来说一说。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3

  这节课我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重点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突出算理,重视方法。计算题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离开了算理,算法则会变成空中楼阁。算法是归宿,这节课,算理不可少,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1)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写竖式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写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提醒学生写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4)教育学生计算完要及时检查。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4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千以内数的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在复*准备中,先布置了三道百以内笔算减法,以复*百以内笔算减法法则,然后布置了四道口答,以复*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最后是口算练*。

  在学*新课中,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图意,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由此让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再让学生分别说说如何用计数器计算得数的,还有如何用竖式计算的。在比较中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用计数器计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用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完要进行验算。说一说可以怎么验算。对于学生没有说出来方法的提醒了他们可以用加法验算。然后让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计算的得数。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我做计算题的注意点。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5

  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一个教学新理念,凭着自己对它的.理解,我尝试上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课余,想法颇多……

  新课程标准使“算法多样化”一炮走红,大家都在尝试,都在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于是,慢慢地酝酿出了这样的三句话:

  1、“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2、“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3、“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这三句话教师该问吗?该说吗?

  我的理解:该说。

  第一句:“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孩子的学*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不仅包括学*方法及其关系,也涉及到学**惯、学*态度、学*品质等心理因素。《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已的思考过程;是否理解别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已思考过程的意识。”作为一年级的孩子,学**惯、学*态度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教师说这样的一句话,旨在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一种自主学*的本领,而不是说要把算法硬塞给学生。“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把“教”的权利给学生,让学生也去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同意或反驳,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赏识和学*其他同学的独特、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所以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必要。

  第二句:“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算法多样”是相对于整体来说的而非个体,“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这句话似乎有逼着学生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去想“不同算法”的味道,但是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附带那么多的意思。难道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够启迪孩子的思维,让他们说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思想和方法吗?教师的一些提示性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观点,认识同一件事、同一个事物,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知识。在新教材实施的开始阶段,我们的学生一般不太愿意接受题目的多种算法,认为只要用一种方法做出来就行了,何必再费劲寻找不同的方法呢?所以我们尝试以表扬、鼓励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同一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再通过讨论得出许多算法。在这样的思维活动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快乐。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品尝到其中的乐趣。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活跃起来,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开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所以在这节课上老师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很好的展现孩子自己的、独特的思维,体现出整体算法的多样化。当然,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能够自发地要想表达自己不同的方法,那是最理想的。学生能够不再依赖老师,走向独立,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三句:“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

  看到这样的话,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惑出现:“这种方法学生不喜欢怎么办?一定要他做吗?”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得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而是在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不会依赖别人的意志而转移。当学生他有一种方法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最好的,就会很自然的抵制或抗拒和自己不同的方法。但是教师的作用往往也就在于此,当孩子有这种独立意识的时候,教师应该怎样科学的优化和完善孩子头脑中的想法呢?这就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我们人的认识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懂”;第二是“会”,即会用学懂了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飞跃;第三是“悟”,即有自已的特点,有自已的思考,这更是一个大的飞跃。光“懂”学生可以只是听一听;“会”就必须要自己去尝试,自已去用学懂了的东西解决问题;而“悟”是一定要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悟”是一个思考过程,思考是不可以替代的,是必须自已去完成的一件非常艰苦的过程。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听了其他小朋友的方法后再尝试做一做,这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强调其中一种方法或者面面俱到地巩固每一种方法,而是力求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思维的真正碰撞一下。

  然而在学生尝试练*的时候,也略微渗透着一点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因为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很难讲清哪种方法是最好的。我们原来认为某种方法是最好的,可能通过自己的尝试证明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合适,也许我们一开始认为很“笨”的方法,结果却成为了好的方法。在解决“36-8”这样的问题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最理想的方法当然是:“6减去8不够减,向3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20等于28。”但是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够让学生接受呢?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试去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作为课堂教学资源越来越引起老师地注意。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6

  在备课时,我认识到学生对之前的竖式计算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对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笔算(包括不进位和进位)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掌握得较好。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学*的,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个位退一。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以北京申奥成功做为大的背景,设置成:北京56票,巴黎有18票,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让他们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除了让学生置于情境中进行学*,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了学生参与学*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我相信学生,承认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新知识的传授中,当学生自主得出算式“56-18=?”后,继续向学生提出质疑“我们上节课学*的不退位减法个位上6减2是够减的,可今天这道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接着让他们通过同桌一起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在此时,我不断进行鼓励,如 “他的方法你听懂了吗?”、“他非常勇敢表现自己!” “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 使他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让算法多样化能够进一步优化。在他们感受到最优方法时,我接着说“下面我们一起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做一做,好吗?”,使他们更加感受到最理想的方法是:“6减去8不够减,向50借10,变成16-8等于8,再加上30等于38。”我完全放手,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在这一节课中,我觉得应该能做到更好,应该把学生讨论的时间放长一些,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思考。面对“算法多样化”,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是我以后还需要加强的地方。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7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在操作之中,掌握算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操作自主探究出: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将整捆的小棒拆开一捆当十根。因为有前面的学*基础,因此,部分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知道要拆一捆小棒,此时,我就追问:“你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小棒?”学生能够回答:“个位不够减我就拆一捆。”然后,让学生接着操作。最后,小结时我就进一步深化提炼:一捆就是一个什么,它是多少个一?

  第二,在练说之中,巩固算法。在后面的'练*题中,我择题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计算过程说一说。因此,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基本都会表达出计算过程:个位上几减几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个位上就是十几减几;十位上是几减一后再减几,差就是几十几。在这样的一个练与说相结合的过成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算法。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8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9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四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为它是学*10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以开火车的形式把全班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孩子掌握得还不错,都能很快说出得数。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3、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我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从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从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还剩16根。

  算法四:从24减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优化练*。

  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二年级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10

  《隔位退位减法》主要教学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即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退位时,十位上是0,需要从百位退1。这是减法笔算中最复杂的一种情况,也是本单元学*的难点,对孩子的思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由于本课难点不易突破,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孩子接受,所以在学生理解图意后,我直接出示了问题,孩子列式“204-108”,提问:“怎么算,先算什么”,“先算个位,4-8不够减向十位借1”,提问:“十位上是0,怎么办呢?”拿出计数器帮助孩子理解,先拨204颗珠子,演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不够向百位借1”的过程,逐步演示,引导孩子说出百位上的1借给十位,十位借1给个位。明确:借完后,个位是14-8,十位是9-0,百位上1-1,最后得数是96。计数器演示完让孩子有了直观的借位过程后,再通过竖式计算,这里我没有让孩子自主探索,而是在黑板上直接示范讲解,再次明确算理。计算完后追问:“十位上为什么是9-0,还有一个1哪去了”,让孩子明白借给了个位。带着孩子一起算完后,要求他们在课堂作业本上再独立算一次,提醒单位和答的书写。

  接着出示“1000-537”,这道题让孩子独自解答,算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交流完后在全班汇报,再次在黑板上板书,集体说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隔位退位的过程。再通过改错题的呈现,让孩子体会不标记退位点的缺点,进一步感受隔位退位的计算过程。孩子说完之后直接出示用竖式计算并验算的练*题组,光说不练是无用的,让他们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明确算理。

  隔位退位难度较大,尽管课堂上说了很多,也练了很多,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学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惯,看到题目随意标记退位点,没有根据具体的题目具体解答,问题较多,需要及时调整。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2)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探讨;“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算法优化”也不是统一成一种方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

  算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我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找规律减”等),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熟悉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这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的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加强练*,增强运算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只不过是教师要注意训练的形式,“应减少单纯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训练”。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同桌相互出题计算”、“游戏中计算”等形式的练*,既加强了训练,又不失趣味性。特别是最后一个练*“计算出结果,跟着相应的导游出游”,既能使全班学生参与,又使整堂课在一种活泼、生动的气氛中结束。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这次联系情境问题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连减”,“点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乐于学*,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我们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块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等),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32道退位减法熟练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本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即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展示出来供大家探讨;“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即在多种方法呈现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和个性特征的方法。简言之,“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方法越多越好,“算法优化”也不是统一成一种方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

  算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其实包括“多样化”和“优化”两方面的内涵。我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找规律减”等),没有优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熟悉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这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我也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的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加强练*,增强运算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运算技能的提高仍然是计算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只不过是教师要注意训练的形式,“应减少单纯和程式化的技能性训练”。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同桌相互出题计算”、“游戏中计算”等形式的练*,既加强了训练,又不失趣味性。特别是最后一个练*“计算出结果,跟着相应的导游出游”,既能使全班学生参与,又使整堂课在一种活泼、生动的气氛中结束。

  这节减法课,尽管有十几减9的计算学*作为基础,但十几减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还说要达到熟练计算的要求,难度很大。这次联系情境问题操作,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理念的体现。这次创设的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了“13-5=8”的算理,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破十法”,“想加算减”,“连减”,“点数”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有意识的对算法进行了对比和选择。在教学时,不仅提倡算法多样化,而且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之善于学*,乐于学*,乐于探索,进而通过教师带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在设计本节内容时,对教材内容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猴子爬树摘桃”的情景比教材“小猫观金鱼图”更具开放性,学*素材更为丰富,使问题呈现具有了现实意义。13只猴子在一起玩,一些猴子爬上了树,有些能够看到,有些钻入了树丛看不见,现在地面上还剩下6只猴子。那么“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呢?问题的呈现显得比较自然,也是学生想知道的。于是例题13-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我们认为,“十几减几”这一块内容,从知识层面来说,是学生今后学*“百以内减法”、“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但从技能层面来说,学生口算时所运用的几种算法(如“破十减”、“想加算减”、“连续减”等),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因为当学生对“20以内”的32道退位减法熟练以后,便如同“乘法口诀”一样,将成为一种“数字性事实运用到今后的减法运算中,”常常采用提取记忆的`方式即可。因此,本节课在对算法的要求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次关注自己的方法,加深对自己原有口算方法的理解,最终强化根据算式特点或自身经验选择得来的方法。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现了“我要学”这一教学新理念。同时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计算教学,学生能从中感悟到学*计算教学的必要性,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存在差异。以下还有几点做得不足:

  1、当揭示了想加算减和破十减两种方法之后,应该回过头把复*的内容和新授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2、每上完一个环节应该给这个部分做个小结,最后还要给整节课做一个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

  3、个别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还不能清晰地表达。在今后的练*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学困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不足,发扬优点。争取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十几减9退位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教学,由于算式的枯燥,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致,导致学*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在计算减法时是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做减法想加法,这也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设计这个有趣而熟悉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并贯穿全课,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有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只有经过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本节课中在探讨“15-9”算理时,就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并借用小棒来帮助和验证,再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学*“15-9”的算法,最后全班反馈与交流,从这些算法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且同时体验到了同伴合作学*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算法多样,并注重算法最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所以在汇报交流“15-9”的算理时,先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他们的选择,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然后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完美的统一。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是在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涉及退位)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36-8。根据学生之前所了解到的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他们明白要用36个位上的6去减8,然而6-8并不够减,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根据小棒去思考“6-8不够减怎么办”,将数形结合,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能够根据小棒想到许多解决办法,之后在这些办法中进行优化、总结,得出最适用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方法,并进行适当的练*。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形结合,因为退位减法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理解上有些吃力,如果能用图形直观地描述数的运算的意义,将对学生的.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教学中,许多算理的理解如能做到数形结合,学生便可透彻地加以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当把36根小棒以3捆和6根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他们能够直观地去思考如何用36减8,以“形”思“数”,从而他们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再拆开一捆小棒,这样就变成了16根单独的小棒,16-8=8,剩下的8根和剩下的2捆合起来就是28,所以36-8=28”,有同学说:“6-8不够减可以从36根小棒中先减去6根,36-6=30,然后再从3捆中拿走2根,30-2=28。”还有同学说:“可以从一捆小棒里减去8根,10-8=2,这两根再和剩下的26根合起来,26+2=28。”……通过把抽象的算式和直观的小棒结合起来,学生们能够通过摆小棒,动手操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初步感知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些给个位,也就是初步认识什么是“退位”。在讲述上面的几种方法时,我让学生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当一个学生汇报后,就请另一个学生或者更多的学生说一说别人的意思。这样做就是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目的。最后对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说一说,这样就发现了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这样的方法,再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与巩固。

  数形结合,将抽象与直观相结合,是突破这节课难点的一个关键,但是在这节课的课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比如,知识的负迁移影响了学生们的计算认知。在学*退位减法的时候,经过最后的大量练*,孩子们总是惯性的把两位数的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但是在不涉及退位的减法中可以直接把两位数分成几十和几,学*了退位减法之后,他们在做不退位减法时也会惯性地把十位分出来一个十给个位,虽然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对的,但是这样的过程确实徒增麻烦,这种情况也确实让我意识到了在新授的时候,我缺少了把两种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题目进行对比,让学生再感受感受到底什么时候需要从十位分出来一个十,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直接进行计算,这一点是我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也是我需要再次强调与巩固的地方。

  理解抽象的知识需要直观的体验,同时在学*新知识的时候也一定要注重与旧知识的关联,要把握合适的方法,让一节课变得更加高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在操作之中,掌握算法。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小棒操作自主探究出: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将整捆的'小棒拆开一捆当十根。因为有前面的学*基础,因此,部分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知道要拆一捆小棒,此时,我就追问:“你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小棒?”学生能够回答:“个位不够减我就拆一捆。”然后,让学生接着操作。最后,小结时我就进一步深化提炼:一捆就是一个什么,它是多少个一?

  第二,在练说之中,巩固算法。在后面的练*题中,我择题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计算过程说一说。因此,在本课结束时,学生基本都会表达出计算过程:个位上几减几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个位上就是十几减几;十位上是几减一后再减几,差就是几十几。在这样的一个练与说相结合的过成中,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算法。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6

  上学期,有幸聆听了局小周志华老师上的十几减9教结构与十几减8用结构的教学,很有收获。本学期进行教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老师的课进行了模仿,不过由于学生的差异,我依旧采取情景导入的方法引出算式,进而让学生进行方法的探索。在学生出现一种方法时,便针对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尽量让每个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及时的进行讲解,教学,但第一课只来得及教了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较难理解计算方法,而后只能再利用一节课进行补,把其他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三种方法中至少学会一种。

  很明显,局小的孩子,在出现一种方法时,便能很快的吸收掌握,在出现第二种方法时也能及时消化,但我却高估了我们的孩子,在一开始的教学中,没把最通用的方法作为重点教学。

  十几减9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了三种方法:先减再加、减了又减、相加做减。而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适应的方法计算。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记录下计算过程,这对我班的孩子很有挑战性,因此第一节课主要在引导和模仿上。在教学十几减8、7时,学生已经能用减9的方法进行迁移,但还是用了两节课,一节专门教减8,一节教减7和练*,总没能按教材的安排一课时完成。在教学减8时,学生逐渐能学会记录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阐述,此时,我依旧把三种方法都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可班级的.一部分后进生掌握方法起来很苦难,方法一多,就更加乱了,于是,我便逐渐强化了较好理解的先减后加的方法,把大数拆成10和几,先用10来减,再加个位上的数,在后面的联系中,虽然也是三种方法都教学,但是先减再加的方法作为了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方法,如果有能力,再在此基础上用其他方法。

  教材中逐渐把“相加算减”的方法成为优化,但是,学生对于加法都不能很熟练的应用,要能根据一道减法想加法,难度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对学生不做这种优化的要求,水*达不到。在后面的十几减6、5、4、3、2时,三种方法学生基本上都至少掌握了一种,能很顺利的进行迁移,于是再在计算中探求找“好朋友”的方法。再从教学十几减9开始,我都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算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寻找计算的规律,让学生能根据规律来提高计算速度。找规律时,学生往往会只看表面的现象,要引导学生观察内在规律,横着看,结果和什么有关系,为什么结果比十几的个位多1等,不光要找到规律,还要理解为什么有这规律。

  整个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计算已经没困难了,就是速度要加快。渗透在里面的解决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内容,让学生在一题一题中理解:用总数去掉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另一部分。根据题目要求,看清条件和问题,要求哪部分,就用总数去减另一部分,但学生似乎还是有些困难,还要多加练*和个别指导。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7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挂图出示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学*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满足于停留在学生个性化学*这一层面上,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升华;只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忽视科学结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这无异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

  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种认识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什么是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是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立中寻找*衡,在矛盾中建立统一,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要义。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8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挂图出示公园里卖气球的场面,孩子们在买气球。

  师:总共有15个气球,卖掉了9个,还有几个?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师: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在这些方法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师: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问题(略)。

  反思:学*不光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满足于停留在学生个性化学*这一层面上,不进行及时的引导、升华;只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忽视科学结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一节课下来,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这无异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

  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种认识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什么是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是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立中寻找*衡,在矛盾中建立统一,这是改革的一个基本要义。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9

  本课在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学会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继续学*2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我把2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这部分知识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教学,分别是:十几减几和十几减10,其中十几减几还可以根据被减数和减数之间的联系,分成两个小的知识点,如:13―3和17―2两种不同类型的算式,其中不同类型的算式计算技巧不同。本月围绕“20以内数的不退位减法”上了一节公开课。本节课通过讲授法、观察法、操作法等,让学生理解计算十几减几的不同方法。结合教师展示及其他老师评课,现将本公开课教学总结几反思如下:

  优点:

  1、该课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2、教师教态大方、亲和,对课堂把控能力强。

  3、教学组织有方,学生课堂纪律好。

  4、学生学*氛围良好,兴趣浓厚,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5、活动形式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6、课堂设计合理,注重学生的分层教学。

  建议:

  1、建议在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去思考、计算与总结,以便检验之前的学*效果。

  2、新授部分教师讲授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建议第3个例题放手让学生去做。

  3、在点评时,要选取错误的例题去点评,有错纠错,也是很好的学*方式。

  4、对学生进行点评时,要学会运用鼓励性语言,同时做到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我在也成长了很多,包括这几点:第一,复*导入,不仅是为了复*旧知、打入新课题,同时也是为了检验学生之前的学*效果,要学会去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第二,新授部分,在讲授1―2个例题之后,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三,任何时候,不要担心学生会出错,有错纠错也是一种学*方式。第四,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因此,学会用鼓励性、多样化的语言去激励学生是我今后需要去改善和提升的地方。经过课堂教学及各位老师的点评,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升自己。

  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十几减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法来计算十几减几。

  复*口算的环节,我创设了小猪要过生日,想邀请我们大家去参加,出示了几张邀请函,只要答对上面的题,就可以到小猪家的.情境。学生们的学*兴趣很高,算得又对又快。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请两名学生来扮演两只小猫,出示鱼缸图,让两只小猫之间进行对话,提出来我们将要解决的两个数学问题。给同学们呈现了一个动态的情境来学*新知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让同学们进行列式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用加法计算,当时我忽视了他的想法,没有让他继续表述,而是请了另外一位同学。这里处理的不太好,应该让这位学生表述完整,帮他重新分析题意,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通过让学生同位说想的过程讨论出计算十几减几的方法。学生在汇报方法时说得很完整,并且想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环节中,我又创设了小猪考大家和找朋友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进行练*。学生在做游戏一中,让大家发现每组上下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时,自己总结的不够完整,导致后边让学生举例说题时一部分孩子不太懂。在做找朋友游戏时,孩子在找一加一减好朋友时比较慢,有个别孩子还不太理解,在这里做完游戏后我应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算式之间才是好朋友。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调抑扬顿挫不够突出,缺乏激情,鼓励孩子的语言不太丰富,应该面带微笑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孩子的学*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气氛才会很活跃。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3)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5份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是在学生已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教学,由于算式的枯燥,智障学生往往提不起兴致,导致学*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在计算减法时是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做减法想加法,这也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计算教学是培智学校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计算能力,这是教师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容易被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如做游戏、听故事、看动画等激起学*的兴趣。因此,本课教学本着上述思想,通过创设让学生点燃生日蜡烛、给小动物找家等情境,将学生带到了新奇的学*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了学*能力,体会学*的乐趣。

  二、合作探索,强化学*过程

  我在课上增加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每2人一组小棒,一个摆总数,另一个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小棒,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这样不仅使学生即时巩固了课上所学的新知识,也使他们在合作学*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渗透了减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为后继学*奠定了基础。

  三、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我在13-9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

  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3和9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3减9不够减。”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

  学生回答:算10-9=1。

  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3。

  学生回答;算1+3=4。

  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13-9的计算过程是:个位3减9不够减,用10-9=1,1+3=4,所以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13-9这道题的算理。

  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

  1、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2、评价语言不够准确。

  3、个别教学体现不够。应该多注重辅导b组的学生。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已经学完,这节课是学生学*100以内减法的基础,直接影响了本学期后面的学校。在这单元的学*中,我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在往后的教学当中改正。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要求不够明确。

  比如让学生在组内“开火车”将得数是5、6、7、8、9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目的本是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检查对规律的掌握情况,但学生开始并不清楚怎么进行,造成每个小组里只有少数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同学当“观众”,没有切实参与到接龙中去。应该先讲清说算式的方法,请一个小组示范,再全班活动。

  二是教学当中的时间分配不够恰当。

  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的时间或者自主活动的时间有时超出自己的预设。如让学生自创一个新的减法表所花的时间较多,而且多数小组都不能完成,没能给予学生多次尝试的机会,巩固练*时多数学生还“沉浸”在对新减法表的思考和摸索中,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口算练*上来,造成后面很多练*没能完成。

  三是学生的学**惯培养。

  从开学到现在的.情况来看,学生出现了些许程度上面的退步,课堂常规也有些退步,对低年级儿童来说也属正常现象。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意识方面还是比较淡薄,“听”和“说”的能力还非常欠缺。有的学生整节课都在摆弄算式卡片,并且不愿意将自己拿到的卡片和伙伴放在一起进行整理;有的学生对优等生过分依赖,在活动过程中始终充当“看客”的角色;有的学生则对新的座位形式产生很强的新奇感,兴奋过度不能*静,或将注意力放在与同伴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游戏上,等等。凡此种种,一方面与我*时教学中对这方面训练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尤其是这学期因为时间紧赶进度,课堂上不敢花时间放手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获得小组合作学*的体验);另一方面,教学准备不充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需要不少教具和学具,若分组操作、交流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必要的“硬件”材料,因此,学生对新的学*方式依然不能“*惯成自然”,*时更多地还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而不是同伴之间的合作与探究。

  学*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情,有反思才有进步,有失败才能吸取教训,希望在往后的教学当中不断吸取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今天进行了不退位减法教学,自己也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但是,看了同组周老师的教学反思,深受促动,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模式课上真的是意识不强,需要加油学*了。

  我今天的备课最大的不足还是体现在没有有系统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一直是牵引着学生学。

  开课我也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学生的问题都是东一个西一个,不能把全部问题说出,而且我发现学生的学*主动性并不高,懒得提问题。我也是脑海中想到该是给学生讲一下有序思维提问题,又觉得孩子们年龄小,不需要,否则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反思到自己挖掘教材还是不够深入。

  与周老师不同的是,学生提问题后出的算式,我没有挑出不退位减法让学生学*,而是让学生把算式分类,让学生观察“个位够不够减”进行分类,学生果然能很好地分类。我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一开始就对 100 以内减法有个清楚系统的认识。

  接下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主要就是学*“个位够减的减法,叫不退位减法。”但是,我的方法不如周老师的好,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我还是带着学生说了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然后才让学生练*巩固。就这样下课时间就到了,我也没有进行更好地不同类型练*。

  上完课后,我也总感觉我这节课学生的`学*积极性不够高,但是我却糊涂地认为是星期一学生刚休息的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没有给学生设计主动学*的*台。今后的教学,一定要以导学模式为基点尝试教学,给学生自主学*的*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在教“十几减9”时,我让孩子们讨论交流得出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做减法想加法”,另一种是“破十法”。课后我了解到学生掌握算法的'只有几个孩子,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教学中有交流为什么理解算理的却只有几个呢?我反思我的课堂:从学生的倾听*惯、交流的落实上进行思考,虽有新课程理念合作学*、自主交流但是我只是关注了那些课堂中能主动学*的孩子,那些坐在教室没有听课意识的孩子他们在一节课中根本是学不到什么,叫他们起来说算理他们怎么能说呢?还有那些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我又关注他们没有呢?我深思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学*情况我将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目前最关键的要怎样调动孩子们课堂学*的积极性与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听课意识。

  接下来的教学我想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主要掌握“破十法”的算理)。我把“破十法”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以大组为单位选其中表达最流利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其他同学读,四个大组比一比看那个大组的小老师多就给那一组加上一面红旗。在读算法的训练当中采用夺红旗比赛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都想争当小老师。通过一节课的读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出用“破十法”十几减9每个算式的算理。第三节课教学我就感觉比较轻松多了,上课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十几减 9的口算练*,然后问:20以内退位减法我们学*了十几减9,是不是我们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学完了呢?孩子们深思片刻说:“不是”。那小朋友们能当小老师来出题考考大家呢?孩子们听说当小老师考大家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得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想办法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特别是要训练良好的听课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打好基础。

  一、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人们是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学生在接受前人科学地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地利用感觉器官,通过直观形象感知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十分注意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二、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三、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

  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四、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没有一开始出示完整的表格让学生观察归纳,而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我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再让学生描述一行或一列的具体规律(竖着看,第一列有什么规律?第二列呢?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第一行有什么规律?第二行呢?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归纳行或列的算式规律。

  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十分深刻,有效强化了对整个表格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与复*,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认为我在本次教学中基本达到了这个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整理和复*是我们*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因为在一年第一学期的整理10以内加法表和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就曾运用这样的整理方式,所以今天对学生我是比较放心的。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拉*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书本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接着,又创设了到生活中调查加法问题的情境,使数学的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学起来轻松而有趣。

  2.给学生留下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

  学生学*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上,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探索空间,为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和探索的机会。如在“停车场”、“公园”,“小白兔拔萝卜”等问题情境中,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不论是全班交流,小组交流还是同桌交流,都让他们自主探索,老师不加干涉,使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3.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时,我设计用两种颜色(10根红小棒、5黄小棒),让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数学思维水*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主动学*,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本节课是十几减几内容,主要是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的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开课,就是一组口算,大部分就是十几减9的口算,为十几减几做好铺垫,着重让学生复*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猫吃鱼的图来让吸引学生的兴趣,来引出今天的内容十几减几,然后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教师总结方法,得出和十几减9的方法完全一样,学生学起来也是比较轻松掌握了十几减几的方法,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例三的内容,目标是进一步复*巩固掌握所学的十几减几的内容,难点是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首先是给出了问题的信息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第二个部分是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由的提问,加减都是可以的,但本节课主要是要注意减法的练*多一些,在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大胆的说,让学生在说中体会有原来的看图列式向看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就这一节课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后面的练*中,还将有大量的训练,来巩固着题部分内容。

  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次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了10-11的主题图,12页的题目,这样让他们对十几减9的做法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时,先复*9加几的口算,对后面的十几减9的想加算减做个铺垫,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生活中数学问题,气球图能够得出15-9=,然后让学生自己数得出多少,后汇报15-9的方法,老师介绍破十法,有学生说出想加算减的方法也进行了小结,本节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十几减9的两种方法,但对于困难学生还是不能有正确思考方法,在后面的练*课中,我将有针对性的加强辅导,争取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十几减9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学*兴趣。

  十几减9的练*课反思

  本节课是对十几减9的内容的一节练*课,也是学生先完成了13页的题目,好在上课的时候有时间讲解,主要是对于破十法的再次巩固练*和掌握,对于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是要进行必要的练*,达到孰能生巧的地步,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基本上掌握的'比较熟练。

  整理和复*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主要是对这个单元进行一个系统的巩固,首先我就对本节最主要的20以内的推诿减法表进行了复*,形成表格,在表格中来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一遍学生更好的来记忆表格,为以后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还对提问的图和信息结合的题目进行了练*,重点是能够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解决自己的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

  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教学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5)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0”。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借住情境,让学生直接做纯计算的复*题,然后由复*题517-348,被减数从517到507,学生对这个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关注,但却引起了学生计算上新的飞跃。教师抓住从1到0,引导学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是有,0是没有,从有到无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从1到0带了了计算上的新问题。但这里教师的问题是:“0特别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是否指向性不够明确?

  2、抓住关键问题。

  很多老师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说算哩,说计算过程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说?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3、500-348

  引导学生发现:减数与差末尾凑10,中间凑9。学生发现规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学生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为什么要末尾凑10,中间凑9呢?不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尽力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4、怎样的板书书写形式更能让学生理解

  一般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她的课的板书是个位:17-8=9

  十位:9-4=5修正后:10-1-4

  百位:4-3=1

  强调十位上的0为什么会变成9。

  5、有比较性又可以增进理解的`题目出现在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练*当中穿插可以进行比较与辨析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中间有0之后出现一组练*,前面三道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最后一道题目是705-245,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辨析,明确中间有0变成9是个位不够减的连续退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授新课时,我直接出示了例题 让学生自主探索,目的是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放手让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竖式过程。在合作交流汇报中,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再从中再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旨在提高计算速度。

  整节课虽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注重体现学生参与探讨算法,教学中显得也较轻松。但在做课后练*时,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计算时十位漏减退的1;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或者直接用大数减小数。

  最后突然想起一句小儿歌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不够减先退位、做个标记戴头上。个位够减继续算。十位减1要牢记。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在引导学生探索36-8这一道退位减法之前,我先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38-6,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是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将精力放在笔算方法上,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再列竖式计算。

  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第一步、在学*计算以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思考: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纷纷把手举的很高,都想表现一番。一个学生说:“我能提出求总数的.数学问题。”他提出了好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由其他学生解答了。另一学生说:“老师,我能提出比多少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这其中有不退位的,也有退位减法。第二步、选其中不退位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我让学生比较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相同点,却没有比较不同点,这不能说不是个遗憾,因为有的孩子是容易不看加减号的,一个数位上加,另一个缺乏对*题的对比引导。如98-80=和98-8=,如果不拎出来让孩子们比一比,这个*题资源就浪费掉了。

  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本节课有以下一些特点及问题。

  1.基本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本节课把活动课与练*课有机地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来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如:设计奖杯这一环节,看似美术课,其实里面包含着辨认图形及图形的运用等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所以比较好地体现了本节课是数学的复*课,而不是其他科目的复*课。

  2.体现学*方式的变革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地发挥。如:这些运动员怎样安排在两辆车内比较合理?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回答让你惊奇,“小狗和松鼠一辆车,猴子和兔子一辆车,车上空余的位置给它们放行李”。

  3.注重数学应用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会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如设计奖杯、安排车辆等问题,都是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与值得思考的地方。

  1.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学生的现实生活,如果能把“动物们的运动会”改为“学校学生自己的运动会”,效果也许会更好;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的方法。

  2.使小组合作学*更具实效性

  虽然本节课已经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分工协作,如: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2人合作: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实施时,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做练*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时,我设计用两种颜色(10根红小棒、5黄小棒),让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数学思维水*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主动学*,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因此在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得出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理解了算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使知识条理、系统化。

  在教学新课时,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减一位数甚至不够减的算式。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并在练*中强化知识,使学生真正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与退位减法在算理与算法上的不同,从而突破本课学*的难点。

  2、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时空,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一题算法多样化。

  当然在本课的学*中,个别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不太好,因此,计算时出现错误和不熟练现象,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中应多重视,并于课后多辅导,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小组长帮助他们,使其不断进步,不掉队。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浅显易懂,但是还应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现数学思想,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找到数学方法的依据,这才是学*数学的`价值所在。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6)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没有一开始出示完整的表格让学生观察归纳,而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我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再让学生描述一行或一列的具体规律(竖着看,第一列有什么规律?第二列呢?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第一行有什么规律?第二行呢?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归纳行或列的算式规律。

  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十分深刻,有效强化了对整个表格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与复*,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认为我在本次教学中基本达到了这个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整理和复*是我们*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因为在一年第一学期的整理10以内加法表和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就曾运用这样的整理方式,所以今天对学生我是比较放心的。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

  本周一年级的孩子结束了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学*,其实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在*时的生活中或者原来的学前教育中接触到了这些内容,但是我们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重点在于“比较熟练”。孩子们虽然都会计算,但是部分学生是掰着手指计算的,有的学生则是很艰难的想了半天才给出答案,所以我们教的不是计算的正确结果,而是既准确又快速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本单元的计算方法比较好用的、学生掌握比较好的就是“算减想加”,部分接受能力好一点的对“破十法”很青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我记得刚教“破十法“的时候,班上一个*时计算不太灵光的孩子很快的接受了这一算法,在课上的练*中,这个孩子不停的在说个不停,我凑*一听就听见她在说着:”13-9,我把13先看做10,10-9等于1,1再加上3等于4,所以13-9等于4.“接着就在书上写上了自己的答案,抬起头看见我在看她的'时候,她很开心的告诉我:”汪老师,我用这个方法算算的很快哦,而且我保证是正确的。“说完就低下头继续计算了,嘴里也继续说着自己的”宝贝“算法,然后写的题又快又正确,真的很棒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不过在解决问题方面,部分孩子孩子有些迷糊,总是想用加法去摆算式,以后这点还要加以引导。

  真的希望七班的孩子可以越来越好,开开心心的学*数学!

  本节是节复*练*课,学生却有新的收获,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停留在对旧知的”回炉”上,而是让学生在原因知识基础上,经历知识获得过程,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发现,在发现中去探索,在探索交流中获取新知,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

  1、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的学*方式和能力的一种体验

  本节课以几个最简单的环节进行复*,从一开始就逐渐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小组合作是最佳的学*方法,从最初的帮助老师解决困难,到单人完成老师拒绝检查,再到黑板上以对号多少评判小组成绩,没有比赛的比赛,学生们由最初的被动的有意识的合作逐步进入主动的无意识的合作。

  2、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学生打好”基本功”_练就基本的数学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的长期发展,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只适应一小部分学*有优势的`同学,所以,本节课,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在复*中,自然而然的同位中较差的就被多提问几次,正是达到了复*的目的,程度好的小组也进行了多次练*,使程度较差的同学也从真正意义上复*到了旧知。再观察每一个小组,各个参与,少有的“大生产大合作运动”

  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以教材所提供的”减法表”为蓝图进行合理设计,再加工,使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不由自主的形成合作意识,从中逐步提高学*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到下课时,学生们已经在不断的合作中三次“加减了这张退位减法表”,充分的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有一学生没有同位,摆的较慢,从他艳羡的目光中,同学们为和同位共同努力而取得大胜利的无限自豪的神情中,所有学生全员参与,无一漏网,无一不时刻备战,无一不以对号荣辱与共,教师也尝到了事半功倍的乐趣。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路。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7:55:36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数学组进行了推门听课,这次推门听课我的讲授内容是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法则。这节课是基于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新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竖式计算和计算顺序。所以这节课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由礼物盒和奖励的`小星星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开始的时候复*了数数、手指认数、计算等内容,以小棒图示作为新课讲授的例题,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算式并且列出竖式然后计算。在新授结束之后有两个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A/B组做练*一,C组做练*二,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数学组成员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组评价,具体如下:

  1、教学过程中分层不明显,C组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

  2、在讲授竖式计算时,十位上应该说是0,然后1- 0=1,在十位上写1。(这一部分讲授有错误)

  3、在练*的时候,练*题出示的方式不及时,没有给学生正确地引导。(练*题分组不明显,要求不明确)

  4、板书设计不充足,格式太过随意。

  通过这次的随堂课,我了解到自己上课时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对学*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上课技巧, 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

 

  例5这节课我是在二班先上的。这节课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最大的差别是,以前的解决问题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而今天的解决问题是三个条件一个问题。这就要让孩子们找出其中一个没有用的条件,把它排除掉,在解决问题。在二班,我用的是题海战术,反复的出题,让孩子们练*,没有给学生方法,效果不好。一班的孩子整体水*要比二班差一些,怎样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呢?我必须给他们找出方法,总结出做这种题的思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于是,在一班上课的时候,给出一道题,在孩子们读题之后,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区别,做这种题要从问题入手分析,我让他们把问题读三遍。看看问题涉及到了谁,就去条件中找和他相关的。就例题来看:妈妈买了15个苹果,7个梨,8个桃子。妈妈买的苹果比梨多几个?孩子们在读过问题之后,很快就能分析出来。接着增加难度,给一些条件或问题不是特别明显的,孩子们在认真分析之后,也基本可以完成。通过几个练*,孩子们掌握了方法,做题的速度质量都上去了。我的感觉也很好。

  下午,我去参加了教材分析,我发现别的'教师的方法更好,为了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他们不仅让是我这样做,还提高难度,给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让孩子来补充条件,这样锻炼之后,孩子的思路就更清晰了。

  教是为了不教,思维更重要。学无止境,不仅学生要学,老师也要学,学别人怎样在一节一节的课中,无形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通过两个周的学*,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的内容已经结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时每天坚持练*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7:55:36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数学组进行了推门听课,这次推门听课我的讲授内容是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法则。这节课是基于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新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竖式计算和计算顺序。所以这节课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由礼物盒和奖励的小星星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开始的时候复*了数数、手指认数、计算等内容,以小棒图示作为新课讲授的例题,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算式并且列出竖式然后计算。在新授结束之后有两个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A/B组做练*一,C组做练*二,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数学组成员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组评价,具体如下:

  1、教学过程中分层不明显,C组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

  2、在讲授竖式计算时,十位上应该说是0,然后1- 0=1,在十位上写1。(这一部分讲授有错误)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7)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优选【5】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教学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找多余条件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题目中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被动的的知道“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个多余条件,对我们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应该剔除。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太快,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图,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为啥是多余条件?在出现了多余的条件,我只是自己分析,从我的角度提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使学生被动的知道这是个多余条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思考交流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的沉闷。

  最后是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情绪和学*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看名师讲课视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她们学*。

  2、多学*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学生。

  3、课堂上多让学生思考,让孩子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的积极性,将课堂的大多时间留给他们。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改进我的不足,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兴趣,让孩子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没有一开始出示完整的表格让学生观察归纳,而是充分考虑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提供的学*材料加以适当的处理。

  我先出示一张有空缺的减法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算式寻找规律把表填完整,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积极投入。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再让学生描述一行或一列的具体规律(竖着看,第一列有什么规律?第二列呢?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第一行有什么规律?第二行呢?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他们由发现列或行的得数规律入手,去寻找、归纳行或列的算式规律。

  这样,填表说理由——看表说规律——重新构建表格,螺旋反复,逐步递进,学生印象十分深刻,有效强化了对整个表格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与复*,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认为我在本次教学中基本达到了这个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整理和复*是我们*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因为在一年第一学期的整理10以内加法表和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就曾运用这样的整理方式,所以今天对学生我是比较放心的。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籍,放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训小孩的创新本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是节复*练*课,学生却有新的收获,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停留在对旧知的”回炉”上,而是让学生在原因知识基础上,经历知识获得过程,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势,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发现,在发现中去探索,在探索交流中获取新知,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世界,进行探索.

  1.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的学*方式和能力的一种体验

  本节课以几个最简单的环节进行复*,从一开始就逐渐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小组合作是最佳的学*方法,从最初的帮助老师解决困难,到单人完成老师拒绝检查,再到黑板上以对号多少评判小组成绩,没有比赛的比赛,学生们由最初的被动的有意识的合作逐步进入主动的无意识的合作.

  2.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学生打好”基本功”_练就基本的数学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水*的长期发展,高难度动作的训练只适应一小部分学*有优势的`同学,所以,本节课,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在复*中,自然而然的同位中较差的就被多提问几次,正是达到了复*的目的,程度好的小组也进行了多次练*,使程度较差的同学也从真正意义上复*到了旧知。再观察每一个小组,各个参与,少有的“大生产大合作运动”

  3.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以教材所提供的”减法表”为蓝图进行合理设计,再加工,使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不由自主的形成合作意识,从中逐步提高学*的意识和能力,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到下课时,学生们已经在不断的合作中三次“加减了这张退位减法表”,充分的尝到了合作的甜头。有一学生没有同位,摆的较慢,从他艳羡的目光中,同学们为和同位共同努力而取得大胜利的无限自豪的神情中,所有学生全员参与,无一漏网,无一不时刻备战,无一不以对号荣辱与共,教师也尝到了事半功倍的乐趣。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8)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范本5份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在教“十几减9”时,我让孩子们讨论交流得出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做减法想加法”,另一种是“破十法”。课后我了解到学生掌握算法的只有几个孩子,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教学中有交流为什么理解算理的却只有几个呢?我反思我的课堂:从学生的倾听*惯、交流的落实上进行思考,虽有新课程理念合作学*、自主交流但是我只是关注了那些课堂中能主动学*的孩子,那些坐在教室没有听课意识的孩子他们在一节课中根本是学不到什么,叫他们起来说算理他们怎么能说呢?还有那些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我又关注他们没有呢?我深思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学*情况我将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目前最关键的要怎样调动孩子们课堂学*的积极性与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听课意识。

  接下来的教学我想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主要掌握“破十法”的算理)。我把“破十法”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以大组为单位选其中表达最流利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其他同学读,四个大组比一比看那个大组的小老师多就给那一组加上一面红旗。在读算法的训练当中采用夺红旗比赛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都想争当小老师。通过一节课的读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出用“破十法”十几减9每个算式的算理。第三节课教学我就感觉比较轻松多了,上课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十几减 9的口算练*,然后问:20以内退位减法我们学*了十几减9,是不是我们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学完了呢?孩子们深思片刻说:“不是”。那小朋友们能当小老师来出题考考大家呢?孩子们听说当小老师考大家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得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想办法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特别是要训练良好的听课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

  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用数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叶,花儿也开了,大自然里美极了!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到公园里游玩。瞧,他们玩得可开心了!

  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在全班交流时,学生说得非常全面。

  师:在你观察的同时,发现信息没有?在这里有没有数学问题?会解答吗?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搜集的信息多,发现的问题多,解决的办法好?

  小组汇报,学生找到了好多信息和问题,并说得头头是道,例如在说捉迷藏游戏时,学生说“小朋友告诉我们有13人在捉迷藏,在找的有6人,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藏起来几人,因为藏起来的在树丛里,看不见,数不过来,所以就要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算出来”。学生说得太好啊!

  除此之外,学生还发现了文字之外的其他的信息,例如:玩丢手绢游戏1人丢,13人围成圈,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加减法问题,并作了正确的解答。

  总之,从上学期就培养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信息、提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

  1、找信息。找什么样的信息对解决问题有用,找到信息后,根据信息可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2、提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数学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意义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能解决的问题。

  3、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怎么解决,根据是什么。

  所以本节课运用了“半扶半放――全放”的教学原则,依照“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自己提,自己解决,通过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亲身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同时通过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在教学这一个单元时,我是通过预设生活问题,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孩子们有了认知的欲望,有了想解决问题的冲动,然后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小棍。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通过孩子汇报、表演、分析、对比不同方法的利与弊,达成共识,找到解决20以内退位减法的最佳途径。

  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亲自主动动手参与、发现、类比出来的

  所以学生对知识印象深刻,单个的简单计算基本准确掌握,但对于

  灵活性、规律性东西掌握的较差,所以我认为《整理与复*》的设置确实解决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燃眉之急。这节内容的设置可以系统地梳理知识,并有助于学生在梳理知识过程中提升发现知识的能力,从中找到不同的规律及知识间衔接点,以主语须生在今后应用中能更加快捷、周全、准确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籍,放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训小孩的创新本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路。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7:55:36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数学组进行了推门听课,这次推门听课我的讲授内容是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法则。这节课是基于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新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竖式计算和计算顺序。所以这节课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是还是有部分同学不能掌握竖式计算的写法和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由礼物盒和奖励的小星星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课开始的时候复*了数数、手指认数、计算等内容,以小棒图示作为新课讲授的例题,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算式并且列出竖式然后计算。在新授结束之后有两个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A/B组做练*一,C组做练*二,最后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数学组成员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组评价,具体如下:

  1、教学过程中分层不明显,C组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

  2、在讲授竖式计算时,十位上应该说是0,然后1- 0=1,在十位上写1。(这一部分讲授有错误)

  3、在练*的时候,练*题出示的方式不及时,没有给学生正确地引导。(练*题分组不明显,要求不明确)

  4、板书设计不充足,格式太过随意。

  通过这次的随堂课,我了解到自己上课时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对学*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上课技巧, 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

 


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十份(扩展9)

——二年级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实用5份

  《连续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一个知识点。这是笔算减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在新课的一开始,我复*了千以内的退位减法,出示了224-108,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说退位减法的算理,为后面的学*做铺垫。接着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这里的教学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引发认知冲突,利用例题内容列出算式204-108,让学生试算,当学生发现竖式计算时个位不够减。按照已有认知结构,要从十位退1。但是,被减数十位上是0,无法直接退1,怎么办?许多学生都在苦思冥想,有的皱着眉头,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看着我……,当我问及怎么了?学生抢着说:老师,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但十位上是0怎么退啊?这时小华说:老师我会我会。我说:那你说说怎么办?小华说:可以先从百位上退,退给十位,然后再退给个位。我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许多学生摇着头说:不明白。我笑着说:小华刚才说得很对,只是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那么我们借助我们的好朋友,计数器来看一看好吗?学生点头,我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了204,然后问学生现在要减去108,你们看一看在个位上,能不能从4里面减去8?学生说:不能。“应该从十位上拨掉一个一珠子,加到个位上再减。”“可是,现在十位上有珠子吗?”“没有。”“那应该怎么办啊?”学生说:“从百位上退1个。”“百位上退1,那应该在哪一位上拨10个珠子呢?”“一个百是多少个十呢?”“10个十”“应该在哪一位上拨10呢?”学生说:在十位上拨10个珠子。我问:为什么?学生:因为1个百是10个十。我笑着说:你们真聪明。现在十位上有10个珠子了,你们看能不能退给个位?学生说:可以了。从十位拨掉一个珠子,个位现在是多少了?是14。14能不能减8?能。个位是6。十位现在是多少个珠子了?9。9-0得多少?9。百位上是几?1。减去1还有没有?没有。现在得多少?96。现在你们想一想刚才的过程。个位不够减,从哪一位退了?先退给谁再退给谁?同桌说一说。然后又请同学站起来说,经过说,发现许多学生理解了隔位退位减的道理。现在你们明白了小华所说的了吗?你们现在会列竖式了吗?学生说会了。独立完成后,又让学生对着自己的竖式说了计算过程。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光针对竖式,直接从百位退1,不借助其他的学具,而是抽象理解的话,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我借助了计数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出可以从百位退,通过拨珠计算,体会隔位退位的算理。在实践后,我更能体会到这段“感性认识”安排的必要性。然后把拨珠计算提升成竖式计算,经历比较深刻的数学化过程,水到渠成。最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隔位退位的步骤和方法。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既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活动,也是发挥创新精神,发展演绎推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因而从百位上退1,当十用,而这时十位上就有10了,再从十位上的10中退1给个位”是他们解决新矛盾的设想,提出这样的策略已经是一种创新。他们依据1个百是10个十,从百位上拨去1颗算珠的同时,十位上拨上10颗算珠;依据1个十是10个一,再从十位上拨去1颗算珠的同时,个位上拨上10颗算珠,演绎思维伴随着拨珠动作而展开,领会退位原理也就是在其中。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从百位上退1到十位后再继续减。然后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在教学试一试“1000-537=”时,如果按照教材这样教学,我认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的算理,但如果让学生在刚刚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完成“1000-537=”,这种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从千位退1后才能计算的题目,计算原理与例题虽然相同,但隔位退位的跨度大,步骤多,学生计算起来的难度很大。为了降低难度我就在这之前设计了“500-416=”,先让他们试一试,学生已经知道算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不够退,就从百位退1,于是个位是“10-6=4”,十位是几减几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明白了十位应是“9-1=8”,百位是“4-4=0”(不写)。等做完这题,再让学生做书上的试一试,这样难度减少了很多。大部分学生都会做了。

  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很理想。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减法算成加法,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我反思改进如下:

  1、加强口算练*,每次上课前3分钟,让学生逐步达到听到算式就能说出结果。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十位的计算方法却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这一规律“0头有点看作9,其他数上有点看少 1” ,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4、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多分析比较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四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为它是学*10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以开火车的形式把全班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孩子掌握得还不错,都能很快说出得数。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3、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我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从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从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还剩16根。

  算法四:从24减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优化练*。

  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懂得运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运用列式进行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坚式过程。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说出各有各的好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还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和见解,才能总结出更好的计算方法。在这过程中还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才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节课虽然我都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每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到收获,在教学中也较轻松。但是在课后从学生的作业看,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十位上不打点,十位漏减退的1,或者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而做错。通过课后反思,表面来看是一成功的课,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少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心里明白算理,能算出正确答案,缺少了动手操作。所以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地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地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我却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学生在计算时,我强调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个角色,需要多次重复强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