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1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这个星期一直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在这之前已经学*了口算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和不进位加法以及进位加法;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学*的内容需要退位,属于逆向思维,因此在学*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高度。

  在进行教学时,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课堂中捕捉信息,体会方法。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对于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够十个就可以捆成一捆,而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学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要拆一捆小棒,在这个地方就要问学生为什么想到要拆一捆小棒?一捆就是什么,是多少个一?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再进行操作。接下来小结的时候就可以提炼这个方法了。

  二、及时引导,为笔算作好铺垫。以前学的进位加去都是强调满十向十位进一,属于顺向思维,而现在是退位减法,属于逆向思维,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个位思考,个位不够减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让学生上台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突破个位不够减,退一作十再减的难点。也为后面的笔算作好铺垫。

  三、突出算理,重视方法。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这儿就主要强调十位上被借走一个十后,十位上相减时应该如何计算,这个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练*,多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针对错的进行反复强调,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四、计算题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这个环节如果注意不好的话,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是白费。就是要特别注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良好的计算*惯包括:

  1、要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楚题目,摆竖式的时候不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摆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学生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要提醒学生摆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2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大屏幕展示的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说36-8=28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36-6-2=28,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还有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再算26+2=28等,算法较多,但表达不是很清楚,且中下生不太理解。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中下生不知如何处理6减8不够,需像十位借的问题。通过一次次语言巩固,让孩子深化理解计算过程及算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明白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把算理说明白,思维才能清晰。也要注重后进生的学*掌握情况,由于少数孩子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掌握不扎实,做次类型题时仍不熟练,速度较慢且易发生错误。作为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慢慢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3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练*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找多余条件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题目中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被动的的知道“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个多余条件,对我们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应该剔除。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太快,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图,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为啥是多余条件?在出现了多余的条件,我只是自己分析,从我的角度提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使学生被动的知道这是个多余条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思考交流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的沉闷。最后是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情绪和学*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看名师讲课视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她们学*。

  2、多学*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学生。

  3、课堂上多让学生思考,让孩子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的积极性,将课堂的大多时间留给他们。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改进我的不足,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兴趣,让孩子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4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减法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会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在列竖式的时候强调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部分学生就像做加法一样,从十位开始做,象刘义军和伊俊帆,发现他们做错得时候,我马上拿出来作为错例进行评讲,强调算法的重要性,以后就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了方法,拿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等,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学*信心,以便以后更加认真,自觉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中。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5

  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这无异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和思维的限制,他的个人思考、个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确的。教师应通过对话、比照、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求新求异,但什么样的思考最有价值,什么样的求异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纷繁的感性经验中得出求同的科学真谛,这才是有效的学*。

  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这种认识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究竟什么是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入思考的*惯,背诵记忆的能力,承受挫折的毅力,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样是重要的情感与态度,这些品质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立中寻找*衡。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1)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退位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节课是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我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第二层次自己利用课件出示美丽云南情景图根据情景图让学生自学数学书22页的内容,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从而列出一个减法算式,并且知道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第三层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结果吗?把你的想法给同桌说说,交流估算方法。第四层次笔算517-348=,连续退位减法并没有很多新知识,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学生正处于跟着教师走,思维逐步训练发展的阶段,我先让学生尝试笔算,再交流算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桌说,小组说,个别说,最后老师把算法打到课件上,学生对着课件说,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说出笔算方法,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该怎么办,每个学生都很清楚,从而大家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第五层次当堂训练自己设计三个挑战,挑战一做一做,挑战二数学医院,挑战三送信。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课后发现学生对于连续的退位减法还有一些问题,需在今后多加练*,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互帮互查的学**惯。

  3、在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方面还有待今后不断提高。

  改进建议:师生共同交流、分析计算过程: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个位就变成了17,17减去8等于9;十位退了1还剩下0,0减4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十,10减去4等于6;百位退了1还剩下4,4减去3等于1。应该再多让学生多说、采取全班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及时巩固。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这是三年级上册连续减法例2,这是在学*了加法的基础上学*的,这节课采取全生本的方式进行的,从整体上看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主动,有质疑、有交流、有互动,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全面的调动。孩子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已经基本成型。

  从细节看,课前三分钟环节还是向以前一样,由孩子们按照原来的方式准备课前三分钟的内容,第一道问题就震惊了全场,389+156=?这个问题要让三年级的孩子口算确实存在难度,连我也有些蒙场。因此我决定对课前三分钟进行改进,改成20以内加减法口算,因为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整个课堂孩子反应非常好,倾听仔细,发言积极,质疑非常到位,就到点上。我很是欣喜,孩子们计算的方法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多,都有些刹不住。原本以为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却是失败的。

  1.只过分追求方法多样性,没有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缺乏练*的环节。

  2.笔算竖式没有突出,孩子们板书上书写太乱。

  经过教研员的点化让我茅塞顿开,在板书设计上,我应该把507-438这个算式下面的位置流出来,专门进行竖式计算的演练,以此来突出重点――竖式计算。

  教师还应该把控一下时间,在孩子汇报的方法过多时,教师应该选择喊停,让剩余的方法放到课下交流,给孩子们一些练*的.时间。

  在方法多样性的汇报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别人已经呈现的方法上进行改进,优化,提出更加优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没有层次的罗列。

  如果是那样的话层次会非常清晰,课堂会非常完美。有了专家的建议,我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来讲例3,整百数减三位数。相同的小研究设计,用专家指点过的方式进行授课,确实有不一样的惊喜效果。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孩子们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方法,而且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十分兴奋,这是我做生本以来的第一次兴奋,刻骨铭心。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 “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 0 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 0 ,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 9 ,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 0 ”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 0 ”要看成 9 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笔算减法中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学*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上完这节课后,我想了很多,也意识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

  一、每一个环节的.连接词该如何简明地表达出来

  每一次上课,我总有如此的感觉,就是每一个环节之间不是很紧凑,总感觉联系不是很紧密,就像脱节了似的。我想这一点是我必须要努力达到的。

  二、该如何让学生进行正确地估算

  在学生计算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估算,我却把估算看成了一个走过场,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我只是在例题时让学生进行了估算,而后面就完全抛弃了估算,没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

  三、应该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

  学生在计算时,我强调让学生说过程,让多个学生重复,互相说,可是在后面的检验的环节时,学生的正确率却不尽人意,我有点迷惑了。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个角色,需要多次重复强化。

  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连续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一个知识点。这是笔算减法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减法,但不作速度上的要求,因为后面还有两个例题进行讲解。

  在新课的一开始,我复*了千以内的退位减法,出示了224-108,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说退位减法的算理,为后面的学*做铺垫。接着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这里的教学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引发认知冲突,利用例题内容列出算式204-108,让学生试算,当学生发现竖式计算时个位不够减。按照已有认知结构,要从十位退1。但是,被减数十位上是0,无法直接退1,怎么办?许多学生都在苦思冥想,有的皱着眉头,有的窃窃私语,有的看着我……,当我问及怎么了?学生抢着说:老师,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但十位上是0怎么退啊?这时小华说:老师我会我会。我说:那你说说怎么办?小华说:可以先从百位上退,退给十位,然后再退给个位。我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许多学生摇着头说:不明白。我笑着说:小华刚才说得很对,只是大家还是不太理解,那么我们借助我们的好朋友,计数器来看一看好吗?学生点头,我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了204,然后问学生现在要减去108,你们看一看在个位上,能不能从4里面减去8?学生说:不能。“应该从十位上拨掉一个一珠子,加到个位上再减。”“可是,现在十位上有珠子吗?”“没有。”“那应该怎么办啊?”学生说:“从百位上退1个。”“百位上退1,那应该在哪一位上拨10个珠子呢?”“一个百是多少个十呢?”“10个十”“应该在哪一位上拨10呢?”学生说:在十位上拨10个珠子。我问:为什么?学生:因为1个百是10个十。我笑着说:你们真聪明。现在十位上有10个珠子了,你们看能不能退给个位?学生说:可以了。从十位拨掉一个珠子,个位现在是多少了?是14。14能不能减8?能。个位是6。十位现在是多少个珠子了?9。9-0得多少?9。百位上是几?1。减去1还有没有?没有。现在得多少?96。现在你们想一想刚才的过程。个位不够减,从哪一位退了?先退给谁再退给谁?同桌说一说。然后又请同学站起来说,经过说,发现许多学生理解了隔位退位减的道理。现在你们明白了小华所说的了吗?你们现在会列竖式了吗?学生说会了。独立完成后,又让学生对着自己的竖式说了计算过程。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光针对竖式,直接从百位退1,不借助其他的学具,而是抽象理解的话,学生很难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我借助了计数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出可以从百位退,通过拨珠计算,体会隔位退位的算理。在实践后,我更能体会到这段“感性认识”安排的必要性。然后把拨珠计算提升成竖式计算,经历比较深刻的数学化过程,水到渠成。最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明确隔位退位的步骤和方法。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既是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活动,也是发挥创新精神,发展演绎推理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被减数十位上是0,没有1可退,因而从百位上退1,当十用,而这时十位上就有10了,再从十位上的10中退1给个位”是他们解决新矛盾的设想,提出这样的策略已经是一种创新。他们依据1个百是10个十,从百位上拨去1颗算珠的同时,十位上拨上10颗算珠;依据1个十是10个一,再从十位上拨去1颗算珠的同时,个位上拨上10颗算珠,演绎思维伴随着拨珠动作而展开,领会退位原理也就是在其中。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应从百位上退1到十位后再继续减。然后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在教学试一试“1000-537=”时,如果按照教材这样教学,我认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的算理,但如果让学生在刚刚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完成“1000-537=”,这种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从千位退1后才能计算的题目,计算原理与例题虽然相同,但隔位退位的跨度大,步骤多,学生计算起来的'难度很大。为了降低难度我就在这之前设计了“500-416=”,先让他们试一试,学生已经知道算理,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不够退,就从百位退1,于是个位是“10-6=4”,十位是几减几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明白了十位应是“9-1=8”,百位是“4-4=0”(不写)。等做完这题,再让学生做书上的试一试,这样难度减少了很多。大部分学生都会做了。

  整个教学过程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并不很理想。总有少数学生漏点退位点,也有个别学生即使点上了退位点,在计算时也忽略了它的存在,再就是把减法算成加法,把数字抄错,书写格式不正确等等。根据出现的问题我反思改进如下:

  1、加强口算练*,每次上课前3分钟,让学生逐步达到听到算式就能说出结果。

  2、在教学时,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格式。

  3、注重重要环节的计算过程,多创设机会让学生讲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十位的计算方法却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映出是多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这一规律“0头有点看作9,其他数上有点看少 1” ,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4、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多分析比较计算方法。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2)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在教“十几减9”时,我让孩子们讨论交流得出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做减法想加法”,另一种是“破十法”。课后我了解到学生掌握算法的只有几个孩子,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教学中有交流为什么理解算理的却只有几个呢?我反思我的课堂:从学生的倾听*惯、交流的落实上进行思考,虽有新课程理念合作学*、自主交流但是我只是关注了那些课堂中能主动学*的孩子,那些坐在教室没有听课意识的孩子他们在一节课中根本是学不到什么,叫他们起来说算理他们怎么能说呢?还有那些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我又关注他们没有呢?我深思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的学*情况我将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目前最关键的要怎样调动孩子们课堂学*的积极性与怎样去培养他们的听课意识。

  接下来的教学我想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主要掌握“破十法”的算理)。我把“破十法”的口算过程板书在黑板上,以大组为单位选其中表达最流利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其他同学读,四个大组比一比看那个大组的小老师多就给那一组加上一面红旗。在读算法的训练当中采用夺红旗比赛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都想争当小老师。通过一节课的读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出用“破十法”十几减9每个算式的算理。第三节课教学我就感觉比较轻松多了,上课时我先对学生进行十几减 9的口算练*,然后问:20以内退位减法我们学*了十几减9,是不是我们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就学完了呢?孩子们深思片刻说:“不是”。那小朋友们能当小老师来出题考考大家呢?孩子们听说当小老师考大家非常感兴趣,很多孩子都积极的参与学*,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实践我得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需要我们教师努力想办法去培养他们的学*能力,特别是要训练良好的听课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找多余条件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题目中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被动的的知道“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个多余条件,对我们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应该剔除。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太快,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图,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是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为啥是多余条件?在出现了多余的条件,我只是自己分析,从我的角度提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使学生被动的知道这是个多余条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再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思考交流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的沉闷。

  最后是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情绪和学*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看名师讲课视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她们学*。

  2、多学*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学生。

  3、课堂上多让学生思考,让孩子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的积极性,将课堂的大多时间留给他们。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改进我的不足,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兴趣,让孩子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在教学本单元时,我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旧引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路。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经过孩子自己的探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孩子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比较困惑和不足的地方。如:在练*中,有的题组是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找到规律之后,盲目地应用规律,混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规律。如:十几减9得数应该是十几的个位多1,而9加几时得数的个位比几小1,在总结完规律之后,学生喜欢应用规律快速口算,可是,不少孩子把十几减9的得数算成比十几个位少1。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禁止学生应用规律,以免出错。

  《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刚刚学*了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如何让孩子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口算方法是我最*几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由于刚刚学会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很多孩子出现以下情况:

  1、一部分孩子理解了进位和退位的意义,也能分清楚什么时候进位和退位,严重的错误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忘记了,导致现在学*的口算题的准确率下降。这也是我的失误:学*本单元之前没有预料到孩子们由于长时间不练*,已经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有打好,房子不会牢固。

  2、部分孩子的理解能力偏弱,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进位和退位。因此出现该进位时,他反而退位;该退位呢?他又进位,以至于遇到不进位的和不退位的口算题也要思考很长时间。为了让孩子能理解意义,在和孩子共同学*的时候,我通过各种练*让孩子总结和比较口算题的算法,比如24+8:个位和个位相加(或减),4+8=12,所以个位上写2;满十进一(为了让孩子理解,而且不出错,我告诉孩子进位就像你给别人东西呢,从下面给别人)就在2的右下方点上一个点,说明这是进一,2+1=3,因此十位是3;若是退位我告诉孩子你要借别人的东西,就让所有人知道,所以要在它的头上点点。

  3、任何新的知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消化,去适应,最*班里的家长经常打电话告诉我:“庞老师我们家孩子是不是上课不认真听课呀!在家做50道口算题她就能错一半,我真的很生气,我该怎么办?”我很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第一:我想说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家长,他能从孩子的作业中发现孩子的学*的情况,并及时的和我沟通;第二:我告诉这位家长你要从孩子的错误中找到原因,他是不知道进一位或退一位;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出现的错误导致的呢。从原因中找到补救的办法;第三:孩子毕竟很小接触到新的知识时,他需要一个整理的过程、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反复练*的过程,才能达到熟练。

  就如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想让他跑起来,那是有难度的。孩子刚刚理解进位和退位,已经很棒了!要想达到熟练运用,必须坚持不懈的练*,这也是训练口算的方法(或者说计算过程)。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3)

——小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小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1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就计算教学而言,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不仅纠正了“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计算技能”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了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经验,让他们继续去探究、发现、创造不同的算法。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是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将精力放在笔算方法上,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数学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再列竖式计算。

  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步

  在学*计算以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思考: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纷纷把手举的很高,都想表现一番。

  一个学生说:“我能提出求总数的数学问题。”他提出了好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由其他学生解答了。

  另一学生说:“老师,我能提出比多少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这其中有不退位的,也有退位减法。

  第二步

  选其中不退位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一:“我是这样想的:50—20=30,6-2=4,30+4=34。”

  生二:“我是这样想的:56—20=36,36-2=34。”

  生三:“我会用竖式像笔算加法那样做”。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试做。

  还有学生想出了其他的方法计算。

  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思想创新火花的碰撞,令我高兴,令我激动。因为我都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计算时能有不同的方法。课达到了高潮,在引导小结、比较那一种计算方法最好,计算最快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各说各的理。在做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选择简便的竖式计算,或者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用起来最方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本环节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基础,此类题大多学生都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去为学生设计问题,设计方法(“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此节课,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信心、主动挑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教学改革的真谛。

  小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2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懂得运用竖式计算,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运用列式进行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坚式过程。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说出各有各的好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还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算法和见解,才能总结出更好的计算方法。在这过程中还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氛围的形成,才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节课虽然我都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每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到收获,在教学中也较轻松。但是在课后从学生的作业看,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十位上不打点,十位漏减退的1,或者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而做错。通过课后反思,表面来看是一成功的课,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少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心里明白算理,能算出正确答案,缺少了动手操作。所以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小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3

  这是三年级上册连续减法例2,这是在学*了加法的基础上学*的,这节课采取全生本的方式进行的,从整体上看孩子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主动,有质疑、有交流、有互动,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全面的调动。孩子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已经基本成型。

  从细节看,课前三分钟环节还是向以前一样,由孩子们按照原来的方式准备课前三分钟的内容,第一道问题就震惊了全场,389+156=?这个问题要让三年级的孩子口算确实存在难度,连我也有些蒙场。因此我决定对课前三分钟进行改进,改成20以内加减法口算,因为这是一切计算的基础。

  整个课堂孩子反应非常好,倾听仔细,发言积极,质疑非常到位,就到点上。我很是欣喜,孩子们计算的方法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多,都有些刹不住。原本以为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却是失败的。

  1.只过分追求方法多样性,没有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缺乏练*的环节。

  2.笔算竖式没有突出,孩子们板书上书写太乱。

  经过教研员的点化让我茅塞顿开,在板书设计上,我应该把507-438这个算式下面的位置流出来,专门进行竖式计算的演练,以此来突出重点——竖式计算。

  教师还应该把控一下时间,在孩子汇报的方法过多时,教师应该选择喊停,让剩余的方法放到课下交流,给孩子们一些练*的时间。

  在方法多样性的汇报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别人已经呈现的方法上进行改进,优化,提出更加优化有效的方法,而不是没有层次的罗列。

  如果是那样的话层次会非常清晰,课堂会非常完美。有了专家的建议,我试着用上面的方法来讲例3,整百数减三位数。相同的小研究设计,用专家指点过的方式进行授课,确实有不一样的惊喜效果。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孩子们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方法,而且完成了教学目标。我十分兴奋,这是我做生本以来的第一次兴奋,刻骨铭心。

  小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4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我认为取等了以下的成功:

  一是努力的创设了一个同学们相对校为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了他们的学*积极性,为后面深入的学*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三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在教学中的想、说、摆的三大环节中同学们已经摆出多种方法,在这里我将他们的各种摆法的思维过程在黑板上全部板书出来,让大家选择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同学们发现书上的那种是利用了已经学过的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在口算中相对简单一些。

  四是算法升华。就是离开借位点,直接进行计算。

  五是优化练*。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典型性、层次性、多样性、人文性等。

  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在练*中反复过多,有过去的应试教育时代的影子。影响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二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倾听不够。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去改正。

  小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5

  上一周进行了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检测。第二单元要求掌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有关知识的运用。孩子们完成的情况还可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计算方法没有掌握,计算不认真,正确率有待提高。典型错误有14+2=6,14-7=3,13+3=10等。

  (2)逆向思维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一题中表现由为突出。典型错误有4+(8)=13(7)-5=12,15-(13)=8,5+2=(7)-6。

  (3)解决问题中信息找不准,解决方法不正确。典型错误有(1)停车场原来有17辆汽车,现在只有9辆,开走了几辆?列式为:17-8=9(辆)。(2)一共有12个皮球左边有5个,右边有几个?列式为:12+5=17(个)(3)商店买出5副羽毛球拍,还剩8副,商店原来有几副羽毛球拍?列式为:8-5=3(副)。

  反思:从以上错误中不难看出,计算基础不够扎实,上学期学*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仍需要加强训练,特别是算理和算法的训练。加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训练,观察和读题后,能找到那些信息?根据找到的信息能提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最后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题的好*惯。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4)

——《20以内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3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在教学本单元时,我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1、以旧引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路。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十几减九时,经过孩子自己的探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孩子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比较困惑和不足的地方。如:在练*中,有的题组是有一定的规律,学生找到规律之后,盲目地应用规律,混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规律。如:十几减9得数应该是十几的个位多1,而9加几时得数的个位比几小1,在总结完规律之后,学生喜欢应用规律快速口算,可是,不少孩子把十几减9的得数算成比十几个位少1。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禁止学生应用规律,以免出错。

  本周一年级的孩子结束了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学*,其实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孩子们基本上已经在*时的生活中或者原来的学前教育中接触到了这些内容,但是我们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重点在于“比较熟练”。孩子们虽然都会计算,但是部分学生是掰着手指计算的,有的学生则是很艰难的想了半天才给出答案,所以我们教的不是计算的正确结果,而是既准确又快速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本单元的计算方法比较好用的、学生掌握比较好的就是“算减想加”,部分接受能力好一点的对“破十法”很青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我记得刚教“破十法“的时候,班上一个*时计算不太灵光的孩子很快的接受了这一算法,在课上的练*中,这个孩子不停的在说个不停,我凑*一听就听见她在说着:”13-9,我把13先看做10,10-9等于1,1再加上3等于4,所以13-9等于4.“接着就在书上写上了自己的答案,抬起头看见我在看她的时候,她很开心的告诉我:”汪老师,我用这个方法算算的很快哦,而且我保证是正确的。“说完就低下头继续计算了,嘴里也继续说着自己的”宝贝“算法,然后写的题又快又正确,真的很棒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反思不过在解决问题方面,部分孩子孩子有些迷糊,总是想用加法去摆算式,以后这点还要加以引导。

  真的希望七班的孩子可以越来越好,开开心心的学*数学!

  昨天上了一节第一单元的复*课——20以内的退位减法,先按照我自己的备课,我是完全按照书上题目的呈现进行教学的,在备课中,我发现了自己对教材把握的不足,我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在学*减法表上,发现减法表的规律,通过唐老师的指点,我知道了,重点要突出表中的三个重要的规律:竖着看:减号后面的数相同,横着看,减号前面的数相同,斜着看,得数相同。所以这节课我以这张表为开始,慢慢发散题目。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课堂组织还要再抓紧。后来李校长评课的时候,给我的启发很大,因为现在课改之后,课堂应当是学生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把知识硬塞给孩子,他为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把36道算式都散乱的放在黑板上,让孩子去思考怎样排列才会让别人一眼看出他们的规律。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为了让我理解,他还举出了例子,比如说二年级姜华老师的认识厘米的课,让孩子自己去制造一把尺子,通过量、比较、突出然后知道厘米的概念,还有六年级的比例尺,也是让孩子把教室里的面画在纸上,但是也是开放的给孩子来探究。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学和课堂的开放性。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5)

——《 20以内退位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当中大部分学生是有学*基础的,他们有的是在幼儿园已有了这方面的计算训练、有的是家长在家教自己孩子用扳手指头的方法。所以孩子们学*这部分知识的区别只是在计算速度方面的差别。大部分孩子都能按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正向迁移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所谓的“算减想加”。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搭桥铺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直观的观察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例题教学充分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发挥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路。合作交流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今天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总体上来说难点和重点基本突破,但是我觉得学生却有很明显的被牵制学*的痕迹,在学生到前面演示的时候,班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认真去看,心思不在这上面,更不用提理解算理了,因此我把我的教具迅速展示到了黑板上,这个环节过于着急,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没有一点思路,去讲解其实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强制的灌输知识,因此立即反映出来了大部分孩子并不理解我的意思。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得到发挥,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知识学得太死了。

  如果再让我修改一次教学过程,即使时间再紧张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都是一节课40分钟,后者是让学生自己去追求知识,以生为本,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相差多少。虽然也是花费了40分钟,但是在我心中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怎样会的?能记多久?这都是我头脑中的一个问号。

  本来应该是学生得到充分展示的一节课,由于我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课堂就是学生的,那些附属品只能是一种附加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时时亮着自己的眼睛,时时确定好谁才是课堂上的“航标灯”。

  今天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总体上来说难点和重点基本突破,但是我觉得学生却有很明显的被牵制学*的痕迹,在学生到前面演示的时候,班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认真去看,心思不在这上面,更不用提理解算理了,因此我把我的教具迅速展示到了黑板上,这个环节过于着急,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没有一点思路,去讲解其实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强制的灌输知识,因此立即反映出来了大部分孩子并不理解我的意思。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得到发挥,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知识学得太死了。

  如果再让我修改一次教学过程,即使时间再紧张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都是一节课40分钟,后者是让学生自己去追求知识,以生为本,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相差多少。虽然也是花费了40分钟,但是在我心中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怎样会的?能记多久?这都是我头脑中的一个问号。

  本来应该是学生得到充分展示的一节课,由于我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课堂就是学生的,那些附属品只能是一种附加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时时亮着自己的眼睛,时时确定好谁才是课堂上的“航标灯”。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刻,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即是所谓的“算减想加”。所以,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的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小孩对进位加法的记忆,并出示求未知加数的算式。

  在教学中,北大青鸟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生动的过日子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过日子中的数学,感想数学与*日过日子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密感,经历用数学的乐趣。比如:直观的巡视材一年级下册9页的例题图,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受过日子阅历和解析本事的局限,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频频难以解析。所以,例题教学充分应用了当代教学传媒,阐扬直观性作用,创设了逼真的情境,为学生供应丰盛、生动的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小孩供应充分展示自己的时机。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办法,给小孩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验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小孩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对比中,优化算法,达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十几减九时,通过小孩自己的摸索,一下子就想到了联系进位加法算加法,还有的小孩还想出了书上没有的办法(13—9,我先算13—10=3,因为多减了1,所以再加1得4),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籍,放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训小孩的创新本事。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通过两个周的学*,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的内容已经结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时每天坚持练*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6)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通用10篇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十几减9的知识。为了让他们掌握十几减9的减法,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十几减9的减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破十法和做减想加的算理。学生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为了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如在教学例一时,我设计用两种颜色(10根红小棒、5黄小棒),让学生思考:从15中去掉9,该怎么去?学生能很快从10根中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5根黄小棒合起来就是15-9的结果。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能很快理解“破十”的道理,从而达到运用“破十法”计算的目的。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数学思维水*参差不齐,因此学生计算方法也是参差不齐,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想加”来计算。为了使大多数学生通过主动学*,达到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标准,使大多数学生掌握一般的较优的计算方法,由此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侧重让学生理解“做减想加”和“破十法”的计算算理,目的使大多数学生能掌握这普通的长久发挥的数学方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因为学生们有了以前学*的基础,所以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得数。

  在本单元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运用了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一、想加算减

  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就是“想加算减”。因此,在教学新课时我总是进行对应进位加法口算唤醒孩子对进位加法的回忆,并出示求未知数的算式,为学生探索20以内退位减法做好铺垫。

  二、破十减

  学生在学*破十减时,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破十减,被减数比10大,而且个位上的数不够减,例如:13-9=这时,把被减数13破开(拆开),其中一个数必须是10,另外一个数是3,先用10-9=1,再用1加上3=4,所以13-9=4。让学生明白学*破十减的好处,是为了计算时更方便,更容易,更准确。

  三、*十减

  学生在学*十减时,我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十减,*十减就是把减数分成两个数,被减数减去第一个数后要等于10,然后再用10来减去第二个数得出最后的结果。例如:13-9=这时,把减数拆开,拆开的一个数必须是3,先用13-3=10,再用10-6=4所以,13-9=4,我认为学生们都挺喜欢这种方法的。

  由于孩子们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不管孩子们运用哪一种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学*十几减9时,学生重点掌握了*十减和破十减的方法,接下来十几减8、7、6、5、4、3、2,学生们都学得轻松自如。

  在教学时,做的不足的地方就是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如果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体验,去感受,去交流,真正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每一次讲授新内容,都觉得关注学困生的时间较少。

  本节课安排了三项内容:

  (1)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

  (3)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一是直接揭示课题,口算复*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但效果并不理想,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 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二是将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 为以后学*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三是学生由于知识水*、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时,从练*内容的选取到练*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整理与复*》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个知识点的回顾与整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以及初步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在此基础上,我教授这节课,我将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进行回顾以及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整理和发现规律,在这节课中,我有以下反思:

  1、利用绘本创设情境,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引导孩子大胆回答问题!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连减法,数一数等方法,只要学生能说出来一种就可以了!但是要让学生准备地说出来并不容易,所以我引入了绘本《小猪唏哩呼噜》作为情境,用小猪因为贪睡上学迟到,大狼老师不让其走进教室,让学生来帮助小猪唏哩呼噜,不仅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教导孩子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在此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状态比较轻松,也就可以说出来他的想法了!

  2、增加知识的难度,教师用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在这个环节,我拔高了难度,学生不仅要知道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算式如何排列,还要知道算式的差的规律,难点就是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在教授竖着看的时候,我用激励的语言耐心地给学生引导,让孩子们慢慢来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当快接*正确答案时,要进行奖励!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很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师的语言能力的相互配合,所以这个过程需要耐心的引导!

  3、组织活动,挑战老师!

  在复*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口算),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要又快又对,那我设置了挑战老师的环节,学生出一个算式,我来回答得数,我出一个算式,学生来回答得数。一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挑战老师,他们都有一种想赢的心态,所以此环节学生会特别喜欢!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一些不足: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要改进,应简练且适合一年级的学生的发展规律。

  2、教师在教室里定不到一个地方,应注意。

  针对这些不足,我以后在教学中会更加注意,并且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愿意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一部分学生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会20以内的减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加法不够熟练,在初学减法时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

  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3-9的计算,学生摆出13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3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4根,知道了13-9=4。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

  (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1+3=4。

  (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3可以分成10和3,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3-3=1010-6=4。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7)

——连续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合集10篇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0,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9,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0”要看成9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乘法计算中的特殊情况,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好让学生应用一般的笔算方法自主学*,掌握方法。

  “0乘一个数得0”是计算数中间有0乘法的基础和前提。我通过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乘法意义入手自主探索“一个数与0相乘得多少?”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情层面上获得对这个知识的初步理解。后通过让学生计算场景中体育馆的一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在此基础由要求算出这个体育馆的座位数,让学生结合估算和已有的笔算方法,独立探索数中间有0的法笔算方法。在例题教学时,我看不少学生计算积极性很高,且说得挺顺的:0乘任何数都得0。我认为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掌握得挺好的。可没想到,在后面的练*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计算中,有学生只记住0乘一个数得0,而把进位的数忘记加到这个数位了。如105×5应等于525,而有学生在计算中算成505了。看到这个现象,才知道自己这节课教学中疏忽这一点,我认为学生以前学过进位了,这个不需要再说了。只强调0乘一个数得0,我根据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及时和学生交流了一下,让他们一定要记0乘一个数得0,但不能把进位的数忘记加了。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并且懂得运用竖式计算。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教材例题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运用列式进行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100以内笔算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一这个重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通过教具操作与演示,我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说出计算方法,掌握写坚式过程。在合作交流过程汇报方法中,学生说出了不同的思路,说出各有各的好方法。

  整节课虽然我都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发现。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每学生参与探讨算法的过程,有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得到收获,在教学中也较轻松。从练*情况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是仍有很多的地方出现错误。

  1、有些学生在写竖式时,出现两位减一位的个位对了十位上,有的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了1,十位上不打点,十位漏减退的1,或者在列竖式时减时个位不够减,不向十位退1,而是用下面的数减上面的数而做错。

  2、缺少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掌握计算方法,心里明白算理,能算出正确答案,缺少了动手操作。

  3、学生学*情绪较低,参与积极度不高。

  所以在今后课堂上,不但让学生能动口、动脑、更重要是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讨出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还待进一步地改进。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数学知识。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练*时我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在找多余条件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对题目中三个条件进行分析,让学生被动的的知道“我们队踢进了4个”是个多余条件,对我们解决问题没有帮助,应该剔除。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太快,没有设置情景,而是直接出示情境图,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是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为啥是多余条件?在出现了多余的条件,我只是自己分析,从我的角度提出这是个多余条件,使学生被动的知道这是个多余条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再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的时间过多,学生思考交流不够,学生参与面较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显的沉闷。最后是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情绪和学*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多看名师讲课视频,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向她们学*。

  2、多学*课堂上评价性语言,多鼓励、表扬学生。

  3、课堂上多让学生思考,让孩子多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的积极性,将课堂的大多时间留给他们。

  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的难点和重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改进我的不足,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兴趣,让孩子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今天的退位减法我仍然通过图示来让学生理解算理。如35-7,我画出3捆小棒和5根小棒,学生很容易看出5根小棒不够减,首先想到的是从30里面拿出10根去减7,得3,30里面拿掉了10根,还剩下20根,25加3得28。接着再引导学生寻找其他方法时,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了用30里面的10根和那散着的5根合起来一起去减7得8,然后再加剩下的20根得28。我自己感觉学生已经把这幅图记在了脑海中,它既帮助了学生理解算理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又给学生一个很深刻的记忆,两全齐美。可是这个环节又不免落入俗套:老师讲学生接受。可是我总认为集中学生们的眼球先把课堂的重难点灌输给学生我才放心。可是我骨子里知道先让学生去操作学具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比较好,这样他们的学*主动性,主体探究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可是又怕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啊!以后尽量改吧。接着我让学生边摆小棒边口述计算过程,同桌说,小组说,在此过程中我给予个别辅导。然后是各种形式的训练,这节课效果还真不错。

  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十位先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个位10个1。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0”。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不借住情境,让学生直接做纯计算的复*题,然后由复*题517-348,被减数从517到507,学生对这个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进行关注,但却引起了学生计算上新的飞跃。教师抓住从1到0,引导学生思考1和0到底有什么区别?学生发现1是有,0是没有,从有到无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发现从1到0带了了计算上的新问题。但这里教师的问题是:“0特别在哪里?”这样的提问是否指向性不够明确?

  2、抓住关键问题。

  很多老师用各种形式让学生一遍遍地反复说算哩,说计算过程是肯定的,关键是怎么说?教师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有效的课堂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在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

  3、500-348

  引导学生发现:减数与差末尾凑10,中间凑9。学生发现规律是否就是真正理解,学生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为什么要末尾凑10,中间凑9呢?不断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个“0”是不同的,中间的“0”尽力了“借”与“被借”两个过程,而末尾的“0”只有借的过程,明确算理。

  4、怎样的板书书写形式更能让学生理解

  一般是在竖式上写出借与被借的关系。

  她的课的板书是个位:17-8=9

  十位:9-4=5修正后:10-1-4

  百位:4-3=1

  强调十位上的0为什么会变成9。

  5、有比较性又可以增进理解的题目出现在练*中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在练*当中穿插可以进行比较与辨析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中间有0之后出现一组练*,前面三道是个位不够减需要连续退位的,而最后一道题目是705-245,让学生发现不同,进行区别辨析,明确中间有0变成9是个位不够减的连续退位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是学生学*减法计算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了几道以前学过的一般连续退位减法,利用猫头鹰捉老鼠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条件,提出思考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如果0上面有退位点怎么办?”引出课题《中间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我采取小组讨论、尝试计算的学*形式展开教学。小组讨论:中间有0的退位减应该怎么去处理这个0?学生各抒已见:有的.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借不了就直接向百位借1;也有人说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没有,十位就向百位借,百位借得100十位再借10给个位,十位借得一百来后又借十给个位,这时十位还剩90,;我赞成第二种说法,对于第一种说法,我提出计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只会说不要忘记减退位1,没有说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而不能隔位借1。

  这一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相减的过程,理解0被借1后的.变化原因,特别训练差生叙述计算过程。这节课教学很缓慢,可效果却好。

  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退位的原理,所以在这堂课里让学生自主解决万以内退位减法最难的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掌握连续退位的方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效果更好。由于幽默的语言,使枯燥的连续退位减法变成了有趣的游戏,以“穷光蛋”喻0,以“慷慨”喻连续由前一位退位且本位上留9,形象地说明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原理,学生在生动的比喻中牢牢记住了“带退位点的0”要看成9再计算,从而突破了知识的难点。

  虽然是讲解清楚明了,但也还有个别学生在计算过程出现失误,这就需要加强计算练*,每天课前五道竖式计算题,边说计算过程边计算,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水*。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反思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三年级上册学生学*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连续退位减的方法,但是对于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确实很难理解,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再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给个位10个1。

  在这个过程中,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教学上,学生理解了算理,计算方法就自然掌握了。现在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为了学生能轻松学会本节课,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计算练*,口算10道题,每节课进行口算练*,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笔算学生已经掌握的退位减法,说一说应注意是什么,复*回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研究学*作准备。

  二、注重计算过程中算理的理解,抓住关键问题提问。多让学生讲讲计算的过程,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三、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十位的计算方法却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应是多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0上有点看作9,其他数上有点看少1”这一规律,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四、直观图示的有效使用,具体形象,很好的辅助教学。计算教学枯燥无味,特别是对算理的讲解上,老师反复强调,学生却很难理解。这节课我利用计数器的直观图示,很好的帮助了我,对计算过程的每一步详细生动,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

  1、画计数器使算理的呈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计算507—348,出示计数器507,个位减去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而十位上是零,没有珠子,只能再向百位借一,返回到十位上是10个10,再借给个位一个10,那么个位是17—8,十位上本来借来10个10,可是借给了个位1个10,还剩9个10。随着珠子的移动变化,学生很好的理解了算理。并根据直观演示,编了计算口诀: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到后,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学生非常感兴趣,开心的读了一遍,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马上就记住了。

  2、减数末尾有零的减法迎刃而解被减数中间有零的减法学生理解掌握后,末尾有零的.减法就很容易了,学生自己计算,竖式的呈现课件以动画的形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十位上“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xxx”,从百位借一,“借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做9”在孩子们开心的朗朗歌诀中、欢快的笑声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一节本来非常难以理解掌握的计算课,我这样设计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得扎实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自如,这不仅是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有效直观图示的使用对教学的帮助更是功不可没。

  本节课是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字母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一些计算公式,这些都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学*过程。这对于以后学*方程等知识做铺垫。应该说,本节课的内容看似浅显,实际上却不易。

  在课前,我深入研究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了能让学生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这是一节计算课。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是乘法中的特殊情形。在教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具体方法,并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首先教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情景创设际问题入手:让帮忙解决小猴子吃桃子的问题引出例4,问学生:现在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呢?你会列算式吗?学生一下就看出来了,现在一个桃子也没有,没有就用0来表示,也就是0×7=0或7×0=0。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轻松地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

  在学生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后,接着进行练*让学生计算0×3=和9×0=的得数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算,从而再次巩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接着再出示:0×0=?,让学生思考:得数是多少?为什么?紧接着小组讨论:0和一个数相加与0和一个数相乘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最后练*环节,我设置了游戏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会使学生厌烦。于是在练*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直接写得数、学生板演和自编自算相结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当“小老师”,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计算是否认真细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真计算*惯。

  反思这节课,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自我感觉非常成功。但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对学生的评价有些单一,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加强。另外我还思考一点,就是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意外生成的东西?布卢姆曾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中,当我们给学生创设了相当的自主空间,学生的潜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来时,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更何况我是一个新老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堂才变得绚丽多彩。当课堂教学不再按照教学预设展开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动态的数学课堂,使每一个意外都转化为课堂上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只有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才能灵活驾驭数学课堂。

  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我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大屏幕展示的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说36-8=28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36-6-2=28,把36分成20和16,先算16-8=8,再算20+8=28;还有把36分成10和26,先算10-8=2,再算26+2=28等,算法较多,但表达不是很清楚,且中下生不太理解。我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中下生不知如何处理6减8不够,需像十位借的问题。通过一次次语言巩固,让孩子深化理解计算过程及算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明白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把算理说明白,思维才能清晰。也要注重后进生的学*掌握情况,由于少数孩子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掌握不扎实,做次类型题时仍不熟练,速度较慢且易发生错误。作为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慢慢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8)

——不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0)份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在学*这课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为学*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在动手操作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采用复*导入的方式,一方面为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为学生学*新的知识提高生长点。本课基本完成了的教学任务,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学生在操作完后,请同学上台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操作,而不是单纯地操作,老师在旁边讲解。

  2.在计算34-8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算法,一种是将34分成20和14,另外一种是将34分成24和10,我对提出的不同的方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了,但是在学生提出这些算法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和小结。有些小朋友因为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反而有些糊涂了,这在作业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我在练*课中又进一步说明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练*题内容稍显单一,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时间上也有限,练*的时间稍短,没有进行充分的练*。

  当然在其他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今天进行了不退位减法教学,自己也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但是,看了同组周老师的教学反思,深受促动,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模式课上真的是意识不强,需要加油学*了。

  我今天的备课最大的不足还是体现在没有有系统的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一直是牵引着学生学。

  开课我也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搜集信息提出问题,但是,学生的问题都是东一个西一个,不能把全部问题说出,而且我发现学生的学*主动性并不高,懒得提问题。我也是脑海中想到该是给学生讲一下有序思维提问题,又觉得孩子们年龄小,不需要,否则给孩子们加重负担。反思到自己挖掘教材还是不够深入。

  与周老师不同的是,学生提问题后出的算式,我没有挑出不退位减法让学生学*,而是让学生把算式分类,让学生观察“个位够不够减”进行分类,学生果然能很好地分类。我意图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一开始就对100以内减法有个清楚系统的认识。

  接下来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主要就是学*“个位够减的减法,叫不退位减法。”但是,我的方法不如周老师的好,让学生自己尝试做题。我还是带着学生说了一个算式的计算过程。然后才让学生练*巩固。就这样下课时间就到了,我也没有进行更好地不同类型练*。

  上完课后,我也总感觉我这节课学生的学*积极性不够高,但是我却糊涂地认为是星期一学生刚休息的过。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没有给学生设计主动学*的*台。今后的教学,一定要以导学模式为基点尝试教学,给学生自主学*的*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不退位减法”时的第52页例题列出减法算式335-123后,让学生想办法计算。预计学生的算法是多样的,可能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可能列竖式计算,还可能用其他方法。让学生交流算法的目的是体会各种方法存在共同点,都是3个百减1个百、3个十减2个十、5个一减3个一,从而体会把数位对齐列出的竖式最清楚地代表了各种算法的共同思路,都选用竖式计算。

  验算减法采用差加减数的办法。由于学生缺乏减法中各部分关系的认识,教材首先利用例题的素材和数量,指出剩下的本数和借出的本数合起来,应该等于原有的本数。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够理解这个数量关系,建立验算减法的思想基础。然后指出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让学生进一步抽象数量关系,理解剩下的本数和借出的本数相加就是这道减法题里的减数与差相加,从而感受这个验算方法是合理的。教材让学生在写出的加法竖式上进行验算,教学时还应注意四点:

  第一,联系减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个验算竖式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更清楚地看到它是减法算式的差加减数;

  第二,让学生说说正确的计算和验算,差加减数应该等于什么数,如果差加减数不等于被减数,表明了什么;

  第三,不要再教学其他的验算方法,即使个别学生知道或用了别的方法,也不在班内提倡、介绍;

  第四,选择适当的时机(如练*四)与加法的验算作一次比较,让学生清楚加法和减法都可以用加法验算,不过具体操作是不一样。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主要通过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又有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的经验积累,所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理解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反而是减法的验算,不同于前面刚刚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掌握验算方法上面。

  减法的验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数量关系,从而理解掌握利用加法进行的验算方法。要让学生在真正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验算的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就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填表,填表有两个作用,一是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二是在计算过后通过观察表格进行讨论,借助具体数据,发现理解“原有本数”“借出本数”“剩下本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生能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进行验算方法的探究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这一个环节,比较好地认识了这组数量关系,也就出现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了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这里数量关系借助纸条进行适当移动,对于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验算的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用加法来验算减法的方法,但是这里学生提出来可以用减法来验算,就说明他们比较好地理解、运用了前面的数量关系。所以我还是让学生一起来口头算一算,这也是对减法笔算的巩固,又因为通常都是用加法来验算减法的,为了更加突出利用加法来验算的方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笔来算一算,这样操作,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又突出了常用的验算方法。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1、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

  2、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在引导学生探索36-8这一道退位减法之前,我先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38-6,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游戏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由于是一节计算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激发学生。出示情境图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在探究“30-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让学生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保护他们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发现,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通过学生的表现,我还发现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的口述算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课后是否真是掌握计算过程。

  “万以内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会计算“百以内退位减法”和直接的“万以内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的。我认为按照常理来说,只要学会了百以内的退位减法,对于学生来说数位的多少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学会了简单的退位减法,复杂的也是同样的计算过程,应该不会很难才是。

  问题一:

  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要让学生明确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当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当10,这时十位上是9,对于这一算理,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然后我也进行了强调,但在练*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学生说算法,忽略了学生对算理的叙述,结果学生在计算时要么忘记退位,要么不该退位的也退位。

  问题二:

  在学*加减法的验算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去写验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交流方法,这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了算法、算理。但在学*完加法的验算方法后学生提出了减法应该怎样验算呢?我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就顺势把减法的验算方法也讲了,结果就造成学生练*时间不够,对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掌握的不扎实,尤其有一部分学生总把验算后的得数写在算式得数位置上,这都是课前思考不足造成的。

  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教学之前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认真有效的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不能想当然用自己的主观认识来替代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的进行教学。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前提。教师只有在教材与学生中寻找*衡,才能在课堂上演绎智慧与精彩,使课堂更有实效。

  今天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节课,总体上来说难点和重点基本突破,但是我觉得学生却有很明显的被牵制学*的痕迹,在学生到前面演示的时候,班级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认真去看,心思不在这上面,更不用提理解算理了,因此我把我的教具迅速展示到了黑板上,这个环节过于着急,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其实这个时候他们的脑海里没有一点思路,去讲解其实对他们来说就是在强制的灌输知识,因此立即反映出来了大部分孩子并不理解我的意思。学生的探究过程没有得到发挥,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的知识学得太死了。

  如果再让我修改一次教学过程,即使时间再紧张我也会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己体验,去摆、去说、去交流、去感受,真正的把自己的思想和过程都表述出来,我想这才是学生内化的过程。都是一节课40分钟,后者是让学生自己去追求知识,以生为本,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会相差多少。虽然也是花费了40分钟,但是在我心中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怎样会的?能记多久?这都是我头脑中的一个问号。

  本来应该是学生得到充分展示的一节课,由于我过分的注重了课堂的时间,过多的夺取了学生自求知识的权利,这也是我*时最容易犯的错误。课堂就是学生的,那些附属品只能是一种附加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时时亮着自己的眼睛,时时确定好谁才是课堂上的“航标灯”。

  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学*千以内数的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的笔算减法。

  在复*准备中,先布置了三道百以内笔算减法,以复*百以内笔算减法法则,然后布置了四道口答,以复*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最后是口算练*。

  在学*新课中,首先出示例题,让学生说说图意,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由此让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各自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再让学生分别说说如何用计数器计算得数的,还有如何用竖式计算的。在比较中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用计数器计算还是用竖式计算,都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用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出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完要进行验算。说一说可以怎么验算。对于学生没有说出来方法的提醒了他们可以用加法验算。然后让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计算的得数。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我做计算题的注意点。

  这节课我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重点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2、突出算理,重视方法。计算题教学离不开算理和算法。算理是基本,离开了算理,算法则会变成空中楼阁。算法是归宿,这节课,算理不可少,通过尝试计算、同桌互讲等多种方式,逐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新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在不同形式的练*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惯。

  (1)、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目,写竖式的时候不要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写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提醒学生写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4)、教育学生计算完要及时检查。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9)

——《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如何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一个教学难点,在计算减法时也是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比如:在二、三年级的百以内减法,万以内减法中,我们会告诉学生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一,百位不够减,向千位退一……,以此类推,通过知识的迁移再大数的减法学生也会算,其实每一数位上的计算最终还是要转化成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可见它的重要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孩子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来学*的。基本上是化退位为不退位。从大的方面分有两种方法,“数数法”和“数字推理法”。数字推理法又可以分为“破十法”、“*十法”、“想加算减法”、“多减加补法”。

  举例:13-9=?(1)“数数法”

  孩子很可能从13个里一个一个地去减,减去9个后,还剩4个。这种算法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它的基础是孩子已经学会数20以内的数,有部分孩子会通过“数”的方法来实现“减”的目的。刚开始接触退位减时,可以允许孩子用这样数的方法,但是以后应该慢慢让孩子通过练*,体会到其他的算法更快更简便,计算时应该选择更优化的方法。(2)“破十法”

  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可以先把10减去9,剩下的1和个位上的3合起来,得到还剩4个。这种算法的基础是孩子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会计算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减混合运算。破十法可以演化为“投机取巧法”,比如,9和1凑成十,那么十几减9时就拿个位上的数加1即可,8和2凑成十,那么十几减8时就拿个位上的数加上2即可,以此类推,这样的计算速度就会大大提高,但是这种投机取巧法有局限性,仅限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大于20的'退位减法就不适用了。(3)“*十法”

  也就是说,可以把13-9拆成一道以前学过的连减法来算,13先减去3,再减去6,得到还剩4个。这种算法的基础是孩子已经掌握了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会计算10以内的减法、十几减几得十的减法、连减的运算。(4)“想加算减法”

  利用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9加几等于13,然后据此推出13减9就等于几。这种算法的基础是孩子会根据加法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会求括号里的未知数,会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如果进位加法非常熟练,这种方法就会计算得很快,而且孩子的逆向思维得到了锻炼,对加减法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地理解,一年级中上等的孩子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

  (5)“多减加补”也有可能孩子会把13减9想象成13减10,因为多减了1个,所以得到的数还要再加上1,即13-9=13-10+1=4。这也是一种很好很有创造力的方法,如果孩子提出这样的算法,应该给予表扬!

  在这些算法中,第一种算法最容易,但是最费时间。第二、三种算法比第一种快多了,思维上了一个台阶,但却比第四种算法容易,就是需要两步计算,不过大部分孩子还是可以想到的。第四种算法最省时,但也最难,孩子不但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很熟练,而且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第五种算法,聪明的孩子会选用这样的方法,因为和整十数有关的加减法总是算起来比较简便的。在一年级我们主要引导、鼓励孩子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来计算退位减,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上面所讲的是退位减法的一般方法,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关于计算的思维过程。其实计算属于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不能强硬地要求孩子用哪种方法,允许算法多样化,尊重孩子的选择。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是不同的,但我们要逐步去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数学思维的特点正在于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比如说孩子刚开始数苹果,数小棒,就是借助于实物,这就是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摆圆片、画圆点等操作来形成表象思维,最后到数字操作甚至心算口算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在一年级有的家长会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孩子数指头,孩子数指头可快了,数指头只是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而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发展。允许孩子有数实物、数指头的这样一个过程,但最终还是要脱离,抽象思维一旦形成,孩子的计算速度就会大大提高,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大块: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因此,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的学*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活动,提高学*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潜能。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教学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反思13

  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20以内的数,掌握了10以内加减以及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在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需要学生应用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用好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是拿小圆片,考虑到拿小圆片学生不容易理解破十法,所以我在教学时选择小棒进行教学(十几根小棒中10根一捆)。

  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退位减法的知识。利用小棒学*14-8时,学生中出现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从14根中拿出4根,再把一捆打开拿出4根,即:

  14-8=6

  第一步:14-4=10

  第二步:10-4=6

  方法二:先把1捆打开拿出8根,再把剩下的2根和原来的4根合起来,即:

  14-8=6

  第一步:10-8=2

  第二步:2+4=6

  方法三:要拿掉8根,先拿掉10根,再还回来2根,即:

  14-8=6

  第一步:14-10=4

  第二步:4+2=6

  方法四:做减法,想加法,即:

  14-8=6

  想:8+(6)=14

  方法五:有的学生竟然能编出口诀:看到8想到2,4+2=6.

  学生中出现这么几种方法着实令我意外,新课程强调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性化的学*,在这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又教给学生一般的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存在差异,有的需要借助直观学具进行计算,有的能“做减法想加法”。有专家提出,由于孩子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使大部分学生的方法被归为另类,他们会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一颗幼小的心灵是经不起这等风霜的,这样的总结不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针对几种不同的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我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最简便且最喜欢的方法,实现了算法的优化。

  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在教学中,要给孩子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提出问题后,不急于教计算方法,给孩子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摸索发现,自己探究。在合作交流中,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互相学*。最后,在比较中,优化算法,这样的教学跳出了书本,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留下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上计算课,对于枯燥的算式学生提不起兴致,导致不管老师或是学生在讲计算过程的时候,其他学生听的效率很低。但这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如何吸引学生,这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考虑的。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

  例5这节课我是在二班先上的。这节课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最大的差别是,以前的解决问题是两个条件,一个问题,而今天的解决问题是三个条件一个问题。这就要让孩子们找出其中一个没有用的条件,把它排除掉,在解决问题。在二班,我用的是题海战术,反复的出题,让孩子们练*,没有给学生方法,效果不好。一班的孩子整体水*要比二班差一些,怎样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呢?我必须给他们找出方法,总结出做这种题的思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于是,在一班上课的时候,给出一道题,在孩子们读题之后,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区别,做这种题要从问题入手分析,我让他们把问题读三遍。看看问题涉及到了谁,就去条件中找和他相关的。就例题来看:妈妈买了15个苹果,7个梨,8个桃子。妈妈买的苹果比梨多几个?孩子们在读过问题之后,很快就能分析出来。接着增加难度,给一些条件或问题不是特别明显的,孩子们在认真分析之后,也基本可以完成。通过几个练*,孩子们掌握了方法,做题的速度质量都上去了。我的感觉也很好。

  下午,我去参加了教材分析,我发现别的教师的方法更好,为了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他们不仅让是我这样做,还提高难度,给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让孩子来补充条件,这样锻炼之后,孩子的思路就更清晰了。

  教是为了不教,思维更重要。学无止境,不仅学生要学,老师也要学,学别人怎样在一节一节的课中,无形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是十几减几内容,主要是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的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开课,就是一组口算,大部分就是十几减9的口算,为十几减几做好铺垫,着重让学生复*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猫吃鱼的图来让吸引学生的兴趣,来引出今天的内容十几减几,然后是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教师总结方法,得出和十几减9的方法完全一样,学生学起来也是比较轻松掌握了十几减几的方法,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进行十几减几的计算。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例三的内容,目标是进一步复*巩固掌握所学的十几减几的内容,难点是根据图意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首先是给出了问题的信息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第二个部分是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自由的提问,加减都是可以的,但本节课主要是要注意减法的练*多一些,在本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大胆的说,让学生在说中体会有原来的看图列式向看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就这一节课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在后面的练*中,还将有大量的训练,来巩固着题部分内容。

  十几减9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一次接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所以在课前让学生预*了10-11的主题图,12页的题目,这样让他们对十几减9的做法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时,先复*9加几的口算,对后面的十几减9的想加算减做个铺垫,新课开始时,让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生活中数学问题,气球图能够得出15-9=,然后让学生自己数得出多少,后汇报15-9的方法,老师介绍破十法,有学生说出想加算减的方法也进行了小结,本节课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十几减9的两种方法,但对于困难学生还是不能有正确思考方法,在后面的练*课中,我将有针对性的加强辅导,争取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十几减9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的学*兴趣。

  十几减9的练*课反思

  本节课是对十几减9的内容的一节练*课,也是学生先完成了13页的题目,好在上课的时候有时间讲解,主要是对于破十法的再次巩固练*和掌握,对于想加算减的方法也是要进行必要的练*,达到孰能生巧的地步,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十几减9的算理和算法基本上掌握的比较熟练。

  整理和复*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主要是对这个单元进行一个系统的巩固,首先我就对本节最主要的20以内的推诿减法表进行了复*,形成表格,在表格中来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一遍学生更好的来记忆表格,为以后的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扩展10)

——二年级退位减法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四点: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先复*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因为它是学*10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以开火车的形式把全班同学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孩子掌握得还不错,都能很快说出得数。那么本节课的关键就是理解算理了。

  2、是比较适当的采用自主、合作等形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难点是它们的算理,即为什么要退位和怎么样退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首先给他们时间让同学们独立的想3-7够减怎么办?学生回答中,教师抓住“拿出一捆把它打开”这一句话,并让每人都知道后,再展开同学间的互说互摆环节,通过自想——反馈——互说——互摆——再反馈,学生已经弄清了本节课的关键性内容的实质。

  3、是加强算法多样,通过比较优化算法。我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法一:从10根小棒中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即10-8=2,14+2=16

  算法二:把24根分成10根和14根,即14-8=6,10+6=16。

  算法三:从24根先拿出4根,是20根,再拿出4根还剩16根。

  算法四:从24减10等于14,14再加2等于16。

  4、是优化练*。

  克服了过去的题海战术,强调了少而精的练*。注重了练*设计中的生活性、层次性、多样性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主要通过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加法验算减法的方法。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又有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的经验积累,所以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自主理解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笔算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反而是减法的验算,不同于前面刚刚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所以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掌握验算方法上面。

  减法的验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数量关系,从而理解掌握利用加法进行的验算方法。要让学生在真正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验算的'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就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填表,填表有两个作用,一是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二是在计算过后通过观察表格进行讨论,借助具体数据,发现理解“原有本数”“借出本数”“剩下本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生能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进行验算方法的探究奠定基础。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这一个环节,比较好地认识了这组数量关系,也就出现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了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这里数量关系借助纸条进行适当移动,对于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认识验算的方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教材只要求学生掌握用加法来验算减法的方法,但是这里学生提出来可以用减法来验算,就说明他们比较好地理解、运用了前面的数量关系。所以我还是让学生一起来口头算一算,这也是对减法笔算的巩固,又因为通常都是用加法来验算减法的,为了更加突出利用加法来验算的方法,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笔来算一算,这样操作,不仅让学生体会了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又突出了常用的验算方法。

  在教学P68例2中,让孩子们探索36-8=?我深深体会到: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孩子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是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算理,我让孩子们在各述已见之后,让他们对这些算法进行了一个对比,从对比中让孩子们体会和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例:怎样算36-8=?

  生1:先拿走6根,再从一捆中拿走2根,即36—6=30 10—2=8 20+8=28

  生2:从一捆中拿走8根,即10—8=2 20+6+2=28

  生3:珠心算口诀:去十加补。个位6-8不够,借十来算,8的补数是2,26+2=28

  生4:打开一捆是10根和6根合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拿走8根,即10+6=16 16—8=8 20+8=28

  教学中班上很多孩子都能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但是方法多了会让一些还不能理解这些算法的孩子们晕了头,所以在这时,我们不能对这些算法只是单纯罗列,而是引导对比,让孩子理解并掌握算理。在对比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解释自己的算理,并突出地让他们说一说怎样借10来减。在孩子们的'解释后,班上的孩子们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当被凑数的个位不够减时,要向十位上借十来减。班上虽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但道理是相通的。这样做的同时可以使班上不同层的孩子都能兼顾到。

  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是三年级上册学生学*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已经理解掌握连续退位减的方法,但是对于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确实很难理解,个位上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再向百位借1,即10个10,然后十位退1作10,借给个位10个1。

  在这个过程中,各位数上的变化情况因为有0的出现而更加复杂。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教学上,学生理解了算理,计算方法就自然掌握了。现在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为了学生能轻松学会本节课,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计算练*,口算10道题,每节课进行口算练*,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笔算学生已经掌握的退位减法,说一说应注意是什么,复*回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研究学*作准备。

  二、注重计算过程中算理的理解,抓住关键问题提问。多让学生讲讲计算的过程,紧紧抓住为什么十位上的0会变成9?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三、在本节课,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十位的计算方法却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次说出十位的计算过程,不断巩固计算法则,并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点上退位点的数要很快反应是多少,和学生共同总结出“0上有点看作9,其他数上有点看少1”这一规律,让学生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

  四、直观图示的有效使用,具体形象,很好的辅助教学。计算教学枯燥无味,特别是对算理的讲解上,老师反复强调,学生却很难理解。这节课我利用计数器的直观图示,很好的帮助了我,对计算过程的`每一步详细生动,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

  1、画计数器使算理的呈现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计算507—348,出示计数器507,个位减去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而十位上是零,没有珠子,只能再向百位借一,返回到十位上是10个10,再借给个位一个10,那么个位是17—8,十位上本来借来10个10,可是借给了个位1个10,还剩9个10。随着珠子的移动变化,学生很好的理解了算理。并根据直观演示,编了计算口诀: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到后,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学生非常感兴趣,开心的读了一遍,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马上就记住了。

  2、减数末尾有零的减法迎刃而解被减数中间有零的减法学生理解掌握后,末尾有零的减法就很容易了,学生自己计算,竖式的呈现课件以动画的形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十位上“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xxx”,从百位借一,“借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做9”在孩子们开心的朗朗歌诀中、欢快的笑声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了。

  一节本来非常难以理解掌握的计算课,我这样设计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得扎实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自如,这不仅是教学过程每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与引导,有效直观图示的使用对教学的帮助更是功不可没。

  本单元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最后一小节的“整理与复*”帮助学生整理,找出规律,进一步巩固此类减法,这一节内容在全单元应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整理大量算式并从中找到规律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我安排了三项内容:第一,系统呈现“20以内退位减法表”,让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36道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第二,引导学生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横看、竖看算式排列是有规律的,得数也是有规律的等。第三,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中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很好地应用。

  第一部分:复*导入,揭示课题,口算复*20以内退位减法,我采用的方法是开小火车,每人一道,直接说得数,因班级里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水*有差异,个别学生因紧张所以学过的“破十法”“想加算减法”都运用的不好,口算速度特别慢,另一方面教师的水*有限,没有激发起学生口算的积极性,练*的效果和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以后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第二部分:我重点放在对20以内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探究上面,如何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我动了一番脑筋,20以内退位减法与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多位数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学*这部分内容时,需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分析、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对20以内退位减法能从整体把握,探寻规律,以提升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水*,为以后学*做好准备。教材上的退位减法表是一个静态的整理结果。所以在出现减法表时,我改变了课本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将静态变为动态要一个创新突破的过程。设计时,我没有将退位减法表填完整,而是让学生去补充,然后是在一起来观察这个表,再来巩固这个表的排列规律。他们其实已经发现了规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又进行了一遍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不仅巩固了算法,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面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多考虑到学生集体的参与性,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形式,创设机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特别是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小同学,更应该有耐心,细致的讲解,今后有待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第三部分:学生由于知识水*、社会经验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数学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在设计练*时,从练*内容的选取到练*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思考的空间。通过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有收获。

  整理和复*是我们*常教学中老师经常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因而今天的教学中我也是比较保守的完成教学,我觉得根据学生的表现,在根据规律来补充表格这个环节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开放?如果充分引导学生探究了部分算式的规律以后,是否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规律去有创造性地排列出一个表格呢?总之,本课我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口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表格中找到规律便于计算速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