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1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课题,同时提出复*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的有心人啊!练*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2

  教案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含有小数的话,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小数,接着设问:想不想知道关于小数的更多知识?这样简单而直接的导入新课很好,能为探求学*新知留出更多的空间。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主要有三块组成,一是探求活动,二是实践活动,三是在探求、实践之基础上得出两个等式 “0.3=0.30 ”、“ 0.100=0.10=0.1”。再通过让学生对等式的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最后总结出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努力把学生当成学*主体,教师是学生学*过程中的`服务者和帮助者,授之以渔,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其中,我觉得成功处首先在于让学生以小组学*形式探究为何“0.3=0.30”,他们通过合作、谈论,发现了数种比较方法,全班交流时部分学生说理清楚、表达流畅。再通过比较方法的迁移,学生又学懂了0.100、0.10、0.1也是相等的数,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所在,为后续的发现和归纳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其次在于“巩固练*”第3题的设计,学生通过辨别、比较,对小数性质的内涵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本课的不足:一是前面一课,《小数的意义》学生学得不够扎实,看图填数中,学生知道一个正方形表示整数“1”,但是在实际练*中,学生只知道把整数“1”*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但不知道用0.5表示;二是练*反馈过程中,部分学生说理表达能力比较薄弱;三是巩固练*第4题由于有一定的综合性,要学生把数写齐即使是小组合作练*,效果也不尽人意。以后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3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题: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判断题: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0.1。

  2、小数的性质(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2.4=2.04

  3、小数的性质(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小数扩大10倍=小数×10

  小数点右移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小数×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小数缩小10倍=小数÷10

  小数点左移两位=小数缩小100倍=小数÷100,……

  4、求小数的*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四舍五入”。

  如:把19007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万≈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万”或“亿”。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

  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吨=( 20xx )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厘米=( 4.7 )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米=(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

  6*方分米5*方厘米=(6.05 )*方分米,需要把5*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教学时,运用《西游记》故事引出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相等,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小数意义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出其中的道理。由于学生在阐述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只做了相应板书。通过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等于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然后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还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等于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5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我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放西游记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课件出示米尺的一部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并分别提出1分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 10厘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100毫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接着课件出示: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最后让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了什么?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

  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

  我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6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反思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等。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重点是:

  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难点是:

  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名数间的改写。

  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似数的方法。

  根据一个单元的教学及学生作业情况,现有如下概括: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时总是出错,喜欢把“亿”或“万”字弄掉。

  通过本单元教学,我感受到课堂改革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只要做个有心人,敢于向自己挑战,转变观念,自己的课堂也是很精彩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7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8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9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10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我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放西游记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课件出示米尺的一部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并分别提出1分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 10厘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100毫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接着课件出示: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最后让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了什么?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

  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

  我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阅读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1)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9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

  今天数学课上,教学完小数的意义新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感觉是:老师说小数的意义不好理解,也不难啊!从学生的表情上看,他们略有得意之感。于是,我故意问:“你们觉得小数的意义难不难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我又问:“是真的嘛小数的意义应用的很广,老师没教你们难的知识啊!”孩子们顿时坐好,等待我提出新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这样,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在数轴上确定了“0”和“1”,然后把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用一个箭头指向第二个等分点处,我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怎样用小数表示?”孩子们想了想,有好多孩子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很欣慰,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接着我把数轴上了“1”改成了0.1,这回我用一个箭头指向了第一个等分点,问:“这个地方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怎样用小数表示呢?”这下,教室里静悄悄的,多数的孩子都在认真思考,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没有人给出答案,我笑了,孩子们看着我,目光中充满了期待。突然,嘉琪说:“分数是1/100,小数是0.01。”我赶紧肯定了这个答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她无语。“你们想知道吗?”我抬高了嗓音。“想!”“大家看数轴,把哪部分*均分成了10份?”“把0——0.1之间*均分成了10份。”我指着10份中的一小份说:“10个这样的'一小份是0.1,对吗?”“对。”我来到黑板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指着十分之一说:“10个多少是十分之一?”孩子们恍然大悟,:“哦,真是一百分之一!”“为什么?”有人回答:“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十分位右边的一位是百分位,所以10个一百分之一就是十分之一。”“哈哈,明白了?”孩子们面带笑容,“明白了!”我指着第七个等分点让学生说分数和小数,孩子们对答如流。最后,我把“0.1”改成了“0.01”,指着第一个等分点让孩子们说出分数和小数,这回有很多人很快举起了手,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和理由。我开心,因为孩子们理解了知识;孩子们开心,因为他们解决了问题。

  “孩子们,知识是有联系的,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快更准地解决问题。”

  这节课结束了,但是给我的感受是:一个老师

  学生遇到解不开的问题时,一个手势,一个点拨,一个鼓励,一个引导,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解开问题的钥匙啊!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3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5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7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2、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3、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4、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8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课题,同时提出复*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的有心人啊!练*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9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2)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1

  这节课开始谈话直接引入复*课题,同时提出复*要求:个人独立思考整理本单元知识,可以看课本,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交流总结知识收获。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不做记录。但是有的小组竟然又问:可不可以作复*记录。我应允了,学生们进入了整理知识收获的环节,巡视时发现个人复*认真,组内交流积极、有序发言,记录员也很迈力,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单元知识回顾完成后,小组代表回报整理结果,二、三个小组代表就已经把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的`很全面了。还有很多小组代表很踊跃、举手,我又给了他们机会,不过往后的小组的同学说的是:我们组还会解决(问题),知道了(细的知识)。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更热闹了,学生们纷纷争取发表个人意见,开始了对本单元题型设计的回顾。这各环节足有*二十分钟,感觉说的差不多了,我方进行小结:大家对本单元知识整理得很全面,同时对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的题型、方法及注意事项总结的很细致、全面,同学们真是学*的有心人啊!练*题完成了读、写数、排列大小、把整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并求*似数及名数改写,不过判断和解决问题都只能在下一节数学课来完成了。总之,在本节复*课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很出色,既进行了积极思维,又很好的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届可学生的合作还是很有效的),学生的自信心和学*兴趣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是,在学生说会解决问题时就可让其进行*题举例(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化发展),可让大家解决,这样我设计的题目会完成的就较少些,不过完成题型却也会很多。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会更多,而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的。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一、依据认知水*能动驾驭教材。

  教材总是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材不可能适应所有地正,所小学生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我进行教材重组。我这样来设计:0.1米= 米=1分米

  0.10米= 米=10厘米 0.100米= 米=100毫米

  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重复。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 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并由此展开学生积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进行探究式学*。

  3、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策略。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三个医生的测量-购物单。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四、营造民主气氛,培育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中经常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比如:××同学出生4分米可以吗?猜猜看,愿意吗?对购物单满意吗?非常感谢陈××同学给我指出的错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什么不理解?你总结发现了什么。等等过些话简单、充分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民主、*等、融洽,从而形成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鼓励,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非常好,有思考性,有创意,不错,请坐等。这样良好的学*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合作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进而增强创新意识。 如何营造氛围是我们教研组研究课题。

  我除了这节课,*时也很注意,让学生在宽松学*环境中营造民主的氛围,学生很大胆提出一些想法,有的很幼稚,有的很有创新。

  五.设计多层次的练*,提高学*兴趣。

  ①、判断哪些符合性质问题面比较广,有针对性。

  ②、练*有弹性,数量和难度上满足了好中差,各类学生的需要。

  ③、听写练*。

  ④、练*中对下节课的延伸。

  本节课有几点不足:

  ①、实验操作与性质归纳有点脱节。

  ②、3.02=3.2判断符合性质时,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

  ③、概念的解读,不够到位。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我利用米尺图和正方形图,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自行得出相应的数,然后全班交流这些数的关系。由于学生在汇报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没有再去做重复的工作,就只做了相应板书。为了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我引导学生从左向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并做相应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记住,我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试着说一遍,加强孩子的记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性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把小数点后的零去掉,不改变小数的大小。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为后面的小数性质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体上说,本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欠精练,有些语言还是过于啰嗦,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争取在备课时把自己的语言组织精练,让每一句话都有用,让每一个字都最精彩。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4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2、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3、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4、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我把书本上的例题情境图加入故事去引入,目的是要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整数加零如何变化到小数加零如何变化,孩子们的答案基本在我的课堂预设中,但是在问为什么时,孩子们回答的比较单一,不能从多方去考虑,最后只好我引导让学生们去想想,去说说。

  两个例题之后由学生们总结说出规律,即小数的性质,而我在此同时也在黑板上板书了“小数的性质”。为了让给学生们牢牢记住,我让他们齐声读了三遍以及一遍闭眼背诵,接着还问同学们“哪些词要特别注意啊”,学生们都能指出重要的词。为了检验学生们是否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性质,我还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相等的小数和“你认为0.02和0.20这两个小数中的“0”是不是都能去掉?”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整个课堂气氛很不错。最后在练*时,把4改写成三位小数,错误率相对高一些,但是在解释之后整体基本已没问题。

  总体来说,我觉得本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学目标也明确,我也尽量少讲,主要将时间留给学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的语言不够精炼,有点啰嗦,时不时会讲“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之类的词,同时留给学生去实践探索的时间也有点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要努力改正,争取在备课时把自己的语言组织精练,让每一句话都有用,让每一个字都最精彩。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成功之处: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这里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两家超市同一商品的标价签,使学生知道2.50元表示2元5角,2.5元也表示2元5角,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初步知道2.50元等于2.5元,它们的单价是相同的,

  2.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一是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二是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三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例1的教学采用长度单位理解上存在问题,导致个别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理解上不到位。

  改进之处:

  对于例1的教学还应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明晰,对于长度单位的进率和分数的意义应进行重点复*,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3)

——《小数的性质》课后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二、注重方法渗透,引导自主探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 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 =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四、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本课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具体事例、借助图形来进行反复比较归纳,最后能自主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对比商品的价格相同与否,让学生在参与回答的气氛中激起求知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主要学*性质概念,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秉承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活”学“小数的性质”。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过于细化。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总想让学生按照固定模式思考,没有做到放手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在总结小数的性质时,没能充分让学生多说,在两个同学回答正确以后,便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进行了总结。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4)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篇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瓶饮料:甲商店标价为3.00元,乙商店标价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数的性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两个“0”,或小数的末尾少一个“0”、两个“0”,他们的大小仍旧相等。接着让学生举例,象这样关系的等式还有吗?在学生举的例子中选其中一个加于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性质。

  在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性质时,生1:小数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马上有学生不同意,并举例如果是0.02与0.2就不相等。学生在自主评价中感悟到“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从中体味到数学的严谨和缜密。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想象。让合作探究性的学*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实践材料的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究的验证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主动经历着“做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真实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过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教授。

  2、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本单元相关学*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由于知识点多,*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学生的学*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和复名数:要求学生先找进率、写出进率,再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比如:1208米=( )千米 除以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左移动3位。÷ 1000

  5.02吨=( )千克 乘1000,有3个0 所以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 1000

  学生练*时,我都让学生写成以上形式,感觉效果很好。

  求*似数:要看清要求,是求*似数还是是改写成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得数。

  比如

  (1)保留一位小数:8.353 ,该题就是*似数,看十分位的邻居5,要进1,所以是8.4。

  (2)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408800000,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408800000=4.088亿。

  (3)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937540000,做该题时,要求学生先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再保 留两位小数。937540000=9.3754亿≈9.38亿。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5)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

      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使用课本中的例题,而是运用《西游记》故事引出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相等,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小数意义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其中的道理。由于学生在汇报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认为老师没必要再去做重复的工作,所以就只做了相应板书。为了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我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并做相应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把自己根据出来的规律记住,我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试着说一遍,加强孩子的记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性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小数的这条性质中哪个词最关键?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为一会学*例2小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同时我又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举一个例子,目的也是让学生彻底理解小数性质的含义。我在小数性质的含义理解上费了很多时间,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在例2与例3的教学中,我用课件出示*题,只让学生做以简单解释“化简”的含义,便让学生独立解答,从解答过程来看学生学的效果非常好。

  课后巩固练*和拓展练*是我精心设计的,从简到难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尤其是最后一道题“只动两笔,在5、50、500之间添上等于号”有个同学经认真思考后是这样做的:在5的后面添一个0,在500后面去掉一个0,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但我觉得学生这样做也符合题目要求,也是经过了一番动脑,所以表扬了这位同学,这是考查老师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我自认为处理的还算可以。

  总体上说,本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欠精练,课堂上也问了一些无效的数学问题,比如:“你学会了吗?你学的快乐吗?”等等,有些语言还是过于罗嗦,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要努力改正,争取在备课时把自己的语言组织精练,让每一句话都有用,让每一个字都最精彩。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但在一步到位的时候。舍得化时间,整整用了两大块时间,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正如教师所说:虽然字写得稚嫩了些,但毕竟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教师敢大胆打破书上的框框,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发现、自豪地读自己的发现、自豪地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将对学生的终生有用。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教师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规律的得出,不求一下子十分准确,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加以提升。由于受学生思维的限制,小学里学*的性质、定理一般运用不完全归纳的思想进行推理总结。怎样在性质、定理归纳推理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这种思想,可能比具体的推理过程更有价值,因为这里有做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方法。本课在教学时比较好地把握了这一点,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在猜测后强调猜测的结果是否一定成立,必须用所学的知识加以验证,验证时样本的抽取要尽量随机。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在归纳过程中允许学生理解层次上的有所差异,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我把书本上的例题情境图加入故事去引入,目的是要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整数加零如何变化到小数加零如何变化,孩子们的答案基本在我的课堂预设中,但是在问为什么时,孩子们回答的比较单一,不能从多方去考虑,最后只好我引导让学生们去想想,去说说。

  两个例题之后由学生们总结说出规律,即小数的性质,而我在此同时也在黑板上板书了“小数的性质”。为了让给学生们牢牢记住,我让他们齐声读了三遍以及一遍闭眼背诵,接着还问同学们“哪些词要特别注意啊”,学生们都能指出重要的词。为了检验学生们是否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性质,我还让孩子们举例说说相等的小数和“你认为0.02和0.20这两个小数中的“0”是不是都能去掉?”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整个课堂气氛很不错。最后在练*时,把4改写成三位小数,错误率相对高一些,但是在解释之后整体基本已没问题。

  总体来说,我觉得本节课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学目标也明确,我也尽量少讲,主要将时间留给学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我的语言不够精炼,有点啰嗦,时不时会讲“是不是啊,对不对啊”之类的词,同时留给学生去实践探索的时间也有点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要努力改正,争取在备课时把自己的语言组织精练,让每一句话都有用,让每一个字都最精彩。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我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放西游记动画课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的情境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我在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课件出示米尺的一部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并分别提出1分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 10厘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100毫米=( )米,写成小数是( )米。接着课件出示: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最后让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了什么?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

  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

  我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6)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的化解小数和改写小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全课分为两个阶段:

  一、发现规律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西游记》主题图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这几组数据,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0.1米=0.10米=0.100米,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情致得意有效的培养.

  二、应用规律

  第二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性质用于改写小数和化简小数。由于前面对小数的性质的探索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因而在应用起规律来同学们也能得心应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3改写成三位小数上,经过启发,学生都知道要不改变数的大小,必须在3的各位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再添3个零,课末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通过本堂课,我们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成功的快乐,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成功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学*效果也较好。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刚接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困惑,一切还在摸索中。而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以前讲的还是太多了,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其实有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中来,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课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结果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虽然有些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但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应用于实践中,我让他们独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断题,这样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性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更是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自学,从而发现学生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时出现的问题,而之后的合作学*和后教就重点处理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本课的重、难点吃透了。课堂检测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让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节课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的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更有自信,还有对于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处理的还是有些急,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标价就是应用了小数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画图举一些例子。我想这样处理后,接下来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会更好,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会背概念却不能正确应用概念的现象。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总结反思,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了《小数的性质》这一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和《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学*的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并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课比较简单,从课堂上学生反映来看,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的有一下几点想法:

  1、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教材。本节课中教材给出的例子是由长度单位引出的,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买东西的情景引入,给出了两个商店,商店1买牙刷2.5元,商店2买牙刷2.50元,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是选择哪一个商店,哪一个商店便宜?让学生来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两个商店的牙刷的价钱其实是相等的。从而引出课题。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备的有多好,讲的有多精彩,重点是学生掌握的怎么样,这样就要求教师对课堂的生成要有一定的灵活的把握。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涂一涂,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并且应用到了实处。

  本节课经过自己的深刻反思,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首先留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很少,有部分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了。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的很是比较多,对于学生的一些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过的比较快。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的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合集10篇(扩展7)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案合集5篇

  教学内容:

  p。34—35的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六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2、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0。40里面有()个0。01

  3角=()元

  30分=()元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出示例5:指名读题,分组讨论。

  思考: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自主填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2)汇报自己的结果。

  (3)观察板书: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6: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学生自主填空。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四、巩固练*

  五、小结

  《小数的性质及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

  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

  课本59页的做一做。

  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任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小数的意义)那么在学*新知识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吧!

  2、《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没有,那么你们知道《西游记》中都有那些人物(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展示: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师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师:你知道唐僧听了悟空的话为什么会微笑着点了点头?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出示例1:

  ⑴师:同学们,这把尺子多长呢?(10厘米)你们还能不能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表达出它的长度呢?老师点名提问个别学生来回答。

  学:1分米、100毫米。

  ⑵师;请同学们运用所学有关“小数的意义”的知识,把它们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不会的学生。

  ⑶教师指名个别学生回答,并对个别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生1: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生2: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生3: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下,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如何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 l米=0.10米=0.100米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⑷观察比较: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标出思考箭头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你们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