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12 00:00:00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教学时,运用《西游记》故事引出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相等,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小数意义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出其中的道理。由于学生在阐述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只做了相应板书。通过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注重多种方法验证结论,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例2中,通过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学生发现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可以比较出0.30等于0.3,学生能够验证出虽然份数变了,但是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然后通过小数数位顺序表也可以发现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其余的数所在的数位不变;还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价格的标签,也可以得出0.30等于0.3。这样通过不同的方法,多角度思考问题来进行验证结论。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2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瓶饮料:甲商店标价为3.00元,乙商店标价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数的性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两个“0”,或小数的末尾少一个“0”、两个“0”,他们的大小仍旧相等。接着让学生举例,象这样关系的等式还有吗?在学生举的例子中选其中一个加于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性质。

  在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性质时,生1:小数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马上有学生不同意,并举例如果是0.02与0.2就不相等。学生在自主评价中感悟到“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从中体味到数学的严谨和缜密。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想象。让合作探究性的学*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实践材料的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究的验证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主动经历着“做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真实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过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教授。

  2、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3

  “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教材结合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比较和归纳,探索小数的性质。例题分两个层次安排的:第一层次通过两个小朋友交流铅笔和橡皮单价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的讨论和交流,体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铅笔和橡皮的单价,结果都是一样的。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借助直尺图自主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它们也是相等的。依据情境图和得到的等式进行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上述两组等式存在着“小数末尾去掉0或添上,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特点,从而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上面是教材上例6的情境图,呈现的是购物情境,通过思考一组食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理解“化简”的概念,学会化简小数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展开的: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书上的填空,交流得到的答案,牛奶2.80元、面包4.00元和合计10.50元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这样一个过程是“小数性质”应用的内化过程,学生们在练*中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⑵理解“化简”的含义。教师指出像2,80元=2.8元一样,将小数写法简化的过程就是“化简”;

  ⑶验证答案。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例如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2.80元和2.8元是相等的,所以2,80元=2.8元;3.05元表示3元05分,假如3.05元中间的0去掉后就成了3元5角,大小不再相等,所以3.05元中间的0不能去掉。利用元、角、分这些单位进行验证,和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得到的答案是一致的,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和应用小数性质化简小数的合理性;

  ⑷质疑。“为什么超市的消费单上的钱数都是两位小数,不写简单的小数呢?”教师在本题结束反馈时抛出了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两种,一种理解为都是两位小数便于超市进行加法计算,另一种是为了价钱精确些。第一种理解无意和小数加减法想吻合,第二种理解初步体会到保留两位小数可以使小数表达得精确些,回答不是到位,通过教师的补充才理解到位,“这里都是两位小数,超市告诉顾客本超市计算钱数时精确到分。”

  “独立解决问题”---“理解“化简”的含义”——“验证答案”——“质疑”这四个小环节,没有遵循常规使用的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增加了“验证”和“质疑”的环节,旨在继续沟通实际生活与小数性质之间的联系,培养小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质疑”环节则明显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的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奠定了良好的学*基础。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没有利用“小数性质”反馈、矫正,此处演绎思维培养的资源无意浪费了,且“小数性质”的应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减缓学生技能的形成的进程。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3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刚接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困惑,一切还在摸索中。而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以前讲的还是太多了,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其实有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中来,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课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结果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虽然有些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但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应用于实践中,我让他们独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断题,这样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性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更是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自学,从而发现学生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时出现的问题,而之后的合作学*和后教就重点处理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本课的重、难点吃透了。课堂检测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让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节课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的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更有自信,还有对于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处理的还是有些急,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标价就是应用了小数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画图举一些例子。我想这样处理后,接下来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会更好,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会背概念却不能正确应用概念的现象。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总结反思,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4

  1、凭借学生的数学现实,帮助学生解决现实数学中的问题。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1.70=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去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在24字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让学生边自学、边动手量出0、1米、0、10米、

  0、100米的纸条,看有什么发现。在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油然而生。

  2、学生真正成为规律的探索者、发现者。小数基本性质的归纳,小数基本性质的运用,教师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3、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使学生学到做学问的方法。

  本课在教学后,我这样反思过:能否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0.8=0.80、1.7=1.70进行大胆的猜测,猜测后再进行自学并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提升,而且让学生把不同的验证方法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这样会更符合24字教学模式。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上运用所学知识来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本节课教学教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认真作好自己角色的定位,始终确立学生的学*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中学会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尊重主体,让学生经历学*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和体验学*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首先,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提出0.3=0.30的猜想,然后,以学*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去验证猜想。学生从表示的具体钱数;借助方格图,从他们所表示的意义和阴影部分大小;利用数位顺序表等多个角度去验证猜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然后再把性质运用到生活之中。在整个的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融洽,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和交流。

  2.关注生成,让教学真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等等。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画一画,量一量等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

  3.基于生活,尊重学生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取素材,让学生尝试从生活素材中发现小数的性质,并根据生活实际理解和应用小数的性质,实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例如,选取超市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经常看到的标价牌上发现小数的一些特征,在验证小数的`性质是时,学生首先想到的也是根据0.3和0.30所表示的具体钱数来验证。

  这样设计,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吸取上节课的教训,我调整了一下教学方式,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放慢了教学脚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会说小数的意义。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的表述基本上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同时,通过对这节课的一些环节的修改也使我的课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自己也有明显的感觉,这节课比上次的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存在很多不足:

  (1)个别环节处理不当,如在学生学*完小数的性质后可以先讲授小数的改写,因为小数的化简其实也是小数改写的一部分。

  (2)练*设计不合理,没有体现出层次性

  (3)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2.5=2.503.00=30.1=0.100.5=0.50这四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教案合集五篇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教案 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悉的“购学*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 “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

  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

  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两位同学去书店购买学*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小芳:“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3份、30份分别用0.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③结合计数单位理解: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教师引读0.3元=0.30元,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你有了什么想法?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里选取学生熟悉的购物题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知其所以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2、试一试,加深体验

  谈话:看来刚才的猜想二有些道理。当然,仅仅用一个例子证明是不够的,还得找些其他例子进一步研究,看看这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1)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你能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部分学生可能有困难,随后出示书上填空,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2)交流比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可能出现如下的方法:

  ①结合直尺图说明:由100毫米=10厘米=1分米,得到0.100米=0.10米=0.1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吗?

  ②用计数单位说明。0.100是100个0.001,就是10个0.01,也就是1个0.1。

  (3)感知与体验:教师引读:0.100米=0.10米=0.1米,小数是相等的。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也不变?

  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性质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通过引读使学生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这就为下一环节的总结概括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

  3、总结体验,概括表达

  上面的两个例子,小数大小都没变。从左往右看,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是不变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次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了小数的性质。那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4、突出“末尾”,体验内涵

  牛奶2.80元

  面包4.00元

  汽水3.05元

  火腿肠0.65元

  (1)小强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得到一张购物单(出示例5):

  合计10.50元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些物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

  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①2.80元=2.8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根据小数的性质,直接去掉末尾的“0”。

  得到2.80元=2.8元。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想法二: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

  想法三:2.80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2.8也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

  谈话:根据想法二和想法三,都证明了2.80元末尾的“0”能去掉,看来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合理的。

  ②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可以结合具体数量解释:3.05元是3元零5分,如果去掉“0”,3.5元是3元5角,两者不等。也可以结合计数单位解释。

  由此看来,小数中的“0”是否都可以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只有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

  (2)口答练*六第1题: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学生在例题以及试一试的多个数学现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及发现。然而,添上或者去掉的“0”应在小数的“末尾”,这种体验尚未深刻。因此,这一层次通过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专项教学——辨析具体实例中哪些“0”可以去掉,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数性质内涵——突出小数“末尾”。]

  三、解决问题,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1、小数的化简

  根据小数的性质,2.80元就等于2.8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化简下面的小数:0.400 0.080 1.750 29.00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提问:化简0.080,“0”都能去掉吗?

  2、小数的改写

  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4 3.16 10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空。

  完成后交流结果,并提问: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化简小数,或者在小数末尾添上“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这些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果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必须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巩固应用,深化小数性质的体验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观察数轴图,照样子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完成后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0.1和0.10、0.2和0.20、0.3和0.30……每组里的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说明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存在的。0.1=0.10,数轴上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数来表示?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涂色表示各小数,再比一比。

  交流时结合涂色部分说说涂色时的感受:为什么0.6和0.60的大小相同,而0.6和0.06的大小不等?

  教师就图小结: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在小数末尾,不会改变原来数的大小;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不是在小数末尾,小数的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数形结合,借助直观的数轴图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通过正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添上或去掉的“0”必须在小数末尾,突出了小数性质的内涵。直观的形能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数。]

  3、完成练*六第2题。学生练*后提问: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4、完成练*六第4题。学生独立改写。

  交流时重点指导0.5400,80的改写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有的需要去掉小数末尾“0”,也有的需要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

  5、完成练*六第5题。

  提问: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上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学生独立改写后交流。

  谈话: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分”,所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么感觉?(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五、总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能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循环小数的意义。

  难点是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循环

  1、故事引入。老和尚和小和尚讲故事......

  2、学生举循环的生活现象的例子:

  你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学生讨论后回答)

  (感受循环)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循环”(板书)。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循环的现象,如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每年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概括)这样的重复不仅出现在生活中,我们的数学学*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P27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并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

  师: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可能永远也除不完。)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这种商有些什么特点?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认识循环小数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刚才我们在笔算过程中发现这个算式有二个特点:

  ①余数重复出现“25”;

  ②商的小数部分连续地重复出现“3”。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引导说出: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如果将400÷75继续除下去,猜一猜,商的小数部分第10位数字是几?第100位数字呢?(学生回答)

  师:那么我们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除不尽的商。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400÷75=5.333…,教师板书后加以说明:写这样的商一般要把重复出现的数字至少写两组再写省略号。)

  师: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作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循环小数,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28÷18= 78.6÷11=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订正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5.333…和1.555…,7.14545…

  师:你们觉得这三个循环小数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5.333…商的小数部分从第一位起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1.555…商的小数部分从第一位起一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7.14545…商的小数部分从第二位起二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师提问:你们觉得像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引导学生说出:只要余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因为像这样的算式余数循环,商也会跟着循环。)

  师小结:你们说对了!像5.333…和7.14545…1.55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你们能像这样写出几个循环小数吗?(请大家在1分钟内写出几个循环小数,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讨论:究竟什么样的数就叫循环小数呢?(让学生尝试归纳什么叫循环小数,指名请几个学生说说,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第2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齐读概念。学生读完概念后,教师在展示台上重点解释“循环小数”中的关键词。)

  3、分析比较: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

  3.4666…( )2.354354( )1.4555( )

  0.24382438…( )0.44222…( )

  4、继续探索: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

  3.4666…( )0.24382438…( )0.44222…( )

  小结: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28页的“你知道吗?”,然后回答,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能结合一个循环小数给大家讲讲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交流)

  教师结合具体的循环小数强调循环节的简便写法:写循环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写上一个圆点。

  如:5.333… 写作:5.3, 读作:五点三,三循环

  1.555… 写作:1.5,,读作:一点五,五循环

  7.14545… 写作:7.145, 读作:七点一四五,四五循环

  5、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大家想一想,两数两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请大家计算:15÷16= 1.5÷7=

  结合学生的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像0.9375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像5.333…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让学生开火车举例说说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各举一个)

  6、辨一辨:所有的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吗?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写一写:根据循环小数的一般写法,写出它的简便写法;或者根据它的简便写法,写出它的一般写法。

  7.307= 3.1435= 2.0505 3.143535…=

  2、判断题:

  (1)0.7777是循环小数。( )

  (2)1.3>1.333 ( )

  (3)2.07=2.07 ( )

  (4)13.243243…可写作13.24。 ( )

  3、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哪些收获?(教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

  学*纸“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1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2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的化解小数和改写小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全课分为两个阶段:

  一、发现规律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西游记》主题图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这几组数据,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 0。1米=0。10米=0。100米,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情致得意有效的培养。

  二、应用规律

  第二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性质用于改写小数和化简小数。由于前面对小数的性质的探索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因而在应用起规律来同学们也能得心应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3改写成三位小数上,经过启发,学生都知道要不改变数的大小,必须在3的各位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再添3个零,课末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通过本堂课,我们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成功的快乐,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成功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学*效果也较好。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3

  我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题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3个1。提问:这3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3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不能)师: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评判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出发研究新问题是小数意义的运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时,小数的大小不变。接着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验证:0.3=0.30,再次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这节课,以学生找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环节清晰。但是正如所有的课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反思下来我觉得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些,因此留给学生巩固练*时间少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4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小数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理解上难度不是很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教材呈现的购买学*用品的情境学生十分熟悉,所以学生基本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出0.3元=0.30元。我在这里安排学生对这个等式进行观察并大胆猜想。学生验证的方法大致有三种:①0.3元=3角=30分;0.30元=30分;②0.3里有30个0.01;0.30里有30个0.01;③学生动手操作在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的纸上画出0.3和0.30,最后发现所涂面积大小相等。通过此例题让学生初步体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题后的试一试,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填空,回答出1分米等于10厘米等于100毫米,然后回到原题,及时板书0.100=0.10=0.1。接着让学生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反复观察,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同时明确性质中的关键词:末尾。这个过程学生表现的比较积极主动,效果也很不错。因为是自己发现的,所以学生对这个性质的理解很到位,在后面的相关练*中表现较好,整节课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在新课教学结束后,出示游戏性的*题强化学*成果,把枯燥的练*融入生机勃勃的游戏活动中,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在活动中练*,在练*中巩固,在竞赛中交流,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①板书不够直观明了。比如让学生观察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的时候,应在等式上画几个弧线,让学生更清晰的看出变化的规律。板书应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过程。②在教学过程中,我漏讲了一个重点,0.7与0.70的意义是否相同,觉得有点遗憾。③评价语言单一。④教学经验不够丰富。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6篇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示一瓶饮料:甲商店标价为3.00元,乙商店标价为3元,哪家商店便宜。得出3.00元=3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小数的性质。接着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得出0.1=0.10=0.100。让学生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再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你有没有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多一个“0”、两个“0”,或小数的末尾少一个“0”、两个“0”,他们的大小仍旧相等。接着让学生举例,象这样关系的等式还有吗?在学生举的例子中选其中一个加于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再次理解小数的性质。

  在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性质时,生1:小数中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马上有学生不同意,并举例如果是0.02与0.2就不相等。学生在自主评价中感悟到“小数”“末尾”等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从中体味到数学的严谨和缜密。在这堂课中,设计了两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想象。让合作探究性的学*贯穿于活动的始终。在实践材料的上,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动手实践和探究的验证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主动经历着“做数学”和“研究数学”的真实过程,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蕴育和理解能力提升。

  但通过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教授。

  2、第二次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验证0.2=0.20,我先让学生同桌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验证,然后动手操作。但有的同桌根本商量不出方法,也没办法进行验证。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太理想化,以为通过同桌商量应该没什么问题。如果改为你想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说给大家听听,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肯定会更好。所以这一个环节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3、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例在学生第二次验证时,再多给学生一些时间,或许每个同桌,都有自己的办法加以验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内容。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通过做一做的再次动手操作实践和实物的运用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小数的性质。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在我们的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时教师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本块知识,学生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小数点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的处理掌握不好。

  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我能按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使这淘气的小数点活动起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

  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摆、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写下来,再用验证。 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当然我也比较重视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通过指导看书掌握规律中的一一对应以及省略号的作用。同时课堂首尾呼应,使学生真正明白小数点的移动原来是这个小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当然可以用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的结果。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本内容较难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多,练*较少,希望在以后教学中能注意存在的问题,改正缺点。

  本单元相关学*知识点具体来说,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和复名数、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由于知识点多,*一段时间又在进行自主教学的学*,学生的学*情绪不稳定,总体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思其中的原因,概括如下。

  本单元掌握较好的知识点: 小数的产生,同学们很容易接受,都知道是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了小数。而在小数的性质学*时,首先有的学生对“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不是很理解,但在进行相关练*后,能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小数的读法与写法及大小比较”这知识,让学生有效结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对照,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运用。

  本单元学*效果不理想的知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求一个小数的*似数的掌握不理想。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小数如何变化,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判断不准。让我感觉不理想的知识点还有小数名数的改写,总有一部分学生处理不好,原因是对相互改写“单位之间的进率”弄不清楚,所以就改写不准确,求一个数的*似数,部分学生在改写用亿或用万作单位并保留一位、两位小数是总是出错该题的要求是只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得数。

  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及求*似数的相关知识,我采用了很多种方法,感觉有的方法还比较有效。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比如(1)3.7------37,数变大,点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10-----0.001,数变小,点移动四位,就是缩小1000倍。(2)把8.4扩大到它的( )倍是84。先观察小数的移动几位,移动一位扩大10倍。看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同样是看小数点移动。因为有的学生总想记住向左移扩大、向右移缩小,所以总容易混淆。还有就是让学生数0,比如3.253×100=,100有2个0,就是小数点移动两位。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5960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练*十一第6~10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指名口算练*十一第6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通过复*,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二、复*小数的性质

  1、复*小数的性质。

  (1)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板书小数的性质)谁能举例说明小数的性质?学*小数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3)做练*十一第7题。

  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追问:为什么20末尾的0不能去掉?0.020里小数点后面的。去掉,会改变小数大小吗?为什么?

  2、复*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小数点右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数的排列,然后指名口答。追问:如果把一个数扩大或者缩小10倍、100倍、1000倍怎样移动小数点?

  (3)做练练第3题。

  让学生在练*本上依次写出各题得数,然后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4)做练*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三、复*数的改写

  1、复*数的改写。

  (1)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把第(1)、(2)题做在课本上。提问第(1)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什么要这样改写?提问第(2)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写出一个数的*似数?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应地添上万或亿作单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缩小一万倍或一亿倍,再写上万或亿作单位,这样原数的大小不变。有时,根据需要往往要写出一个数的*似数。写*似数一般是看保留位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出*似数,并注意*似数要用约等号。

  (2)把3.24956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要求说明怎样想的。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时要写出末尾的0,以表示精确度。

  2、做练*十一第10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第10题,学生口答练*结果,老师板书。注意讲清第(3)题怎样想的。追问:0.5万就是多少?0.6万呢?0.38亿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怎样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怎样写出一个数的*似数?

  五、课堂作业

  练*十一第9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结合现实的情境,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在众多数学现象中体验并发现小数的性质。例4联系学生熟悉的“购学*用品”情境引入,激起学生进行比较的需要,再通过用不同方法对橡皮和铅笔单价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试一试”则借助直尺图使学生再次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综合、归纳两组等式的特点,从而发现小数的性质。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则是突出小数性质内涵—— “0”在小数末尾的专项教学,同时学*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发冲突

  1、谈话:数的王国里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如不起眼的“0”,表示什么意思?(一个也没有)别小看这个“0”,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看,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添上两个0呢?(屏幕依次出示一组数:5,50,500)

  我们再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引发猜想:如果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怎样?猜猜看。(学生自由发表,可能出现两种意见:①受整数末尾添“0”的思维定势,认为小数大小也会随之变化。②由钱数等生活经验认为小数大小不变)

  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举些例子)

  [设计意图:从对“整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引起大小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小数末尾的0,引发猜想。此时的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可能两种意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目的在于通过冲突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例作证,体验小数性质的合理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创设购物情境:两位同学去书店购买学*用品后在交流购物情况:小明:“我买1枝铅笔用了0.3元。”小芳:“我买1块橡皮用了0.30元。”你从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证明吗?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可以和同桌交流。

  (3)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①用具体钱数解释: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②用图表示:把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均分成10份、100份,其中的3份、30份分别用0.3、0.30表示。因为阴影部分大小相同,所以0.3=0.30。

  ③结合计数单位理解: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所以0.3=0.30。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办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教师引读0.3元=0.30元,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的大小怎样?你有了什么想法?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里选取学生熟悉的购物题材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学生凭借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0.3元=0.30元,“知其必然”。同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知其所以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验证0.3元=0.30元。在此基础上通过引读体验,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末尾添0与小数大小的关系。]

  2、试一试,加深体验

  谈话:看来刚才的猜想二有些道理。当然,仅仅用一个例子证明是不够的,还得找些其他例子进一步研究,看看这是否是普遍的规律。

  (1)出示一把有刻度的学生尺,你能比较出0.100米、0.10米、0.1米的大小吗?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部分学生可能有困难,随后出示书上填空,看图填一填,再比较。

  (2)交流比较方法: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可能出现如下的方法:①结合直尺图说明:由100毫米=10厘米=1分米,得到0.100米=0.10米=0.1米。你还能用其它方法来证明吗?②用计数单位说明。0.100是100个0.001,就是10个0.01,也就是1个0.1。

  (3)感知与体验:教师引读:0.100米=0.10米=0.1米,小数是相等的。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怎样变化,小数大小也不变?

  使学生初步体验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为什么去掉0.100米末尾的一个0、两个0,小数依然相等?”这是学生思维受阻、理解较为困难的地方。借助直观的直尺和小数计数单位等相关已有经验,学生能发现0.100米、0.10米和0.1米之间的关系,这就为小数性质合理性的体验提供了另一素材。通过引读使学生体验小数末尾去掉0和小数大小的关系。这就为下一环节的总结概括作了必要的认知准备。]

  3、总结体验,概括表达

  上面的两个例子,小数大小都没变。从左往右看,小数在怎样的情况下,大小是不变的?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两次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了小数的性质。那么从右往左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4、突出“末尾”,体验内涵

  牛奶 2.80元

  面包 4.00元

  汽水 3.05元

  火腿肠0.65元

  (1) 小强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得到一张购物单(出示例5):

  合计 10.50元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些物品的价格中哪些“0”可以去掉?

  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①2.80元=2.8元。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根据小数的性质,直接去掉末尾的“0”。

  得到2.80元=2.8元。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吗?

  想法二:2.80元是2元8角,2.8元也是2元8角。

  想法三:2.80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2.8也是2个一和8个十分之一。

  谈话:根据想法二和想法三,都证明了2.80元末尾的“0” 能去掉,看来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合理的。

  ②3.05元中的“0”能去掉吗?为什么?可以结合具体数量解释:3.05元是3元零5分,如果去掉“0”,3.5元是3元5角,两者不等。也可以结合计数单位解释。

  由此看来,小数中的“0”是否都可以去掉?只有小数哪里的“0”才可以去掉?(只有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才不变。)

  (2)口答练*六第1题: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获得上,学生最相信的是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说明小数在什么情况下是相等的,学生在例题以及试一试的多个数学现象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及发现。然而,添上或者去掉的“0”应在小数的“末尾”,这种体验尚未深刻。因此,这一层次通过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专项教学——辨析具体实例中哪些“0”可以去掉,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数性质内涵——突出小数“末尾”。]

  三、解决问题,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1、小数的化简

  根据小数的性质, 2.80元就等于2.8元,所以我们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化简下面的小数:0.400 0.080 1.750 29.00

  学生独立思考,口答。提问:化简0.080,“0”都能去掉吗?

  2、小数的改写

  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4 3.16 10

  学生独立思考,在书上填空。

  完成后交流结果,并提问: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10”是整数,怎样把它改写成大小不变的三位小数?

  小结:去掉小数末尾的“0”化简小数,或者在小数末尾添上“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这些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果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必须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巩固应用,深化小数性质的体验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观察数轴图,照样子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完成后观察每组中的两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0.1和0.10、0.2和0.20、0.3和0.30……每组里的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说明小数的性质确实是存在的。0.1=0.10,数轴上这个点还可以用哪些小数来表示?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涂色表示各小数,再比一比。

  交流时结合涂色部分说说涂色时的感受:为什么0.6和0.60的大小相同,而0.6和0.06的大小不等?

  教师就图小结: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在小数末尾,不会改变原来数的大小;如果添上或去掉的“0”不是在小数末尾,小数的大小随之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这两题都是数形结合,借助直观的数轴图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数对应于数轴上的同一个点,通过正方形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又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添上或去掉的“0”必须在小数末尾,突出了小数性质的内涵。直观的形能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抽象的数。]

  3、完成练*六第2题。学生练*后提问:为什么不把0.018和0.180连起来?

  4、完成练*六第4题。学生独立改写。

  交流时重点指导0.5400,80的改写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有的需要去掉小数末尾“0”,也有的需要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

  5、完成练*六第5题。

  提问: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上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学生独立改写后交流。

  谈话:用“元”作单位表示钱数时,因为人民币“元”后面还有“角”、“分”,所以钱数一般改写成两位小数。比较一下,用“元”作单位改写成两位小数后有什么感觉?(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五、总结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

  生:一块橡皮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一本本子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老师看到超市里一种西瓜的单价是1.20元,同样的西瓜水果摊上写的是1.2元,哪儿的单价贵呢?

  师:为什么1.2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利用米尺,找等量关系。

  看米尺写出: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1、比较0.30与0.3的大小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课件出示百格图,涂30格阴影部分,师:把1个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课件演示:在百格图里去掉10条线,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判断: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星期天小明帮妈妈看店,一位小朋友看重一包标价7.09元的薯片,小明说我学过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你就付7.9元吧。若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够应用性质将小数化简和改写,渗透“变中有不变”的辩证观点。

  2.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发现并理解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性质,明白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认识了小数,知道小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出示课件)同学们在超市里,肯定也见过很多小数吧?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课件展示)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每一个小数的末尾都有0)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的“0”。

  二、探索性质

  (课件出示例5)

  笑笑:我买了一枝铅笔,用了0.30元。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的化解小数和改写小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全课分为两个阶段:

  一、发现规律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西游记》主题图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这几组数据,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0.1米=0.10米=0.100米,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情致得意有效的培养.

  二、应用规律

  第二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性质用于改写小数和化简小数。由于前面对小数的性质的探索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因而在应用起规律来同学们也能得心应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3改写成三位小数上,经过启发,学生都知道要不改变数的大小,必须在3的各位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再添3个零,课末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通过本堂课,我们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成功的快乐,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成功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学*效果也较好。

  由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刚接触,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有许多困惑,一切还在摸索中。而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后,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以前讲的还是太多了,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其实有许多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中来,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课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学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结果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中发现了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虽然有些同学说得不够完整,但在其他同学的补充下,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的性质。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应用于实践中,我让他们独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断题,这样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理解了小数的性质,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更是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自学,从而发现学生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时出现的问题,而之后的合作学*和后教就重点处理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把本课的重、难点吃透了。课堂检测和课堂作业的完成,也让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节课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教学中还应适当的增加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学得更有自信,还有对于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处理的还是有些急,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举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标价就是应用了小数的性质,还可以通过画图举一些例子。我想这样处理后,接下来的课堂作业完成的情况会更好,而不至于出现有些学生会背概念却不能正确应用概念的现象。因此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的总结反思,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情定教,从而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了《小数的性质》这一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和《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学*的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并会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节课比较简单,从课堂上学生反映来看,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也从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教学的有一下几点想法:

  1、能够准确把握教材,并且能够灵活的应用教材。本节课中教材给出的例子是由长度单位引出的,我没有用课本上的例题,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买东西的情景引入,给出了两个商店,商店1买牙刷2.5元,商店2买牙刷2.50元,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是选择哪一个商店,哪一个商店便宜?让学生来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两个商店的牙刷的价钱其实是相等的。从而引出课题。在本环节中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学生很有兴趣。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备的有多好,讲的有多精彩,重点是学生掌握的怎么样,这样就要求教师对课堂的生成要有一定的灵活的把握。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能真实地、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认知的起点,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充分关注生成,并合理引导学生的生成,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在本节课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涂一涂,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真正体会到了小数性质。并且应用到了实处。

  本节课经过自己的深刻反思,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深刻反思,还有很多不足:首先留给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很少,有部分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了。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讲的很是比较多,对于学生的一些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过的比较快。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把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的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学*,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数学除数是小数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一节计算课,算理的理解、竖式的写法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教学,学生就会学得很枯燥,教师也会很疲惫,算理的理解不会很透彻,计算也不会扎实。要避免这些弊端,就要合理地设计教学,精心预设学生的想法。结合我自己在准备这节公开课的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我有以下两点想法。

  一、合理设计——把握重、难点才是关键。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中的难点。它安排在整册教材的第九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中。虽然教材把这个内容安排在小数乘小数之后,但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过了,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如何把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呢?商不变的规律就是沟通新旧知识的纽带。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就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是教学本节课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理解了算理以后,在竖式中进行转化是学生学*过程中的又一重点、难点。

  基于这些,我在教学设计中就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

  1、复*旧知:商不变的规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引入。

  2、出示例题并列式7.98÷4.2,与复*中的算式比较,发现除数是小数了,引出新问题。

  3、合作探索: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新问题吗?得出“转化”成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练*体会“转化”。

  4、师生共同得出如何在竖式中表示出“转化”的过程,并完成竖式;练*在竖式中转化;练*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5、小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只有在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后,才能合理地、一层接一层地设计教学,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精心预设——错误也是有效的教学资源。

  第一次设计学生合作探索时,我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做法

  1、转化成798÷42;

  2、转化成角来计算;

  3、转化成79.8÷42;

  4、转化成798÷420。

  但是在实际试上的时候,大多数同学的做法是第一种,几个同学能想到第三种,没有人能想到第二种、第四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就设想能不能让学生抓住第一种错误的做法进行分析,思考:“转化成798÷42算出的结果会和7.98÷4.2的结果一样吗?”然后再让学生说别的想法。结果按照这一思路试上后,学生很自然地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这样转化是错误的,并有更多同学想到了要转化成79.8÷42,还有同学想到了转化成798÷420。学生在审视错误的过程中强化商不变的规律,并自然地得出正确的转化方法,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这一过程这样处理后,学生对于“转化“的依据印象更深,也理解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复*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这是学生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和知识的生长点,当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我引出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直接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划掉了,变成了整数除以整数,有的则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分别扩大了相同的倍数,针对学生的种种做法,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自己说理,大家都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去计算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出现错误的同学明白了道理后,自己改正了错误,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验算时用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后的除数。

  五、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

  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教学从学生的新知生长点上去展开重点引导,在学生的迷茫处给与及时地指点,这样或许效果会好许多。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是小数除法中的难点。从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错误的地方还是比较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

  四、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学生困难较大。中间0常常忽视。

  五、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笔算后,要求学生验算的错误非常多。原来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竖式,被除数、除数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验算时只要直接用商×除数=被除数即可。可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时首先需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进行笔算。验算时学生受到前面知识的影响,会用转化后的除数×商=转化后的被除数,这样验算很不科学,如果学生在第一个转化整数环节中出错,验算就起不到作用,不能找出错误。因此,正确的验算方法是将原题中的`原除数和商相乘是否等于原被除数。


小数的性质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数学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堂课,我采用自主课堂的模式,一步一步展开教学内容。用同学们所熟知的“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存在,从而导入本堂课的课题循环小数。导入后,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堂课的学*目标,然后设计了学*指导一二三,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并对每一步的学*进行检验,对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讲解。整个流程还比较顺畅,相比较以前而言,有很大的进步,知道自己每一步在干什么。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1、教学容量过大,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2、由于赶时间,对教学重难点没有突出,在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时,过快,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理解,而是在学生阅读完一遍之后直接提问、解答、做题,使得学生思维混乱,搞不清那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哪些是循环节,还有怎样简便写循环小数。这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对于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一定要让学生吃透搞懂。

  3、制作课件时没有对每个题目进行推敲,如小数0.6776,再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循环小数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是,这里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学生对省略号省略的部分搞不清,第二个是学生认为有省略号的就是循环小数,究根结底就是学生还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循环小数,对定义理解不够透彻。也同时说明了在设计课件时对于这种学生会出现模拟两可认知混乱的题目没有事先进行推敲,没能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出现后又急着去解决,耗费了不少时间。

  4、由于内容过大,加上学生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牢固,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速度比较慢,就出现了催促学生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比较慌。

  5、这堂课也反映出了,*时在给学生上课时没能严格要求学生,导致很多学生生养成了懒惰思想,做题时玩儿,不做,或者是做得过程中非常的摸,不认真,不用心,这在以后一定要严厉起来。

  从教第四年了,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但问题还是不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多学*,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发现每个教师的闪光点,积极汲取过来,为自己所用,希望快快成长。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的小数进行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①8.4666……

  ②0.55……

  ③3.1415926……

  ④1.5353……

  ⑤8.41616……

  ⑥0.9375

  ⑦5.314162……

  ⑧5.646646……

  ⑨0.19292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新问题的好*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思维方式后,又以此为出发点,顺势研讨,怎样来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的认识方法。经历主动建构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

  三、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时,我从学生功能的思维特点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环小数的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竖式计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动的模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练*的突破

  练*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32.7272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32.7272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教写法时,则让学生把研究题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料,又使学生牢牢记住,只有那些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才是循环小数。

  练*设计中,我多次采用设疑的方法。如问32.7272是循环小数吗?

  这样设疑:

  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

  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本节课教学的是循环小数,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因此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四环节教学,其实对于我来说新接触这样一个教学方法,一开始我都有点不适应,总感觉在教学时憋得慌,自己总是想说想讲,但又意识到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说,老师要学会听了,适时地加以指导最好。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我通过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及无限小数等相关概念。让他们在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获取新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最后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检测,即新知探究结束后做以归纳总结,并设计不同层次的练*题,让学生通过相关练*,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反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不同的成功。

  新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有新的改变,老师更要费心费神的去备课,做好引领,让学生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学会做学*的真正的主人,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课改的先行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