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

  在《角的度量》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要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学*起点非常重要。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更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水*。我在执教《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力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领自主学*,捕捉观察亮点。

  学*过程是学*环境主体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利用直观教具,突破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角让学生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组角的大小关系,而第二组角的大小很接*,学生出现了不同意见,我借此机会引入上边介绍的新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第一组角的度数,再让学生算一算两个角相差多少度,以此来巩固测量方法。

  在测量第二组角的时候,因为这组角边的长度悬殊大开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灵活掌握角的测量方法。经测量学生发现这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设计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与()无关。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加深学生对此结论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电视天线做成的“活动角”,先延长角的一条边问学生角的大小怎样,再使另一条边更长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又依此缩短两条边,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不仅如此,我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提示学生从角的定义考虑。学生茅塞顿开:角的两条边不就是两条射线吗,它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当学生正处于发现的快乐当中时,我又问学生: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一问题又引起学生的沉思,学生利用“活动角”这个教具很快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老师的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乐趣中,难点被不知不觉地突破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很多收获,还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孩子比较拘谨。没有*时上课表现那么活跃,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级,学生没有了在低段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敢说的他们变得害怕说错。课后和孩子们聊天,我开玩笑地说,你们今天在课上怎么没有*时那么“疯狂”啊?小A说:老师,我的后面就坐着王健老师,本来我很想说,可是我怕说错。小B说:我看见陆老师走来走去看我们的草稿纸,我以为我们都写错了,所以我都不敢大声说。小才说:王老师,你今天的笑容没有*时那么好,我们以为自己表现不够好……孩子们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放开,可能我的设计没有充分、渲染气氛,导致孩子们太拘谨,没有放开,没有做到敢说敢做。公开课主题彰显力度不够。

  二、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比较多,作为老师,担心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担心学生不会量角,担心学生不会总结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师始终“扶着”学生走,学生没有自由学*空间。

  三、在以后的课堂上,作为老师,我要始终提醒自己,这群学生很棒,相信他们吧!他们会有超强的自学能力,老师可以“省省心”了。老师更多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将深奥难懂的知识分解在有趣轻松的谈话中。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2

  《长方形的周长》这是我刚进学校时,第一次上的公开课的内容,第一次上这内容时的情景在脑中已模糊不清,但是课后明叔点评了一句话:"你这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一样。"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课应该让人感觉十分青涩吧,虽然每个环节师父都细心地指导我,但在自己实践时,仍然有很多地方没有把握到位,那次的公开课只能算是完成了。

  在身边老师的指导和时间的磨砺下,如今再来上这个内容时,对于每个环节,该如何设问,已找到了一定的技巧。三年级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逻辑性还不是很强,要想正确引导学生,不能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思路,而应该多去揣摩学生的思想,然后在他们的思维基础上进行牵引,往往能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仍然采用了一个童话故事进行情境引入,但发现学生的情绪并不如我原来的学生那么高涨,当时便想:难道是我的童话故事学生之前听过?课后我问了问学生,他们说这个故事之前并没有听过。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反应呢?课后我进行了一番思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很多学生从小就会上网,他们能从网上获取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开始早熟。曾经喜爱看《喜羊羊》的孩子们到了三年级,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时看着《喜羊羊》,另一方面又开始排斥《喜羊羊》,他们觉得这个动画片很幼稚,已经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看的动画片了。同样,所谓的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也就显得很幼稚了,听到后兴趣自然不会很高。在今后的课中,不管用什么进行引入,都应该先对当时的学生的喜好、心理进行一番了解,而不应该还停留在对原来学生的了解中。时代在变,孩子们也在变,只有顺应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规律,才能上出一堂好课来。

  随后在新授时,学生能利用周长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特点推导出长方形周长的三个公式。在运用时,我发现学生普遍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采用连加的居多,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学生们却很少用到,这本来是三个公式中最简单的一种,学生却不去选择。难道它现在变得很复杂了?其实不然,这种方法仍然是最简单的一种,只不过现阶段的学生还未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如果题中给出很大的数字,用这个公式他们就无法计算出结果。这使我不禁想到,这一册的教材其实是安排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只不过在《周长》之后,倘若在教学时,先把《多位数乘一位数》提前上完,再来学*《长方形的周长》时,他们便能用三种方法完整地解决,这时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公式的简便之处便体现了出来。所以我们*时在教学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材的顺序去上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3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4

  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内容时,我正愁不知如何下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的单位和学*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样看量角器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的语言,知识点多,又没有旧知识做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四年级学生,是一次手和脑的挑战。“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我用一个活动角来直观演示,圆规不就是一个现成的活动角吗?这一节课,我借助圆规来教学。

  在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新事物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观察是认真的,汇报也很积极。紧接着我提出怎样用量角器量自己折的角,激发了学生往下学*的兴趣。学生尝试量角,探求角的量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要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零刻度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读角的刻度显得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什么时候看内刻度,尽管有的学生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此时,我手拿圆规和量角器进行示范,圆规**的大小形成了角。圆规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与零刻度线重合,另一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刻度上,这时圆规的一边对着量角器的刻度就是所**角的度数。由于利用圆规和量角器同时进行示范,看哪个刻度已显得一目了然。

  学生也显得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用圆规和量角器在下面比划,我让学生分组操作。之后再请学生汇报,学生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边对着的零是内圈的,另一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零是外圈,另一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结合学生的回答,我加以总,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学生对角的度量已产生基本掌握。很想量自己折的角的度数。

  总之本节课由于巧妙运用教具,学生很容易的领会了本节课重点教学部分。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5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又教《角的度量》这一课了,回想起上次上这一课的得失,感触颇深:许多动手实践课上看起来热闹,实际有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这一次应该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调整方法:指导具体,大胆放手,注重交流。

  1.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小学生来讲,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

  认识量角器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一条刻度线为什么标明了两种刻度数?刻度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问:什么是1°角?你能在量角器上指出一个角(从0刻度线开始)并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同一刻度线上你能根据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并指出这两个角的位置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起始边(0刻度)从哪边开始的,还要再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才能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来。

  2.该放手时则放手

  有了上面的经验积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我先演示了一题之后,学生就开始了尝试练*,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一题量60°角,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出错,写成了120°。我让同学们谈谈有什么好办法能发现错误。

  生1:一看是锐角,怎么可能是120°!

  生2:钝角就读刻度线上指的那个大刻度数。

  生3:要先看起始边指的0刻度是内圈还是外圈,再确定读哪个数。

  真是理不辩不明,经验不介绍可惜啊。

  3.吃一堑自然会长一智

  通过刚才探索交流量角的经验,学生们似乎热情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我让他们量一个135°的角,结果答案就有不同了,有的量出是135°,有的量出是125°,问题再次出现,我让一个量出是125°的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度量方法。原来他是先找到了130,他又*惯向右推延5 小格,就变成了125°,岂不知140°在左边,应该向左推延才是!

  4.交流是悟的升华

  这还不够,接下来我让他们交流总结自己的度量角的方法和感受,学生们侃侃而谈:

  生1:首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再读出另一边所指的刻度数。

  生2 :重点是读度数时要搞清楚是看外圈还是内圈。

  生3:这就要看角的起始边从哪边开始的,来确定究竟是读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生4:如果不是整十数时的刻度,还要斟酌一下找到整十刻度数后再注意注意顺延的方向……

  原来教学也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有一种爱叫作放手,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主动探究中,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去做、去说、去发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的主人,有效学*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6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7

  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渗透在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喜欢的数学和有用的数学。但经过反思,意识到在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没能更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的思想的闪光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不能最大面积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的程度不够。

  三、问题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引入会使学生更有兴趣去研究,也可以调整课堂知识比较单调的的不足;

  四、例题的研究:以现在学生的能力足可以将例题解决,我想要是讲几个例题一起交给学生去研究,研究解决的方法和各个题的结构特点,由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每种情况应如何做,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样会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练*的方式:练*的方式方法应多种多样,不仅可以编制题组进行训练,也可以总结题形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编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题型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改进计算不准确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改革,应当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主人”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观念的变革同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结合起来,是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养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质疑、调查、尝试、研究、体验的活动,在实践中学*,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的学*。还要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事半功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努力实现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为什么学*、能否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对学*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在学*活动中对自己的学*过程、学*状态、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让学生对学*自我监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惯。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8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的:

  (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

  (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

  (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9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记数的结果,又是记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所以,"10的认识"是认数教学中关键的一课。本节课中,我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从动手操作让孩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10个一是1个十是建立新旧计数单位联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孩子后续学*所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内容。教学时我让孩子数小棒,边数边摆当数到9时停顿以下在摆一个,问孩子:有几根小棒?孩子很容易回答10根,这是马上指导孩子把10根小棒用皮套捆成一捆,让孩子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跟着教给孩子10个一是1个十,有了直观的小棒及捆小棒的过程作依托孩子很容易的理解了。而后又用计数器,知道孩子边拨珠边数数,进一步巩固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

  二、通过实际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列举了很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10个手指、10个脚趾、10个同学站一队、一捆小棒有10根,等通过让学生感受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数学就在身边。

  三、设计利用刻度尺,让学生认识数的顺序,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让学生知道9和10的顺序是怎样的(9在10的前面,10在9的后面),接着我设计了小朋友喜欢的水果图,让学生说说喜欢吃哪些水果,体会从左数排第几,从右数排第几……。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多种感官,形成并强化"10"的表象,理解10的序数意义和基数意义。

  四、最后我特意设计了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境,

  课件展示,让学生倒数10、9、8……(发射)。这样不但让学生体现在我们生活中10以内数字应用很广泛,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10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下面就《合并同类项》第二课时作以下反思。

  《合并同类项》这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

  一、从教学设计上反思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引入是通过提出现实生活申的分类问题,如果有一罐硬币,(分别为一角,五角,一元)你会如何去数呢?这样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中来,再通过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存在,那在数学中也有分类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探究新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2、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

  新知识的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上,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小组讨论,把一些实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同类项这个概念。并通过练*、游戏、合作交流等学*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同类项,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在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

  学生学*的收获不仅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小结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二、教学效果上的反思

  1、重视学生活动,关注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已描述,进行自主学*和合作交流,极大的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偷快,这样,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学*共同体",他们都作为*等的一员在参与学*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学*了同类项的概念后,进行了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一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后,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它的两个同类项。要求出题同学尽可能使自己的题目与众不同。最后请回答正确的同学向大家介绍写一个单项式同类项的经验。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程式化做法,并由编题学生指定某位同学回答,可使学生透彻理解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申,既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识别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畅谈学*的感受,交流学*的体会,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收获,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体验等。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方法相比,学*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的:(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1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量角的单位和学*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数学”的时机,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自主学*的能力和问题意思。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时为什么量角器中间那个点对准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边,另一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和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中心对准角的顶点,就意味着量角器上有角的顶点,零线对准角的一条边,另一条边旋转到量角器的另一条刻度线上,说明你要量的角就是量角器上形成的这个角。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的这条边对着的0是在内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内圈的数字,如果对着的0是在外圈的,另一条边就看外圈的数字。”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一边认刻度,内外分清楚。”还真不能小看学生的力量,他们总结的方法很适合大家用。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此外,*阶段本人教学收获是: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3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6

  本课是认识计量角度的单位和角的度量。新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自选度量单位去度量同一个角,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到困惑:同一个角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体验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教学量角时,也是让学生拿出量角器来观察其构造,然后充分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度量,自学角的度量的方法。小组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常用的`度量方法:点对点,线对边,只看另一边,标出角度,再检验。在检验中,为了让学生从两排刻度中正确地读出角的刻度,我先让学生讨论。学生得出很多方法:

  ①“0”在内,读内刻度;“0”在外,读外刻度。

  ②角开口向左,读外刻度;角开口向右,读内刻度。

  ③锐角读小刻度,钝角读大刻度。……

  通过学生探究、自学,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良好品德与*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学*自信心。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效率。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7

  在《角的度量》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要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学*起点非常重要。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更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水*。我在执教《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力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领自主学*,捕捉观察亮点。

  学*过程是学*环境主体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利用直观教具,突破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角让学生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组角的大小关系,而第二组角的`大小很接*,学生出现了不同意见,我借此机会引入上边介绍的新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第一组角的度数,再让学生算一算两个角相差多少度,以此来巩固测量方法。

  在测量第二组角的时候,因为这组角边的长度悬殊大开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灵活掌握角的测量方法。经测量学生发现这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设计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与()无关。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加深学生对此结论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电视天线做成的“活动角”,先延长角的一条边问学生角的大小怎样,再使另一条边更长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又依此缩短两条边,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不仅如此,我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提示学生从角的定义考虑。学生茅塞顿开:角的两条边不就是两条射线吗,它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当学生正处于发现的快乐当中时,我又问学生: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一问题又引起学生的沉思,学生利用“活动角”这个教具很快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老师的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乐趣中,难点被不知不觉地突破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很多收获,还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孩子比较拘谨。没有*时上课表现那么活跃,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级,学生没有了在低段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敢说的他们变得害怕说错。课后和孩子们聊天,我开玩笑地说,你们今天在课上怎么没有*时那么“疯狂”啊?小A说:老师,我的后面就坐着王健老师,本来我很想说,可是我怕说错。小B说:我看见陆老师走来走去看我们的草稿纸,我以为我们都写错了,所以我都不敢大声说。小才说:王老师,你今天的笑容没有*时那么好,我们以为自己表现不够好……孩子们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放开,可能我的设计没有充分、渲染气氛,导致孩子们太拘谨,没有放开,没有做到敢说敢做。公开课主题彰显力度不够。

  二、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比较多,作为老师,担心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担心学生不会量角,担心学生不会总结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师始终“扶着”学生走,学生没有自由学*空间。

  三、在以后的课堂上,作为老师,我要始终提醒自己,这群学生很棒,相信他们吧!他们会有超强的自学能力,老师可以“省省心”了。老师更多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将深奥难懂的知识分解在有趣轻松的谈话中。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的:(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9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

  3、学*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的扎实与有效。

  练*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负责。

  (2)拓展练*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11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匆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12

  《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曾看见过学生拿着量角器手无足措的样子,用量角器的直边和圆弧夹的角比在角上,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并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这样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还掌握了度数的写法。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画在纸量角器上的.各种角,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点、都有一条边在0度刻度线上,从而让学生明白量角的本质就是让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怎样重叠呢?我安排学生讨论,并且动手操作。通过讨论与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这样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这节课的学*,学生不仅会量角,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变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实现了在技能教学中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创新的空间。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13

  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3。借助多媒体,演示量角方法,使学生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建立表象。这样,在量角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14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学*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提示和预*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15

  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 容,对今后学**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

  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

  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

  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

  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实用5篇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 1

  1.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看似内容不多,但比较抽象,学好本单元内 容,对今后学**面图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难点,是比较开放的一个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先让他们观察量角器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我们也可以叫它半圆仪,再让学生拿量角器认真观察,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哪是0刻度线,哪是中心点的效果要好的多,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接着让他们明白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小圆圈来表示。

  3.什么是1度呢?因为半圆是180度,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4.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试着量一量,量后会出现几种错误,

  一是顶点没有和中心点重合;

  二是0度刻度线没有和角一边重合;

  三是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时看成了外圈刻度或是应看外圈刻度时看成了内圈刻度。

  5.这时我给他们他们讲解正确的量角方法。并编了一首口诀,

  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

  6.当学生学会了量角,还应让他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与**大下有关。再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操做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的越大的角就越大。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 2

  《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是学*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面几何知识的基础,是研究三角形、四边形重要的内容.这节课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定义方法,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角的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角的个数在查找时容易出错,对角的表示因为有四种方法所以学生容易混淆,要巩固几遍,并让学生对角的表示多练*,这也是后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新课程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让他们成为学*的主人,让他们进行学*活动,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课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让学生了解这一章的总体知识结构,学生认识到几何图形是由简单到复杂的组合过程.

  2. 加强数学的实践性,养成学生联系实际的好*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角的不同表示法,使学生看到解决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的好处,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打下基础.

  4.角的各种表示法要反复练*,尤其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角有两个以上时,一定让学生写对,并告诉学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最好用数字表示角,这样既简便又清晰.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 3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匆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 4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学*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提示和预*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数学教学反思 5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以上三个活动之所以能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凸显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个活动中,学生都把角从0度展开,这就帮助了学生确定0度的边,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点和标准。再者,学生一直开口读数,并都是从0度开始往下读。不管0边在左还是在右,也不管是内圈还是外圈,只要从0开始,从小到大地顺着往下读,就一定不会错,这其实也是在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本质化,利于学生对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学过用直尺度量线段的长度,这一知识基础和本节课的度量,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来,量线段时学生只要对好了0刻度,观察线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从左往右数的,这恰好对本节课容易造成负迁移。通过以上三个动态化的活动,打破了学生在度量上的思维定势,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度量*惯。

  三活动的层次性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三个活动都是以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但体现了目标达成过程中从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阶梯性。要让学生正确度量,必须建立刻度增加的动态表象,而动态的表象又有赖于直观的感受,因此从最直观的肢体语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几何化的角,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清楚。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角的认识,量角器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由于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学生很容易读错(将锐角的度数读成是钝角的度数)。因此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原理,区分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不同的角的度数。

  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自己还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使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一样,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一样则数法不一样。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提议用儿歌帮忙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经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齐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能够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自我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头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构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教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向读到180度。之后,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一样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到达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能够的。于是按不一样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异常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必须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经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并且只要应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的主人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知道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与学生一起发现,讨论。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学生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还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够及时与准确。我需要不断地反思中再学*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这是一堂练*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与他人合作,集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积极。避免了练*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练*,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考虑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主要学*第37~38的例1以及做一做和相关练*。

  【教材分析】

  在第一课时学*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的度量方法。首先,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拿半圆分成180等分说明1°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示,使学生形成1°角的正确表象。接着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两角的方法。第二个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思路】

  1、情景设疑,激趣导入。首先,在课前三分钟,我展示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一个活动角,复*有关角的知识,接着,再展示另外一个同样的活动角,分别做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活动角,设疑,哪一个角比较大。学生回答后,追问,那要知道具体大多少,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学生的学*求知欲激发了,很自然的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与认识以及角的度量知识。

  2、认真观察,获取知识。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因为学生的量角器五花八门,形状大小不一,所以我并不急于让学生摆弄自己的量角器,而是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我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学生对照自己的量角器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梳理。

  3、小组合作,总结方法。在量角的教学环节中,我不急于进行示范操作,而是先同桌两人进行小组合作,尝试量一个60°和120°的角的大小,并请学生进行板演操作。通过60°和120°角的度量比较,总结量角的方法并适时板书。

  4、大胆放手,自主实践。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先把例题当做练*给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并进行比较发现知识规律。

  5、巩固知识,整理反馈。在课堂的练*环节,我采用自主完成,集体订正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整理,通过不同类型的角的度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即使纠正。

  【第一次研课实况】

  在第一次研课前,我进行了教具与学具的设计与准备,认真研读教材,备好课,设计好课堂知识的板书与呈现时间与顺序,结合教材知识的结构,认真做好并多次修改教学课件。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在导入的环节,我先是设计了游戏导入,让学生到讲台借助投影操作电脑进行大炮打气球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调整大炮的角度打中气球,引出角的大小变化的表象。但学生的学*兴趣都在游戏上,到新课的学*环节,还有学生在讨论刚才的游戏,学*精神没有很好的集中,并且在游戏操作时,学生耗了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教学环节时间很紧,节奏很快,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量角器内外刻度圈的时候,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有两个刻度圈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解析就进入了下一个知识的学*,从而在内外刻度圈的认识与应用上有个别同学弄不懂,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外刻度圈,什么时候用内刻度圈。还有就是语言的组织不够完善,比较啰嗦,一些没有提问价值的问题都提问,并指名回答,这样,既耗时间,学生的思维也比较分散,达不到有效地思维训练。纵观整节课,虽然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全部的教学环节,但时间掌握的不是太好,前松后紧,离预定的教学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

  【课程组成员第一次教学建议】

  第一次研课后,课程组成员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以及整改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新课的导入环节,利用原来的游戏导入,既耗时间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建议改用活动角比较大小进行导入,既复*了旧知,也为新课进行了铺垫。

  (2)教学中个别语言存在随意性,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专业性,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教师的语言过多,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多讲,对练的机会。

  (4)注意每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使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合理。

  (5)及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适时板书。

  (6)多一点使用激励语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表扬学生。

  (7)教学课件进行优化,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只出现内刻度圈,在学生量角时发现问题再引出外刻度圈,这样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不会混乱。

  【第二次研课实况】

  有了第一次研课的经验与课程组成员宝贵的意见,我对教学中各环节以及教学课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在导入环节,我摒弃了游戏导入,使用两个活动角比较大小情景,要想知道哪个角大,具体大多少,要知道哪些数据?这样,既复*了角的知识,又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一举两得。其次,在量角器的认识这个环节,我修改了教学课件,投影出现的量角器只出现内刻度圈,隐藏外刻度圈。这样,学生的思路清晰。在量角的时候遇到困难时再顺水推舟呈现外刻度圈,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与专业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有价值的提问,问题问到点子上,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注意各教学环节部分的过渡语言,承上启下,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另外,更多的进行小组合作,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多注意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纠正,从不同的角度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得到了课程组成员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这节课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些值得反思与继续整改的地方。例如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我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有点放不开,有一些地方讲了怕学生不懂,再讲,还存在比较啰嗦的情况。在学生总结了量角的步骤后进行实际操作时,没有注意学生的操作过程,导致一些学生的量角出现错误与误差。时间的掌握还不够合理,后面的练*比较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全部的练*,需要课后完成。

  【课程组成员第二次教学建议】

  针对这一次研课出现的有待加强的地方,课程组成员都出谋献策,为本节课尽可能做到完美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

  (1)在时间掌握方面还要进行思考,把时间还给学生。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的方法。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

  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

  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资料,它是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二年级直观认识角相比,本单元资料则更加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上学*理解相关知识。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学*课线段、直线和射线,明白了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角的度量。本节课是精确量角、画角及角的分类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量出指定角的度数和画出指定角的度数都属于操作技能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量角器是一个陌生的测量工具,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运用已有经验来度量角的度数。异常是在度量斜放的角或开口朝右或者开口朝上、下的角时,因不清楚量角器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导致不明白该怎样放量角器;还有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也是学*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孙常军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驱动任务,分别是:角1比角2大多少、仔细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什么和你能用量角器比较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吗?在教学中,孙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个任务的研究和交流中。学生们在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中,实现了真探究、真交流、真收获,教学效果显著。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基于学情,退回到学生认知基础的起点,以适宜的方法引入概念。

  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度量的基本技能,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理解操作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角的度量”虽然是一节操作技能课,但单纯的动作技能教学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在操作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角的度量”,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到二维的跨越,对“角”从定性认识到定量刻画的一次飞跃。在本节课学*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大小有关和用直角分辨锐角和钝角的学*经验,如何帮忙让学生建立并理解1度的概念呢?教师充分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把就经验进行迁移。上课伊始,教师利用教1和角2谁大?大多少的问题,吸引学生把两个角进行比较,学生自然地用比较角的两条边**的大小和摆同样的角等方法进行比较,教师顺势引入1度的概念。这一环节,退回到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产生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顺应文本,退回到基本技能的起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凸显知识本质,落实为理解而教的教学理念。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包含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为此,孙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操作活动,层层抽象出两个知识资料的本质。首先,经过摆大小不一样的角来比较角1比角2大多少,学生感悟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之后,经过不断对折小角进行比较的情景,教师不断的追问:如果这个角再小点呢?

  需要在对折,继续对折,引发学生对测量单位,即1度角产生的需要的体验;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单位产生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角的动态构成过程,为理解1度和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建立联系。最终根据1度角产生的远离呈现了量角器,让学生独立观察量角器,帮忙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素,为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供给帮忙。

  学生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了单位产生的过程,理解了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用量角器度量角便会水到渠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同样,识“器”不误量角功,仅有熟知量角的工具才能在量角时做到游刃有余。“角的度量”不仅仅要关注操作技能的训练,更要体现知识技能*得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共同生长的教学理念。

  三、着眼有效,按学生需求供给学具,保证了研究学*的效率。

  根据昨日跟翟主任的交流,了解了我们学校的校情,也得知我们学校的这些孩子是第一次上这种小课题课型,所以就在布置研究任务后给学生介绍了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材料,以保证学生的研究有思路和方向。这些学*材料是经过试讲时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后确定。每一种类型的学*材料,对提升学生学*的效率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影响。根据学生的特点,应按需给予相应的学*材料,会让每种材料发挥其最大的成效。同时,能帮忙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理解知识,获得数学学*上的成就感。

  可能有教师感觉在这节课中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开口方向的角,怀疑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量角的基本技能。可是,经过这节课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能独立尝试量角,并且能正确使用内、外圈进行读数,度量∠1和∠2的度数只用了不到2分钟,我想接下来精确度量和画开口不一样方向的角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我十分喜欢在今日的课堂中,看到孩子们的那种有效的失败,我也十分喜欢孩子在小组研究和全班展讲时激烈的讨论,我更喜欢孩子在交流中被激活的那种活性思维,因为这些有可能给他们这个单元乃至今后的学*带来更多的思考力和学*的迁移。这种小课题课开启后,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方式一个整体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这样的开启,是用另外一种视野,用另外一种智慧,引导学生用更深的思维深入探究,用更高的学*兴趣去进行交流,孩子也将会带着我们打开数学学*的更趣味的一扇窗户!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改进方向:

  1、安排四人一组,让会的同学手把手教不会的学生,这样能够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尝试量角。

  2、加强学生对量角步骤的理解,配合以动手操作,做到言行一致。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6)

——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角的度量》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个单元,这一单元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这四部分内容,其中角的度量和画角是本单元的难点。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技能,根据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对角的抽象思维不够深刻、空间想象能力不高的特点,学会动手式的读成为这一节课教学生学会学*的核心。在学生自学认识量角器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量角,通过使用量角器进一步认识量角器,通过小组交流汇报量得的角度,在不断调整提高测量精确度中引导学生感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 怎么看量角器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什么时候从内圈看,什么时候看外圈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中的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圈刻度线、外圈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做中学”的机会。

  认识量角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在量角器上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新鲜的事物总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观察是认真的,仔细的,汇报发现也很积极,我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归纳小结,这个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学完,从中体验了探索的乐趣。紧接着提出怎样用量角器去量一个角呢?激发学生往下学*的欲望。

  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自然读角的刻度时很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看外刻度线上的数或内刻度线上的数,尽管有的同学会量,也不知所措,说不出理由,因为学生的理解抽象思维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寻找量角的方法并总结归纳为:

  1、对准,将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角的顶点;

  2、重合,压住中心不动,转动量角器,让角的一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

  3、读数,读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0”在哪边就读哪圈的刻度。教学时发现学生比较容易认错刻度,因为每条长刻度线上都有两个数,而且他们的量角器标度数的方式不一样,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之后请学生发言。有的说:“看看角的开口方向对着那一边的0刻度线,就从哪边的刻度开始读起。”还有的说:“我先判断画的角如果是锐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小数,如果是钝角就认刻度线上的大数。”在这个时机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0度对一边,要知角度数,分清内外圈。”这样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得出的结论,比教师一一讲授要好。

  由于四年级的小学生动作协调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尺子,在量五角星时角的边不够长,难找刻度线,需延长角的边,这时学生延长不好,总会歪了一点,画角的时候也是找对了刻度却画不准,我应该让学生讨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如何解决?从而得知:在延长角的边时尺子的边不要完全和角的边重合,画角时,尺子的边不要完全和要过的点完全重合,因为画线时笔尖与尺子之间有一定空隙。

  角的度量,一向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一样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一样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构成技能,只可是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资料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资料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供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经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我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经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经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本事的培养。

  总之,应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我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曾看见过学生拿着量角器手无足措的样貌,用量角器的直边和圆弧夹的角比在角上,原先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并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出各种不一样大小的角,这样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还掌握了度数的写法。之后我让学生观察画在纸量角器上的各种角,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点、都有一条边在0度刻度线上,从而让学生明白量角的本质就是让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怎样重叠呢?我安排学生讨论,并且动手操作。经过讨论与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这样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经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这节课的学*,学生不仅仅会量角,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变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实现了在技能教学中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创新的空间。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 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 ,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

  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方法相比,学*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7)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例3给出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去量,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表达各不相同。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大锐角;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小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小锐角的2倍;如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个角比直角小。教材安排这些测量活动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明白,测量角的大小就是寻找一个大小已知的,并且与被测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让学生体会,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与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是一致的。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学量角器的构造和计量角的单位。先观察量角器的图画,说说量角器上有些什么,了解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并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

  量角器的构造比较复杂,学生观察量角器会看到它是半圆形,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所有刻度线都相交于量角器的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顶点,任意两条刻度线为边,都能组成一个角;量角器上像这样的角有许许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还会看到量角器上的两圈数,都是0、10、20……90、100……180;两圈数的排列分别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方向刚好相反。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状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线、数字,但想不到中心点与两条刻度线组成一个角。想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关系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应该引起教学的注意。1度的角比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都组成一个1度的角。2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2度的角,几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几度的角。

  量角器上,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有内外两圈刻度。内圈刻度从右往左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教材要求学生“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些活动,还要体会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20°角,0°刻度线和90°刻度线组成90°角,0°刻度线和135°刻度线组成135°角,0°刻度线和180°刻度线组成180°角,从而进一步体会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个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个角的度数都能看出来或算出来。

  认识量角器以后,就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先图画演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再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经历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过程,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然后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体会。一要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测量的那个角就是多少度,从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二要联系上面的操作,说说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与要领,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技能。三要体会有了量角器以及统一的计量单位“度”,就能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由易到难地编排。“练一练”里的量角,都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第1题已经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说出各个角的`度数。第2题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由于只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难。练*十三第9、10两题里的量角稍难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放到角上比较难,二是选择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比较难。为此,第9题的图画里已经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根据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选择量角器的外圈或内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测量的角的大小。第10题的图画里,也示范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减少学生测量中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教材里的测量,联系自己进行的量角活动,交流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练*十三第8题,给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的图画,其中三幅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对,或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教材问“(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辨析正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估计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练一练”第3题给出了两个角,要求学生判断“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先估计,再用量角器量”。题目不要求说出每个角的大小,它们的度数仍然可以用量角器量得。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其两条边**的程度有关。因为角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尽管画出的两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以射线的观点看待角的边,就能理解这两个角同样大。练*十三第13题估计少先队队旗中三个角的度数,可以利用第6题量得的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进行估计。如队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应该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这两个角的度数也能有所估计。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作为估计角的大小的参照。

  实践反思:

  1.学生在课始对用量角器量角是非常感兴趣的,都渴望能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点好奇心理,在课始最重要的10分钟,没有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反而用一种程序化的教学慢慢*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属不该。

  2.对于*惯性教学中我们经常念叨的“点对点、边对边、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学生理解起来有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述上的困难。可能是教学中传授方法来的太快,学生经历的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经验;也可能是知识要领不是源自学生自己的发现,所以落实在行动上就会有错误。如“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有的学生把左右看成是角开口的左右。再如:“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学生在摆放量角器时还会出现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的情况,就无法读出度数。

  3.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角的一条边不在水*上,需要转动量角器或书本的情况,学生应用不够灵活,不够机智。

  量角也属于一种操作技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会熟能生巧。我会耐心等待,给孩子们一个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从机械到灵活的过程。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行的!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也是一节操作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因为这部分资料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以及度数是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和有序操作的良好*惯,同时也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本事。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此刻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凸显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让学生观察,一方面复*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经过观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进取性。然后我还出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板与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同一个角,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我们生活中的角,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用耳朵去听,要让学生自我去感受体会知识的构成过程,这样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我思考,再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如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圈刻度,有两个0刻度线,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知识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多引导,与学生一齐发现讨论问题。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也多次强**师在课堂中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怎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我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首先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引出新知,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的进取性,在学*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

  二、在归纳量角器的使用步骤时,我总结概括出学生更容易读记的短句(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让学生读起来郎朗上口,记起来印象深刻,为后续画角奠定基础。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少数学生对于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

  2、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讲解时间过多,实际操作训练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熟悉量角的过程。

  4、对于学生的掌握情景不能面面俱到,异常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个别指导。

  5、由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不足,拓展训练部分练*没有完成。

  最终,应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再实践,相信自我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判断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讲解如何正确度量角的度数,避免测量的误差,没有及时讲解测量方法错误的理由。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一向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一样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一样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美满,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构成技能,只可是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

  本课用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效果显然优化与后者。

  在*时教学中,我们的整理复*课很多都上成了练*课,因重复练*,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给整理复*课教学留下了一丝阴影。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是对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本节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直接引题,不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课上通过“知识花”的形式把知识要点进行了归类完善,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梳理,理清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做到“横成片竖成线”,从而拓展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在这里,以学生“理”为主,教师“引”为辅,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一个个零散知识串成线,形成更充实的知识网。

  这样的形式既避开了整理复*的枯燥性,又帮助学生再次回忆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学会了一些简单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然后通过一系列有梯度*题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学生在灵活掌握解题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总之,本节课重在突出重方法、夯基础、促思维的理念,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注重练*的有效性,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去多说、多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空间,学生自主学*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课堂上我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

  1.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教学之后,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

  (1)问题引入,体会“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开始。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提出需要知道“相差多少”(或“∠2比∠1大多少”)这一问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测量单位和工具产生的需要的体验。

  (2)了解单位产生的过程,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

  一般来说,教学前大多数学生已知道量角需要“量角器”,但对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却不甚了解。教学中,可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一是请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成,尝试说明量角器上的数字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组织学生看教材内容或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单位产生的过程,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1°角到2°角,再到3°角等依次递增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角的动态形成过程,为后续教学中理解*角和周角的动态定义奠定基础;三是再次回到量角器上,进一步理解量角器上的数字所表达的含义,特别关注“0°刻度线”和“1°角”的位置,为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二课时,主要学*第37~38的例1以及做一做和相关练*。

  【教材分析】

  在第一课时学*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个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的度量方法。首先,借助两个学生比较角的大小的情境图,引出“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指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再拿半圆分成180等分说明1°角有多大,并配以1°角的直观图示,使学生形成1°角的正确表象。接着让学生讨论用量角器两角的方法。第二个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思路】

  1、情景设疑,激趣导入。首先,在课前三分钟,我展示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一个活动角,复*有关角的知识,接着,再展示另外一个同样的活动角,分别做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活动角,设疑,哪一个角比较大。学生回答后,追问,那要知道具体大多少,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学生的学*求知欲激发了,很自然的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与认识以及角的度量知识。

  2、认真观察,获取知识。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因为学生的量角器五花八门,形状大小不一,所以我并不急于让学生摆弄自己的量角器,而是在多媒体投影上展示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发现,然后我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学生对照自己的量角器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梳理。

  3、小组合作,总结方法。在量角的教学环节中,我不急于进行示范操作,而是先同桌两人进行小组合作,尝试量一个60°和120°的角的大小,并请学生进行板演操作。通过60°和120°角的度量比较,总结量角的方法并适时板书。

  4、大胆放手,自主实践。在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先把例题当做练*给学生进行角的度量,并进行比较发现知识规律。

  5、巩固知识,整理反馈。在课堂的练*环节,我采用自主完成,集体订正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整理,通过不同类型的角的度量,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即使纠正。

  【第一次研课实况】

  在第一次研课前,我进行了教具与学具的设计与准备,认真研读教材,备好课,设计好课堂知识的板书与呈现时间与顺序,结合教材知识的结构,认真做好并多次修改教学课件。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在导入的环节,我先是设计了游戏导入,让学生到讲台借助投影操作电脑进行大炮打气球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调整大炮的角度打中气球,引出角的大小变化的表象。但学生的学*兴趣都在游戏上,到新课的学*环节,还有学生在讨论刚才的游戏,学*精神没有很好的集中,并且在游戏操作时,学生耗了比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教学环节时间很紧,节奏很快,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量角器内外刻度圈的时候,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有两个刻度圈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解析就进入了下一个知识的学*,从而在内外刻度圈的认识与应用上有个别同学弄不懂,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外刻度圈,什么时候用内刻度圈。还有就是语言的组织不够完善,比较啰嗦,一些没有提问价值的问题都提问,并指名回答,这样,既耗时间,学生的思维也比较分散,达不到有效地思维训练。纵观整节课,虽然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全部的教学环节,但时间掌握的不是太好,前松后紧,离预定的教学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

  【课程组成员第一次教学建议】

  第一次研课后,课程组成员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以及整改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新课的导入环节,利用原来的游戏导入,既耗时间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建议改用活动角比较大小进行导入,既复*了旧知,也为新课进行了铺垫。

  (2)教学中个别语言存在随意性,要注意教学语言的专业性,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教师的语言过多,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多讲,对练的机会。

  (4)注意每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语,使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合理。

  (5)及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适时板书。

  (6)多一点使用激励语言,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与表扬学生。

  (7)教学课件进行优化,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只出现内刻度圈,在学生量角时发现问题再引出外刻度圈,这样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不会混乱。

  【第二次研课实况】

  有了第一次研课的经验与课程组成员宝贵的意见,我对教学中各环节以及教学课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在导入环节,我摒弃了游戏导入,使用两个活动角比较大小情景,要想知道哪个角大,具体大多少,要知道哪些数据?这样,既复*了角的知识,又引出了量角器的需求,一举两得。其次,在量角器的认识这个环节,我修改了教学课件,投影出现的量角器只出现内刻度圈,隐藏外刻度圈。这样,学生的思路清晰。在量角的时候遇到困难时再顺水推舟呈现外刻度圈,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与专业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有价值的提问,问题问到点子上,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注意各教学环节部分的过渡语言,承上启下,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另外,更多的进行小组合作,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多注意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纠正,从不同的角度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得到了课程组成员的肯定与鼓励。

  同时,这节课成功的背后,也有一些值得反思与继续整改的地方。例如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我花费的时间相对比较多,有点放不开,有一些地方讲了怕学生不懂,再讲,还存在比较啰嗦的情况。在学生总结了量角的步骤后进行实际操作时,没有注意学生的操作过程,导致一些学生的量角出现错误与误差。时间的掌握还不够合理,后面的练*比较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全部的练*,需要课后完成。

  【课程组成员第二次教学建议】

  针对这一次研课出现的有待加强的地方,课程组成员都出谋献策,为本节课尽可能做到完美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

  (1)在时间掌握方面还要进行思考,把时间还给学生。

  (2)教学语言精练了很多,但部分还存在随意性。

  (3)还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次研课实况】

  吸取了课程组成员的意见后,我又对课堂的设计进行了思考与优化。首先在量角器的认识环节,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提问。这样学生的回答质量与表达也好很多,从而我在归纳总结时就顺畅了很多,教学语言进一步精练,为后面学生的练*争取了不少的时间。其次,在学*了量角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时,我在课堂中多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纠正。这样,学生的准确率好了很大的提高。

  因为有了前两次的教学经验,特别是课程组成员的宝贵意见,这一次研课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全部的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己的教学能力有限,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努力,争取不断地进步。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 ?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 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

  是很准确 ,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一课一向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资料。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本事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

  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

  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8)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实用二十篇

  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 3.借助多媒体,演示量角方法,使学生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建立表象。这样,在量角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集体备课准备《角的度量》,原因是觉得这节课可以放手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量角器,从而会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从实践中获得认知。在准备过程中我借鉴了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以及丛琳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更改。

  《角的度量》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会用量角器量角及画角。在第一次的备课和模拟讲课时,对于重点的把握不够准确。比如说,在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让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在讲课的时候就应该强调出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集在一点上。同时在用小角量角的时候要强调出小角的顶点和所量角的顶点一定要重合,这样在后边的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强调了这几个地方,在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学生就知道要把顶点和中心对齐。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教学,哪些地方要多下功夫哪些地方不用,弄明白这些,课上起来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最初设计的是黄金矿工小游戏,绳子摆动的过程中和水*面会形成一个夹角,但是没有实际的意义,和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有些学生可能知道,大部分还是不知道的,放在此处比较突兀。后来导入部分改为比较两个学生所画的角的大小,这两个角在后续的教学中没有再出现,开头提出来的问题应该再后边解决。此处如果改为这两个角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一个角的两条边很长,一个较短,让学生比较,造成矛盾和冲突,然后引入此课,这样较好。

  接着是用小角来量大角是由几个小角组成的,第一次学生上前演示的时候,操作的很正确,但是没有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讲去说去做。这也说明我们老师有时候过于着急,怕学生说不好,怕学生说错,于是便抢在学生的前面去说,但是学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表达的更加准确。在用小角量大角这一部分,如果把半圆量角工具折成扇子,先出示一个小角,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展开出现4个角。而不是一个个去铺上四个小角,趣味性更高,同时也可以很自然的就引入另一种量角工具,小角都连在一起的半圆量角工具。效果会更好,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读刻度数时需要分清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在模拟讲课时这一部分的强调不够,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在后来的讲课中虽然注意讲解用内刻度还是外刻度,但是在画60度和120度的角的`时候还是有学生内外刻度搞错画错角,可以让学生利用前面锐角、钝角的知识来判断自己所画的角是否正确。同时这一部分对于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讨论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而不是直接的去告诉最终结果。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的欠缺,比如说:用量角器量的角都是一些方方正正的角,如果角倾斜了,学生还会吗?145度的角是怎么读出来的虽然知道,但是147度、148度、149度呢?*题部分环节太多,需要整合到一起,先认识在读再量再判断,量角后又判断又量角,比较混乱。

  整体上看这节课的各个环节之间比较清楚,课堂上的效果较好,试讲时忽视的重点在讲课中注意强调了,但是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些过渡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以及评价语等等较少,以后应该在自己比较欠缺的地方多加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本节课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有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得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演示量角的方法并示范,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如“点对点,边以边, 找0度,认刻度”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 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看来,课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出发,设计切实可行教学方法。

  集体备课准备《角的度量》,原因是觉得这节课可以放手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量角器,从而会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从实践中获得认知。在准备过程中我借鉴了强震球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以及丛琳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变化和更改。

  《角的度量》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会用量角器量角及画角。在第一次的备课和模拟讲课时,对于重点的把握不够准确。比如说,在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让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在讲课的时候就应该强调出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集在一点上。同时在用小角量角的时候要强调出小角的顶点和所量角的顶点一定要重合,这样在后边的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课的时候注意强调了这几个地方,在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时,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学生就知道要把顶点和中心对齐。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教学,哪些地方要多下功夫哪些地方不用,弄明白这些,课上起来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本节课的引入部分最初设计的是黄金矿工小游戏,绳子摆动的过程中和水*面会形成一个夹角,但是没有实际的意义,和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有些学生可能知道,大部分还是不知道的,放在此处比较突兀。后来导入部分改为比较两个学生所画的角的大小,这两个角在后续的教学中没有再出现,开头提出来的问题应该再后边解决。此处如果改为这两个角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一个角的两条边很长,一个较短,让学生比较,造成矛盾和冲突,然后引入此课,这样较好。

  接着是用小角来量大角是由几个小角组成的,第一次学生上前演示的时候,操作的很正确,但是没有大胆的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去讲去说去做。这也说明我们老师有时候过于着急,怕学生说不好,怕学生说错,于是便抢在学生的前面去说,但是学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表达的更加准确。在用小角量大角这一部分,如果把半圆量角工具折成扇子,先出示一个小角,然后像变魔术一样展开出现4个角。而不是一个个去铺上四个小角,趣味性更高,同时也可以很自然的就引入另一种量角工具,小角都连在一起的半圆量角工具。效果会更好,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读刻度数时需要分清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在模拟讲课时这一部分的强调不够,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在后来的讲课中虽然注意讲解用内刻度还是外刻度,但是在画60度和120度的角的时候还是有学生内外刻度搞错画错角,可以让学生利用前面锐角、钝角的知识来判断自己所画的角是否正确。同时这一部分对于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可以让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讨论得到最终的正确结果,而不是直接的去告诉最终结果。

  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的欠缺,比如说:用量角器量的角都是一些方方正正的角,如果角倾斜了,学生还会吗?145度的角是怎么读出来的虽然知道,但是147度、148度、149度呢?*题部分环节太多,需要整合到一起,先认识在读再量再判断,量角后又判断又量角,比较混乱。

  整体上看这节课的各个环节之间比较清楚,课堂上的效果较好,试讲时忽视的重点在讲课中注意强调了,但是还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些过渡语言和激励性的语言以及评价语等等较少,以后应该在自己比较欠缺的地方多加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

  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

  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

  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教材分析:

  例3给出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去量,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表达各不相同。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大锐角;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小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小锐角的2倍;如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个角比直角小。教材安排这些测量活动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明白,测量角的大小就是寻找一个大小已知的,并且与被测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让学生体会,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与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是一致的。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学量角器的构造和计量角的单位。先观察量角器的图画,说说量角器上有些什么,了解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并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

  量角器的构造比较复杂,学生观察量角器会看到它是半圆形,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所有刻度线都相交于量角器的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顶点,任意两条刻度线为边,都能组成一个角;量角器上像这样的角有许许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还会看到量角器上的两圈数,都是0、10、20……90、100……180;两圈数的排列分别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方向刚好相反。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状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线、数字,但想不到中心点与两条刻度线组成一个角。想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关系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应该引起教学的注意。1度的角比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都组成一个1度的角。2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2度的角,几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几度的角。

  量角器上,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有内外两圈刻度。内圈刻度从右往左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教材要求学生“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些活动,还要体会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20°角,0°刻度线和90°刻度线组成90°角,0°刻度线和135°刻度线组成135°角,0°刻度线和180°刻度线组成180°角,从而进一步体会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个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个角的度数都能看出来或算出来。

  认识量角器以后,就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先图画演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再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经历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过程,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然后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体会。一要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测量的那个角就是多少度,从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二要联系上面的操作,说说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与要领,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技能。三要体会有了量角器以及统一的计量单位“度”,就能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由易到难地编排。“练一练”里的量角,都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第1题已经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说出各个角的`度数。第2题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由于只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难。练*十三第9、10两题里的量角稍难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放到角上比较难,二是选择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比较难。为此,第9题的图画里已经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根据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选择量角器的外圈或内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测量的角的大小。第10题的图画里,也示范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减少学生测量中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教材里的测量,联系自己进行的量角活动,交流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练*十三第8题,给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的图画,其中三幅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对,或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教材问“(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辨析正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估计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练一练”第3题给出了两个角,要求学生判断“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先估计,再用量角器量”。题目不要求说出每个角的大小,它们的度数仍然可以用量角器量得。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其两条边**的程度有关。因为角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尽管画出的两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以射线的观点看待角的边,就能理解这两个角同样大。练*十三第13题估计少先队队旗中三个角的度数,可以利用第6题量得的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进行估计。如队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应该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这两个角的度数也能有所估计。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作为估计角的大小的参照。

  实践反思:

  1.学生在课始对用量角器量角是非常感兴趣的,都渴望能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点好奇心理,在课始最重要的10分钟,没有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反而用一种程序化的教学慢慢*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属不该。

  2.对于*惯性教学中我们经常念叨的“点对点、边对边、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学生理解起来有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述上的困难。可能是教学中传授方法来的太快,学生经历的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经验;也可能是知识要领不是源自学生自己的发现,所以落实在行动上就会有错误。如“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有的学生把左右看成是角开口的左右。再如:“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学生在摆放量角器时还会出现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的情况,就无法读出度数。

  3.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角的一条边不在水*上,需要转动量角器或书本的情况,学生应用不够灵活,不够机智。

  量角也属于一种操作技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会熟能生巧。我会耐心等待,给孩子们一个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从机械到灵活的过程。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行的!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课堂上我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

  1.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任何旧知识作铺垫(除非学生有丰富有课外知识),操作程序复杂。尤其对于动作还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还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并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因此对于读度数也常常会觉得茫茫然。固此,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删改,尝试引导学生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角和量角器上的度数,加以整合后,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掌握好的方法。

  一、觉得做的好的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我给予了学生大量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和实践,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及交流的机会。只要是学生能够解决问题,我都会反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解决,比如:量角器中心点的用处;角的单位“度”;量角的方法等等。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研究、自主发现等探究方式,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不只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态知识点上,更是让他们能以一种动态的眼光看待量角器上度数。

  量角的方法也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而不由教师直接传授。皮亚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一些儿童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结果也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的理解。所以采用了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结果效果很显明。

  2、用“非科学的语言”化解数学

  量角的方法,学生不仅应该会,而且要能说,但每个学生又可能会有不同理解,所以我淡化了纯文字叙述,注重实质,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量角的方法,从而化解难点。

  二、不足之处

  当第一个角出现60°和120°两种情况时,马上就有几位同学认为是60°,而他们的判断方法就:因为这个角是锐角,所以是60°,如果是钝角的就选择120°。当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方法,除了一味肯定就没再强调别的什么了,而其实这是一种失误。因为当碰到量角器上没有标出数据时,该怎么办?

  三、建议

  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建议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的方法。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学*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提示和预*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方法相比,学*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然而,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学*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反馈指导→巩固练*→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学生以为像以前量线段的方法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而忽略了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慢慢打开的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角,然后同位之间进行比较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一种是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的,另外的是仅靠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两个角比较接*的时候,究竟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有的学生说用直角三角板去量一量,但通过操作也很难下结论。还有的说把他们剪下来比一比就好了,这是一种方法,但不能知道究竟是大了多少或是小了多少。从而使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在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在它脸上有什么发现?”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是那么的踊跃。说明学生是具备自主探索能力的。在教学认识1°角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1°的角有多大(用手势表示);再阅读书本看看1°的角到底有多大;最后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教学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首先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其次在量角器上读出同一线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最后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这个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看的是哪个刻度上的数。在组织学生量角练*时,让学生量刚才自己的角,激发学生量角的热情,增添了学*数学的乐趣。

  四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方法相比,学*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然而,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这是一堂练*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9)

——画角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角的分类和画角》这个课题主要认识周角和*角以及如何画一个角,并且能够对以前所学的几种角进行分类,鉴于教材的安排,想到学生的实际,于是我想先用活动角,把以前所学的几种角都引出来,便于学生对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于是在课前我先制作了活动角——折叠的小纸扇子,开始从角的两条边旋转开始,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三种角的特点,明确大于0度而小于90的角,让学生继续观察,活动角的旋转,旋转到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由于早就预*了课本,就大声喊着;*角。我顺势再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角是*角?让学生加深思考,有的说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角就是一条直线对不对?引导学生明确:当角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说这是一个*角,顺便再用学具演示一遍,加深印象。周角的认识也是如此,关键是认识几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后知道1周角或1*角等于几个直角等。画角是在学生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的基础上学*的',为此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特定度数的角,大部分学生能摆出特定的角,所以我通过试错的方式指导学生领会在摆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进而引出如何去画一个角,以及在画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 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估计。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例如: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检查。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我利用活动角引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从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提高学*效率。根据度数,教会学生选择适宜的工具画图,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重点是掌握用量角器画角,能初步估计角的大小。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有大有小,理解锐角、钝角不是指某一度数的角,是指某一固定范围的'角。并能根据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在操作中体会I周角=2*角=4直角。

  教学“画角”时,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先让学生尝试画60°的角,大部分学生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1、两重合(中心点与顶点重合,射线与0刻度线重合)

  2、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因为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只让学生们做了少部分的练*,学生容易把内、外刻度线混淆,导致画角错误。

  我觉得这节课练*不够充分,本节课课时安排就是要将角的分类和画角两部分完成,我按照课时安排去进行讲课,时间十分紧凑。但因为孩子们初接触量角器以及画角,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熟练,所以我觉得在讲课的同时,应该分出大量时间让同学们在课上练*,才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所以,在下次讲这节课时,我可能把这一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去讲,使同学们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操作进行巩固。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惯,为今后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角》是在学生学*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动手练*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画法时,以教师讲解为主,放手不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回家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 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学画法之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使他们有一定的学*体验,经历学*的过程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深刻。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对画角的步骤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画角的本质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出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分散教学难点。由于用量角器量角和用量角器画角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使用量角器,都是用量角器中心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时看另一边指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而画角首先要心中有角,先在要画角的地方点一个点,再和原来画出的射线的顶点连接就画出了一个角。所以,在具体的设计时,我先进行量角的复*,说量角的方法这样就进入学生的最*发展区。由于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画角的过程,并通过自学质疑,可以进一步体会画角的步骤。这样处理以后,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会了知识和方法,体现了新课不新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直线、射线和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画角。学生课堂上的“耶!”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

  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教学实录:

  师:你能画角吗?能画怎样的角?

  生:我能画锐角、……

  让学生到黑板画。

  师:你能画一个60°的角吗?利用你手中的工具可以怎样画?

  生:我能用量角器画。

  师:可以的,等会试一试。

  生:我还能用三角板画,这样更简便。

  师:你真会想办法,既然大家有办法画60°的角、那就在你的纸上画画,等会你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哟。

  评析:由画不同类型的角引入新课教学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学*的负担,教师接着提出画60°的'角,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挑起了思维的火花。教师没讲几句话,只是以问题作引导,始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当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被调动后,教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在全体学生都急于表现自己时,顺应学生的表现欲,让大家在纸上画。让全体同学的创造激情得到释放。没有停留在让少数几个尖子生去表现自己,而大多数学生被动观望,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画60°的角前,教师的提示语用得好,你会画了,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这句话就起到进一步启发学生边画角边思考的作用。不是单会画,还要把自己如何画60°的角的过程表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教学实录:

  师: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

  生:我用三角板画,沿着有60°的三角板的60°的角的两条边画。

  生:我还能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用量角器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把0度刻度线与射线重合,在60°的刻度处点一点,然后把点与射线的端点连接。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可以补充或纠正。

  生:我认为最后还要画上角的标记,标上度数。

  师:想得真周到,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师:是60°的角,可以这样画。如果是让你画一个78°的角呢?你有办法吗?

  片刻沉默后,小手胆怯地举了起来。

  生:可以用量角器画,不能用三角板来画(学生练*画78°的角)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现在老师再让你们画一个75°的角。


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0)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合集五篇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

  一是量角器的摆放,

  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

  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一开始出现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问能具体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从而引出课题。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在课前我想象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我的想法是好的,但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学生的表现一点而也不活跃,举手发言的只有几个。在量并说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层次来学*的:

  (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

  (2)在量角器上读出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我用尝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求量角的方法。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而且讲量的方法时学生也讲得很不好。在此过程中,我感觉到学生学的并不透彻,还有部分学生不懂。但我引导的也不够就匆匆收场。课前备课时只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并没有充分备学生。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兴趣和学*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提示和预*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反思《《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