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教学步骤主要分为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等就是这样做的。其二,对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采取启发诱导等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均分采用的是一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则采取又一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准确,所以还有些部分所运用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找准重点,更加有力的把握好教学。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3

  一、充分给学生理解单位“1”的时间。

  我在上《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我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看起来简单,理解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上课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在本节课中,我还重视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5)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二、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对于本节课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改进、去思考:

  (1)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强调,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学的重点;

  (2)数学课堂上要尽可能精讲多练;

  (3)教师要丰富自己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好的表现要通过多样的形式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创造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3、对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设想

  在经历了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活动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去设计:只给一个分数,如,让学生举例交流它的含义,之后给学生这样两个分数和让学生再去交流它们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些关键词语。

  在认识分数单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自学,随后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通过适当的练*及时巩固学生自学效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心。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4

  一、充分给学生理解单位“1”的时间。

  我在上《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我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看起来简单,理解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上课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在本节课中,我还重视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5)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二、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对于本节课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改进、去思考:

  (1)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强调,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学的重点;

  (2)数学课堂上要尽可能精讲多练;

  (3)教师要丰富自己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好的表现要通过多样的形式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创造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3、对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设想

  在经历了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活动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去设计:只给一个分数,如,让学生举例交流它的含义,之后给学生这样两个分数和让学生再去交流它们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些关键词语。

  在认识分数单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自学,随后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通过适当的练*及时巩固学生自学效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心。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5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们在三年级的学*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的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还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氛围,创新了教学方式,从而成功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学*新知识的步骤:

  ①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②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从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入手,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为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首先就要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自己主动去会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学生纷纷举手汇报了自己已知的关于分数的知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动手操作,去体验、交流与思考,“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从体验中建立“*均分”,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

  2、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学*、合作学*。

  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材料,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提供学生学*材料,设计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强化富有个性的学*行为。例如,在课堂中我把准备的材料: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绳子、六块小立方体和四根绘画笔交给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去体验,进行交流与思考,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我从生活中精心挑选了一些实物,作为寻找分数的材料。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并猜想能不能用*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数,然后动手操作寻找分数。展示时重点展示*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还利用分绘画笔,在整体的具体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会不一样。在归纳分数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在感知多个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不论把什么东西*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东西看做一个整体,那就是单位“1”。表示分的份数不确定,从而创造了用“若干份”这个词来表示不确定的份数,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数不确定,于是又创造出用“一份或几份”来表示取的份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学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水到渠成地创造出了概念,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6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7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8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教学步骤主要分为教学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教学策略具体体现在:其一,对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学会的材料,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讨论、尝试、自测、总结来完成。即用学生主动学*,主动反馈,主动总结的办法来提高学生从课本获得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含义、分数的读和写等就是这样做的。其二,对学生学*有困难的地方,如“分数的意义”则采用抓住其关键要素,采取启发诱导等方式。譬如,理解分数意义中的*均分采用的是一种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观察理解中调控,在操作理解中调控,在识别理解中调控,最后通过小结来完成对*均分概念的理解。又譬如,正确认识分数意义的单位“1”则采取又一种方式,即先认识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再认识单位“1”可表示由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然后进行变式、举例、总结。与此同时又紧扣反馈调控,使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另外对新知认知过程的。设计,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面性,注重利用认知过程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能力。

  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准确,所以还有些部分所运用的时间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找准重点,更加有力的把握好教学。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10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3、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百分数数据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惯的培养等。

  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颇多,学*兴趣盎然。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搜集的百分数没有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只是在上课初让学生说说你搜集了什么百分数?是从哪里搜集到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学生对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是最感兴趣的,在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手中的百分数的意义并进行交流,我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却没有抓住这一点,失去了这么好的一个材料。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1)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实用十份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七上八下( )百里挑一(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均分)(板书:*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深化概念。

  练*:

  1、35表示把( )*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

  2、67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分数的意义,板书:的意义

  二、分数的意义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是它的()。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电脑显示。

  三、课堂练*: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别忘了还要帮小猴分东西呢,苹果、熊猫已分过,还有西瓜和蛋糕,看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学生回答。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蛋糕,蛋糕上有四朵小花、12支蜡烛,*均分成4份,每份都能用来表示,但是这个所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单位“1” 2/3 4/15 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

  一、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材第61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

  3.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

  3.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四、教具准备

  投影,练*投影片,长方形、圆形纸各一张。

  五、数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分数。(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举例的分数,请同学们说出都知道这个分数的什么?如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它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自己的课外知识等。

  老师举例并板书:

  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甲:表示把一块月饼*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份,可以说吃了这块月饼的。

  学生乙:还可以表示把一根绳子*均剪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

  这根绳子的。

  (二)教学实施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老师:如果用图表示,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折一折或画一画来表示。

  学生展示成果。

  (2)老师投影出示图片。

  老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学生甲:我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

  学生乙:把8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

  学生丙:我把12个△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4份,每份3个△是这个整体的'。

  学生丁:我把1米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是1米的。

  (3)概括总结。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均分,有的是把8个苹果、12个△*均分,还有的是把1米*均分。

  老师:一个图形,一个实物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8个苹果、12个△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老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筐茄子、一车煤、一个年级的人数、全中国人口等。

  2.概括分数。

  老师:通过上面的学*,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

  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明确: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板书)

  老师强调必须是*均分。

  (四)思维训练

  说一说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占整个图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师生共同回忆总结。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10个半块月饼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

  1.举例说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乘法算式13438=5092,写出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

  3.举例说明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和一个数乘以分数乘法的意义各是什么?

  以上复*题可以指名回答。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5个半块月饼的教具,提问:

  (1)每人吃半块月饼,5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怎样列式?得多少?

  (2)两块半月饼,*均分给5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月饼?

  教师出示两块半月饼,将它们*均分成5个半块月饼。要求学生按照教具的演示过程列式、计算。

  (3)两块半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多少人?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教具演示,再列式计算。

  教师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3道题中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再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个算式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已知两个因数: 和5,求出它们的积为 ;用乘法计算。)

  (2)第二个算式呢?(已知积是 和一个因数是5,求出另一个因数是 ,用除法计算。)

  (3)第三个算式跟上面哪一个算式是类似的?(跟第二个算式是类似的,也是已知积是 和一个因数是 ,求出另一个因数是5,用除法计算)

  教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它跟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不一样?(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做教科书第30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题、做题,做完后要问学生是怎样应用乘法算式和分数除法的意义来填写除法算式的得数的?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教师出示例1:把 米铁丝*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教师:根据题意需要用什么运算来求出得数?并列出算式。(应该用分数除法来做,算式是 2。)

  教师:这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 米是几个 米?应该怎样计算?试试看。(表示把 米*均分成2段。 米是6个 米,实际上是把6个 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米?可以列出如下的算式(教师板书)。)

  教师:说一说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整数。)

  教师:把 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还可以怎样计算?能不能把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算法来算?(把 米*均分成2段,求每段是多少米?可以看作是求 米的 是多少米?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把 米铁丝*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计算。(让学生自己计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做完后,让学生讨论,就这道题来说,哪种方法可行?哪种方法不可行?为什么?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

  3、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

  二、简单提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说是猪八戒吃西瓜,他把一个西瓜*均分成4份,吃了3份,怎么用分数表示猪八戒吃的西瓜?

  生: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师:那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6只猴子,3只公的,3只母的,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怎么想的?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表示公猴或母猴占猴子总数的六分之三

  师:还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是怎么想的。

  ……

  三、探究新知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头爸爸出去买沙发套,到了商店发现忘了测量沙发的长度,于是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测量一下,可是家中没有尺子)

  师: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

  师:一起来看看大头儿子是怎么解决的。

  (课件继续播放故事:大头儿子想起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于是他问爸爸戴领带了没有,爸爸回答戴了,于是他从家中找出一条爸爸的领带进行测量,他先将领带对折,发现不行,再对折,还是不行,又对折了一次,折出这很后放在沙发前)

  师:你知道大头儿子将领带*均分成了几份吗?

  生:8份。

  师:那你知道沙发的长度了吗?

  生:知道。

  师:请大家独立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交流结果)

  生:

  师:为什么是?

  生:大头儿子把领带*均分成了8份,一份就是,沙发的长度占其中的7份,也就是有7个,所以表示为

  师:爸爸叫大头儿子测量沙发长度,为什么大头儿子首先想得到的是找尺子

  生:因为尺子有单位,比较容易看出长度

  师:那大头儿子没有尺子上的单位,又怎么测量出了沙发长度的呢?

  生:将领带*均分成8份,就有了这个单位,然后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可以了。

  师:原来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师:分数的再认识究竟是认识什么?你对分数有哪些问题?

  生1:分数是什么?

  生2:为什么要认识分数?

  生3:怎么确定一个分数?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分数。

  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长度是产生了这个分数,那这个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先把领带*均分成8分,这样就有了八分之一这个分数单位,然后再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行了。

  师:也就是说,首先要创造一个单位,这在测量中很重要,那么如果要量一个教室的长要用什么单位?

  生:米。

  师: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

  生:厘米。

  师: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选择?

  生:因为测量较长的物体就会选择较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就选择较短的单位

  师:正是这样,不光是测量长度,测量面子、重量等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尺子就是单位不同。大头儿子用领带来测量沙发的长度,他创造了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师:一起来看一组分数,你知道他的单位吗?

  (出示一组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单位,教室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所有的分数单位分子都是1。

  生2:分数单位与原分数比较,分母不变,分子都变成了1。

  师:是的,像这样分子是1的分数又叫分数单位。你知道为什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时要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而不是创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生1:因为只有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才好数。

  生2:如果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数不出有几个这样的`整单位。

  师:原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单位呀!

  师:古埃及人在进行分数运算时,只使用分子是1的分数,因此这种分数也叫做埃及分数。埃及分数,曾经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古老的课题,但它隐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新奇的迷等待着人们去揭开。

  (二)大臣们的难题-----规定单位

  (课件演示动画过程,古代君臣一行几人正在花园中赏景,皇帝一时心血来潮,询问大臣们眼前的池塘中有几桶水,并限时回答否则重罚,这下可忙坏了大臣们,大家七手八脚的拿桶来测量,可怎么也搞不清楚,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孩哈哈大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这样大动干戈吗?我知道)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分数的意义。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一套。

  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 分数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得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米”测量黑板的长度(屏幕显示)量了3米后,剩下的一段不够1米了,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又如,老师只有一个苹果要*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能用整数表示吗?这就需要用新的数,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

  板书:分数

  对于分数同学们并不陌生,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谁能说几个分数(指名说老师板书),谁还记得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分数的意义,板书:的意义

  二、 分数的意义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 。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3份是它的( )。

  (3)把一条线段*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其余的是它的( )。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 电脑显示。

  三、 课堂练*: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2、三关闯过了,别忘了还要帮小猴分东西呢,苹果、熊猫已分过,还有西瓜和蛋糕,看小狗分西瓜(电脑显示)学生回答。提问:如果小狗把西瓜*均分成8块,小猴吃了3块,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小兔吃了2块,吃了几分之几?还剩下西瓜的几分之几?

  分蛋糕,蛋糕上有四朵小花、12 支蜡烛,*均分成4份,每份都能用 来表示,但是这个 所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单位“1” 2/3 4/15 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情分析: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均分)(板书:*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均分

  (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均分。(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显示)强调说明:

  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

  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深化概念。

  练*:

  1、35 表示把( )*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

  2、67 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 小时。

  4、课本练*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 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均分)(板书:*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课件显示)强调说明:

  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

  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深化概念。

  练*:

  1、35 表示把( )*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

  2、67 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 小时。

  4、课本练*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x”)。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 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认识分数单位,感受到单位的价值。

  3、体会到数学好玩,进一步喜欢数学。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调节气氛

  二、简单提问,找准学生知识起点

  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分数的问题,一起来看看,说是猪八戒吃西瓜,他把一个西瓜*均分成4份,吃了3份,怎么用分数表示猪八戒吃的西瓜?

  生:

  师: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

  师:那么,还有这样一个问题: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变成6只猴子,3只公的,3只母的,你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怎么想的?这个分数表示什么?

  生:表示公猴或母猴占猴子总数的六分之三

  师:还想到了什么分数?

  生:

  师:说说是怎么想的。

  ……

  三、探究新知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引出单位

  (课件播放动画片:小头爸爸出去买沙发套,到了商店发现忘了测量沙发的长度,于是打电话让大头儿子测量一下,可是家中没有尺子)

  师:这可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

  师:一起来看看大头儿子是怎么解决的。

  (课件继续播放故事:大头儿子想起可以找个东西代替尺子测量,于是他问爸爸戴领带了没有,爸爸回答戴了,于是他从家中找出一条爸爸的领带进行测量,他先将领带对折,发现不行,再对折,还是不行,又对折了一次,折出这很后放在沙发前)

  师:你知道大头儿子将领带*均分成了几份吗?

  生:8份。

  师:那你知道沙发的长度了吗?

  生:知道。

  师:请大家独立把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交流结果)

  生:

  师:为什么是?

  生:大头儿子把领带*均分成了8份,一份就是,沙发的长度占其中的7份,也就是有7个,所以表示为

  师:爸爸叫大头儿子测量沙发长度,为什么大头儿子首先想得到的是找尺子

  生:因为尺子有单位,比较容易看出长度

  师:那大头儿子没有尺子上的单位,又怎么测量出了沙发长度的呢?

  生:将领带*均分成8份,就有了这个单位,然后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可以了。

  师:原来分数就是这样产生的,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

  师:分数的再认识究竟是认识什么?你对分数有哪些问题?

  生1:分数是什么?

  生2:为什么要认识分数?

  生3:怎么确定一个分数?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认识分数。

  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长度是产生了这个分数,那这个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先把领带*均分成8分,这样就有了八分之一这个分数单位,然后再数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就行了。

  师:也就是说,首先要创造一个单位,这在测量中很重要,那么如果要量一个教室的长要用什么单位?

  生:米。

  师:量一枝铅笔的长用什么做单位?

  生:厘米。

  师:为什么你会做这样的选择?

  生:因为测量较长的物体就会选择较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的物体就选择较短的单位

  师:正是这样,不光是测量长度,测量面子、重量等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尺子就是单位不同。大头儿子用领带来测量沙发的长度,他创造了一把尺子,其实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单位。

  师:一起来看一组分数,你知道他的单位吗?

  (出示一组分数,指名说出分数单位,教室板书)

  师:观察一下这些分数单位,你发现了什么?

  生1:所有的分数单位分子都是1。

  生2:分数单位与原分数比较,分母不变,分子都变成了1。

  师:是的,像这样分子是1的分数又叫分数单位。你知道为什么大头儿子在测量沙发时要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而不是创造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生1:因为只有创造八分之一这个单位才好数。

  生2:如果是二分之一、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数不出有几个这样的整单位。

  师:原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单位呀!

  师:古埃及人在进行分数运算时,只使用分子是1的分数,因此这种分数也叫做埃及分数。埃及分数,曾经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古老的课题,但它隐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新奇的迷等待着人们去揭开。

  (二)、大臣们的难题-----规定单位

  (课件演示动画过程,古代君臣一行几人正在花园中赏景,皇帝一时心血来潮,询问大臣们眼前的池塘中有几桶水,并限时回答否则重罚,这下可忙坏了大臣们,大家七手八脚的拿桶来测量,可怎么也搞不清楚,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孩哈哈大笑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这样大动干戈吗?我知道)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分数。

  3、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4、学生能知道某一个量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分数的意义。

  二、揭示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目标),这个目标能当堂达到吗?:

  三、自学指导:请同学们打开书第45-46页,认真看课本内容边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情况下用分数表示。

  2、分数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3、什么叫单位“1”

  4、什么是分数单位?

  五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最认真,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一)看书(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二)检测(做一做):

  1、完成课本46页做一做,指明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练*本上。(要求字写的大小适中,字体端正。)

  2、教师巡视发现错例,准备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更正:

  观察黑板上的题,发现错误的进行更正。(不同颜色的粉笔)

  1、看做一做的第1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2、看做一做的第2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3、看做一做的第3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4、看做一做的第4空,若对,问:认为对的举手?为什么?若错,问:为什么错了?

  通过刚才的解答,我们可以看出,(总结)一堆糖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可以把这个整体*均分成若干数,所以分数单位也不相同。(学生一分钟时间记忆)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学生记忆并板书)

  七、当堂训练

  1、课本63面练*十一第1、2、3题。(必做题)

  2、有三个小盒里面装有小棒,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一根小棒,这一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二根小棒,这二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我从第一个小盒中拿出三根小棒,这三根小棒是这个整体的五分之一。你能猜出每个盒子里面原来有几根小棒吗?那你能不能说一说这三个五分之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思考题)

  八、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

  在设计练*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但是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分数的产生,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探究等学*活动,归纳、整理并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明确分数单位。

  3、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成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弄懂单位“1”。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旧知,引入新课(2分钟)

  出示:1/3 2/5 7/10

  师:老师黑板出示了三个分数,记得在三年时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三个分数读出来。(生齐读)

  师:同学们,除了会读,还记得哪些分数的知识?

  (生汇报)

  师: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有关分数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交流预*,明确任务(3分钟)

  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同学都爱学数学,因为数学里埋藏着好多奥秘,数学是一个藏金的宝藏。不知道你们在昨天的预*中挖出了什么宝贝?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预*情况。或说出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或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当提炼板书)

  师:大家真的用心预*了,找出了本课的知识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地学*。

  三、新授:自主学*、探究新知(20分钟)

  1.联系实际,了解分数的产生、发展

  师:我们已经知道分数是由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产生的,如测量、分东西、计算等。你能举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需要分数吗?

  (学生观察,交流)

  师:同学们看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分数。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分数它却走过一段及其漫长的旅程。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课件出示。

  (一)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

  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的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线段图。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它的1/4。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二)、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单位“1”

  我以组词游戏的形式引出单位“1”。

  课件出示一个苹果(1个苹果)

  再出示两个苹果(1双、1对)

  4个苹果呢?(1组、1盘、1斤)

  24个苹果呢?(1箱)

  小结:通过刚才的小游戏我们发现,自然数“1”不仅可以表示1个物体,还可以表示多个物体。我们把这些多个物体也看作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感悟分数的意义

  课件演示把这一箱苹果打开,再把这24个苹果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它*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4表示。

  通过我们观察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动和分苹果活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以上的表示过程,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相同点:都表示1/4。

  (2)不同点:有的用长方形纸表示、有的用正方形纸表示、有的用圆形纸表示、有的用线段表示、有的用24个苹果表示。

  指着黑板与学生沟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分数是什么呢?从而概括出(分数是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3、学*分数单位

  课件出示教科书46页做一做的练*题

  通过练*让同学们,认识当我们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四、巩固反馈,拓展提高

  练*十一的第1、2、3、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资源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2)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1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重点,突破学*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形式,既使学*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者的语言,提高学*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等的交流(让学生在*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题,采用不同形式练*学生练*让学生在练*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的动机。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的产生

  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分数的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学具:水果图片若干,实物(4个苹果),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

  1.出示4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2个)

  2.出示2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1个)

  3.出示1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半个或1/2个)

  这里的1/2是什么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就会用到分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题)

  二教学新课

  1引探分数的意义

  刚才老师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2个。(板书:贴苹果图片,*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1/2)

  现在老师要让你们随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板书:大饼3份1份/2份1/32/3

  刚才我们分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如果我把它*均分成五份,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几?其中的4份呢?

  指名回答,板书:—————5份1份/4份1/54/5

  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2份、3份、5份等等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板书:若干份一份或者几份

  2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出示苹果图片(4个),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并演示把4个苹果装进一个袋子里,问:这表示什么?(一袋苹果)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这个整体*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1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3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还可以*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板书:4份1份/2份1/42/4

  2份1份1/2

  这里的2/4是几个苹果?1/2是几个苹果?

  2/4和1/2表示的苹果个数相同,意义相同吗?(不同)

  小结: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归纳分数的意义

  (1)单位“1”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拿来*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拿来*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取名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谁能说说单位“1”的含义?

  (2)完整概念

  什么叫做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板书:叫做分数

  (3)练*

  教材76页练*十三第3题

  4理解分数各部分意义、写法

  刚才我们把一条线段*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4份是4/5,那么3份是几分之几?板书:3/5

  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说出各个名称表示的含义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写分数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用手指描描

  拿出笔来写写分数,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问:你写了几个?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任务的完成情况吗?请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人猜其写了几个。

  三巩固练*

  1教材74页练一练

  2教材76页练*十三第一题

  3摘桃子游戏

  (1)把6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请一

  名学生随意摘几个桃子,其他人说摘了几分之几

  (2)师说一个分数,请学生上来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分数个部分名称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76-77页练*十三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我所选的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学生喜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尽量让学生结合各种操作活动,讲透和理解透,让学生多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4个苹果,把它放在一个袋里,这里的“一袋苹果”就可以看作“单位1”,这里就让学生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知识点。这里形象的引导操作使学生非常明了,所以一下子使学生举了好多例子。

  3、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让学生探究分数意义时,学生学*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如在摘桃子游戏中,一学生到前面摘桃子,其他学生能根据前一位学生摘的桃子个数很快说出表示哪个分数,且方法多样。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精神。又如在总结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没有把书上完整的概念出示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归纳、修正、完善概念,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里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3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4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5

  一、充分给学生理解单位“1”的时间。

  我在上《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我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看起来简单,理解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上课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在本节课中,我还重视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5)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二、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对于本节课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改进、去思考:

  (1)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强调,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学的重点;

  (2)数学课堂上要尽可能精讲多练;

  (3)教师要丰富自己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好的表现要通过多样的形式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创造轻松愉悦的学*氛围。

  三、对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设想。

  在经历了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活动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去设计:只给一个分数,如,让学生举例交流它的含义,之后给学生这样两个分数和让学生再去交流它们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些关键词语。

  在认识分数单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自学,随后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通过适当的练*及时巩固学生自学效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心。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6

  通过本节课的学*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3、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百分数数据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惯的培养等。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7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百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怎样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呢?通过看书虽然能很容易的知道,但那只是表层的东西,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概括、数学知识的运用,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教改理念,结合我对这堂课的思索,我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性学*,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感受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综合概括,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学中却事与愿违,经过第二次教学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真正贯彻这个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为此,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百分数产生的由来,在课始我设计了学生身边幼儿园时的篮球投篮这一情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好处,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使用百分数”。尤其是“在比较哪个班罚篮水*高?”,学生在经历了分数的不便后,体会到了使用百分数的优越性,感悟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哪班的罚篮水*高”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计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罚进数”到还需要“罚篮总数”再到“两数进行比较”,由分数的不便到把分数变成分母相同,再到产生需要百分数解决,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百分数的意义,保证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8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借助课件学*,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3、课堂练*的设计突出练*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也有巩固百分数的读,写练*,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和实践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10

  20xx年10月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成果展示交流会好课纷呈,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了这节课,我突然感悟到:尽管我的课与张老师的课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应该有能力让我今后的课“效”起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一、认真研读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记得张老师在介绍自己备课的过程时说过,为了这节课,他翻阅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材,认真琢磨了这个内容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时的教学: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参在上课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了解了解本单元、本册的内容。除非要上教研课或比赛课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级的教材看一看。这样的准备,能上出精彩的课吗?就在听完张老师的课之后几天,教研室陈老师要我组织秀峰区五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由我定。于是,我认认真真的翻阅了本册教参,发现课标版“简易方程”与以前的大纲版有较大出入,而且,教参详细的介绍了教材内容改动的原因、教学时应采取什么方法、重难点知识怎样处理等等,同时,我又查看了大纲版教材对于这个内容的安排,我猛然间觉得自己对“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谛。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气氛

  《分数的意义》一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美丽的童话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数学活动,但从张老师的课堂却发现,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走。是什么吸引了学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蔼的教师,使学生思维敏捷,畅所欲言,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教学效果自然不一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朋友、学*的指路人,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但这个“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时学生疯过头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时学生爱理不理,又要连哄带骗。自己没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面对学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地方向。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张老师的课非常流畅,让听课的老师有一种“享受”的感觉,而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又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就决定了它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学*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我们课前无法预设的资源,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是他无法预料的,但我觉得张老师抓住了每一个偶发性的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解决真正的问题。而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生成资源的基础。这也是我要花大力气学*和练*的方向。

  总而言之,张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有实效性的课堂,是对学生负责的课堂,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课堂,是老师应该给学生的课堂。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3)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1

  今天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一课的教学,本来是作为考核课,由于要进行课题研究,供大家参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时间,从备课到课件的制作、学具都要到位。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意见也不太统一,只有等上课后,大家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验,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还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规范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

  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

  7、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

  数学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

  1、关于媒体的使用。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较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

  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熟练,导致一些话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3、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提高学生学*兴趣?

  4、讲求策略。

  出现的问题:

  整个教学中,没有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规范的定义,或看书完善。本来是想借助操作,让学生明的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但是对于操作后的思考,引导得不得力,导致学生无法说出“核心”。

  求同比较:

  主要是两个层面的比较:

  ① 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② 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存异比较:

  由于教材在揭示分数意义之前只有一个四分之一这一个例子,所以我想让学生先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体会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

  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体分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正是因为运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运用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5、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生,与老师的讲授。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比较多,学生说得少。有的需要学生多说的地方,学生不说,师就自己包办了。

  尽快在得到本组同伴的帮助、建议后,能有更好的改善。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2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3、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百分数数据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惯的培养等。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4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5

  【案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学情

  1、揭示课题——分数

  2、说分数,介绍分数。

  (1)谁来说一个分数?

  (2)介绍某个分数的知识。

  ①意义②各部分名称

  3、分数的产生。

  (1)从课题中感悟分数的产生。

  (2)猜哪个分数最早产生。

  (3)介绍分数产生的过程。

  (二)、体验分数

  1、分实物,动手操作,产生分数

  (1)一个苹果(2)1米长的毛线(3)6个苹果(4)10根小棒(5)8颗糖

  2、交流分数

  (1)苹果(突出*均分)

  (2)毛线产生多个分数

  (3)6个苹果片突出一个整体

  (4)10根小棒产生多个分数

  (5)8颗糖产生多个分数

  3、概括分数的意义

  (1)概括单位“1”①概括单位“1”②找黑板上的单位“1”③举例单位“1”

  (2)概括分数的意义①2人小组内交流分数的意义②举手回答分数的意义③感悟数学家说的分数的意义④体会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解答

  2、利用媒体反馈交流答案

  (四)学*方法的引导

  1、本课小结

  2、多种学*方式的引导。

  ①看书,看课本

  ②看课外书,和同学一起讨论

  ③上网学*

  ④同学间相互交流

  (五)动脑筋**室

  【评析】

  这堂数学课,较好地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的这一重要方式。

  动手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都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堂课,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例如,在体验“分数的产生”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苹果、毛线、10根小棒、8颗糖等实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在数学中除了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把10根小棒、8颗糖等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从而进行*均分。

  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

  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并没有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在动手分苹果、小棒、糖的过程中感受单位“1”的真正含义。从课堂的学*氛围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要进行有效的学*,合作学*、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因为合作学*、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的学*。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例如,在“体验分数”时,老师让学生合作分实物产生分数,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判断其他同学说的分数与所分的实物是否一致,学生在对与错之中掌握知识。这一堂课,学生的合作交流,有自由组合合作交流,有同桌合作探究,有小组合作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交流颇有成效,而不是走过场,搞花架子,流于形式。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的产生

  2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通过分数的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4通过分数的产生,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学具:水果图片若干,实物(4个苹果),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数的产生)

  1.出示4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2个)

  2.出示2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1个)

  3.出示1个苹果,问:如果把它*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那么每人分得几个?(半个或1/2个)

  这里的1/2是什么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常就会用到分数。分数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究竟什么叫做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题)

  二教学新课

  1引探分数的意义

  刚才老师把1个苹果*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2个。(板书:贴苹果图片,*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1/2)

  现在老师要让你们随意说一个分数,并说说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板书:大饼3份1份/2份1/32/3

  刚才我们分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条线段,如果我把它*均分成五份,那么其中的一份,表示几分之几?其中的4份呢?

  指名回答,板书:—————5份1份/4份1/54/5

  小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均分成2份、3份、5份等等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板书:若干份一份或者几份

  2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

  出示苹果图片(4个),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并演示把4个苹果装进一个袋子里,问:这表示什么?(一袋苹果)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这个整体*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1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3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还可以*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几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板书:4份1份/2份1/42/4

  2份1份1/2

  这里的2/4是几个苹果?1/2是几个苹果?

  2/4和1/2表示的苹果个数相同,意义相同吗?(不同)

  小结: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3归纳分数的意义

  (1)单位“1”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拿来*均分,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拿来*均分,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里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它取名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谁能说说单位“1”的含义?

  (2)完整概念

  什么叫做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板书:叫做分数

  (3)练*

  教材76页练*十三第3题

  4理解分数各部分意义、写法

  刚才我们把一条线段*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1/5,4份是4/5,那么3份是几分之几?板书:3/5

  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说出各个名称表示的含义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写分数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用手指描描

  拿出笔来写写分数,任务是8个。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问:你写了几个?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任务的完成情况吗?请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任务的完成情况,其他人猜其写了几个。

  三巩固练*

  1教材74页练一练

  2教材76页练*十三第一题

  3摘桃子游戏

  (1)把6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请一

  名学生随意摘几个桃子,其他人说摘了几分之几

  (2)师说一个分数,请学生上来摘

  四课堂小结

  1什么叫单位“1”?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分数个部分名称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76-77页练*十三第四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教学,其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力求数学问题生活化

  本节课,我所选的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学生喜欢的苹果桃子等水果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我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尽量让学生结合各种操作活动,讲透和理解透,让学生多说,老师只起引导作用。如在教学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4个苹果,把它放在一个袋里,这里的“一袋苹果”就可以看作“单位1”,这里就让学生很好地突破了这一知识点。这里形象的引导操作使学生非常明了,所以一下子使学生举了好多例子。

  3、学生的主体意识较强。在让学生探究分数意义时,学生学*积极性较高,兴趣较浓,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的过程中。如在摘桃子游戏中,一学生到前面摘桃子,其他学生能根据前一位学生摘的桃子个数很快说出表示哪个分数,且方法多样。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体精神。又如在总结分数的意义时,教师没有把书上完整的概念出示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归纳、修正、完善概念,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这里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7

  【案例】

  教学过程:

  (一)感知学情

  1、揭示课题——分数

  2、说分数,介绍分数。

  (1)谁来说一个分数?

  (2)介绍某个分数的知识。

  ①意义②各部分名称

  3、分数的产生。

  (1)从课题中感悟分数的产生。

  (2)猜哪个分数最早产生。

  (3)介绍分数产生的过程。

  (二)、体验分数

  1、分实物,动手操作,产生分数

  (1)一个苹果(2)1米长的毛线(3)6个苹果(4)10根小棒(5)8颗糖

  2、交流分数

  (1)苹果(突出*均分)

  (2)毛线产生多个分数

  (3)6个苹果片突出一个整体

  (4)10根小棒产生多个分数

  (5)8颗糖产生多个分数

  3、概括分数的意义

  (1)概括单位“1”①概括单位“1”②找黑板上的单位“1”③举例单位“1”

  (2)概括分数的意义①2人小组内交流分数的意义②举手回答分数的意义③感悟数学家说的分数的意义④体会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三)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解答

  2、利用媒体反馈交流答案

  (四)学*方法的引导

  1、本课小结

  2、多种学*方式的引导。

  ①看书,看课本

  ②看课外书,和同学一起讨论

  ③上网学*

  ④同学间相互交流

  (五)动脑筋**室

  【评析】

  这堂数学课,较好地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数学学*的这一重要方式。

  动手实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这两段话,都强调了数学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堂课,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例如,在体验“分数的产生”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苹果、毛线、10根小棒、8颗糖等实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在数学中除了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还可以把10根小棒、8颗糖等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从而进行*均分。

  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

  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这一堂课,学生自始至终地进行自主学*、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例如,在教学单位“1”时并没有把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在动手分苹果、小棒、糖的过程中感受单位“1”的真正含义。从课堂的学*氛围看出,学生的自主探索,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要进行有效的学*,合作学*、相互交流是很有效的方式。因为合作学*、相互交流优于个体的独自的学*。让学生合作交流,做得比较扎实。例如,在“体验分数”时,老师让学生合作分实物产生分数,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判断其他同学说的分数与所分的实物是否一致,学生在对与错之中掌握知识。这一堂课,学生的合作交流,有自由组合合作交流,有同桌合作探究,有小组合作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积极主动,讨论认真活跃,交流颇有成效,而不是走过场,搞花架子,流于形式。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8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会说出百分比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区别。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也很好。学生学*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成功之处: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所以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以学生为主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又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以幻灯片新式提供有关百分数时,出现了困难。我意识到此时是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时机,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他们合作的空间,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在总结分数与百分数意义联系和区别时,又一次遇到困难,迫切需要交流,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把分数与百分数意义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的非常完成。两次交流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得到了有效

  解决,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辅组,鼓励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

  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不足之处:

  1、在处理学*百分数的意义方面。

  没有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觉得很遗憾。虽然也让学生结助幻灯片,结合现实生活谈了百分数的意义,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存在的。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2、本节课还有两个知识点我没有讲到。

  第一个是百分数的分数的单位,在学生会读写百分数之后,我也应该把这个内容顺势让学生理解,我没有做到。

  第二是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学*百分数?它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备课的不精细,考虑的不全面,造成本节课很不完美,只有利用自*课在进行补救了。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9

  金海跃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课堂实践中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本节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能用学生自主学*、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自主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我认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以人发展为本是当前教育的共同理念。在本节课中,教师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和学*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兴趣。

  2、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 提供自主学*和合作交流两种学*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与合作 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环境中学*数学,获取知识。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 10

  教学片断:

  1、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感知分数的意义

  (1)、请每个学生拿出一个圆纸片,*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几分之几?(师把上图贴在黑扳上,写上 )

  (2)、把8个圆纸片,*均分成4份,用色笔涂其中的1份,师贴,并板书。

  (3)师启:把什么来分?怎么分?

  分几份?其中1份是多少?(生讲师板书)

  一个圆片 *均分 4份

  8个圆纸片 *均分 4份

  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4)、做议一议。

  2、理解单位“1”的含义

  师: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出示书中的两幅图。

  让学生看图后回答:

  图1、图2把什么看作单位“1”?*均分成几份?1份是几?它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回答。

  3、突出“词”的叙述、理解分数意义。

  什么叫分数?谁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

  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把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等用单位“1”这个词表示,再抓住怎么分,分的份数,取的份数等特点,用关键词“单位1”,“*均分”“若干份”“这样的”归纳出意义,再指导看书*,把这些词用曲线划下来。小结:一个圆、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如45分数单位是 15 的,有4个这样的单位。

  教学反思: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组合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所以本节课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在处理教材时,我认为应加重对一些物体可以*均分得到分数的实践过程的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这些物体,让学生充分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当概括了“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个概念时,应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说、多练,在运用中体会、理解分数的这个意义,明确——谁是单位“1”,*均分成多少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更好的体会。

  (二)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分数的意义的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一味地讲授,也不是仅有教师演示给学生观察,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在操作中主动探索,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理解了单位“1”,明白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看作单位“1”,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4)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篇

  分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在这部分内容中引入了两个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为后面学*新知识奠定基础。

  成功之处:

  1.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在新课的教学中,首先结合具体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说一说四分之一表示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发现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实际上就是把这个整体*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其次,教学分数的意义就是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在这里尤其要重点强调的是*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以此来强化分数的具体意义;接着,通过分数的意义的教学铺垫指出,一个整体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同时指出分数的意义也可以说成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整体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单位“1”。最后,通过做一做的练*来引入分数单位的概念,指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只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并通过具体的`分数进行举例说明。

  2.深入挖掘分数的意义,体会分率。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清楚知道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体会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也就是我们在后面所要学*的分数应用题中的分率。

  不足之处:

  虽然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了重点的教学,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受已有知识的影响,根本不看图示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把总数量作为分母,把*均分的份数作分子,导致练*中出现错误。

  改进措施: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后,着重通过具体的例子辨别,可以采用同步练*中容易出错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重点,突破学*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形式,既使学*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者的语言,提高学*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等的交流(让学生在*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题,采用不同形式练*学生练*让学生在练*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的动机。

  《分数的意义》教学已几个课时了,学生有了三、四年级对小数的认识和对分数的简认识后,一开始觉得还入门较快,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还算好,特别是对于“*均分”的重要性理解还不错。

  记得教学上一届学生时,我发给学生一些固定的学*材料,如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片、线段、几个苹果组成的集合图,让学生任意选择材料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学生似乎学得还顺。这一次,我没有给出学*材料模型,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只是提醒同学们可以画一画、涂一涂、折一折,也可以就地取材,看看身边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上的,自己想办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没想到,学生的创造力真强,有用一个苹果分的,也有用一张长(正)方形纸折的(或涂的),有用四本书(四枝笔)来分的,还有不少同学不是用一个物体,而是画了几个小人或几个果子或几个三角形来表示的。在学生生成的作品中,我找到了知识的原型,从而让学生更自由地理解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或许多物体。

  但在巩固环节,进行画笑脸比赛时却出了点小意外,没有上一届教学时效果好,主要是一个姓喻的学生没听要求,违规了,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情经过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12个圆的集合图,让学生画笑脸,谁先画完这12个就马上举手,其他同学全部停下,而姓喻的同学只画了一个就举手,弄得我宣布停止。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画完了的。在后面填空环节,没有一个同学得出:我画了12个笑脸,是这个整体的十二分之十二,即十二分之十二等于一。最后比赛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百分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学*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周围的世界,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切感受学*数学的意义。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为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我收集了营养快线、哈百利、思慕分析其果汁含量来决定买哪种产品,收集了啤酒、干红葡萄酒、汾酒的酒精度,根据个人需要来决定什么酒,不仅增长了生活常识,也能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运用学生收集到的百分数的例子来表达百分数的意义,充分体会百分数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倍比关系,学生学*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有些拘谨,使课堂气氛不是那么浓郁。这也需要在进后的教学中训练,使课堂充满思维活跃的因素。

  本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1、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的教学。

  2、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通过看、思、说、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这节课主要通过创设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过程,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应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得新知识、学会学*是教师共同认同的。但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地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考虑到如果让我自己概括分数的意义,概念中“一份”我也会把它纳入到“几份”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这一概念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各个分数的产生,使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提炼出分数意义的模型,结合教师的板书补充,逐步形成分数的意义。而对于分数单位的教学,我是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之后,让学生通过看书,再通过尝试回答,去理解。

  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之后,学生势必会有一些发现,再请学生概括出分数单位、分数单位的个数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关系,使学生在数学技能方面得到发展。在设计练*时,我着重围绕本课重点既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书本上的*题,也设计了一道综合性、生活化、渗透数学思想的*题。

  前两道练*分别是书中的“做一做”和“练*十一第1题”,第三道“划分图形”问题的设计考虑有三:

  一是适度综合了书中练*十一第2、3、4三题。首先是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中理解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次是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个分数,“单位1”的量变化,所对应的数量也随之变化。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单位1”的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分数所对应的数量的变化的。

  二是发展学生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其实也渗透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极限的思想。引导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想象,体会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四是渗透数学文化,通过最后出示庄子书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初步接触这个数学故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文化深厚的底蕴。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专项的训练,但更需要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长期的、适时地渗透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更是如此。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对于我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主要从自我评价、反思问题、课堂重建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自我评价:

  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实际教学基本按照原计划进行,只有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这个环节,由于相关视频因设备原因无法正常播放时,我临时调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62页的小资料来了解分数的产生。知识传授效果良好。

  2、反思教法情况

  教法的成功之处是,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中我对留给学生动手、动脑、交流的空间和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3、反思学法指导工作情况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二、反思问题

  1、反思教学中的不足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4)、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指导的不够到位;

  (5)、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6)、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2、反思课堂上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

  在教学分数单位含义后,我发现学生注意力和学*兴趣有所下降,我及时采取了抢答分数的分数单位的方法,调动学生学*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又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5)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篇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了四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之前,我通过对个别学生进行谈话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学*这部分内容时还是在原来的框框里出不来,只停留在“把一个苹果*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样的认识中。学生仅认为一个就是单位“一”。对什么是分数并没有过深入理解,而只是浅显表象的理解,而对一些事物等都可以当作单位一时,很疑惑,而这也让我对本堂课的教学感到十分困惑。这堂课我应该教个孩子些什么?本堂课的重点究竟是什么,我要如何突破重点?……

  带着一系列的困惑,我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并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有关本节课的课堂实录和案例设计及分析。最终明确了“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分数的产生学生都知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1、游戏导入,突破单位“1”的认识。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原有认知的禁锢,理解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单位“1”。我在教学开始设计了“说一不二”的游戏。(游戏规则:“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描述时只允许用数“1”,不允许用除了1以外的其它数。)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这是几?(一个手指)这是几?(5个手指)错,游戏规则,只能用“1”来描述,换个说法!1只手。这是?(一双手)

  请1名同学起立。(1个人,1名同学)(请第1名同学的同桌也起立)此时呢?(1桌同学,1组同学)

  咱们班24名同学(1班同学)

  ……”

  借助“说一不二”这个游戏,在课前活跃了课堂紧张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了,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们对自然数1就有了新的认识,此时顺势让学生说说:通过我们今天的小游戏,你对1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得出“今天我们认识的1很特殊,所以要给它加上引号,称它为:单位“1”“。从而,对单位“1”的认识这一教学难点,就这样很轻松的突破了。

  2、亲身体验,在活动中认识分数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分糖”的活动。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这12块糖可以怎样*均分,请你们利用手中的12颗棋子代表12块糖*均分一分,好吗?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创造分数:

  (1)把12颗棋子*均分一分、摆一摆。

  (2)填写记录单。

  (3)同桌互相说说记录单中的内容。

  ②思考提示:(学*记录单)

  我把()看做单位“1”,把单位“1”*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是单位“1”的,有()个棋子,()份是单位“1”的,有()个。

  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充分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在互相交流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能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能力。

  3、分糖反馈,在欢乐中拓展延伸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今天同学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决定把这12块糖分给大家?请同学根据老师说出的分数来取糖,拿对了把糖带走。

  请一名女同学,拿出这些糖的1/4(3块)

  师:老师很公*,这名同学拿了3块,这名男同学也只能拿3块,他应该拿剩下这些糖的几分之几?1/3(3块)一个人拿了1/4,一个人拿了1/3,为什么都是3块呢?

  (单位“1”不同,即使分数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可能相同)

  (3)请一名同学拿剩下这些糖的1/3,问:他拿的对吗?为什么她刚刚拿了1/3是3块,他拿了1/3却是2块?

  (单位“1”不同,即使分数相同,所表示的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师:老师这里还有糖,关于分数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去探究,老师这些糖就留着你找我交流时在送给你!”

  数学教学并不应只是只停留在一课时的教学,应是对学生的学*热情、求知的欲望的激发、诱发的过程,为此在本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通过这一分糖的环节,再次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渗透了分数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分数的积极性。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收获的一些感触,同时不可忽略的,这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应加以改进,比如: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学生说分数的含义说不准确不够不完整时,教师表现比较急躁,对于第一个学生汇报时,对其语言表述没有进行纠正,导致多个学生在表述语言都不够准确;*日教学中教师表述问题说半截话,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要完整的要求不严格,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运用手中材料分别表示1/4的含义(小组合作:分一分、圈一圈,涂一涂,画一画)。通过动手操作、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揭示分数的意义,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看做一个整体*均分,每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人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分数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看了刘全祥老师的文章,我汗流浃背。自己在上完《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本没有认真地去梳理。还是刘老师精辟的分析与拔高地“解读”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鼓起勇气,谈谈自己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一直以来备受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信手翻阅各种杂志、点击小学数学教学网站,有关本节课的案例设计和分析各有特色。特别是看了《小学教学》20xx年第一期张殿宙先生关于《“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有一些感悟,产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分数怎样定义?

  首先,我们要问,分数怎样定义?一般地有以下四种:

  定义1(份数定义):分数是一个单位*均分之后中的一份或几份。

  定义2(商定义):分数是两个数相除的商。

  定义3(比定义):分数是q与p之比。

  定义4(公理化定义):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的定义为:把单位“1”*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的好处是直观,明白易懂,强调了“*均分”,特别是对“几分之几”做了贴切说明,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用份数定义分数,也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份或几份的'说法,仍然和自然数靠得很*,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其次,*均分一个月饼之后的的一份或几份的说法,常常会误解为分数总小于1(比一个月饼小)。最后,由于份月饼或其它直观图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当选择单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一个月饼,*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确定大小的一块。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义,应该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这种除数大,被除数小的的除法,如果运用以前的知识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分数”这个新朋友就闪亮登场了。这样,就突出了数系扩张的本质。因此,分数的份数定义可作为教学起点,但是,不宜过分强调,应该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数定义转移。

  在备课之初,我努力想摆脱“份数”的定义,努力向除法和比的意义靠拢,但这样做似乎在行进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了”(魏彬评价),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认识在五、六年级都安排了专题进行学*。于是,我又把教学目的进行适度回归,重新回到“份数”的定义上来,只不过突出强调学生借助直观的操作和数线模型,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其次,分数的定义怎样演绎?

  分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如何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它代表一件事物的一部分,其本质意义是它的无量纲性。分数无量纲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事物许多不可比的状态变为可比的状态。

  在过渡到分数的本质意义时,张殿宙先生指出:“分数是相对于整体‘1’而言的。在数射线上的0和1之间,标出、、等,乃是认识分数关键的一步,及早进行,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数线是一个半抽象模型,它是“圆模型”和其它*面模型的“再抽象”,可以充当分数的“份数模型”像“除法的商”定义过度的几何载体。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分数的大小。无论是一个,还是一些,都是单位“1”。这样表示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的单位是抽象的“1”。虽然与圆片、三角、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相比,较抽象,但任然是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分数的含义。其次,这是数轴的雏形,学生早在学*自然数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这样就很好地沟通了分数与自然数之间的联系。

  在本节课中,我先从一个月饼(自然数1)到,再从一组月饼(单位“1”)到,突出分数意义的相对性。然后以此为起点抽象到数线上表示,体现分数意义的无量纲性——仅仅是一个新数而已。

  最后,效果如何?

  至于最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来检验。上完本节课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也许是因为苏教版教材学生在前面已经安排了两次学*,对于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其实已经出现过,所以在涉及分数的“份数”意义理解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用数线表示分数的优越性(譬如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抽象性、以及0到1之间分数个数的无限性)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会,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在数线上出示整节课所学的分数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深为遗憾。

  今天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一课的教学,本来是作为考核课,由于要进行课题研究,供大家参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时间,从备课到课件的制作、学具都要到位。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意见也不太统一,只有等上课后,大家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验,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还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规范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

  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

  7、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

  数学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

  1、关于媒体的使用。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较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

  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熟练,导致一些话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3、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提高学生学*兴趣?

  4、讲求策略。

  出现的问题:

  整个教学中,没有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规范的定义,或看书完善。本来是想借助操作,让学生明的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但是对于操作后的思考,引导得不得力,导致学生无法说出“核心”。

  求同比较:

  主要是两个层面的比较:

  ①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②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存异比较:

  由于教材在揭示分数意义之前只有一个四分之一这一个例子,所以我想让学生先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体会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

  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体分分母表示把单位“1”*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正是因为运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运用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5、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生,与老师的讲授。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比较多,学生说得少。有的需要学生多说的地方,学生不说,师就自己包办了。

  尽快在得到本组同伴的帮助、建议后,能有更好的改善。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 1 ” 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课堂上,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魏书生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我负责给学生提供长方形纸片、苹果、糖等,让学生自己通过 “ 选一选,折一折,分一分 ” 等一系列的操作,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在通过比较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单位 “1” 。最后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概括,得出分数概念。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

  心理学表明:良好的、愉悦的环境能激发人积极向上。课堂上师生关系民主*等,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信息多向交流,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使他们兴趣盎然,自信与意志、态度与*惯等方面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才能有利于学生学*更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上做到 “ 三活 ” 即让学生 “ 学生活中的数学 ” 、 “ 在活动中学数学二 ” 、 “ 灵活地学数学 ” 。

  《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本节课正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认识分数的意义,重点在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探究意义,掌握规律,完善分数知识体系。这节课重点把握好以下两点: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6)

——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有不少的感想。因为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百分数这一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我就创设推荐罚点球选手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否定了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各种比较方案后,无形中“逼迫”着学生思考、创造出更趋理想的比较方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而,学*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上的基础,同时在切入主题后很自然地将百分数的读写法呈现给学生,也为后面的学*交流提供了方便。 第二层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数学的学*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饮料、班级合格率、优秀率等。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再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个句子中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的辨析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自学、积极思考、与同伴的交流,获得知识真谛——因为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也没有单位名称;但一般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当分数表示具体的量时,它就有单位名称,了解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层次,*题比较具有趣味性。第一题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并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第二题既掌握了百分数的写法和意义,又启迪了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百分数的个数说一句有关百分数的话,学生兴趣盎然。第三题的成语中的百分数和用百分数来表示学*情绪更让学生大喜,原来百分数还有这等妙用。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20xx年10月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成果展示交流会好课纷呈,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了这节课,我突然感悟到:尽管我的课与张老师的课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应该有能力让我今后的课“效”起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一、认真研读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记得张老师在介绍自己备课的过程时说过,为了这节课,他翻阅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材,认真琢磨了这个内容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时的教学: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参在上课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了解了解本单元、本册的内容。除非要上教研课或比赛课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级的教材看一看。这样的准备,能上出精彩的课吗?就在听完张老师的课之后几天,教研室陈老师要我组织秀峰区五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由我定。于是,我认认真真的翻阅了本册教参,发现课标版“简易方程”与以前的大纲版有较大出入,而且,教参详细的介绍了教材内容改动的原因、教学时应采取什么方法、重难点知识怎样处理等等,同时,我又查看了大纲版教材对于这个内容的安排,我猛然间觉得自己对“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谛。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气氛

  《分数的意义》一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美丽的童话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数学活动,但从张老师的课堂却发现,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走。是什么吸引了学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蔼的教师,使学生思维敏捷,畅所欲言,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教学效果自然不一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朋友、学*的指路人,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但这个“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时学生疯过头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时学生理不理,又要连哄带骗。自己没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面对学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地方向。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张老师的课非常流畅,让听课的老师有一种“享受”的感觉,而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又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就决定了它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学*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我们课前无法预设的资源,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是他无法预料的,但我觉得张老师抓住了每一个偶发性的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解决真正的问题。而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生成资源的基础。这也是我要花大力气学*和练*的方向。

  总而言之,张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有实效性的课堂,是对学生负责的课堂,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课堂,是老师应该给学生的课堂。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7)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各个环节注重了对分数意义的体验,并在体验中随时注意总结。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伊始,在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引入分数,勾起学生的分数的认识。在接下来的一系列举例中,始终都在强调“在生活中”可以把什么*均分,“在生活中”还可以把什么看做单位“1”。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分数具体化。

  2、创设自主学*环境,促进有效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一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进行*均分得到分数后,创设环境让学生自己通过手中的事物进行*均分,从中得到分数。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了猜测、试验、推理、证明等环节,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对于数学知识的最终结论,不仅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让学生亲手操作,在具体的试验中,真正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以学生已有认知水*为基础。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本节课从传统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数学开放,把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的纳入到学生的直接体验中。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值得改进,自己在课堂上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显得前松后紧。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替为代之。从以上看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很匮乏,需要不断地锻炼,提高。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讲究教学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的努力学*,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真正的把学*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的快乐带给学生。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就是概念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教学的'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教学时加大思维的形象性(比如:图、线段图、集合图)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①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的联系

  ③用字母表示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 (0除外)

  ④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

  ⑤单位换算——除法——分数——约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最简分数、约分的意识淡薄。

  学生对约分,结果保留最简分数的意识淡薄,教学时要加强。

  课前让学生开展找身边的分数活动。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采来的“果子”也是丰富多彩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扩大“果子效益”。当然开放策略也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的开放,课时给学生提供交流与探讨的机会和场所。学生便会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探究活动。如在学生学会百分号的写法时,我让学生试着写10个百分号,当大部分学生还未写完,就突然袭击让学生停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百分号的个数说一句有关百分数的话。

  生1:我写了四个百分号,

  生2:我写的百分号的.个数占了老师规定 的个数的百分之五十。你们猜猜我写了几个?

  生3:我写了7/10。生4:我110%,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既掌握了百分号的写法和意义,又启迪了思维。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了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该从百分数起源入手较合理。

  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的开始,我从学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给森林带来了哪些危害导入,引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及其它一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学生学*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的基础,理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xx。

  二、通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

  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电脑下载的进度是16%;我们班期中考试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踊跃。接着通过“换一换”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最终获得知识的真谛——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同在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不能;分数可以带单位,百分数不能;分数的分母是任意不为0的整数,百分数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先学后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在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从练*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四、巩固练*有层次,*题比较有趣味性。

  第一题是“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看成语联想百分数,这一道题学生很感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题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中,这道题旨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积极性高,发言比较踊跃,学生积极参与了学*探究的过程,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读写法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在学*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不完全相同,需要加以扩展。

  计算方法上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它也是今后学*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编排重视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扶放结合。

  理解意义和方法时,都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围绕教学重点,以探究为主线组织课堂学*过程。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原有的基础是已经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了计算方法。同时需要对分数的意义有较熟练的口述基础。

  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对分数乘法有了一定认识,所以,本课教学中继续让学生讨论、交流、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究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但相对有了一定难度,因此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尤为重要,这一点也是班上学生比较弱势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如果对意义都不理解,算式都列不正确更不要说计算了,因此巩固练*中,从基本练*到稍有难度的练*,并加以指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对于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改进。

  今天听了xx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从听这课我发现闫老师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堂中闫老师的“活动系统”,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

  (1)组织学生4人小组,展开合作学*

  (2)构筑互学的关系而不是互教的关系

  (3)组织挑战性的学*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课堂教学基于教师应答学生学*的关系闫老师特别注意:贯穿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活动,放低声音的调门,精选课堂话语,基于即兴式应对来追求创造性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根据校教研工作安排,这个星期该我上公开课。可是一直到本周二还在赶教学进度,因为前一个星期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去实践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落下的课只有抓紧时间补回来。

  周一才决定上分数的意义,周二下午才开始备课和准备上课的材料,所以教学设计上可能不够精细,预设不是特别充分,虽然教学思路是清晰的。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感恩的情感价值。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实用十篇(扩展8)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菁选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根据校教研工作安排,这个星期该我上公开课。可是一直到本周二还在赶教学进度,因为前一个星期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去实践基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学*,落下的课只有抓紧时间补回来。

  周一才决定上分数的意义,周二下午才开始备课和准备上课的材料,所以教学设计上可能不够精细,预设不是特别充分,虽然教学思路是清晰的。

  教学在一个小故事中拉开,不但由此突出“*均分”,还在学生的不同的*均分的情况中评价学生的公*、感恩的情感价值。这似乎与数学教学无关,但教育与教学是不该分的,而我认为教学远没有教育对学生的意义更大。

  在教学单位“1”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字1引入,让学生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归纳不但可以表示1个物体,1个图形、1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1个整体,在此基础上得出1如此多的实际意义是数字1的外延,并在1上加引号,由此定义单位“1”。然后让学生说说手边什么可以看作单位“1”。

  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基础上,我通过对折圆形的纸片引导学生依次得到分数21,41,81这些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然后我通过问:把单位“1”*均分成8份,这样的1份是81,那么这样的3份呢?学生很容易得出83这个分数,然后问5份呢?7份呢?引导学生分别得出分数,于是我质疑:81,83,85,87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发现分母都是8,引导学生发现这是因为都是把单位“1”*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为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数不同。我并没有急着肯定学生的发现,而是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来表示一个分数,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叙述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分数的,使学生在开放的学*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学*情况,并通过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发现倾听别人的`发言也是重要的学*途径。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关于分数单位,我选择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分数意义概念后提出。然后赶紧练*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和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练一练的*题效果不错,于是我对练*中的相似*题省略,但数轴上的单位“1”和如何正确得出各分数相对应的点是比较难的,于是仅剩的时间我留着处理了这个*题。

  教学必须从形象到抽象,返归数学的本真。

  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百分数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教学时我注意了情境导入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上完整节课总体感觉效果还可以。下面就根据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根据统计表提出“哪队的投篮命中率比较高呢”让学生猜测,在学生思考进行交流后认识到可以用“求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进行比较。然后教师补充出示各队命中率,再让学生比较哪一队的命中率比较高,使学生初步体会百分数的特点和作用。

  二、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教师根据贴*学生学*的.事例进行举例。举例有分子是小数、分子比分母大、分子是整数的百分数,并且百分数有读、写两种形式。也为下面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做好铺垫。并让学生交流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不过从课上效果来看,这里还存在一点问题:就是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问题有点大,造成有的学生不知怎么回答。要是这样改效果可能会更好,“谁能说说这些数是谁占谁的几分之几”,这样也就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它和百分数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这一点处理不是很好,使得学生小结“百分数的意义”产生困难,就只能由老师来揭示,百分比和百分率也是一带而过。

  三、教学百分数的读写。先说明如何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再说明: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大体相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读和写教师举例中的百分数,这里学生掌握得很好。

  四、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这里主要是通过两个句子中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的辨析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与同伴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当分数表示一个具体数量时,是有单位的;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即两个数的关系时,是没有单位的。而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五、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我在练*时,注意练*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判断题设计,是针对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使得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的认识又更进一层。这里的练*学生完成得比较好。

  最后送给学生一句名言:1%的灵感+99%的汗水=100%的成功来教育大家勤奋学*的重要性。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讲了两遍,前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第一次课前想法:不知道是幸运还是霉运,每次轮到我这个新手讲公开课总是有外校老师来听,感觉压力山大,本次也不例外,虽然那些派头大的山西老师没来,但有外校老师,总不像自家人那样自在,害怕出丑给学校的脸面抹黑。第二次课前想法:也感觉压力大,有了校长一句不要怕暴露缺点,我思想也放开了,正好有教研员来指导可以查漏补缺,于是就没了像第一次那样紧张的状态,甚至说我感觉我是幸运的,借助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自己在这种大场面下的适应能力,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一次,听说有人来听课,我就赶紧找师傅常老师帮忙选课题,正好该讲《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常老师说就这个吧不是很难。接下来就让她帮我修改课件和预设问题怎么处理,就连早上来学我还跟师傅说一个填空题有点难怕学生不会,常老师说那就讲课过程中举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师徒俩举得例子不谋而合,本来信心满满,可是我觉得结果却很不理想。首先,温故互查的第二题应该让孩子们说说为新内容做铺垫,导学案没做认真检查,自己觉得不难,想着个别难题已有预设处理,但从学生方面考虑不够周全。里面的练*题题量大还有超纲部分,有些*题过于尖锐,学生做起来确实有点困难,此外*题设计有些没能紧扣主题,这个问题听完课闫老师就直接说你的导学案得改。其次,我觉得我的应变能力欠缺,课上我就跟着导学案走,用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结果是为了完成这节课的导学案任务,而没能让孩子们将“分数的意义”、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等这些抽象概念练*透彻,就是*争光老师所说的课堂上的这个“1”没抓好,结果导致导学案算是完成了,但孩子们心中还是迷迷糊糊的,所以总感觉很不理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和师傅们的指导,第二次我就知道在哪里下功夫了。趁周三上午第二节没课,赶紧找来常老师和莉莉帮我审查修改后的导学案及板书设计,下午放学又请晓丽帮忙修改课件到7点,晚上继续思考过程,在她们的帮助下第二次讲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也找回了点自信和勇气,发自肺腑的感激帮我忙的老师们,教学反思《《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收获更大的就是涧西刘老师对我课的点评。一、她说:“教学分数的产生也应该强调指出是在不能得到整数的情况下产生的,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意义,课本这样编排说明它是一个知识点,是需要强调的。”其实我原以为书本上有的东西,还有从古至今的图形和文字介绍,最后还又总结了一段分数产生的原因,和几个老师商量这个学生自己一看都明白,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OK了,我还是没把教材挖掘透。二、课堂上老师说的还有点多,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牢固。三、学生举身边1/4的.例子时,让孩子们说出例子并动手画一画;举四人小组例子如果让孩子们站起来应该站几个人表示1/4,八个人时应该站几个孩子来表示1/4?让孩子们动起来体会单位“1”不同时所表示的1/4也不一样,进一步加深对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四、练*题设计个数轴或者老师拿几支粉笔说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等。刘老师的思维真敏捷,她提的这些宝贵的意见我怎么都没想到一条呢?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思维放不开,所以才导致课堂上的拘泥,另外就是对教材和课标挖掘的不够通透吧!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如果不经历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么会几次三番地去给那些敬爱的师傅们添麻烦呢?之前还真没感觉到反思有如此大的功效,今天才发现:只有经过不断的交流、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一点一点改进,才能有所进步直至成熟。

  片段:

  从教室里找不同的分数。

  生1:教室里有63个同学,我们男生有34个,是总人数的34/63。

  师:那女生呢?

  生2:女生有29人,是总人数的29/63。

  生3:我看到了1/2,有前后2块黑板,前面这一块黑板就是总数的1/2,后面一块也是总数的1/2。

  生4:教室里一共有25块窗户玻璃,南边有6块,就是总数的6/15。

  师:还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生5:把15块窗户玻璃*均分成5份,3块玻璃是1份,6块玻璃是2份,可以用分数2/5表示。

  ……

  揭示单位“1”的概念

  反思: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要经历三个不同的认知水*。第一,直观形象水*。第二,形象抽象水*。第三,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时,学生的认知基本处于直观形象水*。学*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将学生的认知水*提升到形象抽象水*和初步的本质抽象水*上去。

  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去找教室中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用分数表示各种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感到分数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理解、把握分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当学生“看到的都是分数”时,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本身的敏感性得到了增强。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们在三年级的学*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的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还会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本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两个概念,学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学*方式的转变。

  在课堂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氛围,创新了教学方式,从而成功促进了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这样的数学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我给学生提出了学*新知识的步骤:①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②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合作,从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入手,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为我们的教学不能总是“零起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首先就要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让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自己主动去会忆、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当学生纷纷举手汇报了自己已知的关于分数的知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动手操作,去体验、交流与思考,“你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从体验中建立“*均分”,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

  2、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学*、合作学*。

  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必须强调个体的亲历性,即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材料,也就是说,要充分展开学*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而不是只见结果而忽视过程。为此,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充分提供学生学*材料,设计开放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强化富有个性的学*行为。例如,在课堂中我把准备的材料:长方形纸片、一米长的绳子、六块小立方体和四根绘画笔交给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他们去动手操作,去体验,进行交流与思考,这样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并逐步建立概念。我从生活中精心挑选了一些实物,作为寻找分数的.材料。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并猜想能不能用*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数,然后动手操作寻找分数。展示时重点展示*均分多个物体得到分数的操作过程,让学生感受可以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其中这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过程。为抽象分数的意义做好铺垫,感悟分数就在生活之中。

  还利用分绘画笔,在整体的具体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会不一样。在归纳分数的意义时,首先让学生在感知多个材料的基础上明确:不论把什么东西*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东西看做一个整体,那就是单位“1”。表示分的份数不确定,从而创造了用“若干份”这个词来表示不确定的份数,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数不确定,于是又创造出用“一份或几份”来表示取的份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学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这样水到渠成地创造出了概念,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分数的学*在小学分了几个阶段,这堂课是在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基础上开始对分数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分数的意义及对单位“1”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点收获和想法。

  1、从大家所熟知的“1”引入课堂,学生感觉太简单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举手回答的同学几乎全部。这样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为接下来的内容做好了接受的准备。又通过有关“1”的这些既简单又重要的问题的提问,把这课的一个难点——单位“1”做了初步的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显得顺理成章,不知不觉中就在学*新知识。

  学生一般都愿意学*简单的东西,也希望把学*变的简单。老师应该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顺利过渡到新知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好,而且自然而然,不生硬。

  2、数学思想需要逐步的渗透,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建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通过教学分数是如何产生的,我觉得第一让学生知道了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学好数学是更好的为生活服务。第二让学生明白有关数的理论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数学理论的建构。

  作为数学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自己要站在数学思想的高度去看知识点,站得高、看得远,对于教材的把握、前后知识的连贯才能作到运用自如。

  3、自学是中学生及成年人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首先对新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再一齐解决重、难点。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还不强,所以在自学前给了提示,围绕几个知识点自学。“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提示尝试着去学*、去解决,然后教师再把重、难点和学生进一步探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又能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生学的有趣、老师教的轻松,何乐而不为?

  4、数学概念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有利的。数学概念一般都很抽象,理解时往往有些难度。但如果通过语文方式的解释,则会变得容易些。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我曾让学生查阅过字典,学生通过查阅字典明白了“容”就是容纳的意思,“积”就是体积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容纳的体积,把它说完整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过这样教学,我发现学生一是理解容易,二是因感觉新鲜而气氛活跃了。这堂课教学中,在理解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出重点词的环节,把一个大概念分小,逐个理解。在理解“若干份”时,通过思考和查阅字典,明白了“若干”是指不定量。这样“若干”一词,学生不仅理解了,还会运用了。数学课堂的教学不妨可以借鉴其他学科,融为一体,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今天听了xx老师的“分数的意义”这一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从听这课我发现闫老师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堂中闫老师的“活动系统”,就是组织学生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

  (1)组织学生4人小组,展开合作学*

  (2)构筑互学的关系而不是互教的关系

  (3)组织挑战性的学*

  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课堂教学基于教师应答学生学*的关系闫老师特别注意:贯穿倾听、串联、反刍三种活动,放低声音的调门,精选课堂话语,基于即兴式应对来追求创造性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分数的意义》教学已几个课时了,学生有了三、四年级对小数的认识和对分数的简认识后,一开始觉得还入门较快,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还算好,特别是对于“*均分”的重要性理解还不错。

  记得教学上一届学生时,我发给学生一些固定的学*材料,如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片、线段、几个苹果组成的集合图,让学生任意选择材料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学生似乎学得还顺。这一次,我没有给出学*材料模型,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只是提醒同学们可以画一画、涂一涂、折一折,也可以就地取材,看看身边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上的,自己想办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没想到,学生的创造力真强,有用一个苹果分的,也有用一张长(正)方形纸折的(或涂的'),有用四本书(四枝笔)来分的,还有不少同学不是用一个物体,而是画了几个小人或几个果子或几个三角形来表示的。在学生生成的作品中,我找到了知识的原型,从而让学生更自由地理解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或许多物体。

  但在巩固环节,进行画笑脸比赛时却出了点小意外,没有上一届教学时效果好,主要是一个姓喻的学生没听要求,违规了,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情经过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12个圆的集合图,让学生画笑脸,谁先画完这12个就马上举手,其他同学全部停下,而姓喻的同学只画了一个就举手,弄得我宣布停止。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画完了的。在后面填空环节,没有一个同学得出:我画了12个笑脸,是这个整体的十二分之十二,即十二分之十二等于一。最后比赛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听了顾老师的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堂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其中包括

  1.复*课,不应该是老师生硬的给学生不停的灌输整个单元的学*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整理。学生自己对于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要不老师清楚的多。对于普遍觉得有难的问题,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