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1

  这篇小品文,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手中的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决定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一下,让学生先自学,自学的内容主要就是翻译课文。熟记课下注解,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由师生共同探究。剩下的时间,就做随堂练*,当然是闭卷形式。

  一节课我讲了20分钟,剩下的时间学生做题,等我把卷子收上来一看,很生气,学生做得非常不好,只有二三个孩子做得可以。从学生做题的效果不是看出来孩子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听课的效果不好,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少,教师讲完的题,原封不动的拿来给他们做,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印象。

  (二)学*严重的缺乏主动性,甚至可以说没有学*的意识。

  (三)没有家根本就不看书。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我教师来讲,可能是我说话的语速太快,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还没等他们反映过来,我就讲过去了。学生的理解效果不好,这可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以后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我这个毛病我心理有数,但就是改不过来,尤其是我说到激动处,语速更是放不下来。怎么办呢?

  是不是我的教学还是没有走*学生的心理,昨天,我慷慨激昂的说了大半节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但从今天听课的状态来说,没有多在改变,或许我太着急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更需要恒心。我不应灰心,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一定会改变的.。当然是向好的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来,学生还是没有学*状态,很多孩子就是在装学*,其实心不在那里,因此才没有学*效果。看来,我还得与他们交流,真正的走*学生的心理。当然改变孩子的厌学心理也不是容易的。我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是我觉得文言文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以后我再讲文言文的时候,多给孩子点自学时间。然后再进行检测。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2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

  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3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4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遗憾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好,“温故知新”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造成前松后紧,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链接”的内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5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先将课文给学生范读一遍,要求学生在这一遍里标注字词的读音及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将课文读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大体意思也就懂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语速放慢,在朗读中有一定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由于学生现在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赏析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历,以及这两句在文中侧面衬托景物的优美的作用。对学生能否理解其含义不作明确硬性要求。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6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5、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二、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7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8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第五点,更要读出感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六点,加强普通话,每一天都要加强练*,多听多说,努力去掉乡音及不准的音。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9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10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6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中才能不断进步。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2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3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4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5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吴均的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而隽永,备课的时候就在想这篇课文给学生什么呢?结合上学期讲过的《答谢中书书》学生可以明白古代书信的一个方面功能,那么本课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呢?

  在教学设计上还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弄清文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知晓作者写作意图。留了预*作业,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今天上课就问了预*的情况,读的比较流利,一部分同学已经会背诵了!意外的收获,有的孩子总是有自我学*的能力!订正了一个字音,“蝉则千转不穷”一句中“转”的读音应该读啭(四声)这是一个通假字,这个读音说明同学们在预*的时候仅仅是盯着文本了,没有看书下注释,没有加上文意的理解,于是告诫同学们还是要结合文意来预*来背诵,不然即使背下来了也是死记硬背没有收获的!

  接着采取了各种读,来进一步熟悉课文,先是慢读,进一步正音,然后自己出声朗读,然后请了三个同学泛读,最后齐读,齐读分为慢读和快读(快读就是不计标点符号的朗读,该读法对于熟悉课文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快读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在课堂上又经过了七遍朗读课文,课文学生基本烂熟于胸,为下一步翻译课文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接着介绍了作者吴均(只做简单介绍,书下注释即可,补充了吴均体)然后就领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大概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答谢中书书,由此马上进入正文,第一段由学生自读,对照书下注释进行简单的翻译,又不明白的翻译可以提问,顺利解决,并且在文章内容上加以点拨,那么此段内容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有作者的出行地点,天气及周围山水的特点,结合熟读课文的环节,同学们马上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总体特征:奇山异水。那么水异在哪呢?大家不翻译能不能理解,大家很快就发现了写水的清和急,和三峡极其相似!(我们在抱怨学生不认真的同时,其实他们的小脑袋在不停的接受信息)那么如何写水的清的呢?看看写法如何?采取了什么手段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加以点拨又发现了夸张的写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夸张的修辞加以复*和运用)学生们很开心,马上又进入翻译的阶段,学生慢慢会思考问题了,瞬间感觉收获很大!接下来面对写山部分,因为翻译有难点,所以依照传统教学先翻译,捋顺文章大意,难点在于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此处对作者加以补充介绍,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追求名利的人的蔑视和自己避世隐居的志趣!作者写书的目的可能在此,对学者对于本课的研究加以阐释,作者对于朋友的规劝之意也就可以理解了!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山奇的特点在于山高,山幽,运用的手法有以动写静,反衬还有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难点!尤其对于以动写静的理解,马上回忆了《安塞腰鼓》的学*,我很惊讶,学过的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如此巨大,我一直在教学中对学生灌输课文是最好的阅读和写作的蓝本思想,在看似放荡不羁的学生的心里其实是烙有深深的痕迹的!教育应该是不着边际的影响,而并非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就应该是刻在骨子里的认知,我忽然很高兴自己是一个老师,很幸福是一个老师!最*出奇的喜欢课堂,喜欢讲课的感受,喜欢学生,单纯的做个老师真好!

  小结本课写作方法:

  动静结合、反衬、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运用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对偶

  写景角度:听觉、视觉

  由景生情因情明志

  本文的感情:对追求名利的人的蔑视和自己避世隐居的志趣!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结构:总分

  文章体裁:骈体文、山水小品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6

  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在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次播放多媒体,尝试让学生看画面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荐几个学生上台当导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了导游词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觉得收获很多,不过也有遗憾,一是对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导游词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菁选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2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教学案例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学生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

  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学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4

  开放性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现代课堂教学的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它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空间和时间上全方位强调双主、互动、开放。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做语文学科认知结构、学*方法与学*策略的指导者,做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的组织者,做学生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做创设情景唤醒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在如今的课程改革浪潮里,师生课堂上的交流是开放的、双主的、互动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老师所追求的不仅是一种灵活多变交流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以放飞,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催生语文课堂的生命与个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摇曳多姿,精彩纷呈。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开放双主互动中走向精彩。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5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

  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6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在学生全面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再次播放多媒体,尝试让学生看画面写一段导游词,然后推荐几个学生上台当导游。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练*了导游词的写法,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节课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我觉得收获很多,不过也有遗憾,一是对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导游词没有及时给予评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8

  为了参加全市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最*我校组织了校内选拔赛,其内容之一就是上课,于是我选择了上《与朱元思书》这一篇课文。

  以前,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一般是按部就班,按照下列流程来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理解内容,处理练*。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的用时就要占课堂时间的一大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听的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我尝试着一些改变,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成功的喜悦。

  我今天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用了一节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课文,尤其要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基本能够翻译课文。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行小组(四人)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本组的疑难问题,之后进行全班讨论,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翻译课文的时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文言文的*惯。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

  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

  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今后,我将继续这样去实践。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9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写景美文,结束新课后,我反思如下:

  1、对于这篇写景美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诵读时,我利用多媒体用古筝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乐,搜集富春江图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针对“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品读、自由诵读等形式,咬文嚼字,让学生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引导学生品读经典、传承经典。

  3、对于写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尝试运用“赏景听读”“以景助讲”“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赏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针对课文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联系历史资料,进行拓展延伸,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了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因此,我在“拓展延伸”与“课后作业”中做了相应的处理。

  遗憾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好,“温故知新”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造成前松后紧,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链接”的内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高洁情趣。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0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1

  这篇小品文,文质兼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及手中的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是很容易的事。因此我决定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一下,让学生先自学,自学的内容主要就是翻译课文。熟记课下注解,对于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由师生共同探究。剩下的时间,就做随堂练*,当然是闭卷形式。

  一节课我讲了20分钟,剩下的时间学生做题,等我把卷子收上来一看,很生气,学生做得非常不好,只有二三个孩子做得可以。从学生做题的效果不是看出来孩子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听课的效果不好,认真听讲的学生很少,教师讲完的题,原封不动的拿来给他们做,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印象。

  (二)学*严重的缺乏主动性,甚至可以说没有学*的意识。

  (三)没有家根本就不看书。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对我教师来讲,可能是我说话的语速太快,对于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还没等他们反映过来,我就讲过去了。学生的理解效果不好,这可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以后教学中我一定要改,我这个毛病我心理有数,但就是改不过来,尤其是我说到激动处,语速更是放不下来。怎么办呢?

  是不是我的教学还是没有走*学生的心理,昨天,我慷慨激昂的说了大半节课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但从今天听课的`状态来说,没有多在改变,或许我太着急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更需要恒心。我不应灰心,我相信我的孩子们一定会改变的。当然是向好的方面。

  从学生角度看来,学生还是没有学*状态,很多孩子就是在装学*,其实心不在那里,因此才没有学*效果。看来,我还得与他们交流,真正的走*学生的心理。当然改变孩子的厌学心理也不是容易的。我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但是我觉得文言文这种教学方法还是不错的,以后我再讲文言文的时候,多给孩子点自学时间。然后再进行检测。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2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事的指导关心,自己也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根据初三的教学进度,我们决定以《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来参加这次活动。在讲课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初三语文组在小组教研会上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集体备课和分析。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是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且能翻译重点句子,然后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在体会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以及对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的学*和对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一,按照活动要求,我们组集体抽签。得知这一课要由我来讲后,我本来想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从朗读到翻译再到理解分析课文。但根据我对学生两个多月的了解,他们比较含蓄,接受知识比较慢而且需要给予充足的思考和理解时间,于是我决定将本课的翻译和词语理解提前进行。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熟读课文和学*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在备课和制作课件过程中,大家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顾校长建议我在课件的最后以书面形式将写景的方法进行呈现,可以更清晰而且省时间,胡老师和瞿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也给我提了意见,让我明白了课件要为课堂服务,而不能过多牵制课堂。

  星期二的下午第二节课这堂课以朗读贯穿,重点是分析文中的写景方法,并联系以前的课文让学生加深印象。这堂课我认为基本达到了目标。课堂虽然不够活泼热情,但学生们都积极思考,一些基础很差*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努力跟上节奏。对于这堂课的难点:富春江山的`写法的分析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而且学生们也在品味优美的山水中准确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这堂课时间把握也刚刚好。总之,我认为这堂课基本完成了任务。

  上个星期五我们组召开教研会,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堂课的切入点较小,目标明确,舍弃了不必要的环节,在知识的掌握上很扎实,符合初三年级的教学实际。我还有所欠缺的是: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就忘记了阅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第二点,关于作者的生*介绍不用一定放到课堂的开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时候插入作者的经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3

  在一般情况下,讲授一篇古文,当从破题入手,以达到知人论、加深理解的作用,但这篇《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不是大家,介绍可满足于书下注释,至于书信的体裁,在文中也没有典型的体现,深究起来会流于繁琐,不利于初学,故可不做介绍。因此,讲授的重点宜在文本之中。所以我想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法进行对文本的教学,利用自己制作的网页,并配以画面和音乐,再加上英特网,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学*,想达到提高学生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完成本课的教学后,我觉得本文在教学时有几个方面还是实施得不错的

  1、利用由已知到未知,可以激情学生的兴趣:

  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过的文章:《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原因是这四篇文章中有些语句的句式、内容、意境等有相似之处,可以让学生理解古代文章的传承与发展,以激发学生学*古代名篇的兴趣。另外,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2、疏通文章,讲求学生自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在具体讲授中,疏通文意是首要的。鉴于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本文的注释又比较详细,再加上网页中的注释,翻译文本的任务可以交给学生们。

  另外,有些资料,我也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此时,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也就体现了出来,也避免了教师强行要求学生识记的状况的发生。

  3、利用配乐、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与音乐,文学与美术,有着一定的渊源。好的文章,可以是一首优美的音乐,也可以一幅奇妙无比的图画。而本文从形式上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而本文从内容看,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

  所以本文我利用课件的形式,找了一些富春江的图片,并找了三首古曲:《*沙落雁》、《阳春白雪》、《渔歌唱晚》,其中《渔歌唱晚》的乐曲宁静舒缓,古筝琴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时湖边的美景及渔民喜悦的心情,这与本文的情景正好吻合。学生在乐曲声中齐读、自读,在朗读声中有不少学生和着音乐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在其中的模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对美的感悟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但没有抛弃传统教学中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作为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个“度”,不能只用信息技术,但也不能不用信息技术。所以我要教学本文时,在理清本文内容时,我利用板书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过到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很好地做好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工作这一环节,不然,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将会成为一纸空谈。

  5、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作业:

  学生现在喜欢用电脑,那么我们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电脑,也就是说我们应当采用“疏”的形式,而不应当采用“堵”的形式。这个经验,我国远在大禹时期就已经知道了,可是现在我们教师为什么却还是做不到呢?

  所以本文的作业,我就以e-work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寄到我的信箱。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利用自己喜欢电脑,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电脑,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到网络的垃圾堆之中去。

  二、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现代教育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要求越来越高:

  本网络课件,我是用了12个小时完成的,当然还不包括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在本校,我的电脑应用技术在全校课任教师之中,还算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的.应用,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2、语文教师的“全才性”越来越突出:

  语文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可以说是各个学科都有的,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对各方面的知识应当都有所知。另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文章所包含的音乐美、美术美、知识美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否则,只是单纯地拿个音乐,找张图片,然后做成课件,那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反而将会误人子弟。

  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点尤其重要。

  3、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库,至少应当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对教材的处理不同,带来的是对教学资源的处理也不尽相同。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可以更快更好地处理信息。

  另外,我要查找资料时,充分利用了网络搜索引擎。但是很多教师却像我反映很难找到所要想找的资料,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字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信息搜索的能力。这点作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加强。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但因水*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4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第五点,更要读出感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六点,加强普通话,每一天都要加强练*,多听多说,努力去掉乡音及不准的音。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15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在教学中,我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结合文章体裁,我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总之,这节课既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与其他同学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精选十篇)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1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6、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7、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8、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9、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

  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一、恰当导入

  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目标: 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认真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 甚箭 轩邈 泠泠 千转 直视无碍 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弄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像)

  三、合作学*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五、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像: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六、拓展练*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可以模仿《话说长江》)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志趣高洁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

  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三、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最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最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分发材料)

  四、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五、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

  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

  明确:文章结构

  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六、注意重读,和语气的轻重缓急,再读课文,感受文章中山水之美。

  七、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作者在这幅优美的山水写意画中要表达什么呢?

  明确: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感情)

  八、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特点,再读课文,能够让人心动之感。

  九、其实在古代像吴均这样寄情山水,表达志向的人很多,下面请大家回忆所知道的这些人物,完成所给对联的下联。(文化内涵)

  吴均绝赞富春江水抒归隐之心,欧阳修倾心醉翁亭唱闲置之情

  柳宗元细绘小石潭感凄凉之意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仄,上下联要*仄相对,*对仄,仄对*。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二)文章中心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六、布置作业

  1.背熟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附板书: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奇山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天下独绝 奇山: “看” (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附录:练*一份

  一、音形互写

  水皆缥( )碧 互相轩miǎo( ) 泠泠( )作响

  急湍( )甚箭 kuī( )谷忘反 yuān( )飞lì( )天

  嘤嘤( )成韵 横kē( )上蔽 千转( )不穷

  好( )鸟相鸣 经lún( )世务 叔庠( )

  填空

  1、本文作者 ,字 , 朝人。

  2、文中的“ ”一句点名明了旅游的路线,全文的景色可用文中的一个词“ ”来归纳。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 ( ) 2.负势竞上 ( )

  3.互相轩miǎo( ) 4.任意东西 ( )

  5.猛浪若奔 ( ) 6.横kē上蔽 ( )

  二、古今异义

  yuān飞lì天者 古义: 今义:

  经lún( )世务者 古义: 今义: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天山共色( ) 争高直指( )

  从流飘荡( ) 泉水激石( )

  天下独绝( ) 泠泠作响( ) ( )

  一百许里( ) 好鸟相鸣( )

  水皆缥碧( ) 望峰息心( )

  急湍甚箭( ) 横kē上蔽( )

  皆生寒树( ) kuī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千转不穷( )

  在昼犹昏( ) 百叫无绝( )

  疏条交映( ) ( ) ( ) 有时见日(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

  6.负势竞上,互相轩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

  7.yuān飞lì天者,望峰息心;经lún世务者,kuī谷忘反。

  译: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5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一、恰当导入

  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目标: 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认真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 甚箭 轩邈 泠泠 千转 直视无碍 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弄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像)

  三、合作学*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五、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像: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六、拓展练*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可以模仿《话说长江》)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志趣高洁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7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由“景”释“文”的能力。

  2.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元朝吴桓赞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二、视听范读,划节奏

  三、读美文

  1.自由朗读,感受节奏美。

  2.配乐齐读。

  3.根据幻灯提示,译读美文。

  4.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

  5.反馈合作学*结果,小组推选代表展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江**的高山上,长满了常青的树木。)

  (4)负势竞上,互相轩藐。(山峦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相互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里的山峰就会*息追名逐利的心。)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7)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偶尔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6.作者是怎么评价富春江山水的?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四、品美文

  1.理清本文的结构。

  2.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齐读第一段,女生朗诵二段,男生读三段,再次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奇山异水,并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就美在,我从句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例1: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的清净。我主要是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读出来的。

  例2:富春江的水美,美就美在水流的激越。我主要是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形象的比喻句中感悟出来的。

  例3:富春江的山美,美就美在山中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主要是从“负势竞上”的山峰、“泠泠作响”的泉水、“嘤嘤成韵”的好鸟、“千转不穷”的蝉和“百叫无绝”的猿等景物上看出来的。

  写水时抓住“清”这一特点从静态的角度来写,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表现;而写“急”这一特点时则从动态的画面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变化,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从而突出了水的异。

  写山时作者先通过视觉的角度、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赋予山以生命活力,而且突出了山的高度。接着写了山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从听觉上感受到了一首山林交响曲,使得整个山林变成了美妙的音乐世界,使人心旷神怡。最后补写的山峰上的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茏,给人以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与活力感,在这“皆生寒树”的高山之上,我们听到的是那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了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又照应前文的“寒”字。这里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山的“奇”。

  文中句式整齐富有变化,多用四言,间以六言并时而加上一些副词,使行文灵活自如,又富有疏宕谐婉的节奏。如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以对句开端,勾勒出山水的形象气势。又如在写动态水时用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整齐的比喻句来形容水的急。在刻画山的特点时更是选用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等讲究对仗、声律的句子来写神奇的山峰。

  (2)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五、悟情趣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述美景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或情趣?找出句子试着分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闲适、随意、怡然自得、自在、愉悦)

  2.鸢飞戾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在厌弃世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林中日光明暗的景致多么美妙!刚才还是树木阴翳,光线昏暗,一会儿又能柳暗花明。从色的角度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体现了作者的高雅的志趣。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优化设计》中的练*。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8

  21《与朱元思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

  2、难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2、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4、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①边读边发现问题。

  ②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③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5、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6、学了本文,大家想一想,说说本文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 “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七、拓展: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八、小结: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九、作业:

  ①、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十、板书:

  (一)、总写:奇山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视觉)

  (二)分写

  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奇山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自主学*确定主体地位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点评:

  这节课 ,老师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为主线,始终以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台,很好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体现在:

  一、摆正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郑教师正是居于这一点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18分钟,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 ,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 ,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意以“问题本位”作为学*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 ,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 ,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

  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四、明辨文章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案 10

  教师寄语: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

  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4、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 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学*重点:

  背诵课文

  学*难点:

  通过教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兴趣,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预*导航:

  A: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吴均(469---520),南朝作家,字叔痒。曾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B: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 缥碧: (2)奔: (3) 负势竞上:

  (4) 互相轩邈: (5) 息心: (6) 柯:

  C1: 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C2:最后四句形容夹岸林木遮天蔽日,哪一句是关键句?

  尚待解决的问题:

  新发现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定目标:教师介绍背景,创设情境。生读目标,认定。

  我国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 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 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预*检查,感知文本:组内交流,订正预*导航中出现的错误。找学生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 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或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在自学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5、课堂交流,翻译全文。

  6、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探讨

  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势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属于什么文体?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

  达标测试:学生独立完成,小组 代表公布答案,老师订正。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 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2、 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一、 回顾旧知,集体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以上学*,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1、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 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4、文中描绘了哪些 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探究主旨,共谈感悟。

  1、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感慨呢?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3、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四、课堂小结:

  1、优美的散文,写景必然要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希望同学 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心得,以便在将来的写作中运用。

  2、整理笔记(重点字词的解释、文章主旨)。

  五、巩固提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 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风烟俱净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窥谷忘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D.在昼犹昏

  皆生寒树 有时见日

  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_______。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 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与朱元思书读书心得3篇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百四十四字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作者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的“山川之美”。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啊,美丽的富春江

  富春,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啊!富春江一端在雄伟巍峨的黄山脚下流过,一端又牵着那堪称是人间仙境的西子湖畔。富春江的水,清澈见底,时而湍急,时而*静;而富春江畔的山,有的高耸入云,有的连绵不断。啊,这就是美丽的富春江!

  此时,我细细地品读着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自己也仿佛置身于那一片令人魂牵萦绕的山水之中了……

  我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富春江的黄昏,弄一叶扁舟,坐在舟尾,煮一壶茗茶,望着那一望无际荡漾着涟漪的江面,别有一番韵味。那黄昏中燃烧未尽的太阳将她最后的光芒射向了富春江的水面上,那火一般的晚霞荡漾在江面上,整个江面映出了太阳红彤彤的影子,水中好像盛开着一朵艳丽的牡丹,与此起彼佛的水波相映成趣,显得格外地妖娆。到了水流湍急的地方,一叶小舟在水中自由地飘荡,真是“任意东西”,好不爽快!漫漫富春江之上,望这自由不羁的一叶孤舟,那放诞浪荡的江水,呵,真想痛饮一杯!黄昏中的江面上,回荡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朗朗笑声,是啊,这江、这水、这山、这景、这自然,不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知己吗?醉了,就任这小舟在下游的江面上缓缓飘荡,扑向自然的怀抱,躺在江面上小睡一晌,不也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吗?

  停船靠岸,望那一座座高山直上云霄,巍峨高耸,有的负势竞上,有的争高直指。远眺苍茫的山峦,*看脚下渊源流长、一望无尽的江水,这山水之间寄托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报国之志;又沉浸了多少文人墨客忧国思乡之泪……有多少放诞不羁的灵魂,又有多少寂寞孤独的心灵啊!

  “连娟落日依山尽,寂寞寒湖蘸岸*。要识放翁新得意,蓼花多处钓舟横。”这是陆游失意后为富春江写的一首诗,白首为功名,他也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了呀!

  富春那的轩邈的山,有刚毅,有放诞,还有沉稳。富春那的缥碧的江水,时而令人有海阔天空之想,时而又令人仿佛进入了那纸醉金迷之境。这缥缈的江水是富春清澈的双眸,有一抹温柔、又有几许自由和不羁,又饱含着沉稳、刚毅,但更多的还是历经沧桑后的伤怀,啊!这美丽的富春江,她的美也许正在于她那明眸中一丝淡淡的哀愁吧……

  本文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与朱元思书》虽名为“书”,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典型的山水记。

  全文144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之美,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文章先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发端,再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起全文,总写富春江的优美景色。

  接着紧承“奇山异水”而分写先逐层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写了江水的明净可爱。

  接着两句“急湍甚剑,猛浪若奔”,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感。

  次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动静结合,使人能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下文则转换角度,着重写听觉感受。泉、鸟、蝉、猿,声调各异,自成天籁,组成一步大自然协奏曲。

  作者以闹写静,显示山中无人的幽静,使人产生一种流连忘返,隐居山中的幽静。

  文体骈散相见,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是骈体文的上乘之作。

  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6篇

  一、课前准备

  课文录音;印发《论骈文之所长》(或其他介绍骈文的资料) 。

  二、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三、阅读分析

  1、明确读音和句读

  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3、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4、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介绍: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总之,从生*可见: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5、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提示:下发“补充阅读材料(3)”,要求课后自己阅读《论骈文之所长》一文。

  【教材分析】

  本文从题目看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是一篇写景美文。文章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艺术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读中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并背诵。

  2、能力训练: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延本文的意境,品味作者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3、学*积累文言词汇。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

  【教学建议】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阅读此文令人悠然神往,仿佛也置身于其中领略山水之美。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美,通过读去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要做好读的指导。其次,就是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意境美及作者写景的心境与写作特色。至于文中的难点讲清字面意思即可,不必刻意求深。

  本文可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教案设计】

  一、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 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

  (学生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三、入境

  1、感知文意:

  教师引入:通过美读,我们初步感受了文章的美感。但要进入其佳境,还必须深入理解文意。请同学们对照注释,将文中的景物用现代汉语描述出来。

  (学生描述并展示)

  2、进入佳境: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随大屏幕的景色,听着音乐,再请一位同学作导游,带我们进入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雄奇秀丽佳境吧。

  (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水是青的,天是蓝的。鱼儿在水石间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叮咚叮咚地响,鸟儿在林间歌唱,蝉儿在枝头鸣叫)

  四、述美

  教师引入:同学们,随着这位同学的导游,我们在品味了这一份美感后,下面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感受。之后小组代表采用我读 ,感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向全班进行交流。

  (讨论、交流)

  五、体情

  教师引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如不能理解则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启发: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六、品辞章

  教师引入:本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学生品读,边读边圈点批注)

  1、可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品味:

  ⑴ 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⑵ 动静结合摇曳多姿。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⑶ 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⑷ 巧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读者陶醉于奇山异水之中。

  七、总结

  教师引入:这篇文章我们就学*到这里。谁来说一说这节课学*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八、拓读

  教师引入:课下如有兴趣再阅读一下陶宏景的《答谢中书》,看看两文有什么异同。

  答谢中书

  陶宏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理念】

  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指导。在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熟读成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志趣美。

  【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请看学*目标(看课件3)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

  1、前大家已经预*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时注意了课下注释,很好!)

  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

  自学指导(一)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

  转缥碧轩邈见横柯急湍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愿意读的举手。

  xx,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译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

  自学指导(二)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生自渎,自译课文,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板书于黑板中间。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3、(6分钟后)师:能译讲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开始译讲课文,这几个疑难词句,在译讲时一并解决。怎样译讲呢?请看:(出示课件6)译讲方法:

  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词,最后翻译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释)

  4、这一排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译讲,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错误。(如出现错误,问:能讲对的举手?指名许多学生回答。如无人举手,教师讲解。)

  5、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点拨:[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生在译讲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没有补充出来,师提示: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如“(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

  6、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疑难,可以提出来。如有疑问,老师个别辅导。

  7、齐读课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用了。

  五、课堂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出示课件7)出示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

  请大家练*背诵,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背诵。

  2、5分钟后,问:能背的同学举手?

  如果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如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

  同桌背;

  齐背(不熟练的可以翻翻书)。

  继续出示课堂作业(出示课件8)

  4、请读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探究、练*二[解决探究练*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

  奇山──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和听觉结合)

  异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师:下课

  六、作业设置(出示课件9)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3、同学们,请那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教学反思】

  我带着相信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惯的想法走向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第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思想、转变观念──“把理解字词全部下放给学生”,但不是完全甩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抓住重点字词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赏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妙处,在课堂上,师生是*等,互动的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充分体现。第二点实验理念,转变方式,我觉得文言文比现代文还多了一层美,即语言文字本身的美,以及由语言的隔阂所带来的想像美、再创造美,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设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得到自主学*、自主发展。这正符合新《课标》对文言文提出的诵读要求。

  【板书设计】

  奇山山之峻峭

  异水水之清澈

  [思路综述]

  美文需要美读。《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秀美风光,语言凝炼传神。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一篇美文。

  本设计尝试从朗读放手,以朗读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理解课文,进而品味,赏析课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味、审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前预*布置

  ⑴复*《三峡》、《小石潭记》

  ⑵收集有关描写山水方面的诗句及散文精彩片断

  ⑶以导游员,讲解员身份去构想设计

  ⑷创新写作

  ——以课内外阅读中涉及到的描写山水方面的文题灵活串编一段话。

  [教学互动*台展示]

  一、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点击,出示课题、作者)

  二、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生自愿朗读,师作朗读指导(点击)正音(点击)

  (二)师范读,要求生闭眼想象画面

  (三)生互译、互问、互答(点击)

  (四)师点拨

  1、作者自富阳到桐庐时的天气怎样?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2、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照应第一段的哪个词?

  三、品读、赏析

  (一)品、赏“异水”

  1、采取四遍读背法

  大声读、轻声读、快速读,融情入景慢慢赏读。

  2、情景再现,导游解说。

  (二)品、赏“奇山”

  1、读读、想想

  请几位女生齐诵,其余学生进入想象画面。

  2、画画,说说

  请一生上台画,其余在下面准备画或说

  可以用“这里的山真奇啊,奇在……”开头去说

  3、比比、背背

  与《三峡》文中描写山的片断比

  男女生竞争背诵(听觉、视觉)

  4、议议,悟悟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6)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方法】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学生读,配乐《*湖秋月》)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想!)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景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富春江的风景画片)

  (三)尽述其美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同学们大饱了耳福,也大开了眼界,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那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品游记,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写出两者相映照的句子。

  1、 急湍甚箭,猛浪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则百叫不绝。

  (八)课后作业

  学*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教学目标】

  1、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一、恰当导入

  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目标: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认真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 甚箭 轩邈 泠泠 千转 直视无碍 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弄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像。)

  三、合作学*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五、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像: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六、拓展练*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各位同学,语文学*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

  3、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指导朗读

  ①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

  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

  ②教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

  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

  2、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用实物投影交流练*二的词语解释,请两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评议。

  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

  (四)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五)归纳、结束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请学生在理清文章整体布局,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稍作准备后齐声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从第一单元学*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7)

——与朱元思书教案(20)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 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 泠嘤缥碧横柯窥谷 鸢和鸣 戾天息心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 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2、 出示目标,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

  1、大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流利的朗读全文。

  2、同桌互读课文,读准节奏。

  要求:3分钟完成,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自学检测:读准下列划横线的字

  缥 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 飞 戾天

  参照示例,看看你画的节奏对吗?

  大屏幕出示节奏的划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三、合作交流: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互译课文,有问题在书上做记号。分两次翻译,先翻译第一段,而后再翻译第二段。

  自学指导: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1、大屏幕出示第一段重点字词,学生对照翻译,请4号同学翻译,其余订正。最后出示正确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2、大屏幕出示第二段重点字词,学生译完后4号同学翻译,其余同学订正。最后大屏幕出示正确译文。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而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质疑探究:

  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小结检测:

  (一)课堂小结:

  文言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二)当堂检测:(每字6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的字。

  (1)水皆缥碧

  (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

  (4)泠泠作响

  (5)横柯上蔽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教学设计思路:

  1、激情引入→提出问题→学*探究→巩固新知→综合运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2、反复地阅读文章,理解文意是学*成功的关键,通过阅读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从而丰富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学*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a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b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c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己,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明确:写山水之美

  (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住了。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 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来感受语文的 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 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 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 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 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 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 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 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 学生总结学*文言文方法

  2、 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教学目标

  1、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

  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恰当导入

  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目标:

  ◆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认真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甚箭轩邈泠泠千转直视无碍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弄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像)

  合作学*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像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拓展练*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可以模仿《话说长江》)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志趣高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自主、合作、探究。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课件展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再看几幅富春江的图片,看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美。)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课件展示:课题)

  二、作者作品简介

  课件展示:

  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本文选自《》,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三、范读课文

  1、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范读。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课件展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柯飘荡负势轩邈 泠嘤缥碧横柯窥谷 鸢和鸣 戾天息心经纶

  四、学生自读课文,有三个任务: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五、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然后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课件展示:古今对照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也是如此: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六、欣赏图片,巩固课文内容:

  1、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请看图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七、学生质疑:

  请同学们提出疑问。解决后,完成作业。

  甲。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后人于是把它叫做“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一、诗词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齐读这些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句赞美的是从桐庐到富阳之间的富春江,是什么样的美景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同去富春江赏景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与朱元思书》。

  二、学*目标

  关于《与朱元思书》我们要学*哪些知识呢?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宣读本课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 “缥碧、轩邈、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大意。

  过程与方法: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作者写景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关键句子,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知识积累、品读精美语言鉴赏美点。

  教学难点:学*作者写景的技巧,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思维导图法

  三、以读助学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读,接下来我们就请朗读专家组为同学们进行朗读指导:

  PPT展示:朗读专家组将从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一:读音指导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指导本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jù piǎo bì jiā xuān miǎo líng ling zhuàn yuān

  俱 缥碧 夹岸 轩邈 泠泠 转 鸢

  lì kuī kē zhòu yóu shū

  戾 窥 柯 昼 犹 疏

  学生二:节奏、重音、情感、语速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所以节奏应该是二二拍。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大家齐读)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应该读重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水流湍急,请大家齐读。

  情感:本课应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语速:舒缓

  学生三:示范朗读

  学生四:请同学们举手朗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评价:我对某某同学的朗读做一下简单的评价,他读出了 ,但在 方面还需改进一下,就会更好。

  学生五: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学生五对全班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

  四、预*检测

  读通大意是学*文言文的基础,预*课上大家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预*,认真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以抢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预*。

  1、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俱:全、都 净:消散 许里:左右 独绝:绝妙 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借 戾:至,到达 经纶:治理、筹划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息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千转不穷 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 同“返 ” 归、还

  3、词类活用: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漂流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古义:左右 今义:允许

  千转不穷 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5、一词多义:天下独绝 绝妙 负势竞上 向上

  百叫无绝 停止 横柯上蔽 上面

  五、整体感知

  梳理完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一)作者运用哪两句话,高度赞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点?

  学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总分,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六、鉴赏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担当小小欣赏家和小小评论家,来鉴赏这奇山异水。

  PPT呈现: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提示:(一)展现文字所表现的美妙画面;

  (二)从山水的特点、用字、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点。

  任务分配:1、2、3组寻找“山之美”;4组点评。

  5、6、7组寻找“水之美”;8组点评。

  (点评小组可从书写、展示内容、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

  时间:六分钟

  展示方式:大卡

  鉴赏示例:

  山水之美,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表达效果:江面上风*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山色无限,似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情是何等的舒畅。这两句是作者登州纵目的总体感受,宏观勾勒,异常大气。

  用字:“净”字在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是消散之意,写出了江面的风*浪静。

  七、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朗读课文、学*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美点等方面着手领略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总结:拿出小卡,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示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西安高级中学郑若冰)

  七、本课作业

  写一篇富春江的导游词(200字)

  甲。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后人于是把它叫做“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书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物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以写景为主,借写景来抒发作者的人生情趣,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学*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但对于写景的技法文章的内涵,学生不会自主分析学*鉴赏,这是学生的难点;还有朗读,学生能齐读、自由读,但不会有感情的朗读,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所以要指导学生学*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逐步提高鉴赏水*。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重视朗读训练,进一步培养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注释和资料,读准字音,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并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通过教师点拨。讨论及学生自读,试读,有感情读等方式,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次描绘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文言词汇;体会本文多角度多层次描绘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1.通过学*,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生学*活动概要:

  指导诵读,读对读顺----自主学*,整体感知----互助学*,理解文意----学*提问,理清思路----自由朗读,感受语言----创新思维,激发想象。

  学 生 学 * 活 动

  一.了解作者,诵读全文

  过程及要求:激兴入课----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课下注解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整体感知

  1、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

  ①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②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集体交流学*情况。

  三.互助学*,理解文意

  1、分四人小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2、检查解疑

  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

  l、依次探讨以下问题

  (若前整体感知②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先探讨此问)

  (2)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 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5)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6)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8)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实用十篇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

  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思路综述]

  美文需要美读。《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秀美风光,语言凝炼传神。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称得上是一篇山水小品,一篇美文。

  本设计尝试从朗读放手,以朗读来构建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理解课文,进而品味,赏析课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味、审美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前预*布置

  ⑴复*《三峡》、《小石潭记》

  ⑵收集有关描写山水方面的诗句及散文精彩片断

  ⑶以导游员,讲解员身份去构想设计

  ⑷创新写作

  ——以课内外阅读中涉及到的描写山水方面的文题灵活串编一段话。

  [教学互动*台展示]

  一、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点击,出示课题、作者)

  二、朗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生自愿朗读,师作朗读指导(点击)正音(点击)

  (二)师范读,要求生闭眼想象画面

  (三)生互译、互问、互答(点击)

  (四)师点拨

  1、作者自富阳到桐庐时的天气怎样?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2、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三段的内容分别照应第一段的哪个词?

  三、品读、赏析

  (一)品、赏“异水”

  1、采取四遍读背法

  大声读、轻声读、快速读,融情入景慢慢赏读。

  2、情景再现,导游解说。

  (二)品、赏“奇山”

  1、读读、想想

  请几位女生齐诵,其余学生进入想象画面。

  2、画画,说说

  请一生上台画,其余在下面准备画或说

  可以用“这里的山真奇啊,奇在……”开头去说

  3、比比、背背

  与《三峡》文中描写山的片断比

  男女生竞争背诵(听觉、视觉)

  4、议议,悟悟

  点拨:面对如此胜景,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叹呢?当年吴均先生的感概呢?

  四、学生齐读课文,设计简明板书

  要求:

  朗读——把心放进去

  板书——除课题、作者外,不超过10个字

  五、练*巩固

  抢答填空

  六、趣味活动

  1、说出既含有山又含有水的诗句

  2、“走进山水,共享阅读”创新练笔交流

  七、欣赏风光片(机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我们初三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山水游记),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本单元的主题为“学会读书”,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是要学生学会分析独立思考。教学本文,除让学生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背诵默写,更要学生学会从字里行间欣赏祖国山河之美,学会如何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学会描写景物。

  2、教材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分组教学法,点拨法。多媒体直观形象,印象深刻;分组教学是此次课改的教学模式,加上本课较短,理解难度不是很大,适宜合作探究,要适当指导探究方式方法;对难点问题教师适度点拨。

  学法: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提高。组长要指导组员如何看课文才能很好的很快的探究出较正确的结果来(哪些问题粗读,哪些问题细品;什么问题适宜看篇首,什么问题适宜读主体);展示交流、点评提高注意方法的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鉴于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因此,我运用多媒体展示“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然后导入: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用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掌握文章的结构框架及内容安排。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学*,各组组员在组长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然后形成共识,以初步解决知识目标3。

  (三)再度课文,重点研讨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走*文本。各小组组织组员读第二段文字,进一步理解作者如何多层次多角度写景的,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3的要求。通过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感悟,让学生明白: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使作者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涤,境界变得高尚;感觉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情趣得以表现,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至于对作者生活态度和方式的探讨主要是为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本文最大的语言特点:句式整齐,富有变化或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甚至两个句子赏析,一是感知语言的整齐美,二是感知语言的参差错落之美。

  (五)达标检测

  把本节学*的内容通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来,检查学生本节课的学*效果。

  四、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教学意图基本实现,但在小组探讨问题的方法指导上还不够;点化关键知识点时强调不很到位,少数同学还较模糊;教师调控课堂能力略显欠缺,气氛不热烈,个别学生没进入学*状态。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文言文教学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其中《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景物的精品,不仅让我们体味到作者高雅的志趣,同时还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新教材入选次文,意在继续学*名家描绘山水景物的名篇,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继续欣赏山水游记的优美意境,继续提高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指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课的内容和地位、学生的认知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了解吴均的作家作品常识,能正确有感情朗读、诵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文中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和骈散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优美的写景语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文,需重点介绍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入微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熟读成诵感受文中优美的意境确立为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确立理解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为教学难点,同时也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以有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朗读、诵读教学法、资料收集信息整合法、师生立体交流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又依据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自主合作,发挥想象,养成自主勾画圈点批注的学**惯。

  四、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弥补传统教学设备的不足,达到快速信息整合。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以多媒体展示一幅杭州富春江//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让学生就图片谈感受,初步审美之后设计如下导语进入:富春江的美景堪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早有鉴赏,下面就让我们一同阅览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首先,教师范读指导。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达成诵读的效果之后,再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自主参照注释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互相监督补充。然后归结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这一设计实现师生*等对话。

  3、研读赏析,解决重点

  我提出二道问题让学生思考:(1)文章的结构美在哪?(2)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作以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理由切*就加以肯定,重在让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声色融合、详略得当、远*互补来写景的。进而解决了教学重点。

  4、通过质疑,突破难点

  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写给朱元思信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辨疑,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既训练学生对课前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又需要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深入挖掘赏析,经过讨论,教师点拨,最终达成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志趣之美(主旨),得到了情感教育,突破了难点。

  5、课堂随机问答检测可以是词句释义,也可以是背诵课文。

  6、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引导: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重在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然后再教师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

  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完成一篇*作。

  让学生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设计一段导游词。

  (这样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

  六、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天下独绝)分 {水异(水之清 水之急)

  山奇(树之奇 山之势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课文朗读)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二》,来自网!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

  补: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水清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明确:写山水之美

  (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一)(二)题

  3.预*下一课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


《与朱元思书》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9)

——《与朱元思书》课件合集5篇

  【教学目标】

  德育点: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感受江山的奇美,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知识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能力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先总后分、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通过诵读训练,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观?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1、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作者简介。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导读解析

  1、读课文,正音正字。

  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课文。

  3、学*第1段。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⑵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4、学*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

  ①语速舒缓。

  ②注意停顿。

  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xx句,因为这句写出了xxx”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

  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学*目标】

  1、通过学*,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拔、熟读感悟激发想象完成导学任务:

  【学*时间】

  45分钟。

  【导学过程】

  一、指导诵读,读对读顺(8分钟)

  1、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下注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整体感知(3分钟)

  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用小黑出示)。

  设疑:

  ⑴ 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⑵ 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自读。(问②若不能回答暂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学*,理解文意(12分钟)

  1、分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提示: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检查解疑。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15分钟)

  1、教师引导、点拔,依次探讨以下问题(析读结合):

  (若前整体感知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⑴ 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探讨此问)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⑵ 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⑶ 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⑷ 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⑸ 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⑹ 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6分钟)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成功学*

  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第一课时

  成功目标

  要想学的好,目标少不了,让我们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吧!

  1.熟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本文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快乐自学

  目标已明确,方法先行!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开始自学吧!

  一、字词解决:生字词是学*的基础,只有把字词解决掉,才能更好的领悟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查找工具书,识记下列生字词: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二、读好课文:读通课文是能力的展现,读出节奏、美读课文是能力提升的标志。请同学们美读课文吧,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三、试译课文:文言文的学*,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走进作者:别忘了,让我们去了解她(他)内心的感受啊!

  互帮互学

  经过自学,同学们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那么就在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学吧!学时要注意:首先是自测,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交流。

  1、我会读下列字词,并给它们加黑的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我会读课文,并读出节奏和重读。

  3、我会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4、我积累了一些重点词及它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5、我会翻译课文。

  6、我知道题目的意思:

  7、我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成功展示

  我的课堂我做主。老师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课时

  成功目标

  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感受江山的奇美和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背诵全文。

  互帮互学

  1.这篇文章写的非常美,特别是写景句,我会品味写景的妙处。(注意抓关键词或关键句,看谁找的最好)

  提示: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话

  用“我认为句子写的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了,

  从中我还看出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说话。

  2.我最喜欢第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下面我能发挥自己的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你看:

  3.我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4.我会归纳本文的主旨:

  5.我会背诵第几段或者整篇文章。

  成功展示

  我自信,我成功!

  创新质疑

  发现问题是最大的成功,敢于质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请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吧,哪怕是一个也好。

  一、基础题

  1、本文选自《》,作者是(),()文学家,本文题目的意思是(),本文是一篇()文。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奔轩邈转鸢

  戾经纶反柯

  3、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二、综合拓展题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同是书信,也都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但作者感情却不同,请分别说说不同在哪里。

  教学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反复朗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 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 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 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同学们,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 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2. 出示学标

  (1)、积累文言词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3. 介绍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 辞藻、声律、对偶。南朝时在我国文坛上盛行。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4. 了解作者

  吴均,字叔庠,浙江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出身贫贱,好学而有俊才。他的诗文长于山水描写,多含有对现实愤激之情。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动荡混乱。许多文人消极避世,或怡情山水,或隐居山林。

  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吴均的诗文,吴均曾做过闲散的朝官。他为人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抒发矢志不遇之慨;或表现了作者 回归自然的欢愉,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心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退避。

  5. .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 文言知识,掌握良好的学 *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1.分小组,由组长 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 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 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感悟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 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又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2.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3. 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山水相映之美,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能用词语概括其体现出来的意境美吗?

  4. 找出文 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它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 请以“我喜欢xxx一句,因为 ”的形式说一段话,赏析本文语言的精美。

  四、在表演中,拓展提高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穿越时空,假若你有幸遇见吴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吴均,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说一段话。

  五、在实践中,检测收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