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训练点

  1、学*先总后分的叙述方法,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2、背诵全文。

  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理解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美育训练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学法引导

  1 反复诵读。

  2 在朗读的同时充分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

  3 注重词语积累,体味语言凝炼,传神之美。

  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梳理层次,体味本文生动的描写。

  难点:体味语言特色,品味山水景境。

  解决办法:通过朗读训练,感知语言特色,理解文章总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4.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处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5.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6.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骈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7.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骈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3.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示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富春江的景色是极为推崇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富春江,去欣赏一番。

  二、介绍富春江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在浙江境内。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三、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体裁介绍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书:书信,一种文体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读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理顺文章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

  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整体感知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

  明确: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3.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总写山水特点,后分写异水和奇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一和第二段。

  2.自主查找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诗词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背诵导入。

  二、深入探究

  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体现水之“异”和山之“奇”的?

  明确:

  异水:

  (1)抓住水的特点进行描写

  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多角度描写。

  ①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②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3)运用比喻、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体现水的湍急。

  奇山:

  (1)抓住山的特点进行描写

  山高林密,峰多幽静

  (2)多角度描写。

  ① 动静结合。

  ② 虚实结合。

  视觉角度——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觉角度——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三、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四、品味语言美。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小结: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五、拓展

  积累古诗文中的“山水”

  1.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2.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4.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5.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7.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9.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11.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12.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让想像飞起来

  1、练*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练*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生: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呢?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六、布置作业

  1、找出写景句,看作者都运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的,描写的`是动静还是静景。

  2、背诵、默写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

  示例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请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提问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奇山异水

  分写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代的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总结归纳

  问题: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

  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写景训练

  七、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三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2、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3、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响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课后反思】

  长期以来,因为文言文简约、精深,使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所以,文言文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加之,过去的老教法又过分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见字、词、句,不见文章整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文言文时,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要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中置疑,与古人对话,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学*文言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笔者特别注意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作用,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

  比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主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的开头对富春江山水特点的概括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后面为何先写水,后写山?文章的标题显示文体是书信,而文章的内容却是写景的,这是否矛盾,可否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可见多读,就有感悟,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台,就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解决记诵,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又为课文内容的学*铺*了道路,更培养了文言语感。用沟通古今的方法拉*了古今距离,积淀了典雅语汇,学*文言文,是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最好办法。本课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制作明信片,将课文的语句或名人赞美富春江的语句配合画面,激发了学生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会发掘美、享受美,体会收获美的成就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

  示例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请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提问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奇山异水

  分写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代的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总结归纳

  问题: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

  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写景训练

  七、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三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2、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3、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响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课后反思】

  长期以来,因为文言文简约、精深,使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所以,文言文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加之,过去的老教法又过分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见字、词、句,不见文章整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文言文时,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要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中置疑,与古人对话,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学*文言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笔者特别注意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作用,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

  比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主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的开头对富春江山水特点的概括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后面为何先写水,后写山?文章的标题显示文体是书信,而文章的内容却是写景的,这是否矛盾,可否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可见多读,就有感悟,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台,就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解决记诵,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又为课文内容的学*铺*了道路,更培养了文言语感。用沟通古今的方法拉*了古今距离,积淀了典雅语汇,学*文言文,是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最好办法。本课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制作明信片,将课文的语句或名人赞美富春江的语句配合画面,激发了学生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会发掘美、享受美,体会收获美的成就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3.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示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富春江的景色是极为推崇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富春江,去欣赏一番。

  二、介绍富春江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在浙江境内。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三、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体裁介绍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书:书信,一种文体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读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理顺文章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

  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整体感知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

  明确: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3.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总写山水特点,后分写异水和奇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一和第二段。

  2.自主查找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诗词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背诵导入。

  二、深入探究

  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体现水之“异”和山之“奇”的?

  明确:

  异水:

  (1)抓住水的特点进行描写

  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多角度描写。

  ①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②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3)运用比喻、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体现水的湍急。

  奇山:

  (1)抓住山的特点进行描写

  山高林密,峰多幽静

  (2)多角度描写。

  ① 动静结合。

  ② 虚实结合。

  视觉角度——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觉角度——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三、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四、品味语言美。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小结: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五、拓展

  积累古诗文中的“山水”

  1.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2.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4.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5.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7.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9.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11.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12.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学*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二)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作者生*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总之,生*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异的特点。写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写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机。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点,因而所写的山水就是“自富阳至桐庐”这“一百许里”的山水,绝不能移置他处。

  (二)本文是怎样情景交融地描绘山光水色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饱蘸了感情的浓墨,因而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惬意和畅快,第2段中流露出闲适和惊骇,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表达感情时,或是寓情于景,或是直抒胸臆,于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是渗出,或是泻出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三)本文是怎样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的写景的?

  分析:文章在写景时,显得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从全文看,第一段是总说,第2、3段是分承总说的分说;从主体部分看,写水时,作者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山时,作者又将山与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千变万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画面。

  (四)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若上下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它们的表达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五)这篇文章的文体有何特点?

  分析:从标题“与朱元思书”来看,这是作者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体当为书信体。从文章内容来看,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散文。再从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看,文章是用骈句形式写就,因而它还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一般有句子讲究对仗,语音追求*仄,经常用典和词藻华美等特点,本文虽属骈文,且多用对偶,刻画景物时也很精巧,但并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词藻华美,因而不像当时大多数骈文那样仅具形式美而内容空泛。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五、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补充注释:

  ①独绝:独一无二。

  ②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④“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漂碧、泠泠、嘤嘤、鸢、戾(以上字词答案均见课文注释)。湍:急流的水。轩邈(释义见课文注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第1句点出游览时的天气(一个晴好的日子)、季节(写的是秋天天高气爽特有的景象)。绘的是远景。第2句点出游览的方式:乘舟。描的是*景。由远而*,由景及人。天气那么好,景色那么美,泛舟江上,心旷神怡。第3句交待了游踪(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总的印象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纲。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2)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2

  【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

  示例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请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齐读第一部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学*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提问

  二、理清课文结构,感受结构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绕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奇山异水

  分写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心情舒展。“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作者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具体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格外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的。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师:作者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表面上热闹异常,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代的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作者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面。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总结归纳

  问题:朗读全文,讨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成功?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写景有法赋予生命,情景相生

  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写景训练

  七、拓展延伸

  以下提供三种方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行。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考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奋发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漠了功名利禄之心。

  2、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3、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响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课后反思】

  长期以来,因为文言文简约、精深,使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所以,文言文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加之,过去的老教法又过分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见字、词、句,不见文章整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文言文时,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悉和记忆,要培养文言语感,在诵读中置疑,与古人对话,接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创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学*文言文的过程就是“积累-感悟-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笔者特别注意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作用,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办法。

  比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主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的开头对富春江山水特点的概括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后面为何先写水,后写山?文章的标题显示文体是书信,而文章的内容却是写景的,这是否矛盾,可否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可见多读,就有感悟,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台,就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解决记诵,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又为课文内容的学*铺*了道路,更培养了文言语感。用沟通古今的方法拉*了古今距离,积淀了典雅语汇,学*文言文,是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最好办法。本课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制作明信片,将课文的语句或名人赞美富春江的语句配合画面,激发了学生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会发掘美、享受美,体会收获美的成就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3.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把握本文主要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示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们对富春江的景色是极为推崇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富春江,去欣赏一番。

  二、介绍富春江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在浙江境内。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

  三、介绍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体裁介绍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书:书信,一种文体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四、朗读

  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明确读音。

  3.自由朗读。

  4.分组齐读。

  五、理顺文章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

  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

  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

  参考: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

  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六、整体感知

  1、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其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

  明确: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第三段写山,突出奇

  3.本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

  明确:总分结构。先总写山水特点,后分写异水和奇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的第一和第二段。

  2.自主查找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诗词名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背诵导入。

  二、深入探究

  合作讨论:作者是怎样体现水之“异”和山之“奇”的?

  明确:

  异水:

  (1)抓住水的特点进行描写

  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多角度描写。

  ① 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②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3)运用比喻、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体现水的湍急。

  奇山:

  (1)抓住山的特点进行描写

  山高林密,峰多幽静

  (2)多角度描写。

  ① 动静结合。

  ② 虚实结合。

  视觉角度——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觉角度——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三、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四、品味语言美。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小结: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五、拓展

  积累古诗文中的“山水”

  1.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南朝)刘义庆

  2.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南朝)王融

  3.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南朝)陶弘景

  4.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唐)崔颢

  5.夕阳天外云归尽,乱见青山无数峰。——(唐)杨凝

  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焕

  7.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唐)杜甫

  8.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9.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宋)苏轼

  1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苏轼

  11.午夜江声推月上,浪花如雪寺门前。——(元)郑元祜

  12.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明)李攀龙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学*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二)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作者生*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总之,生*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抓住特征描绘景物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抓住了山之奇和水之异的特点。写水,突出了水的清和急;写山,突出了山的高峻和勃勃生机。由于突出了此山此水的特点,因而所写的山水就是“自富阳至桐庐”这“一百许里”的山水,绝不能移置他处。

  (二)本文是怎样情景交融地描绘山光水色的?

  分析:作者在描绘山光水色时,饱蘸了感情的浓墨,因而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作者的感情。第1段中流露出惬意和畅快,第2段中流露出闲适和惊骇,第3段中流露出沉迷和神往。作者在表达感情时,或是寓情于景,或是直抒胸臆,于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或是渗出,或是泻出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三)本文是怎样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的写景的?

  分析:文章在写景时,显得极有层次而又富于变化。从全文看,第一段是总说,第2、3段是分承总说的分说;从主体部分看,写水时,作者将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山时,作者又将山与山上的生命交融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千变万化而又井然有序的画面。

  (四)本文运用了一些对偶句,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所谓对偶句,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偶句的表达效果,从形式上看,具有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的特点;从内容上看,若上下联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就可以突出要表现的事物或事理,若上下联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则可以通过对比来增强表达效果。

  根据以上思路可以看出:从视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从听觉角度写景的对偶句有: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它们的表达效果,共性的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个性的有:①②⑤三个对偶同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互补互衬,从而突出了各自事物的特点;③④两个对偶句其上下联在内容上都是相反相成,从而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五)这篇文章的文体有何特点?

  分析:从标题“与朱元思书”来看,这是作者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因而文体当为书信体。从文章内容来看,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因而它也是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散文。再从文章运用的表达方式看,文章是用骈句形式写就,因而它还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一般有句子讲究对仗,语音追求*仄,经常用典和词藻华美等特点,本文虽属骈文,且多用对偶,刻画景物时也很精巧,但并未堆砌典故和片面追求词藻华美,因而不像当时大多数骈文那样仅具形式美而内容空泛。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五、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补充注释:

  ①独绝:独一无二。

  ②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④“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漂碧、泠泠、嘤嘤、鸢、戾(以上字词答案均见课文注释)。湍:急流的水。轩邈(释义见课文注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第1句点出游览时的天气(一个晴好的日子)、季节(写的是秋天天高气爽特有的景象)。绘的是远景。第2句点出游览的方式:乘舟。描的是*景。由远而*,由景及人。天气那么好,景色那么美,泛舟江上,心旷神怡。第3句交待了游踪(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总的印象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并以此作为全文的纲。

  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2)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篇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事的指导关心,自己也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根据初三的教学进度,我们决定以《与朱元思书》这篇文言文来参加这次活动。在讲课前的一个星期,我们初三语文组在小组教研会上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集体备课和分析。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首先应该是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且能翻译重点句子,然后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主要在体会富春江山水的绮丽多姿,以及对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的学*和对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一,按照活动要求,我们组集体抽签。得知这一课要由我来讲后,我本来想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从朗读到翻译再到理解分析课文。但根据我对学生两个多月的了解,他们比较含蓄,接受知识比较慢而且需要给予充足的思考和理解时间,于是我决定将本课的翻译和词语理解提前进行。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熟读课文和学*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在备课和制作课件过程中,大家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顾校长建议我在课件的最后以书面形式将写景的方法进行呈现,可以更清晰而且省时间,胡老师和瞿老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也给我提了意见,让我明白了课件要为课堂服务,而不能过多牵制课堂。

  星期二的下午第二节课这堂课以朗读贯穿,重点是分析文中的写景方法,并联系以前的课文让学生加深印象。这堂课我认为基本达到了目标。课堂虽然不够活泼热情,但学生们都积极思考,一些基础很差*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努力跟上节奏。对于这堂课的难点:富春江山的写法的分析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而且学生们也在品味优美的山水中准确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这堂课时间把握也刚刚好。总之,我认为这堂课基本完成了任务。

  上个星期五我们组召开教研会,对我的课进行了评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这堂课的切入点较小,目标明确,舍弃了不必要的环节,在知识的掌握上很扎实,符合初三年级的教学实际。我还有所欠缺的是: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就忘记了阅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第二点,关于作者的生*介绍不用一定放到课堂的开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时候插入作者的经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中才能不断进步。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台,便能有效提高学*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

  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台,便能有效提高学*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 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惯。 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

  学完课文后 ,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中才能不断进步。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简练精彩的山水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方法】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学生读,配乐《*湖秋月》)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想!)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景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富春江的风景画片)

  (三)尽述其美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同学们大饱了耳福,也大开了眼界,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那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品游记,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写出两者相映照的句子。

  1、 急湍甚箭,猛浪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则百叫不绝。

  (八)课后作业

  学*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教学目标】

  1、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文章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

  一、恰当导入

  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

  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目标:学*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的基础上,认真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 甚箭 轩邈 泠泠 千转 直视无碍 千百成峰

  鸢飞唳天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

  2、教师导读:

  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难句标出,精读分析。

  感情朗读,弄懂其义,省略补出,圈点画批。

  (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展开联想与想像。)

  三、合作学*

  1、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然后,展开小组竞赛;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教师参与学*过程。

  2、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清句子大意。

  3、学生直译后,各组进行质疑,互相解答,教师随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四、研读赏析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归结: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

  2、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3、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

  1、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进一步熟悉课文,特别是二、三段: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

  2、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学*写景的方法。

  3、总结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五、体验

  1、反馈巩固:

  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可运用“联想记忆”法和“画面记忆”法进行背诵。(先讲方法,后背诵。)

  2、探究想像:

  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思考一下,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可达成共识: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明志,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中可以再次学到。

  六、拓展练*

  1、背诵并默写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

  3、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请你以“我说美丽富春江”为题,写一篇解说词。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重在朗读,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提高其审美能力。

  3、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抒发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

  1、各位同学,语文学*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

  请大家先看一幅古代的山水画卷:你看江水碧波荡漾,*高山危耸……这就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卷》,图中所画的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为之倾倒的美丽的富春江!今天,我们就到这美丽的富春江来游山玩水!

  2、在正式开始这趟快乐之旅之前,我先给大家找了一个导游——吴均。下面就让我们紧跟着他的脚步走进文章《与朱元思书》,去领略美丽的富春江山水风光。

  3、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指导朗读

  ①请学生给下列字词注音:

  缥(piǎo)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íng)

  嘤(yīng)转(zhuàn)鸢(yuān)戾(lì)窥(kuī)

  ②教师请一位同学试着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尤其注意听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是否正确。

  学生评价,教师归纳,明确朗读本文需要注意的地方: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学生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尤其注意体会其在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等方面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

  3、学生根据刚才归纳出的朗读注意点以及录音示范朗读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二中加点字词的意思,并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画出疑难词句。

  2、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用实物投影交流练*二的词语解释,请两个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评议。

  4、各小组提出本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班级共同讨论解决。

  (四)反复吟诵,赏析其“美”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揣摩语言,体会作品的语言美

  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

  ①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本文的语言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表扬)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对照课文,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第二小节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天公作美,导游吴均给我们选择了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去富春江游山玩水。这一去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奇山异水

  a.请结合文中描写“水”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字来写水的?

  提示:文中写“异水”的部分,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b.请结合文中描写“山”的语句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

  提示:文中写“奇山”部分,首先从形状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最后从明暗的角度写山林中“在昼犹昏”以及“有时见日”的神奇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3、悉心体会,感受作品的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

  a.学生反复品味课文,思考: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b.我们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提示:感受因人而异,富春山水能使政治上失意的吴均产生退隐之心,但更应该使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五)归纳、结束

  今天的旅行一定收获不少吧!既饱览了这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美景,又结交了这位热爱自然、厌弃尘俗的朋友吴均。

  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他的《与朱元思书》,如同赏一幅好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请学生在理清文章整体布局,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富春江的美景,稍作准备后齐声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准确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从第一单元学*到的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把本文改写成一篇游记散文。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多媒体)

  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间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与朱元思书作文 (菁华5篇)

  风停雾散的午后,天空与群山相映,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撑着小船在富春江江面自由地东飘西荡,不禁被周围奇异的山水风光吸引住了,连连称绝。

  富春江随着山形千回百转,湍急的流水似射出的箭一般快,江中的鱼儿游来游去,绕着我的船儿嬉戏,可爱极了。清楚地看着江中碧绿的水藻,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沙石、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我心旷神怡,心儿好像一下子就轻了,轻的可以飞起来。

  *的崇山峻岭高耸入云,山上生长着茂密翠绿的大树,透出一派苍凉的寒意,青翠欲滴。那些险峻的山崖,凭借着险峻地势,互相攀比着,看谁耸的高,看谁伸的远,连绵起伏,形成无数座山峰。

  山涧里,泉水冲激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唱出嘤嘤的韵律,蝉则长鸣,猿则哀啼,演奏出了一曲只有大自然才配拥有的乐章。想必那些只想争名夺利的家伙们看到这美好的景色也会停止他们那愚蠢的斗争吧。

  透过稀疏的枝叶仰望天空,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

  如果你学过《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那你一定不会不知道我吧?没错,我就是集天下山水美景于一身的富春江!倘若你还不了解我,那就请听我慢慢给你讲述吧……

  奇山异水是我的代名词,山是我的脊梁,水是我的血液,这里所有的生物,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当阳光照在我身上的时候,我的心情就会变得很好,因此,在我的感染下,在我的滋养下,山越发高了,水越发清了,天越发蓝了,树越发绿了。走进山林,一道道绿的“波浪”构成了绿色的海洋,那绿油油的树木让你觉得空气都无比舒畅。望向水底,那五颜六色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底世界,那活泼调皮的鱼儿让你觉得生命竟如此快活!

  看我的山,巍峨高大,每一个都似参加身高比赛一样,争着抢着要赢得一个好名次,嘴里似乎还冒着:“我一定要长高,长高!”每一棵树都像一个“微笑将军”一样,一丝不苟的守卫着自己的家园。

  看我的水,深不可测,但是一望到底,我那些可爱的小鱼、大鱼们围在一起是在讨论家族大事吧?而小鱼仔们嬉戏着,玩闹着,男孩子一堆,女孩儿一群,还有一些小鱼在比赛呢,比谁游得最快,比谁游得最好,比谁捕获食物最多,当然,大家也都明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如果你乘船飘荡,时不时会传来几声猿啼,过了很久才消失,有时还会看到鸟儿成群结队的飞过,在蓝天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要是在夏天,还会听到蝉长久不断的叫,更是为幽静的树林增添了许多热闹气氛。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追求名利者,望峰息心;忙于政务者,窥谷忘反。明暗相映,多彩人生,如有雅致,共邀观赏。

  徐徐微风渐渐停住了向前的步伐。空中的雾气也慢慢的散去。高大巍峨的山脉悄无声喜的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广袤无垠的天空如同海洋一般,碧绿澄澈。空中飘动的白云,洋洋洒洒的点缀着空中的蓝缎绸而山与天空是一样的颜色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还没来得及散尽的雾气如同淡雅的丝绸一缕一缕缠在腰间。

  我独自一人坐在小船上,随着湍急的流水,任意飘荡,居无定所,只是沉醉于山水之间,无法自拔。从富阳到桐庐100多里航程,一路上神奇秀美的山峰与奇异的水都是天下最绝妙的。

  湖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晰地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绿树红花。游动在细石之间的小鱼也扭动起自己的身子随着急流舞蹈。一层层水花随着急流,拍打着*与船身,伴着跳跃的阳光,也伴着我的心。风早已*静,但水流却比箭飞的还快,翻滚的巨浪就如同飞奔的马。

  富春江*的高山奇峰突兀高,高入云端,雄伟古朴,高大巍峨,山上各种树木高大挺拔,绿树成荫,又有花儿映衬把山峰打扮的分外妖娆。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奋力向上长,就像在比赛似的,都争先恐后的向更高的更远的地方伸展,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高大的山峰。

  清澈见底的泉水,淙淙地流淌着,在明丽的阳光下,就如同一条银龙在翻滚,越过巨石发出清脆的声音。美丽的小鸟飞上枝头,围成一圈,叽叽喳喳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就如同一首小曲,朗朗上口,和谐动听。船边的树丛里几只蝉长久不觉的叫着,高山上的猿也叫个不停。

  这样美丽的景色,恐怕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了就会*息自己的虚荣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了就会流连忘返吧!横斜的树枝遮挡着天空,在白天也犹如在晚上,稀疏的枝条相互掩映,有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

  厌倦了官场的明争暗斗,厌倦了世俗的黑暗,心中煞是郁闷。于是,我决定去富春江游玩一下。

  清晨,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富春江仿佛半睡半醒着。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草香与泥土香。泛舟江上,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初晨的第一缕阳光从地*线上升起,渐渐的,烟雾散了,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高山上,古木参天,苍翠欲滴。树木有的绿的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的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岩石上的青苔似乎也想与树争辉,它们努力地生长着,翠绿翠绿的,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

  富春江的水好清澈啊!水底的生物一览无余。瞧,这条在欢快游泳的小鱼,无忧无虑的,多像一个调皮的孩子!那块褐色的石头好像在沉思:大自然为何如此美妙?

  泉水撞击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声音,清脆极了,美妙极了。

  鸟儿在枝头歌唱,让我心情舒畅。可爱的鸟儿在空中翩翩飞舞,富春江似乎就是属于它们的天堂。

  *的猿猴在欢快地叫着,仿佛在呼唤对面的伙伴。

  泉水声,鸟鸣声,猿叫声,汇成了一曲美妙的歌曲,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我站在小舟上,任风拂过发丝,在空中飘起完美的弧度。张开双臂,风的精灵化成美妙的音符,在我的指尖跳跃着,谱出一曲美妙的小调。

  常常看到少女在小溪边嬉戏,如今,我也似她们一样,弯下腰,手指轻轻在水面上一点,一圈圈的涟漪当了起来……

  常有富春江,使我忘记了一切烦恼,跑开了世俗的庸俗,原来仙境就是如此。

  历代文人雅士颇爱赞颂富春江,大文豪苏轼亦在其中,“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便出自苏东坡笔下。

  风停雾散,我立于一叶扁舟之上,任之随流飘荡,看着*的山和天在远处融成一片蔚蓝,唇边不觉溢出一声赞叹:“这无可拘束的自由啊!”又怎是那被禁锢了的苏州园林可以媲美的!正如那诗中所描述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我不由地向江流迈*了一步。

  蓦地,感到脚边一阵湿润,便垂首探望。湍急的江水推使着舟尾,迸溅的水花溅上了我的衣摆,转眼晕开一片。这一望,只望见满眼碧色,碧绿而清澈、透明,轻易便瞅见江底的河蚌微微探出的白嫩的斧足。细碎的阳光扎入水中,追逐着游动的鱼儿的尾巴,亮了一江春水。银浪如鳞,湍流胜箭,如此浓重的一笔却用淡雅之墨去泼洒,也别是一般醉人滋味。

  若江水是小家碧玉的柔美,则高山就是粗犷的、气势磅礴的壮美。那连绵千里的雄伟山峰,挺立着长着苍翠毛发的树木,远远望去生机盎然。鳞次栉比的山峰凭借着高耸的山势竞相争上,高矮胖瘦,重峦叠嶂,直插云天,傲视苍穹。在山的顶端,云雾缭绕,宛如那粗汉系于头上的汗巾,横添了一股来自原始的纯粹的韵味。山脚下,是幽静的山林,我分明听到泉水叮叮咚咚的低吟,这莫不是自然母亲鬼斧神工的本领所赋予的歌喉,浅唱勾魂。鸟儿、蝉儿、猿也不甘就此服输,自告奋勇地露出了看家本领,一齐合唱了一支此起彼伏,和谐动听的自然协奏曲,好不引人入胜。一切声音渐渐在舟尾消散,那天籁般的曲子却萦绕耳际驻足心底,一生醉死其中又有何惧。

  如诗如画,如曲如歌,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罢了。取一汪清泉足以洗涤一身红尘,衔一杯浊酒足以忘却半生烦忧。

  山与水渐行渐远,一叶扁舟摇曳独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6)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用10篇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中才能不断进步。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先将课文给学生范读一遍,要求学生在这一遍里标注字词的读音及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将课文读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大体意思也就懂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语速放慢,在朗读中有一定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的理解,由于学生现在生活阅历的'限制难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赏析时,只要求学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及个人经历,以及这两句在文中侧面衬托景物的优美的作用。对学生能否理解其含义不作明确硬性要求。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方式和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台,争取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 ,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 ,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 ,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 ,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文章写景的美点。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缺点:本节课也有很多遗憾:例如对时间的把控不当、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对学生的评价过多集中在语言评价上。

  (一)本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以至于下课了内容却没有讲完,这虽和学生讲解、评价的不可控性有关,也和我设计教学环节不够精心有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和教学中,我一定会把时间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贪多但求精,更加专业的呈现优课。

  (二)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板书设计的不够美观,写完课题和作者之后应该将板书写在黑板的正中间,而我却写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挤在了一起,让板书整体看起来拥挤,这次板书书写的失败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板书书写,不仅要把字写好,也要设计精心,结构合理,在具体的比赛中还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深深体会到“EEPO”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理念、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想要做一名优秀的“EEPO”教师,我还要学*太多的东西,所以要一直本着谦虚好学的姿态多向课改同路人、成功者请教,在学*中才能不断进步。

  优点

  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教师能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教师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教师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5、为拓展学生思路,教师让学生把作者换成自己,提出问题:假如是你去富春江游玩,请你写封信或打个电话告诉自己的朋友富春江的壮丽美景。这一问题的延展,不仅要求学生对富春江的美丽景色要进行想象性扩写表述,还要求他们运用到信件格式或口语交际的知识。这对他们综合性知识的扩展进行了训练。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和中学文科组的课题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2、合作、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应加强,可在词语的解释上适当增加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如介绍苏轼咏富春江的诗歌等。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台,便能有效提高学*效率。如《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修改稿的[合作探究,深入赏析]环节中,设置了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提供了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的*台,因此,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在文言文的阅读上,不应只要求能读懂文章本身的内容,应鼓励学生深入阅读。更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的、有创意的问题。赞赏学生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镇沅恩乐镇中学张瑞玲我十分有幸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李树萍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关心,受益颇多,下面是我对这次讲课的一些反思。

  优点: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可惜的是音乐因设备问题没有。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以学生身边的奇山异水,优美的画面与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情景导入。营造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背诵文章。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设计让男生齐读,是男生相对读的不是很准确,让女生注意听,女生相对比较细心,让学生拿起笔来做记号,旨在培养学生的圈点勾画的*惯。最后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强调容易读错的音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学生学*朗读的韵味及节奏。第三次一二组读课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文言文的语感。针对学生情况,先自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讨,还可以询问巡视的老师。采用反译的方法检查大大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此部分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学生通过以上学*,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第1、2题难度较小,学生可以独立的完成,第3题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小组合作一起质疑探讨。第五次全班齐读,要尝试根据减字背诵法背诵课文。朗读是学*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注重朗读。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三、注重背诵。景东四中8年级(5)班是*行班。对于有一点文言文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本篇文章内容简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层面上应该没有多大难度,但根据*行班的特殊情况,我还是尽量把目标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钟里背课文。

  四、注重写练。学完课文后,我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展出了一幅身边的山水图片,要求同学用笔仿照课文描写身边的奇山异水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缺点:

  结合新课堂改革的要求,我个人认为在一些小环节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点,原计划以朗读贯穿全文,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到了课堂后一半,由于时间关系也由于我有些紧张,第四个环节忘记了阅读,还有应该先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再分各种形式的读,尽量采取全班齐读,本来想让学生们在熟读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但最后也只是让学生有提示的背诵,效果没有完全达到,课堂的优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本来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带领学生条分缕析的同时忘记了体会这篇文章的美。语文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熏陶。

  第三点,合作、探究学*能力的培养应加强,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字、词、句的落实只是蜻蜓点水,强化字、词、句的落实和检测。

  第四点,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加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第五点,更要读出感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第六点,加强普通话,每一天都要加强练*,多听多说,努力去掉乡音及不准的音。总之,此次活动中让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虚心听取各位前辈和同事的建议,积极参加集体教研,主动思考如何让课堂更有效。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性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7)

——吴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范本5份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相当的文言文文基础,可以放手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由教师解决疑难,辅助学*。七班学生会积极发言,要注意引导她们做得更好,教师应认真指出其不足,以求能够准确理解,创新性复述。二班学生这方面做得不好,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主动发言。这是本学期开学学*的第一课,又是文言文,教学时间可以略长一点,学*速度放慢一些,让学生的学*心态调整好以后再适当加快学*的步伐。因此设计学*本课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配乐配画面朗渎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二、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完成《三点一测》

  教学行为调整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美文,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朗读的指导,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使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启发想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某些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也可能引起争论,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

  本文的难点是“鸢飞戾天”两句。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即可。

  【背景】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

  一、导入情境

  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疑难,提出疑问:

  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

  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师:根据你的学*经验,向大家推荐一下你背诵古文的方法。

  生:可以分段背诵,化整为零。

  生:我觉得根据译文背诵效果也很好,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记的才牢。

  生:既然文中是写景,它是有层次的,比方本文是先总写“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色,后分写异水和奇山,依照这个思路背就很清楚了。

  师:所谓背无定法,但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理解文章的脉络就很好背诵了。现在我们来想象: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坐在小船上,随着江流飘荡,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多里水路,全是奇山异水,这在天下是独一无二的。请大家齐背第 1段。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是如何展现在我们眼前呢?

  生:这个问题我看出来了,“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了水的清澈,清的一望到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出了水的急。

  生:我也比较喜欢这一句,用比喻、夸张修辞,抓住水急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惊涛骇浪的气势。

  师:如此清澈、急湍的异水怎不令人神往,齐背第2段。

  生:写山抓住了山的高峻这一特点来写。

  师:请举例说明。

  生:高山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四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山峰的高而险。

  师:对语句的品味很到位,诵读原句。

  生:我发现作者通过泉水声、鸟鸣声、蝉叫猿啼来写山的美,这组美妙的声音让人留恋忘返。

  师:不错,作者正是怀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向往之情来描绘这美景妙音的。到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齐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同学开头的疑问,书信中的写景目的是什么了。

  生:我知道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身处美景忘却俗世烦忧,放弃名利,表示了作者不追逐名利的思想。

  生:劝朱元思到大自然中来,唾弃名和利。

  师:这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齐背原句。

  构思:让同学以自身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同学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师:谁自告奋勇背诵全文?很好,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花儿不敢开出自身的亮色,怎么能够立身于烂漫的春光中呢?”你们就是美丽的花朵,敢于开放出自身的亮色!下面我们积累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谁来推荐?

  生: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潮***阔,风正一帆悬。

  生:山随*野尽,江如大漠流。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构思: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需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同学积累的过程。

  三、作业

  本文与《三峡》作比较阅读,找出异同和两文相映照的句子。

  构思: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联系,前后关联,比较阅读,可以加强同学对课文的感知体验。

  【反思】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注重传授文言知识,同学的主体意识渐渐被淡化。本优秀教案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的作用,离开了诵读,同学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方法,同学思维的火花会在诵读中碰撞。另外,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情景的创设,能充沛引发同学的想象,让同学谈自身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说:“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案例改变学*方式,课堂教学中尊重同学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同学谈感受,积累体验,自主分析、感悟作品,还精彩于同学。

  学*目标:

  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

  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志趣的高雅。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山水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及全文内容。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本课标题与内容“奇特”之处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个别朗读,师生评

  2、集体读,点评

  三、读懂课文:

  学*古文不仅要求会读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如有困难词句,做上标记。

  1、个别尝试翻译。

  2、师生点评

  3、重点难点词句的解决。

  四、研读课文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富春江的美景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你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提问:1、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征?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迷人的景色作了的高度的概括和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景色的呢?

  生:作者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从感觉角度看,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生:运用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富春江的确美,美在它的碧波荡漾,美在它的鱼群穿梭,美在它的寒树群山,美在它的鸟鸣猿啼,置身于此山此水中,作者不禁发出感慨,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吗?

  五、体情品意:

  “鸢飞戾飞者……”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明确: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师:这山这水,多诱人啊,让人忘记一切烦恼,一切世俗,让人的心变得宁静透明,读到这句,让我在感受了自然之美之余感受到了深遂的情景之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六、神游家乡山水

  列举家乡山水,感受自然之趣

  七、作业

  1、复*本节内容。

  2、完成对比阅读练*

  板书设计: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动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合

  奇山:形奇(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声奇(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色奇(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视觉

  [学*目标]

  1、通过学*,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拔、熟读感悟激发想象完成导学任务:

  [学*时间] 45分钟

  [导学过程]

  (一)指导诵读,读对读顺 (8分钟)

  1、导入 新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一一《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一一明示目标一一学生对照下注给生字注音一一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一一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整体感知(3分钟)

  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用小黑出示)。

  设疑:①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②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自读。 (问②若不能回答暂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学*,理解文意(12分钟)

  1、分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提示: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检查解疑。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15分钟)

  1、教师引导、点拔,依次探讨以下问题 (析读结合):

  (若前整体感知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1)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先探讨此问)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2)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 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4)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5)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6)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 (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6分钟)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句。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本文的写景文字,赏析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的难词、句,掌握写景文字内容。

  教学难点:

  1.对景物的感悟。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祖国名山大川很多,旅游黄金周时,若想乘船赏山水之景,你准备去哪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长江三峡、桂林漓江,……)

  还有一个好去处,山水景色也很美。

  (用投影仪,投影出:

  这个去处就是钱塘江上游的一段,叫富春江。现在让我们随着吴均到那里去游览一番。

  (板书作者,课题)

  二、 释题:

  学生解释:“与……书”是什么意思?

  教师补充:既是信又不符合信体的原因。(语言要简洁)

  三、 检查预*效果:

  (重点查文言字词、句等内容的理解)

  学生之间互动:

  1. 预*时,你遇到了什么障碍?请你提出来,让我们大家来帮你解决。

  (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难字句,由其它同学解决)

  2. 一个同学自己设计一个问题,自己指名让另一个同学来回答,看是否能难住对方。

  教师小结。

  四、 初步感知课文:

  1. 放录音,先欣赏课文。

  (学生闭目聆听,初步感知、体会课文的优美写景)

  2. 这一江段山水之美,文中,作者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是哪八个字呢?

  (学生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