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是先通过课前5分钟进行表内除法的计算训练,并举出易错题让学生说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而且复*了除法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通过一副图:有4份苹果,每份有5个。让学生根据图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让学生小组合作说出每道算式的意义,从而复*了除法算式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操作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练*题目层次不分明,解决问题的设计跨度过大;

  2、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指正,叫其他同学重新回答虽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但不是根本方法,因为那样不懂的孩子可能还是不懂;

  3、在课堂上应该把主力军放在中等生上;

  4、课堂常规还有待规范:学生齐答和齐读有气无力,需要调动和严格要求;学生相对比较拖拉,计算速度也有待提高。要在课堂上渗透珍惜时间、与时间竞争的意识!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2

  反思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实践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发展性,注重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变“看他人玩”为“自己玩”,先集体游玩,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分组游玩,最后,还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组竞赛,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情,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二)探究式的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这节课,我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如在突破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时,我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可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应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巩固新知时,让三个人数不同的游玩项目小组分别根据已有信息,探索并解决自己组的购票问题;在活动拓展时,又让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乘除法问题。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惯,并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合作性学*的经验与技巧。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在巩固新知时,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随机组合成三个游玩小组,并小组合作,解决自己组的购票问题。因各组人数不一定都恰好能被每次游玩人数整除,于是各组就出现了人数或多或少的问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余数问题、移多补少、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3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见到除法,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教材首先引进了*均分的意义,在教学*均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然后评价分的是否公*,再次拿出分的同样多的一组来讲解*均分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并且通过交流知道怎样分,而且原来一部分没有*均分的同学也学会了*均分。我运用了教材所创设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后同学们知道了,先确定每份多少个,通过一份一份的'确定,等全部分完,那么份数随之知晓。在已经明确理解了*均分和怎样*均分的条件下,教材引入了表内除法,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例如,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4,想“几四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

  教学注重学*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注意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教会孩子学*的方法,这些很重要。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4

  表内除法是在学生学*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这个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联系以前的数学知识,借助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表内除法的新知识。

  在上课之前,我先检查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程度,让学生回忆乘法口诀。通过这种形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很熟练地背下来,为学*表内除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新课进行就显得十分顺利,让学生通过想口诀的形式进行除法的学*,整个教学显得水到渠成,通过课后的练*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知识掌握不错。

  其实,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捕捉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转化和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可以与学生的认知水*很好的形成统一,新的知识也就很容易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5

  二年级的表内除法是小学生第一次正式见到除法, 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讲清楚除法的含义,使学生知道除法的两种分法:一种是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另一种是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学生对这两种分法容易发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分好层次的教学:

  1、教材首先引进了*均分的意义,在教学*均分的概念时,我先让创设一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分一分,然后评价分的是否公*,再次拿出分的同样多的一组来讲解*均分的概念。

  2、教材引进第一种分法,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把自己的学具分一分,把10根小棒*均分成5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并且通过交流知道怎样分,而且原来一部分没有*均分的同学也学会了*均分。

  3、接着教材介绍第二种分法,把一个数按照几个作为一份,就能分成多少份;我运用了教材所创设的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来安排乘船的方法,最后同学们知道了,先确定每份多少个,通过一份一份的确定,等全部分完,那么份数随之知晓。

  4、在已经明确理解了*均分和怎样*均分的条件下,教材引人了表内除法,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例如,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 ÷ 4,想“几四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

  5、本章节最难的地方是两步解决问题,我在突破此难点时候,是这样做的,直接缺少已知条件,让学生提出没有条件,此题没解的想法。例如,我直接给出了一个这样的题目:小明要买5辆小汽车,要付多少钱?学生一看完就直接问我,多少钱一辆呀?这时我还装作说不知道呀,学生这时候泄气了,这怎么求吗!然后我随之说,想要知道多少钱一辆可以,但我不会直接告诉你们,得你们自己算出来,学生很快的进入了我设的圈套,这时我再给出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的条件。很快的,学生都能算出应付多少钱。之后,请学生自己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并说说怎样解答!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知道了  第一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6

  复*课不同于新授课,就知识而言,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如何使已学过的知识仍然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既让学生有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不是对已有知识进行简单重复的活动。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对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整理,掌握整理的方法,发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除法算式间的规律。

  (2)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回顾知识的'意识和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

  (3)通过整理活动,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体验数学学*的快乐。

  学生学*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的本质就是学生的再创造。这节课从一开始探索整理方法时,就为学生打开了创造的大门,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表内乘法整理的经验,探讨整理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整理的时候,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同时,借助发现规律让学生相互交流。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让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数学问题”到“生活问题”的变化过程,在实践中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7

  讲了这么多年课,好象把复*课作为公开课来讲是第一次,复*课应怎么上呢?在新课程中,复*课还是对旧知识整理,使之更加逻辑和系统,仅仅是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理解的深化和升华吗?突然间,好象有些找不到北了。请教了好多老师,好象别的地方也在搞这个,她们把复*课叫*题课,但是对于怎么上都没有一个定论。

  我们知道,复*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的课.我认为就知识整理知识,学生肯定收获不大,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设计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惯穿数学方法一条主线,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逻辑框架,具体操作可按下列步骤: 首先要确定好复*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要精心选择练*,第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再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真正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行修正. 确定教学目的--因为内容总是为目的服务的,对一节课而言,我们把教学目的缩小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实现。没有明确目标的做题,学生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精心选择*题--*题千千万万,有难有易,就象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的类型,以及生源情况,围绕一个小主题,去精心筛选,然后再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可以个个是简单题,可以是由易到难,也可以只由一个难题而展开。因此,我们要求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而且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的原因。 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复*课不只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而安排的,就题教题,永远也不会成为好老师。就题教题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复*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得、自悟,教师只是不失时机的点评才是上策。要让学生自悟出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自得出解题技能。要实现上述目标,创造氛围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就很重要了。”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8

  表内除法(二)这一单元是在学*了乘法口诀与表内除法(一)的基础上学*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并认识了除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此基础上学生学*表内除法(二)在计算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问题内容的学*有一定的困难。

  1、除法计算练*:准确、快速

  在学*表内除法(一)时,学生对除法的读法、各部分名称以及计算都比较熟练的掌握,所以在学*表内除法(二):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时,不需过多的学*除法计算,重点放在理解主题图图意上,让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找到计算方法。在计算上,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高一些:看到除法版式,马上想到乘法口诀,报出商。再根据口诀想想还能不能有其它的除法算式。工练*时,可大多采用师生口答的形式:老师说一句乘法口诀,学生快速说出除法算式;老师说一个除法算式,学生立即说出乘法口诀,报出商,并列出另一个除法算式等。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口述。对反应比较慢的同学,可先用2-6的乘法口诀引导练*,再用7-9的乘法口诀练*。经过多种形式、多次重复练*,学生基本的除法计算能力都能熟练掌握。

  2、混合计算练*:审题、分步、仔细计算

  学生对乘除、加减同级的两步计算,没有困难。但对加减乘除混合两步计算接触不多,在这类题目的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审题能力与计算*惯的培养。先练*同级计算,明确计算方法与计算顺序。后进行混合计算练*:乘除优先,加减紧跟。一定要进行练*的强化,充分利用题,先审题,说出运算顺序(一定要大声说出来),后计算。最后再进行有小括号的计算练*(包括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

  3、解决问题:创情境、观主题图,重表述、说思路,最后列式:分步-综合

  教材选用了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从“观察主题图,看事情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从条件中明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学生充分观察,说明条件,学生的表述要准确,一定要学生自己说:说条件、提问题。再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列式计算,分成两步。分步计算掌握后再尝试练*将两个一步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算式。多说精练,重交流与反馈。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9

  表内除法是在学生学*了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这个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联系以前的数学知识,借助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表内除法的新知识。

  在上课之前,我先检查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程度,让学生回忆乘法口诀。通过这种形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很熟练地背下来,为学*表内除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的新课进行就显得十分顺利,让学生通过想口诀的形式进行除法的学*,整个教学显得水到渠成,通过课后的练*反馈,我发现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知识掌握不错。

  其实,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捕捉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转化和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可以与学生的认知水*很好的形成统一,新的知识也就很容易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10

  学生在学*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多种形式练*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兴趣很浓。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阅读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1)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6篇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1

  学生在学*7–9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9的乘法口诀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充分利用教学插图及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口决的编制学*过程中。

  2、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用加法计算等一些基本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3、关注小组合作学*的作用。

  这单元教学,我认为还有一个闪光的地方就是小组合作学*,让学生经历合作的愉快,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合作意识也增强了。当然也存在着不足,我认为我的评价语言过于苍白,针对性不强,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评价语言的运用,让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4 、多种形式练*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如送绕口令“数枣”、利用规律记忆,使学生的学*兴趣很浓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2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我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我还根据学生的学*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部分的学困生关注还不够,中等生还应尽量挖掘他们的潜力,多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3

  《表内除法(二)》这一单元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的授课视频让学生学*。通过视频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我的体会是:

  在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最基础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在家中视频学*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及时的让学生进行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能力得到挑战。对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的实际,有针地性的讲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需要改进的问题:由于受网络教学的限制一些拓展性的学*,学生并不能够得到完整形象的解析。我们能为学生提供的学*素材并不能完全的展示出来,对学生的了解也比较少,所以还需要积极教研,努力学*,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学*。对与学生的学*情况并不能实时掌握,这一点是最需要改进的。希望草长莺飞时,我们已经相聚。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4

  表内乘除法是二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多位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看似简单的口算计算,我发现学生在口算时很容易出错。为了进一步提高口算的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努力:

  首先:加强乘法口诀的教学。乘法口诀四计算表内乘除法的基础和依据,是决定口算效率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让学生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明确每句口诀的意义,并注重推导口诀的训练,并抓好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的练*,帮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积的方法,通过练*使学生对乘法口诀能脱口而出,为提高口算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练*时注重训练的针对性。针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在开始练*时注意练*的量不宜太大、太快,确保口算的准确性和考虑问题的清晰度,等一段时间后,再适当增加练*量,并提出速度要求,最后达到看到算式就能很快地说出得数,使学生建立算式与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简缩思维过程,并逐步提出口算自动化的要求。经过以上训练,学生的口算速度和能力都获得了显著提高。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有的学生用7、8、9的口诀计算的题容易错,其中大数乘以小数的题更容易错,所以在这些题中有选择的练*,使学生逐步提高。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5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6

  反思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突出实践性,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突出发展性,注重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的前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变“看他人玩”为“自己玩”,先集体游玩,再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分组游玩,最后,还用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组竞赛,学生成了游玩的主角,并在玩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堂课,学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参与热情,师生、生生、群体间都在互动,学生玩了,乐了,也学了。

  (二)探究式的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这节课,我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如在突破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时,我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可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应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巩固新知时,让三个人数不同的游玩项目小组分别根据已有信息,探索并解决自己组的购票问题;在活动拓展时,又让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两步计算的乘除法问题。营造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惯,并帮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探究、合作性学*的经验与技巧。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最出彩的地方是在巩固新知时,学生根据各自的爱好,随机组合成三个游玩小组,并小组合作,解决自己组的购票问题。因各组人数不一定都恰好能被每次游玩人数整除,于是各组就出现了人数或多或少的问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处理,在处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了余数问题、移多补少、转化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2)

——《表内除法》教案优选【十】份

  《表内除法》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5页例4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练*十三

  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教案 2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三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均分的方法,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

  把18支香蕉*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表内除法》教案 3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均分的方法,会*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均分的概念,探索*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表内除法》教案 4

  设计说明

  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在复*这部分内容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梳理,并通过重点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知识的梳理。

  注重引导,帮助学生重新整理知识,形成一个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大大提高了复*效率。

  2.结合典型例题,设计有效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按照知识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有层次的整理和复*,结合重点知识和典型例题选取*题,让学生在典型*题的练*中进一步理解知识,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空白表格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复*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整理。

  (1)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所学的知识,在小组内将这三个单元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整理,可以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式表示出这三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提示整理知识的方法:

  ①将表内除法(一)与表内除法(二)的内容进行整合。

  ②根据单元内容,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将每个例题的内容按照先后顺序列出来。

  ③概括出这三个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示出来。

  2.整理、展示知识结构。

  (1)学生独立进行知识梳理,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将整理的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表内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4)根据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地回忆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3.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对以上的学*内容,你有什么疑问?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由于二年级学生全面梳理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给出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梳理,然后通过学生的交流与汇报,梳理重点、难点,使下面的教学能有的放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大大提高了复*效率。

  《表内除法》教案 5

  【教学内容

  信息窗3 采集贝壳标本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倍”的含义,逐步体会“倍”与“*均分”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在理解“倍”的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惯和学*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理解背书与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前面的学*中,我们观赏了青岛小朋友制作的蝴蝶标本和植物标本,今天他们又去干什么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课本情境图)今天他们在海边采集贝壳标本。(板书课题:采集贝壳标本)你们仔细观察,都是谁在采集贝壳呢?分别采了多少?

  2.自学思考,谁知道“倍”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小组探究。

  1.小组讨论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师:为了便于观察,用统计表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出示情境图中的统计表)。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从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学生汇报收集的信息。

  师:大家提取到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先来看看王丁和李飞拾贝壳的情况。(课件出示:王丁拾的3个贝壳,李飞拾的6个贝壳)请小朋友们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他们拾贝壳的数量,比较一下,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李飞拾的贝壳多王丁拾的贝壳少、李飞拾的贝

  壳比王丁多3个、王丁拾的贝壳比李飞少3个等。

  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把他们拾贝壳的数量介绍给大家吗?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李飞拾的贝壳比王丁多1个3、李飞拾的贝壳是2个王丁的那么多等。

  师:拿出老师发给你的贝壳图片,你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很容易地就能看出李飞拾的贝壳只数有2个王丁那么多?

  学生想办法表示。

  学生解释,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贝壳的摆法。

  师:能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吗?你为什么要把3只分为一份啊?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王丁拾了3个贝壳,所以我就把3个做为一份。3个为一份,共分2份,所以李飞拾的贝壳是王丁的2份。

  师:正因为王丁拾了3个贝壳,所以我们就把3个贝壳做为一份,这样呢,3个一份,李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份。(出示课件:动态地展示分的过程)说明6里面有2个3只,也就是说6是3的2倍。

  2.教师引领筛选并确定重点问题

  师:刚才,小朋友们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李飞的贝壳数和王丁的贝壳数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知识——“倍”。(板书:倍)看着这个统计表,你还能提出有关“倍”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集体订正。

  师:小朋友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关“倍“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呢?请小朋友们自己用学具摆一摆、圈一圈,动脑筋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摆小棒,教师巡视。

  师“这么多小朋友想出了办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互相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课件动态展示分的过程。)

  师: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试着来解决情境图中的其它问题,好吗?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汇报交流。

  1.动手拍一拍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棒,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

  游戏一:请一个同学来和老师合作,老师拍2下,你拍出老师的3倍。

  师:你们同意吗?想玩吗?那我们一起玩。为了整齐、和谐,要等老师说开始后大家再开始拍,中间要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有停顿,能做到吗?

  游戏二:小朋友真聪明!那我们再玩一个新游戏,还是先请一位同学上来。请同学先拍(教师控制数量要小于4下),然后老师拍,谁能说出我们掌声数量的倍数关系?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我们互换角色(老师拍,学生拍),找到倍数关系了吗?

  师:看懂了吗?想玩吗?(想)那么请下课后和同学一起玩,或者回家后与爸爸妈妈玩,下次课我们看谁玩得最好,好吗?

  2.动手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4根小棒,第二行摆的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2倍。

  学生动手摆,指名汇报,集体交流。

  ②第一行摆小棒的根数由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根数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你想怎样摆?动脑想一想。

  学生动手摆,师巡视指导。

  3.用脑猜一猜

  ①教师举起了2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盒里的铅笔是这2支铅笔的3倍,猜猜铅笔盒中是几支笔?

  学生猜,集体反馈。

  ②教师举起了6支铅笔和一个盖有盖的铅笔盒,说:这6支铅笔是这盒铅笔数量的2倍,你们猜猜铅笔盒中有几支铅笔?并说明道理。

  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自主练*:第1题,圈一圈、填一填。

  让学生先把下面的方块按规律圈出来,再填空,最后列出算式。教师全班批阅,发现集中性错误,及时纠正,个别错误个别指导。

  五、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表内除法》教案 6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的第1—5题。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

  1、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复*(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第6-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1、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复*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第7题。

  《表内除法》教案 7

  第1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课件出示*题。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师:我们已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探究新知识

  1、观察教科书P37主题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这个班的小朋友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庆祝欢乐的节日。我们小朋友也有欢乐的节日呢!(“六一”儿童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为我们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做好准备。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会逐句读出图中学生说的话,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带着数据去了解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汇报,提出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以上的三条信息可能会分别提出如下三个问题:

  (1)一共做了多少面小旗子?怎样挂这些小旗子?

  (2)*均每组分几颗星星?

  (3)心形气球可以摆几行?二年级的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尚弱,教师可视其情况适当引导,帮助归纳整理,提取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若学生没有提出问题

  (4)可忽略。

  2、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例1,回顾乘法的意义。

  师:同学们已经挂好了小旗子,大家一起来看看,你能看出什么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每行有7面小旗子,总共有8行。

  师:一共有多少面小旗子?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生交流,列乘法算式,说算理并复*乘法的意义,说出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

  教师板书: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接受新知识快,但对旧知识的忘记速度也快。将直观图形的信息落实到问题中,让学生去找“几个几”,复*乘法的意义,便于后期建立乘法和除法的联系。

  (2)交换上题中的信息进行探究。

  师:一共有56面小旗子,要挂8行,*均每行挂几面?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预设】

  预设1: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每行有7面。

  预设2: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式56÷8。

  师:为什么用56÷8?

  引导学生复*除法的意义。

  师:说一说怎样求商。

  学生汇报,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图,提出另外的问题,激发学生唤醒旧知识的意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主活动。从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始思考,直至说出列式的依据以及计算的'算理,也是检验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56÷7=?用哪一句口诀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6÷7=8口诀:七(八)五十六

  师:你能用这个算式解读这个图吗?

  【学情预设】一共有56面小旗子,每行放7面,能放8行。还有学生会分不清行和列,可加动作比画区分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要求表达清晰。

  (3)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师:比较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都是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解决的。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情境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形成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独立探究。

  3、自主解决分星星情境问题。

  课件出示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49÷7=7(颗)。

  师小结:用“七七四十九”这句乘法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指名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一方面丰富学*内容,为归纳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检验学生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内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

  1、完成教科书P38“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所用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练*提高学生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熟练程度,既深化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认识,又渗透了方程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避免单纯计算的枯燥性,使学生爱学、乐学。

  2、完成教科书P40“练*八”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2)学生独立思考应该怎样列式,再指定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完成教科书P40“练*八”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都用到了哪句口诀。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比较算式的大小就是要比较计算结果(积或商)的大小,应先求出积或商后再来填空。

  【设计意图】加大计算的练*量,是对本课时内容的巩固,同时也是把对本单元目标口算能力提升的锻炼落实到每节课中。多样化的练*方式,避免口算的枯燥性,同时对口算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计算方面,你有什么经验跟班上同学分享的吗?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掌握了一般求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接受式学*为自主探索式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获取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内除法》教案 8

  教学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四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

  2、挑战园地:

  (1)、练*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

  《表内除法》教案 9

  教学内容:教材5页例4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练*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教案 10

  教学内容:教材5页例4

  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练*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学反思: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3)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3篇

  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本P23页例3。本节课是学生在学*并掌握了除法的初步认识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语言叙述等不同方式表征问题结构,重点是突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把握,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算法,又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领会除法运算的含义。通过解答后的回顾与反思,渗透用乘法检验除法的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除法解答的两种情况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均分,进而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有关*均分的实际问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均分的两种分法,感受出发在生活中的作用。

  3.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惯。

  教学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明确*均分的两种分法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12个小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

  图示理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是对一类数学问题的提炼和概括,既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也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出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学生能够依靠以前学过的有关除法的知识正确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可能不是真正理解,尤其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表示题目的含义,再根据图来列算式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虽然正确列出算式,画的图可能与题意不符,有些同学可能对于自己画的图和列的算式之间没有建立起联系。也就是学生对于题目所表达的含义在理解上是有偏差的。

  想到这种情况,我在上课开始,让学生先用小圆片动手摆一摆,通过动手摆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尝试画图列式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1.我来分一分。

  (1)把12块糖,*均分成3份,每份几块?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式?(12÷3=4)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把12*均分成了3份,求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

  (2)把12块糖,每份分4块,可以分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糖)

  师:怎样列算式?(12÷4=3)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是求12里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

  2.看图说话列式。

  算式:□○□=□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引导学生表述图意:8个,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

  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使学生建立起动作表征,在图形表征、动作表征、语言表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图与题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比较学*做好铺垫。】

  3.揭题: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都是用除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3左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2)画图理解题意。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教师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3)在课件中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5(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师:我们的解答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每盒放5只,3盒一共15只,上面的计算结果正确”。

  2.教学例3右图

  (1)读题,找出数学信息,(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要用几个纸盒?)板书:要用几个纸盒?

  (2)画图理解题意。

  师:你怎样来解决?请你来画一画图。

  学生画图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所画的图,理解题意。

  请学生代表汇报:

  从图中可知: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课件出示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请学生结合图再说一说。

  (4)列式解题。

  15÷5=3(个)。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师:请你说一说15、5、3分别指什么?(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15÷5=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5)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请学生画一画。

  师:我们解答的正确吗?

  请学生画一画进行验证。

  请学生回答,进行集体交流验证(课件显示验证过程)。

  “3个纸盒,每个纸盒里放5只,一共15只,同问题中蚕宝宝的总只数相等,计算正确”。

  完全放手,由学生来寻找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画图、交流、进行思路分析,学生在动作、图形、语言表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学生之间通过质疑、补充、订正进行学*互动,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人。

  3.比较两题的异同(体会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异同?

  小组讨论。

  请小组汇报:

  学生互相交流、补充订正、完善答案。

  师生小结:

  (1)不同点:

  左图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

  右图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相同点:

  ①是求*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②计算商时都用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

  师生归纳总结解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设计意图:分析两种类型的除法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对这两种不同的除法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对比、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进行理解。】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1.练*五第1题。

  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2.练*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请学生进行讲解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设计意图:第1、2题是将*均分的两种情况的实际问题进行对比编排,第1题,给学生提供了示意图,让学生借助图形进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两种情况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完全是文字题,要求学生读题,从语言文字上进行分析,能说明选择算法的依据,提高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3.练*五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列式解答。

  (2)请学生说出这3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本道题是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一个乘法问题和两个除法问题对比编排,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体会每份数、份数和总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知道其中两个量,能求出第三个量。】

  4.出示图(见课件)。

  请学生观察,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作为一道开放的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四、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会运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掌握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口算下面各题,并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12÷6=

  10÷2=

  12÷4=

  5×7=

  6÷2=

  8÷4=

  9÷3=

  5×6=

  4×8=

  2.谈话导入,并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

  1.教学例2

  师:同学们,阳光餐点的张师傅正在出售蒸好的包子,我们来看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请仔细观察(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主题图例2)

  学生可能回答:

  每屉有4个包子,有6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1)每屉有4个包子,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每屉多少个包子?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可以装几屉?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能独立解答这三个问题吗?

  师:好,请你们尝试解答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你是怎样解答的?和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生生互动)

  (2)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师:组内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过程(生生互动)。

  学生可能回答(师生对学生的回答做及时评价——多鼓励):

  (1)每屉有4个包子,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用乘法计算:4×6=24(个),我是这样想的,要求6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就是求6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想口诀:四六二十四。

  (2)一共有24个包子,可以装6屉,要求每屉多少个包子,就是把24*均分成6份,求每份多少个,所以用除法计算:24÷6=4(个),想:(四)六二十四。

  (3)一共有24个包子,每屉4个,要求可以装几屉?就是求24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24÷4=6(屉),想:四(六)二十四。

  师: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学生可能回答(生生互动,并及时评价):

  (1)它们都用同一句口诀(四六二十四)来计算得数。

  (2)第一题求总数用乘法计算,后两道是求每份数和份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3)我们还可以根据第一道乘法算式来计算后两道除法算式的得数。

  2.练*应用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做完后交流汇报求商方法

  (2)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做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快速求商的

  设计意图: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理解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1页第5题。

  独立完成后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你提出什么问题?你又是怎样解答的。

  2.完成书第21页的第6、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求商的方法。

  3.游戏:同桌完成书第21页的第8题。

  一人说一句乘法口诀,另一人说出相应的乘法和除法算式。然后思考:在所学过的乘法口诀中,哪几句口诀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渗透函数的思想,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4)

——《表内除法二》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有关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

  2、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学*,进一步加强对运用口诀计算除法的掌握。

  3、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在问题的处理中,体验成功,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表内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做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教学难点

  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介绍一个新朋友给大家认识,这个小朋友叫小聪,这个小朋友很聪明,也很好学,他希望和大家一起学*,希望你们能喜欢他!

  他想先考考大家,看他带来的两个问题:

  1、12里面有几个6?

  2、把20*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

  (要求学生将算式和得数写在答题纸上,点名学生回答,说说这两个小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1题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2题是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这两个题都是用除法计算。

  这两个小题都是用除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就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情景引入,明确问题

  小聪觉得大家都特别聪明,所以想买一些玩具奖励大家,但是在买玩具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聪明的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教师展示42页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看到了有娃娃6元,地球仪8元,皮球9元。

  图片里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

  预设:需要知道一个地球仪是8元。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师:你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个办法呢?小组讨论。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预设:用除法,因为是56里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

  师:怎样列式呢?

  56÷8(教师板书)

  师:我们想哪句口诀,得数是多少,单位名称是什么?

  预设:想七八五十六,所以得数是7,单位名称是个(教师板书)

  大家看到这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关于买东西的问题,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新的知识,这里面,56元是我们用的总的钱数,8元是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给他的名字是单个的价钱,而我们计算得到的7是个数,叫做数量,谁能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数量

  师:到了这里,这道题并没有结束,还记的老师总说做完题以后要干什么吗?

  预设:检查

  师:我们一般用乘法检验除法。

  师,在图片中我们还有个地方不知道,你发现了吗?

  预设:小汽车的价钱还不知道。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如果24元能买6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多少钱呢?

  自己思考,在答题纸上写出你的办法。

  点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预设:把24*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24÷6=4(元)(教师板书)

  师,在这个问题中,你能找到总的价钱,单个的价钱和数量吗?

  预设:24是总的价钱,6辆是数量,4元是单个的价钱。

  师:谁来根据算式说说这三个名称之间的其他关系?

  预设:总的价钱÷数量=单个的价钱

  师:你算的对吗?怎样检验?

  四、当堂训练,强化训练

  小聪已经学会了,你们学会了吗?

  1、学校买来12本课外书,(1)*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个人?

  (这道题考察学生对于除法意义的更深一步的理解,要求有对比,会检验)

  2、

  (1)买6副手套,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3)42元买了7顶帽子,一顶帽子多少元?

  (其中2、3两个小题有对比,可以用两种想法解决,一个是除法的意义,一个是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

  师:这道题还有一个第4小题: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吗?

  第4小题让学生们同桌讨论,一问一答。点名3到5组回答

  师。

  师:你们想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看看你们可以回答吗?

  (5)买3副手套的钱可以买几顶帽子?

  我们做了这么多的解决问题,你发现了吗,都是我们列式来解决,现在我这里有几个算式,你能根据实际情况说几个题吗?5×3=15和36÷9=4

  五、课堂总结,知识提升

  这节课结束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作业:练*九第2题和第3题

  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里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也解决了这些问题,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56÷8=7(个) 24÷6=4(元)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除法的意义,同时还简单的介绍了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个不对学生做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最后的两个小练*题也充分的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不足之处还是学生实践少,对生活中的数学不是太敏感,还需要加强生活观察和实践。总的来说,全班同学对这节课的收获还是让人满意的,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和讨论中,但仍需课后的练*。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3及相应的练*。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的意义,初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会用除法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会选择有效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深化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4.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目标分析:

  学生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后,通过本课的学*,能进一步运用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懂得信息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模型的建构,充分感受乘法和除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会选择有效信息解决诸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活经验

  课件出示:

  (一)分一分,算一算。

  列式:()÷()=()

  (二)圈一圈,列一列。

  列式:()÷()=()

  【设计意图:设计两组复*题,直观形象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旨在把两种模型:一是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二是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通过复*做好铺垫,凸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了解信息,明确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中有哪些物品,物品下面的数据是什么意思?你还有什么发现?(小汽车的价钱没有给出)

  3.交流获取信息:一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

  4.明确所求问题: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二)分析问题,探究方法。

  1.选择信息,引发思考。

  (1)要求56元能买几个地球仪?必须知道什么信息?(一个地球仪8元)

  (2)怎样解答?请你动手摆一摆、画一画。

  2.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1)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56根小棒表示56元钱,8根可以买一个地球仪。摆摆看,可以买几个?

  (2)画一画。

  在纸上画56个圆圈表示56元钱,8个一组,看看能圈几组?

  3.分析问题,领悟解法。

  (1)想一想。

  求56元可以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能买几个?也就是求什么?(56元里面有几个8元?)

  (2)列一列。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尝试列式:56÷8=7(个)。

  (三)回顾检验,建构模型。

  1.检验结果。

  (1)教师质疑:现在求出可以买7个地球仪,怎样知道是否正确?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检验:一个地球仪8元,7×8=56(元)

  2.整理过程。

  结合主题图,梳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先明确问题,再选择有用信息,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决方法,最后检验。

  3.点明课题。

  (四)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教材第42页“想一想”。

  (1)自主分析信息和问题。(可以圈一圈、画一画)

  (2)学生列式并汇报想法。(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2.根据例3情境图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问题预设: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教学反思3篇

  《表内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是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学*中,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有了计算乘法的经验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它的重点是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用除法解决问题。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课程标准,紧扣教学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情况,我的体会是: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学*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做到了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能做到根据学生学*的实际,因地制宜的去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教师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使情景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借助学生在商店购物的生活经历来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生活阅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活动情况,灵活的运用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学*气氛轻松、有序、和谐。进而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4、需要改进的问题:(1)由于受学生年龄和实际生活体验的限制,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为学生提供的素材较少,往往致使数学知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好。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素质。(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表内除法可以用乘法口诀直接求出商。对口诀逆过来思考,低年级学生在初学这一方法时有一定的难度。1.要注意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依据是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初步认识除法后,可以经常进行看图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练*。

  2.教学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时要逐步提高要求。

  出示35÷7=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很可能会想到用圆片分一分或在图上圈一圈得出结果。教师作出肯定后,要进一步提问:如果不操作,可以怎样想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做题这样,学生可以在感知乘除法关系的基础上,知道可以用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3.要引导学生掌握用口诀灵活试商的方法。

  在计算除数大于商的题目时,要想口诀的第一个数,如12÷4,想“几四十二”,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3,这类题首先要想未知的那个数,有一定的难度,常常学生不知道用哪一句口诀。所以,这时要及时向学生说明,在用口诀求商时,如果想“四几十二”得不出商时,就要想“几四十二”,从而得出商是多少。

  我执教的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探究性学*是综合性学*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在这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6)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范本10份

  教学目标

  1、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较熟练地掌握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

  难点: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决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听算练*

  24÷3= 8÷4= 10÷2= 27÷3= 18÷6=

  12÷2= 15÷5= 36÷6= 20÷4= 30÷5=

  2、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 )七二十八 ( )九五十四 ( )八五十六

  ( )八四十 ( )八二十四 ( )九七十二

  3、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32÷4= 想四( )三十二

  二、新课

  谈话引入: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阳光小学的同学们开始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做准备啦。你们看,他们在做什么?

  三、解决问题,掌握求商方法

  (1)每行挂几面?

  观察例1主题图,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均每行挂几面?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56÷8)

  你是怎样想出商的?(除数是8,想8的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除以8等于7.)

  如果把56面小旗挂成7行,*均每行挂几面?怎样解答?(56÷7=8)

  比较56÷8=7 56÷7=8,你有什么发现?

  (商和除数交换了位置,用的是同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求商)

  (2)每组几颗星星?

  出示主题图中第二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做了49颗五角星,*均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49÷7=7,除数是7,想7的口诀七七四十九,商是7)

  (3)能摆几行?

  出示主题图中第三组的同学们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同学们独立解决这个问题。(27÷9=3,除数是9,想9的口诀三九二十七,商是3. )

  (4)小结,揭题

  1、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2、用到了7、8、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试一试

  课本39页做一做第一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回忆计算过程,大家总结算法。

  三、巩固练*,熟练掌握

  1、帮小猴子摘桃

  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各组出9名同学,一人一题,直接写出得数,哪组算的又对又快,这组就可以帮小猴先摘到桃。

  两组学生比赛,算完核对结果。

  2、小鸟回家

  依据小鸟口中的算式卡片,用打手势的方法判断,比如21÷7=3,这只小鸟住3号房子,你们就打3的手势。

  3、3、4、5、6题做书上,集体订正。

  四、学生谈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用7、8、9的口诀求商

  56÷8=7 56÷7=8

  (七)八五十六 七(八)五十六

  49÷7=7 27÷9=3

  (七)四十九 (三)九二十七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除法的初步认识

  (1)*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均分的方法,会*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均分的概念,探索*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最*我们五小二年级一班要组织一次春游活动,我们帮他们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吗?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三1~3

  第1题:给每个花瓶里插上花,应该怎么插?如果要求每个花瓶里插上同样多的花,又应该怎么插?插几枝?

  四、总结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均分”概念。第二,在“*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三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均分”的过程,明确“*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均分,哪些组不是*均分。

  (3)、刚才不是*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均分。尊重学生的学*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均分

  1、练*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均分,为以后学*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反思: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

  1、复*7、8、9的乘法口诀。

  2、根据图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2、(1)有56面小旗,挂成行,*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 )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诀

  (1)启发学生想一想,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2)分组讨论,想一想商是几,用哪句口诀,怎样想的?

  2、再出示余下的题目,由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

  三、巩固练*

  练*十一。第1~4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 8=56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教学反思:

  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作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效果不错。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

  复*课不好上,提起做练*,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做练*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

  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及练*三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准备】

  教材第14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2.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后答: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课探究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题5。

  (1)师引导学生理解“每4个放一盘”,说明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总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5)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地分,可以分成2份。)

  3.练*。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说一说每个算式怎么读,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出发吗?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

  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三的第4题。


《表内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扩展7)

——“认识除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由同样多引出*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均分”。

  (2)用“*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除法的启蒙阶段。本课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最后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教学时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效果。

  (1)分一分,说一说,引入除法算式。

  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帮助小熊猫分竹子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且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一说,怎么分的,然后问学生向这种*均分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呢?之后,板书课题“除法”。

  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了规律,理解了除法的含义,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经历探索的过程,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示给大家。同时也了解了学*除法的重要作用。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与写法。

  在*均分后,启发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介绍除号,交给学生除号的写法要求: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上下面各画一点,两点要圆并且对齐。之后让大家共同举手来写一写,这样有利于规范学生的书写。然后启发学生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把算式读出来。

  学生在根据例5独立写除法算式的过程中,再一次熟悉了除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了对除法的认识。

  (3)、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自己的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吧!快动脑筋想一想,看谁能先举出例子来?我要求学生动脑筋思考,并举出例子,让自己的同桌来解决问题。课堂中,我发现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适时点拨,让学生们比较这几天所学的除法问题和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均分”的问题就是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时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让几个学生示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也纷纷举手。然后,学生们同桌合作,举出了不少问题,并耐心的解决了它。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了除法,也培养了学生同桌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激起了学生学*除法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的还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努力,多鼓励学生,多肯定学生,还学生们一片天空,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认真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学生帮助小兔子解决问题的时候,让学生以自己的学具代替蘑菇进行*均分,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学生眼、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自然建立*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学生动手操作次数不多,使得学生对“*均分”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在练*中,题目从理解上就出现了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的确有一定难度,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而在练*处理中,教师的指导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教学中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比如通过学生分春游食品来理解“*均分”,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敢于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现给大家。

  本节课的`设计是由任意分引出*均分,由一般现象引出特殊现象。选两位同学分给他们练*本,其中一人给1个,另一人给3个。请下面的同学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不公*,我追问:怎么才能做到公*?一位学生跑上去从3个练*本的学生手中拿出1个给另一位同学,自然而然引出了*均分。这说明学生对*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下一步的设计是通过分食品重点理解*均分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再通过大量的判断练*来加深对*均分的认识,得出*均分的概念。

  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均分,操作同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如何*均分,发现多种方法。学生通过把15个桔子*均分成5份,找到了几种分法,并选择出最好的方法。突出了除法的本质属性: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就是*均分,*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在建立*均分的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四(2、3、4、)

  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除法的开始,是学*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在“做一做”和练*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均分

  把8个圆片*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均分?*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

  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个,要怎么分。要把( )个桃子分给(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个桃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法是来源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均分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的自己。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按照教材的安排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均分的含义,在学生充分感知*均分的基础上,展开除法意义的教学。我教完除法的意义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学生对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不明确,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中,将谁*均分、*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的这些问题并不理解。二是结合具体情境图,发现关于除法问题的能力不高,究其原因仍然对*均分不理解。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要加强一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紧紧抓住将重点难点的转化工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熟悉的生活知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二是认真研究教材,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过程,坚持用教材去教。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学生的数学学*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学*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小组合作学*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的乐趣。

  本课教学采用情境串教学,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调动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首先,“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活动置于一个情境中。通过回忆野营的'情景、帮助野营的同学解决问题等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经验,使学生感到亲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愿望。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生活紧密联系,创设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信息窗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复**均分导入新课,利用“分面包”的问题情景,激发学*兴趣,让学生借助学具分组探索、交流、发现*均分后剩余现象,再通过独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设计多种形式的练*加以巩固。使学生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学*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第三,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用于生活。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上注意了这个问题。

  这节课学*的“认识除法”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的*均分的含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联系*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除法算式。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把*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

  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准备了小棒,但并不要求一定要用小棒操作,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前几天的学*,*均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除法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知识,我首先出示情境图: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 )辆。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知道要坐几辆车呢?学生用六根小棒代表6个小朋友,两根放入一辆缆车,放了3辆正好放完,这样很形象,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能清楚的看出来了要坐3辆车。这时,教师引导: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要坐几辆车。我们也可以用除法计算。从而自然引出本课课题:认识除法。接着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物体总数,每几个一份,

  求可以分成几份或已知物体总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动手分一分,画一画,最后在列式算一算,这样做我觉得更能让学生从动手中感悟*均分丰富的表象,并从动手操作中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