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雨巷》教学反思 1

  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著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雨巷》教学反思 2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较浓烈的抒情诗。全诗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在20xx年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中,我选这篇文章授课,获得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备课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弯弯曲曲的江南雨巷图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意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朦胧、宁静、凄美的意境。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学生对诗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找出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意境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免去了重复讲授之苦。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阅读诗歌的能力。所以,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有很大帮助。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设计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等学*内容,并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鉴赏诗歌的水*。

  《雨巷》教学反思 3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难度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一个小小的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 4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抓住这首诗的学*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两个问题:“《雨巷》的多义性主题(朦胧诗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据诗人背景、具体诗句尽情发挥”“《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义(包括“我”、“油纸伞”、“雨巷”、“丁香”等)?”

  这两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两组的小老师很感兴趣,也很羡慕,纷纷表示以后也想试试这种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可能有时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活跃性了,对个别学生的把握就会显得松散。

  还有学生代表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课文中的作用,我也没有及时补充说明,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反思 5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难度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 6

  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著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雨巷》教学反思 7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学案,抓住这首诗的学*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雨巷》的多义性主题(朦胧诗的特征)是什么?大家可以根据诗人背景、具体诗句尽情发挥;第二个问题:《雨巷》主要意象(包括“我”、“油纸伞”、“雨巷”、“丁香”等)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让事先准备好的各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很感兴趣,也愿意张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还有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课后拓展延伸的两首古诗词,可是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反思 8

  作为现代名诗,《雨巷》的梦幻一般的意境,难以言传的主题,舒缓有致的节奏,莫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问题也在这里,怎样让学生能够揣摩出那难以言说的主题,怎样让学生把握到那舒缓而有韵津的节奏?这就是上《雨巷》一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反过来说,倘若教师能把这三个问题给学生讲透了,以后的现代诗的赏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这三个问题没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给后来的诗歌赏析设下障碍。编者把这首诗作为诗歌单元的重点,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给《雨巷》的定位是:反复朗诵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营造情景以体现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创新以体现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作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针对高一的学生。而该阶段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他们对于现代诗歌主题意境、节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经验,可以说,在现代诗歌的赏析方面,他们几乎是一张白纸,而他们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绝大多数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种直觉。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直觉”开始,慢慢引导并把他们推到鉴赏的“塔尖”,从而对现代诗歌作出精确的判定。

  “爱好是学*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爱好,使全班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我设计的教法有三:

  1、朗诵竞争法。由集体朗读到分组朗读,由分组朗读到个别朗诵,由个别朗诵到优秀朗诵。

  2、意境创设优秀奖。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仿造老师的营造意境的方法各设量一个诗节的艺术画面(MTV),各小组完成后教师给设置得最好的一组的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礼品)。

  3、主题推论法。把确定题的任务分派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书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收集《雨巷》主题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论文,教师选择其中优秀的推荐到刊物上发表。总的说业就是激发学生的学*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上主要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

  1、朗读竞赛环节。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确地处理好停顿、轻、主音、语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使学生的朗诵水*达到一定要求。也为下一环节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营造环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创设意境,再通过意境来反映情感,从而为引出主题作铺垫。

  3、主题探寻法。抓住诗歌中的两个经典意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去收集、归纳、整理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严谨有序,有机统一。

  《雨巷》这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朗诵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气象,热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几处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诵”这一环节,还有几个学生希望上台表演,但因课堂时间所限,无法让她们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结尾应对二者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一个高度的归纳,使之成为一条定理或法则,这样学生就更轻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考虑得更深入、更完面,对学生更有利我愿足点!

  《雨巷》教学反思 9

  雨巷是职教中心高一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现代诗,诗歌是高中生不大感兴趣的一种类型,以前问是否喜欢,他们都说晦涩难懂,不想读。所以课堂设计很重要,我首先利用今天天气下雨天进行导入;问学生雨天大家心情怎么样,大致得出湿漉漉的不大开心,我再而说我们大家对于雨天的微妙情绪难以确切表达,但是有一位诗人把这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描写的十分贴切,这就是我们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从而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进入诗歌。第二步放诗歌朗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故事,从而大概知晓诗歌故事与情感基调,以及把重点字词进行标示,完成语文课标要求。接下来就是鉴赏意象了,利用上节课讲过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做引导,让学生说出讲过的艾青常用的两个意象是“太阳”“土地”,再利用小组加分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们说《雨巷》的意象。说完后鉴赏意象,首先鉴赏意象之背景道具:雨巷、篱墙、丁香、油纸伞,再而鉴赏意象之人物形象:丁香姑娘、我。这个模块是教学重难点,既巩固上节课讲过的诗歌意象知识并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会诗歌情感,让学生明确意象与诗歌的关系。先说雨巷,丁香花等背景道具,构建情境,再而到人物形象意象的剖析,层层递进,讲完后让学生读一遍,体会情感。读罢,问学生问题:作者为何这么忧伤?让学生联系背景举手发言,再而点出作者忧伤的两个理由(失恋的痛苦与当时社会白色恐怖背景),对爱情诗、政治诗两种读法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诗的主题。上面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了解,对艺术特色进入剖析,利用叶圣陶说的“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进行引导,让学生发言,明确象征手法与音乐美。最后布置两个相关作业,一找出别的诗歌中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二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是小说并且试着比较一下散文、小说、诗歌的语言它们的异同。

  我的课堂设计主要是按照上面的流程一点一点的开展的,现代诗是中学语文的一部分,虽然在高考中极少考察,但是对于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方面是重要的。通过上课我发现大家对于一些通识性知识,比如意象,押韵等,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教课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这类问题的提前解答与让学生消化,打好学*诗歌的基础,而对于现代诗歌情感的体会就需要通过读来达到了,读诗是读懂诗的前提,读诗的时候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了,所以通过课堂设计,一步一步的,讲一些读一次,让大家的情感随着讲课深化,然后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而理解诗歌。

  《雨巷》教学反思 10

  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着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阅读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1)

——《雨巷》教学反思6篇

《雨巷》教学反思1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难度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2

  在赏析《雨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篇经典文章《巷》和《丁香赋》,《巷》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内涵,《丁香赋》则想让学生认识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这一意象的蕴意,这对学生学*《雨巷》便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

  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3

  周三在2班上了节《雨巷》的研究课,虽然压力很大,自己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了两天,但还是感觉自己的功力不够,火候不够,太过稚嫩了。从总体效果来说,我并没有把学生完全调动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讲得很碎,所以听的人就感觉更碎了,这可能真的跟我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方面我也一直很困惑,我这个语言碎的问题,语言不干净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改善呢?从本质上来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适合上诗歌,但是既然想做一个全面的语文老师,每个方面的东西都应该会上,而且都应该上好,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也才能让学生更信服自己。概括起来这节课的问题如下:

  一、太碎了,诗歌讲得太碎了,学生不容易感受到诗歌的一种美。

  二、课件做得太花哨,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走了。

  三、课堂的节奏没有把握好,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有很明显没有讲完的东西,这是很忌讳的事情。建议以后自己备课的时候,每个环节多少时间,一定仔细考量和打磨。

  四、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太少,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拉着学生在学。

  五、公开课都有表演的成分,以后上的公开课尽量有观赏性,让这20%的表演更为精彩一些。

《雨巷》教学反思4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各种思维能力。

  二、运用对话教学,降低学*难度

  为了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我在教学中采用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以自由对话的形式引导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反思5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抓住这首诗的学*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两个问题:“《雨巷》的多义性主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大家可以根据诗人背景、具体诗句尽情发挥”“《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义(包括“我”、“油纸伞”、“雨巷”、“丁香”等)?”

  这两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两组的小老师很感兴趣,也很羡慕,纷纷表示以后也想试试这种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可能有时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活跃性了,对个别学生的把握就会显得松散。

  还有学生代表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我也没有及时补充说明,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反思6

  周三在2班上了节《雨巷》的研究课,虽然压力很大,自己也在有限的时间内准备了两天,但还是感觉自己的功力不够,火候不够,太过稚嫩了。从总体效果来说,我并没有把学生完全调动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讲得很碎,所以听的人就感觉更碎了,这可能真的跟我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方面我也一直很困惑,我这个语言碎的问题,语言不干净的问题,到底怎样才能改善呢?从本质上来说,我一直都觉得自己不适合上诗歌,但是既然想做一个全面的语文老师,每个方面的东西都应该会上,而且都应该上好,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也才能让学生更信服自己。概括起来这节课的问题如下:

  一、太碎了,诗歌讲得太碎了,学生不容易感受到诗歌的一种美。

  二、课件做得太花哨,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走了。

  三、课堂的节奏没有把握好,一堂课结束的时候有很明显没有讲完的东西,这是很忌讳的事情。建议以后自己备课的时候,每个环节多少时间,一定仔细考量和打磨。

  四、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太少,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拉着学生在学。

  五、公开课都有表演的.成分,以后上的公开课尽量有观赏性,让这20%的表演更为精彩一些。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2)

——《雨巷》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雨巷》教学反思1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反思2

  雨巷是职教中心高一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现代诗,诗歌是高中生不大感兴趣的一种类型,以前问是否喜欢,他们都说晦涩难懂,不想读。所以课堂设计很重要,我首先利用今天天气下雨天进行导入;问学生雨天大家心情怎么样,大致得出湿漉漉的不大开心,我再而说我们大家对于雨天的微妙情绪难以确切表达,但是有一位诗人把这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描写的十分贴切,这就是我们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从而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进入诗歌。第二步放诗歌朗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故事,从而大概知晓诗歌故事与情感基调,以及把重点字词进行标示,完成语文课标要求。接下来就是鉴赏意象了,利用上节课讲过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做引导,让学生说出讲过的艾青常用的两个意象是“太阳”“土地”,再利用小组加分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们说《雨巷》的意象。说完后鉴赏意象,首先鉴赏意象之背景道具:雨巷、篱墙、丁香、油纸伞,再而鉴赏意象之人物形象:丁香姑娘、我。这个模块是教学重难点,既巩固上节课讲过的诗歌意象知识并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会诗歌情感,让学生明确意象与诗歌的关系。先说雨巷,丁香花等背景道具,构建情境,再而到人物形象意象的剖析,层层递进,讲完后让学生读一遍,体会情感。读罢,问学生问题:作者为何这么忧伤?让学生联系背景举手发言,再而点出作者忧伤的两个理由(失恋的痛苦与当时社会白色恐怖背景),对爱情诗、政治诗两种读法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诗的主题。上面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了解,对艺术特色进入剖析,利用叶圣陶说的“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进行引导,让学生发言,明确象征手法与音乐美。最后布置两个相关作业,一找出别的诗歌中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二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是小说并且试着比较一下散文、小说、诗歌的语言它们的异同。

  我的课堂设计主要是按照上面的流程一点一点的开展的,现代诗是中学语文的一部分,虽然在高考中极少考察,但是对于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方面是重要的。通过上课我发现大家对于一些通识性知识,比如意象,押韵等,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教课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这类问题的提前解答与让学生消化,打好学*诗歌的基础,而对于现代诗歌情感的体会就需要通过读来达到了,读诗是读懂诗的前提,读诗的时候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了,所以通过课堂设计,一步一步的,讲一些读一次,让大家的情感随着讲课深化,然后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而理解诗歌。

《雨巷》教学反思3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较浓烈的抒情诗。全诗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在2010年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中,我选这篇文章授课,获得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备课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弯弯曲曲的江南雨巷图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意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朦胧、宁静、凄美的意境。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学生对诗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找出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意境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免去了重复讲授之苦。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阅读诗歌的能力。所以,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有很大帮助。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设计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等学*内容,并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鉴赏诗歌的水*。

《雨巷》教学反思4

  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著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雨巷》教学反思5

  作为现代名诗,《雨巷》的梦幻一般的意境,难以言传的主题,舒缓有致的节奏,莫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问题也在这里,怎样让学生能够揣摩出那难以言说的主题,怎样让学生把握到那舒缓而有韵津的节奏?这就是上《雨巷》一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反过来说,倘若教师能把这三个问题给学生讲透了,以后的现代诗的赏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这三个问题没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给后来的诗歌赏析设下障碍。编者把这首诗作为诗歌单元的重点,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给《雨巷》的定位是:反复朗诵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营造情景以体现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创新以体现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作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针对高一的学生。而该阶段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他们对于现代诗歌主题意境、节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经验,可以说,在现代诗歌的赏析方面,他们几乎是一张白纸,而他们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绝大多数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种直觉。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直觉”开始,慢慢引导并把他们推到鉴赏的“塔尖”,从而对现代诗歌作出精确的判定。

  “爱好是学*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爱好,使全班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我设计的教法有三:

  1、朗诵竞争法。由集体朗读到分组朗读,由分组朗读到个别朗诵,由个别朗诵到优秀朗诵。

  2、意境创设优秀奖。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仿造老师的营造意境的方法各设量一个诗节的艺术画面(MTV),各小组完成后教师给设置得最好的一组的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礼品)。

  3、主题推论法。把确定题的任务分派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书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收集《雨巷》主题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论文,教师选择其中优秀的推荐到刊物上发表。总的说业就是激发学生的学*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上主要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

  1、朗读竞赛环节。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确地处理好停顿、轻、主音、语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使学生的朗诵水*达到一定要求。也为下一环节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营造环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创设意境,再通过意境来反映情感,从而为引出主题作铺垫。

  3、主题探寻法。抓住诗歌中的两个经典意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去收集、归纳、整理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严谨有序,有机统一。

  《雨巷》这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朗诵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气象,热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几处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诵”这一环节,还有几个学生希望上台表演,但因课堂时间所限,无法让她们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结尾应对二者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一个高度的归纳,使之成为一条定理或法则,这样学生就更轻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考虑得更深入、更完面,对学生更有利我愿足点!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3)

——《雨巷》教学教案3篇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教学目标]:

  1、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

  2、 问题法。

  3、 演绎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了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表扬一下。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

  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一、导入

  在江南水乡之中,有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在特定时代的心声。他的心声到底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这位青年的诗人,与他一道去领略那江南小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师:请同学们一起欣赏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划出这首诗歌的节奏)

  (播放《雨巷》的朗读音频)

  师:欣赏了这首诗歌的朗读音频,有谁能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它是欢欣喜悦的呢?还是忧愁哀怨的呢?

  生:忧愁哀怨。

  师: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说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伤、哀怨。既然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忧伤哀怨的,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也应该读出这种情感。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出忧伤哀怨的感觉。雨巷……

  师:同学们很有朝气,但缺乏点忧怨的感觉。我们再来一遍,希望大家在这次朗读的过程中把语速放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读出诗中忧愁忧怨的感觉。

  师:好。大家这遍朗读得特别好。由此呢,我们也可归纳出一条规律:就是我们在朗读一些表达忧愁哀怨情感的诗歌时,应该语速放慢,语调低沉。事实上,在诗歌朗读中,我们除了要注意语速语调之外,还应该注意一些节奏与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丁香是表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姑娘的芬芳和高洁,所以我们可以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读出那种心驰神往的感觉,第三个丁香既是表姑娘的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读重一点,而第二个则应读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语调和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你正撑着伞,行走在江南的烟雨小巷之中。

  三、品味诗歌意象

  师:好,时间到。刚刚我们已经反复朗读了这首诗歌,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为忧愁哀婉的。那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这首诗歌,看看这首诗歌为何会给人一种忧愁哀怨的感觉?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所以说作者在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也必定与作者在诗中所刻画的景与物密切相关。诗歌中所刻画的景与物在文学上有一个特定的术语表达就是意象。关于意象,上节课呢,老师在课堂上就曾提及过,除了意象之外上还曾提及了另一个词,那就是物像。关于意象和物像二词,老师上节课可能说得不是很明晰,这节课呢,老师在这儿把这两个词再解释一遍。所谓物像,它是指自然万物中的一切,而意象呢,是寄托了主观情感的物像。这个意象就是我们诗歌鉴赏中出现的一个关键性的术语,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诗歌中的意象,并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候着重分析和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拿本诗来说,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歌中主要有哪些意象呢?

  生:油纸伞、篱墙、雨巷、丁香、姑娘、“我”(6个)

  师:其中作者以“我”和姑娘将其他的四个意象串联在一起。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行走在江南的雨巷之中,是为了什么呢?

  生:是为了逢着一位姑娘。

  师:“我”为了逢着一位姑娘,希望逢着一位姑娘,那这位姑娘是一位什么样的姑娘呢,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位姑娘?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句子。

  生: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从刚刚同学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并采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刻画这位姑娘,首先呢,作者在这而写姑娘,是说姑娘出现在何处?

  生:雨巷。

  师:这条雨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悠长、寂寥

  师:除了悠长寂寥之外,事实上呢,这条雨巷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之感。具体来说呢,就是雨巷这个意象又可分为两个单独的意象即雨与巷。雨,江南的雨,细雨如丝,一连多天下个不停,让人不觉有一种忧愁之感,正如古人诗中所写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巷,江南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颓圮的篱墙,让人不觉有一种凄凉的感受。而雨与巷的结合,使雨天的阴沉都笼罩在整个小巷之中,使整个雨巷都增添了一份朦胧的色彩。所以,雨巷这个意象既有悠长寂寥的特点,还有几份忧愁、凄凉与朦胧的色彩。所以可以说雨巷这个环境是凄凉、朦胧与忧愁的。

  师:说完姑娘所处环境之外,我们来看这位姑娘。这位姑娘同我一样都撑着一把油纸伞,使我们无法看清她的模样。说起油纸伞,不知你们有没有见过?在哪见过?。

  生: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那我们来看看油纸伞到底长什么样?(给出图片)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师:油纸伞本就有这样的特点,而它还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我们却能初步一下姑娘的风采。在诗中,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

  生:丁香。说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师:那丁香是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何是结着愁怨的?丁香是一种花。它一般开在暮春时节,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它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诗人把姑娘比喻成丁香,即把丁香的忧愁赋予姑娘。

  2.从课文来看,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姑娘是愁怨的?(主问题二)

  给大家5分钟时间,以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待会派代表来发言。(学生以学*小组为单位讨论)

  师:时间到。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A组代表:“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用“哀怨”、“彷徨”两个形容词非常直观地表现姑娘的愁怨。

  师:你们组还找到别的地方吗?

  A组代表:“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师:“彳亍”是什么意思?

  A组代表:走走停停的样子。

  师:如果你今天很开心,那你走路的时候会走走停停吗?

  A组代表:不会。

  师:不会。这组同学非常不错,找到了两个地方。别组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B组代表:“静默地走*,走*,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师: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这里的“太息”作何解释?

  B组代表:叹息。

  师:姑娘一边走,一边叹息,充满了忧郁和哀伤,是吗?

  B组代表:对。

  师:好,请坐。我们这两组同学找得很准确,理解也很到位。既然姑娘如此愁怨,那作者为何希望跟她而不是一个喜颜明媚的女子相逢?(主问题三)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四、探寻诗歌主旨

  关于这首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师问: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艺术手法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4)

——《雨巷》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探讨诗歌主题:(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八、《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5)

——雨巷优秀作文(精选10篇)

  朦朦胧胧的细雨伴着汽车的喧闹声不停地下着。

  她在拐角处等着我的到来,一个个陌生的人影从我身边闪过,带着欢笑与兴奋。我望着他们手中金灿灿而又巨大的礼物,把礼物小心翼翼地放在身后,犹豫着,是进还是不进。我整理着礼盒上粉红的`蝴蝶结。只见身旁一声熟悉的声音传来了:“畅,你怎么还不进去?”“我,我等一个人。”我惊慌失措。

  “嗯,你快点。”说着,带着自信的笑容往小巷里走去。

  雨伞上的滴滴水珠从弧形的边缘有规律地滑下,一滴,两滴,三滴……我心底不由得咯噔一跳。

  “啪嗒,啪嗒!”雨水浸湿了我的衣角,脚步声越来越*。我的心碎了——礼盒掉进了水潭。我正要伸手去捡,震住了,看着渺小而不珍贵的礼物,抬起一只脚,用力地踩了过去,它被压扁了。心情立刻好了不少。

  我向小巷深处走去,装作*静。

  “琳,我来了。”我以往常的声音说道,虽然有些不自然,“生日快乐!”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谢谢,咱们进屋吧!”

  我在椅子上慢悠悠地坐了下来,望着那高高的三层蛋糕,桌子上刀叉的反光使我睁不开眼。我撞开了门,往家的方向走去,我把手伸进兜里,长叹了一口气。

  我经过那条小巷,雨持续不停。我往地上瞟了一眼那已经变色的礼盒,又转头,扬长而去……

  三月了,春风融融,不知何时,空气里夹杂着湿润的气息。

  一个人走在巷子里,几片乌云压在头顶,也压抑着我的心。滴答一滴雨水落在嫩绿的小草上,清脆的声音萦绕在耳边。雨水与砖瓦的碰撞声越发清晰,打破了小巷早晨的宁静。不知从何处来的愁绪,缠绕在我的心头,越想抛开,却缠得越紧。走在雨巷里,一声莫名的叹息轻轻地响起,忧愁的思绪却迅速在空气中蔓延。

  我,也像戴望舒一样,想在雨巷中遇到一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在雨中徘徊、彷徨,也许,等的并不是像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种莫名的情愫。或许,一无所获,但,至少,终生不悔。

  雨,沾湿了我的衣襟,冰冷的温度在皮肤上传递,而心,却是暖的。一朵清新脱俗的小花,悄悄地绽放。雨水使我的视线模糊,却让花儿,拥有了一种神秘却不失惊心动魄的美,我屏息凝神,惟恐破坏这惊艳的一幕。雨水是纯净的,不掺任何杂质,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攻破了由金钱筑成的城墙。雨中的世界也是纯洁的,没有金钱,没有欲望,没有尔虞我诈,只有人们纯真的笑容,我的嘴角也划出一个似有若无的弧形。

  巷子里仍然有着草色遥看*却无的美景,而,雨停了,乌云散了,炊烟开始袅袅升起,每家每户的欢声笑语飘出窗外

  我,依然走在雨巷里。

  刚来这小巷时总有些不以为然,这偏僻的小巷和繁华的街道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我在城市里住了5年刚来到这乡村小巷也难免不*惯,听老人家说这巷叫烟雨巷。我问他们为什么叫烟雨巷,因为这巷子在下雨时会出现彩虹和云雾,这一带常会下雨。我懂了,这几天我一直在祈求雨。说下还真就下雨了,雨淅沥的在下,碰到玻璃时会响起嘀嘀嘀的声音,十分悦耳。小巷的雨不会连绵不断的下。而是有节奏的下。雨停了,走出房外清新的空气在倾袭我的.每一寸肌肤,肆意的释放它的能量。让人十分惬意,神清气爽。我仔细的看向四周,发现这雨巷有一种古老的美,白色的砖墙,青苔覆盖在上面,黑色的瓦,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一砖一瓦散发着古色古香的美,吸引着我。我向天空望去,碧空如洗,五颜六色的彩虹桥高高的挂在头顶,远处露出绿色的一角,云雾散去,等彩虹消失,太阳将高挂在头顶。雨巷的寂静将变成孩子们的欢笑声,大人的说笑声,小巷热闹的场景。当夕阳褪去的时候小巷又陷入了一片寂静中。

  我出生在一片雨巷,那儿的行人总是匆匆忙忙的踏过石板路的水滩,水花溅落满身,那混杂淤泥的雨水"嘀嗒,嘀嗒",从我身上掉落,那……是我梦想开始的声音。

  我是雨巷中渺小的一朵野花,听大人们说:"雨巷,是承载梦想的地方。这儿的雨总是肆无忌惮的朝我们奔来,即使它们知道自己即将化为尘土,与我们融为一体,做为我们的养分。雨巷,是承载梦想的地方,这件事从我出生就知道。妈妈说我是一朵野花,但这抵挡不住我的光芒,初为胚芽之时,我就明白,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我要变成一朵洁白美好的花,即使我是野花又怎样,它不能抵挡我的光芒。

  我日夜不停的汲取雨巷给我带来的养分,誓誓要变为一朵美丽的花,因为我想——把这片雨巷点亮。

  我是雨巷中洁白的一朵花,那,混杂的雨水似与我格格不入,她溅落我满身,我想,我必做一朵神奇的花,把雨巷点亮,使人们放慢脚步。于是,我日复一日的汲取雨巷给我带来的成果。终于,有一天人们注意到了我。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天上繁星点点烟雨蒙蒙。雨巷总是这样,默默的守护着一切。在这细长悠远的巷子中,人们对我发出赞叹,他们说我是一朵神奇的花,即使孤寂的夜晚也吞噬不了我的柔光。那幽白的身影与黑夜的雨巷格格不入。不,我与雨巷已是一体。终于,雨巷亮了,这束光亮,就是我的果实。

  雨巷,承载着我梦想的地方。有一天,我老了,我告诉孩子们:"我将化为着雨巷的尘土,沉寂在这悠远漫长的岁月长河之中。当然,我的芬芳永不消散。"

  江南雨巷寻梦路,路尽佳人终未现。——题记

  雨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走在没有尽头的江南小巷里。结着雨的哀怨,雨的忧愁。朦朦胧胧,巷子深处,细步走来了一位结着愁怨的女子……

  那是如丁香一般的女子,她独自行走在寂寥的雨巷。粉墙黛瓦的屋檐下,油纸伞下的女郎,独自彷徨,独自哀怨。霏霏细雨,似要穿破那精致的`油纸伞,似要阻挡女子前行的脚步。想那定是雨巷的呼唤,呼唤她的停留,一同赶走寂寞与凄清。在这被寂寞包围的雨巷,有的只是那滴答的雨声和姑娘的心跳声。她那轻如羽毛的罗衫,娉婷袅娜,宛如雨巷中亭亭玉立的花朵,她衣香鬓鬓,宛似“在水一方”的那位伊人!

  江南雨季,总是那样令人伤感,令人相思。雨巷中的女子,也有挥之不去的愁绪。她静静地张望,投出太息般的眼光,那眼光,射出令人凄婉,令人迷茫的光芒。伴随无休止的细雨,她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诉说她的哀怨。雨的哀曲将它渐渐送走,送走了她那丁香般的颜色,丁香般的芬芳,连同她那太息般的眼光也一并送走了。

  她,像梦一般飘过,如梦一般的迷茫。她诉说着她的无助,缱绻着,那般缠绵……

  雨依旧那样下着,那位丁香姑娘再没有出现。我一直期待着飘过那位女郎,和我一样的冷漠,凄清,惆怅……

  窗棱是纷纷小雨的栖息之地,渐渐地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缓缓绕进了幽深的小巷。像连绵不断的青山,锁住了愁绪不断的雾,心中的痴迷似藤蔓,深入了“天街小雨”的巷子,此情景致犹如丁香的花絮,纷繁而幽香……

  清晨的水雾似轻纱,极美而不可言。水珠仿若凝固于石板的青苔上,晶莹剔透,给人以点点暖意。独自撑着伞,任风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却没有一丝枯寂,有沙沙的小令,也有云卷云舒的蓝天。

  似水流年,划落,飘过生命的轻舟。踏着脚步,欲掀开她神秘的面纱,一睹风采。光滑的青石板,门前有着庄严的石狮;灰白的墙,粉刷地似单调,细品却美不胜收。

  停下脚步,息于身旁的小亭中,冗长的雨声,也融入了点点愁绪。我将伞从肩上放下,轻轻地拭去图案上的水。那白紫交加的花――丁香,在雨的滋润下,恍惚在梦的心灵中绽放,倘若江南才子的才情,又似一个花季少女的多愁善感。我恍惚中看透了这面纱。

  默默地踽步前行,不知不觉走尽这雨巷,古典的气息也似古画的淡淡墨香,朴素的灰色调却浑然不失纯情。我屏住了气息,像进入了圣洁的教堂,灵魂也如紫色般高贵。走尽雨巷,看穿红尘繁华,寻江南一片不同的“天堂”。

  像在梦中飘过一般,彷徨在这雨巷,寻你神秘的踪影。恍若丁香一般,虽惆怅却芳香四溢。

  窗棱是纷纷小雨的栖息之地,渐渐地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缓缓绕进了幽深的小巷。像连绵不断的青山,锁住了愁绪不断的雾,心中的痴迷似藤蔓,深入了“天街小雨”的巷子,此情景致犹如丁香的花絮,纷繁而幽香……

  清晨的水雾似轻纱,极美而不可言。水珠仿若凝固于石板的青苔上,晶莹剔透,给人以点点暖意。独自撑着伞,任风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却没有一丝枯寂,有沙沙的小令,也有云卷云舒的蓝天。

  似水流年,划落,飘过生命的轻舟。踏着脚步,欲掀开她神秘的面纱,一睹风采。光滑的青石板,门前有着庄严的石狮;灰白的墙,粉刷地似单调,细品却美不胜收。

  停下脚步,息于身旁的`小亭中,冗长的雨声,也融入了点点愁绪。我将伞从肩上放下,轻轻地拭去图案上的水。那白紫交加的花——丁香,在雨的滋润下,恍惚在梦的心灵中绽放,倘若江南才子的才情,又似一个花季少女的多愁善感。我恍惚中看透了这面纱。

  默默地踽步前行,不知不觉走尽这雨巷,古典的气息也似古画的淡淡墨香,朴素的灰色调却浑然不失纯情。我屏住了气息,像进入了圣洁的教堂,灵魂也如紫色般高贵。走尽雨巷,看穿红尘繁华,寻江南一片不同的“天堂”。

  像在梦中飘过一般,彷徨在这雨巷,寻你神秘的踪影。恍若丁香一般,虽惆怅却芳香四溢。

  又到了烟雨迷蒙的时节,江南氤氲着朦胧的气息。无锡也被雨赋予了特有的灵性。它是一座傍水而生的小城,处处都是幽深的雨巷……

  无锡,南临太湖水,北靠漭漭东去不返的长江,更有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穿城而过。水雾迷蒙为无锡蒙上了古韵依然的缠绵。幽幽的雨巷,也成了无锡最美的风景。

  撑一支红油纸伞,在一个雨雾迷蒙的下午,踏入这幽幽的古巷。任雨水拍打在青色的城砖上。在这寂静的角落回漾着那声悠悠的轻响,勾起阵阵倩古幽情。穿一双青色木屐,悄悄踩在青黛色的小径上,笃笃作响。时光,静静穿梭到千年前的那一页。雨越下越大木屐在雨中更加葱翠,红油纸伞也被冲刷得分外明朗。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雨巷经历了太多血的洗礼。痕迹斑斑的城砖告诉了我那些年的动荡。经历了太多,雨巷也在喧嚣中渐渐消陨、老去。在城市的笼罩下,没想到这儿还有着一方净土,可以容纳千年的风雨。在雨中,我听见了雨的呢喃。听它细细道来这一切。是雨洗刷了历史的罪恶,把雨巷的血痕冲淡在历史的洪流里,*静地过了数年……

  雨,像一只蓝翅鸟,在过去的烛光里刺痛了我的心。可我落寞的身影,又何曾点亮过谁的眼睛?时光飞逝,转眼到了千年后的千年。城市的喧嚣拂过了原本安宁的小巷。人心也变得逐渐浮躁。再没有人愿意踏入这深深的雨巷,驻足倾听雨的心声了。城市扩建,当一个鲜红的“拆”字被无情地印上那青色的城墙时,我的思绪又飞到了那个纷争的下午……

  雨巷,终于在现代化的建设中,逐渐退下了时代的舞台,那一种朦胧的岁月,如风吹柳絮般,渐渐消失了。

  看着你,一个人撑着油纸伞徘徊。你把一只手伸出油纸伞覆盖的范围,感受雨滴的悲哀。凉凉的雨滴滴落在指尖,传递的情感从指尖蔓延到心间。你似乎在微微颤抖,眼神虚无缥缈,但我还是能看到你眼神中的坚定。

  我知道,你的坚定,你决心找到那个带着丁香花香味的女孩。也许你知道你的希望渺茫,但你不愿意离开这寂静的雨巷。你默默的,默默的。雨还在下,你垂下眼睛慢慢转身准备离开。就在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背后传来一脚踢来。你高兴地回头看,但很快就失望了。你,一个烫着卷发穿着华丽西式服装的女人,没有再看你一眼。她脚步匆匆地走开了,再也没有回头。

  你的失落充满了你的整张脸。丁香妹在哪里?油纸伞的伞面发出滴水的声音。在寂寞的雨巷里,雨是最响亮的节奏。你叹了一口气,走向腐朽的栅栏。刹那间,你仿佛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却又淡雅清爽。突然,我注意到你的嘴向上弯曲。你放开脚步,找到了芬芳。雨巷尽头,一个女人的背影留在雨巷尽头,带着淡淡的忧伤。为什么,我觉得她和你那么像?你拿着同样的油纸伞,有着同样的眼睛,散发着同样的悲伤,你有着同样的渴望和追求,甚至你的灵魂也有着和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

  但你没有接*她。你只是远远地静静地盯着她。站久了,他感觉到了你的存在。她回头看了你一眼,淡淡的笑了笑,绕着栅栏走开了。你微笑着,深深地呼吸着留下的芬芳。你总会遇到那个女孩,雨已尽,只留下空气中酝酿的湿气。

  雨巷并不悲伤,悲伤的雨巷早已消散在看不见的微笑里。雨巷并不悲伤,悲伤的雨巷早已被丁香花带走了回来。

  雨渐渐停了,你收起油纸伞,斜眼看着微醺的太阳。我知道你找到了自己想要坚持的方向,找到了属于自己人生的特别的丁香。

  朦朦胧胧的细雨伴着汽车的喧闹声不停地下着。

  她在拐角处等着我的到来,一个个陌生的人影从我身边闪过,带着欢笑与兴奋。我望着他们手中金灿灿而又巨大的礼物,把礼物小心翼翼地放在身后,犹豫着,是进还是不进。我整理着礼盒上粉红的蝴蝶结。只见身旁一声熟悉的声音传来了:“畅,你怎么还不进去?”“我,我等一个人。”我惊慌失措。

  “嗯,你快点。”说着,带着自信的笑容往小巷里走去。

  雨伞上的滴滴水珠从弧形的边缘有规律地滑下,一滴,两滴,三滴……我心底不由得咯噔一跳。

  “啪嗒,啪嗒!”雨水浸湿了我的衣角,脚步声越来越*。我的心碎了——礼盒掉进了水潭。我正要伸手去捡,震住了,看着渺小而不珍贵的礼物,抬起一只脚,用力地踩了过去,它被压扁了。心情立刻好了不少。

  我向小巷深处走去,装作*静。

  “琳,我来了。”我以往常的声音说道,虽然有些不自然,“生日快乐!”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谢谢,咱们进屋吧!”

  我在椅子上慢悠悠地坐了下来,望着那高高的三层蛋糕,桌子上刀叉的反光使我睁不开眼。我撞开了门,往家的方向走去,我把手伸进兜里,长叹了一口气。

  我经过那条小巷,雨持续不停。我往地上瞟了一眼那已经变色的礼盒,又转头,扬长而去……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6)

——《雨巷》教案设计优选【5】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对于现代诗歌,高一新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朗读上有一定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味意象、领悟诗情等欣赏实践上仍有欠缺。特别是对《雨巷》这种象征主义诗歌,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如何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如何引导他们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与之共鸣,是课堂教学中需予以关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遥望雨巷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笙箫(shēngxiāo)

  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板书:我苦闷、惆怅诗人)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语调应该……

  明确: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教师示范朗读这一节,指导朗读:除了语速、语调,还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7、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8、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四的相关诗句,指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明确: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请大家品读描写“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回答问题: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写或选择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1)(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反复(连用两个“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写出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和内心的忧愁、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举两得,表面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冷漠、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样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谢,代表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易消失离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等词语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仿佛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理想)。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消散的内容一件件分开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伤感和无奈;妙在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带来的悲剧美。

  (2)雨巷: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写得妙,妙在用“悠长、悠长”反复强调脚下要走的路很漫长;妙在用“寂寥”一词,描绘了一幅蒙蒙细雨中潮湿、寂静、冷清的雨巷图,给人一种冷漠、凄清、惆怅的心理感受。

  妙在把雨巷远处“颓圮的篱墙”呈现出来,用破败空寂、阴雨迷蒙的环境,衬托“我”忧愁感伤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句写得妙,妙在首尾呼应,反复强调“雨巷”的“寂寥”“悠长”及“我”心中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更突出“我”期待而不得的苦闷。(学生从诗的结构处理或诗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圆其说,也给以鼓励。)

  板书:丁香姑娘美丽、圣洁、愁怨

  雨巷寂静、幽深

  四、驻足雨巷,领悟情感

  教师过渡小结:诗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营造了朦胧凄美的诗境,表达了一种“忧愁感伤”的心境。为什么诗人这么忧伤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圆其说。如果回答不出,就提供两种参考观点,请同学说说自己赞同哪个观点,并结合诗句或写作背景阐述理由。)参考观点一:失恋的痛苦。年轻的诗人爱上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诗人心目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愁的恋人。寂静、幽深、潮湿的雨巷是诗人失落心境的体现。)

  参考观点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苦闷。本诗写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汪精卫“七一五”政,**派对革命者“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色恐怖,使诗人这样的知识青年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

  (丁香姑娘:象征稍纵即逝的美好理想,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那阴冷潮湿、破败空寂的雨巷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

  幻灯片:丁香姑娘——美好的理想

  雨巷——黑暗的社会环境

  (象征意义)

  板书:恋人心境

  理想环境

  五、走出雨巷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戴望舒在《雨巷》中表达了一种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失落的忧伤”。诗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种美好的化身,当你忧伤迷茫时,请想起戴望舒,在苦闷伤感中,依然要希望与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拓展迁移: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篇课文的学*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你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感情基调确定下来了,接着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3、布置作业

  (1)带着这份“失落的忧伤”背诵《雨巷》。

  (2)课后欣赏江涛的歌曲《雨巷》,找出歌词文字与原诗不同的地方,在周记本上写出你对此改动的看法。

  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

  (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箫,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与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听视频诵读

  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

  诵读是我们鉴赏诗歌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更充分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与音韵美。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视频朗诵,进入情境。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③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随着那深情的诗句、舒缓的音符、沉郁的音调,我们的思绪似乎也飞到了江南悠深、寂寥的雨巷之中,充满了忧伤与哀怨。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第7节: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出“我”的希望。

  飘过过程:默默走*、走*——远去——消失在尽头。

  三、走*作者时代

  作者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早期:个人孤寂、感伤,朦胧含蓄

  后期:热爱祖国,明朗真挚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四、品意象、意境美、形象美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由情与景这两个元素构成,是意与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与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表现,是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的统一。下面,我们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明确:诗歌所写的人、景、物 ——意象 人——我,姑娘

  景物——雨巷,篱墙,纸伞,丁香

  第一个是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对这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纸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与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巷,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塑造了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第二个是江南雨巷

  1.江南如梦似幻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在西子湖畔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那些纵横交错的长长的青石路上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

  中国人对巷的亲*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了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雨巷、篱墙及梦一起构成了诗歌的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与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像结,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与凄美。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璟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使丁香的意蕴有了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这里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人与物天然合一。

  象征 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未得到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可能是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留恋……

  丁香姑娘 象征 美好的理想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与美好事物的信念与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与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的、容易破灭的理想;美好的、难以实现的人生)。

  求之不得的美(抒情模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第五个是 篱墙

  颓圮,残破,凄凉。

  第六个是“我”

  彷徨,迷惘,追寻。

  总结:诗歌表达的意境、情感?

  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与对理想之美的深深追寻。

  诗人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与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与追求的心境。

  在当时处境中,戴望舒从原来热情似火的革命青年,一下子堕入了夜的深渊。他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前进的希望,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与自白里,我们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与追求的心境。

  五、再听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再一次走进那深深的雨巷,思考他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明确: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缠绵、与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达成以下共识:

  ①韵脚舒缓悠扬:长,巷,娘,徨,怅……

  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与流畅的节奏。

  ②词语的反复:悠长,哀怨,走*……

  ③句式的复沓: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像梦一样的……

  如“哀怨,/ 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 / 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与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④诗节的复沓

  从全诗看,第一节与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六、结语,听《雨巷》歌曲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品读这“雨巷”,我们总有走得进、走不出的哀伤。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我知道心灵的雨巷还要走下去,寂寞的雨巷还要走下去。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我们今天这节课,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过你身旁。

  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

  (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箫,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听视频诵读

  我们都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

  诵读是我们鉴赏诗歌时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首要的环节。通过诵读我们可以更充分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的视频朗诵,进入情境。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 ②诗中写哪几个“意象”?③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

  随着那深情的诗句、舒缓的音符、沉郁的音调,我们的思绪似乎也飞到江南悠深、寂寥的雨巷之中,充满忧伤与哀怨。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第7节: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出“我”的希望。

  飘过过程:默默走*、走*——远去——消失在尽头。

  三、走*作者时代

  作者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现代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遭遇,使他在诗歌创作上经历一个从歌咏个人悲欢离合到表现爱国情感、民族气节的发展过程。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其中,《望舒草》标志着作者艺术性的完成,《灾难的岁月》标志着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诗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残损的手掌》。

  早期:个人孤寂、感伤,朦胧含蓄

  后期:热爱祖国,明朗真挚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四、品意象、意境美、形象美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下面,我们试就《雨巷》中个别意象的特点出发,探究《雨巷》的意象魅力。

  明确:诗歌所写的人、景、物 ——意象 人——我,姑娘

  景物——雨巷,篱墙,纸伞,丁香

  第一个是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这是寻常之物,但又鲜见于传统诗词。唯戴望舒,将其放置雨巷,让油纸伞撑出浓浓的诗意。对这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雨打油纸伞的迷蒙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巷,凭添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塑造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第二个是江南雨巷

  1.江南如梦似幻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在西子湖畔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中,度过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那些纵横交错的长长的青石路上留下他青春的足迹.

  中国人对巷的亲*意识异常深厚。北方人称胡同,南方人称巷。

  汪曾琪先生在《胡同文化》里说,北京胡同,“不仅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使人怅望低徊”;南方的里巷也能给人相似的感受。对这些传统物象的眷念,其实也是诗人们对闲逸、孤寂、冷清的人居环境的独特向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戴望舒在传统文学的浸染中,具有典型的传统文人特点(在大多数作家一味抛弃传统进行新文学创作时,他以传统的意象作诗,是那样的不合群,但又是那样的可贵)——忧郁、苦闷、怀旧。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

  江南雨季,细雨飘巷,烟雨朦胧,撩人情思。雨与巷的组合,构成一个特有的意象,这是戴望舒的首创,难怪叶圣陶会称其为“雨巷诗人”。“雨巷”,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凄切。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朦胧美。雨巷、篱墙及梦一起构成诗歌的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像结,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李璟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第四个是丁香姑娘

  戴望舒在《雨巷》中承续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使丁香的意蕴有更深的忧郁。更为灵慧的是,诗人刻画的是雨中的“丁香姑娘”,恬淡清幽,更添一分寥落。诗人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这里诗人在雨巷里用心述诗语,人与物天然合一。

  象征 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未得到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可能是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留恋……

  丁香姑娘 象征 美好的理想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她,却又无法走*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的、容易破灭的理想;美好的、难以实现的人生)。

  求之不得的美(抒情模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第五个是 篱墙

  颓圮,残破,凄凉。

  第六个是“我”

  彷徨,迷惘,追寻。

  总结:诗歌表达的意境、情感?

  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理想之美的深深追寻。

  诗人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在当时处境中,戴望舒从原来热情似火的革命青年,一下子堕入夜的深渊。他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前进的希望,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再听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一个新纪元。”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老师的朗读,再一次走进那深深的雨巷,思考他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明确: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缠绵、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达成以下共识:

  ①韵脚舒缓悠扬:长,巷,娘,徨,怅……

  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词语的反复:悠长,哀怨,走*……

  ③句式的复沓:丁香一样的……,像我一样……,像梦一样的……

  如“哀怨,/ 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 / 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④诗节的复沓

  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全诗的音乐性。

  六、结语,听《雨巷》歌曲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品读这“雨巷”,我们总有走得进、走不出的哀伤。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我知道心灵的雨巷还要走下去,寂寞的雨巷还要走下去。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想起我们今天这节课,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飘过你身旁。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篇一:雨巷教案 (人教版必修1)

  1.2 雨巷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雨巷》教学反思优选【10】篇(扩展7)

——雨巷优秀教学反思(5)份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第一单元现代诗的第一首,如何上好这首诗,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认识到高中阶段与与初中阶段的学*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自由想象;由静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转为动态、联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过程中从抽象的意境到具体现实生活个案体会,走*作品与主人翁。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及对高中语文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听名家对《雨巷》的朗诵,观看影像图片资料,先让自己走*作品,进入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即细雨朦胧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独行。(影像图片资料至此)。

  板书:诗人“我”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为·····(学生可能有很多种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说:诗人在想“媳妇”···无论这名男生出于何种目的(引起课堂大笑···稍刻···(学生神情严肃的看我,像是找寻什么···)课堂静的能听见一根针掉下的声音。肯定了这名男子(···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如临大敌···说:···同学想象(联想)正确,诗人的确是在想“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高中生对异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问让学生探究即“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谁来描绘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认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丽的?)。

  诗人选取“丁香”为意境提出自己的审美标准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仇怨”(“颜色”指紫色相态、“芬芳”指在气质、“忧愁”个性柔弱不失刚毅。即外美、内秀、有个性的形象。并用图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解除学生对普通高中语文学*望而生畏的惧怕心理障碍。

  不尽如意的教学时间有限,没有对课后的三首诗词进行分析,没有发挥这三首诗词在这首诗中的作用,也算是我的一次教学失误吧。但我会继续探究语文教学方法,学*使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学*高中语文,自觉走*作品,陶冶情操。并为创造一个师生互动、互信、生动、和谐的课堂而努力!

  一、教学收获:

  1、这节课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作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学生加深对诗歌形象、意境、情感及结构音乐性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利用对比点阅读诗歌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美好的意境之中,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氛围,烘托了良好的教学气势,师生在这种设置的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这样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也基本上达到预期效果。

  3、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4、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学生的朗读效果好。

  另外,针对学生没有足够的了解力去感知古典诗歌,起先我是重点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空白处见丰富,明白“诗无达诂”的鉴赏真谛,以这个为教学目标之一的,但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现高一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尚属起始阶段,阅读层次不可能达到我理想的状态,不恰当地拔苗助长,只会在课堂上造成热闹是我的,学生在下面茫茫然什么也没有的局面,于是我就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以降低教学难度为宗旨,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为主,修正教案,用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来演绎含蓄美,引导学生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知道什么是美。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始终活跃,

  二、 发现的问题:

  不足之处在于,虽然教师一直都有意识的想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由于课堂容量大,教材难度不算小,个别环节以自己的解读来带替了学生的解读,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高峰,惟有不断的阅读,不断的积累,打扎实了自己的底子,才能有这个自信和能力。我要和他们一起从赏析从积累诗歌开始。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时,他们对古典诗词背诵比较多,但是在对现代诗歌赏析这一块,还出于混沌状态。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注重引导他们欣赏诗歌的情境美,另外,“授之以渔”,把本首诗作为一个范例,希望在引导他们欣赏诗歌情境美的同时,渗透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从理解意象到把握意境再到领会情感。这点,我觉得应该是这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另外,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所以我希望通过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始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这点,亦是我在本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然而,本堂课还有些地方值得我不断探索。

  首先,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对于《雨巷》这首有着朦胧凄迷的优美意境的诗歌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赏析《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及《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进入诗歌赏析前,先用有关江南的诗句和景物导入《雨巷》,目的是能引发学生的相关联想,创设江南小巷的情景,这对学生学*《雨巷》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并且在朗读课文时,通过播放雨巷flash课件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其次,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意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注不够,虽然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但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学情,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木然。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学生来说,这种文体显得曲高和寡。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把自己融入诗歌,而不仅仅只是听教师赏析,还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学*诗歌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这是我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较浓烈的抒情诗。全诗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在2010年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中,我选这篇文章授课,获得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备课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弯弯曲曲的江南雨巷图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意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朦胧、宁静、凄美的意境。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学生对诗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找出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意境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免去了重复讲授之苦。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阅读诗歌的能力。所以,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有很大帮助。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设计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等学*内容,并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鉴赏诗歌的水*。

  雨巷是职教中心高一年级语文课本的一篇现代诗,诗歌是高中生不大感兴趣的一种类型,以前问是否喜欢,他们都说晦涩难懂,不想读。所以课堂设计很重要,我首先利用今天天气下雨天进行导入;问学生雨天大家心情怎么样,大致得出湿漉漉的不大开心,我再而说我们大家对于雨天的微妙情绪难以确切表达,但是有一位诗人把这种难以名状的感情描写的十分贴切,这就是我们的“雨巷诗人”戴望舒,从而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进入诗歌。第二步放诗歌朗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故事,从而大概知晓诗歌故事与情感基调,以及把重点字词进行标示,完成语文课标要求。接下来就是鉴赏意象了,利用上节课讲过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做引导,让学生说出讲过的艾青常用的两个意象是“太阳”“土地”,再利用小组加分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举手发言,让学生们说《雨巷》的意象。说完后鉴赏意象,首先鉴赏意象之背景道具:雨巷、篱墙、丁香、油纸伞,再而鉴赏意象之人物形象:丁香姑娘、我。这个模块是教学重难点,既巩固上节课讲过的诗歌意象知识并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体会诗歌情感,让学生明确意象与诗歌的关系。先说雨巷,丁香花等背景道具,构建情境,再而到人物形象意象的剖析,层层递进,讲完后让学生读一遍,体会情感。读罢,问学生问题:作者为何这么忧伤?让学生联系背景举手发言,再而点出作者忧伤的两个理由(失恋的痛苦与当时社会白色恐怖背景),对爱情诗、政治诗两种读法进行讲解,最后总结本诗的主题。上面大家对诗歌已经有了了解,对艺术特色进入剖析,利用叶圣陶说的“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进行引导,让学生发言,明确象征手法与音乐美。最后布置两个相关作业,一找出别的诗歌中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二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是小说并且试着比较一下散文、小说、诗歌的语言它们的异同。

  我的课堂设计主要是按照上面的流程一点一点的开展的,现代诗是中学语文的一部分,虽然在高考中极少考察,但是对于提高大家的文学素养方面是重要的。通过上课我发现大家对于一些通识性知识,比如意象,押韵等,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在教课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这类问题的提前解答与让学生消化,打好学*诗歌的基础,而对于现代诗歌情感的体会就需要通过读来达到了,读诗是读懂诗的前提,读诗的时候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了,所以通过课堂设计,一步一步的,讲一些读一次,让大家的情感随着讲课深化,然后有自己的理解与想法,进而理解诗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