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这是从教以来对孔老夫子这句话最深刻的感受。课堂教学在不断的试误中得到了提升,依稀记得新教师见面课时手忙脚乱,课堂控制力不足,第二次公开课教学目标模糊,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目前为止,这已经是第三次公开课了,在我们一年级语文小组帮助下,在反复打磨中,本次公开课应该算是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仍有许多不令满意的地方。

  《小青蛙》一课课堂教学处理得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相比于上册来说,课文仍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童趣,但是知识量在加大,如识字难度、写字难度提升,知识点难度提高。原本二年级才涉及的形声字出现在了本册《小青蛙》一课。在执教《小青蛙》第一课时,我抓住本课重要知识点——形声字来展开教学活动,本堂课主要解决一个问题——“青”字家族的字。对“青”字家族的字,通过读、认、写、回归语境来加深对其的认识。课堂设计了找“青”字妈妈的宝宝,让学生找出“青”字家族的字,通过找“清”“晴”“睛”“情”“请”这几个字,达到初步感知认识“青”字族字的目的。随后通过比一比,学生自己观察“青”字族字,发现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更进一步认识“青”字家族,达到区分“青”字族不同字的目的。通过玩游戏、一起编儿歌,加深识字、理解“青”字家族的字。最后落实到对“青”字家族字的书写指导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互评互学,达到纠正书写的目的。整堂课中心点明确,没有出现拉拉杂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课堂教学线索清晰。

  其次,书写指导扎实有效。《小青蛙》一课中,“青”字家族的字都是左右结构,并且笔画较多。为了能够调动更多孩子参与书写的积极性,更好提高写字能力,在进行写字训练时,如写“请”字时,我让学生先观察,请生说书写时该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教师再进行总结强调补充,学生进行书写,书写后同桌互评,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通过展台请一桌同学上来展示他们写的字,全班共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书写。全班63个孩子,如若教师一个个检查孩子的书写,显然是不可能的。孩子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能还不太容易,但是孩子却很能挑出他人的毛病。因此,以这样学生互评的方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书写的不足之处,改进书写,提高指导书写的有效性。

  最后,生本课堂初现矛头。本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浸润着民主、*等、和谐的人文气息。“青”字妈妈找孩子,体现了自主学*,学生互评书写体现了合作学*。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学*,如进行写字练*,让同桌之间互相比评,达到规范写字的目的。整堂课满堂灌、忽视学生、只顾着教学进度的行为没有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到了对学生的关注。如在请生说“请”字第二笔“横折提”时,有孩子站起来说是“横斜钩”,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再请生说说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答案,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获得正确答案。

  本堂课执教中也出现了一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激励措施需增强,学生信心勿挫伤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节课的注意力时间大概也只有20多分钟,如何让孩子更加积极的参与进课堂,最大限度的延长孩子听课注意力时间,必要的奖励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在执教本堂课时,有的孩子回答问题回答得非常准确完整,如何激励这样的孩子以及更多孩子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呢?可以利用一些小贴纸,回答正确了直接贴在孩子书上。也可以利用小印章,回答正确的孩子在书上盖上小印章。但是在本堂课上,对回答问题积极和回答问题较好的孩子单单进行口头表扬就略显薄弱了,融入更多激励措施更能调动孩子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形式还需多样化,最大限度吸学生

  在执教《小青蛙》一课,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外,没有其他教具出现,包括有趣的打气球游戏也是通过多媒体来实现的。虽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单单靠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低段教学。一年级教学形式完全还可以丰富多样,除了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外,也可以用有颜色的卡纸制作一些本课生字,可以用于开火车认字,也可以贴在黑板上展示讲解“青”字族生字。不同的色彩、图画都是吸引学生学*的方式方法。

  第三,纠错虽及时,学生肯定也必要

  本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互评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所有站起来评价他人写的字的孩子都说的是他人字哪里哪里写得不好,仅仅只是看到了他人的缺点,却没有对他人字写得好的地方做出肯定性评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写的字只被指出不足时,还应当适当引导学生说说被评价学生字的优点。诚然,指出不足可以让学生改正,肯定好的方面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防止学生因为自身错误而受到打击,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又如在让学生回答“请”字第二笔时,有生起来说是“横斜钩”,面对这样的.错误回答,我们也最好不要直截了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可以再请其他孩子来回答,通过争一争,辩一辩来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回答的错误。表扬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新知,减轻回答错误问题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四,生本课堂初现,深化生本要思考

  整个课堂令人欣慰的是具有了生本课堂的萌芽,但是萌芽却始终没有深入下去。如在同桌相互评价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写得好的当小老师,指出了同桌写的不足之处,但是这样以后就戛然而止了。在处理这一细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小老师指出不足后,请小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这样比教师直接用多媒体出示汉字结构有效。同时只请一桌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写的字,数量较少,完全可以再多增加几组学生来进行互评,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更多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教师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时多说要求,其他的时间完全可以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在互相学*中获得发展。除此之外,在进行“青”字家族的五个字书写指导时,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因为这些字都有共同特点。五个字可以放在一起处理,教师用一个字举例该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余的字教给小老师讲解,让课堂时时学生都有参与权,自**,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五,鸡头凤尾要具备,课堂结构要完整

  课堂以读文开始,那也应当在读中结束。部编版教材生动有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多阅读,在读中领悟。本堂课在阅读上是欠缺的,除了上课开始齐读了课文,让学生初步对课文有了了解,其余也就没有再进行整体阅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将受到影响。在找“青”字宝宝之前,阅读是可以占到课堂的10分钟样子的,我们不仅可以齐读课文,还可以通过男女赛读,分组读、教师范读、同桌读等方式增加阅读次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在课堂接*尾声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来为本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本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并没有做一个本堂课的小结,因此给听课人一种教学任务未完成的感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并未想好如何做一个非常好的小结来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课堂结束,自己也感觉本堂课末了就像一串珍珠断了链一样。课堂既然以读开始,我们也同样可以在读中结束。

  最后,课堂板书有瑕疵,细节处理要谨慎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细节方面有几处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在开课伊始,板书《小青蛙》这一课题时,指导学生写到题目中的“青”字后,“蛙”字就忘记写出来了,让“小青”二字在黑板上挂了很久,后面想起才补充出来。此外,在指导写这个“青”字时,在请生起来说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后,应当在田字格中书写,这样让学生能够对“青”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有更清晰的感官。在整个黑板上,空荡荡的摆放着课题,没有其他书写的东西,整块黑板看起来既不美观,也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板书。在处理黑板板书时,依据本课重点是“青”字家族的形声字,我们可以将本课的形声字写在黑板上,课程结束,本课重点知识也能一目了然。除此以外,课文中除了“青”字家族的字外,还有其他的生字,这些字也应当做到随文识字,而不应该被忽略掉。在读课文环节后,完全可以随文认识“害”“保”“护”这几个字,“眼睛”的“眼”也可以在出示睛时随文一起认识,本课需要认识的字基本上是可以在第一课时解决完的。

  本次公开课能够获益匪浅,同时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离不开骆志菊名师工作室提供的舞台,离不开卢蓉师傅的帮助与指导,在这样一种教学相长的环境氛围下,让我真正教有所获。“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愿以有涯追无涯,获得长足发展!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2

  《快乐的小青蛙》是s版语文一年级下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又聪明又勇敢的小青蛙用自己的歌声,使自己脱离危险的故事。

  其实,我觉得原本这篇课文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篇普通的课文,这堂课应该也会被我上成一堂普通的课,可是,这堂课却成了我的一个新的开始。

  机缘巧合,去讨教一位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有思想的老师,他向我推荐了这篇课文,点明了课后“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指明了本课的中心训练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个新的尝试向我招手。由于之前,对分角色朗读有自己的误解,小瞧了它,觉得不过就是学生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读一读朗读课文即可,现在才知,这样做不是分角色朗读,而是学生的.分工朗读,角色一词并未体现。唉,真是误人子弟啊!

  于是痛下决心,想要好好研究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翻看名家的教学实录,关于角色朗读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特别专门的教学。有些叹气,那就自己琢磨吧。

  琢磨了一宿,未果。

  硬着头皮上课。

  很多时候预设的美丽没有想象那么精彩,意外的生成才妙不可言。

  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由我为学生范读。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当我读到大象时,声音是憨憨的,浑厚的。当我读到小青蛙时,声调是高的,声音是轻快的。孩子们都乐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一个也能分角色,最重要的是读出人物的特点。

  于是,我先找了两位同学,不断地指导这两名同学,引导他们读出人物的不同,读出人物的特色。

  然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良旁白也指导要读得有板有眼。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技巧确实有提高,多么美丽的一堂课啊!

  这只是分角色朗读课堂的一堂不起眼的课,但是,听着孩子们精彩朗读,我已经看见了,分角色朗读的整个领域在向我展开画卷。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3

  一、激趣导入,已猜谜语的形式进入文中

  上课前与学生进行谈话并引出谜语,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你发现了什么?之后我总结书写方法,并让学生书写而后再让学生来评价,来鼓励学生爱上写字。

  二、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青”字家族的生字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自读儿歌圈出文中带有“青”的生字。

  2、出示这些字:“清、情、请、晴、睛”,引导学生认读,后随文进行识记这些字的意思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异同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初步识记;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的方法加强巩固。如:读文中的句子随文识记,联系句子的意思识记,组个词再造个句识记,初步让学生明白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

  此时如果我能及时引导学生给生字作自我介绍去识记,如我是清,清水的清,我有三点水,照老师这样把生字介绍给同桌听,用不同方法反复与这些字打交道,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而且也不枯燥。

  三、游戏巩固检测生字

  采用挑战过关(认读生字)如:送字宝宝回家、编问答歌,同时本课我先用有趣的谜语把学生带入情境,用“游戏”加以检测,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动力和兴趣。

  此时如果我能让学生到黑板上操作,相信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新奇,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手环节,同时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也为整堂课的学*做了铺垫。

  四、反思中改进

  1、教学思路还需进一步规划明确,教学设计需进一步完善。如:在讲述青的好朋友时,我若能采用“自我介绍”的游戏及时引导学生给生字作自我介绍去识记,如我是清,清水的清,我有三点水,照老师这样把生字介绍给同桌听,用不同方法反复与这些字打交道,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而且也不枯燥。

  2、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备课没有精备,没有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只一味想着让课堂有趣,一味追求多样化游戏来吸引学生,使课堂变得空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备课,做到不仅备教材还更要备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明确理清教学思路,课堂上全面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力求让自己尽快进入优秀教师的行列。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4

  优点:

  1.先学后教,归还学生的主动权,确定主体地位。

  2.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关键词“保护”,引导学生理解韵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为探究性学*推波助澜。

  3.培养感情朗读韵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可借助拍手打节奏,帮助学生读出节奏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惯。

  不足之处:

  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难度不可以过高。

  《小青蛙》是一首儿歌形式的字族文识字,语言优美、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课文中“清、情、请、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体字“青”作为声旁的形声字,充分展示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同时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教学效果

  “要我学”“和“我要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小青蛙》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达到后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整堂课以“趣”字贯穿始终。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为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注重的是学法的重点指导。我设计本课时本着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重点,以情感为基础,以识字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同时采用归类识字、字谜识字、看图识字、组词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识字,能主动识字,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并有意识地将识字教学引向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多留心,随时在生活中识字认字。

  成功之处

  游戏巩固生字。1.采用挑战过关。(认读生字)第一关:读读带拼音的生字。第二关:擦掉拼音认读。第三关:读读你手中的生字卡片,遇到不会的及时请教身边的同学或老师。第四关:读老师手中打乱顺序的生字卡片。第五关:开火车读,看看哪组最棒。2.巩固本课生字时,又采用了生字“摘苹果”的游戏,听老师说词语来找相对应的汉字卡片、词语连线等方法加强记忆区别,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字,而且真正意义上掌握了,会运用这些字了。本课先用有趣的谜语把学生带入情境,拉*了学生与小青蛙的距离,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氛围,也为整堂课的学*内容作了铺垫。其次识字方法形式多样,动中有静,静中有思,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字的积极性,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主动识字。用“游戏”加以检测,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识字的动力和兴趣。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5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

  1、运用卡片,识记字词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是重中之重。怎样让学生既认识生字,又不觉得枯燥呢?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制作了字词卡片,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字词卡片,让学生读字词卡,运用扩词、造句等方式学*生字,理解词语,字词卡片的运用贯穿整个课堂。这样学*字词,将学生带进直观的教学意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情景,指导朗读。

  本节课中,我把朗读指导作为重点。在指导朗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五自然段)中,我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并且全班交流:你喜欢小青蛙吗?为什么?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独特感受,读出个人情感。另外,本篇课文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表演,在学生对全篇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分角色朗读,最后进行表演,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在时间分配上,有些前松后紧了,还需加强。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特别是表演读时,学生读得欠佳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指导。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6

  《快乐的小青蛙》是s版语文一年级下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又聪明又勇敢的小青蛙用自己的歌声,使自己脱离危险的故事。

  其实,我觉得原本这篇课文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篇普通的课文,这堂课应该也会被我上成一堂普通的课,可是,这堂课却成了我的一个新的开始。

  机缘巧合,去讨教一位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有思想的老师,他向我推荐了这篇课文,点明了课后“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指明了本课的中心训练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个新的尝试向我招手。由于之前,对分角色朗读有自己的误解,小瞧了它,觉得不过就是学生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读一读朗读课文即可,现在才知,这样做不是分角色朗读,而是学生的分工朗读,角色一词并未体现。唉,真是误人子弟啊!

  于是痛下决心,想要好好研究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翻看名家的教学实录,关于角色朗读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特别专门的教学。有些叹气,那就自己琢磨吧。

  琢磨了一宿,未果。

  硬着头皮上课。

  很多时候预设的美丽没有想象那么精彩,意外的生成才妙不可言。

  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由我为学生范读。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当我读到大象时,声音是憨憨的,浑厚的。当我读到小青蛙时,声调是高的,声音是轻快的。孩子们都乐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一个也能分角色,最重要的是读出人物的特点。

  于是,我先找了两位同学,不断地指导这两名同学,引导他们读出人物的不同,读出人物的特色。

  然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良旁白也指导要读得有板有眼。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技巧确实有提高,多么美丽的一堂课啊!

  这只是分角色朗读课堂的一堂不起眼的课,但是,听着孩子们精彩朗读,我已经看见了,分角色朗读的整个领域在向我展开画卷。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7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这是从教以来对孔老夫子这句话最深刻的感受。课堂教学在不断的试误中得到了提升,依稀记得新教师见面课时手忙脚乱,课堂控制力不足,第二次公开课教学目标模糊,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目前为止,这已经是第三次公开课了,在我们一年级语文小组帮助下,在反复打磨中,本次公开课应该算是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仍有许多不令满意的地方。

  《小青蛙》一课课堂教学处理得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相比于上册来说,课文仍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童趣,但是知识量在加大,如识字难度、写字难度提升,知识点难度提高。原本二年级才涉及的形声字出现在了本册《小青蛙》一课。在执教《小青蛙》第一课时,我抓住本课重要知识点——形声字来展开教学活动,本堂课主要解决一个问题——“青”字家族的字。对“青”字家族的字,通过读、认、写、回归语境来加深对其的认识。课堂设计了找“青”字妈妈的宝宝,让学生找出“青”字家族的字,通过找“清”“晴”“睛”“情”“请”这几个字,达到初步感知认识“青”字族字的目的。随后通过比一比,学生自己观察“青”字族字,发现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更进一步认识“青”字家族,达到区分“青”字族不同字的目的。通过玩游戏、一起编儿歌,加深识字、理解“青”字家族的字。最后落实到对“青”字家族字的书写指导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互评互学,达到纠正书写的目的。整堂课中心点明确,没有出现拉拉杂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课堂教学线索清晰。

  其次,书写指导扎实有效。《小青蛙》一课中,“青”字家族的字都是左右结构,并且笔画较多。为了能够调动更多孩子参与书写的积极性,更好提高写字能力,在进行写字训练时,如写“请”字时,我让学生先观察,请生说书写时该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教师再进行总结强调补充,学生进行书写,书写后同桌互评,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通过展台请一桌同学上来展示他们写的字,全班共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书写。全班63个孩子,如若教师一个个检查孩子的书写,显然是不可能的。孩子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能还不太容易,但是孩子却很能挑出他人的毛病。因此,以这样学生互评的方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书写的不足之处,改进书写,提高指导书写的有效性。

  最后,生本课堂初现矛头。本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浸润着民主、*等、和谐的人文气息。“青”字妈妈找孩子,体现了自主学*,学生互评书写体现了合作学*。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学*,如进行写字练*,让同桌之间互相比评,达到规范写字的目的。整堂课满堂灌、忽视学生、只顾着教学进度的行为没有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到了对学生的关注。如在请生说“请”字第二笔“横折提”时,有孩子站起来说是“横斜钩”,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再请生说说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答案,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获得正确答案。

  本堂课执教中也出现了一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激励措施需增强,学生信心勿挫伤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节课的注意力时间大概也只有20多分钟,如何让孩子更加积极的参与进课堂,最大限度的延长孩子听课注意力时间,必要的奖励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在执教本堂课时,有的孩子回答问题回答得非常准确完整,如何激励这样的孩子以及更多孩子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呢?可以利用一些小贴纸,回答正确了直接贴在孩子书上。也可以利用小印章,回答正确的孩子在书上盖上小印章。但是在本堂课上,对回答问题积极和回答问题较好的孩子单单进行口头表扬就略显薄弱了,融入更多激励措施更能调动孩子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形式还需多样化,最大限度吸学生

  在执教《小青蛙》一课,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外,没有其他教具出现,包括有趣的打气球游戏也是通过多媒体来实现的。虽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单单靠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低段教学。一年级教学形式完全还可以丰富多样,除了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外,也可以用有颜色的卡纸制作一些本课生字,可以用于开火车认字,也可以贴在黑板上展示讲解“青”字族生字。不同的色彩、图画都是吸引学生学*的方式方法。

  第三,纠错虽及时,学生肯定也必要

  本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互评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所有站起来评价他人写的字的孩子都说的是他人字哪里哪里写得不好,仅仅只是看到了他人的缺点,却没有对他人字写得好的地方做出肯定性评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写的字只被指出不足时,还应当适当引导学生说说被评价学生字的优点。诚然,指出不足可以让学生改正,肯定好的方面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防止学生因为自身错误而受到打击,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又如在让学生回答“请”字第二笔时,有生起来说是“横斜钩”,面对这样的错误回答,我们也最好不要直截了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可以再请其他孩子来回答,通过争一争,辩一辩来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回答的错误。表扬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新知,减轻回答错误问题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四,生本课堂初现,深化生本要思考

  整个课堂令人欣慰的是具有了生本课堂的萌芽,但是萌芽却始终没有深入下去。如在同桌相互评价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写得好的当小老师,指出了同桌写的不足之处,但是这样以后就戛然而止了。在处理这一细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小老师指出不足后,请小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这样比教师直接用多媒体出示汉字结构有效。同时只请一桌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写的字,数量较少,完全可以再多增加几组学生来进行互评,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更多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教师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时多说要求,其他的时间完全可以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在互相学*中获得发展。除此之外,在进行“青”字家族的五个字书写指导时,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因为这些字都有共同特点。五个字可以放在一起处理,教师用一个字举例该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余的字教给小老师讲解,让课堂时时学生都有参与权,自**,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五,鸡头凤尾要具备,课堂结构要完整

  课堂以读文开始,那也应当在读中结束。部编版教材生动有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多阅读,在读中领悟。本堂课在阅读上是欠缺的,除了上课开始齐读了课文,让学生初步对课文有了了解,其余也就没有再进行整体阅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将受到影响。在找“青”字宝宝之前,阅读是可以占到课堂的10分钟样子的,我们不仅可以齐读课文,还可以通过男女赛读,分组读、教师范读、同桌读等方式增加阅读次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在课堂接*尾声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来为本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本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并没有做一个本堂课的小结,因此给听课人一种教学任务未完成的感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并未想好如何做一个非常好的小结来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课堂结束,自己也感觉本堂课末了就像一串珍珠断了链一样。课堂既然以读开始,我们也同样可以在读中结束。

  最后,课堂板书有瑕疵,细节处理要谨慎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细节方面有几处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在开课伊始,板书《小青蛙》这一课题时,指导学生写到题目中的“青”字后,“蛙”字就忘记写出来了,让“小青”二字在黑板上挂了很久,后面想起才补充出来。此外,在指导写这个“青”字时,在请生起来说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后,应当在田字格中书写,这样让学生能够对“青”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有更清晰的感官。在整个黑板上,空荡荡的摆放着课题,没有其他书写的东西,整块黑板看起来既不美观,也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板书。在处理黑板板书时,依据本课重点是“青”字家族的形声字,我们可以将本课的形声字写在黑板上,课程结束,本课重点知识也能一目了然。除此以外,课文中除了“青”字家族的字外,还有其他的生字,这些字也应当做到随文识字,而不应该被忽略掉。在读课文环节后,完全可以随文认识“害”“保”“护”这几个字,“眼睛”的“眼”也可以在出示睛时随文一起认识,本课需要认识的字基本上是可以在第一课时解决完的。

  本次公开课能够获益匪浅,同时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离不开骆志菊名师工作室提供的舞台,离不开卢蓉师傅的帮助与指导,在这样一种教学相长的环境氛围下,让我真正教有所获。“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愿以有涯追无涯,获得长足发展!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8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这是从教以来对孔老夫子这句话最深刻的感受。课堂教学在不断的试误中得到了提升,依稀记得新教师见面课时手忙脚乱,课堂控制力不足,第二次公开课教学目标模糊,眉毛胡子一把抓,到目前为止,这已经是第三次公开课了,在我们一年级语文小组帮助下,在反复打磨中,本次公开课应该算是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但仍有许多不令满意的地方。

  《小青蛙》一课课堂教学处理得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教学目标明确。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相比于上册来说,课文仍充满生活气息与童真童趣,但是知识量在加大,如识字难度、写字难度提升,知识点难度提高。原本二年级才涉及的形声字出现在了本册《小青蛙》一课。在执教《小青蛙》第一课时,我抓住本课重要知识点——形声字来展开教学活动,本堂课主要解决一个问题——“青”字家族的字。对“青”字家族的字,通过读、认、写、回归语境来加深对其的认识。课堂设计了找“青”字妈妈的宝宝,让学生找出“青”字家族的字,通过找“清”“晴”“睛”“情”“请”这几个字,达到初步感知认识“青”字族字的目的。随后通过比一比,学生自己观察“青”字族字,发现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更进一步认识“青”字家族,达到区分“青”字族不同字的目的。通过玩游戏、一起编儿歌,加深识字、理解“青”字家族的字。最后落实到对“青”字家族字的书写指导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互评互学,达到纠正书写的目的。整堂课中心点明确,没有出现拉拉杂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课堂教学线索清晰。

  其次,书写指导扎实有效。《小青蛙》一课中,“青”字家族的字都是左右结构,并且笔画较多。为了能够调动更多孩子参与书写的积极性,更好提高写字能力,在进行写字训练时,如写“请”字时,我让学生先观察,请生说书写时该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教师再进行总结强调补充,学生进行书写,书写后同桌互评,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通过展台请一桌同学上来展示他们写的字,全班共同评价,帮助学生改进书写。全班63个孩子,如若教师一个个检查孩子的书写,显然是不可能的。孩子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能还不太容易,但是孩子却很能挑出他人的毛病。因此,以这样学生互评的方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书写的不足之处,改进书写,提高指导书写的有效性。

  最后,生本课堂初现矛头。本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浸润着民主、*等、和谐的人文气息。“青”字妈妈找孩子,体现了自主学*,学生互评书写体现了合作学*。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学*,如进行写字练*,让同桌之间互相比评,达到规范写字的目的。整堂课满堂灌、忽视学生、只顾着教学进度的行为没有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到了对学生的关注。如在请生说“请”字第二笔“横折提”时,有孩子站起来说是“横斜钩”,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再请生说说有没有其他不同的答案,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获得正确答案。

  本堂课执教中也出现了一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激励措施需增强,学生信心勿挫伤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节课的注意力时间大概也只有20多分钟,如何让孩子更加积极的参与进课堂,最大限度的延长孩子听课注意力时间,必要的奖励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在执教本堂课时,有的孩子回答问题回答得非常准确完整,如何激励这样的孩子以及更多孩子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呢?可以利用一些小贴纸,回答正确了直接贴在孩子书上。也可以利用小印章,回答正确的孩子在书上盖上小印章。但是在本堂课上,对回答问题积极和回答问题较好的孩子单单进行口头表扬就略显薄弱了,融入更多激励措施更能调动孩子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形式还需多样化,最大限度吸学生

  在执教《小青蛙》一课,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外,没有其他教具出现,包括有趣的打气球游戏也是通过多媒体来实现的。虽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做到生动形象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单单靠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低段教学。一年级教学形式完全还可以丰富多样,除了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外,也可以用有颜色的卡纸制作一些本课生字,可以用于开火车认字,也可以贴在黑板上展示讲解“青”字族生字。不同的色彩、图画都是吸引学生学*的方式方法。

  第三,纠错虽及时,学生肯定也必要

  本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互评阶段出现的问题是,所有站起来评价他人写的字的孩子都说的是他人字哪里哪里写得不好,仅仅只是看到了他人的缺点,却没有对他人字写得好的地方做出肯定性评价。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当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写的字只被指出不足时,还应当适当引导学生说说被评价学生字的优点。诚然,指出不足可以让学生改正,肯定好的方面能够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防止学生因为自身错误而受到打击,不敢再举手回答问题。又如在让学生回答“请”字第二笔时,有生起来说是“横斜钩”,面对这样的错误回答,我们也最好不要直截了当指出孩子的错误,可以再请其他孩子来回答,通过争一争,辩一辩来让孩子自己认识到回答的错误。表扬学生在争辩中获得的新知,减轻回答错误问题孩子的心理压力。

  第四,生本课堂初现,深化生本要思考

  整个课堂令人欣慰的是具有了生本课堂的萌芽,但是萌芽却始终没有深入下去。如在同桌相互评价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写得好的当小老师,指出了同桌写的不足之处,但是这样以后就戛然而止了。在处理这一细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小老师指出不足后,请小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这样比教师直接用多媒体出示汉字结构有效。同时只请一桌学生利用展台展示写的字,数量较少,完全可以再多增加几组学生来进行互评,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更多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教师在学生的互评过程中只需要做一个引导者,引导时多说要求,其他的时间完全可以大胆交给学生,让学生之间在互相学*中获得发展。除此之外,在进行“青”字家族的五个字书写指导时,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讲,因为这些字都有共同特点。五个字可以放在一起处理,教师用一个字举例该字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余的字教给小老师讲解,让课堂时时学生都有参与权,自**,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五,鸡头凤尾要具备,课堂结构要完整

  课堂以读文开始,那也应当在读中结束。部编版教材生动有趣,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多阅读,在读中领悟。本堂课在阅读上是欠缺的,除了上课开始齐读了课文,让学生初步对课文有了了解,其余也就没有再进行整体阅读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力将受到影响。在找“青”字宝宝之前,阅读是可以占到课堂的10分钟样子的,我们不仅可以齐读课文,还可以通过男女赛读,分组读、教师范读、同桌读等方式增加阅读次数,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在课堂接*尾声时,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来为本堂课画一个圆满的句号。本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并没有做一个本堂课的小结,因此给听课人一种教学任务未完成的感觉。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并未想好如何做一个非常好的小结来为本堂课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课堂结束,自己也感觉本堂课末了就像一串珍珠断了链一样。课堂既然以读开始,我们也同样可以在读中结束。

  最后,课堂板书有瑕疵,细节处理要谨慎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细节方面有几处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在开课伊始,板书《小青蛙》这一课题时,指导学生写到题目中的“青”字后,“蛙”字就忘记写出来了,让“小青”二字在黑板上挂了很久,后面想起才补充出来。此外,在指导写这个“青”字时,在请生起来说了需要注意的地方后,应当在田字格中书写,这样让学生能够对“青”字的笔顺笔画和结构有更清晰的感官。在整个黑板上,空荡荡的摆放着课题,没有其他书写的东西,整块黑板看起来既不美观,也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板书。在处理黑板板书时,依据本课重点是“青”字家族的形声字,我们可以将本课的形声字写在黑板上,课程结束,本课重点知识也能一目了然。除此以外,课文中除了“青”字家族的字外,还有其他的生字,这些字也应当做到随文识字,而不应该被忽略掉。在读课文环节后,完全可以随文认识“害”“保”“护”这几个字,“眼睛”的“眼”也可以在出示睛时随文一起认识,本课需要认识的字基本上是可以在第一课时解决完的。

  本次公开课能够获益匪浅,同时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离不开骆志菊名师工作室提供的舞台,离不开卢蓉师傅的帮助与指导,在这样一种教学相长的环境氛围下,让我真正教有所获。“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愿以有涯追无涯,获得长足发展!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9

  托班的孩子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往往以具体形象为主,一些鲜明的画面,可爱的动物形象都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本次活动为托班语言活动,主要是让孩子熟悉《小青蛙》这首儿歌,并能跟着儿歌进行动作表演,让他们在玩玩、动动中获得乐趣。 在这节课过程中,我将儿歌中的内容画成了图画,并编成了故事,孩子们对图画的形象特别感兴趣,在讲述故事中让幼儿学*儿歌中的句式,幼儿的兴致非常高,有的幼儿不由自主地跟我边做动作边学念儿歌,我认为这样充分调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的兴趣。

  在这首儿歌中主要是教幼儿学说:“小青蛙,呱呱呱,蹲在荷叶下,鼓眼睛,大嘴巴,身穿禄马褂。”儿歌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托班幼儿的语言学*,另外配合形象的动作,对幼儿记忆儿歌的内容有很好的帮助,也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的学*兴趣。

  但整个活动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活动中,我有些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够幼儿化,孩子理解不了,而且在组织活动时教师的语言应丰富、多变,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不然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下降;在表演儿歌时我的动作幅度还应加大,这样对孩子的示范作用也会更好,因为孩子年龄小,生动、形象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吸引力比较大,所以教师的肢体动作必须到位,对孩子的吸引力才会更大。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10

  现在想想整节课上的真的很失败,首先对教材的研读就不够,其次教学组织能力不行,最后是教师上课时没有一点激情。唯一的一点优点就是课完整的上完了。

  这节课我准备了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小青蛙》这是一节乘法口诀的练*课,本来练*课就比较枯燥无味,我也在上课前意识到了,但我到上课时都没有想到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整节课上下来就是枯燥无味的了,幸好学生们对乘法口诀掌握的还比较好。因为没让我这个节课一个人唱独角戏。

  后来在老师们的指点下,我才发现原来这节课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并不是乘法口诀的练*课这么简单,主题图用两只青蛙赛跑来开头,这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当然这个还得靠老师的组织了,我并没能很好的借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这个主题图里蕴含了乘法的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但作为老师我并没有看出来,这是我最失败的地方。后面的练*我完全是按照书上的顺序练下来的,这个完全没有突出整节的重点,反而把学生的思想弄的`很散,就是一节课学完了,会的还是会,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进步。整节课的唯一的互动就是我问学生答,没有任何新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要设计课中操,这个课中操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缓解学*的疲劳,并且要设计对此节课知识点有帮助的游戏,这样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虽然此节课上的很差,不过还是在经验教师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这些好的方法我会用到我的课堂中的。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阅读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

——一年级语文《青蛙写诗》教学反思3篇

一年级语文《青蛙写诗》教学反思1

  《青蛙写诗》,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本节课以此为情节学*生字,同时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教材内容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

  依据教材及学生学*特点,我对本课教学设计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为识字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多种方法饶有趣味的、形象生动的识字。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回忆上课的过程,有很多时候课前预设同课上生成是不相符的,它需要灵活的教学机智来很好地完成。

  1、和学生互动自然,和谐。课堂上尊重了每一个学生,尽力体现了教师的爱,以情感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2、识字教学落实得较好,巧妙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朗读,创设多情境体验、想象、感悟,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读得有感情。

  不足:从这节课的教学来看,我认为合作学*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同桌互相考考认字情况,也可以共同讨论识字方法。我以前总认为他们太小,不会合作和讨论,所以这样的教学环节安排的少,但我想老师要是不引导,孩子就永远不会,有时我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其实他们经常给我带来惊喜,所以我今后要多为孩子们创造展示能力的机会。课堂巩固生字的时间太少,个别学生掌握不好,如果前面在说记忆方法时再少用一些时间,后面就会多一些巩固的时间,这一点是老师没有调控好,以后要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不断总结自己,提高自己。

一年级语文《青蛙写诗》教学反思2

  11月28日,聆听了陈xx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的《青蛙写诗》一课。课堂上,陈教师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师生互动,使课堂教学达到了轻松愉悦、令人难忘的佳境。

  1、导课环节新颖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陈老师通过猜诗、背诗,认识了题目中的`“诗”字。通过给“诗”组词,认识了“写诗”这个词语。通过看图说话,引出本文的主人公“青蛙”。这样设计非常巧妙,新颖有创意。不仅复*巩固了学过的古诗,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识字教学扎扎实实

  多种识字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陈老师巧妙地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的兴趣和愿望。为了让本课的生字教学有所侧重,扎实高效,陈老师采用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集中识字时,运用比较法认识了“雨”和“点”的四个点的不同写法;运用偏旁识字不仅巩固了以前认识的偏旁,又通过偏旁认识了新字。随文识字,运用象形字的特点,通过图片“一串小水珠”认识了“串”,并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一串”。最后把识记“串”字同认识省略号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设计处理不仅突出重点,而且突破难点,使识字教学更加轻松愉快,课堂变得短时高效。

  3、示范读具有指导性。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示范读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课堂上,陈老师通过示范读和听录音的形式,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朗读,创设多情境体验、想象、感悟,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读得有声有色。

  当然一节课有得有失,我觉得陈老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课前播放的儿歌《快乐的小青蛙》直接导入,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其次在集中识字环节,用先学*带拼音的生字,再学*带拼音的词语,这样做到从字到词,由易到难。说的不到之处,请陈老师批评指正。

一年级语文《青蛙写诗》教学反思3

  《青蛙写诗》一文内容富有童趣,充满想象,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我力求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开展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特点的活动,如猜谜语、出示情境图等等。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学时启发他们把“逗号、句号、省略号”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联系起来,既认识了标点符号,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2)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合集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1

  《快乐的小青蛙》是s版语文一年级下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只又聪明又勇敢的小青蛙用自己的歌声,使自己脱离危险的故事。

  其实,我觉得原本这篇课文对我来说应该是一篇普通的课文,这堂课应该也会被我上成一堂普通的课,可是,这堂课却成了我的一个新的开始。

  机缘巧合,去讨教一位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有思想的老师,他向我推荐了这篇课文,点明了课后“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指明了本课的中心训练点。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个新的尝试向我招手。由于之前,对分角色朗读有自己的误解,小瞧了它,觉得不过就是学生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读一读朗读课文即可,现在才知,这样做不是分角色朗读,而是学生的分工朗读,角色一词并未体现。唉,真是误人子弟啊!

  于是痛下决心,想要好好研究研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翻看名家的教学实录,关于角色朗读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法,也没有特别专门的教学。有些叹气,那就自己琢磨吧。

  琢磨了一宿,未果。

  硬着头皮上课。

  很多时候预设的美丽没有想象那么精彩,意外的生成才妙不可言。

  在分角色朗读之前,首先由我为学生范读。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当我读到大象时,声音是憨憨的,浑厚的。当我读到小青蛙时,声调是高的,声音是轻快的。孩子们都乐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一个也能分角色,最重要的是读出人物的特点。

  于是,我先找了两位同学,不断地指导这两名同学,引导他们读出人物的不同,读出人物的特色。

  然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良旁白也指导要读得有板有眼。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分角色朗读技巧确实有提高,多么美丽的一堂课啊!

  这只是分角色朗读课堂的一堂不起眼的课,但是,听着孩子们精彩朗读,我已经看见了,分角色朗读的整个领域在向我展开画卷。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2

  《小青蛙》是一首生动有趣的儿歌,通过儿歌创设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识字情景与不同偏旁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汉字。让学生初步感受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同时,这首儿歌节奏鲜明,内容生动有趣,既是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能让学生在学*儿歌的过程中懂得保护青蛙,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字的基础上进行检查指导,交流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将儿歌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和韵味语感。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有“青”字加上不同偏旁组成的一组形声字,在比较中发现这组形声字特点,从而初步了解形声字最重要的构字方法。

  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这一生动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发现了这组汉字,在读音上的相似点,又发现了字形上的异同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字义的不同,孩子们发现了汉字的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对于形声字的初步了解,已经水到渠成,就这样本课的重难点成功突破。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3

  《小青蛙》是一篇特别有童真童趣的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教学前,我预设孩子们应该是很感兴趣的。课上的效果基本上还是满意的。只是我发觉,大了一岁的孩子们和去年不一样了。去年对他们而言新奇有趣的显然已经不能刺激到他们了,创设情境更需要技巧了。而图片、影片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还是十足的与此同时,这学期我更关注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的体现之一就是,注重预*作业的反馈。预*作业不仅要完成、要检查,在课堂上,我也会抽出来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汇报预*的结果,错的及时纠正,对的及时表扬,正面强化。期望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孩子们的'自学能力能够有显著的提高,学*的主动性能够被调动起来。

  在写字教学上,本学期的生字突飞猛进到一课七个生字,很担心孩子们接受起来会吃力。所以我在讲生字时采取了慢工出细活的做法。我讲一个,学生书空一个,待他们描红书写时,我会大致把孩子们的书写过一遍,做到及时纠错,及时表扬。从这几次的作业来看,书写的质量比上学期有所提高。*稳渡过了过渡期后,我想,生字教学可以仅做有重点的突破,对于简单的生字,给孩子动脑动手,自己发挥的机会。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4

  《小青蛙》是一首生动有趣的儿歌,通过儿歌创设的实际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识字情景与不同偏旁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汉字。让学生初步感受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同时,这首儿歌节奏鲜明,内容生动有趣,既是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能让学生在学*儿歌的过程中懂得保护青蛙,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字的基础上进行检查指导,交流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将儿歌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和韵味语感。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有“青”字加上不同偏旁组成的一组形声字,在比较中发现这组形声字特点,从而初步了解形声字最重要的构字方法。

  在课堂上,我带领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这一生动有趣的环节,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观察和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发现了这组汉字,在读音上的相似点,又发现了字形上的异同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字义的不同,孩子们发现了汉字的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对于形声字的初步了解,已经水到渠成,就这样本课的重难点成功突破。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 5

  《小青蛙》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孩子的生活,小青蛙可以说人人都见过,而且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所以在一开始,孩子们就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讲出了好多青蛙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的情感延伸,学生们都滔滔不绝,懂得了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要保护小青蛙的.道理。

  这种教材本身就非常有童趣的上起来稍微简单点,可是有些内容是要靠教师去挖掘的,去发现其蕴含的乐趣,我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在这节课中更是深深体会了。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3)

——一年级《比尾巴》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更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呢?设计时,我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好认知、训练和情意目标,根据训练点,,用网络优势,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努力创设与训练点相关的教学情景。

  2、以学生为主体,以个别化,协作式为主要形式,在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力争形成师生共鸣的态势,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

  围绕训练点,我是这样展开的:

  1、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新课标》中对阅读方面的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惯,在低年级这一点尤为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学*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的兴趣决定了它的学*态度。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才会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中去。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它们最亲*的朋友。就《比尾巴》这篇课文本身而言,浅*的诗歌就比较能让学生感兴趣,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教学时,开始我就利用小学生对动物的亲*以及对童话世界里小动物们的比尾巴大赛充满了好奇。采用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这一角色,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新课的欲望。让他们乐于接受狮子大王的邀请,欣然愿意当小裁判帮助小动物们比尾巴。这个时候,强调学生自己就是主人,让他们在初读课文中找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们。

  2、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达到识字认字的目的。《新课标》中提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上,老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在这一课的识字、写字教学中,鉴于要求认识的字多半出现在动物的名称上,于是我引出小狗——这个由狮子大王派来的差使,给小选手们发衣服,而要求会认的字就在每件衣服上。于是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之后,就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学*生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且还可以小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实践证明,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之后,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这样学生的记忆也比较深刻。在写字教学中,我还是利用课件中形象丰富的小蜗牛引出本课中要求会写的三个字:云、公、车。然后巩固认读,最后在生动的故事情境中完成教学。《课标》中讲的写字教学,不单纯是为了些好字,而是教书育人。写字的育人功能是有目共睹的,是不争的事实。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是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干净、端正、容易认。这样养成*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因此,在我板书范些的同时,强调写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学生写字的同时强调写字的姿势,从小培养良好的写字*惯。在学生练写完之后,还及时评价学生的字,指出优秀的地方和不足之处,给与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第一学段在朗读的目标上是这样要求的“学*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所以在上课的前五分钟内,我就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鼓励学生比比谁读得好,读得流利。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而读好文中的问句又是教学难点。由此可见,读在本课的教学中是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对于本课在问句的指导朗读方面,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是出示文中的六个问句,让学生自由读,这样他们让他们有个大体的感知。然后是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范读,让学生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读的要点,再让他们自己按照找出的要点自己读,最后是个别读,在开火车比赛读。在授完新课的时候,又设计了读的环节。这时是继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得读,流利得读,最后在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本课的末尾,我制作了动画、配乐,让学生伴着优美的音乐,看着生动的动画,在读中尽情的舞蹈,在歌曲中结束课文。

  4、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课文中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中琅琅上口、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为了丰富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六个小动物的图片,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此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形式编儿歌。在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他们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按照课文中诗歌的样式编儿歌。例如,“谁的尾巴象剪刀?”“燕子的尾巴象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老鼠的尾巴细又长。”

  另外,在这篇课文的教学方面,我觉得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不是老师去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各抒己见,变被动为主动去品析、讨论、欣赏、尝试朗读。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可以追求“标准答案”。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今后,需要做的是如何把这种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的一举一动中。另外,还可以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课外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收集有关动物的文字、图片资料,留心有关动物尾巴的特点。这次的教学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从而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进入识字阶段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对于识字教学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听取了各位老师前辈们的建议,一直以来,在识字上均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读环节中,当孩子进行初读反馈、逐段读好课文后,我再提取该部分课文里出现的生字,正音,记形,逐个识记。

  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1、识字不够有侧重,几乎是字字落实,用力均匀。2、尽管听取了师傅和陈老师等几位前辈的探讨,初步得知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操作步骤,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初读后还是“正音、记形、运用”一股脑儿同时进行,没有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个人认为,这也可以算是没有侧重的体现吧。3、识字教学花费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花费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兴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在最*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识字教学环节,力求能逐渐改善我的教学行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在上《比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我对该课的生字进行了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里面的主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朋友。而本课要求识记的12个生字中,有*一半的生字与小动物有关,藏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字里面。根据这一特点,我舍弃了一直以来沿用的“初读检查时识记生字”的操作,将这几个生字放在了初读之前,与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结合。

  在导入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在森林王国里参加比赛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侧重的逐个请出这些带有生字的参赛小动物,“邀请”的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 “猜谜语”,利用这一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每请出一位动物朋友,便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就让孩子们记一记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对本字进行识记。

  尽管识记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异,都是正音、记形,再适当的组词运用,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学*兴趣始终都比较高涨,由于创设的识字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乐于接受,在孩子们自主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很明显的感觉举手的孩子多了,积极思考的孩子多了,这显然都是孩子的学*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字不离词,提高识记效果

  低段识字教学提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识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是先以词语的形式,出示动物的名称,再对里面的生字进行识记,这样,让每一个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个确定的语境,如公鸡的“公”,松鼠的“松”等字。从孩子们课后的生字过关率来看,这样进行的识字教学,效果要比初读完课文后再提取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识记更好一些。

  始终觉得,生字的识记要和字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只有理解了字义,生字才能记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单个出现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语义不甚明确,孩子们对字义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导致识记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词语中,尤其是这类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词语,也无需教师过多解释,孩子读着读着便能理解词义,然后以词带字,建立起语义的联系,有助孩子提高识记效果。

  本次的识字教学权作一次识字教学的新尝试,不过也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识字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仍然是引导学生从正音、记形再至组词运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识字的侧重点上这一块还需多摸索多探究。

  进入识字阶段已经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了,对于识字教学的思考,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听取了各位老师前辈们的建议,一直以来,在识字上均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初读环节中,当孩子进行初读反馈、逐段读好课文后,我再提取该部分课文里出现的生字,正音,记形,逐个识记。

  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1、识字不够有侧重,几乎是字字落实,用力均匀。2、尽管听取了师傅和陈老师等几位前辈的探讨,初步得知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操作步骤,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初读后还是“正音、记形、运用”一股脑儿同时进行,没有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个人认为,这也可以算是没有侧重的体现吧。3、识字教学花费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花费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这一环节。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识字兴趣似乎也不能很好的调动起来。在最*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反思我的识字教学环节,力求能逐渐改善我的教学行为,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

  在上《比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我对该课的生字进行了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十分有趣的文章,里面的主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朋友。而本课要求识记的12个生字中,有*一半的生字与小动物有关,藏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字里面。根据这一特点,我舍弃了一直以来沿用的“初读检查时识记生字”的操作,将这几个生字放在了初读之前,与导入环节进行有机结合。

  在导入时,我创设了一个小动物在森林王国里参加比赛的情境,然后,有目的、有侧重的逐个请出这些带有生字的'参赛小动物,“邀请”的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 “猜谜语”,利用这一方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每请出一位动物朋友,便出示该动物的图片,就让孩子们记一记这一新朋友的名字,目的也就是对本字进行识记。

  尽管识记方法和之前的操作大同小异,都是正音、记形,再适当的组词运用,但是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学*兴趣始终都比较高涨,由于创设的识字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孩子们乐于接受,在孩子们自主识记字形的过程中,很明显的感觉举手的孩子多了,积极思考的孩子多了,这显然都是孩子的学*兴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正面作用。

  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字不离词,提高识记效果

  低段识字教学提倡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能进一步提高识字效果。

  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我是先以词语的形式,出示动物的名称,再对里面的生字进行识记,这样,让每一个生字的出示都有了一个确定的语境,如公鸡的“公”,松鼠的“松”等字。从孩子们课后的生字过关率来看,这样进行的识字教学,效果要比初读完课文后再提取出单个的生字让学生识记更好一些。

  始终觉得,生字的识记要和字义的理解联系起来,只有理解了字义,生字才能记的更加牢固,不至于“回生”。很多生字单个出现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语境,语义不甚明确,孩子们对字义理解不清,可能也是导致识记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将生字放入词语中,尤其是这类孩子们非常熟悉的动物词语,也无需教师过多解释,孩子读着读着便能理解词义,然后以词带字,建立起语义的联系,有助孩子提高识记效果。

  本次的识字教学权作一次识字教学的新尝试,不过也仅仅只是教学形式上的转变,在识字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上,仍然是引导学生从正音、记形再至组词运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识字的侧重点上这一块还需多摸索多探究。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拿门票的形式复*生字,以比尾巴评尾巴学*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若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

  给孩子更多的合作机会,在探究中自主发现。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品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思考,很多教师都把合作、探究学*定为转变学生学*方式的突破口,致力于培养学生合作学*的品质和探究发现的*惯。

  教师们按照分层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学*小组,或是让学生自由组合,使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与小组间的竞争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建构学*小组评价机制,通过小组自评和他评、师评,引导小组合作学*的正确*惯,如语文科几乎每堂课上都要求各学*小组就所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进行朗读练*、课文角色扮演时,鼓励各小组勇于创新,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汇报:孩子们各施各法,有齐读的、有轮读的,或是几人表演,几人诵读,一些孩子干脆把原文抛开,将内容编成小故事表演。

  开放活跃的课堂,培养了个性*飞扬又善于合作的学生。在教学《比尾巴》一课时,教师问学生在这两节诗里有什么发现,比如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在诗里他们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或特别的地方,并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这下学生们感到新奇极了,他们的思维不受一点约束,在小组合作中集思广益,交流互补,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发现。“我发现这首诗里第一节都是问题,第二节都是回答问题的!”我发现第二节诗动物的名字都放在前面,它们尾巴的特点都放在后面!”“我发现这首诗第一节里前面的字都是一样的!”“我发现这首诗题目是《比尾巴》,诗里也有很多尾巴这个词!”事实证明,孩子通过合作交流,完全能自主发现,而敢于发现,也就敢于创新。美术课上,教师带孩子们走出户外,让他们自行组合,用身体和球、圈摆出不同造型……合作探究式地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营造出较好的团结协作的环境,更放飞了孩子创新的潜能。

  设计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认识12个生字,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中落实生字学*目标。从猜谜语引出小动物的名字,到揭题学“比尾巴”,再到建构儿歌随机学*生字,生字学*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游戏、运用中巩固。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读是学*语文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中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3、培养*惯,提高素养。在写字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改正错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书写整洁的良好*惯,提高文化素养。

  预设目标:

  1、能正确地朗读儿歌,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2、认识问号,初步感受问句。

  3、能在语境中认识12个生字,认识笔画“ㄥ”,会写“云、公”。

  信息资源:

  1、猴子、兔子、公鸡等各种动物图片及词语卡片。

  2、认读课文、生字的相关课件。

  3、有关介绍小动物尾巴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认识小动物。

  2、认读课题中的生字词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

  2、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3、听同桌读,评价:字音有没有读准。4、齐读课文。

  三、你问我答,综合学*

  1、认识问号。

  2、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词卡保管员)

  3、口语交际:松鼠的尾巴好像()。孔雀的尾巴看,好像()。

  4、游戏:找名字。(出示插图,生贴词卡,认读词语。)

  5、游戏:找尾巴。(贴词卡,连词成句。

  6、男女对读。(课中操)

  四、认识生字,发现规律

  1、字宝宝回家

  2、比较:把——巴公——松

  五、观察比较,学会写字

  1、认识笔画“ㄥ”。

  2、观察比较:云——公

  3、师范写,生书空。

  4、生写字。

  5、反馈

  六、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1、阅读资料。

  2、集体交流。

  3、请小朋友课后再去找一找,看一看,读一读。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儿歌。儿歌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朗读这首儿歌,孩子们可能会陶醉在“比尾巴”的乐趣中,可能会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想编儿歌的欲望,更有可能促发他们喜爱动物,愿意接*动物的美好情感。在设计中,我试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会7个生字。从认识一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题学“比”,认识参赛选手学 “猴、松、鼠”,到建构儿歌随机学“短、把”,生字学*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扩词、运用中巩固。比如让学生谈谈“哪些动物有尾巴”,在课堂中适时出现“比尾巴、比一比、比赛”等词,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目标。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更是如此,本节课的重点还在于问句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美读,有节奏的读,唱读,通过读不同风格的儿歌,从中能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但在本节课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动笔、拼拼读读的机会还是太少。比如说在读完生字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划划比赛的小选手,叫一叫它们的名字,通过学生自己找找、划划、读读,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公布比赛的结果,在试教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猴子的尾巴怎么样?可以做什么?”(学*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这样感觉学生说得较多,但很细碎。“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长和短比较容易理解,就让学生在朗读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就挺难理解的。于是就打算突破这个难点,简单的一读而过。在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咦,松鼠的尾巴怎么好像一把伞呢?”后来,才发觉自己把问题倒过来问了。应该这样问更恰当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翘起来,可以挡风遮雨,还可以当作降落伞。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也在教师的帮助下凝练语言,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语言图式,提高语言的质量与品位。然后再和课文中的这句话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加丰润了。

  其实上课,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提高。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儿歌。儿歌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朗读这首儿歌,孩子们可能会陶醉在“比尾巴”的乐趣中,可能会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想编儿歌的欲望,更有可能促发他们喜爱动物,愿意接*动物的美好情感。在设计中,我试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会7个生字。从认识一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题学“比”,认识参赛选手学 “猴、松、鼠”,到建构儿歌随机学“短、把”,生字学*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扩词、运用中巩固。比如让学生谈谈“哪些动物有尾巴”,在课堂中适时出现“比尾巴、比一比、比赛”等词,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目标。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更是如此,本节课的重点还在于问句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美读,有节奏的读,唱读,通过读不同风格的儿歌,从中能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但在本节课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动笔、拼拼读读的机会还是太少。比如说在读完生字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划划比赛的小选手,叫一叫它们的名字,通过学生自己找找、划划、读读,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公布比赛的结果,在试教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猴子的尾巴怎么样?可以做什么?”(学*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这样感觉学生说得较多,但很细碎。“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长和短比较容易理解,就让学生在朗读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就挺难理解的。于是就打算突破这个难点,简单的一读而过。在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咦,松鼠的'尾巴怎么好像一把伞呢?”后来,才发觉自己把问题倒过来问了。应该这样问更恰当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翘起来,可以挡风遮雨,还可以当作降落伞。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也在教师的帮助下凝练语言,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语言图式,提高语言的质量与品位。然后再和课文中的这句话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加丰润了。

  其实上课,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提高。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

  “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多有意思的韵文呀!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而且语言简明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在备课时,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在读中提升语感。怎么读呢?以往学生*惯于指名读、同桌互读、齐读,今天来个师生对读怎么样?像少数民族的对唱一样,有问有答,肯定很有意思。这样想着,课上,在孩子们认识了生字之后,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换一种朗读方式,我来问,你们来答,例如:我问——‘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你们怎么回答?”孩子们齐声读:“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对,就这样。”接下来,我们开始对读课文,孩子们兴致勃勃,读了两轮之后,换做他们来问我来答,男生问,女生答,这样读了几遍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能背诵下来了,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学得非常带劲儿,这是令人欣慰的。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孩子愿意读,想读,主动去读,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有孩子产生了兴趣,下一步才有可能学好。

  在孩子们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的朋友。《比尾巴》一课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那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

  我在教学《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标是在认读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理解其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年幼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兴趣盎然。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数孩子们都接触过有关动物尾巴的故事或儿歌,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常识。这些有利因素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所以生字的学*应该贯穿始终。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学*本课生字的兴趣,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一编”)从而使学生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生字学*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复现、说话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目标。无论是识字、记字,还是课文学*大多是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得到的,或合作学*,或两人讨论,或独立思考。学生自主学*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整堂课我还加入写字的环节,学写三个字,要求按照笔顺规则写,而不是把写字放到另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可以分散写字的难度,每节课都动笔写几个字,孩子们能更加轻松地把字记牢、写好。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4)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等对话。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

  (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整节课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跃。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我还让他们上台来演一演小松树和大松树,让孩子在表演中体会和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没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过于繁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的设计时,我尽可能的对自己说:要做到少指导,精指导,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要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问?对学生有帮助吗?孩子能回答到吗?如果回答不到,我该怎么引导呢?我还精心的设计了练说环节:小松树站在高山顶上会看到什么。。。。在实际操作时我却担心孩子们说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复孩子们的答案,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使听课的老师觉得很啰嗦,造成了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局面。

  2.过分依赖学生群体中的“优生”,忽略了课中的激励机制。

  课堂上我往往喜欢请*时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后进生,以至于使他们因缺乏参与性而失去学*的兴趣,导致一些人低头玩东西或者不专心听讲。虽然在这节课中表现并不明显,但这样的错误倾向一定要纠正。另一方面,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课堂”不高效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而我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把重点都放在了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后教了三个生字,指导写字的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就本课而言,课文的重点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课时既没有解决生字也没能抓住重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也就是说这节课不高效,没有达到目的。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成长了很多:

  1. 我对第一、二课时的界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就像李老师说的,一二课时的划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节课解决生字词,第二节课讲解内容,这要看课文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知识的准备情况,上一课时时,如果学生预*的好,几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词和能读通课文,那么除了指导朗读、指导写字,也能按情况讲解一部分课文内容,但如果连基本的朗读都不过关,就开始讲解课文,就操之过急了。

  2. 提问一定要精炼有效。我们往往害怕学生不懂而一次次重复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会机械的作答而不会动脑筋。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备课,把问题精简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学自悟,不仅完成了目标,学生还会说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3.关注后进生。光靠几个优生,一个班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班级的,只有大家都有进步了,整个班级才会向前迈步。

  《在家里》作为第一堂课跨越式课例展示,课前我作好充分准备。我认真备课,根据本课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我是这样安排这堂课的:一、创设情景,学生介绍自己的画。二、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三、学*本课生词,按:图──拼音──汉字的顺序出示。选词说话;认识三个偏旁扌、氵、纟,四、让学生进入跨越式*台。从实施教学的方案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较活跃,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操场上》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开火车、比赛、玩拼字游戏、贴图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字。注意力难以保持是一年级的`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教识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把识字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教师的建构主义思想、人本教育理念蕴含其中,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本质特征。

  本学期,我们学*了《汉语拼音字母表》,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唱唱,且在写生字词时用用,目的是加深记忆。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大写字母,就是音序,是为学*查字典打基础的,即音序查字法。音序掌握好了,在知道一个字的读音(音节)的情况下,就能运用音序查字法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词典》请教了,就能独自借助工具书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同时还可以给这个字组词。

  自从我们学*《汉语拼音字母表》,就有许多同学买了新版的《新华字典》,也有同时买《现代汉语词典》,他们宝贝似的每天把字典和词典都背在书包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手翻翻。

  课堂上教给学生音序查字法以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多次的练*,且通过比赛使学生提高查字典的速度与正确率,这样,学生进一步喜欢查字典或词典了特别是当我们学*新课时,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或组词时,学生能把课前预*的词语一股脑地说出许多个;还有的学生能现学现卖,随手查出这个字或词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

  教会学生音序查字法以后,又顺势教学生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这样,犹如给学生的识字学词填上了两只翅膀,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渐渐增强了。另外,学生从字典、词典中学到了一些词语,说话聊天时还能用上。如,学生知道了“蜻蜓点水”是蜻蜓妈妈把孩子生在水里,不是玩呢!

  学期期末考试,我们一年级就考了查字典,且是部首和音序两种方法。我想:这是教研员敦促我们要重视学生*得查字典的`方法,提醒学生要多运用工具书。

  其实,无论我的办公桌活在家里的电脑旁,《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必备的两本工具书。愿我们的学生都养成用工具书的好*惯!愿工具书在学生的学*、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学期,我们学*了《汉语拼音字母表》,让学生读读、抄抄、背背、唱唱,且在写生字词时用用,目的是加深记忆。

  通过学*,学生知道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大写字母,就是音序,是为学*查字典打基础的,即音序查字法。音序掌握好了,在知道一个字的读音(音节)的情况下,就能运用音序查字法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词典》请教了,就能独自借助工具书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同时还可以给这个字组词。

  自从我们学*《汉语拼音字母表》,就有许多同学买了新版的《新华字典》,也有同时买《现代汉语词典》,他们宝贝似的每天把字典和词典都背在书包里,只要一有空,就随手翻翻。

  课堂上教给学生音序查字法以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多次的练*,且通过比赛使学生提高查字典的速度与正确率,这样,学生进一步喜欢查字典或词典了特别是当我们学*新课时,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或组词时,学生能把课前预*的词语一股脑地说出许多个;还有的学生能现学现卖,随手查出这个字或词来,与同学们进行分享。

  教会学生音序查字法以后,又顺势教学生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这样,犹如给学生的识字学词填上了两只翅膀,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独立识字的能力渐渐增强了。另外,学生从字典、词典中学到了一些词语,说话聊天时还能用上。如,学生知道了“蜻蜓点水”是蜻蜓妈妈把孩子生在水里,不是玩呢!

  学期期末考试,我们一年级就考了查字典,且是部首和音序两种方法。我想:这是教研员敦促我们要重视学生*得查字典的方法,提醒学生要多运用工具书。

  其实,无论我的办公桌活在家里的.电脑旁,《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必备的两本工具书。愿我们的学生都养成用工具书的好*惯!愿工具书在学生的学*、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识字一的教学,学生刚刚接触汉字,还是比较新奇的,也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认识汉字却是的一大难题,很多同学当时记住了,过后又忘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认记生字,讲解识字的方法。分析生字时,注重笔画、结构的教学,让学生多读多练,如:齐读,分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使学生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尽管这样,第四课《操场上》仍有很多同学(约三分之一)生字不能够全部识记,所以我感到识字教学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书写方面,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汉字的书写,所以书写很不规整,我发现问题后,及时纠正处理,从笔画入手,严格田字格的占位要求,有书写不认真的,我手把手示范,做到学生提笔就要想方设法把字写漂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值得肯定: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聆听《小雨沙沙》的歌曲,咦,下雨了!听——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并配上春雨声。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2、激发学生“我会读”的愿望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然后轮读第一遍课文,调动班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我会读”,激励学生“我会读”,把阅读的实践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读书。

  3、用多种方法识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比如,从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不足之处:

  由于过于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始终在读中思考,延误了教学时间,使后面的指导书写没有完成,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全局思想,既要注重课堂中学生的需要,也要心中有数,善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我们开展了一次语文诗歌背诵小能手比赛,赵一婷当场背过33首诗歌,有的家长反映还有的孩子能背过四十多受儿歌。新芽吟诵社团的孩子们还要吟诵《三字经》,开设了《老子》一百遍的诵读课程和成语接龙的活动。

  “诵读经典,浸润童心”在20xx年圣诞节这一天,我们班较顺利地开展了一次《美妙的吟诵》录像课,请田校长给我们班录课,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展示了几个月以来所学的出课本以外的`才能,看得出孩子们学得很快乐,我们班记忆力比较好的有庞熙达高逸晨许睿辰李盈莹等孩子老子能背到十几章,温钧康杨欣宇刘硕璞等孩子对成语接龙非常感兴趣。通过诗书浸润的孩子们个个有朝气有灵性,我明显感觉到孩子在书写、朗读诵读、表达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方法对于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搞好了学*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为什么有的同学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呢?我们常常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但是我觉得思考才是最关键的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方法。其实学*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试试。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重视错题及时改正。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

  语文,一直被认为是一门“皮厚”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开展优秀课文朗读活动,奖励主动背过课文的学生一枚小印章。即使在期末备考冲刺阶段我也没有放松对孩子们阅读的训练,反而我加大了阅读量,有时候副科老师不上,我就让班干部领读儿歌大全,目前两节课读了23首,期末考试迫在眉睫,我能理解家长们对孩子成绩的高期待不亚于我这个“亲妈”,为了扎实基础,我特意搜集整理的一些字词和按课文填空的试题,拜托打印方便的家长帮忙打印出来,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努力引导孩子们有效复*,查漏补缺,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期末考出比较满意的好成绩。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整节课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跃。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我还让他们上台来演一演小松树和大松树,让孩子在表演中体会和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没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过于繁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的设计时,我尽可能的对自己说:要做到少指导,精指导,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要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问?对学生有帮助吗?孩子能回答到吗?如果回答不到,我该怎么引导呢?我还精心的设计了练说环节:小松树站在高山顶上会看到什么。。。。在实际操作时我却担心孩子们说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复孩子们的答案,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使听课的老师觉得很啰嗦,造成了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局面。

  2.过分依赖学生群体中的“优生”,忽略了课中的激励机制。

  课堂上我往往喜欢请*时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后进生,以至于使他们因缺乏参与性而失去学*的兴趣,导致一些人低头玩东西或者不专心听讲。虽然在这节课中表现并不明显,但这样的错误倾向一定要纠正。另一方面,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课堂”不高效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而我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把重点都放在了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后教了三个生字,指导写字的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就本课而言,课文的重点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课时既没有解决生字也没能抓住重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也就是说这节课不高效,没有达到目的。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成长了很多:

  1. 我对第一、二课时的界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就像李老师说的,一二课时的划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节课解决生字词,第二节课讲解内容,这要看课文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知识的准备情况,上一课时时,如果学生预*的好,几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词和能读通课文,那么除了指导朗读、指导写字,也能按情况讲解一部分课文内容,但如果连基本的朗读都不过关,就开始讲解课文,就操之过急了。

  2. 提问一定要精炼有效。我们往往害怕学生不懂而一次次重复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会机械的作答而不会动脑筋。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备课,把问题精简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学自悟,不仅完成了目标,学生还会说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3.关注后进生。光靠几个优生,一个班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班级的,只有大家都有进步了,整个班级才会向前迈步。

  一个学期下来,我在语文教学上的反思有以下方面:

  一、值得保持的地方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在教学开始,我运用谜语音如本课,“胡子不多两边翘,开口总是妙妙妙。黑夜巡逻眼似灯,厨房粮库它放哨。”并出示猫的图片,学生欣赏。从谜语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中有关小猫的信息和形象。通过观看小花猫的图片,丰满了可爱的小猫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后面教学中的朗读打下基础。兴趣是的老师,基于我班同学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5)

——一年级《小蜗牛》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在故事《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发现一个季节向另一个季节转变,目的在于介绍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和四季的典型特征,融合知识性和趣味性一体。我本来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道一年有四季,明确四季的顺序,能讲述四季自然界的主要特征。

  2、利用表演学*对话,在以小蜗牛为故事蓝本的基础上与教师合作共同创编新的故事。

  当我开展这个语言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孩子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小蜗牛“小、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在我向幼儿讲述故事时,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根据我说的特征说出具体的季节。大班的孩子对四季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也为我们故事活动更好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于是我采用了绘图的方法,通过用简单的图示,小蜗牛图片以及箭头简单明了地向大家展示了小蜗牛爬行时四季的显著变化。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发现幼儿借助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借着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该语言活动的难点在于创编新的故事。在创编中,需要我们紧扣“四季转变”这个大标题。但是孩子表现得不够活跃。很多孩子的思维显得很局限,单一地从花草的变化来告诉我们四季在不停地转变。

  班里的宝宝喜欢听故事,每当听故事时孩子们都是聚精会神的。今天给宝宝讲了一个《小蜗牛》的故事。讲的是小蜗牛因爬得很慢很慢,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中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从小蜗牛告诉妈妈的短短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讲完故事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提一些情节性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来的几个简短语句,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

  小蜗牛说:“妈妈,小树林里的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地上还长着许多草莓呢。”我就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孩子展现一个美丽的意境:“夏天,小树林里的树木长满了绿叶,地上是碧绿碧绿的草地,在碧绿的草从中,满是鲜红鲜红的草莓,一个多么美的世界,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呀?”

  小蜗牛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我就引导孩子想象“秋天,小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满树的叶儿随风飘舞,轻轻落到地上,让大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你觉得小树林怎么样?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昵?”

  通过孩子的联想,那随四季转换不断变化着色彩的美丽的小树林,如同真的呈现在眼前一般,孩子们都为这隐含于故事中的色彩美而陶醉了。

  教学反思:幼儿故事题材众多、内容广泛。优秀的幼儿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但孩子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第一环节主要是加深幼儿对蜗牛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为第二环节做铺垫。在第2小节处,让幼儿学学小蜗牛爬一爬,更是激发了幼儿的模仿欲。但在看似很顺的情况下,教师过多的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自由支配的权利,限制了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

  第二环节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的蜗牛,在大胆想象、交流中,学说“小蜗牛吃了ⅹⅹ,变成了ⅹⅹ蜗牛。对于这一学说情况幼儿基本达成。在第1小节,幼儿学说此句时,出现了声音轻与不整齐两种情况,教师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了不同的处理,使幼儿学说时更容易,目的也更明确。活动也进行得相当顺利,可是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们发现,原本轻松、有趣的过程,略显沉重。对于“小蜗牛吃了红色的草莓,变成了红色的蜗牛”一句,学说的相当吃力。而且终观整个环节,教师教的痕迹过于明显,以后该多多改善,让幼儿有一个更轻松的学*氛围。

  第三环节,运用ppt讲述故事,很好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在ppt中,能对蜗牛的造型与变色做更好的处理,会更好。)

  第四环节:

  1、第1环节,让幼儿自己到小椅子下拿水果尝一尝,秩序有点乱。如果将水果展示在前面固定的一个地方,让幼儿自由选择,会更好,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意识。

  2、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差,可在尝一尝、说一说环节,教师让幼儿拿着水果图片,听其他幼儿轮流讲,有点缺考虑。如果在ppt上播放水果图片,幼儿集体观看,“品尝”,学说,纪律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在集体观看和学说后,可以让幼儿自由交流,也可让幼儿跟后面的客人老师说一说。既可满足他们说的欲望,又能培养他们的胆量。

  3、第2环节的设计有健康教育的意识,让幼儿知道吃饱了,我们可以去散散步。

  这堂课以孩子们喜爱的小蜗牛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学*用画、剪等方法组合装饰,完成一只纸质小蜗牛手工作品。

  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在这堂美术课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有趣味的感知活动中,随着趣味的增强,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变化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与快乐。为了能够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制作了小蜗牛模型,分发到各小组,用来引导学生认真欣赏观察后分析小蜗牛是如何制作的。孩子们很快就能分析出基本的方法与步骤:画、卷、粘贴等,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整堂课教授的20分钟内我让孩子置身于蜗牛的精美制作中,教学环节的设计对调动、激发低年段孩子的兴趣有着较大的作用。

  不得不说,每磨一次课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次磨课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讲授蜗牛外壳花纹时,要求过于精细,没有考虑制作时间。

  其次,教师用实物投影机演示制作外壳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大集中。如用摄影机拍摄后播放,效果会更好些。

  再次,在评价环节中,对部分学生作品的评价一带而过,不够详细具体。

  经过这次磨课,发现我的这堂课在情感教育上有一定的缺失,我只注意培养孩子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的精神,却忽略了让孩子们向蜗牛身上坚持不气馁的良好品质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好用来总结我的这次磨课最好不过了。在课堂上一环扣着一环,无论哪个环节或者小细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蝴蝶效应。磨课虽然结束,但在我以后教学活动中,我希望保持磨课的态度去对待我的每一节常规课。关注课堂中的细节问题,从严对待每一堂课。像小蜗牛一样坚持不懈的努力朝自己目标前进。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一、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二、成功之处

  《小蜗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故事中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来描述故事的发展。活动中正是通过慢吞吞的小蜗牛,以它慢为线索,来解读四季的特征。小蜗牛在来来去去小树林和家的途中,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春夏秋冬时刻变化着的小树林。通过小蜗牛不厌其烦的爬行,让幼儿感受到了小蜗牛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妈妈对小蜗牛的那份隐形的爱。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三、不足之处

  有趣的故事,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其独具的艺术魅力给孩子们以享受。

  但孩子们在听故事时,往往只注意到故事中显著的特点,易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吸引,而其中隐含着的美是不易被孩子注意,甚至易被老师所忽略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相当有益于孩子的。在故事中,试着和孩子们一起去挖掘隐含于故事中的美,感觉是有益有趣又可行的。

  四、改进措施

  在语文学*中,读,是一种很好的学*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对课文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思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所以本课,针对春夏秋冬蜗牛眼中四个季节,进行了充分的引导和想象,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一年级语文小青蛙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6)

——一年级语文小池教学反思(精选5篇)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进行了反思,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为了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效率,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学《小池》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首诗和昨天学的《所见》有什么不同?”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发现《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而让他们知道两种不同绝句的节奏。但是班上一个男孩的回答:“《所见》这首诗里面有人,《小池》这首诗里面没有>写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让我惊讶,我惊讶于孩子的发现力,也为自己备课时没有充分的备学生而感到羞愧。我连忙说:“你真会读书,发现了两首诗的不同。《所见》是一首写人的古诗,所以昨天我们学*《所见》的时候可以采用做动作表演的方法来记忆背诵。《小池》是一首>写景的诗,我们今天就尝试用画画的方法来记忆背诵。想要画好《小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让后进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画画来感受本诗的意境。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绪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

  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教学模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结合自己画的诗意图,便整体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低年级古诗教学、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了更深的思考,心中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这首古诗。

  一、首尾呼应,《三字经》与古诗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三字经》和古诗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以本堂课我以学生诵读《三字经》导入本课。

  我是这样开头的:《三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而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节课老师就要领着小朋友们去这座宝藏中寻宝,高兴吗?(高兴)那好,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就要去寻宝了!

  这样的开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在结尾时,我与开头相呼应:小朋友们,你们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把这首《小池》记住了,我们从这首诗中看到了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小池的风景真是太美啦!而诗人却用这短短的几句话就把这么美的景色描述了出来,看来古诗中真的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我们小朋友去发掘!正如《三字经》中所说的“子不学,非所宜。”希望同学们努力学*,打好基础,去发掘更多的宝藏!

  这样相呼应的结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是因为课前学生回家已经预*了这首诗,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的方式,把古诗读给同桌听,把生字读给同桌听,让学生在自主学*的过程中,同桌作为小老师来纠正对方读错的地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摘下生字星星的方式激发学生认字的热情,用交流识字方法,个别读、领读形式来读准本课生字,再让学生展示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错误的读音并边听边想古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贺晨曦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钱嘉盈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吴峥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四、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学*《小池》这首古诗时,我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我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我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这足已!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

  《小池》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渲染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表现夏天荷塘美好的意境与情趣。整首诗情趣盎然,语言清新,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此贴*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为促进孩子与教材的诗性对话、情感交流提供了极好的*台。因此在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把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作为主目标贯穿教学始终。在确定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时,我除了考虑它们相对的独立性之外,更多地考虑在达成这些目标的同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情感主目标的达成。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学*的特点,将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确定如下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初夏荷塘美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夏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知识能力目标:认识课文中“池、惜、阴、晴、柔、露、立”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运用借助熟字识字的方法。初步学*借助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为了达成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铺垫情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环境。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课前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组以春天为主题的古诗动画画面,调动起学生的感情,把孩子带进了吟诗作画的情境中。在课首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经验,创设了一个情趣盎然的情景。未成曲调先有情,“夏天是一首诗,夏天是快乐的。”这样的情感体验已在孩子心田悄悄萌发并滋长。

  (二)品读词句,积累情感。

  在字词教学中渗情。一篇文章的字词教学与文章的情感脉络在很多时候较难统一起来。为了避免这一点,让情感脉络贯穿字词教学,我的策略是:

  ①随文识字,所有生字的教学分散在诗句的解读中。

  ②对生字的教学做一翻详略安排。与情感主线有关的字浓墨重彩:“立”是前一首诗《所见》中要求四会的生字,考虑到这个字和“惜”、“爱”是本诗歌的文眼,抓住这几个生字的教学就能紧紧地抓住诗歌的情感线,所以我把“立”字作为本堂课的四会字来教学,并给予浓墨重彩,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助力。与情感主线无关的生字教学(例如:池、阴、晴)我则通过在语境中复现淡化处理。

  ③从生字的不同角度渗透情感。“惜”从形入手,为什么“惜”要用竖心旁?让学生明白心里爱惜才是真正的爱惜,泉眼从心底里爱惜泉水,舍不得让它多流;“立”从推敲其运用入手,体会蜻蜓立在小荷上的轻盈与自在;“柔”从义入手,给“柔”组个词,诗中讲大树喜欢柔和的()。这样的教学努力体现识字与阅读的整合,生字的教学基本与情感基调保持一致。

  在充分朗读中动情。朗读是学生学*语文最重要手段之一。本诗歌的教学淡化诗句逐词逐句的理解,已读代讲,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课堂上自由地读,读出不同的感受来,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在充分朗读中获得初步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启发想象,丰富情感。

  诗歌的语言凝练,往往留下许多不确定,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适当的补白,以丰富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成的小荷池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他们相怜相爱、相依相偎,那么有情,那么和谐。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一起走进这恬静、美丽的小荷池,一会儿是蜻蜓,一会儿做大树,一会儿又成了诗人站在小池边,去感受初夏荷塘的美丽,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体味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在本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盛夏荷叶图,学生声声惊叹夏天荷塘美丽的同时也积累了亭亭玉立、含苞欲放、白里透红等许多词语与诗句。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课外搜集、诵读跟荷花有关的诗歌与文章,这样从课内的拓展到课外的延伸,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在生动的画面视觉作用下,不但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荷花的美,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发出由衷地赞叹。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下面是《小池》这首古诗的教学反思:在古诗《小池》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

  “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

  “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

  “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

  “不一定没开呀。”

  “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在写《小池》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这才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

  如果说今天的课堂还是以前那种以教师说教为主、循规蹈矩的陈旧模式,那这堂课上发生的意外,或者不能称之为“意外”,而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也许就这样**静静地过去,我会采用第一种方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者把问题抛给学生,当有学生说出“歌声”是牧童的这个答案以后,我马上予以肯定,这样,其他孩子也不会提出任何不同意见,自然而然地认为:“歌声”就是牧童的。整堂课会在我的精心安排下顺利地完成,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也会无声无息地消失。然而,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我选择了放手,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并不像预先裁好的衣服样子摆到布上去,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且具有开拓性,他们对诗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以上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体

  在以上的学*过程中,学生占据了主体地位,整个学*过程都在学生的争论中交流、质疑、展开、发散——教师在这里只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只是维持了课堂秩序,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热烈的讨论氛围,而学生则可以畅所欲言,对诗文中的内容提出质疑:“歌声”到底来自哪里,有的说是牧童的,有的说是蝉儿的,有的说是林中其他人的,有的说是大家的——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正地思考了,探究了,同时对诗文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朗读也会变成新课标所倡导的“个性化朗读”。

  二、体现了开放式的教学思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