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1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的”上来。这样对*面图形的“*”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你用了工具了。”“那好,这回公*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面画出的形状。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3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几何概念。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这节课的时候,我先从长方体教起,然后又教的正方体、圆柱和球。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具球和圆柱总是乱滚,影响了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的同学手里不断地玩球和圆柱。所以我反思,如果先教学球和圆柱会更好。因为球和圆柱会乱滚,最先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会最先抓住球的特点: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的特点是: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滚动。其他两个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能滚动的。然后再按照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顺序,逐个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相信这样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学*效果会更好。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认识不够清晰。有的同学认为是正方体。我想原因是,一年级的同学还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应该拿一个这样的实物,跟正方体实物进行比较。同学们肯定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最后,再布置回家制作或找到今天学的立体图形,带到学校来。同学们一定会把这一部分知识学的更扎实。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5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阅读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1)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优选【10】篇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2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贴一贴、看一看、说一说、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拿出我课前让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玩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44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实物的诱惑,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搭一搭,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5、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比如:“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实物,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可以换一种提法:“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家里的一些物体,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受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3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4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几何概念。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这节课的时候,我先从长方体教起,然后又教的正方体、圆柱和球。但是,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具球和圆柱总是乱滚,影响了同学们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的同学手里不断地玩球和圆柱。所以我反思,如果先教学球和圆柱会更好。因为球和圆柱会乱滚,最先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同学们会最先抓住球的特点:可以任意方向滚动。而圆柱的特点是: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滚动。其他两个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能滚动的。然后再按照球、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顺序,逐个观察立体图形的特点。相信这样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学*效果会更好。

  除此之外,同学们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认识不够清晰。有的同学认为是正方体。我想原因是,一年级的同学还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应该拿一个这样的实物,跟正方体实物进行比较。同学们肯定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印象深刻。最后,再布置回家制作或找到今天学的立体图形,带到学校来。同学们一定会把这一部分知识学的更扎实。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5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贴一贴、看一看、说一说、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拿出我课前让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玩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44人),又加上眼前很多实物的诱惑,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课前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意识,互帮互助的意识,别舍不得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搭一搭,这样也许就不会出现小朋友们各玩各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5、问题的设计要科学,语言要儿童化,比如:“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实物,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可以换一种提法:“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家里的一些物体,它们的形状各是怎样的?”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课堂提问的设计”是我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6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的”上来。这样对*面图形的“*”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7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在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课前准备充分。

  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物,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但符合操作要求的却很少。针对这个情况,我将孩子们准备的东西进行了精选,并进行了补充,确保了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参与操作活动。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几何概念。又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且对小组合作学*也还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能较好地进行小组活动,我将小组人数控制为四人,在座位的.安排上,物体的摆放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尽量让学生在操作交流过程中少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使操作活动更有实效。

  2、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能由具体物体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能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组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惯。

  3、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时,大家观察得非常认真,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很多小朋友的回答非常精彩,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如:发现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一样、有八个顶点,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圆柱的上面两个面都是圆,且一样大。虽然孩子们的表达还不准确,但那些稚嫩的语言却反应出了他们已感受到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了的体验,设计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数一数多种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5、组织教学到位。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面对这么多操作活动难免会兴奋,很容易乱套,针对这一问题,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由学生喜欢的正直聪明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并始终贯穿全课,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评价语言调控课堂,如;喜羊羊只会和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孩子交朋友哟!某同学听得最认真,某同学真会观察,第几小组活动得最有序……孩子在这些语言的引导下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活动上来了。在每个操作活动前都做到要求明确,确保孩子弄清操作要求后再活动,使活动井然有序。

  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总误认为是正方体。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8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例如:某学生说水桶是圆柱体的。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只要我此时加一句:“怎样的水桶是圆柱的?”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与圆台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把握圆柱的特征。然而,由于我评价语言的.匮乏和缺乏深入的引导,白白错过了这么一个大好契机,我深感惋惜。这样的地方或大或小,不只一次,我深刻意识到需要好好加强评价语言了。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9

  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这样安排既蕴含了面与体的关系,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其设计的若干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既可以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又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自然地完成学*过程。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几何概念,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但是有些遗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而一班只有两个孩子准备了,兴好我也准备了许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较弱,所以在布置课前准备时我必须要求到位。我让学生四人为一组,把搜集来的物体摆在一起进行观察,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摆一摆、搭一搭,滚一滚。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二)

  本节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2)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实用5份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1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2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在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课前准备充分。

  在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实物,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准备了各种物体,但符合操作要求的却很少。针对这个情况,我将孩子们准备的东西进行了精选,并进行了补充,确保了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参与操作活动。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几何概念。又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且对小组合作学*也还存在很多困难。为了能较好地进行小组活动,我将小组人数控制为四人,在座位的安排上,物体的摆放上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尽量让学生在操作交流过程中少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使操作活动更有实效。

  2、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能由具体物体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能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组织教学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惯。

  3、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时,大家观察得非常认真,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很多小朋友的回答非常精彩,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如:发现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大小一样、有八个顶点,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圆柱的上面两个面都是圆,且一样大。虽然孩子们的表达还不准确,但那些稚嫩的语言却反应出了他们已感受到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4、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了的体验,设计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玩一玩、说一说、数一数多种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5、组织教学到位。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面对这么多操作活动难免会兴奋,很容易乱套,针对这一问题,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由学生喜欢的正直聪明的卡通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并始终贯穿全课,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评价语言调控课堂,如;喜羊羊只会和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孩子交朋友哟!某同学听得最认真,某同学真会观察,第几小组活动得最有序……孩子在这些语言的引导下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活动上来了。在每个操作活动前都做到要求明确,确保孩子弄清操作要求后再活动,使活动井然有序。

  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总误认为是正方体。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3

  教学反思

  经过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有成功之处也有欠缺的地方。

  1.从兴趣入手,抓住注意力。

  本节课是初一数学的第一堂课,如果仅仅完成课本的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拓展了,也更丰富了,从这节课中就能体会到。因此,不但要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训练室和探究室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2.培养能力,全面发展。

  《标准》积极强调德育和智育要相结合,教学中还要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台,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说出来,在活动室和竞赛室中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他们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墨水瓶、圆锥体的冰淇淋、草帽及一些简单的建筑物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此外,我还特意设计了探究室这个环节,因为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渗透德育思想。

  3.需要改进的三个问题。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教学引入

  师:教材在《四边形》这一章《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把一个长方形折叠就可以得到一个正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个长方形纸条,按动画所示进行折叠处理。

  动画演示:

  场景一:正方形折叠演示

  师:这就是我们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圆规,我们来研究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边、角以及对角线之间的关系。请大家测量各边的长度、各角的大小、对角线的长度以及对角线交点到各顶点的长度。

  学生活动:各自测量。

  鼓励学生将测量结果与邻*同学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

  讲授新课

  找一两个学生表述其结论,表述是要注意纠正其语言的规范性。

  动画演示:

  场景二:正方形的性质

  师:这些性质里那些是矩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矩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三:矩形的性质

  师:同样在这些性质里寻找属于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寻找菱形性质。

  动画演示:

  场景四:菱形的性质

  师:这说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质。

  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根据这些性质,我们能不能给正方形下一个定义?怎么样给正方形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有同学做跃跃欲试状。

  师:请同学们回想矩形与菱形的定义,可以根据矩形与菱形的定义类似的给出正方形的定义。

  学生应能够向出十种左右的定义方式,其余作相应鼓励,把以下三种板书: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学生活动:讨论这三个定义正确不正确?三个定义之间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这出教材中采用的是第三种定义方式。

  师:根据定义,我们把*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的关系梳理一下。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4

  《认识立体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中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备课时,我借鉴教参,查阅优秀教案,上网搜集资料,设计了一堂开放、活泼、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没想到上课伊始,当我让小组同学打开我提前为他们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的实物时,孩子们兴奋的抢了起来,有的球甚至滚到了地下,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接着分组讨论、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等的特征时,孩子们用小手摸了,但是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后面还算顺利,好歹把这节课上下来了,但是回想起来,()这两天一直很郁闷,没想到第一次遇到课堂如此失控的局面。上完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觉得导致这堂课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年龄小,人数多(有86人),又加上刚入学不久,第一次上公开课,结果导致出现了预想不到的难以掌控的情形。

  2、别把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装在黑塑料袋里(本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前发给每个学生,上课时再拿出来放在一起分类,也许就不会出现那么兴奋,甚至于哄抢的局面。

  3、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练*有层次性。教学时使学生对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2、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3、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5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应该是小学数学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最后毕业考试必不可少的内容。

  首先,复*表面积的概念。我问学生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学生一时还真答不上来,只有几个同学说出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就叫物体的表面积。

  然后,复*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先复*长方体的表面积,我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学生基本都能回答上来,就是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然后,拿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再直观地感受一下,接着复*长方体的长、宽和高,让学生回答上下面是长×宽×2,前后面是长×高×2,左右面是宽×高×2。再复*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很轻松的回答出来棱长×棱长×6。再复*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侧面积,所以我还是拿出了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是指那几个面的面积,并且怎么计算,底面积+侧面积×2,主要是侧面展开是长方形,长是底面周长,宽是高,所以侧面积是底面周长×高。

  最后,表面积公式复*过以后,关键是应用,所以我就出示了一些有关表面积的应用题,让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到底要算哪些面的面积。比如无盖的长方体鱼缸,就少算一个上面就是少算一个长×宽;比如圆柱形的烟囱,就只算侧面积,不包括两个底面积;还有在长方体水池的内壁抹上水泥只算底面积和侧面积,不包括上面的面积等等。锻炼孩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表面积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再强调,到自己做题的时候,还是有的同学不仔细审题,机械的把所有面的面积都算的情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3)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精选5篇)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1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全新思维,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靠教育培养的,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只是把学生作为"受体",强加地把所有东西都填装进去,这就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课改正是要改变这一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三大特色: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兴趣。

  2、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3、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通过实践,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2

  本节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整节课我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3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是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开始,它与*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学*几何知识的基础。在目标定位上,虽然只要求学生会分辨这几种物体和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但对于刚跨入小学大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要建立空间观念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学生学*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此节课中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学*几何知识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整个教学过程努力营造活泼生动的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活动中来。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数一数、搭一搭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跟物体、模型间的`“碰撞”中,领悟到知识的真谛,脑中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积存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把身边实物引入课堂,培养应用能力。

  立体图形认识的教学,由于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上确立了“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教学过程。教学中,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各种形状),让学生分一分,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辨别,并安排了大量观察、操作实物活动来使学生得到感性的认识和真实的体验。并板书各种图形画成*面图形后是什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体,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认识和发现世界。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4

  这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几何概念。所以,本节课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茶叶筒、铅笔、吸管、粉笔盒、奶粉盒、魔方、胶棒等,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物体与相应的几何图形找到朋友。学生通过学*,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嘴、动耳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了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5

  六年级的数学课总感觉课堂必须容量很大,对于如何上好复*课我也一直在摸索、学*,在想办法完善,所以对于这次立体图形的复*,从导入到知识的归纳总结,到练*的应用都是本着把这部分内容尽可能完善来做的,总的来说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上还是到位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存”,并将其应用于练*中。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重视了:系统整理知识,综合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落实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自主梳理知识,建构能力

  复*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是必须经历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整理的标准和方法,出现按立体图形的种类和按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等不同方法来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并且在课前完成整理和建构,增大了建构的空间,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在小组交流中调整,为全班交流推荐优秀作品时,体验和感悟了建构知识网的方法。这样,还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让学生试着自己去把知识纵向成线、横向成片,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二、变式练*,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改变原来那种学生纯粹的代公式等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同时,也将有助于理解“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纯粹的代数据计算。

  三、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

  1、学*方式比较单一,采用一问一答式,让学生可能最后有点疲劳,注意力有点不集中了。

  2、在第二环节对于知识点回顾与梳理时,运用的时间较多,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的方式将知识自己整理,再进行班内交流可能时间上就会节约一些,也利于学生自主探索。

  3、时间的把握上有点欠缺,在最后的知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没有给学生呈现,如果前面能节约出时间后面就可以完全呈现,本节课环节也就回更加完善。

  通过上复*课,让我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上更加全面和有的放矢,希望通过与各位老师交流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生机、有内涵。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4)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尝到学*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每种*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数学。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一课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常见*面图形的基础上,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5)

——图形认识教学反思(5)份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认识物体》中的模型导入,并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形状,从而引出学生对*面图形的兴趣。

  实际上,一年级的孩子对于空间与图形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感知并逐步形成表象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从物体上分离出面,从物体表面抽象出*面图形,这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学时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认一认、找一找、围一围、拼一拼等环节。

  说一说一些物体的形状,是为了唤起已有的认知经验,又为了学生感受“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提供素材,通过摸一摸、画一画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面图形的特点,清晰的体会“体”与“面”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在摸一摸中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上转移到面上,在描一描中让学生经历“面”从“体”上剥离的过程,而找一找更是丰富学生的图形特征的表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围一围、画一画的操作活动中,孩子更是体会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区别。进一步丰富图形表象。在最后的拼一拼中,孩子再次感知数学的美,数学图形的美,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也暴露了自己的一些欠缺。

  一、课堂节奏调控不当,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再次用长方体、正方体“画”图形,加深对“体”表面的认识,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一环节来不及完成。今后要多考虑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缩小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实际生成间的距离。

  二、要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认识长方形这一部分时,当学生利用长方体积木画出长方形后,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图形,并贴在了黑板上,从而教学长方形。当时没在意,过后想想,没能使孩子的操作发挥起作用,学生画的长方形可能有很多种,我却只出示一位学生的作品,并贴到黑板上,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导,只有这种长方形才是长方形,这样学生的体验就不丰富了。看来,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 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

  在*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不失为学生学*数学的画稿方法。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的”上来。这样对*面图形的“*”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类、初步感知、小组合作、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导入时,运用演示创设情趣,引领学生帮助喜羊羊解救他的小伙伴,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体验,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立体图形,既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又使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系统化。在新授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课堂中通过不同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操作、探索、合作、交流、展示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获得情感经验,同时把操作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在思考、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再创造。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

  1、 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积极性。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新授部分,我通过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于生活”。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数一数带领学生认识每种图形的特点,由扶到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3)生生间的交流不够充分,没有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充分描述四种物体的形状特征。没有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去联系生活找一找生活中四种物体。

  (4)教学活动中可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学*的热情始终那么高涨,在游戏中消化所学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己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己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己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己受益良多。现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己加油吧!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6)

——幼儿园教案认识立体图形实用5篇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知道它们的名称。

  2.能在很多的图形中辨认这几个立体图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不同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发现*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1.出示小朋友搭好的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用到了哪些图形?

  2.结合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形。

  3.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说的*面图形与搭建作品中的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

  二.简单认识立体图形

  1.认识圆柱体。

  (1)教师出示圆柱体的积木,请幼儿找一找和图片中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叫什么?在桌上顺着一个方向滚动,对幼儿进行提问,发现了什么?

  (2)教师小结圆柱体的特征: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的。

  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分别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请幼儿找出和图片上的哪个图形是一样的?它们叫什么?找一找它们都有几个面?(6个**的面)

  (2)请幼儿找出它们的不同点。(长方体:长长方方的,大小不一;正方体:四四方方的大小一样)

  三.帮助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1.分别出示不同的立体和*面图形幼儿说说名字。

  2.教师描述一种图形的特征,幼儿猜出相应图形的名字。

  四.幼儿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用书,请幼儿翻到第14-15页。

  2.请幼儿看看14页画面上的积木有哪几种,并进行点数,将玩具卡上的数字取下,贴到方框里。

  3.再请幼儿看第15页的画面,引导幼儿从数量和积木种类上判断哪一个是正确的积木造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小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具准:投影8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组图片(各种积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们来做回小小建筑师,造你一做你喜欢的房子。

  2、将盒子里的积木搭成城堡、楼房或者其它的东西,注意要摆放的稳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说说怎样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稳固啊

  (多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要竖着放、不要用球等。学生可能说不出名称,只要那出积木就行。)

  它们为什么能放的*稳呢?(因为它们都有**的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说的对级了。它们都有**的面就叫*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应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一边摸一边说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也有6个*面,圆柱有两个*面,球没有*面。

  (2)汇报交流

  大家都数出来了吗?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数)

  三、联系实际

  小朋友们,除了这些积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呀?比比谁说得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