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作为讲授内容,只要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记住结论教学即可完成。问题是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我把本节课定为活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并从中学会学*知识的科学方法。

  课的一开始我就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入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已经没有悬念了,但这样的争论会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拼在一起。当孩子们正愉悦于自己的发现时,我适时提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再一次被激发,专注的研究着……当我进行提问时,还没有研究出方法的小组成员是那么用心的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有的同学说要将多边形分割成学过的三角形进行研究时,他们发出赞叹的声音。于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兴奋;于是孩子们又发现多边形外角和的奇妙之处,真是万种变化定在其中。

  这节课下课后我自己都有一点兴奋,因为我的孩子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上课之初,就告诉孩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并且告诉孩子我的验证方法,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我的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但换一种教学方式,孩子们不但找到了所有我知道的方法,也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方法,我们大家在研究中都是受益者。也许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复*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却无法画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由于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新知的探究就从这里入手。我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 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层次,共安排2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练*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这些练*顾及到了智力水*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

  1.机智,开放地吸纳各种信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学*。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其他学生已发现的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为学*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3、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节课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在“个别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重点观察中,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举了两次手,未被我关注,之后再没举过一次手。课后这位学生找到我问我原因。我与他进行了个别谈话,问他为什么后半节课没再举手,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对数学学*的评价要做到既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重视他们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应予以热情的肯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5、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提供孩子们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鼓励儿童进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4

  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和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内角的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研究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上课前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大三角形”将军和“小三角形”将军内角和一样大吗?引起同学们思考,激发出学生探究学*的热情。接着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首先提出度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之后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非常接*180°,让学生发现测量角的度数时容易产生误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之后学生通过撕角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通过量、折、剪、拼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就发挥想象,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验证猜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撕拼角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验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重视问题预设,培养“空间观念”。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强化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学会大胆放手,轻松自己,发展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那怕他想错了做错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儿,给他们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5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为了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放开手让学生去自己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上课前学生就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让学明白为什么是180°,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大小不同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争论谁的角大入手,导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究竟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及时揭示课题,提出学*目标,引导学生讨论学*方法。当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在这节课中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师生的双边活动。试想,如果上课之初,我自己一味的的去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并且告诉他们探究方法,我想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但换一种教学方式,孩子们不但找到了所有我知道的方法,也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方法,我们大家在研究中都是受益者。

  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

  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和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内角的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研究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上课前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大三角形”将军和“小三角形”将军内角和一样大吗?引起同学们思考,激发出学生探究学*的热情。接着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首先提出度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之后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非常接*180°,让学生发现测量角的度数时容易产生误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之后学生通过撕角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通过量、折、剪、拼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就发挥想象,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验证猜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撕拼角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验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重视问题预设,培养“空间观念”。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强化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学会大胆放手,轻松自己,发展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那怕他想错了做错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儿,给他们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扩展1)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菁选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复*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却无法画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由于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新知的探究就从这里入手。我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练*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些练*顾及到了智力水*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

  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和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三角形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的*惯,几乎孩子们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内角的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研究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可以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选择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运用所得的结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

  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学**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以生活中与三角形相关的例子引入课题,之后学生由课题引出疑问 “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然后让学生根据图形自己解答疑问。然后通过计算三角板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引发学生的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带着这个疑问,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验证。小组合作的时候,学生找到了三种方法,分别是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的方法。通过这三种方法验证了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然后将利用这一规律解决了刚开始的疑问。然后我给出三角形。再一次明确: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变的。

  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放手,轻松自己,发展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那怕他想错了做错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儿,给他们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

  整节课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结构化的学*材料,有各类的三角形、相同的三角形等,促使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思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立足长远,注重长效,不仅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撕拼的验证方法其实是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了*角,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所感悟;在对测量的结果出现不同答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会出现误差,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3、遵循教材,不唯教材。

  本节课上,延伸了教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的学*置于更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情感。

  4、不足之处:

  学生在折纸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汇报时,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老师的引导不能及时跟进。再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时地引导好学生思考,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4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难,但我认为本节课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基于以上里面,本节课,我也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对于三角形了解的内容还不够多,所以我才用了直接导入的形式来进入新课,让学生自己探讨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来揭示内角和内角和的概念,学生明确了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大胆的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同学猜测是100度、90度、200度,但猜测不等于结论,在这里我追问大家猜测的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并没有说出来,于是我引导大家怎样才能知道他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同学们想到了测量每个内角是多少,然后再求和。我又追问: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内角是多少呢?于是同学们想到了量一量,这时让同学们动手进行测量记录数据,但由于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没有对操作步骤进行要求,导致同学们在测量时分不清测量的是哪一个角,我及时引导大家把每个内角都标上序号,在进行测量,分别把他们测量的数据填写的报告单当中,因为这样导致了同学们测量的速度较慢,最终由于时间关系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操作完成,在展示成果时没有进行展示,同学们只得到了钝锐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接*180度的。如果我能再给学生一点点时间,学生就可以完成了,以后教学中还是应该多多放手,给学生留有先足的动手空间和时间。

  我认为数学课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点拔,使数学思想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头脑中。由于在量一量、算一算的环节中,学生初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接*180度的,于是引导学生由180度想到*角,让学生探讨交流:怎样才能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角。撕拼这一环节过程主要向学生展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在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素材,才能使学生对转换策略形成清晰的认识。操作之初,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操作目的,把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的角拼在了一起,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后,让学生再次谈操作要求,明确操作目标,之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三个角从三角形分离出来,从而部分学生想到了撕拼法,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折拼法,于是我请撕拼法的你同学上台展示后,再让用折拼法的同学展示他们的方法,并给予肯定和评价,至此教学目标基本完成,学生明确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结论,我设计了一变二,和二变一的图形展示,使学生明确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形状大小无关,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想让学生探一下,增加和减少的度数源于哪里。

  数学规律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课堂训练,已达到练*的有效性。对此,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但由于时间只有了30分钟,这一部分没有来得急提供给学生,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遗憾之一。

  总之,本节课力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教育资源,课堂的生成大于课前的预设,如何有效的利用生成、有效的进行评价,是我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今后课堂的努力方向。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5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

  本节课我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

  总之,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的乐趣,是我这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这一节课的最终归宿。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

  1、课堂教学要有预见性,更重视课堂生成性。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教师才能设计出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动态。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猜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学生非常肯定的说是180度。还说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时候与老师的预见是不同的。原本以为学生会猜出不同的结论的。但是付老师表现出了教学机智,他问,究竟是不是180度呢?你怎么证明呢?这进一步的提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考的引向了课堂的中心所在。

  2、找准教师“导”与学生“行”的*衡点,关键词是相信学生是能行的。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理念的一轮轮冲击下,逐渐被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摒弃,但是要真正实现教师变满堂讲为适时导,学生变“听”为多方面“行”的课堂局面,还需要教师找准“导”与“行”的*衡点。

  本节课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很多同学早就知道了,但是这节课的目的很显然不在于只教给学生结论,而是要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努力求证的科学精神,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放手更多一些,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去实验求证结论。在相互的争辩中明晰概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孩子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启发和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来激起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看出,学生有独立探索的精神,也有去证明求知的能力,我们要的只是信任他们,设计好实验方案,做好组织,让学生的操作、讨论、练*等活动有条有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7

  1.机智,开放地吸纳各种信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学*。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其他学生已发现的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为学*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3、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节课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在“个别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重点观察中,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举了两次手,未被我关注,之后再没举过一次手。课后这位学生找到我问我原因。我与他进行了个别谈话,问他为什么后半节课没再举手,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对数学学*的评价要做到既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重视他们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应予以热情的肯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5、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提供孩子们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鼓励儿童进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作为讲授内容,只要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记住结论教学即可完成。问题是通过这个内容的教学,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我把本节课定为活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并从中学会学*知识的科学方法。

  课的一开始我就由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入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已经没有悬念了,但这样的争论会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拼在一起。当孩子们正愉悦于自己的发现时,我适时提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再一次被激发,专注的研究着……当我进行提问时,还没有研究出方法的小组成员是那么用心的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有的同学说要将多边形分割成学过的三角形进行研究时,他们发出赞叹的声音。于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兴奋;于是孩子们又发现多边形外角和的奇妙之处,真是万种变化定在其中。

  这节课下课后我自己都有一点兴奋,因为我的孩子给了我意外的惊喜。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上课之初,就告诉孩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并且告诉孩子我的验证方法,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我的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但换一种教学方式,孩子们不但找到了所有我知道的方法,也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方法,我们大家在研究中都是受益者。也许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9

  《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让学生猜测-质疑-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上课开始,我通过观察长方形的内角和连接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抛出去马上激发学生的学*

  热情。接着就让学生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验证过程分两部分来进行,先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让学生验证各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理解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没有以小组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太小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再让学生通过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来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

  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汇报展示这个环节只是口头叙述的形式描述验证的结果,若先还原原图,再展示验证过程与结果效果更佳。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第一层练*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度数,求另一个角。练*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是解决多种类型三角形的内角问题,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根据自身特点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采用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0

  背景

  最*,张店区教研室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我们学校有位刚毕业一年的年轻教师参加。经过大家共同选教材、研究商量后,确定参评课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是新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折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很显然,许多学生肯定有这样的知识经验,每个班都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说出这一知识点。根据这样的现状我们让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备课、设计教学思路,随后我们进行了跟踪听课。

  试讲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先出示色彩鲜艳,用卡纸制作的学具: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分辨,复*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答的轻车熟路,感觉非常简单。继而教师拿出直角三角形,说道:“请大家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很快,学生便大功告成,举起画完的作品让老师看。

  老师边点头边露出赞许的微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呢?画画试试。”没出5秒钟,反应快的学生便脱口而出:“老师,画不出来!”老师紧接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直角就是180°了,画不出第三个角了。所以画不成三角形。”学生说得太好了,老师赶紧接过了话题:“这位同学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们知道吗?”其他学生似乎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好连忙点头说知道。教师肯定的说:“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我们怎么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合作、探究,得出了三种办法,全班交流汇报。练*分为基本练*和综合练*两个层次。学生计算的没多大问题。最后一题是思维拓展练*:研究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呢?多边形呢?因时间的关系,无一人能够想出策略。

  反思:

  教师创设情境采用的是给学生制造思维障碍的方法,让学生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欲擒故纵,有其果,学生肯定会究其因,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数学的'真谛,此创设情境的方法真是妙哉。听课时,我也为他这样的设计感到高兴,心想,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学生一堂课显得比较沉闷,只有部分好学生在迎合老师,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参与到数学学*中来。课后,我反复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教师在出示问题时,没有把“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强调清楚,有许多学生没有听清要求;

  二是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好学生反应快,答案脱口而出,其他学生思维还没产生任何的碰撞,更没经历实验的过程。

  三是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都缺少质疑权威的意识和*惯,显得顺从,没有主张和个性。在好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其他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真正知道的有多少?但正因为是好学生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中,这是学*的权威啊,他说的肯定是对的,结果大家只有稀里糊涂的点头附和,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就吃了夹生饭,根本没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看似精彩的情境创设,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度的调控和把握,也焕发不出它应有的光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刻的思考、仔细的推敲以上情境的创设,也不难发现,它尽管有它的闪光点,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设计引入没有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没有照顾到全体,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也就是它没能激发起学生学*欲望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再者,最后一题,是在学*了三角形内角和基础上的拓展,任何多边形都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计算内角和,学生无一人能够想出办法,仔细想想,是我们的题目出的太难,还是学生太笨呢?都不是,是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没发挥出来,没能激发起学生学*的内部活力,也就无谈学生的动手实验、猜想、验证。当然,学生的实验、猜想、验证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堂课的问题,而是朝朝夕夕,无声无息的渗透。作为任何一个站在教学前沿的教师,我们都应有这样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丰富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再次实践:

  经过大家的共同评课和授课教师自己的反思,我们重新改变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4)个角,这4个角在数学里,我们给它一个名称,把它叫做正方形的(内角),而且每个内角都是(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

  生1: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

  (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3: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谁来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沿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均分成了两份,也就是把360°*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8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沿正方形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原来的直角*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两个45°加上90°就得到180°,所以我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验证。

  师:对,需要经过验证。

  (分小组对三角形进行验证。看它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组织学生汇报 (测量的同学边汇报边板书,剪拼的同学利用投影汇报。)

  生1:我们用量角器对3个角进行了测量,再分别把3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出了内角和为360°。

  生2:我们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用量角器测量,把两个锐角相加是90°,再加上直角的度数,这样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我们小组将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直角,再把另一个直角拿来拼在一起,这样组成了*角,证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4:我们是先将一个角折过来,使它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另外两个角也折过来,这样三个角正好拼成一个*角,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1

  这节课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学*中“不知不觉”地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学生在问题面前是退缩还是前进,要看教师如何有效德指引。我预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些不同的三角形,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教学活动过程,同时提出俩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拼,折等方法来操作,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整个过程学生是自主的,积极的,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德探究活动。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2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使学生在学*了三角形的特征、高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去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抛出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说的对?为什么争吵?导入课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我在导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没有按课前设计的进行,学生直接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我本身却没有顺势进行引导,直接抛出“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这一任务,更巧妙的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0”入手。这一处成为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例如,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让学生说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练*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没有很好的电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另外的原因是教师本身语言枯燥,过渡语设计的不够精彩,也影响了学生的学*兴趣,以后应引起重视。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精心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3

  1、情境的创设

  课伊开始让学生猜角游戏,这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再从他们熟悉的三角板出发,联系他们以有的知识说说,感觉一下。从而很快的进入新课。

  2、引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经过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在想办法求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核心问题时,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通过小组合作,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去探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学*过程,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4

  我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制约着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的敬业精神,善于“取长补短”,遵循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师既会有融教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佳作,也难免出现有失水准的拙课。通过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检查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对待教学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继承发扬,欠缺甚至严重不足方面,及时查找原因,寻求补救对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教师的“取长补短”的教风和敬业精神,还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要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不能为了反思,应付差事,要认识到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果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上完课不去重新审视、分析,很难提高自己教学水*。

  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三角形王国的小矛盾,让学生角色扮演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兴趣,进而引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操作,在实践中验证猜想,得出结论。然后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本节课学生学*积极性比较高,以下一些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教学设计环节紧凑,思路清晰。用了大量时间让学生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进行小组实验,让他们自己感知探索出三角形内角和,注重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1、用了量、算、拼,折各种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发现思考,都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感受数学的严谨和魅力,也使得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

  2、当完全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调整为要求明确以后,教师适当进行一些演示,如果学生还不能完成操作,则由教师完成,只要学生能够拿着一个拼合好的图形进行观察,我就把课堂节奏掌控住,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到定理的证明过程上,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题,判断题都是学生*时容易出错的题目,在课堂用直观的课件显示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然后逐步加深难度,到最后的思考题,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本堂课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深思,改进:

  1、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和老师都*惯于填鸭式的学*方法,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找结论,部分学生却不知从何做起,没有自己动脑主动学*的*惯。今后应加强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拼一拼的活动中,老师应该让学生先把三个角标号,撕开后再拼。在拼成*角后要用量角器或者直尺测量一下,看拼的图形是不是*角,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而不能光凭眼睛来判断。

  2、在进行拼、折活动时,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折成一个*角,撕开之后就找不到要拼的角的时候,老师就应当马上去帮助,去指导。当学生体验认知过程时,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学*的愉快,获得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数的兴趣,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刻要注意自己和学生语言、动作的规范,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在学生读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出度数单位。在练*,书写时也要注意度数单位,强调格式。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了解不够,在课上没能以学生为主,有的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讲解,我没能及时体察到这一点,效果不是很好,课堂气氛没能调动起来,一位老师说的好,公开课就是表演课,但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只能做导演而不能替代学生的角色。上完课后,很多老师给了我许多宝贵的建议,比如:我上课时表情呆板于第三个练*题,讲解不够详细,大部分学生估计没听懂,我没能做到及时根据学生的表情、应答人数等细节及时调整讲题的速度??,在聆听诸位老师的点评时,有时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觉得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制约着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在于他的敬业精神,善于“取长补短”,遵循教学的'科学性。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检查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并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对待教学的成功方面和不足之处,成功经验继承发扬,欠缺甚至严重不足方面,及时查找原因,寻求补救对策,“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久而久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教师的“取长补短”的教风和敬业精神,还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要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不能为了反思,应付差事,要认识到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果不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上完课不去重新审视、分析,很难提高自己教学水*。

  教学过程中达到的预设的教学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我都会在课后记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也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同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疏漏失误之处,也要对它们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考物,类式的错误不在发生。 我执教的本节课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同学也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但是,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交给学生思维科学的学*方法。”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在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更好的学*上,还任重道远。但我会坚持以对学生负责为中心,不断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方法,不断学*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为追求高效课堂而不断完善自我。相信“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岗位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5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这堂课的内容中心的知识点是一句话: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教材采用了观察三角板,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进而用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折一折,验证出这个结论。可以说,教材本身的编排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得出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

  一、操作盲点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的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折三角形,以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错误的折法。我想,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许会更好。但是小组合作有时候也会流于形式,不利于一些中下等学生自主思考。在小组合作这一形式的运用上,想达到效果真的是很难以把握的事情。

  三、语言表达

  不过,让我感到高兴的事,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做的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头绪,这一学期来,我一直在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昨天在课上,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很愿意去说,而且说出来话的还是蛮有一点数学语言的味道的。譬如想想做做第1题,求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度数时,大部分学生是用90度去减的,我问了一个为什么?有学生当即就说:是因为直角三角形另外两个锐角的和加起来是90度,所以只要用90度去减就可以了。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成功感,因为出自学生的口中,我班上是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会做但是却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而我一向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说如何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所以强调一定要去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调,终于初见希望。真是心情很好。

  今天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因为有些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为了使课上生动我故意没有让他们课前预*。当我揭示课题后,学生中有几位按捺不住激动,小声嘀咕是180度。我于是顺势提问,同意他们的意见的举手,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我说到底是不是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去验证。我让他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小组讨论后动手验证。经过巡视发现所有的小组都想到了通过量出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再计算出内角和来验证的。我让他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验证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可惜只有两个小组通过动手折一折来验证的,在他们的演示后我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上板书出各个角的度数及三只角的度数和的算式。同时我让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式进行观察,他们发现了其中的两个锐角和总是90度。我提问通过折我们把三角形的三只内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角,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也可以把三只角拼一拼的,可惜没有一个同学想到把三只角撕下来拼的。以前教的时候好像学生想到的方法比现在的学生多,这让我很难过和想不通。是不是我*时的教学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激情?是不是我*时的教学有过于急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是不是我*时总有越俎代庖的现象?……可是我觉得*时我还是就最大程度注意到这些的,看来教学的确是值得我们永久去实践、探索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扩展2)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菁选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

  在学校教学示范课上,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整节课还算比较顺利,在课堂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体现了小组合作学*的探究的过程。现在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几点不足:

  1、学生小组合作学*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重点过程中,我设计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先讨论有几种验证方法,再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验证,验证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得出共同的的结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不同的验证方法,这样一个人的验证过程就成了几个人人学*成果。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接受到尽量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公开课学生放不开的原因,他们只是各自验证完了和同桌交流一下,完全没有以往在班级里那种热烈讨论的气氛。虽然我在后面的学*汇报过程中使用了投影仪展示,但还是不如学生小组内交流更直接。因此,我这一设计的目的效果不理想。

  2、我本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由于在试讲的过程中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练*题没有完成,而这一道题又是这堂课教学内容一个升华,因此我想尽量完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控制时间,由于过于注意时间,导致了在学生用投影仪演示完后,为了更清晰的演示折、拼的过程的动画忘了播放,影响了又一个给学生直观展示的机会。这一问题的出现我觉得是我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来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课程开始前,我让学生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很自然地引出了“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是180°吗? ”的猜想。当时有同学说不是,又有同学说是的。我告诉学生: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那么这个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大部分同学首先想到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我让学生去画去量了,结果有些学生量出的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过后,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学生想到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还有学生想到折的方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最后学生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享受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后面通过一系列的练*活动,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并体会到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直接用90°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来计算,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

  第二次课我从学生常用的一副三角板出发,让学生说说每个角的度数,以及三个内角的度数和,有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就接着问: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学生无语。接下来,我就让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画一画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我关注的重点除了学生最后论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3

  在课间我有意问了一下学生你们知不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发现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插入了一个猜角游戏中,请量出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能猜出第3个角的度数,让生说我猜,要求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操作。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跟着我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当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学生很开心。

  在接下来的实验验证环节中,那些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就猜度数,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验证,反倒是刚学到的学生真正做到用实验去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中180°”。因此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能设计一些新的方式让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也能真正参与到实验验证的环节中来。于是让学生请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是180°。然后让学生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把它们拼在一起和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使它们正好折在一起,都能拼成一个*角,

  最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我个人认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样使他们大胆地想,学生课上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学生在还没有拼的时候先看了书,就猜拼出来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经过提醒“内角”的含义,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不管这个三角形是大还是小。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4

  一、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上“三角形内角和”,因为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一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180°,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的安排上,注意练*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但在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我觉得语言不够生动、连贯,声音也很小。其次,学生在进行操作活动前,我也没有明确说明操作方法,使学生不理解操作的用意,也没有让学生在操作中真正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最后,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归纳也没有完整,等等

  总之,在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使自己不断进步。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5

  1、情境的创设

  课伊开始让学生猜角游戏,这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再从他们熟悉的三角板出发,联系他们以有的知识说说,感觉一下。从而很快的进入新课。

  2、引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经过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在想办法求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核心问题时,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通过小组合作,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去探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学*过程,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力图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探究,并利用多媒体去验证学生的结论,最终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为什么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何奥秘?”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实际操作,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合作学*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观察到剪拼、折拼的过程,进一步验证探究结论。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整节课的练*设计,由易到难。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二层练*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和简单的判断题。第三层练*是求特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真正做到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点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我多次利用超级画板、flash动画,从开始的激趣引入、观察猜想,到后来的数据验证,多媒体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另外,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我教学的一大特点,询问、点拨、交流,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组织如合理分工、有效合作等方面不够科学合理,还需更具体的指导,以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让合作探究更有效。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7

  我在讲“认识三角形”时,“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学生早知晓,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

  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

  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折到一起……其中有一组同学竟然用稚嫩的'声音说: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证明。于是他们阐述自己借助与三角形底边*行的线与三角形所形成的内错角进行证明的方法。

  至此学生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充分展示了数学地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8

  备学提纲:

  1、你能用哪些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猜想?至少想出两种。写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2、阅读课本P28-29,记下收获和问题。

  3、准备三个锐角三角形,三个直角三角形,三个钝角三角形和一张正方形纸。

  批阅了孩子们的预*作业,亮点是孩子开始会提问题了,如:

  1、什么是内角?

  2、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是360°吗

  3、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画出来的时候中间有1竖,1竖两边的直角为什么不算呢?

  4、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5、用正方形纸折几次,才有8个三角形呢?

  6、既然有内角那有没有外角呢?如果有外角,那外角的度数是和内角的一样吗?

  存在的问题:

  1、孩子们想到的验证内角和的方法局限在:用计算直角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的和;画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计算。只有一人(季##提到用折的方法来验证,看来,孩子们还是不会读数学课本,没有看懂课本上图示的折的过程,要加强阅读课本的指导,这是以前忽视阅读文本带来的不良结果,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2、我设计的预*题,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觉得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没有引导他们去理解什么叫内角?这也是孩子们不知如何去验证内角和的一个原因。

  今天的课堂,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孩子如何阅读课本,尤其是阅读课本上的图,看着课本上的图示来操作,所以教学环节不那么紧凑了,印象最深的`是:

  孙##和陈##两个有些内向的女孩子,在课堂上能主动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带着自己的三角形到前面来演示如何用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刘##今天能主动补充别人的回答。

  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着无穷的潜力,他们暂时的落后,是因于学*对象没有激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缺少一个能挖掘潜力的人!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9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并不是新知识。因为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运用过这一知识。因此,我觉得这一堂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一知识点,也不是怎样运用它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证明这一结论,即要让学生亲历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验证。

  1、以疑激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在课一开始,我便通过拟人化的对话情境:大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很不服气的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到底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为什么?你能证明吗?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以动启思

  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撕拼、折拼等实验活动,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怎样由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通过多种实验进行操作验证也让学生明白了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在教学中也还有一些不顺利的地方,比如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未能及时跟进,对于方法不对的学生未能及时指导和帮助等。但是本堂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是学生喜欢的也是有成效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这堂课的内容中心的知识点是一句话: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度,教材采用了观察三角板,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进而用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折一折,验证出这个结论。可以说,教材本身的编排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得出结论,而不是死记硬背。

  一、操作盲点

  在教学中,我按照教材的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折三角形,以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错误的折法。我想,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许会更好。但是小组合作有时候也会流于形式,不利于一些中下等学生自主思考。在小组合作这一形式的运用上,想达到效果真的是很难以把握的事情。

  三、语言表达

  不过,让我感到高兴的事,这一段时间一直在做的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头绪,这一学期来,我一直在注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昨天在课上,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很愿意去说,而且说出来话的还是蛮有一点数学语言的味道的。譬如想想做做第1题,求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度数时,大部分学生是用90度去减的,我问了一个为什么?有学生当即就说:是因为直角三角形另外两个锐角的和加起来是90度,所以只要用90度去减就可以了。很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成功感,因为出自学生的口中,我班上是这样一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会做但是却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而我一向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说如何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所以强调一定要去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调,终于初见希望。真是心情很好。

  今天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因为有些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而且为了使课上生动我故意没有让他们课前预*。当我揭示课题后,学生中有几位按捺不住激动,小声嘀咕是180度。我于是顺势提问,同意他们的意见的举手,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我说到底是不是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去验证。我让他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小组讨论后动手验证。经过巡视发现所有的小组都想到了通过量出各个三角形的内角再计算出内角和来验证的。我让他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验证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可惜只有两个小组通过动手折一折来验证的,在他们的演示后我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上板书出各个角的度数及三只角的度数和的算式。同时我让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式进行观察,他们发现了其中的两个锐角和总是90度。我提问通过折我们把三角形的三只内角拼在一起组成一个*角,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也可以把三只角拼一拼的,可惜没有一个同学想到把三只角撕下来拼的。以前教的时候好像学生想到的方法比现在的学生多,这让我很难过和想不通。是不是我*时的教学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学*激情?是不是我*时的教学有过于急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是不是我*时总有越俎代庖的现象?……可是我觉得*时我还是就最大程度注意到这些的,看来教学的确是值得我们永久去实践、探索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1

  1.机智,开放地吸纳各种信息,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2、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学*。新课程明确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究验证其他学生已发现的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我想:只要我们坚持“为学*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的欢乐和创造的快意。

  3、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节课我进行了8次课堂巡视,其中4次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两次分别对三名学困生进行重点辅导,巡视时关注面较广,目的性明确。但在“个别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重点观察中,一位学困生在前半节课**举了两次手,未被我关注,之后再没举过一次手。课后这位学生找到我问我原因。我与他进行了个别谈话,问他为什么后半节课没再举手,回答是:“反正也不会提问到我。”学生的态度似乎有些不以为然,其实蕴含着不满。说明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应忽略个体差异、害怕问题暴露,相反应充分重视、关爱学困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4、对数学学*的评价要做到既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要重视他们学*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的水*,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的精彩回答应予以热情的肯定,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5、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的指导。创造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提供孩子们理解数学的模型和材料是教学设计活动中的第一步,但是要让学生看到其中所蕴涵的数学观念,作为教师不能让这些数学活动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鼓励儿童进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2

  有许多内容我们教过多次,但如何教教学效果更好,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回想一下,有许多想法: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知道,只不过那时是通过度量得出来的。因此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和方法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如何证明这一结论,是小组合作学*的契机。在上新课之前,我事先让每个学生剪好了一个三角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验证。教学中,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剪下来,把三个内角拼合在一起,会得到一个180°的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快进入状态,积极性较高。并且有的小组整出了多种拼合方法,还有一个小组通过折叠的方式来验证,我都及时给予肯定。接下来让学生把得到的图形画在练*本上,从中有没有受到启发,探索出证明思路。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能拼出但画不出图形,导致了找不出证明的方法。下一步在证明的时候,有的同学能说出理由,但写的时候无从下手。说明学生不论是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几何语言方面的表达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在后续的学*中需要慢慢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能学会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3

  新课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作为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三角形内角关系和其它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即使在以前没有这部分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课后也会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学生容易记住。因此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成了本节课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再创造”----自己去发现、研究并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

  本节课我基本达到了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上述教学中,我在引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理解内角与内角和的概念。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研究,适当进行点拨。并充分进行交流反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2、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的快乐。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当中,大部份同学都是用度量的方法,此时,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出现了很多种方法,有的是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有的用两个大小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还有的是用折纸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大脑,就连*时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置身其中。

  总之,充分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享受数学学*的乐趣,是我这一节课的出发点,也是这一节课的最终归宿。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4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为了达到本节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放开手让学生去自己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上课前学生就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为了让学明白为什么是180°,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大小不同的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争论谁的角大入手,导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争论谁的内角和大。对于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究竟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及时揭示课题,提出学*目标,引导学生讨论学*方法。当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在这节课中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很好地体现了师生的双边活动。试想,如果上课之初,我自己一味的的去告诉他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并且告诉他们探究方法,我想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但换一种教学方式,孩子们不但找到了所有我知道的方法,也找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方法,我们大家在研究中都是受益者。

  为学生营造了探究的情境。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学生理解的最深刻,最容易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15

  我所讲的课题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我认为本节的重点是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定理让学生感悟出辅助线的做法。

  我的导入市让学生感受一些动手操作实验中误差,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引出本节所要研究的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这个定理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运用了,但是这个定理到底如何证明呢?这时,本节的目标就已经明确下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了的证明。证明的过程中,我通过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道具,让我的学生通过撕撕拼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我们所熟悉的*角或者是同旁内角的关系,那么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就完全展示出来了,然后师生共同把我们自己的做法转化成准确的数学语言加以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之中,辅助线就自然而然的运用到其中。这时,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突破,要让学生感觉辅助线不是由老师强加告之而明白证明的方法,而是由学生自己在拼图的过程中亲身感悟出来的知识。

  课后我认为本节中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引入简单精炼,给了全体学生的自信心,能使所以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

  2、利用拼图的方法来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配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采用此种方法来引出辅助线在几何中应用,巧妙地分散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事实也证明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好;

  3、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每个三角形都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拼成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看起来会更加的清晰、醒目;

  4、在本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阶段,我设置了“你来讲”题目,而且此类题目的要求是哪位同学想尝试一下,等学生站起来准备好之后,教师再把题目投影出来,不仅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速度,而且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临考能力,同时得到结果后要为同学们讲解本题的解法。我个人认为,给同学们讲题目的过程中收获是更多的。

  5、在本节课的整个流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非常地默契,教师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思维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得到了充分地发散和发挥,通堂的气氛活跃、轻松。

  课后我认为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1、在学生拼图寻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之前的铺垫,有些过快,导致个别学生不太明白这些铺垫对于利用拼图来证明定理时有什么用途;

  2、不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比如在学生讨论拼图方法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展示作品的时候,我似乎不敢距离学生太远,恐怕中间会出现什么差错。而实践证明学生完全是通过自己来完成作品的展示的;

  3、还是没有改掉急躁的毛病,一些问题还是急于说出答案,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其一。其二,教师讲得过多,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自**,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针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积累和进步。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扩展3)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6篇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概念及特征之后进行的,它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首先出示了两个三角形比内角和这一情境,让学生通过测量、折叠、拼凑等方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学生分析】

  经过*四年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角这些角的知识。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微机操作。

  【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并能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惯。

  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 情景激趣,质疑猜想。

  播放动画片:在图形王国中,有一天三角形大家庭里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大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

  钝角三角形大声叫着:“我的钝角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的内角和大。”锐角三角形也不示弱:“我的锐角虽然比钝角小,但我的内角和并不比你小。”直角三角形说:“别争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我们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

  师: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

  生: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师:同学们刚才看了动画片你们知道谁说对了吗?不知道的话想一想,猜一猜谁说的对?

  学生进行猜想,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架起数学学*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之间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猜想是培养学生学会学*的重要途径。)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师:刚才大部分同学都猜直角三角形说的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都是 180°,你能设法验证这个猜想吗?

  生1:能。我量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度数,加起来是否接*180°(量的时候可能会有些误差)。

  生2: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是否能拼成一个*角。

  生3: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一拼是否180°。

  生4:我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往里折,看一看这三个角是否折成一个*角。

  ……

  师:上面你们说了不少的验证猜想的方法,请大家用准备好的材料用你喜欢的方法,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吧!(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以免在剪拼时把内角搞混了。)

  学生边实验边整理信息,完成实验报告单后,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验证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量一量、剪一剪、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交流评价,归纳结论。

  学生操作验证,完成实验报告单后,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三角形内角和

  实验目的

  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实验材料

  尺子

  剪刀

  量角器

  锐角三角形纸片

  直角三角形纸片

  钝角三角形纸片

  我的方法

  我的发现

  我的表现

  自评

  互评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充分交流和讨论实验中各自使用的方法和发现,教师要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设计意图:各学*小组汇报自己的验证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达到共识。在交流、归纳过程中,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分层练*,巩固创新。

  ①课件出示:

  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知道几个内角的度数?

  生:直角三角形,知道一个角是30°,还有一个角是90°。∠A=90°-30°=60°。

  师: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谁能求出A的度数?大家自己试一试。

  学生做完后反馈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生1:用三角形内角的和(180°)减去30°再减去90°,算出∠A是60°。

  ∠A=180°-30°-90°=60°。

  生2:先用30°加上90°得120°再用180°减去120°也可得∠A =60°。

  ②学生完成完成P29的第一题。

  引导学生按照前面的方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③猜一猜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可能各是多少度。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答案不唯一)

  ④小组操作探究活动。

  让学生剪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按表中所给的方法以做一做,并填一填。

  方 法

  四边形内角和

  用量角器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相加。

  把四边形四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把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

  填表后让学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探究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结论经验和方法运用于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和开放性的练*活动,让学生在巩固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设计理念】

  新课标重视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求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而且可以积累探究数学问题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材内容】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67页例6、“做一做”及练*十六的第1、2、3题。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教学的,它是学生以后学*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两次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

  1、在学*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基础:知道直角和*角的度数,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他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分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已经知道了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

  2、已经有一部分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这个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在观察、猜想、操作、合作、分析交流等具体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在参与数学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探究的严谨与乐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若干个各类三角形(也包括等边、等腰)、长方形、正方形若干个;每人一个量角器;一把剪刀;每人一副三角尺。

  【教学步骤】

  一、复*旧知 引出课题

  1、你已经知道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也自然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 引发猜想

  1、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预设:

  (1)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哪些角?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什么意思?

  (3)三角形的内角一共是多少度?

  2、引发猜想

  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猜的?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始在复*三角形已学知识后,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三角形的新问题,让学生学*自己想研究的`内容,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由于学生在*时使用三角板时已经若隐若现地有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感觉,因此本环节,要求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并说说是怎么猜的,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体会到猜想要合理且有根据,同时也为推理验证的引出作必要的铺垫。

  三、操作验证 形成结论

  1、交流验证方法:

  (1)用什么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

  预设: ①量算法 ②剪拼法 ③折拼法等

  (2)三角形的个数有无数个,验证哪些三角形可以代表所有的三角形?我们的操作过程怎么分工才会做到省时又高效?

  2、动手验证

  3、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但动手操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的结论也可能存在偏差。

  5、方法拓展

  推理验证: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来证明其他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的方法。

  6、形成结论:

  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设计意图:《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猜测后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量、剪、拼、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在探索活动前,交流如何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与如何分工做到操作省时高效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正确的研究态度,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提供了经验支撑。

  四、应用结论 解决问题

  1、巩固新知:想一想,算一算。

  2、解决问题:等腰三角形风筝的顶角是多少度?

  3、辨析训练,完善结论。

  五、课堂总结,归纳研究方法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得到这些知识的?

  六、课后延伸:用今天所学的方法继续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测: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验证: 量 拼

  结论: 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这一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在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难点: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三角形若干。

  学具:量角器、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知识,我们来复*一下,看看大屏幕,各是什么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追问:不管是什么三角形它们都有几个角呢?这三个角都叫做三角形的内角,而这三个内角的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有大有小,形状也各不相同,那么它们的内角和有没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片段,仔细听它们都说了什么?

  教师放课件。

  课件内容说明: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

  都听清它们在争论什么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各抒己见,是不评价)果真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1)检查作业,并提出要求:

  昨天老师让每位学生都分别剪出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量出了每个角的度数,都完成了吗?拿出来吧,一会我们要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填在下面的表格里。我们来看一下表格以及要求。出示小组活动记录表。

  小组活动记录表

  小组成员的姓名

  三角形的形状

  每个内角的度数

  三角形内角的和

  (要求:填完表后,请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②小组合作。

  会使用表格了吗?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要求把结果填在小组长手中的表格内。

  各组长进行汇报。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左右。

  师:实际上,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就是180°,只是因为测量有误差,所以我们才得到刚才得到的数据。

  2、验证推测。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办法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折拼或剪拼的方法来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是不是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三个角能不能拼成一个*角。师生先演示撕下三个角拼在一起是否是*角,同学们在下面操作进行体验,再用课件演示把三个内角折叠在一起(这时要注意*行折,把一个顶点放在边上)学生也动手试一试。

  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讨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做系统的整理。)

  4、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大家想一想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可以干什么呢?(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可以求出第三个角)

  出示书28页,试一试第3题,并讲解。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等于30°,求另一个锐角。

  生独立做,再订正格式、以及强调不要忘记写度。

  小结:同学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没有我们来做练*。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1、出示书29页第一题。说明:第一幅图是锐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是75°,另一个锐角是28°,求第三个锐角?第二幅图是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是35°,求另一个锐角?第三幅图是钝角三角形已知一个锐角是20°,另一个锐角是45°,求钝角?

  完成,并填在书上。讲一讲直角三角形还有什么解法。

  2、出示29页第2题。

  说明: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一个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两个锐角之和正好等于90°。让学生判断。

  3、画一画:

  出示四边形和六边形。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计算出各自的内角和。你能推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是科学家帕斯卡12岁时发现的。我们同学还没到12岁,看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去探索和发现。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的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动手操作的过程。通过观察、 判断、 交流和推理探索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3.培养学生自主学*、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惯,培养学*数学的兴趣,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它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学准备】

  课件。四组教学用三角板。铅笔。大帆布兜子。固体胶。剪刀。筷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炼学*方法

  1.课程开始,教师耳朵上别着一根铅笔,肩背大帆布兜子,里面装着一个量角器和几把缺了直角的三角板,手拿一张不规则的白纸,以一位老木匠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自述:“你们好,我是一个有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木匠了。我收了三个徒弟,他们已经从师学艺三年了,今天我想让他们下山挣钱,可又不放心,想出几道题考验考验他们,又不知我的题合不合适,大家想不想先当一会我的徒弟试试这几道题呢?”

  2.继续以老木匠的身份说:前几天我造了一架柁,徒弟们能不能用我手中的工具验证一下横木和立柱是不是成直角的。

  3.选择工具,总结方法。

  让选择不同工具的同学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教师随机板书: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

  师: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徒弟,那么请听好师傅的第二个问题。

  4.导入新课。

  图中有很多三角形,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都有三个角,这三个角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徒弟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方法或者你喜欢的方法求一求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新知

  1.分组活动,探索新知

  根据学生的选择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采用量一量、折一折和拼一拼的方法探索新知。

  量一量组同学发给以下几种学具:

  折一折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

  拼一拼组同学发给上面的三角形一组、剪刀一把还有下面这样的白纸一张。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学生,与他们共同交流探讨,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要适当给予引导。

  2.多方互动,交流新知

  师:请我的大徒弟(量一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1)首先要求学生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扩展4)

——《三角形内角和》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着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理念,我设计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

  一、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精心设计开头导语,不仅复*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学*做好准备,而且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三角形就是自己的朋友,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在了解了内角,内角和的概念之后,鼓励学生对内角和大胆质疑,猜想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接下来的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学生自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师的语言具有激励性。

  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语言具有鼓励性,充分肯定了学生探索的点滴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的乐趣。

  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比较成功。

  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了验证过程,突出了教学重点。相关链接环节中多媒体的运用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欲望。全课结束时,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不足之处:

  各环节与教材的安排基本同步,按部就班也暴露了教师统得过死,导的过死的缺点,给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整堂课没有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不是特别充分。如,在学生猜想之后应该马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或量,或折,或撕……从而体现学生自己的创见性。以后的课中要引以为戒。

  课程将探究式学*作为学生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学*中“不知不觉”学*到新的知识。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

  这节课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三个三角形的争吵”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让学生“量一量”、“剪—拼”、贴*了学生的生活,降低了学*难度,注重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亲生去体验去感悟。

  在操作反馈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剪、拼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

  本节课不足之处:

  1、 学生在还没学*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学*三角形内角和。就无法复*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2、在解决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个问题,说的不够透彻,课后我改成这样,先让两个学生说,说完让一个学生指出来,让他用黑色水笔画出来。为验证三角形内是180度做铺垫。

  3、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而且由于内角和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学生在这一环节花了一定的时间。

  4、在学生汇报方法时,还应该用尺子比一下拼后的三个角是在一 条直线上,更直观的说明三个角形成一个*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练*设计是有分层次,但是学生说的较少,我比较急地去分析, 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足,这是我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并会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但整堂课引导的比较急躁,今后我要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我愿意锻炼和改变自己。

  本着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理念,我设计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

  一、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精心设计开头导语,不仅复*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为接下来的学*做好准备,而且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三角形就是自己的朋友,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在了解了内角,内角和的概念之后,鼓励学生对内角和大胆质疑,猜想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接下来的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等操作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学生自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师的语言具有激励性。

  整堂课中,教师始终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语言具有鼓励性,充分肯定了学生探索的点滴成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的乐趣。

  四、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比较成功。

  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了验证过程,突出了教学重点。相关链接环节中多媒体的运用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欲望。全课结束时,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不足之处:

  各环节与教材的安排基本同步,按部就班也暴露了教师统得过死,导的过死的缺点,给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整堂课没有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不是特别充分。如,在学生猜想之后应该马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或量,或折,或撕......从而体现学生自己的创见性。以后的课中要引以为戒。

  1、课堂教学要有预见性,更重视课堂生成性。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教师才能设计出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动态。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猜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学生非常肯定的说是180度。还说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时候与老师的预见是不同的。原本以为学生会猜出不同的结论的。但是付老师表现出了教学机智,他问,究竟是不是180度呢?你怎么证明呢?这进一步的提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考的引向了课堂的中心所在。

  2、找准教师“导”与学生“行”的*衡点,关键词是相信学生是能行的。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理念的一轮轮冲击下,逐渐被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摒弃,但是要真正实现教师变满堂讲为适时导,学生变“听”为多方面“行”的课堂局面,还需要教师找准“导”与“行”的*衡点。

  本节课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很多同学早就知道了,但是这节课的目的很显然不在于只教给学生结论,而是要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努力求证的科学精神,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放手更多一些,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去实验求证结论。在相互的争辩中明晰概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孩子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启发和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来激起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看出,学生有独立探索的精神,也有去证明求知的能力,我们要的只是信任他们,设计好实验方案,做好组织,让学生的操作、讨论、练*等活动有条有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背景

  最*,张店区教研室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我们学校有位刚毕业一年的年轻教师参加。经过大家共同选教材、研究商量后,确定参评课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这是新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从教材上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折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很显然,许多学生肯定有这样的知识经验,每个班都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说出这一知识点。根据这样的现状我们让年轻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先备课、设计教学思路,随后我们进行了跟踪听课。

  试讲教学片断: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先出示色彩鲜艳,用卡纸制作的学具: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分辨,复*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答的轻车熟路,感觉非常简单。继而教师拿出直角三角形,说道:“请大家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很快,学生便大功告成,举起画完的作品让老师看。

  老师边点头边露出赞许的微笑。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呢?画画试试。”没出5秒钟,反应快的学生便脱口而出:“老师,画不出来!”老师紧接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直角就是180°了,画不出第三个角了。所以画不成三角形。”学生说得太好了,老师赶紧接过了话题:“这位同学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们知道吗?”其他学生似乎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好连忙点头说知道。教师肯定的说:“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我们怎么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大家想想办法。”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合作、探究,得出了三种办法,全班交流汇报。练*分为基本练*和综合练*两个层次。学生计算的没多大问题。最后一题是思维拓展练*:研究一下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呢?多边形呢?因时间的关系,无一人能够想出策略。

  反思:

  教师创设情境采用的是给学生制造思维障碍的方法,让学生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欲擒故纵,有其果,学生肯定会究其因,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数学的真谛,此创设情境的方法真是妙哉。听课时,我也为他这样的设计感到高兴,心想,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学生一堂课显得比较沉闷,只有部分好学生在迎合老师,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参与到数学学*中来。课后,我反复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发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教师在出示问题时,没有把“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强调清楚,有许多学生没有听清要求;

  二是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好学生反应快,答案脱口而出,其他学生思维还没产生任何的碰撞,更没经历实验的过程。

  三是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都缺少质疑权威的意识和*惯,显得顺从,没有主张和个性。在好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其他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真正知道的有多少?但正因为是好学生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中,这是学*的权威啊,他说的肯定是对的,结果大家只有稀里糊涂的点头附和,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就吃了夹生饭,根本没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看似精彩的情境创设,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度的调控和把握,也焕发不出它应有的光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刻的思考、仔细的推敲以上情境的创设,也不难发现,它尽管有它的闪光点,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它的设计引入没有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没有照顾到全体,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也就是它没能激发起学生学*欲望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再者,最后一题,是在学*了三角形内角和基础上的拓展,任何多边形都可以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计算内角和,学生无一人能够想出办法,仔细想想,是我们的题目出的太难,还是学生太笨呢?都不是,是我们教师的引导作用没发挥出来,没能激发起学生学*的内部活力,也就无谈学生的动手实验、猜想、验证。当然,学生的实验、猜想、验证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堂课的问题,而是朝朝夕夕,无声无息的渗透。作为任何一个站在教学前沿的教师,我们都应有这样的教学理念,让自己的学生在数学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丰富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再次实践:

  经过大家的共同评课和授课教师自己的反思,我们重新改变了创设情境的方法。

  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4)个角,这4个角在数学里,我们给它一个名称,把它叫做正方形的(内角),而且每个内角都是(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

  生1: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

  (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3: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谁来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沿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均分成了两份,也就是把360°*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80°,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我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因为沿正方形对角线剪开后,等于把正方形原来的直角*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45°,两个45°加上90°就得到180°,所以我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验证。

  师:对,需要经过验证。

  (分小组对三角形进行验证。看它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组织学生汇报 (测量的同学边汇报边板书,剪拼的同学利用投影汇报。)

  生1:我们用量角器对3个角进行了测量,再分别把3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出了内角和为360°。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扩展5)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这堂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的安排上,注意练*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总之,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了我学*的机会,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预设好每一环节,如何说好每一句话,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

  1、情境的创设

  课伊开始让学生猜角游戏,这时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再从他们熟悉的三角板出发,联系他们以有的知识说说,感觉一下。从而很快的进入新课。

  2、引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的前提,经过独立思考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在想办法求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核心问题时,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通过小组合作,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去探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秘密。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学*过程,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上课之前,通过课件出示一个谜语,引导学生猜出谜底,从而揭晓今天主题——三角形。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继续来探究三角形的奥秘。首先课件显示有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在辩论。大三角形理直气壮的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小三角形无辜的说道:“是这样吗”?通过这样一组对话,使学生萌生了想要探究答案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学生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三角形,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

  三、练*设计,由易到难。

  这节课在练*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在没有告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角时,如何求出第三个角。

  通过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基本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点进行*题练*。小组合作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兴趣,效果不错!

  我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因此这节课在复*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猜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去马上激发学生的学*热情。由于学生在*时使用三角板时已经若隐若现地有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感觉,因此本环节,要求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并说说是怎么猜的,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体会到猜想要合理且有根据,同时也为推理验证的引出作必要的铺垫。

  二、操作验证,突破重难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觉得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他们知道“知其所以然”,因此接着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折一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有选择的用度量的方法或者用折一折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并潜移默化中渗透了一个重要数学思想―――转化思想。

  在猜测后先独立思考验证的方法,再进行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量、剪、拼、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在探索活动前,交流如何使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与如何分工做到操作省时高效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正确的研究态度,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提供了经验支撑。

  三、练*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是基础练*题:已知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已知一个角的度数(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一个内角的度数;一个角的度数都不交代,给出三角形的特征(等边三角形),求这个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第二层练*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是拓展深化练*,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如:“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比小三角的内角和大”对吗?“你能画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等问题。体现*题设计的坡度性与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收获,关注了学生差异问题。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让学生自己想其它的验证方法,难度较大,浪费了大量时间,拖课了。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反复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是我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注重的地方。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来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和,很自然地引出了“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是180°吗?”的猜想。当时有同学说不是,又有同学说是的。我告诉学生: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那么这个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大部分同学首先想到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的方法,我让学生去画去量了,结果有些学生量出的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过后,我引导学生:180度是什么角?我们能否把三个内角转化一下呢?经过这么一提示学生想到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还有学生想到折的方法。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最后学生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享受到了学*数学的乐趣。后面通过一系列的练*活动,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并体会到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直接用90°减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来计算,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6篇(扩展6)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优选【10】篇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了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学以致用→分享收获。

  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设计了一个情境,三角形三兄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争论谁的内角和大,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个时候就有学生说一样大,此时引出课题,同时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内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第二个环节是合作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个环节里学生小组合作,通过量、撕、折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第三个环节是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三个闯关游戏,第一关是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的度数,第二关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第三关是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一个大三角形后,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反思师生互动的`过程,本节课的优点有:

  1、本节课中学生探究欲很高,课堂研讨气氛浓厚。

  2、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发现测量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180,培养了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此时学生能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量、撕、折的动手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让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的全过程,鼓励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4、课堂练*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5、学生在分享收获中,各抒己见,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合作探究环节,我提出问题:怎样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此时学生提出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而是直接介绍了“撕、折”的方法,让孩子们进行探究,课堂中缺少了更多的生成。

  2、课堂中设计了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时间不充足,有些学生理解的不够充分,这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考虑可以放到课后思考。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方法、学*水*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这堂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出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的安排上,注意练*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练*形式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总之,在上课的过程中,给了我学*的机会,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该如何预设好每一环节,如何说好每一句话,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

  今天讲解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在四年级上学期《角》的单元教学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角》的单元教学中就已经涉及到了三角形内角和,学生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学*有关知识。

  首先,在教学中我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了复*,通过让学生们对原有认知的回忆,为新课的学*做好铺垫。进而讲解内角和内角和的定义,再复**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算它们的内角和,接着出示一个长方形,用剪刀沿一条对角线剪开,把*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让学生们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根据刚才的计算,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说,是180度,因为360°÷2=180°。通过这一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我就跟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是180呢?从而给学生指出了本节课探究学*的目标。

  然后让学生先测量计算自己手中三角板的`内角和,再一次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有的学生会提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三角板很特殊,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结论还不能成立,这样就让课堂教学到达了最关键的阶段。我给每个小组任意分发了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测量计算,然后再总结结论。虽然这一教学环节中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有遗忘或测量有差错,对教学的时间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多数同学的测量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同时通过教师的纠正点拨使全体同学都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测量时,同学们气氛活跃都争先恐后的进行测量计算,所有学生都特别积极,他们有的为了测量的误差而争论的面红耳赤,有的同学也为自己精确测量而兴高采烈,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复*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更是验证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一气呵成,分散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想不到我设计的一个小小的动手操作教学,竟然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可估计的效果,不仅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更激发了他们特有的童趣,让整个数学课堂散发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热情,使数学课活了起来,知识动了起来,学生们的脑筋更是转了起来,课堂效率也升了起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我感受了教学中创造的“意外”精彩,同时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天真可爱,求知欲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多多的参与一些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知识,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有了新的发现,相同的知识,不同的教法,效果也不相同。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生的身上隐藏着许多“宝藏”,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和发现,这些“宝藏”将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财富。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在本节课新知识传授时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一、通过两个三角形因为内角和大小吵架导出新课,提出问题到底是谁的内角和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

  二、让学生先猜想内角和的大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上课开始,我通过提问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以及每块三角板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初步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这仅仅是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而且也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去就激发学生的探究学*的热情。因此接着就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

  四、练*设计,由易到难。

  这节课在练*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在没有告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角时,如何求出第三个角。

  通过一节课的学*,同学们基本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点进行*题练*。小组合作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兴趣,效果不错!

  我所讲的课题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我认为本节的重点是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定理让学生感悟出辅助线的做法。

  我的导入市让学生感受一些动手操作实验中误差,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引出本节所要研究的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这个定理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就已经学会运用了,但是这个定理到底如何证明呢?这时,本节的目标就已经明确下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了的证明。证明的过程中,我通过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道具,让我的学生通过撕撕拼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我们所熟悉的*角或者是同旁内角的关系,那么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就完全展示出来了,然后师生共同把我们自己的做法转化成准确的数学语言加以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之中,辅助线就自然而然的运用到其中。这时,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突破,要让学生感觉辅助线不是由老师强加告之而明白证明的方法,而是由学生自己在拼图的过程中亲身感悟出来的知识。

  课后我认为本节中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引入简单精炼,给了全体学生的自信心,能使所以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

  2、利用拼图的方法来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配合,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采用此种方法来引出辅助线在几何中应用,巧妙地分散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事实也证明学生的接受程度很好;

  3、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每个三角形都是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拼成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看起来会更加的清晰、醒目;

  4、在本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阶段,我设置了“你来讲”题目,而且此类题目的要求是哪位同学想尝试一下,等学生站起来准备好之后,教师再把题目投影出来,不仅要锻炼学生的思维速度,而且也间接地培养了学生的临考能力,同时得到结果后要为同学们讲解本题的解法。我个人认为,给同学们讲题目的过程中收获是更多的。

  5、在本节课的整个流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非常地默契,教师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思维也在短短的45分钟内得到了充分地发散和发挥,通堂的气氛活跃、轻松。

  课后我认为本节课中的不足之处:

  1、在学生拼图寻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之前的铺垫,有些过快,导致个别学生不太明白这些铺垫对于利用拼图来证明定理时有什么用途;

  2、不完全相信学生的能力,比如在学生讨论拼图方法后,让学生到黑板上来展示作品的时候,我似乎不敢距离学生太远,恐怕中间会出现什么差错。而实践证明学生完全是通过自己来完成作品的展示的;

  3、还是没有改掉急躁的毛病,一些问题还是急于说出答案,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其一。其二,教师讲得过多,没有给学生充足的自**,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针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积累和进步。

  在课间我有意问了一下学生你们知不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发现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插入了一个猜角游戏中,请量出自己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能猜出第3个角的度数,让生说我猜,要求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操作。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能跟着我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当时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学生,而是采用了表扬的方式,学生很开心。

  在接下来的实验验证环节中,那些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就猜度数,而没有进行真正的实验验证,反倒是刚学到的学生真正做到用实验去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中180°”。因此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能设计一些新的方式让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也能真正参与到实验验证的环节中来。于是让学生请观察自己手中的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是180°。然后让学生撕下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把它们拼在一起和折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使它们正好折在一起,都能拼成一个*角,

  最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我个人认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样使他们大胆地想,学生课上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学生在还没有拼的时候先看了书,就猜拼出来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经过提醒“内角”的含义,学生才真正体会到“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不管这个三角形是大还是小。

  我在讲“认识三角形”时,“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学生早知晓,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

  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

  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折到一起……其中有一组同学竟然用稚嫩的声音说: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证明。于是他们阐述自己借助与三角形底边*行的线与三角形所形成的内错角进行证明的方法。

  至此学生完成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充分展示了数学地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二学期几何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这一节课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和探究。本课设计的出发点在于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在课后进行了小结,也听取了经验丰富

  的教师的分析,收获很大,授课过程中有讲得好的环节也有处理得不好的环节,下面从几个方面小结:

  1.在本次授课中,引入是比较恰当的。我是从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感性知识进行引入的,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出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都知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那么加起来就是360°,然后又用正方形,由于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一个同样的特征,所以学生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再将正方形沿着对边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个时候问学生:你们能猜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样的引入和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非常地自然,学生也较容易进行猜想。

  2.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用动画演示撕角拼一拼,折角,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认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印象非常深刻,也给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时以正确的指引。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整一节课都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的过程,我只是一个主导者,组织好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实验、讨论、归纳,没有像之前上课那样由本人我讲完整节课而学生只是听。

  4.在学生进行猜想之后,让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测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填表,这个环节在处理的时候不是很得当,因为量角在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没有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巧导致没能准确地量角,而且在本节课中,要进行量角实验的三角形个数较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小组分工,所以在这个地方花费了不少的时间,而结果量出来的度数也不是很精确,虽说在测量中允许有误差,但是这与一开始的教学设计出发点达不到很好验证猜想的效果。

  一节课下来,总的感觉还可以,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达到预期中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中的教学常规还不是很规范,虽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却忽略了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这是今后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方。

  今天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对于三角板,学生是不陌生的,所以我们从一副三角板入手,让学生算出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抛出问题,在其他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也是180°呢?学生当然会猜是。

  我觉得今天孩子不仅学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还学到了对待一个猜想就要想办法来验证的`数学思想。当我要求孩子们来验证的时候,有的孩子想到了量,有的孩子想到了折,这里我先让孩子们都去量,量了以后,因为有的同学量的不精确,所以我建议更精确的验证方法,孩子又想到了折,我又让孩子们去折。事后想想,如果我一开始就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说不定碰撞的火花会跟激烈些。我这样一步一步来的话,就有些按部就班,没有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了。

  后来,校长提出,一开始有个孩子说到他量到175°,比较接*180°的时候,我只是强调要精确,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资源,如果我这时候让孩子把他画的这个三角形撕下来,折一折来验证的话 ,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点我没想到,看来我还不够智慧啊!杨教导也提出,后面的*题三,正方形内角和是360°,而把它对折变成三角形,就变成了180°,把三角形对折还是180°,这道题我没有深入,这是教材没把握好啊!以后要注意,但是这节课上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比*时好!呵呵!

  今天讲解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在四年级上学期《角》的单元教学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角》的单元教学中就已经涉及到了三角形内角和,学生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学*有关知识。

  首先,在教学中我对三角形的分类进行了复*,通过让学生们对原有认知的回忆,为新课的学*做好铺垫。进而讲解内角和内角和的定义,再复**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算它们的内角和,接着出示一个长方形,用剪刀沿一条对角线剪开,把*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让学生们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根据刚才的计算,学生很快反应过来说,是180度,因为360o÷2=180o。通过这一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我就跟着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是180呢?从而给学生指出了本节课探究学*的目标。

  然后让学生先测量计算自己手中三角板的内角和,再一次初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结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有的学生会提出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三角板很特殊,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结论还不能成立,这样就让课堂教学到达了最关键的阶段。我给每个小组任意分发了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测量计算,然后再总结结论。虽然这一教学环节中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有遗忘或测量有差错,对教学的时间和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多数同学的测量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同时通过教师的纠正点拨使全体同学都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测量时,同学们气氛活跃都争先恐后的进行测量计算,所有学生都特别积极,他们有的为了测量的误差而争论的面红耳赤,有的同学也为自己精确测量而兴高采烈,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复*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更是验证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一气呵成,分散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想不到我设计的一个小小的动手操作教学,竟然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可估计的效果,不仅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更激发了他们特有的童趣,让整个数学课堂散发着一种催人奋进的热情,使数学课活了起来,知识动了起来,学生们的脑筋更是转了起来,课堂效率也升了起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我感受了教学中创造的“意外”精彩,同时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天真可爱,求知欲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多多的参与一些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知识,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更好的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有了新的发现,相同的知识,不同的教法,效果也不相同。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生的身上隐藏着许多“宝藏”,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和发现,这些“宝藏”将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财富。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