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1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了图形的*移与旋转,掌握了这些*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回顾08学年五年级学生学*本章时,学生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表达不清。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行四边形,从操作、比较,到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环节分明,条理清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模糊,表达不清。

  2、部分学生不会分辨底、高(不能正确画出高),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候,不能很好利用*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不能创造性地通过虚线清晰地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引起计算错误。

  3、审题不清,经常不注意单位的异同,面积计算结果经常用长度单位。

  为了有效地解决类似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动手操作、观察与交流汇报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却忌由教师带着做。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本单元面积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作虚线等方法,清晰地认识一个简单图形、组合图形的构成,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在教学中培养审题*惯、检查*惯等等

  学生出现审题不清,单位出错,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惯不好;二是学*态度不端正。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纠正不良*惯,并强调学生完成计算后,应该对答案和单位进行检查,从而杜绝不写单位和写错单位的不良行为。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2

  第五单元是《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致。原因就是他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此时,他们的大脑好像被激活了一样,双手也变得那般灵活。整节课充满着无限生机。这样的课就这样持续着,包括学年的“一课三讲”,包括“区域教研”。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无论是*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三角形的面积教师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本来就很爱动手实践,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所发挥出来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推导*行四边形面积时,有很多同学都想出了三四种方法(剪拼法、拼组法、折叠法等)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并能够加以有效的验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2、重视学生的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听了这几节课,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之中。因此学*效果也很显著。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3

  《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部分:*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思索、剪、拼、摆的操作活动。在思维训练上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领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图形与转化后图形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同一个图形不同的推导方法,像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除了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引导学生思索另外的推导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可以沿对角线连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同学想出了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这样多种方法的推导,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巩固了“转化”的思想。

  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则渗透了两种思维:一是分割法,将组合图形分成若干个已会计算面积的单一图形,这几个单一图形面积总和便是这个组合图形面积;二是添补法,根据图形特征将这个组合图形补成已学过的一个单一大图形,用这个大图形面积减去补充部分的图形面积便是原组合图形面积。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4

  整整两个星期我们都在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因为初次教五年级,所以每节课的备课时间总是花到上课时间的三到四倍,不过总算今天把这章内容讲完了,下面我来谈谈我的教学感受。

  小学阶段的多边形是指*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它们的面积计算是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由于四年级时学生们通过剪一剪,画一画,分一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掌握了计算方法。因此五年级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应充分利用已具备的学*基础。首先学*的是*行四边形,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行四边形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放到方格纸上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把*行四边形通过分一分、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呢?接下来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有的同学沿*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梯形;有的同学沿它的高把*行四边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利用前面学*的*移知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师问:我们怎样应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于是学生们三个一组,四个一堆就开始讨论、操作。有的剪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剪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剪了两个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剪了一个大三角形,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一条高,再过高的中点作一条和底边*行的*行线,然后沿*行线剪开,把大三角形分成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小三角形旋转后与梯形拼成一格*行四边形。最后他们都利用自己拼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更加相信学生们的能力了,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知晓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欲望,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自主探究出了很多种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能力。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充分应用前面掌握的学*策略来学*新知识。

  2、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为了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学*,我们更应该备好每一堂课。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 5

  本单元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亲身主动地参与学*过程,经历学*中的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经历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教学策略上,把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学**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倒,蕴涵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把*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和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推导出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学*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时已成顺水推舟之势,轻松、愉悦,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扩展1)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1

  学法指要

  1.有一块三角形菜地,底为160米,它比高的2倍少20米。菜地面积是多少*方米?

  思路分析:此题是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求三角形的面积的关键是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题目中底已经直接给出,而高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这题要想求出面积,必须先求出高。求高是求1倍量的,应先把160米补上20米后,正好对应2倍。因此高这样计算:(160+20)÷2=180÷2=90(米)。

  再求三角形菜地的面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就可以了。

  解: (160+20)÷2

  =180÷2

  =90(米)

  160×90÷2

  =14400÷2

  =7(*方米)

  答:菜地的面积是7*方米。

  2.有一块梯形田,上底6米,比下底的一半少0.4米,高比上底多2米,求梯形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思路分析:这题的题目要求是求梯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根据公式说明求梯形面积的关键是知道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

  观察已知条件,我们发现这个梯形的下底和高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应先求出下底和高,再求面积。

  根据条件,求下底是求上底的一半少0.4的数是多少,列式是:

  6÷2-0.4=3-0.4=2.6米。

  根据条件,求高是求比上底多2的数是多少,列式是6+2=8(米)。

  最后求出梯形面积,直接公式计算就可以了。

  解: (1)6÷2-0.4=3-0.4=2.6(米)

  (2)6+2=8(米)

  (3)(6+2.6)×8÷2

  =8.6×8÷2

  =68.8÷2

  =34.4(*方米)

  答:梯形田的面积是34.4*方米。

  3.如图:梯形的面积是24*方分米,求梯形的下底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题已知梯形的面积和上底以及高,求下底的长度,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要计算梯形的下底,必须先把梯形面积乘以2还原成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这样,我们用拼得的*行四边形面积除以高就得出了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减去梯形的上底,就算出了下底的长度。

  注意,这题中的高的单位名称、面积的单位名称与要求的下底单位不统一,应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解: 24*方分米=2400*方厘米

  4分米=40厘米

  2400×2÷40-45

  =4800÷40-45

  =120-45

  =75(厘米)

  答:这个梯形的下底是75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面积是12*方厘米,和它等高的*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2.5倍,求*行四边形的面积。

  思路分析:我们知道,求*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键是知道*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已知条件中指出,*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2.5倍,而三角形的底题目中直接给出,用乘法就可直接求出*行四边形的底了。

  题目中又告诉我们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等高,因此,只要求出三角形的高就可以了。而求三角形的高又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这与梯形给出面积利用公式逆解题思路一样,只要先还原成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算高就可以了。

  解: 12×2÷6

  =24÷6

  =4(厘米)

  6×2.5=15(厘米)

  15×4=60(*方厘米)

  答:*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方厘米。

  5.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思路分析:要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要先做一条辅助线(如图)。

  这样就可以看出这个组合图形是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而成的。梯形的下底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45减35的差,只要利用梯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这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用加法就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了。

  解: (1)梯形面积:

  (20+50)×(45-35)÷2

  =70×10÷2

  =350(*方厘米)

  (2)长方形面积:

  50×35=1750(*方厘米)

  (3)组合图形面积:

  350+1750=2100(*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2100*方厘米。

  6.小莉走一步的*均长度是55厘米。她从家走到新华书店的距离是1705米,要走多少步,才能走到?

  思路分析:这题是知道*均步长和两地间的距离,求步数的题目。由于这题的单位名称不统一,只要先统一单位,就能直接用两地距离除以*均步长就可以了。

  解法一: 1750米=175000厘米

  175000÷55=3100(步)

  解法二: 55厘米=0.55米

  1750÷0.55=3100(步)

  答:要走3100步才能走到。

  思维体操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第一个底长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第二个底长是7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道题是求三角形的高,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题目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又直接给出了第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就求出了第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也就等于知道了第二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逆解此题就可以了。

  解: 40×35÷2

  =1400÷2

  =700(*方厘米)

  700×2÷70

  =1400÷70

  =20(厘米)

  因为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还原成*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所以还可以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40×35÷70

  =1400÷70

  =20(厘米)

  答:第二个三角形的高是20厘米。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的高是8厘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题目中的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也就是 ,不仅面积相等,两个图形的底也相等,也就是a1= a2,要使面积相等,三角形的高必须是*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才能达到要求,所以三角形的高是这个*形四边形高的2倍。

  解:8÷2=4(厘米)

  答:*行四边形的高是4厘米。

  3.一个三角形与一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7厘米,长是16厘米。而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一半,高是多少?

  思路分析: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指出,三角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条件,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先求出宽,才能求面积。我们用37÷2-16就可以算出宽了,再利用公式就求出面积了。

  又根据条件,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一半,就有求出三角形的底,再利用公式逆解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高了。

  解: 37÷2-16

  =18.5-16

  =2.5(厘米)

  16×2.5=40(厘米)

  40×2÷(16÷2)

  =80÷8

  =10(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0厘米。

  评析:以上三题的解题思路相同,要抓住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这个已知条件去分析思考,因此这两题是“面积相等,图形状不同”的题目,求另一图形的底或高,都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目。

  要想很快找到解题方法,认真审题非常重要,求面积的公式也要相当熟练,要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入手,利用公式,求出所求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大家还应掌握。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就会增加95*方厘米,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题要想求出所求问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一幅*面图,我们可以对照图来分析。

  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增加的95*方厘米的面积。而阴影部分是由两个由原正方形为长,5厘米为宽的长方形面积和以5厘米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组合而成的。我们只要从95*方厘米中减去5×5的积再除以2再除以5就算出原正方形的边长了。

  解: 5×5=25(*方厘米)

  95-25=70(*方厘米)

  70÷2=35(*方厘米)

  35÷5=7(厘米)

  答:原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

  注意,这题不能这样画图。

  如果按照上图的画法,等于把正方形的每条边长增加了10厘米,题意理解错,肯定结果就错了。

  5.一个*行四边形,若底增加2厘米,高不变,面积就增加4*方厘米。若高减少1厘米,底不变,面积就减少3*方厘米。求原*行四边形的面积。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我们也可画出这题的*面图。我们也可以对照图来分析。

  通过观察图,明显看出,当底增加2厘米,高不变时,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增加了一个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相等的底是2厘米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求出了原来*行四边形的高。

  我们还可以从图上看出,当高减少1厘米而底不变时,原来的*行四边形就减少了一个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等底、高是1厘米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可算出*行四边形的底了。最后根据条件,就可算出原*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解: 4÷2=2(厘米)

  3÷1=3(厘米)

  3×2=6(*方厘米)

  答: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评析:以上两题是比较复杂的*面图形的有关计算题目。为了使条件和问题形象地展示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图来解决。画图法也是解答数学难题的方法之一,它对于解答数量关系复杂的题目,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家不能忽视画图法的学*。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

  1.*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

  5.用工具测地面的直线距离。

  6.步测和目测的方法以及有关计算。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2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2、16千克、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3米=30分米,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沟通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归纳整理,演示讲解;复*回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构建网络,新知汇总

  二、整理复*

  1、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说说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

  *方厘米 *方分米 *方米 公顷 *方千米

  100 100 10000 100

  2、及时练*

  三、巩固深化

  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复*,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些练*进一步巩固,使同学们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

  (一)按要求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行四边形底是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是30*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积是84*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师小结:如果给出图形的面积,让我们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变化公式以外,还可以用方程解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判断题。

  (二)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是相同的。(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5、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

  看来 ,同学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现在,我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教材第113页第2题。

  出示第2题,引导学生看题。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师:通过计算这些图形面积,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计算图形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2、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4、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9题。

  (1)组织学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纸片按题目要求剪一剪。

  (2)算一算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5、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10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2)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求面积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将方格中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求和得出所求图形的面积。

  教师强调分割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选择容易获取求面积时所需数据的方法进行分割。

  ②将方格中的图形添补成某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分别减去各添补的图形面积,得出所求图形面积。

  ③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则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cm2,通过数方格来确定图形的面积。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在于巧妙地将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进而通过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可以将它分割或添补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或是用方格纸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5

  教学要求:

  1、巩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惯。

  3、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算。

  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

  1.补充题:一块*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第6题:下图中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行四边形吗?

  (2)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3)生计算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

  (4)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第10题:已知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分析与解: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

  一课时 *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扩展2)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1

  课前思考: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行四边、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学*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拓宽知识面,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提高。

  复*课是教师和学生都不爱上的,也是最不好上的,课上没有新意,重复性的练*;显得单调而呆板。那么如何把这节课上得让学生有兴趣,有厚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又能很好地落实“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呢?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尝试,同时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的反思意识,课前设计了导学材料。三个问题:一是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浏缆,自主地以自已的方式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二是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程,通过寻找“相同的地方”提炼转化策略,都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能求面积的图形,都是利用已有的面积公式推出新的面积公式。因为转化策略支持了本单元中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还能广泛应用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和数学问题的解决。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欣赏自主学*成果,为全班交流做准备;第二个环节是成果分享、梳理提升;依托自学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加强图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图,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加深认识到长方形是*面图形的根本,转化这一策略在学*中的作用。接着三个层次练*。

  上完课后,我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给了我很多思考。从教学目标上,我觉得基本上能够完成课前的预设,但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例如:在练*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关注不够.比如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何时适时介入,何时勇敢地退出,与学生的学*溶为一体。这样的教学基本功和机智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锤炼。

  另外:复*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复*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复*整理的方法,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知识整理环节可以放在课前,课堂教学可以从交流知识整理的成果开始。这样既能对知识整理呈现不同的个性,有利于取长补短,又能保证复*、练*的时间。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2

  五年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计算,主要学*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一直以来,这几个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教学的难题,也是教学中的典型课例。在进行教学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们做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行四边形和梯形学具,准备课上动手操作时使用。

  在预备课上,我带领学生对相关的*面图形知识进行了复*。学生已经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计算,对*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图形学生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讲*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因为特殊原因,新课不能按计划进行,我灵机一动,这节课可以上一节动手操作课啊。于是,我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各种图形,进行摆拼,看看都能摆拼出什么样的图案,然后小组进行总结。

  在学生进行摆拼的过程中,我一巡视指导,一边思考,这节课应该为后面的新课做哪些铺垫。于是,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⑴根据我们上节课复*的内容,各小组把摆拼出来的图形进行分类。各小组经过讨论,在我的揭示下,得出结论,所有摆拼出来的图形,可以分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也就是组合图形)。⑵观察摆拼成的规则图形,所用的图形有什么规律或者特点。学生开始观察,争论,研究,有的学生还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能摆拼成*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行四边形还可以摆拼成*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摆拼成*行四边形等结论。

  通过这一节意外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后面学生*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感觉很容易操作,对图形的理解也容易的多了。

  不足之处是因为临时的课,教师想的还不是很深入。现在想,可以在这节课上设计两个活动,一个用各种基本图形进行摆拼,完成上面提到的内容,另一个就是各个基本图形之间的转化,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把一个基本图形转化成另一个基本图形。这样,整个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就给学生打牢了,再讲多边形面积计算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学生掌握起来也会容易的多。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3

  *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需要学生操作、在操作中感知面积的推导过程,但学生的操作能力不一,小组合作的能力还没有养成,所以安排的操作环节只对好学生起了作用,中等及以下的学生没有起到效果,还浪费了不少时间,感觉课堂比较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的集中,只是开学一周来的最主要的现象,反思这一周就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估计是不适宜的,开学初,接一个新班,可能还是,先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坐正认真听讲的*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养成眼睛看黑板的*惯,开学初就安排小组合作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比较散的现象。

  虽然基本上学生都能掌握计算的公式,但一部分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推倒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算,所以在计算中会出现问题,反思课堂,在这一环节处理上也感觉不够清楚,学生操作时比较散,导致中下等学生不理解。

  教师主观意识太强,觉得课后安排的练*比较简单,也没重视,其实可以在细节上进行教学,如单位名称,好多学生都写的是长度单位,不是面积单位,答语的完整,书写的规范,观察单位等等。

  也可适当增减,增加一些思维含量稍高的练*,为作业中的难题目打好基础,埋下伏笔。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也避免了作业中的题目没时间讲。

  课堂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计算不过关,书写马虎,单位名称不注意,全是*方厘米。没有仔细观察题目。

  教师讲的又多了,感觉 容量大,就怕时间来不及,就不有自主的教师讲,学生的自主学*意识就单薄了,备课还需加强,哪些地方要让学生先尝试,先讲,要考虑好,不能上课时临场发挥。

  思考明天的练*课,简单的题目,加快频率,有所侧重,第7题侧重单位的处理和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第8题侧重是乘还是除,答语的完整。第9题侧重高的位置。复杂的要花时间,三题都要先让学生思考后再交流,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不可代替,主观讲授,否则效果不会好。时间控制在25分钟内,思考题适当提醒完成。留出10分钟左右评讲补充*题上的2条题目。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4

  首先要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在备课之前,我认真学*并研究了刘所长亲自执教的三个视频,通过学*我个人认为这种“学帮理练”的上课模式,也就是尝试教学法的另一种诠释,它的理论核心是“先试后导”,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本着这种理解,我说一说对我这节课的一个思考: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把多边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

  教学设计:

  1、复*旧知。多边形面积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设计复*基本图形的面积为新授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2、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通过找一找由几个基本图形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多边形可以分成熟悉的基本图形;再动手分一分,是使学生在此对多边形的组成产生认识,也为下面计算做好铺垫。

  3、本节课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多边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求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因此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算一算,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肯定会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2个练*题,使学生在操作中领悟方法与步骤,最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相互分享的基础上总结方法。

  上完这一节课,细细回想还存在这些问题:

  1、在第一环节中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反映出自己对上课节奏把握的不准确,安排不得当,今后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备课中队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斟酌。

  2、在展示交流这一环节时,只是展示了成功的作品,在备课时还记得,要搜集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型面积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分图形也是有要求的,并且要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

  3、在每个图形结束后,在学生体会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进行比较,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最好、最简单的'方法。由于前面浪费了时间而没有进行,这是一个失误。

  4、自己的教学语言,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多边形的面积》数学教学反思 5

  整整两个星期我们都在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因为初次教五年级,所以每节课的备课时间总是花到上课时间的三到四倍,不过总算今天把这章内容讲完了,下面我来谈谈我的教学感受。

  小学阶段的多边形是指*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它们的面积计算是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由于四年级时学生们通过剪一剪,画一画,分一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掌握了计算方法。因此五年级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应充分利用已具备的学*基础。首先学*的是*行四边形,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行四边形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放到方格纸上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把*行四边形通过分一分、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呢?接下来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有的同学沿*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梯形;有的同学沿它的高把*行四边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利用前面学*的*移知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师问:我们怎样应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于是学生们三个一组,四个一堆就开始讨论、操作。有的剪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剪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剪了两个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剪了一个大三角形,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一条高,再过高的中点作一条和底边*行的*行线,然后沿*行线剪开,把大三角形分成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小三角形旋转后与梯形拼成一格*行四边形。最后他们都利用自己拼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更加相信学生们的能力了,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知晓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欲望,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自主探究出了很多种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能力。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充分应用前面掌握的学*策略来学*新知识。

  2、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为了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学*,我们更应该备好每一堂课。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扩展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法的意义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情景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动脑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被除数是小数时,如何试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旧知,引入新知

  1、我们一起来到浦口小商品市场来看一下人们在谈论些什么

  买3个篮球花了177元

  买2个足球花了184元

  买6个排球花了210元

  通过人们谈论的这些话,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你刚才提出的数学问题?

  2、学生列式计算,并利用投影集体校对,重点说说177除以3你是怎样算的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买了4个乒乓球用了四块四?说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4、真不错,你能从人们简单的话语当中通过解决问题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

  (二)提出课题,探究新知

  1、人们经常去三角小商品市场批发一些商品来卖,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店小老板?买了8个铅笔盒共用去43.2元,如果你是店小老板还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需要你解决的?

  2、我们需要解决

  每个铅笔盒的批发价是多少?

  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3、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你准备如何去解决第一个问题?提出课题:像这样的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我们来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一下。板书:小数除以整数

  a)、估计一下43.2除以8大概会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b)、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去解决这道题,能用一种方法解决了还要去探究一下还有没有跟简捷的方法。完成的同学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c)、反馈:教师板书强调

  d)、你学会用竖式解决这道题目了吗?你能在草稿本上在算一遍吗?说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那些地方映像比较深?那些地方特别要值得注意的?

  4、想想,每个铅笔盒的卖价定为多少比较合适?

  5、小结:看来学会小数除以整数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来做几道练*看看我们学会了没有

  (三)巩固练*

  1、竖式计算

  25.2÷6 34.5÷15 44.8÷2

  2、出示一板牙刷25个,进价是32.5元。如果你是小老板,需要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何收获?

  又一学期在课改中匆匆而过,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本学期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我校“三三五”美慧课堂教学模式,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积极参与全市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活动,提高了个人教学水*。

  教育教学发展共同体活动的开展,为展示教师风采,互相学*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活动中,授课教师吃透教材,撰写教案,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研、讲、听、评中推敲教学的真谛。每次活动结束,我都及时回顾、反思写下自己的切身体会,记下每一个亮点,对照个人教学,找出差距。我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把学到的新理念渗透个人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真正成为课堂里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一切活动中,主动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了主动、积极地学*和谐氛围,为学生探求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活动的推动下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

  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状况,激励学生的学*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对于他们遗漏的知识,我主动为他们弥补,对于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每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本人今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二班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学*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

  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了数据分析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运动”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利用*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

  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

  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在五年级班上时,我采取了分散难点,各个突破的方法。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解决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这个难点,作为复*引入。

  学生经历了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二、求出所列方程中的未知数。

  明确根据什么来求,没有要求学生写,只要求学生说,这样的练*在以往用图形等符号来表示未知数时曾求过多次。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学生的理解没出现困难。

  三、解方程格式的教学。

  我首先对学生说,同学们都会解方程了,但是解方程的写法有特定的格式,和以前的计算完全不同,你们知道吗?以此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再教给学生正确的写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强调注意点后再让学生自己来解其余的方程,学生完成得非常好。

  四、解方程验算教学。

  吸取了上节课的教训,我让学生先自己来说说怎么检验自己的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学生通过把未知数的值代入计算得到正确的得数而肯定自己所求的方程的解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来说。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怎么验算和表达上面,而说的时候还有老师和同学帮助。就降低了学生对验算格式不熟悉带来的难点。学生会说了以后再教学生写的格式,这时出错的就只有个别学生了,而且是格式不熟悉的问题,不是不会验算的原因。

  时间不够,其他的练*不能多做。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强调了注意点。布置学生做第59页做一做。作业反馈结果非常不错,只有个别后进生有些小错误。稍加指导学生就学会了。这次的教学总的感觉是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而有条理,没有出现以前学*新的概念和方法时的接受困难的尴尬情况。

  两次教学,由于对材料的处理不同,呈现方式不同,特别是对重难点采取的措施不同,使学生学*情绪和效果都不同。

  一、教学应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自主探索,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这一主导思想的引领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各种学*情境。请学生折纸与涂色,并在学生的折纸与涂色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同样在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请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算式,结合作品图进行估算,探索算法,讲解做法,对这些做法进行全面评析,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扩展4)

——多边形面积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对学生进行辩诈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含义

  1、什么是面积?

  2、请同学翻书到80页,请观察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假如这块长方形花坛的长是3米,宽是2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

  二、导入新课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得出长方形花坛的面积是6*方米,*行四边形面积我们还没有学过,所以不能计算出*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学*这*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三、讲授新课

  (一)、数方格法

  用展示台出示方格图

  1、 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每个小方格代表1*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18*方厘米)

  2、这是什么图形?(*行四边形)每一个方格表示1*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方厘米?

  请同学认真观察一下,*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 请同学看方格图填80页最下方的表,填完后请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

  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行四边形的地、*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 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行四边形右面板书:*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 ,加以验证。

  条件强化: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

  (四)应用

  1、 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4、做书上82页2题。

  四、体验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练*十五第1题。

  六、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S=a·h或S=ah

  教学要求:

  1.巩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口算下面各*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

  1.补充题:一块*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⑵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地积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1)练*十五第5题:

  1.4厘米

  2.5厘米

  a、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行四边形吗?

  b、他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c、生计算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

  d、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练*十五6题

  让学生抓住*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3.练*十五第3题:已知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图),求高。

  分析与解: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三、课堂练*:练*十五第7题。

  四、作业:练*十五第4题。

  学*目标:

  1.复*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认识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在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逐步形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自主学*的意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建构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教具准备:

  ppt课件、图片、复*单、易错题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观察南湖校区全景图,呈现土地形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记忆,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为学生创设学*的情景,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课复*的内容,为后面的复*做好铺垫。)

  二、整理回忆,再现旧知

  师: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五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进行了回忆整理。请问,关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你都整理了什么?(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等)

  (一)展示收集到的学生自主整理的复*单,让学生体会整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式多样化。

  (二)回忆旧知

  1、忆公式。

  学生根据自主整理,汇报交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文字表达、字母表达式)

  2、忆推导。

  (1)小组内交流公式的推导过程。

  (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导上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转化是一种学*的好方法。

  (三) 理清联系,深化认识

  (四) 公式延伸,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长度渐变为0时,梯形演变为三角形。梯形的上底长度渐变成等于下底时,梯形演变为*行四边形。

  三、纠错分享,查漏补缺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 有一块草坪,求草坪的面积。

  2、有一块*行四边形菜地,DE=EF=FC,GB=GD,其中阴影部分种的小白菜,面积是8 ,求这块*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复*的知识和复*方法的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也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公式并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理解*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第五单元的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行四边形的面积。

  现在大家来看这幅图,你在图中可以找到什么我们以前认识的图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学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我们都会计算了,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学校门口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行四边形的,同学们这两个花坛哪个的面积大一些呢?

  我们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满一格的我们就当半格数,数完后还要把图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们小组数出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据刚才填的内容,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呢?

  (*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而且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数方格以及观察表中的结果来初步了解长方形面积与*行四边形面积以及它们的长宽与底高之间的关系。】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刚才我们通过数方格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与*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找一找*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关系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手上的*行四边形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可以,可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组来进行操作,看你们组能不能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转化。在做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行四边形的大小不能有变化的。

  学生根据小组合作的结果在*台上进行展示。(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的)

  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演示)

  由刚才的演示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的长等于*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开*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由些我们可以得出:

  *行四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结:同学们由些我们可以知道,要求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实际运用

  同学们我们现在可以有办法知道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的面积哪个大了吧?

  我们不仅可以用数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知道它们的面积,以后我们主要是通过计算来得到*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五、巩固练*。

  1、82页第1题。

  2、如右图

  【设计意图:通过练*,找出存在问题,加以纠正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六、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扩展5)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期末复*正式开始,首先我从多边形的面积开始复*。有幸校长来听课,我感觉压力山大。

  不过,上完之后,顿时轻松了不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虽然这次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比较顺利,但是有几个小细节,我处理的不是很好。第一,复*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第二,在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没有把他挑出来着重讲解。第三,上课复*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较少,感觉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虽然有这么多遗憾,不过,校长为我找出了我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

  第一,今天这节课我没有把整理复*课上成练*课,整理的成分比较多,既达到了复*效果,同时达到了让知识系统化的效果;第二,采取的整理复*的学*方式也比较好,具体来说有几点做的很好:

  1、整理时有层次,从整册书到第二单元,再到第二单元的两个版块。

  2、回顾知识时采取让学生自己先回顾,然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整体回顾、整理的顺序,同时针对面积单位这个重点版块,进行了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

  3、对于学生在梯形面积推导发言时,当学生出错时,一是没有急于终止,而是让其继续,最后发现出现问题,二是反思出错原因是由于老师画了特殊图形,这样处理,一来强调了推导结论时,要考虑普遍性,二来保护了孩子。

  4、学生练*时,教师的巡视指导比较有实效。

  校长给我的建议很具体,让我很明确的知道应该在哪改进。其中建议有两点:

  1、在回顾面积单位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1公顷和1*方千米是多大否则孩子只是知道单位和进率对这些单位的'大小没有实际认识可结合学校面积以及周边地区来举例;

  2、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反馈时要突出处理比如第二个组合面积可让出错的同学说说出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老师总结一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果结合之前在学*这单元中同学们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就更好。

  整整两个星期我们都在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因为初次教五年级,所以每节课的备课时间总是花到上课时间的三到四倍,不过总算今天把这章内容讲完了,下面我来谈谈我的教学感受。

  小学阶段的多边形是指*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它们的面积计算是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由于四年级时学生们通过剪一剪,画一画,分一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公式,掌握了计算方法。因此五年级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应充分利用已具备的学*基础。首先学*的是*行四边形,在教学时我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行四边形让学生猜一猜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放到方格纸上让学生通过数方格得出它们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把*行四边形通过分一分、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呢?接下来让学生们动手操作。有的同学沿*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梯形;有的同学沿它的高把*行四边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利用前面学*的*移知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师问:我们怎样应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于是学生们三个一组,四个一堆就开始讨论、操作。有的剪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剪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有的剪了两个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剪了一个大三角形,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一条高,再过高的中点作一条和底边*行的*行线,然后沿*行线剪开,把大三角形分成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梯形,把小三角形旋转后与梯形拼成一格*行四边形。最后他们都利用自己拼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更加相信学生们的能力了,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知晓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欲望,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自主探究出了很多种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能力。

  在教学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1、充分应用前面掌握的学*策略来学*新知识。

  2、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数学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为了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轻松愉快的学*,我们更应该备好每一堂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通过学生的表现体现出来的,所以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现在结合学生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中的学*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多机械记忆,缺灵动思考

  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行四边形,从操作、比较,到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环节分明,条理清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

  反思课堂教学,我觉得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的状态。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等实践活动,理解相关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并且产生深刻的体会;

  其次,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多说说自己的发现,多说说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同桌说,指名说,以“说”促“思”,也能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再次,恰当评价学生的学*情况以及参与意识,要使学生明白,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会做作业,学会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要积极在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学*能力。

  (二)面积单位进率严重遗忘

  有关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在学生三年级时教学的.,现在五年级再用到,学生基本都忘了。 另外,诸如千克和克,小时与分等单位之间的进率,遗忘也很多,有待于在复*梳理中加强记忆。学生为什么遗忘得那么严重呢?有人说,我们的教材知识点分得太散,不利于学生的记忆,这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是我想,学生在当初学*的时候,也许体验也不够深刻,所以导致容易遗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时的练*中,引导学生复*容易遗忘的知识点,达到常温常新的目的,以减少遗忘。

  (三)审题不清,甚至不会审题

  批改学生作业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多学生都没有仔细审题的*惯。就拿这次单元测验来说吧,“压路机的作业宽度是6米,每小时前进6千米”,“一块长方形布长4米,宽16分米”等,单位名称不统一,应转化后再计算,结果,很多学生拿起来就做,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惯不好;二是学*态度不端正。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纠正不良*惯。

  总之,从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发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准备把做好预*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的一种策略,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每日一题”的练*,拓展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以确保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知识。

  第五单元是《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致。原因就是他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此时,他们的大脑好像被激活了一样,双手也变得那般灵活。整节课充满着无限生机。这样的课就这样持续着,包括学年的“一课三讲”,包括“区域教研”。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无论是*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三角形的面积教师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本来就很爱动手实践,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所发挥出来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推导*行四边形面积时,有很多同学都想出了三四种方法(剪拼法、拼组法、折叠法等)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并能够加以有效的验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2、重视学生的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听了这几节课,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之中。因此学*效果也很显著。

  一直以来,复*课都以理练结合的课堂模式为主,复*时需要既全面又突出重点,由于时间过长,容易使学生厌烦。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使学生有新鲜的感觉,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复*效率。复*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目标定位。学生在新知、单元复*后进入了总复*阶段。这节课我主要是对这一单元进一步理解、记忆、总结,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知识梳理。梳理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不是把前面知识进行联系的过程,也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课前我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比较熟练,但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些遗忘。所以在设计中,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回忆五种*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他们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的记忆,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在整体中了解各部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重组知识结构,我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不但把知识系统化的归纳整理,还将转化思想对今后探究新图形面积时的作用进行渗透。

  三、应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复*课的目的之一。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磷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复*课应用是分层进行,第一层次是简单运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是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让学生再练*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这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开辟农场菜地这一热门话题,将本单元主要题型融入其中,一题多变,整节课提供了一个接一个的情景,让学生时时有新奇,时时有兴趣。

  四、拓展。复*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上,应该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拓展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同时有新的收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但在教学中,我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拖堂,也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考虑周全。

  本节课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复*。把长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紧密联系起来。着重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了以下几点:

  一、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新课改强调“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既显得亲切自然,也为整理复*的开展创设新的情境。

  二、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合作中学*,在交流中体验快乐。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学*的收获和聪明才智。既可以是独立的讲解,也可以是同伴的合作,或者是互相的提问,答辩,质疑。所以,我安排后进生,交流基础知识的回顾;让中等生进行复*整理提高;到实践与应用时,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辨论用多种方法合理解题。整个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来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

  三、突破难点重点,完成单元既定目标。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是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用组合图形,转化为己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解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法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我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这是不足的地方。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展示汇报,从中小结,用哪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类似,结果导致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把握重点,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做出反馈。

  当然,课堂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有些学生表现好,能够正确地进行评价。而对于有些学生的亮点没有及时发现,评价不到位。且课堂纪律的组织,也有些欠缺。这些有待于自己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学*和探索。我深知:教师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应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向多元化发展,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

  这次研究课的课型是复*课,对于复*课我们应该怎样上呢,可以参考的课例很少,依照教学以来形成的方法,我认为复*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先归纳整理、后总结、再通过练*巩固,这样一个过程。怎么能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新的复*的方式,我在本次研究课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在小组内进行总结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虽然学生还不能很完整的进行归纳,但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教学思想才是我设计的关键。在进行练*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效果很好。练*中我还注意关注全班学生,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请学困生来回答,给他们树立学*的信心。在练*设计上还设计了一些提高题,让优等生也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

  在讲完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自己的备课过程中、课件设计中还存在一些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例如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应该让学生讲一讲换算方法,而不应该只填单位。在讲解比较难的题时,如果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就更容易懂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题时考察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应当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首先要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将这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在备课之前,我认真学*并研究了刘所长亲自执教的三个视频,通过学*我个人认为这种“学帮理练”的上课模式,也就是尝试教学法的另一种诠释,它的理论核心是“先试后导”,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本着这种理解,我说一说对我这节课的一个思考: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掌握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把多边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

  教学设计:

  1、复*旧知。多边形面积需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设计复*基本图形的面积为新授内容做好知识铺垫。

  2、展示生活中的多边形,通过找一找由几个基本图形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多边形可以分成熟悉的基本图形;再动手分一分,是使学生在此对多边形的组成产生认识,也为下面计算做好铺垫。

  3、本节课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多边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求多边形面积的方法。因此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算一算,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肯定会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再通过2个练*题,使学生在操作中领悟方法与步骤,最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相互分享的基础上总结方法。

  上完这一节课,细细回想还存在这些问题:

  1、在第一环节中展示学生的`作品时,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反映出自己对上课节奏把握的不准确,安排不得当,今后还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备课中队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细细斟酌。

  2、在展示交流这一环节时,只是展示了成功的作品,在备课时还记得,要搜集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型面积的作品进行展示,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分图形也是有要求的,并且要根据已知的条件进行。

  3、在每个图形结束后,在学生体会多种方法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进行比较,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最好、最简单的方法。由于前面浪费了时间而没有进行,这是一个失误。

  4、自己的教学语言,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部分:*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思索、剪、拼、摆的操作活动。在思维训练上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领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图形与转化后图形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同一个图形不同的推导方法,像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除了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引导学生思索另外的推导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可以沿对角线连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同学想出了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这样多种方法的推导,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巩固了“转化”的思想。

  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则渗透了两种思维:一是分割法,将组合图形分成若干个已会计算面积的单一图形,这几个单一图形面积总和便是这个组合图形面积;二是添补法,根据图形特征将这个组合图形补成已学过的一个单一大图形,用这个大图形面积减去补充部分的图形面积便是原组合图形面积。

  五年级开始数学的每个大单元后都有一课整理与练*,说明从五年级开始需要学生对于自己的学*要有一定的归纳,整理,反思和评价能力,显然刚开始这个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是摸索着跟着老师走,星期一的行政调研我上了一堂整理与复*,由于这样的课型展示得也不多,只能和师傅作了一次尝试与探讨。上完后**总结了三点问题,听完觉得自己的功力实在很浅薄。

  一、整理与复*定位是什么?

  这单元的整理与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边形的面积公式后所做的梳理,如果再把套公式的一般练*给学生或许做的只是前面学*的重复,所以在练*选择上必须把握到位,但我想,对于蓝天的学生套公式计算似乎是在做一种重复的练*,但是如果把题目的难度加大加深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拖沓,那么练*的难度最好是让学生小跳一下就能得到结果的样式,这样既不在做学生已经厌倦的面积计算,又让学生有学*的成就感


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反思优选【五】篇(扩展6)

——五年级上册数学*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优选【5】份

  教材分析

  “*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本册书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前面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几何图形的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且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所以,要使学生理解掌握好*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运用会为学生学*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的面积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2.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行四边形面积的含义,掌握*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并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比较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转化来计算*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

  (2)通过*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难点:把*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以旧探新

  这是一幅街区图,上部是住宅小区,中部是街道,下部是学校的大门内外,图上的学校将是我们城关一小未来的面貌。为了使我们的学校变得更美丽,学校准备在大门前修建两个花坛,那要考虑什么实际问题呢?(修多大的花坛,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有多大)。(课件依次出现)

  这块花坛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如何求出这块地的面积?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必须知道如何计算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

  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行四边形的面积

  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每个方格按1㎡)

  1.用方格纸制作成的*行四边形放在边长是1米的方格中,数一数占几个方格(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几*方米。这块空地的面积是24*方米。

  根据这个例子,让同学将书本80页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也会发现上面的规律!

  2.填表并讨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得到了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

  (1)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底乘高)

  (三)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方法二:“割补”法: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中心内容:*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1.提出假设: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用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

  2.动手实验:(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多个*行四边形纸片及剪刀,自己动手,运用所学过的割补法将*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那样的话我们就能不用方格就可以算出*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在操作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就是把一个*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中会经常用到。)

  (2)学生实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观察拼出来的长方形和原来的*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1)*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没变)

  (2)剪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长与原来*行四边形的底相等,宽与原来*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剪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得出:(面积=长×宽)

  (4)*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表示?为什么?(*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全班交流推导公式:

  (1)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呢?请上台来交流!

  (2)有没有不同的剪拼方法?(继续请同学演示)。

  研究得出:沿着*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都可以通过*移把*行四边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3)板书*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4)字母公式: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就是S=ah

  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道了*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1.出示书上82页的1题,请大家做一做。

  2.汇报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强化认识:那请大家想一想,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底和高,强调高是底边上的高)

  四、巩固练*

  1、试一试

  计算下列*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同学说说你的方法。

  35cm 20dm 4.8m

  26cm 28dm 5m

  公式: 公式: 公式:

  列式: 列式: 列式:

  2、我能填得准。

  (1)*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

  (2)一个*行四边形的底是9cm,对应的高是4cm,面积是( )。

  五、课堂总结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体会*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旧知,揭示课题

  (1)复*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方米……) (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行四边形的面积 (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 (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似*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 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方米?如果每*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方米的*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教学内容:

  *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的乐趣,体会*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把*行四边转化成长方形,找到长方形与*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顺利推倒出*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课件、*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学具准备:

  2块*行四边形彩色纸片、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师:出示*行四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生指出它的底和高。你能画出它一条底边上的高吗?(在*行四边形图片上画一画,并标出底和高。)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喜欢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各个羊自已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行四边形地,它们认为自已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想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你们准备怎样解决呢?

  2、复*旧知,揭示课题

  (1)复*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口算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2)师:你能帮它们求出这块*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究,操作交流

  1、大胆猜想

  师:在学*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最初使用了什么的方法?(数方格)今天学*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

  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生看大屏幕,认真数方格)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都是18*方米……) (知识点)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并完成的表格。完成后想一想,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

  (师出示一个*行四边形纸板,生看图猜测。)

  生汇报猜测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如果有很大很大一块草地,需要求它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方便吗?再则刚才数方格时,我们都是把不满一格的当半格去数,这样也不一定准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操作验证

  提示: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根据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出它的面积了,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呢?请大家拿出手里的学具试试看。

  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小组合作),并向周围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转化的.

  (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师:你是怎样做的呢?谁愿意上来演示并说一说呢?

  (学生有的拼成三角形,有的拼成梯形,有的拼成长方形,还有的拼成*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行四边形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已学过的图形,你们真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我们懂得计算呢?

  生:长方形。

  师:怎样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呢?

  师:请大家拿起另一个*行四边形纸片,动手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吧!

  生再次操作。

  4、发现方法

  师:我们已经成功地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请结合刚才的实验过程,动动脑筋想一想这些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电脑显示思考题)

  小组讨论交流。

  (1)*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实物图片展示拼剪过程同时回答上面的讨论题。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知识点)(能力点)

  5、回顾公式推导过程

  (1)结合课件演示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2)指名说说*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推导出来的?

  6、学*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如果*行四边形式形面积用字母S表示,底用a高用h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指名说说,师板书:s=ah)

  7、记忆公式

  闭上眼睛记记公式。

  如果要求*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8、尝试运用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是对任何一个*行四边形都适用呢?请同学们用面积公式帮喜羊羊算一算*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看计算结果与数方格方法求得的面积结果是不是一样?

  (出示喜羊羊的草地图)(说明格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运用,加深理解

  通过计算,它们两人的草地面积相等吗?(相等)它们终于消除了误会,破涕为笑,齐声说:“计算*行四边形面积原来这么简单,我们也会了。”

  1、算出下列*行四边形的面积 (考查点)

  课件出示图形

  (羊村长看到小羊们的进步很高兴,说:“再出几个选择题考考你们吧。”)

  2、选一选。(题目见课件) (考查点、能力点)

  (强调:*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底边对应的高)

  你有什么结论?(等底等高的两个*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3、(羊村长说:我老了,你们能帮我算需要多少棵白菜秧苗吗?)

  (考查点、能力点)

  有一块地*似*行四边形,底是15米,高 是10米。这块地的面积约是多少*方米?如果每*方米种8棵白菜,这块地能种多少棵白菜?

  四、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1、小小设计师

  羊村小学教学楼前要建造一个面积是24*方米的*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它们设计一下(要求它的底和高均为整米数),可以有几种方案?

  2、喜羊羊准备在草地的四周围上篱笆,你能帮它算算篱笆长多少米吗?

  五、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是怎么来学会这些知识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电子白板的操作、探究、对边、交流,经历*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课件、*行四边形模型、剪刀、初步探究学*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渗透转化。

  1.课前通过同学们的谈话,轻松引入主题。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七巧板吗?

  2.播放制作七巧板的视频。

  3.出示一组图形,学生观察,数方格算出面积。拉开幕布,学生们看到露出一点点的图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都跃跃欲试,学生动手逐个拖拽出想拖里面的美丽图案。在学时汇报*移的方法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拖动图片*移的'功能,直接在屏幕上操作演示,感知割补、*移,转化等学*方法。导出视频,拖动、*移等功能。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子白板导出两个花坛,比一比,哪个大?

  2.揭示课题。学生比一比,猜想这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导出两个花坛的课件。

  三、对手操作,探究方法。

  1.利用数方格,初步探究

  2.出示“初步探究学*卡”同桌交流一下填法,汇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是学生熟悉的、直观计量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这两个图形,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导出“初步探究学*卡”

  四、白板演示,验证猜想。

  1.探索把一个*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2.观察拼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在班内交流操作,重点演示两种转发方法。

  3.*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ah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根据学生反馈的转发方式,随机演示。白板演示、突出拖动、旋转等功能。

  五、巩固练*,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例1

  2.课件出示十九第1、2题。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通过练*加深面积公式的理解应用。导出课件

  六、课堂小结,反思回顾。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行四边形的特征,理解并能正确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经历*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今后学*三角形、梯形等*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以比较花坛大小的情境引入,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课程理念;通过数格法,比较*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再通过割补法,将*行四边形转化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从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探索*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掌握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目标的定位,我将“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本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经历*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过程的全新理念。在本节课中我主要以引导探究法为主,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大胆猜想、通过数格子和剪拼验证、观察比较,使小组教学和班级教学紧密联系,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三、尝试练*,提升能力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高

  以争论面积大小的故事情境引入,引出要比较大小就得先算面积。回顾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并通过回忆长方形

  (一)提出猜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