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数学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1

  学法指要

  1.有一块三角形菜地,底为160米,它比高的2倍少20米。菜地面积是多少*方米?

  思路分析:此题是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求三角形的面积的关键是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题目中底已经直接给出,而高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这题要想求出面积,必须先求出高。求高是求1倍量的,应先把160米补上20米后,正好对应2倍。因此高这样计算:(160+20)÷2=180÷2=90(米)。

  再求三角形菜地的面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就可以了。

  解: (160+20)÷2

  =180÷2

  =90(米)

  160×90÷2

  =14400÷2

  =7(*方米)

  答:菜地的面积是7*方米。

  2.有一块梯形田,上底6米,比下底的一半少0.4米,高比上底多2米,求梯形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思路分析:这题的题目要求是求梯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根据公式说明求梯形面积的关键是知道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

  观察已知条件,我们发现这个梯形的下底和高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应先求出下底和高,再求面积。

  根据条件,求下底是求上底的一半少0.4的数是多少,列式是:

  6÷2-0.4=3-0.4=2.6米。

  根据条件,求高是求比上底多2的数是多少,列式是6+2=8(米)。

  最后求出梯形面积,直接公式计算就可以了。

  解: (1)6÷2-0.4=3-0.4=2.6(米)

  (2)6+2=8(米)

  (3)(6+2.6)×8÷2

  =8.6×8÷2

  =68.8÷2

  =34.4(*方米)

  答:梯形田的面积是34.4*方米。

  3.如图:梯形的面积是24*方分米,求梯形的下底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题已知梯形的面积和上底以及高,求下底的长度,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要计算梯形的下底,必须先把梯形面积乘以2还原成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这样,我们用拼得的*行四边形面积除以高就得出了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减去梯形的上底,就算出了下底的长度。

  注意,这题中的高的单位名称、面积的单位名称与要求的下底单位不统一,应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解: 24*方分米=2400*方厘米

  4分米=40厘米

  2400×2÷40-45

  =4800÷40-45

  =120-45

  =75(厘米)

  答:这个梯形的下底是75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面积是12*方厘米,和它等高的*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2.5倍,求*行四边形的面积。

  思路分析:我们知道,求*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键是知道*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已知条件中指出,*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2.5倍,而三角形的底题目中直接给出,用乘法就可直接求出*行四边形的底了。

  题目中又告诉我们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等高,因此,只要求出三角形的高就可以了。而求三角形的高又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这与梯形给出面积利用公式逆解题思路一样,只要先还原成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算高就可以了。

  解: 12×2÷6

  =24÷6

  =4(厘米)

  6×2.5=15(厘米)

  15×4=60(*方厘米)

  答:*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方厘米。

  5.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思路分析:要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要先做一条辅助线(如图)。

  这样就可以看出这个组合图形是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而成的。梯形的下底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45减35的差,只要利用梯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这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用加法就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了。

  解: (1)梯形面积:

  (20+50)×(45-35)÷2

  =70×10÷2

  =350(*方厘米)

  (2)长方形面积:

  50×35=1750(*方厘米)

  (3)组合图形面积:

  350+1750=2100(*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2100*方厘米。

  6.小莉走一步的*均长度是55厘米。她从家走到新华书店的距离是1705米,要走多少步,才能走到?

  思路分析:这题是知道*均步长和两地间的距离,求步数的题目。由于这题的单位名称不统一,只要先统一单位,就能直接用两地距离除以*均步长就可以了。

  解法一: 1750米=175000厘米

  175000÷55=3100(步)

  解法二: 55厘米=0.55米

  1750÷0.55=3100(步)

  答:要走3100步才能走到。

  思维体操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第一个底长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第二个底长是7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道题是求三角形的高,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题目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又直接给出了第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就求出了第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也就等于知道了第二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逆解此题就可以了。

  解: 40×35÷2

  =1400÷2

  =700(*方厘米)

  700×2÷70

  =1400÷70

  =20(厘米)

  因为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还原成*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所以还可以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40×35÷70

  =1400÷70

  =20(厘米)

  答:第二个三角形的高是20厘米。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的高是8厘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题目中的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也就是 ,不仅面积相等,两个图形的底也相等,也就是a1= a2,要使面积相等,三角形的高必须是*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才能达到要求,所以三角形的高是这个*形四边形高的2倍。

  解:8÷2=4(厘米)

  答:*行四边形的高是4厘米。

  3.一个三角形与一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7厘米,长是16厘米。而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一半,高是多少?

  思路分析: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指出,三角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条件,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先求出宽,才能求面积。我们用37÷2-16就可以算出宽了,再利用公式就求出面积了。

  又根据条件,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一半,就有求出三角形的底,再利用公式逆解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高了。

  解: 37÷2-16

  =18.5-16

  =2.5(厘米)

  16×2.5=40(厘米)

  40×2÷(16÷2)

  =80÷8

  =10(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0厘米。

  评析:以上三题的解题思路相同,要抓住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这个已知条件去分析思考,因此这两题是“面积相等,图形状不同”的题目,求另一图形的底或高,都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目。

  要想很快找到解题方法,认真审题非常重要,求面积的公式也要相当熟练,要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入手,利用公式,求出所求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大家还应掌握。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就会增加95*方厘米,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题要想求出所求问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一幅*面图,我们可以对照图来分析。

  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增加的95*方厘米的面积。而阴影部分是由两个由原正方形为长,5厘米为宽的长方形面积和以5厘米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组合而成的。我们只要从95*方厘米中减去5×5的积再除以2再除以5就算出原正方形的边长了。

  解: 5×5=25(*方厘米)

  95-25=70(*方厘米)

  70÷2=35(*方厘米)

  35÷5=7(厘米)

  答:原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

  注意,这题不能这样画图。

  如果按照上图的画法,等于把正方形的每条边长增加了10厘米,题意理解错,肯定结果就错了。

  5.一个*行四边形,若底增加2厘米,高不变,面积就增加4*方厘米。若高减少1厘米,底不变,面积就减少3*方厘米。求原*行四边形的面积。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我们也可画出这题的*面图。我们也可以对照图来分析。

  通过观察图,明显看出,当底增加2厘米,高不变时,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增加了一个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相等的底是2厘米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求出了原来*行四边形的高。

  我们还可以从图上看出,当高减少1厘米而底不变时,原来的*行四边形就减少了一个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等底、高是1厘米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可算出*行四边形的底了。最后根据条件,就可算出原*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解: 4÷2=2(厘米)

  3÷1=3(厘米)

  3×2=6(*方厘米)

  答: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评析:以上两题是比较复杂的*面图形的有关计算题目。为了使条件和问题形象地展示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图来解决。画图法也是解答数学难题的方法之一,它对于解答数量关系复杂的题目,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家不能忽视画图法的学*。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

  1.*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

  5.用工具测地面的直线距离。

  6.步测和目测的方法以及有关计算。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2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2、16千克、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3米=30分米,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进一步理解多边形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感受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沟通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归纳整理,演示讲解;复*回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构建网络,新知汇总

  二、整理复*

  1、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说说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

  *方厘米 *方分米 *方米 公顷 *方千米

  100 100 10000 100

  2、及时练*

  三、巩固深化

  我们对本单元的知识和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复*,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些练*进一步巩固,使同学们把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好。

  (一)按要求解答。(只列式,不计算)

  1、*行四边形底是4分米,高2.7分米,求它的面积?

  2、三角形面积是30*方米,底8分米,求它的高?

  3、梯形的面积是84*方米,高10米,上底5米,求下底?

  师小结:如果给出图形的面积,让我们去求底或高,除了可以变化公式以外,还可以用方程解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几道判断题。

  (二)判断题:

  1、三角形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形状是相同的。( )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5、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 )

  看来 ,同学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很强,现在,我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教材第113页第2题。

  出示第2题,引导学生看题。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检查。

  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师:通过计算这些图形面积,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计算图形面积时,底和高要对应)

  2、1、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7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3、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8题。

  (1)学生独立解题。

  (2)汇报评价。

  4、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9题。

  (1)组织学生用剪刀把正方形纸片按题目要求剪一剪。

  (2)算一算剩下的面积是多少。

  5、教材第116页练*二十五第10题。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2)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求面积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将方格中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分别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求和得出所求图形的面积。

  教师强调分割的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选择容易获取求面积时所需数据的方法进行分割。

  ②将方格中的图形添补成某个简单的基本图形,求出基本图形的面积,再分别减去各添补的图形面积,得出所求图形面积。

  ③已知小方格的边长为1cm,则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cm2,通过数方格来确定图形的面积。

  (3)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在于熟练地运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对于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在于巧妙地将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进而通过基本图形面积的和或差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可以将它分割或添补成已学的简单图形,或是用方格纸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估算。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5

  教学要求:

  1、巩固*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答有关应用题。

  2、养成良好的审题*惯。

  3、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学**惯。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

  教具准备:

  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算。

  4.90.7 5.4+2.6 40.25 0.87-0.49

  530+270 3.50.2 542-98 612

  2、*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什么?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口算下面各*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3)底2.5厘米,高4厘米

  二、指导练*

  1.补充题:一块*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1)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该怎样计算?

  ①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②生独立列式,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010000=1.95公顷,

  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想?

  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讨论归纳后,生自己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

  (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练*,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否则就会出问题。

  2.练*第6题:下图中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1)你能找出图中的两个*行四边形吗?

  (2)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3)生计算每个*行四边形的面积。

  (4)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练*第10题:已知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求高。

  分析与解:因为*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如果已知*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方米,底是7米,求高就用面积除以底就可以了。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

  一课时 *行四边形面积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1)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菁华5篇)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用厚纸做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

  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在学*长方形面积和*行四边形面积时,都曾经用过数方格的方法,下面我们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提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拼一拼,或者同桌的两个学生一同拼摆。

  教师边说边演示拼的过程。先将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放置,再按住三角形的右边顶点,使三角形时针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180,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移,直到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为止,并把拼成的*行四边形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再带着学生规范地照上面的步骤做一遍,做时仍需边做边强调:先要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再旋转,旋转时哪个点不动?旋转了多少度?*移时是沿着哪条直线移动的?学生学会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后,教师再说明:*移是图上各点沿直线移动,旋转是一个点不动,其它的点都围绕着不动点转。提问:

  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小结。

  教师结合黑板上分别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图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提问:

  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这个*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的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3、通过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懂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的含义,根据计算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

  红领巾、信封若干(内有三角形)、实验报告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块*行四边形的空地,它的面积怎样计算的?(小黑板出示校园图)师:你还记得*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推导的吗?(生:是通过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转化)师:现在园丁叔叔要把它沿着对角线斜着*分成2块,一块种菊花,一块种牵牛花,请看,每块花地是什么形的?(出示分法:分出2个三角形)师:每块花地的面积是多少,该如何计算?大家想知道吗?(生:想)好,咱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老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操作“转化”,推导公式。

  1、寻找思路:师:我们能不能也学学推导*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呢?

  师:想一想,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操作探索:(1)提出操作和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装着三角形的信封袋),在里面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三角形拼一拼,说说你发现什么,并根据你们的结论,一起合作填好下表(每个小组1张表,并投影出示)实验记录表

  讨论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

  B、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形的底( );

  C、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形的高();

  D、原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形面积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讨论。

  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

  (3)展示学生的剪拼过程,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想来展示、汇报你们的成果?

  让小组组长汇报。(学生一边拿三角形在黑板演示,一边根据所填的表格说,演示完毕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每一组汇报完演示:用旋转*移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各种已学过的图形。(两锐角三角形)(两钝角三角形)(两直角三角形)(两等腰直角三角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演示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归纳公式:师:你能根据我们的结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请把你的推导填在书上84页的这里。学生填完后,评定。

  师:说说你推导的理由是什么?(如学生不能把关键问题回答出来,应适当给予引导)

  让三、四位同学分别大胆地推导说理,接着让同学们评价自己的猜测和证明。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完成板书:

  因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

  师: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α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用字母写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

  4、尝试计算:师:现在你会解决园丁叔叔的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反馈、点评。

  三、解决问题,体现数学价值。

  1、解决问题,学*例2。出示85页例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你认为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强调“÷2”这一关键环节)

  2、数学常识,阅读题解:师:其实早在20xx年前,我国伟大的劳动人民就开始会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了。请同学们课后把85页的“你知道吗”读一读。

  3、实践运用,P86第4题:要在公路中间的一块三角形空地(见下图)上种草坪。1㎡草坪的价格是12元。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元?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评讲。

  四、联系生活,综合运用,适当拓展。

  1、做一做练*。

  2、判断:①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②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25*方分米。()

  ③求三角形的高可以h=s×2÷a()

  五、总观全课,体验提高。

  师:这节课探究了什么?是怎样探究的呢?(渗透数学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顾这节课学*内容和探究思路。

  师:对!今天我们分小组通过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交流,用摆拼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还想研究其他的推导方法吗?请回家想想,下节课告诉老师。

  六、作业设计:

  练*十六第1、3小题。

  七、板书设计:

  (略)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 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 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 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

  (2)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

  (3)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 2、16千克 、 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 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 ,3米=30分米 ,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及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方格纸、剪刀、长方形、*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趣导课

  1、情景引入(出示)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能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相机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2、从*行四边形的花坛中引出“*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生自由说)。 提出问题:你确定哪一个面积大吗?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怎样算呢? (生可能猜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试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来研究*行四边形的面积)

  3、揭题:*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联想、猜测。(用数格子的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请大家猜测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 1:底和高,底乘高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 2:相邻两边的积等于*行四边形的面积。

  2、归纳意见,提出验证。(用剪、拼的方法) 能不能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桌交流,并动手用学具试一试。

  ⑴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⑵演示操作过程。(演示) 同学们真聪明,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都是把一个*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中会经常用到。

  例 1:一块*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 6 米,高是 4 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本上。S=ah=6×4=24( 2), 6×4=24( 2)

  〔评析:根据刚才对*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感知,先让学生猜测*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然后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验证了学生的猜测是正确的。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了猜测—转化—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做了充分准备。〕

  三、反馈练*,发展思维。

  练*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学*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板书设计: *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S = ah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5

  学法指要

  1.有一块三角形菜地,底为160米,它比高的2倍少20米。菜地面积是多少*方米?

  思路分析:此题是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求三角形的面积的关键是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题目中底已经直接给出,而高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这题要想求出面积,必须先求出高。求高是求1倍量的,应先把160米补上20米后,正好对应2倍。因此高这样计算:(160+20)÷2=180÷2=90(米)。

  再求三角形菜地的面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就可以了。

  解: (160+20)÷2

  =180÷2

  =90(米)

  160×90÷2

  =14400÷2

  =7(*方米)

  答:菜地的面积是7*方米。

  2.有一块梯形田,上底6米,比下底的一半少0.4米,高比上底多2米,求梯形田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思路分析:这题的题目要求是求梯形的面积。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根据公式说明求梯形面积的关键是知道上底、下底和高的长度。

  观察已知条件,我们发现这个梯形的下底和高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应先求出下底和高,再求面积。

  根据条件,求下底是求上底的一半少0.4的数是多少,列式是:

  6÷2-0.4=3-0.4=2.6米。

  根据条件,求高是求比上底多2的数是多少,列式是6+2=8(米)。

  最后求出梯形面积,直接公式计算就可以了。

  解: (1)6÷2-0.4=3-0.4=2.6(米)

  (2)6+2=8(米)

  (3)(6+2.6)×8÷2

  =8.6×8÷2

  =68.8÷2

  =34.4(*方米)

  答:梯形田的面积是34.4*方米。

  3.如图:梯形的面积是24*方分米,求梯形的下底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题已知梯形的面积和上底以及高,求下底的长度,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要计算梯形的下底,必须先把梯形面积乘以2还原成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这样,我们用拼得的*行四边形面积除以高就得出了梯形上底和下底之和,再减去梯形的上底,就算出了下底的长度。

  注意,这题中的高的单位名称、面积的单位名称与要求的下底单位不统一,应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解: 24*方分米=2400*方厘米

  4分米=40厘米

  2400×2÷40-45

  =4800÷40-45

  =120-45

  =75(厘米)

  答:这个梯形的下底是75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面积是12*方厘米,和它等高的*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2.5倍,求*行四边形的面积。

  思路分析:我们知道,求*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关键是知道*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已知条件中指出,*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底的2.5倍,而三角形的底题目中直接给出,用乘法就可直接求出*行四边形的底了。

  题目中又告诉我们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等高,因此,只要求出三角形的高就可以了。而求三角形的高又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这与梯形给出面积利用公式逆解题思路一样,只要先还原成拼得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再算高就可以了。

  解: 12×2÷6

  =24÷6

  =4(厘米)

  6×2.5=15(厘米)

  15×4=60(*方厘米)

  答:*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方厘米。

  5.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思路分析:要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要先做一条辅助线(如图)。

  这样就可以看出这个组合图形是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组合而成的。梯形的下底就是长方形的长,高就是45减35的差,只要利用梯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可以计算出这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最后用加法就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了。

  解: (1)梯形面积:

  (20+50)×(45-35)÷2

  =70×10÷2

  =350(*方厘米)

  (2)长方形面积:

  50×35=1750(*方厘米)

  (3)组合图形面积:

  350+1750=2100(*方厘米)

  答: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2100*方厘米。

  6.小莉走一步的*均长度是55厘米。她从家走到新华书店的距离是1705米,要走多少步,才能走到?

  思路分析:这题是知道*均步长和两地间的距离,求步数的题目。由于这题的单位名称不统一,只要先统一单位,就能直接用两地距离除以*均步长就可以了。

  解法一: 1750米=175000厘米

  175000÷55=3100(步)

  解法二: 55厘米=0.55米

  1750÷0.55=3100(步)

  答:要走3100步才能走到。

  思维体操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第一个底长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第二个底长是7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道题是求三角形的高,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题目中给出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又直接给出了第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这样就求出了第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也就等于知道了第二个三角形的面积,最后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逆解此题就可以了。

  解: 40×35÷2

  =1400÷2

  =700(*方厘米)

  700×2÷70

  =1400÷70

  =20(厘米)

  因为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还原成*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所以还可以还可以这样列式计算:

  40×35÷70

  =1400÷70

  =20(厘米)

  答:第二个三角形的高是20厘米。

  2.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的高是8厘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题目中的三角形和*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也就是 ,不仅面积相等,两个图形的底也相等,也就是a1= a2,要使面积相等,三角形的高必须是*行四边形的高的2倍,才能达到要求,所以三角形的高是这个*形四边形高的2倍。

  解:8÷2=4(厘米)

  答:*行四边形的高是4厘米。

  3.一个三角形与一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7厘米,长是16厘米。而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一半,高是多少?

  思路分析: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指出,三角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知道了三角形的面积。

  根据条件,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先求出宽,才能求面积。我们用37÷2-16就可以算出宽了,再利用公式就求出面积了。

  又根据条件,三角形的底是长方形长的一半,就有求出三角形的底,再利用公式逆解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高了。

  解: 37÷2-16

  =18.5-16

  =2.5(厘米)

  16×2.5=40(厘米)

  40×2÷(16÷2)

  =80÷8

  =10(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高是10厘米。

  评析:以上三题的.解题思路相同,要抓住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的这个已知条件去分析思考,因此这两题是“面积相等,图形状不同”的题目,求另一图形的底或高,都是利用公式逆解的题目。

  要想很快找到解题方法,认真审题非常重要,求面积的公式也要相当熟练,要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入手,利用公式,求出所求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大家还应掌握。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5厘米,它的面积就会增加95*方厘米,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思路分析:这题要想求出所求问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一幅*面图,我们可以对照图来分析。

  通过画图,我们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增加的95*方厘米的面积。而阴影部分是由两个由原正方形为长,5厘米为宽的长方形面积和以5厘米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组合而成的。我们只要从95*方厘米中减去5×5的积再除以2再除以5就算出原正方形的边长了。

  解: 5×5=25(*方厘米)

  95-25=70(*方厘米)

  70÷2=35(*方厘米)

  35÷5=7(厘米)

  答:原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

  注意,这题不能这样画图。

  如果按照上图的画法,等于把正方形的每条边长增加了10厘米,题意理解错,肯定结果就错了。

  5.一个*行四边形,若底增加2厘米,高不变,面积就增加4*方厘米。若高减少1厘米,底不变,面积就减少3*方厘米。求原*行四边形的面积。

  思路分析:根据题意,我们也可画出这题的*面图。我们也可以对照图来分析。

  通过观察图,明显看出,当底增加2厘米,高不变时,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增加了一个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相等的底是2厘米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求出了原来*行四边形的高。

  我们还可以从图上看出,当高减少1厘米而底不变时,原来的*行四边形就减少了一个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等底、高是1厘米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就可算出*行四边形的底了。最后根据条件,就可算出原*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解: 4÷2=2(厘米)

  3÷1=3(厘米)

  3×2=6(*方厘米)

  答: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方厘米。

  评析:以上两题是比较复杂的*面图形的有关计算题目。为了使条件和问题形象地展示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图来解决。画图法也是解答数学难题的方法之一,它对于解答数量关系复杂的题目,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家不能忽视画图法的学*。

  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本单元学*的主要内容:

  1.*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

  5.用工具测地面的直线距离。

  6.步测和目测的方法以及有关计算。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2)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实用5份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参照教科书第70页的方格纸,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

  1、出示方格纸上画的*行四边形。提问:方格纸上面的是什么图形?什么叫*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征?

  2·让学生指出*行四边形的底,再指出它的高。然后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准备的*行四边形上画高。(教师巡视,注意画得是否正确。)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1)我们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曾经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它的面积,*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也先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它的面积是多少。请打开教科书,看第70页上边的*行四边形图,每一个方格表示一*方厘米,自己数一数是多少*方厘米?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该怎么数呢?(可以都按半格计算。)然后指名说出数得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数的。

  (2)出示方格纸上画的长方形,要求直接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结果。

  (3)比较*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提问:*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启发学生把比较的结果重复说一遍。*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党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4)小结:从上面的研究我们知道,*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来。但数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往往不能算得很精确。特别是较大的*行四边形,像一块*行四边形的菜地,就不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了。想一想,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找出*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2、通过操作总结*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从上面的比较中,你发现*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不能把一个*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行四边形进行剪拼。(学生剪拼时,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到前面演示。

  (2)教师示范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把从*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扶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比较。(在黑板上剪拼成的长方形的上面放一个原来的*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个长方形,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它的面积和原来的*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

  (4)引导学生总结*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下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行四边形右面板书:*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教学用字母表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是S=a*h(告知S和h的读音。)

  教师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代表乘号的“·”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 6)看教科书第71页中相应的内容,并完成第 71页中间的“填空”。

  3、应用总结出的面积公式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1)看教科书第72页的例题,指名读题后,弓!导学生想,根据什么列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然后在练*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共同订正,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2)完成教科书第72页中“做一做”中的第1题和第2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3)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行四边形,量一星它的底和高是多少厘米,再求出它的面积。

  三、巩固练*

  做练*十七的第1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怎样求*行四边形的面积?*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练*十七的第2题和第3题。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2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0、61页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教学提示:

  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与三角形面积有关的简单问题,获得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感受数**算的合理性与结果运用的现实性,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几种*面图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学生自愿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下面的学*打下伏笔。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有两块白布,用它们做医院包扎使用的三角巾(不可拼接),第一块白布:长135分米,宽9分米。第二块白布:长140分米,宽10分米。

  9d

  2、提出问题。

  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第二块白布可做多少块这样的三角巾呢?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3、解决问题。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方法。

  师:学生汇报计算的结果。

  生:我先算第一块白布和一块三角巾的面积,再计算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

  135×9=1215(*方分米)

  9×9÷2=40.5(*方分米)

  1215÷40.5=30(块)

  生:我列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135×9)÷(9×9÷2)

  生:边长是9分米的正方形白布可以做2块三角巾,那么第一块白布可做多少块三角巾,就用

  135÷9×2=30(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师:同学们的做法很好,希望大家在做题的时候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师:哪个组再汇报一下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生:我们组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做。

  白布面积:140×10=1400(*方分米)

  三角巾的面积:9×9÷2=40.5(*方分米)

  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1400÷40.5≈34(块)

  师:能做出34块吗?大家画图试一试。

  学生画图,发现问题,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通过画图,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第二块白布的长、宽虽然比第一块长5分米、宽1分米,题中要求“不可拼接”,所以不能做出34块,只能用第2种方法,做30块。

  生:先算白布长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40÷9=15(个)……5(分米)余数5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再算白布宽可以做多少个边长9分米的正方形。

  10÷9=1(个)……1(分米)余数1分米是多余的布料,不能做一个三角巾。

  最后算可以做多少块三角巾。

  15×2=30(块)

  师总结: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考察学生能否创造性运用已有知识。结合画图,引导学生把计算的结果同实际的需要联系起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否定第一种算法、

  三、巩固新知

  1、判断题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行四边形行()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三角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和位置无关。()

  2、一块广告牌是三角形,底是12.5米,高***米。如果要给广告牌刷漆(只刷一面),每*方米用油漆0.4千克,刷这个广告牌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教材第61页练一练1题。

  答案:1、×、√、×、√2、16千克、3、0.48*方米,72元

  设计意图:练*分层次设计,主要是巩固、熟练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让学生感知生活化的数学。

  四、达标反馈

  1、大白菜地的形状是三角形,底80米,高60米,如果每棵大白菜占0.2*方米,这地可种大白菜多少棵?

  2、明明的房间是一个长4米、宽3米的长方形。用直角边分别是4分米和3分米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地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3、教材第61页2―3题。

  答案:1、80×60÷2=2400(*方米)2400÷0.2=12000(棵)

  2、4米=40分米,3米=30分米,

  40×30=1200(*方分米),4×3=12(*方分米),1200÷12=100(块)

  3、教材2、5×4.2÷2=10.5(*方米),39×11=429(千克)

  教材3、421≈400,58≈60,400×60÷2=12000(*方米)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生:我知道:在实际问题中,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

  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如例题的第二个问题就要考虑实际问题选择方法。当长方形的长和宽不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的整数倍时,一般不能应用“总面积÷每块三角巾的面积”来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第61页4――6题。

  2、如图一个交通标志牌的面积是36*方分米,它的高是多少分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能应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分析、认真思考的良好*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了*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大家不仅要会利用面积公式求面积,还要掌握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复*这部分知识。

  (一)复*面积公式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长方形面积=长×宽.S=ab)

  板书:

  教师提问:“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推导出*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呢?”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推导*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出示如下图形:

  随后教师将这些图形用→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这些公式的联系。

  教师提问:在推导*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推导*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根据转化的思想,运用了割补*行、旋转*移的方法,把所求的图形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进行推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以后学*新知识也要用这个方法。

  教学意图:使学生清楚面积公式的算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机械地识记公式。

  (二)基本练*

  1.判断题。

  (1)两个底和高都分别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

  (2)两个底和高分别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

  使学生清楚:底和高相等的梯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只有形状和面积都分别相等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3)*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

  使学生清楚: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行四边形的面积才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4)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使学生清楚: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它们的面积也不相等。

  要求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订正:(1)√ (2)× (3)× (4)×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识别每个图形是什么图形,想好求每个图形的面积应用什么公式,再独立列式计算。

  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计算图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①看清是什么图形;

  ②选择正确的公式;

  ③正确的计算;

  ④注意单位名称。

  订正:(1)270*方厘米,144*方厘米,3.61*方米;(2)3.41*方米,4.5*方分米,357*方米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会利用面积公式进行判断。

  (三)综合练*

  1.根据所给条件求面积。

  (1)三角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1分米。

  (2)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3厘米。

  (3)*行四边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2分米。

  (4)梯形的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

  要求学生口头列式说出结果,并想一想应用了哪个面积公式。

  订正:(1)2.5*方分米,(2)6*方厘米,(3)8*方分米,(4)4*方厘米。

  2.自己测量出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并求出图形的面积。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测量的。测量时应注意什么。

  3.下图是三角形小旗。同学们要做 6面这样的小旗,一共要用纸多少*方厘米?

  订正:38×38÷2×6=4332(*方厘米)

  4.一块*行四边形的地,底长是280米,高是57.5米。共收油菜籽3542千克,*均每公顷产油菜籽多少千克?

  订正:28×57.5=1610(*方米)

  1610*方米=0.161公顷

  3542÷0.161=22000(千克)

  5.有一块*行四边形的地,(如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问:每种菜占地多少*方米?

  订正:(1)3.8×4.4÷2=8.36(*方米)(2)4.2×4.4=18.48(*方米)(3)(5+1.2)×4.4÷2=13.64(*方米)

  教学意图:能运用所学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质疑

  教师将本节课所复*的知识归纳总结。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出示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思考)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能想出不同的解法吗?

  思考题答案

  这道题可以有以下几种解法:

  正确答案:75*方厘米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用厚纸做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

  计算*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前面我们在学*长方形面积和*行四边形面积时,都曾经用过数方格的方法,下面我们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提问: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拼一拼,或者同桌的两个学生一同拼摆。

  教师边说边演示拼的过程。先将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放置,再按住三角形的右边顶点,使三角形时针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180,到两个三角形的底边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移,直到拼成一个*行四边形为止,并把拼成的*行四边形图画在黑板上。然后再带着学生规范地照上面的步骤做一遍,做时仍需边做边强调:先要把两个锐角三角形重合,再旋转,旋转时哪个点不动?旋转了多少度?*移时是沿着哪条直线移动的?学生学会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后,教师再说明:*移是图上各点沿直线移动,旋转是一个点不动,其它的点都围绕着不动点转。提问:

  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是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小结。

  教师结合黑板上分别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图指出:通过上面的实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提问:

  这个*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这个*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这个*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回顾梳理本单元知识,能用思维导图清晰的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熟练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单元复*过程,熟练掌握单元知识的同时,再次感受合作学*的重要性以及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中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单元所学的面积公式,理解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灵活运用*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四、配套资源:

  《多边形的面积》ppt课件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五、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课前,教师发给学生如下复*资料,学生独立完成: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有序回忆概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整理和复*。

  设计意图:以一组简单并且特征明显的数为线索,让学生重现已有的概念,不仅能抓住要领,而且能提高复*的效率,为接下来建构知识网络做好准备。

  2.知识梳理,整体回顾

  (1)比较图形的面积。

  师:下面哪些图形的面积与图①一样大?为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很清晰。我们利用这样的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是没有改变的。这就是数学上的“出入相补”原理。

  出示课件:

  (2)认识底和高

  师:屏幕上的这些图形都不陌生,你能按要求画出它们的高吗?

  师:用三角尺画图形的高,需要先确定什么?(确定图形中的某个顶点或图形边上的某个点)

  师:接着该怎样画呢?(接着,思考如何用三角尺画出底上的垂直线段,其中一条直角边过图形中确定好的某个点,另一条直角边和图形的底重合。最后画出图形的高)

  注意:画高时要用虚线,关注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出示课件:

  (3)多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在之前的学*中已经会计算*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你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推导出这些公式的嘛?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小组交流,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学生交流会后用课件动态依次出示:

  小结:把*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推导出了*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把三角形和梯形转化成了*行四边形,推导出了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3.完善思维导图

  (1)引导整理,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小组集体整理/调整思维导图(知识网络)。

  师:哪一组愿意来介绍下整理/调整后的的情况?

  请2~3个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汇报知识整理图,说明这样整理的理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质疑,提出改进意见。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看看你们小组整理的知识图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通过改进,使你们组的知识图也更加完善。

  各小组对本组的知识图进行反思和修改。

  师: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经过修改之后的知识整理图?

  学生二次交流,全班评价,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大致形成下面知识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能够起到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进一步升华。

  4.典型题目练*,综合应用知识

  (1)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知识点*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答案*行四边形的面积:24×15=360(cm)

  梯形的面积:(14+26)×22÷2=440(cm)

  三角形的面积:42×7÷2=147(dm)

  解析代入相应的面积公式,求出相应的面积。

  (2)一面用纸做成的直角三角形小旗,两条直角边分别长12厘米和20厘米。做10面这样的小旗,至少需要用纸多少*方厘米?

  知识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答案12×20÷2×10=1200(cm)

  答:至少需要用纸1200*方厘米。

  解析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题目中已说明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2厘米、20厘米。则根据公式可求出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题目中要求要做10面这样的小旗。因此再用1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0即可解决问题。

  (3)做《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小测、《多边形的面积》专项突破。

  5.全课小结

  师:通过对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全班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过那些*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公式分别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些*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请用表格或画图的方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

  3.在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哪些题目容易出错?收集整理一些容易错误的题目。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3)

——《多边形外角和》教学反思3篇

  听了范宇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她用几朵多边形小花引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巧妙,能够引起学生的欲望,从感情上抓住学生,然后设计一系列恰到好处的提问,让学生在很自然的情况下得到三角形、四边形、直到n边形的外角和,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很愉悦的让学生接受新知识。

  小学生数学《多边形的外角和》教学反思:在讲解完外角之后,紧接着出示了几道有关的练*,讲练结合,源于教材,又揉进自己的创意,教师轻松自如,学生兴趣盎然,这一点值得我好好学*。

  但“是否存在一个多边形,他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相邻内角的六分之一,简述理由。”学生想法和教师不一致,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的理由叙述再充分一些,教师再出示解法让学生对比,学生自然会选择省时省力的方法。

  总之,范老师充分发挥了导演的作用,给了学生发挥灵感的空间,这一点非常成功。但我有一点困惑,这样是否会让优等生更优,差等生更差呢?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和困惑,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体会及反思:

  1、在初一旧教材中完成三角形内外角和的教学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对于多边形的情况如何。结合新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所以特意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一堂活动课,希望对于新课程标准思想有所体现。

  2、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采取了小组合作学*、组与组之间交流等形式。虽然想法上有此意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老教师们的指点,主要表现在:

  (1)较多的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及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的落实。学生练的机会不多,仅有编制*题解答这一部分,且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教师在编题前可先让学生解题,给学生搭好阶梯,使其不至于感到突然。

  (2)小组讨论可以说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这也是本堂课暴露缺陷较多的环节。比如:组员的设置(七、八人一组加上发下的表格较少使得讨论未能有效的开展),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如谁记录,谁发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组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角色等。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总结性的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肯定不够及时,表扬不够热情,比如当最后一个*常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有此创意时,教师就应大加赞扬,从而也能激发课堂气氛。

  虽然整堂课下来出现了较多的漏洞,但我想作为一个新教师的一种尝试也未尝不可。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我们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根据这节课讲授的内容,两位老师均运用新课标的理念,从技能、知识、情感态度、学*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方面看,较为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甚至到讲台上面去为同学们讲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

  2.针对所要讲的内容,创设各种合作学*的活动,使学生带着任务学*,使他们同构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即学*数学又使用数学解决身边的问题,很好地完成学*任务。

  3.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讨论活动时,气氛很活跃、热烈,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这节课的整体性教学体现的不够好。时间分配上,第一部分教学用的时间有些长,练*第二部分的时间稍短,如果设计得再合理些,教学效果会更好。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4)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教学设计3篇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P91内容及P92内容。

  二、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既熟悉,又让我们感到神秘的数学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数学中的数,让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有了量的认识,而形则描绘出了我们*中物的形状。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它们是如何计算的?

  其中*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我们上节课学*的。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推导出*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通过割补等方法把求新学*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回想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它的面积公式是?S=ah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些*面图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谁来说说我们都学过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一起回顾一下三角形的底和高。猜一猜它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我们能否也通过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它的面积吧。

  二、新课探究

  请同学们通过操作手中的图形(拼一拼、折一折或者剪拼的方法,看是否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看是否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请先看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

  1.前后两排4人小组开展活动,先商讨怎么操作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2.按照商讨的方案,动手操作,验证商讨方案。

  3.根据操作过程,组内说清楚怎么操作的,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现在请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开始操作吧。

  问题:

  1.你们用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请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让学生按照问题去说,一边说一边指着图形。

  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长和底相等,宽和高相等。

  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

  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再次让学生感受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正方形的另外一条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一条边长和底相等,另外一条边长和高相等。

  同学们那你们现在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大家有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也有人说为长×宽÷2,还有人说是边长×边长÷2,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哪个更合适呢?

  这里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的,它们是特殊的*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了吗?

  那现在老师考考大家。

  三、巩固练*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几?它的面积应该怎么算?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代表我们是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那它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大家快速计算。

  同学们真棒,会计算红领巾的面积了。

  看来大家掌握地还不错,那同学们老师再考考大家一点简单的。

  二.我会填

  (1)、一块三角形草地,底边是3.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6*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方厘米。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形状一定也相同。

  (3)一个三角形的底不变,高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同学通过刚才的练*,你认为在求三角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四、课堂小姐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你能通过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公式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请看。

  同学们你们看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碰到问题,也可以勤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六、布置作业:数学课本第93页*题。

  七、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作品展示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刚开始引入回顾*行四边形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其中,对于新课内容在讲的过程中,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在结论展示的过程中,因为第一个孩子对分发的图形是什么有点不清楚,所以在讲述中出现了问题,孩子也一下紧张起来,后面的讲述就有点少,对于等底等高的渗透地不够深入,后期练*中需要加强。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P91内容及P92内容。

  二、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既熟悉,又让我们感到神秘的数学丰富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数学中的数,让我们对生活中的事物的有了量的认识,而形则描绘出了我们*中物的形状。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它们是如何计算的?

  其中*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我们上节课学*的。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推导出*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通过割补等方法把求新学*的*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回想一下*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它的面积公式是?S=ah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些*面图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谁来说说我们都学过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一起回顾一下三角形的底和高。猜一猜它的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我们能否也通过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研究呢,让我们一起探究它的面积吧。

  二、新课探究

  请同学们通过操作手中的图形(拼一拼、折一折或者剪拼的方法,看是否把它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看是否能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请先看操作要求。

  操作要求:

  1.前后两排4人小组开展活动,先商讨怎么操作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2.按照商讨的方案,动手操作,验证商讨方案。

  3.根据操作过程,组内说清楚怎么操作的,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现在请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开始操作吧。

  问题:

  1.你们用两个怎样的三角形拼图?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请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来说一说。

  让学生按照问题去说,一边说一边指着图形。

  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长方形的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长和底相等,宽和高相等。

  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

  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来的三角形底有什么关系?*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是等底等高的。再次让学生感受拼成的*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

  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现在的正方形的另外一条边长和原来的三角形的高又有怎样的关系?初步给学生建立长方形和三角形中一条边长和底相等,另外一条边长和高相等。

  同学们那你们现在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大家有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2,也有人说为长×宽÷2,还有人说是边长×边长÷2,同学们你们觉得用哪个更合适呢?

  这里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之间是什么关系?是的,它们是特殊的*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了吗?

  那现在老师考考大家。

  三、巩固练*

  请同学们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几?它的面积应该怎么算?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代表我们是少先队员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那它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大家快速计算。

  同学们真棒,会计算红领巾的面积了。

  看来大家掌握地还不错,那同学们老师再考考大家一点简单的。

  二.我会填

  (1)、一块三角形草地,底边是3.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方米?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6*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方厘米。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形状一定也相同。

  (3)一个三角形的底不变,高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同学通过刚才的练*,你认为在求三角形的面积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四、课堂小姐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如果只有一个三角形,你能通过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公式呢?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方法,你们想知道吗?大家请看。

  同学们你们看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碰到问题,也可以勤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六、布置作业:数学课本第93页*题。

  七、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作品展示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刚开始引入回顾*行四边形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其中,对于新课内容在讲的过程中,在小组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大部分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在结论展示的过程中,因为第一个孩子对分发的图形是什么有点不清楚,所以在讲述中出现了问题,孩子也一下紧张起来,后面的讲述就有点少,对于等底等高的渗透地不够深入,后期练*中需要加强。

  学*内容:

  第9页的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二中相关题。

  学*目标:

  1、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题》、《当堂反馈》相关练*,有记号标明)

  1、出示一个底是4分米,高是3分米的*行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的面积如何计算?

  ■学情预判: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可能有点困惑,这一点要加强教学。

  二.交流共享

  ■后教预设:出示二个板块的挂图,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板块一】学*例4:

  仔细观察这3个*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你是怎样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应当如何计算?

  【板块二】学*例5:

  (1)出示例5: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3)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并填表。

  小组交流: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 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这个*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这个*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2)你是如何想的。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5)

——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优选【10】篇

  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教师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在练*时发现学生单位进率严重遗忘,作业中发现问题后,我在评讲作业时,重新进行了面积进率的推导,以其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利用一个边长1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分别用米作单位和用分米作单位计算面积,再现了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找回记忆中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在*时的练*中,引导学生复*容易遗忘的知识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

  1、学生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表达不清。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行四边形,从操作、比较,到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环节分明,条理清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模糊,表达不清。

  2、部分学生不会分辨底、高(不能正确画出高),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候,不能很好利用*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不能创造性地通过虚线清晰地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引起计算错误。

  3、审题不清,经常不注意单位的异同,面积计算结果经常用长度单位。

  期末复*正式开始,首先我从多边形的面积开始复*。有幸校长来听课,我感觉压力山大。

  不过,上完之后,顿时轻松了不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虽然这次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比较顺利,但是有几个小细节,我处理的不是很好。第一,复*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第二,在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没有把他挑出来着重讲解。第三,上课复*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较少,感觉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虽然有这么多遗憾,不过,校长为我找出了我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

  第一,今天这节课我没有把整理复*课上成练*课,整理的成分比较多,既达到了复*效果,同时达到了让知识系统化的效果;第二,采取的整理复*的学*方式也比较好,具体来说有几点做的很好:

  1、整理时有层次,从整册书到第二单元,再到第二单元的两个版块。

  2、回顾知识时采取让学生自己先回顾,然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整体回顾、整理的顺序,同时针对面积单位这个重点版块,进行了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

  3、对于学生在梯形面积推导发言时,当学生出错时,一是没有急于终止,而是让其继续,最后发现出现问题,二是反思出错原因是由于老师画了特殊图形,这样处理,一来强调了推导结论时,要考虑普遍性,二来保护了孩子。

  4、学生练*时,教师的巡视指导比较有实效。

  校长给我的建议很具体,让我很明确的知道应该在哪改进。其中建议有两点:

  1、在回顾面积单位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1公顷和1*方千米是多大否则孩子只是知道单位和进率对这些单位的大小没有实际认识可结合学校面积以及周边地区来举例;

  2、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反馈时要突出处理比如第二个组合面积可让出错的同学说说出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老师总结一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果结合之前在学*这单元中同学们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就更好。

  第五单元是《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致。原因就是他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完全可以畅所欲言,此时,他们的大脑好像被激活了一样,双手也变得那般灵活。整节课充满着无限生机。这样的课就这样持续着,包括学年的“一课三讲”,包括“区域教研”。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无论是*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是三角形的面积教师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本来就很爱动手实践,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所发挥出来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因为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所以在推导*行四边形面积时,有很多同学都想出了三四种方法(剪拼法、拼组法、折叠法等)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长方形,并能够加以有效的验证。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这样的课堂学*中学生乐想、善思、敢说,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实践、验证……

  2、重视学生的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听了这几节课,教师都精心设计了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行四边形面积该怎样求?”“该怎样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怎样用数方格来数出*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用转化的方法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产生,学生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学*的主人,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从而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数学学*之中。因此学*效果也很显著。

  《多边形的面积》是新人教版第六单元内容。这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部分:*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在思维训练上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领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新研究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并通过对比探究新研究图形与转化后图形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新研究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则渗透了两种思维:一是将组合图形分成若干个已会计算面积的单一图形(分割法),这几个单一图形面积总和便是这个组合图形面积;二是根据图形特征将这个组合图形补成已学过的一个单一大图形(添补法),用这个大图形面积减去补充部分的图形面积便是原组合图形面积。

  本以为这样教下来,学生掌握很好,等到本单元的综合测试结果一出来,让我大失所望,更感到我班后进生辅导工作的严峻与艰辛,也感觉到中下成绩学生学得很吃力。一是计算单一图形面积,有个别后进生能写对图形面积计算公式而不会将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如果图形是侧放的则无法找到相应的底和高。而组合图形也就更让他们感到困难了,即使能将图形分成几个单一图形了,他们也无法正确找到相应的数据计算对单一图形面积。二是部分学生计算失误严重。三是单位的改写要么没有,要么出错。

  以上这些原因让我不知所措, 可见我在*时教学中对中下成绩学生关注得不够,以至中下成绩学生知识出现脱节。针对自己的不足以及学生知识的缺陷,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关注中下成绩学生学*情况,课后多采取措施辅导他们的学*,要帮助他们把最基础的知识补回来,然后再逐渐提高。

  期末复*正式开始,首先我从多边形的面积开始复*。有幸校长来听课,我感觉压力山大。

  不过,上完之后,顿时轻松了不少,也觉得很有成就感,虽然这次准备的不是很充分。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比较顺利,但是有几个小细节,我处理的不是很好。第一,复*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很好的显现出来。第二,在学生易犯错误的地方,没有把他挑出来着重讲解。第三,上课复*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较少,感觉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虽然有这么多遗憾,不过,校长为我找出了我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

  第一,今天这节课我没有把整理复*课上成练*课,整理的成分比较多,既达到了复*效果,同时达到了让知识系统化的效果;第二,采取的整理复*的学*方式也比较好,具体来说有几点做的'很好:

  1、整理时有层次,从整册书到第二单元,再到第二单元的两个版块。

  2、回顾知识时采取让学生自己先回顾,然后老师再带领学生整体回顾、整理的顺序,同时针对面积单位这个重点版块,进行了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

  3、对于学生在梯形面积推导发言时,当学生出错时,一是没有急于终止,而是让其继续,最后发现出现问题,二是反思出错原因是由于老师画了特殊图形,这样处理,一来强调了推导结论时,要考虑普遍性,二来保护了孩子。

  4、学生练*时,教师的巡视指导比较有实效。

  校长给我的建议很具体,让我很明确的知道应该在哪改进。其中建议有两点:

  1、在回顾面积单位时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1公顷和1*方千米是多大否则孩子只是知道单位和进率对这些单位的大小没有实际认识可结合学校面积以及周边地区来举例;

  2、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个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反馈时要突出处理比如第二个组合面积可让出错的同学说说出错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老师总结一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如果结合之前在学*这单元中同学们出错比较多的地方就更好。

  课前思考: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行四边、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整理和复*,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记忆,学会灵活运用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学*和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完善认知结构,拓宽知识面,学会与人合作,共同学*提高。

  复*课是教师和学生都不爱上的,也是最不好上的,课上没有新意,重复性的练*;显得单调而呆板。那么如何把这节课上得让学生有兴趣,有厚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又能很好地落实“探究性学*”的教学模式呢?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尝试,同时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的反思意识,课前设计了导学材料。三个问题:一是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浏缆,自主地以自已的方式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二是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程,通过寻找“相同的地方”提炼转化策略,都是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能求面积的图形,都是利用已有的面积公式推出新的面积公式。因为转化策略支持了本单元中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还能广泛应用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和数学问题的解决。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欣赏自主学*成果,为全班交流做准备;第二个环节是成果分享、梳理提升;依托自学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加强图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图,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加深认识到长方形是*面图形的根本,转化这一策略在学*中的作用。接着三个层次练*。

  上完课后,我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给了我很多思考。从教学目标上,我觉得基本上能够完成课前的预设,但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例如:在练*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关注不够.比如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何时适时介入,何时勇敢地退出,与学生的学*溶为一体。这样的教学基本功和机智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锤炼。

  另外:复*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复*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复*整理的方法,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知识整理环节可以放在课前,课堂教学可以从交流知识整理的成果开始。这样既能对知识整理呈现不同的个性,有利于取长补短,又能保证复*、练*的时间。

  《多边形的面积》这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四部分:*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思索、剪、拼、摆的操作活动。在思维训练上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领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对比探究图形与转化后图形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同时也要注重同一个图形不同的推导方法,像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除了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行四边形,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这个*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引导学生思索另外的推导方法。有的学生想出了可以沿对角线连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还有的同学想出了把梯形分成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这样多种方法的推导,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巩固了“转化”的思想。

  对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我则渗透了两种思维:一是分割法,将组合图形分成若干个已会计算面积的单一图形,这几个单一图形面积总和便是这个组合图形面积;二是添补法,根据图形特征将这个组合图形补成已学过的一个单一大图形,用这个大图形面积减去补充部分的图形面积便是原组合图形面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通过学生的表现体现出来的,所以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现在结合学生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中的学*情况,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 多机械记忆,缺灵动思考

  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不能很清楚的知道*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对应相等的。更有甚者,当老师提问:“我们是怎样推导出*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他回答道:“*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问不对题!当一个图形里面出现几条高和底时,有较多的学生不能正确的选择数据进行计算。有些学生甚至把题目中所有的数据都用上了。学生的反应,促使我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排除一些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强这一客观因素,作为老师,我有没有引导学生把探索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有没有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有深刻的体会?而学生,对学*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意识如何?是积极地自主探索和思考,还是墨守成规地接受书本知识呢?反思课堂教学,我觉得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的状态。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等实践活动,理解相关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

  并且产生深刻的体会;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明白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选择对应的底和高的,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出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练*。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最后,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这是作为新老师的自己所没有注意到的。老是在担心学生学生,代替学生给说出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了。

  (二) 面积单位进率严重遗忘

  有关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在学生三年级时教学的,现在五年级再用到,学生基本都忘了。作业中发现问题后,我在评讲作业时,重新进行了面积进率的推导,以其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但是作业中的情况反应,仍有错误存在。因此,在*时的练*中,需要引导学生复*容易遗忘的知识点,达到常温常新的目的,以减少遗忘。

  (三) 审题不清,甚至不会审题

  批改学生作业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很多学生都没有仔细审题的*惯。在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不注意单位。遇到单位名称不统一时,应转化后再计算,结果,很多学生拿起来就做,根本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惯不好;二是学*态度不端正。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纠正不良*惯。当然,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主动产生纠正不良*惯的需求。如针对学生的作业错误,让学生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想想解决办法,使学生明白,做作业一定要静下心来,从认真读题开始,不读清楚题目不动笔,只有付出细心、耐心,才能把作业做好等。总之,从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发现了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于今后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准备把做好预*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的一种策略,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每日一题”的练*,拓展书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能力,以确保学生扎实、有效地学好知识。

  在教学多边形这一个单元时,在新授课时,强调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各自的面积计算公式,因为在这一环节中用时较多,常常导致后面安排的练*题不能全部在课堂上完成;练*课时,由于时常注重了对后进生掌握情况的关注,比如说多请他们回答问题,尤其让他们多说说思考过程,这样的`结果致使事先安排的*题又一次不能全部完成。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6)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复*关于*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生:我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师:我这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你拼时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

  生: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了。

  师:对,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并且交流拼法,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

  师: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4、第二次操作实践

  师:说的真好,刚才同学们把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组,转化成了*行四边形,也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我们刚学过的*行四过形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了,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前面的拼摆操作,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行四边形或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推导的?

  生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下面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所拼成的*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

  师: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

  生: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除以2呢?

  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师:大家同意吗?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板书s=ah÷2(生齐读)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

  师:(出示课件)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本上算一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感受数学的价值。

  (2)我们经常见到类似的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3×4÷2=6(*方分米)

  2.5×4.8÷2=6(*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2.5分米?

  如果这条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3)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我们学校的上下两个路口在放学时经常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4)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

  师: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揭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规律。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件演示)课下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和总结,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掌握了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红领巾、长方形纸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至少准备一个长方形,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有什么不同? 老师今天也配带了红领巾!你们能帮忙算算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吗?(把红领巾展开贴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问题:

  ⑴ 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⑵ 你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身上熟悉的红领巾实物,首先由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将“ 教学活动” 转化为“ 学*活动” 。]

  3 .讨论与归纳公式

  (1 )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

  ①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③你能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 设计意图: 借助图形直观性,教师指明讨论的部分是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推理,加深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6篇(扩展7)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案(精选5篇)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熟练灵活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以及外角的两条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的两条性质来求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

  难点:比较复杂图形,灵活应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提问

  1.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各是多少?

  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

  二、新授

  例1.在△ABC中,∠A=12∠B=13∠C,求△ABC各内角的度数。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得∠B=2∠A,∠C=3∠A所以可以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来解决。

  做一做:如图,在△ABC中,AD⊥BC,AE*分∠BAC,∠B=80°,∠C=46°

  A

  BDEA

  (1)你会求∠DAE的度数吗?与你的同伴交流。

  (2)你能发现∠DAE与∠B、∠C之间的关系吗?

  (2)若只知道∠B-∠C=20°,你能求出∠DAE的度数吗?

  分析:(1)∠DAE是哪个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

  (2)在△ADE中,已知什么?要求∠DAE,必需先求什么?

  (3)∠AED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

  (4)在△AEC中已知什么?要求∠AEB,只需求什么?

  (5)怎样求∠EAC的度数?

  三、巩固练*

  1.如图,△ABC中,∠BAC=50°,∠B=60°,AD是△ABC的角*分线,求∠ADC,∠ADB的度数。

  2.已知在△ABC中,∠A=2∠B-10°,∠B=∠C+20°。求三角形的各内角的度数。

  四、小结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反映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外角是互相联系与制约的,我们可以用它来求三角形的内角或外角,解题时,有时还需添加辅助线,有时结合代数,用方程来解比较方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的过程;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把未知转化为已知进行探究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能力与简单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学生理解情境,思考问题)

  问题:(多媒体演示)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

  (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

  (3)在上图中,你能求出∠1+∠2+∠3+∠4+∠5的结果吗?你是怎样得到的?

  第二环节 问题解决(10分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对于上述的问题,如果学生能给出一些合理的解释和解答(例如利用内角和),可以按照学生的思路走下去。然后再给出“小亮的做法”或以“小亮做法”为提示,鼓励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无法突破,教师可以给出“小亮的做法”,或引导学生按“小亮的做法”这样的思路去思考,以便解决这个问题。

  小亮是这样思考的:如图所示,过*面内一点O分别作与五边形ABCDE各边*行的射线OA′,OB′,OC′,OD′,OE′,得到∠α,∠β,∠γ,∠δ,∠θ,其中,∠α=∠1,∠β=∠2,∠γ=∠3,∠δ=∠4,∠θ=∠5.

  这样,∠1+∠2+∠3+∠4+∠5=360°

  问题引申:

  1.如果广场的形状是六边形那么还有类似的结论吗?

  2.如果广场的形状是八边形呢?

  第三环节 探索多边形的外角与外角和(10分钟,全班交流,学生理解识记)

  1.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

  2.在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它们的和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和。

  探究多边形的外角和,提出一般性的问题:一个任意的凸n边形,它的外角和是多少?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第二环节解决特殊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这个一般性的问题。

  方法Ⅰ:类似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由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外角和开始探究;

  方法Ⅱ:由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出发,探究问题。

  结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多边形外角和公式?

  (2)利用多边形外角和的结论,能否推导出多边形内角和的结论?

  第四环节 巩固练*(10分钟,学生利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例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3倍,它是几边形?

  随堂练*

  1.一个多边形的外角都等于60°,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

  2.右图是三个不完全相同的正多边形拼成的无缝隙、不重叠的图形的一部分,这种多边形是几边形?为什么?

  挑战自我:

  1.在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锐角?

  2.在n边形的n个内角中,最多能有几个钝角?最多能有几个锐角?

  挑战自我的2个问题,对于新授课上的学生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之前不管是多边形的内角和还是外角和,基本上都是利用等式,从“正向”解决的。而这里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简单的不等式知识和“反证”的思想,对于初次接触这些的学生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师要注意讲解的方式方法。

  第五环节 课时小结(3分钟,学生加深记忆)

  多边形的外角及外角和的定义;

  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在探求过程中我们使用了观察、归纳的数学方法,并且运用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题4.11

  A组(优等生)第1,2,3题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外角和定理,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多边形内角和问题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问题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同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2.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重点

  多种方法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难点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学生自主探索四边形内角和

  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总结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基本方法

  活动3探索n边形内角和公式

  活动4师生共同研究递推法确定n边形内角和公式

  活动5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应用

  活动6小结

  作业

  从对三角形及特殊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的认识出发,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活动中.

  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方法.

  学生提高动手实操能力、突破“添”的思维局限

  综合运用新旧知识解决问题.

  回顾本节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反思总结,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教师用三角尺

  剪刀

  复印材料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2]

  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与形状有关吗?

  问题2.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由此你能猜想任意凸四边形内角和吗?

  动脑筋、想办法,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问题3添加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与形状无关;正方形、长方形内角和是360°(4×90°),由此猜想任意凸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讨论.

  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倾听学生交流.对于通过测量、拼图说明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把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学生汇报结果.

  ①过一个顶点画对角线1条,得到2个三角

  形,内角和为2×180°;

  ②画2条对角线,在四边形内部交于一点,得到4个三角形,内角和为4×180°-360°;

  ③若在四边形内部任取一点,如图,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结论;

  ④这个点还可以取在边上(若与顶点重合,转化为第一种情况——连接对角线;否则如图4)

  内角和为3×180°-180°;

  ⑤点还可以取在外部,如图5、6.由图5,内角和为3×180°-180°;由图6,内角和为2×180°;

  教师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②能否借助辅助线找到不同的分割方法.

  教师总结:利用辅助线把四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体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 .以上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探究任意凸多边形的内角和.为方便起见,下面我们可以选用最简单的方法——过一点画多边形的对角线,来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甚至任意n边形的内角和.

  通过回忆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助于后续问题的解决.

  从四边形入手,有利于学生探求它与三角形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发现转化的思想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结论,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主动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活动3]

  问题4怎样求n边形的内角和?(n是大于等于3的整数)

  学生归纳得出结论: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凸)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特点:内角和都是180°的整数倍.

  通过归纳概括得出任意凸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表达式,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推理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

  [活动4]

  每名同学发一张三角形纸片

  问题5一张三角形纸片只剪一刀,能不能得到一个四边形,在这一过程中内角发

  《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开课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6由四边形得到五边形呢?

  依此类推能否猜想n边形内角和公式

  将三角形去掉一个角可以得到四边形,如图7,四边形内角和为

  180°+2×180°-180°=2×180°.

  每个图形都是前一个图形剪去一个三角形,每次操作内角和增加180°,n边形是三角形经过(n-3)次操作得到的,所以n边形内角和公式为(n-2)×180°

  (严谨的证明应在学*数学归纳法后)

  学生突破常规,学会逆向思维,变以往的“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为“把三角形转化成多边形”同样使问题得到解决

  [活动5]

  知道了凸多边形的内角和,它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

  问题6: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n边形外角和是多少?

  学生自己画图、思考.叙述理由:六边形的六个外角与六个内角构成6个*角,结合内角和公式,因此得到

  6×180°-(6-2)×180°=360°

  学生思考,回答.

  n边形中,每个顶点处的内角与一个外角组成一个*角,它们的和,即n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和为n×180°,而内角和为(n-2)×180°,因此外角和为360°.

  利用内角和求外角和,巩固了内角和公式.

  如时间允许,此时还可补充利用“转角”求多边形外角和的方法,这样就变成了可以利用外角和来推导内角和,这又是一种逆向思维

  练*

  一个多边形各内角都相等,都等于150°,它的边数是 ,内角和是 .

  练*.解:(n-2)180=150n,n=12;

  或360÷(180-150)=12(利用外角和)

  150°×12=1800°.

  巩固内角和公式,外角和定理.

  [活动5]

  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己小结,老师再总结.

  1.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外角和是360°;

  2. 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转化思想.

  学会总结,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作业:

  课后思考题.

  一同学在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时,求得内角和为1125°,可能吗?

  当他发现错了之后,重新检查,发现少算了一个内角,你能求出这个内角是多少度?他求的是几边形的内角和吗?

  多边形内角和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题,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业:

  解法1.设这是n边形,这个内角为x°,依题意:(n-2)180=1125+x

  x=(n-2)180-1125

  ∵0 <180

  ∴0<(n-2)180-1125<180

  解得: <

  ∵n是整数,

  ∴n=9.

  x=(9-2)180-1125=135

  注:方程(n-2)180=1125+x中有两个未知数,解法1用n表示x,根据x的取值范围解不等式组求出了n;如果用x表示n,你能解出来吗?

  解法2.设这是n边形,这个内角为x°,依题意:(n-2)180=1125+x

  ∵n是整数,

  ∴45+x是180的倍数.

  又∵0 <180

  ∴45+x=180,x=135,n=9

  还可以根据内角和的特点,先求出内角和.

  解法3.设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x°,依题意:1125 <1125+180

  即:180×6+45 <180×7+45

  ∵x是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

  ∴x是180的倍数

  ∴x=180×7=1260 边数=7+2=9,

  这个内角=1260°-1125°=135°

  解法4(极值法).设这是n边形,这个内角为x°,则0 <180,依题意:(n-2)180=1125+x

  令x=0,得:n=,令x=180,得:n=

  ∴ < 其余同解法1.

  1

  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定理,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边形定义的理解;多边形内 角和公式的推导;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引 入新(3分钟,学生思考问题,入)

  1.多媒 体展示蜂窝,教师结合图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多 边形.

  2.工人师傅锯桌面:一个四边形的桌面,用锯子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第二环节 概念形成(5分钟,学生理解定义)

  1.借助多媒体显示一多边形,学生类比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多边形定义、并表示出相应的元素.

  2.教师再给出严格规范的定义,特别借助学具说明“在*面内” 的必要性.此外,说明正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第三环节 实验探究(12分钟,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内角和)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从四边形开始研究. 1 . c o m

  活动一:利用四边形探索四边形内角和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师巡视,了解学生探索进程并适当点拨.)

  (生思考后交流,把不同 的方案在纸上完成.)

  ……(组 间交流,教师展示几种方法)

  教师帮助学生反思:在刚才的探索活动中,大家有不同的方法求四边形的内角和,这些看似不同的方法有没有相似之处?

  进而引导 学生得出:我们是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 1 80°,求出四边形内角和为360°,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提出新的探索活动。

  活动二:探索五边形内角和

  (要求: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第四环节 思维升华(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

  教学过程:

  探索n边形内角和,并试着说明理由

  (结合出示的图表从代数角度猜测公式,并从几何意义加以解读)

  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正n边形的一个内角= =

  第五环节 能力 拓展(12分钟,学生抢答)

  抢答题:

  1.正八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 .

  2.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为90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

  3.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的度数是150°,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_______.

  应用发散:

  4.如图所示的模板,按规定,AB,CD的延长线相交成80°的角,因交点不在板上,不便测量,质检员测得∠BAE=122°,∠DCF=155°.如果你是质检员,如何知道模板是否合格?为什么?

  5.小明有一个设想: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要是能设计一个内角和是2008°的多边形花坛该多有意义啊!小明的这个想法能实现吗?

  第六环节 时小结:(3分钟,学生填表)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节内容和同学们的表现做一小结,然后每位学生利用活动评价表进行自我量化考核,并于下反馈给老师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题4、10

  A组(优等生)1;思考题:一个多边形去掉一个内角后形成的多边形内角和为 1800°,你能求出原多边形的边数吗?

  B 组(中等生)1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