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反思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前学生收集的东西较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了解有关这首诗方面的信息还是太少,没有拓宽学生视野。这也许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些,这样一来既便于老师把握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进步,拓宽学生视野。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在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师:滚滚东流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生:流的不仅是水,还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是呀,流的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还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师:这一份份情谊,都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流向广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个“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时此刻,难道我们还能说作者心中流淌的仅是长江水吗?通过这样设问、点拔、交流,学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反思之二。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这是反思之三。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3

  a 这篇课文我自身没有教学,是杨金枝老师开公开课时帮我上的。读了课文,感觉到课文真的是写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课文中写到: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人们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三是故乡的人美。假如看到此处没有搭石,或者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有人来搭好。假如两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让对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来走,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着老人过去。在教学时,应当紧紧抓住这些美的地方,让同学通过朗读、想象来体会这种美。

  b 我最*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身,热爱表示,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同学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获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同学的表示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同学一起创作的舞台。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同学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时抛开教学设计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获。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4

  诗,永远是美妙的代名词,《古诗》,更是以其深邃古朴的意境感染着我们。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怎不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如何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意境,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呢?我想:只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把送别场面拉到孩子们眼前,让他们模仿课文,自编古诗,来开拓和深化意境的创造,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与语言表达能力。

  一、从初读里了解古诗

  情境教学的基础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底蕴又如何可以体会美好的情感?诗是有韵味的文学,没有熟读成诵,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绍完诗人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我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懂笔墨不读书啊!”。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

  完成初读后,再次细细品味诗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活动中,原本生涩的诗句已然渐渐清晰明瞭,如同拨开浓雾一般,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此时,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质疑,“你们真行,初读古诗就可以了解这么多。那请你们再放声的朗读一遍,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号画出来。”紧接着进行集体讨论,结合课文注释解决发现的问题。(我在一旁适时地点拨了一些,发现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合作学*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最后,利用小组汇报的机会,让孩子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虽然孩子们的语言并不准确,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但听了他们颇具文学性的译文,我知道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已经揭开了诗中之“意”。

  三、在想象内领悟情感

  情感,往往是厚积薄发的,特别是在这一篇诗作里,诗人李白并没有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他把这份情感巧妙地融进了黄鹤楼周围的美境里。 一江春水,一叶孤帆,无不处处蕴含着这位大诗人对孟浩然无比向往之情。遗憾的是,学生稚嫩的心灵有怎么能理解呢?这时教师的“导”便应该不失时宜的出现。在教学设计里,我将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大致叙述了一番,让学生稍微了解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我适时地抛砖引玉,一层层剥开诗作中蕴含的真情: 从“这样的朋友远行,李白的心情将如何?”——“若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美丽无比,李白会伤心吗?”“如此说来,李白会把孟浩然留住吗?”连续的几个问题,并不是盲目的,它们引领着孩子们的思维,一步步走向诗人情感的最高峰——“向往”。是的,正是这向往之情,当李白意欲同行而又不能时,才会面对滚滚江水,写下这感人的诗篇。让孩子们从对古人的崇拜中,走进意境,走进诗句,感悟到诗人对朋友那种真挚之“情”。

  四、游情境中感悟延伸

  诗的教学本该结束了,但文本的结束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他们仍然激动着,渴望着。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感,朗读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更*一步的创设情景,用舒缓的语气引导孩子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李白此时想对孟浩然说些什么?”“祝你一路顺风!”“我多想和你一起去扬州啊!”……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着这份不舍,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更在语言上得到了训练。接着便是我的引导: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是一个喜欢山水的人,他多希望也能到扬州去玩玩。更主要的是,他多希望和自己敬佩的朋友——孟浩然一起去游山玩水。可是现在他只能看着孤单的小船远去,烟花三月,长江上本该是千帆过尽的,可是他的眼里却只有孟浩然的那艘小船,心里还在为朋友的远行依依不舍。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下这首诗。是啊,那小船最后也渐渐离开了李白的视线,只能看到奔腾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而去。他无不感慨地再次吟诵了这首诗。

  有人说这只是一首写景的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东流,这明明是写景啊,可是,它真的只是单纯写景的诗吗?(不是)那它写了什么?(写情)写了什么情? (依依惜别之情,写下了诗人对自己敬佩之人一种向往之情。)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诵一次这首诗。

  学生的情感在朗读里得到了抒发,或舒缓,或若有所思的长吟,无不体现着孩子对诗文的理解。 在这时,我适时地要求孩子们进行背诵,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诗句,如果不通过背诵来积累,将会在下课铃拉响之后烟消云散,背诵能使这样的情感逐渐融入、内化。当然对学生们来说,背诵是多么枯燥而又无味的事情啊,只有展开翅膀飞将开去,才是他们所期盼的,那就让他们也作作诗吧!我把自己写的诗展示了一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起来,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带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大作”,而其中更不乏突出的作品。(见附)孩子们的心情在飞扬,思绪在膨胀。我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我相信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终于走进了古诗深邃的意境中。依然身临其“境”了。

  《古诗》——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我和孩子们的互动中活化了教学过程,通过读诗文——解诗意——感诗情——入诗境这样的教学过程,重新焕发了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把孩子从生涩难懂的诗文中解脱出来。可提倡的是:形成了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加深了孩子对古诗的印象,提高了孩子们学*古诗的兴趣,让孩子从毫无实际意义的诵读中走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宝库才有可能被他们挖掘,被他们稚嫩的思维所接受。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5

  在一次语文课上,正赶上古诗教学。这节课要学*的古诗名字叫《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大意后,我让他们分别扮演角色李白和孟浩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服装在电脑背景“黄鹤楼”旁作离别时的对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互相依恋的话说一说。我先找了两个学生,其中扮演孟浩然的那个学生说:“李兄,今日一别甚是想念,等到明年烟花三月时鄙人一定再来黄鹤楼与你吟诗作赋。”扮演李白的那个学生说:“孟兄,一路上你要多多保重才是。”“李兄请留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别远送了,留步,留步!”“孟兄,这是我新作的一首诗画赠于你,路上孤单时尽赏。”“多谢李兄,你真是我一生中最真挚的朋友啊!”“李兄,后会有期!”“孟兄,后会有期,愿你一路顺风!”简单而贴切地一次表演,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古诗课,对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抓住了小学生爱表演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通过表演悟诗情的环节,使学生通过表演,在表演过程中真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着古人的样子和运用古时的语言,有情有境的表演,把学生置身于古时的氛围中,这整个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一种渲染,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但不足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表演机会。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扩展1)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在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师:滚滚东流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生:流的不仅是水,还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是呀,流的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还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师:这一份份情谊,都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流向广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个“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时此刻,难道我们还能说作者心中流淌的仅是长江水吗?通过这样设问、点拔、交流,学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反思之二。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这是反思之三。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前学生收集的东西较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了解有关这首诗方面的信息还是太少,没有拓宽学生视野。这也许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些,这样一来既便于老师把握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进步,拓宽学生视野。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3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我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古诗的学*,更应注重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与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古诗是很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小学是基础教育,多积累古诗是为他们未来的学*打基础的,小学生是记忆的最好时期,就更应该让他们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情景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在上课前,讲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顺势就进入本节课的学*。

  [反思]在这一板块中,迅速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交流资料,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古诗的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诗人,体验其人、其境,并产生浓厚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个板块中,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第二步就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收集的资料,在小组中自行解决以上问题。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通过自学与小组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打下基础。

  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在处理“何时送”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友人在这么美丽的三月到扬州去的喜悦和羡慕之情。同时也注重引导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反思]读书要展开想象,这是读书的好方法。本诗中“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三、感悟诗境、诵读诗文

  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第二板块的学*对诗的意思已经大致了解了,所以通过学生再读诗句,就肯定会在诗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处提出了问题。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为什么帆船会走到天空里去了呢?”等问题。

  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这样处理,主要是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孤帆’‘碧空尽’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们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以及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扩展2)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在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师:滚滚东流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生:流的不仅是水,还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是呀,流的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还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师:这一份份情谊,都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流向广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个“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时此刻,难道我们还能说作者心中流淌的仅是长江水吗?通过这样设问、点拔、交流,学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反思之二。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这是反思之三。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前学生收集的东西较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了解有关这首诗方面的信息还是太少,没有拓宽学生视野。这也许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些,这样一来既便于老师把握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进步,拓宽学生视野。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3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4

  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我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古诗的学*,更应注重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与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古诗是很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小学是基础教育,多积累古诗是为他们未来的学*打基础的,小学生是记忆的最好时期,就更应该让他们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情景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在上课前,讲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顺势就进入本节课的学*。

  [反思]在这一板块中,迅速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交流资料,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古诗的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诗人,体验其人、其境,并产生浓厚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个板块中,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第二步就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收集的资料,在小组中自行解决以上问题。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通过自学与小组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打下基础。

  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在处理“何时送”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友人在这么美丽的三月到扬州去的喜悦和羡慕之情。同时也注重引导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反思]读书要展开想象,这是读书的好方法。本诗中“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三、感悟诗境、诵读诗文

  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第二板块的学*对诗的意思已经大致了解了,所以通过学生再读诗句,就肯定会在诗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处提出了问题。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为什么帆船会走到天空里去了呢?”等问题。

  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这样处理,主要是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孤帆’‘碧空尽’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们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以及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扩展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背诵。

  4、拓展练*,学*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孤帆、尽:

  ①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文本解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李白与孟浩然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因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2、理解“烟花三月”(诗人与好友在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在这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2)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国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

  语文学*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èng)、浩(hà)、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扩展4)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范本5份

  龟蛇二山俯瞰着碧波荡漾、源远流长的长江,文人骚客留连往返的黄鹤楼,依然富丽堂皇、古色古香,但在那雕梁画栋之上,龙飞凤舞之中,也似乎隐隐含有离别的愁思。今天,这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繁荣景象是那样得美好,可是,朋友,你就要离我而去,孤独地漂向那遥远的扬州。在那繁花似锦的扬州,你是否还记得我这个朝夕相处的朋友,记得这烟波浩淼的江水?你是否还会记得这江边的古楼,记得我们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时的情景?

  眺望飘然远去的孤舟,此时我的心情是那样的惆怅。一望无垠的江面上,那与故人一同远去的白帆,显得孤孤单单。这三月的春风、碧蓝的天空,把我带到无边的遐想之中,把朋友吹向遥远的天际,消失在这万里晴空。只留下缓缓东流的长江水,只留下依然如故的黄鹤楼,只留下我们彼此的牵挂与思念。

  啊!朋友,此时的我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对你的思念,一时诗兴又起,便写下了这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凡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希望我们来日再相会,明日再重逢。只要长江水不绝,我们彼此之间的情谊永不断!希望能帮你解决。

  阳春三月,湛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浩瀚的长江奔流不息,一泻千里,好不壮观,长江上屹立着一座高山,高山重峦叠嶂,鸟儿欢唱,绿树成荫,青翠欲滴,从中还有一座屋顶错落,翼角嶙峋的古楼,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若隐若现这座楼被誉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

  孟浩然和李白在黄鹤楼饮酒践行,李白和孟浩然走到山脚下,两人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李白再次挽留:“孟兄,何不在多住几日?与孟兄相处几日,真是胜读十年书啊!”

  “李贤弟,孟某和你游山玩水,不枉此行,你对我的深情厚谊,我终生难忘!”孟浩然躬身作势道“我就要远行了,还请你多多保重。”

  “那么,孟兄此行祝你一帆风顺。”李白连忙拱手还礼。孟浩然向李白辞行,船起航了,船越行越远,消失在茫茫的天边,只能看到长江依旧奔腾。

  李白想起以前种种:饮酒作诗,月下吟诗,游山玩水,看破人世繁华,好不快乐,不禁心中惆怅。便铺纸磨墨,挥笔题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这样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

  金色的阳光照耀着黄鹤楼,滚滚的长江水发着金光。黄鹤楼之下绿树成荫,莺歌燕舞,万分迷人。

  黄鹤楼里,坐着一对老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今天,孟浩然要前往扬州。李白高举酒杯,郑重的说道:“再见了,老朋友,我愿你今后的生活更加快乐,不用总念挂着我,我这里一切都好!”这一句话深深的打动了孟浩然,深深的印在了孟浩然心中。顿时,孟浩然万分激动,万分舍不得这位许久的朋友,眼眶中聚满了泪水。李白见此,规劝到:“兄弟,不要伤心,我们还会见面的。”说着,李白从衣袖中掏出一张纸,深切的对他说:“兄弟,这是我为你写的诗。想念我时,拿出来瞧瞧。”孟浩然用颤动的双手接过这份珍贵的礼物,说道:“一定的,我一定会珍藏的,一定的。”李白忍不住了,用那宽大的衣袖当当自己的双眼,可谁知道,他是在哭泣、流泪,因为他舍不得这位知心朋友啊!

  转眼间,孟浩然上船了。一对老朋友慢慢地向江边靠去,他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停止啊,做最后的辞别。

  “再见了,老朋友!”李白挥手向孟浩然招去,李白站在岸边,望着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晴朗的天空,他再一次高喊:“老朋友,再见了!”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将要远行去扬州了,我很舍不得孟浩然,便在黄鹤楼摆下酒*,和孟兄喝上几杯。

  酒菜都已经准备好了,还不见孟兄到来,我心想:是不是孟兄不肯来和我道别,已经上船去扬州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的心都要碎了。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孟兄来了。我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上前和孟兄拥抱了一下。“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我说。“怎么会呢,我的好朋友邀请我来喝酒,我当然会奉陪了。”孟兄说。我说:''听说你要去扬州了,我们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你还会回来吗?''孟兄回答:“到时候看情况吧!”说完,我们便开始享用着丰盛的佳肴了。

  反猴年,孟兄要走了,我陪他来到了江边,那船早已等候多时了,孟兄说:“再见了,我一定还会来看你的。”我说:“但愿你还能够来看我》”说罢,孟兄上了船。我站在江边,目送孟兄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祝你一路*安,安全到达扬州。

  烟花三月的一个早晨,李白本想约上好友孟浩然到黄鹤楼周边一同游赏明媚的春光,然而却得知好友要到扬州广陵探望亲人。于是特意在黄鹤楼里摆设酒*,准备与老朋友喝酒告别。

  李白在黄鹤楼里耐心地等待着,突然门“吱”一声开了,孟浩然进来了。李白连忙站起来:“孟兄,快快有情,快快有情 "!孟浩然连忙说:“请坐,不必客气。”他们面对面坐着,李白拿起酒瓶,往孟浩然杯子里倒满了酒,然后拿起自己的酒杯,对孟浩然说:“孟兄,祝你一路顺风,来,我们干杯!"他们你一句我一句,谈得可高兴啦!李白看看天色,对孟浩然说:“孟兄,时间不早了,你该上路了。”孟浩然听了,默默地拿起行李。他们漫步来到江边,江面波涛汹涌,江边停泊着几只小船。孟浩然对李白说:“李兄,我们就此拜别,我们后会有期!"说完,大踏步走上船。船慢慢地开动了,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李白目送着好朋友渐渐远去,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奔去,心里无限感慨,心想:好朋友,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扩展5)

——送孟浩然之广陵通用5篇

  黄鹤楼送别

  如皋市白蒲小学宋叙(小学语文)

  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

  【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送别情深。

  【活动方案】

  活动一:读课文,明诗意。

  1.放声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尝试着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用“——”画出。

  2.组内讨论讨论,可以把诗句与文句对应着读。

  3.朗读展示,比比哪一组读得好。

  活动二:读课文,悟别情。

  1.自由朗读2、3自然段,找出体现友人间依依惜别的句子。(读读、品品、写写)

  2.组内交流,然后选择一处,再次研读交流,准备有序展示。

  3.展示学*成果。(读、演、谈体会,注意形式要多样呀!)

  【检测反馈】

  此时此刻,李白伫立在江边,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一、创设情境

  播放《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早已成为中国诗坛的一段千古佳话。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黄鹤楼送别》。读课题。

  二、读课文,明诗意。

  暮春三月,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别离的时刻诞生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指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开展活动一的学*)

  (活动中,老师巡视,个别指点)

  比一比哪一组的朗读更出色。

  小结:你们的朗读韵味足,诗味浓,形式多样。从诗中你们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情感。

  三、读课文,悟别情。

  过渡:那么课文是怎样表达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寻找,去体会。

  (学生开展活动二的学*,教师巡视,随机参与小组交流。)

  学生展示时注意:①尽量让学生多说(还有哪些同学想发表意见?)②加强朗读指导。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离情。第二小节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体会不忍离别之情。第三小节抓住人物对话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孟浩然对李白的安慰。

  小结:依依惜别之情藏在人物的动作中,藏在离别的话语中,藏在景物的描写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检测反馈

  过渡:这一江春水哪里载得动李白太多的离愁,伫立江边,李白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发挥你的想象,写下他的心声吧!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老师也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此刻李白心中或许流淌着这样的旋律,或许正涌动着这样的话语。播放《烟花三月》。

  五、课堂总结。

  想到这里,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春风乍起,今天是孟浩然和李白告别的日子,一夜无眠的李白迎着晨曦匆匆走向了西边的黄鹤楼。

  李白来到了黄鹤楼,一身行装的孟浩然对李白说:“李兄,今日我就要离开这里去扬州了。”李白说:“贤弟,扬州可是个好地方,到了那里,你可得好好保重自己噢。”孟浩然欲言又止,李白看出来了,便对孟浩然说:“贤弟,难道我们兄弟之间还有什么难言之语吗?”孟浩然回答道:“今日一别,恐怕我们再也不能相见,再也不能坐在一起饮酒、吟诗作对了。”李白说:“好兄弟,别难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有缘我们自然会相见。”孟浩然点了点头,在船夫的.催促下,孟浩然上了船,在船上依依不舍地向李白挥手告别。小船渐渐驶远了,不久后孤单的帆船消失在天边,而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翘首引颈,望着滔滔的江水,久久不愿离去,他多希望能再看到他的贤弟呀|!可他只能看到向着天边奔流的长江 水。

  李白带着他对兄弟之间的情意,作下了这首亘古仍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民间广为流传。

  相见时难,别亦难。

  龟蛇二山俯瞰着碧波荡漾的长江,文人骚客流连的黄鹤楼,依然富丽堂皇,但那雕梁画栋之上,龙飞凤舞之中,也似乎隐隐含有离别的愁思。今天,这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啊,朋友,你就要离我而去,孤独地漂向那遥远的扬州。在那繁花似锦的`扬州,你是否还会记得朝夕相处的朋友,记得这碧波浩渺的江水?你是否还会记得这江边的古楼,记得我们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的情景?

  眺望飘然远去的孤舟,心情是如此的惆怅。宽阔的江面上,那与故人一同远去的白帆,显得孤孤单单。这三月的春风,把我带到无边的遐想之中,把朋友吹向遥远的天际,消失在万里晴空。只留下缓缓东流的长江水,只留下依然如故的黄鹤楼,只留下我们彼此的思念。

  来日再相会,明日再重逢。只要长江水不绝,我们彼此的情谊永不断。

  春风,吹皱了一江江水,吹绿了江边杨柳,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的歌声……

  观的黄鹤楼中,传来一声“孟兄,你即将远行,我在此敬你一杯,干!”“干!”

  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呢与朋友对酒当歌的好时节,李白却要送走一位知心好友——孟浩然——李白在黄鹤楼中说道:“孟兄,今你将远行,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是我珍藏多年的'《松梅图》如今我就将它赠送于你,就当是我的一片心意吧——愿你也能和这松和梅一样,敢和风霜斗争,不畏坚难,能屹立在风雪之中!”李白拿出的《松梅图》上,画着松和梅,一棵虽然上半部分蒙上了一层雪,可仍旧坚强的屹立着;一棵枝上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仍然不变样,——整副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觉得那梅花似乎还 发出了阵阵清香……

  “贤弟啊!即然你如此有诚意,那我就收下了,另外我还 要赠你一首诗,来人,拿“文房四宝”来!”孟浩然写完,将诗递给李白,李白不禁赞道:“好诗!好诗啊!——我再敬你一杯酒干!”“干!”两人开怀畅饮,不一会儿,一坛酒就见了底……

  ……

  岸边,孟浩然在将行的船上说:“贤弟!来日再会!”

  “兄台!来日再会!”

  空气中不仅没有悲伤的情感,相反还 多了几分兴奋——因为他们相信,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再次见面的……

  ……

  李白目送孟浩然座的船远去,不一会儿就消失了踪影——虽然江面上有许许多多的船——但李白心中只有那一艘船,但他现在只能看见长江之水滚滚向东流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