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 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之前,老师问一下:会读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会背的呢?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谁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数同学已经会读会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大家想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谁来读一下诗的题目,听老师读一遍,大家齐读课题。通过读诗的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要去的地方是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 [注意强调“之”。“之”的意思是“去”,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 师: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师:三、四两句诗作者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你体会到了吗?(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渐渐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场面,你想说点什么呢?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 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表达的主题都是这样富有诗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维的一首著名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完全由大家自己学要求:1 先读诗 2了解诗的大意 3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重点体会两位诗人在送别好朋友时的心情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 指名读 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的孩子!看注释学*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的孩子!看注释学*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1)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实用10份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一、学*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悒(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译文: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二、拓展练*。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教学实录2(一等奖)

  《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大家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

  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

  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

  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

  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的孩子好,老师来自哪里呢?

  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

  生:我去过!

  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

  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

  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

  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

  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

  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

  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

  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

  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

  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

  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

  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

  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

  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

  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

  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

  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

  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

  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师:在这里,驶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出使

  师:谁出使安西呢?

  生:元二呢?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

  生:王维

  师:对,是的王维,送谁

  生:元二

  师:出使安西,知道安西在什么地方吗?好,你来说

  生:安西在陕西

  师:是吗?你来

  生:安西,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自治区库车县

  师:对,你一定预*了,很好下面谁来读一读课题,好你来读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注意,在元二后面稍微停顿下

  生再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2:送元二使安西

  生3: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请同学们注意看大屏幕,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自己读自己的,读到你满意为止

  生自由读

  师:好,谁先来给大家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都通诗句

  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好

  师:他不仅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而且还带上了自己的情感好,你来

  生读

  师:非常的准确!谁在来?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题目怎么读?送元二——使安西

  生读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读的非常准在这首诗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一个字读错了,好了,看一下,这是一个多音字,那我们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不同的意思,在这首诗中应该读什么呢?

  生:舍shè

  师: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

  生:旅店

  师:对,旅店的意思同学们,舍,不仅是多音字,而且是我们教材中需要会写的!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字怎么写的

  师:舍:是个会意字,因此我们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上面人与一字是屋顶,十子字架放正中,口字根基定要稳,一所房子就建成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的纸,来把这个字写两遍,在写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姿势要正确,头要正,身要直,臂要?,足要安来,开始师:写两遍,好多同学已经写好了,写好的,请放在桌上好了,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好,我们再根据要求来读读这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预备——起

  生齐读

  师:好的,大家读的声音真响亮好,同学们,读懂了,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首诗,结合注释,想想古诗写了什么?

  生轻声读课文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了哪些诗句!好,你是说词语还是读懂了诗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送元二和他离别

  师:好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这杯酒喝完了,元二就走出了阳关,王维就在阳关没有了故人

  师:好,谁能再来说得具体

  生: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思就是西出了阳关就没有了比我们更好的朋友了

  生2:朝雨的意思是早晨下雨

  师:对,早晨下了一场怎样的雨?

  生:非常大的雨

  师:恩?有没有不同意见?你来

  生:应该是早晨下了一场小雨

  师:为什么?你从哪个地方看出下来了一场小雨?

  生:邑轻尘!

  师:从哪个字?

  生:邑

  师:邑,是什么意思呢?

  生:湿了

  师:对,湿了路上的尘埃说明是一场?

  生:小雨

  师:那么谁能句子连接起来再说一遍?好,你来

  生:这种下起了小雨,路上的尘土

  师:尘土怎么样了呢?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很下的雨打湿了路上的轻尘

  师:湿了地上的尘埃,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谁能再说说第二句的意思,好,你来

  生:第二句意思是客舍周围的青青的柳树的颜色更加青青了

  师:为什么更加青青了?你来

  生:因为早上下了一场小雨

  师:在细雨润物中,柳树的颜色更加

  生:鲜艳

  师:那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说一说呢?好,你来

  生:意思说渭城早上一场零星下雨,滋润了路上的尘埃,客舍周周的柳树在雨水中显得更青了

  师:这样的景色怎么呀?是啊,那你能不能带上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你觉得他读出了这样的美了吗?

  生:读出了

  师:好,读出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好,谁来说一说后一句什么意思?好,你来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是,请你再干一杯别离酒吧,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师:在这里故人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老朋友

  师:不仅在这里是老朋友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故人也是指?

  生:老朋友

  师:好,那么接下来,谁能用完整的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整个诗的意思呢?好你来

  生:咸阳城的清晨下着小雨,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旁边的柳树都显得更加亭亭玉立了,王维好像再向元二说请再饮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师: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再一起读读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渭城的景色,美丽吗?

  生齐:美

  师: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美丽的早晨,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渭城在古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因此被称为渭城而阳关在今甘肃西南,是古时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当时的阳关以西就是那么遥远这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处,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触的?你来说

  生:我感觉元二当时很艰苦

  师:路途非常的

  生1:遥远

  师:还有

  生2:人们现在不保护地球,让那些值得我们去珍惜的故址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元二一路上特别的艰辛

  生3:我觉得元二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累了,再看见这一幕,肯定要累趴下了

  师:好,说不定啊元二一路非常的辛苦,非常的艰辛那么作为王维的好朋友,他知道这些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日子里,王维深知元二此行的艰辛,在这一刻,王维心里会想写什么?说些什么呢?现在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

  同桌互说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心里会想些什么?对朋友会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王维这时心里很伤心,因为多年的好朋友,就在此时离他而去了

  师:为什么会伤心呢?因为在这时侯对朋友很——

  生:思念

  师:思念?对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他会对老朋友觉得惋惜

  师:惋惜,你来

  生:恋恋不舍

  师:恋恋不舍,除了恋恋不舍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心里很伤心,他希望元二能快点回来,和他重逢

  师:对希望他早点回来还有吗?你来

  生:王维就想王维肯定恋恋不舍,想老朋友到了阳关没有朋友,要记得给我写信

  师:对,还有吗?

  生:元二,你就要出使安西了,安西好遥远,而且还要跋山涉水,希望你好运

  师:好个之心的朋友啊

  生:王维希望元二能多陪他一会儿多在这里多呆一会

  师:这是对朋友的留恋,那么想一想,此次元二是奉着朝廷的旨意去安西的,肩负着建功立业的伟任,想一想在这离别的时刻元二还会对他说些什么?他又希望怎么样?好你来说

  生:他希望他朋友也和他一起去

  师:是谁去呢?

  生:元二

  师:是元二吗?

  生:应该是王维,王维希望元二不要去,留在这里陪他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的?

  生:元二说,王维你在这里等我,等我出使完朝廷的旨意后,向皇上辞行后就回来陪你,你一定要等着我啊

  师:好,想一想,在这个时候王维还会希望朋友怎么样呢?他这次是带着朝廷的使命去的,如果是你,你希望他怎么做

  生:如果是我,我希望他能完成使命

  师:这是对朋友最好的

  生:使命

  师:好,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此时此刻的王维他一定充满了对朋友的留恋,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关起,同时呢,还有对朋友最好的

  生:祝福

  师: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一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学们,此时此刻,这还是一杯简单的酒吗?这酒中还包含了王维的什么情意?包含了什么?

  生:恋恋不舍之情

  师:好,带着这种感情,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充满了留恋还有呢?

  生:对他的朋友充满了关爱

  师:既然有这么多的关爱,一杯酒够不够?

  生:不够

  师:那我们就来多几杯酒读一读课文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除了留恋,除了关心,还会有什么?

  生:还会有王维对元二的祝福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好,数不清这是第几杯了,可是,喝了这杯酒,元二就要启程出发了让我们也一起举起酒杯再送元二一程吧!劝君更尽一杯酒——预备起

  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在这里离别的时刻,酒逢知己千杯少,离别方知故人情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配乐朗读一生读

  师:你已经深深地陶醉在其中了,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了

  再指名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来了

  再指名读

  师:你已经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等到有一天,你能刷刷刷写出到纸上来,你就是诗人好,你来

  再指名读

  师: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配乐朗读

  师:好,一起来

  配乐生齐读

  师: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根据这首诗,人们把它谱成一首曲,叫《阳关三叠》,也叫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想听一听吗?

  生:想

  师:老师来唱

  老师配乐唱诗

  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好吗?

  师生共唱

  师:当时一杯酒,千古仍唱曲三叠,一杯酒,一句话,一首诗,一声情,同学们,让我们现在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画面,背诵这首诗,预备起

  学生背诵古诗

  师:人生自古多离别,要想真正理解那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去品味这首诗好,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在学*这首诗中,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首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我们运用了读准字音的方法

  师: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好,其次呢?

  生:其次是结合古诗,理解诗句

  师:然后呢

  生:联系生活,体会诗情

  师:最后呢

  生: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师:这就是我们学*古诗的一些好的方法,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我们写出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地离别之情,那么当朋友远去之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接下来,让我们欣赏王维的另外一手送别诗《山中送别》同学们可以结合我们刚才总结的学*古诗方法,也可以总结我们*时的学*经验来读一读这首诗,小组之间合作学*,好,现在开始吧!

  生小组合作学*古诗

  师:好了,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给我们读一读,你们是一个个读呢?还是一起读呢?

  小组齐读古诗

  师:好,非常好你们是一起读呢还是

  小组齐读

  师:你们读的非常棒,特别是把最后一个标点我们一起再来把最后两句读一读

  好,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吗?好,你来很难说,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说

  生:山中把老朋友相送之后,太阳落山的时候把——日落了,把柴堆掩盖了

  师:是吗?太阳落山后,诗人回到家里关闭了家门后两句谁能来说一说

  生: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意思是,春草明年还能绿,但是王孙明年还能不能归来?

  师:王孙在这里就是——

  生:老朋友元二,故人

  师: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想念王孙

  师:很想念王孙,就是很想念他的什么?

  生:老朋友

  师:假如你是他的朋友,你听到了朋友的召唤,你明年还会不会回来啊?

  生:会

  师:即便是不能回来,但我也相信啊只要友情在,哪怕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在一起,这就是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这也是送别诗中的名句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中还有很多有关送别的诗句,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搜集这样的名句,搜集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最后还留给大家一个作业,试着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最后老师还想借用高适的送别诗送给大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宣布下课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读题:

  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⑴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⑵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⑶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

  (15分钟。)

  ⑴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⑵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⑶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

  (6分钟。)

  ⑴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⑵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⑶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⑴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⑵《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⑶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读懂诗题,指导学法。

  1、谁来读一读题目

  师:一个学生,你都读准了。

  2、谁有不同的读法?

  师:你还读出了停顿。

  3、一起读课题。

  3、大家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第一个学生:之:到——你是怎么学懂的?(“注释”是学*古诗的好帮手,别忘了它。)

  第二个学生:如果你能把谁从什么地方到哪儿去,放在前面说,会说得更通顺。板书:送

  第三个学生:原来,我们还可以从题目中读出一件事情来。

  4、再读题目,读出一件事情来。

  5、广陵,就是扬州,这个“陵”字比较难写,我们一块儿来写一写。

  好,让我们来把题目抄到第一行方格里。

  6、投影、评价

  二、读通句子,基础性朗读

  题目已经读懂了,诗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来读一读古诗,再借助课后的注释,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全诗。

  2、个读检查

  3、个读评价

  4、齐读古诗。

  三、读懂意思,理解性朗读

  (一)学懂1、2两句——叙事

  1、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现在,谁想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学生交流。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说清楚了。

  如果把时间放前面说,能把事情说得更通顺。

  当我们连起来说事情时,可以简单地说成是“烟花三月”,如果再具体展开,就显得有些啰嗦了。

  师:你的学*能力真强,老师请教一下,你是怎么学懂的?

  u预设:烟花三月——你理解了。能不能烟花换一个词,这是怎样的三月呢?

  师小结:通过换词,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烟花并不是现在所说的“鞭炮、礼花”?而是指烟雾迷蒙,万紫千红的春天。

  u预设:西辞——这里的西辞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课件出示,师:请看这幅图,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孟浩然就要面对着黄鹤楼辞别了。这里“西辞”点明了黄鹤楼和扬州不同的地理位置。(稍停)大家发现没有,老师用了这么多的话才说清它们的关系。而古诗却只用了——两个字。古诗的语言多凝练啊!

  板书:西辞

  2、谁还想说?(谁能连起来说,把送别的事情说清楚。)

  3、小结:这两句诗,就把送别这件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两句?

  4、再次朗读。评价:你读得很舒缓,一定在想象他们送别的情景。

  你一定读懂了,你的朗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呢。

  你是用心在朗读呀,你是我们学*的榜样。

  (二)、学懂3、4两句——绘景、抒情

  1、谁愿意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生交流。师:哦,你看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

  你读出了一幅画面,谁能读出更多?

  能不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呢?难道这两句仅仅写的是景色吗?你又体会到什么呢?(望得远,站的时间长,依依不舍,惆怅,思念……)

  你已经超越了想象,是心贴心的体会。

  是啊,心中无限的惆怅啊!因为古代交通极不发达,他们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啊!

  大家理解得多好哪,老师相信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u预设:尽。师:尽就是——消失,不见了。你一定是通过想象读懂的,是吧?如果能发挥想象,我们能读懂更多。

  3、让我们来读好这两句。谁来?

  引读:李白目送着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此时他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一生读)——方超颖

  天涯一望,唯有空惆怅。——冯张弛

  帆已尽,水自流,剪不断的思念,才是李白的心。——程容

  4、李白始终没有离开,久久伫立江边,望着滚滚江水,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件:伫立的图片)

  5、(学生说到了往事)师:也许他们会回忆起历历往事吧,他会想起什么呢?

  (课件补充文字阅读)

  6、往事如烟,还是祝福我的朋友吧,因为孟浩然要去面见张丞相了……

  李白会怎么祝福呢?

  评价:补充如“金榜题名。”“祝你一路顺风。”等词句。

  7、(ppt拓展)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纵有千言万语,有与何人说?就让这滚滚江水,捎去李白的心里话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8、交流.

  四、欣赏性朗读

  1、李白的心,尽在字里行间呐!谁愿意把诗人的心融进你的朗读里呢?

  2、生个读师:为了奖励你的勇敢,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我特别欣赏xx把……读得好,这一份依依不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们再来欣赏谁的朗诵呢?

  有一位作家这样说:会欣赏别人的人,也一定能被别人欣赏。

  五、积累古诗。

  1、谁能背了?

  生读得很出色——xx,我相信你长大了一定能做个出色的播音员!

  老师本来也想来读一读,但是听了xx的朗读,自愧不如啊!

  只要我们用心去吟诵,所有的老师一定会欣赏我们的朗读。

  2、配乐、齐颂诗歌。

  3、抄写全诗。

  师:请同学们把这首送别诗抄下来,学*能力强的同学,可以试着默一默。

  评价:Xx同学已经写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

  同学们写的都很正确,但老师觉得字还可以更加端正一些。

  过渡:李白期盼着好朋友早日归来,可是半年过去,孟浩然没有回来,一年过了,他还是没有回来。李白思念朋友,一年后再一次登上了黄鹤楼,去年的今天,往事历历在目,他不禁吟诵起这样一首诗。

  4、补充诗歌——朗诵《江下行》,下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仄。要求:*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5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诗句,逐字逐句学*,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7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古诗方法。

  学*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共同进步。

  四、练*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2)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汇总5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三、四行诗。(用学*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4、并背诵。 

    5、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 

    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 

    2、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1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②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4、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李白站在岸边,6、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7、远,8、心里会想些什么? 

    9、借助插图,10、体会诗的意境。 

    1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5、借助诗境,6、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2、往日,3、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4、学业上相互帮助,5、情投意合,6、感情深厚,7、此刻分别,8、不9、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10、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11、学们想象一下,12、他们的分别时,13、会说些什么,14、做些什么,15、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16、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17、先要有脚本,18、请同19、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20、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21、写一个脚本,22、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23、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4、学*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25、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26、表演后师生共同27、评议。 

    28、根据表演效果,29、重新修改脚本。 

    7、布置作业 (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 

    1、有感情朗读,2、并背诵这首诗。 

    3、《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4、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6、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7、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共同进步。

  四、练*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3)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在教学设计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前学生收集的东西较少,一节课下来总觉得学生了解有关这首诗方面的信息还是太少,没有拓宽学生视野。这也许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些,这样一来既便于老师把握课堂教学,又利于学生的进步,拓宽学生视野。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28个字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通过组内交流课执教这一课,我的`收获还是不少的,有喜有忧: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渐渐地远去,“我”望不见老朋友了,只能望见滔滔江水向天边奔流。作者心中“流”的仅是长江水吗?这又是一个研读点。在教学中,我巧设疑问下“金钩”,通过情景描述,诵读激情,启发诱导,学生感悟充满了灵性、洋溢着人情,教学也由此走向成功。

  师:滚滚东流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生:流的不仅是水,还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别之情。

  生:是呀,流的还有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还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师:这一份份情谊,都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流向广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个“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时此刻,难道我们还能说作者心中流淌的仅是长江水吗?通过这样设问、点拔、交流,学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反思之二。

  据史料记载,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寻常,相似的经历和遭遇,致使两人成为生死之交。他们一生中虽然相聚次数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离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广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告别,坐船顺长江水东流而下,越去越远。长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吗?其实,阳春三月,长江上千帆竞发,不会只有一条船。可作者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单。这个“孤”不是客观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这个“孤”显出两人情谊之深。所以,“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称为孤帆?”是教学的研读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诗句丰富的人文内涵,促成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可当时我没有发现、把握这一教学契机,引发学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学索然无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潜移默化。这是反思之三。

  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渗透在字里行间,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他们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师引导是关键。以上教学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说明?教师巧妙的启发、引导,融情感于诗句之中、读者心中。所以教师须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拥有足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积淀,在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这篇课文我自身没有教学,是杨金枝老师开公开课时帮我上的。读了课文,感觉到课文真的是写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课文中写到:搭石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人们会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三是故乡的人美。假如看到此处没有搭石,或者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一定会有人来搭好。假如两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让对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来走,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着老人过去。在教学时,应当紧紧抓住这些美的地方,让同学通过朗读、想象来体会这种美。

  b 我最*的讲课在“读”和“听”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身,热爱表示,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同学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捕获即使生成的教学机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资源,点燃同学的表示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我和同学一起创作的舞台。在课堂上,我即兴让同学把几个走搭石的场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时想想:备课太详细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时抛开教学设计的束缚,自由的发挥还会有一想不到的收获。

  诗,永远是美妙的代名词,《古诗》,更是以其深邃古朴的意境感染着我们。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的那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更是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于江湖。诗中离别依依之情跃然纸上,怎不叫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正是这样一首传唱千古的名篇,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如何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意境,达到与诗人“同情共感”的艺术境界呢?我想:只有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想象,把送别场面拉到孩子们眼前,让他们模仿课文,自编古诗,来开拓和深化意境的创造,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与语言表达能力。

  一、从初读里了解古诗

  情境教学的基础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底蕴又如何可以体会美好的情感?诗是有韵味的文学,没有熟读成诵,又怎么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呢?于是,在介绍完诗人之后,我设计了一个读的环节。读,却不是摇头晃脑,漫无目的、有形无实的吟诵,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是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在初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谈谈了解、在诗面上做做文章。我要求孩子们动起笔来画一画,把自己的了解批注下来,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还是那句话“不懂笔墨不读书啊!”。就是在这样的初读中,让他们从生涩的朗读里学会思考,而后又在思考中感受诗中的“景”。

  二、在细品中理解诗意

  完成初读后,再次细细品味诗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果然不错啊!在反复诵读的学*活动中,原本生涩的诗句已然渐渐清晰明瞭,如同拨开浓雾一般,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此时,我适时地让学生展开质疑,“你们真行,初读古诗就可以了解这么多。那请你们再放声的朗读一遍,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号画出来。”紧接着进行集体讨论,结合课文注释解决发现的问题。(我在一旁适时地点拨了一些,发现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合作学*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最后,利用小组汇报的机会,让孩子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虽然孩子们的语言并不准确,也还不能感悟到诗中的美,但听了他们颇具文学性的译文,我知道他们在细细品味的过程中,已经揭开了诗中之“意”。

  三、在想象内领悟情感

  情感,往往是厚积薄发的,特别是在这一篇诗作里,诗人李白并没有把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他把这份情感巧妙地融进了黄鹤楼周围的美境里。 一江春水,一叶孤帆,无不处处蕴含着这位大诗人对孟浩然无比向往之情。遗憾的是,学生稚嫩的心灵有怎么能理解呢?这时教师的“导”便应该不失时宜的出现。在教学设计里,我将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大致叙述了一番,让学生稍微了解了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铺垫如同一块小小的碎石,必然会泛起层层涟漪。我适时地抛砖引玉,一层层剥开诗作中蕴含的真情: 从“这样的朋友远行,李白的心情将如何?”——“若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美丽无比,李白会伤心吗?”“如此说来,李白会把孟浩然留住吗?”连续的几个问题,并不是盲目的,它们引领着孩子们的思维,一步步走向诗人情感的最高峰——“向往”。是的,正是这向往之情,当李白意欲同行而又不能时,才会面对滚滚江水,写下这感人的诗篇。让孩子们从对古人的崇拜中,走进意境,走进诗句,感悟到诗人对朋友那种真挚之“情”。

  四、游情境中感悟延伸

  诗的教学本该结束了,但文本的结束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他们仍然激动着,渴望着。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感,朗读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更*一步的创设情景,用舒缓的语气引导孩子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李白此时想对孟浩然说些什么?”“祝你一路顺风!”“我多想和你一起去扬州啊!”……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着这份不舍,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更在语言上得到了训练。接着便是我的引导: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是一个喜欢山水的人,他多希望也能到扬州去玩玩。更主要的是,他多希望和自己敬佩的朋友——孟浩然一起去游山玩水。可是现在他只能看着孤单的小船远去,烟花三月,长江上本该是千帆过尽的,可是他的眼里却只有孟浩然的那艘小船,心里还在为朋友的远行依依不舍。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下这首诗。是啊,那小船最后也渐渐离开了李白的视线,只能看到奔腾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而去。他无不感慨地再次吟诵了这首诗。

  有人说这只是一首写景的诗,你看: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东流,这明明是写景啊,可是,它真的只是单纯写景的诗吗?(不是)那它写了什么?(写情)写了什么情? (依依惜别之情,写下了诗人对自己敬佩之人一种向往之情。)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诵一次这首诗。

  学生的情感在朗读里得到了抒发,或舒缓,或若有所思的长吟,无不体现着孩子对诗文的理解。 在这时,我适时地要求孩子们进行背诵,这样的情感,这样的诗句,如果不通过背诵来积累,将会在下课铃拉响之后烟消云散,背诵能使这样的情感逐渐融入、内化。当然对学生们来说,背诵是多么枯燥而又无味的事情啊,只有展开翅膀飞将开去,才是他们所期盼的,那就让他们也作作诗吧!我把自己写的诗展示了一下,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起来,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带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动笔写下了自己的“大作”,而其中更不乏突出的作品。(见附)孩子们的心情在飞扬,思绪在膨胀。我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我相信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终于走进了古诗深邃的意境中。依然身临其“境”了。

  《古诗》——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我和孩子们的互动中活化了教学过程,通过读诗文——解诗意——感诗情——入诗境这样的教学过程,重新焕发了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把孩子从生涩难懂的诗文中解脱出来。可提倡的是:形成了一次有趣的语文活动,加深了孩子对古诗的印象,提高了孩子们学*古诗的兴趣,让孩子从毫无实际意义的诵读中走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宝库才有可能被他们挖掘,被他们稚嫩的思维所接受。

  在一次语文课上,正赶上古诗教学。这节课要学*的古诗名字叫《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大意后,我让他们分别扮演角色李白和孟浩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服装在电脑背景“黄鹤楼”旁作离别时的对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互相依恋的话说一说。我先找了两个学生,其中扮演孟浩然的那个学生说:“李兄,今日一别甚是想念,等到明年烟花三月时鄙人一定再来黄鹤楼与你吟诗作赋。”扮演李白的那个学生说:“孟兄,一路上你要多多保重才是。”“李兄请留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别远送了,留步,留步!”“孟兄,这是我新作的一首诗画赠于你,路上孤单时尽赏。”“多谢李兄,你真是我一生中最真挚的朋友啊!”“李兄,后会有期!”“孟兄,后会有期,愿你一路顺风!”简单而贴切地一次表演,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古诗课,对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抓住了小学生爱表演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通过表演悟诗情的环节,使学生通过表演,在表演过程中真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着古人的样子和运用古时的语言,有情有境的表演,把学生置身于古时的氛围中,这整个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一种渲染,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但不足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表演机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4)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和体验,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10、学*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11、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12、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13、布置作业(1分钟)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5、?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菁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和体验,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⑴ 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⑵ 查学*古诗的工具书;

  ⑶ 求助学*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三月:阳春三月。

  下:顺流而下。

  碧空:蓝天。

  尽:消失。

  惟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板书标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 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读通句子

  1、自由读

  学*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送别李白—————孟浩然)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仄。要求:*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整体感知古诗意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二、读懂诗题

  ⑴黄鹤楼在哪里?

  出示:黄鹤楼背景介绍。

  师: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文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选择在此辞别,虽是惜别,但更富有诗意。

  ⑵扬州是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扬州风光图。

  扬州:美丽的江南城市,是当时最繁华的都会,尤其春天的扬州到处歌舞升*,到处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⑶体验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读诗题。

  三、读懂诗意

  1、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⑴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们之间的交情吗?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吴、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欢漫游,从27岁到35岁的将*十年的时间里,比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内。他听说孟浩然是个大才子,就主动拜访他,孟浩然虽比李白大11岁,但两位才子却因为有着相同的爱好,一见如故,成为知己。

  ⑶带着对“故人”的真挚的情谊,指导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2、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⑴出示“烟花三月”

  ①看着这四个字,让你想起了怎样的画面?

  ②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③忆往昔,李白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他会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诵读有关江南三月的优美诗句。

  ⑵品味“下”之精妙

  下扬州的下换成“去”“往”等词语有什么不同?从一个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总是帆船点点,而此时在李白的眼中,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别画面。(播放课件:送别)

  ⑶看了送别场面,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

  四、体验诗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语言就是诗句,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读古诗(配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柔情地送别。(女生齐读。)

  男同学深情地送别。(男生齐读。)

  一起豪壮地送别。(齐读)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古典诗词中的送别之情感人至深,有悲伤,有乐观,有劝慰,有欢快……下面让我们诵读一些送别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浓郁的离别之情。

  出示:

  蜡烛有泪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唐·杜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别离》唐·陆龟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难舍难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7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少,很难与诗人的作品产生共鸣;其次,由于古诗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现有的语感相去甚远,大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释义和积累背诵;最后,现在的古诗教学模式陈旧。基于以上几点思索,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想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第一,交流资料,丰富文本。

  在课前预*时,我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围绕诗歌的相关内容查找有关资料。如:关于黄鹤楼的简介及美丽的传说,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故事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效地筛选、过滤,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让学生懂得搜集信息对理解古诗的内容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时,对诗歌所表达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才会迸发出火花。因此,对资料的查阅和筛选丰富了文本,解决了古诗教学文本单一、难懂的问题。

  第二,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特别是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这首诗的情况,作为教者该怎样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新课程条件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开始,老师安排了了解学情、确定重点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的容量。

  第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教学中,老师通过理解诗句意思、交流查阅的资料、教师的范读、引读、媒体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去体会。在教学中,努力调动各种教学因素,把*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之所感,想诗人之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会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参读,整合悟“法”。

  本次教学设计,教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其目的很明确,不仅仅是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两古诗有内在的联系,它们同是著名的离别诗,而离别的情感表达却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精读一首,略读一首,重点放在比较两首诗在表达离别情感上的不同,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设计教学,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富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背诵第一首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通过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两位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在两首古诗对比的学*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意境。

  教学资源:挂图 录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白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之前,老师问一下:会读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会背的呢?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谁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数同学已经会读会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大家想解决什么问题呢?

  师:对,这节课我们学*的重点就是朗读感悟、了解意境、体会感情。

  师:谁来读一下诗的题目,听老师读一遍,大家齐读课题。通过读诗的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送别的地点在黄鹤楼,要去的地方是广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题目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 [注意强调“之”。“之”的意思是“去”,这种用法和现代汉语是不一样的。]

  二:交流资料,资源共享。

  师:那么通过查阅资料,你还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可能汇报的内容:

  1.关于黄鹤楼的资料:师:百闻不如一见:(播放录像)这就是有着动人传说的黄鹤楼,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光顾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这里分手的,送别的地方多么富有诗意呀。

  2.关于广陵:旧称扬州。广陵在盛唐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誉。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丽繁华的扬州,李白多么羡慕呀!

  3.关于黄鹤楼和广陵:出示长江图,标出黄鹤楼和广陵位置。理解“西辞”“下”意思。

  4.关于李白和孟浩然: 师: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师小结:认真读诗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歌的很多内容,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知识,这对学*古诗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借助注释,弄懂诗意,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弄懂每句诗的意思,可以和别人交流一下。

  1、指名读第一句:指名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句诗。你觉得把这句诗的意思读出来了吗?你想想,这黄鹤楼可是两位好朋友经常饮酒做诗的地方,在这里曾留下他们多少美好的回忆啊!而今天却成了两位诗人分别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该怎么读?带着你的.感情去读。听老师读。再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这句诗。

  2、指名读第二句诗,你理解“烟花三月”的意思吗?(生可能读书中的解释)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另外,“下扬州”是说孟浩然顺流而下,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自己练*读读,再指名读,全班同学齐读这句诗。

  师:这句诗被一位清朝评论家称为“千古丽句”,老师还记得《同一首歌》走进扬州的大型演唱会主题就是这句诗,真是千古名句!

  3.我们把最后两句连起来读,谁来试试?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来讲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1)品析“碧空尽”和“唯”含义。

  师:三、四两句诗作者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场面?你体会到了吗?(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渐渐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场面,你想说点什么呢?

  (2)师: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所以老师建议把“天际流” 的“流”字读得长一些,师范读。怎么样,感觉到这种情感了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播放录象)一起读这两句诗。

  4.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是在黄鹤楼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烟花三月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送老朋友去繁华而美丽的扬州,这样的离别少一些伤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李白没有什么悲伤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羡慕。

  五、学*《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表达的主题都是这样富有诗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维的一首著名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完全由大家自己学要求:1 先读诗 2了解诗的大意 3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重点体会两位诗人在送别好朋友时的心情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一)学生自学

  (二)学生汇报

  1.指名读这首诗。

  2.说一说诗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俗。这首离别诗编入乐府,传唱不衰,即《阳天三叠》。

  3.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师: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别好友的时间、地点和背景,王维是在简陋的客栈,在雨后的清晨送别元二去偏僻荒凉的安西,王维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对老朋友怎能不牵挂。如果说李白对孟浩然的分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那么,王维和元二的离别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三)我们试着把这两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的离别之情读出来。1 指名读 2全体齐读。

  六、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师:离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希望课后同学们再多找些离别诗来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我们找节课再来交流欣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二、谈话导入课题。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李白去学**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题,指导书写生字。

  师:诗题中有一个特殊的字,是哪一个字呢?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到)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指导书写)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它是左右结构。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著名诗人崔颢曾经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好,让我们打开课本100页,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生: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听的同学有个任务,他把5个生字读准了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让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读这两句诗,想一想哪一句诗用词更准确?对比练*: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西辞准确指出送别的位置(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之?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用“下”可以看得出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

  李白是什么时候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生: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李白说是“烟花三月”,三月份正是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描述春天的美景。

  生:三月的长江**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三月的长江,江水是碧绿碧绿的。

  师:此时的长江**,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春天来了,提到的都和鲜花有关,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读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

  生:孟浩然去的是扬州。

  师:你了解唐代扬州吗?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生读诗句。

  师: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李白此时非常羡慕孟浩然。(板书:羡慕)

  生:李白此时肯定在想:要是我能去美丽的扬州那该多好啊!

  师:这就叫向往。(板书:向往)

  师:是啊,李白此时充满羡慕,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此时满怀向往,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他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字?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在《赠汪伦》中说:(师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要说,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也不及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深意长。请再带着深情齐读这首诗。

  五、师拓展其它送别诗。

  六、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0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自由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的孩子!看注释学*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

  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3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6)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在一次语文课上,正赶上古诗教学。这节课要学*的古诗名字叫《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大意后,我让他们分别扮演角色李白和孟浩然,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古代服装在电脑背景“黄鹤楼”旁作离别时的对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互相依恋的话说一说。我先找了两个学生,其中扮演孟浩然的那个学生说:“李兄,今日一别甚是想念,等到明年烟花三月时鄙人一定再来黄鹤楼与你吟诗作赋。”扮演李白的那个学生说:“孟兄,一路上你要多多保重才是。”“李兄请留步。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别远送了,留步,留步!”“孟兄,这是我新作的一首诗画赠于你,路上孤单时尽赏。”“多谢李兄,你真是我一生中最真挚的朋友啊!”“李兄,后会有期!”“孟兄,后会有期,愿你一路顺风!”简单而贴切地一次表演,使学生更加喜欢上古诗课,对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的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也能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案例分析:

  这节课我抓住了小学生爱表演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让学生通过表演悟诗情的环节,使学生通过表演,在表演过程中真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整个过程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演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学着古人的样子和运用古时的语言,有情有境的表演,把学生置身于古时的氛围中,这整个过程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一种渲染,也是对学生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但不足的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能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有这样的表演机会。

  在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单纯地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所以我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古诗的学*,更应注重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与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古诗是很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小学是基础教育,多积累古诗是为他们未来的学*打基础的,小学生是记忆的最好时期,就更应该让他们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情景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在上课前,讲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顺势就进入本节课的学*。

  [反思]在这一板块中,迅速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交流资料,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学生对古诗的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诗人,体验其人、其境,并产生浓厚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个板块中,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首先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第二步就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借助注释和收集的资料,在小组中自行解决以上问题。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通过自学与小组学*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打下基础。

  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在处理“何时送”这个问题时,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烟花三月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友人在这么美丽的三月到扬州去的喜悦和羡慕之情。同时也注重引导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反思]读书要展开想象,这是读书的好方法。本诗中“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三、感悟诗境、诵读诗文

  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第二板块的学*对诗的意思已经大致了解了,所以通过学生再读诗句,就肯定会在诗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质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学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处提出了问题。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为什么帆船会走到天空里去了呢?”等问题。

  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这样处理,主要是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孤帆’‘碧空尽’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们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间的深情厚谊。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以及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方法仔细品读。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按计划进入第六单元“人间真情”20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但一开始就很不顺利,多媒体课件因触控笔失去控制而无法操作,许多直观的演示也无法进行。幸好课前就把自己准备好的一些扩充内容写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打油诗》、李白的《和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还有李白的《赠孟浩然》等诗词。

  我的计划是在学生理解这一首比较简单的送别诗和它的写作背景后,把这些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生字、读背古诗后,进入“解诗题、知诗人”环节,围绕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作者李白,让学生明白“谁?在什么地方?为谁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黄鹤楼(设宴)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苏的广陵去。老师问:“谁知道广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学马上举手回答:“广陵就是扬州。”“你怎么知道的?”“诗中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所以广陵就是扬州!”老师肯定了白玢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诗题意思的好方法,让大家学*她。

  接着老师在这个地方介绍了李白和孟浩然两名同时代的大诗人,他们都非常有名气,而且人生经历也很相似和相*。孟浩然比李白大11岁,我们学过他写的有名诗歌,大家都会背诵的《春晓》,(一起背诵这首诗)。他们两人的仕途都不顺利,两人都喜欢游历名山川,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孟浩然年轻时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归田园,写下了许多田园诗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丝,一直把孟浩然当作自己的人生偶像。这时给同学们引出李白的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让学生感受李白对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当成了自己的老师啊。这样的背景介绍只为让学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为后面理解送别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础。

  然后抓“关键词、字”来理解诗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烟花三月”、“下”来理解。“故人”:注释老朋友。说明什么?(两人是老熟人。情谊很深!)

  “烟花三月”告诉我们送行的时间是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

  哪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地形特点:西高东低。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乘船由黄鹤楼去扬州,当然是顺流而下。

  “李白在黄鹤楼设宴给老朋友送行,吃完饭后送老师来到楼下码头边,对老师说了些什么?老师的船走远了,消失在天边了,他还在干什么?从中看出什么?”设计这个情节,就是为了能够入情入境地让学生走入诗词报要讲述的故事,去体会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间的真情。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去体会李白对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恋。老友乘坐的船儿早就消失在了天边,看不见踪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边不忍离开,可见他对老友的深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意思后,话题一转提到了黄鹤楼,问同学们知道这座江南名楼吗?想了解李白和黄鹤楼的故事吗?然后简介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湖北省武汉市。讲李白游历到黄鹤楼,在这里看到美丽的湖光山色,诗意大发,想写一首诗。可来到黄鹤楼上一看,比他小三岁的诗人崔颢已经在黄鹤楼的墙壁上题写下了著名的诗歌《黄鹤楼》,李白读完这首诗,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经提起毛笔,感叹道(引出李白关于黄鹤楼的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觉得崔颢的诗写的太好了,自己再写也不会超过崔颢的诗了,搁笔不写了。你们想读一读崔颢的《黄鹤楼》吗?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把板书好的《黄鹤楼》拿出来,让大家去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去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民。烟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让学生去朗读两首诗。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写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推荐给大家《和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中吹笛》:“一同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尽管有些拖堂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我认为这样推荐诗歌给孩子们还是很有趣的,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兴趣,又拓宽了课程资源,引发了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

  当然,由于内容过多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和体会不够深刻,有些水过地皮湿的感觉,但我还是想这样去试一试,改一改以往古诗教学的形式,看看孩子们对古诗的情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各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写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时又有一种开阔大气的意境。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教学设置上先让学生逐步理解字、词、句,再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在操作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够好,在解释字、词、句上占用的时间过多,有点拖沓,导致在朗读方面的用的时间较少,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新的教学技巧,但同时有产生一种困惑:传统的教学重基础缺创造,新课程重创造而底蕴不足,精于思维而表达却跟不上。究竟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否只取一瓢,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教学完之后,感到还缺点什么?想来应该就是让学生动笔的机会太少。古诗是很好的读写结合的材料,既可以有一般的诗句翻译,也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进行补充、理解的练笔,很可惜课堂上少了后种。

  《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让学生来写写“烟花”的比喻句,也可以写写对朋友祝福的话。《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让学生来写写劝朋友喝最后一杯的话。

  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我是以“找出哪个景物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础”为问题背景的。学生找出了相应的意象之后,对“酒”、“柳色新”的感受谈的比较多,而且不乏有见解的理解,但是很可惜,我没有让学生写写,错过了一次“点评”古诗的练笔机会。在谈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其实已经把诗句的理解说出来了,让学生说过之后,加以 整理,写一写其实很有好处,至少要比只是被动记一些我讲的解释的句子有效得多!

  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由于我这一次是选班上课。也是一个对自已的挑战,到一个自已不熟悉的班上课。能提高自已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二、设身处境,吟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涵咏真情。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6篇(扩展7)

——改写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文合集10篇

  阳春三月,正是大自然生机盎然,万物萌发的时期,一株株小草从肥沃的土地里探出了充满好奇心的小脑袋,打量着这个对它而言是十分新奇的世界;桃花害羞地向人们展示它的盛世美颜。

  在河畔,一座八角形的建筑屹立在眼前,它就是黄鹤楼。在黄鹤楼里,真是好不热闹。服务员把我带到一间独立的、古色古香的房间里,向我做了一个请进的手势,对我说:“李白先生,这里是您预订的江景vip包厢,菜单就在雕花的梨花木餐桌上,有需要请按服务铃!”我微笑着点了点头,进了房间,我拿起桌上的菜单和笔,坐在椅子上,点了老孟最喜欢的招牌菜和其它一些名贵的菜,还点了我和老孟最喜欢的女儿红。过了不久,各种美味佳肴上了桌,又过了一小会儿,老孟也来了。我不停地往老孟碗里夹菜,对他说:“哎!孟兄,人生难得一知己,如今你我一别,再见不知何时,今天我们不醉不归!”老孟往我的金酒杯里倒了些酒,又往自己的金酒杯里也倒了些酒,说:“李兄,你我虽两地相隔,但只要心意相通,又有何妨!”我和孟兄干了杯,将各自杯中酒一饮而尽,吃完离别餐,付了金子,我们来到了楼下的江边。

  我把老孟送上帆船,并从随身包裹里拿出好几套厚衣服,塞到他的怀里,对他说:“贤兄,听说广陵天气冷,你可要照顾好自己呀!”说罢我又从旁边的柳树上折下两根柳枝,一根放在老孟手上,一根握在自己手里,接着强撑着笑脸,对老孟挥挥手说:“再见了孟兄,希望我们有缘再相见!”老孟抹了抹眼角,随后招手道:“贤弟留步,愚兄永远也不会忘记你的!”

  我目送着帆船朝着天际越开越远,逐渐变成小点直至消失不见。想到日后没有老孟陪我饮酒作诗;没有老孟陪我游山玩水;没有老孟陪我……思绪至此,我不禁泪如雨下,在一瞬间,离别的忧伤漫上心头,借着酒意,我灵感大发,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为人豪爽,结交了许多朋友。每日饮酒作诗,生活相当洒脱。故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而李白本人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之名句流传后世。

  对待朋友,他可以说得上是一百一。大家还记得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桃花潭,李白送好友汪伦的.名句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请。”可见友谊在李白心中的地位。

  这一天,好朋友孟浩然邀李白到黄鹤楼饮酒。*间,孟浩然说:“李兄,我的老母生病了,前日朋友捎信来,让我回去照顾老母!”李白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趁你现在正在放假,不如及早动身,尽尽孝心吧!”孟浩然说:“我在这里也没什么行李,不如今天就动身┅┅”李白捋捋自己的胡须道:“可以,今天我作东,就算给你送别。”他举起酒壶斟满了两杯酒说:“孟老弟,旅途愉快,喝下这杯酒吧!”

  窗外,阳光灿烂,万木竟春,迷蒙的江面上泛起点点白烟儿。千帆在江,气势磅礴。在这烟花三月,孟浩然将到扬州探母。哥俩酒已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个相揖作别。

  老朋友孟浩然已经登上了客船,李白回着手喊着:“再见,再见!”声音穿越江面。孟浩然也挥着手,真有执手相看泪眼之势。李白的手挥累了。他已经定格在挥手之间的姿势。这时,长江之上,只有孟浩然的一艘小船,船渐渐地远去了,都快看不见影子了,李白望眼欲穿。渐渐地,船已经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只听见哗哗的流水声,震耳欲聋,滔滔江水向天际流去。

  李白呆立在江边不动,像一尊雕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抹了一把眼泪,惆怅地回到酒店,取出笔砚纸墨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都知道,我李白喜欢喝酒吟诗,广结天下文人诗友,其中孟浩然是我亲爱的老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观赏风景,饮酒做诗,下棋作乐。

  烟花三月的一天,孟兄突然向我辞别,要东去广陵。老朋友要离开,我的心中觉得很难过。

  我准备了丰盛的佳肴和美酒,与孟兄骑马来到我们常去的黄鹤楼,为孟兄饯行。

  我们拾级而上,登上黄鹤楼。在温暖的春风中,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眺望着远处春意盎然的景色,江面上波光粼粼,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星星点点的野花,路边的树木正抽出嫩绿的新芽,一群鸟儿婉转地歌唱,高兴地飞翔,好像也在为孟兄送行。

  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我们喝着美酒,吃着佳肴,诗兴大发,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们倾谈心事,高谈理想和抱负,高兴之下时间一晃而过。不知不觉中,离别的'时间拉*了,离别的哀愁又袭上心头。我举起酒杯,感慨地说:“老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相逢,来,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一饮而尽。孟兄也千愁万绪:“老朋友,我们感情深厚,但愿友谊万岁!”

  江边的帆船早已靠岸,我紧紧地拉住孟兄的手说:“此去路程遥远,你要多保重!”孟兄站在船头向我作揖告别:“再见,李兄!希望你常来信,把好诗写给我看看。后会有期!”

  船渐渐地走远了,帆影已慢慢模糊,消失在水天帆相接的地方。江面波光闪动,江水溅起层层波浪,滚滚向前。

  我鼻子酸酸的,依依不舍地站在江边,久久不肯离去。我触景生情,大声地吟唱: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即将要走了,他立马跑去他的朋友李白家,告诉他这个消息。

  走到李白家前,孟浩然犹豫了,他心里想:我告诉他这个消息,他会很难过,但如果我不告诉他,他又以为我不当他是朋友,这该如何是好呀?这时,李白刚好从家门走了出来,见到自己的朋友,非常惊讶:“孟兄,你来找我?怎么不进家里呢?”孟浩然心里就像一团火在燃烧,不知该不该告诉他。李白见孟浩然这副表情——有事说不出来。就说:“我们不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吗?有什么事说出来呀。”孟浩然一听这话,就告诉了李白那个消息。李白一听,呆若木鸡,心像刀割一样,难过极了。因为这个消息来的太突然了,李白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孟浩然的亲戚跑来说:“该启程了!”李白真是苦上加苦了。李白送孟浩然来到黄鹤楼的码头上。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本来是很开心的,但是李白看见眼前这位朋友马上要走了,心里难过的不知怎么形容。孟浩然说:“我要走了,你多保重呀!”李白泪眼汪汪地说:“我会的!你也要多保重啊!去到那边记得写信报*安给我,祝你一路顺风!”“恩!”孟浩然一步一回头地上船了。船渐渐驶向江中心了,俩人挥手告别。天空碧蓝碧蓝的,好像被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感动了,船已经驶向天边了。李白见船已经见不到影子了,就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回到家后,李白开始担心起来:刮大风,把船吹倒了或者吹翻了,那我们不就永远见不到面了?或者冲大浪,冲倒了船,又该如何是好?

  几天后,孟浩然才飞鸽传书回来:顺利到达!李白见了,才松了一口气。

  谁都知道,我李白喜欢喝酒吟诗,广结天下文人诗友,其中孟浩然是我亲爱的老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观赏风景,饮酒做诗,下棋作乐。

  烟花三月的一天,孟兄突然向我辞别,要东去广陵。老朋友要离开,我的心中觉得很难过。

  我准备了丰盛的佳肴和美酒,与孟兄骑马来到我们常去的黄鹤楼,为孟兄饯行。

  我们拾级而上,登上黄鹤楼。在温暖的春风中,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眺望着远处春意盎然的景色,江面上波光粼粼,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星星点点的野花,路边的树木正抽出嫩绿的新芽,一群鸟儿婉转地歌唱,高兴地飞翔,好像也在为孟兄送行。

  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我们喝着美酒,吃着佳肴,诗兴大发,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们倾谈心事,高谈理想和抱负,高兴之下时间一晃而过。不知不觉中,离别的时间拉*了,离别的哀愁又袭上心头。我举起酒杯,感慨地说:“老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相逢,来,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一饮而尽。孟兄也千愁万绪:“老朋友,我们感情深厚,但愿友谊万岁!”

  江边的帆船早已靠岸,我紧紧地拉住孟兄的手说:“此去路程遥远,你要多保重!”孟兄站在船头向我作揖告别:“再见,李兄!希望你常来信,把好诗写给我看看。后会有期!”

  船渐渐地走远了,帆影已慢慢模糊,消失在水天帆相接的地方。江面波光闪动,江水溅起层层波浪,滚滚向前。

  我鼻子酸酸的,依依不舍地站在江边,久久不肯离去。我触景生情,大声地吟唱: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满人间,绿草赏心,红花悦目,幽静的树林里,鸟语声声。微微湿润的空气中,散发出百花的芳香。轻风阵阵,炊烟袅袅。

  在通向黄鹤楼的小路上,缓缓地走着两个人。他们手拉着手,默默而行。

  这两个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今天,孟浩然就要辞别这难分难舍的老朋友,辞别这风景秀丽的黄鹤楼,到远方的扬州去了。

  登上黄鹤楼,看到滔滔长江水滚滚东流,他们想起了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春天,一起赏花,一起吟诗;夏天,一边饮茶,一边论诗;中秋月下,互相勉励;冬季对酒,谈古论今……

  李白轻轻地唤了一声书童,书童应声而上,手里捧着一盆小草。

  “仁兄啊,这盆小草是我多年随身之物,它虽然朴实无华,却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它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怎样做人。现在赠与你,让我们互相勉励吧!”

  孟浩然激动地接下了那盆小草,转身也从行李中取出一幅古画:“贤弟啊,这也是我珍藏多年的《苍松图》,它有着挺拔的雄姿,有着傲霜斗雪的性格。现在赠与你,愿我们的友谊千年不老,万古长青!”

  李白斟满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这一别,也不知何日重相会,请饮了这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孟浩然接杯一饮而尽,感激地说:“今日暂别,后会有期。贤弟,你要多保重身体啊!……”离情别语,怎能一下子说完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家的催促下,登上了小船。春风阵阵,杨柳依依,波浪起伏,无情地拍打着江岸,发出阵阵的轰鸣。

  李白挥手:“一路顺风!”“后会有期!”孟浩然也挥挥手。“前途多保重——”“多保重——”……

  汹涌的长江水,渐渐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孤零零的帆影,越去越远,渐渐消失在晴朗的蓝天里。李白却仍久久地站在江边……

  春风,吹皱了一江江水,吹绿了江边杨柳,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的歌声……

  观的`黄鹤楼中,传来一声“孟兄,你即将远行,我在此敬你一杯,干!”“干!”

  在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呢与朋友对酒当歌的好时节,李白却要送走一位知心好友——孟浩然——李白在黄鹤楼中说道:“孟兄,今你将远行,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这是我珍藏多年的《松梅图》如今我就将它赠送于你,就当是我的一片心意吧——愿你也能和这松和梅一样,敢和风霜斗争,不畏坚难,能屹立在风雪之中!”李白拿出的《松梅图》上,画着松和梅,一棵虽然上半部分蒙上了一层雪,可仍旧坚强的屹立着;一棵枝上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仍然不变样,——整副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觉得那梅花似乎还 发出了阵阵清香……

  “贤弟啊!即然你如此有诚意,那我就收下了,另外我还 要赠你一首诗,来人,拿“文房四宝”来!”孟浩然写完,将诗递给李白,李白不禁赞道:“好诗!好诗啊!——我再敬你一杯酒干!”“干!”两人开怀畅饮,不一会儿,一坛酒就见了底……

  ……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