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1

  一、成功之处:

  1、重难点突出,有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用一首学生们都喜欢的周杰伦《青花瓷》~化学版的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学生能很快进入学*角色。

  3、引课注重创新。创设情境“金光灿灿的老师”引入非常精彩,一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4、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完成有序、有效。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学生的演示实验效果显著。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6、注重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协作精神。

  7、学生在相互学*和探讨中自评互评,这样使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同学友好相处,达到智力、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发展的目的。

  8、教师能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在评价时,能做到“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和喜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不足之处:

  1、学生比较紧张导致课堂气氛死板

  2、课容量有些大。

  3、过渡语言组织不够自然。

  三、感悟:

  要上好一节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一堂好课要学会取舍,不需要太多的亮点,太多反而没有亮点,学会让一堂课真正的彩起来。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2

  从初中教师到高中教师的跨越不只是一个校门的差别,知识的难度变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再加上以前知识的构架比起高中远远不够,等等难题,摆在面前,而庆幸的是,开学第一天,便感受到了这个学校制度的规范与成熟,办公室同事的热情与友好,无一不感慨,或许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

  开学初第一节课,并未有适应的时间,便开始着手准备新任教师汇报课,上班三年,驾驭课堂的能力已经练就,但知识的把握却已成为最大的问题,幸好办公室老师的倾囊相助,上课较为成功。总结反思如下:

  1、继续保持集体备课:由于教研组所有老师的帮组,本次上得还算马马虎虎,因此最大的感慨为必须及时向老教师学*。虽然只有半天的准备时间,但教研组老师帮忙给课件,给自学稿,指导重难点,打印东西,指导实验等等本该自己艰难突破的事情,都在教研组老师无私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因此,如果这节课成功了,那将归功于所有老师。

  2、加强重难点把握:虽然以前带过三年九年级学生,但到高中之后知识拓展面的增加不是一星半点儿,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因此一定要快速的找到每节课的重难点,以最快的速度突破重难点。

  3、为学生构建知识引桥:九年级学生在化学知识上的掌握还尚在特别浅显的地步,第一要教会他们从现在开始打开学*化学的视野,第二要结合以前九年级知识的优势,提前告知学生现在必须另外掌握的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很多知识在初中并没有学*过,而在高中并不细讲,就要求掌握,如水的微弱电离,个人认为,如果有条件,必须增强初高中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引桥。因此,3年的初中化学教学或许更好的教会我了要适时沉积,学会沉淀自己。

  4、钠与水反应实验的反思:必须把钠上边的煤油擦干净,否则有可能会引起小爆炸。

  5、知识构架上缺少分类和比较法的学*:由于时间问题,重点放在观察和实验法,并得出本节课的重点钠与水、氧气的反应,对分类和比较钠与铁的性质并未涉及。但在第二课时已就钠与铁的性质比较,包括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性质的比较进行了详细讲解。

  知识的大门已向我敞开,勇敢无畏的向前走才是我要的路。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3

  课后反思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节复*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金属与氧气、稀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和现象,能够利用这些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是能够应用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和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这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将本人在执教过程中的所感所获总结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游戏“金属知多少”导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进行猜测,即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引入“黄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创设了“假黄金”案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破案方法,这样的开场轻松活跃,又紧扣本课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学生进行点评推敲后,归纳出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课堂内容安排就是逐一复*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原理和现象,通过回忆、思考、讨论、作答、归纳的方法展开学*,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尤其规范了学生写方程式和表述现象的*惯。另外,在每个内容复*完后都对应安排《中考赏析》,通过中考题目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找出研究对象,利用排除法等等。在复*完重点内容后,本人又设计了《中考突破》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吃得好”,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滤液和滤渣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置换反应的实际应用。二是关于氢气的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巧算,突破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计算的难点。最后,本节课在小结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下节提前看,以中考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提前感知下节课的重点和中考的考查方向,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也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本节课课堂内容涉及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是一节有深度和广度的复*课。

  2、教师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中本人始终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改变复*课“满堂灌,满堂练”的模式,每个环节设计中执教者都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比如“黄铜破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只是做简单的点评和引导。在书写金属和酸的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考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注意到反应中铝是+3价,铁是+2价,并让同学上黑板板书铝、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突破》这个环节,教师更是注重解题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题还由学生亲自上讲台分析和讲解。

  总之,这节课的教师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空间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复*的内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会出现一些盲点,比如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提问作答,个别答、集体答、接力答的形式,还有黑板板书和上台讲解等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在回答问题方面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但经老师引导,同学协助,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度高,虽然有些同学还是胆子不够,表达能力欠缺,但坚持这样复*,这样训练,相信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4、教学后感

  这节课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如果学生学*基础扎实,则可以深入挖掘,在基础知识回顾方面减少时间,加强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节好的课,力求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小部分学生“吃得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导学,这点在这节课有得到体现,但这方面还需在日后工作中继续研究,力求做到更好!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观察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上完课后,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去思考: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精力和荣誉给予了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往往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导致“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伤害,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还有就是学生的参与,在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老师实验探究、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虽然学生有充分的动口、动脑的时间。但学生却没有动手的机会,所以觉得有点遗憾,因为觉得只有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他们才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的主体角色。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才能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共同进步。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5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能够很好地完成了复*与归纳、体验生活与化学、活动与探究、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两大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我在设计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上,进行了实验改进:把表面皿隔成四块,先倒入酸后按顺序放入铜、铁、锌、镁。通过改进后的实验不但节省时间避免操作的重复,而且是在同一个容器里发生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更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更能说明问题。

  2、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能应用掌握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如:在讲完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现在新人结婚流行送黄金饰品,但市场上的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目前社会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金黄色,俗称黄铜,铜和锌保持各自单质的化学性质)假冒黄金,进行诈骗活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某金黄色金属块是真金还是黄铜,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这道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讨论与交流,在教师的点拨下得出了一些验证方法。课后再让学生拿来家里的黄金饰品进行验证是否是真金。那一刻,同学们积极参与,高潮迭起,真正体会到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体现了“生活中有化学”,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学生在实验中,感受了分工与合作的实践乐趣,提高实验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教学中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氛围热烈、和谐。如:“有一组的同学在做铜丝放火上加热时看到的不是铜丝变黑而是变成绿色,就及时的提出,说明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逐渐形成”。

  4、以提问的方式开始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悬念引发后面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接受。

  5、结合本校实际,强调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6、本节有很多实验,学生学*有劲,在学*过程中一定要把现象与结论进行很好的引导,结论很容易得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

  7、有关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学*运用谐音的方法,容易记忆,降低了学生的记忆难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

  1、 在引导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好,以后要从这方面去学*实践。

  2、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问题处理的不够好。

  3、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没有注意按照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去完成,以后要注意改正。

  4、由于思维能力关系等因素,造成了课堂节奏,不够紧凑,引导和表达还不够精准,造成悬念力度不强。如:学生对金属发生变化时的现象、激烈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不够明显。

  可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没有发现,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过来争取做得更好。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阅读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1)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3篇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

  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既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的能力。

  2、通过先练*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本人认为这是一节温暖的实效复*课。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引入,也没有流连忘返的结尾,但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2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节复*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金属与氧气、稀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和现象,能够利用这些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是能够应用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和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这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将本人在执教过程中的所感所获总结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游戏“金属知多少”导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进行猜测,即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引入“黄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创设了“假黄金”案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破案方法,这样的开场轻松活跃,又紧扣本课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学生进行点评推敲后,归纳出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课堂内容安排就是逐一复*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原理和现象,通过回忆、思考、讨论、作答、归纳的方法展开学*,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尤其规范了学生写方程式和表述现象的*惯。另外,在每个内容复*完后都对应安排《中考赏析》,通过中考题目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找出研究对象,利用排除法等等。在复*完重点内容后,本人又设计了《中考突破》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吃得好”,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滤液和滤渣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置换反应的实际应用。二是关于氢气的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巧算,突破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计算的难点。最后,本节课在小结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下节提前看,以中考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提前感知下节课的重点和中考的考查方向,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也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本节课课堂内容涉及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是一节有深度和广度的复*课。

  2、教师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中本人始终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改变复*课“满堂灌,满堂练”的模式,每个环节设计中执教者都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比如“黄铜破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只是做简单的点评和引导。在书写金属和酸的.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考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注意到反应中铝是+3价,铁是+2价,并让同学上黑板板书铝、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突破》这个环节,教师更是注重解题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题还由学生亲自上讲台分析和讲解。

  总之,这节课的教师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空间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复*的内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会出现一些盲点,比如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提问作答,个别答、集体答、接力答的形式,还有黑板板书和上台讲解等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在回答问题方面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但经老师引导,同学协助,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度高,虽然有些同学还是胆子不够,表达能力欠缺,但坚持这样复*,这样训练,相信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4、教学后感

  这节课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如果学生学*基础扎实,则可以深入挖掘,在基础知识回顾方面减少时间,加强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节好的课,力求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小部分学生“吃得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导学,这点在这节课有得到体现,但这方面还需在日后工作中继续研究,力求做到更好!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3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2)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精选10篇)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复*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2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3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 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 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4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在学*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中,我们会学*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5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 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 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复*-激趣、二、创境-设疑、三、操作-体验、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几幅色彩明快的金属材料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总叹息找不到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认为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如此设计的理由是: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地铁、飞机、飞船”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学*的兴趣。

  (二)创境-设疑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在农村也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铝箔、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Al>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1、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板书如下:1、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复*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1)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2)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

  (一)复*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Fe>Cu。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

  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置换反应

  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BC→B+AC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9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10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课题的学*还能为后面学*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优化课堂,课堂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主要采用以下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总

  结法。化学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做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总结归纳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导语:在现代的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预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和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再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铜、铁、锌、镁)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就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是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讨论】: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实验室制备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好?

  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由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结合实验(2)、(3)能否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的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学*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④、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的乐趣。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提问】: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问?

  这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

  (4)作业

  必做题:P14 4、5

  选做题:P14 7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点恰好符合《教育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3)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方法和*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巩固→联系实际。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

  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

  2Fe3O42Mg+O2

  2MgO4Al+3O2

  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

  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

  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A组: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B组: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

  【交流】(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

  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设计探究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入】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讨论】

  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Al+3CuSO4==Al2(SO4)3+3Cu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特点:A+BC=B+AC

  【课堂练*】

  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布置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Zn>Fe>Cu2、课后*题3、6、8

  【板书设计】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二、金属的活动性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三、置换反应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蚀?

  [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投影]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www。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CuSO4 =FeSO4 +Cu

  B、Zn+2AgNO3=2Ag+Zn( NO3 )2

  C、3CO+Fe2O3 === 2Fe+3CO2

  D、2AI+6HCI=2AICI3+3H2↑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金属的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的反应,二是与酸的反应。同时还学*了置换反应。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学会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布置课后作业:

  [学生观察]

  镁条、铝片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铜片具有紫红色的金属光泽。

  [实验]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在空气中加热。

  [观察]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思考回答]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思考回答]不一样,镁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铝、铜要在纯氧中才能燃烧;常温下,镁、铝等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铁、铜要在高温下才能与氧气反应……

  [思考]人们戴的白金、黄金饰品时间再久也总是金光闪闪……[倾听思考] 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Al>Fe,Cu>Au

  [思考回答]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同保护作用。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填写表格]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Mg+2HCl=MgCl2+H↑

  锌

  Zn+2HCl==ZnCl+H2↑

  铁

  Fe+2HCl==FeCl2+H2↑

  铜

  不反应

  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现象

  化学方程式

  镁

  Mg+H2SO4=MgSO4+H↑

  锌

  Zn+H2SO4=ZnSO4+ H2↑

  铁

  Fe+H2SO4=FeSO4+H2↑

  铜

  不反应

  [思考回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Mg>Zn>Fe>Cu

  [观察思考]这几个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它们属于那种基本反应类型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引入新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更深刻的印象;提高学*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现象

  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巩固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小结,使学生对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认识系统化使学生认识到共性中存在个性,开始引导学生体会到金属间存在活动性的差异。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讲解,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活动性不同。

  在教师的分析之后,学生总结出这几种金属的活泼性

  联系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用练*巩固所学的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探究;通过实验,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进一步增强学*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汇报的机会。提高学生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该图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通过小结,使学生系统掌握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进一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置换反应的特点,掌握置换反应这个基本的反应类型。

  知识拓展,激发学生求知欲。2MgO 2Al+3O2=2Al2O3

  2Cu+O22CuO 3Fe+2O2Fe3O4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金属的活动性:

  Mg>Al>Fe,Cu>Au

  2、金属与酸的反应

  Mg+2HCl==MgCl2+H2↑ Zn+2HCl==ZnCl2+H2↑

  Fe+2HCl==FeCl2+H2↑ Mg+H2SO4==MgSO4+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金属的活动性:

  Mg>Zn>Fe>Cu

  置换反应:

  1、概念:

  2、用符号表示:A+BC→AC+B

  5分钟检测题

  1、下列金属中,常温下就易和氧气反应的是( )

  A、铝 B、铂 C、铁 D、铜

  2、X、Y、Z是三种不同的金属。将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只有X表面产生气泡;将Y、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会儿后,Y表面有银析出,而Z无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X﹥Y﹥Z B、X﹥Z﹥Y C、Z﹥X﹥Y D、Y﹥Z﹥X

  3、出土的古文物中,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表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A。金、铜、铁 B。铁、金、铜

  C。铁、铜、金 D。铜、金、铁

  4、铝制品很耐腐蚀的原因是( )

  A、铝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B、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C、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D、铝的密度小

  5、有人利用摄影店废弃的定影液,每月可回收价值约20万元的银。其中一种回收方法的反应原理是Fe+2AgNO3=2Ag+Fe(NO3)2, 这个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以上都不是

  6、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

  A、Ag B、Fe C、Pt D、HCI溶液

  一、设计思想

  1、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思想

  新课程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摒弃了传统的编写思路,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的编写思路,表达了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教学思想,化学不再只是一门科学性的高中课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体现了“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化学教材编写的意图。

  2、课堂的动态生成思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却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希望接受的信息,从而产生动态课程效果。

  3、实验探究教学思想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的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主题的探究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开展,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的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①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理解钠的重要性质,②了解钠的制取,③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以及钠的制取、存在和主要用途。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在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钠的制取以拓展视野的方式展示,让学生了解工业制取的原理。

  (2)在模块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钠是活泼的金属,能跟盐酸等反应生成氢气;另外,刚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还有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惯及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奠定了基础。

  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最后本节内容安排在氯、溴、碘之后,而在镁之前,这样使学生在了解了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后,再了解典型的金属元素,这就为学生学*《化学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率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能力基础

  在前面学生已学*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已学*了氯、溴等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方法,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合理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

  我校属于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好,学*化学的兴趣较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能与教

  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

  2.分析学生学*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尚有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记住钠的物理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钠的工业制取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

  (2)通过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实验探究教学、STS教学、阅读-分析-思考-结论的自主学*模式。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4)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 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1、教学设计思路。本章节内容属高一所学的第一节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的内容,其中以钠的性质为主。但教材先介绍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接着介绍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而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相当一部分金属与非金属及金属与酸的反应。因此,我抓住本节书的重点——钠的化学性质,安排在第一课时就探讨钠的性质,第二课时才横向对比铝、镁、铁等金属的性质。由点到面,由散到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掌握钠的性质,我通过实验贯穿整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及时全面观察,更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认知水*,慎重地为学生“思考与交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课堂结构更紧凑。另外,结合我校的`《目标体验》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讨论问题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

  3、课堂实验的处理。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而且体现不了新课程的理念,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的目的。因此金属钠的质地、颜色、状态、密度等安排学生亲身经历,而我认为既然是实验探究,就应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用具(给定的仪器、试剂中),老师不必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只在适当时候进行引导就可以。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新鲜有趣,而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钠取太大快易引起爆炸)。因而在课前应检查学生实验用的试剂瓶中钠块的大小,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此外还叮嘱学生要取出钠块后切一小块进行实验。钠与水的实验中,还要引导学生了解酚酞试剂作用。至于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分别书写铁与硫酸铜溶液及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通过实验验证所写的是否正确。该实验现象较明显,老师演示就行;该实验与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有相似之处,进行对比而后找出不同之处,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

  4、不足之处。课前不断琢磨如何能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在课前有想到的问题,在教学中也依然难免遗忘或被疏忽,发现还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如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学生提出通人澄清石灰水验证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自己很清楚不可能有二氧化碳,在讲解时却忘了跟学生分析为什么没有二氧化碳。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时,没有及时引导,致使在此实验中花费相对时间多一些。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日后我将更多的思考及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这次交流课我感受很深,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让我知道要设计一节课,可以从不同的教学出发点去考虑;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知识获取者。希望今后能多一些机会进行交流,多向各位专家、前辈学*。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 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要想了解这个大千世界,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而本节课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所以使学生形成学*兴趣、学*方法和技能对于今后的学*至关重要。而高一学生正处在16、17岁,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和层层实验,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内容的安排上,首先,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确定想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及想选择哪些金属进行研究,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已选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接着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过程来检验,最后对比总结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

  实施课堂教学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体现了新课程科学探究的理念。通过探究活动,使学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的意识和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两个问题(①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②你想选择哪些金属来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规律?)的思考及据此的推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用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金属化学性质教学反思范文5份(扩展5)

——《金属》 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在这节活动与探究课上,从教学设计上,能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本课以实验为主的优势,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

  1、本课学生动脑又动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人数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多、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学*兴趣浓厚。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仅对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而且学*运用了对比法进行实验探究,为下一步学*酸碱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2、本节课学生活动多,为了让学生充分思考、动手、动口,课堂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因此,课前一定要做好预*并做好检查,给每组的.学生分配好任务,让其在实验活动中体现出很好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合作性。

  3、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大胆质疑:如铁粉为什么是黑色的?不同浓度的酸,金属反应的现象有啥不同、铝片与硫酸铜反应的现象不明显等。

  4、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做得不到位。如酸的浓度的配置使铁钉的反应现象不明显。

  5、学生有些操作不规范,动手能力差。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20xx年3月27日,曹丽敏名师工作室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举行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一第三单元《金属的腐蚀》。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金属的腐蚀”相关知识点曾在2本教材中接触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47页、《化学2》41页。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反应原理》中的《金属的腐蚀》的教学要求有: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掌握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的原理;了解金属腐蚀的普遍性和危害。根据这些要求,初步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腐蚀的类型;掌握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实验探究、合作讨论,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金属腐蚀的普遍性和危害;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 《金属的腐蚀》教学在联系九年级和《化学2》的基础上,突出“原理性”、“过程性”。本文的教学设计体现3个“注重”:注重原电池原理分析,注重实验的设计,注重应用观察、类比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有:

  1. 关注已有知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能找到学生的最*发展区,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已有现象,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本节课从初三已经观察过的现象入手,

  分析试管③蒸馏水、试管⑤食盐水发生现象差异的原因,思考反应原理,实验验证反应原理,小结差异,明确概念,利用概念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在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分析环节、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对比环节,关注学生的思维展示,分析不同学生书写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利用实验探究正确的书写方法。通过“预测-实验-观察-分析-质疑”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对比的手段解决学生思维的难点。

  3.关注学*过程,完成课堂动态生成

  三维目标的确立说明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一节课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应该关注体验了什么。因此,本节课更注重让学生多说、多做、多展示,对课堂上生成的动态资源加以合理利用,通过学生的书写的答案,给讨论的问题提供素材。

  从本节课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教学完成度来看,本节课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本节课的预设,在最后是要求学生完成课本25页的“问题解决”,然后展示搪瓷杯、菜刀、栅栏等图片,要求学生分析铁制品处理的方法。而教学过程中没来得及进行上述环节,是教学过程中“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环节没有完成。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在开始时减少校园和教室图片的展示,将一分十秒的展示压缩到30秒之内;写Fe、C、NaCl溶液中的电极方程式给了学生3分18秒的时间,在检查学生书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完成的速度比较快,可以减少这段的时间,将时间压到2分钟内完成;在亚铁离子沉淀时不分析颜色纠结,只问是以离子存在还是沉淀存在,直接过,节省1分钟。

  每一次上完课后的困惑:工作时间越长,越来越觉得自己越教越不会教了。“不会教”是想教好而不知怎么教更好。什么是一节好课?如何上才是好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很困惑。厌倦了自己千篇一律的授课方式,总想寻求尝试新的授课方式。可是越试越觉得自己是四不像。欣赏这个的气度、钦佩那个的能力,想博采众家之长,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关键的是自己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者生,似者死”,希望自己能尽快走出这段迷茫、徘徊、疑问、否定的阶段,见到另一片艳阳天。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

  ①测密度

  ②测导电性

  ③用牙咬(硬度)

  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

  ⑤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1、教学应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使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金属与生活密切相关,当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或看一些相关的精美图片资料时,学生的兴趣都非常高涨,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学*,自然事半功倍。

  2、加强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认识,增强学*的兴趣。

  本节课关于金属的几个小实验,如金属的物质性质,合金的硬度等,有条件的可安排让学生动手做,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来讨论、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手、口而得来的知识,学*效果不言而喻。另外,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实验,如金属的导电性,纯金属与其合金熔点的对比等,以拓展课堂的知识面。

  3、充分利用网络,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

  网络上的化学知识非常丰富,教师可指定相关的主题(如司母戊鼎、马踏飞燕、三星堆、埃菲尔铁塔、金门大桥等)让学生通过网络来了解具体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查阅了相关内容后,都会如此灿烂的文化和高超的工艺技术赞叹不已,产生自豪感,并会产生一定的学生动力,这样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加了学*的动力,一举两得。

  在区教育局的组织下,听了xx老师执教的《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节公开课,在这节复*课中,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紧密联系生活,过渡自然,水到渠成,通过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对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思路清晰,层层进入,学生在方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归纳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感受之一:新课微课为切入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一堂不一样的复*课。课前,方老师首先录制了制作新颖的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学生观看后提出各自的问题,老师加以归纳整理,在课堂上,方老师课前首先划分小组;然后,由学生针对各组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最后,方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解释,问题的解决得益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包括对各种未知问题的预案准备。另外,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作为学生学*的引导者、促进者的地位。

  感受之二: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运用了沈括的《梦溪笔谈》引入课题,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对知识的回顾,复*课不但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实现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机械地对知识点简单回忆,兼顾复*课的特点,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

  感受之三: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老师在巡视中引导纠错,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感受之四:上初三复*课的老师,对教材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跳出了题海复*大筐,从总体出发,没有只扣住某一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得以掌握。只要你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感受之五:以小强的一天为主线,小强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合理的创设了情境,让知识易于展开。创设情境的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贴*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领悟到化学的魅力,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通过这次听课学*,对我帮助很大,教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学观念得到发展,同时也看到我和执教老师的差距,我将以这次听课学*作为新的起点,不断向他们学*,使自己得到提高与进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