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08-05 20:41:01 说课稿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

  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2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

  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1)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2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在学*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中,我们会学*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3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2)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精选10篇)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复*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2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3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 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 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4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在学*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中,我们会学*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5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 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一、复*-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 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 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 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 置换反应

  特点: 单质+化合物 → 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 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地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本人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

  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分别为一、复*-激趣、二、创境-设疑、三、操作-体验、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几幅色彩明快的金属材料照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总叹息找不到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认为思想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我如此设计的理由是: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地铁、飞机、飞船”的照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学*的兴趣。

  (二)创境-设疑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在农村也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铝箔、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Al> >Fe>Cu。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 A:镁、铝、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铝、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Al>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1、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 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

  板书如下:1、置换反应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字母表示法:A + BC → B + AC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复*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我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自感受金属与氧气以及盐酸等反应的不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用途关系的了解,认识到金属既有通性,又有各自的特性。教材注重对学生学*能力的培养,如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认识都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新知识。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镁。铝、锌。铁。铜的化学性质,认识金属化学活动性顺序,记住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活动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于探究物质的奥秘。

  三、教材处理与学法指导:

  (1)教材处理:首我提出一个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新买的铝壶用了一阵子表面会变黑?”引入新课。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我采取了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们懂得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处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辨别戒指的'真假”实验方案并实施,回应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

  (2)学法指导:

  1、我个人认为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

  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来感受的。我为此补充一些本地种植有关的联系实际的*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4、为了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我根据经常使用硫酸铜溶液的实际,设计了“用铝桶装硫酸铜溶液这一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旁。

  四、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

  分别为

  (一)复*激趣、

  (二)创境—设疑、

  (三)操作—体验、

  (四)讨论—深化、

  (五)小结—反思、

  (六)实践—应用。

  具体过程如下:

  (一)复*激趣

  首先,我用幻灯片展示一组漫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图片中的各个金属在争夺金属王国的皇冠,一方面复*上节课有关金属材料的知识,另一方面做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从这一环节可以提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谁是金属王国的国王呢?”通过后面的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他们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创境—设疑

  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穿金戴银”成为一种时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件金银手饰,他们最担心买到假的金银手饰。为此,本节课我采用“辨别戒指的真假?”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来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带着探究的疑问进入下一环节的学*。

  (三)操作—体验

  虽然学生已做过镁条、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是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的,由于观察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对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能注意不够。因此本节课我安排学生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把它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一、镁条、铁丝、铜丝分别与氧气反应。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实验现象等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为什么镁条在空气中就能点燃,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铝箔要加热后,放入氧气瓶中才出现强光;铁丝光加热放入氧气瓶中无法燃烧,还必须要绑上一根火柴助燃,才有火星四溅的现象;铜丝加热后,只是变黑,绑上火柴也无法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是Mg>Fe>Cu。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得出可以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泼性,然后出示两道思考题让学生讨论。

  接下来,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和方法继续完成以下的三个探究实验。在这些探究实验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选用金属片大小要相*,溶液浓度要统一,反应时间也应该一致。

  探究实验二A、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的反应

  探究实验三B、镁、锌、铁、铜与稀硫酸的反应

  (四)讨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要组织好小组间的讨论。引导学生注意分析上述五种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练*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出五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Mg>Zn>Fe>Cu。

  1、大多数金属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可根据金属是否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接下来让学生观察上述四个化学反应的特点,得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

  1、反应物和产物都只有两种

  2、反应物是单质和化合物,产物也是单质和化合物;

  引出置换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和表达式

  3、接着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四、

  在上册书的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中,我们曾经做过“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这里我们知道铁钉是金属,而硫酸铜溶液属于金属化合物溶液,那么他们的实验现象是铁钉的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验证红色的物质是铜,这能说明铁比铜活泼,它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那请各小组同学用下列实验用品分别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我及时指导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主要实验有:

  1、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2、铁钉浸入Al2(SO4)3溶液;

  3、铁钉浸入CuSO4溶液中,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

  5、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

  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物质析出,但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却没有什么现象?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浸入硫酸铝溶液中就没有红色的东西出现了。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形成小组意见。

  结论: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可根据金属能不能把另一种金属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五)小结—反思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和讨论—深化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对以上四组探究实验进行小结。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归纳。板书如下:

  1、置换反应

  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字母表示法:A+BC→B+AC

  2、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能与O2反应;

  (2)大多数金属能与稀HCl或稀H2SO4反应;

  (3)部分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3、判断常见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金属与能否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必要在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题的训练,除了教科书和相配套的练*册上的*题外,我又补充了两个案例。

  A案例、“酸菜鲜鱼汤”是藤桥“召君饭店”的“招牌菜”,店主反映盛汤的铝锅很不耐用,铝锅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B案例、同学们家里大多种有芒果树,每年芒果树修枝后,都要喷洒浓度为0。2%的硫酸铜溶液。去年椰林村的王大力用铁桶配好农药后,第二天才喷药,结果发现害虫没杀死,铁桶壁上有红色的东西沾在上面。为什么按要求配好的农药杀不死害虫?铁桶壁上的红色物质是什么?

  这两个案例就发生在身边,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

  反思: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六)实践—应用

  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鉴别金戒指、银戒指的真假,一方面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回应解答课前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可事先指出市场上的骗子一般用铜、锌合金假冒金戒指;用金属铝假冒银戒指,主要是两者的外形色彩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及时倾听各小组的方案,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设计,要特别注意当地一些民间的错误传说,例如,当地有用戒指在石灰墙上划线,根据线的深浅来判定戒指的真假,或用鸡蛋白包裹戒指,看鸡蛋白是否变黑来判定戒指的真假。这些方案都应该让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9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10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课题的学*还能为后面学*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优化课堂,课堂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主要采用以下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总

  结法。化学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做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总结归纳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导语:在现代的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预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和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再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铜、铁、锌、镁)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就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是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讨论】: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实验室制备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好?

  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由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结合实验(2)、(3)能否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的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学*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④、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的乐趣。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提问】: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问?

  这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

  (4)作业

  必做题:P14 4、5

  选做题:P14 7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点恰好符合《教育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3)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

  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过程,既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的能力。

  2、通过先练*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本人认为这是一节温暖的实效复*课。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引入,也没有流连忘返的结尾,但课堂气氛融洽,师生的情感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这节复*课,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掌握金属与氧气、稀酸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和现象,能够利用这些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二是能够应用活动性顺序进行实验探究和解决工业生产的问题。这节课只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现在将本人在执教过程中的所感所获总结如下:

  1、课堂内容设计方面

  本节课以游戏“金属知多少”导入,让学生利用一些常见的金属的主要性质进行猜测,即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为引入“黄铜”埋下了伏笔。紧接着创设了“假黄金”案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讨论破案方法,这样的开场轻松活跃,又紧扣本课主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讨论过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学生进行点评推敲后,归纳出金属的三种化学性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接下来课堂内容安排就是逐一复*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原理和现象,通过回忆、思考、讨论、作答、归纳的方法展开学*,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尤其规范了学生写方程式和表述现象的*惯。另外,在每个内容复*完后都对应安排《中考赏析》,通过中考题目的赏析让学生了解中考的考查方向和掌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抓关键词,找出研究对象,利用排除法等等。在复*完重点内容后,本人又设计了《中考突破》这一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吃得好”,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本环节选择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滤液和滤渣的研究,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置换反应的实际应用。二是关于氢气的计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利用规律进行巧算,突破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计算的难点。最后,本节课在小结后还有一个环节是下节提前看,以中考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提前感知下节课的重点和中考的考查方向,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也启发学生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总之,本节课课堂内容涉及合理,由简单到复杂,由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结合,题目选择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是一节有深度和广度的复*课。

  2、教师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中本人始终扮演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改变复*课“满堂灌,满堂练”的模式,每个环节设计中执教者都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比如“黄铜破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破案方法和理由,教师只是做简单的点评和引导。在书写金属和酸的.化学方程式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考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注意到反应中铝是+3价,铁是+2价,并让同学上黑板板书铝、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中考突破》这个环节,教师更是注重解题的思维点拨,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题还由学生亲自上讲台分析和讲解。

  总之,这节课的教师活动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空间思考和作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3、学生活动设计方面

  本节课复*的内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会出现一些盲点,比如方程式的书写,现象的描述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提问作答,个别答、集体答、接力答的形式,还有黑板板书和上台讲解等等,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举手回答问题,虽然在回答问题方面有些学生回答得不够理想,但经老师引导,同学协助,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总之,这节课学生活动比较丰富,学生参与课堂度高,虽然有些同学还是胆子不够,表达能力欠缺,但坚持这样复*,这样训练,相信会有比较大的进步。

  4、教学后感

  这节课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如果学生学*基础扎实,则可以深入挖掘,在基础知识回顾方面减少时间,加强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节好的课,力求让大部分学生“吃得饱”,小部分学生“吃得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和分层导学,这点在这节课有得到体现,但这方面还需在日后工作中继续研究,力求做到更好!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问题入手,恰倒好处地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时,我提出了“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

  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进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说,良好的开端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将学生的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城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最后打出科学家们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总结出来的结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实验探究活动,又有重点知识展示,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但实验用的时间较多,再加上有些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讲课进度,争取更好效果。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4)

——初中化学教材《金属材料》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内容较多,较为琐碎,但是本节课内容较多,较为琐碎,本课题主要学*金属材料知识内容中三个部分。①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②合金的初步认识;③金属材料的一般用途。这些内容与后续知识内容构成金属材料的初步知识体系。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起初的备课中,我感到教材内容比较零散。我想我都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学生了。如果不理顺教学环节的逻辑顺序,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感到内容分散,抓不到重点。这节课我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

  情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具有基础性、真实性、思想性和现代感。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生活中一些零散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了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学生很轻松的就完成了这部分内容。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仍然表现出强烈兴趣,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我认为本节课有如下成功之处:

  1、多媒体运用得较好。

  2、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及时的巩固和掌握。

  3、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学*本节课内容。

  4、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合金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5、课堂气氛较好,学生配合的不错,基本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1、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大胆的进行新的尝试,课上得不够新颖。

  2、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积极性。

  3、时间把握不够好。这是学校把一节课改为40分钟后我仍然没有完全适应。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以后我会不断改进、不断努力的。

  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内容较多,较为琐碎,但是本节课内容较多,较为琐碎,本课题主要学*金属材料知识内容中三个部分。①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②合金的初步认识;③金属材料的一般用途。这些内容与后续知识内容构成金属材料的初步知识体系。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起初的备课中,我感到教材内容比较零散。我想我都有这种感觉,更何况学生了。如果不理顺教学环节的逻辑顺序,一节课下来会让学生感到内容分散,抓不到重点。这节课我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材料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

  情境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具有基础性、真实性、思想性和现代感。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生活中一些零散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了本节课的另一重点内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学生很轻松的就完成了这部分内容。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仍然表现出强烈兴趣,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我认为本节课有如下成功之处:

  1、多媒体运用得较好。

  2、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及时的巩固和掌握。

  3、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学*本节课内容。

  4、通过多媒体对一些合金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5、课堂气氛较好,学生配合的不错,基本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

  1、思路不够开阔,不能大胆的进行新的尝试,课上得不够新颖。

  2、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学*积极性。

  3、时间把握不够好。这是学校把一节课改为40分钟后我仍然没有完全适应。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以后我会不断改进、不断努力的。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体验从已知到未知再回到已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每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及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完成。金属在其他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更加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

  当我提出让同学们举出一些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它们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时,每个同学的兴趣都非常高涨,从厨具到农具再到学*用品、到医疗器械,什么都想到了,思维异常的活跃。学生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在倾听中充实了自我。在此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并对对金属的物理性质有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对合金的教学学生们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什么是合金?它是如何生产的?为什么生活中得以广泛使用?它和纯金属有什么区别?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认识探究合金的欲望。

  随后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体验合金优良的性能,加深对合金与纯金属性质差异的认识。非常自然的将学生引向了本节课的重点:合金和金属性质差异的原因?多识一点的`内容更加使学生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神奇、应用之广泛,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5)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方法和*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1.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巩固→联系实际。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

  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

  2Fe3O42Mg+O2

  2MgO4Al+3O2

  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

  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

  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A组: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B组:Mg+H2SO4==MgSO4+H2↑Zn+H2SO4==ZnSO4+H2↑Fe+H2SO4==FeSO4+H2↑

  【交流】(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

  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设计探究方案

  2、预测实验现象

  3、作出合理判断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入】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讨论】

  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Al+3CuSO4==Al2(SO4)3+3Cu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特点:A+BC=B+AC

  【课堂练*】

  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布置作业】

  1、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Zn>Fe>Cu2、课后*题3、6、8

  【板书设计】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二、金属的活动性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三、置换反应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家观察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把这些金属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动手做这个实验。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小结] 金属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

  [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跟氧气反应呢?如果不是,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问]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投影]比较刚才提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蚀?

  [讲解]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问]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中,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学生尝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小结] 金属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板书]金属+酸→金属化合物+氢气

  [投影]比较刚才实验中用到的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过渡]大家观察这几个化学方程式

  [投影] 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讲解]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www。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Fe+CuSO4 =FeSO4 +Cu

  B、Zn+2AgNO3=2Ag+Zn( NO3 )2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6)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菁华6篇)

  ——探讨“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在学*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中,我们会学*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时不愿意学*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课题的学*还能为后面学*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优化课堂,课堂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主要采用以下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总

  结法。化学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做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总结归纳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导语:在现代的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预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和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再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铜、铁、锌、镁)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就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是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讨论】: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实验室制备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好?

  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由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结合实验(2)、(3)能否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的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学*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④、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的乐趣。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提问】: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问?

  这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

  (4)作业

  必做题:P14 4、5

  选做题:P14 7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点恰好符合《教育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Ⅰ《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的内容,是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本节以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铝进一步学*拓展金属的性质。通过本节以及后面章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另外,在本节学*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三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第二课时为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第三课时为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本节课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三)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

  (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

  (3)了解活泼金属(Na、Mg、Al)与O2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金属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重要的化学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金属及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知道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

  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法”。教师通过学生看到的客观事实或已学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实验大部分是演示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正确操作。我在实验前会先讲清楚实验过程,强调操作注意事项以及观察要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也会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描述出实验现象。

  通过两组实验,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深刻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讨论、归纳与总结,认识实验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举例,体现金属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复*旧知:课本P42“思考与交流”。

  1.复*金属的物理性质。

  2.回顾初中阶段学*过的有关金属的反应,并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通过提问,师生共同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盐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3)金属与氧气反应。

  3.根据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Na、Mg、Al的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四)探索新知:实验探究金属钠的性质

  1.提出问题:真金不怕火炼是什么意思?金子在高温下不能发生反应,铁铝在常温下不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点燃条件下可以和纯氧反应,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展示金属钠

  2.介绍金属钠的保存,思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用实物展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概括。分析钠的切口变暗的原因,说明Na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引导学生进行钠的燃烧实验及总结归纳实验现象,

  4.回忆Al在纯氧中的燃烧反应,对比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现象,说明氧化铝对Al的保护作用

  5.拓展延伸: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在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遇见其他氧化性物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例如与氯气,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和硫化物,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反应方程式。

  (五)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Na、Al和氧气反应过程中,Na、Al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以及在反应中Na和Al体现的性质,得出结论:Na、Al等金属单质具有还原性,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作还原剂。并进一步指出:由于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电子容易失去,金属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能与许多氧化剂发生反应。除了与氧气反应以外,金属单质还能和Cl2、S等氧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列出Na与Cl2反应、Fe与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熔点低

  1.Na与O2的反应

  -2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 (白色)

  加热条件下:(淡黄色)

  2.铝与O2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3.金属与其它非金属的反应

  △ 2Na + Cl2 ==== 2NaCl

  △ Fe + S ==== FeS -1 △ 2Na + O2 ==== Na2O2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7)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 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我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的讲清楚所有的金属的所有的性质,要有所侧重,其中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教法和学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做呢?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是在启发不假,但常常启而不发。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完了以后,及时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学法是:学生在学*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但是不具体。我将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本节课的学*兴趣。

  (二) 复*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 通性;复*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 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和收集材料并加工的能力。

  (六) 课堂。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金属吗?它们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学*过铁、铜等金属,具有的性质:固体、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能够以氧气、酸等反应……

  【教师总结】那么像是钠、铝等金属有没有不同于铁、铜等金属的性质呢?这节课一起来学*《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钠与O2的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提供小刀、滤纸等实验用品。

  【学生实验】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能够总结出钠的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也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小;②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柔软;③断面的颜色很快发生改变,说明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等金属活泼很多;……

  【教师提问】银白色的光泽变暗是为什么呢?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不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我们可以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有白色物质生成,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

  【多媒体展示】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并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钠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教师讲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条件不同时,生成的物质不同。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O2剧烈反应,生成过氧化钠(Na2O2)。

  【教师提问】能否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时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铝与O2的反应

  【教师引导】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在做镁条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在点燃镁条之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加容易一些,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铝的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分别加热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铝箔,观察有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这是因为打磨后的铝箔表面也很快形成氧化膜,因此与未打磨过的铝箔现象一致。

  【教师提问】我们观察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什么原因?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铝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氧化铝(Al2O3),形成一层薄膜保护铝,构成薄膜的Al2O3的熔点高于Al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因此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教师总结】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阻止了铝的燃烧,我们*时用的铝制品就是因为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才得以广泛的应用,同时这也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下面大家可以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

  3.金属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为什么金属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请同学们结合金属的原子结构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的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解】常见的这些金属,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明家中有一只20世纪50年代初的铝锅,至今仍保存完好。该铝锅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被氧化

  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但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答案】D。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①课后*题;②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你能说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别呢?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 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根据刚才的实验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几种?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2Mg+O2=====2MgO4Al+3O2=====2Al2O3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3Fe+2O2====Fe3O4

  高温

  2Cu+O2====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镁锌铁铜

  现象(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应较剧烈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2HCl====FeCl2+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结论:金属活动性Mg>Zn>Fe>Cu〔活动与探究〕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思考: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8)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菁华3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关于学法的指导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等式性质的构建做好铺垫。

  2、实验探索,从特殊到一般

  等式性质的呈现属于实验探究型课,目的是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这里我分段逐步呈现等式的特性。首先出示*衡天*的图形,给学生一个天**衡的印象,引导学生用字母构建一个等式,接着在上一个*衡天*的基础上,两侧同放一个三角形的符号表示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观察这时出现什么现象,同时提出问题:怎样做,两边才会保持*衡?通过学生实验得出使天*两边*衡的方法,并用字母式子表示实验的过程,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接着通过几个练*加以巩固,然后借助上一个实验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完成天*两边成倍变化的实验,最后根据实验情况观察归纳结论。同时注意在总结时先让学生根据实验,把自己所得到的结论叙述出来,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结论给予概括得到等式的性质。

  上述讲授等式的性质用的是观察实验法,实验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找出它具有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发现一些数学事实,抽象出对象的属性,再通过归纳,概括出对象的共同属性加以表述。同时也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3、强化概念,指导学生尝试

  关于等式概念、等式与方程的联系的引出,教法上采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练*回顾、交流的方式。等式的性质的教学,采用师生共同观察实验,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实验和猜想,自已发现结论,并用总结的形式表述结论。等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关键在于应用,只有通过大量练*来巩固和提高,练*的速度越快正确越高,说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越好。因此在教学中得到等式性质后,就用三组尝试练*加强巩固和提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种学*方法,使新旧知识技能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五、小结与练*

  本环节是对所学内容作全面的小结,并质疑问难,除小结所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对所用到的数学方法进行了概括,使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同时也对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等式与方程联系、等式的性质。

  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达到:

  (1)巩固所学概念;

  (2)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3)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品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不等式的性质》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B版第三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和不等式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不等式变形、化简、证明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教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在不等式与实数运算的关系基础上,系统归纳和论证了不等式的一系列性质。因此本节课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联系,会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情境,学生感受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为不等式性质的证明。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会借助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理解等式性质,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在初中时曾经接触过三个关于不等式的结论:“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学生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对它们进行证明,却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指导。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类比——探究的教法,同时全程贯穿合作交流,通过这样的教法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类比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在合作探究证明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掌握不等式证明的方法,提高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搭建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本节课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通过几个现实问题创设不等式的情境,如:公路上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用不等式表达即为v≤40km/h。通过这样的实例,说明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是十分丰富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分析探究,合作交流

  1.类比-探究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以“运算中的不变性”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在不等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中,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理等活动,经历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索过程。进而引导学生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大胆猜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加以证明。这种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证明,肯定学生的结论。并根据学生的反馈,给以适当的补充。

  2.深入理解

  向学生提出问题“定理为什么要证明?证明定理的主要依据或出发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深入理解证明的重要性。并向学生给以合适的引导,说明不等式性质是贯穿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是证明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的主要依据。要理解每一条性质的作用,注意性质中的“可逆”与“不可逆”,运用时注意条件的放宽和加强对结论的影响。

  (三)巩固提高,加深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巩固练*课本65页的例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证明的过程中,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我会下去巡视,提醒学生证明要注意严谨,要有理有据。

  (四)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重点的理解,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将课本66页的1、2题作为必做题,将书中没有证明的性质和推论的证明作为选做题。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选做题,提高学生的证明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的性质

  2.推论

  3.相关证明

  这样的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你今年几岁了》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铺*道路.首先通过天*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天*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3篇(扩展9)

——碱金属的化学教案范本五份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分析:对于酸和碱,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以往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两类物质,对它们已经有了零散初步的认识。关于酸,学生已有的认识:家庭调味品食醋中的醋酸;在学*“二氧化碳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在学*“能源开发和利用”时,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在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稀盐酸和稀硫酸与镁锌铁等金属反应的异同等。关于碱,学生已有的认识有:在学*“分子在不断运动”时,知道了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在学*“二氧化碳性质”时,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溶解的吸热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在学*“溶解度”时,知道了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等。上述这些有关酸和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的基础。

  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该阶段的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有强烈的的好奇心,但多数学生只对化学实验现象感兴趣,对过程、结论缺乏认真思考,甚至对分析问题厌烦;学生*惯于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合作意识、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与探究的能力;对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设计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待于培养。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酸和碱的知识,内容零散、细碎,学生学*起来会出现一定困难。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纳入合理有效的系统中,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学*这些零散知识,将成为解决上述困难的关键,它将帮助学生形成学*“一类物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能力,为今后的学*打下基础。

  【教学建议】

  1、本课学*必须突破紧抓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思维能力、科学探究方法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

  2、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教学魅力,调动学生学*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使用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2、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指示剂反应。

  3、能自制指示剂,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模拟波义耳的实验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难点:自制酸碱指示剂;对现象的分析判断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演示法等

  【教学环境】

  1、软硬件环境:多媒体电脑室、*板电脑、液晶投影仪、forclass软件系统等。

  2、教学资源:课件、自制微课视频、其它参考素材资源。

  【教学用品】

  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试管、滴管、点滴板、鸡蛋壳、指示剂、吸管、橡胶塞、烧杯、研钵、纱布、各种植物花瓣、碳酸饮料、苏打饼干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均可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

  2、寻找生活中的过滤器。

  3、每组在学校周围找一种植物花瓣。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知识引入

  【提问】找找生活中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点评】酸、碱就在我们身边。(提示: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展示与交流】生:苹果———苹果酸葡萄———酒石酸柠檬——柠檬酸食醋———醋酸可乐——碳酸等。皮蛋——氢氧化钙小苏打———碳酸氢钠苏打————碳酸钠炉具清洁剂—氢氧化钠石灰水——氢氧化钙等。生活中的酸碱。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入手,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知识建构

  【提问】鉴别醋和石灰水?最简单方法?(实验室不能品尝)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并选用其中一种方案,利用桌上提供物品,进行鉴别。(提示:学会利用性质鉴别物质)

  【教师巡察】指导学生实验,并拍摄上传实验照片。

  【提问】可以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吗?

  【评价学生实验】有无错误操作?

  【提问】酚酞、石蕊变色规律

  【点拨】

  1、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酚酞和石蕊遇酸和碱会显示出不同颜色,我们把酚酞和石蕊称为酸碱指示剂

  【提问】请用表格归纳指示剂变色规律。

  【思考并回答】【初探究】最简单方法鉴别醋和石灰水?生:尝或闻其他方法并检验?生:小组展示汇报。

  2、【再探究】用酚酞和石蕊鉴别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演示实验并解说

  3、【归纳总结】生:板书酸碱指示剂体验从生活中酸碱到实验室酸碱的鉴别,从个别现象到普遍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感知酸碱的不同,通过酸碱使酚酞和石蕊变色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并作出自己的推断。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和实验探究的素养。

  (三)知识拓展

  1、【提问】花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是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有何不同?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因吗?

  2、【提问】牵牛花的变色对你有何启发?(肯定学生与波义耳想法相同,有科学家潜质。)

  3、【提问并点评】观看指示剂的发现过程,思考对你有何启发

  4、【提问并点评】微课学*自制指示剂,思考自制指示剂要解决哪些问题

  5、【提问并点评】请制作属于你自己的指示剂?如何选取最理想的指示剂?【思考并回答】

  1、生:校园里的两盆牵牛花颜色不同可能与土壤酸碱性有关。

  2、生:可以从花中提取色素,制作指示剂。

  3、生:科学发现的偶然、必然和曲折;有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等。

  4、生:找原料;如何取汁液;如何分离汁液(介绍生活中的过滤器);实验检验等。

  5、生:自制指示剂并检验效果。生:色差越大,指示效果越好。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和制作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课程理念,由石蕊指示剂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科学认识的曲折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素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自制指示剂增加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及时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素养。

  (四)知识归纳【提问并点评】你的收获?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分享收获】生:知识层面和科学素养方面。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准确,系统,提高科学素养。

  (五)知识反馈【分析与点拨】重点讲第4题,并进行拓展,题目如下:

  1、这是一张用某种指示剂处理过的白色滤纸,小明向其喷洒了某种无色液体X,滤纸上立即显示出红色的图像,则可能用的溶液组合为()

  A.酚酞稀盐酸B.石蕊溶液蒸馏水

  C.酚酞石灰水D.石蕊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题中出现红色图像,能否用紫色石蕊和酸性溶液的组合?如果去掉指示剂三个字,你应该选什么组合?【练*】生:用*板完成相关练*并先小组内解答。生:讲评个别题。生:可以或不可以,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题目的变化进行解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解题技巧。培养学生根据题目的变换进行解题的能力,并形成改编设计题目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题目创新意识。

  (六)知识巩固【作业布置与点拨】对第1题和第3题进行指导如下:第1题:家庭实验注意安全,尤其是厨房清洁剂的使用。第3题:不会设计题目可以参考题目进行改编,如课堂练*第一题,指导学生进行改编,举一反三、 【独立完成】

  生:完成家庭实验与题目改编与创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意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

  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

  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

  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

  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

  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

  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

  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师生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板书设计】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H2SO4+Ca(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课堂练*】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

  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

  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pH酸pH碱pH盐和水pH较稀

  硫酸较稀

  盐酸较稀氢氧化钠水较浓

  硫酸较浓

  盐酸较浓氢氧化钠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

  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

  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

  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课堂练*】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茶

  B油菜

  C西瓜

  D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4。5~5。5 5。8~6。7 6。0~7。0 7。2~8。5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A。pH=0的溶液B。pH=7的溶液C。pH=14的溶液D。pH=5的溶液

  一、知识点考纲要求题型说明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1.记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俗称,认识它们的物理性质;

  2.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选择题填空题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是两种常见的碱,在中考中占5~10分。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认识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知道熟石灰的生产过程。

  难点: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物理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碱

  1.定义: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2.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等。

  【易错提醒】在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碱,例如Cu2(OH)2CO3,电离产生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Cu2(OH)2CO3不是碱,而是盐。

  知识点二:氢氧化钠(NaOH)

  1.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这是因为它有强腐蚀性。

  2.物理性质:NaOH是一种可溶性强碱,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可用作碱性气体(如NH3)或中性气体(如H2、O2、CO等)的干燥剂。

  【重要提示】NaOH易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需密封保存;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该反应常用于实验过程中吸收CO2;NaOH溶液可以腐蚀玻璃,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的玻璃塞,只能用橡胶塞。

  3.注意事项:由于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防止眼睛、皮肤、衣服等被腐蚀。若不慎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三:氢氧化钙

  1.俗名:熟石灰或消石灰,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

  2.物理性质:氢氧化钙[Ca(OH)2]是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重要提示】Ca(OH)2也有腐蚀作用;

  Ca(OH)2与CO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aCO3,常用于检验CO2,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Ca(OH)2还能跟Na2CO3反应生成NaOH,用于制取NaOH,反应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知识点四:氢氧化钠的意外处理

  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要防止沾到皮肤上或洒在衣服上。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知识点五:氢氧化钙的生产过程

  第一步: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来生产氧化钙:;

  第二步:由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

  【规律总结】常见的溶于水放热的有:浓硫酸、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常见吸热的有:硝酸铵。

  【随堂练*】北京在修缮长城时,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

  A.火碱

  B.烧碱

  C.熟石灰

  D.小苏打

  思路分析: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是火碱、烧碱、苛性钠;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答案:C

  例题1(山东济宁中考)对下面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黄光、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加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C.浓硫酸敞口放置溶液的颜色、质量不变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

  思路分析:A.氢气在空气中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质量增加;

  D.烧碱固体放入水中,迅速溶解、溶液温度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D

  例题2下列药品中,不需要密闭保存的是( )

  A.浓硫酸B.浓盐酸C.氯化钠固体D.烧碱

  思路分析:A.浓硫酸有较强的吸水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需要密闭保存,故不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通常情况下,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无需密闭保存故合题意;

  D.烧碱即氢氧化钠易吸水发生潮解,需要密封保存,故不合题意。

  答案:C

  【方法提炼】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比较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白色,片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

  腐蚀性强烈较强

  溶解性易溶于水,易潮解,溶解时放热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

  【综合拓展】

  比较浓硫酸、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异同点

  共同点:

  1.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放热,使环境温度升高;

  2.都可以作为气体的干燥剂。

  不同点:作为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只能干燥酸性气体和中性气体,而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固体只能干燥中性气体和碱性气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3)学**结碱的通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初中科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在学*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了硫酸和盐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酸的通性,同学们能否描述酸的通性?

  【回答】酸的五点通性

  【意图】通过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

  【引入】常见的碱有哪些呢?他们有没有通性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

  【设疑】常见的碱有哪些?

  【齐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讲述】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先从物理性质入手,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

  【实验一】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于表面皿中

  1【观察】学生充满好奇感

  【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对比性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

  【设疑】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这可能与什么性质有关?

  【回答】强腐蚀性

  【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

  【讲解】当然,氢氧化钙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它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所以使用时也要注意安全。

  【意图】通过标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安全实验的操作意识。

  【继续探究】继续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的变化

  【回答】氢氧化钠表面逐渐变潮,少量已经溶解了,形成了溶液附着与固体表面

  【设疑】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这个现象叫做“潮解”,这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变化?

  【回答】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

  【追问】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

  【思考】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讲解】碱石灰固体干燥剂(介绍成分、装置和干燥范围)

  【实验二】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入3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

  【体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感觉试管壁发烫,而氢氧化钙形成了悬浊液。

  【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较强的感性认识

  【总结】

  一、常见的碱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2【意图】将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过渡】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如何?让我们进行以下探究吧!

  【展示】探究内容

  (二)化学性质

  【意图】将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提问】在这张表格中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呢?

  【回答】

  1、这两种溶液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

  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意图】发学生回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实验三】两份NaOH溶液+(分别)石蕊、酚酞(分别)观察颜色的变化。

  【结论】碱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启发】还有些反应能否发生,现象如何,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四】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

  【意图】通过实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学生合作探究】

  利用压强的变化,充分联系已学知识,利用身边仪器和物品学生想到以下方案:①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②在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等等

  【意图】学生借鉴之前学过的一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各种形式的实验装置。

  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

  3【表达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意图】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评价,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质疑】上述实验真的能说明发生反应了吗?实验设计严密吗?如何排除水的干扰?

  【设问】生成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上几个实验都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才比较严谨

  【实验五】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碱的瓶子变得更瘪。

  【得出结论】确实发生了反应。

  【归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控制变量排除干扰。

  【意图】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探究的严密性,深刻性。

  【引导】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讲述】我们不要立即实验,先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总结】研究一个问题我们有多种方法,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一定先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

  【实验六】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瓶子变瘪,反应后,加入稀盐酸,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瓶子又恢复为原状。

  【讨论】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减少或者证明反应产生了碳酸钠,有人说用酚酞,有人说加盐酸。

  【讨论并实验】各组在点滴板上做碳酸钠溶液与酚酞的反应,发现碳酸钠也能使酚酞变红色,不能用这个方法。在试管里做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实验,没有气泡产生,可以用这个方法。

  【意图】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学**惯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目标意识和优选意识增强学*兴趣,进行方法教育。

  【思考】请模仿CO2与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2

  【思考】工厂烧含硫煤会产生大量SO2,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NaOH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思考】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保存NaOH固体?能否用NaOH来干燥CO2、SO2等气体?【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表面皿上的NaOH固体已变质?

  【提问】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室应当如何保存?为什么?

  【回答】应当密闭保存,因为既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又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

  【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性质介绍

  【联系】学*酸的性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酸可以与碱反应了,请同学们尝试写出NaOH、Ca(OH)2,分别于稀硫酸、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讨论】书写方程式

  【实验七】(试管+CuSO4(FeCl3)溶液+NaOH溶液蓝色(红褐色)

  【思考讨论】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NaOH+CuSO4——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NaOH+FeCl3——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演示】澄清石灰水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讲解】这是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发生的反应

  【拓展】“波尔多液”由来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结】(二)化学性质

  【意图】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归纳】碱的通性

  1、碱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提问】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回答】不同的碱在溶液中都能产生相同的OH-

  【意图】指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为后面学*酸碱中和反应作铺垫。

  【活动】拓展应用

  【提问】常见的碱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交流讨论并回答

  【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 卤族铺*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水到渠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 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