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 1

  成功之处: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不足之处: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

  改进措施:

  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 2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地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首先,能较好地创设情境。上课伊始,引背《长歌行》,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要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然后出示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写这篇文章前的一段话,让学生明白朱自清二十四岁时已经意识到时光悄然逝去而无所作为,决心从今以后要珍惜时间,才写下了这篇《匆匆》。最后播放《匆匆》 FLASH动画的配乐范读,形象的画面,舒缓的音乐,低沉的语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奠定了整节课那种淡淡忧伤的基调,学生在这种基调中,很容易入情入境。

  其次,精心选用教学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尤为突出。因而在课堂上,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交流不够。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台,而这种交流的引发还是离不开提问。因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成为学生课堂交流的依据。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采用了课前预*提示中的问题: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向我们看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并且在学生确定作者作出了回答后又追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邻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 3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本课文质兼美,是学*语言的典范。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时间匆匆而逝。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珍惜时间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体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然后畅谈学文的体会。学生明白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努力做事。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 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本文时,特别是学*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采用各种新式的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的时候,……从……过去”的句式练*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最后是放手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长歌行》,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明白时间匆匆而过,懂得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才不虚度光阴,浪费此生。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不够充分。下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 5

  《匆匆》教学反思

  回顾整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从阅读品句中感悟寓意。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去体验感受作者多时间流逝的无奈,并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教学,联系课文利用学生生活实际绘制一幅时间流逝图,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自己每天时间的流逝,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当什么时候时间从哪里溜走,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本当然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教学设计中用于阅读的时间过长,这样显得后面学生根据实际去说的时间就显得更紧凑了,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说够就下课了,针对这方面下次设计时要注意可以把读和说相结合的更紧密一些,品读的同时就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阅读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1)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1

  这一节课,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我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

  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不足之处:

  从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深入课改实践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应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做起,把课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2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3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而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文中有许多短句适合朗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课堂实践,我感觉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有些地方还有待改进。

  一、能较好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一开始,让学生齐读《人生》小诗,并让学生谈感受,激发学生珍惜时间及早努力的情感,继而引出本文《匆匆》。

  二、精心选用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语言美。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语言都很美,本文亦是如此,因此在课堂上,我尽量使用与文本一致的语言。例如“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的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三、拓展读书领域,让学生认识学海无涯。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为拓展学生的读书领域,课上介绍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乐课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课后通过多种方法收集有关事件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受时间的珍贵。

  四、反复朗读,积淀感悟。

  《匆匆》一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作者的无奈,作者的伤感,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和体会,在交流和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让学生进行仿写。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虽有闪光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文章主题的挖掘不够深刻。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情况下应分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结构的完整,只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导致有些地方该深入理解的只是几句话带过,再比如作者写作意图,不仅是为自己虚度时光而感叹,惋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这一点也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深入体会。

  二、课堂上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较少。要想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动,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还需要教师的迁移、引导。可在这次课堂教学实践中,自己做得不是很好,没有把握好教学时机,因而没能激发起学生的交流热情,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要在这方面不断的完善自己。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2)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1

  在没有教材、没有教参的情况下,准备出来这样一节课,心理还是有些小骄傲的。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把握了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遵循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网上教学的特殊性。其中,第一课时的设计,是我最得意的,因为它既扎扎实实地处理了基础知识,又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课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思考。

  在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书写了课题“匆匆”二字,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极易写错。这个时候指导学生书写,会让他们把正确的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初读课文后,我花了很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生字词学*,从读生词,到多音字辨析,到易错字指导,再到理解生词,每一步稳扎稳打,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奠基坚实的基础。

  接着,我采用教师配乐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老师读得动情,把学生带到了朱自清的语言环境里。这个时候,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老师不急着让他们发言表达,而是通过补充资料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判断。

  了解了作者的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其实学生心理已经有了清楚的认知,但这个时候老师依然没有让学生表达,而是卖个关子,为第二课时的学*留个悬念,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

  都说语文课一直是老师“牵”着学生学*,但是“牵”也是有技巧的,也应该是无痕迹的。在“牵”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思考,达到情智共生,这才是我追求的理想化的语文课堂。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2

  今天上了《匆匆》的第二课时,重点是品读第三自然段,在这段里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拟人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子的匆匆而逝,品悟语言的美是这节课中目标设计的重点,备课时我也设想了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排比句写几句话。可是在上课时,我太注意自已的设计了,总想按着自己的思路走,学生在品读中几次提到课文是用了排比的手法,我却没有顺着学生的回答马上展开训练,让学生运用排比的方法再写几句话,写一写在自己的生活中日子还可以怎样匆匆?结果学生提了两次,我都没注意练*,到了最后学生品读完毕,我才提写的要求。

  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学*是主要的',老师的。设计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况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紧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进行训练,尤其是知识点的训练,做到趁热打铁,这样在学生情绪的高涨点上进行训练,效果会比一味按老师的思路去逐步达到好得多。

  这节课如果我能抓住学生的回答马上让学生展开写的训练,他们对排比句的理解掌握可能会更好。而我没注意到这点,只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把这一知识点的训练放在最后,在学生学*情绪降温后再进行,效果就会打了折扣。看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是一个有待长期实践、摸索、提高的过程。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3

  《匆匆》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篇课文的含义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我把课文的阅读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抓住课题“匆匆”,了解课文写了“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

  二是再读课文,弄清各个自然段大意;

  三是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就这样,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节课上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

  这篇课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我把教学重点之一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句子用修辞好在哪里。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作者的无奈、彷徨、伤感……树立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最后我让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背下来。由于学生对文章的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学生在一天的时间内都能很完整的背诵下来。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的综合性,这样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4

  《匆匆》教学反思时间过得很快,在周二刘洁琼老师的立标课上完之后,组里安排了组员上学标课,我是本组第一个上学标课的成员,这一次讲授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全文的语言优美,但是也不乏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是利用第一课时解决字词句的理解以及本文的大概内容的掌握;第二课时主要是解决重点段落的理解和落实情况,从而延伸到积累拓展。

  一、朗读指导对于每节语文课来说都很重要。从教六年了,但是对于指导朗读这个环节的操作还是不能够做到很顺利的完成,针对这节课来说就是在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处理过程中应该很好的指导学生朗读重点的句子,但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没有落实这一个环节。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个环节的处理,也希望自己慢慢的熟练这一个环节的教学。

  二、无痕教学如何落实。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组的领导评价我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做到了无痕教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什么时候才可以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是无痕的教学。如果要问什么事无痕的教学,怎么做才能够做到无痕的教学,我想就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是设计好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言,这样也许能够做到无痕教学吧。

  三、教学语言。在这一次授课结束后大家对我的教学语言的评价是干脆、利索。其实我自己认为自己仅仅做到了这两点,但是存在的不足就是我的语速太快,以至于自己原来带出来的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语速也很快,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朗读没有得到锻炼,但是课堂的容量无形中就增大了。

  总之,每上一次公开课都会让自己成长一步,每成长一步就能够很好的激励自己更好的前进,加油!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5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3、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如:

  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

  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

  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6

  *日,教研组组织上网听了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张方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收获颇多,受到了不少启发。

  老师《匆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设计都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张方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读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后再有感而发,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并有感而发,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实现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活了,积极主动地思考、发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几乎所有情感,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们的启发。

  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张方老师没有花哨的台词,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简明扼要的引导与启示。刚上课时,老师几句简单的话语拉*了她和学生的距离,为新课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探究氛围。

  接下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学*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朗读、说出你读到的感悟、四人小组写出你们的“时间散文”等等,学生探究性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的活动最后,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张老师很自然的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让你的好朋友点评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大家推选出朗读最棒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看他读得多认真啊,他完全融进了文字里”、“请给我一次我朗的机会,若是觉得我读得还好就给我掌声鼓励”等等。这些评价不止局限于师对生,同时有生对生,生对师,而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价的作用也不止局限于被评价者个体,它对全班同学都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反思与进步。

  总之,张方老师的这节课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细细品味完成的。在这自主探究的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如此“活”!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7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去学*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感的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学根据课后*题要求,模仿作者来描写一天里时间转瞬即逝的踪迹,“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淌过;闲聊的时候,日子从闲聊的嘴边滑过;敲击键盘的时候,日子又从键盘上溜过……”有的学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问号,提出“这里的几千多日”是虚指还是实指?有的学生则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提出问题: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我不时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下一环节的指导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重视有效交流,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倡导“合作”的学*方式。因为未来的社会里,所有密集性产业都需要通过员工的精诚合作来完成,合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又能让学生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组织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小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组,交流发表自己的学*感受,人人发言,互相补充,可以是谈对课文的认识,可以是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懂的问题,互相切磋。实在在小组里无法解决的,就暂时搁下,等大组交流时再提出来。

  以上是小组交流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就是协商推选大组发言的人选和内容,这一环节由小组里的组长负责,首先决定发言人选,其次根据组内的学*情况,把理解的最好的部分进行整理,让发言人练*发言,如有问题也请他一起在汇报时提出,这一轮合作就注意了全体学生的参与与锻炼,做到了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发言的机会,然后进行大组交流。在大组交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机的组织、点拨,比如,第一组的发言人悟的是对第一节的理解,那么其它小组有没有也是准备谈这一节的?如有,就应该再让他们来发言,补充对第一节的认识,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忽视了,那老师可以先问同学在这一节里是否提出了问题?有,就让学生提,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处理,教师不必强调一致,只要他读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处理。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间”中的他们指谁,我先让同学自己思考,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这个他们是虚指,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人的寿命,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时间,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这里的他们是代指时光老人所给予的一个人的寿限,但一个人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彼此都无法知晓,朱自清也一样,所以他在这里用上“他们”一词。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8

  这一节课,我认为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我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了这样的观念,我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不足之处:

  从整体看,教学过程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深入课改实践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应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做起,把课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9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本文时,特别是学*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采用各种新式的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 的时候,……从 …… 过去 ”的句式练*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最后是放手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长歌行》,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明白时间匆匆而过,懂得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才不虚度光阴,浪费此生。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不够充分。下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10

  语文是充满“诗意”与“美”的艺术,因而,语文教学也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课堂是应该飞扬着灵性,飘溢着诗意,流露着美感,给人以享受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美感”的课堂应该是我们一种理想,一种追求。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凸现“美”,做到:

  牐犕诰蛭谋久馈1疚氖窍执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是满贮着诗意和善于通过*易的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匆匆》是他散文代表作之一,也凸现出他散文的特点,语言诗般优美。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文本美,特别是语言美,引导学生品尝“语言美”,酿造课堂的“语文味”。如品味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推敲,体会时光匆匆等,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落实工具性的目标,也让课堂充满着语文味。特别用课文诗般的语言改成小诗,《匆匆》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在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息间的感受时,依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语言像诗般优美,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着的小诗。挖掘到这一文本美的特点后,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中排比、比较、追问等精妙的表达方法,进而发现文本诗意的美,然后顺学而导,将课文那诗意的语言变成一首小诗,最后通过学生个性化朗读、师生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等美读积累和升华。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美。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3)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1

  *日,教研组组织上网听了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张方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收获颇多,受到了不少启发。

  老师《匆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设计都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张方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读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后再有感而发,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并有感而发,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实现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活了,积极主动地思考、发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几乎所有情感,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们的启发。

  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张方老师没有花哨的台词,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简明扼要的引导与启示。刚上课时,老师几句简单的话语拉*了她和学生的距离,为新课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探究氛围。

  接下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学*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朗读、说出你读到的感悟、四人小组写出你们的“时间散文”等等,学生探究性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的活动最后,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张老师很自然的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让你的好朋友点评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大家推选出朗读最棒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看他读得多认真啊,他完全融进了文字里”、“请给我一次我朗的机会,若是觉得我读得还好就给我掌声鼓励”等等。这些评价不止局限于师对生,同时有生对生,生对师,而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价的作用也不止局限于被评价者个体,它对全班同学都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反思与进步。

  总之,张方老师的这节课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细细品味完成的。在这自主探究的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如此“活”!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2

  在没有教材、没有教参的情况下,准备出来这样一节课,心理还是有些小骄傲的。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把握了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遵循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网上教学的特殊性。其中,第一课时的设计,是我最得意的,因为它既扎扎实实地处理了基础知识,又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课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思考。

  在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书写了课题“匆匆”二字,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极易写错。这个时候指导学生书写,会让他们把正确的知识记得更加牢固。

  初读课文后,我花了很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生字词学*,从读生词,到多音字辨析,到易错字指导,再到理解生词,每一步稳扎稳打,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奠基坚实的基础。

  接着,我采用教师配乐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老师读得动情,把学生带到了朱自清的语言环境里。这个时候,学生对于文章的主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老师不急着让他们发言表达,而是通过补充资料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判断。

  了解了作者的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其实学生心理已经有了清楚的认知,但这个时候老师依然没有让学生表达,而是卖个关子,为第二课时的学*留个悬念,鼓励学生课下继续探究。

  都说语文课一直是老师“牵”着学生学*,但是“牵”也是有技巧的,也应该是无痕迹的。在“牵”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思考,达到情智共生,这才是我追求的理想化的语文课堂。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3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有些环节落实的较好,而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

  一、有效的课前预*,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五至六年级的学生要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匆匆》这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其次,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及相关代表作,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能进一步领略朱自清先生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因此,在学*课文之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进行预*:

  1、通过资料的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散文的语言表达。

  3、划出自己不能完全读懂的句子,在书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拉*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二、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的一切成果都要通过学*者自身的发展来体现,而学*者自身的发展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更是不能越祖代苞,要把课堂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因此,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理解课文。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课后思考与练*去学*课文,有的学生则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并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有的学生喜欢一边读一边写,把自己在阅读中对部分词句的理解批注在书上。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一环节的安排,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丝毫没有把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实践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感受确实是独特的,也是有一定的深度的,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第一节,并在边上批注“从这一小节的描述中,我发现作者是个心思细腻的人,被常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的新陈凋谢,到了作者眼里,竟成了他抒**感的材料。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同学根据课后*题要求,模仿作者来描写一天里时间转瞬即逝的踪迹,“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欢声笑语中淌过;闲聊的时候,日子从闲聊的嘴边滑过;敲击键盘的时候,日子又从键盘上溜过……”有的学生在“八千多日”上打上问号,提出“这里的几千多日”是虚指还是实指?有的学生则对“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中的“他们”提出问题: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我不时在行间巡视,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下一环节的指导上能做到有的放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三、重视有效交流,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倡导“合作”的学*方式。因为未来的社会里,所有密集性产业都需要通过员工的精诚合作来完成,合作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又能让学生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因此,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组织了两次交流,一次是小组交流,按所坐的位置,四人一组,交流发表自己的学*感受,人人发言,互相补充,可以是谈对课文的认识,可以是通过朗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懂的问题,互相切磋。实在在小组里无法解决的,就暂时搁下,等大组交流时再提出来。

  以上是小组交流的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就是协商推选大组发言的人选和内容,这一环节由小组里的组长负责,首先决定发言人选,其次根据组内的学*情况,把理解的最好的部分进行整理,让发言人练*发言,如有问题也请他一起在汇报时提出,这一轮合作就注意了全体学生的参与与锻炼,做到了人人有发言权,人人有发言的机会,然后进行大组交流。在大组交流过程中,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进行有机的组织、点拨,比如,第一组的发言人悟的是对第一节的理解,那么其它小组有没有也是准备谈这一节的?如有,就应该再让他们来发言,补充对第一节的认识,如果老师觉得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忽视了,那老师可以先问同学在这一节里是否提出了问题?有,就让学生提,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对学生在朗读中的处理,教师不必强调一致,只要他读得有感情就行,技巧方面易淡化处理。比如有学生提出“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时间”中的他们指谁,我先让同学自己思考,让他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这个他们是虚指,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人的寿命,有的说这个他们指的是时间,那到底指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这里的他们是代指时光老人所给予的一个人的寿限,但一个人究竟能活多久,我们彼此都无法知晓,朱自清也一样,所以他在这里用上“他们”一词。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不足。

  首先,盲目求全:

  由于追求课堂的完整,而不能使有些环节落到实处。这篇课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分二至三课时完成,但为了显现课堂的整体性,设计了一课时学完,确实密度很大,不够科学。导致有些地方该拓展的不能拓展,该多读的不能多读。如让学生谈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这部分是本课的主要环节,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但由于时间所限,匆匆结束。

  其次,读得太少:

  盲目追求学生的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悟,而缺乏朗读指导,其实课后想想,此文的教学也可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此课教学后,我提醒自己,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多读书,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本课文质兼美,是学*语言的典范。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时间匆匆而逝。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珍惜时间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体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然后畅谈学文的体会。学生明白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努力做事。

  朱自清匆匆教学反思 5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时间也很有教益。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读说写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创设实践的机会,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语文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4)

——匆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匆匆》教学反思时间过得很快,在周二刘老师的立标课上完之后,组里安排了组员上学标课,我是本组第一个上学标课的成员,这一次讲授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全文的语言优美,但是也不乏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主要是利用第一课时解决字词句的理解以及本文的大概内容的掌握;第二课时主要是解决重点段落的理解和落实情况,从而延伸到积累拓展。

  一、朗读指导对于每节语文课来说都很重要。

  从教六年了,但是对于指导朗读这个环节的操作还是不能够做到很顺利的完成,针对这节课来说就是在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处理过程中应该很好的指导学生朗读重点的句子,但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没有落实这一个环节。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个环节的处理,也希望自己慢慢的熟练这一个环节的教学。

  二、无痕教学如何落实。

  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们组的领导评价我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做到了无痕教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什么时候才可以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是无痕的教学。如果要问什么事无痕的教学,怎么做才能够做到无痕的教学,我想就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次是设计好每个环节的过渡语言,这样也许能够做到无痕教学吧。

  三、教学语言。

  在这一次授课结束后大家对我的教学语言的评价是干脆、利索。其实我自己认为自己仅仅做到了这两点,但是存在的不足就是我的语速太快,以至于自己原来带出来的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语速也很快,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朗读没有得到锻炼,但是课堂的容量无形中就增大了。

  总之,每上一次公开课都会让自己成长一步,每成长一步就能够很好的激励自己更好的前进,加油!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一、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

  学*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3、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二、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

  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

  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日出日落就是一日,花开花谢就是一年,我们不禁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下面分享一些我在教学中的心得反思:

  一、反复诵读,积淀感悟。

  语文的学*离不开读,读是学*语文的金钥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从听读录音读准字音,到朗读课文读懂文心;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不仅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更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受到情感熏陶,会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对话。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以展现,教学落到了实处。

  二、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

  纵观全文,课文语言优美,描写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作形象,抒发自己的情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来了又去了,杨柳枯了又青了,花儿开了又谢了,这本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作者确触景生情,追索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慨叹。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可读性。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离”、“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的足迹吗?”

  三、读写结合,学*作者的表达方式。

  叶圣淘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语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让学生先读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然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文中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不仅仅是“过去,过去”,还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飞去”、“跨过”、“溜走”等,我让学生给自己刚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动词,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说得渐渐多了,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脚下跨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子从眼前晃过;写作时,日子从笔尖滑过。”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睡觉的时候,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

  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仿写,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而要真正学会仿写,关键是老师要指导帮助学生品评其中的锦词佳句,学*其立意和写作技巧等,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提问:作者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本以为这个问题可以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交流起来,但在实际上课中,这种“提问”没有转化成“交流”,同学们没有动起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良久,觉得所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只是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我不能融会贯通地迁移、引导,导致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没能激发起学生地交流热情。因而,问题的设计固然重要,而把握教学时机更重要。

  “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细节有很多,只有我们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才能真正向课堂要质量,只有我们将每个细节都巧妙安排,才能向课堂要效率,这将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日,教研组组织上网听了二七区外国语小学张方老师执教的《匆匆》一课,收获颇多,受到了不少启发。

  老师《匆匆》这节课不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评价方法的设计都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形成。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张方老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读中感,感中悟,悟中思,最后再有感而发,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引入孩子的情感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并有感而发,畅谈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在实现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活了,积极主动地思考、发言,挖掘出了作者的几乎所有情感,也让我们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甚至受到了孩子们的启发。

  再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张方老师没有花哨的台词,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简明扼要的`引导与启示。刚上课时,老师几句简单的话语拉*了她和学生的距离,为新课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了探究氛围。

  接下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学*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朗读、说出你读到的感悟、四人小组写出你们的“时间散文”等等,学生探究性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的活动最后,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张老师很自然的运用了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让你的好朋友点评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大家推选出朗读最棒的男一号和女一号”、“看他读得多认真啊,他完全融进了文字里”、“请给我一次我朗的机会,若是觉得我读得还好就给我掌声鼓励”等等。这些评价不止局限于师对生,同时有生对生,生对师,而这些形式多样的评价的作用也不止局限于被评价者个体,它对全班同学都有启示作用,有助于学生主动的反思与进步。

  总之,张方老师的这节课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细细品味完成的。在这自主探究的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中受益匪浅,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希望不久的将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如此“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鲜明: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教学中我以读促讲,让学生陶醉于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课后我深思,比较成功的方面有学*本文时,特别是学*第三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地读,采用各种新式的读,反复诵读,读出语气,读出设问反问,重点语句的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分组读,对答读。在读中让学生感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

  再是结合课文第三段进行仿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结合学生的现实实际,回忆我们自己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用“在……的时候,……从……过去”的句式练*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目的。

  最后是放手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长歌行》,谈谈自己读后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明白时间匆匆而过,懂得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好好学*,才不虚度光阴,浪费此生。

  也有不足之处:教学中,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散文与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那就更好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还有让学生对其他自然段的自读、自悟的学*不够充分。下次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定注意到这几点的教学渗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5)

——朱自清《匆匆》读后感实用20份

  我以前一直认为时间很多,因为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自从读了朱自清老先生的《匆匆》,我便不敢这么想了。是呀,不论什么东西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虽然我们每天都吃饭、睡觉,但是今天没了昨天的佛跳墙,今夜没有昨夜的噩梦,所有的日子都没有彩排的机会。

  一次长假,我心想:时间很多,没太在意作业,总是抱着“来日方长”的'心理,还剩十六天、十天、五天、两天!我开始慌张起来,背着正在讲课的课外班老师偷偷写作业,以“这是下学期的内容”做借口来补作业,实在太不光彩了。如果当时不拖沓,哪会有今天?如果当时的玩乐时间用来做作业,哪会有今天?如果把那些被虚度的光阴用来看书,哪会有今天?

  可是,说什么忏悔都晚了。时间不会等你,不能虚度这些宝贵的财富。别说什么忙,时间是挤出来的,没有人的成功和优秀是天生的,他们成功,因为他们会合理使用时间。

  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是,你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创造辉煌和奇迹,时间是和行动并肩行走的。

  每当我读一本好书,看一篇好文章时,出此刻我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朱自清的《匆匆》就给了我启迪。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文章一开头就是春意盎然的语句,一下子吸引了我,仔细看下去,原先作者并不是描述春色的,而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还要奋发向上。

  人们都说世界上最公*的.就是时间,它既不慷慨地多施舍给哪个人一秒,也不吝啬地少给哪个人一分。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86400秒。

  有的人就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用功,比如说鲁迅先生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工作、学*,古往今来,有作为的人都很珍惜时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一直认为时间是多么不起眼的两个字,反正过了今天还会由明天嘛!但是,自从上个星期,我们学了《匆匆》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原来我错了,彻底的错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课文记述了作者从八千多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时间是怎样流逝的。

  从文中我感悟到了时间的珍贵:虽然今天的太阳下山了,还会有明天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昨天的太阳了。如同我,童年的日子是多么无忧无虑,充满了欢声笑语,童年过去了,留下了什么呢?只有回忆罢了,而再也不会有第二个童年了。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啊!

  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怎样的所作所为才不算是虚度时间呢?难道是玩吗?如果说不是的。可除了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就如作者所说的: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遮挽时、睡觉时、叹息时,时间总会溜走。想一想,我们的时间是谁给的`呢?是父母。他们用了所有的青春来养大我们,然而对我们的期望却只有一个:就是做祖国的栋梁。因此,我们还可以好好学*报孝父母,为父母分担家务。这样也不枉虚度一生了。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也不可能会轮回的。

  匆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朱自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警示人们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

  富兰克林说过:你热爱生命吗?那就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这足以说明时间的重要性。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云流水。要让这有限的生命发光发热,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虚度光阴。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一秒。记住,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挤。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时间如生命一样宝贵。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的“小牛犊”了。

  时间就是和朱自清说的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时间老人是没有情面的,文中朱自清对时间的流逝有着另一番解释,被偷了,逃跑了。

  他将时间的流逝也说成是“溜”,使读者看起来,时间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小孩。

  有时时间就是那么的不给你一点挽回的机会,他在你的每一个动作和思考中悄悄的走了。

  不让你留下更多的痕迹。不让你拥有更多的犹豫的.机会。

  家长们老是告诫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确实,日子逃去如飞。这单单是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更是人们对青春不再的感慨!

  文章倒数第二节的问句“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虽然作者并没有做正面的回答,可是我能从这句华中知道“人不能白活一辈子”!

  今天,老师教了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朱自清问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一去不复返呢?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等等,都写出了朱自清对自己空度光阴,无所事事,一无成就,而感到无限的懊悔与惋惜,在这篇描写世间的散文里,把时间比成针尖上的'一滴水,比喻时间有脚,写出时间匆匆流逝的飞快,还有描写时间的名言呢:光阴易逝,岂容我待?时间是无音的锉刀。……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这句话说得真不错,如果你抛弃了时间,时间也会抛弃你。所以大家要珍惜时间哟!

  《匆匆》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形象的手法、诗意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来去匆匆的特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警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地走这一遭。

  时光如水,逝者如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名士慨叹过时间脚步的匆匆,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句名言古诗告诉人们要珍惜时光。然而时光无形,人们总是在短暂的感动之后,又忘记了时间的宝贵,要么又哪来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慨叹。但《匆匆》一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内心产生剧烈的震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桃树的花开花谢、杨柳的荣枯变化、燕子的南飞北归,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词句,产生惜时伤时之感。课文中还有一句让我久久回味:“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是啊,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只能空耗时间而已。“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住现在,因为只有把握住今天,才能赢得明天。

  以前,我总是认为我了解的知识已经很丰富了,足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而半年前我到鸿宇学校学奥数时,才发现天外有天,那里高手如云,自己不过一只“菜鸟”罢了。当我面对升入重点初中招生考试的难关时,我才意识到还有许多知识没有学,才觉察到时间脚步的匆匆。于是我奋起直追,努力学*,经过短短半年的时间,我的成绩在长春市名列前茅,几所重点初中都打电话来录取我去上学。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能意识到时间的匆匆,知道过去的日子不可追回,固然是好的,但我们更要拿出行动,向人们证明: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决不能白白走这一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切记。

  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文章我们读了很多,也背了很多。但是我第一次真正深刻的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却是在今天的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第二课《匆匆》,学后的我感到了异常的兴奋,因为我终于学会了珍惜时间和爱惜时间,我也终于感受到了时间的可贵。

  第二课《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拟人等等修辞手法,可以说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散文。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时间的感慨,和对自己没有在过去的时间内留下什么痕迹、做出什么贡献的遗憾。文中时间的描写非常全面,感悟也非常深刻。使得我刚刚读时以为这是朱自清晚年的一篇作品,后来我才知道,这竟是朱自清24岁时的作品!

  从此,每当我回忆起这是朱自清青年时做的作品时,不免十分激动……

  每每想到这里,我十分激动,但我一想到现在的我们,更是无与伦比的激动!

  我们都已经十三了,粗略的算一下,已经度过四千七百四十五个日日夜夜了,已经度过十一万三千八百八十个小时了,已经度过四亿零九十九万六千八百秒了!

  我们又积累了什么呢?放宽一点,从一年级开始算。那也是有两千一百个日日夜夜了。在两千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又在哪里留下过什么有价值的痕迹呢?如果问我们积累的知识和我们历经的时间能成正比吗,有谁能胸有成竹的说:“能!?”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才活了六万多天,况且那还是从前。随着环境的改变,空气和食物的污染,我们最多能活一百零几岁了,也就是三万多天。而我们现在已经度过了整个人生的七八分之一了,如果不想让我们白白浪费这一生,那么只有珍惜时间。就让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尽可能的做出我们的贡献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必须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无价之宝,是用什么都换不回来的东西,所以必须要珍惜今日,不要什么事情都推到明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其实我在读了《匆匆》这篇文章之前也是个浪费时间,不明白珍惜时间的人,记得那一次暑假,教师留的作业并不多,屈指可数。可是我就是不想做,我的心里想着:明天再写吧,反正有的是时间。但到了明天,心里又想:明天再写吧,这么少作业,必须一天就能够写完!不用着急。于是我就一日一日的.往后拖。到最终一天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字都没动。虽然我侥幸写完了,可是下次必须不能这样了。

  我记得去年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那一天是周五,教师只留了一篇日记,我心想:仅有这一小篇日记,我五分钟就能够写完,还是明天再写吧!可是到了周六,我又想,还有一个周日呢,还是周日再写吧!我还有很多时间呢!不用着急!可是到了周日,我还是没有写,到了晚上8、9点才开始写。并且写日记并不是用了5分钟,而是30分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每当我拿到《朱自清散文集》,读到第一篇短文《匆匆》,我就喜欢上了它。文章里的每一个字词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匆匆》是一篇抒情类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种种美丽的景物,有燕子,有杨柳,有桃花……还写了太阳东升西落的景象,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把日子比作一滴一滴的水,把时间比作河流,日子一天天过的又快又无聊,他在无赖与伤感中,借助自己对生活的感慨,提醒我们大家要珍惜时间,他让我知道了时间的紧迫,知道了可以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情。

  读完了这本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合上书,我不禁联想到了现在的我:每天写完作业后就没事做了,晃来晃去。不知不觉中,我已经11岁了,回想过去我浪费了多少时间呀!真恨不得回到过去,把时间重新利用起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一定要珍惜一分一秒。朋友们,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珍惜时间吧,让匆匆的日子并不匆匆而过。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时间就是人生的旅票。人们只有在时间已经白白浪费后,才回过头叹息,埋怨着时间的流逝,却从来没有审视自己。

  当咱们在看肥皂剧时,时间已匆匆离去,带领咱们赴往下一段旅程。虽然时间是不会停止的,但是为什么人们不能充实做些有意义的事呢?不要让人生之旅这么虚无呀。咱们可以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去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有这么多事可以做,人们为什么会无聊呢?

  朱自清感叹着过去的时间渺小,我却不然。一个人对于地球46亿年的长河的确像是沧海一粟,可对一个人来说,一分钟也是宝贵的。在区区的一分钟里,可能在汶川大地震中生还的人会多一个;可能在有难题想不通时,有了思路……时间对于人来说,就是无价之宝。虽然它去得匆匆,但是,人们也能和时间去赛跑。

  在每时每刻,时间都在流逝,朱自清也在《匆匆》道出了人与时间的*衡。难道人们不能打破这些,去和时间比赛?只有和时间一起赛跑,人在一生也将十分充实,旅程也是幸福快乐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咱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去努力向前,让一张单程票没有被匆匆的日子击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里的一段话,表现了他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惋惜。

  是啊,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飞快。读书时,时间从书页间流过;写字时,时间从笔尖上溜过;睡觉时,便从那闭上的双眼前飞过……

  时间过得那么快,我们该怎样留住它呢?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在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总会有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非常珍惜时间。小时候,他总是觉得自己不聪明,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他常常在别人出去玩的时候在学堂里认真背书,直到背得一字不差。他还利用一切空闲的时间,比如赶路时,夜里难以入睡时思考文章内容。久而久之,他的记忆力越来越好,所学的东西甚至能终身不忘。

  联想到我自己,我就不懂得珍惜时间。有一年暑假,我为了早点完成作业,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计划提前十天完成全部的.暑假作业。可是我却不能执行好这个计划,一天中常常花好几个小时玩。于是,我每天都有一点计划内的作业没有完成。到了暑假快过完时,那些作业堆在一起非常多。我只好在计划休息放松的那十天补作业。那个假期我没做几件有意义的事,简直在虚度光阴!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度过假期了。

  读了《匆匆》,我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美好!

  今天,我们学*了《匆匆》这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朱自清在日常生活中觉得除了写作以外不管干什么都是在浪费时间,也包括洗脸、吃饭和上厕所。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感悟是:光阴似箭,时光匆匆。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用有限的生命来散发无限的光彩。但是我们要怎么来散发这种光彩呢?那就是要珍惜时间。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在明天。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珍惜点滴时间,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后悔做过的每一件事盼望未来才会充满信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这篇课文中也有很多优美的语句: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在开的时候。我觉得这句写的很好因为在读的时候我仿佛看见了燕子飞来时的情景、杨柳绿时的情景和桃花开时的情景。

  这种优美的好词好句和这种写作手法,我在以后一定要好好学*,好好应用。

  我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文章已经数不胜数,可是唯有《匆匆》一文,我触动最深,令我受益匪浅。

  课文中用“匆匆”一词来形容时间流逝,是多么恰当,我六年的小学时光,如白马过隙,难道不就是“匆匆”吗?

  现在的我已经是六年级的大姐姐了,楼下就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看着这些“小不点儿”,我不禁回想起我们的一年级:

  刚进入校园,我谁也不认识,用“人生地不熟”来形容我是再恰当不过,于是惟有学*可以弥补我孤独寂寞的时光。看着同学们都三五成群一起玩,我也很想加入,但又怕遭到排斥,于是更加认真学*,因为那时的我认为只有学*好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后来,我的学*在班里名列前茅,的确也交到了不少朋友。那时我们的学业并没有很重,所以我并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想玩儿就玩儿一会儿,想学了就学一会儿。

  随着年级的增长,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记得四年级年终考试,我的成绩不理想,后来归结原因,只是因为考试时我不注意时间,做完卷子后没来得及检查。事后妈妈并没有责怪我,而是语重心长地问我:“*常的你,有没有注意养成一个良好的时间观念呢?”我的答案是:没有。我们日常作业量不大,而且家庭作业不用限制时间,导致我做什么事都没有个时间观念,上学经常迟到不说,做事还磨磨蹭蹭。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我开始重视起了时间,做事争取做到最快:快点写作业、快点吃饭、快点穿衣服……

  现在再回想过去,那时的我是多么愚蠢啊!天天背诵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告诉我们时间如此宝贵,我却没有好好珍惜!

  “时不待我”,现在的我做事有计划,有效率,再不拖沓。马上要毕业了,在小学课堂上课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不容我再继续消磨了!珍惜时间吧,我们的生命因珍惜时间会更精彩,珍惜时间会让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朱自清的《匆匆》紧紧围绕“匆匆”这两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长又最短、最*凡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现已即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十几年光阴,转瞬而逝,就这样了无痕迹的从我身边溜走,仿佛刚上学的那一幕幕就在昨天。“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碗里过去;默默的时候,便从凝然着的双眼前过去。”是啊,时间就这么无声无息,来去匆匆的。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6)

——朱自清《匆匆》读书笔记实用5篇

  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朱自清的《匆匆》这篇散文。读第一遍,觉得文字很美,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了朱自清对生活中时间匆匆的细腻感悟,忍不住又多读了几遍。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无论怎样,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这一天了,只能勇敢地去迎接下一天。不论我们洗手也好,吃饭也好,还是学*后睡觉,时间都滴滴答答地从我们的身边走过去了。看书时,她从书中逃走了。在做作业时,他又从我的笔尖划过,我叹息。时间总是那么的匆匆。她从没有停息过,她不会的停止为谁。她只是继续着她的步伐,永不停止。

  学了这篇文章后,我感觉时间是公正无私的,她对什么人都一样,不会多给这个人几秒,也不会少给那个人几秒。谁想让时间过得快点,谁想让时间过得慢点,都是不可能的。学*中,只有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做时间的奴隶。在家中要充分挤出点时间看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就成了时间的主人。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细观察和领悟。

  人们一直认为时间的短暂,时光流逝的迅速,我又何尝不是呢?时间悄然无息的从我身旁划过,我却不以为然,但从此以后,我会紧紧抓住他,让她毫无逃脱的机会。

  间匆匆如水,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一去不复返,有人会说:”如果当初……“可是,如果,能使时光倒流吗?

  ——题记

  今天,我们学*了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文章——《匆匆》,《匆匆》全文围绕着”匆匆“两个字,表达了朱自清先生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和惋惜,提示了既然来到这世界上,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让我们知道了并了解到时间稍纵即逝,永不倒流,要好好珍惜这来去匆匆的时光。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人抱怨:”唉!如果当初我好好珍惜时光,也不会落得个这下场啊!“如果,如果,如果,可如果并不能使时光倒流,更不能使一切重新来过,只能成为前进的一个负担。

  时间就是这样稍纵即逝,来去匆匆,”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老天不会眷顾某一个人,因为他给每一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这个人十全十美而时间则多,只是看你有没有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不要到了老时才后悔自己当时的虚度光阴。

  日子在时间的海洋里,是那么渺小,消逝的是那么快,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转眼间,我已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时光,转瞬即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那时,总觉得时间取之不尽,并不把什么”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做一回事,做什么都慢慢吞吞,甚至虚度光阴,认为时间有的是,不必放在心上。

  其实不然,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金钱可以再生,时光无法倒流。他无时无刻不在流逝,拦挡不住,挽留不住,叹息也没有用,叹息本身就是虚度光阴,因为,在你叹息的时候,时光也正在流逝。

  同学们,”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就此浪费了不少时间,再后悔也没有用,只有从现在开始,抓紧每一天!因为,只有抓住了今天,才能赢得明天!

  ”花有重开日,入无再少年“,这句话经常在我脑海中出现。读了《匆匆》这遍文章,我对这话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侯。“如果我们的时间能够倒流该有多好!在这四千多日子里,我做了些什么,我留些比游丝还小的痕迹吗?在学校里,我为老师和同学做了什么?在家里,我有什么让父母感到自豪的事?一想到这些问题,我就感到自已是多么渺小。自已不仅没有帮助别人,还给父母找了一件又一件麻烦事,可是太让他们闹心了。当发现自已在这些日子虚度年华,恨不得一下子回到小的时侯,认真学*,多看书,把以前的日子给追回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充分地利用它。有些人,明明知道我们还有时间学*,知道学*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但就是一时懒惰,才会造成今开的结果。如果我问别人:”你看过什么课外书吗?“有人就会回答:”都六年级了,没有时间读了!“如果有人这样回答,我就会嘲笑他,因为他不会合理地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和意思是时间就用不完的,只要你是真心的。时间去得匆匆,来的匆匆,在时间匆匆的流里,我们要会合理安排时间,这样,才可以利用极少的时间吸取更多的知识。洗手的时侯,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侯,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如果我们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时间,那么,有谁还会说连看一本书的时间都没有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侯。但时人无再少年。我们要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挽留住匆匆的时间,充分地利用它,学到那多的知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相信大家一定读过这篇文章,这就是出自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

  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时间的无限惋惜。我们都不想让时间不留痕迹的逝去,但又不可能把时间紧紧握住,留在身边。所以,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珍惜了。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流逝呀!当你的手轻轻敲打键盘时,当你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时,当你的手翻一页页书时,当你因无聊而胡思乱想时······你有没有留意过,时间正和你擦肩而过呢?你做的事情是在珍惜还是浪费呢?

  时间过得太快啦!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连前一秒钟都已成为不可挽留的历史!

  仔细算一算,4000多天、98000多小时、5895500秒的时间从我身边流逝。这些数字看起来很大,数都数不清,可回忆过去,好像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间,做些对学*有帮助、有意义的事;在学*时,我们也要珍惜时间,在老师讲课时,不放过每一秒汲取知识的机会,课下多复*、认真完成作业······虽然,我们不可能挽留时间,但你如果真的懂得珍惜,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想要,总会挤出来的;如果你只是口上说说,其实还是在浪费,时间就又变成浸在沙子里的水,不但挤不出来,有时反而被吸回去。

  珍惜,时间,这简单的四个字值得我们去思考。

  下午上班趁着空闲读了朱自清的匆匆,感触颇多却不知如何表述。只是多了些许感慨,几多无奈。其中思之更多的为他说的八千多个日子不知觉间就流逝了。

  如今的我,好似一无所有,除了这些被虚度的光阴。算了一下,我的时间居然过了九千多个日头,心里怎不着急惶惶不可终日。

  我按着我的生命轨迹走到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除了这些学校的经历,要什么就没什么了。在这条路上我不知得到了什么,又为之失去了什么。感叹着那九千多的日夜,两手空空,就留下了颈椎病缠身。坐的时间久了腰就跟着疼,我大好少年居然似将*暮年之人。工作没劲,不知该干些什么。

  我不知在工作与继续上学之间自己选对了哪条路。如今只落得让自己处于迷茫的空虚里。有时也会后悔没读研,也是当初自己的抉择吧,选择了就不要后悔;也或那不属于我的机会。只是多了一些无奈的感喟。

  工作也许不会做的太长,我会离开这里。只是不知未来的路该走向何处?是继续考研还是找工作,就像在沙漠迷失一样,惆怅。也许岁月匆匆忙忙的是赶去新的开始,只是一开始就是另一个岁月。

  下了班就去打球。过马路的时候,看那夕阳在路上铺满了金色的一层,那么耀眼;这条路却也是那么长,那么长,看不到尽头的样子。此时路上也多了车辆的川流,东来西往的赶着归家的人儿。阳光那么明媚,温柔的似一缕轻纱,掩着尘世的时间;我想是它把我们的光阴偷走了吧。把我们的童心消灭,掠去我们青春的容颜,刻下条条皱纹,白了发。

  慢慢的,慢慢的,这光在地上拉起更长的影子;也就在这慢慢中把你我带的更远,更远。

  东边的月儿也早已升起,他们合起来,带走一个个日夜。不过这两天的月光会是最亮,也算得给了些慰藉,和我们一起迎接这个中秋。

  在这匆匆中,我不知还要走多远;会被带去哪里。这渺茫的匆啊,你总是这样默默无言。


朱自清散文《匆匆》教学反思实用5份(扩展7)

——朱自清散文集实用5份

  朱自清散文集精选: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散文集精选: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细雨如牛毛,扬州称为毛雨。

  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

  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有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朱自清散文集精选: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朱自清散文集精选: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五个洲子似乎都局促无可看,但长堤宛转相通,却值得走走。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清凉山在一个角落里,似乎人迹不多。扫叶楼的安排与豁蒙楼相仿佛,但窗外的景象不同。这里是滴绿的山环抱着,山下一片滴绿的树;那绿色真是扑到人眉宇上来。若许我再用画来比,这怕像王石谷的手笔了。在豁蒙楼上不容易坐得久,你至少要上台城去看看。在扫叶楼上却不想走;窗外的光景好像满为这座楼而设,一上楼便什么都有了。夏天去确有一股“清凉”味。这里与豁蒙楼全有素面吃,又可口,又贱。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左手临湖的小阁却敞亮得多,也敞亮得好。有曾国藩画像,忘记是谁横题着“江天小阁坐人豪”一句。我喜欢这个题句,“江天”与“坐人豪”,景象阔大,使得这屋子更加开朗起来。

  秦淮河我已另有记。但那文里所说的情形,现在已大变了。从前读《桃花扇》《板桥杂记》一类书,颇有沧桑之感;现在想到自己十多年前身历的情形,怕也会有沧桑之感了。前年看见夫子庙前旧日的画舫,那样狼狈的样子,又在老万全酒栈看秦淮河水,差不多全黑了,加上巴掌大,透不出气的所谓秦淮小公园,简直有些厌恶,再别提做什么梦了。贡院原也在秦淮河上,现在早拆得只剩一点儿了。民国五年父亲带我去看过,已经荒凉不堪,号舍里草都长满了。父亲曾经办过江南闱差,熟悉考场的情形,说来头头是道。他说考生入场时,都有送场的,人很多,门口闹嚷嚷的。天不亮就点名,搜夹带。大家都归号。似乎直到晚上,头场题才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扛着在各号里走。所谓“号”,就是一条狭长的胡同,两旁排列着号舍,口儿上写着什么天字号,地字号等等的。每一号舍之大,恰好容一个人坐着;从前人说是像轿子,真不错。几天里吃饭,睡觉,做文章,都在这轿子里;坐的伏的各有一块硬板,如是而已。官号稍好一些,是给达官贵人的子弟预备的,但得补褂朝珠地入场,那时是夏秋之交,天还热,也够受的。父亲又说,乡试时场外有兵巡逻,防备通关节。场内也竖起黑幡,叫鬼魂们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我听到这里,有点毛骨悚然。现在贡院已变成碎石路;在路上走的人,怕很少想起这些事情的了吧?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

  燕子矶在长江里看,一片绝壁,危亭翼然,的确惊心动魄。但到了上边,逼窄污秽,毫无可以盘桓之处。燕山十二洞,去过三个。只三台洞层层折折,由幽入明,别有匠心,可是也年久失修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