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教学,一方面自然是让学生能进行的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的机会,并锻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内容比较简单,但出现在三年级上册,所以在教学时应当从直观入手,通过学生对能具体感知的事和物的分析,来抽象出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寻找身边的分数问题,让学生主动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我努力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学生生活的三个同学吃蛋糕作为教学题材,重组了教材,(因为课本上提供的学生分吃西瓜的情景图,学生只能提出三道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分数只是说一句话,再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了四道分数加法和四道分数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后,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所有的例题和部分练*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关注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先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两道同一类型的题进行探究,然后给出探究提示,学生按照探究提示,结合完成的前置性作业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最后上台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板书,在小组的组织下,同学们互相补充,最后通过几道同一类型踢得探究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不是通过计算单纯的一道题就来总结计算方法。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这里,教学效果很好,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突出,学*的氛围很浓。

  3、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组合。在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汇报的基础上,黑板上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了用摆直观图形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把分数分解成几个几分之一在进行计算的方法,以及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的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学生得出这几种计算方法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认为用哪种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比较简便?”有的学生说用图示法简单,有的学生说把分数分解几个几分之一计算简便,也有的学生说直接运用法则算简便,这时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想:如果把蛋糕*均分成了10份、20份或50份你还能用图示法很快表示出来吗?同样的道理当分数的分子分母较大时,再把分数分解成几个几分之一你认为还简单吗?通过比较使学生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的愉悦和成功。

  4、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明显

  5、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复*环节中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新授课时通过过生日分吃蛋糕的具体情境为主线,在巩固练*中,我设计了几道生活题,这样设计,贴*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节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

加减法教学反思2

  我上了一节数学展示课——6和7的加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但是仔细读过教参后,会发现在计算的同时,要让孩子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初步感受,在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互换位置,其结果不变,另外还要学生从会列一图两式到一图四式。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一、学生的闪光点

  这次课,我觉得刘欣荣同学,让我眼前一亮,*时上课他就积极举手发言,这次课上,他依旧如此,而且积极思考,到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什么时候能列“一图四式”,什么时候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这是让我感到比较惊喜的地方。

  二、需改进之处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完这节课,我整体的感觉就是每个环节都急急忙忙的,因为我又要讲算理、算法,又要渗透我上面提到的教参中希望孩子掌握的其他知识,所以导致时间不够用,另外我的设问有些多,而且都是重复的,我其实是想告诉学生,解决这一类题是有他的一种流程的,但是由于我没有总结,所以导致孩子没能很好的体会。

  对于算法我也没有很好的进行总结,导致孩子再说算法的时候,无法说清,应该进行总结,算法有三:直接数、运用组成与分解、加减法的含义,如果提前对算法进行总结,那么会节省很多时间,让孩子理解除算理算法以外的其他知识点。还有教学中有一点疏忽,就是图与所列算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由图想到如何列式,这里没有重点强调,有可能会造成孩子只是简单的模仿老师进行列式,而不是真正的理解算式的含义,应该多多加强图与式之间的联系,让孩子自己说说为何这么列式。

  2、*惯培养方面

  ①在教学中,需面向全体。而我只关注了回答问题的同学,所以导致在大约15分钟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而我却没有及时发现并提醒。

  ②对于“一尺、一拳、一寸”的落实还不到位,不能只停留在会背上面,应该落实到“做”这一层面。

  ③有序表达和说完整话,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加减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6和7的加减法。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本课设计了参观植物园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和计算方法放在重难点。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这样既能提高孩子学*的积极性,又能复*数的组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6和7的加减法的学*。教学时,我还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说一说,用手比一比的环节中引导学生,为学*应用题做好铺垫。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和问号、大括线的含义的前提下,进一步学*减法。在最后的练*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而且练*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水*。

  在教学本课后,我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有时语言不够简练,提问时不够贴*儿童的语言,针对课堂上临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处理的不够巧妙,有时随意性的语言不应出现,课堂结构密度不是十分紧凑,针对个别同学的问题没有做到巧妙、妥善的处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多学*,诚心请教,改正不足,吸取经验和教训,加强自己的教师基本功练*,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进步。

加减法教学反思4

  《8、9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的内容,作为第一次随堂听课的内容,我上得比较失败。在听完几位老师的意见后,写了点反思,希望能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方向。

  1、学会让孩子们开口说数学

  在寻找数学信息的时候,很多小朋友跳过了对数字的理解,直接进入到数字的计算。不得不说我们班大部分同学的计算能力还是挺不错的,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他们当中只有一部分的同学能完整的讲出算式的整个含义。这里我没有把他们及时地拉回来,重申数字与算式的语言表达,而是跟随他们的脚步进入到下一步。其实,数字、数学信息的表达对数学题目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今后数学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尽可能的让小朋友们开口说数学。同时,注意把话说完整。例:在一图四式中,先要让学生表达看到的数学信息,如:左边有6只恐龙,右边有2只恐龙。接着,引导小朋友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同时要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6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2+6=8与6+2=8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让小朋友们根据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有一部分小朋友经常在减法上出错,经常出现6—2=4的状况,用一部分减去另一部分。如果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字的含义,完整的表达出来,相信正确率也会有所提高。

  2、三个多一些

  在新授课时,应该多一些讲解,多一些练*,多一些层次。这里的讲解特别是针对例题的讲解。整堂课中,我只花了20分钟就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讲解。可能是在学*6、7的加减法时,我差不多讲满了一节课,这次我有意加快了步伐,结果适得其反,重点不突出,讲解不透彻,学生依旧稀里糊涂。还有需要重视的一点,我没有在课时中设置拓展练*,貌似在以前的课上,我也没注意到这一点。其实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今后的课时中,要注意对这一点的补充。总的来说,在讲解时,要做到透彻;练*时,力求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3、没有分清新授课和练*课

  除了每次教学数的认识,我会花30分钟以上的时间去传授新课。其他的加减法、练*课,我都是讲半节课,练*半节课。一是做作业的时间比较紧;二是我以为讲一点会对他们做作业带来点启发,让他们做练*时轻松一点。下一次再根据前一次的作业情况,提炼一些注意点。但是这种混淆新授课与练*课的做法是很不对的,一定要改正!

  俗话说:在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希望自己能在失败中接受教训,在以后的课堂上尽量避免同样的错误。

加减法教学反思5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下面是《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

  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加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教学6、7的加法和减法,要求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同时也利用“一图两式”的学*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上课伊始,我首先复*了5以内的加法口算题,复*6、7的组成,为本课6、7的加法做铺垫。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学加法和减法时,让学生合作摆小棒,通过摆的小棒来说明图意,并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学生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同。并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出结果。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注意组织好教学,因为一年级小学生在现阶段对相对性的概念还没与建立,对左、右的概念也是刚刚接触,所以让学生从左至右来看图列式有一定难度。这点在教学效果上也体现了出来,教学切不可急于求成。同时,在摆小棒的环节,更应该注重组织好教学,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生参与气氛不浓,这都是我引以为戒的地方。

  从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看,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设想,主要是我教学时的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课的设计上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还不够,各环节之间联系还不够紧密,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让学生动而不乱,使课堂活而有序,同时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了解学生,使课堂教学少留遗憾,多些精彩,也期待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阅读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1)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二)、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适当的引导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计算*5—5。86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并没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2)

——加减法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教学反思1

  在备课时,我觉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而且还可以在学*1/2+1/4时,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然后重点对1/2+1/4的算理进行探究;最后,安排各种练*来巩固学生的技能。不过,在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我可以问“图1/2+图1/4等于是一个怎样的图?”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碰撞出火花。然后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教师运用图形的讲解,使学生对这个为什么要通分的过程更加清晰的掌握和理解。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分数加减法的时候,通分的几个步骤要用连等式。因为计算分数一步加减法时,本身就只有一步,中间部分在以后学生熟练做的时候是可以省略的。而本节课是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一节课,就必须把通分的过程板书出来。

加减法教学反思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二)、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适当的引导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计算***5—5。86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并没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加减法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教学,学生通过扮演小检查员的角色参与到学*中来,使学生始终能够富有兴趣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这一角色的扮演较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中有层次地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检查”,放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体会并总结出了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较深切地体会到了验算在*日学*中的重要性。

  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采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讲” 的少,学生“说”的多。开放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索的小组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台,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总结验算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不管用哪种验算方法,只要能验算出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就可以。真正的数学学*不仅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加减法教学反思4

  本单元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认为如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中的主题图为数数、抽象数的概念以及数的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每一幅图观察得非常清楚,描述得很到位,尤其在教学10的组成时,把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观察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还运用主题图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爱劳动、讲卫生的教育,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二、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

  三、“用数学”教学扎实有效。本单元开始出现“用数学”的内容,这是学生今后学*“解决问题”做铺垫,在这一内容中,学生开始接触条件(目前还没提到这一用语),学会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一知识点在本单元是学得最扎实的,大部分学生会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存在的问题是:

  1、一部分学生的计算速度太慢,这对今后的学*有很大的影响。

  2、做题时,很多学生不看题,凭感觉做,不知道何为检查。

  3、还有一些学生分不清左和右。

  4、关于序数和基数还没有区分,如不知道“从左数第6个”与“左边的6个”到底有什么区别。

  本次单元测验,100分5人,90到99分33人,80到89分28人,80分以下10人,从试卷上看,大部分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题速度太慢,在规定的时间里没完成,另外,少数学生看图列式没掌握好。

加减法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学生能够正确熟练的口算和是2~6的加法;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够从信息窗中准确的找出数学信息,并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作业反馈矫正

  1、课前作业:从信息窗中找出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

  2、(出示信息窗)请同桌来那个人为一组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导:先座位左边的的同学说,再座位右边的同学说,说完后马上做好。)

  3、集体交流、订正,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板书数学信息。

  预设:

  (1)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

  (2)前面有1朵白云,后面有2朵白云。

  (3)树上有3只猴子,岩石上有2只猴子。

  (4)上面有1个小朋友,下面有4个小朋友。

  (5)红花有2朵,黄花有2朵。

  4、小结:观察信息窗时,我们就应该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认真数数,并且要将数学信息说完整了。

  二.点拨,知识建构

  1.体会加法的意义。

  师:求“一共有多少?”是什么意思呢?“一共”就是要“合在一起”。“合在一起”用什么方法呢?

  生:合在一起就要用加法。

  师:双手做合起来的动作,就爱神学生的理解。

  2.认识加号“+”,强调加号的写法——用直尺写。

  3.列式解决问题

  (1)一共有几只猴子?2+3=5(只)

  强调:得数后面要写“只”

  (2)一共有几只小鸟?5+1=6(只)

  (3)一共有几多白云?1+2=3(朵)

  (4)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1+5=6(个)

  (5)一共有几朵花?2+2=4(朵)

  4、练*

  1+1= 1+2= 2+1= 3+1= 2+2= 1+3= 4+1=

  3+2= 2+3= 1+4= 5+1= 2+4= 3+3= 4+2=

加减法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体会算法多样化的价值。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在教学3/10+1/4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观察思考,与上节课我们学*的分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3/10+1/4的答案呢?在此处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我没有急着给学生以提示,而是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有些小组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也有小组提出可以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还有的小组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去解决。在后来的小组交流中,我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在出现多种计算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了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通分再计算是最好的方法。接着我又问:“为什么要通分?”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加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教学内容学生是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学*和利用旧知识顺利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张爷爷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让我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情境引入例11。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张爷爷解决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

  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氛围。还注重了学生学*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多种算法中,探寻最优算法。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的学生,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景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学生的学*兴趣也比较高,学生学*的过程也显得轻松愉快。在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情感得以升华。

加减法教学反思8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的是《分数加减法》,在前几天区域共同体活动中,有节三年级周长练*课,上课老师在交流时说,他没有办法才选择上练*课的,因为上课学校三年级的孩子只剩下分数加减法没有学*了,而分数加减法实在没有什么花样,就*铺直叙的加减。——听他这么一说,我脑子里对今天学*的内容没有什么好印象,就是简单的加减法嘛!

  可是课堂上。包括课后,孩子们的丰富精彩还是让我忍不住感叹了一番,拥有智慧,真好!

  【对话中的智慧】

  课堂上我出示了学*菜单,学生按照学*菜单自主学*。

  学*菜单:

  1、独立计算;

  2、联系图形说说你这样算的理由;

  3、把你的想法解释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小组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他们进行了集体交流。

  师:第一个问题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的结果是多少?

  生:八分之三加八分之二等于八分之五。

  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益华:我是这样想的,3个八分之一加上2个八分之一等于5个八分之一。

  徐锋:老师,我能按照她的想法说减法是怎么想的!

  师:呵呵!你能按照益华的想法进行类推着思考,真不错!谁懂徐锋的意思,和他心有灵犀的替他说说?

  很多孩子都举高手,要表达,如意没有举手。

  师:如意,你能说说吗?

  如意:我不会。

  师:那你可要听好啦!

  (这些天如意有点退步,课上常常不思考,今天和他交流了下,看看明天是否有改变。)

  海林:我会的!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八分之一。

  天伟:我要补充一下,应该说3个八分之一减去2个八分之一就是1个八分之一。

  师:恩,你边听边思考,能表达得更完整!在计算中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

  天宝:我和他们不同!我是计算分子的:3+2=5,分母如果用8+8就不对了,分母还是8,所以得到八分之五。

  师:为什么天宝的方法中分母不能用8+8=16?

  小洁:因为分母必须不变!

  师:为什么分母必须不变呢?

  招财:因为分母如果可以相加的话,那下面一题减法,分母就是8—8=0,这是不可能的。

  师:招财是类推着想了。(下课后,招财意犹未尽的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分母是0的话就表示图都没有了,还怎么涂色呢?我说,在数学上,分母是0的分数是没有意义的!)

  小宝:分母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均分成了8份,因为*均分成的8份没有变,所以分母还是8。

  师:我们联系图来体会小宝的意思!分母是*均分成的份数,因为*均分成的份数不变,所以计算时,只要将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看似*淡的一个问题,在孩子们眼里折射的却是如此绚烂的过程,想起一句话,数学就是过程。让知识不再囫囵吞枣,让知识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孩子们的眼前,他们可以尽情挥洒画笔,描绘独特智慧,呵呵,我又感性认识了,缺乏理性反思。)

  【想像中的智慧】

  教材最后一题思考题,图如下:

  这里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大部分孩子判断正确,小部分孩子判断出错!

  在我们交流为什么相等时,铃声响了,我简单小结后布置了后续作业:你能接着往下画,创造和它们相等的分数吗?

  大课间的音乐在跳跃,一群孩子欢快的围在我身边,不肯出去玩。

  雪妍:老师,你猜我是怎么知道四分之一、八分之二、十二分之三都是相等的吗?

  师:说给我听听吧!

  雪妍:我是想象着把涂色部分剪下来,这三个图形能重叠在一起,就是相等的。

  师:哈,你在脑海里放数学动画片啦!

  爱博:老师,我发现在图上,分母—分子就是等于没有涂色部分有几份!

  师:恩!是的!

  扬扬:老师,这里几个分数有规律的,分子依次加1,分母依次加4。

  天一:老师,许多小朋友看一个分数的小大是只看数字大小,不知道正确比较的!

  师:哦?那怎么才能知道分数的大小呢?

  天一:联系图形看!

  洋洋:老师,我能再创造许多分数和四分之一相等,就是用分母乘一个数,然后分子就是那个数。

  徐锋:我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把图上涂色部分再*均分成几份,再用这个份数乘四就是分母。

  (绿水:音乐很响,孩子们叽叽喳喳说得很激动,看似,这一切很嘈杂,我却能悠然品味到他们心底的智慧正在滋生,丰富。倾听吧!听知识土壤上长出的对数学的个性认识!)

  今天作业上还有这么一题,九分之几—九分之几=九分之一。

  中午孩子们做完后,我简单提炼了有序列举的思想,所以大部分孩子列举了8种方法,个别孩子列举了九分之一—九分之零,一共九种方法。下午第一节是我的美术课,丁雷走过来跟我说,老师,作业上最后一题智力冲浪,我认为有无数种填法。我说,你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给我看好吗?小家伙忙去写了。

  接着我看到了他的想法。如下图:

  丁雷的想法已经涉及到了假分数,我想起了广益前几天问我的一个问题,老师,分子可以比分母大吗?

  我把丁雷的想法介绍给了孩子们听,并把广益的问题说给了他们听,孩子们很感兴趣,要问我关于分数一些高年级的知识,我说,感兴趣的同学回家问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也可以借书看,你们自己解决吧!

  我想,我是不是要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带着孩子们认识分数世界中更丰富的景象呢?

  【心中疑惑】

  结合这两天读的建议,我心中的疑惑很鲜明——数学写话,对学生发展成一个有智慧的人,有促进作用吗?如果有,我怎么进行?每天内容设定的目标是什么?明天开始就进入期末复*了,数学写话要继续吗?

  关于写话,原先学校曾建议我搞个小课题,而我是那类没有方向就不知怎么行动的人,至今没有任何行动,可是,在日续一日的积累中,我却触摸到了写话中的一些东西,很想从头至尾写下来,想知道课题方面的东西,想做真正的小课题。

  绿水声音:这两天读到一句*实却有着足够分量的话——“学生知识堆砌,而智慧贫乏”,常常,我不知道怎么带着孩子们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智慧的样子,是喜悦的、快乐的、自信的,我想我会学*思考,向着温暖喜悦的方向前行。

加减法教学反思9

  加减法验算的教学,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了解教材,因为教材设计了两幅买东西的情景图:①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回给妈妈17元。买东西的过程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回妈妈多少钱?)。由学生提出的'“找的钱不知道对不对?”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引入验算的教学。

  二、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

  虽然担任数学教学多年,要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现在的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验算的*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通过加减法的验算,加强加减法互逆关系的认识;通过加减法的验算,渗透加法的交换律和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加减法的验算;难点是加减法的验算运算方法的多样化。还要准备教具:主题图;在教学中如何照顾本班的中差生;教学过程的知识铺垫,提问、作业、知识延伸的设计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组织教学是相当严谨的过程,过去的教学表现在教师讲得多。现在都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要成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好教材,组织好教学,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如果要求“一套运动服和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样列式(135+48=183元),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在183元,这一道题到底算得对不对?我们除了掌握计算法则外,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好*惯,以便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那么,这一道题怎样验算呢?

  请各小组讨论。我积极到各小组了解讨论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个别差生的学*情况,参与他们的讨论,多给他们学*机会,让他们多想、多讲、多练,发表意见的空间,最后由各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知道加法验算的三种方法;讲授例2的时候,同样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教学,营造课堂气氛,给学生两次合作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机会,争取在40分钟取得教学成绩。

  我认为这节加减法验算的教学能依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造学*机会,吸引中下生积极参与学*,小组愉快合作。但是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今后在教学中,要多关心他们,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教学中抓好两头带动中间,真正把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加减法教学反思10

  5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基础,大部分同学在幼儿园都已经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是少部分同学对5以内的算法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加减法的含义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图意来判断是不是用加减法,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加法的含义是求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针对这个含义,上课时,通过例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直观的感受合起来一共多少个,小丑一个手拿三个气球,另一个手拿一个气球,下一副图是把这些气球放到一个手里了,大家看看有多少个气球,很直观的看出有四个气球,可以通过数一数的办法,有同学能说出3+1=4个,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学生说的还不错,学生能说出,3个和1个合在一起是4个,老师接着说,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这是加好“+”。

  接着再看做一做,让同学根据图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孩子们说的都很好。

  接着教学下一个例题,让学生根据图编个小故事,说一说图意,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真不错,能说出:有3只松鼠在吃松果,又来了2只小松鼠。老师问你们知道现在一共有几只小松鼠?学生也很轻松的输出5只,并让孩子们说一说怎么想的,有数一数的,有用算式的。我重点引导如何算3+2=5,引导孩子从5的组成来计算,既然5可以分成3和2,那么3和2合起来肯定就是5,所以3+2=5。再让大家摆摆学具感受一下。

  总之,5以内的加法,体会加法的含义是重点,计算方法也很重要。

加减法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及认识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万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热情。通过淘气搬新家要买电器的图片,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了学*的欲望,很想了解商品的价格战。通过“猜价钱”这一活动,使学生学*兴趣倍增,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计算的必要性。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老师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过程。

  2.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例10时,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氛围。3.计算中注重了算法多样化和优化。在解决整百、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的时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的5+8=13,500+800=1300;有的用竖式;有的3个百加8个百是13个百就是1300;还有的用计数器来帮忙等。教师给以积极的肯定和评价,并强调了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这一教学重难点。

  不足:1、时间安排把握不够好,节奏不紧凑,导致后面的练*没有完成。2、语言有点*淡不够生动形象,不够激情昂扬,提问引导的启发性有待加强。

加减法教学反思12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

  (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

  (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加减法教学反思13

  上完这节课,我感想颇丰,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活动安排的反思,我反思最多的还是如何让“生活数学”走向数学课堂,避免问题流于形式。

  反思一:语言富有童趣

  “猜硬币”“帮助小动物找位置”这两个活动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情境,而且“猜”“找”让人感到了动的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后的教学我要注意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学语言进行加工、修饰,使其通俗、生动、富有情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

  反思二: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贴*生活,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0 原本只是一个数学的符号,似乎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在教学时始终以各种生活化,动态化的情景来展开学*活动。如“在故事中体验 0 ”、“在直尺上找 0 ” 、“在情景中体会 0 的计算”让孩子们感觉 0 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0 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可在这节课的学*中,学生找到了生活中的 0 ,知道了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它的意义变得那么丰富,学生对 0 的计算也可以用生活中事例来解释真理。

加减法教学反思14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关键是说说数由几个千,几个百组成。在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时,我没有按照先学整千数的加减法再学整百的加减法去讲,而是将例9中的整千数的加减法改为整百数的加减,在学生学会整百数加减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道整千数的加减,最后是整百整千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我觉得这样会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内容从易到难。

  我和学生在总结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几百加几百或几千加几千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去掉后面的零再将剩下的数相加减。在课上我是把它们看成是两种方法的,但上完课以后我想,去掉几个零在本质上也是几百加几百或几千加几千的方法,去掉两个零剩下的数就是几百,去掉3个零剩下的数就是几千。数学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在我认为,计算出结果固然重要,但我更看重孩子在课堂上能亲身感受到的算法多样化。

  整节课我没有局限于让孩子知道如何算数,而是让学生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过程,在学*探究的过程中关注了个人努力与小组智慧的成果,既注重了算法多样化的策略,又提出了算法优化的思考。力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学*上有不同的收获。

加减法教学反思15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3)

——《8的加减法》教学反思3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9以内数的认识,7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图写二式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应能顺利的进行9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根据一图写出四式,为后续学*数打下基础。

  不足之处:

  教学第一个例题(恐龙图)这部分我将课件上的恐龙制作成了动态的(好像在向前爬行),结果学生将其中一条减法算式理解成前面两只恐龙离开了视线,对另一条减法算式的理解造成了困难。谢老师指出,课件的动静制作应该要充分的考虑,不能单纯为了课件的美观,我将这里的恐龙制作成了动态的,无形中给学生的学*注入了无关刺激,给学生的学*造成了困难。

  教学第二个例题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在教学中应不应该把如何摆规定死(同颜色摆一起),谢老师指出,这里有三个层次的作用,第一层次是为了写算式和解释算式方便,第二层次是为了说明加法的意义方便,第三个层次是渗透集合的思想。经过谢老师的一番指点,才发现这样一个小小的规定,还存在那么多的深层含义,以后要勤于思考。

  教学第三个例题的时候,有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是用手指头点点算出来的。谢老师提出手指头是如何点的,按什么顺序,一问三不知啊,惭愧。*时自以为很简单的数指头也包含那么多的学问在里面啊,学生的件件都不应该是小事,要认真对待,到底该不该让学生继续用手指来计算算式呢?

  在后面的2个练*中我缺乏层次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一点都没有考虑到,其中有时间的关系,但更多的是自己意识的不足,练*大概可以分这3个层次吧,第一层次是基础练*,第二层次是应用练*(与生活结合),第三层次是提高练*(为下步学*准备)。

  成功之处:

  课堂顺畅,言语通顺。

  1、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主动学*知识。大多学生在家里或学前班就学了10以内数的计算,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学生在学*6、7的加减法就会根据一幅图写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为本课的一图四式作了铺垫。这些是学生的现实起点,也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基础。出示恐龙图后,我让形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恐龙图写出四个算式,这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整理和提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摆圆片,计算四个得数是9的算式,进而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学生与学生相互启发,师适时点拨、总结。在良性互动中,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使原有的认知体系得到扩充,由一图二式到一图四式。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方式的变革。学生通过摆学具,学*得数是9的加减法,通过小组交流,学会了根据一幅图写四个算式,初步感受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此关系,进行计算。教给学生终身学*要用的一些学*策略,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3、提倡个性化学*。学生在计算时有多种不同的算法,我给予肯定并及时鼓励,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如:观察恐龙图时,学生联想到一些童话情节,我并不阻止,而允许从不同角度观察图,从而列出不同的算式,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8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20以内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感受到根据一幅图能够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会计算8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意识、评价意识和创新精神。

  其中教学的重点是计算8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看图列出四道算式(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法上我采用了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操作、思考、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学*,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合作以及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上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方式,主要应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形成技能。在教学程序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导课。在这个环节中,首先以对口令、比一比的形式,让学生复*8的组成,为熟练口算扫清障碍。

  第二:新课。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2、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苹果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在计算过程体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帮助学生积累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反馈练*,巩固新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练*内容的设计上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先根据班内四组学生的人数列出两加两减四个算式;再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加减计算;最后通过看卡片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的设计同时又能够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4)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3篇

  1、《小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是在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竖式计算是较常用的方法,如果基础打不好,会直接影响后面的小数的计算。因此,我认为可以在竖式列出后,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尝试中可以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说说是怎样思考的,最后进行一些必要的练*。这样,既落实用竖式计算退位减的'问题,为后继学*小数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个性化教学又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是我们始终思考的问题。

  2、学生在小数加法结束后,探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的环节中,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独立研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们不仅找到了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还把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3、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仅完成了课本上的练*题,没有适当进行拓展和延伸。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5)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6篇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书写*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环节:想复*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2)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的提高,学*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倡导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交流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

  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教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要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准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

  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根据“学*单”自主学*。课上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第二,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遗憾点

  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考,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

  合作交流中老师缺少巡视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及时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可预测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一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及时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一直是模糊的。自从参加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6)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菁选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编排,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示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了比赛形式的认知过程和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中在通过教师组织引导下的'积极的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并使得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在快乐中学*。

  本堂课以有趣的数学乒乓球比赛来做开场白,既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也实现了整节课的奖励手段。在用凑10歌游戏把学生带入课堂,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通过一次示范,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涂一涂,议一议,让学生亲身感受学*的过程。

  本节课从教学实践过程看,教学设想转化成了课堂教学行为。整节课,学生学*的兴趣十分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氛围很愉悦。在“找朋友”活动中,我创设了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把卡片分给学生,让他们背对坐位上的同学,老师示意后学生转过头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可以组成10的朋友。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建立友好关系,而且能在活跃的气氛下巩固知识。

  在比赛填孔雀图的环节上,学生在欢快的比赛气氛下进行比赛,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心理素质和合作意识。我把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考虑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符合他们的需要和认知水*,正因如此本节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另外,我感受到:要使学生主动学*,课堂气氛活跃,不要怕课堂纪律不好,正因为学生了在其中,把“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不足之处是让学生画圆片图的时候,缺少让学生明确目的,最好把自己所画的圆片图经过讨论后把想到的算式列在纸上。

  《1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西师大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本节课后,我有以下收获: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精心设计教案。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特别是语言能力。

  这节课新授的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做了大量的训练,我觉得这与学校倡导的精讲多练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个教学环节不冗长,更有节奏感。

  存在的问题

  (1)部分练*题的训练方法应该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学生一看到同类问题,脑海中呈现的是老师引导的思路和方法。

  (2)反馈应该更注重实效,对错误的学生的训练跟进不够。

  (3)有的教学资源没有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体现了资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总之,每一次相同的课例都会上出不一样的感受来,从中不断地锤炼与改进,会让自己不断提高,也会让别人有所收获,共同学*,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时,为使学生更快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10以内加减法更有兴趣,于是,我通过网上搜集资料、集思广益等多种手段,最后设计了一个与实际生活贴*的“购物商店”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生活用品、学*用品等物品的小型商店,并且每个物品都标有10元以内的整元的价格标签。一名学生扮演购物者,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要求正确地付钱、找钱。活动开展中,同学们面对商店内的货物兴趣高涨,他们不断地进行着交易,从买方和卖方两个方面不断的变换角色,让自己在做与评的过程中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

  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明白: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及学*生活中数学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中,我一定会抓住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创设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课堂更具有魅力!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复*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复*中的儿歌、对数,巩固练*中的找朋友、开火车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学*气氛,让知识的学*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在复*10以内的加减法时,层次分明,通过学生独立思、小组互助等形式解决问题。

  最后力争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和独特体验,注意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反馈以及我的感受,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画,让学生有实际可感的、丰富的形象。

  二、发挥学生好动天性,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和共性,其实,他们获取、理解抽象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靠说和动手操作,我们不妨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创设有意义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恰当地安排小组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计算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单纯的计算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有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学*经验出发,要让孩子们感受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以致用。

  四、数学教学要有生活味。

  学生在上学以前获取的知识经验,可以说是完全从生活中学到的,安排生活情景,数学体现在生活中更有利于他们学*、理解和掌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选取了充满童趣的素材,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动画片《西游记》导入,创设了“走进花果山”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花果山”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良好的学*氛围,为进一步探究新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之前,有90%以上的学生基本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加法的意义还不理解,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几个问题;其次,通过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自主学*,鼓励创新。

  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数的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之间对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注重过程,重视体验。

  本节课,无论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还是算法的掌握,我都不急于下结论、定算法,而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体会加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我如果教《10的加减法》时,我先出示采松果的图,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提问"同学们,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言: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了7个松籽,小松鼠采了3个松籽。我当即表扬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接着我又问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呢?

  受到表扬的同学情绪很高,有的说:"我会提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有的说:“我想知道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有的说:“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集几个?”……我又表扬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那么,你们准备怎样去解答这些问题呢?出示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应该用加法,即把7与3合并起来,列出的算式是:7+3,这时我又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算式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把你计算过程表达出来。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来说说:方法一:7+3等于几,那就在7后面接着数出3,即8、9、10,也就是7+3等于10。方法二:左边摆7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数一数是10根。这样的教学,完全尊重学生,而学生始终处于主人地位。

  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学*目标由学生自己决定,探索材料由学生自己选择,并根据目标自主寻找规律,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就是研究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培养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和*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导思,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拓展练*四个环节为学生营造轻松自主的学*氛围。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还能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一、成功之处

  我顺利地实施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能够做到看一幅图列出四个算式。并能够较熟练地口算10的加减法。

  二。存在问题:

  1.本节课上,在看图列式的环节中,学生已会看图列式,我却让学生自己用小棍摆,再说说,浪费了时间。

  2.拓展练*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针对性的使学生学*更加扎实巩固。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可丰富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备课环节。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3.巧妙设计拓宽练*,使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4.加强自身修养,不段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1、教学重点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并能熟练掌握10的组成,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方法。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较好的落实了,教学中知识点的生成是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之下完成的,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精彩的.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两者的作用发挥恰到好处。

  2、学生思维的训练体现出层次性.

  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一直是学校教学的新主张。这节课从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过程,到后面的练*设计,思维的训练点是层层推进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语言上的有序训练,最终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并会运用这种能力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练*的设计体现的先是加法,再是减法,再是加减法的综合,直到最后的解决应用问题,核心的体现都是思维训练的层次性和完整性。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幼儿认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幼儿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幼儿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加减法教学反思6篇(扩展7)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收集购物小票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小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计算,最终得出列竖式计算比较合适。这里因为没有学生发现其他的方法,所以也就没有得到体现(3)通过如何找零,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因为超市买东西,这些小数有局限性,所以在后面我还安排了不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1)老师准备去旅游,带了32.8元钱去超市购物,买了一袋薯条3.2元,一袋果汁1.95元,一个水壶***8元。老师的钱用完了吗?如果没用完,应找回多少钱?⑵小明买了0.853千克香蕉,1.04千克草莓。香蕉和草莓共多少千克?香蕉比草莓少多少千克?进行弥补题目的缺陷,让学生清楚,小数加减法不止这种情况,还有其他的类型。这也是一个扩展题,连加连减的尝试。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进行了(1)题,没有机会进行(2)补充练*。究其原因,自己没有充分估计到时间,节奏较慢,学*加法时应再学*减法再练*以至于加法验算许多学生耽误了较多少时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二)、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我设计在最后的练*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适当的引导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计算***5—5。86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并没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研究的需要。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我通过摘取点心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优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待优生的学*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的重点,也是本课学*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种方法,又通过汇报交流,初步总结出建立在小数意义上的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尝试、汇报交流,从而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

  通过对小数减法的进一步自主尝试计算与思考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提炼法则,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并再次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进一步加强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巩固即: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计算中,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可把0去掉。

  这一环节还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再熟悉的生活背景下通过学生口算、列竖式计算并验算等方式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反思:

  自以为在教学之前也认真的专研了教材,也创设性的运用了教材,但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设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特别是第一环节学生的提问与列式的处理上,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在后面的环节处理上有些急,所以,有些关键点上没能点到位,显得有点过过场的感觉。导致学生对于概括小数法则上有一点仓促,没有想象中顺利,而是有些吃力,最后导致未能完成预设中的后一个拓展运用的环节。

  对学生研究不够,对学生预设生成的估计不足,理解教材与学生结合不到位,备教材的同时还少备了学生,特别是可能生成的东西估计不足。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 、5.1+3.35= 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重难点。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中来。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在复*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找到小数加减法与整数计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找的非常准确,更加深了他们对新知的理解。

  对本节中出现的小数的`计算问题时,有些学生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加明确了,进行小数加减法时,要先将小数点对齐,这就是确保了相同数学对齐。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我将练*题难易度呈梯状出示,由浅入深降低了难度,并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题时还以学生为依托,让学生根据自已爱好,自编算式,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这次课上我尽力肯定孩子的优点,如:思维清晰、讲解有条理、书写计算认真等优秀学*品质。

  通过教学这节课,我对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进,课堂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我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实践中正是有了一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本以为这是一堂十分容易讲解的课程,孩子们应该能按照我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利用整数的计算方法来推出小数加减的'计算。

  当我把0.8+0.6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时,有孩子就告诉我答案是0.14。我就十分好奇问她为什么这么想,她说整数和整数相加,小数和小数相加“0+0=0,8+6=14,所以是0.14。”听上去很有道理。我急于解释马上用竖式陈列出来,并讲解数位对齐。立即强调小数加减要注意:整数与整数部分对齐,小数点与小数点,小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对齐。所以0.8+0.6=1.4当我把这个答案公布并板书出来时,谭思恬的小手高高举起,我知道她有想表达的地方于是叫她站起来说说。她立即表达说0.8+0.6不应该等于1.4,应该等于0.14。原因小数部分加起来满十应该写在小数部分,我被孩子的这种推理折服了,由于没有预设这样的疑问,真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半开玩笑地说:“*时都是我考你们,今天刘老师还被你们考住了,来我们一起来解答一下。”于是我用整数加法拿来讲解告诉他们数位对齐满十都是向前一位进一,我们不会写在后面吧。她好像似懂非懂地做下去了。

  课后我回顾课堂上自己的回复,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说服孩子,也未让孩子理解小数部分相加为什么不能写在小数部分,而满十后要写在整数。可见自己在备课时还未将教材吃透,不要认为简单的内容只要讲解,学生们吸收就行。他们的好奇心能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同时愿意去探索分析我很欣慰。我需好好保护他们这样的好奇心和兴趣,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今天在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内涵,从多个角度把简单的小数加法进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让我直面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历程。反思我*时的教学行为,是不是有时太细了?我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很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这堂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的培养也在迁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在新理念的潜意识下凋零。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2、体现学生为本,倡导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