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1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在分点的时候,我让班里同学自己思考、讨论,同学认为分成3个点比较好。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还是没有把点分成5个,只好有我说出了5个点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进一步加强。

  实验方法是由我通过多媒体直接出示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没有按方法进行操作,看出学生对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出示实验方法还不够有效。我在巡视实验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可以将五串回形针分别挂到磁铁的五个点上,如果掉下来的,说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来的,说明磁性强。“他们对自己想法不敢肯定,所以没有起来说,可是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间弱,两头强这个特性的。

  后来下课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课上出示实验方法时,为了教学的顺利,并没有问诸如”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开始这行下一项的活动了, 有时我们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忽略学生,忽略学生中高高举起的小手,时间长了,学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师的**淡淡。

  也许教师*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会激发起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诸如 ”你这个想法真好,就是与众不同。“”相信同学们对于你这样的独特想法肯定会刮目相看。“”真了不起,你这个发现让老师也感到意外!“……看似*常的一句话想必会让孩子们乐上好一阵子。次数多了,孩子们求异的思想会更深一些。有时候,当孩子们中没有出现不同想法的时候,老师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去帮学生创造机会,抓住一点可以激发的”苗头“,启发并帮助他表述想法,一次,两次,孩子们也就有了相应的方法。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2

  本课的教学中发现了几个问题,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一、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磁力大小不同”的假设。

  初识教参和参考了一些网上的教案对于这部分的设计都是通过将小铁珠放在磁铁的中间,观察小铁珠最终会滚到磁铁的两端,从而引出学生的猜想,作出假设。

  然而实际尝试中,发现要使小铁珠从磁铁的中间滚向磁铁的一端,实际是很困难的,小铁珠往往就会不听使唤从中间直接滚离了磁铁,同组的老师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即使有时通过用手拨动能勉强做到,但不能做到百发百中,对此我们做出的原因解释可能是学校的磁铁磁力有所减弱了吧,一直到最后也没能保证小铁珠百分百从中间滚到磁铁两端。

  解决:教科书的插图给了我们一种误区,要让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一端,却忽略了旁边引入的一段话“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而我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法即摆脱“要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两端”的影响,从“吸”字入手,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反而效果非常明显,磁铁的正中、中间部分都不能吸起小铁珠,而小铁珠会轻而易举地被两端吸住,从而成功地引出学生的猜测。

  感受:从“滚”到“吸”虽然是很小的改变,却让我收获很大,它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面对问题时决不能含糊妥协,有时交一份真就能够让自己破茧成蝶,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大道的桥梁。

  二、随意的标注不能太“随意”,造成不同结果的认识冲突。

  准备材料时,觉得随意的作好标注,肯定不会那么巧,出现全班结果一样的局面,所以没有特别在意。然后课上,观察一番,发现很多小组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以防万一,我赶紧重新另作标注形成与我观察到的结果不统一的现象,果真学生的交流中竟出现了全班交流结果都统一,幸好我有所防备,于是拿出课上随机准备的“另类”结果,学生亲眼观察,果真一样的磁铁可是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12:1,可是又是亲眼所见,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两种结果不同可是都是正确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不同的结果的呢?学生思考后,即落实到磁铁磁极的标注是随意的。至此才形成了认识上的冲突,下课后我一想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以防万一的话,本课就没有认识上的冲突了,学生对于“磁铁磁极的标注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统一的标准?”就不会产生疑问了,不禁心理一紧。

  解决:本是考虑到让每班学生自行进行标注,可是一则材料的准备有些麻烦(每个班要用双面胶粘好纸条粘贴,课堂结束还要撕掉),二则实际意义并不大(只要学生有作好标记的想法就已达到目的),因此还是我进行统一的准备。下课后,我赶紧一一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结果进行标注,造成了两种冲突,并且达到“势均力敌”的效果。

  果真,下一堂课中,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轻易地发现,班级中形成了两种正确答案,这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学生一下就落到了“磁极的标注”上,并且有些同学已经提出应该给磁极进行统一的标注,此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课继续研究,整课的教学感觉顺当了许多。

  感受:太多时候,总觉得试验材料准备的应该差不多了,出现的可能应该不多了,所以就想“偷懒”一下不要紧,然而当课堂上真实遇到时就会懊悔,怎么当时不考虑周全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之前不仅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还要关注到自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材料等,当然有时出现的问题可以刚刚好成为一个教学的亮点或是一个很好的生成,不过总觉得把准备作的充足些、保证些对于课堂的益处应该多一些。

  三、小组合作并非唯一形式,该“不出手就不出手”,保证试验结果的正确、科学。

  关于“怎样测量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反应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并没有想到学生会对这一问题“束手就擒”,因此我当机立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教科书的图示,并进行引导“磁铁能够吸引铁的力量叫磁力,那放过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表示磁力大小?”双管齐下,学生反应到可以通过挂回形针,以回形针的个数表示。学生由此认识我认为应该可以了,至于让学生亲自探究则存在一定问题,在准备实验前我就发现,由于回形针被磁化后很难被一个个挂上,而如果直接任凭其一个个吸住,则又会出现问题,即中间部分的测量往往吸上几个回形针后就会跑到磁极端了。

  解决:其实说实话,就算是教师亲自做这个实验,总会因回形针被磁化而吸住,也是很难控制自如地将回形针一个一个挂上去,而且还得避免因为手的干扰碰到回形针意外掉落;再者当在中间部分挂回形针会遇到问题,由于回形针个数的增多,会往两端移动,此时还必须不断地将回形针移动到中间位置,很是艰难;最后由于正中位置一个回形针都不能吸住,学生会认为没有磁力,参照了网上有些教师的设计,改用了铁粉,可是预实验时改用了大头针甚至是铁粉也不能吸住,因此对于最中间部分的磁力我并没有多作单独的处理讲解,只是将重点落实在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强,中间弱。

  感受:亲历科学探究固然是学生基本的科学学*方式,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进行取舍,对于本课研究磁力大小的探究活动我就认为采用教师的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注意点即可,这样在达到采集数据收集证据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同样的探究活动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则适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操作自我发现。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3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了学生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及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情绪饱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 、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于5 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开始,既复*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 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 、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学生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及方法。当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 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在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4

  《磁铁的两极》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节环节很清晰,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研讨——*题巩固提升”,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条形磁铁的磁力中间最弱,两端最强。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交流环节,学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说话,让学生质疑、提问,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就自行进行追问,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省出一些,但学生的发展没那么多了。下次上课可以在某些细节上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交流这块更加从容。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5

  执教了教科版三下科学课《磁铁的两极》,觉得教学环节上比较清晰,但很多细节上还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言不够贴*三年级的学生,在问题导出部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磁铁有什么性质?”。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性质”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回答时都答不到点子上。语言组织上还有待加强。

  2、材料的发放问题。我是安排组长上来领材料的,但这节课有几个实验,组长频繁的上来领,很浪费时间。但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发放下去又怕学生乱玩,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现在考虑后觉得可以把材料分好后用袋子密封起来,标好号,需要用时就取相应的袋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防止学生乱拿。

  3、讲解实验方法时有点仓促,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小组操作时方法不准确。实验前应提醒一下接触过磁铁的回形针已经被磁化了,不能再用于实验。实验时磁铁最好能挂起来,而不是让学生拿在手里。

  4、没有及时评价学生。评价应该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能保护、推动学生的积极性。遗憾的是这节课上我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仅要体现“科学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还要遵从学生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有机的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有序的、可行的教学过程 。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1)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3篇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1

  《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我在设计时主要侧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探究身边的科学,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堂课的导入很重要,恰当的创设情境,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内,并对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猫钓鱼”这个情境,学生一看到鱼是纸做的,鱼钩又是直的,学生一齐说:“钓不上来”。当老师把鱼钓上来的时候,学生的表情非常惊讶,参与的兴趣马上上来了。

  课上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情境,第一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有吸铁的磁性,然后让学生在教室内找一找室内的那些东西是铁做的,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由于当时着急,忘了这一环节。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不同的,从而明白磁铁有两极,磁性最强的是磁铁的两极。

  最后安排一个小活动,找一找铁钉在谁得兜里,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浓。然后让学生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小玩具,体现了科学课虽然结束了,但也正是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在开始。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2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科学课程理念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科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启发,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学生学*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教学最终落脚点则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磁铁的磁性》一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铁,从中获取最多的发现。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观察与探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磁铁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经常玩磁铁的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用磁铁作为研究对象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研究起来也比较容易,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观察。这样学生就有浓厚的兴趣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抓、开、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

  《科学》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强调丰富性、多样性。由于教材内容略显单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要争取“独家新闻”,同学们对查阅知识和交流共享非常感兴趣。学生收集资料非常丰富,课堂显得格外生动和充实。

  在课堂上同学们彼此之间津津乐道地交流共享着课前收集的大量资料,讲解他们所了解的相关的知识。老师也为学生收集了各种进实物及图片,学生在观察描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明白了磁铁的基本特点。此外,利用电教媒体(视频资料)解决了教学中的难题。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的认知程度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学*、独立学*的兴趣与收集、提炼信息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真是一举多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磁铁的磁性》一课是以观察探究、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线,组织学生观察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方式观察探究磁铁的活动,并且在观察探究活动中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未能发现的秘密,努力做到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自己在备课时不断的思考: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怎么想?会做出什么反应?根据不同的反应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用处处讲解,而是让学生多进行实际观察、研究,真正实现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以及用眼观察、有手、脑去探究,获取新知识。亲身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课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使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

  40分钟课虽然结束了,但学生对磁铁科学知识的探究才刚刚起步,那么如何保证学生们在课外科学研究活动(如收集有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小课题、观察记录等)真实、有效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使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这将是我今后教学工作中值得思考和努力的奋斗目标。

《磁铁的磁性》教学反思3

  磁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既熟悉又不熟悉。熟悉是因为它是同学们课余的一种玩具。不熟悉是学生*时只是利用它玩,当然,玩的同时也有了一些认识,如:它能吸铁钉、文具盒;如果把铁钉放在桌子上,磁铁放在桌子下,可以通过磁铁来控制铁钉。了解了这些后,我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现在回头想想,这节课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兴趣。我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再拿出他们*时玩的磁铁问他们想不想玩?如果你有一块磁铁你会怎样玩?从而达到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即本课要体现的科学概念上,而且整节课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实验”二字,由“游戏”贯穿始终,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

  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事实、整理事实,并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事实。

  1、收集事实。首先让学生自己说用一块磁铁可以怎样玩游戏,并让学生观察提供的材料,尤其是几种金属,为后面的整理作铺垫。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或两种玩法放手去玩,同时将游戏结果记录下来。

  2、整理事实。同学们填写完记录单后,小组成员之间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整理。如第一种玩法后,学生们将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开放,发现被磁铁吸引的都是铁质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都不是铁质的,得出磁铁能吸引铁质物体这一事实;而再第二种玩法结束后,学生通过将游戏后磁铁隔着物体吸引的物体进行整理,得出隔着一些薄的物体能吸铁质的物体,而隔着厚的物体不能吸铁的事实。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2)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实用十份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1

  《磁铁的两极》是《磁铁》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们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实验室的磁铁磁力较弱,在做条形磁铁和回形针实验时,只有两端吸住了回形针,中间部位没有吸住。

  2、条形磁铁吸铁粉的实验也不清楚,也是只能看到两端。

  学生们根据实验现象,理所当然的认为磁铁两端有磁力,中部没有磁力。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前我特意准备了一根断了得磁铁,学生们也可以看到磁铁的中部,再断掉后是有磁力的。通过这个现象,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磁铁两极磁力强,中部磁力弱。

  所以每节课在课前预做实验真的很有必要。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2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同学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布置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并让同学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同学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和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学情绪丰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胜利。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同学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干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假如同学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同学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开始,既复*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同学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同学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同学: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同学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和方法。当同学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资料,设计实用记录表。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同学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同学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身的发现。在活动中同学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同学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同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3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同学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布置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并让同学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同学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和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学情绪丰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胜利。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同学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干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假如同学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同学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开始,既复*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同学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同学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同学: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同学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和方法。当同学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资料,设计实用记录表。

  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同学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同学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身的发现。在活动中同学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同学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同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4

《磁铁的两极》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节环节很清晰,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研讨——*题巩固提升”,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条形磁铁的磁力中间最弱,两端最强。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交流环节,学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说话,让学生质疑、提问,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就自行进行追问,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省出一些,但学生的发展没那么多了。下次上课可以在某些细节上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交流这块更加从容。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5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在分点的时候,我让班里同学自己思考、讨论,同学认为分成3个点比较好。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还是没有把点分成5个,只好有我说出了5个点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进一步加强。

  实验方法是由我通过多媒体直接出示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没有按方法进行操作,看出学生对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出示实验方法还不够有效。我在巡视实验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可以将五串回形针分别挂到磁铁的五个点上,如果掉下来的,说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来的,说明磁性强。“他们对自己想法不敢肯定,所以没有起来说,可是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间弱,两头强这个特性的。

  后来下课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课上出示实验方法时,为了教学的顺利,并没有问诸如”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开始这行下一项的活动了, 有时我们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忽略学生,忽略学生中高高举起的小手,时间长了,学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师的**淡淡。

  也许教师*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会激发起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诸如 ”你这个想法真好,就是与众不同。“”相信同学们对于你这样的独特想法肯定会刮目相看。“”真了不起,你这个发现让老师也感到意外!“……看似*常的一句话想必会让孩子们乐上好一阵子。次数多了,孩子们求异的思想会更深一些。有时候,当孩子们中没有出现不同想法的时候,老师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去帮学生创造机会,抓住一点可以激发的”苗头“,启发并帮助他表述想法,一次,两次,孩子们也就有了相应的方法。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6

  《磁铁的两极》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节环节很清晰,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研讨——*题巩固提升”,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条形磁铁的磁力中间最弱,两端最强。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交流环节,学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说话,让学生质疑、提问,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就自行进行追问,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省出一些,但学生的发展没那么多了。下次上课可以在某些细节上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交流这块更加从容。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7

  本课的教学中发现了几个问题,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一、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磁力大小不同”的假设。

  初识教参和参考了一些网上的教案对于这部分的设计都是通过将小铁珠放在磁铁的中间,观察小铁珠最终会滚到磁铁的两端,从而引出学生的猜想,作出假设。

  然而实际尝试中,发现要使小铁珠从磁铁的中间滚向磁铁的一端,实际是很困难的,小铁珠往往就会不听使唤从中间直接滚离了磁铁,同组的老师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即使有时通过用手拨动能勉强做到,但不能做到百发百中,对此我们做出的原因解释可能是学校的磁铁磁力有所减弱了吧,一直到最后也没能保证小铁珠百分百从中间滚到磁铁两端。

  解决:教科书的插图给了我们一种误区,要让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一端,却忽略了旁边引入的一段话“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而我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法即摆脱“要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两端”的影响,从“吸”字入手,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反而效果非常明显,磁铁的正中、中间部分都不能吸起小铁珠,而小铁珠会轻而易举地被两端吸住,从而成功地引出学生的猜测。

  感受:从“滚”到“吸”虽然是很小的改变,却让我收获很大,它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面对问题时决不能含糊妥协,有时交一份真就能够让自己破茧成蝶,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大道的桥梁。

  二、随意的标注不能太“随意”,造成不同结果的认识冲突。

  准备材料时,觉得随意的作好标注,肯定不会那么巧,出现全班结果一样的局面,所以没有特别在意。然后课上,观察一番,发现很多小组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以防万一,我赶紧重新另作标注形成与我观察到的结果不统一的现象,果真学生的交流中竟出现了全班交流结果都统一,幸好我有所防备,于是拿出课上随机准备的“另类”结果,学生亲眼观察,果真一样的磁铁可是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12:1,可是又是亲眼所见,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两种结果不同可是都是正确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不同的结果的呢?学生思考后,即落实到磁铁磁极的标注是随意的。至此才形成了认识上的冲突,下课后我一想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以防万一的话,本课就没有认识上的冲突了,学生对于“磁铁磁极的标注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统一的标准?”就不会产生疑问了,不禁心理一紧。

  解决:本是考虑到让每班学生自行进行标注,可是一则材料的准备有些麻烦(每个班要用双面胶粘好纸条粘贴,课堂结束还要撕掉),二则实际意义并不大(只要学生有作好标记的想法就已达到目的),因此还是我进行统一的准备。下课后,我赶紧一一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结果进行标注,造成了两种冲突,并且达到“势均力敌”的效果。

  果真,下一堂课中,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轻易地发现,班级中形成了两种正确答案,这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学生一下就落到了“磁极的标注”上,并且有些同学已经提出应该给磁极进行统一的标注,此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课继续研究,整课的教学感觉顺当了许多。

  感受:太多时候,总觉得试验材料准备的应该差不多了,出现的可能应该不多了,所以就想“偷懒”一下不要紧,然而当课堂上真实遇到时就会懊悔,怎么当时不考虑周全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之前不仅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还要关注到自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材料等,当然有时出现的问题可以刚刚好成为一个教学的亮点或是一个很好的生成,不过总觉得把准备作的充足些、保证些对于课堂的益处应该多一些。

  三、小组合作并非唯一形式,该“不出手就不出手”,保证试验结果的正确、科学。

  关于“怎样测量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反应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并没有想到学生会对这一问题“束手就擒”,因此我当机立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教科书的图示,并进行引导“磁铁能够吸引铁的力量叫磁力,那放过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表示磁力大小?”双管齐下,学生反应到可以通过挂回形针,以回形针的个数表示。学生由此认识我认为应该可以了,至于让学生亲自探究则存在一定问题,在准备实验前我就发现,由于回形针被磁化后很难被一个个挂上,而如果直接任凭其一个个吸住,则又会出现问题,即中间部分的测量往往吸上几个回形针后就会跑到磁极端了。

  解决:其实说实话,就算是教师亲自做这个实验,总会因回形针被磁化而吸住,也是很难控制自如地将回形针一个一个挂上去,而且还得避免因为手的干扰碰到回形针意外掉落;再者当在中间部分挂回形针会遇到问题,由于回形针个数的增多,会往两端移动,此时还必须不断地将回形针移动到中间位置,很是艰难;最后由于正中位置一个回形针都不能吸住,学生会认为没有磁力,参照了网上有些教师的设计,改用了铁粉,可是预实验时改用了大头针甚至是铁粉也不能吸住,因此对于最中间部分的磁力我并没有多作单独的处理讲解,只是将重点落实在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强,中间弱。

  感受:亲历科学探究固然是学生基本的科学学*方式,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进行取舍,对于本课研究磁力大小的探究活动我就认为采用教师的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注意点即可,这样在达到采集数据收集证据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同样的探究活动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则适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操作自我发现。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8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同学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布置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并让同学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同学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和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学情绪丰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胜利。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同学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干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假如同学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同学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开始,既复*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同学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同学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同学: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同学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和方法。当同学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资料,设计实用记录表。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同学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同学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身的发现。在活动中同学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同学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同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9

  《磁铁的两极》是《磁铁》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们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实验室的磁铁磁力较弱,在做条形磁铁和回形针实验时,只有两端吸住了回形针,中间部位没有吸住。

  2、条形磁铁吸铁粉的实验也不清楚,也是只能看到两端。

  学生们根据实验现象,理所当然的认为磁铁两端有磁力,中部没有磁力。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前我特意准备了一根断了得磁铁,学生们也可以看到磁铁的中部,再断掉后是有磁力的。通过这个现象,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磁铁两极磁力强,中部磁力弱。

  所以每节课在课前预做实验真的很有必要。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10

  《磁铁的两极》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节环节很清晰,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研讨——*题巩固提升”,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条形磁铁的磁力中间最弱,两端最强。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交流环节,学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说话,让学生质疑、提问,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就自行进行追问,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省出一些,但学生的发展没那么多了。下次上课可以在某些细节上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交流这块更加从容。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3)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有磁极,两个磁极接*,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磁铁可以指南北。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从无序研究到有序研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围绕磁铁研究准备的分组材料12套。没有标识的磁铁。

  【学情分析】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孩子的好多玩具中也有磁铁。他们对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比较模糊,还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上。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一个装有水的烧瓶,往里放回形针,你有什么办法隔着水和玻璃把回形针取出来?

  出示:磁铁磁性

  磁铁是个非常有趣的材料,你们想玩玩吗?出示材料盒(实物投影),提出玩的具体要求

  二、 丰富关于磁铁的认识,从经验出发确定每组的研究内容并展开研究

  1.玩一玩,并完成活动记录单(一),

  具体要求:玩的时候,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磁铁的特点最多,玩的时候,生活中有类似经验的也可以玩出来给同组同学看看。如果玩的时候,关于磁铁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或者是想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写下来。

  我们组的发现我们组的疑问

  2.交流发现与疑问

  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你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和相同的疑问?

  哪些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研究?简单说说怎么研究?

  3.确定小组的研究内容。

  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小组选问题)

  (预设问题:磁铁哪部分磁力强?不同磁铁磁力一样吗?磁铁两极为什么称南北极,如果验证“指南北”?磁铁上再加块磁铁,磁力会增大吗?……教师之前要准备相对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用)

  完成活动记录单(二)

  交流方法

  明确小组要用的材料,有组长安排组员领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结果,并板书

  三、小结拓展

  找出未知磁极磁铁的南北极

  两个样子一样的磁铁和铁块,不借助任何工作,如何鉴别?

  【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设置了一个磁铁的游戏“如何隔着水和玻璃取出回形针”,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磁铁的兴趣上来了。然后大家在玩玩磁铁,丰富大家对磁铁的感性认识,然后从活动中发现自己对磁铁原来的认识哪些是模糊的,哪些还想一探究竟。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2

  《研究磁铁》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四课的教学内容。该课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学*目标:知道不同形状磁铁的名称,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知道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本学期我校举行的“人人一堂研究课”上本人的教学内容,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三步导学模式的运用较为成功。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探究时间长一些更好,这是因为在前面的两个演示实验占用了较长时间。个别环节拖泥带水,尤其是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未能简洁明了地得出正确结论。还有一个导致探究时间短的原因是:在验证磁铁具有指南北的实验中,使磁铁保持水*的时间较短,使得磁铁水*地停止旋转指示南北较难,不少组的同学该实验完成的不太成功。实际上当磁铁第一次处于水*时,就应该用胶带把线与磁铁的位置用粘贴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就能使磁铁较长时间保持水*状态。因为另外一个分组实验是在该实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样要求磁铁处于水*,因而两个实验均受到一些影响。由此看来,如何使磁铁始终处于水*是本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第一个分组实验完毕时没有向学生强调下一个实验仍要使磁铁保持*衡才能顺利进行,以至有的组的同学把细线和磁铁均拆下来,导致下一个实验费时较多。

  以上是本次实验出现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在下次的教学中解决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进一步提高。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3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一开始,我就主要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科学学*活动。

  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参与者。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直接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和步骤,让他们被动地去一步一步实验,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方法,并指导他们用自己所想的方法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这种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作用,调动他们的思维,保持他们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即“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从中学*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的第四部分,我让学生玩磁铁游戏,主要目的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了解新科技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体来说,在整节课中,学生玩得确实非常开心,非常兴奋,虽说已经下课了,却还没玩够,纷纷跑过来把我围住,跟我说:老师你能给我一个小车吗?你能给我一个小磁铁吗?老师你还有指南针了吗?对他们的这些举动,使我深深感到:小学科学课程确实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门课程,身为科学科的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自豪感。所以我们更应该悉心地钻研教材,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争取每节课都不让学生失望,每节课都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有磁极,两个磁极接*,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磁铁可以指南北。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从无序研究到有序研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围绕磁铁研究准备的分组材料12套。没有标识的磁铁。

  【学情分析】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孩子的好多玩具中也有磁铁。他们对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比较模糊,还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上。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一个装有水的烧瓶,往里放回形针,你有什么办法隔着水和玻璃把回形针取出来?

  出示:磁铁磁性

  磁铁是个非常有趣的材料,你们想玩玩吗?出示材料盒(实物投影),提出玩的具体要求

  二、 丰富关于磁铁的认识,从经验出发确定每组的研究内容并展开研究

  1.玩一玩,并完成活动记录单(一),

  具体要求:玩的时候,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磁铁的特点最多,玩的时候,生活中有类似经验的也可以玩出来给同组同学看看。如果玩的时候,关于磁铁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或者是想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写下来。

  我们组的发现我们组的疑问

  2.交流发现与疑问

  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你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和相同的疑问?

  哪些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研究?简单说说怎么研究?

  3.确定小组的研究内容。

  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小组选问题)

  (预设问题:磁铁哪部分磁力强?不同磁铁磁力一样吗?磁铁两极为什么称南北极,如果验证“指南北”?磁铁上再加块磁铁,磁力会增大吗?……教师之前要准备相对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用)

  完成活动记录单(二)

  交流方法

  明确小组要用的材料,有组长安排组员领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结果,并板书

  三、小结拓展

  找出未知磁极磁铁的南北极

  两个样子一样的磁铁和铁块,不借助任何工作,如何鉴别?

  【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设置了一个磁铁的游戏“如何隔着水和玻璃取出回形针”,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磁铁的兴趣上来了。然后大家在玩玩磁铁,丰富大家对磁铁的感性认识,然后从活动中发现自己对磁铁原来的认识哪些是模糊的,哪些还想一探究竟。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研究磁铁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磁铁有磁极,两个磁极接*,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 磁铁可以指南北。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从无序研究到有序研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围绕磁铁研究准备的分组材料12套。没有标识的磁铁。

  【学情分析】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孩子的好多玩具中也有磁铁。他们对磁铁比较感兴趣,但对于磁铁的一些性质还是比较模糊,还停留在磁铁能吸铁这一性质上。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一个装有水的烧瓶,往里放回形针,你有什么办法隔着水和玻璃把回形针取出来?

  出示:磁铁磁性

  磁铁是个非常有趣的材料,你们想玩玩吗?出示材料盒(实物投影),提出玩的具体要求

  二、 丰富关于磁铁的认识,从经验出发确定每组的研究内容并展开研究

  1.玩一玩,并完成活动记录单(一),

  具体要求:玩的时候,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磁铁的特点最多,玩的时候,生活中有类似经验的也可以玩出来给同组同学看看。如果玩的时候,关于磁铁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或者是想要研究的问题都可以写下来。

  我们组的发现我们组的疑问

  2.交流发现与疑问

  一个同学上来交流,其它同学认真倾听,你有没有相同的发现和相同的疑问?

  哪些疑问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来研究?简单说说怎么研究?

  3.确定小组的研究内容。

  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研究哪个问题?(小组选问题)

  (预设问题:磁铁哪部分磁力强?不同磁铁磁力一样吗?磁铁两极为什么称南北极,如果验证“指南北”?磁铁上再加块磁铁,磁力会增大吗?……教师之前要准备相对充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用)

  完成活动记录单(二)

  交流方法

  明确小组要用的材料,有组长安排组员领材料。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结果,并板书

  三、小结拓展

  找出未知磁极磁铁的南北极

  两个样子一样的磁铁和铁块,不借助任何工作,如何鉴别?

  【教学反思】

  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科学学*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身边的有趣现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我们的科学教师只有细心呵护好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有的放矢的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学*科学的过程成为一种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发挥好学生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在导入新课伊始,我向学生设置了一个磁铁的游戏“如何隔着水和玻璃取出回形针”,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问题所吸引,思维的火花立刻被激活,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磁铁的兴趣上来了。然后大家在玩玩磁铁,丰富大家对磁铁的感性认识,然后从活动中发现自己对磁铁原来的认识哪些是模糊的,哪些还想一探究竟。这样,学生们有了探究磁铁的`兴趣,就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非常喜欢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要正确地引导,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张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发展,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落到实处。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4)

——两只小狮子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生活的本领;另一只却认为凭着父母的本领的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我没有直接把狮子妈妈说的那句话拿出来教育孩子们,而是让孩子们在畅所欲言中不知不觉自己感悟说出来的。“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能生活的很好!”这是懒狮子对小树说的一段话,在学生神气活现朗读出懒狮子得意洋洋的神态时,我顺着就说:“就是嘛,有林中大王的爸爸和妈妈,哪用自己勤学苦练!还是懒懒聪明啊!”话音刚落,教室顿时炸开了锅“老师你说的不对!那是小聪明,将来可不行的!”真是一语击起千层浪啊,批评的话语此起彼伏。我故作不解的样子,心里喜滋滋的听着他们的“教导”。有的说:“你现在很舒服,可是你不学本领,长大就比不上人家了!”现在你是有爸爸**的帮忙,不过有一天你总会离开爸爸**的,到时候没人帮你,看你怎么办!等到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再来学本领就晚了,要不就是饿死了,还有可能会被其他的动物吃掉呢!同学们说的简直太精彩了,看来还是我们小朋友明白道理。这时候我才出示了狮子妈妈说的那句话: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狮子**的话已经被孩子们理解,转化为他们的语言了!最后学完课文,你想对懒狮子和勤狮子说些什么呢?似乎又问到孩子们的心坎上了,话匣子一下又打开了:有的象小大人似的表扬了勤狮子,有的很谦虚的说要向勤狮子学*,有的安慰懒狮子知错能改也是好孩子,有的继续劝说懒狮子再这样下去是没有好结果的等等!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释放!喜欢说了,才想说;想要说了,才会说的精彩!

  在这种情况下,我正确引导学生:如果你们的父母将来老了,不在了,你们*谁呢?还得*自己。因此,你们从小要好好学*,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当今社会进争力那么强,你没有文化人家不用你,你将被社会淘汰。通过这一例引导他们。使他们懂得从小爱学*,爱劳动的好*惯。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取名字这一环节,引导孩子把握故事人物——两只小狮子的主要特点,拉*孩子们与文本的距离。

  但是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最明显的一个环节就是在给两只小狮子取名字的时候,在试教了后,我发现孩子们取的名字和文本内容联系不是很大,于是我便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预设的名字“小勤”和“小懒”中来了,其实我不应该这样,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取的名字来继续课文的学*。而且一年级的孩子,对名字包含一定意义、简洁上口这两个特点和名字与称呼的区别都还不能很好地把握, 因此,让他们初读课文后找到人物的特点并不难,但要将之转化名字这种形式,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本教学中还有个特点就是朗读得多,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我把它设为了重点指导朗读的对象,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但是在这些形式的朗读中间应该再多重复几次,效果回更加。

  还有就是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台。如果在课的后面再设置一个环节,就是请孩子劝劝懒狮子,就是一个挺好的训练点。

  本教学中,听课老师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开头和收尾部分都可以,开头简洁明了,收尾的写字指导比较到位,但是也许是紧张的缘故吧,时间控制得不够到位,而且临场应变能力也太欠缺,我相信自己用不了多久,这个缺点可以克服的!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生活的本领;另一只却认为凭着父母的本领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对懒狮子的教育,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

  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于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却不懂得珍惜回报,所以教学本课时,尝试灌输感恩父母的教学思想。

  [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让我们来看一场真正的狮子的搏斗吧。(出示课件狮子打斗的情景)

  师:多么激烈、多么勇敢的场面啊!那么森林中的这两只小狮子谁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呢?咱们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能成为真正的小狮子的表现用“”画出,另一只的表现用“~”画出,明白吗?

  (生自由读)

  生:我认为小勤,因为小勤“一只小狮子整天练*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师:谁来演一演(生表演)

  师:想想一天到晚地这么练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1:它会把脚磨破

  生2:它说不定会掉下悬崖

  生3:如果它在河边练功,说不定会一扑,掉进河里。

  生4:(忽然站起来说):它不会遇到什么困难,因为他心里想着他的爸爸妈妈,他们老了小勤就可以捕食给爸爸妈妈吃。

  师:是啊!小勤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不怕风吹雨打,刻苦练*,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此刻,同学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1:我要向小勤学*,学好本领

  生2:(一差生站起来)我要向小勤学*,不再害怕学*。

  师:你今天能站起来发言,已经战胜困难了,继续努力。

  生3:爸爸妈妈太辛苦了,我要好好学*,报答他们。

  ……

  师:听了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我深深的感动了,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这句

  生:齐读

  片断二

  师:另一只小狮子小懒在干什么呢?

  生:“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板书:懒洋洋)

  师:你能把懒洋洋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没有感觉)

  师:看来你*时是一个很有精神的孩子,让你装懒洋洋有点为难你了,你们想想*时什么懒洋洋

  生:自由说

  师:比比谁更像懒懒

  生读师生一起读

  师:咱们想想,小懒不练这些本领,今后会怎样?

  生1:如果不练*生活本领的话,边比他弱小的小动物都会欺负他。

  生2:它爸爸、妈妈死了,它会饿死的。

  生3:如果它爸爸、妈妈老了,靠谁来养活它的爸爸、妈妈呢?

  片断三

  师:懒狮子听了妈妈的话,今后他会怎样做呢?

  生1:是啊!我应该向哥哥小勤学*练功,不怕苦、不怕累

  生2:我不能再让妈妈为我担心了

  生3:练功虽然很累,我会慢慢来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相信小懒想到爸爸妈妈,想到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只真正的狮子,那你们呢?现在学好本领,是为了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生1:我想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2:我想成为有出息的人

  生3:成为科学家,为人类造福

  师总结:我祝愿大家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去圆心中的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关心我们的每一个人。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当我问到“小勤一天到晚的练*会遇到什么困难时”有一生说到:“他没什么困难,因为他心里想着爸爸妈妈”,听了让我眼睛一亮,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真的很缺乏为别人创造幸福的思想和意识,总觉得生活中很多东西是应该得到,缺乏感恩思想,缺乏责任意识。想到这,我顺势说:“是啊,小勤怀着一颗对爸爸妈妈的感恩之心,更何况我们人类呢?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法呢?”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从小勤身上学*闪光点,既理解了刻苦,又让孩子们心灵得到了升华。在课文结尾时,当我问:“现在学好本领,是为了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说:“想成为有爱心的人、成为有出息的人,为人类造福。”当听到孩子们用心说出的话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

  在课中这首旋律优美流畅、沁人心脾的歌不时在我和孩子们心头回荡。

  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在人生的路上,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心存感恩。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一只小狮子非常勤奋,每天练*生活的本领;另一只却认为凭着父母的本领和地位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于是,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通过一勤一懒两只小狮子的对比,以及狮 子妈妈的教育,告诉学生,从小应该勤奋学*,学会生活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挖掘重点词句,去把朗读、理解、想象、体味有机结合。比如说在感悟懒狮子的懒时,我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懒狮子“懒”的句子,接着再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从哪些词语看出它懒呢?“懒洋洋”是什么感觉?又比如说,在体会勤狮子的刻苦时,我是抓住“一只狮子整天练*滚、扑、撕、咬,非常刻苦。” 这一关键语句来让学生感悟的。先让学生说说;“整天练*”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滚、扑、撕、咬”是什么意思,并想 一想:小狮子在练*这些本领时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通过想象, 感悟到小狮子练功时可能会受伤,会遇到一些危险);接着创设情境,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勤狮子的生活中去看看他是怎样练生活本领的?师引读:早上,天刚刚亮,勤狮子就开始 学生接:练*滚、扑、 撕、咬,非常刻苦。师引读:不知不觉,已经是中午,大家都去吃午饭了, 勤狮子还在学生接:练*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师引读:天渐渐黑了,大伙儿都回去休息了,勤狮子还在学生接:练*( )。师引读:天忽然下起了雨,大家都赶快回家,可是勤狮子仍在学生接:练* ( ) 。师引读: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头上,多热啊!勤狮子 ) 。师引读:冬天,北风 ) 。 在干什么?学生接:勤狮子仍在练*( 学生接:勤狮子仍在练*( 是这么认真刻苦地练*本领。 出示:一只小狮子整天练*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呼呼地吹着,多冷啊!别的小动物都躲在被窝里不出来,而勤狮子还在干什么? 师:瞧,无论早上还是晚上,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勤狮子都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小狮子刻苦练功的画面; 最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小狮子的勤奋、刻苦。经历这研读、理解、想象、体验的过程,小狮子刻苦练功、自强自立的形象已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刻画了一头怕吃苦、想依赖的小狮子,并借狮妈妈意味深长的话语告诉孩子们只有勤学苦练,拥有真正的本领,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品味,从中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在教学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并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们说得好“只有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这篇文章中,让学生体会到“小狮子为什么不能依靠森林之王的父母,而要练本领,靠自己,做一只真正的狮子”是一个教学难点,那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创设情境对话,通过自己扮演这只懒狮子,以懒狮子的身份和学生对话,让学生帮帮懒狮子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中,我还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不断敲打,滚动,练*,进行想象生成。如在教学句子:一只小狮子整天练*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对语言文字进行更深的挖掘,用生动形象的话让学生的理解更具有生动性,生活性。如对于“整天”这个词,让学生知道“整天”就是“从早到晚”,而后联系生活情景进行展开:呀,早上,当太阳刚刚露出半个笑脸,小狮子已经在草原上练*“滚、扑、撕、咬”,中午,太阳当空照,火辣辣的,可热了。小狮子已经满头大汗了,可它还在练*“滚、扑、撕、咬”,晚上,太阳公公已经下山休息了,别的小动物都去睡觉了,小狮子还在练*“滚、扑、撕、咬”。又如在教学“滚、扑、撕、咬”时,通过做动作来做一回小狮子来练*本领,学生对于这几个动作词就能很好的理解了。而且这下面的教学中对这几个动作词也不断滚动练*,加深理解: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勤劳的小狮子,练*一下这些本领吧。当危险来了,小狮子卷起身子,赶快人“滚”到一边,避开了危险。当小狮子发现猎物时,它悄悄地走到猎物的背后,忽地“扑”上去,把猎物用利爪“撕”开,狠狠地用尖利的牙齿“咬”住,他成功地捕捉到了自己的猎物。这些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很容易的理解了这些句子。

  《两只小狮子》一课的教学,我通过“猜猜谜语,揭示课题(引入)”“看看动画,了解大意(初读)”“取取名字,找找理由(品读)”“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读读格言,劝劝狮子(延伸)”这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在读文中识字,在读文中感悟从小应该勤奋学*的道理,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基本达成预设效果。

  给狮子取名字这一设计并不新奇,我参考了〈小学语文教师〉上登的一篇教学反思。从课堂反映看,学生的确很感兴趣,并给两只小狮子定名为“勤勤”和“懒懒”。第2课时,学完狮子**的'劝告以及用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劝“懒懒”后,学生都认为“懒懒”以后也会向“勤勤”学*,努力学本领的。我问:“你们猜谁长大后可能当百兽之王?”大部分学生回答是“勤勤”,也有学生说“懒懒”改正缺点了努力学本领,长大也有可能当大王的。我非常肯定这个学生的意见。这时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给懒懒换一个名字。”这是我不曾预料到的,我喜出望外,我说:“是呀!那给他改个什么名字呢?”学生又一次欣起了取名字的高潮,有的说叫“努努”有的说叫“力力”……小狮子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有了一个“有缺点就改正,改正了就能有出息”的信念,这正是文本所要传达的另一主题。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

  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这堂课,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把语文课转变为一次学*童话故事的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又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悟得道理,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朗读感悟、自主发现。

  《两只小狮子》的第一课时学*目标中包括对各个词的理解,比如“整天”,考虑到低年级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天”形象化,让三位学生充当早上、中午和下午的勤勤,这样反复的练*,让学生体验了一个“整天”的“过程”,使他们更易理解,充分感悟了“整天”的意思。

  再比如“懒洋洋”,学生初读课文,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引导,我让他们自己想象懒懒会是怎样的状态,学生回答:在晒太阳;翘着二郎腿睡觉等等。把自**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己教自己的同伴,在合作中学*知识,让学*优异的学生带领后进生思考,让后进生也有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5)

——电磁铁教学设计通用5篇

  教学目标

  1、定性地了解电磁铁的构成和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2、知道电能产生磁,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教学重点

  由学生对通电后小电机为什么转动的强烈兴趣引人,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提问、猜想与验证发现通电线圈具有磁性,进而认识电磁铁,研究电磁铁。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对小电机已有的了解。小电机是电动玩具的主要动力装置,谁能说一下你对小电机有多少了解。

  看来有些同学已经对小电机有了一些了解,知道电池装反了,电机会倒转,小电机里面有磁铁。

  2、观察小电机的内部结构,提出问题,进行研究。

  (1)、想探究一下小电机通电后为什么会转吗?让我们打开小电机看看里面的结构吧。打开小电机要注意以下几点:

  A、小电机的拆装难度比较大,很容易拆坏,最好使用无法修好的玩具中的小电机。

  B、小电机的后盖和外壳的连接处要用最小的*口螺丝刀撬开,螺丝刀口比较尖锐,要注意安全。

  C、拆装时要仔细观察后盖和外壳的安装位置,以便安装时水会装反。

  D、小电机里面有钢丝卡件取出时用钳子夹紧,注意不要让它弹出丢失。

  (2)、谁能说一下小电机里面有什么构造?对小电机里面的构造谁发现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小电机里面的磁铁起什么作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绕成三组?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

  (3)、同学们的问题有很多,但其中基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电机里面的电线为什么要绕成一圈一圈的?”“和小电机里面为什么要用磁铁?”这两个问题上,关于这两个问题请各组同学讨论一下,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利用材料超市里的材料进行研究。

  (4)、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通过探究大家发现,线圈通电后像磁铁一样有了磁性,如果在线圈中间加有铁芯,磁性就会更强。它的磁性是因为通电产生的,所以我们把这种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 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 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 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 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 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 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 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交流发现。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树立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干电池三节,大铁钉两枚,大钢钉一枚,铝筒一个,漆包线(1m和1.2m各一根),小刀一把,电流表一只,大头针适量,缝衣棉线若干,开关、滑动变阻器一只。教学重点:经历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过程。教学难点: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学情分析

  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唤醒学生的学*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精神。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后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归纳、总结出说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学生已经做过多次实验,有一定的经验,但本实验不好做,效果不太明显。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观看录像,画面上出现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电磁铁搬运铁块的现场。看完的同学议一议,猜一猜。

  提出问题:你们已经看到了什么?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学生回答:这是电磁铁

  提出问题:关于电磁铁,还想知道什么只是?学生回答:1.什么是电磁铁?我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2.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通过它的电流有多大?3:想知道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

  教师:同学们对这么多的问题感兴趣,很好。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二、制作电磁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电磁铁、怎样制作电磁铁。依照课本的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并提醒学生用小刀将两头的绝缘漆刮掉。。大约

  八、九分钟后,各组都制作完毕。

  学生成果展示:

  学生甲:用1m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一个方向绕制6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在漆包线表面缠绕一层,使漆包线不致松散,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同样的方法,用1.2m细漆包线在另一大铁钉上绕了80匝制作了另一个电磁铁。

  学生乙:我们也制作了两个电磁铁,不同的是一个绕在铁钉上,另一个绕在钢制的水泥钉上。我们想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丙:我们做了三个电磁铁,除了跟甲一样外,我们还在铝筒上绕了一个60匝的电磁铁。

  三、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1.猜想。

  提出问题:“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是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

  甲组:跟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以及漆包线的电阻有关。乙组:还应当与线圈的匝数多少有关。

  丙组:我们认为甲组的观点有些重复,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和电阻的共同作用就是电流,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会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大小。

  教师:大家的猜想都有道理,相比之下,丙组的猜想比甲组更合理一些。 2.实验方案。

  电流、匝数都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各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你我共享

  (1)采取何种步骤?(A.保持匝数不变,磁性与电流的关系;B.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2)用什么方法来反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用吸引铁屑的多少,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用弹簧秤的方法。)

  (3)用什么方法来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减电池个数;或者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甲组依照这样一个方案进行探索(如图)。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大家展开讨论。

  甲组解释说:将两个电磁铁分别接在相同的两节干电池上,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就可以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来评价他们的方案。

  学生甲:这个方案步骤简单,操作方便。

  学生乙:这个方案不可行。甲组认为电磁铁两端的电压相同,电流就相同,事实上这两个电磁铁的电阻是不同的(漆包线分别为1m和1.2m)。如果采用这个方案,结果是不可信的。

  教师:乙生的评价很中肯。同学们要在讨论中尝试评估他人的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从而改进探究方案。

  3.收集实验数据。

  各个组在经历和15分钟的探索后,得出“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的结论。

  四、交流和评价

  师:在经历和体验了快乐的探究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从物理走向社会

  再看录像,听听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技术员介绍有关电磁铁的一些数据。例如,电磁铁的工作电流为300A,能吸起3t的废铁等等。

  课堂小结:

  1.什么是电磁铁?

  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随堂练*

  知识改变命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归纳概括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自制简易蜂鸣器,并探究其工作原理。

  用查阅资料的方式,更多地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运用所学电磁铁的知识,设计自己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用学到的关于电磁铁的知识解决自制蜂鸣器中存在的问题。

  意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

  科学知识

  知道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

  知道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的是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磁力大小可以控制的特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制作蜂鸣器的材料,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影像资料或图片资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等。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能生磁,利用这一发现,可以制作电磁铁;了解了电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那么电磁铁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生活中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比较电磁铁与条形磁铁

  1、电磁铁与实验用的条形磁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记录讨论发言的情况。

  2、各组整理讨论结果,填写电磁铁与条形磁铁的异同记录表。

  3、汇报交流:

  请一到两个小组汇报整理的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共同梳理,形成共识:

  项目

  磁铁

  电磁铁

  不同点

  磁性永久

  通电有磁,断电无磁

  南北极位置不可以改变

  磁极可以改变

  磁力大小不变

  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使用简单

  使用较麻烦

  没线圈

  有线圈

  相同点

  都有磁性

  都有南北极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二)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1、提问:电磁铁有哪些特性?利用这些特点,电磁铁能应用于哪些方面?

  2、视频介绍

  ⑴、 谈话:因为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的性质,电磁铁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⑵、 播放视频,介绍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3、观察分析:

  ⑴、 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小电动机,一个电铃,一个电话听筒……你能找出它哪个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

  ⑵、 学生分小组观察。

  3、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然后布置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三)自制蜂鸣器,探究其原理

  1、这些电磁铁工具是怎样工作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自制一个蜂鸣器吧。

  2、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依照教材提供的示意图,组装蜂鸣器。组装时请注意安全,防止图钉等物件伤到手。

  3、学生接通电路,让蜂鸣器开始工作,仔细观察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

  4、你看到什么实验现象?

  5、全班交流:蜂鸣器发声时塑料片振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当接通电路时,电磁铁产生磁性,塑料弹片上的铁片被钉帽吸引,这时,塑料弹片上的触点与导线的连接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塑料弹片弹回,当触点重新与导线连接时,塑料弹片上的铁片再次被电磁铁的钉帽吸引,就这样,塑料弹片因电磁铁磁性的有无,而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6、你们刚才的实验遇到了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这个问题是想共同检查解决蜂鸣器中塑料片没有振动或振动幅度很小的问题。)

  7、学生再实验一次,有问题的小组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拓展运用:设计电磁铁工具

  1、刚才制作了蜂鸣器,了解了它是怎样利用电磁铁工作的。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的电磁铁工具,它们有什么利弊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电磁铁工具,认真分析,提出你的改进意见,然后将你的设计图画在14面的空格中。

  2、学生独立分析设计。

  3、交流评价学生的设计,鼓励课后完成制作。

  【教学目标】

  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知道电磁铁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重、难点】

  针对可能改变电磁铁磁极变化的因素,制定计划并实施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导线,铁钉,小磁针。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吗?

  2、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极

  二、新授:

  (一)电磁铁是否也有南北极

  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电磁铁有南北极的话,应该怎样实验检验?

  2、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

  3、各组分别用电磁铁钉尖和钉帽去靠*指南针,学生观察判断电磁铁的钉尖和钉帽的磁极,填写在教材第9页的表。实验中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下位统计。

  4、汇报交流,提出问题:

  分析你的记录表,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有的小组钉尖是南极,有的小组钉尖是北极呢?

  (二)、改变电磁铁磁极的原因

  1、改变电磁铁的磁极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认真对比一下各小组的实验方法以及电磁铁的构造,相互讨论后填写好教材第9页的表格,小组内说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2、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以及猜想的依据,梳理学生的猜想。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6)

——0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是在认识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安排的内容,一是0的认识,二是0的加法和减法。0的加减法,是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0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课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实践活动,认识0的含义,学会写0,会口算有关0的加减法。同时,初步体会0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伊始,借助“小猴吃桃”这一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精神专注地投入学*。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吃桃情景,自然“走进”了学*情境,激发了学*兴趣。

  在探究0的加减法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如,课件动态显示:鸟窝里有3只小鸟,3只小鸟都飞上天空,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提出问题,再请学生列式计算。把。的加减法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二、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玩好动。根据他们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观察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经历了从有到无的过程,知道了一个物体也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进一步理解了0的含义。在教学0的书写环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0的形状特征,经历书空、描红、独立写的过程,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和掌握0的写法。教学活动中打破了机械书写的格局,学生在愉快中接受了知识,使得课堂充满生机。

  三、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奥秘。

  在学生初步认识0的基础上,我请学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例也可以用0来表示,让学生从中寻找需要用0表示的事例,进一步体验0的含义,感受0的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养成良好的自主学**惯。

  遗憾之处:这节课是我在学校数学教学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紧张,导致有的环节连接得不够紧密。还有在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发现0的另一个含义时,我让学生观察与交流不够充分,使得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合作学*没能真正发挥作用,对0的另一个含义,学生理解得不够。

  在这节课中,我虽然没有完全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完美展现出来,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扬长避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使自己各方面能力得到进步。

  今天我教学了《有关0的除法》这一节,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做了准备,我说:“同学们,今天我要分苹果了,分给孙海燕,刘克信,付金鸽,吴占圣四位同学。”说完后我不做声了,同学们都愣愣的看着我,然后朱新宇说:“老师,今天你没拿苹果来,怎么分?”我顺势说:“一个也没有用什么表示?”这是一年级的知识,学生们很快的举起手,孙宗鹤说:“用0表示。”我接着说:“把0个苹果分给四个同学,这四个同学1人几个?”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0个。”

  这节课的准备非常成功,接下来我让学生看课本54页的信息窗,学生一看是《猴子捞月》,高兴地不得了,我让他们说一说看到的信息,陈新宇同学就讲起了《猴子捞月》的故事,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还有的同学说:“猴子真傻,水里只是月亮的影子,还在捞!”还有的同学说出了算式0÷5=0,呵,我的学生真神了!有句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的学生的修行确实让我高兴。

  接下来的自主练*部分,我发现了问题。第一题要求学生数一数,分一分,孩子会数,也会分,但是列算式时,不知道谁做除数,谁做商,这在以后我要多训练这部分题目。

  有关0的运算是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的内容。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自己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教材中的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说明观点,当时就有一名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还有一名学生发现0÷0的结果有无数个,这样一来学生发言就激烈了,部分学生还写出了许多算式进行验证,最后他们通过自己的验证从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当0作除数时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于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口算已掌握的较好,因此在本节课出现的“乘法笔算”时,我没有直接把简便计算的方法讲给学生听,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先是自主尝试进行计算,在进行比较判断。尝试中学生们能够根据前几节课学*的笔算方法进行正确的笔算,我及时肯定了学生们的算法。

  例如在练*三第10题当中出现150乘10,我引导学生从10个150个就是1500来思考,从而让学生知道这种简便方法是正确的,明白为什么要在积的末尾添零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了算理,使得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通过对算法的比较与讨论,学生们能够正确地掌握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笔算计算方法,学*效果不错。

  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有些学生还是采用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这还有待我课后个别辅导。

  反思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减、乘、除板书出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有关0的运算的结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本课知识重、难点贯穿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另外,新授前先让学生计算商末尾没有0且整除的除法,而后让学生试算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新旧知识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当得出商的个位上写0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商的个位上写0整个新授过程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找0,学生发现生活中的0还可以表示别的意思,体会0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最后进行0的书写教学。第二课时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时,有一个情境分别出现2片荷叶,一片荷叶上有4只青蛙,另外一片荷叶上没有青蛙。接着两片荷叶靠*,求一共有多少只青蛙。这个情境出现后,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并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在这个情境的叙述中,(1)班的学生不能正确地表达图意。

  求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看图叙述提数学问题在之前的加法学*中已经落实,并且在作业时也要求学生说。可是为什么在今天我的手势已经很明显的情况下,学生还是那么顽固地去说减法的意思呢。

  从课上第一个学生回答来看,她的表述是“本来有……,后来……”紧接着就是“还剩下……”其实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前面一题中。在出现荷叶上青蛙图之前的一个情境是“原来有3只小鸟,后来3只都飞走了,还剩下几只小鸟?”在以前学*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些学生并不去仔细领会图意而是想当然的想成和前面一题的图意一样。还不适应加减混合放在一个课时。再说这个4只青蛙和0只青蛙相加的特殊性,更加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当然以为是不可能的。一般的加法都是2个数字相加越加越大,而这个图意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不多。

  因此在(2) 班上课的过程中,学*完几减几之后,我改变了教学的思路,把青蛙的情境图作为练*。而另外的先从老师左手有3根小棒,右手有1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根?引入,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是4根,1+3=4。接着我把右手的1根小棒放到左手,在问:这时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能够快速的回答4根,也从中引出4+0=4。比之前直接给青蛙的情境图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本节内容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之后发现,学生对于几加零,几减0掌握的还是相对不好。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会算成几+0=0。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醒改正。

  数字0的认识一课安排在数字15的认识之后,我想学生既然有了前面的认数知识的基础,于是在教学0的认识之前,我先复*15的认识

  第一环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让学生明白0的初步意义就是没有的意思,证明学生对于0并不陌生。我是先在黑板上画了3个桃子,小猴吃掉1个,还有2个,又吃掉1个,还有1个,再吃掉1个,没有了,用0表示。学生也很容易接受。我发现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讲明白讲完整是很重要的。也要教会其他学生学会听。这些课堂常规的建立在低年级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学会坐学会站这些也需要在课堂里慢慢的养成。接下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0 的用法和含义。在这个小环节里我发现虽然学生会举出很多的例子,但是貌似和我讲的有点换汤不换药的感觉,比如我举的是妈妈买来5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0 个。叫了好多学生回答也是跟我类似的例子。很难发现跟我不一样的例子。

  第二环节:教学0表示起点的含义。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尺,找到0的位置,自己发现在这里表示一段也没有,这里还可以表示起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这里是第一,(他们的意思也就是尺子一开始就是数字0,从0开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需要老师来引导,然后再让学生们指着尺子齐读05,再倒数从50。

  第三个环节:教学0的书写,这个环节注意先老师自己示范,再让学生自己写,要提醒孩子写字的姿势。现在的孩子写字姿势很不雅观,人坐不直,头趴很下。很容易造成*视。

  四,0的加减法运算;学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做做会做,让其看图说说,说清楚那三句话的就很少,需要慢慢的练*。算式中各个数字的意思最好也让学生说一说。要照顾到全班同学。

  最后就是通过练*来加深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在这节课我觉得学生对于说话方面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通用五篇(扩展7)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总结优秀汇总五篇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今天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上。

  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1、注重朗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这三个层次的训练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层次性。

  2、注重学*方式的变革。我让学生分成学*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试读谈感受画难句个人对照注释读懂句子去尝试探究;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课外查资料,上网来了解有关两小儿不同观点中所包含中的有关科学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也是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3、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配乐范读,既让学生体会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又在文言文如何停顿断句这个难点上起到示范作用。我还注重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提出难句,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等交流自主学*的*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比赛。在合作学*中我在巡视中注意到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学*帮助。

  4、注重学法指导。学*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文言文是小学生学*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以例句引路,引导学生逐字精读,师适时点拨渗透学*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本堂课上,孩子们学*兴趣浓厚,教学设计灵活,但学生学得扎实,学*效率高,真正提升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几点成功之举。

  首先是课始的导入,从孩子们谈话导入课题后引入对圣人孔子的介绍,由表及里,巧妙过渡。再乘着孩子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展示和交流对孔子的认识,再由教师做针对性的补充,一步一步让孔子的形象在孩子们脑海中丰满起来。其次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角色观。我们可以看得出,整堂课上,学生始终是学*的主人,教师甘做学生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尝试读准确到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读出停顿和韵律;从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到教师准对性地提出学有难度的字词引导探究感悟文意;从学生回顾学法到教师针对性的归纳总结。无一不是在学生自主学*基础上教师及时反馈引导到能力提升。整堂课体现出学生扎扎实实的学*和知识建构的过程。

  最后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的外延的广泛性。可以看到,课堂上教师本着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的宗旨,设计了许多学生喜欢的形式,如个人展示、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质疑、等,使得课堂教学灵动扎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是可以张扬个性、愉悦*得的。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文意容易为学生所认知,语言充满探索与思辨的童真,适合学生阅读。

  单纯地从文言文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抓准“为”这一多音多义字,“以”特殊的动词用法,以及文末句中两个通假字,字词障碍可以基本扫清;另从“……乎?”这一特定标志,学会认识文言文中的反问句形式;最后小结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使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因形象生动而语气强烈,引入接下来的思辩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提问,以及自主回答的方式,可以很顺利地完成字词读音和文意疏通这两项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收效良好。

  用逻辑引导对文意的深入和拓展,让文字回归思维本身。从寓言本身的构造:小故事+大道理入手抽丝剥茧,需先对故事做一个简短的归纳,理清文中两个小孩争辩的依据,以及得出的结论,用一目了然的结构图和文中明显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小孩争辩的本质原因是角度不同,进而展开对两个小孩以及孔子的评论,肯定小孩善于观察和思考,肯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到底何时*与远,为何当时解决不了等,留与学生课后合作解决即可,而我却画蛇添足了。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今天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上。

  小学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是为初一正式实现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好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第八组导读中明确指出:“本组课文将引导你初步接触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学*文言文,要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课文读通,读懂。”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1、注重朗读。“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这三个层次的训练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层次性。

  2、注重学*方式的变革。我让学生分成学*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试读谈感受画难句个人对照注释读懂句子去尝试探究;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我鼓励学生课外查资料,上网来了解有关两小儿不同观点中所包含中的有关科学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进行留白,也是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3、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配乐范读,既让学生体会如何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又在文言文如何停顿断句这个难点上起到示范作用。我还注重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提出难句,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等交流自主学*的*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比赛。在合作学*中我在巡视中注意到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学*帮助。

  4、注重学法指导。学*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文言文是小学生学*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两小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以例句引路,引导学生逐字精读,师适时点拨渗透学*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让学生运用学法自主探究。让学生从学会——会学,培养能力。

  《两小儿辩日》是语文第12册教材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但因其富于童真童趣,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一篇文言文来进行教学。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是为了中学时大量学*文言文作辅垫,激发兴趣,打下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激趣、学法为根本目的,紧扣教材,设计了“读──释──演”这个脉络清晰的教学环节。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教学中我将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通过生试读,师范读、个人练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特别是:能正确断句。

  2、读懂: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自由练读。找同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展示两小儿争辩时生动的场景。让学生模仿古人吟咏的样子来有滋有味地读。通过这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古文的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从而热爱古代灿烂的文化。

  有以下遗憾: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重点;如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谈启示”及“课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意思”“读出韵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