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3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和发展性练*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4

  稍复杂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实际是算术方法中的和倍和差倍应用题的再现,在我们学过方程后要求掌握能用方程去解答,方程的方法是顺向思维,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教材无论在例题还是课后练*都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最深切的有以下几点:

  1、选取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本节课以计算打篮球得分这一情境将“和倍”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取材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等学*活动。

  2、利用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重点是根据已知条件找出数量关系式,并根据线段图和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教材中的例1是“和倍”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中出现了“差倍”问题,但学生理解应用的时候在思维上感觉很有差距,借助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比较容易掌握解答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3、练*设计充分体现基础练*和发展性练*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自主建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课练*设计也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通过买苹果、买笔和男女生人数等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知识让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5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阅读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1)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篇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1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犑和学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44—43=1(元)

  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52+48=100(元)

  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100—97=3(元)

  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2)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实用五篇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1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2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3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4

  从课前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入手,自然地过渡到小朋友去春游划船,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课件出示第一幅主题图,先让学生观察小朋友来到美丽的公园划船,玩得可开心了。再仔细观察第二幅主题图,让学生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问题,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学会收集有用信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了解用递等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意义的背景之下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乘除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并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最后,通过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泉水”、宣传牌上三角形的数量、以及后面的《知识城堡》上所有的练*,都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乘除两步运算算理的理解,从而提高读图、识图、语言表达图意和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

  在新课前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再通过帮助图中小朋友解决在春游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在巩固练*中解决帮老师给小朋友分矿水问题等情景的创设,以及后面《知识城堡》上的多种练*的训练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

  (二)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

  在整节课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思维*惯的培养,例4的教学中,特别是主题图呈现的顺序,我考虑了很多种呈现方式,先出示第一副图,还是先出示第二幅图,或者两幅图同时呈现,最终我还是决定先出示第一幅图,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可以读到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我再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小朋友在游玩时碰到一个什么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最后出示第三幅完整的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要整体观看两幅图的欲望和需求,从而让学生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练*时,主要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看图、读图的*惯,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的*惯。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可列分步式,也可列综合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用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解答。

  (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整堂课中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进行板演,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并不时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谁能看懂这个算式?”,“这样的算式你理解吗?”,“谁能解释一下这个算式吗?”注重学生的错例分析,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算,你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找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值得思考的`三个问题:

  1、主题图的呈现顺序怎样更合理,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2、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扶”、“放”的“度”?

  3、递等式在第四册整册教材中只有本节课出现,而且在课后的练*中没有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向学生介绍递等式及写法,让学生对递等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两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还可以写递等式计算,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练*中用这样的写法进行计算,但不要求全体生掌握这种方法,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 5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教务长解决问题的方式,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和认知*惯的不同,常常会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独特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尝试各种算法的多样化。例如:人教版数学第四册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例3时,我把例题改成这样:小丽带100元钱要给妈妈买一套衣服。下面表中是上衣和裤子的不同价钱,并用打"√"表示一种买法。你有几种不同买法,用打"√"表示,求还剩多少元呢?�屎脱�们,小丽是一位很懂事又很孝顺的好孩子,用自己获得的100元奖学金,要买一套衣服送给妈妈,如何买这套衣服呢?你们来帮一帮她,出一出金点子好吗?(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采用了多样化的解答方法)

  想先来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金点子?

  我是这样买的,先用100元买一件最好的上衣56元,再买一条裤子用43元,还剩下1元我搭车回家。100-56=44(元) 44-43=1(元)

  及时表扬肯定,并板书

  我有不一样的,我用100元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都是45元的,剩下的10元钱,我买一个文具盒自己用。(同学们都笑了)

  45+45=90(元)100-90=10(元)

  老师我这样行吗?妈妈*时的上衣比较少,我帮妈妈买两件上衣,一件是52元和一件是48元的,没有钱可以买裤子了。(同学们纷纷鼓掌) 52+48=100(元)

  我还有不一样的,我选一件上衣52元,再选一条裤子45元,拿出100元给售票员阿姨,找回3元; 再买一张贺卡3元写上祝贺语送给妈妈。52+45=97(元) 100-97=3(元)

  纷纷说出他们的好点子

  同学们真棒!真细心!想出了这么多好点子,小丽一定很高兴。

  课后评析:

  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于肯定,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多样化。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愉悦,而且还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3)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9篇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 。我作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是本册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彻理解这类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等方法,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

  这节课我首先复*了以前的知识,找出题中的单位“1”以及写出含x的代数式,这两道复*题为接下来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但在第二题中,缺少了线段图,赵老师给我提议可以给出线段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出线段图。线段图是学生必须要会画会理解的重点内容,在这一问题上,我有欠考虑。

  展示出例题:某学校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其中有美术小组和航模小组,并且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一、我让学生大声读题并思考三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都表现得不错,但这里只有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及关系,并没有提出更高的有挑战的'要求,是课前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把学生当成了没有良好阅读题目的*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的学困生。

  二、是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在课前准备课的时候,我就思考是否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线段图,但考虑到本班学生的特殊性,放弃了这个想法,最后还是由我带着学生画出线段图。这样缺乏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画线段图的重要性。

  三、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这个知识点也是本班学生的一个难点,经过我再三的引导学生准确无误的说出了等量关系式。

  四、根据本题的等量关系式,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析题意得出单位“1”未知,并且要求的就是单位“1”,设未知的单位“1”为x,列出方程。将方程列出来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演算解方程,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经过我的观察巡视,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解出方程。

  五、我改变题意,变成了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稍复杂的应用题,有了前面一道题的引导,学生能够较快的列出方程并能求出正确的解。这两种类型题结束之后,我展示了这两种类型题的线段图,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用“-”,然后提炼出此类题的解题方法。这个环节进行得较快,没有让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是浅尝辄止,这样学生可能没有清晰的理解此类题的方法。在提炼出方法的时候,应该要列出序号,这样更有条理性,学生能够看得更加的明白。

  六、最后展示两道同类型的应用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的学*内容。

  从本节课的教学反馈来看,学生对应用题的掌握情况不错,能够独立完成类型题,但在看线段和画线段图时不是很熟练,这是接下来我要补充教学的内容。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

  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复*时要注意三种分数应用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学*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而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快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都深感在此处和学生说不清,教学效果不佳。我个人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

  一、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要想第三单元学生学的顺利,第二单元知识的学*一定要铺垫好。

  一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二是,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三是,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四是,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等量关系式:杨树× =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 =柳树或者杨树×(1+)=柳树这样学生在学*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1的时候,就要复*一下学生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1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就要对应复*第二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2和例3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

  刚开始学*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引导学生分析:

  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

  ②谁是单位“1”?(杨树)

  ③多是多“谁”的?(多杨树的)

  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

  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 =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1+)=柳树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①柳树比杨树多,就是比单位“1”多,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 =)

  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总之,我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非常好教学效果,班级成绩也在学年一路领先。

  为了更好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因而在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转化,使学生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迁移、类推、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及解题规律。

  一、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自己省心、学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轻,草草带过,舍不得把时间用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究其根由,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在今年整体的教学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本节课上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水到渠成的完成求“1”的量用方程做或算术法做,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属性。

  四、不仅巩固知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不同的教学作用,又能为归纳求“1”的量的应用题的方法奠定基础。

  对于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学生刚刚学完感到很乱,很难!

  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这部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是学生一一学完之后就乱了,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分数乘除法的所有类型全部给出了一组对比练*,内容一样,只是单位“1”不同,经过这样6组的对比练*,学生就很容易发现以前讲的规律的实用性了,进而使他记住这个规律,这一节课下来,大多数的同学都能掌握方法,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总是不按照讲的方法去思考,特别是后进生,你讲的全能听懂,做题多数不会,你引导这问他就会了,这就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惯,不把老师归纳的`知识往心里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计算不准的现象特别严重。列式正确,计算错误的同学不止一两个。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给他们总结方法,也让他们养成总结规律方法的好*惯,并把计算的训练常抓不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板演,其它学生在练*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4)

——《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题非常贴*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教学内容:

  教材第l00页的例2及”做一做”,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每一步过程。

  2、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理解每一步过程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计算。

  72÷4÷3 96÷2÷6 135÷3÷5 168÷7

  2、解答问题。

  (1)学校图书馆买来《海底世界》系列丛书24本,放在3张阅览桌上,*均每张放几本?

  (2)商店里有90千克苹果,*均分装在6个水果箱里,每个水果箱装多少千克?

  (3)学校有60个同学参加运动会团体操表演。表演时*均分成二个方块,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解决问题。

  (1)观察图像,收集信息数据。

  ①一共有60人表演团体操,②*均分成2个方块,③每个方块里又分成5个小圈。(或一共有10个小圈),④也可能出现,每个小圈有6人。

  (2)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依据以往的知识,结合”旧知铺垫”的准备题,可能提出:①每个方块有多少人?②每个小圈有多少人?③也可能提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对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60÷2=30……每个方块有多少人。

  30÷5=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可以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通过引导,得出60÷2÷5=6(人)

  ②5×2=10……每个方块有5个小圈,2个方块有10个小圈。

  60÷lO=6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4)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获得成功体验。

  三、巩固运用

  1、课本第100页的“做一做”。

  这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情境题,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收集信息数据。

  (2)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

  960÷6÷8=20 960÷(6×8)=20

  先解决“一共可以装多少盒”,或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再解决可以装几箱。

  2、练*二十三的第10、14、15、16题。

  ①认真审题,收集信息数据。②独立解决问题,并能说出每一步解决了什么问题。③列综合算式计算。完成后,展示解决方法。

  四、课堂练*

  课本练*二十三的第14、15、16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至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悟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温州乐园图】

  **票:90元人;

  儿童票:半价(1。4米以下)一天的售票情况

  **票儿童票

  上午280张一天共80张

  下午150张

  1、师:请你观察这副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生同级运算:共售出多少张票?**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加减)

  儿童票共卖出多少元?(乘除混合)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

  (一)生汇报

  (一步计算的可以直接解决。)**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共需多少元?

  (二)同级运算

  1、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问题一:**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问题二:儿童票卖出后共得多少元?

  (1)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生汇报

  师: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题目。

  课件出示:

  A**票上午卖出280张,下午卖出150张,儿童票一天卖出80张,**票比儿童票多售出多少张?

  B**票90元,儿童票半价,卖出80张儿童票共得多少元?

  (3)独立思考解决。分步列的同学能不能试着列成综合算式。

  (4)做好了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5)生汇报算式

  师:你是怎么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先算这一步?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

  A180+120-80180-80+120120-80+180

  =300-80

  B90÷2×8090×80÷2

  师:观察这些算式,他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两级运算

  师:如果把加减乘除混在一起又怎么计算呢?请你们来解决一下第三个问题。

  问题三、买一张**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要多少元?

  1、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展示生汇报:90÷2+9090+90÷2

  =45+90=90+45

  =135=135

  师:这里有两位同学做的,他们这样算对不对?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吗?

  师:他们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什么?为什么都先算除法?

  师:这两题的运算循序和前面这几题有什么不一样?

  预社生:有除法和加法在一起,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师:那跟减法在一起呢?乘法跟加减法在一起又要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1、说说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100×3+10200-10×516-20÷2

  (1)师:这些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师:你能不能联系生活,来解释一下。选择一个算式来说一说,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2)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在一起,我们按照怎样的循序来计算?

  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板书课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62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学*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尝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尝试用递等的格式进行解答。并在具体情境意义的支撑下,初步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为学生进一步学*解决问题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乘除的知识,对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用分布列式,极个别学生已在*时接触综合列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学*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列综合列式。

  根据上述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经历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寻找有效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体验数学学*的愉悦,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及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找到关键的中间问题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小朋友,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提出问题

  1、(课件)逐幅出示主题图,配着音乐、师描述场景,整体呈现主题后问: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生找到数学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师板书)

  (二)解决问题

  1、师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

  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信息?

  生找到数学信息: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每辆坐3人

  2、但是小朋友的总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3、为什么解决碰碰车的问题而去找划船的小朋友了呢?

  4、列式计算

  5、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解决问题的。

  请2个学生反馈说一说。

  6、师小结解题方法,并初步提炼从问题——信息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信息——问题综合分析法的思想。

  请1个学生说一说。

  (三)列综合算式

  1、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算式吗?(生独立尝试)

  2、反馈综合算式,教学递等式,理解计算顺序。

  师边板书边说: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6?

  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算式,一般从左往右算。

  3、发现得到: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的异同

  发现格式不同,意义相同:都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属于同一种方法。

  三、分层练*,巩固深化

  1、出示蛋糕图

  (1)师:几个小朋友春游玩累了,几个好伙伴打算休息吃些蛋糕,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能不能用今天刚学的本领来解决。

  (2)生独立解答,同桌互说想法。

  (3)投影反馈学生的作业

  生1:3×8=24(块)生2:3×8÷6

  24÷6=4(块)=24÷6=4(块)

  (4)请学生自己解释算式的`含义,肯定两个学生的解答,鼓励其他学生向生2学*,马上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

  2、分可乐

  (1)学生独立做,师巡视。

  (2)请4位学生来板演

  ①3×3=9(人)②18÷(3×3)③18÷3=6(瓶)④18÷3÷3

  18÷9=2(瓶)=18÷9; 6÷3=2(瓶)=6÷3=2(瓶)

  (3)生生互动,你问我答,理解解题思路

  如:××,请问: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4)找相同意思的算式,真正明白分步和综合的具体含义。

  3、鸡妈妈找算式

  (1)课件播放母鸡和小鸡的叫声,请学生猜一猜谁来了,鸡妈妈捉了24条虫子,每个孩子分鸡条?帮母鸡妈妈找到正确地算式。

  ①24÷(2×4) ②24÷4

  (2)学生伸手指表示,说说为什么选?

  (3)如果选②,问题该怎么改?(“每个”改成“每窝”)

  (4)师小结:每窝相对应的是窝数,每个相对应的是个数,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信息和问题要一一对应。

  四、激发兴趣,闯关营救

  师讲故事:美羊羊被红太狼抓走关在一个秘密的山洞里,狡猾的灰太狼设了三道机关,只有破了这3道机关才能救出美羊羊。

  第一关:来到山洞前,只见很多盆鲜花拦住了去路,必须摆好这些花才能进去,每行摆4盆,可以摆几行?(学生反应缺少信息,不能做。)

  再出示信息:有3堆红花,每堆8盆

  第二关:出示信息

  ①喜羊羊每餐要吃1千克的青草

  ②懒羊羊每餐吃得是喜羊羊的3倍

  ③暖羊羊吃得是懒羊羊的2倍

  你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第三关:见到了美羊羊,可怜的她被一条有机关的绳子五花大绑,这根12米长的绳子被对折了一次后,再对折了一次是多长?

  a.12÷2=6(米) b.12÷2÷2=3(米)c.12÷(2×2)=3(米)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高兴的同时,我们静静的回忆一下,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解题方法:小朋友,今天我们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的)在我们面对这样题目时,可以有两种方法去想:第一种:看看题目中的两条相关信息能知道什么,再用求得的新信息和第三条信息解决问题,这就是从信息到问题。第二种: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对应的信息,是不是都已经直接告诉我们了,如果没有,就把它先算出来,这就是从问题到信息。

  六、看书练*,个别指导

  学生看书后,做课堂练*,师批改。以动态的方式整体呈现主题图,让学生看懂两幅图的含义,清楚之间的联系。优美的轻音乐,让枯燥的、理性的“解决问题”有了一丝地生动,自然激发学生解决图中问题的欲望。

  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尝试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突破中间问题,明白图中红色箭头的意思。

  ——同桌交流

  初步建构分析法模式,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信息——问题来思考,渗透综合分析法感受不同的思考方法。

  递等式格式第一次出现,需要详细讲解书写格式,在具体情景依托之下,顺理成章地明白了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打通了分步和综合的意义。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基本练*,巩固新授,放手独立思考完成,投影反馈两个不同的列式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都是先算“一共有几块蛋糕?”再次建构两步计算的解题模型。

  ——独立完成后,黑板板演

  本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解题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生问生答互动的形式,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油然提升。

  课至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略有些倦意了,有趣味性的游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小朋友保持学*的热情,选题中突出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特征区别,并渗透信息和问题一一对应的思想。

  有学*的兴趣才有学*的动力,“美羊羊”故事是小朋友的最爱营救任务急不可待,在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激发着学生的聪明才智。练*巩固,深化变得水到渠成。虽是虚拟的情景,但学生的情感却是真挚的,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5)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反思优选【10】份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 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

  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 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游 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师:游戏 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 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在 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 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 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 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的主体性。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主题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角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的主阵地,理应成为学生学*世界中的亲密朋友,它给学生带来的理应是一种充满感性思考和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一种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的成功体验。作为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本文就三年级《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第一课时的教学,以新课标为理念,作了实践尝试,现把教学过程与反思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恳请指教。

  二、教学实践:

  教材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五册第23~24页《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材分析: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学*的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由“求总数”和“求剩余”两个一步计算应用题合并而成的。教材是由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应用题过渡到例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找出先算什么,即中间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求总数”和“求剩余”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国庆节快到了,小朋友可以高高兴兴地渡过7天长假了,爸爸妈妈都准备让小朋友做个生活的小主人,小朋友,你想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爸爸妈妈觉得,小朋友个个都是好样的。小红的妈妈为小红准备了一些事,想听吗

  二、复*铺垫:

  师:放假的第一天,妈妈对小红有点不放心,就先考考小红:妈妈给你35元钱,你去买18元猪肉回来,要找回多少啊小朋友,你能算出来了吗(课件出示题目)

  小组讨论: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准备买什么需付多少钱能找回多少钱

  妈妈又问:妈妈给你35元钱,你自己的储蓄罐里有28元,你能算出什么

  生1:我一共就有63元了。

  生2:妈妈给的比我多7元。

  生3:相差7元钱。

  师给予肯定!并教育节约用钱、不乱花钱。

  小小组讨论:小朋友的储蓄罐里有多少钱如果妈妈给你35元,你能算出什么

  三、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1、新课教学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妈妈放心的说:“那就让你当一回小主人吧”。

  小红准备了3个计划,是什么呢

  出示第一个计划:买菜。

  小红带着妈妈给的35元钱和自己的28元钱去买菜,买菜共用去18元,找回多少钱

  师你会算吗

  小组讨论,反馈。(师板书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先算一共带出了:35+28=63(元),用了18元,找回了:63-18=45(元)

  生2:我不是那样想的。我用自己的28元买菜,找回:28-18=10(元)再加上妈妈给的45元,就是:10+35=45(元)。

  生3:我用妈妈给的钱买菜再加自己的钱:35-18=17(元)、17+28=45(元)。

  小朋友说得都很对,有些想法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比老师更能干呀!

  2.巩固练*:

  出示计划二:请同学到家作客。

  ①、小红自已家共有4个人,买好菜后,小红打电话给8位好朋友到家作客,并准备请他们吃午饭,结果有2位小朋友有事不能来,请你帮小红算一算,她家吃午饭的共有多少人

  小组合作讨论,看看哪组小朋友想出的方法最多

  汇报结果。

  ②、吃完饭后,大家决定和小红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大人有3人,小朋友7人,扫地的有4人,其余擦玻璃,擦玻璃的有多少人

  如果是你,怎样安排打扫卫生(渗透第二、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3.发展练*:

  出示计划三:和同学一起学数学。

  师:

  扫完地后,小红与同学一起复*数学知识,这时妈妈拿来了一些水果给他们吃,并说道:“这里有4个*果、10根香蕉和2个梨,我就来考考你们:用4、10、2这三个数来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你们会吗”这下可难倒了几位小朋友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学了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你能帮帮这几位说不出的小朋友吗

  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小红出色的作了回当家的小主人,解决的生活中许多的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个学*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

  三、教学反思: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交流从始而终,成为了学*的一种主要手段。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再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再开发”。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买菜”、“邀请同学作客”、“打扫卫生”、“课外学*”,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两步解题也是学生开始接触,因此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为了突破这一关键点,我从学生身边出发,找生活中的数学。

  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一些活动图,图上学生三五成群的在活动,学生看着自己在图中,都显得非常高兴,都很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看到的,但抓不到数学信息。这时我抓住学生这一积极性,把图定格在一跳远图中,让学生说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数学信息:原有12人跳远,走了4人,又来了3人。这时我又增加难度,要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在提出的问题中我重点讲解现在跳远的有多少人?学生一下子就说现在还有11人。我请学生说出如何列式,并说明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这题中,由于数字小又是看着图学生基本上列的都是综合式,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我根据计算的顺序写出每一分步式,请学生说出每一分步式所表示的意义,以便引出分步式与综合式,为学*小括号作铺垫。)然后,我引出例1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图,找一找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里我只是起着牵引的作用,我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在自己的表述中理解解决问题时我们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求中间问题,然后根据中间问题再解决最终问题,是分两步做的,和我们以往做的`一步题是不一样的。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有:

  1、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取学生的体育课情境图,学生学*的兴趣高。

  2、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采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通过课后的练*,我发发现如下几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待学*

  1、部分学生能写出算式,但不会用语言表达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2、在课堂上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致少数学生只会做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应加强对差生辅助。

  3、长假后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应加强训练。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 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游 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师:游戏 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 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在 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 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 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 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6)

——应用题教学反思实用5篇

  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比较容易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重难点: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双归一应用题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兴趣入手,降低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数量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我通过课前两道简单的归一应用题入手,帮助学生总结归一应用题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为学*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思考,选择最佳。

  在学生独立思考数量关系有困难的情况下,采用小组交流互助的方法,再加上线段图辅助,学生逐渐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选取最优方法解答,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方法,同比知识。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本上试做,然后指导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1、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本环节中我将原例题中的问题省掉,不出现题目的问题;就这么一改,一个与学生实际水*相适应的开放性问题产生了,一个与"问题解决"教学要求相符的探索性问题便设计出来了,也就是这样小小的一改,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创新环境,教学过程便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可以自由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有旧知的回顾与应用、有新知的猜想与探索,教师一没有"牵牛",二没有"放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2、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活动水*的过程性目标定位在"经历、体验、探索",可见在创新教育的大前提下,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经历之,感受之,考察之,不仅要用"脑"去学*,而且要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如,同样是说明"这个乡造林任务完成得相当好",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我们更应该珍视。

  3、体现教师主导,学生整个过程我的言语不多,遇到问题能让学生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所学知识不是我的生硬灌输,而是学生在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我的"无形"帮助下自然悟到。"这样处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很好地完成了例题的教学,而且将例题后要求改变问题的题目也自然地得以解决。

  本节课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图片。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北京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中昆明湖占地219公顷,万寿山占地面积仅是颐和园的1/4。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的学*。这节课主要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从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入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与本节学*有关问题,展开学*活动。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找单位“1”的复*题,为学生学*新知识做好辅垫。因为学生有了学*简单分数应用题的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解答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讨论完成请学生上台展示方法。在学*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成为学*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展示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理清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个别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还很有点模糊。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分数应用题学*起来比较困难,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本节课在各个方面我都小心谨慎,为学生通过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来理解。

  本节课,一是让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是便于学生沟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分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通过教学,也达到了这个要求。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由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其他数量关系解分数除法应用题,或直接根据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解此类应用题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沟通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切实让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从中体会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好。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方法也是五花八门,能不能有一种基本方法或较易的方法,让学生都能掌握?这让一线的教师感到困惑。在这堂课中,很好地处理了两者的关系。当在解决例1时,学生提出各种方法后,教师让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讨论,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基本方法,作为*等中的首*——教师,当然有责任推荐一种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是在自己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式地接受。

  其实,教育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具体的结果上。让每一个学生有选择适合自己方式的空间,这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到许多课本上无法展示的知识,并逐步确立自己的个性,提高判断能力,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复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能够由一步题导入,通过一步应用题和较复杂对比进行教学,先从已知和已知条件关系比较,再从已知和问题的关系比较,使学生明确较复杂应用题条件和问题是间接的,要两步计算,对结构有明确的理解,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我重视培养学生审题、画批、画图、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人人过,这样学生在解题能力上有了和大提高。

  加强题意内化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把应用题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成以数量关系为核心的若干临时信息组块的能力。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除了教授一般方法例如解题步骤之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宜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理解,牢固掌握应用题中惯用名词术语的意义及常用的等量关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互化练*,借此提高外部言语内化的信息转换能力。

  (三)加强分析题中关键词句和非关键词句的练*,借此提高对题目信息筛选、压缩的能力,控制内化前后信息“质的一致性”。

  (四)加强整体把握题意的综合能力训练,借此提高对题目内在逻辑的理解以及对题意的知觉水*。

  (五)加强对题目矛盾条件的觉察能力的培养,借此提高内化过程中思维的监控水*。

  还可以进行把复合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把同一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互换重新编题等等练*。

  总之,教师除了应该向学生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基本方法,诸如通过译式法、列表法、线示法、图示法等各种方法,从可直接言传的角度向学生展示解方程应用题的过程,使学生能仿此形式解决问题,表述问题;还应该间接地,从改善学生审题过程的心理品质出发,培养学生正确进行题意内化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努力实现以培养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方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通用5篇(扩展7)

——两步计算应用题优选【5】份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分析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先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准备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学*新课

  师说:刚才的复*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解题方法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求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课本P6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先算什么?

  通过充分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请好的同学分析数量关系。(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一共有皮球多少个和卖出多少个,卖出20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求出一共有皮球多少个。根据有白皮球6个和18个花皮球,就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同时板书:

  ①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 ②还剩多少个?

  6+18=24(个) 24-20=4(个)

  答:还剩4个。

  解答后,可追问:6+18=24(个)求出的是什么?24-20=4(个)求出的又是什么?以强化解题思路。

  2.总结学*方法

  师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会了例1,在学例1时,第一要认真读题,最少读3遍,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第二要找出已知、求,认真在题上标出。第三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最后再正确解答。要想正确解答两步应用题,这四步一步不能少,而且还离不开认真二字,下面我们做一些练*,看谁做题认真,解答正确。同时板书。

  (1)读题。

  (2)找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

  (4)正确解答。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同学们做了20个泥人,老师做了8个泥人。送给幼儿园25个。还剩多少个泥人?按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此题。

  (1)默读3遍题。

  (2)在题上标出已知、求,指名说一说。

  (3)互相讨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解答,指名上黑板板演。

  20+8=28(个)

  28-25=3(个)

  答:还剩3个泥人。

  (5)追问:20+8=28(个)求出的是什么?28-25=3(个)求出的又是什么?

  2.独立解答

  (1)一辆汽车里有乘客36人,到新街车站下去8人。又上来12人,这时车上有乘客多少人?

  (2)商店里有蓝书包40个,绿书包3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根据做题情况,进行指导。

  3.比较练*

  (1)学校里有14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2)学校里原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认真读题后,问:这两题哪相同?哪不同?(都是求现在有多少盒粉笔,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有两个已知条件,是一步应用题,第(2)题有三个已知条件,是两步应用题)

  4.总结

  今天学的两步应用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先加再减,先减再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学*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出数量关系比较容易分析的。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它们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解题思路相*,就是要求剩下多少或者一共有多少,必须先求出原有的数。

  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复合而成的,所以在复*准过程中,安排了补问题、补已知条件和一步应用题,以此巩固一步应用题的结构,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一个问题,由此引出其中一个已知不直接给出,而换成另外两个条件,就不能用一步解答,引出新课: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在学*新课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惯,按照

  (1)认真读题;

  (2)找准已知、求;

  (3)分析数量关系;

  (4)正确解答这四步指导学生学*这部分知识,使学生明确找准中间问题是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关键。

  在巩固反馈过程中,注意练*的层次,先完成做一做,引导学生按四步完成此题,并通过追问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独立完成两题,接着再通过一组应用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一步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区”,掌握学*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1、学校买来篮球30个,足球16个。如果买的羽毛球再添4个就与篮球和足球的个数和同样多。买羽毛球多少个?

  2、学校买来篮球30个,足球16个。买羽毛球的个数是篮球与足球个数差的3倍。买羽毛球多少个?

  3、一本书有200页,小明看了96页,剩下的要在8天内看完。*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4、一本书有200页,小明看了96页。看了的比没看的少几页?

  5、小力今年10岁,爸爸的年龄是他的4倍。3年后,爸爸多少岁?

  6、小刚举哑铃,第一次举了38下,第二次比第一次多举了15下,第三次举的是第二次的2倍。小刚第三次举了多少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教材第55页练*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________?

  90-36=54(个)

  答:还剩54个。

  2、还有54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________?

  54÷9=6(次)

  答:还要烤6次。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4,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新课

  1、出示例4。

  例4: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相关词条